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

2024-07-25

谈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通用8篇)

篇1:谈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

浅谈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

安阳县北郭乡一中

高国强

文章摘要: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何更好的进行创造教育;对我们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在工作中深有体会,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相当重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就为什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谈谈自己的几点经验。

关键词: 素质 影响 关系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不但是开展学校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径。对教学活动以及素质教育的展开都有重大影响。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的构成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

一、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的作用是,师生关系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课堂气氛,而课堂气氛本身是影响学习的。师生关系不良,课堂气氛容易紧张、死板,使得学生如坐针毡,惶恐不安或默然。而师生关系良好,课堂气氛温馨和谐,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快乐的情境是学生喜欢的、趋向的,而在不好的课堂气氛下,学生会不自觉的想要逃避。经过一段时间,这种情感也会泛化到学业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学生性格发展的影响。

师生关系是学生生活环境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提供满足。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学生会形成一些好的性格品质,如信任、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尊重他人、自尊、自信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性格会升化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如助人为乐、追求成就、贡献社会、有远大理想等等。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同时也是向学生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在充满爱的师生关系影响下,学生会把这种爱在自己身上扩展出来,形成爱他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等好的心理品质。可见师生关系对学生性格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三、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国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特别重视与教师的关系,甚至超过父母的关系,因此,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他们享受到师爱的温暖,感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得到教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他们体会友谊,充满力量,感到自信;学生与教师的真诚相处和进行智慧和感情的交流,他们就会相信人世间的真诚和美好。从而喜欢集体生活,喜欢社会生活,从而对人生充满希望。

由此可见,师生关系对教育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运用这种人类社会特有的人际关系做好教与学的工作。怎样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求教师把自己无私的爱融入到工作中,融入到师生关系中。

当前的教育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创造教育上,而创造教育的重点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能够发挥他们积极主动性的环境和氛围,使他们对学习过程、学习目的感兴趣。当教师把自己的爱融入到和学生的关系中,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时,教师就会发现自己找到了一条进行创造教育的捷径。师生关系不好的成分还占很大的比重,这就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形成一种正确、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工作中发挥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作用?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在观念上有所转变。

从我国的蒙学教育开始,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关系就是不平等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观念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播,无形中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不敢和教师进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同时我们教师也很难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导致了在师生关系中形成了一堵厚厚的墙。

由于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首先改变这种观念,放下教师的架子,主动去接近学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当前的学生知识面广,心理成熟早,教师还靠以前那种特有的权威是不可能与学生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关系的,所以教师要首先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他们面前。教师可以试着走进学生的学习中,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先做他们的忠实听众,再慢慢的对他们加以辅导和指引,使学生对你不再感到陌生,从而开始接近你、信任你,与你建立起一种友谊。之后再对学生进行教育,使这种友谊转变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明确自己的任务。做一个好教师。

首先,要一视同仁,不能有任何感情色彩。主动接近落后生,帮助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出结果。多给他们一些爱心,多帮助他们,和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运用得当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可以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他们就会很高兴,自然会萌发向上之心。这不但是一种教学经验,而且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应当更多的关心学生,而不是如何的惩罚学生,“严师”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训斥。再次,要注意抓反复,反复抓。当然这要求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但是,通过这些劳动,你会得到落后生的认可,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领路人,带着他们取到自己的“真经”。

三、要具有服务精神。

学生需要答案的时候,教师总应该在第一时间交给他;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学生遇到危机的时候,教师总在第一时间帮他一把,这样,你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英雄”。顺其自然,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良好默契的师生关系。

只要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的去接近学生,把自己无私的爱全部奉献给学生,那么与学生之间就一定会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篇2:谈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各种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民警察和公安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建立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是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警察公共关系的内涵。

公共关系又称公众关系,简称公关。它是研究社会组织与其公众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作为社会组织管理的有效工具和谋求内部团结、外部发展的重要手段,公共关系越来越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广泛应用。一般认为,“公共关系”是组织运用传播手段,与社会公众沟通信息,在公众中树立组织的美好形象,建立信誉的工作。

“警察公共关系”是指公安机关在依法行使治安行政与刑事司法职能和各项管理中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媒介,促进警察组织和警察成员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双向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塑造警察组织和警察成员良好形象的管理活动。它由警察组织(公安机关)、公众和信息传播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其中警察组织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活动主体,公众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活动客体,信息传播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活动内容。

