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年味作文

2024-07-17

高中年味作文(共12篇)

篇1:高中年味作文

一道沁人心脾的芬芳,一啼清脆悦耳的鸟鸣,闭上眼,用心听,寻找年味儿藏匿的地方……

小时候过年,总是穿得红红火火的,欢欢喜喜地跑到各家拜年。在我的记忆中,儿提时代的大院永远都是充满阳光,光线柔柔和和地普照着,洒在孩子们稚嫩的笑脸上,洒在老人们布满皱纹的脸上。年初,孩子们总是聚集在一起,为奶奶们表演节目。

也不知道是谁发起的,孩子们自觉地排好节目,像一只只活泼的鸟儿,为这些年过花甲的奶奶们表演着,诉说着童真的故事。这一老一小,就这样愉快地成了朋友。

这些都只不过是过年这一盛会的开场白,到了大年三十,我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嚷着要去乡下过年。妈妈自然答应,于是,我们便乘着大巴,赶上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我记忆中年味儿最浓的地方。

凤阳是一个充满年味儿的小城,尽管没有大都市的喧闹与繁华,但在这座不大的县城里,却有着不一样的感觉。临淮关是我姥姥和妈妈的家乡,这里不算偏僻,却保持着原始的模样。走上曲折的乡下小路,一种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这恰似一条天国的阶梯,湛蓝的天,洁白的云彩,还有鸟儿美妙的歌声:“叽叽——啾啾啾——布谷布谷——”歌声响成一片,而这些可爱的天使并不怕人,它们还常常歪着小脑袋,好奇地打量着过路的行人。

走了大约几分钟,就到了太太家。“汪汪——汪汪汪——”几声犬吠惊动了主人,我的舅爷爷开了门。进入大院,一片喜气洋洋,大红福字随处可见。腊肉、香肠、鱼干都一串一串地悬挂在窗前,就像装饰似的。一大串爆竹已经准备就绪,透出一种红红火火的热闹气氛。走进餐厅,一大桌亲戚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包饺子,看他们娴熟的技艺,真令人拍手叫好。我那两个小表妹,正在认真学习包饺子,瞧她们认真而笨拙的样子,真是可爱。

夜幕降临,大人们忙着做饭去了,我们孩子们则一同去放瓷花炮,这样的炮能放在手上玩,还能放出花朵样的烟花。我总喜欢把它们一根一根地插在地上,围成一个爱心形,然后点燃。啊,一片火树银花!吃饱饭,我们总会三三两两,回到房间,热热闹闹地看一场春晚,新年就这样在一片红火之中到来了。

长大后,总感觉过年少了些什么,年味儿在一片都市繁华之中渐渐消失,不过,每当我走进乡村大院,还是能感到年的气息。呵,乡村,年,味儿正浓……

篇2:高中年味作文

我想起那些喝得脸红脖子粗的长辈了。他们每年都会用各种歪理,让坚决拒绝的我,不得已地喝下一小杯白酒。我是不太有酒量的,仅是一小杯,我就已经有些头晕了。不过拜此所赐,我也可以早早地从酒席上的喧哗所织成的细密的网中逃离,去试试今年的烟花。烟花在抹不开的夜里碎成了绚丽的星屑,像是逆向的流星,从地面划向天空。也许就是那些稍纵即逝的惊艳和火药硝石的独特气味,构筑了年幼时的我,对于“过年”这一概念的最初印象。

后来我稍大了些,酒量依旧,却开始觉得,过年是一件无聊的事情了。我总认为,那些父辈不远万里地赶回这座城市,只不过是为了一场大醉而已。而古今诗人、词人所谓的乡愁,更是一种“强说愁”。于是那些年的春节并不让我觉得有多美好,有关的记忆,也不过是在房间里不分昼夜地沉醉于虚拟。

而现在我竟从这熟悉的夜风中体会到了一种归属感。家与学校的两百多公里,说它长,也不过是坐几十分钟的高铁而已,说它短,却能改变那份扎根于心的叛逆。我渐渐开始怀念大人们身上烟酒混杂的古怪气味,怀念沸沸扬扬的酒桌,怀念家里凌晨十二点的手包饺子,怀念那缤纷的逆向流星,怀念那总是将我从睡梦中惊醒的鞭炮声。我终于知道,自己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的“那时我总是过分聪明”。

篇3:年味高中作文

但那饺子在锅里沸腾旋转,闻闻那久违的香味,那浓浓的年味儿,孩子们咽着口水,憧憬着那一盘盘亮晶晶的饺子。

我的侄女然然早就按捺不住了,激动得又叫又跳,硬生生把盛醋的碟子打翻了,口里直嚷嚷着:“去小姨家,去小姨家吃饺饺。”他妈没法子,一路又哄又骗地带到我家。

我怎么可能会做饺子?连和面都不会的我只好求助于妈,她爽快的同意了。

此时然然还在闹呢。不知什么时候,她把邻居家的“小胖墩”浩浩也叫来了。他俩面对面坐在高脚的桌上,一边踢蹬着小腿,一边喋喋不休。我好奇的扭过头,盯着他们的举动,静静地倾听着。

