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地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2024-07-17

2018高中地理教研组工作总结(精选6篇)

篇1:2018高中地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高中地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2017——2018学第一学期

高中地理教研组由三位老师组成。不同的工作经验让三位老师在工作过程中能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激发更大的潜力;在各位领导和同事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使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有了更大的进步。总结一学期所做所想,我们收获了以下心得和经验。

一、本学期所做的工作

1.支持学校工作,积极完成任务。

刚刚过去的一学期,高中地理教研组圆满地完成了学校和年级组分配、布置的各项任务。全组老师积极支持学校工作,群策群力制定教学计划;认真按时按质进行集体备课;积极落实教务处和年级组组织的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活动,积极开设公开课,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坚持集体备课,不断钻研教学。

本教研组的成员都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吃透课程标准,精心备课,既备教法又备学法,落实好各项教学常规和教学计划。本备课组坚持按时集体备课,讨论授课的方法,能够做到目标,进度,作业,测试的统一,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写出讲稿,讲述对教材的理解,教学重点及难点,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然后大家研讨、交流,最后集思广益,确定统一的教案,再由各个老师针对班级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操作环节。通过集体备课,我们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发扬团体合作精神,注重相互交流探讨。本教研组的老师无论是谁在网上收集到的或在别处得到的教学资料,都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备课效率。为了深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高中地理教研组坚持相互听课,当面或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实事求是的有针对性的交流意见,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共同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和路子,形成教学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我们组内的教研气氛非常浓厚,除都能按时参加组内的正常集体备课活动外,我们还在平时利用课余时间碰在一起讨论问题,研讨教法,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同事们通过讨论,不但提高了对许多模糊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还进一步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4、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本教研组的老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利用辅导课和其他课余时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你不教我不懂”逐步引导成“你不教我也懂”,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查找资料、自学教材的习惯,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问题

1、个别班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或者是整体学习的积极性不够的情况。

2、教学难度的把握与学生实际接收能力发生矛盾:讲太难,学生接受不了;讲太容易,学生又不能获取多少知识。

3、学生获取生活经验的途径较少,学生分析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三、今年努力的方向

1、更好更严格地抓好备课组建设,特别是从备课组成员的思想入手,要不满足于现状,做到精益求精。同时,要认真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利用多种手段(包括电化、多媒体等)改进地理课教学。

2、强化对课程改革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以及有关资料的学习,掌握更多的信息,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使备课组内的教研、讨论气氛进一步浓厚起来,通过讨论、交流,使教研组成员的知识、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组织编写好各章节的“学案”导学辅助性资料。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加强同事之间的团结互助、互相关心,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再作不懈的努力。

6、勤写教学后记,即反思,要重视教学的积累,为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总之,本学期我们高中地理教研组的三位老师都在竭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且大胆推陈出新,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新的一年里,我们教研组将始终坚持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不断创新,将工作做得更好,为我们燕山明天的辉煌再做贡献!

高 小 军 2018年7月

篇2:2018高中地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地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陈克森

本期进一步推进我校的三段自主教学模式,深化地理核心素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成果,发扬“求是务实、高效创新”的教学理念,在过去的一个学期中,在教科室文主任和毛主任的直接领导下当阳二高地理教研组全体老师,团结协作,勇挑重担,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并投入极大的热情,发挥集体和个人的多重作用,三个年级的地理教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这个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

1、确定各年级组的地理活动主题,高一地理知识竞赛,高二填图知识竞赛,高三专题知识竞赛。

2、地理优质课的初赛。参赛老师有李飞、徐光、南钢剑、陈燕青等,各位老师集全组之力精心准备,赛出了极高的水平。毛建华、杨玉宏老师积极承担示范课

3、魏海容、陈艳青、许光老师积极参加网上录课活动。

4、“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全面铺开。

根据市教育局文件要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必须在6月底以前完成。因此,此项活动时间紧,任务重。老师们按文件要求积极录课晒课。完成率百分之百。

