教育发展历史沿革

2024-07-21

教育发展历史沿革(精选8篇)

篇1:教育发展历史沿革

课程发展 历史沿革

早在1995年,四川省商业学校在省内中专学校中率先开设了《实用口语训练》这门新课,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以及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当时一无教材,二少资料,主讲教师就跑书店、图书馆去搜集、复印有关书籍与资料,并联合几家学校,出版了《演讲与口才》教材,同时将这门课更名为演讲与口才,使课堂教学有了训练的蓝本。

由于演讲与口才是以演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演讲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 20 世纪以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英、美等国)都十分重视演讲的实用价值,人们公认演讲教育、实践能增进个人的进取机会,提高事业的成功率,因此演讲研究发展很快,仅美国就有三百多所大学设有演说系或说学系,国家设有专门的演说学会和研究组织。西方还兴起一种以演讲为比赛项目的“国际雄辩赛”,有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 40 多个雄辩队参加,其中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贝特学院等队负有盛名。我国中央电视台与新加坡电视台主办的国际华语大专论辩赛也令人瞩目。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演讲与口才课从偏重理论教学而改为注重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占一半,课堂教学从“一言堂”变为“多言堂”。教材内容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发 声技巧训练”、“语言的表达方式”、“思维训练与听力训练”、态势语言、礼仪语言、幽默语言、商务专项活动实用口才、求职面试语言艺术,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们都反映这门课改革后更具实用性。

世纪,演讲与口才能力成为考核和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美国国务院规定报考外交官要通过45分钟的考试,以判断其说话与写作能力。日本、新加坡等国规定,政府工作人员必须经过 3 个月到半年的演讲训练,才能从事工作。在我国,随着双向选择就业形势的发展,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都将求职面试的口才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因为口才能力不仅直接影响个人工作,而且关系到整个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企业形象。作为商科类的职业院校,我院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与时俱进,再次将“演讲与口才”课更名为“商务实用口才”,在通用口才的基础上,强化商科类专业口才的训练。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在下一轮的教改实验计划中,我们计划将接待口语训练、谈判口语训练、销售口语训练、公关、文秘口语训练、旅游服务口语训练、宾馆、餐厅服务口语训练作为财经类学生重点训练的口语形式,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多方面实用口才的能力,又能学以致用,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性。由我院主编的《商务实用口语训练教程》正在撰写之中,已被多家出版社约稿。实践教学也由课堂内延伸到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活动之中(如营销专业的推销活动,文秘专业的市场调查活动等)。教学手段也在更新,使用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等,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篇2:教育发展历史沿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在我校走过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

1、课程初步建设。早在20世纪前半期,李大钊、李达等皆先后在北京高师讲授马克思主义。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北京师范大学在全校开设了联共布党史课程,其中包括第四章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最初模式。1953年学校建立政治教育系,建成哲学教研室,承担本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同时也承担全校公共哲学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1956年、1960—1962年两次举办了由苏联专家莫洛佐夫主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班,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逐渐形成了一支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深学者石盘教授为带头人的教学科研队伍。

2、课程体系初步形成。1979年哲学系成立,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原著教研室、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研究室、苏联哲学研究室。1981年、198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先后被批准为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体系建设得以展开,教学内容广泛而深入,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教学和课程设置方案,编写了大量的课程讲义和课程资料,翻译了苏联的一些相关教材,形成了由齐振海、彭万春、曲家齐、王卫国、杨镜江、刘继岳、陈仲华、马润青等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的队伍。特别是认识论的专题与教学研究取得显著成就,齐振海教授主编的《认识论新论》(1988年)在认识论的基本理论、体系结构、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重要探索和创新,该书的出版,引起哲学界强烈反响,被当时国家教委选定为高校哲学教材。

3、课程体系逐步完善。1990年底,本学科被批准为博士点,199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相关教研室合并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建设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在加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学术研究发展的新趋势,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哲学、价值哲学、管理哲学等一批新兴的相关课程;编写出版了北京市师范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袁贵仁主编)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人的哲学》、《价值学引论》等一批教材;袁贵仁、唐伟教授等一批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学骨干,实现了教学队伍的年轻化;围绕课程体系,到1999年学科成员先后承担了“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价值观建设”等9项国家或省部级重点课题;培养了毕业硕士研究生78人,毕业博士研究生16人,1篇博士论文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篇3:教育发展历史沿革

关键词:我国女子教育,现代女校,女性教育特色

0 引言

改革开放后,随着极左思想逐渐退潮,男女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别重新得到正视和尊重,我国一些地区又陆续出现女校的办学形式。在办学过程中,各有其不同特点,希望能对女性进行差别教育。这些女子专门院校的重新建立有什么现实意义?女性教育的特色如何?本文从我国女子教育内涵发展变化中,力图找到一些启示。

1 我国女性教育发展沿革

从女性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女子上学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在保守和封建的时代,女性抛头露面被认为是不雅和不应该的,女子就学通常只能在私塾,随其父母兄弟,或私塾的老师识一点字,女子基本上没有受正规学校教育的自由。直到1903年,清政府建立的新教育制度中,还是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辛亥革命以后,主张女子教育的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对旧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才规定初等小学男女可同校。初期的女学主要是以培养贤妻良母,让女性能更好的相夫教子为目的。它教育女性如何做一个符合当时男权社会期望的高雅、贤淑、有品位、明事理的人,学习做事倒是其次的了,故有人称之为淑女教育。