“你知道饺子是啥样的吗?”然然仰着她圆圆的小脑袋,煞有介事的问。正在转皮球的小胖墩,立刻丢下球,一只手拍着胸脯,一只指着自己的大脑袋,骄傲地说:“我知道!是长长的像竹竿的样子!因为大人们吃饺子时经常会说,祝您节节高升。那不就是竹子吗?”他得意的眯起了眼,边说边模仿工人给领导敬酒时谦卑的样子,逗得我哈哈大笑。小胖墩似乎对自己的推理十分满意,情不自禁的哼起了小曲。然然不服气地说:“可是我没有见过‘竹竿饺子’,但我知道有种叫‘金元宝’的饺子。”看着她一本正经的样子,我笑得合不拢嘴。

“小姨,小姨,到底是元宝饺子?还是竹竿饺子呢?求求你了。”我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但看着然然天真可爱的样子,我想逗逗她。“ 你们在这儿乖乖的等着,一会儿饺子就出锅了,你们亲自去看看。”他俩显然不大乐意,嘟嘟囔囔地跑去玩了。

我跑到厨房。哇,好浓郁的香气呀!饺子已经下锅。水里的饺子似乎更加有了灵性,它们一个个鼓起白白胖胖的大肚皮,旋转着带褶子的花纹裙,在锅里“咕咚咕咚”地打着圈起起伏伏,不时还有气泡溅起来,浓浓的蒸汽在锅的上方围成一个圆圈。“是韭菜馅儿的花边饺,”我在心里暗想,哈哈,她俩都没答对。我把锅盖掀开,用小漏勺挨个舀到小盘里,一盘足足十余个胖胖的饺子。

“然然,浩浩吃饺子喽!”他俩“嗖”一下飞快地跑了出来,想一探个究竟。小胖墩偷偷塞给我一颗水果糖。贿赂我?嘻嘻,我拍了拍他,催他赶紧同然然一起吃饺子。然然盯着盘子里的饺子,又悲又喜,悲的是自己没说对,喜的是旁人也没说对。小胖墩儿呢,早等不及了,管他三七二十一,一口就咬了下去。看着他满足的样子,似乎早已经忘记了和然然的争论。

而此时的然然眉头紧锁,盯着摆在她面前的饺子一动不动。我夹了一个饺子给她。“然然,快尝尝,已经不热了。”然然得到饺子后,一改她的“淑女”形象,成了一名“解剖专家”,给饺子做起了人工分离。不一会儿,汤汁,饺子皮和肉馅被分成了好几部分,接着像揉橡皮泥似的,把它们揉搓了起来。她妈妈哭笑不得,点着她的头说:“你到底是吃饺子呢?还是玩饺子呢?”她笑着说:“我这是探索饺子呢!”说完,又专心投入到这项“大工程”中。

晚饭桌边,小胖墩已经吃饱喝足,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而然然正在水池旁洗自己手上粘兮兮的饺子汁。不知外面谁家率先燃放起烟花,五彩斑斓,照亮了夜晚的天空。

篇4:年味高中作文

但对于年的到来,年味在我眼里心里的渐渐淡薄,却又压抑不住心里的冲动,也就再絮叨一番。我是喜欢怀旧的人,所以所谓的絮叨也顶多是对于过去的一些怀念,对于当下的感悟还是做不来的。

年关将近,家家置备吃的穿的,集市跟超市里人头攒动,这是多少年来唯一没有改变的现实。但大多的还是改变!

传说中的“年”是上天的一个怪物,在每个岁末都会下到凡间危害人类,人们对它恨之入骨却也是又恨又怕。传说“年”很害怕红色的东西跟猛烈的金属敲击之声,于是乎人们就在岁末这一夜当“年”又来危害人类之时在每家的大门上张贴红色的对联,然后敲鼓打锣恐吓“年”。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在除夕张贴对联却成了中国的农村经久不衰的一个风俗,敲鼓打锣也演变成燃放烟花爆竹一直流传至今。

在我的记忆里,在年末的时候,老人们就早早地买好红纸,按照家里门的数量跟大小将红纸裁开,然后买上一盒烟或者是几瓶墨水去交到村子里毛笔字写的好的老先生家里,由老先生代笔书写春联。

村子里有一位白老先生,教过私塾,自然毛笔字出奇地好。刚进腊月,老先生就忙的不可开交,老先生不停地写,家人就替老先生在屋子里晾晒对联,然后打卷,在背面写上哪家的名字,生怕混淆。老先生再怎么忙碌,却从来是不发火的,面对家人的埋怨,老先生笑呵呵地说:“人家拿纸拿墨来求你练字,这是何乐而不为的事!如若再不给人家好脸色,那可不是人做的事情。”

老先生的字在我 的记忆里是写的最好的,每一个字都工整,无论是正楷还是行书,每个字都像马步,稳稳地扎在那里。对于老先生书法的欣赏,每到年后,挨家挨户看对联便成了我每年必做的事情,把老先生每个字记在心里,然后回家也试着模仿一番,当然,我不知道这就叫做读贴跟临帖,但老先生却成了我书法的启蒙老师。

老先生已经仙逝多年,老先生的书法作为对联的形式也没有得到保留,实属遗憾。也忘记了从什么时候开始,集市上大量的印刷对联的出现代替了手写对联,在工序上是简单了很多,给了人们很多的便利,但千篇 一律的字样却再也找不回手写对联的感觉。近几年更简化,只是在屋门上贴一个福字,几张过门笺,只是在大门上才会贴付对联,我想,再过不了几年,大门上的对联也要省去了吧!

到那时候,对联,作为几千年中国的古老文化将永远像老先生一样仙逝了!