二、警察公共关系的主要功能

警察公共关系与其他社会组织所开展的公共关系一样,其功能主要有四项,即:协调功能、监测功能、凝聚功能和形象塑造功能。

协调功能。首先,警察公共关系要防患于未然,预先调节公安机关在运行过程中和公众可能产生的各种不和谐,甚至摩擦。要求公安机关 通过诸如上门汇报工作、组织座谈、推出微笑服务等一系列公共关系的专门活动形式,尽量避免因公众的不理解而产生一些摩擦和矛盾。其次,在摩擦和矛盾发生之后,警察公共关系主要是通过各类传播活动来争取公众的谅解,只有在这种争取谅解的公关意识的指导下采取的行动和措施,才是妥善解决矛盾的方法。

监测功能。警察公共关系的监测功能就是通过信息采集、处理和反馈对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的行为态度作出监视和预测。监测是协调的前提,公共关系工作人员把通过采集而掌握的最新信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决策层面,以使公安机关作出相应的反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就自身的运行与公众的要求一致起来,并使这种运行持续在相对平衡的过程中,最终保证公安机关目标的实现。另外,警察公共关系要特别监视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信息,不但要注意当前对公安机关直接有关的信息,更要注意以后可能会对公安机关产生影响的信息。

凝聚功能。警察公共关系以信息交流为手段,通过各种方法来沟通广大民警的心理情感,协调公安机关内部成员的关系,它和思想政治工作相辅相成,使公安机关内部上下一心、团结一致,为公安机关正常运行扫除内部障碍。

形象塑造功能。公安机关的形象是指公安机关在运行过程中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面貌,包括内在气质和外观形象两个方面。内在气质是指公安机关对现实环境所表现出的基本态度、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公德水平,包括服务态度、待人处事的基本行为准则、服务水平、道德水准等等;外观形象是指公安机关在实现工作目标时所显示的能力识别标志,如群众满意率、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等。警察公共关系是公安机关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一门艺术,它通过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创造性的工作,树立起良好形象,不断密切警民关系,达到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变警力有限为民力无限,有力地促进公安工作。

三、建立和发展符合龙湾实际的新型警察公共关系。

上世纪90年代末,公安机关导入公共关系建设,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过去的警察公共关系已越来越不适应公安机关面临的复杂的社会关系,面对警察公共关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公安机关要紧密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创新,建立和发展适应新形势的新型警察公共关系。

本文认为,新型人民警察公共关系应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秩序良性发展和建立良好警民关系、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公安机关的三大历史使命的警察公共关系。在新时期下,针对龙湾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发展新型警察公共关系,主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凝聚民警思想,建设先进警察文化。

龙湾区域调整后,由小区变大区,分局招收了一大批新警(警龄未到三年的占42%),增设了三个派出所和滨海警务区。人员新、底子薄、公安业务和执法水平同现实斗争的需要存在着差距;同时面对公安队伍建设要求高、管理严、任务重、待遇低的实际,民警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畏难怕苦情绪,甚至有少数民警想调离公安机关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必须建设一种先进警察文化。先进警察文化应继承中华优秀传统,如“舍利取义”的道德修养,“尽忠报国”的浩然正气,“激浊扬清”的求真态度,“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等,同时它还应继承了公安机关在长期历史 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如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笃定理想,永葆本色,对党忠诚的崇高品质,牢记宗旨、执法为民、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忠于职守、无私无畏、不怕牺牲的英雄胆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等。建设先进警察文化有利于克服种种不良情绪,有利于增强警察组织的凝聚力,有利于塑造良好的警察队伍形象。

(二)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和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社会治安和公安机关执法活动的关注程度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们应着重要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稳定,保平安。群体性事件是影响我区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龙湾区的历史和区域调整等原因,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相互叠加,土地、规划、劳资、环保、拆迁等方面诱发的矛盾,一旦应对不当,就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安定。妥善处臵和化解群众性事件,建立起适应新形势的新型人民警察公共关系非常重要,要认真分析维护稳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动向,根据成因分析形势发展的要求,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牢牢掌握维护稳定的主动权,全力打造平安龙湾。

二是全力打击刑事犯罪,提高破案率。2004年我区发刑事案件9016起,列全市第四位,虽然人均破案数全市、全省第一,但总破案率仅有23.6%,且案件的恶性程度大,侵财型和两抢案件突出,极大地影响社会安全感,损害了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所以,要在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新型警察公共关系时,必须要时刻不忘严厉打击犯罪,深化命案必破理念,不断健全严打长效机制,提高打击犯罪的针对性、有效性、精确性,全面提高打击效能,力求在高刑事发案率的形势下仍能让民众得到比较满意的社会安全感。

