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再见初三

2024-06-23

作文再见初三(通用9篇)

篇1:作文再见初三

还记得6月18日的上午,考完英语之后,在离开中考考场的那一刻起,我的脸上便洋溢着一丝微笑。我不知道那究竟是自信的笑,还是一种解脱的笑呢?

白驹过隙,日月如梭。三年弹指一挥间悄然飞驰而过,在这短暂的日子里,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一个不谙世故的儿童转变成了一位健壮能给别人安全感的少年。求学之路虽然平坦无碍,但那三点一线式的学习生活和读书、做题、考试的一幕幕如旧式录像般在脑海中播放,无法忘却。还有那同学们之间的情谊,友谊与好哥们之间的深情更是令人不舍。

其实在自己进入九年级之后,我便日日期盼暑假的到来。不仅是因为假期不再有繁重的功课和学习压力,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打开久违的电视,观看一档档综艺节目和一部部电视剧。但看着看着便发现自己竟然在其中无法找到什么兴趣,竟感到一丝无聊,不知为何,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痛、一种苦涩的味道。

我开始感到疑惑,自己真的渴望毕业?真的会喜欢这个暑假吗?真的想要离开那个我度过三年时光的校园吗?在毕业离开后,发现自己对那里的热爱远远大于任何负面情感。

这短暂的三年,或许没有获得过大的成绩,但我真的学会了很多。年幼无知的我在三年中改变了许多:语文教会我许多真理格言;数学使我的大脑运转灵活;英语让我领略异域风光;历史带我走进时间的长河;政治让我学会尊重、谦虚,多了一双明辨是非的眼睛;物理和化学的课堂上,老师带领我参观微观世界。看着熟悉的教学楼,泪水在眼中打转,但我没有流泪。因为我早已明白,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或许,多年之后彼此仍会相逢,可那时彼此还记得吗?

时间,它会带走许多是非,但永远都会留下彼此的情谊。可能多年以后我们会变得陌生,但那三年的记忆不会改变,在心底生根发芽。

再见,初中校园;再见,在一起朝夕相伴的同学们。可能未来我们会天各一方,但我相信,我们会感受到彼此就在身边,永不分离。

篇2:作文再见初三

告别了青春,我们不再是曾经的少年。

告别了青春,我们毅然追逐着青春的梦想。

又是初夏的来临,一场大雨如期而至,短暂而又急速的雨袭过后,依旧是漫天的柳絮,犹如冬天般的雪花,虽不那么晶莹剔透,却是那样的轻轻柔柔,久违的雨水,悄悄地将整个庭院洗了个透底。

夕阳西下,落日余辉,茶余饭后,散步于庭院深深。

一路走过,留意这庭院里的.角角落落,一些不知名的小花,用自己最奔放、最短暂的生命,点缀着若大的庭院,这是否也是一种对自然界的豁达?青春,在短暂的人生路上,亦可为生命释放出耀眼的光彩,亦可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蜂蝶齐涌,三三两两,处处活跃着青春般的生机。绿色盎然,绿草间潺潺而流的溪水声,不停地敲打着夏日的烈炎,为春天的尾声,划上一幅最美的画卷。我是否可以对自己说,青春,我没有被你颓废?

景色醉人,人醉景色。无论是对当初的执着,还是对未来的向往,都在不经意间,叹息着曾经拥有过的青春,带着一丝色彩,带着一丝惋惜,带着一丝忌奠。

青春只是生命中的一个驿站,青春只是为了告别青春而留下的一种回忆。我无法去改变青春,但我可以因青春而改变。正如这一路走过的风景,处处留意,装满行囊,在人生旅途的列车上静静欣赏。

篇3:和“写不好作文”说再见

质疑发难:“写不好作文”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写不好作文”的原因, 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 未必是儿童“写不好作文”的真正原因。

其一, 没有生活。儿童习作困难最广泛的归因是“儿童没有充分参与生活”。不少人将当下儿童生活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或者是八九十年代相对比得出这样的结论。诚然, 当下儿童生活的趣味性在消退, 但这并不能说明当代儿童缺乏生活体验。相反, 当代儿童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各种信息汇聚, 各方资源整合, 各种场所的开发利用, 使得儿童能轻而易举地感受时代脉动, 采纳各种信息, 这恰恰是上世纪的儿童望尘莫及的。笔者在自己执教班级中调查:60人的班级, 一个月内周末以家庭为单位出游的概率达到83%, 一年内参加过国内游的家庭达到68%, 出境游的6%。家长都认为带孩子出游目的之一就是让其长见识。即便是个别足不出户的, 也能通过网络、书籍、广播等扩充视听感受, 体验生活。更何况, 人原本就存活于生活之中, 校园生活, 家庭生活, 社会生活, 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不参与其中的。“没有生活”造成习作困难, 这一说法不成立!

其二, 没有优质的作文指导课。呼唤优质作文指导课, 尝试推出课堂教学的样板, 这曾经是不少有志于作文教学同行的心声。来看“作文指导课”这一提法, 既然是课, 是教学, 就势必要追寻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性怎么体现?学生受教后能知晓写作技法并运用于写作, 表现为写作水平的提升, 表达的素养不断得以丰厚、积淀。而现实是技法不缺且泛滥, 但是难以运用于实践, 经历课堂教学后, 自由作文仍感困难, 不能举一反三。看上去, 好课缺乏是事实。

事实上, 好课不是没有反倒是更多了。课程改革以来, 有不少专家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例如:重视“模仿”的教学流派, 以钱梦龙老师为代表的“文体中心”教学法;重视“思维”的, 以常青老师为代表的“作文分格训练”;重视“过程”的, 以于漪老师为代表的“文体为纬——过程为经”训练;重视“兴趣”的, 以李白坚教授为代表的快乐作文训练……作文指导课的形式也在不断翻新:茶馆式、分格训练、观察——体会——表达三级达标、序列训练、情境教学法、读写结合法、快速作文、童化作文、影视作文……笔者也用了十余年潜心于“游戏情境下小学趣味作文教学”, 执教了数节作文公开课, 积累了数百个可行性案例, 可是为什么广大教师依旧感觉这些成功的经验不能有效借鉴于自己的课堂?原来, 纷繁复杂的模式就像开武林大会时各门各派树起的一面面旗帜, 各家武功高手都是自说自话, 究竟有多少学生受益不得而知。所以, 通过上一两节好课以根本改变学生习作品质, 这想法本身就很幼稚。写作这种事:三分得益课内, 七分得益课外。