还有一项最值得一提的,那就是“请家堂”。

说到请家堂,或许很多的看官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这也难怪,我查过资料,这项活动是山东的鲁中一带才会有的,在现在的临沂莒县一代仍在盛行。

请家堂就是在岁末这天下午,本族的人都会聚到一起,一起去到村头或者是墓地恭敬地请逝去的先人们回家过年,等初一下午过完年才送先人们回到仙界。

在岁末的这天下午,本族的人都会聚到有威望的人家里,浩浩荡荡来到村头或者是先人们的墓地,点上香火,恭恭敬敬地请先人们回家过年。请到家里后,屋子里挂着中堂,中堂上大多画着府衙之类的画面,前面摆着一串很长的折子,折子上写着本族逝去的每位先人的名字,点上香烛,将先人们供奉在大堂里。将先人们请到家里落座之后,大人孩子就不敢再大声喧哗了,生怕惊扰了先人们。

拜家堂也是中间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大年夜燃放鞭炮辞旧更新之后,大人们便结群拜会别家族的家堂,也就是去给别族的先人们磕头。等到初一 的下午,算是过节完毕,要送先人们离开,族人们又重新聚到一起,恭恭敬敬地引领者先人们回到请家堂的地方,一时间鞭炮齐鸣,欢送先人。在整个初一的下午,村子四周的鞭炮声是很繁忙的`,这边刚落下,那边接着起来,请家堂在村子里几个族之间都会有的事情。

请家堂也已是好多年不再有的事情,有幸在我的小时候参加过这样的盛事,给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印记。请家堂只是一种迷信,但在农村里这种迷信我感觉还是应该盛行的才好。先人逝去,本无影无踪,但对老人们的怀念却应该是永远放在我们的心里,本虚无,但见生者心,最主要的一点,是要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间:逝去的我们还如此怀念,更何况活着的父母,是不是更应该尽孝呢?将“孝”作为一种文化宣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篇5:年味高中作文

过年应该是家人一起的团聚,是人们心灵的慰藉。在过年期间小孩是最开心的,因为他们可以领取大人给的压岁包和放鞭炮,这时他们脸上有了属于孩子们的童真。大人们也因为过年的种种事情而操累。在我的心中过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许我们女生会因为担心我们自己的体重会比平常重了那么几斤。但是,对于我来说在过年期间,我们就应该好好的和家人们一起团聚。

过年期间必不可少的就是美食,在我的家乡最有名的美食是血鸭,扣肉等,多得数不过来。我们长胖的原因也就是因为这些美食吧,我们敌不过美食对我们的诱惑但是我们可以接受美食在接受美食后锻炼自己的身体,让自己的体重依然和平常一样,我们在过年的时候就不必担心这个问题了。

过年我们小孩和大人都忙着买年货。有一些人,他们会在集市上购买鞭炮烟花挑选好的对联美美的贴在门前。有一些人会到市场上购买一些水果蔬菜,留着过年时招待客人。还有一些人会在商店中挑选新的衣服送给亲朋好友,这些做法都会有让年味愈加浓厚。

春节一大早,人们便起来贴春联,孩子们穿着新大衣在楼下兴高采烈地放着鞭炮。每个单位的门前都会挂着一对大红灯笼,街道旁两边的树也纷纷挂上了五颜六色的小彩灯,远看像一件色彩缤纷的纱衣。春节让人们充分品尝年味。

除夕夜中,家家户户都围在电视机前。收看着各个电视台主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也有一些大人会在除夕夜中打麻将,打字牌。当然,每年的除夕夜的春节联欢晚会都会有新的节目和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有些人便不在家中这里团聚,而是在这假期带着家人们去其他地方旅游,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但也有一些人她会因为工作的繁忙而直接请家人们到饭店中吃年夜饭。年味也随着这些变化而产生变化。

当然,年味还有着小朋友去亲戚家拜年,在亲戚家吃饭的时候总是避免不了,这一期末的考试成绩,若考的不好在亲戚们的面前就会很丢脸,所以我特别害怕期末考试没考好。

篇6:年味高中作文

小年的时候回到家,映入眼帘的是花坛里广告牌两边大红色的灯笼,心里升起淡淡的兴奋,过年了,终于放假了,可以好好的休息了。平时不经常在家,终于回家了,好好的陪妈妈说说话,一起看看电视,吃完晚饭跟着妈妈出去逛街买年货,开心果,松子,葡萄干,买了一大堆我爱吃的,超市里的人熙熙攘攘的,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与快乐,真真的意识到,要过年了。

以前的我总是很懒,一到家就赖在床上不动弹,今年想换个方式,于是就在百度上搜了一下,其实身边好玩的地方还真不少。看看评论,选了一个不错的地,禹州钧瓷文化园,大年初二我就和家人一起去逛了那里。一下车就看到大大的红色的花灯做的门廊,爸爸一边感慨不管园里好不好看,就这个大门也就值了,一边兴奋地这拍拍,那照照。进入文化园是一条大道,大道的尽头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天成阁,站在阁前的石阶上拍照之后,我们开始在园子里到处闲逛。每隔几米都有一面大鼓,很多小孩子都拿起鼓槌敲着玩,我也兴奋的敲一敲,在鼓声中感受春节的气氛。慢慢的夜色降临了,园子一下就变得五颜六色,绚丽迷人。我们先来到了七彩拱桥,在路的正上方用小彩灯装饰出的拱形,人站在其中就像置身在美丽的彩虹之下。接着去到的是变形金刚展示区,有四个用金属做成的变形金刚,旁边有做成的正方体,在灯光的点缀下,就像美丽的魔方。接着看到了,一匹雪白色的天马身后拉着一个南瓜形的马车,马车在灯光的装饰下充满了粉红的色彩,我还坐进了南瓜马车里,体验了一把做公主的感觉。每一堵围墙都被彩灯装饰过,墙根旁由彩灯做成的小蜗牛和小草,活灵活现的。还有一条一定要走一趟的黄金大道,玻璃下面摆放的都是金砖,第一次走在上面心里怯怯的,很担心自己把玻璃踩坏掉下去,半途就下来了,但是又很不甘心,看着小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稳稳地走在上面,我暗暗给自己鼓劲,没事的,终于平安的走了过去。接着走到一条莲灯路,头上是美丽的莲花灯,就像置身于美丽的荷塘,脚下是灯投射出的圆形图案,好看极了。