三是转变执法理念,提高执法质量。忽视服务和人权保障职能,使警察的权利在群众心目中逐渐演变成高高在上的强制权、命令权和支配权是目前存在的破坏警察形象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严格文明执法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公安机关树立形象的最佳切入点。由于我区社情复杂,案件多,警力又不足,民警经常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的执法办案,难免出现态度差、用语不当等行为,得不到群众理解,就会直接影响警民关系。建立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要切实转变执法理念,真正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提高执法质量和水平。

四是抓好窗口建设,树立公安形象。公安窗口单位是公安机关联系社会公众的桥梁和纽带,直接向公众展示人民警察的精神风貌和执法形象。去年以来,按照上级公安机关的工作部署,分局认真组织开展窗口单位整治建设专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建设良好警察公共关系奠定了基础,下步还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

(三)重视舆论导向,建立三种警察公共关系运作机制。一是形象危机预警处臵机制。目前,警察面临的主要困境一方面警察执法权益维护没有完全得到应有保护,另一方面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再加上社会转型期许多社会矛盾焦点集中到警察面前,警察既无法独立承担又不得不去面对,矛盾冲突必然会带来危机的爆发。而公共关系的作用在于使矛盾双方尽量达到某种平衡点,从而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警察公共关系形象危机预警处臵机制有两个重点:一是预警,即防 患于未然;二是有效处臵,消除影响。同时又应分内、外两个方面。对外危机处理主要是应对新闻媒体。在危机爆发时,面对传媒的关注甚至诘难,应该本着诚恳、公开、透明的原则,尽量取得传媒和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及时控制、消除影响,将危机的损害控制在最小范围。所谓内部危机预警处臵,主要是指当警队执行高危险任务或警队由于某种原因发生违法违纪现象时出现较大面积的危机心理疏导。做好这项工作对于维护警察心理健康,保持警队群体积极昂扬的斗志具有积极意义。

二是公众互动机制。所谓公众互动机制,就其外在一面来说,便是积极沟通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系,有计划地发布警情新闻,策划运作公关事件,在与新闻界建立一个正面而有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公安机关正面形象带至社会各阶层。公安宣传工作具有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在传统的宣传工作基础上融入警民平等互动沟通的因素,将更加有效地增进广大群众对警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改变以往某种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心理定势,使公众更易接受。内部公众良性互动主要依赖营造浓厚民主氛围和建设优秀警察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民警创造力,提高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篇3:浅谈新课程改革理论下的师生关系

一、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

回想以前的教学中, 教师是“首席”、是“权威”。教师的话, 夸张地说可谓是“圣旨”, 无人敢“违抗”, 学生是“执行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无数事实充分证明,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思想保守, 没有创新意识, 学生的想象力、创新精神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只是按照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式去学习、去模仿, 难道我们21世纪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接班人吗?正因如此, 我们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在教学中, 应站在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的高度上正确转变观念, 加强自我修养, 提高自身素质, 一改腐朽的、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 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积极主动地在轻松、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生活中教师是“母亲”“朋友”

有了课堂上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乐于接近, 教师也不再像以前传统教学中的教师那样, 板着脸, 严肃得让人见了望而生畏, 敬而远之, 这样的氛围中, 即使学生有了困难, 思想上有了波动, 也敢于并愿意主动与老师交流, 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作为教师也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想学生之所想, 关心并理解学生, 做到态度和蔼、平易近人, 努力做学生生活中的关怀备至的“慈亲”, 同时做学生心中的“知心朋友”。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个主角”, 二者的关系融洽了, 学习变成了主动求知, 教师的“教”也就变得更加愉悦, 师生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下, 关系更加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了。

总之, 尊师与爱生是相互的, 只有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学生在无私的师爱关怀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摘要:师生关系对教学的成与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 师生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 生活中教师是“母亲”“朋友”。只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才有利于教育的良好、健康发展, 才能使教学主体发挥其最大潜能, 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篇4:浅谈新课改下的师生关系

我是这样理解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的,教师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抱着“师道尊严”不放的老师,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而是走下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共同研究问题,交流彼此思想的老师,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老师,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为此,要注意建立起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合作的师生关系

