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意向

2024-07-29

诗歌鉴赏专题意向(共6篇)

篇1:诗歌鉴赏专题意向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题——意象

分析意象的诗歌鉴赏题模式

1、解答分析:这类题目须把握两点:形象特点及其所表达意义。

2、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概括形象特点。

(2)结合诗句分析为何使用这一形象。(3)指出形象所表达情感或营造意境。

【常见意象】

一、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柳”与“留”谐音,借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2.长亭。送别之所,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3.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4.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等。

二、思乡类意象(思念家乡;牵挂亲人)

1.月亮。

2.鸿雁。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又有怀念故人之意。

3.莼羹鲈脍。[chún gēng lú kuài] 莼:莼菜;脍:切得很细的肉。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

4.双鲤。另:“捣衣”“砧声”。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2.芭蕉。表达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

3.流水。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4.猿猴。借猿啼表达悲伤之情。

5.杜鹃/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

另:斜阳(夕阳、落日、残阳)、西风,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丁香,指愁思、哀怨或情结。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2.梅花。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3.松柏。坚贞不屈的人格。4.竹。正直谦虚,坚贞高洁

.5.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6.冰雪、草木。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五、爱情类意象(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2.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3.连理枝、比翼鸟。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六、战争类意象(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弃文从武。

2.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柳营。指军营。

5.请缨。喻杀敌报国。

6.羌笛。多见于唐代边塞诗。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

2.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3.三径。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篇2:诗歌鉴赏专题意向

考点展示: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形象鉴赏·人物形象

1、鉴赏思维切入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等关键字词。

2、答题模式:

(1)明特点(关键词);(2)找依据(语境);(3)析主旨(主旨)。例、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07年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林景熙,宋末诗人,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志士,宋亡不仕。参考答案:.什么形象:本诗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形象特征:主人公“独行穿落叶”,“独”和“闲”表明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只能藉“数”流萤以遣闷,更其寂寞无聊,悠长的渔歌和远处水面上飘动着的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主人公倍添凄凉孤寂。

3.形象意义:传达了主人公心中旧君故国之思,国破家亡、飘泊无依的无限伤感。(不能停留在悲秋上)

练习: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参考答案:

诗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二、形象鉴赏· 景象

1、鉴赏思维切入点:(1)筛选景物;(2)抓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

2、组织答案落脚点:

(1)明特点(关键词);(2)绘图景(语境);(3)析情感(主旨)。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描摹图景:诗歌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2.概括特点: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3.作者情感:暴风雨将临,诗人却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三、形象鉴赏·物象

1、鉴赏思维切入点:物象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它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1)捕捉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鉴赏依据);

(2)联系诗人经历和社会环境,揣摩所托之情,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品格、精神。

2、组织答案落脚点:

(1)明特点(关键词);(2)找依据(语境);(3)析情感(主旨)。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步骤1: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雪未消”,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

篇3:诗歌鉴赏专题意向

《考试大纲》规定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01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目努力涵盖形象、情感、内容、手法、语言五大方面能力要求, 题型依然以主观题为主。试题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稳中有变, 更趋平和、实在, 能够有效地检测考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水平。

考点分布。2013年17套高考语文试卷, 考查了18首诗歌 (安徽卷两首诗比较鉴赏) , 鉴赏的考点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 以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赏析表达技巧、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对作品评价的再评价为重点。其中, 诗歌内容设置9个小题、思想情感11个小题、手法技巧9个小题、形象4个小题、语言4个小题。考查的重点突出, 紧紧围绕着诗歌写了什么———把握形象, 怎么写的———分析手法, 有何作用———抒发情感, 引导考生从宏观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 微观上品味诗歌的语言魅力。可谓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选材范围。以唐、宋诗词为主, 18首诗歌有高达15首出自唐宋诗词 (2011年为12首、2012年13首) , 占83.3%, 可见, 唐宋诗词仍然是考查的重点, 毕竟它们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具体分布为唐代4首, 宋代11首, 金代1首, 清代2首。其中最多 的是宋代, 占61.1%, 为历年来最多的一年;其次是唐代, 再次是清代, 最少的是金代。

体裁样式。所考诗词中, 数量最多的是诗, 共11首, 约占61.1%, 比2012年略有下 降 (2012年诗13首, 约占72%) ;其次是词, 共7首, 约占28%。具体分布为五言律诗4首, 五言绝句2首, 七言律诗3首, 古诗2首, 词7首。命题者选择简短的诗词来考查, 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全国各省市均把握在学生能读懂的诗歌中选取材料, 不在读懂诗的门槛上为难学生, 突出鉴赏的重点。

题材类别。在诗歌题材上, 以写景、叙事、抒情为主。其中抒情诗9首, 分别是全国课标卷Ⅰ、全国课标卷Ⅱ、广东卷、江西卷、湖北卷、湖南卷、重庆卷、天津卷、四川卷;写景诗6首, 分别是安徽卷2首、山东卷、江苏卷、辽宁卷、福建卷;叙事诗3首, 分别是全国大纲卷、北京卷、浙江卷。2013年古诗词鉴赏重视对学生文学修养与积淀的考查, 减少重大社会题材, 增加日常生活题材。

作者考查。17套试卷里的18首诗歌涉及17位作者, 其中有两首诗词的作者都是辛弃疾, 分别是江西卷和天津卷;著名作家比2012年有所增加, 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都考查到了。中学课本上出现过的作家8位, 如辛弃疾、欧阳修、陆游、朱熹、韦应物、贺铸、苏洵、梅尧臣等, 这些作家属于考生基本熟悉之列;其余不熟悉的作者6位, 如张炎、江湜、钱继章、唐庚、张镃、赵秉文等, 比2012年略有减少, 这有利于考生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

分值比例。分值稳定在8分左右。其中4份试卷在8分以上, 5份试卷在8分以下, 分值最大的占11分, 比2012年北京卷的17分有所降低, 分别是全国课标卷Ⅰ、全国课标卷Ⅱ和辽宁卷。

【真题举隅·解题说明】

(一) 形象鉴赏类

解题指南:古诗中的形象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学形象鉴赏, 它包括自然意象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古诗中的自然意象, 指浸透诗人情志情意的具体物象, 亦即人物形象以外的寄托着诗人情感倾向的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物象。意象的剪辑组合即构成深邃的意境, 而意境的营造又是塑造诗歌艺术形象的重要依托。如王维在《山居秋瞑》中借明月、清泉、高松、长石等自然意象的描绘, 营建出一种恬淡的意境, 表达诗人追求清闲生活的意趣。高考试题中要求对孤灯、残月、寒梅、秋菊等景物的解读, 就是考查对自然意象含义的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既指诗人在特定诗境中精心塑造出的客体人物典型, 又指隐约可见的作者思想影子与志趣抱负的抒情主人公。前者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着意刻画的不幸艺人琵琶女形象, 后者如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中倾情摹画的任天而动、泰然自若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考试题中要求说出形象特征或概括人物性格, 即是考查对人物形象本质的鉴赏。

考题中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

1.请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这一艺术 形象。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3.诗歌中的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请结 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

解题步骤: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 (意象) 的总体特征和意义, 并以此为“论点”, 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 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具体而言, 回答这种题要: (1) 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 (2) 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 (3) 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4) 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例1.阅读下面 这首词, 然后回答 问题。 (2013年重庆卷)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 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 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 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 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 字尔斐, 号菊农, 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 (1636) 举人, 明朝曾为官, 入清不仕, 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 字孝峙, 浙江嘉善人, 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4分)

【答案】容貌病态怪异, 性格坚忍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 用比喻突出性格。

【解析】明末清初之际, 在江山易代、风云激荡的严酷现实中, 有些高尚正直的知识分子, 维护民族尊严, 以凛然正气面对清朝贵族的血腥屠刀。这首词, 就是词人以简洁劲拔的白描手法, 通过对自己形象的写照为中国词史留下的一幅爱国词人的肖像画。