5、八校协作体地理优质课竞赛。地理教研组长陈克森代表当阳二高参赛,获得特等奖。

篇3:2018高中地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吉小梅:总体上来看, 海淀区的大部分教师都能够在课标的引领下,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领会和理解课标要求, 将其体现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我向大家介绍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第一, 发挥群体力量, 发挥教研工作的引领作用。对于新课程并没有什么现成的东西可以拿来就用, 有人说我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也许有些时候我们连石头都摸不着, 也要过河, 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发挥自己的能力,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是课程改革实验的主体, 他们既是课程的执行者, 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教研员要给教师创造自我发展的空间, 从这个观念出发, 教研工作的定位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 在这个过程中, 教研员与一线教师要共同学习、互相促进, 并不断总结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 促进交流, 更快地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研员不可能只通过上岗前集中两三天时间, 请教授、专家给我们做几次生动的报告就能让教师们深刻理解课程标准, 把握教材的指导思想, 而必须是在亲身实践后, 才能发现问题。教师需要做不间断的中期培训,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使广大教师得到锻炼与提高, 是当前教研员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责。在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的指导思想下, 积极开展活动, 重视教师的个性发展。

第二, 积极开展多种模式的研究课。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 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重视每一位教师的个性发挥。通过组织研究课, 给全体教师创造交流、研究的机会。在研究内容上, 不仅要选择地理学科本身的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 还要将新课程理念的研究作为研究课的重要方面, 让教师不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特长, 更需要他们不断探究, 摸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此外, 上课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一进教室就会发现, 学生的桌椅摆放不再像从前那样横平竖直, 整整齐齐, 一律面向讲台。教师将桌椅重新摆放,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分散围坐在教室里。这样教师就可以轻松、随意地走到每个学生的面前, 每个学生可以与自己所在的小组的同学方便地交谈。这不仅仅是桌椅摆放的变化, 而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 表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关系, 那种整堂课由教师一个人“满堂灌”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了。

教师们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 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 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问题, 恰如其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甚至出现争论, 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他们不仅体会到了科学的真谛, 更感到了与人合作的快乐。

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环节, 使严肃的课堂变成学生利用科学方法构建科学知识的场所, 教师与学生是在共同探讨、交流, 是在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当教师轻轻走到学生跟前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的时候, 学生会觉得我们的教师多么可亲可爱, 他就像是学生的知心朋友。通过这些细微之处的改进, 孩子们不仅仅学到了科学知识, 更是在这种人与人的交流中使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 教师的人格魅力会感染学生的心灵。

课程标准的理念需要通过教师在平时的每一节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也正是在这样的具体行动当中, 我们会更加理解和领会新的教育理念。

第三, 评价激励学生发展。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 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本着这一要求, 我们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机制, 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强调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淡化对结果的评价, 关注对过程的评价;改变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的倾向, 重视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改变只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 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改变单一的评价主体, 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第四, 积极发挥社会力量, 开发具有海淀区特色的课程资源。海淀区地处北京市文化发达地区, 是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和著名的文化教育区, 这里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它们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便利条件。我们先后组织教师或学生参观了北京市节水办公室、海淀区气象站、北京市气象台、国家气象局、北京天文馆、北京地震馆等, 并邀请中科院老教授报告团和海淀区气象站的工作人员到学校去给学生进行科普讲座, 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这些都成为我们重要的课程资源。

当然, 我们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初中地理没有中考要求, 加上教师的工作量大, 有些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产生倦怠, 这就需要利用各种方式不断鼓励和推动。

《中国教师》:结合海淀区的实际情况, 您认为在2011年版课标理念与目标的贯彻与实施过程中, 会遇到哪些问题?

