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的意义与鉴赏方法

2024-06-21

古诗词教学的意义与鉴赏方法(通用9篇)

篇1:古诗词教学的意义与鉴赏方法

古诗词教学的意义与鉴赏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词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并提出了了具体的分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要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文的优美;第二学段(3-4年级)要能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5-6年级)要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7-9年级)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情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此,语文教学内容也做了很大的调整,许多脍炙人口、人文情怀的古诗词篇目充实到了教材中,这些古诗词均闪耀着华夏文明的光芒,洋溢着民族的激情。因而,语文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鉴于上述情况,我想结合自己对古诗词的教学体会,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与鉴赏方法作浅显的归纳。

一、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古诗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因而,学习古诗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

1.古诗词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教师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词,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一定的文学功底。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古诗词时,不但教会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的生平及其重要成就,让学生了解到“初唐四杰”、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等重要诗派的风格与影响,让学生了解到绝句、律诗、散曲、小令等诗词的特点。

2.古诗词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古诗词的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写作中适当引用“古诗词”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文采。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课文中引用《千家诗》中的“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头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的诗句,就将我国春夏秋冬四季特征的美景呈现于读者面前。再如《十三岁的际遇》的作者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许多优秀的古诗词和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在初中时,她就出了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许多作家、诗人,他们在少年时代就积累了不少古诗词,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

3.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优秀的诗歌往往离不开诗人对生活的观察,离不开诗人丰富的想象。如诗人曹操的《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仅16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气派。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诗人观察生活并进而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通过阅读、欣赏这些古诗词,不仅能促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还能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教师通过教学杜甫的《春望》,激发了他们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激发了他们学习诗人的民族气节;教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的珍贵;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行别校书叔云》,可以教育学生在挫折面前,要有充满乐观宽广的胸襟。

二、鉴赏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活动,它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其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了解基础知识。学习古诗词,有的诗词我们需要了解它的作者及生平,甚至还要了解它的写作背景,这更有利于我们对古诗词内容与主旨的理解。例如教学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学生对苏轼坎坷的经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较容易理解苏轼在词中“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感慨。

2.品析局部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任何感情和内容,都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表达。古诗词中的词语是经过作者反复锤炼出来的,唐代贾岛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也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更有贾岛“推敲”的故事传诵至今。因此,我们在品析词句时,就要注意这一点。

3.整体感知作品。在初步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意境、主旨,这样才能将单独看起来似乎也言之有理的理解纳入到诗词的总体去考查。首先,要把握作品的形象、意境。诗歌是借助形象反映生活的,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组合在一起就创造了作品的意境。所以,只有分析诗词中的形象,才能体会出作品的意境,进而把握住诗人的感情脉搏。其次,要捕捉感情,领悟主旨。感情是诗的生命,“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写的花、鸟,实质上写的是诗人自己看到首都沦亡后的内心感伤。这就要从诗中“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及“家书抵万金”整体理解诗人感情,从而了解诗的主旨。

4.注意表现手法。许多诗词为了更好地表现主旨,常常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我们在教学时,要教学生学会品析。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诗人用反衬的表现手法,用听到僧人敲的钟磬声来反衬自然界的寂静,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清高性情。

5.判断语言风格。诗词的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鉴赏诗词时要先看作者,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语言风格的词语归纳通常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感、有艺术感染力。学会积累,用一至两个词语来表达诗人在诗中的语言风格,如苏轼、辛弃疾词的语言风格通常是雄浑豪放,李清照、柳永的词通常是笔调婉约。

总之,语文古诗词教学,既是语文课标的要求,也是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途径之一;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也不是孤立的,而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篇2:古诗词教学的意义与鉴赏方法

一、感知、感触

感知、感触,就是读诗、读懂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有古典诗词知识积淀 1.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

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2.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即事咏怀诗、咏史诗等。而词按风格,又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3. 把握诗歌的主要特征。

即诗歌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4.强化格律意识

古代诗歌,多数讲究格律,所以必须强化格律意识,对诗词的平仄、对仗、韵脚、词牌等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5.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⑴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⑵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对比、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3)语言特点类

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等。

(4)风格类 沉郁顿挫、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5)文章结构

做铺垫、埋伏笔、呼应、浑然天成等。(6)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水乳交融等。

7.掌握修辞方法在诗歌中运用的特点

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双关、互文、等。其次,读懂诗要注意运用方法(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

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作者: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注释: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2)、学会从内容上分类鉴赏诗歌。古代诗词的分类