篇7:年味高中作文

我努力的想从回忆的深处寻到一些什么,想从心灵最深的那个角落拾起曾经熟悉的情感,那种过年时的滋味。

不记得是哪一年的年三十,我像今年一样坐在这扇窗前。外面还是这几盏路灯,还是空无一人的街道,但我却感到了那样的温馨。记得当时我对着窗户哈气,再往上写字。我记得天空是昏暗的,一切都被雪装点得那么洁白,当时雪还在下着,打在对面那座瓦房的房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家中灯光明亮,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可以听到厨房准备年夜饭时的锅碗声和家人的笑语欢声,还有家中那未燃放的鞭炮也使我期待。那时,一种温馨的、暖洋洋的感觉充斥了我的心灵,让我经历了多少岁月都难以忘怀。

我想,这就是所谓“年味”吧,这么多年了,却还如同昨日一样历历在目,它们在一个人的心底最深处会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

但是,再美丽的花朵也会凋谢,我又从回忆中被拉回了现实。那座瓦房已不复存在,也没有下雪,只有那几盏路灯依旧立在那儿,一如往昔。

去外婆家过年三十是我的习惯。每次过年时,外婆总是把方茶几摆在所有沙发中间,茶几上摆满各种小碟,里面装满糖果、瓜子、水果……茶几上还要垫上一块勾着漂亮花边的织布。其实这样摆设,是因为我跟外婆说,这样才有年味。

当那些美好的东西逐渐离我们而去时,我们总是追忆它们,总是设法挽留它们。当发现它们依旧固执地要离去时,我们便感到怅然若失。我此时的心中已没有了往日的温馨之感,我感到自己已然改变,曾经的“年味”如凋谢的花瓣,被碾作了尘土。我努力地想找回它,但已是徒劳。

雨越下越大,路灯的光愈发朦胧。此时我仿佛看见了当年的那场雪,从时光中飘下,落在那已然回不去的街上,是那样的洁白。

年味,随着时间的流逝,似乎渐渐地变薄了,就像那些曾伴随我们的美好东西一样,总会渐渐离我们远去。

但是,即便无法挽回昨天,我们依旧还有明天。我们总在前行着,总在成长着,我们总还有明天。

篇8:年味儿高中作文

年味儿应当传承。传统的习俗是文化的起源。就比如饺子,蕴含着新旧交替之意,也是团圆之意;置办年货,望来年丰衣足食;还有火红的窗花、对联,寓意来年日子红红火火等。种种风俗中的年味儿,是游子安定的港湾,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应当传承。

年味儿应当创新。几千年的传统也是在生活背景下被创新出来的,故年味儿需适时适当地添加一些新元素,以增加文化活力。一九七九年,应群众的文化需求,播出了名为“迎新春文艺晚会”的“茶座式”晚会,之后便确立了“春节联欢大晚会”的文艺形式,至今已有三十多个年头。它的诞生绝非偶然,它是现代媒体与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是举国同庆的文化盛宴,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开放。

年味儿应在“旧”与“新”中融合发展。传承并不是一味地守旧,创新也不是一通天马行空,而要与时代相结合,对时代有益。相声大师侯宝林,在一九七九年的“迎新春文艺晚会”上,不仅继承了以讽刺旧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和通过诙谐的叙述反映各种生活现象为主的传统,还结合当时群众最关心的话题,并歌颂新人新事,创造出来了新的作品。让相声成为春晚中必不可少的节目,在增添浓浓年味儿同时反映问题,还传播正能量,为年味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不良的创新也不是没有,好比扫微信抢红包。一家人坐在一起却各自与千里之外的人沟通。长者们无人“陪伴”看着电视打着瞌睡,父母聊着微信抢着红包,我们捧着手机打着游戏……年味儿在丧失。

篇9:年味高中作文800字

一回到老家,我们就立刻开始了大扫除。一桶桶水洒在院子里,挥起扫把扫尘埃,用拖把拖洗楼梯,年味就不知不觉地漫延在房子里。劳动后出了一身汗,空气里全是咸味。啊,年味是咸的!

晚上到楼顶看星星,发觉这里的星空无边无际,根本分辨不出哪个是北极星,哪些形成小熊座。远处,已有人家开始燃放烟花,却很稀疏,根本打不破,夜空的静谧,但又隐约显露出些许年味来,就像含羞的女子一般。这时的年味,却又变得淡淡地了。

年三十晚上吃团圆饭,即使饭是平常的,却也能吃出不一样的味儿来。每个人的脸上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出观喜,家家户户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喝一碗肉,真甜!年味是甜的。

这一天,真可谓是百“花”齐放。这一家的烟花还没放完呢,那一家的烟花又开始放了。无论哪一家的门口都挂着灯笼,贴着对联,“福”字比比皆是,随处可见。人们燃放的烟花震耳欲聋,把天空渲染得五颜六色。啊!年味是五色的!

