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调试方法

2024-07-16

高校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调试方法(共9篇)

篇1:高校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调试方法

高校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调试方法

近年来,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还做了如下定义:一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二是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三是有幸福感;四是对待工作和职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一、问题浅析

大学毕业生作为一支特殊的生力军,他们满载着沉甸甸的知识,肩负着社会、家长和老师的殷切希望,开始迈向人生下一站。在即将步入社会的时候,由于角色定位、人际关系等方面内容都发生了变化,毕业生们可能还会有诸多的不适应,从而导致一些心理上的困惑,从而出现焦虑、忧郁、躯体化、人际敏感等现象。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力度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同学意识到:大学生不再是高贵的“天之骄子”,考上大学也不等于跃入了“龙门”,更不意味着从此可以一劳永逸。大学毕业后的出路问题,是一个严峻的话题。

有很多同学处于“毕业即失业”的心理恐惧中,求职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心理症状有:自卑、自傲、焦急、抑郁、沮丧等等。有的同学认为自己一没钱二没权三没关系,专业基础不好,学历又不高,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另外有一些人,则认为自己学识渊博,成绩优异,觉得处处高人一等,傲气十足。求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场对自己忍耐力的考验,在等待的过程中,往往有人心神不安,紧张

烦躁,寝食难安;当没有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与垂青时,会觉得非常沮丧,自暴自弃甚至冷漠厌世。这些心理,是求职的大忌。

求职面试的过程,其实就是让一个陌生人了解你、认同你的过程,所以,第一印象是极为重要的。良好的第一印象当然需要良好的心态:自卑的人渴望公平竞争,但当机会摆在面前时,却又唯唯诺诺,畏首畏尾,不敢大胆表现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才华与能力;而自傲者居高临下的架式,往往让主考官司产生“浅潭难藏猛龙”或“顽劣不服管教”的想法,从而放弃录取;急躁的心理使人在不了解用人单位的前提下匆匆签约,事后发现不如人意,后悔晚矣。

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出现如此现状,我们认为这是受社会压力、家庭和自我意识的膨胀等方面的影响。首先,就业压力的增加。由于工作岗位逐渐减少,就业人数相对递增,大学本科生的就业率不断下降。其次,家庭的影响。现代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投注在子女身上的注意力更多,对子女的要求也更高。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出类拔萃。这种关注往往会给子女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再次,自我意识的膨胀。现代社会对自我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与此相对应,社会对个人的成功与失败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欲望,而物质欲望在得到满足的同时又激发了无休止的物质欲望。大学毕业生可以找到工作,但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高期望、高要求往往不能得到满足,取而代之的就可能是失望与低落。这种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带来了个人的心理抑郁,同时也造成了社会意识的薄弱。这些

原因造成了大学毕业生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压力的不适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分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复杂的心理状态,如紧张、恐惧、低落、自卑、焦急、焦虑、恍惚等这都是考试焦虑和考试抑郁的不良反应。当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

大学生在生理上刚刚走向成熟,这一时期是心理矛盾比较突出的时刻。此时的青年人心里充满了矛盾,比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开放性与闭锁性的矛盾、情感性与理智性的矛盾等等。原因是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对生活和社会充满向往,面对丰富的人生舞台,他们跃跃欲试,但是对于社会的了解和期望过于理想化,心理方面的承受能力不强,一遇到具体矛盾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不稳定,大学生的感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只停留在对知识认识方面的认识系统,进入实践领域便显得不成熟了,需要进行实践的锻炼和检验。许多大学生对择业中实践问题的感知往往不准确就是这个原因。此外,一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自我认知能力,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不能冷静地面对社会现实,表现出心理上的不稳定及思想上的不成熟。

调试方法

(一)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信

正确认识自我不仅指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还指通过社会比较,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需求中的地位。大学生应该相信,自己是高校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虽有一定的缺撼和不足,但通过锻炼,一定

能适应社会需求。不相信自己的人也得不能别人的信任。所以,抱着乐观积极的心态生活吧。

(二)调整就业期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现在的媒体报道总是强调就业的艰难,但实际上,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只是,大学生生的就业期望过高,所以高不成低不就。从实际出发,调整自己的就业观,找准自己的位臵,这很重要。苏老师特别强调,在暂时找不到心仪工作的情况下,不管专业对口与否,先找一个落脚的地方,让自己有事做,然后再谋求发展。

(三)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

求职失败,常常让很少受过挫折的大学生觉得沮丧、失望和委屈,这很正常。重要的是,替自己找一个情绪的发泄口,不要让自己老是躲在阴影之下。你可以把委屈和伤心告诉你信任的亲友,也可能和心理老师交谈,再不然,痛痛快快哭一场。失败是辆不受欢迎的列车,但每一位成功者都曾是它的乘客,坦然面对失败,可以学会成长。

(四)学会理性思考克服感情用事

要克服感情用事。感情用事会造成很多不良的后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可采取以下的几种方法:自我暗示法:当同学们在遇到愉快或烦恼之事而处于激情状态时,就应该进行自我暗示,我有感情用事的毛病,不能再轻举妄动,应该冷静下来仔细分析,理智地对待此事。反向作用法:即为了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感情冲动而有意识地做出相反方向的举动。宣泄作用法:心情的压抑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对

积蓄于内心的“能量”予以“支出”或释放,寻找适当的机会,进行感情宣泄。如事后与当事人沟通,向第三者(自己信赖的人)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等。这样,既能克服感情用事的毛病,又能使自己的心态恢复平衡。