吉小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 海淀区的教师情况比较复杂。教师数量大, 多层次。年龄、教龄、学历、学校学生等不同层次, 组合复杂, 若统一要求难度很大, 而且不符合新课程理念, 所以鼓励个性发展。其次, 正像在前面的问题中谈到的由于初中地理没有中考要求, 加上教师的工作量大, 有些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产生倦怠。再次, 教师流失的问题。有部分教师成长起来后, 就进入了高中教学, 这使得初中教师水平相对较弱。最后, 非专业教师问题。海淀区初中地理教师队伍中也存在非专业的教师, 但数量很少, 也就没有专门针对这部分教师的课程培训, 这就使得这部分教师的专业性成长受到阻碍。

《中国教师》:为了保障新课标理念与目标的顺利实施, 面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海淀区具体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吉小梅:首先, 鼓励个性发展, 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除了常规教研活动, 还开展气象小组、天文小组、环保社团等。

其次, 分区域教研, 协助学校之间建立研究小组。海淀区面积426平方千米, 拥有中学上百所, 每个年级地理教师100多人, 每次集体活动只有3个小时, 如果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时间上显然是无法保障的。另外, 在学校中, 地理学科课时比较少, 几乎每个教师都单独担任整个年级的教学任务, 甚至需要跨越两个年级, 其他年级的教师几乎无法再有精力与他们一起研究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所以, 需要教研员帮助教师建立起自己的教学研究小组, 自由结合, 随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这样一来, 每位教师都有充分“参与”教研活动的机会, 使每个研究小组都能够富有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 教研员要不辞辛苦, 乐于奉献。研究小组的活动地点方便了各位教师分散到不同的学校, 活动形式和内容各具特色。教研员深入学校参加活动, 有时一个上午要去两个学校, 增加了工作量, 但是却使最广泛的教师有所收获。

《中国教师》:“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新课标的修订过程中, 相对改动较大一些, 新标准将原有8项精简为6项, 并重新进行了表述和梳理。对于这部分教学, 吉老师请您谈谈自己的理解以及海淀区的实施情况?

吉小梅: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 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课程标准在“说明”中规定, “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课程标准中的这段话包含有四层意思。

首先, 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虽然乡土地理讲的是学生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也许是学生熟识的, 但是, 这并不等于学生已认识和理解了家乡的地理环境, 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知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 就是要帮助学生以实践和综合学习为主要学习途径, 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其次, 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乡土是学生观察、了解祖国的“窗口”, 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 可以让学生对祖国有更深切的感受, 从而有助于学生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 课程标准把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再次,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乡土地理”的教学安排在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的最后部分, 并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 是因为这时学生通过学习“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而有可能将所学得的地理方法运用于乡土地理的学习;同时, 由于“乡土地理”所属的范围就在学生身边, 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因而便于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因此, 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对于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 也不排除把“乡土地理”有关的教学内容分散、融合到“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去学习。

最后, 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 因此, 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 从理论到理论, 是难以真正树立起来的;而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 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 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 联系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逐步确立。换句话说,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而乡土地理的学习又能较好地体现这种实践。因此, 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乡土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内容, 我们把开发乡土地理课程和完成课程标准中有关乡土地理的内容标准结合起来, 强化了必学内容的学习, 使易被忽视的乡土地理教学得到落实。我们编写了《海淀区地理》教材, 将乡土地理作为一门地方课程加以实施, 安排在初二年级学习, 共8课时。学习方式由任课教师灵活掌握, 既可以单独学习, 也可以在学习北京这节内容后面。将国家地理课程、乡土地理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及部分校本课程进行整合。通过课程整合, 为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初步树立建设家乡情感提供了优秀教材, 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乡土地理的兴趣普遍增强, 教学成绩明显提高, 有效落实了国家三级课程的开发, 促进了地方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例如:中关村是海淀区的区域特色之一, 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调查, 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效果良好。

《中国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落实2011年版地理课标的目标与理念, 是广大初中地理教师接下去要努力和奋斗的, 对此, 您还有哪些建议和希望要寄予广大初中地理教师的?谢谢!

