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税收制度的分析与发展趋势的看法范文

2024-07-09

对我国税收制度的分析与发展趋势的看法范文(精选7篇)

篇1:对我国税收制度的分析与发展趋势的看法范文

对我国税收制度的分析与发展趋势的看法

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我国税收制度正在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税制1994年改革实施以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我国有必要对现行税制进行分析并加以改革。

【关键词】:我国税收制度缺陷发展趋势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经济杠杆,具有内在稳定器的功能,能自动对经济波动产生熨平的作用。自从1994 年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的一次税制改革后,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税收制度。但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存在不少的差距,甚至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我国税制发展概述

我国建国以来的税收制度是随着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基本上顺应了经济体制发展变化的要求。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税制改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49年到1957年,这是新中国税制建立和巩固的时期;第二时期是1979年到1993年,为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进行的“两步利改税”及原有税制的不断调整阶段;第三个时期是1994年后,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改革税制的阶段。

二、我国现行税制结构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我国现行税制,基本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建设阶段的形势要求,但随着经济转轨和发展进入新阶段,税制不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的矛盾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主要是:

(一)税负水平不够合理,公平税负有较大差距。

1、内资企业间的税负,也有失平之处,影响公平竞争。主要表现为: 一是享受优惠的特定企业,税负低于多数其他类同企业;二是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税负不够平衡。

2、地区间税负有些失平,东部地区主要是沿海地区享有较多的税收减免优惠,而最近两年虽开始实施对西部地区税收优惠,但有些却难于落实,东部地区税收负担明显低于中部地区,特别是低于西部地区。

1(二)是税制结构不够合理。

我国现有税制结构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表现在:第一,间接税税收收入在全部税收收入中比重仍然过大第二,个人所得税收入在税制结构中的比重过低,个人所得税偷漏税现象仍然较为严重。第三,在具体税种的设置方面也有不少问题。有些税种重复设置,如房产税和车船使用税;有些税种性质相近、征收有交叉,如增值税和营业税, 印花税和契税;当开征的税种没有开征,如社会保障税、财产税、遗产税等。此外,地方税制度不完善,中央税与地方税的划分等也不够合理。

(三)主体税种不够完善。

例如,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还不够宽;从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和征税环节来看,对于消费的调节力度都不够;营业税的税目、税率需要调整、简并,计税方法需要改进;关税的名义税率偏高,结构不够合理等等。

(四)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税收内在调控机制有欠缺,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国现行税制,大部分税种的税目、税基、税率的选择,未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更没有防治污染的特别税种,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保的税收收入来源。这对比国际上已逐渐形成的环境和生态保护税体系,其覆盖面大,系统科学,划分细致,易于操作,是有很大差距的。

三、对税制发展趋势的几点看法

构建我国税收制度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法制原则。法制原则也是税收法定主义原则,它是民主社会对税收立法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依法治税”的基本前提。法制原则可以保证税收制度的权威性,增加税收制度的威慑效果,节约税收制度的执行成本。

二是公正原则。税务制度是以国家为代表、对国民各种收入及经济行为课以税务的体制。因此,只有国家的代表才能施征税行为。税收制度确立要遵循公正原则,对国家税务工作人员和经济行为主体的权利义务平等设定,不能偏袒任何一方。

三是平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表现在税务方面,即是个人与国家在税务上有争端、个人与税务机构有争端时,双方以平等地位通过法律来解决。此外,税务征收也要平等,税收制度如针对某一类型收入,则有该收入者均交同样的税,并无例外。对于已定的税收标准或规定而言,相应的纳税人是平等的。不会发生针对某些

人以一个标准,针对另一些人以另一个标准的情况。

四是经济原则。税收制度的设计要考虑征收手续是否繁杂、是否方便征收管理和纳税人依法纳税,要最大可能地节省税收成本。

五是引导与威慑相结合原则。税收制度通过利益的重新分配,对经济主体的微观行为进行引导;通过罚则的规定,对违背税收制度、干扰税收秩序的纳税人实施惩处,以威慑不法纳税人,保证税收制度的实施。

完善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对策:

(一)合理提高宏观税负水平。

应当通过加强预算管理,规范财政收入制度,调整财政收入结构,完善税制,加强税收征管等措施。同时,要将纳税人的非税财政负担降至最低限度。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在于加快推进税费改革。

(二)将主体税由间接税向直接税倾斜,逐步完善所得税制。我国所得税税制不尽完善,所得税在收入中的比重仍然较低。在这种形势下,间接税向直接税倾斜就应当首先考虑个人所得税。

(三)要逐步完善各个税种, 首先是主体税种。

消费税应当适当调整征税范围和税率,并在适当的时候逐步由生产环节征税改为零售环节征税,以加大对于消费的调节力度和增加财政收入。营业税应当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增值税的改革适当调整征税范围,简并税目和税率,改进计税方法。关税应当继续降低税率水平,调整税率结构,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要进一步强化税收管理、加大税收法制建设。

目前首先应当抓好税收立法工作,建立健全并逐步完善各项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并适时将条件比较成熟的行政法规改为法律。下一步的税制改革应当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政府收入制度入手,通过合理调整税负,优化税制结构,完善各个税种,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征收管理,加强法制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措施, 逐步建立、健全一套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符合国际惯例的税收制度,以更好地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佐 中国税制概览[ 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 岳树民 中国税制优化理论分析[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刘畅,我国财政社会 [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9)

篇2:对我国税收制度的分析与发展趋势的看法范文

下面是自己的一些简单的想法,可能还不够成熟,也有些片面和主观。

首先说说国有大中企业,这些企业起步早,加之是国有,所以一般人力资源部门较为完善,但是我们都知道,在国有企业工作,晋升机会同时也比较渺茫,因为国有企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资历深的员工提供了极大地“福利”,同时也制约了那些常年在基层工作的员工。国有企业内部的晋升机制可以参考政府部门的晋升机制——只升不降,除非你犯了错误、自己没有上进心、主动离职„„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成熟,各个模块的实施也是十分严谨,企业对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