(五)正视现实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要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主动接触现实环境,不逃避现实也不作无根据的幻想,从而把自己臵于这个环境之中,了解它,掌握它并进一步改造它。再从主观上采取积极态度,不是消极等待。在选择对策时应当审时度势,有条件的选择改造环境的条件,无条件的选择改造自身的办法,这样才能既不想入非非,又不自暴自弃,找到最佳方法。

(六)发展大学生职业教育帮助大学生解开心结

从教育和教学方面来看,学校教育对毕业生择业中心理问题的产生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封闭的教学环境使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在大学生活、学习的几年里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他们接触的环境单纯,主要是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等有限的地方,即使是实习、实践,也只是到一些企业、工程参观一下,而时间十分有限。他们接触的人也比较单纯,基本上是老师、同学和教辅人员,即使在外面接触一些人,也没有相处的生活经历。所以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比较简单,只停留在别人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方面,在心理方面基本上没有与社会同步。因而高校不仅要为毕业班学生就业牵线搭桥,还应该开展贯穿大学四年的职业发展教育,包括: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倾向;知道自己适合哪一类工作,这类工作有着怎样的职业环境,需要怎样的职业素养;尝试制订职业发展规划,知道大学期间需要培养哪些方面能力等。这样,学生毕业时,就是一名“准职业人士”了,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心理毕业”。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调试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己。毕业生要增强自己面对挫折的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对单位里新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压力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当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形成的一些信念与现实生活不符时,要有自我调整的能力。要增强自己应对失败、孤独的决心,相信自己的未来。一些学生在学校里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自我评价很高,到工作中遇到挫折可能又会认为自己是最没用的人,对自己全盘否定,这都是不健康的情绪。应该认识到,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坚持和努力奋斗,是一个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应当着力培养的基本素质。

篇2:高校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调试方法

眼下,“大学生就业”这个话题又开始升温。初次就业,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而学生是否拥有一份良好的择业心态,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

校园BBS上,就业也是一个热门话题,面临毕业一些学生在在就业问题上,流露出恐慌、焦虑情绪。“一想到找工作的事儿,我就吃不香,睡不踏实”、“每次打开电脑看到一长串的就业信息,就犯晕”„„一些同学,面对就业压力,无不发起牢骚来。

一些高校就业办的老师也指出,大学生找工作,心情迫切可以理解,但完全不必过分焦虑。我也将面临就业的问题,在我没毕业前,我决定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试方面问题进行一番研究。经过我不断的分析与阅读大量文章,就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试方法,我做了如下一些总结:

1、根除依赖心理-----自食其力

我国高校毕业生分配的30年一贯制——“统包统分”,使大学生形成一种心理定势:享受国家下达的分配单位。现在实行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使许多有依赖心理的大学毕业生陷入困境。

在传统就业意识的禁锢下,迷恋“统包统分”,恐惧竞争风险,把就业希望寄托在人事部门、教育部门、学校甚至家长身上,是依赖心理的具体表现。这种心理往往导致对求职择业不闻不问,从而增加家长的负担。具有这种心理的人,一旦进入就业竞争的行列,往往无所作为,落聘的风险极大。大学毕业生只有面对实际、着眼基层、积极参与,才有出路。

2、超越自卑心理-----正视现实

许多大学生四年中孜孜以求练就一身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可就在面临毕业即将走向工作单位时,却突然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好像缺少点什么。如何超越自卑心理走向成功之路呢?这里提些建议供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参考。

(1)在心中列出自己的成绩单。有关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成绩。如演出或比赛成功,甚至自己做的某件事情曾受到老师、长辈或同学们的赞许。细细品味自己,自己有价值和魅力。这样不仅会使你顿觉有“神力相助”,而且便于在求职择业时树立自信。

(2)尽量使自己坦诚、直爽。把自己确实取得的成绩、具备的才学尽量说出来,包括自己的不足甚至缺点。对于坦诚直率承认自己年轻、幼稚、缺乏锻炼,不见得用人单位会讨厌,有时反而会有好感。

(3)正视现实,正视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凡事可取而不可夺,此次不成还有下次,要善于解脱自己。要经常看到自身在生活现实中光明的一面,这样无论对求职择业还是对走好人生之路都有积极的作用。

3、摆脱羞怯心理-----相信自己

新时期的大学生接触实际、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在校内的熟人圈子里,他们还能应付一下,可一出校门便感到手足无措。

羞怯心理按其成因可归纳出四种:(1)自卑性羞怯;(2)敏感性羞怯;(3)挫折性羞怯;(4)习惯性羞怯。

如何在求职择业活动中抑制并克服自己的羞怯心理呢?我们认为,首先要增强自信心。古代有驼背成为捕蝉能手者,国外有从小口吃的人成为雄辩家。关键是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切不要为自己的短处所禁锢。其次不要过多地计较别人的评论,因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实力。第三,平时就争取机会,迎难而上,多多锻炼。第四,要学会意念控制。遇到陌生场合预感自己可能紧张、羞怯时暗示自己镇静下来,提醒自己别胡思乱想,切忌“自己吓唬自己”。

4、避免攀比心理-----展现自我俗话说:这山望着那山高。如果这句话用在激励自己积极进取方面,无可厚非。但如果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处处与别人比高下,就不正常了。

事事攀比者在求职活动中往往显得缺乏主见,自信心不足极易受他人干扰。他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别人的就业取向上。你进中专我就要进高校;你去大中城市我就要进经济特区。持这种心理谋职,无异于逼着自己和别人同走独木桥因而难免失足。

两山相比谁为高?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个“仙”就是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岗位。若想攀比的话,就要憋着一股劲比一比将来谁的贡献大、成绩多。