合作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的手段——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就是使学生乐于参与到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更是参与者,我们既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也反对“教师牵着学生走”。正确的做法是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还要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因为语文学习既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应适时给予指导,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教师也要放下架子,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讨论,发表意见,对独到之处予以肯定,偏颇之处加以商讨。通过合作的方式,达到师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都给予关注,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作为语文学科尤其如此。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总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三、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此时教师平易而又激励性的语言非常重要,像“想说的就站起来吧!”“我也不知道,让我们来探讨吧!”,再比如“我也提个问题,请大家讨论讨论。”或者当学生发言之后说:“我也有这样的体会,不过,我再补充一点。”老师这些课堂用语,看似平常又不平常的话语,恰恰是孩子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活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这样,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善于倾听,善于评价,师生在互动交流,教学相长中一起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真情,更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好这一点,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可以深入学生生活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还可以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谈心交流,与学生分担痛苦,共享欢乐,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知心朋友,跟老师无话不说,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

篇5:谈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

朱维全宋辉

(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300)

[摘要]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关系到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关系到高校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的未来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师生关系呈现出许多新情况,面临诸多新挑战。因此,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新时期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相互的认知和情感交流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改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教师权威的形象逐渐被打破,特别是在大学校园,传统教师的角色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和谐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校园和谐,不仅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因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教与学进行的,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可以说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从身份来看,教师是科学知识的开拓者,是知识和智慧的引渡者,是学生成才的领路人,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主导作用;学生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服务对象,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主体作用。因此,高校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师生关系和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

2.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觉得处在一个和谐、友好的环境中,形成彼此尊重信任,待人热情、诚恳、乐观等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自立、自信、自强精神。第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师生间相互尊重、互相关爱,既陶冶学生的情感,又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进而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智力的发展。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效率也会调整到最佳状态,此外,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有利于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有利于学生心理压力的缓解、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发展。

3.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过程顺利实施。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双边合作的过程。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如果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这不仅对教师是一种激励,会使教师感受到工作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鼓励,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配合教师达成教育目的。反之,则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水平。赞科夫曾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①师生关系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巨大的教育因素,教师对此因素把握得当与否不仅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而且对教育过程的顺利实施也有重要的影响。

二、新时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面临的主要挑战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师道尊严的传统,虽然总体上讲,当前学校师生关系的主流是和谐的。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教育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些多重因素致使学校师生关系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1.师生关系冷漠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日新月异,知识已经成为市场交易的资源,拥有知识资源的人即可拥有知识资本。这样,师生关系也会随着这种市场关系而发生变化。知识经济条件下,虽然政府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但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教师自身的职业操守都在受到质疑。一方面,教学方式、教学空间的变化使师生之间交流更多地仅限于纯粹的知识传授而缺乏相互的充分了解和沟通,使得师生之间关系趋于冷漠。另一方面,①(苏)赞科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

4功利主义思想使部分师生将知识的传授过程变为利益交换的过程,淡化了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此外,指标性的科研任务和商业化的社会兼职占用了大量师生交流和教师提高业务水平、业务质量的时间,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进而影响了学生对教师职业操守的评价,师生关系冷漠也就成为了必然。

2.师生关系功利化。高校教育产业化的推行改变了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教育的认识,致使师生之间缺少产生更深层次感情的基础。就老师而言,有些教师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把师生交往作为权力寻租甚至是利益交换的工具,给师生关系掺入利益因素,使学生对老师缺少必要的信任和尊重,缺乏敬畏感,老师也因此对职业失去神圣感,造成恶性循环。就大学生而言,教育被部分人等同于商业服务,从而将教师的辛勤培育视为金钱换取知识的服务过程;一些学生还将物质利益作为向教师换取成绩、取得荣誉的工具,不仅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土壤和温床,也可能导致自己精神追求的淡化,产生利己主义思想,从而成为社会问题。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师生之间关系的功利化不仅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3.师生矛盾过激化。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高校教师与学生在客观上主观上都存在着差异,因而师生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年龄、知识水平、社会经验、思想道德水平、认知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师生间又缺乏必要的深入沟通,这就容易造成二者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有理想、有抱负、积极向上,但有时也把握不准自我,往往个人理想与现实要求产生距离,这时教师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当与学生在某些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时,师生间就会产生矛盾。因此,随着网络时代知识传递渠道的多样化以及个人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得教师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与学生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之间的差异日益凸显,师生矛盾将在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甚至有时还可能呈现出过激化的趋势。

三、新时期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的几点建议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