然而虽然政府主导的女性教育相对滞后,民间和其他社会力量办的女学还是发展很快的。近代女性教育者们为打破女子不能上正规学校的禁忌,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她们采取建立女校的方式,逐步为女性提供走出家门接受正式教育的机会和便利。这期间,西方的传教士起了重要的作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一些西方的传教士就开始在中国开办女子学堂,由教会主办的学校,以传播宗教思想为目的,但同时也将西方的科学知识、男女平等的理念带给了学生,不少教会学校毕业的学生后来成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在女子很少受教育的年代,知识女性是稀有的。她们可以通过与赏识自己的男性结婚等方式获得男性的支持而进入男权社会;也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充实自己的心灵,进入当时受社会尊敬的有知识者的行列,满足逐渐开化的社会需要。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这种教育在近代有越来越广泛的群众基础。根据统计,1898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女校在上海成立,至1903年女子学校就增到17所。1902年,教会在华学校中女生数目是4373人,仅仅5年之后,到1907年,仅天主教会在我国江南地区就设立了697所女校,在校学生达15300人。1922年全国国立学校女子中学生人数3249名,占全体中学生数的3.14%。1931年达到6841名,占全体中学生数的14.94%。1931年全国高等学校女生在校人数5180人,至1947年,虽战乱不止,女生在校人数仍增至27604人。

建立女校,让女子接受正规教育,在传统上有几方面的理由。一是站在男性的角度,认为女性知书达理有利于子女的教育和成长。二是对女性进行文明的启蒙在近代社会还可以满足当时的“上流社会”对有一定素质和教养的女性的需求,有利于女子找到一个好的归宿,因而有的学生家长愿意让女子读书学习。三是站在女性自身发展的角度。近代一些妇女运动者认为要解放妇女就要让他们受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善妇女所处的低下地位,因而兴办女校。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女性的自我意识也不断觉醒,知识女性自然不会满足只作为男性的附庸,她们走入社会展示个人价值的愿望也越来越强。

人的尊严往往体现在对政治经济权利的掌握上,女性要做有尊严的人,就必须向男性一样去寻求政治上、经济上的权利。为此,妇女就必须通过社会的竞争,靠知识来改变命运,靠自己的工作能力来争取社会的承认。但面对强大的男权社会,女性怎样才能突出重围,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呢?女性教育者们开始选择的是符合女性特点有较少男性竞争的行业作为切入点,在如教育、医护、语言运用等方向开设专业,使女性能够通过运用知识、发挥特长赢得尊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对性别要求不强的职业,一些传统的男性职业对性别的要求也降低了,这成为了女性全面进入男权社会,实现男女工作机会平等的契机。

工作机会平等的前提是工作能力平等,工作能力平等必然要求教育的平等。“五四”以来男女平等观念的传播使女性与男性应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因为女性学习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去取悦男权社会,而是为了与男性一起,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社会建设,女性的学习内容也就从女性特色教育转变成了普通教育,学习如何做个好女人的传统女性教育逐渐淡化。由于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男女同校被普遍接受,妇女不必再局限于专门的女性学校内学习,女校也逐渐失去了分隔男女学生的传统存在理由,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纯女性学校只有妇联系统的少量妇女干部学校因为政治需要得以存留。

2 现代女校建立的意义

新生事物要有生命力,能够发展和壮大,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相应的社会需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处于各种考虑,有些地方由开始建立大中专院校,有的高校内也附设女子学院,像河北、广东等地由原来的省妇女干校也升格为高等女子职业院校,面向社会招生。建立现代女校有什么意义呢?女校是以学校全部招收女生进行教育的学校。在不少人的思想中,女子院校的办学目标仍应该是培养淑女类学生,学唱歌、跳舞、美容、烹调、插花、健身等。但是,社会却已不能给这些淑女们足够宽松的生存环境,女性必须主要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来赢得社会尊重。女性优雅气质的培养只能作为其社会竞争力的一种补充。现实的社会中,家庭的压力需要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男性更希望与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女子共同持家,女性优雅的特质在其选择配偶中通常只占次要的位置,只凭女性特质进入男权社会者甚至被斥为花瓶。女性已不能通过淑女教育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女性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参与社会全面竞争,争取社会工作岗位及相随而来的社会地位,而不只是相夫教子与同性姐妹争夺可以寄托终身的男性,学习目的的改变从根本上决定了女子教育的方向和定位问题。因此,现在的女性教育必然要求从过去的主要为陶冶情操、学习如何做人转变为如何做事,以培养女性职业竞争能力及综合社会竞争能力为主,达到女性凭自身职业能力自立于社会的目的。那么在男女已经能完全平等地接受正规教育的今天,女性就读女校有什么意义呢?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掌握工作技能是每个普通学校共同的办学的目的,女子院校除了要实现这些基本功能外,还必须满足女性的一些特殊需求,即办出有特色的女性教育,加强对女性性别潜力的开发,否则它的存在就没有多少意义。

3 现代女校的女性特色教育

女子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最明显的不同,就在于女子学院重视“因性施教”,在教学中注入社会性别视角,开设女性特色课程,以达到对女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优化人格的目的,从而真正实现新时期女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什么是女性特色教育?女校的教育特色是女校在贯彻实施党的教育方针,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女性人才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稳定、优良的教育风格,这种教育风格是经实践检验且被教育部门和社会认可的、代表着女校的教育个性的、区别于和优于其他学校的根本标志,是女校教育的活力所在。女校要在新的挑战和竞争中有作为靠什么?关键在于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所以,笔者认为,女校的教育应突出一个“女”字,使教育具有鲜明的“女性”特色,方能独领风骚,一路凯歌。