上片以“发短”突兀而起, 气势逼人, 发人深思。清朝贵族入主中原后旋即颁布了强制汉人梳 结长辫的 政令, 在清初顺 治二年 (1645) 的六月, 江南民众还曾因清朝的“薙发令”而奋起浴血抗战。词作开篇即以“发短”暗对清朝的长辫, 确是极有胆识的艺术展现。继之以“髯长”一语, 既反衬了“发短”的鲜明形象, 又以长髯飘胸显示了汉族男子传统的壮美风度和潇洒气概。再配上棱棱眉嵴, 炯炯眼神, 一下子就使词人的特异容貌灿灿然立于纸面。明朝灭亡后, 不少怀故国之思的遗民墨客纷纷遁入僧门。但这些抱亡国之恨的僧不同于那四大皆空的僧, 故词人着意点示:我因忧国 之忧和愤 世之品则“怪 于僧”。一个“怪”字传递了词人多少不须表述却不难意会的衷曲。前两句是词人面容表象的大特 写镜头, 充分显示其怪异;“霜侵”两句则是词人心态意象的比拟式描摹, 着力传达其坚强。艺术上由表入里, 由近及远, 由风貌到气质, 从而丝丝入扣地熔铸出词人的立体塑像。

下片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 进一步刻画了上片作者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个性;同时自然地生发为“折腰久矣谢无能”的词意。用“折腰”代替“做官”, 足见词人的巧构匠心。它很自然地引发人们联想到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归隐的典故。“熏风”跟上片“霜侵”词意前后对照, 上下呼应, 共同渲染着、象征着残酷苦涩的社会现实, 同时也映衬着词人骨骼硬、心意冷, 不畏险恶, 不慕势禄 (不屑于清政府笼络汉族士子的高官厚爵) , 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苦熬栉风沐雨的凄楚生活, 却始终铮铮然清峻自立的高大形象。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8、9题。 (2013年辽宁卷)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 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 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 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 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 故称。

9.请结合全诗, 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6 分)

【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2分:答全得2分, 少1关键词扣1分)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 “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4分:答全得4分, 2条3分, 1条2分)

【解析】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 写竹轩景物, 自然清丽。从所写的景致中, 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志趣。作者虽然出身于勋业很高的富贵之家, 但心志清隽, 爱好闲雅, 摆脱了富贵子弟庸俗的习气。在作者所处的竹轩中, 四时都有佳趣, 而这首诗所描写的, 则以夏季的景物为主。

开头两句:“柴门风卷却吹开, 狭径初成竹旋栽。”写竹轩面对柴门, 清风卷来, 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轩的前面, 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 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 环境非常幽雅。第三、四两句:“梢影细从茶碗入, 叶声轻逐篆烟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 显得自然而洒脱, 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当轩静坐, 竹梢的影子, 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篆烟飞起了, 竹叶的音响, 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在静观当中, 确实是体会得非常细致。第五、六两句:“暑天倦卧星穿过, 冬昼闲吟雪压摧。”仍然是写竹轩清趣, 但和前两句意境显然不同。前两句写的是平时, 这两句却写的是暑天的夜晚和冬天下雪的白昼。前两句以写竹为主, 以轩中的品茗、焚香为辅。这两句以轩内倦卧看星, 和冬天对雪闲吟为主, 而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应地写竹, 达到水乳交融、情景俱妙的程度。从诗句中作者告诉人们:暑天, 这里宜于乘凉倦卧, 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 坐在这里吟诗, 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上的清景。这样倦卧也好, 闲吟也好, 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 而此情此景, 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作者为诗, 不求工而自工, 从这几句诗中, 也就可以使人心领而神会了。

结尾两句:“预想此时应更好, 莫移墙下一株梅。”因此时尚在夏季, 所以第六句所写的清事, 只是虚写, 是预想如此。作者设想到了冬季, 这儿的清景, 一定格外宜人。冬天是梅花的季节, 梅花的寒香冷蕊, 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 纵使不是雪天, 也因梅竹同清, 使竹轩更有幽致。若是下雪的话, 那么雪地咽梅花, 静听竹林里敲金戞玉的声音, 此境岂不更加清绝。所以作者在诗中叮嘱自己说:“莫移墙下一株梅。”梅花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到那时节, 是“日暮倚修竹”, 还是欣赏月下的梅花, 就看自己的兴致了。

此诗清而不瘦, 隽而不寒。句句扣题, 但并不拘泥。

例3.阅读下面 这首清诗, 回答问题。 (2013年山东卷)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 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 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 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 山中独不眠。

(1)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4分)

【答案】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飘缈、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 是因为水气自身的颜色, 还因为水气是在月光普照衬托之下, 更显出洁白。这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 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飘依无定的姿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这里考查的是物象———烟。烟, 即雾气、云气, 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 第三句运用比喻, 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 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 除了要解释句意, 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 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 并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保持内在的一致。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 漂泊他乡, 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 孤独一人, 对月思乡, 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 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 月光普照大地, 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 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 澄澈明亮, 所以, 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缈。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 月光的衬托显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 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 飘飘漾漾, 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 这不过是自然现象, 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 却写出了水气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 洁白的水气飘缈轻盈、流落无定, 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 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 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 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 让作者感慨万千, 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 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 却感觉到霜重气寒, 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 紧扣心情, 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 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 用反问的形式写道: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 在这荒郊野外, 月下思乡, 山中叹惋, 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 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 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 以乐景写哀情, 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 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 但多出了一份轻巧和淡静, 可谓上乘之作。

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3年江西卷)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 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 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 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 又树蕙之百亩, 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 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 问何似, 身后名?人间万事, 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 乐莫乐新相识, 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 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 (壬子) , 辛弃疾奉召赴临安, 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 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1)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分)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 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解析】在我国古典诗词中, 送别之作可以说是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真正能千古流传的佳作, 却并不多。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 就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

此词上片分两层, 前两韵是第一层, 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省”的感慨。作者直接以“长恨复长恨, 裁作短歌行”句开篇, 乍看觉突兀, 其实稍加思索, 就会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 战乱不息, 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 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非但不图恢复, 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 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 怎么能不为此而感到深切的痛恨呢?如此“长恨”, 在“饮饯席上”岂能尽言?所以词人只能用高度浓缩的语言, 把它“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 听我楚狂声”一句, 合用了两个典故。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 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 一个“狂”字, 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 并用“滋兰”、“树蕙”之词, 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词中作者化用此典, 意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节情操。

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 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 虽是答别之词, 却无常人的哀怨之气。通观此篇, 它答别而不怨别, 溢满全词的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 而一无凄楚或哀怨。词中的声情, 时而激越, 时而平静, 时而急促, 时而沉稳, 形成一种豪放中见沉郁的艺术情致。此外, 词中还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不仅丰富了词的含蕴, 而且对抒发词人的志节等, 也都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 语言鉴赏类

解题指南:语言是诗歌表达的物质载体。要读懂一首诗, 最紧要处是先弄通它的语言。高考古诗鉴赏对语言层面的考查, 通常着眼于句子构成中关键字、句的理解, 整篇诗词的语言艺术风格把握, 是对诗歌语言特色或“炼字”“炼句”技巧的鉴赏。语言特色是诗歌“面”的考查, “炼字”“炼句”是“点”的考查。语言特色让考生品味并分析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炼字方面考查一般要求找出或给出诗歌用得最好的一个或两个字词 (句) , 说明其妙处;或提供两个字词, 要求说出哪个更好。考题中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分析该诗 的语言风格。

2.未指定鉴赏字词, 如颈联或颔联中最生 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指定鉴赏字词, 如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赏析诗中“某字的妙处”, “某字和某字哪个更好?为什么?”