其三, 没有科学的评价。小学阶段的习作是一种虚拟的教学行为, 一种为考试而进行的枯燥的重复训练, 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习作评价是应试的帮凶。评价失当是课改关注的热点, 也是大家归结“作文难”时的聚焦点。但我们发现, 并非大家不知道怎么评, 胡乱评。对于优秀儿童习作的评价尺度, 周一贯老师概括为:能以独特的童眼看待世界;能以丰富的童情理解世界;能以稚嫩的童心感受世界;能以无忌的童言表达世界。综合起来就是三个字“真、善、美”。每一个教师在评价时也都遵循三个原则, 追求真, 弘扬善, 欣赏美。于是又有人提出评价不科学就是因为对“真、善、美”的过度追求:写真, 评改时如打假斗士;写善, 逼迫儿童作文中出现伪善、假善;写美, 导致无病呻吟的矫情造作美文泛滥。严苛的评价让儿童畏惧写作, 写不好作文。我们承认评价能导致儿童习作难, 但这并非根本原因, 更不是唯一原因。道理很简单:写作是个体思维的表达, 影响品质的关键在于作者本人。外因, 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其四, 没有新颖优质的教材。把问题推到教材上, 这似乎成了教学失败时的惯性思维。作文教学缺乏适当教材的呼声早已响彻大江南北:老套, 过时, 缺乏童趣, 与实际生活脱轨……也有不少有教材开发能力的教师, 用自己研发的新教材执教新型课取得新突破, 以进一步说明现有教材的落伍。看来, 问题直接明显地归咎于教材。是不是这样呢?不!教材不见得要多么花哨, 多么时尚, 往往一道简单的命题就能激活儿童的表达欲望。小学作文处于“习作”阶段, 教材一味求新, 求变, 求抓人眼球, 就会让正处在习作阶段的儿童忽视最为基础的表达练习, 让言语表达变得飘忽玄虚, 不着实地。类似描摹、状物、直叙、转述、诉求、意愿等思维结果的表达, 无一不需要平稳朴素的命题训练得以夯实。所以, 教材的优劣不在于新颖程度, 教材的品质也不能成为儿童写不好作文的主要原因。

标本兼治:和“写不好作文”说再见!

既然已知原因都不是造成“写作难”的必然因素, 那么, 仅仅强调空泛地接触生活, 上好习作指导课, 改革评价, 改编教材, 对于问题解决就不能起决定性作用。我们尝试从写作心理学源头入手, 固本清源, 与大家分享我们在解决“写作难”这一顽症的思考和实践结果。

1.探源:用心导写, 从写作心理学上重新认识作文。作文, 就是用文字表述心中所想、眼前所见、耳中所闻, 意念所到达之处的见闻感观。但这些信号不能直接成为文字, 必须经过从“原始形象”到“思维跃动”再到“言语表达”的转换过程。写作心理转换理论认为, 写作就是将思维转换为语言表达的过程。人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虽然关系密切, 但二者之间有着完全不同的组织结构和运作规律。刘淼在《作文心理学》中分析了二者的差别:其一, 思维是非线性的, 具有跃迁性, 而表达是线性的, 具有强烈的逻辑性。可以将思维想象为万花筒, 你会发现其灵活、跃动、发散, 而要将这样的变化思维用语言表达出来, 就必须先把其分解, 归并, 重新排列, 组合成为适合表达的线性结构。这些加工、整理、规范的过程就是言语的转换过程。其二, 思维表达具有交际性。当一个人在纯粹进行思维活动时, 是不需要顾及他人是否明白的, 他只需自我消化即可, 他的思维结果可以是残缺不全, 可以是模糊不清, 可以是让人不知所云的。可是一旦要将思维结果表达出来, 就必须满足“让人听懂”这一基本的交际原则, 因此, 需要通过转换, 让思维变得清晰、明朗。可见, 转换是思维与表达之间的路桥, 必须保证畅通。

如何确保“转换”顺利实施?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提出“二级转换”的观点, 认为作者为了顺利完成写作活动, 至少要经历两次转换:思维转换为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转换为“呈线性序列”的外部语言。很明显, 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作为中间环节的“内部语言”, 它是第一次转换的终点, 又是第二次转换的起点。华东师大的董蓓菲教授也非常重视“内部语言”的稳定性和清晰呈现, 她提出:在实际的作文过程中, 孩子首先要将思维中想要表达的内容运用个体的内部语言挑选和固定下来。这些语言包括:哪些是要写的, 哪些是不要写的, 哪些是该详写的, 哪些是略写的, 哪些是要先写的, 哪些是后写的。在之后的向外部语言表达的转换过程中, 这些语言不断扩展、重组、更换、修饰、删改, 最后形成完整的语句表述出来。可见, 我们的教学要促进孩子顺利实现“二级转换”, 就必须通过科学的训练, 丰富孩子的内部语言, 保证转换畅通, 才能切实提高言语表达水平。