看完烟花后,我看了看表,啊,差不多八点了,春晚要开始播放了。我看春晚连续看了好几年,年三十晚看春晚已成为我的习惯。春晚里的一个小品《回家》深深地打动了我,小品中的父亲为了不因一个纽扣引起思乡愁,他自己乃至全家穿的衣服都不带扣子。这让我感同身受,无论我离家多远都不会忘记故乡。这时,思乡愁又使年味变得苦涩。

大年初一早上放鞭炮,鞭炮“轰轰轰”地一个一个炸裂开来,丛中闪出黄色的火光来,却又转瞬即逝。鞭炮燃放后,整个天空都变得灰蒙蒙的,鞭炮产生的灰久久不散,直冲云霄。我整个人站在“雾”里,像来到了仙境。正当我想感受一下“雾”中清新的空气时,“雾”调皮地钻入我的鼻子,呛得我不断咳嗽。年味又变成辣的了。

初四回家,爷爷和亲戚们依依不舍地送别,每个人的脸上都显露出离别的悲伤。“别君去兮何时还?”这时的年味又变得酸酸的了。

篇10:年味高中作文800字

在那一天,妈妈把一些使用水放进冰箱里,过几天再拿出来迟,这时你一定会感到很奇怪,因为大冬天的谁家会去是冷冰冰的冰呢?其实大家并非是认为并好吃,而是图个吉利。因为冰代表着来年会有好丰收,好运气,这一天大家都会吃冰,不是用难受的表情吃,而是十分享用。

那一天大家都会包些饺子,你知不知道北方人包饺子的习俗?北方人过节泡腊八蒜就是为了吃饺子用,。而南方人吃饺子也有办法,。那一天,全家聚在一起,包着饺子,饺子就像个大嘴巴,把那些“食物”给全部吃掉了,包饺子里面的馅既不能少也不能多,如果多了的话,那张大嘴巴就会撑破肚皮。包饺子的时候大人们会玩。往饺子里放一块硬币,谁吃到了这个饺子,谁来年就会有好运气。大家最喜欢的过年环节无非就是包饺子了,包饺子时饺子皮儿上的面粉弄得大家满脸都是,有的多,有的少,就像一个个小花猫。

那天我们全家都出去,你知道为什么吗?南昌人对过年也是很讲究的,半年之风俗起源于我国,那一天,人们必须出去拜年,拜年的对象不同,形式也不一样,时间还不一样,一般初一位本家近友,初二为本家远友……包饺子是孩子们喜欢的一个环节,拜年则是他们最喜欢的了,因为那时候大家伙半年的时候没有谁的手上是空空乳液空空如也的。大家手上都拿着些礼物,比如说好吃的,好玩的……孩子们也就是大饱口福了,而孩子们也会跟着大人们去拜年,看着桌子上丰盛的菜肴,使人忍不住流口水。

到了晚上就自家在自家做饭,那时候就已经没有拜年的了,晚上妈妈走到锅前,拿出打仗的架势,锅铲仿佛是他她的武器,她用武器与那条鱼对抗,不一会儿,那条鱼就“战败”了,变成啦我们盘中的食物,过年时吃鱼也象征着年年有余。

篇11:年味高中作文800字

美味的油炸品,家乡原汁原味的年糕和红团果等接踵而至,小孩的嘴也跟大人一样忙得不可开交。家家户户都发出了油烟机工作的“嗡嗡”声,一股股年味“烽烟四起”。

我们家的年味有必不可少的“书法味”,那便是写春联。古传,“年”这个怪兽会袭击人们,家家户户便贴上了春联,守门神击退了“年”,“年”也从此害怕满村的红。“‘年’每每看到我那飘逸飞扬的字就会连连败退。”哥哥自恋的神情引得我们哄堂大笑。

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哥哥正在准备打败“年”的武器。作为小助理,我拿出砚台,打开墨水,挤压瓶身。墨水涌出,静躺在砚台上;哥哥拿起毛笔,下压笔身,笔头瞬间一身黑,那是大师的架势。随后,大手一挥,有意无形的行书体烙印在春联上,只见哥哥匆忙解释:“形写不过人家,意到就行。我心里不禁吐槽:这恐怕也没几个能看懂吧,再过几天怕是连你自己也不知道写什么吧。

爸爸急忙给哥哥找台阶下:“这龙飞凤舞的,不是更有韵味美吗?”“是!是!”我应付道。哥哥听我这语气,心虚了许多,一副求放过的眼神对我说:“随便写,随便写。”我细细欣赏了一番,“放过”了他。不过别说,还是挺好看的。

“哇——”在我欣赏之际,哥哥传来了惊叹声。我好奇地抬起头。“看这个‘前’字,是不是很好看。”哥哥在我面前嘚瑟着,炫耀着,不过不能不服,很好看。放眼望去,一屋子春联,喜庆味十足。一个个行书在屋里龙飞凤舞,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时间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悄悄溜走,妈妈喊我们吃饭了。哥哥心生一计,提高了写字速度。我灵机一动,在哥哥写完的那一瞬间又递上一张,爸爸也加入了这个流水线,把写完的放在地上。我们自然地形成传递带,默契伴随着我们,十分钟左右我们就写完了。