古代,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但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掌握各类诗的特点极其方法。(具体鉴于篇幅,不赘述)品茗》大 3.借助背景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4.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5、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6.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

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

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

二、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 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 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总结、表述

1.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2.重温过去的高考题,模仿借鉴正项中的表述

篇3: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

唐诗宋词几乎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 教好高中语文古诗词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能力, 对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怀进行深切的体会, 并将古诗词的深层意蕴有效挖掘出来。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和读书的经验, 对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简要的研究。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功利化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在高考的指引下呈现逐步功利化的发展趋势, 具体表现为: (1) 忽视能力培养, 只重视鉴赏的技巧, 特别是在高三阶段, 各种古诗词鉴赏的秘诀更是层出不穷, 对学生古诗词的鉴赏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2) 忽视质量, 只重视数量, 希望能押中高考题。所有这些现象的行为没有考虑到古诗词鉴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违背了古诗词鉴赏的规律, 从而丢失了诗性美, 与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形成了严重的背离。

2.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学生在教学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语文教师个人的解读似乎成为了鉴赏古诗词的全部。从本质上来说,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教师是不能包办代替的。每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思想等, 是一个独立的鉴赏主体, 因此, 在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必然独具特色。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 从而将学生鉴赏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 教学方法单一化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 机械的教学程序和单调的教学手段, 使得古诗词固有的趣味性大大降低, 从而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发挥造成了极大的抑制, 显著降低了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整体效益, 使其停留在理性的说明文的水平上, 这使得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情感无法有效激发出来, 达成古诗词鉴赏美化学生的心灵的目标更是无从谈起, 传递弘扬和实现人文精神的任务变得如同空中楼阁。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

1. 明确课堂教学思路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最好的语文教师就是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使其摸清一篇文章的思路的教师”, 这是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的看法, 从中可以看出, 理清思路应是阅读理解的前提和基础。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也是如此。但是, 古诗词和小说、散文等又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 古诗词的故事情节并不完整, 语言具有跳跃性, 表意也较为含蓄。古诗词的意象恐怕是学生在感受上最易触摸的东西。意象具体表现出了作者的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的凝聚, 它有机融合了意和象, 是古诗词的基本单位, 也是古诗词的灵魂, 要想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词意境, 就必须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古诗词的意象。分析意象是分析古诗词的基础和前提。语文教师可以依据古诗词结构脉络或感情思路将一系列问题设计出来, 让学生在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对古诗词的意境进行更好的领略。如在鉴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先让学生熟读该古诗词, 然后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如“古诗词中描写的意象都有哪些?”“为什么写得这么悲凉?”等, 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对诗人面对赤壁时内心的苍凉和感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将古诗词的背景材料, 如赤壁之战等讲解给学生,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词, 并对诗人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2. 注重课外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普遍认识, 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中, 诵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应积极督促学生背诵教材上要求的篇目, 除此之外还应利用早读的时间将课外的一些篇目适当增加到学生的背诵任务中去。如在学完李清照的《醉花阴》后, 可以将李清照其他阶段的古诗词展示给学生, 如《声声慢》等, 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课外古诗词的诵读对其悲戚伤感的感情进行深入的感受。背诵完毕后, 让学生之间展开积极的讨论和交流, 共同探讨对这些古诗词的感受。又如在对李白、杜甫等名家的古诗词进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将这些名家的其他主要古诗词引入到学习中来, 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该诗文或该诗人的理解。此外, 还应将学生背诵的兴趣有效激发出来, 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背诵成果进行有效的巩固, 最终促进学生古诗词诵读效率的显著提升。

3. 积极组织活动

要想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显著提升, 教师就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 组织一些适当的活动, 比如, 可以举办古诗词朗诵会, 让学生在诵读之后相互点评;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使其尝试写古诗词, 如有这样一道题:依据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自己创作一首诗。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 石子、蜡烛、小草等平凡的事物是其选择的主要事物, 创作完成后, 让学生之间对作品进行积极的交流, 在全班学生面前对一些学生创作出来的优秀小诗进行分析, 将它们的共性指出来。结束讲解时, 鼓励学生只要用心就能写好古诗词, 从而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消除古诗词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 进而更勇敢地去攀登古诗词的巅峰。

总之,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 要想通过学习显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人生境界, 一方面, 语文教师应将自身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另一方面, 学生也应对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进行积极主动的拓展, 对古诗词鉴赏的切入点进行良好的把握, 并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古诗词鉴赏中。

参考文献

[1]张蓉.中国诗学史话—诗学义理识鉴[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2]文史知识·诗文鉴赏方法二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3]邢成斌.浅谈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 (中) , 2010 (4)