②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既

是组织者,又是管理者和领导者,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②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导力量。因此,构建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新型的师生观,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新型的师生观是相对于传统师生观而言的。传统的师生观提倡“师道尊严”,教师在师生交往中是绝对的“权威”。但是从效果来看,这种师生关系不但不利于学生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还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封闭或心理逆反,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不利于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和平等交流。而新型的师生观则认为教师在学校的组织体系中是教育者、领导者,又是服务者;学生是受教育者、被领导者,是学习的主体;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学生的选择和建议以及学生的内心感受。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交流沟通,准确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发展变化等特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全体教师都了解涉及每一个学生的一切,即了解他们的思维、情感、天资、能力、兴趣倾向、爱好,这都是我们的职责。”③这样,教师才有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基础,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同时,随着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增多,学生会减少对教师的陌生感、敬畏感,增加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信赖感。可以说,相互平等、相互尊敬的新型师生观,是增进师生沟通,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条件。

2.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观,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师德修养。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调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随着教师职业活动的产生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通过调节教师的行为,实现对教育过程的整体协调和导向的功能。因而,调解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师德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直接体现,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师德修养。第一,教师要认真钻研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用广博的知识吸引学生,树立威信。第二,教师要严格遵守各种教育法律法规,避免损害学生利益、侵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发生。第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形成彼此尊重信任。第四,要注重教师的语言、仪表、风度、法纪等方面的要求,为学生做出表率。因此,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观,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师德修养对建设和谐的高校③(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4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3.形成正确的矛盾观,科学合理地处理师生矛盾。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有其特殊性。从出生的时代背景来看,他们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成长历程来看,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个人身心发展与社会基本规范的要求之间尚存在着诸多矛盾,自身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点和问题。可以说师生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的产生与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将矛盾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防止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甚至引发师生冲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总结、分析并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勤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减少甚至尽量避免误解的产生。同时,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成长的现实状况出发,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关怀;既要严谨认真,又要富于理解;要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人民教师身份,要始终把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徐平.反思:大学师生关系缘何陷入功利化冷漠化境地[N].中国教育报:2011-1-3.

[3]马俊刚.高校师生管理渐行渐远[N].中国青年报:教育版,2007-11-16.

[4]王蓓颖.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大学[J].教师教育研究,2006,(05):65—69.

[5]田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4l—42.

[作者简介]

朱维全(1980-),男,辽宁省普兰店人,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篇6:谈新课标下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摘

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要求体现师生合作伙伴关系、相互促进关系和平等关系。

[关键词]:新课标

体育教学

师生关系

现代社会的本质首先是民主化。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制度。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的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位教育家说:“教师与学主的脸是对立的,感情不能对立。”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例如:有的学生描写他们的体育老师是:“冰冷的心,冰棍的脸,古板的眼”;有些体育老师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的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酿成种种悲剧。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体育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体育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体育教师眼中的一些差生往往只是某方面智力因素较差,而在其他智能方面,在意志品质、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则可能是好学生。体育教师要变看不到学生的优点、讨厌学生为努力发现学生多方面的优点,欣赏学生的长处和每一点进步。要相信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有一位校长说得好:“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师生人际关系还存在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的诸多因素,这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忌。革新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本文主要对新课标下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新理念作简要分析。

一、师生关系的合作伙伴性

合作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和生生之间呈现出积极的互动,并在互动中实现师生、生生共进的关系。新的体育教学方式中,师生的合作已不是过去具有职业分工特征的合作概念,而以一种共同学习者、朋友与建议者身份出现的学生的学习伙伴。体育教师不再是用什么体育动作难倒的“教官”,而是从学生伙伴的角度看自己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样体育教学资源,提供什么样的可资借鉴的建议和意见(如各种运动处方)。这些建议和意见都是建设性(非指令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育基础、运动能力和体能水平,做出合适的选择。用“对话”表达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最“恰如其分”的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对话关系,这表明师生之间是一种十分具体的、明确的关系。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是模糊与抽象的。这也是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决定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仅仅是“教师示范和学生练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师徒”关系,教师和学生没有了对话的可能,对话成了学生的一种奢望。在新的体育教学方式中,教师和学生都在改变角色,学生自主性选择练习的机会在增多,小群体的组织方式在增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个性交往成为可能。因此,对话形式便可广泛运用,教师和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使体育经验共同成为追求的教学目标之一。