我们在写春联,也在谱写属于自家的年味。默契、情感、牵绊为年味镀上一层金,一层千金难买的“金”。

篇12:家乡的年味高中作文

记忆里家乡年的味道是温暖温润的,有关年的记忆亲切清晰而绵长。提起家乡的年,思绪可以一直漫溯到三十多年前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我的家乡在苏北徐州西北的沛县西北乡,距离县城二十多里路。我们的村庄距离西北方的汉皇故里刘邦店只有短短的十里路。

腊八过后杀年猪

从腊八开始,家乡村子里就渐渐能觅到一些年的气息了。腊八这天的早上要喝腊八粥。由于当时物质相对匮乏,家里熬制的腊八粥里并没有莲子、白果一类的食材,只有大米、花生、芋头等这些农村有的东西。一锅粥熬好,家里每人可以盛一两碗。奶奶告诉我们说把枣树砍破一点皮,把粥抹在上面,这样来年枣树能多结枣子。后院奶奶家有棵枣树,记得有几年我和哥哥曾端着碗把粥直接抹在那粗糙紫黑的枣树皮上,秋天时谁也没留意枣树是否结了更多的枣子,其实这无非是表达了人们期盼丰收的心愿。

腊八过后,村子里能够听到零星的鞭炮声了,空气里炮竹的气味越来越浓了。等腊月十五以后,哪天村子里忽然传来一阵猪的惨烈的嚎叫声,不用说就是谁家在杀年猪了。当时村里几乎家家都养猪,年前把肥猪宰了主要是为了卖些钱积攒下来,自家留一些猪下水可以过一个肥年了。杀猪的人家要请村子几个把式帮忙,因为不是谁都会宰猪的,而且还要有专门的工具,要一口大锅,杀猪刀、刨子、梃子等。这时候孩子们肯定要来围观看热闹,他们巴不得把猪快点杀好,有人眼巴巴地想等着要猪蹄甲子留到正月十五做灯用,有的想要猪尿泡吹起来拎着玩,玩腻了几个孩子就一起当球踢。猪杀好后,杀猪的人家要请帮忙的人吃一顿饭,准备的饭菜当然要在杀好的猪身上打主意了。好肉是不舍得吃的,就割些槽头肉再配上便宜的猪血,与萝卜片、细粉、海带混一起炖菜,因此习惯上把这顿饭说成吃猪血。这在当时已经是难得的佳肴了,菜香会飘满小半个村子,令人垂涎欲滴,有心的人家还会给左邻右舍送去一碗菜。

大部分人家杀猪都要等到年二十过后,因为越临近春节猪肉越贵,可以多卖点钱。沉住气敢赌一把的人家往往有意拖到年二十九下午才杀猪,单等着年三十闯一下去集上卖个巧钱,如果能卖个独份价格就更可观,能多卖不少钱。如果赶不巧可能集上涌来了不少头宰好的肥猪,这时候就只有低价出售,或者辗转到远点的安国、朱王庄、鸳楼、鹿楼集上去卖了。

小年煮肉蒸馍过油

腊月二十三为祭灶日,也叫过小年。祭灶时要把灶台旁墙上烟熏火燎的一年的旧灶王爷画像取下来,换上新的灶王像。在村人看来,灶王爷是重量级的一路神仙,祭拜他是期盼他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过了小年,年的氛围就越发浓郁了,空气炮竹的声响气息也浓了起来,人们进入加紧准备年货的阶段。煮肉、蒸馍、过油、剁饺子馅,哪一样都有花费大半天或一整天时间。

煮肉是很费事的,也是很累人的活计。家里煮的多是猪肉、猪头、猪蹄和猪大肠等猪下水,羊肉煮的相对少些。猪头上的毛最难对付,不好清理掉,有时是熬沥青粘掉,有时直接在煤球炉上烤;清洗猪大肠最费事,要先用清水洗一遍,再用碱面揉搓一两遍,最后还要用清水清洗两遍,要彻底洗干净,这样吃着才感觉更可口香甜。过去这一道程序家里都交给我动手把关,现在我每年回家都很晚,吃的都是现成的了。每每想到这些,就会觉得现在已年迈的父母每年忙年会是多么劳累辛苦。在开始正式煮之前,还要在锅里泖一遍,然后才是重新下锅正式煮肉。锅里要放上好几种大料,有桂皮、白芷、大茴香、小茴香、花椒等,一般都是扎一个大料包放到锅里。锅底的火要烧得很旺,往往是用事先准备好的劈柴烧火。肉煮好后,捞出来放在砂缸、砂盆里。骨头上的肉尽量剔下来,剩下的父母会让我们几个啃了。记忆里感觉啃骨头比纯吃肉还要香还要有趣。锅里煮肉的老汤往往直接用来炖一大锅黄豆芽,这样炖出来的菜吃起来味道足,特别香,放起来可以吃好多天。近几年家里炖的都是更好吃的干菜了。炖干菜里有夏天早已晒好的干豆角、干南瓜片,再配上些海带片、猪大肠,加上各种大料慢慢地炖。这种用煮肉汤炖的干菜味道简直美妙至极,是春节期间最受全家人和客人欢迎的一道菜,是招待客人的佳肴。我感觉在徐州一些饭店里吃到的炖干菜的味道和家里做的没法相提并论。