3.1 确立具有“四自”精神品格及良好专业知识技能的女性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机构,造就什么样的人,这是办学者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女校所培养的学生最终要接受社会考验,走上社会后是否能成才,固然离不开社会的扶植和帮助,但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还是靠女性的自身努力,主观不努力,即使机遇来到身边也会丧失。所以,女校在确立女性人才培养目标时,除了执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外,还要依据女性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着力塑造女性的“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品格,在培养“知识人”的同时,更注重女性“社会人”的培养。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多种因素影响,女性在成长的道路上容易产生自卑怯懦、自暴自弃和依附心理,这种心理严重阻碍女性的进步和发展,只有克服了这些障碍,女性才会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由全国妇联倡导的“四自”精神,是女性成才的精神支柱,它的提出意义在于唤起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引导女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女性奋发向上,自强不息,以实现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女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在气质、品质和才能上别具一格,不仅具有良好的知识技能,掌握造福社会的过硬本领,而且具有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自强不息的内在气质和对国家、对人民、对妇女解放事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样的女性才是真正的女性人才。

3.2 发挥女性性别优势的专业设置

女校注重在教学模式上突出女性特色,发挥女性优势,积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女性参与社会的专业体系。以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至2008年底,学院招生专业有22个,涉及电子信息、财经、轻纺食品、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和传媒等7个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大类,成功的构建了以财经类、公共事业类、文化教育类为重点,文理结合、协调发展、适应女性就业的专业结构体系。

3.3 适合女性成才需求的课程安排

女校除了开设各专业培养目标中要求的专业必修课外,还开设了一系列的女性特色课程。以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女性学》、《女大学生成才学》等女性特色课,这些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对增强学生的主题意识、群体意识和性别意识,塑造具备“四自”精神的新女性起着积极的作用,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2009年9月,学院还根据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启动了《女大学生素质工程》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包括《社会性别教育》、《女大学生健康教育》、《女性文学艺术教育》、《女大学生职业指导》等,这些课程对于提高女性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女性高尚的人格,挖掘女性的潜能,发挥性别优势,加深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更好地走向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4 建设一支能根据女性身心特点施教的有特色的师资队伍

女性教育是一项有意义的事业,女生进校后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教师能否因性施教,息息相关。女性由于生理、心理的原因,在性格、爱好、学习兴趣、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业成绩、学习潜力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男性相比,她们更擅长于形象思维、言语表达、机械记忆。但在发展方向、学习兴趣和思想表达上较为狭窄和封闭,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稍弱,学习方法不适,学习的毅力和主动性不够。这些特点是从事女性教育的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的。所以,女校的教师要有性别敏感,自觉地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教育现象,有意识地纠正思想观念、教育管理、教材教法等各个方面的性别偏见,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女性教育的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是学校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力量,有特色的教师才能办出有特色的教育。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特色、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往往就是靠这些特色教师的努力而形成。”可见,女校特色教师的培养以及特色师资队伍建设,是创建女性教育特色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陈雁.教会女校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12).

[2]安树芬.中国高等女性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4:教育发展历史沿革

关键词:英国;成人教育专业;历史发展

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英国的成人教育历史悠久且十分发达,被誉为“世界成人教育之乡”,对世界各地成人教育的发展都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其成人教育经验都直接或间接地得到推广和应用。英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逐渐向专业化发展的过程。

尽管成人教育的专业化在世界上日益达成共识,成为世界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潮流和各国致力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对于专业化的理解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多少个研究专业这个课题的学者,便有多少个专业的定义”,研究者从不同视域、角度探讨专业化,提出了不同见解和观点。但事实上,无论是在研究者心中,还是在广大民众眼里,专业群体的共同性都是十分明显的,即作为一种专业,它须具备的核心特质可归纳为四方面:一是专业知识(professional knowledge);二是专业人才培育(professional talents cultivation);三是专业组织(professional oration);四是法律规范(legal norm)。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理论体系、专业人才培育、专业组织和法律规范这几个方面来探讨英国成人教育专业化的发展历程。

二、英国成人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发展

(一)理论体系

成人教育理论是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血肉”与“灵魂”,只有形成科学、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成人教育实践。英国致力于成人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有较长的历史,也是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主导国家之一。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把“成人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术语,从一般教育活动中分离出来区别认识与对待,专门用来描述有关成人进行的学习活动的国家。1816年,托马斯·波尔(Thomas Pole)出版专著《成人学校的起源及发展》,以大量的事实表明,以成年人为教学对象的教育活动已经遍及英国,并受到各阶层人士的重视和支持。他首次使用“成人教育”一词,用来描写与普通学校教育不同的成人学校的活动。J·W·哈德逊(J·w·Hudsoi2)的论著《英国成人教育史》(1851),也使用“成人教育”这一术语,对英国成人教育的起源、发展等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20世纪20年代,研究者为构建成人教育学科体系进行了初步尝试,同时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讨成人的学习,因此,有关成人教育的社会地位及成人学习能力的理论与实验研究逐渐兴起。1926年,英国诺廷厄姆大学教授、成人教育学者彼得斯(R,Peers)撰文批评社会对成人教育的不公正态度,指出将教育人为地割裂为几个部分,并且教育研究仅以青少年为对象的做法是有害的、毫无科学根据的。他认为,人的一生都有学习能力,没有任何时期不能施之以教育。因此,成人教育不应作为青少年教育的替代物,而应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与青少年教育并列的组成部分。他首次采用与青少年教育相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成人学习的各种特点,其观点在英国心理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心理学家斯彼尔曼(S·Spirman)于1927年发表文章,以一战期间美军士兵的能力测验结果为依据,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成人的学习能力,认为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成人学习能力不低于青少年。他还提出了经验的二重性问题,以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了经验是一把“双刃剑”,即对成人的学习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如经验容易使成人固守旧的习惯、方法,容易养成保守的心态。主张教育工作者在组织成人学习时,必须适时指导他们分析已有经验并决定其取舍。上述研究成果拉开了世界范围内关于成人学习能力研究的序幕,并奠定了该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向。