解题步骤:思路为: (1) 释义析理: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语境义; (2) 还原画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还原该字所描述的景象; (3) 抓住关键:要注意实词中动词、形容词的新奇用法, 也要体会虚词中数词、连词、副词的特别意味; (4) 明确重心:一定要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或在全篇结构上起着怎样的作用。步骤:第一步, 指出该字, 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 简要分析, 展开联想,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古诗语言风格主要有清新、绚丽、平淡、明快、含蓄五种。

常用术语:质朴淡雅自然苍凉低沉苍劲生动形象沉郁顿挫淡笔勾勒舒缓悲凉雄健雄浑准确浓墨重彩艳丽多彩含蓄蕴藉富有哲理清新明快平 淡有趣简洁巧妙入木三分语言凝练生动传神声韵和谐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娓娓而谈庄谐杂出自然宏丽饶有风骨音节和谐语极工整朴实无华淡雅含蓄炼 字精巧悠扬轻快行云流水含蓄隽永精巧蕴藉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隽永色调和谐通俗生动惟妙惟肖感人至深

例1.阅读下面的宋词, 完成题目。 (2013年湖南卷)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 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 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 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 鳜鱼肥。

(2) 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 (3分)

【答案】联系“春深”“染衣”, “净”字巧妙地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 “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 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解析】贺铸的《钓船归》化用杜牧的《江汉》:“溶溶漾漾白鸥飞, 绿净春深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 夕阳长送钓船归。”绿色纯粹, 盛春时节的绿色是染衣的天然好材料。浓烈春意触近柴扉。 (湖面) 水波荡漾, 白鸥飞舞, 眼前的景象让白鸥和“我”都忘却机心 (与世无争) 。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只有“我”独自老去, (朋友离别) 故人渐渐离去。夕阳西下, 湖面晚霞遥送 (我的) 渔船回家, 水中鳜鱼正肥 (落花人独立之感) 。贺铸归隐之后, 常常以安闲自得的口吻, 描述宁静随意的自在生活和赏心悦目的秀丽景色。

例2.阅读下面 的诗歌, 完成后面 题目。 (2013年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 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 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 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 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 停止世俗活动。

(1)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2分)

【答案】“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 表现了春风的活力, 显示了春天的生机, 增强了诗的韵味。

【解析】梅尧臣 (1002~1060) , 字圣俞, 安徽宣城人, 宣城古称宛陵, 故世称梅宛陵。少时考进士, 没考上, 后历任州县官属, 赐进士出身, 最后做到尚书都官员外郎。

例3.阅读下面 这首词, 按要求作 答。 (2013年天津卷)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 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 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 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 (zhù)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 即龙门, 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 “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分)

【答案】轻微、新鲜、清爽等。

【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词, 词题显示出作者送别的人为廓之, 有资料说他是辛弃疾的学生范廓之, 廓之要去参加秋试, 辛弃疾写下此词表达对他的良好祝愿。

秋试, 即秋闱, 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 考试时间在秋季农历八月;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 故又称桂榜;考中者称举人。在乡试的次年春天, 乡试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会试, 因而会试又称春闱;传说河津桃花浪起, 江海之鱼集聚龙门下, 跃过龙门者化为龙, 于是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

用白话解释这首词的意思是: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 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 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考试的情景, 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 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 你一定能名登桂榜, 蟾宫折桂;不仅如此, 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 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 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明年的今天, 你将早已青云直上, 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 地闲看世 间的举子 还在为功 名奔忙。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上阕, “白苎新袍入嫩凉”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 天气环境———微凉, 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 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 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 虚实结合。下阕, “鹏北海, 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 实中有虚, 以虚喻实, 喻体“鹏北海, 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 充满对廓之的鼓励; “明年此日青云去, 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 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虚实相生。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 “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

虽是送别词, 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 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 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 合情合理。

(三) 表达技巧类

解题指南:诗歌中的表达技巧重点包括描写和抒情。描写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入微的描绘, 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就描写对象而言, 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就描写方式而言, 有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和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测试内容有侧面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摹声摹色、点面结合、渲染与白描、细节描写、欲扬先抑等。抒情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 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抒发, 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高考试题中常见的测试内容有直抒胸臆、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人抒情、借古抒情、情景交融等。另外, 还要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格, 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等。

表达技巧类试题的提问方式往往是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题步骤: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即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个诗句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 (3)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意用具体的词语表达出来, 如依依惜别、惆怅伤怀、慷慨激昂、孤苦冷寂。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 诗, 完成8、9题。 (201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 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 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 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 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 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 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 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 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 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 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有理, 可酌情给分。)

【解析】这是一首记事诗。

诗歌开头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 不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且获总领全篇之效。此词的作用虽然易解, 但我们要思考的是, 谁人“惆怅”, 为何“惆怅”。谁在“惆怅”呢? 依诗涵咏得知, 朱熹之惆怅当非为梅而为其内心本有之情绪。既然诗人非为梅惆怅, 为何要以“江头几树梅”紧承其后?因为诗人要借江头的这几树梅来纾解心中之惆怅。

诗歌第二句云, “杖藜行绕去还来”。“杖藜”者, 拐杖也。此句写诗人之行为。诗人手扶拐杖绕行于梅下, 去而复来, 何也?乃因诗人爱梅, 不忍离去耶?此种可能虽不能排除, 然结合首句与第三四联看, 似理解为诗人因惆怅极深, 徘徊难去, 更为妥当。

颔联忆寻梅之经历。既使诗歌在章法上显得摇曳多姿, 又为下联写折梅寄意做铺垫。

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诗人希望朋友虽经历磨难却能像梅一样坚贞不屈, 像玉一样保持高洁人格。读至此, 我们也才恍然大悟, 原来诗人惆怅并非为自己, 而是为朋友;诗人“杖藜行绕去还来”原来是在为朋友忧虑担心。

诗人的忧虑和担心是如此之深, 乃至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记了时间, 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独自怅然而归。尾联仍重在对诗人行为的描写。“沉吟”描写诗人行绕于梅下满腹心思的样子, 再次表现其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独自回”, 表现其孑然一身返回时的孤寂落寞。当然, 尾联也有对环境的渲染。“日落”“寒鸦起”一方面渲染环境的冷寂、凄清, 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其徘徊于梅下时间之长, 突出其“惆怅”之深。

这首诗以“书事”为题, 句句都是在描写诗人的行为, 这些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思念远友, 为朋友的遭遇满怀忧虑的老者形象。

例2.阅读下面 的宋词, 然后回答 问题。 (2013年广东卷)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 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 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 卖饧③时, 故乡唯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 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 以柳闻名。

(1) 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4分)

【答案】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 借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解析】张炎曾北游元都谋官, 后失意南归, 落魄而终。其早年生活优裕, 日以文酒自娱, 词作多欢愉明畅。宋亡后, 家道中落, 多追怀往昔之作, 格调悲凉凄婉。其词意度超远, 语言清丽, 善以清空之笔, 状沦落之悲, 堪为姜夔后劲。

这是一首明写客中思家实则蕴含作者故国之思的小令。上片侧重写景, 景中含情。起首写因笛声撩人心魄而引起思乡之情———“楼上谁将玉笛吹”。小令从一开始便定下深沉的思念故乡、故友的感情基调。次句“山前水阔暝云 低”, 写作者因闻笛而起故乡之思, 不禁引颈往故乡方向眺望, 然而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 这一画面在缕缕凄恻的笛声中推出, 更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所谓景语亦即情语, 在这两个画面的背后, 读者似亦可窥见作者此时的心境。“劳劳燕子人千里, 落落梨花雨一枝。”三四句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劳劳”, 忙碌貌。此句谓春天的燕子正忙着觅食、筑巢安家, 而自己却流落千里, 有如断梗漂萍, 随波逐浪。“落落梨花雨一枝”, “落落”, 孤独貌。中国古代诗人似总喜以雨与黄昏为背景来寄托其愁绪, 如“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 那么雨中梨花亦可作为寄托愁绪之意象了。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 景中含情, 不言愁而愁自现。