二、师生关系的相互促进性

传统的体育竞争是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为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竞标。师生之间根本不存在竞争的关系。传统体育教学方式的竞争是一种制造失败者的竞争,竞争的后果是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学生中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即自觉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占少数,而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占大多数。新的体育教学方式强调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竞争性。这种竞争性促使教师树立新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乐意接受老师指导、尊重教师的劳动、监督教师是否遵循体育教学规律,覆行教师工作职责,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是学习动机功能的主要表现。它对体育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体育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体育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自练与自评”,在“自练与自评”中,有关体育教学的问题不是等着学生去发现,而是学生主动地去建构。体育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体育课程资源可以是说是丰富的,也是不固定的,需要学生判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纳入学习领域目标的内容,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具备了积极的活动态度,就会发现体育教学中有许多通过主观努力就能获得的学习资源。只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积极性的发挥,教与学的过程才能出现“最优化”状态,才能实现“双向”或“多向”的教学互动,才能反映“教学沟通正是借助教学的共同构成者的合作才能创造。”

三、师生关系的平等性

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无论在知识和机能上都明显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先知先觉”,是“权威”。只在这种关系下,教师才能维持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平等是怎样产生的呢?主要是教师是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拥有者,而学生是体育知识与技能的非拥有者。学生看到教师做出优美的示范,无不拍手叫好,听到老师的口令与讲解,觉得新鲜。教师与学生由于占有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不同而形成了相互之间的一种独特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存在着必然性,而且会移情到个人人格层面,学生必须尊敬老师,而教师只是不能惩罚学生。在新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方式很多,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普遍受到学生重视,体育教学的结果变得不是那么重要,而参与体育活动过程却不断受到学生重视。重视体育教学与活动过程,重视体育教学方式,尽量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成教学目标,本身就是对学生的重视,对学生个性发展过程的重视。教师已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是怎样获得体育知识与技能上,尊重并运用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学规律。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对体育教师有一个标准就是“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即教师要教授学生,必须对体育领域的知识体系达到“先会先懂先做”的要求,体育教师是一种“经师”。从另外角度来分析,学生是“碗”,教师是“桶”,只要是个教师,就有“一桶水”,学生这个“碗”就可以装满水。而学生这只“碗”只能装水。可以看出,这种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成了“卖水者”,学生成了“买水者”,师生之间变成了一种比较极端的、不相融的、被动接受的关系。随着教育科学与体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新的体育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所处的体育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处在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之中。教师和学生对新的体育教学活动多方面都是未知的,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新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只能共同面对学习体育新知识、新技术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现代体育教学过程是开放的,接受体育知识的手段也是十分丰富的,甚至会发生学生对某一体育领域的了解要比教师了解的更广泛和更深入。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摆脱了一种简单的接受和被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民主的相互尊重的新型关系。

篇7:谈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

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作为“三项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公安机关提升工作效能、维护良好社会治安秩序、迎接新时期挑战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提高群众满意率是衡量公安工作的一把标尺,也是公安机关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群众的满意率直接影响到社会各界对公安工作的评价,也是公安机关发挥职能,衡量工作成败的标准,更关系着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形象,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如何在公安工作实践中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提高群众满意率,我们就必须去分析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因素,深挖原因,进而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因素和原因

(一)群众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与部分民警陈旧的执法观念之间存在矛盾。在过去长期执法过程中,在惩罚与教育的问题上偏重于惩罚,在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上偏重管理。另外,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逐步增强,要求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呼声日益高涨。许多群众在遇到公安部门管理时,不再唯命是从,唯唯诺诺,而是用法律法规来衡量执法者的行为是非对错,部分民警的陈旧的执法观念导致一些执法工作不但没有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反而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增加了社会矛盾。

(二)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要求比以前更高了。在我国贫富差距日渐拉大,部分群众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很容易因为治安、环保、福利待遇等敏感性问题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从而产生对社会、政府以及公安机关的不满情绪,希望找一个倾诉对象,解决问题,希望民警能到社区、居委会、厂矿、企事业单位多走访,了解情况,与他们沟通。但对于群众的这些要求,公安机关在实际工作中,因警力和经费保障不足以及其他实际困难等而达不到群众的要求,有的民警工作方式方法不对,工作蜻蜓点水、敷衍了事,客观上造成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不信任。对有些涉及群众自身利益的问题,公安民警不可能面面俱到、及时解决,也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群众的不满。

(三)少数民警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损害了公安机关的社会声誉。少数民警损害群众利益追求个人己利,严重败坏了公安机关的声誉;少数民警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复杂情况下思想滑坡,信念缺失,世界观、人生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严重,为民服务意识淡薄,片面追求金钱和享乐;更有少数民警对待群众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视群众的疾苦于不顾,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徇私枉法、办人情案,严重伤害群众感情,践踏了警察队伍的威严,造成了群众对整个公安队伍的误解。尽管这些年来,公安机关开展了一系列纪律教育整顿活动,但是仍存在着教育整顿不平衡的情况,个别民警仍然我行我素,缺乏斗志、不思进取,工作拖沓;不注意警容风纪、着装不规范,工作场所脏、乱、差。

