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的古诗

2024-07-08

古人读书的古诗(精选13篇)

篇1:古人读书的古诗

《观幼年与父合影有感》

昔日花团锦簇间,

相戏鹤发与童言。

膝下承恩未及返,

恨煞天公不假年。

《江城子 咏父》

飘零孤雁独南翔,

云激荡,又何妨?

几番风雨,几度见斜阳。

老来闲坐说沧桑,

常北望,念淮扬。

谁料晚景渐颓唐,

国不养,病来伤。

逆子离家,何处诉衷肠?

一年白昼最长时,

人已殇,雨正狂。

篇2:古人读书的古诗

汉祸始外戚,唐乱基宦寺。

小人计已私,颇复指他事。

公卿恬骇机,关河入危涕。

篇3:古人读书的古诗

一、体验的心理学分析

什么是体验呢?王克俭认为:“体验是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心理活动, 它的核心是情感。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际出发, 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先在的情感出发, 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另一方面, 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 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把握了生命活动情感的生成。”[1]

由此可知, 体验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客体的刺激, 二是主体自身的情感积累。当外界的某一刺激, 譬如一首歌、一篇文章、一个场景等, 作用于主体, 主体从自身已有的情感积累出发, 对这一刺激产生反应, 引起自身情感与刺激物的比较渗透, 从而与作品产生深深的共鸣, 同时对刺激物所传达的情感进行加工、内化, 用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情感来代替原先旧的肤浅的情感, 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 从而完成情感的飞跃。此时如果再对体验主体进行适当的引导, 使这一价值体系性格化, 那么, 激发体验主体的探究兴趣与热情就成了可能。

当然, 情感体验的简单重复并不能产生情感的飞跃。正如雅科布松指出的:“当可以激发一定体验的客体重复出现而没有任何新的内容, 不含有可能影响情绪反应的任何新的因素时, 则情绪反应因客体重复出现而产生的适应会变得越来越弱。”这就告诉我们如果要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得到强化, 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 必须不断更换能引起相同情感体验的刺激物。

另外, 我们还应该重视体验主体已有的情感积累。因为这是主体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的基础, 它起到“触发”的作用。

二、体验的原则

根据体验的心理学分析, 笔者认为要在“古诗词鉴赏活动课”中进行情感体验, 并最终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热情, 必须遵循以下两条原则:一是可接受性原则, 一是强化性原则。

所谓可接受性原则, 即根据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情感积累, 选择适当的情感载体 (即刺激物) ,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所谓强化性原则, 即通过变换刺激物的方法, 来强化学生对同一情感的体验。

三、体验的途径

(一) 联系经验, 寻找情感体验的基础

这是依照可接受性原则制订的。经验与体验是不同的。经验是指客体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或形成的知识, 它不带有生命本体论的内涵;而体验则是主体对这些印象或知识所产生的心灵的震撼。经验属哲学上认识论的范畴, 而体验则是心理学的范畴。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紧密联系。经验常常是体验的基础, 体验常常以经验为材料, 体验可以说是对感受的再感受, 对知觉的再知觉, 对经验的再经验。

因此, 我们要在“古诗词鉴赏活动课”中, 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必须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否则, 体验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例如, 在活动课的起始课上, 笔者首先以抢答题的形式进行了“诗”与“歌”的联系。考虑到学生对流行歌曲比较喜欢, 于是“投其所好”, 笔者给学生唱了三首歌, 即《还珠格格》的插曲、《涛声依旧》和《新鸳鸯蝴蝶梦》, 同时请他们根据歌词, 说说这三首歌各依据哪三首古诗改编而成。学生能回答出《敕勒川》《枫桥夜泊》, 但对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比较陌生。抓住这一点, 笔者紧接着就亮出了《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稍作文字的疏通之后, 让学生自己谈谈这首诗与《新鸳鸯蝴蝶梦》的异同。由此, 学生兴致大发。

再如, 在进行“诗酒缘不断”“剪不断, 理还乱, 是愁情”“春天的使者”“阴晴圆缺总关情”“诗中的音乐”“诗中的节日” (即分别是“诗中的酒”“诗中的愁”“诗中的雨”“诗中的月”“诗中的音乐”“诗中的节日”) 六个小专题的活动时, 笔者在每一个小专题的第一次活动时, 都会要求学生先默写与这些专题相关的诗句,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尤其是在进行“诗中的节日”的活动时, 还要求学生先讨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几大传统节日的风俗, 然后再来讨论相关的诗词。