[4]安权虎.如何提高中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6)

篇4:优化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65-02

古诗词鉴赏教学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古诗词教学应得到重视。古诗词鉴赏的过程是一个与“美”同在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提炼美的过程。优化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发现美,整体把握全文

发现古诗词的美是直观的,即直接从诗词中便可获得。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古诗词中用词的美妙,学会寻找重要的关键字词,如关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这些关键字词对诗词中意境的塑造、情境的描绘等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读全文,发现用得美的字词,整体把握全文,是鉴赏诗词的一个重要步骤。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时,教师可通过小令中描绘的画面引导学生寻找关键词,从“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组名词下手。这组名词描绘的其实就是藤、乌鸦、风儿、马儿、太阳,这样解释这几个景物,的确没有什么美感。但是,作者在每个景物中加入了简单而又细致的描写,即“枯”“昏”“西”“瘦”“夕”等,于是景物就变成了枯萎的藤蔓、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西边吹来的风儿、瘦骨如柴的马儿、正在西下的夕阳,这样几个简单的词,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画面:傍晚,倚靠在枯藤缠绕的老树旁,伴着西风吹来、流水声响、马儿摇尾,远眺夕阳,夕阳正在西下。这要求学生要学会寻找关键字词,从中发现诗词用词上的美。

二、欣赏美,培养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古诗词的撰写年代距今已久,其中的思想、文化等方面与现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短短的几十个字,理解当时景当时情,许多学生会“读不懂”,也就谈不上领会诗词的主旨,欣赏诗词的美,更别说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了。因此,在欣赏诗词美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基本的诗词鉴赏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诗词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在学生了解诗词大意后,帮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把握,其中包括:①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②正确理解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的含义;③结合情景交融、渲染、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分析诗词,赏析诗词的意境。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同学们在了解了王维的生平背景后,对王维有怎样的印象?

生:他被称为“诗佛”,我觉得他像是一位通过诗词为我们传达禅意的禅师。

师:还有吗?与本诗有关的印象还有哪些?

生:他是田园诗人的代表,因为在仕途上难以实现政治抱负,所以有些消极避世的情绪。

师:在诗中诗人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如“明月”对“清泉”,“照”对“流”,同学们还能从诗中找出其他运用对仗的例子吗?

生:颔联还有“松间”对“石上”,颈联有“竹喧”对“莲动”、“归”对“下”、“浣女”对“渔舟”。

师:同学们找得很对。此外,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那么,哪儿是动态描写,哪儿是静态描写?

生:静态的描写是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动态的描写是山泉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

师(总结):宁静的松林和潺潺的山泉,动静结合,以动衬托静,更加反衬出山中的宁静,构成了一幅如水月镜般的纯美意境。同时,动中有静,静中现动,自然与人的心境结合在一起,如此境界,如此禅意,非王维这样一位隐居者莫属。

通过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在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后,帮助学生分析诗中描绘的形象和意境、修辞及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传递出的情感,从中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自然就能领会古诗词中的意境美,从而掌握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

三、提炼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提炼美,就是将发现、欣赏到的美,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诗词鉴赏教学的高层次目标,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比较难把握诗词的主旨,总是不能够将诗人的情感态度正确表达出来,诗词鉴赏成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问题出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能准确概括诗词中景物描写的特点、语言风格,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足够多的关于这方面的词汇量储备。第二,表达方式、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分不清,常常用错,将用于描述修辞的语言用来描述表现手法的现象屡现不鲜。第三,拿到题目时,没有正确把握全诗就开始答题,以致思维混乱,没有答题逻辑。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分类积累鉴赏古诗词的知识。首先,归纳用于描写景物特色、语言风格以及概括全诗感情基调的词语,比如描写语言特色的词语有:清新(用语新颖)、平淡(质朴真切)、绚丽(绚烂奇幻)、明快(一语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简洁(言简意赅)。其次,归纳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①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通感、互文、用典、叠词等;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寓理于事、情景交融、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③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分类总结,可以使学生在做题时用词准确到位。

2.帮助学生梳理答题逻辑,指导学生答题。首先,找出与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或哲理相关的字词,分析其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起到了怎样的效果。其次,把分析的字词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联系起来,分析其中的关系。例如,赏析《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诗是如何表现深刻的人生哲理的,可以这样回答:通过“放过”“拦”两词,将群山拟人化,形象地描绘出山的特点,同时也暗喻人生如同行山路,隐喻人生路上困难不断,要做到坚持不懈。表达了人生中的困难周而复始,越过一山还有一山,永无止境,所以,人不能掉以轻心,被一时的成功所迷惑。