其次说说外资企业,我们都知道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最初来源就是国外,因此可见国外的企业早已将人力资源部门视为企业的战略部门之一,因为国外人才观较之中国还是十分先进的,在这里我就不对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展开说明。

接着我就我国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谈谈个人看法。首先我表示我对一些民营企业的创建者怀有极强的敬佩之情,因为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轨制漏洞中成长起来的,创业的艰辛和风险是巨大的。并且现在民营企业也已初步具备了依靠市场的自力意识和行为能力,初步具备了成为真正市场经营主体的条件。此外,大多数初创期的民营企业依靠小我私家出资或志同道合的若干同仁自愿组合而成,由此决定了企业采纳以个人报酬中心、以亲情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创业者小我私家对企业管理特色的形成有深远影响,创业者的小我私家魅力与感召力成为企业凝聚力的主要来源,这对保证决策高效率和企业初期凝聚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处于不断壮大成长中的民营企业,一面要扩展业务另一面又要完善自身内部管理,大多数民营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只是处于认识探索阶段,例如:它们认为绩效管理就是对员工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绩效进行考核,然后将考核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再用于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实现企业最大利润的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管理过程。结果,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仅应用在了薪酬分配这一个方面。实际上,绩效管理在一定环境下,它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以激励和成长为依托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绩效管理基于“以报酬本”的企业文化,通过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全过程,从而发现人才、合理施用人才、充实挖掘人才的潜能,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由此可见,中国市场上的大多数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仍然处于模糊探索期,虽然很多企业正在加快对人力资源部门的完善脚步,但是再完善的制度也很难打破企业内部长期存在的一些原有的利益关系和裙带关系。这就从本质上制约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发展。我从近期参加的许多企业开展的校园招聘宣讲会中发现,这些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千篇一律,从制作的企业宣传

片到宣讲PPT,无非就是企业经过不断努力各个部门有多么完善、企业发展壮大速度有多迅猛、未来发展愿景有多宏伟、用人理念有多开明、晋升机制有多公正„„试问每个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真正做到将本部门的管理与企业命运挂钩了吗?简单的处理一些劳动关系、人员调动、招聘培训等工作,这只能从表面上解决企业的问题。若想人力资源部门真正受到企业的重视,真正得到各个部门的认可,那就应该从人力资源部门自身开始整顿。有些人会不理解为什么从事人力资源相关工作没有从事其他工作的人收入高?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企业没有看到人力资源部门对企业的实质性作用,反过来说就是人力资源部门没能做出实质性的成果让上层领导和公司其他部门人员看到。当然这一点很多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也很难做到。这就是当今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矛盾。

许多企业都宣称本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对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视,我也知道当今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注重的也就是企业会为他们提供怎样的“重视”(这里的重视包括薪酬福利、发展空间等),但是又有多少毕业生在入职很短时间选择跳离他们曾经“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公司?尤其是从事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的毕业生,现在的我还没有真正长时间接触相关工作,可能还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前辈跳槽。我想一部分原因是个人问题,还有部分原因是人力资源部门为其提供的各方面条件与他们个人当初幼稚的想法相差甚远。

以上只是个人看法,言语间有些冒犯和个人主观请多多见谅!

个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的分析

说到“个人”的分析,我想即使分析出来了也只是与书本网络上所写相似,因为毕竟我现在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远远比我从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多很多。那么下面就只能照本宣科了!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上的变化

“没有满意的员工就不会有满意的顾客”,已经成为了国外企业界的共识。查阅国外长期成功企业的文化体系不难发现,这些企业无论采用何种语言或是表达方式,均将员工视作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将“以人为本”奉为企业核心的管理理念;考察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不难发现,这些企业已经抛弃了以监督与控制为主的模式,转向了以领导与激励为主的模式。

这些变化归根结底源自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化,即不再将员工视作“逃避工作、喜欢偷懒的人”,而是将其视作“愿意承担责任能够自我指导与控制的人”。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化,实际上是对传统人性假设的反思,既是行为科学进步、社会环境变迁诱致的结果,也是知识员工和客户导向型企业大量涌现的结果。毫无疑问,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员工,将成为未来企业成功的重要“基因”。

二、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上的变化

随着知识对企业贡献率的不断增加,人力资源管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开始从维持辅助的事务性层面,上升到了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性层面,“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从理论走向现实。人力资源管理正在日益成为与企业中各个层面的管理人员(包括各级直线经理乃至CEO)都息息相关的事,而不再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人力资源部门也从后台走向了前台,不再只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执行者,而是在参与甚至主导企业战略的决策过程中发挥作用。

例如,美国思科公司在每一次并购行动中,都要求有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参加,对并购对象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评估,而且不止一次地,仅仅是因为并购对象与思科的企业文化不相容、员工队伍难以融合而导致了并购行动的搁浅。正如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斯所言:“与其说我们是在购并企业,不如说我们是在购并人才”。

三、人力资源管理导向上的变化

如何才能使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受全面质量管理和流程再造理论的影响,美国企业界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顾客导向”的新理念。在一些比较先进的美国公司中,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已经开始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看作是一个战略业务单位(USB),并且试图根据他们的顾客基础、顾客需要以及满足顾客需要的技术等条件界定业务内容。

四、人力资源管理思路上的变化

目前,国外的先进企业,都是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来考虑,从员工的招聘、筛选、录用到离开企业的各个环节,都重视相互的衔接与配套;在出台每一个政策或采用每一个策略之前,都要考虑是不是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员工工作效能的提高。