(二) 精选教材, 品味情感体验的范本

这也是依照可接受性原则制订的。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 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诗歌。我们在慨叹古人伟大的同时, 也不得不对诗歌的选读费一番心思。

笔者选择的原则就是“可接受性”, 即较有生活情趣的、描摹自然风光的、抒发豪情壮志的, 另外考虑到学生都是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 所以偶尔也选择几首描写爱情的, 当然引导的时候应尽量消除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选好教材之后, 应对教材进行细细品味。同时, 应尽量地将品味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望湖楼醉书》和辛弃疾的《清平乐》时, 笔者不做任何讲解, 字词的疏通、诗意的理解、作者身世的探究……一切都交还给学生。当然重点落在对字词的品味上, 要求每个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 并说出理由。

(三) 创设情境, 营造情感体验氛围

这是依据强化性原则制订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引进音乐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诗词与音乐, 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笔者认为“古诗词鉴赏活动课”应该大量引进音乐, 以起到渲染气氛、营造情感体验氛围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破阵子》一词时, 笔者先用《十面埋伏》来导入, 整个活动场所充溢着激烈、昂扬而又有些惨烈的音乐, 让学生通过音乐来初步体验硝烟弥漫的古战场;而后, 再由文字展开想象, 进入到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中去。这样双管齐下,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 举一反三, 拓宽情感体验的空间

这也是依据强化性原则制订的。

读诗不可仅仅为读诗而读诗, 不可只把眼光盯在一首诗上, 否则, 对诗歌的理解必然偏于狭隘。

鉴于此, 笔者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快捷、图书馆的便利、自然环境的优美, 尽量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以拓宽情感体验的空间。

例如, 在讲到李清照的《声声慢》和陆游的《咏梅》时, 学生对两位词作者的身世极感兴趣, 于是笔者鼓励他们上网查询有关两位词人的资料, 同时让他们观看越剧《陆游与唐琬》《人比黄花瘦》。通过这些, 学生对两位词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也引发了他们对两位词人的其他作品作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如有学生在对陆游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之后, 写下了题为《一生的遗憾》的小论文, 还有学生在对李清照的词中所出现的“愁”进行探究之后, 写下了《剪不断, 理还乱, 是愁情》。

另外, 活动场所也不必拘泥于教室, 例如在讲到“诗中的音乐”的时候, 笔者与学生围坐于草地, 击节而歌《宋词古唱》。阳光明媚, 绿草如茵, 歌声婉转, 实在是一大享受。

总之, 我们不妨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让学生缩短与古人的距离, 走进古人的内心, 体验古人的情感, 做一回古人,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古诗词的兴趣与热情。

参考文献

篇4:与古人对话,让古诗词绽放光芒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诗词 情境 诵读 兴趣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古诗词教学有其他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学习古诗词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领悟古代诗人的精神品质与无穷的智慧,培养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强化同学们的思想意识,提高知识水平与文化素养。在高考试卷中,古诗词相关题型(包括诗词鉴赏和默写)总共有17分之多。语文老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诗词内容,记忆相关知识,而且要对一些著名的诗人(如李白、王维、陶渊明等)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进行介绍,还应该让学生掌握边塞诗、田园诗、闺怨诗等不同诗派的思想内容与风格。

一、创设情境,带学生进入诗的境界

能够打动人心的,莫过于情,莫过于言,莫过于义。创设与诗词内容相关的情境,加上富有感情的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供帮助。再有,可以利用朗读指引同学们感受诗词的情感,进入诗词的情境。教学中,可以抓住诗歌形象,通过诗词中提到的物象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诗词意境,通过思考与想象再现作者用语言描绘的画面,总体上把握诗词内容。从学情看,如今的高中学生,因为处于特殊的年龄段,对遇到的问题已经具备很高的认识与理解水平,所以,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运用积累相关知识,不但要做到活学,更要活用。