5、摒弃虚荣心理-----扪心自问

虚荣心理也是妨碍求职择业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虚荣心过强者在择业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上实惠的就业岗位。这些人不从发挥自身优势出发,不考虑自己的竞争能力,甚至不考虑自己的专长爱好。他们选择职业是为了让别人羡慕,做给别人看而不是为自己寻找用武之地。

我们建议,同学们在选择职业时首先扪心自问,我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我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我能得到什么样的工作?经过冷静思考得出结论并付诸行动,才可能真正丢掉虚荣心理的思想包袱,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职业。

6、丢掉嫉妒心理------开阔心胸

嫉妒心理表现为对他人突出的品质、才能和成就高于自己时所产生的贬低、迫害他人的心理倾向。因此嫉妒心理是求职择业和人才成长的大敌。

嫉妒心理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1)指向性。即指向比自己“能干”和“幸运”的人。嫉妒的对象大多是

同学、同事或者同龄人,即“平起平坐”或自以为“不如自己者”。在求职择业期间,往往正是嫉妒心发作较为突出的时刻。

(2)发泄性。除了轻微的嫉妒表现为内心怨恨之外,绝大多数的嫉妒都伴随发泄行为,如讥讽、诽谤直至陷害,只有这样才能使嫉妒者的心理得到平衡。要同嫉妒告别,驱除自私的杂念、开阔心胸是十分重要的。作为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更应当让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开拓自己的心胸。在竞争中,要学会进行公平、正常的竞争。同时运用“心理位置互换法”,将心比心,以此调适自己的情绪。

7、排除从众心理------认清形势

从众心理是在社会或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

当个体认为群体的规范、他人的行为是正确的时候,他的从众表现才是自愿的,这又叫作遵从。有时候群体的规范、他人的行为在个体看来并不合适,但又没勇气加以对抗,这时的从众表现也是我们要克服的心理现象。从众心理重的人,容易接受暗示而无主见,依赖性大,不能独立思考,一味迷信名人和权威,往往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

在大学毕业生择业问题上,从众心理表现在愿意到大城市、大机关去工作。其实到大机关、大城市工作并不一定是你最佳的职业选择,只是从众心理影响的结果。古往今来,大多能成才者都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从而摆脱从众心理的束缚。作为大学生,应当具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步培养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克服从众心理的影响,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8、要学会克服挫折心理------越挫越勇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产生心理挫折后就可能陷入苦闷、焦虑、失望、悔恨、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之中。因此挫折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受到挫折是因为他们的去向和抱负不能为社会和亲友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产生怀才不遇的感觉。这往往是大学生自我评价甚高造成的,而且通常是期望值越高挫折感就越重。如果在挫折中不是认真反思而是失去理智,盲目地一意孤行就可能形成人格障碍,由此引起内心世界的严重扭曲,对健康人格造成严重威胁。要正确对待挫折,首先要进行挫折分析。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自觉地调整自己的需要、动机、目的和情绪。其次要进行自我冷化,就是实行“冷处理”,用自己的理智驾驭情感。

为了使自己冷静下来可以试着进行呼吸训练,肌肉放松训练、气功入静等方法。此外,还有自我暗示激励法、自我渲泄与转移目标法等等,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如果你是充满自信而又脚踏实地的人,相信你一定能克服择业中的挫折心理。

如果我们大学毕业生能严格按照以上8个方面来调节自己的心理,从而树立

篇3:高校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调试方法

一、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现状

1、毕业生就业意向地较为集中——偏向于大城市

多数大学生毕业后倾向于到经济发达的一线或二线城市发展, 从统计数据看, 选择到一线就业的占52.45%, 选择到二线城市就业的占24%, 选择到小城市就业的占9%, 选择农村的毕业生不足3%, 对就业城市无所谓的毕业生不足12%。 (数据来自河南日报)

2、就业愿景不科学——偏向大中型企业

从招聘会及网上简历投递数量来看, 国有、外资、合资的大中型企业往往倍受青睐, 中小型企业却门可罗雀。

3、就业途径单一——偏重于现场招聘

在就业信息的获取方面, 超过一半毕业生会选择现场招聘, 30%多毕业生选择招聘网站, 仅有不足10%会选择学校提供的信息, 3.75%的毕业生通过熟人找到工作机会。

4、择业观念不够全面——过多看重个人发展空间

选择就业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发展空间、经济收入、个人兴趣、稳定性、专业对口程度等, 多数毕业生认为有好的发展空间会更有前途。

二、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受到1999年高校扩招影响, 从2003年开始高校毕业生数量显著增加。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就业难的恐慌给所有的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先天不足”, 所以对就业难的分析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1、就业期望值高

民办高校学生学习成本较高, 毕业后对工作的期望值相应就会超出实际。有些毕业生为进党政机关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 不惜放弃兴趣和特长;有些毕业生不愿意到边远地区、民营企业中去。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 无形中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2、专业设置不合理

(1) 在高校扩招的政策指导下, 民办高校纷纷扩建校舍, 增加招生数量。部分高校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致使专业设置不科学, 造成专业雷同化。随着时代的进步, 社会对专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 热门专业不在成为就业的热点, 造成专业人才过剩的局面。

(2) 学科建设欠缺,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年轻化造成许多课程在师资力量不完善, 影响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3) 知识结构单一, 部分师资专业知识深度不够, 对知识前沿信息了解滞后, 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 专业知识不够牢固, 知识能力水平不高, 适应能力差。

3、毕业生实践能力欠缺

长期以来, 民办高校重视学科标准, 偏重课本知识, 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足。学生掌握的知识不能灵活的运用到实践当中,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较差。