五、人力资源管理重点的变化

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员工队伍的扩大,使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从原来对可用性的重视转向了对发展性的强调,建立以核心能力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成为了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组织学习是人力资源管理组织不断提高并持续保持环境适应能力的主要途径,开始致力于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和加强对知识的管理,组织学习的有效性和知识的贡献率成为了衡量人力资源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同时,职业生涯设计和继任者计划也成为了企业留住核心员的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

六、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上的变化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员工忠诚普遍下降但是对于企业发展贡献率却不断上升的现实,人力资源管理也从常规管理走向了创新管理,管理手段上的创新可谓层出不穷。仅以激励手段而言,不仅出现了以岗位和职务为基础向以业绩、技能和胜任力为基础的薪酬体系的转变,而且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满足员工的发展需求,也衍生出了像延期收人、股票期权、利润共享等长期激励手段,以及工作内容丰富化、参与式管理、弹性工时制等更加个性化的精神激励手段。

七、人力资源管理范围上的变化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主要局限于员工在企业中、上班时间内的行为管理;而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开始将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一切因素均考虑在内,大大拓展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注重家庭生活与工作生活的质量、关注家庭与事业的平衡,被认为是一种更加符合人性的、也更加有利于提高员工奉献精神的现代管理理念,在员工激励方案和职业生涯设计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八、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变化

经济的全球化使全球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使跨国公司乃至全球企业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主宰性力量,另一方面也使战略联盟、虚拟型组织成为了新的重要的组织形式。相应地,人力资源管理的边界也从清晰到模糊,从封闭走向开放,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与柔性化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的领域。突破传统意识中的企业边界与地理边界,培养全球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实施有效的跨文化培训与管理,将成为ZI世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面对的挑战。

九、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力上的变化

人力资源价值的显现和地位的提升,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方面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对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群体,应当同时承担四种角色,即战略规划的参与者和执行的管理者、人事与行政管理专家。公司员工发展的指导者与支持者、组织发展变革的倡导者与代言人。

以上就是我所收集的书本上和网络上分析的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我想这些分析应该比较权威和具体了。

篇3:对我国税收制度的分析与发展趋势的看法范文

一、OECD国家宏观税负的发展变化趋势

宏观税负通常以一定时期的税收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例来表示, 它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税负总水平。由于社会保险税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它是用于社会保险专项支出, 具有专款专用的基金特性, 有些国家称其为“税”, 有些国家称为“费”, 还有些国家称为“缴款”, 所以会出现不同统计口径的宏观税负。本文通过对含社会保障缴款和不含社会保障缴款的宏观税负发展变化状况进行考察, 满足两种不同定义的需要。

(一) 含社会保障款的OECD国家宏观税负的演变特征

OECD国家从1965年至2008年含社会保障缴款的税收占GDP的比重的情况:2008年, 丹麦和瑞典这两个国家税收占GDP的比重高达到48.2%和46.3%, 日本、韩国、墨西哥、斯洛伐克、瑞士、土耳其和美国等九个国家的税收占GDP的比重在20-30%之间, 而其他大部分国家的宏观税负在30%-40%之间。在OECD国家中最高与最低国之间的比率相差了27.2个百分点。在过去的40多年里, OECD平均的税收占GDP的比率呈现先增加然后趋于稳定的趋势, 从1965的25.5%到2008年的34.8%, 增长了9.8个百分点, 反映了OECD国家的含有社会保障缴款税收占GDP比重的整体特征。

从税收占GDP比重的历史发展变化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 税收占GDP的比重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变化相当明显。尽管在总体上税收占GDP的比率呈现增长的趋势, 但是在个别国家却是不断下降。例如从1995到2008年匈牙利的税收占GDP的比重逐渐下降, 到2007年又有所回升。从现有的几年数据来看, 波兰和斯洛伐克以及斯洛文尼亚的税收占GDP的比重也是下降的。

税收占GDP的比重被广泛用于衡量一国政府参与国民经济的程度。税收占GDP比例高的国家应该从财政收入中拿出较多的钱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而公民要为此缴纳更多的税收。反之, 税收占GDP比例较低的国家,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较少, 则公民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小。OECD国家实际的情况反映了这一点, 北欧国家税负最重, 但其同时也提供了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 不含社会保障款的OECD国家宏观税负的演变特征

OECD国家从1965年至2008年不含社会保障缴款的税收占GDP比重的情况。

剔除社会保障税后, 税收占GDP的比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8年的情况, 税收占GDP比重最高的国家不再是丹麦和瑞典, 而是丹麦和冰岛, 税收占GDP的比率分别是47.2%和34%。最低和最高的国家税收占GDP的比率相差近30个百分点。日本、韩国、墨西哥、斯洛伐克、瑞士、土耳其、波兰、捷克、德国、希腊和美国等15个国家的税收占GDP的比重在17-23%之间。与含社会保障税的总税收占GDP的比重相比这一区间下降了3-7个百分点, OECD国家不含社会保障税的平均水平由1965年的25.6%降到了20.9%, 由2008年的34.8%下降到25.8%, 可见在整个OECD国家社会保障税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社会保障税费, 有具体的支出用途, 而在各个国家采取不同的形式, 因此在进行国际比较时, 应该考虑社会保障税费因素, 这样才能具体体现整体经济的负担水平, 反映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实际程度。为了更加直观地反映是否含社会保障税的税收占GDP的比率, 用图1来表示。

从图1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 含与不含社会保障税费的税收占GDP比重的差异较明显。同时可以看到, 从总体趋势上看, 无论是哪种口径的税收占GDP的比重都是不断上升的, 尽管在某些阶段有些波动, 但并没有改变总体上升的趋势。从图中还可以看出, 上升至2000年后, 在近阶段税收占GDP的比重是逐渐趋于稳定状态, 符合随着经济发展, 政府职能的不断增加, 需要更多的税收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 达到一定阶段逐渐趋于稳定的结论。