确保“转化”顺利实现, 我们提供两个思路。其一, 注重先说后写, 促进口头作文质量提升后再迁移至书面表达。儿童写作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言语表达的内部语言转换为外部语言, 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形式, 口语表达在先, 书面语表达在后。而现实写作教学中, 我们往往跳过了口头语言, 直接进入书面语言表达。作文多重加工理论认为:口头表达为低级水平加工, 书面表达为高级水平加工, 人为地跳过低级水平加工, 自然会使高级水平加工的难度加大。因此, 科学的指导就是要避免高低水平的加工错位。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写作前先进行口头作文, 说清楚再写。讲对写极有益处, 磨刀不误砍柴工。其二, 确保表达训练的频数, 量变后促成质变。作文水平的提高与训练的强度、密度有关。为什么孩子不畏惧说?是因为他们说话的频率高, 途径广, 学习强度大。例如, 幼儿在开口叫“妈妈”之前, 至少已经听了4000多次“妈妈”这个词的发音, 所以发音mama没有障碍。而写作文使用的是书面语言, 只仰仗几节凤毛麟角的作文课, 练习的机会一学期才七八次, 密度和频率都非常低, 这就无怪乎他们写作时感到困难了。所以, 我们要提高练习频数, 让儿童每日撰写“百字作文”。“百字作文”有着自身的四个优势: (1) 短小精悍。十几行, 百十来字, 没有哪个孩子会感到为难。而正是一个“短”字, 消除了儿童对作文的错误认识和畏难情绪。 (2) 形式不拘。百字作文可以是一首随感小诗, 甚至可以是处方体、新闻稿、小对联……随意而为。记录的过程也比较宽松, 不必强调篇章结构的完整, 语句不必字斟句酌地苦苦推敲, 只要能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即可。 (3) 新鲜及时。当天的事当天回忆, 当天记录, 文章常写常新。长此以往, 孩子为了找到新鲜事, 会很自觉地去参与生活、观察环境、寻找素材。写作所需的各种能力都在求新中得以综合训练。 (4) 单项训练的阵地。作文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技能, 优质的训练是分单项进行的, 是有针对性的。百字短小, 但指向性强, 可以集中进行各种单项训练。例如, 孩子们需要掌握: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 环境描写, 听觉、嗅觉、触觉描写……只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将小学阶段孩子们必须掌握的单项训练, 通过百字作文一一坚持强化, 就能很有效地将学生作文的基本功训练得扎扎实实。

2.固本:以教学写, 实施“写作本位”阅读课堂教学。中国语言学大家吕叔湘先生早年就撰文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他不无感慨地说十年的时间, 两千七百多课时, 用来学本国语文, 却是大多数不过关, 岂非咄咄怪事!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无效造成的。请不要狭隘生硬地将语文课分为“阅读”与“作文”两个类别。语文, 原本就包括听、说、读、写, 这就好比相声的说、学、逗、唱一样, 是融为一体的。所以, 为了让作文不再成为难事, 我们提倡实施“写作本位”阅读教学, 让每一节课都为儿童习作进步助力。

“写作本位阅读教学”是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提出的, 集中体现在他的专著《语文表现与存在》中。其关键点是“写作”, 阅读教学为写作服务。因此, 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 “写作本位阅读教学”主要考虑的是教学如何对学生的写作发展最有助益, 如何通过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等的运用, 将文本中隐含的写作秘妙转化为学生能接受的写作理念、写作技能, 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我们从《白鹅》一课的教学片段中来体会“写作本位”阅读教学的特点。

师:课文中还出现了专门偷吃的狗。先请大家看看写狗的句子, 请一个同学读读。

【幻灯出示:因为附近的狗, 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 每逢它吃饭的时候, 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 踏着方步去喝水、吃泥、吃草的当儿, 狗就敏捷地跑过来, 努力地吃它的饭。鹅老爷偶然早归, 伸颈去咬狗, 并且厉声叫骂, 狗立刻逃往篱边, 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 再走开去喝水、吃草、吃泥的时候, 狗又敏捷地跑上来, 把它的饭吃完, 扬长而去。】

师:你觉得作者笔下的狗还像生活中你见到的狗那般神气吗?你觉得在鹅的眼中, 它像什么角色?

生:小偷, 强盗……

师:这就是对比, 当一只威武的狗像个贼眉鼠目的小偷一样出场时, 你觉得作者要比出什么?

生:鹅的高傲。

师:是啊, 一比较就写活了。

师:说到对比, 再请同学们读读写到“我”的四句话: (1) 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 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 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2) 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 并且站着侍候。 (3) 我们不胜其烦, 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 免得它走远去, 让鸡、狗偷饭吃。 (4) 因此鹅吃饭时, 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 真是架子十足!读后请说说你的感觉, 作者写“我”, 要比的是什么?

生:人是鹅的奴隶;鹅是老爷, 人是奴才;人侍候鹅, 很可笑;鹅确实很高傲……

师:确实, 作者在这段话中干脆直接呼喊鹅为——鹅老爷。这真是颠倒纲常, 混乱乾坤啊。人的档次居然不如鹅, 居然给鹅当奴才, 真气人!可是, 你再读读这些句子, 你感觉到作者讨厌鹅老爷了吗?感到那股子“气”了吗?

生:没有。

师: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我反而感觉作者很喜欢鹅。

师:这就更怪了。喜欢又不直说, 还要低声下四地把鹅称为“鹅老爷”, 还责怪说它“架子十足”?这里头一定有文章。请大家看看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对话, 相信你能发现作者的写作秘密。【幻灯出示: (1) 妈妈催促说:“小淘气, 还不赶紧去睡觉!” (2) 老首长对小战士说:“小鬼, 还是你骑吧, 我腿脚比你好!” (3) 真讨厌!爸爸你真讨厌, 为什么总是花钱给我准备生日礼物呢?】

生1:说是淘气, 小鬼, 讨厌, 其实心里很喜欢。

生2:这是说反话。

师:【板书:反语】对, 这就是反语, 正话反说也能表达情感, 还能让我们感觉很幽默, 这也正是作者把鹅写活的又一秘密所在。请大家自由地将第5耀7自然段读读。你感觉到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了吗?