(四)公安机关大量的非警务活动,将民警推到了社会矛盾的制高点。不可否认,不断持续增多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因城区拆迁、企业改制、职工下岗、土地征用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造成了大量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和纠纷,本应是基层党政组织、企事业单位组织的职责,而现实确是公安民警往往被推到矛盾的制高点。当警察参与强行拆迁等各项非警务活动时,公安机关长期苦心塑造的正面形象,就会在一起起涉及当事群众利益的冲突中被冲淡,群众很容易把矛头转而指向我们警察,加深了人民群众和公安机关的矛盾。

二、营造和谐警民关系需要找准的三个切入点

(一)要从思想认识上转变执法观念。当前,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意见最大、反响最强烈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执法问题。而执法工作的好坏,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的形象,关系到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执法传统观念、执法习惯和执法方式。坚决防止出现伤害群众感情、侵犯群众利益的执法行为。要妥善处理,把群众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在执法工作中,真正做到尊重群众、贴近群众、爱护群众。

(二)要从“小”事着手做好和谐的“大”文章。民警一句不规范的语言、一个不文明的小举止、一项工作中的小疏忽、一次执法中的小漏洞等等,都会成为影响警民关系和谐的“小隐患”,从而产生警民隔阂,造成疏远脱离群众。因此,切不可忽视、放任、放纵、放过日常工作中任何一个“小患”,对影响警民关系和谐的任何小患,要实行“零容忍”,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在日常工作实践中,要做到第一时间掌握社情民意,第一时间采取工作措施,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开通“泄洪闸”,畅通“疏导渠”,防止积压、积怨、积恨、积仇,化怨气为和气,解小结通心结,消隔阂变密切,确保警民关系和谐。社会治安问题,案案牵及民安,件件关乎民生,事事关系民和。既要攻坚克难、力破大案,又要下功夫、花精力,侦办好多发性小案。对危害民生、民安、民利、民权的小案,要做到不忘记、不放弃、不抛弃,全力破获。老百姓最痛恨什么,就要打击什么,老百姓反映什么突出问题,就要集中整治什么问题,维护群众利益,赢得群众对公安机关“不放小案,能破小案”的信任,做到破一件小案,赢一片民心,促一方和谐。

(三)要加强外部宣传,积极营造良好和谐关系。公安宣传是联系社会各界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争取社会各界支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只有不断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载体,活跃宣传形式,才能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社会意识、法制意识、参与意识和防范意识。一是组织民警,深入企业、学校、居民区广泛发放安全防范常识,更好地帮助广大群众提高防范意识,协助公安机关打击犯罪。二是在各主要路段、繁华地区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三是以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为载体,积极开展公安宣传活动,加强警民互动、沟通,切实做到将民众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摆上平台,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三、实现和谐警民关系要把握的三个重点

(一)必须着力提升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会做群众工作是公安机关走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是密切警民关系的有效途径,是公安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为此,广大公安民警务必要练好群众工作基本功,着力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做到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提升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要讲学习。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对于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丰富知识,才能大胆面对、主动触及、及时化解。要勤读“有字”之书,即在各类著作和网络中获取为民想事、为民谋事、为民办事的间接经验;要善读“无字”之书,即坚持向同事学、向群众学、向实践学,努力获取执法为民的直接经验;二是要善思考。要经常深入到群众中间,注意倾听群众心声,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并学会善于在走访中“思考”,思考自己在服务群众、执法为民和自身建设方面存在哪些不足,思考如何接触群众、如何同群众交流能让群众感到亲切、朴实。通过思考,使自身的沟通技巧不断成熟;三是要变观念。必须根据社会变化的实际, 调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思路,积极改进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措施,提炼出符合工作实际、适应时代需求的群众工作法。