三、改善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应对办法

根据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特点和就业状况的分析, 认识到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 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寻找新思路、新办法, 从内部结构改革出发, 围绕社会结构, 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

1、改善民办高校教育体制

(1) 完善专业结构建设。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下, 坚持以就业市场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需求为导向, 构建大学科和大口径专业, 从根本上弥补民办高校学科面、专业面过窄的弊端, 调整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2) 改革课程体系。立足在民办教育全过程中体现培养人才的实际要求, 突出知识形成的研究过程和方法, 将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教育质量。

(3) 改进教学方法。要积极引导学生, 以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毕业生成为知识面宽、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1) 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沟通、创新等综合素质。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 需要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 才能成为综合能力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2) 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民办高校应注重实践教学,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互动, 利用假期时间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是毕业生实习与就业形成一条龙的模式, 促进毕业生就业。

3、调整就业姿态

(1) 科学制定就业目标。作为应届毕业生应该审时度势, 根据自身情况, 不要好高骛远。应该抱着锻炼自身能力, 寻找发展机会的态度去找工作, 为自己搭建一个长期发展的平台。

(2) 不惧艰苦, 投身基层工作。胡锦涛同志指出:要鼓励各类人才, 尤其是青年人胸怀大志, 不畏艰险, 在艰苦环境中磨练自己, 在社会实践中成为各项事业的骨干。

(3) 开展创业教育, 树立创业理念。一方面鼓励毕业生深入基层工作, 另一方面, 让毕业生根据自身条件, 进行创业实践, 不仅为个人发展创造了空间, 也为更多人的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

4、加强就业指导, 优化就业观念

民办高校要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 针对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特点的就业教育, 把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现实条件,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要通过社会实践和专家讲座的形式, 增强毕业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也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育队伍, 能够正确的指导毕业生有计划、有步骤的对自身进行合理、科学的职业定位。

参考文献

[1]汪瑞林.鼓励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N].中国教育报, 2005-12-09: (1) .

[2]余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5 (5) .

篇4:高校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调试方法

摘要:根据国内同类型机组在设计、安装、调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经验教训,采取有针对的预控措施,提高大型火电机组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水平,有效和充分发挥机组的发电效益,产生较好的投资效益,根据多年的监理过程经验,对多年投产的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建设各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进行探讨。下面就安装、调试、运行过程中发出的问题、原因分析和处理情况进行讨论。

关键词:发电机;励磁;定子;机组;极性

1、存在问题:东方电机厂600MW 发电机启动调试中定子线圈出水测温原件读数问题:

原因分析:从温度读数数值可以看出,测温元件受到电磁干扰,当定子电流增大后,其读数变得不准确,在80℃左右读数明显不准确。

解决方法:对所有电缆外壳接地进行检查,完善电缆屏蔽层的单点接地,对测温元件导线采取屏蔽措施,用一点接地方式解决静电干扰。

2、存在问题:有的国产600MW 发电机和300MW 发电机组整机期电晕电压过低:

原因分析:发电机组的端部绕组有起电晕电压过低的现象在检修时,发现励磁端绕组定子线棒均有绝缘放电烧损碳化故障点,其原因是由于在工厂制造时发电机绕组未固化完成就进行下步工艺,造成线棒绑带、垫块等冲转小间隙,而小间隙的放电导致发电机整机起电晕引起电压低,最终导致定子线棒表面局部放电烧损。

解决方法:联合厂家代表一起检查,由厂家代表将信息反馈回厂里,在以后的设备制造中引起重视,改进工艺。根据“STGC已运行或出厂QFSN型600MW 发电机定子复检方案”,需要对相关的发电机定子线圈端部作复检和处理,防止端部可能出现的类似放电现象故障,对本机故障点进行绝缘处理。

3、存在问题:微机型发变组保护装置过励磁保护不动作

原因分析:从全国多起600MW发电机定子接地事故的发生来看,虽然保护动作后跳机,当在事故分析过程中,还是发现不少问题。经过分析、检查该类微机型发变组保护装置中的过励磁保护采用发电机三相电压中的最大值作为过励磁的计算判据,而发电机过电压采用发电机的线电压为过电压计算判据。在中性点经过接地变压器(二次侧接电阻)接地发电机,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相电压下降;非故障相的电压升高,而线电压不变。因此,在发电机发生单项接地时,采用相电压计算判据的过励磁保护因非故障相电压升高,故障时的非故障相电压都达到额定电压的1.5倍或以上,所以过励磁保护不动作,而采用线电压的过电压保护则因为线电压不变而不动作。

解决方法:建议安装单位、监理单位和电厂调试人员加强对进口的同类型号保护装置从安装到投用时要注意检查验收和维护工作,从保护原理、装置的配置和保护定值整定来理顺各套保护之间的配合和逻辑关系。如将发电机过励磁保护计算判据与国产保护一样,该用线电压并合理整定发电机的定子接地保护的动作值和延时。

4、存在问题:启动/备用变压器差动保护用CT接线错误引起保护误动:

原因分析:启动/备用变压器引接220kV双母线GIS升压站,启备变带电后,处于空载运行中,突然启备变差动保护一次侧CT二次回路有电流流入,造成差动保护动作引起启备变停电的事故。

解决方法:经过现场检查,启备变差动保护用CT二次回路绝缘良好,压接牢固,二次回路本身不存在问题,后经过落实是调试人員在6kV厂用高压工作段工作时,误将差动保护用CT线圈当成计量用CT,错误引入电流引起启备变差动保护误动。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调试人员在工作时应熟悉图纸,保持严谨细实的工作作风

5、存在问题:主变压器一次Y/△接线错误,机组无法正常并网:

原因分析:某装机容量为2×600MW的电厂所订主变压器为进口产品,在进行1#机组发变线零起升压试验对机组准同期回路进行检查时,发现所测量得到的同期回路二次电压六角图形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经过对发电机机端极性及相应二次回路反复检查,确认机端PT侧电压回路没有问题,根据对线路PT二次回路的反复核查及线路电容电流对线路PT二次电压向量关系,确认线路PT极性及二次回路是正确的。根据主变压器本体铭牌所示极性及对本体安装位置的确认,主变压器铭牌极性标为:高压侧为1.1/1.2,低压侧为2.2/1.2在同一侧,根据国内同极性端在同一侧的原则,在现场查主变压器单相极性检查报告确认,1.1与1.2 确实为同极性。而外方设计及封闭母线的配置均为按照低压侧2.2为极性端进行的三相Y/△-11连线,因此造成了事实上的Y/△-5连线,证明外方的安装设计接线有误,造成了严重而罕见的接线错误。

解决方法:在外方驻厂代表现场见证下,更改一次接线后,重新加电压检查一切试验正常。

6、存在问题:PT断线造成励磁调节器误强励,造成发电机过励磁保护,过电压保护动作:

原因分析:当发电机定子二次线电压已上升到130V时,测量发现发电机确实有强励磁现象,原因是发电机制造厂家在试验时将励磁调节器输出步长设置错误,造成励磁输出剧增形成误励磁。

解决办法:修改励磁调节器输出步长后,励磁正常。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在调试时应注意厂家设备参数和结构变动;安装,调试人员对调试方案,步骤、要求和设备等应该熟悉;要求对设备到场后的参数认真复检。今后工作中吸取教训,避免安装和调试时再发生此类事故和错误。

参考文献:

[1]东方电机厂600MW 发电机设计图纸

[2]东方电机厂600MW 发电机说明书

[3]发动机电气调试方案

篇5:高校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调试方法

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我国,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使正规就业岗位成为稀缺资源,非正规就业往往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灵活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探索灵活就业的对策在当前形势下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滕远杰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就业指导处,吉林,长春,130062刊 名:吉林工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年,卷(期):25(5)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灵活就业

篇6:高校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调试方法

心情迫切可理解 过分焦虑没必要

“明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有10万,

比今年增加2万;全国高校毕业生有280万,比今年增加68万,和那么多人一起竞争,心里挺慌的。”东北片某高校学生小王对记者说。今年全市毕业生大型招聘会取消了,招聘信息大都从网上发布,有的同学恨不得一整天都“挂”在网上,一遍又一遍浏览最新招聘信息,就怕遗漏了一条信息。

校园BBS上,就业也是一个热门话题,一些学生在交流中,流露出恐慌、焦虑情绪。“一想到找工作的事儿,我就吃不香,睡不踏实”、“每次打开电脑看到一长串的就业信息,就犯晕”……

一些高校就业办的老师指出,大学生找工作,心情迫切可以理解,但完全不必过分焦虑。去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急剧增加,上海高校毕业生有8万“大军”,就业率仍高达90%。市教育部门预计,随着明年上海社会和经济等各项事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加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记者从交大、东华大学等高校获悉,从目前情况看,岗位需求旺盛,需求量高于去年同期。

周边省市放眼看 莫让留沪成局限

某高校就业办老师感慨:“上海周边城市的一些大型企业来我们这里招聘,薪酬不低,还亮出了一整套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可学生不‘领情’,这些企业在我们学校几乎每年都招不满学生。”不少高校在调研中发现,有八九成的毕业生想留沪就业。有的毕业生宁愿放弃外地的知名大企业,而选择上海的小公司,干了几个月不满意又“跳”到另一家小公司,“跳来跳去”不利于职业的长期发展。

东华大学就业办主任宋丽贞指出,学生不应把留上海作为一条“思维定势”,这样就把就业视野给束缚了。如今,长三角共同构筑就业大市场,让高校毕业生“无障碍流动”:苏浙沪三地相互提供毕业生需求信息,构建统一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标准体系,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相互为对方输送当地急需的人才,根据对方要求代为招聘毕业生。浙江、江苏等地蓬勃发展的各类企业为上海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容量巨大的人才“蓄水池”,我们鼓励毕业生走出去,做个“长三角”上班族。

莫死守一个目标 多方出击机会多

进著名的跨国大公司是许多毕业生心中的目标,这些公司到名牌高校作招聘宣讲,总能形成上千名毕业生聚集的盛况。而这些公司一般只招十几人,甚至两三人,竞争十分激烈。不少学生“铆”足了劲儿要进这类公司,听宣讲会、设计简历,参加七八轮笔试和面试,但最终还是落选。耗去一个多月时间,回过头来才意识到,期间学校发布的其他招聘信息都错过了,由此也失去了不少就业良机。

上海交大就业中心主任费毓芳认为,大学生在就业中“跳一跳摘苹果”的心态也未尝不可,但不能盲从。应该对自己有个准确定位,自身能力是否与这些企业要求相符,是否有足够实力与数百人竞争一个岗位,要心中有数。应聘中未知因素很多,所以学生要学会“眼观六路”,要经得起挫折,多渠道关注就业信息,选准几个目标多方出击,才能提高“命中率”。(徐敏)

篇7: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摘 要】当前,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通过对就业难原因进行探析,提出政府、用人单位、高等院校和毕