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因此在授课时引导学生进行大量朗读,在朗读过程中细细品味感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所体现的精神品质,还可以为学生补充与诗词相关的典故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文化积累的基础上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如这首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或写了一个怎样的任务,抑或传达了一个怎样的道理。例如在讲解陶渊明的《饮酒》的时候,要明白本诗的主要思想是诗人想过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而不是在混沌的官场中钩心斗角,迷失自我。再如在讲解屈原的《离骚》的时候,就应明白屈原的经历,体会其爱国主义精神与无畏的战斗意识,培养同学们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图片、视频、课件等手段向学生展示了电影《屈原》的几个桥段,让学生感受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并利用端午节的相关民俗如:赛龙舟、插艾蒿、包粽子、驱五虫等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二、想象诵读,引学生体悟诗的情感

朗读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反复的诵读,让他们自己体会其中的思想内容,实现熟能生巧的目标。尤其是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句,如李白的《蜀道难》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等,都需要反复诵读。古诗词的教学目的还包括让同学们认知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喜欢并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不但能够学习古代汉语的相关知识,而且对传统文化也是一种传承。学习诗词一定要注重诵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诗词的韵味与感情,了解并掌握诗词的更深层的思想内容。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老师范读,扫清学生阅读的字词句的障碍,为学生体会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也可以进行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中感受诗歌带来的美感,体会思想感情。

例如,在講解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的时候,老师先进行范读,把字音和句读读准,再让学生自由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让同学们先总体感受文章,然后更深入地探究课文,这样,同学们更加快速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可以培养阅读兴趣,能够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讲解杜甫的《登高》的时候,在介绍完作者的经历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后,选取一个相对沉重舒缓的音乐做伴奏,教师范读诗歌,然后让学生跟随音乐,通过自己的理解诵读这首诗。这种学习诗词的方式有助于同学们把握诗词思想,形体上体会杜甫的漂泊的经历,体会其客居他乡,年老孤独,又因染病而不能借酒浇愁的心境。由此可知,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诵读能够引领学生走进诗词营造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三、激发兴趣,让学生感受诗的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爱上古诗词。例如,可以设计一些能够抓住学生的导语,不但能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创设情境,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乐意学习古诗词中蕴含的知识。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做到“我想学”,只有“我想学”才能实现“我会学”。

例如,在讲解苏轼的《定风波》时,我先通过导语提出问题:下雨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下雨的时候你会怎么保护自己呢?人生中也会遇到一些风风雨雨,那你又会怎么办呢?等同学们踊跃发表见解,老师要针对同学们的答案作出评价,使同学们的精神集中在课堂上,再带领同学们一起体会《定风波》中的苏轼在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作品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先带领学生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态度,以及其代表作品。接着让同学们通过诵读与默读等方式,展开自主学习,自由讨论,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对诗词做出理解,提升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陶冶思想情操。接下来,抓住词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让学生形成一种敢于面对、敢于担当、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分析、指导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探究,自由讨论,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课文中遇到的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伴随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古诗词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无论从高考需要,还是从品质培养的角度看,高中生都应该掌握古诗词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认真做好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古诗词的教学效果,不但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形成独立学习、自主思考能力,让学生与古人对话,让古诗词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陈晓秋.新理念指导下的古诗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论谈,2004(4):33.

篇5:古人赞美庐山的古诗词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边。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钟声知何处?苍苍树里闻。

庐山到处是浮图,若问凡家半个无;只为渊明曾好酒,至今有鸟号提壶。

篇6:古人的读书名言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DD郑成功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外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DD 黄庭坚

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DD冯梦龙

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  DD秦牧

日日走,能行万里路;时时学,能读万卷书。  ——谚语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郑板桥

篇7: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向师昌绪院士学习,为家乡争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向师昌绪院士学习,为家乡争光》

2011年1月14日,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一位90岁的老人缓步走上主席台,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鲜红的获奖证书,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的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师昌绪。看到这样的电视画面,我想我们会比一般的观众更加激动与自豪,因为师昌绪爷爷的故乡就在徐水,师昌绪爷爷的母校就是我们徐水小学,让我们一起去寻访师昌绪院士那令人感动得故事吧!