(二)必须尽力做好打击犯罪和安全防范双重职责。警民关系好不好,先问社会治安好不好。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最重要的前提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现实损害,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因此,公安机关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和衡量社会治安工作的根本标准,尽力做好打击防范双重职责,创新打防工作机制,增强打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有效性,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以良好的战斗力取信于民。“打”,必须从严。要从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出发,真正做到群众最痛恨什么犯罪行为,就严厉打击什么犯罪行为;群众反映什么问题最突出,就集中整治什么问题。要根据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始终坚持“打早、打小、打苗头”的原则,适时组织开展打击“两抢一盗”、“黑恶势力”、“命案攻坚”等一系列多发性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稳控治安形势,让群众安心;“防”,必须从细。要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和群众满意为目标,实施“矛盾排查,源头化解,积极治安,超前防控”,逐步建立起技防监控、“网格化”巡控、“群防群治”、“矛盾排查”等系统在内的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延伸防控触角,加强社会面治安信息情报动态的收集验判,探索和完善新的治安管理勤务模式,不断提升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让群众放心。

篇8:怎样建立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时代的不断进步,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是当今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 从教师角度来看,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

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首先, 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利于师生间情感交流与和谐。

教师在教书的同时, 更要注重的是如何育人。“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培养人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中、小学生思想不成熟也不稳定, 很容易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 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 想方设法加以帮助、指导。学生渴望得到理解与帮助, 而教师是他们的依赖者。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老师的话就是“圣旨”, 老师的一个微笑, 几句安慰的话, 有时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而让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 认识生活, 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未来的一切。

二、爱护、尊重信任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尊重学生是教师对社会未来应承担的一种责任, 教师最崇高的爱就是全身心的爱每一位学生, 只有发自内心的去爱他们, 才会去尊重他们。首先在教育思想上要爱字当先, 因为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爱学生要把握好度, 要理智的爱每一位学生, 不姑息迁就。爱要体现无私, 学生都是平等的人, 不因任何理由偏爱、溺爱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学生, 特别是要多关注、关爱“差生”, 不要以罚代教, 要努力营造宽容的教育气氛, 以“不批评”来取得“批评”。用自己的耐心、爱心、诚心去感化他们, 教育他们, 使他们在感受爱的同时自己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一幅黑板肖像画给我们的启示:某日一老师上课时发现黑板上画了一张很夸张并且属有自己名字的肖像画, 老师环视学生后看到给自己画肖像的那位同学正低着头, 于是老师就在全班同学面前不点名的首先赞赏了该同学的美术天赋, 并遗憾的说:“我很喜欢这幅画, 可惜不能收藏, , 真诚的希望这位同学再画一张送给老师。”第二天这位同学送给老师一张真正的肖像画, 并向老师承认了错误。以不“批评”来取得“批评”教育方法实践证明很值得借鉴。我相信只要教师有了爱心, 有了尊重, “丑心鸭”就会变成“白天鹅”。

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 信任是一种力量, 它可以增强自信心, 鼓励他们克服困难, 积极向上。反之将会给学生留下难以抚平的心灵创伤, 甚至贻误终生。

三、教师要和学生成为教与学的朋友

教师是学生的师长, 更重要的应该成为学生引路的朋友。那么, 合格的引路人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按照教师的预见达到应该达到的空间, 在适当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探讨, 通过教师巧妙的引导,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发现的乐趣, 享受探索的美妙, 叹服知识的神奇, 走进知识的殿堂。

教师是走进学生心灵的朋友, 多去倾听他们心声, 成为学生的知音。只有这样,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很愉悦的带领学生走进知识的领域, 进行有效的探索, 培养能力, 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心灵相通, 使师生拥有了共同语言,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课堂教学就能够形成生动、民主、合作的氛围, 达到师生共同的预设目标。

学生是有自己的性格、志向和智慧的独立的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带着真诚、热情、平和的走进课堂, 用欣赏、期待的姿态做学生的朋友。

四、勇于向学生学习, 做学生的表率

教师要有敢于向学生学习的勇气。在当今信息时代, 新事物层出不穷, 教师是人, 而不是神, 在学生面前难免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当遇及问题和出现错误时, 教师要放下“架子”, 敢于承认不足, 乐于向学生请教, 师生共同进步。这样一来, 教师即弥补了不足, 学生从中也得到了快乐,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学习, 帮助别人, 且在老师身上学到了诚实、谦虚的优良品质, 向学生学习的过程, 就是挖掘学生优点的过程, 是进行情感交流、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老师首先要带头做到。小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如:老师顺手扶起倒在地上的桌椅, 拿起拖把拖净教室地面上尘土, 拿起抹布抹去讲桌上的粉尘, 这不经意的一扶、一拖、一抹都会给学生留下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学生良好习惯、良好品质的养成有着积极作用。

上一篇:“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自查报告与整改措施下一篇:高校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