业生应积极配合,采取相应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中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这一工作的好坏直接制约着国家、学校和个人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历来为政府和公众所瞩目。从政府的角度看,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最有效配置是教育资源最佳的利用,是国家快速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从学校的角度讲,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学校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就个人而言,这是实现个人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从1993年开始试行并轨招生、缴费上学制度到1997年全国高校全面并轨.毕业生分配制度也随之由原来的“统包统分”的就业办法逐步被“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所代替,继而全面实行“国家政策指导下,大部分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大学生毕业分配的概念已成为历史名词。如何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把大学生这一重要人力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重要和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已成一个现实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发展历程

(一)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发展的历程

从西方国家就业指导的发展来看。学校的就业指导与具有普遍意义的就业指导在共同发展中经历了从一致性到有所区别的过程。美国是世界上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高校的职业指导与社会普通成员的职业指导与“就业安置”是同义词。到60年代初,人们已认识到:学校的职业指导不能只限于择业期的安置。以金兹伯格和萨帕为代表的发展心理学派创立了“帕森斯的理论”.他们认为:高校的职业指导不是学生毕业时才有的一个临时性的事件,而应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其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美国学校的职业指导于60年代初期就正式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并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其它国家的就业指导受美国影响较大,但借鉴中也有创新。例如,1958年日本文部省发布的训令指出,学校的职业指导统一使用“出路指导”或“出路教育”:前苏联从开展学校的职业指导活动开始,就创造性地借鉴了美国的经验,用“职业定向教育”来表达学校的就业指导.其教育行政部门多次指示,把职业定向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我国港台地区一般称为生涯指导,同时开展不同年级不同内容的辅导活动。[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发展及现状

我国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指导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6年。当时的清华学校就开展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活动.并且成立了相关的机构,随后其它学校也纷纷效仿。为社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整体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此相适应,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实行了“统包统分”的分配制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根本不需要考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86年起高校开始试行“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学生毕业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全部由高校派回生源所在地,由当地政府安排就业,此时,高校也没有感到就业的压力。随着改革的深入展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改革也在逐步深化,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20世纪80年代末

期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工作发展迅速,有关就业指导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十分活跃。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一类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和课程。1995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定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不久又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凡此种种举措为就业指导工作做好了舆论宣传、政策法规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准备。从1999年起,逐步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国家教育部已明确提出将毕业生就业率定为评价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将这一指标公诸于众,要求各高等院校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中心来调整学校的招生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就业方法等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如果大批量不能就业.学校就无法取信于社会,优秀的高中生也就不愿报考,生源质量不高又必将影响到毕业生质量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一旦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将直接威胁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事关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探析

当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人为因素,主要原因如下:

(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迅速扩大,毕业生供给量大幅度增加,从全国范围来看,2002年全国高校

毕业生人数还不到150万.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175万人。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

对记者说:“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2]也就是有30%(167.7万)的大学毕业生没

有找到工作,加上2009年全国高校新增大学毕业生611万,那么2009年要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将突破778.7万大关。可以看出,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在继续增加。

(二)社会吸纳毕业生能力减弱

从总体上来讲,就业的难易直接与社会提供的职业岗位多少有关系,而社会职业岗位的提供,又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城镇人口增长迅猛,城镇失业率逐年递增,加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求工作,从而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冲击;其次,以往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和吸纳者。由于传统产业向现代企业转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较多。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应下岗的人数增加,安排企业内部富余人员的任务繁忙,进而影响了接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再则,由于国家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压缩了公务员数量,各事业单位也逐步开展“减员增效”。所以,社会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持续减少。据原劳动保障部统计,近年来每年在城镇要求

就业的,包括当年新增的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就业的大约在2 400万人,但是每年只能提供城镇就业岗位1 200多万个.再加上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大约有800万人[4_。从理论上讲,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才50%左右,而高校大学毕业生规模在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今后几年解决高校毕业生总量、消化增量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

(三)高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结构矛盾

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的错位是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失调的主要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关联。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周期是4年。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至4倍,由此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4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4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5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 ;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在当前,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的程度较为严重,热门专业一哄而上,即使市场上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早已人满为患,但很多学校的这些专业还在继续扩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如此之快,而现在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机制,以及学科建设却明显滞后。据调查,“长线专业年年剩,短线专业年年缺”的现象仍然存在。另外.由于高校专业招生制度、专业设置滞后.而且专业教育又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也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在校的学习效果。

(四)用人单位准入门坎不断提升

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各基层企事业单位拥有越来越大的用人自主权,在接收毕业生时.已从过去的“数量型”转化为现在的“质量型”,从“饥不择食”转化为“挑肥拣瘦”。

1.盲目要求高文凭。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使得高学历的持有者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也相应水涨船高,学历越高越好。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可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

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3.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4.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还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一般企业在选用人才时。则会优先考虑本地人才,所以对异域的大学生就业造成一定影响。

(五)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落差大

1.受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政策的束缚,“官本位”的思想占主导地位。一些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寒窗苦读十几年,只有到了国家党政机关.当名国家公职人员吃皇粮才算不辜负自己和家

人,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2.怕苦怕累。缺乏艰苦创业精神。相当多的毕

业生是希望留在大、中型城市,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好的地区。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人才匮缺.各

级政府每年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到内地、沿海招聘人才,但都很少有人主动问津。更有甚者,一些

西部地区生源也不愿意回去工作。他们宁可在大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回家乡建设。

3.一些毕业生依赖思想严重。一种是依靠学

校,一些学生认为学校有义务提供一个好的就业岗位,“进了大学就等于有了生活保障”,缺乏学习

动力和参加实践的自觉性,等待学校分配工作:另外一种是过分依赖父母及社会关系,缺乏进取精

神和责任感,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旦毕业,只等父母找好工作单位去上班。

4.一些毕业生综合素质欠缺。一是基础知识

掌握不扎实,专业水平、业务技能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没有工作经验,更不能联系实际;二是思想素质差。“大的干不了。小的不愿干”,既希望事业有成,又贪求安逸,缺乏诚信,没有脚踏实地的品质。这些都是当前用人单位不愿接收高校毕业生的一个主要因素。