20世纪60年代至今,英国成人教育研究进入一个新时期,“科际整合”的特征愈来愈明显,逐步形成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从研究成果数量来看,多部有影响力的专著、工具书先后问世。在专著方面,有M·泰尔格特的《费边手册》(1960)、R·拉尔的《自由社会中的成人教育》(1962)、托马斯·凯利的《大不列颠成人教育史》(1962)、Authony KayeKeith Harry的《利用媒介进行成人基本教育》(1982)、Lorraine Mar-shall和France Rowarrd的《自学指南》(1983)、W·E·Styler的《成人教育和政治制度》(1984)、A·H·Chacaleg等人著的一《为失业成人的教育》(1985)、Richard Taglord等著的《英国和美国的大学成人教育》(1985)、Alan Rogers著的《教成年人》(1986)、Roy Woolfe等著的《成人和继续教育中的指导和咨询》(1987)以及彼得贾维斯所著的《社会环境中的成人学习》(1987)、《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社会学》(1989)、《成人及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等等;在工具书方面,有c·J·泰特缪斯主编的《培格曼终身教育百科全书》(1989)、彼得·贾维斯主编的《国际成人继续教育词典》(1990),等等。

此外,有关成人教育的研究成果还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如《成人教育委员会关于终身学习的报告》(1983)、《拉塞尔报告》(1973)、《亚历山大报告》(1975)、《凡纳布尔斯报告》(1976)等。从研究范域来看,不再是就成人教育论成人教育,而是采取“多学科立场”,将成人教育置身于“复杂的视域”中,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比较学、传播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等不同学科探讨。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的视角不断完善和充实成人教育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成人教育理论更适应个人和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

(二)专业人才培育

英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关注成人教育专业人才培育的国家。早在《1919年报告》中就指出,成人教育师资可以从教师指导班的毕业生中招聘,但必须建立培训中心,尤其在大学里,以为成人教师提供必需的培训。3年后,教育部成人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师的聘用、培训和酬劳》又专门论述了这个问题。1921年,诺丁汉大学成立成人教育系并开设“成人教育文凭”和“成人教育证书”课程,其目的在于为不断发展的大学和工人教育协会的成人教育项目培养师资。此后,不少大学纷纷效仿,相继成立成人教育系,开设成人教育师资培训课程。1964年,成人教育学者威伦斯基提出要对成人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

创办专门的训练学校,

“这所学校以后要谋求同大学合并,如果一开始没有这样做的话”。

1973年《拉塞尔报告》指出,要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为专职教师以及尽可能多的兼职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特别是成人教育工作方面的培训是极为重要的。”此报告发表后,成人教育师资培训得到迅速发展。1975年,“教师培训和咨询委员会”继续教育分委会发表报告,建议凡是任成人教育的专职教师应该在任职后不久,至少应随2年的每周1日课程学习1年,然后其中的1/3的人应继续完成学习,获得“扩充教育证书”。为此,新的年制课程先后出现。这些课程大都在综合技术学院里进行,同时,全国有4所技术教育学院(相当于扩充教育学院)专门承担了成人教育师资的培训任务,其课程由“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统一评审。“教师培训和咨询委员会”尤为重视兼职教师的培训,于1978年发表报告,强调对兼职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并专门设置了三级培训制度。在课程完成后学生所获的证书上,除了扩充教育证书外,又增设了成人教育证书,开设的课程也采用了较以前更加灵活的形式。此外,为适应扩充及成人教育师资培训的需要,政府对教育学院进行改革,出现了一批高级教育学院,以和综合技术学院一起承担较高水平的师资培训任务。

为加强成人教育专业人才培训教材建设,1984年,英国与德国、荷兰、丹麦等欧洲国家的专家联合,编写了一套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工作者培训教材,并配有培训手册和学员手册。近年来,英国终身教育大学联合会与欧洲成人教育协会、德国成人教育协会、波兰哥白尼大学等联合,采取案例教学法,对大学成人教师实施TEACH项目培训,提升其专业素质。

目前,英国的成人教育专业人才培育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很多大学的成人教育系或继续教育系都开设了有关方面的证书、文凭以及研究生课程,全日制和兼时制并举,并在入学方面也做了相应改革。地方教育局、志愿组织积极与大学合作,因地制宜,制订富有变通性的教育、培训措施。无论是专职成人教育工作者还是兼职成人教育工作者,都有机会接受由高到低、循序渐进的系统培训。

(三)专业组织

成人教育专业组织是由成人教育工作者组成的具有专业性、服务性、互利性的专业群体。“它们在成人教育调查、研究、咨询、中介、监督、评估等方面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发挥这不容小觑的积极作用”。伴随着英国成人教育专业化的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功能性质不尽相同的成人教育专业组织,大致可将其分为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三种类型。