蒸馍也是苏北农村过年必有的一道程序。过去家里过年时蒸的馍很多,光白面就要用去一百多斤,还要几十斤黄玉米面。都是家人齐上阵,有时还可能请一二本家帮忙。要提前炖好豆沙馅,炒好素菜馅。父母亲凌晨就起来和面了,和好后放在簸篮里,上面蒙上白笼布,再捂上被子,等着面发起来。蒸笼都是大号的,一般是三层;下面烧的是熊熊的炭火。纯白面蒸的有馒头,我们这地方叫发馍;白面里放豆沙馅的叫豆包;白面放素菜馅的叫菜馍,也叫菜包子。黄玉米面里放上豆沙馅的叫团子。以前的蒸馍往往要吃到出正月。如今生活好了,馍也没必要蒸这么多了,黄面团子倒是成了稀罕物了,每年家人都会让我带些到城里来,同时带来的还有炖干菜、丸子和饺子馅,甚至还有煮好的熟菜。今晚上这顿饭就有炖干菜和团子,嚼着溢香爽口的炖干菜,就着透着一股玉米面馨香的黄灿灿的团子,越是细加咀嚼品味越觉得香甜可口,年的味道、家的温馨就在其中了。这两年我都把从家里带来团子送给对门邻居家几个尝个新鲜。

过油就是用油来炸菜,是一件很讲究很隆重的事情。油锅一定要烧得足够热,又不能过火。所以掌锅人的角色很重要,我家里一向是由父亲来掌锅的,母亲等人做下手。炸出来的菜有丸子、炸鱼或炸鱼块、炸豆腐泡、炸土豆片、炸麻叶等。用藕或土豆切成长片或长条,裹上面糊下油锅炸,出锅后就是酥菜了。酥好的菜放在一个大簸篮里,下面垫上烙馍,上面盖上烙馍。我家炸的丸子很有特色。别人家丸子主要是萝卜丝混合着白面炸的,我家里在其中又加入一定分量的泖过的大米。这样炸出的丸子筋道不油腻,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还能存放好长时间。过去春节家里炸的丸子可以吃到清明以后,有时甚至吃到麦黄时节。现在可放不了这么长时间了,好多都是送给亲戚了,父亲每年都要带几份送给县城里过去的同事。这家给一点,那家分一点,家里倒是所剩无几了。

剁饺子馅相对就简单轻松了些。往往是用六七斤猪后腿肉,配上萝卜丝,还有葱姜盐之类的配料。在案

板上噼噼啪啪剁起来,听到这声响,从家门口走过的村人会自然地招呼一句:“剁馅子啦?”等剁碎成馅状,用刀拍一拍有油腻感就算大功告成了。

年三十贴春联上坟吃年夜饭

等忙完这几个大项之后,也就正好到年三十了。自然,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是最重要的两天,年头连年尾嘛,过年主要就应该指的是这两天。这两天也是年味最重的时候,空气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炮竹气味,家家院子里都覆盖上一层炸开花的红红的鞭炮皮,像是谁不小心碰翻了红色的油彩,红艳喜庆;村里路上大人孩子人来人往,热闹非常。不论在外工作的、还是出门打工的,无论路程有多远,像是心里有个约定似的,都会争取回家过年,来共同守护感受这家乡年的氛围和韵味。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三十上午要贴春联。小时候春联都是自家买红纸请会写毛笔字的人代写的。也有人不怎么会写,却随手拈来,不论字写得好否,主要在于自己动手感悟一种新年的喜悦和喜庆。除贴门对和“福”字外,还要在粮囤、猪圈上贴“谷满粮仓”、“六畜兴旺”,正对大门的墙上要贴“出门见喜”之类的吉祥语。现在很少有人动手写春联了,都是到集市上去买现成的春联,却少了一种写春联时对年的温馨感觉。

年三十下午男子要上坟祭拜先人,我们这里叫上林烧纸。这“林”和曲阜孔林的“林”意思是一样的,就是坟墓。祖家大的一起上林烧纸的往往有二三十人。必须要带着纸钱、鞭炮,有的`也会带着烟花。我们这里的村民一例把纸钱称作箔。到林上后,从辈分最长的先人往下依次祭拜,很恭敬虔诚地烧纸、叩头,燃放鞭炮和烟花。

妇女在家包饺子,留作年初一早上吃。我家在饺子里要特意包上一个钱的、一个麦麸子的、一个糖的,它们各有寓意,谁吃到了分别表示会有钱、有福、生活甜蜜。

每家都要在大门口放上拦门棍,作用是驱邪避灾;拦门棍到初三才可以撤去。以前母亲还要在院子里撒上些芝麻秸,踩在上面,俗称为“踩岁”,寓意为岁岁平安,日子过得节节高。

还要准备年夜饭。年夜饭自然要丰盛,有煮好的熟菜,切上几个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叙叙生活,拉拉家常,享受一种亲情,其乐融融。接下来就是守岁了,守岁时父母要给孩子压岁钱。记得小时候父亲先是给我的两块钱,慢慢就给的是五块钱了。五元钱在当时算不少了,现在我还很清楚地记得,我在村里上初二时交的学费才五元。当时村里有个同学把学费给搞丢了,这在同学中就算一件大事了,我把这事还向母亲说起过。该上初三时村里初中被撤并了,我到五里外的绿化联中去上学,学费一下子涨到了十六元。现在这几年父母给孩子的压岁钱至少是一二百元,更有爷爷奶奶给孙子孙女一两千元压岁钱的。今年妹妹给我孩子的压岁钱一下子涨到了一千元。有电视以前守岁无非是睡得晚些,不一定非要等到子夜时分;自从央视开始办春晚后,人们有动力也有理由守岁到半夜了,伴着春晚守岁。子夜时分,年头岁尾相连,人们守望的就是这一时刻。央视每年雷打不动地以敲响新年的钟声来辞旧迎新,家乡的村子里是以燃放炮竹来喜迎新春。“爆竹声中一岁除”,阵阵炮竹噼啪作响,此起彼伏,响彻夜空,渲染出过年的喜庆氛围。