下片侧重抒情, 将上片压抑在画面背后的愁绪直抒而出。前三句写自己对故乡的怀念。“故乡唯有梦相随”, 一个“唯有”道尽了作者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深深苦衷。也许写自己在梦中对故乡的思念, 尚未能尽意, 接下来便以具体的动作写自己的思乡情怀:“夜来折得江头柳, 不是苏堤也皱眉。”此二句谓自己昨夜里不得安眠, 愁绪无法排遣, 漫步江头, 折得一枝新柳归来, 虽非故乡苏堤上的, 但也令人愁眉不展, 足以撩动思乡之愁了。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 远离故乡折柳, 实只能徒增烦恼。

这首小令无论是写景或抒情, 都极为自然, 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矫饰。作者还成功地运用寻常之景, 眼前之物, 铺排渲染, 深切动人地把主题由浅入深、由隐至显地表露出来, 显示了作者捕捉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才能。

例3.阅读下面 两首诗, 完成8、9题。 (2013年安徽卷)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 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 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 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 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 因其曾任苏州刺史, 故称“韦苏州”。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 法, 并加以赏析。 (4分)

【答案】“山月皎如烛”, 运用比喻, 将月亮比作蜡烛,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 冷冷的月光, 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 运用拟人, 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从题干中可以看出, 考的是修辞手法。回答时, 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 后简洁点明效果。

例4.阅读下面 这首诗, 完成21、22题。 (2013年浙江卷)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 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 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 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 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 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 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 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 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 中有冻死囚。

【注】阌 (wén) 乡, 旧县名, 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 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22.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 (5分)

【答案】①从结构上看, 开头两句领起全篇, 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 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 文势陡急, 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 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 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 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震撼人心。

【解析】此与《轻肥》略近, 其中所说虽是阌乡一地, 但在当时却具有普遍意义。作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情况:一方面朱门车马穷奢极侈; 另一方面无辜的囚犯冻死狱中。对比之中, 主题自然显现。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相似。

例5.阅读下面的宋诗, 回答问题。 (2013年四川卷)

九日和韩魏公①

【宋】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 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 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 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 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 农历九月九日, 即重阳节;韩魏公, 即韩琦, 时为丞相。②金罍, 泛指酒盏。③曲台, 指太常寺, 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2) “佳节久从愁里过, 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4分)

【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 壮志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呈现, “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 正反对比, 层层推进, 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解析】1065年 (宋英宗治平二年) 重阳节, 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 席间韩琦赋诗, 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 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

时苏洵已四十八岁, 年近半百, 故首联说“晚岁登门”。诗人自称“不才”, 且冠以“最”字, 并以自己的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 (酒器) 相映衬, 表面自谦, 实则充满怀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 以“延东阁”承“金罍”, 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 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汉武帝时公孙弘自举贤良, 数年而至宰相, “于是起客馆, 开东阁以延贤人。”诗人即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言自己不配这种礼遇。下句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 不堪重用。

颈联“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 “偶傍”, 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 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

尾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 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这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 而“寒无睡”, “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四) 思想情感类

解题指南:思想情感就是诗歌通过其描写的生活内容所流露出来的感情。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就是要把握其感情基调, 评判其深层内涵。

鉴赏思想感情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情感类别:①忧国伤时。有描写战乱离散的痛苦的, 有表现同情人民的疾苦的, 有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阶级腐朽的, 有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 有表达对山河沦陷国破家亡的痛楚的, 有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②建功报国。有书写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的, 有表现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的, 有表达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的, 有抒发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咏叹的。③思乡怀人。有羁旅天涯的愁思, 思亲念友的孤独, 边关征夫的思乡, 闺中怨妇的怀人。④离愁别绪。有依依惜别的深情, 情深意长的鼓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⑤生活杂感。如寄情山水的闲适, 弃官归田的自在, 昔盛今衰的慨叹, 儿女情长的蜜意等。

(2) 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岸,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等。

(3) 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

解题步骤:解答这类题目一般分四步:仔细通读全诗、揣摩题目注释、抓住核心意象、领悟感情倾向。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 词, 完成8、9题。 (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

鹊桥仙

【宋】陆游

华灯纵博, 雕鞍驰射, 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 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 低篷三扇, 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 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 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 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 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 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 者什么样的情感? (5分)

【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 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解析】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翁身寄湖山, 心存河岳。他写“身老沧州”的惨淡生活, 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的反映。这首《鹊桥仙》即其一例。仔细品味当得诗人心思、真实处境。

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发端两句, 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但第三句折入现实, 紧承以“谁记”二字, 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 大有可为的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

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 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 反倒受赏封侯;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己者, 却被迫投闲置散, 作了江边渔父, 事之不平, 孰逾于此?这四、五两句, 以“独”字为转折, 从转折中再进一层。

下片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逢”之渺小与“苹洲烟雨”之浩荡对举, 复缀“占断”一语于其间, 再作转折进层。“镜湖元自属闲人, 又何必官家赐与”这更为昂扬兀傲的两句肆口而成, 语随调出, 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这个结句, 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 愤慨不平之情, 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 声情激昂, 逸响悠然, 浩歌不绝。

这首抒情小唱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他在描写湖山胜景, 闲情逸趣的同时, 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

例2.阅读下面 这首诗, 完成①② 题。 (2013年北京卷)

古风 (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 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 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 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 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 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 战国齐人, 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 赵国重臣。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 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4分)

【答案】要点一:辅弼天下, 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 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慕名利, 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 顾向平原笑。”

【解析】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 策士。秦国围攻邯郸, 魏安赦王派人劝赵归秦, 鲁仲连在围城中去见平原君, 制止了这件将导致奇耻大辱的事, 邯郸因信陵君援军到达而围解。为此, 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 仲连不受而去。后来齐国田单攻聊城, 岁余不下, 鲁仲连以书信缚箭射进城内, 劝喻死守围城没有出路, 困守城中的燕将见信自杀, 聊城因此而破。齐王欲封鲁仲连官爵, 鲁仲连说:“吾与富贵而诎于人, 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并逃隐海上。

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自我设计的重要部分, 在这个方面, 他引为楷模的历史人物, 便是张良、鲁仲连。前引诗句中以一箭书取聊城, 就是鲁仲连的故事。李白的功成身退的表示, 主要是为了抬高自己的从政身份, 目的在以谋臣策士出仕。所以诗末引以自譬, 谓鲁连为同调。

这首诗直书其事, 直抒胸臆, 可说是最为质朴的写法。寥寥数句, 给读者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 其中又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全诗虽然有为个人作政治“广告”的意图, 却也能反映诗人一贯鄙弃庸俗的精神。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2013年湖北卷)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 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 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 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 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 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 (今四川阆中) 通判, 远道来访, 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 “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 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请简要概括。 (3分)

【答案】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解析】选用欧阳修的词有点意外, 选用《临江仙》更是意外。这一首词几乎没有引起什么人的重视, 各种选本少有, 网络也少有注解。丰富的感情, 说明不止一条, 所以要列出序号, 没有让简析, 只要答出情感类别即可。诗中说“同唱第”, 而注解中强调朋友远道而来, 于是就有了第一条词中“如今”几句, 明显在发牢骚, 结合注解中被贬滁州, 就有了第二条。至于说第三条, 是本词最明显的情感, 似乎还有第四条———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或对朋友的关心。“闻说”二句字面上说, 你到了一个神仙之地任职, 我今后再也看不到你了, 实际上也是以调侃的语气, 表达出对朋友另到一个蛮荒之地任职的同情。

例4.阅读下面 这首诗, 然后回答 问题。 (2013年江苏卷)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 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 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 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 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 北宋文学家, 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2) “世味门常掩, 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分)

【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赏析】唐庚诗风豪放, 时人称为“小东坡”。著有《眉山唐先生文集》。