国际性成人教育专业组织。(1)世界成人教育协会。成立于1919年,经常举行专题研讨会,鼓励研究别国的成人教育项目。1929年在剑桥召开了来自30多个国家300多名代表参加的世界成人教育大会。该协会不仅推动了成人教育在新领域的发展,也促进了跨地区、跨国家的成人教育活动的交流与合作。(2)国际工人教育协会联盟。1945年由英国工人教育协会发起,1947年成立,每3年举行1次大会,选举执行委员会。通过会议、研讨会、信息资料交流等,促进协会成员间的理解和合作。

全国性成人教育专业组织。(1)全国成人继续教育协会。1921年该组织在曼斯布里基成立,时称“英国成人教育协会”。1949年,与“全国成人教育基金会”合并组成“全国成人教育协会”,1983年改为现名。协会除了协调成人教育活动外,还组织研究和出版发行工作,总结、推广成人教育经验,加强与国际成人教育机构的联系。协会有定期刊物《成人学习》和《成人教育研究》。(2)工人教育协会。1903年成立,时称“工人高等教育协会”,不久改名为“工人教育协会”,简称WEA,到1907年在全国各地已建立74个支部,其目标有3个:建立大学和工人阶级的联盟;援助工人兴办的教育事业,开办工人补习学校。该组织旨在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为工人和一切失去教育机会的人提供教育训练的条件,引导和组织他们开展教育活动。协会与大学推广教育合作,共同创建了“导师指导班”制度,不仅开创了劳工民众基础教育后成人教育的新形式,也为民间教育组织与大学和政府有关部门协作,一起推动成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目前与综合大学校外(成人)教育部合作在全国各地举办成人教育讲座,开设实用性短期课程。(3)基督教成人和继续教育协会。1979年成立,其主旨在于促进基督教的成人教育活动。此外,还有“大学成人和继续教育委员会”等其他组织。

区域性成人教育专业组织。(1)西北地区成人教育协会。1947年由兰卡郡的成人教育工作者发起成立,每年都要举行年会。(2)苏格兰成人教育协会。1949年成立,目的在于“促进对社区成人的教育,并为此协调各组织,机构以及个人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工作是举办会议和组织其他有关活动,加强对政府成人教育政策的影响。定期发行简报和《苏格兰成人教育》杂志,也出版有关成人教育的著作。在对外合作方面,协会和国际成人教育理事会及欧洲成人教育局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3)全爱尔兰成人教育协会。1969年成立,是爱尔兰岛的成人教育协商联合组织,发行《通讯》和《成人教育评论》杂志。协会与国际性及区域性成人教育组织来往频繁(4)北爱尔兰成人教育协会。1983年成立,旨在协调北爱尔兰各成人教育组织和部门间的活动,促进成人教育信息和经验的交流。另外,还有“西北地区公共图书馆成人教育委员会”、“中东部地区成人教育理事会”等其他组织。

(四)法律规范

依据立法或法律性的规程规范成人教育,加强对成人教育的监控,这是成人教育走向专业化、制度化的重要标志。英国是一个法治国家,重视成人教育立法由来已久。其成人教育专业化的发展是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分不开的。

早在1859年,英格兰就对成人教育作出规定,用助学金的形式资助成人“科学性教育”,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20世纪初,英国通过一项法令,允许地方为成人提供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并直接资助高等院校、工人教育协会等机构的推广教育,从而把成人职业教育纳入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1924年制定《成人教育规程》,这是西方国家关于成人教育的最早的专门法律。提出维持国民的幸福是国家的责任,完备成人教育制度是建设福利国家的责任和重要环节;强调成人教育的市民性,尊重民间团体自发办成人教育,国家给予成人教育补助金,并监督检查实施情况,接受补助的部门有大学校外教育部和工人教育协会的地方组织。该《规程》使成人教育被纳入建设福利国家的政策之中,确立了成人教育制度的基础。1944年颁布《教育法案》,将成人教育确认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政策与手段”,并纳入有关的条款之中。规定:“各级政府有义务为那些未受完义务教育的成人提供全日的或半日的教育;有义务组织教育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满足国民

的需求;继续教育的经费由各地的税收来解决,不足的部分由国家予以补贴。”该法案确立了成人教育非义务性和自愿原则,从法律上确定了成人教育的地位,明确了地方当局促进成人教育发展的职责。还提出普及教育休假制度,即采用每周一天或两个半天,到成人教育机构“连续性间断”学习。1957年颁布《继续教育条例》,规定政府有向工人教育协会开设的成人教育课程提供资助的责任,继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刚离开学校,需要在地方学院学习初级职业技术或商业知识的人。

1964年颁布《产业训练法》,规定职工培训费用采取征收制度,即按工资的百分比或按人平均负担,向每个从业人员征收一定数量的费用。1973年颁布《就业与培训法案》,为成人职业训练提供了法制基础。1975年,教育部颁布《扩充教育规定》,把大学以外的一切中学后教育均划入扩充教育的范围,由地方教育局统一领导,相对地理顺了管理环节。同年,《教育法》规定,从事成人教育的志愿机构和组织可以从科教部或地方教育当局得到资助。