古诗词鉴赏是个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古诗词鉴赏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努力,做好引导、指导、督导的角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才能使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不断提升。

篇5:古诗词教学的意义与鉴赏方法

林结霞

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阅读题型及设题角度.2.学习答题思路,掌握诗歌形象、语言、手法、思想感情比较鉴赏的方法。3.学会规范答题。

重难点:准确理解,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一、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阅读题型及设题角度

1.必须了解诗歌对比阅读的选材。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

2.了解命题角度。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

3.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可以分为“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

二、应对策略

(一)读懂诗歌,理清大意。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难度是增加了,但是,只要读懂每一首诗,然后再比较。

(结合林小冰老师的集体备课资料)

(二)辨别异同,知同辨异。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去,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鉴赏答题之际,可以从题干对另一诗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中比较,发掘出“异”处。

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参考答案】(1)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出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衰败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强烈感情。

(三)整合归类,规范答题。古诗鉴赏题之所以失分较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考生答题不规范,没有分要点,或者没有用诗歌鉴赏的术语答题。因此,根据题目要求整合归类,用术语如虚实相生、用典等答题,可以提高得分率。

三、比较阅读具体解题思路与方法

1.内容、情感比较

【方法指津】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典型例题】(2007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周弼

虚堂人入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2.意象、意境比较

【方法指津】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比较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典型例题】(2006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及社会的感慨。

3.语言赏析比较

【方法指津】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典型例题】(2006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秋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

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你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参考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一梨花之白,形容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4.手法、技巧比较

【方法指津】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比较,一要熟悉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休息手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典型例题】(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参考答案】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建议:

一、平时:①积累术语

②熟悉常见题材类型的诗歌内容、情感和手法。③各种题型的答题步骤。

二、做题时:①读懂诗歌。

篇6:古诗词教学的意义与鉴赏方法

关键词:古诗  鉴赏  四看  三联  二抓  一用

内容梗概:针对学生在高考古诗鉴赏主观作答题中茫然失措的现象,总结出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看句意;联系背景、联系文学常识、联想想象;抓意象、抓意境;运用诗歌鉴赏的话语系统等鉴赏技巧。是一种既简便易行,又行之有效的鉴赏方法。

2002年高考古诗鉴赏题改为主观作答题,加大了做题难度,把对考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给考生以更多发挥的空间,有利于考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及个性的展示,可以更好地检测出考生的实际水平。客观试题, 考生可以借助选项加以理解,可以对比分析,然后进行判断,甚至可以猜测。而主观题要求考生首先要读懂作品,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知识和能力,和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近几年来,古诗鉴赏主观题得分率不是很高,为数不少的考生作答失误的原因主要有: 或理解不当,牵强附会;或无从下手,胡乱应付;或表达不准,文不对题……既有鉴赏常识的问题,也有鉴赏要领和方法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高中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既简便易行,又行之有效的鉴赏方法:四看、三联、二抓、一用。

一、四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看句意

1、看题目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做诗,于题目从不轻下一字。”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分析诗题,有助于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例如下面两首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唐张籍《酬朱庆余》

这两首诗写得较含蓄,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两首应答诗,两诗的写作意图分别是: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表现自己考前不安的心情,向张籍征询意见,并希望得到张籍的指点。张诗委婉作答,把朱庆余比作貌美且歌声动听的采菱的姑娘,“齐纨”句暗示说朱是难得的人才,对考试不必担心。两诗中虽有新婚少妇与越女的形象描绘,但寄意全在诗外。对两诗的理解不能只看诗的字面意思和具体形象,而应结合题目把握其隐含的意义。

2、看作者  文如其人,诗如其人,诗歌往往烙上了诗人及时代的印记。因此,借助积累的有关作者的思想时代、风格流派等材料能准确理解诗意。如李白的诗想象丰富,豪放飘逸;杜甫的诗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王维的山水诗诗中有画,自然清新。又如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词作,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多为闺情词,委婉细腻,清丽明快;后期多为抒发悼亡之情和怀旧之思,如泣如诉,凄凉低沉。如果了解了词人李清照的有关情况,那么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和《声声慢》(寻寻觅觅)的理解应该不会有难度。