1920年师昌绪出生在徐水县大营村一个书香门第。他小时候并不聪明却非常勤奋,小学毕业时在全县统考中名列第一。

1948年师昌绪来到美国留学。怀着以科学报效祖国的愿望,他刻苦攻读,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多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早日带回祖国啊!但那时,他已失去了返回祖国的自由。因为美国明确宣布: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的中国人一律不许离开美国,一旦他们想离开等待他们的是判刑5年和巨额罚金。

一定要争取回国自由!师昌绪和其他26名中国学生和美国政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们写信给美国总统要求回国;还请印度驻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将他们要求回国的信件转交给周总理;他和同学还凑钱买了一台旧油印机自己刻印传单,一夜间印了3000份向美国公众散发,求得同情与支持……不屈不挠的奋争终于见到曙光,美国被迫同意一些中国留学生回国,其中就有师昌绪。

临行前他的美国导师问他为什么要执意回国,导师说:“如果因为职务低,挣钱少的话,我可以帮忙。”师昌绪谢绝了导师的热情挽留,严肃地说“都不是。在美国我无关紧要,但我的祖国需要我!”

回国后,师昌绪领导自己的科研小组取得了很多科技成果,其中最为耀眼的成就,就是帮助祖国一代代的战斗机冲上云天。

师昌绪院士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家乡赢得了荣誉,他的光辉事迹会永远鼓舞我们徐水小学的学生,鼓舞我们热爱科学,激励我们努力学习,长大后我们也要成为像师昌绪院士一样杰出的人才,为母校争光,为家乡争光!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牛角挂书

唐代李密听说包恺在缑山,前往拜访。他骑着牛,在牛角上挂上一卷《汉书》,边走边读。越国公杨素在路上见到他,拉着马缰绳从后面跟着他,说:“什么书让你勤奋到这种地步?”李密说是《项羽传》。杨素于是与李密谈论,认为他是奇才(见《新唐书•李密传》)。后来用“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

囊萤映雪

这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典故。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利用口袋里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在夜间读书。

车胤勤奋读书,手不释卷,博学多才,但其家境贫寒,用不起灯油,夏天就用白布囊盛几十个萤火虫,用它们发出的光照着读书,夜以继日(见《晋书•车胤传》)。

南朝梁孙康家贫,无钱买灯烛,晚上常映着雪光读书。后人常把“囊萤映雪”两个典故作为勤学的典范。

凿壁借光

汉代匡衡勤奋读书而没有灯烛,邻居有烛光,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一小洞,就着隔壁透进来的光读书(载《西京杂记》)。后人就用“凿壁借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韦编三绝

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三:概数,指多次;绝:断。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解说《周易》的《易传》。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见《史记•孔子世家》)。后泛用以形容勤奋读书。

刺股悬梁

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到齐国,跟鬼谷子学纵横之术,学成后去游说秦王,上书十次,不被所用,带去的资金用完了,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搬弄口舌,倒霉活该。苏秦听后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于是发愤读书,读得困倦了,就用锥子刺一下大腿,惊醒之后接着再读,最终做了六国的宰相,成为六国的合纵长。后用“刺股”比喻刻苦攻读。

汉朝孙敬读书困倦时,将头发用绳子拴在梁上,一打盹就能惊醒,终于成为当代大儒。后就用“刺股悬梁”比喻刻苦自学。

目不窥园

此典故是说无暇观看园中景色,形容埋头读书、专心治学。董仲舒讲学授课,三年不出屋,无暇看园中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来的弟子有的居然没见过他的面。他治学专心到这种程度(见《汉书•董仲舒传》)。后来用以形容埋头读书,足不出户。

孟轲刻苦学习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的出生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的石桥镇。他的祖父张堪做过太守,为官清廉。父亲早逝,因此张衡家里很贫穷。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很早就闻名乡里。据史书记载,他10岁时就“能五经贯六艺”,过目成诵。他兴趣很广泛,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而且写得一手好辞赋。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闪烁,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义各有怎样的规律呢?这简直是太美妙了。于是张衡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广漠的星空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幻想。后来,他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够准确,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王羲之

墨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海伦•凯勒

篇8:古人读书的古诗

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 月亮经过一代代文人雅士的修饰润色, 形成了它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美学意义。

一、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极为相似。

“青楼君去后, 明月为谁圆?” (罗邺《秋别》) 由月圆而人不圆 (团圆) 生出感慨;“不堪分袂后, 残月正如钩。” (唐求《邛州水亭夜送顾非熊之官》) 诗人面对一钩残月产生了“不堪”的感觉, 是因为残月唤起了他的孤独意识。