本诗的“诗眼”是“醉”。全诗以“醉”为中心, 因为诗人终日喝酒麻木自己, 才有了下文“梦中频得句, 拈笔又忘筌”的感叹。

唐庚此诗造意古朴, 对仗工稳, 韵味悠长, 令人咏叹再三, 不忍释卷。诗中描写了诗人在初夏之时的日常起居生活, 意境幽美。炎炎夏日, 昼长难度。谪居深山之中, 面对寂寂青山, 少不了独酌花间, 残红点点, 也足以让人陶醉; 好鸟声声, 婉转动人, 仿佛催眠曲曲, 诗人免不了多喝几杯, 不觉之间睡意顿生, 好在竹凉席是现成的, 诗人在这鸟语花香中很快进入了梦乡。在睡梦中, 诗人的思绪并未停止, 诗兴亦信马由缰, 于是佳句亦奔涌而来。然而遗憾的是诗人醒来之后, 提起笔想把那些梦中频得的佳句写下来时, 却又只剩下片鳞只爪, 不知从何写起了。此种境况, 即所谓“作诗火急追亡逋, 清景一失后难摹。”大凡诗人都有这种提笔忘言的体会。

【沙场练兵·新题点睛】

1.阅读下面的作品, 回答问题。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 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 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 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 俱是梦中人。

(1) 结合全诗 分析, 作者是一 个怎样的 形象?________

(2) 分析首联叠词“送送”与“遑遑”的妙处。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东岗晚步

李弥逊

饭饱东岗晚杖藜, 石梁横渡绿秧畦。

深行径险从牛后, 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 唤船别浦水东西。

自怜头白江山里, 回首中原正鼓鼙。

(1) 这首诗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___________

(2)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1) 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_____________

(2) 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 请作简要赏析。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作品, 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 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 流落在丰城。

【注】龙泉剑, 《晋书·张华传》记载:斗牛之间, 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 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

(1) 首联的“嗟”能否换成“闻”字, 为什么?___________

(2)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 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

【注】外弟, 即表弟。

(1) 说说“语罢暮天钟”一句描写了什么情景, 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___________

(2) 简析“秋山又几重”中“秋”字的作用。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 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 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 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 相留畏晓钟。

(1)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 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________

(2)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 “羁旅长堪醉, 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 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 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 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 微吟寄短愁。

(1) 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 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_________

(2) 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短愁”指什么“愁”?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 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 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②芊 芊:草木茂盛。

(1) 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

(2) 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词, 回答问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元】萨都剌

石头城上, 望天低吴楚, 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 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 连云樯橹, 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 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 东风辇路, 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 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 繁华镜里, 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 秦淮一片明月!

(1)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上片进行赏析。_________

(2) 作者在这首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慨?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作品, 回答问题。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 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 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 独宿孤房泪如雨。

(1) 本诗在刻画人物方面使用了哪些方法?______

(2)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宋词, 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睛岚, 两岸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 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1) 这支小令咏赞江南的美景, 写出了江南景物什么样的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____________

(2) 此曲写景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 请结合诗句分析。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1) 从诗中“柳深青”“柳絮飞”可以看出,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 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请结合诗内容对此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 回答问题。

小园

【清】黎简

水影动深树, 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 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 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 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 菊花。

(1) 你认为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 为什么?请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 (诗人) , 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清诗, 然后回答问题。

客发笤溪①

叶燮②

客心如水水如愁, 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 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②叶燮 (1627~1703) , 清代诗论家。

(1) “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的作品, 回答问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 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 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 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 辛苦向天涯。

(1) 颈联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的作品, 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 (其七)

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 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 沙上凫雏傍母眠。

(1) 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初夏风景图?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后两句描绘了“雉子”和“凫雏”怎样的生活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这首词, 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 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 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明月疏星, 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 门前稚子啼声。

【注】鞚, 马笼头。

(1) 词的上片中“宿鹭窥沙孤影动, 应有鱼虾入梦”一句写得饶有情趣, 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林逋①

金谷②年年, 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 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 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 南北东西路。

【注】①林逋, 北宋有“梅妻鹤子”之称的隐逸诗人。②金谷, 即金谷园, 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 后荒芜。

(1) 全词突出写一个“乱”字, 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上阕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 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 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 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 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莓苔, 苔藓植物, 生长在阴 湿的地方。

(1) 颈联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句诗, 对“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落梅》一诗, 因其言近旨远而成为宋代屈指可数的咏梅佳作。请结合尾联分析诗中包含的讽喻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回答问题。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吴声子夜歌

薛奇童

净扫黄金阶, 飞霜皓如雪。

下帘弹箜篌, 不忍见秋月。

(1) 从内容上看, 这两首诗属于什么类型的诗?这两首诗的一、二句所选意象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诗与李太白‘却下水晶宫, 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这里所说的“同”, 应是两首诗都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表达了人物之情;“异”可理解为:李诗写隔帘望秋月, 人月相怜, 愈望愈感到孤寂, 也就愈增加怨思;而薛诗写____ , ___ , ___ 。

21.阅读下面的作品, 回答问题。

枕上述梦

陆游

江湖送老一渔舟, 清梦犹成塞上游。

生马驹驰铁蹄腕, 古铙歌奏锦衣褠。

玉关雪急传烽火, 青海云开见戍楼。

白首不侯非所恨, 咿嘤床箦死堪羞。

(1) 赏析颈联 中“急”、“开”二字的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托梦境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的作品, 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 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 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 明日又逢春。

(1) “寒灯独可亲”中的“独”字具有怎样的表现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悲”与“笑”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结合全诗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 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 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 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寻尺:古八尺为“寻”, “寻尺”犹言“高低”“长短”。②箝纸尾:县丞有职无权, 属吏抱来文书, 左手挟卷正文, 右手指着纸尾, 要县丞签署, 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1) 诗人在首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人说, 在尾联“笑”字里可见放翁的眼泪。请结合全诗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和子由①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 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②老僧: 当地僧人, 名奉闲。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

(1) 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颈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 “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比较下面两首古诗, 完成后面二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春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 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杜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 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 请就此诗作分析, 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蔺相如墓①

【宋】范成大

玉节经行虏障深, 马头酾酒奠疏林。

兹行璧重身如叶, 天日应临慕蔺心。

咏蔺相如

【明】高启

危计难成五步间, 置君虎口幸全还。

世人莫笑三闾懦, 不劝怀王会武关。

【注】①乾道六年 (1170) 秋, 范成大奉命使金, 途经已陷入金人手中的邯郸, 写下此诗。

(1) 这两首诗歌在体裁上均属于__, 都借用___ (手法) 来委婉言志。

(2) 两首诗歌在写法和感情倾向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阅读下面的作品, 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 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 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 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 惟有青山似洛中。

(1) 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颈联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阅读下面的作品, 回答问题。

沈下贤

杜牧

斯人清唱何人和, 草径苔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 水如环珮月如襟。

【注】沈下贤, 即中唐著名文人沈亚之, 字下贤, 善作传奇小说, 作品富于神话色彩和诗的意境, 在当时别具一格。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试比较这两首诗思想内容的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阅读下面的作品, 回答问题。

退居漫题七首

司空图

其一

花缺伤难缀, 莺喧奈细听。

惜春春已晚, 珍重草青青。

其三

燕语曾来客, 花催欲别人。

莫愁春又过, 看著又新春。

(1) 分析两首诗在表情达意上的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这两首诗, 分析文人在描绘春天景象时喜欢使用哪些意象, 通常抒发什么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阅读下面两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1) 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 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 (1) 、 (2) 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 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 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 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 空悲远游子。

【注】清溪, 流经安徽贵池城, 与秋浦河汇合, 出池口入长江。

(1) 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 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 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 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还在道, 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政”通“正”, 正当的意思;“清和”指农历四月。

(1) 试从“绘色”的角度对这首诗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你对尾联的理解,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 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 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①乌:乌鸦;②愔愔:寂静无声。

(1) 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 请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的三、四两句, 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愔愔人不寐, 卧听羸马啮残蔬”。其中“不寐”与原诗“假寐”相比哪个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阅读下面的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1) 第一句所描写的骆氏亭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写这种环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李商隐写诗常通过时空之“隔”, 表达情意的“难隔”或“不隔”。据此分析第二句中的“隔”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请说说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 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 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