1981年,“工业培训委员会”拟定一项议案,提出:发展职业技能培训,为成人提供各种职业教育的机会;为就业或重返工作岗位的成人,提供广泛的机会,使之获得或更新职业知识和技能。1983年《教育资助法案》规定:政府有向工人教育协会开设的成人教育课程提供资助的责任。1985年,教育与科学国务大臣向议会提出建议,即绿皮书。提出为了满足工作和个人更高的需求,应该给人以终身教育的机会。建议政府有义务为能从高等教育中获益的成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同年,《扩充教育法》规定,准许各地方学院出售其研究及教学成果,用以强化扩充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此外,《教育改革法案》(1988)与《扩充与高等教育法案》(1992)的颁布使英国成人教育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2003年7月,英国教育大臣查尔斯·克拉克颁布成人教育白皮书——《21世纪技能实现我们的潜能》,从政府角度提出了如何帮助业主提高雇员技能水平、如何提高国民教育素质的具体目标,设定了包括改革政府资助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改革资质构架等一系列方案。

三、结语

在我国,成人教育专业化正在“从边际迈向主流”,成为发展成人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借鉴英国成人教育专业化发展的经验,为促进我国成人教育专业化的发展,我们至少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推进成人教育理论体系构建。遵循反思性、自主性、创造性、科学性:实践性、系统性等基本原则,确定成人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明确成人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主攻方向,采取全面更新学科建设理念、高度重视科研队伍建设、重点组建科研基地、认真组织学科合作研究、不断优化研究方法等策略,推进成人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二是加强成人教育工作者培育。更新传统观念,深刻认识到成人教育工作者培育的重要性,在本科阶段广泛开设成人教育学专业,加强成人教育学硕士、博士学位点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建立专门的成人教育工作者培训机构,强化在职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健全培养与培训体系,推进职前培养与在职教育一体化等。三是注重成人教育专业组织建设。营造良好的成人教育专业组织建设氛围,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和规范成人教育专业组织建设,扩大成人教育专业组织的自主活动范围,加大资金投入,推进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四是加速成人教育立法。加快成人教育立法步伐,完善成人教育法律体系,尽快制定《成人教育法》,确定成人教育的专业地位和专业规范,变“人治”为“法治”,做到有法可依,使成人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篇5: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扶持、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方针政策。

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接见出席全国卫生行政会议代表时说:“必须很好地团结中医,提高技术,搞好中医工作,发挥中医力量,才能负担起几亿人口的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

1950年在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将“团结中西医”作为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对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批示中提出“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78年中共中央批转了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中发[1978]56号)。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上批示,“这个问题应该重视,特别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建议以中央名义加一批语转发下去”。

1985年中央书记处在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指出:“根据《宪法》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规定,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医药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西医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

198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研究中医中药问题,提出要把中医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决定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

1991年,在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上,将“中西医并重”列为新时期我国卫生工作的五大方针之一。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

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教育医药卫生联组会上讲话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互相补充,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2006年10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制定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医院建设,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治疗疾病的新技术新方法,推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

2007年3月,国务院成立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小组,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亲自担任组长。

2007年5月16日温家宝总理批示要求“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研究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问题”。

2007年10月,当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2009年4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9]22号)。

2010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上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李克强同志在2010、2011、2012、2013连续4年对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批示,肯定了中医药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中医药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

改革开放后,为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于1986年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1988年改设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中药的有关职能划到相关部门,仍保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卫生部管理的国家局。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仍保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局,下设8个司办,98个人员编制。有8个直属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报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中国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局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及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其中中国中医科学院有5000余人,下设14个研究所(中心)、6所医疗机构(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望京医院、眼科医院、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中医科学院中医门诊部)。

篇6:教育调查历史发展

问卷调查法是研究者用严格设计的统一问卷,通过书面语言与被调查者进行交流,来收集研究对象关于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

《现代教育研究方法》李方,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4~5

教育调查历史发展

国外:

19世纪以后,教育研究者开始重视运用调查法,早期著名的教育调查是1987年美国来斯进行的拼写练习调查。此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还有一些影响比较大的教育调查,如19世纪末美国的斯坦利•霍尔(Stanley Hall)采用问卷法进行的教育调查;1910年哈佛大学教授哈诺斯(Paul Hanus)进行的学校调查;1911~1912年纽约市开展的大规模学校调查。国内:

1986年中国普及义务教育调查。目前,我国新课程实验情况的调查研究,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调查研究,学生心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调查研究,关于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调查研究,关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等,也普遍在一些省市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起来。问卷法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蒋国珍 张伟远 2004,2(56)远程教育杂志

问卷调查法的优点与缺点优点:抽样范围广,不受人数限制,它可以跨越地理范围进行大规模的资料收集;时间和经费节省,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数据;调查者填写问卷时可以有一定的时间考虑;所拟问题可尽量求其科学性,在访谈中不便直问,或问而不易得到确切回答的事项,可以在问卷中得到答案。

局限性:如果问题含糊不清,就难以得到确切的回答;所选样本如果不能代表样本的总体,其结果将缺乏概括性和普遍性;如果问卷的回收率较低,样本的代表性将难以保证;问题太多会令填答者生厌,而置之不理;若问题太少,又无法达到研究的目的;问题设计不理想时,会散漫凌乱,不易整理,且难以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对结果进行科学解释;当填答者不合作、言不由衷时,所得结果会不可靠;有些问题牵涉到太多复杂的因素,不能用问卷的简单回答所能表明。

试析教育调查法的适切性 翟继岩 2009,4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85)

特点

篇7:教育发展历史沿革

美国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简单介绍了美国城市规划学的历史沿革以及影响城市规划的重大历史事件.美国城市规划学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以建筑设计为核心的自然规划学到包括自然和社会分析在内的综合规划学,从单纯的城市规划学变成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从一门描述性的学科演化为描述性和定量性兼具的.学科.虽然美国的城市发展有近4的历史,但其城市规划学的历史沿革仅有100多年的历史,其间重大历史事件不断发生,规划代表人物辈出.现在美国城市规划学一方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存在许多严峻的挑战.