吉小梅:我觉得作为一名地理教师, 我们应该明确目标, 不懈努力。

首先, 提升教师自己的专业素养, 成为学习者。了解地理学的发展变化, 在此基础上的地理课程的发展变化, 给学生鲜活的地理信息。

篇4:2018高中地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高中地理;载体;路径

当前农村中学高中地理教师开展的校本教研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到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如教研组工作“虚化”现象明显、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单一、校本教研主题不明确、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教师专业成长缺乏抓手等。遵循校本教研的基本规律,结合高中地理学科特点、农村教师教学素养、校本研究的基本现状、农村师生所拥有的独特“农村资源”等情况予以整合与优化,笔者构建具有特色的农村高中校本教研范式,多维、立体地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一、以备课研究为载体,增强专业意识,完善学科知识

1.强化课标意识

课标是教师开展教学设计、课堂授课的灵魂和导向,在集体备课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对课标的解读,尤其是三维目标、课时目标的精准解读,才能让教学设计有的放矢、科学合理。同时,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来重新组织、处理和加工教材,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案例1:“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学设计。教材以洞庭湖为例,先学习湿地的概念与类型,然后了解湿地的价值,最后讲解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保护措施。基于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可调整为如下教学设计: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简介导入,了解湿地的概念与类型;利用有关西溪湿地的两段视频,认识湿地的价值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开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最后,请去过西溪湿地的学生谈谈西溪湿地是如何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具体措施如何。通过对教材的调整和重组,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更具亲近感,由此焕发出主人翁意识,并拥有对家乡的美好情感体验,使新课标理念得以落实与践行。

2.把握重难疑点

集体备课的优势之一就是可充分利用教师群体智慧,对教学重难疑点予以全方位突破。重视对教学重难疑点的突破,利于教师宏观把握课标和教材,微观把握学情、教法和课堂流程。

案例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直都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甚至成为一部分学生难以跨越的学习障碍。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认为要有效解决这一重难点,突破口是如何宏观理解、把握“晨昏线”知识点。据此作如下教学设计:通过演示,直观展现地球(仪)因不透明、不发光,在太阳光(手电光)照射下,出现昼夜半球之分,而其界线即为晨昏线;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归纳晨昏线的基本特征;之后通过侧视、俯视两个角度的自转演示,区分晨线与昏线的差异;最后通过板图图示,得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等结论,由此展开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同时也为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引起晨昏线的摆动作了铺垫。

3.突出问题意识

利用“问题意识”孕育良好的教学设问(或问题情境),学生以“发现者”的身份,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被激活,探究热情与情感体验也就水到渠成。此类“问题资源”在身边、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农村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农村资源”,如农作物、农时、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以及地形地貌、自然景观等,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案例3:“区域产业活动”中的“农业生产”。教材先对影响农业生产的三大区位因素进行罗列简析与例举,然后安排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简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打破教材这种既定的由因导果的常规教学思路,在新课导入时别出心裁地利用我国江南、青藏、内蒙古三地区油菜花开的景观图片,结合当地农业生产设问:什么原因导致不同地点油菜花盛开的时间不同?该材料一呈现,学生就活跃起来,赞叹花开大地的美景,并积极推测其原因,最后经过仔细分析和积极讨论,学生找出纬度位置、海拔高低的不同,造成热量条件的不同,从而导致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能观赏到油菜花盛开的美景。

二、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增强反思意识,提高施教水平

1.关注课堂浪费,重视“简约课堂”的反思

简约是有效课堂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凝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做到“深入浅出”,把复杂问题变简单,让简单丰富起来,这是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案例4:教师在第一次上“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设计了近十个问题,学生忙于众多问题,整堂课效果并不明显。

反思:教学的最大功能之一是引导学生从复杂事物中懂得简单道理,而设计众多问题,不仅挤占课堂时间,也浪费学生精力。部分问题设计缺乏必要的思考力和高度提炼。

改进:在第二次课时紧紧抓住“直射点为什么会移动?怎样移动的?它的移动带来了地球怎样的变化?”三个核心问题链,让学生学习有针对性、有方法、有可能“完成”和体验“成功”。