二、OECD国家主要税种占GDP的比重变化趋势

政府主要是通过税收参与GDP分配而获得税收收入的, 但是整个税收体系是由不同税种构成的, 因此有必要考察OECD国家主要税种参与GDP分配的具体情况, 这样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的税种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程度。因此, 可以考察不同税种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和不同的税种发挥的不同作用。OECD国家近年来主要税种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整体状况:不同国家的主要税种占GDP的比重差异较大, 其中收入与利得税占GDP的比重最小的国家是墨西哥和土耳其, 其比率分别是5.2%和5.8%, 最高的国家分别是丹麦、新西兰和挪威, 其比率分别为29.2%、20.4%和21.6%, 最高国家与最低国家的收入与利得税占GDP的比重相差24%。OECD整体平均水平为12.5%。

社会保障税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 有些国家没有开征社会保障税, 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而丹麦的社会保障税占GDP的比重也很低, 只有1%, 社会保障税占GDP比重最高的国家是法国和捷克, 其比率都是16.1%,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最高国家与最低国家相差15.1个百分点。分不同区域看, OECD美洲区和OECD太平洋区社会保障税占GDP比重的平均值4%-5%之间, 欧盟19国和欧盟15国社会保障税占GDP比重平均值差距不大, 而整个OECD的平均值为9%。

工薪税在OECD国家并不是普遍征收而且占GDP的比重也较低, 在0.1%-3.9%范围内波动。分不同区域看, 各区域平均值差异不大和整个OECD平均值相比差异也不大, 在0.3-0.5之间。而财产税占比比较低, 财产税占GDP的比重最高的国家是英国, 最低的国家是墨西哥, 其比率分别为4.2%和0.3%, 相差近4个百分点。再从区域看, OECD国家的平均值2%较接近。可见, 工薪税不是OECD国家用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商品和服务税是整个OECD国家普遍征收的税种, 最高国家丹麦与最低国家美国之间的差距相差11个百分点。从不同区域看, OECD美洲和太平洋区比较接近, 在8%左右。OECD欧洲区和欧盟19国和15国相差不大, 分别是12%左右, 和整个OECD国家的平均值11.1%比较接近。从整个OECD国家的情况来看, 商品和服务税是相对稳定的, 几十年来波动不大。除此之外, 其他的税种占整个GDP的比重比较小, 整个OECD国家的平均值为0.2%。

通过以上分析来看, 如果按照直接税和间接税划分, 只有商品服务税属于间接税, 其他的主要税种属于直接税, 也就是说, OECD国家的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直接税, 约占GDP的23%, 间接税取得的收入占GDP的11%, 一直比较稳定。其他税收所得取得税收占GDP的比重较小, 只有0.2%左右。

资料来源:OECD组织官方数据库

三、OECD国家的税收结构演进特征

通过对OECD国家主要税种占GDP比重的分析, 从整体上把握了OECD国家各主要税种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程度, 由于各个税种都是和GDP相比不能更直观的看出各个税种在各国的相对重要程度, 通过对OECD国家的整体的税收结构进行分析, 看不同OECD国家税收结构的状况。

(一) OECD国家主要税收结构状况

表1是2008年OECD国家主要税种的税收结构, 显示了税收体系中各个税种的相对构成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 各个国家对不同税种的依赖程度是不一样的。丹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约有60%的税收收入来自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 而大部分OECD国家所得税收入在税收总额中只占30%左右, 捷克和斯洛伐克最低, 所得税所占比例为21%。墨西哥近60%的税收收入来自商品与服务税, 而美国来自该税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还不到20%。各国的地方税差异也很大, 大部分国家以州和地方税的混合收入为地方政府提供财政资金, 韩国、加拿大、英国及美国对财产税依赖程度很大, 这四个国家的财产税占总税收的比重最高, 分别是11.9%、10.5%、11.6%和12.1%, 从整个OECD国家平均值看, 收入与利得税是最主要的税种, 其次是商品与服务税, 社会保障税在整个OECD国家的平均值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 尤其是欧盟19国, 财产税比例不是很高, 但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也有一定地位。工薪税和其他税收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

(二) OECD国家税收结构的演变趋势

从整个OECD国家的平均值来看, 尽管宏观税负水平一直在不断增长, 但是税收结构 (主要税收占总税收的比重) 却相对稳定, 从表中可以看出一些变化趋势, 如表2。

资料来源:OECD组织官方数据库

表2显示出个人所得税不再是最大的、单一的税收收入来源了, 对于整个OECD国家来说, 它的比重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总税收的30%缩减到现在的25%, 个人所得税占总税收的比重在国家之间的变化也是非常明显的。在过去的几十年, 公司所得税在税收结构的比重增长了大约2个百分点, 超过了20世纪60年代9%的水平, 像个人所得税一样, 公司所得税占总税收的比重在国家之间差距也非常明显, 从整体看, 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是一半OECD国家的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这些国家 (澳大利亚、加拿大、冰岛、丹麦、新西兰、挪威、瑞士和美国) 所得税占总税收的比重超过了45%。

从整个OECD国家的平均值看, 个人所得税比重的下滑的同时伴随着社会保险税比重的不断升高, 到2008年, 社会保险税上升到占总税收25%的水平。社会保险税是奥地利、捷克、法国、德国、日本、荷兰、斯洛伐克和西班牙等国家政府总收入的最大的单一的收入来源。工薪税几十年来一直维持在稳定的水平, 在整个税收的比重比较低, 作用不十分明显。而在1965-2008年, 财产税占总税收的比重从8%下降到5%, 财产税在对一些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财产税占总税收的比重超过了10%, 这些国家主要包括加拿大、韩国、英国和美国。

消费税包括一般消费税和特别消费税, 尽管在这一期间有小幅度下降, 但是在1975-1995年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商品和服务税的结构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一般消费税成为一个快速增长的收入来源, 尤其是增值税。一般消费税从1965年的14%增长到2008年的20%, 抵消了特别消费税下滑的趋势。