生:我体会到作者很喜欢鹅, 我体会到鹅很可爱……

师:是啊, 要想写“活”小动物, 少了它可不行。【板书:爱】文章不是无情物, 有了爱, 文字中才能流露真情。这只高傲的鹅老爷确实可爱, 在丰子恺《白鹅》的原文中多处直言不讳地写到。请大家自由读一读。

【幻灯出示: (1) 鹅, 不拘它如何高傲, 我们始终要养它, 直到房子卖脱为止。 (2) 它对我们, 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 (3) 因为我们这屋实在太简陋, 环境实在太荒凉, 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白鹅, 点缀庭院, 增加生气, 慰我寂寥。】

师:读到此, 我们不仅认识了高傲的鹅老爷, 也认识了一位爱动物的丰子恺。他的《护生画集》中的那些主角:蜘蛛, 蝴蝶, 黄蜂, 燕子, 母鸡, 小猫, 小鸟, 黄牛……即便再弱小的动物都是他的朋友, 都值得关心呵护。丰子恺就是这样一个童心未泯、稚趣天成的大师。朱自清先生评价他是“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艺术家就要像丰子恺先生这样, 有敏锐的观察, 有简约的春秋笔法, 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广博的爱心, 心存善念, 慈悲为怀。

在这段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做了三件事:品读文句, 总结写法, 认识作者。三者的紧密结合使得文本变得更加可感、厚重, 使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不仅仅是文本的内容, 更多的是感受和借鉴到可操作的写作方法, 同时也认识了一位有血有肉的艺术大师——作者丰子恺。这就体现了“写作本位”教学“读以致写”的设计理念。在此理念观照下的课堂就像是一场精神的盛宴。

3.清源:以读辅写, 拓宽阅读渠道, 增强阅读实效。让儿童会写, 不能一味地从写上下工夫。以读辅助写, 促进写, 提升写, 这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儿童进入小学阶段, 不要强调分数有多高, 不能得意于一两篇文章有多出色, 应该强调阅读, 将整个小学阶段看做是为浓墨重彩的人生“打底”的重要阶段。怎么读才有效?才能对写起到有益的辅助提升作用?具体说, 小学阶段的阅读, 低中高三个学段任务和形式各不相同, 具体可以将其形象地分为五种读:悦读, 跃读, 阅读, 月读, 越读。

低年级的各种学习活动, 兴趣是对效果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要让孩子喜欢上阅读, 终身与阅读为伴, 就要注意实施“悦”读——读好玩的书, 玩一样地读书。好玩的书中, 绘本首选, 它是这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儿童趣味读本。绘本的画面视觉冲击效果, 阅读时的亲子互动形式, 内容中蕴含的人一生成长所需的大真、大善、大美、大爱, 这些都要尽早地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占据位置。这一阶段还要允许儿童“跃”读, “跃”就是动, 儿童阅读要鼓励儿童动起来。例如, 一边读一边说, 朱光潜先生也说自己喜欢“现学现用”, 一边读一边模仿书中情节, 模拟文中台词等。“跃”还有跳跃读的意思。所谓跳跃读, 就是允许儿童有选择地阅读书本中的部分内容, 不一定要求儿童像成年人那样按部就班、逐字逐句、从头到尾地读, 跳跃式的阅读是儿童阅读的特点, 他们受兴趣支配和指引, 自觉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来阅读, 这就是儿童特色。

进入中年级, 就可以“正儿八经”地“阅读”了。阅读时要注意习惯培养和方向的把握, 要读得优雅, 读出品位。习惯如:读书时不出声, 不指读, 不读读停停, 读后多交流多互动谈感受……这些习惯的养成都成为成年人辅导儿童阅读时要特别留意的。这个阶段, 儿童读什么书要关注。如果儿童还沉迷于搞笑的漫画, 内容无意义或是隐藏着凶杀暴力等信息的不良书籍, 则应该发现并予以指导。

进入高年级, 我们执行“月读”制。每月定下阅读的书目, 专项阅读, 定期检查反馈。读的时间有保证, 布置作业时, 家庭阅读每天不少于40分钟, 课内阅读每周不少于两课时。这里的“两课时”是我们班专门设置的“静读”课, 静静地读, 什么都不做, 不允许偷做其他作业, 你甚至可以读到睡着, 但只能静读。一个月中, 我会在执教的同时不断提及此书中内容, 刺激学生阅读的热情。一个月后, 我们会组织专门的聊书课, 聊一聊阅读的感受、收获, 交换阅读的信息, 这是“思维赶集”。之后, 我们再确认下一个月的专项阅读书目。这样读上一两年, 高年级的阅读就能基本做到保质保量。阅读的书目源于两个渠道, 一是课程标准中指定书目, 二是儿童群体推荐或是当下的社会热门。我们还提倡“越读”, 跨越式阅读。很多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容易陷入学科本位主义, 让儿童多读本学科或是教育类的书籍。我们在阅读指导时特别注重跨学科的跨越式阅读。例如, 我们班曾经推荐韩国的科幻、科普读物, 儿童相当喜欢, 阅读后转化为习作素材, 写得有声有色。此外, 跨越式阅读也指跨越传统的阅读方式:听读, 速读, 阅读微博, 博客, 新闻, 信息, 报纸, 评论……阅读的种类多, 方式多, 收获信息也多, 这将极大刺激儿童对社会、对生活的兴趣, 激发儿童会写、乐写。