(1) 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 从全诗内容看, 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 写一段鉴赏文字。 (不超过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阅读下面一首清诗, 回答问题。

独游南湖①

查慎行

外吏②无交旧, 归人应简酬。

烟波宜独往, 风雨感重游。

远影千帆暮, 孤亭万树秋。

多情天井派③, 日夜向南流。

【注】①查慎行:浙江海宁人, 清代诗人。曾任南书房编修, 后受株连下狱, 雍正时被赦还家, 此诗写于回家途中。南池, 指济宁市区王母阁湖。②外吏:指在地方衙门做官的人。③天井派:指济宁城南运河上的天井闸。派, 水流。

(1) 诗的颈联主要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作具体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阅读下面这首词, 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①

张榘

西风乱叶溪桥树, 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 鸡声淡月, 寂历荒村路。身名都被儒冠误, 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 一江流水, 万感天涯暮。

【注】①檄:官府文书。张榘, 南宋词人, 作者当时任江南东路 (治所在今江苏南京) 制置使参议。

(1) 简要赏析“秋在黄花羞涩处”一句中“羞涩”的妙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词的末句说“万感天涯暮”,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的哪些感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秋雨叹三首 (其一)

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 阶下决明①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 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 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 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决明:一种植物, 有羽状复叶, 秋日开黄花。

(1) 在前四句中, 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 而寓意深切”, 你认为诗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闽中秋思

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 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 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 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1) 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 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 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 试作简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 试结合全诗, 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阅读下面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1) 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 其形可悯, 其志可嘉。试以第二联为例, 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题答案】

1. (1) 作者送别友人薛华时, 心情悲伤凄苦, 生出与友人共同漂泊、共赴天涯之心, 是一个看重友情、心系朋友的形象。

(2) “送送”再现了送别友人时送了一程又一程的情景, “遑遑”再现了沿途问路时内心的惶惶不安。两个叠词, 更加渲染出了作者不忍友人离去、与友人难分难舍的悲凉之情。

2. (1) 勾画了一幅诗人在清新而饶有生气的乡村傍晚中扶杖散步的图景, 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觉。

(2) 尾联写自怜白头, 回首中原战鼓, 深感发白身闲, 表现了心系国事, 为无法挽救国家命运而感慨无穷。

3. (1) 梅子, 芭蕉, 柳花。

(2) 闲。诗人闲居乡村, 初夏午睡后, 悠闲地看着儿童捕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 心情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 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 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4. (1) “嗟”字用得好, 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 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 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 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嗟”字, 直贯篇末, 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换成“闻”字, 则肤浅刻露, 索然无味。

(2) 最后两句借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 表达了对友人怀才不遇、被贬丰城的惋惜, 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5. (1) 这句诗表现了诗人与表弟久别重逢后交谈的情景。他们从白天一直谈到日落黄昏、寺院钟声响起的时候, 表现出两个人交谈的时间之长。诗人明写他们交谈时间长, 暗写他们相互倾诉的内容之丰富, 交谈的气氛之热烈, 从而表现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长。

(2) “秋山又几重”一句中“秋”字的作用有二:一是点明作者与表弟乍见又离的时令;二是烘托悲凉的气氛, “秋”使人产生西风萧瑟、黄叶飘零的联想, 表现作者伤别的情怀。

6. (1) 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 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意思对即可)

(2) 长、畏;“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 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 才能忘却飘零之苦, 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 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 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 (言之成理即可)

7. (1) “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迸”字显示了力量, 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或:从语音上看, “迸”字为去声, 发音气促而低沉, 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 不是自然落叶, 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 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动魄, 百感交集。“入”字, 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 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 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澎湃起伏, 无休无止。

(2) 第八句总括全诗。

“短愁”指羁旅之愁、思乡之感。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 “离心”“乡梦”之感。

8. (1) 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动静结合 (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寂静的渡口, 杜鹃啼血;春草茂盛, 充满生机, 可是杨花飘零, 杜鹃哀鸣, 以乐景写哀情, 动静结合, 反衬效果突出。

(2) 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 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 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 亭基寂寞, 野渡无人, 落日晚照, 杜鹃啼血, 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 因而故国之思, 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 此指故国之思)

9. (1) 在上片中, 石头城、天空、青山、旌旗、白骨等眼前所见的景象属于实写, “豪杰”属于想象出来的, 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 写出了作者伫立石头城时抚今思古的情思。

(2) 作者通过在石头城的所见所想, 抒发了对六朝时期的英雄豪杰的仰慕之情, 表达了岁月流逝、自己年老无成的感慨。

10. (1) 前两句借景抒情, 以景物渲染织布女的孤独盼归情绪;三四句使用白描手法, 通过自言自语表现织布女的思念;五六句通过停梭怅然哭泣的细节描写, 把她对丈夫的思念推到高潮。

(2) 运用多种手法, 塑造了一个独守空房、因思念情深而无法继续织布的思妇形象。

11. (1) ①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秀丽。满江的烟波和岸边山中的雾气相映生辉, 荷花丛生, 秋光恬淡, 沙鸥正在江面上飞舞盘旋。②江南水乡城市繁华富庶。“画檐”是南方富裕人家砖瓦房脊檐上的彩绘装饰, 房屋相接说明人烟稠密, “十里珠帘”更是 体现江南 水乡城市 的繁华富庶。

(2) 动静结合。江中流水生烟, 岸上山岚耸叠, 一动一静;画檐、荷花安静恬淡, 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 画船由天边驶来, 酒旗在迎风招展, 于宁静中显出一派生机。

12. (1) 惆怅、伤感。

(2) 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 “花满城”就当属桃花, 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 不仅与题目无关, 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

13. (1) 答案一:“窥”。角度巧 (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 却说“山光窥短墙”, 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 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 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 ; 拟人化 (以物拟人, 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 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

答案二:“动”。小园中池水澄清, 树木倒映其中, 本是静止的, 傍晚微风乍起, 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 这样静动结合, 画面更美。

答案三:“深”。深树本谓茂密的树林, 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扶苏的深浅层次, 更突出了水之深、之清。

(2) 幽竹寒花 (菊花) , 是孤傲贞美的意象; 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 秋菊凌霜傲放, 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 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 他高尚的节操, 澄明的胸怀, 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 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14. (1) 诗句运用比喻、顶针的手法, 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 突出客愁绵长。

(2) 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 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 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 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15. (1) 使用的意象有:角、沙漏、灯、灯花。这两句通过描绘作者梦醒之后倾听沙漏和早晨的角声, 观看孤灯上灯花掉落的情景, 营造了孤独、凄凉、忧伤的意境。

(2) 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在外漂泊流浪的凄苦和无比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16. (1) 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杨花撒落小径, 好像铺上了白毡;片片荷叶缀满小溪, 好像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这幅初夏郊野的杨花飘飞、荷满小溪的图画, 由小径、杨花、白毡、小溪、荷叶等景物构成。

(2) 第三句描绘了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 不易为人所见的情景;第四句描绘了岸边沙滩上, 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的情景。这两句紧承前两句的写景转而写动物, 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17. (1)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很有情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 不时眯着眼向沙面窥视;投在沙上的影子也轻轻摇晃, 大概是在梦中看见了鱼虾。词人由宿鹭眯眼假寐的生动画面想象到它梦见了鱼虾, 想象合理, 极富情趣。

(2) 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淳朴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18. (1) 园中春色因无主而乱;落花因烟雨飘零而乱;心绪因离别而乱;前路因萋萋芳草而迷离。

(2) ①绵绵不尽的离愁别绪。②上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

19. (1) 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 “零落成泥”, 寂寞凄凉, 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息。实际上托物言志, 赞美的不只是梅花, 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2) 尾联看似指责“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 嫉恨梅花孤高。实际上是用比喻手法, 把“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 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

20. (1) ①闺怨诗②白露、飞霜③衬托作用 (以霜露的凄冷衬托出主人公心情的孤寂)