作 者:陈雪明 作者单位:美国北岭加州州立大学城市研究和规划系刊 名:国外城市规划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URBAN PLANNING OVERSEAS年,卷(期):18(4)分类号:关键词:城镇规划传统 城市美化运动 哥伦比亚世界展览会 城市规划 区域规划

篇8:教育发展历史沿革

天水雕漆工艺历史悠久,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很早就为雕漆家具的生产制作奠定了基础。1916年天水开办了第一个陇南工艺厂生产雕漆器具, 请当地书画界名流题诗落款, 使产品有所创新;1918年又在宇清巷成立“协济工艺厂”生产经营笔筒、茶盘、大烟盘等。新中国成立后, 雕漆业受到重视。1952年已有7户作坊恢复生产。1953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成立“天水市雕漆生产合作社”。产品不断出新、花样繁多, 有烟具、酒具、茶具、花瓶、插屏、果盘、茶几、饭桌、博古架等数十种, 做工精细, 造型典雅, 声誉远扬省外。同时该社还派员赴闽、渝等地学习漆器与装饰工艺, 技术日渐进步, 质量不断提高。1958年7月, 雕漆生产合作社过渡为国营天水雕漆工艺厂。该厂先后派人赴北京、天津、扬州等地学习石雕、牙雕、嵌钿技术, 并熟练掌握彩绘, 镶嵌、雕填、贴金、嵌银、胎花、印锦、堆漆、刻灰、戗金、便涂、平螺钿、研磨彩绘等几十种装饰技法, 还有著名书画名家的设计图案。产品有床榻、桌、几、箱柜、屏几和旅游纪念品五大类、数百个花色品种, 图案除了传统人物、花鸟外, 还研制成文物精品系列、石窟艺术系列等新产品。与此同时, 还改进了嵌钿工艺, 有的屏风上嵌有数万枚田瓜籽形的小螺钿片, 与象牙、玉石雕刻的人物、花鸟、文物博古交相辉映, 珠光宝气、富丽堂皇, 形成一种强烈的地方特色。20世纪80年代天水雕漆产品远销37个国家和地区。天水雕漆在全国漆器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已成为我国雕漆工艺中一个出类拔萃的品种, 以选料严格、工艺精湛、造型奇特、图案古朴、漆质坚硬、漆面光亮、耐酸碱耐高温, 即可观赏有可实用的特点,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闻名于世[1]。

2 天水雕漆的艺术风格

天水雕漆产品以家用器具为主, 有桌、椅、柜、箱、茶机等, 又以各类屏风产品最具特色, 20世纪80年代已发展出十几个大类200多个品种。色调以乌黑为主, 兼有红、酒红、墨绿、宝蓝、翠绿、驼黄、古绢黄、朱砂红、玫瑰红等色。图案多取材于中国名著等作品中的人物, 兼以花草、文物、鸟兽、博古、山水等体裁。情节以游园、赏梅、宴坐、清饮等为主。

天水雕漆的特色可以用“繁工珍材”四个字概括。所谓“繁工”指工艺复杂, 工序繁多。一件雕漆产品要经过木工、漆工、配石、石刻、镶嵌、粘贴、描金等上百道工序, 费时少则三四个月, 多则需要一年。所谓珍材, 指天水雕漆产品全部采用珍贵的纯天然材料。一般采用桃红松、椴木等优质木材作胎, 以当地小陇山盛产的优质天然材漆为原料, 以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萧山红石、山东绿冻石、北京黄石、太湖蚌皮和珊瑚玛瑙、珍珠、象牙 (现以牛骨代替) 、玉石、贝壳等为装饰材料, 并经常要镶金、贴银等装饰方法, 可谓极近“奢华”, “贵”不可言[2]。

3 天水雕漆家具的现状

现代中国雕漆主要是以北京雕漆为代表, 其中包括扬州、天水、新绛、平遥的雕漆, 天水雕漆在最近60年中得到空前的发展, 不仅继承了古代雕漆的精华, 在创新发展上也做出了贡献, 成为天水最为著名的传统工艺美术品, 并被推崇为象征着民族艺术的代表。改革开放以来, 天水雕漆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全市国营、集体、私营的雕漆产品制造企业发展到40余家, 个体作坊100多家。天水雕漆技法无可置疑也完美的应用在了家具产品上, 20世纪80年代, 天水漆器家具以木制嵌花工艺为主, 使用红松、象牙、玉石、贝壳及有关颜料, 经工匠雕刻磨研, 按几何图形嵌入, 构成古现代人物或山水花鸟风景图案, 造型逼真, 栩栩如生, 立体感强。增加描金、彩绘、贴花、印锦等工艺。在漆器图案上, 有自然景物, 有生产、生活画面, 还有神话故事人物。由于注重质量, 不断探索, 研制开发的新产品被甘肃省外贸部门列为质量信得过的免检产品, 曾多次受到表彰。六扇屏风、大型彩绘{群仙祝寿}十二扇屏风、四角石刻镶嵌围屏、旋动电视柜、沙发桌凳漆器工艺家具很受国内外客户的赞赏, 产品远销海外。

2006年天水飞天雕漆工艺厂被国家商务部评为“中华老字号”, 同年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2月1日, 天水雕漆髹饰技艺正式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近十几年来, 天水雕漆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 产量下降, 销售额下滑, 出口减少, 产品陈旧、后继乏人。