四、结论及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OECD国家税收占GDP比重不断上升, 并且上升的幅度比较平稳, 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大部分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 政府所承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职责范围的大小变化不大, 因此税收占GDP的比重逐渐趋于稳定状态, 有的稳中有升, 有的稳中有降, 但幅度都不是很大。随着一些国家采取的减税措施, 这一比重可能会稳中有降。而对部分中等、低收入国家来说, 随着它们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 税收占GDP的比重可能有所上升, 然后也会逐渐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税制结构的变动。在经济起飞阶段由于人均收入较低, 税基不充裕, 国家主要通过间接税来筹集财政收入, 这一阶段国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各税种的税基比较充裕时, 政府为了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社会目标, 便通过直接税筹集政府财政收入。从OECD国家的税制结构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到这一规律的存在。具体从税类来看, 收入与利得税、商品和服务税及社会保险税成为OECD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占总税收的90%多。其中收入与利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占总收入的61%。财产税占总税收的比重相对低些, 为5.4%, 但却是地方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工薪税占总税收的比重较低, 大约为1%。

OECD国家税收发展变化趋势给我国税制改革勾勒出未来的图景, 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总体宏观税负方面, 在逐步清理、规范非税收入的情况下,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和政府的职能合理确定我国宏观税负水平, 使之与经济发展相吻合, 降低税收超GDP的增长速度, 把税收占GDP的比重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同时要注重改善政府的支出效率, 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在总体宏观税负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更多的是税制结构的调整, 即通过改变不同税种的结构实现保证政府财政收入的同时, 有效地调节经济, 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 达到社会公平的目的。首先, 在流转税方面, 通过对增值税扩围, 改变增值税与营业税并列, 税负不均的状态, 同时降低增值税的税率, 减少增值税所占的比重。其次, 加强消费税的改革, 调整征税范围, 减少对生活必需品的征税, 加大对高档消费品、资源供给缺乏产品和环境污染行为的征税, 并提高相应的税率, 这样既可以在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 又能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控, 促进社会公平与环境资源保护等。

为了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借鉴OECD国家的经验, 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 把社会保障费改税, 增加硬约束, 并提高其占GDP的比重, 这样既可以优化税制结构, 同时又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资源税改革方面, 理顺资源环境税费制度, 扩大资源税范围, 并研究开征新的环境税, 将破坏和污染环境的社会成本内部化, 消除其负外部性, 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改变粗放型的能源消耗方式。同时要加强对财产税的改革, 完善财产税制度, 实现对财产保有环节和遗产继承的征税, 在实现公平的同时, 保障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 改变目前土地财政的状况。

在所得税改革方面, 企业所得税改革主要是降低小、微企业的税负, 加大对自主创新、科技研发、品牌建设及扩大就业等方面的扣除,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并根据产业发展政策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对个人所得税改革, 逐渐由分类走向综合, 并充分考虑到家庭的因素, 减少中低收入的税收负担, 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征税力度, 实现收入分配调节的功能, 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 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OECD Revenue Statistics 1965-2009.http://www.oecd.org/.

[2]朱俊福.税收政策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J) .税务研究, 2010 (11) .

[3]安体富.中国中长期税制改革研究 (J) .经济研究参考, 2010 (46) .

[4]李林木.发达国家税制结构的变迁轨迹与未来走向 (J) .涉外税务, 2009 (7) .

篇4:对我国货币发行制度的看法

关键词:我国;货币发行制度;看法

一、货币发行制度简述

发行货币是一国中央银行最基本的业务,也是中央银行履行其职能的基础。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维持币值稳定,就必须在一定的原则下建立合理的货币发行制度。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由于各国的制度以及经济结构不同,各国货币发行的准备也各有差异,一般包括现金准备和证券准备两大类。

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外汇等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准备;证券准备包括短期商业票据准备、短期国库券等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有价证券准备。

两种发行准备各有利弊。现金准备使得货币存在现实的价值基础,有利于币值稳定,但却不利于央行根据经济的客观发展需要进行弹性调节;证券准备有利于根据经济需要进行弹性调节,但控制与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并且对金融市场的要求比较高。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发行制度

1.日本的货币发行制度。日本的货币发行实行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发行制。发行的准备是外汇、金银、银行承兑票据等其他票据。

2.美国的货币发行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实行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发行制。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黄金非货币化,改为证券准备限额发行制。

3.香港的货币发行制度。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以美元作为货币发行的保证。

三、我国的货币发行制度

我国的货币发行制度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无现金、无证券担保,而是坚持集中发行、经济发行和计划发行的原则,按照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高度统一地独立发行,货币的稳定性建立在商品物资的基础上,发行是通过各级发行库和业务库之间的调拨往来而实现的。

我国始终坚持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长期以来,我国的货币发行管理和货币发行量一直是由国务院直接控制的。每年,中国人民银行作货币发行计划上报国务院,任何部门和单位都无权对市场增加货币发行,经国务院审核批准后执行。之所以如此严格,因为发行货币是向社会、市场投放购买力,货币投放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市场上商品的供应量以及物价、通货的稳定。

近些年来,有人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无论是经济体制还是发展水平都与过去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我国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货币发行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做法,采用资本主义国家管理货币流通的制度,将直接控制货币发行量改为控制货币供应量。但是,经笔者分析,这种办法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货币发行政策及中国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间的关系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因而,绝对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管理制度。采取以证券或现金作为擔保发行货币,既不符合我国实际,也不利于通货的稳定。我国的货币发行实行的是经济发行政策。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中是发放的各种贷款及储备的外汇,而无国家债券。也就是说,我国货币发行准备金是所发放的各种贷款和外汇储蓄金,当市场货币多时,及时收回贷款以回笼货币;反之,市场货币不足时,增加贷款以增加货币投放。

四、结束语

因此,我国应当结合自身经济体制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货币发行制度,而不仅仅是照搬发达国家的制度。

参考文献:

[1]童适平.中央银行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曾琪.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利弊浅析[J].时代经贸,2008,(S1).