(2) 同:秋夜望月, 孤寂思怨;异:而薛诗写下帘避秋月, 人月不见, 愈怕望见秋月而愈增添孤怨之情。

21. (1) “急”实指边塞大雪纷飞的情景, 暗喻烽火连传的危急战事;“开”有云开日出之意, 也再现了经过奋战后边关安定之景。二字把边塞的危急景象更形象地再现了出来。

(2) 作者渴望驰骋战场、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愿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 只好融进梦中。通过描述梦中征战边塞的情景, 把一腔爱国情怀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22. (1) 作者在除夕夜不能归家, 宿于旅馆, 孤独无依, 没有人嘘寒问暖, 只有一盏孤灯相伴, 一个“独”字, 把游子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更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2) 想到自己常年漂泊, 除夕夜仍在离家万里的地方, 他感到“悲”;但想到一事无成, 滞留异乡, 不由发出无奈、自嘲的“笑”。二字更传神地体现了游子内心孤独凄苦、怀乡思归的情感。

23. (1) 反衬手法;用上元 (元宵) 灯火的彻夜通明, 反衬诗人的颓唐潦倒, 表现诗人悲从心来的感慨。 (2) 白发稀短, 老态颓唐, 令人唏嘘; 官场黑暗, 枉直不分, 令人愤慨;走东西, 就斗升, 屈辱难忍;走投无路, 只有退隐山林。这笑, 是一种无可奈何, 是一种愤世嫉俗, 是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

24. (1) 首联使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颔联表明了诗人面对飘忽不定 (具有某种偶然性) 的人生经历、不计较得失的达观态度。

(2) 往日见过的老僧, 同题诗的墙壁。回想往日的艰难困苦, 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 共勉奋进了。

25. (1) 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 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 (“好雨知时节”) ;②借拟人修辞塑造形象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 生。随风潜入 夜, 润物细无 声”) ;③展开想象, 寄托情感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④虚实结合, 富于变化 (以时间为线, 眼见与想象相结合) ;⑤言有尽而意无穷 (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 (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耕人”“花”“鸥”的作用) ;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 (先言他物, 侧面表现, 后见主体, 正面突出“春雨”, 前后呼应, 彼此补充) 。

26. (1) 绝句 (七绝) 、典故

(2) 写法:①范诗触景生情, 以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感慨;进而借蔺相如典故言志, 坚定信念。②高诗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式, 正面直接吟咏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功绩, 侧面以屈原极力反对楚王与秦王会盟之事衬托蔺相如的过人胆识。

感情倾向:①范诗写面对着如当年的秦赵对峙一样的局势, 决心以蔺相如为榜样, 大义凛然, 宁死也要保全国体。②高诗意在吟咏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功绩, 以赞颂蔺相如的神勇。

27. (1) 六朝官员的坟墓掩映在远远近近的松楸之中, 六代废弃的宫殿中长满了高高低低的禾黍。这幅衰败苍凉的画面, 表明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陈迹, 透露着历史兴亡的变迁, 寄寓着物是人非的感慨。

(2)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 “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 “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 “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 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28.相同点:都抒发了对历史名人的怀念之情, 表达了对他们的推崇和仰慕之情。前者抒发了对文人沈下贤的仰慕, 后一首表达了对项羽的追念。

不同点:前一首是怀一颗虔诚的心, 到沈下贤的故地表达对其文学才华的仰慕, 采用叙述的笔调;后一首是对项羽提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评价, 认为如果他“包羞忍耻”, 定能取得大业, 主要采用议论笔法。

29. (1)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感觉, 都是前两句表达伤春之情, 后两句表达惜春、期待新春的感受, 都体现了作者归隐后的闲适心态。

(2) 喜欢使用花、草、黄莺、燕子等意象, 通常抒发爱春、伤春、惜春、盼春的情感。

30. (1) 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 香气正浓的海棠花早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 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 以花比人。

(2) 苏诗爱花之盛开, 白诗爱花之将谢。

31. (1) 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 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 以明镜比喻清溪, 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 写出了水的清澈。 (答“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 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 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寂寞抑郁的情绪。 (意思对即可)

32. (1) 绿色的杨柳和葡萄, 红白相间的鲜花, 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 浓墨重彩, 色调对比强烈。诗的中间两联勾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

(2) 尾联是作者的感想, 意思是说, 在这农历的四月天, 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 农村是这样的美, 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 究竟是为了谁呢?这首诗的前三联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 目的就是这最后一句。在主旨上, 作者是用自然美来表现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用田园乐趣来衬托辞官归隐的愿望。

33. (1) 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 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 而诗人却无家可归, 疲马尚且夜不眠, 人更是如此, “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2) “假寐”更好。“假寐”, 即坐着打盹儿, 表明诗人旅途劳顿, 要睡又因心绪不宁, 只得“假寐”, 同时由本句的“坐”和“卧”, 层次清楚。而“不寐”则与第四句“卧听”重复。 (说“不寐”好, 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34. (1) 诗歌首句描写了骆氏亭凄清绝尘 (或“凄清雅洁”“凄清孤寂”) 的环境特点。如此环境自然惹动怀友思绪, 为下文抒发思念之情作铺垫。

(2) 本诗“隔”字是写诗人与友人 (崔雍崔衮) 在地域上的距离;诗人虽与友人 (崔雍崔衮) 有重城 (高城) 之“隔”, 但对友人的思念却没有被阻隔。所以, 一个“隔”字更显出双方在情意上的相通。

(3) 本诗是怀友诗, 而这一句写诗人因旅宿思友而彻夜不眠, 而雨打枯荷的清韵, 暂时能慰藉思友之情, 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 (或:本诗是怀友诗, 雨打枯荷的声音, 单调而凄清, 更衬出环境的寂寥, 从而加深了对友人的思念, 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

35. (1) 客中久滞、思乡情切 (可从颔联得到答案) ;年华渐老、感时伤逝 (可从尾联得到答案) 。

(2) 作者见景生情, 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 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 由此勾起乡“念”;由夕阳落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 想到自己年华老去, 生出无限伤感。联想自然, 抒情真切感人。

36. (1) 寓情于景。将伤感孤独之情融于对“远影”“孤亭”“暮”“秋”等凄凉景 物的描写 之中。

(2) 仕途失意的孤寂、苦闷之情, 客居异地的思乡之情, 英雄迟暮的叹惋之情。通过对交游甚少的境况的叙写和秋天日暮时分的景物的描摹, 表现出内心的落寞和抑郁;最后两句则是借运河水流的“多情”和日夜南流, 写出了浓重的思乡之情。

37. (1) ①采用拟人手法, 写出了秋风霜露后的黄花羞答答、苦涩涩的神态;②新颖而巧妙地表现出词人此时羞愤苦涩的心情。

(2) ①对自己被“儒寇误”的悲愤;②对官场得势者的警告;③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38. (1) 秋日风雨中百草的“烂死”与决明的“颜色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或以百草反衬决明) , 把决明的叶与花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 香远益清, 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

(2) ①前四句表现了作者对如决明一样有高尚情操与人格的君子的欣赏与赞美。②“凉风萧萧吹汝急, 恐汝后时难独立”句, 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 却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心, 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③“堂上书生空白头, 临风三嗅馨香泣”句, 表现出诗人对自己徒然白首却无所成就的自伤, 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 无奈而忧虑, 体现了忧世情怀。

39. (1) 上联当中“匀”“弄”两字, 运用拟人的手法, 使“雨”与“风”情态毕现, 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 增强了韵律感, 朗朗上口, 余味无穷。

(2) 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 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 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 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 他乡虽美, 但只堪图画, 不能慰藉思乡之苦, 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 思乡之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40. (1) 第二联用反衬的手法, “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 “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 构成极大的反差, 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也可以说, 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 诗人流落他乡, 亲朋离散, 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 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 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2) 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 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答出两点即可)

篇4: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的教学反思

月初,我们进入了专题复习的第一个模块——“诗歌鉴赏”。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学生的时候,同学们先是一片哀叹声!继而我对同学们进行了鼓励教育!告诉他们诗歌并不可怕,系统的复习,按步骤进行,就一定会取得进步,甚至可以在高考中得到满分!复习就是在学生的将信将疑中展开的!