4 天水雕漆家具衰退的原因

1) 天水雕漆家具近九成的产品均以复古体裁为主, 且用材珍贵, 雕琢镶嵌工艺繁复, 致使产品价格昂贵。

2) 天水的雕漆行业与其他纯手工业一样, 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传承的困扰, 面对工资不高且耗时、耗力的能够专心于一技者, 少之又少。

3) 天水雕漆家具成本较高, 颜色款式不适合年轻的消费群体, 随着家具产业的发展, 产品设计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 面对市场竞争处于劣势。

4) 天水雕漆家具属高档家具, 可以与现在的红木家具媲美, 由于价格昂贵, 非普通老百姓所能够消费。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天水雕漆家具业的发展。

5) 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重视不够, 对雕漆家具的传承和发展意识不强。雕漆产业得不到应有的关心、支持和引导, 也制约行业的快速发展。

5 天水雕漆家具在传承中发扬, 在发展中创新

5.1 天水雕漆家具的发展机遇

1) 天水是羲皇故里———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 人文天水-———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城。每年甘肃省政府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都在天水举行, 来自国内外的游子来此寻根问祖。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麦积山文化旅游大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 在文化旅游发展中深入挖掘深厚的天水雕漆家具历史文化积淀, 来推动文化和天水雕漆家具产业的融合发展, 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2) 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 以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的首届丝绸之路 (敦煌) 国际文化博览会于9月20日开幕之际, 借此契机, 为天水的雕漆产品提供宣传、展示甘肃文化深厚底蕴的绝佳机遇, 成为以全新的姿态, 重新走入人们的视线的重要舞台。

3)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家具既是消费品, 更演变成文化的一种载体, 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古今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具档次越来越高, 附价值越来越大, 从以前的注重实用已逐步转向注重装饰、陈设、艺术等新型领域, 带给人们更多的艺术、文化、视觉的享受, 雕漆家具则可集文化内涵、设计、艺术为一体的传承载体。

4) 雕漆家具从材质上分属于实木家具;从风格上分属于中式古典家具;从档次上分属于中、高档家具;从节能、环保分属于低碳绿色家具。“十三五”期间, 随着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倾向、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变, 将会带动对高档和个性化、定制化家具的需求。绿色、环保、安全是现代家具发展的主题, 广受消费者的青睐, 市场空间广阔。

5.2 天水雕漆家具传承与发展之我见

1) 理念:纯艺术品和日常用品分开研发、设计和营销两种模式。纯艺术品可以完全繁而又繁, 也可贵而又贵, 主要以小型器具工艺品为主, 也可订单生产大型屏风类器物, 要做到出佳品、精品;日常用品, 则以家居用品和家具为主, 服务于大众, 培育新的消费领域;涂饰主要以髹漆为主, 即涂饰工艺以推光为主, 镶嵌、描金、彩绘、贴花、印锦、雕填、刻灰、堆漆、戗金、便涂、平螺钿、研磨彩绘手法均可表现。髹漆工艺里的犀皮漆工艺也可广泛应用于家具涂装。具体工艺为制木胎———打捻 (造型) ———上N遍色漆 (根据要表现的色彩) ———打磨———成品。别墅家具、高档宾馆家具均属于定制家具也非常适合制作成雕漆家具。

2) 人才:坚持以人为本, 纳才之道, 传统的传、帮、带, 扩大人才培养的途径和聚道。在有关职高院校开相关专业课程, 可以聘请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讲学, 传授传统技艺。因为在他们身上有着几辈人技艺经验与独特的漆文化感受。这样一来, 学生学到的是漆艺的精华, 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3) 技术:使用现代电动或气动工具, 使喷涂和打磨机械化。广泛应用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家具产业, 淘汰落后生产工艺, 引进先进技术, 改进现有生产工艺, 提高设备利用率并保证产品质量。

4) 重视:天水雕漆家具已经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 如果积极扶持和引导, 将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希望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予以支持, 使天水雕漆家具能承载着中华历史和文化的积淀重新走向辉煌。

5) 措施:①实施宣传品牌战略, 借助文化博览等相关平台, 提升天水雕漆家具品牌知名度拓展市场占有率。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进一步引导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产权制度创新、股份制改造, 突破以往的粗放式经营、家族式管理模式。③开展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 为行业培养高素质的的设计、开发、营销、品牌等人才, 改变天水雕漆家具设计、技术工艺落后和人才匮乏的不利局面。④在“坚持传统”和“寻求创新”中赢得发展机会。⑤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路一带”、“双创”以及即将召开“文博会”的良好战略发展局面为契机, 助推天水雕漆家具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求发展, 发展中促创新。

6 结束语

天水雕漆, 这个宝贵的传统工艺美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漆艺逐渐衰落的今天, 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重要的文化形态保护和发扬。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天水雕漆家具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一带一路”等战略逐步推进, 为天水雕漆家具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环境。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推动下, 天水雕漆家具, 既是物质产品, 又是一种艺术创作, 在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同时, 会体现出更多的文化内涵、艺术欣赏价值, 为天水雕漆的文化传承, 为天水雕漆的再次腾飞而努力。

摘要:天水雕漆家具作为天水漆器的一个种类, 随着现代家具业的发展, 由于价格、工艺和款式等原因而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就天水雕漆家具历史沿革, 如何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天水雕漆家具,历史沿革,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志 (第35卷) ——轻纺工业志二轻[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5. (5) :129-135

[2]天水漆器的风格和演变[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7:238

上一篇:诚信的总结下一篇:中考重点文言实词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