[3]陈剑平.WTO体制下国际货币制度的重建和中国的应对之策[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篇5:对我国税收制度的分析与发展趋势的看法范文

一是高新技术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这种核心技术具有超前创新性特征, 且外溢性极强, 一项领域的技术突破往往可以带动其他多个领域的技术突破。二是市场需求稳定, 综合效益好。该产业的产品可在短时期内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实现较高的利润增长率, 同时, 它会在中长期内改变消费者的习惯, 确立稳定的消费群体。三是产业关联度大, 带动力强。该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大量的产品、劳务、生产技术、投资等要素关联, 其需求的增长会对其他各产业发展产生带动作用, 从而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推动社会总产出增长和经济发展。

二、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

(一) 发展新兴产业有利于满足社会的需求。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经济发展亟须培育和激发内生动力, 积极扩大内需, 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需和投资的格局, 构建“内需主导、消费支撑、创新驱动、均衡共享”的发展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的方向, 并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 能有效满足经济发展较高层次的需求。

(二) 发展新兴产业是提高全社会的效率、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计划经济体制下, 许多经济组织的行为是政府行为或半政府行为, 很多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产业被看成只有社会效益。把很多产业当成是社会公益事业来办, 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 不利于形成良性的再生产体制, 也就不能增加有效供给。所以, 对于能够进行产业化运作的所谓的社会公益事业, 一定要进行产业化运作。把市场能够解决的事情, 都要交给市场解决, 不要有太多的市场准入障碍、太多的政策约束, 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对内开放、对民间资本开放, 把能够产业化运作的行业推向市场,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 增加国家财富的新来源, 为国民经济发展增加新动力, 提高综合国力。

(三) 发展新兴产业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我国长三角、珠三角都是“两头在外、中间加工、大进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外商控制着研发、标准、设计、工艺、管理, 也控制着物流采购、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整合, 加工者只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这就是所谓的“微笑曲线”。发展新兴产业有利于改变我国经济增长中“大而不强、快而不优”, “核心技术受控于人、全球价值链受制于人”的状况, 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制度

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的双重推动。在政府引导方面, 我国针对新兴产业的特点来设置税收优惠制度, 就是有效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为。

(一) 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的企业,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其年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汇缴时可加计扣除50%;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 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 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 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1.软件生产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所退还的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 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 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2.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 自获利年度起, 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3.职工培训费用, 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4企事业单位购进软件, 凡符合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 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 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 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 最短可为2年。5.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视同软件企业, 享受上述软件企业的有关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三) 创业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 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 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四) 服务外包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自2009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 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8%的比例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

(五) 创新型人才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减免税仅限于法律规定的少数几种类型, 尚未建立系统的个人所得税产业优惠制度。国家税务部门应建立针对新兴产业的个人所得税优惠制度, 鼓励专业型人才进入产业。例如苏南某市针对经省级认定管理机构批准的高新技术企业, 其给予引进的高科技人才的实物福利 (指企业为员工购买且产权在一定工作年限后归员工所有的汽车、住房等个人消费品) , 允许在实际取得实物福利当月起按规定的工作年限 (最长不超过5年) 平均分摊计入工资薪金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四高”人才 (高层次创新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 的签约引进人才中符合税法规定可享受工薪所得附加减除费用的人员, 其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 允许以每月收入额按规定减除费用2 000元后再附加减除费用2 800元后的余额, 为应纳税所得额。

四、税收优惠制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科学合理的税制设计无疑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税收制度对新兴产业调控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税收制度对该产业各环节成本和收益具有的影响。新兴产业的发展依次包含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生产以及产品销售等若干环节。只有根据这些环节的不同特点, 并结合各税种的自身特征, 剖析税收制度变动对以上各环节的影响, 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制度, 鼓励新兴产业发展。

(一) 税收优惠可以影响研发环节的物质资本税负。

由于新兴产业在研发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研发设备和厂房等硬件设施, 承担了货物和劳务税、财产税等诸多税种的税负, 通过减轻这些税负可以有效降低研发成本。

(二) 税收优惠可以影响研发环节的人力资本税负。

在新兴产业研发环节中, 创新型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时少数高端人才就可以决定研发进程。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设计可以影响高端人才的税后收益, 从而影响其流动方向和劳动供给行为。

(三) 税收优惠可通过影响产业融资成本而影响资金的可得性。

在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融资无疑是影响其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 稳定的资金来源对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四) 税收优惠还可以平滑产品生产与运营阶段的风险和收益。

在生产初期, 虽已形成产品并实现经营利润, 但生产销售不确定性的存在会使该产业的利润率非常不稳定, 在这个阶段给予其所得税优惠制度, 可提高新兴产业的税后收益率, 降低产品利润的不确定性。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特性和外部性会不断降低。一旦新兴产业进入成熟期, 便会逐渐转变为普通产业, 被其他更新兴的产业代替。因此, 新兴产业的发展呈现着一种外部性和动态化的特征, 相应地, 税收优惠也应该随之改变。当新兴产业的新兴特征消失时, 税收优惠制度应适时退出。

篇6:对我国税收制度的分析与发展趋势的看法范文

一、电子商务税收政策面临的多种选择

我国现有的税收制度还停留在传统商业模式的阶段, 而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现代经济中, 对于电子商务进行业务税的征收, 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目前就电子商务税收的政策探讨,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电子商务要不要征税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而且在逐渐成了我国企业贸易的主要模式。而从本质上讲, 电子商务与传统的商务模式是一样的, 都是通过一定的交易形式来达到服务或是商品的有偿转移。而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上的第一条就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为增值税的纳税人, 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增值税。”因此, 有专家认为, 电子商务作为与传统商务本质一样的销售活动, 也应当放在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之内。而且若是将电子商务排除在税收范围之外, 也会对于传统行业造成巨大的打击, 从而影响我国的政府职能。