二、月光清冷, 折射人的凄凉心境。

诗人喜欢引入月亮加以渲染, 烘托离愁别绪。“天长杳无隔, 月影在寒水。” (王昌龄《送李十五》) 以寒水里的月影来衬托离人的孤寂情怀。

三、月亮与人共存于同一时空, 成为旅人的伴侣, 为旅人解闷消愁。

“峡里闻猿叫, 山头见月时。” (李白《送友生游峡中》) 夜行峡中闻猿清啼, 免不了羁旅之思, 但幸有山月相照相随, 总算给人一点慰藉。

四、月亮可以作为传情的媒介, 分隔两地之人因为都能见到天上明月, 所以寄情于月。

“吴洲如见月, 千里幸相思。” (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 诗人将情意寄寓月中, 友人一旦见月, 便感知到了诗人的情意, 从而激发起对诗人的思念。

五、月亮温和、柔美, 给人以归附感。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诗句寓动于静, 勾画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幽雅静谧的美丽图景, 让人生发出身处其中该有多好的感慨!

如此等等, “月景”的存在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文的内容。下面对中学教材中出现的“月景”作一个简要分析。

一、营造意境

(一) 宁静、美好之境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 星星点点, 明净、清幽。在这样的月光下, 在这样的氛围中, 即使是劳动也变成了一种享受。浣女洗衣归来, 渔夫下河捕鱼, 此所谓“人在画中游”, 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这样的宁静、美好之境, 令人回味无穷、向往不已。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月光临水, 湖水映月, 人在天上飞, 影在水中游, 月人合一, 月亮成了诗人梦游的惟一伴侣, 也是最亲密的朋友 (诗人一向视月为友,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便是最好的例子) , 亲切、温馨之情溢于言表。“月”不仅交代了诗人梦游的时间, 还营造了一种美好、温馨的意境。

(二) 冷寂、伤感之境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清冷的月光, 浸在茫茫的江水之中, 又被秋风吹碎, 反射向无尽的苍穹, 两岸的枫叶荻花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 满目凄凉, 此情此景, 主客“惨将别”, 友人近在眼前却又即将远在天边, 怎能不让人伤感呢!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一曲终了, 所有的一切都陶醉了, 月亮也仿佛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 静静地把月光洒在江面上, 泛出点点白光, 随着波纹闪闪而动, 与曲调余韵相互应和着, 一同营造出曲终之后的冷寂之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这两句是想象今宵旅途的情景, 一舟临岸, 词人酒醒梦回, 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客情之冷落, 风景之清幽, 离愁之绵邈, 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中。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

月儿悄无声息, 沉浸在冰冷的湖水中, 随波荡漾, 天上地下合成一个凄冷森然的画面, 从前的热闹喧哗、欢歌笑语, 一去不返, 冷落凄凉, 令人伤怀!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杜甫《咏怀古迹》)

月光照耀下的茫茫大漠, 传来玉佩的清脆声, 王昭君的魂魄幽幽归来, 然而“归魂”终属空归、枉归。生前失宠, 死后无依, 离家去国, 遗恨绝域, 写来凄极、怨极。

(三) 阔大、磅礴之境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江水浩浩荡荡东流, 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 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 原野广阔;舟前月涌, 大江东流, 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星垂”、“月涌”是以细腻写阔大, 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苏轼《赤壁赋》)

“七月既望”, 诗人“泛舟”游赤壁, 月亮缓缓地升起, 茫茫夜空、茫茫雾气、茫茫江水在月亮银辉的浸染下, 显得浩瀚无边, 浑然一片, 让人心旷神怡。

(四) 永恒之境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 (苏轼《赤壁赋》)

水虽东流长逝, 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断;月虽有圆缺盈虚, 周而复始, 但月亮还是千古不变的那个月亮。天地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 没有尽头, 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无尽宝藏, 我们应该抛却功名利禄, 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美丽景物, 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亦即此意。