3、看注释   试题的注释往往是命题人对诗中难以理解的`地方加注,因此注释常常是我们理解内容的一把钥匙。如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王维的《过香积寺》。注释中两个词语均属佛教用语,通过注解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对世俗欲念的超脱,对清净隐居生活的向往。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4、看句意  诗歌鉴赏必须过语言关,不理解诗意谈不上鉴赏。而诗歌的语言十分凝练,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词序和语序要发生变化,这给鉴赏理解带来了麻烦。所以需要反复咀嚼,细心推敲,才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例如:2004年湖南高考题鉴赏唐诗《听邻家吹笙》,要求赏析第四句,就必须在充分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作答。

二、三联:联系背景、联系“文常”、联想想象

1、联系背景  写作背景常常点明创作的时代、写作目的,透露诗歌的内容。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无不是现实生活的高度的艺术概括,不了解背景,就难以也无法切实准确把握诗的内容。

2、联系文学常识  要准确理解诗意,常常涉及到一些相关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包括作家作品、诗歌体裁、格律知识、名人典故等,如2002年古诗鉴赏题“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就牵涉到古代文化常识。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乐府曲调中有“杨柳枝”或作“折杨柳”。我们学过的诗句有“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词《雨霖铃》),“羌笛何须怨杨柳”(王之涣《凉州词》)。了解了这些,那么折柳的寓意也就非常明了了。

3、联想想象  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的形象,把握意境,进而领会情感。读意境优美的诗歌,理解其意境,需要想象。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创造了凄凉而又幽美的意境,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在这凄凉而又幽美的意境想象中,学生可以深切理解一个亡国之君的幽囚生活,愁苦滋味。理解情感也离不开联想,有了丰富的联想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脉搏,理解其表达的真实情感。马致远的小令《秋思》的意境极为典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用名词点出9种事物,如何把这9种事物组成有机画面,从而领悟其中的意境呢?就得运用联想,通过联想,读者脑海里自然就浮现出深秋晦暗的暮色里,那枯藤老树上,晚归的暮鸦在巢前枝头上盘旋着,小桥流水旁一户人家透出温暖的光亮,乌鸦归巢,家人团聚,而苍茫的暮色里,瑟瑟西风中,奔波在荒凉古道口的游子尚不知投宿何方。联想和想象中,9种事物构成一幅深沉悲凉的立体画面,寄托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情怀与心境。

三、二抓,即抓意象、抓意境

1、抓意象  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意象是写入诗中,带有作者主观色彩的物象。意象往往反映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艺术心理,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组意象,来含蓄的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诗歌鉴赏必须以解读意象为突破口,考生在鉴赏时,必须掌握一些诗中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柳--惜别,松竹梅--坚毅,蟋蟀--思乡,菊--隐逸,牡丹--富贵,莲--高洁,玉壶--纯洁,月--思乡怀人,秋--愁情别绪,鸿雁征帆--羁旅客居。

2、抓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鉴赏一定要通过作品媒介,进入作品的意境中去。如:1999年高考题,选的是杜甫诗《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四、一用:运用诗歌鉴赏的话语系统

在古诗鉴赏中,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话语系统,考生必须对鉴赏活动中相关知识认真积累,在鉴赏表达中,予以灵活运用,力求避免不着边际,抓不住要点的答案。例如说到思想感情有如下用语:寂寞、孤独、壮志未酬等;讲到抒情方式常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物伤怀、托物言志、借古伤今、怀古伤己、直抒胸臆等;艺术手法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渲染衬托、卒章显志等;语言风格有豪放、婉约等等。

段冬文

★ 我的“看牙之路“

★ 我们的成长之路作文精选

★ 我的成长之路演讲稿

★ 我的成长之路400字范文

★ 我的成长之路作文

★ 教师的成长之路随笔

★ 平面设计师的成长之路

★ 成长散谈散文

★ 我的成长之路普通话三分钟

篇7:古诗词的鉴赏技巧方法

古诗词的欣赏,对于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古诗词鉴赏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诗的本质所决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有方法可寻的。一般而言,诗歌鉴赏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即:反复诵读,品出诗味;体会意境,把握情感;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一、反复颂读,品出诗味

读是理解诗歌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使静止的诗歌行动起来,变成听得见、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把诵读放在首位, 在课堂上,可通过单人读、双人读、分组读、角色读、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不妨把音乐引进来,给诗歌配一段音乐朗诵,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情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融视听于一体,增强学生的感受,来理解诗歌的内涵。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观的情调。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突出情感的变化,让学生在这种变化中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内”。诗歌以其细腻含蓄的情感见长,这更需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感情去体验、去品味。这种感受是非常精细、微妙的,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去感受、去咀嚼,反复诵读,读出诗味来。