但就国外情况来看, 美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异常迅速, 但依旧坚持着对电子商务的税收减免, 借此来促进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来加快传统商务向着电子商务转型的速度。因此, 对于电子商务要不要征税, 并不能单纯的一概而论, 而是应该结合我国国情, 制定相关的电子商务税收政策。

(二) 电子商务的税收是否要区别与传统商务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贸易模式, 近些年来就税收问题也有了许多的探讨。一种观点就是不对电子商务证收新税种, 而是在传统的税收系统上进行修改就可, 而另一种观点则是对电子商务进行新税收。我国对于个人的征税, 有着以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 “增值税起征点的适用范围限于个人。增值税起征点的幅度规定如下: (一) 销售货物的月销售额5000~2000元; (二) 销售应税劳务的月销售额5000~2000元; (三) 按次纳税为每次 (日) 销售额300~500元。”而个体网商看似也应当遵循这条规定, 但是我国法律也有着个人使用过的物品不予进行增值税的征收, 这就让那些网商在出售物品时标记上二手的标志, 并能够借此达到免税的目的。因此, 我国应当就电子商务的税收是否要区别与传统商务这方面, 进行缜密的分析与论证, 并在其基础上决定是否对电子商务征收新税种。

(三) 对电子商务征收的税种类别

目前国际上对于电子商务的征税政策依旧是“关税”“增值税”的传统税收项目。而且是根据不同的交易形态来进行征收。比如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专门性文件《海关总署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网购保税进口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中, 对于电子税务的征收政策, 依旧是我国传统的税收项目。

而电子商务的交易情况一般分为在线交易与离线交易两种, 离线交易一般仅靠网络就能够达到交易合约的目的。这种交易方式还能够引用以往的税收政策, 来按照“销售货物”征收“增值税”在线交易则是电子商务新型交易模式的一种, 它能够凭借电子货币来进行产品的购买, 这样就无法采用传统交易的税种来进行税务征收。因此,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方面的相关研究人员应该就电子商务的税收种类进行详细的分析。并确定是否在传统的税收种类上面再做增加。

二、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原则

(一) 以目前已有的税收体系为基础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贸易模式, 虽然在贸易过程和形式上与传统的商务贸易有着很大的区别, 但是两者的本质都是进行商品和服务的有偿置换。其承载的贸易主体依旧是产品和服务。因此, 我国在制定相应的电子商务税收政策中, 应当基于现有的税收政策。尽量保持与传统贸易税收政策的适应性。从而确保不会对传统的贸易政策进行大的影响。这样能够有效的维持我国财政收入的平衡。

(二) 坚持公平税收

税收公平主要是纳税人的纳税金额是否适合纳税人的纳税能力, 也就是说纳税程度不同的人应当承担着不同的税赋。这一原则包涵有两个维度, 横向公平:指在规定的纳税范围中, 所有单位与个人都需要征税。没有人可以逃避税收。纵向公平:国家在对具体的单位或者个人进行征税时, 应当充分考虑纳税程度与其税负承担能力是否保持一致, 一避免承担税务过轻或是过重。而电子商务由于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 交易进行也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管, 而且现有税制中也没有规定相关的内容。因此税收公平难以实现。

(三) 税收保持中性

在建立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过程中, 应当将不妨碍互联网经济作为制定税收政策的基础, 这就要求所制定的税收政策必须保持中性, 来确保经济市场的正常运行, 并且保证纳税人不会因为税收政策产生自身难以承受的税收负担与经济损失。

三、对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看法与建议

(一) 澄清电子商务适用的经济政策

针对电子商务的有关争论, 都是没能澄清电子商务的纳税义务引起的。因此我们应当明确电子商务仅仅是一种销售形式上的变化, 还基本处于我国目前的税收的征收范围内。比如一些网络作家靠出版作品版权来获利, 从本质上来讲, 依旧是将自己的劳动成功有偿转让给他人。因此, 我们应当在分析电子商务的税收政策与税收管理的基础上, 来澄清电子商务的税收要素:①需要缴纳的税务种类:一般情况下, 电子商务所销售的物品种类依旧是商品, 那么就应当规定缴纳增值税, 而如果是提供营业税劳务的化, 则应当缴纳劳务税。②用怎样的身份交税。对于电子商务来讲, 绝大部分的电子商务都是以个人的名义进行的, 因此, 对于这些小规模的电子商务网店应当以小规模纳税人的身份纳税, 至于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的, 则应认证为一般纳税人。③在那缴税。传统的实体店铺一般都有着自身固定的注册地点, 而缴税一般也都是在注册点进行缴纳的, 但是电子商务往往是依靠着互联网进行经营的, 一些个人网站都没有明确的地位。所以, 在电子商务交易中, 应当对交易双方所在地进行明确, 来确保能够有明确的缴税地点。④明确电子商务经营中的相关税收义务。针对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相关各方应当设立明确的税收义务规定。来保证网上经营者们能够有良好的纳税习惯以及义务。

(二) 有条件的制定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电子商务税收优惠政策

在各国对于电子商务有一定优惠政策的同时, 对电子商务是否需要采取税收优惠也有了不同的观点。比如美国为了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坚持了多年来对于电子商务的免税。来借此刺激自身的经济发展。但是有一部分人依旧不支持对于电子商务的税收政策的优惠。他们认为对于电子商务采取优惠的税收政策, 是对传统的商务企业的不公平, 这会导致传统商务企业的经营者对当前的税收政策不满, 并动摇我国的税收过程, 影响政府职能。