为了进一步让读辅助于写, 我们还提倡三种模式的精读。 (1) 对比读。读的时候多对比, 越读越有味。例如, 读《水浒传》, 不要只顾着读故事, 可以尝试做同类对比。可以将梁山好汉中同样以杀戮闻名的李逵、鲁智深、武松、林冲做横向对比, 比较四人的特点。李逵是逢人就杀, 遇神杀神, 遇鬼杀鬼, 只有一条原则——挡我者死!鲁智深是为“义”而杀, 率性而为, 真正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出手时还能顾忌“打击效果”——震慑对方即可, 点到为止。武松杀人虽师出有名但又带有些作秀的色彩, 杀时摆场, 杀后留名, 杀的过程像一出戏。林冲则淋漓尽致地体现着一个“逼”字, 被逼无奈时方才出手, 出手往往又留有一手, 实在没有活路了才下手。这么一比较, 人物的性格特点就一清二楚, 人物的命运以及发展脉络就清晰可见且有真实质感了。对比, 会让你在平淡中看见神奇, 在雷同中发现惊奇。 (2) 联系读。所谓联系, 源于季羡林的三贯通思想: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阅读时如能主动将阅读发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联系, 就能读出与众不同的意味。联系是思维活跃的体现, 能产生联系就说明不是在读死书。阅读时大脑中就像畅通无阻的高速路, 四通八达, 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这样的阅读才有意思, 阅读的感受才能多元, 收获才比别人更加丰厚。 (3) 精细读。读书如果能细致些, 自然是好事, 也是常识。可是怎么做到让孩子细致呢?可以借鉴语文教师备课时的方法, 抓住“文字”“文句”“文学”来细读。首先要关注“文字”, 哪些文字显得耀眼、特殊, 美感十足, 哪些文字生僻、古怪, 让人费解, 这些都是关注“焦点”。一般情况下, 能发表的作品, 作家在创作时, 文字都是极其考究的, 那些跳入你眼的“特种部队”, 不是作家的刻意而为就是作家的语言风格、言语表达习惯的体现, 必须予以关注。怎么关注?或是查工具书, 或是上下文关联, 或是直接询问。“文句”就是提请学生关注的特殊语句:散文化或是诗意泛滥的美句、使用特殊表达方式的语句、不按常理出牌的古怪句。但凡句子比较另类突出的, 都可以作为看点, 反复读, 看个究竟。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写, 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不这么写还可以怎么写, 这么写写出了什么……从“写”的角度去思考, 追本溯源地思考, 转换角色以作者的身份去思考, 还原事物本来面目, 对比原样和文字表达去思考, 就会发现作者的创作秘妙, 就能将阅读和写作合二为一了。

篇4:作文再见初三

一段往事的回忆,一幕幕成长的经历,引发对生活的感悟。人的一生,伴随着许许多多的别离,再见了童年,再见了朋友,再见了亲人;和心爱的事物说再见,和自身的恶习说再见……在一次次说再见中,我们不断长大,渐渐成熟。一次次说再见,也引发了我们美好的祝福: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没有我的岁月里,你要保重你自己……再见也意味着新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请以“对_____说再见”为题写一篇作文。

【思路导引】

首先审题立意。一是横线处补填的词语是作文的写作对象,二是“再见”到底指什么?告别、别离、放弃还是自责、悔恨。其次,挖掘所填关键词的深刻内涵,构思作文。例如:拟题“对昨天说再见”,“昨天”是什么?为什么要对“昨天”说再见?如何去做?有何感悟?

我们可以聚焦几个典型的告别镜头,回忆一起走过的日子里发生的动人故事;可以像徐志摩《再别康桥》里那样,来一首《轻轻的我走了》;可以像史铁生《故乡的胡同》里那样,来一首《与煤油灯说再见》,表达对一种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事物的缅怀……

写作时注意要从一个具体的角度来切入,否则,写起来很容易出现泛泛而谈。比如,以《与自卑说再见》、《与初三说再见》、《与童年说再见》等具体的角度来切入,就容易把文章的内容写得充实、具体。

【佳作示例一】

和童年说再见

◎吴静悦

与童年别离的刹那,我看见了,她留给我的是一片明媚的青春。

——题记

如果天使可以满足我的愿望,那么我的愿望是,一觉睡到童年。

“你们长大了都想做什么事呢?”小时候和伙伴儿们在一起玩时,大人们总会问。

“我要当一名医生!”

“为什么想当医生呢?”

“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发明一种药,奶奶吃了就不会生病了啊。”

单纯、简单。小时候的我总是把理想和梦想混为一谈,总是觉得“长大”就意味着什么愿望都能实现。却不知道,这中间的过程隐藏着另一些更现实的东西,现实得令人无法想象。

十二岁生日那天,妈妈郑重地对我说:“过了今天,你就长大了。以后有很多的事情要自己面对,自己去努力,明白了吗?”我点了点头。其实,当时的我,还不懂得她口中的“责任”到底意味着什么,只知道高兴地和伙伴们吃啊、玩啊,都疯了。直到第二天,我因为没做完作业被老师留下来,才明白并不是什么事都要靠家长、靠别人去督促;作业是要自己完成的,很多事情都要靠自己去努力。

每次去表妹家,她都会摆出一大堆的玩具,让我陪她玩。我笑她幼稚,她却仍旧笑嘻嘻地望着我:“那我来玩,你看着我玩!”她也总是在饭后给我们唱歌、跳舞,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我看着她,竟仿佛看到了天使。或许我是嫉妒她,才觉得她幼稚。

想起我那策马扬鞭般过去的童年,仿佛还在昨天。我还是那个穿着连衣裙、扎着两个羊角辫的小丫头,在老家平房门口的石阶上跳来跳去,在破旧的木板上画着粉笔画,在乡间小路上采小草摘花瓣……那些历历在目的往事,怎么就抓不着影子了呢?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我总喜欢看蓝天、白云,喜欢那种淡淡的感觉,而不再是和小伙伴一起无休止地嬉闹。我清楚地认识到我与童年的距离,不管有多么不舍,她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我与她的遇见,好像特别没有道理:她在我身边,我从未察觉;她离开我时,毫无预兆,却又满心不舍。但我明白,天使般的童年只是迁徙,从我这里到别的孩子那里,到全世界的孩子那里,带去自由与欢乐。

我和童年说了声再见,转身去迎接替代她的、更加绚丽多姿的青春!