二、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所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其“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的景物;其“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即将抽象的情思表现为具体的景观。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诗歌意境的分析,要求教师把原诗意境和再造意境,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言讲给学生,使他们在感受和熏陶中唤起大脑的形象思维。

这样,在学生的心中就会出现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在体会意境中,学生就能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由于“意境”是一个“可意会而难言传”的艺术世界,因此,启发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般而言,诗的意境是“实”的形象与“虚”的想象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启发、调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几行,留给读者的想象却无穷无尽。“藤枝是那么干枯,树干是那么苍老,停在枯枝上的乌鸦是那么昏暗,在这个萧杀凄凉的世界中,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依稀的人家突然闯入了眼帘,这怎能不勾起游子对家乡温馨生活的怀念。然而,寂寞荒凉的古道、寒冷透骨的西风、疲惫不堪且瘦弱无助的老马将把游子载向何方?此时天色已晚,太阳徐徐落下,这夜晚的来临好似人生之秋的无奈。当年离家时壮志满怀,今天归家时寂寞冷清,人生得意与失意又该怎样去衡量!这古道是归途,还是漂泊的`继续?这一切如何不令人伤心断肠!”当我们在这“实”的形象(漂泊的游子)中展开想象与联想时,诗的意境便纷呈叠出,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情感也就显现出来了。

三、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古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用极少的文字来表达非常的内容。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往往一词一句,就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人在诗歌写作中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功夫,因一字而尽传精神。在鉴赏时要特别注意在语言上的品析,进而领悟诗歌的旨趣。 品析语言即认真地咀嚼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把学生引入诗歌表达的艺术境界中去,和诗人的情感共鸣。抓住“诗眼”即能纵观全篇,对诗的言外意、话外音、景外情有深入的领会。比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的“知”、“乃”、“潜”、“润”、“细”几个字,诗人不仅赋予了春雨以人的情感,表现出它了解人们的意愿,适时而降,而且从听觉上描绘了春雨的形与神,深含着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篇8:古诗词教学的意义与鉴赏方法

诚如“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发表的《金山宣言》 (见2004年10月11日《文汇报》) 所指出的“千年国学, 百年语文。中国语文教学从风风雨雨中走过,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记取……更让我们感到痛心的是, 语文教育的效率不高, 社会对初、高中毕业生语文水平的反应强烈, 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 无论老师还是学生, 都希望找到花最小成本, 取得最大成效的窍门。于是便有了“构建高效课堂”的想法。可目前所谓的高效课堂, 尤其是古诗词教学的高效课堂, 多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片面追求气氛的热烈, 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并无太大帮助;一些高三老师总是乐于分门别类地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罗列一些答题技巧, 似乎高效。然而, 每年高考诗歌鉴赏的得分情况却并不乐观。可见, 撇开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课堂并不能让人满意。

其实, 千年国学, 百年语文已为语文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许多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行之有效 (尤其对古诗词教学而言) 。下面, 将就本人在古诗词教学中所坚持的两种传统做法作一介绍。

一.诵读法

诵读是传统发蒙手段, 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诵读对古诗词教学的成效。朱熹曾这样论述诵读:“凡读书须整顿几案, 令洁净端正, 将书册整齐顿放, 正身体, 对书册, 详缓看字, 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古人云, 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 谓熟读则不待解说, 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 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浪漫诵读, 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朱子蒙童须知·读书写文字》) 朱子不仅对诵读时的形体提出了要求, 对诵读的要点作了规范, 而且强调诵读的方法是三到, 且心到最急。许嘉璐主编的《高中语文学习词典》更 是认真地把默读、朗读、吟读、诵读分列解释。他认为:“诵读, 心、眼、口、耳并用的出声阅读。采用诵读方式, 可以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 然后再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这句话更是详细地说明了诵读的作用。所以, 我认为诵读依然是古诗词教学的最基本手段。为了避免“小和尚念经”式的有口无心, 我把诵读古诗词划分成“音读、意读和情读”三个层次。

音读就是读准字音, 特别是一些异读字。譬如“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臭”读“xiù”, 泛指气味, 不读“chòu”;同时也要读准每个字的声调, 因为格律诗词是讲究平仄和押韵的, 只有读准声调, 才能准确反映出平仄和押韵, 也才能真正表现出古典诗词的音韵美来。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它的平仄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又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开头一句十四个字“寻寻觅 觅,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细致地描绘了李清照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这七组叠音词, 几乎全用撮口呼和齐齿呼发音, 读准了才有一种疾痛惨怛的悲凉。这是诵读古诗词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 要注意正音。