但是本文认为对于电子商务应当结合我国现有的经济体系以及商业运营的现状来进行综合考虑。而我国现在的电子商务体系中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比如商业诚信缺失、质量低下等问题。但电子商务其所具备的多种优点, 使之成为了我国未来商业发展的主流。而做为一种新兴商业模式的电子商务自身也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力量。而税收作为政府重要的调控力量之一, 就应当发挥出促进作用。当然, 对电子商务的税收优惠政策是要有一定条件的, 它必须在不会动摇我国的经济体系下进行的。并且要能够有利于消费环境的优化, 来促进消费的发展。同时对于电子商务税务上的优惠, 应当将目光放远、放宽。着眼于整个的电子商务和传统商务的整体格局,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策的调整。

四、结束语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以及个人选择在网上进行自己的贸易业务, 而大型企业也开始重视着网商贸易所带来巨大收益。因此, 对于电子商务的税收政策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我国相关单位也应当充分做好电子商务的征税工作,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彦锋, 张琦.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稽征问题探讨[J];税务研究2014 (2)

篇7:对我国税收制度的分析与发展趋势的看法范文

从现代经济学理论来看, 税收原则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公平原则, 税收应由所有社会成员共同承担, 并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二是效率原则, 税收应能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三是经济稳定和增长的原则, 即税收应能促进生产水平、价格水平的稳定以及生产力的发展。真正对于指导税制设计有帮助的, 最优税收所体现的还是公平和效率两个因素, 所谓最优税收也就是兼顾了效率和公平的税收。

2 形势变迁与我国税制改革的必要性

与时俱进, 适时改革, 是维系政策强大生命力的有效保障。我国现行税制是1994年税制改革后形成的, 当时税制设计的基本思路相对于现在的经济形势已经有所不适应。

(1) 1994年确立的税制已历经近10年基本上达到了既定目标, 也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随着形势发展, 1994年税制框架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环境。这是因为:

①国情变迁。首先,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机制已基本确立, 经济转型进入最重要的阶段。与此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现象, 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其次, 为适应WTO的“游戏规则”以及经济全球化, 必须运用市场机制等手段包括税收手段来吸引和获取世界性资源, 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再次, 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越来越显现出强大的带动作用。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不仅是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 有悖市场机制与竞争机制的现行税收制度已难适宜新的形势要求, 应代之以规范市场机制及平等竞争机制的运行、提高市场效率的新的税收制度。

②市场变迁。“短缺”局面已为需求不足、通货紧缩所替代, “短缺”时期形成的税制对经济的调节显得无能为力, 也与世界性减税趋势相背离。现行税制过度重视税收的财政功能, 未能把税收的社会经济调节功能放在应有的位置。由于税制过度强化了收入功能而缺乏应变性, 为了特定的社会经济目的不得不采用非规范的应时性税收政策 (如税收优惠政策的过度使用和税收政策频繁地调整、修补) , 双主体税制未形成实际效果, 更削弱了税收的调节功能。近年来为了配合积极政策的实施, 现行税制更是被撕扯得疮孔丛生、又被缝补得补丁层层。

(2) 我国现行税制在公平与效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 流转税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在70%以上, 名义上所得税和流转税为我国的双主体税种, 实际上一轻一重, 由于流转税为间接税, 畸高比重的流转税强化了税收对市场价格的干预能量, 加大了税收的超额负担, 阻碍了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其二所得税制方面:现行内外资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并存, 造成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公, 各种优惠税率和优惠办法造成不同纳税主体的税负失衡, 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所得税制难以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 造成所得来源多, 综合收入高的人少缴税, 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多缴税的现象等, 这显然与税收公平原则相悖。

3 效率与公平原则对我国税制改革的启示

效率、公平原则是现代税收的两个重要原则, 理论上的最优税制既要体现效率原则, 也要保证公平原则的实现。只有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才是最好的税制。但就具体的税种来说, 往往不是低效率、高公平, 就是高效率、低公平。高效率、高公平的最优结合是少有的, 就某一具体的税收政策来说, 往往不是以效率为主导, 就是以公平为核心, 二者并重, 并不一定是理想状态。因此, 对税收公平与效率的研究, 必须跳出具体的税种或税收政策的圈子, 而要从整个税制或税收总政策来思考。商品税和所得税“双主体”并重已成为大势所趋, 完善各税种的内部结构、突出重点税种的主体地位也已成为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当务之急。无论是商品税还是所得税, 在税率设计和课税范围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 有些甚至严重背离了税收的公平效率原则, 成为阻碍税制优化的瓶颈。西方优化税制中的某些内容完全可以为我所用, 尤其是最优商品税和所得税理论将为我们带来很多借鉴意义。西方发达国家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在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运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 依然关注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但是在市场经济越发成熟的今天, 所得税的功能急需强化, 其主体地位也会在未来得到确立, 这种转变在税制设计时需要考虑。总之, 把税制的设计同本国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显然是对公平与效率二者更深层次和更高层次的兼顾。

总之, 我国税收分配中公平与效率原则的组合方式有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 即“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效率与公平并重”-“公平优先, 兼顾效率”, 这一过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也是中华民族走上“共同富裕”的过程。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家宏观调控方式的发展演变过程,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税收最优理论的规律性。认识我国税收最优理论的应用有利于我们立足现实、着眼未来, 搞好我们的税制建设,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更加健康的发展。

摘要:公平、效率原则是现代税收的两个重要原则, 理论上的最优税制既要体现效率原则, 也要保证公平原则的实现。只有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才是最好的税制。随着形势发展, 我国现行税制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环境。试图通过分析公平与效率理论, 对我国目前税收制度的改革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效率,公平,税收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安体富, 王海勇.新一轮税制改革:性质、理论与政策 (下) [J].税务研究, 2008, (2) .

上一篇:高三家长一封信下一篇:国际货物招标采购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