2.关注生活经验,重视“生活设计”的反思

课堂教学是生活经验、生活场景和生活知识凝练的一种知识再现形式,教师要把生活经验应用到地理教学中,让地理知识形象化。因此,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须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案例5:讲“地球和地图”时,可利用学生切西瓜的经验,在学生中展开一次“经纬线和经纬度”的讨论。经过讨论,学生切西瓜的方式大致归纳为两种切法:一种是先把瓜从中间切为两半;另一种是先用刀把瓜从瓜头向瓜尾切成两半。然后分别“切出”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等概念,用生活中的经验很好地诠释难懂的地理概念。

3.关注学科特点,重视“课型差异”的反思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组成的知识内容各有特点,也有新授课、实践课、讲评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很多教师自然地理课上得不错,但人文地理不适应;新课上得好,但复习课不会上等现象仍非常突出。

案例6:高二区域地理,由于缺少统一教材,没有教学参考用书,也没有可参考的教学模式,不同课堂教学相差很大,整体质量不高。为此,课题组重点研究了高二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模式,逐步摸索出“三步走”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步,进行区域定位。主要根据经纬网、海陆位置、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事象空间结构及变化等来进行定位,具备区域定位的基本能力是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性要求。第二步,把握区域特征。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该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能构建知识网络。区域特征的分析要比较多地运用高中的相关原理、规律,这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学科能力。第三步,分析区域问题。通过运用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规律来综合分析区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找出区域问题的成因和规律,把握区域整治的方向,谋求区域可持续和谐发展。

三、以课程研究为载体,增强课程意识,提升开发能力

新课程实施后,高考《考试说明》明确了区域地理考试要求。开发适合新课程高考要求的,包括高中区域地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设计)在内的课程资源就显得十分必要。根据地理学科特点以及农村特有的广阔天地、丰富物产等,可编写实践化的校本课程,丰富地理学科教学方法,开设地理学习第二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地理户外活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培养地理探究和实践能力,体验“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例如,笔者所在地理组开发了“野外生存”、“美食与地理”、“魅力富阳”等校本课程,设计了五种实践化的课型设计,具体如表1所示。

篇5:高中地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光阴飞逝,转眼一学期已近尾声。地理组在学校领导和教研室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始终坚持以“教研带动教学”的理念,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了教学常规管理,认真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部署,要求每个教师“功夫花在备课上、力量用在课堂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能力提高上”,全面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更好、更有效的开展今后的教学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研组概况:

本教研组是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群体,教研组每一个成员都能在第一时间里高质量、高效率地完各项工作,充分体现了本组成员的水平和素质。蒋晓静老师、晁晓军老师、肖惠老师负责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成绩步步上升,陈连霞老师、陶陶老师,李文颖老师工作踏实认真,对待学生比对自己孩子还耐心。许栋老师、张麟老师,自制课件能力强。每位老师都很优秀,在这里不一一枚举。

二、扎实推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我组班级多,有些老师跨部代课,学科间的知识交叉性也比较多。根据上述特点,本学期,我们开展以下几项富有成效的活动,推动教育教学又好又快发展。

1、重视对教情、学情的研究,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针对我校的实际,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出发,组织开展教情、学情研究活动。全组每月确定 一个研究主题,确定一名主要发言人,分组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研究学生,研究问题,最终形成共识。通过这些活动,提升了全组教师的理论认识水平。

2、大力开展听课调研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组织教师经常深入班级听课,听老教师的示范课,新教师的汇报课。组织的形式多样,采用集体组织与个人行动相结合。全组集体组织听课每人达到10节以上。通过听课,老教师多出主意,年轻教师虚心好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例如蒋晓静老师的示范课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全面落实教学常规,深入开展教研工作