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思考与建议

大学生就业不仅仅关系到就业,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因为教育就是社会底层向“上”流动主渠道。对社会底层人群而言,子女有希望,他们就不会绝望。如果大批普通家庭发现对子女高昂的教育投资换来的是“毕业就失业”的结果,容易影响社会和谐。[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国家尚未形成全国性的统一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现有的劳动、人事、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也刚刚起步,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对市场机制调节就业的方式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与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不能等待国家和社会先解决上述问题,或者放任学生,任其自行解决,因为毕业生作为学校的终结产品,其就业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校招生、教学、发展等许多问题[s-。因此,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

1.政府应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导和宏观调控的力度。教育部每年都要公布一项指导性的就业计划,建立与之配套的制度与法规。同时重视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工作。对那些只顾个人私利、擅自毁约、不按就业合同办事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行政强制措施和经济制裁。

2.加强劳动人事制度、就业分配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切实扩大用人单位的人事自主权。

3.建立全国统一的一流的就业信息网,定期公布全国各地的劳动力需求情况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这样,既有利于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也有利于想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进行选择。

4.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公平就业法》。努力克服就业的“代际效应”,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公

平、公开、公正竞争,通过法律手段避免不正当择业行为的出现.尽可能地为高校女性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5.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是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已经饱和,而是长期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城乡、东西部二元分化造成的结构困难,使高校毕业生走向西部、基层就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在西部、基层就业的回报与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入不成比例,因此,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最大的就业困境是市场渠道不通畅。要使高校毕业生真正进入城镇、基层、农村、西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以及自主创业,必须扫除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和机制上的种种障碍,将政策导向落实到制度保障,才能使各种倡议不流于12I号。f-~-)m人单位应采取相应对策

1.用人单位要主动向毕业学生介绍自己单位的发展前景、人才需求情况,也可

在高校相应专业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奖励制度。既使学生增进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也使用人单位有的放矢地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2.应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合理使用人才资源。用人单位要从自身实力、发展潜力出发,选择最合适的毕业生发挥最佳效能.而不应只追求高学历、名牌大学毕业生,造成人才浪费。

3.为学生提供参加见习、实习的机会.这既有利于学生实践经验的增加.又能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以后的招聘工作打下基础。同样,也为学生提供了发现自身不足而弥补的机会。

(三)高等院校应采取相应措施

1.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

2.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要树立既有专业性,又能通用的人才观。

3.设立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常设机构。开展就业指导与实训,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从而使毕业生就业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4.广泛收集就业信息。信息量多而广.毕业生双向选择的余地较大,签约率相应也较高。

(四)大学毕业生应持的就业态度

1.调整心态,降低期望值,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打破“一次分配定终身,从一而终”的陈旧观念。

篇8:高校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调试方法

1 系统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参数

矿渣粉磨系统工艺流程见图1, 立磨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

2 出现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外排量过大

正常情况下, TRMS磨风环处的风速达25~30m/s左右, 这个风速既可以将物料吹起, 又允许2~8mm的物料从风环处掉落, 经刮料板清出磨外, 所以有小部分的外排是正常的。调试之初, 喂料量40t/h左右, 磨辊压力7.5MPa, 风量160 000m3/h, 料层厚度30mm, 此时回料量多而粒度粗。当回料量超过一定极限时, 振动值加大, 外排斗式提升机电流上升, 回料过多时还会引起主电动机连锁跳停。将磨辊压力增至9MPa, 观察到回料量减少, 粒度变细, 但是粉状料较多, 料层厚度变为20mm。

针对此种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将系统风量调整到170 000m3/h, 磨辊压力调整到10MPa。

2) 风环处焊接200mm×100mm×5mm的钢板共9块, 每个磨辊后侧各3块, 以减小风环面积, 提高风环处的风速。

3) 确保磨内物料在2t左右的时候开始落辊加压。如磨机抬辊, 再次落辊时要降压落辊, 如果磨机频繁抬辊, 应及时减少进料或停止进料, 避免循环物料过多, 造成斗式提升机电流上升。

2.2 磨机振动

试生产过程中, 磨机平稳运行10min以后开始产生较大的振动, 而且在设定的时间内不能恢复, 导致磨辊快速抬起。通过改变其他的操作参数后, 仍然不能平稳运行。对入磨物料观察发现, 可能是块状物料过多, 破坏了稳定的料层所导致的。解决措施是在入磨皮带机料斗下方安装筛缝为20mm×20mm的振动筛, 因此保证了入磨物料粒度均匀性, 从而保证了料层的稳定。

2.3 液压管路剧烈抖动

磨机在初始运行阶段, 液压管道及蓄能器剧烈抖动。停机卸压检查发现背压蓄能器压力为4MPa, 正常工作时应为1.8MPa。由于蓄能器背压压力过大, 磨机正常工作中没有起到缓冲作用, 从而导致液压管路的抖动。所以磨机开机前一定要认真检查蓄能器的压力是否正确, 需要注意的是检查蓄能器压力时一定要将系统压力泄掉直至为0MPa。

2.4 进料管堵料

本磨机采用的是边缘下料方式, 由于当地的矿渣湿度较大 (水分14%~18%) , 在下料管处很容易结块堵料, 清理堵料需要较长的时间, 给立磨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 我们设计了压缩空气+脉冲阀装置 (见图2) 。通过程序设定1、2、3、4、5、6喷吹管道顺序、循环喷吹将黏附在下料管的物料清除, 能有效解决经常堵料的问题, 从而提高磨机的运转率。