我对诗歌鉴赏的理解是,把握“意”和“象”。

诗歌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诗言情以表志。所以在诗歌阅读的过程当中就要抓住传情达意的意象。继而把握诗歌的抒情主体的情感。除了意象外就是诗人把文字组合在一起所运用的手法。高考命题主要也就恰恰是从这两点入手的,考情感和手法,所以据此,我给复习制定了一个小的计划,从细节、基础入手进行复习。第一阶段的复习,主要集中在基础概念的掌握上,把诗歌的专用术语和基础知识印成题签。内容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表现手法中把修辞手法单分成项,注重概念和手法的作用讲解。修辞手法介绍常考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等,让学生熟记例句、并能准确说出是何种手法,除此之外还要识记手法的作用以便在答题中使用。在手法复习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学生对相近的手法区分不够准确,为此,我做了几个小的专项训练来专门训练区分易混手法。第二阶段,训练学生的审题意识,交代基本的审题步骤,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第三阶段,训练答题步骤。

根据近年来考题的情况,把试题总结成几种典型题型,配例题进行讲解,并且选取相应的题型进行巩固性训练。

在教学手法的选择上,起初是以我的讲授为主,学生的配合为辅。

随着时间的深入,我发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低,于是,我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我的点播和启示为辅,并把学生的作业打在幻灯片上,让同学们自己发现并改正错误,由我最后总结。

起初,在进行知识清单讲解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认真的记录,辨别,掌握也很好。当知识清单讲过以后,就进入了习题训练阶段。就是要求学生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一一的浮出水面了……

学生把握不好诗歌的修辞、情感,甚至最基本的概念似乎也忘空了,所答非所问的现象更是严重。似乎讲过的知识清单的内容全都蒸发了一样。我很困惑,但也能理解。每讲一道题目就把相关的知识点在讲解一遍,学生刚开始时还能认真思考、仔细记录,但时间一长,学生开始厌学倦学。体现在:每天所留的诗歌鉴赏作业,字越来越少,越来越不认真;课堂上目光发直、发飘、呆滞,手中拿着笔低着头,一言不发,直到讲解完让记答案时,他们才略微一动,让我知道他们还是活物!

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他们学到现在诗歌鉴赏掌握到什么程度,对诗歌鉴赏的态度怎么样?喜欢还是不喜欢!学生的反馈让我又气又喜。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还有一半学生选择喜欢或一般。

不喜欢的学生恨诗歌恨到切齿的地步,在纸上写道“上看题目下看诗,两处茫然皆不知。只想知道诗人的籍贯,以掘之坟墓,恨……”

看得我哭笑不得!既是如此痛恨古文,缘何写得出这古句?从学生的反馈中,我总结到: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对古诗词没有兴趣,二是没有成就感,在做题中找不到规律和自信!

在集体备课中,其他人也反映了类似的情况。我们拟决定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思考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何让他们在习题中寻找规律、总结题型,增强他的自信心!把对诗歌的厌倦降到最低点。

跟班主任的交流中,也反映出学生听不进去的现象。

篇5: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湘东中学 刘琳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诗歌中的形象。

2、了解如何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3、掌握答题的技巧、方法与步骤。

【教学重点】掌握答题的技巧、方法与步骤。【教学难点】教学生如何看懂一首诗。【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客观事物的形象。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还包括塑造的人物形象。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的“事物”和送别诗中的细节。

二、鉴赏指导:

(一)人物形象 ①常见人物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②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方法一: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把握形象。例一:阅读下面的诗,回答以下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

方法二: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例一:(05全国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以下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1)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2)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3)作者是怎样写“想家”的? 【参考答案】

1.刻画了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

2.“抱膝”二字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只有影陪伴着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3.作者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写想家。先写冬至夜自己旅居在外的孤寂情景,再想象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夜行之人,这样构成两地相思,使想家情绪更浓。方法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例一:(2004年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

江 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参考答案】

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方法四:注意细节描写 例一:(00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试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语言清丽可诵。【小结】

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变式提问: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案组织(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三、课堂演练

例一: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参考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例二: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皆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参考答案】

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例三: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案】

(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布置练习

《走向高考》B组练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节课内容

二、景物形象

(一)什么是意象? ⑴给意象下个定义: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⑵ 常见意象:见资料

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类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熟记这些意象,应从其特性入手,揣摩这一特性与寓意之间的关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例一:(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例二;(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二)意境的概念

⑴概念: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

⑵意境分析要点

①绘景: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展现的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描绘静景、串缀静景、挖掘虚景)语言力求优美。

②析境:准确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③悟情:分析、体悟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⑶鉴赏练习例一:(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例二: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步骤一)__________________(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步骤三)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例三:(05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

(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例四:(0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案】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小结】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方法点拨】

1、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绘景);

2、概括形象特点(析景);

3、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悟情)。

【一般表达式】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表达了„„的感情。【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常见意境特点举隅】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三、事物形象

(一)分析思路

欣赏这类诗时,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二)鉴赏方法

①鉴赏的依据——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②鉴赏的角度——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鉴赏流程:物的外形特征——物的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

(三)答题步骤

(1)指出形象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四)答题示例

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参考答案】

(步骤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例二:(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例三: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元)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2)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诗人借此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四、规律总结

鉴赏诗歌的形象,要注意以下几个个方面的问题:

1、整体把握诗歌。

对诗歌地整体把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看作者、时代、注释、大致内容、感情基调、主要写法,以求对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正确把握诗歌形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回忆作者的相关情况,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品、政治主张以及创作背景等等。

其次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诗歌形象。对于人物形象来说,分析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神情等等,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具体景物的含义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感情倾向等等;对于事物形象来说,则要分析物象的具体方面,描写用语的感情色彩以及创作背景等等。

3、理解形象的意义

⑴从意境的角度来来考虑。

单从一个形象上看,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多个形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意境就较为明显了。同样是写柳,“两个黄鹂鸣翠柳”,形象明丽、有生气,传达出内心无比欢快的感情,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一种凄凉孤寂。

⑵从作者的观点态度上来考虑。

诗歌总要使用一些思想倾向性较明显的一些词语来传情达意,鉴赏形象时,要善于抓住这些词语。比如诗中的描写用语、评价用语、反映心情的词语。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个“愁”字,把作者的主要感情透露出来。

【教学反思】

篇6: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

1.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村居张舜民

水绕陂田水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整首诗描绘的秋月村居图风格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青海乌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返。

请将一、二句设想成次第展开的广阔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各段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甲)约客赵师秀(乙)雨晴王贺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

(2)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像的余地,试想像各是什么情形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昼居池上亭独吟刘禹锡 日午树阳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古人写诗很讲究诗歌意象的塑造,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月上瓜舟•南徐多景楼作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唯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请结合词的上阙,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尺,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本词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用语含蓄,暗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咸阳值雨宿城南亡友别墅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渔船。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狂夫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蓧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古人评诗时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简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名句,请品味句中“轻”“闹”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的意思是闲居。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评说第二句中的“敌”字说:“敌”字险而稳,这里本可以用一个“对”字,为什么用成“敌”字,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1)请分析三、四句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支散曲,然后回答问题。[玉芙蓉]喜雨(明)冯惟敏

初添野水①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②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注]①野水:指地上的积水。②芃(pēng);茂盛的样子(1)这支曲子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支小令用什么方式来抒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淮中晚泊犊头苏舜软

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阴。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本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结合,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淮阴行五首(其四)刘禹锡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古人在评论此诗时曾说本诗运用了比兴托物抒怀的手法,来表现诗中女主人的思想感情。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试结合三、四句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忆昔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①名无忌②,南国佳人号莫愁③。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③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杜十四之江西孟浩然

故人古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夜坐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上一篇:关于加强2015年“双节”期间治安保卫工作的通知下一篇:小学五年级春节见闻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