1、加强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本组教师严格遵守学校教学常规。在上课、备课、听课、作业等方面要落实各项考核与检查。教案定期检查,作业批改要求及时、准确,学生的作业订正需有反馈。以此来规范本组教师的从教行为,使组内教师养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2、全面落实教学常规,提高业务水平。

配合高中部教务处开展教学常规检查活动,检查全组成员的教案,通过教学常规检查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全组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极大地提高全组教师业务水平。

3、定期集中备课。

我组坚持定期集中备课制度,以老带新,一起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在备课过程中,我组教师都有一个习惯,都十分注重资料的积累,把报刊杂志上有用的信息以剪报形式收集起来,作为备课资料。平时,又注意了 解学生思想动态,走近学生生活。从而使备课能紧密联系实际,为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4、积极撰写教学反思

鼓励本组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撰写教学反思。要求本组教师每学期写10篇以上的教学反思或教学札记。在总结反思中促进本组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1、理论学习需要进一步加强。新课程在我校各年级全面实施,对我们的教师在备课、上课等各个教学环节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在新课程方面进一步的加强学习与研究,提升自身的认识水平。

2、课题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当前课题研究存在着认识不深,热情不高,参与不多的状况,缺少经费保障等问题。

六、今后工作的打算

1、加强理论学习,鼓励学习再提高。将学习新课程、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下学期全组工作的重点之一,让他们全面掌握新课程、现代教育技术。

2、进一步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实行新老结合,以老带新,共同提高。下学期拟开展老教师讲示范课、新教师讲汇报课活动,积极向学校争取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组织教师参加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篇6:高中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

高中地理教研组继续落实学校“自主发展,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强化团队意识,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思想,以地理课程建设为中心,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落脚点,扎实做好教科教研常规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促进我们组教师专业发展,加大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力度,提高我校地理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我校地理教学质量。切实抓好本组的教学常规工作,深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研目标

1、加强教研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个有创新力有凝聚力的教研团队。规范教研组活动制度,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做到每次活动有主题、有针对性。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建设,通过“帮、带、扶、助”活动,使我组的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帮助下迅速成长起来。利用一系列活动将全校地理教师凝结为一个整体,强化整体意识,发挥整体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2、强化教研组的“教研”功能,争创我校的地理教学水平的新突破本学期我继续落实“学案式”教学,在教学中把“三生”作为导向,真正改善课堂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状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夯实教学常规工作,力争我校地理整体成绩上新台阶

首先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抓质量首先就要抓课堂,好课堂离不开精心备考,备好课,就要合作,要大家的共同智慧,因此要扎扎实实做好集体备课工作。其次,根据各年级的地理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任务的差异,确定工作方向。高三教师着力研究高考命题的新动向、新趋势,进一步明确教学要求,指向高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研究,进一步增强高三地理教学的针对性。高二年级依据教学课程纲要,狠抓基础,还要做好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复习,迎接高二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高一年级重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地理基本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第三,落实常规无必要做到: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法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

三、具体措施

1、加强以教带研,以研促教

首先,加强考纲、课标及新教材的学习和研究,解读细化课标仍然作为本期教研工作中心工作,继续以备课组为单位以专题发言的形式进行研讨。

其次,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本学期各备课组以“构建不同课型模式”为研究课题。教研组工作突出“研究”,研究教学常规中普遍性的问题,重点是要研究课堂。

再次,配合高一继续着手“4s课”的开发。

2、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课堂效率,为此我们不断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扎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坚持集体备课

制度。依据学校的安排,各备课组活动要保证“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做到常规化、制度化。每次轮流由一个教师作为主备课人,事先写好教案在备课会时进行简短的说课,其他老师给予建议。同年级的教师共同参考,并在教学实施时依据本班学生实际予以修正,形成个案。

其次,积极开展观课活动,以达到共同进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服务教学工作

上一篇:翟鸿燊教授视频观后感下一篇:企业关于探亲假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