大年初一磕头拜年

大年初一磕头拜年是我们那里十里八村一直流传至今的一大习俗。年初一凌晨,村子里大人孩子早早地就起来了,穿新衣戴新帽。多年前就听母亲说过这句话:“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个an毡帽。”先是洗脸,然后是在堂屋磕头上供,燃放炮竹。之后磕头拜年就拉开了序幕。先是给父母爷爷奶奶磕头拜年,然后按房分远近给本家的长辈磕头拜年。这时候本家的兄弟们慢慢地招呼聚集到一起了。这几年我们本家兄弟及侄子们聚到一起时大概都是早晨五点半的时候,此时天还漆黑一片。我们一群二三十口子就开始在整个村子里转着拜年了。先本家本姓,再到外姓。村子里有300多口人,本姓人口在世的上下相差八个辈分。开始时天还早,长辈们有的还未起床,那也不影响磕头拜年。来拜年的一边嘴里喊着:“大爷(或大老爷、二奶奶、三叔、四婶子、大哥等称呼),我给您叩头了”;一边恭恭敬敬地双膝跪地,双手扶地,向下叩头。接受拜年的长辈一般会说:“别磕了。”“别磕了,来到就算。”也要向同辈中年长者磕头拜年。一路上是不敢在谁家停留的,这家完了还要赶去下一家,一个都不能少。长辈都是喜笑颜开拿着好烟让着,或者拿出花生瓜子之类的东西让人吃。村路上、小巷子每年这时是最繁忙的了,到处都是串门拜年的人,整个庄子转了一半了天才大亮,等几十个头磕过全部拜完年,也就到了七点多钟,就可以回家下饺子吃了。妇女们也是一样整个村子拜年,是和男子们分开进行的。躲在家里不出去拜年,父母会数落你不懂礼数;村里人会说你架子大。家乡这争相赶早磕头拜年的风俗不知起于何时,一时怕是不好求证。这磕头的风俗丝毫不见有要简化改变的迹象。民风淳朴如此,让我辈感慨感佩,也增加了人们对年的沉甸甸的温馨记忆。

年初一早上家家都是吃饺子。为了能吃到那几个特殊的饺子,我有时会有意多吃几个。等吃完饺子后,母亲和侄子常会说:年又跑远了。是呀,等到下个年要整整一年的时间哪。年初一到初三是不能清扫院子的,尤其是不能把院子里的东西往外扫,可以从大门往里扫,地上的鞭炮皮等堆在院子里面,要等过了初三才能清理出去;水也不要往外泼。奶奶说这都是财,要财不外流哇。

初二开始就是走亲戚了。先是走姥姥家,姥姥家是最主要的亲戚,初二就要去姥姥家,去晚了舅舅不高兴,会说在外甥脸上。到了后也是要给姥姥家的长辈们磕头拜年。初三初四是走姑姑家、姨家等亲戚。以往乡村多是土路,交通不便,拖拖拉拉的,年后到初七八还能见到走亲戚的。现在路好走了,交通工具也先进多了,一般到年初四前就早早地走完亲戚了。亲戚家都会很热情地留着吃一顿饭,有酒有菜,推杯换盏。节前准备的年货除了过节时自家人吃,大部分都是用来招待亲戚的。

送火神打灯笼

初七送火神是祈求火神保佑,免除火灾。各家的男孩就会找根棍子,再弄些秫秸豆秸稻草捆扎起来成草把,就作为“火神”了。有的孩子还会在草把中放入鞭炮,更为送火神增添了些热闹。孩子们相约在村南聚齐,点燃火把,沿着从村子通往田野的那条

土路,一路小跑,喧嚣而热闹。不少人嘴里还会喊着:“火神妈子上西南,单烧梅村的火轮船。”这说法不知来源何处也不知起源于何时。等火把燃烧殆尽,孩子会扔掉手中木棍,恋恋不舍地返回村子。据说烧剩下的木棍是不能带回家的,否则会招来火灾。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这是明朝才子唐寅《元宵》中的诗句。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打灯笼。小时候打过面灯,灯是用面蒸的,有圆形的、勺子形的,还有小动物形的,灯里放点油,用棉絮作捻子,就可以点燃了。孩子们三五成群,都炫耀地拿着面灯在村里那条东西向的主路上来回地走几趟。我家大门两旁也各放一盏面灯。也有大人故意逗小孩子玩的,说灯底下有虫,让小孩把灯翻过来看看。别说还真有孩子上当,一翻过来,灯里油撒了,捻子也掉了,灯当然也灭了,孩子也可能给逗哭了。也打过纸灯笼,是那种折叠型的,里面放一根红红的小蜡烛。当时放过提溜筋。提溜筋是一种约十厘米长火药制成的类似鞭炮捻子的东西,点燃之后嗤嗤地发出亮光。小孩子喜欢拿在手中挥舞旋转着放着玩,这对当时的孩子来说是很好玩很有趣的。

上一篇:影视评论教学大纲下一篇:学习毛文国同志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