二、传达感情

(一) 离别感伤之情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春花争艳, 秋月高悬, 本是自然界中难得的具有季节特征的美景, 然而在词人的眼中, 这些却成了打开记忆和感情闸门的导火线, 花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盛开凋零, 月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升起落下, 让他的亡国噩梦一次又一次地浮现, 让他的美好憧憬一次又一次地破灭, 让他的脆弱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击, 让他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面临崩溃, 其苦之深, 其愁之重, 让人不禁掩卷而泣。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诗人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 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 为了眷恋人世, 难舍亲人, 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及人, 诗人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 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二) 怀古伤今之情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见证了这里的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然而曾几何时, 富贵风流转眼成空。如今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 来照着这座“空城”, 在夜深的时候, “还过女墙来”, 依恋不舍地西落, 真是多情!这里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 诗人感慨深沉, 实寓有“引古惜兴亡”之意。诗人通过明月这一意象, 深寓着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 悲凉之气笼罩全诗, 读之怆然。

(三) 狂放愤激之情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得意须尽饮, 尽饮须对月, 这样才有氛围, 才有情调。月亮是诗人的知己, 所以只有在空旷高洁的月色下, 诗人才能毫无顾忌地纵情豪饮, 醉眼望月。如此, 狂放之态飘然而出。然而, 狂放之中却又流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极大不满和愤激之情, 月是惟一的听众, 也是最好的见证人。

(四) 无奈苦闷之情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面对着险要壮阔的三国赤壁, 联想到周瑜少年得志“雄姿英发”, 而自己却一再受挫“早生华发”, 诗人苦闷之极, 却苦于找不到倾诉的对象, 只有向“江月”一吐胸中块垒, 倾诉壮志难酬的失落, 与月亮同欢同乐, 随月亮同起同落, 一起融于无尽的宇宙。

篇9:描写古人读书的诗句

1、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唐·王勃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7、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8、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孟浩然

9、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10、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11、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裴说《句》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1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4、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1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7、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18、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9、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汪莹《示儿》

2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1、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3、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宅从栽竹贵,家为买书贫。——许浑《寄殷尧藩》

26、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姚合《别贾岛》

27、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29、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窦巩

3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

31、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袁枚《遣怀杂诗》

3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朱淑真《生查子》

3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34、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35、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3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38、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

3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0、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1、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蒲松龄《聊斋志异》

42、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

4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4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45、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

46、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薛令之《草堂吟》

47、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陆机

4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49、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唐·李白《江上吟》

篇10:有关古人读书的故事

大凡学识渊博之人,都勤奋读书,尤其是古人,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典范,并传为佳话。下面总结几个勤奋读书的故事。囊萤照读:车胤

凿壁借光:匡衡

悬梁苦读:孙敬 刺股苦读:苏秦

映雪夜读:孙康

手不释卷:吕蒙 警枕砺勤:司马光

牛角挂书:李密

韦编三绝:孔子 闻鸡起舞:祖逖

隔篱就读:贾逵

埋头读书:狄仁杰 铁杵磨针:李白

开窗苦学:李铉

破庙读书:沈约 燎发读书:陈寿

勤学不倦:白居易

画虎入虎山:厉归真 偷读定林寺:刘勰

苦读:林则徐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囊萤映雪》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篇11:古人读书积累的名言名句

古人读书积累的名言名句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7.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8.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0.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1.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6.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17.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8.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9.对于书本知识,无论古人今人或某个权威的学说,要深入钻研,过细咀嚼,独立思考,切忌囫囵吞枣,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粗枝大叶,浅尝辄止——马寅初 20.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2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23.“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24.“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2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6.“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2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明代学者)28.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2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杜工部集》 3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31.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3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33.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34.书看多了,文章自然就会写了 ——--鲁 迅 35.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致颜黎民》 36.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 37.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更丰满。

——--臧克家 38.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39.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陶行知:《八位顾问》 40.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陶行知

篇12:古人读书爱书的名言

2) 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3)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4)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5)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6)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8)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9)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10)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11) 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12) 山之石,可以攻玉。

13)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4) 日斜深巷无人迹,时见梨花片片开。

篇13:古人读书名言警句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DDD孟子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6、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7、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8、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0、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1、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朱熹

1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3、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DD朱熹

1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5、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1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17、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9、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20、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21、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

2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23、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DD苏轼

2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5、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26、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DD朱熹

2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2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3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3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2、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3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3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3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36、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37、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38、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3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41、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朱熹

42、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43、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44、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4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4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7、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48、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4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上一篇:探究农田水利工程中给排水施工技术的论文下一篇:宿舍内务和卫生检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