意读是要读准诗 (或词) 句的停顿、 抑扬、缓 急和轻重 , 以“读”见“义”。譬如“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不仅停顿要准 确 , 读出节奏 感 , 而且“照”和“流”字要读得舒缓、延宕, 以感受出明月朗照的静谧和溪水奔流的欢畅。再如:“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 浊酒杯”, “艰”、“难”、“苦”、“恨”要一字一顿, 都要读重音, 而“浊酒杯”则要连读, 且轻轻读出。意读之前, 要有适当的串讲, 读时速度稍慢, 教师可以作适当的示范。

情读, 则是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 有表情地诵读。例如“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咋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间关”句表现的是春日繁花似锦、莺歌燕舞的景象, 对应琵琶女年轻时欢乐时光, 读时要欢快流畅, “幽咽”句描绘的是泉水在冰层下缓慢流动, 艰难滞涩的景象, 对应琵琶女年长色衰后的不幸遭遇, 读时应沉重哀怨。读到“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时, 又要缓慢低沉, 读出诗人的深沉感慨, 读完后, 停顿要长, 然后, 突然扬起,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要读得铿锵有力, 慷慨激昂, 表现出琵琶女的激愤和反抗。这段描写琵琶声的诗句, 通过情读, 就可以传达出琵琶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幽情”。当然, 情读层次较高, 教师或者示范, 或者借助名家朗诵示范, 学生则应反复模仿, 直至掌握。

如果诵读能得到坚持, 学生定能感受到诗词的美好, 也能激发出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 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串讲法

诵读法里的意读和情读, 都是建立在对诗词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急功近利, 课堂上只是要求学生熟背成诵, 或者按照考试形式做几道题, 那么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了。要想切实提高鉴赏能力, 恐怕坚持传统的串讲法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串讲 , 关键在于 一个“串”字。虽然教材通常有注释, 但这些注释往往是零碎的、互不联系的。而“串”就是要把词与词、句与句乃至全诗串连起来, 在学生的思维里重新建立一个完整的意义系统。例如李煜的《虞美人》 开头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 并无文字障碍, 但若让学生解读, 又大多言不尽义。春花秋月本是良辰美景, 可李煜为何要抱怨“何时了”呢?如果教师把句中貌似对立的“春花秋月”和“何时了”串起来, 就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 从而将问题引向深入。再如白居易《琵琶行》 里的“别时茫茫江浸月”和“唯见江心秋月白”, 中间隔了三十一句, 距离遥远, 如果教师不把它们串起来讲, 学生是很难看出两句间的遥相呼应的, 更想不到这两句明里是对环境的描绘, 暗里却是写时间的推移, 写琵琶女和听众的沉迷。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教师串讲时应该抓住诗中的“新雨”, 正因为是“新雨”之后, 才感到“秋”意, 才出现“明月”, “清泉”才丰沛, 也正因为是“新雨”之后, 妇女才“浣”衣, 舟子才捕鱼, “春芳”才消歇, 可见, 抓住了“新雨”, 就可以把全诗统摄起来。又比如李白的《蜀道难》, 这是一首借故乐府旧题写成的古体诗, 夸张铺陈, 极具想象力, 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但只要抓住了诗中反复呈现的主旨句“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 天”, 概括出“ 高”、“险”、“恶”, 那么, 对全诗的理解也就豁然开朗了。

学生囿于思维局限, 往往执着于具体词句的概貌而迷失整体。因此, 诗词教学的串讲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综上所述, 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 在学生充分诵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上, 老师简明扼要的串讲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发悱启愤的作用。而依赖多媒体教学的老师, 大多根据网上现成的课件, 既有画面, 又有音频, 对每一首诗词都作了面面俱到的分析。这样先进的教学手段, 教学形式固然丰富多彩, 课堂气氛固然生动活泼, 学生似乎也学得轻松愉快, 但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却往往力不从心。

篇9:也谈古诗鉴赏的步骤与方法

【关键词】古诗 鉴赏 步骤 方法

古诗阅读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教学和复习备考中的难点。学生认为古诗难读难赏,因素固然较多,但不大明确阅读鉴赏的基本步骤,没有掌握阅读鉴赏的基本方法无疑是重要原因。

读通一首古诗,不妨依照下述步骤与方法操作。

一、疏诗面,理诗脉

“疏诗面”是指对一首诗歌的语言文字大致疏通理解。古诗的词义、句法具有特殊性,因大量使用文言词语,给阅读带来困难;又因受格律之限,倒装、省略等特殊句式也不少见;再加上用典,阅读理解的难度就更大了。因此,在阅读古诗时,如果我们善于借助已经掌握的古汉语词法、句法与典故知识,理解就会快捷、准确一些。