【佳作示例二】

和夏天说再见

◎胡祎玥

听风在闹,我心在荡。夏随风去,再见无言。

——题记

这个季节很干净,没有回忆,没有你。

“我记得那个夏天,青绿的裙袂,和窗外挂在树梢的白云……”我哼着歌走在游乐场内,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听尖叫声在耳边响起,一阵又一阵。我的心也随着尖叫声不断起伏,因而什么都不敢尝试。

兜兜转转,终是驻足在过山车前,却迟迟不敢上前。站在队尾,低头看着脚尖。眼眸无意间闯入一角飞扬的绿,顺着那绿向上望去,竟是一个与我差不多年纪的女孩,乌黑的头发扎成一束“马尾巴”,一晃一晃的,像一只燕子在飞舞,一脸的笑,似乎很是兴奋。

找个人陪我吧!我想。便伸手拍了拍她的肩膀:“嘿!这个好玩吗?”我尽量使语气听起来轻快些,但内心却是十分忐忑的。

“当然了!我告诉你啊,它向下飞去的时候会带灵魂一起冲荡,你可以看见天上的白云,看脚下碧绿的原野,能看到你从未看见过的东西……”神采飞扬的她和她的话语蓦地撞进了我的心里。我看着她,她望着我,相视一笑。

终是和她一起踏上了“征程”,深呼吸,便随着车身一跃而下。听风在耳边呼啸而过,白云似乎离我们只有三尺高,我们眼眸带笑,嘴角上扬,放声尖叫,淋漓酣畅。

一天的时间转瞬即逝,离别也身不由己。只是,初识的两人该怎样才能记住彼此,唯有今天的经历。再见了!陪我一起疯狂的你。

总爱像个老者般回忆过去,感叹过去。其实,我们都不过这么大,只是一个孩子,只是一个爱回忆的孩子。人生只有那么短,值得我们回忆的却有那么多。记忆里那盛夏的时光,似乎总也抹不去。既然抹不去,那就回忆好了。

“回忆好像天上片片繁星,从不曾被时间忘记,当阳光照亮提醒黎明的苏醒……”再次忆起这首歌已是一年后的夏天,我与这个夏天相顾无言,却再也无人像你。我只能说再见,对你,对那个夏天。

我知道,风会带来关于你的消息,随夏天一起。我看见绿色的裙袂在飞扬,融进夏天的梦里。夏天终会逝去,你也将会远离,我只能和你说再见,与我逝去的夏天、逝去的烂漫天真说再见,再见……

篇5:再见初三作文

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的三月,每到这时南方的天空都是变化多端的。唯一不变的是,春姑娘都会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这个世界上。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舒展着枝条,为自己系上一条条绿丝带。清澈的小河倒映着蓝宝石般的天空,成了一条素雅的蓝绸带。终于,春天第一场雨就要降临了,云就好像“套”上了黑衣服。雷公公和闪电婆婆也配合着奏起交响曲,天空像一个大黑盖,黑压压的准备把大地压住似的。最后,黑云多再也受不了他们沉重的黑衣,把它们“拧”开了,没错,也就是下大雨啦!

雨过天晴时,偶尔会出现彩虹,每到这时,孩子们总会特别兴奋,睁着水灵灵的大眼睛欣赏着那座七彩桥,幻想着自己何时能到那里旅游一番……云姑娘此时已摆脱那件黑衣,换上了雪白雪白的衣服,随微风吹过,她开始翩翩起舞,悠闲自在,好像在互相追逐、嬉耍,显得格外活泼可爱,为浩瀚的天空增添了不少生气。当黄昏来临时,那天空就像是一幅五彩缤纷的油画,云姑娘在这时又换上了橘黄色的衣裳,应该是为了配合快要落山的夕阳而准备的`吧!每次放学后,只要是晴天,我都会欣赏它在下山前最后绚丽绽放的光芒,是那么的美丽!

篇6:不说再见初三作文

似乎是上帝喝醉了,才会将性格完全不同的你和我拉在了一起。刚开始,我还以为我们不可能成为好朋友,事实却恰恰相反。 人们都说,好的友情需要些感人的小细节去滋润,而这些细节往往是温柔的,鼓励的话语或是一双援助之手。而我却不接温柔,我用我的“野蛮”方式想你发出的友情信号,你可否受到? 那是一节物理课,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物理老师的话语往往是最动听,最能让人陶醉其中的摇篮曲。课上,大家都昏昏欲睡,看到这一景象,眼睛就不由得湘潭所到你是否也加入到了那个行列。长达几秒的观察,我看出了你也在睡觉,脑袋一上一下的,于是我顺手就拿了本书向你的脑袋毫不留情的砸去,你摸着受伤的脑袋初中,问道:“谁啊?”“我!睡什么觉啊,听讲!”我凶巴巴的对你吼道。旁边的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他们不理解我的举动,认为我太小提题大作了,不解温柔,对对方太凶了。被其他人异样的眼光充斥的我浑身不自在,可是这样做我也没办法,因为我无法温柔的说一句“别睡觉了,好好听讲”。透过大家不理解的眼神,我终于捕捉到了你的眼神,我想知道你的答案,因为其他人的答案我无所谓,我只在乎你。我一脸疑问的看着你,你冲我灿烂的`一笑,我明白了,你理解我,肯定我,谢谢我。我也确定了我的友情讯号你已接受并查阅了。

在友情的大花园中生长着无数的友情之花,如果你看到了一朵与众不同的花儿时,不要惊讶,因为那是我们的友情之花。因为各自的性格不同,在一起难免会有问题,而我常常却以“大姐姐”的身份管制你,可这却是我保护你的方式,你的友情雷达是否有感应?