2.5 磨辊频繁抬辊

磨机在正常运转一段时间后, 辊压最高只能加到9MPa, 选粉机频率最高加到28.5Hz (转速为160r/min) , 若再往上调整就会频繁出现低限位报警信号, 造成频繁抬辊现象。现场我们调整了能够控制的各个参数 (出磨风温、磨内压差、喷水量等) 还是没能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向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咨询, 经分析有以下原因引起: (1) 以前的矿渣呈灰白色, 现在粉磨的矿渣呈灰黑色, 流动性大, 不易形成料层且磨蚀性强, 物料性质发生变化; (2) 系统漏风致风环处风速不足; (3) 挡料圈与磨辊距离太大, 物料没有形成均匀的料层便进入粉磨区研压。

采取的措施:

1) 将排风烟囱阀门开度减小, 提高循环风的风速, 保证足够的入磨风量和相对稳定的热量。

2) 在磨盘挡料圈内侧增加与挡料圈等高圆环 (见图3) , 板厚16mm, 使从风环吹回的物料落于更靠近磨盘中心的均匀区 (图3中磨辊上图标 (2) 所对应的区域) , 使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 形成均匀料层后进入粉磨区 (图3中磨辊上图标 (1) 所对应的区域) 。

重新开机后, 辊压可加高至11MPa, 选粉机频率可增调至31~32Hz, 磨机运行平稳, 产量和成品细度均能达到设计要求。

3 结束语

篇9:高校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调试方法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工作中指出,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就业工作。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形势严峻。而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无论是在就业能力和水平及就业观念等方面,很难满足市场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造成学校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浪费不仅会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变得极为迫切。本文拟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就业,作为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靠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毕业人数剧增,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

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进入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新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而相应的社会却没有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截止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了19万,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中国社科院2012年《社会蓝皮书》的数据显示,2008年大学生失业率为9.1%,2010年为12%,2011年为17.5%,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数十万人没有找到工作。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时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然而高新技术产业在增加就业方面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空间受到挤压,同时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力逐渐缩小,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

(二)高校的专业学科设置滞后,满足不了市场的有效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不断延伸,涌现新的岗位和专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然而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跟上时代的进步,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盲目地增设热门专业,没有较好的把握市场动向,致使社会供求大于需求,毕业生在市场求职中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仍然是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课程老化,缺乏弹性,同时采用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使得学生不能根据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更重要的是缺乏个性和创新思维。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满足不了有效的市场需求,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得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缓解就业压力,加快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三)市场资源配置及公平性不足

长期以来,教育是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很多就业体制和机制并不完善,导致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机会越来越少,就业不公平现象严重,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够完善,许多人事管理制度仍然带有计划体制的色彩,不少用人单位都受到限制。社会关系为就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另外求职渠道狭窄,信息不灵通,也加剧了就业的难度。而占有社会资源较少的毕业生更难找到工作。这两个因素显示出人才资源配置的非公平性、主观性。这种用人机制稳固了了阶层固化,很难形成一种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导致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制不健全

大多数高校缺乏对毕业生有针对的、完善的就业指导,他们只注重面试技巧、简历制作等方法的培训,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与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所以要搞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就应加快完善相应的服务机构、配备专门化的人才,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南。

(五)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为大学毕业生社会化程度偏低,很多学生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另外在择业观念上,高校毕业生求职期望值偏高。大多学生毕业后选择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发展。就业选择单一,多数倾向于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等行业。职业规划意识淡薄,人生定位不准确。

二、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落实已有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创造就业岗位,尽力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创业,并研究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长远措施。

(一)面向基层,提高就业率

习近平同志在天津考察时指出,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工作。他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西部偏远艰苦的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扩大基层就业项目规模和范围,引导毕业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和领域建功立业。这一番讲话揭示了各类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进一步指出了基层是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虽然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有了较大的转变,但仍有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不愿去基层。如何使面向基层的就业之路越走越宽,转变就业观念是前提,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到基层、一线去,是大学生全面成才的必由之路。其次,党和政府为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就必须制定含金量高的优惠政策,只有积极落实面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基层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工作和生活条件上逐步缩短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畅通面向基层的人才选拔机制,才能增强基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走进基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强大正能量的重要路径。

nlc202309020631

(二)经济发展是根本

习近平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他还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一是要在发展中同时实现高增长与高就业。二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动力资源要得到优化合理的配置,避免结构性的失业,把就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三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产生推动经济和就业的双重效果。把扩大就业作为民生之第一要素,作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第一目标。

(三)高校应建立完备的就业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真正意义的就业指导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只有完善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方式和方法以及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才能在组织和队伍上给予坚强的保证。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扶持更多毕业生自主创业。一是支持青年创业,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主动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相关创业优惠政策。二是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连续性和专业性。三是加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沟通,建立就业指导信息化网络平台,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提供完整的信息,实现高校就业服务于社会。

(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相统一,高校不能盲目地扩招。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着力增强学生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第一,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注重对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出符合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第二,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并降低教育成本,培养社会急需的,适应不同岗位的实用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 刘晓波,张志建等.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 刘建平.增强责任意识,全方位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4.(4)

[3] 刘伟.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8)

[4] 鲍光明.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12)

[5] 应届大学生就业状况全调查[N].北京商报,2009-06-16

[6] 韩海浪.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N].教育探索.2010.(10)

[7]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

作者简介:万金,女,(1990年11月——),西南石油大学,在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上一篇:省优秀团员获奖感言下一篇:市长在三级干部专题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