“理诗脉”是指理清诗的构思线索,诸如怎样选择写景视角,怎样处理景、情、理的关系,怎样起承转合等等。理清诗脉有助于把握全诗的内涵。

二、入诗境、悟诗情

诗境即诗歌的意境,是指诗歌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客观景物与诗人的主观情感两个方面。阅读欣赏诗歌最重要的就是要置身于诗的境界,体悟诗人之情。

进入诗境总是从感受诗的意象开始的。意象是诗歌中融注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表达。抓住意象揣摩,并将其连缀成诗的画面,进而联想、想象,“诗中赏画”是进入诗歌意境、体悟诗人情感的关键所在。比如林景熙的《梦回》: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诗中描写了“荒馆”、“秋月”、“砧声”、“莲叶”、“沙鸥”等意象。其中的“荒馆”、“月笼秋”展现了秋月惨淡、客馆荒凉的景象;阵阵“砧声”与沙沙的“莲叶声”触动了诗人的愁肠;难以入眠的“鸥鸟”更是愁肠百结、彻夜不眠的诗人的自况。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幽寂、荒凉、冷清的“游子思归”图画,抒发了诗人异乡漂泊的离愁别恨。

古诗的意象具有特定性,这为我们理解诗意、进入诗境、领悟诗情提供了“方便”。如“杨柳”表送别留恋,“红叶”是传情之物;“沙鸥”表飘零伤感,“砧声”代思妇之言;“西风”表落寞惆怅,“江水”喻时光流逝;“鸿鹄”表理想追求,“鸳鸯”为夫妇恩爱;“松柏”表坚强伟岸,“烟雾”即迷惘朦胧——鉴赏古诗必须充分利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

三、明诗法、品诗味

“诗法”即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古诗鉴赏中较为复杂的问题,大而言之,一切可以提高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均可称为表达技巧,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

一是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鉴赏古诗并非仅仅明确何处用何表达方式而已,重要的是必须深入理解这些表达方式的作用,诗中的人、景、事、理、情是怎样有机结合的。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此词开篇便以笼天罩地的气势将读者带入了一幅山川雄伟、英雄叠出的壮丽画卷中,然后描赤壁雄奇之景,点千古英雄之杰,述统军征战之绩,生物是人非之感,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认真研读此词,我们会发现,下笔描绘壮丽画卷是为“千古风流人物”设置壮阔的背景;写赤壁雄奇之景是为推出千古英雄之杰;刻画周瑜这位儒将的形象既反映了词人对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向往,也反衬出词人当时的不得志。尤其是末句的抒情更是表明了词人由短暂求永恒、于苦闷求超脱的旷达情怀,并将历史之叹与现实之感、英雄之业与建功之志、景与情、人与物都一起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融合为实虚结合、含蓄蕴藉的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抒情是古诗中运用最多、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且多数情况下,诗人的思想情感是借助于景、事、物表达的,相应就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情、借古讽今等技巧。

二是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有象征、比兴、对比、烘托、用典等 手法的运用服从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只要对诗中的人、景、事、物、情、理有了准确而明确的认识,对各种手法的作用也就能深刻理解了。

三是修辞运用 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古诗重要的表达技巧,它不仅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且跟诗人传情达意、形成诗歌特点、体现诗人风格都有紧密联系。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探讨修辞手法也必须将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与诗歌的表现对象、诗人的思想情感结合起来理解鉴赏。

“诗味”在这里指的是诗歌语言的韵味,“品诗味”应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炼字”艺术。古人作诗讲究炼字,一首诗往往会因一个或几个字炼得好而境界全出,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齐己《早梅》诗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中的“一”,用数词表现梅开之早;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轻”实写船行之快,虚写心情轻松愉快;王安石《晴景》诗句“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中的“纷纷”形象的描写了蜂忙蝶乱的情景,侧面表现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这些字都是最能体现诗人匠心、传达诗人情感的精“炼”之字,这样的字也往往成为一句诗或一首诗中的“诗眼”。二是语言风格。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有的朴素自然,有的婉约细腻,有的含蓄委婉,有的清新明丽,有的幽默讽刺——认识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对诗歌思想情感及表达技巧的鉴赏。

上一篇:小学生数学作业评语下一篇:怀念高中时的演讲稿 回忆高中时光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