在我眼中,你永远是个单纯的小孩,不懂也不愿懂得世事险恶,与他人的心机,认为只要是人就是好人,别人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招惹你,戏弄你。可就是你的单纯,让我不禁想保护你。

“铃铃铃”,应着放学的铃声,同学们演奏者一首激动人心的“放学进行曲”,而我则站在你面前,抱着书包,享受着这音乐。你干事很慢,等到别人开始扫地时才收拾好,眼看可以回家了,在出班门一瞬间你又想起了今天是你扫地,没办法,我只能等你扫完一起走,望着夜幕渐渐下沉,你们也快扫完了,真好!我看同学们走的差不多了,你的任务也完成了,就拉着你的收准备走,突然你被组长叫过去,他让你站住,让我走开,我就退出门外,从你俩的谈话中我听出来他打算让你倒垃圾,可今天不轮到你。我一脸气愤的过去,狠狠的抓住你的手,把你藏到了我的背后,随后就和你们组长辩论起来,最后以成功告终。然后拎着你的书包,拉着你的手就走了。路上,你揉着被我拉的生疼的手,“那个,对不起,把你弄疼了!”“没关系,今天谢谢你了,要不是你…”“没关系,保护你是骑士的职责.”两个人笑开了。看着你似花般绽放的笑脸,我坚信你的雷达有所感应。

时间过得真快啊,似乎我们昨日相识,今日就要分手,真是有些不舍。谁也不会想到两个性格不符的人会将友谊经营的如此好,我大吃一惊!离别之际马上就要到来了,纵使我有千般思念,万般不舍,我也无法言尽,只能对你说声:“朋友,离别之际,我们不说再见!”‘不说再见’不是我不希望再次见到你,而是我想天天见到你,不要有一天空缺。

篇7:初三再见作文

没有撕心裂肺的痛楚,没有难舍难分的遗憾,没有怅恨离愁的别绪。就这样,默默的和你告别——再见了,我的初三。

感谢初三,让我在这样懵懂的年华里,遇见了你们。

三年前,我笑着来,你们都笑了。两年后,我笑着走,你们却哭了。

他教我数学,在他的课堂上,总会有那么一些小欢乐;

他认真负责,小小的三尺讲台上,洒满了他的汗水;

他是年轻帅气的大哥哥,他是良师,更是益友。

和他的相处,似乎并没有那么多的矛盾和不满。面对和他的分别,我以为我无话可说,我以为我毫不留恋。

然而,真正到了再见的时刻,自己竟会如此的舍不得离开,舍不得他。

或许正如他所说,我不善表达。明明心里有好多话想说,可在那样的时刻,我能做的,就是走上前,拥抱他。那一刻,千言万语都已经不再重要。

好想开口道一声感谢,感谢他三年来的任劳任怨,感谢他三年来的无怨无悔!感谢他三年来的牺牲奉献,感谢他三年来的辛勤培育。

谢谢他,教会我感恩;谢谢他,教会我自立;谢谢他,教会我成长。

我想告诉他,他是我要超越的目标。今天,我以他为自豪;明日,他将为我而骄傲。

他就是我的班主任。也是那个改变我很多的人。

Mrs.wang,是我的英语老师。

我一直认为她很严厉,甚至于是苛刻。

班级里,有她的地方总是很安静。她的课堂并不乏味,常常穿插着一些小笑话和她的故事。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不能理解,我不懂她的严苛能换来什么,为什么要那么严格。

三年的磨合,让我找到了答案。是责任,是希望更好。

忘不了分别前,你的谆谆教诲、你的语重心长。谢谢你,Mrs.wang.

……

初三,化掉了我的年少无知。如今成熟略显稚气的眼神,早已取代了昔日的那个孤冷傲慢的邻家女孩。

初三,给了我一场化茧成蝶般美丽的蜕变,很痛苦,却也很甜。

初三,磨去了我的锐气。让我学会收起自己浑身的锋芒,放低自己的位置。

所以,我一直告诉自己,虽然看不到满树花开的繁华,却可以欣赏到一路花落的浪漫潇洒。

初三,告诉我珍惜。珍惜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哪怕只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

人生是一场又一场的相遇。

三年前、三年后。

我承认我没有勇气,我不知道是怎样的不舍,让我勇敢的去拥抱敬爱的班主任。

我承认我哭了,尽管心一直在告诉自己,别哭别哭,要笑着离开。

我承认我在躲、我在逃避,我害怕,害怕看到相处了两年的同学们,哭红的眼睛;害怕目送同学们满脸泪痕转身的背影;害怕…

于是,我微笑着收拾行囊。试图带走所有属于我的记忆。

然而,校园的路啊,你为何变得那么短?这么的多情?

踏出校门的那一瞬间,我泪如雨下。我做不到,做不到笑着离开。

再见了,我的初三。

再见了,亲爱的同学们。

再见了,敬爱的老师。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年少无知。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风风雨雨。)

勿念、相惜。

篇8:初三学生的作文教学探析

作文批改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把握好这一环节, 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极大的作用。作文批改, 历来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严峻课题。传统的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多写多练”,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精批细改”, 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那么, 教师如何从“作文山”的重压下解脱出来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得出的体会是, 多批少改、符号标出、注重讲评、师批生改。

作文批改, 是作文前指导的继续和延伸。对作文的批改和讲评往往比作文前的指导效果更大一些, 因为它能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细致辅导, 这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即我们应该承认, 学生的作文往往不是教师改好的, 而是他们凭着浓厚的兴趣, 勤学苦练, 自写自改好的。

因此, 教师既要重视“多批”, 又要尽量“少改”。“多批”显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少改”就是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不能将学生的作文大段、大段地删掉, 或者改得面目全非。“批得少”乃至“不批”作文中的优点不能得到肯定, 存在的问题便不能引起重视, 久而久之, 便会茫茫然、昏昏然, 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随之丧失殆尽, 因此, 提倡“少改”。从客观上讲, 中学语文教师普遍负担过重, 是难以做到“多改”或“细改”的;从效果上看, 教师越俎代庖式的“多改”或“细改”是不会“多益”的, 因批改的目的是“授之以渔”, 而绝不是“授之以鱼”。有的教师讲究“精批细改”, 往往将作文批改的周期拖得很长, 这样, 既失去了作文批改的时效性、新鲜感, 又得减少作文次数。其结果, 教师不堪重负, 学生的能力也无法提高, 事倍而功半。

这里的“多批”相对于“少改”而言, “多”因人、因时、因文而异, 且“批”主要用符号标示, 而不用或少用文字批注, 这样“多批”既全面地“批”, 又有重点有针对性, 能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养成写作的积极性。下面, 我从教学实践中, 总结如下几点, 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激励为主

发回作文本, 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去关注老师的批语, 渴望在批语中得到老师的单独指点, 乃至赏识。所以, 教师一定要写好批语, 不仅要指出文法上的得失, 更要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 利用批语激励学生的作文情感。特别是对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 更要善于发现其“光亮点”, 在评语中有所褒奖, 或选材好, 或立意新, 或语言有特色, 或书写用功, 或下笔不凡, 或结尾点睛, 或层次清晰, 或过度自然, 或自动检索以小见大, 或说不上有什么优点, 都较以前有很大进步, 教师都应毫不吝啬地标出赞扬号。

教师对其缺点要真诚指出, 尽量具体, 使其在欢愉的心境中改掉缺点。通过批语激励, 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身的进步, 品尝到自己劳动成果的甘甜。同时, 也使他们从批语中感受到一股暖意, 透过批语仿佛看到了老师那殷殷期待的目光, 从而为下一次写作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针对性强

在每次作文批阅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确定批改对象和批改内容的重点。非重点批阅的作文, 只看基本要求, 略画赞扬号再打上分数即行, 这部分学生因成绩得到肯定, 便不会因“批”得少而影响积极性。确定了批改内容的重点, 批阅起来就迅速方便。比如有学生错别字多, 就着重批改他的错别字, 在错别字的上面或下面打×;有学生说话啰凌吵, 就用删除号;有学生说话不照应前后, 就着重批他的失于照应。这种用符号标示、多批少改的做法简单易行, 又富有启发性, 使学生作一次文, 就会有一次收获、有一次进步,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讲评, 师批生改

由于这里的批改是有重点的“批”而未“改”, 所以在批改时解决不好或解决不了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就有待于教师讲评时予以弥补。“多批”在于发现问题, “讲评”在于解决问题, 因此, 讲评尤其重要。为了加强其针对性, 要求在教师批改时, 必须做好笔记, 在讲评时必须做好讲评板书, 而且要求学生紧挨着前次作文记好讲评笔记, 然后让学生根据讲评内容, 再结合自己作文上教师给出批注的问题, 尽可能地加以修改, 待下次作文交上来时再检查。

此外, 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首先, 学生的优秀作文可向报刊推荐投稿, 争取发表, 也可以让学生文学社刊择优发表, 在学校广播台口头发表。可在学校、班级的黑板报、墙报、自办小报的作文园地上发表, 也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择文汇集成班级作文选, 用于班内外、校内外的交流。这样, 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其次, 实行积分评奖, 每个作文本扉页上写上目录, 期末算积分评奖, 积分少的, 可以较之上学期评进步奖。这样, “批”的分数就不再是一个枯燥的数字了。

上述“多批少改”是就作文批改的基本方式而言的, 这并不排除在适当的条件下使用的“全班集体批改”“学生自改和互改”“当面批改”等多种不同方式。当然, 作文批改的方式, 有个师生双方的习惯、适应及配合的问题, 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总会找到适应自己的方法。

篇9:“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股市”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篇署名"吉林市小股民XXX"的"一篇用血泪写的文章",觉得颇为感慨。

先看看文中的两段话吧:

哀大莫过于心死,我发誓我这次绝对有胆坚决"忌股",决不再踏入股市半步,我会永远远离这个让我等中小股民流血又流泪的伤心地。我也会对我的儿子说,曾经有一份股市的诱惑摆在我的面前,我禁不住诱惑接受了,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就会,我一定会对那个中国股市说:"我不能接受你",如果非要给这个拒绝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它是一万年……

这几天,我已绝望了,总想一死了之,这样也好以血醒民,以血醒官,但我上有白发老母,下有待哺幼子,这么一死也太自私了,老母怎么办?儿子怎么办?这也是我自私的一面,总想着自己的儿子,这也许就是中国人特有的舐犊之情吧,老子总要考虑儿子的未来,老子是高官的,有地位的,儿子就能在……(略)大公司位居高层,我虽然大学毕业好多年了,但终究逃脱不了失业的命运,谁让我的老子只是一介布衣呢,看来我儿子的前途也不妙……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混蛋……

这位股民的血汗钱赔了,他当然有话要说。但是如此凄楚,确实令人感慨。

记得1994年7月份,大盘从1993年初的1500点直跌至400点之下,市场上可谓尸横遍野。当时笔者出差路经南京,听电台里播出了一个悲壮的现实故事:一群南京股民,唱着悲壮的告别歌:"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股市",然后挥泪作别,发誓此生永不再涉足"万恶的股市"。

记得当时,所有在场的人听了,都为之动容。

庆幸的是,那批受害者离开股市之后,股市依然阴雨绵绵,没舍得离开的人继续亏损,有的很是后悔。就有股民写文章在报上说:悔不该每次想走每次没走。

但是,不久,就在基本面一片"没希望",技术面一片"不见底",市场人气极端涣散的当口,股市跌到320多点时"绝地大反弹",上证指数直达千点之上。当时我最害怕知道的是,那批挥泪作别的股民是什么感受。

股市的残酷,是所有老股民都领教过的。这里面没有情感,没有既定的规律。赔钱对于股民来说,是每分钟都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是,不论是年轻的中国股市,还是成熟的西方股市,当下跌变成灾难的时候,当股民难以忍受的时候,当悲观的气氛弥漫股市太久的时候,当所有人都认为股市是赔钱的场所的时候,股市的大底也就不远了。

那次的一批南京股民(当然他们代表的决不是那一批或者只有南京股民)的"挥泪作别",后来证明是告诉我们一个信号:大底将至。这一次的吉林市小股民(当然也绝不仅仅是代表吉林市的小股民)"已绝望了,总想一死了之",他能不能"以血醒"谁,我不想多加议论,但是,可以思考的是,大盘是不是到了大底附近了呢?

从去年7月份开始,大盘从2200点高位,跌到现在的1500点,跌幅已经够大,时间已经够长,问题已经够多,悲观气氛已经够浓,大概,破一下低位也许会是最后的悲哀……

上一篇:元旦精彩短信下一篇:200字大学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