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海蜇养殖技术论文

2024-07-08

池塘海蜇养殖技术论文(通用9篇)

篇1:池塘海蜇养殖技术论文

一、材料与方法

1.苗种放养

(1)缢蛏苗种:3月29日,池塘水温9℃以上,天气晴好,池塘水深1.2米,苗种规格4780粒/千克,按蛏床面积计算,每平方米放苗440粒,共放蛏苗70箱(每箱25千克)。播种时工人行走在蛏床边,将苗均匀撒播在埕面上。

(2)对虾:4月22日,池塘水温15.5℃,每亩放中国对虾“黄海1号”虾苗5000尾,共放虾苗80万尾。虾苗大小均匀、体质健壮、体长1.0厘米以上,放苗时,将装有虾苗的塑料袋浮放在养殖池水面,使袋内外水温达到平衡,然后放苗入池。

(3)海蜇:采用多茬轮捕养殖法。5月7日,池塘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放第一茬苗,共放养10000个;5月27日,放第二茬海蜇苗5000个;6月10日,放第三茬海蜇苗10000个;7月20日,放第四茬海蜇苗10000个。累计每亩放苗量219个。

(4)牙鲆:6月2日,放养规格3厘米牙鲆苗4万尾,每亩放苗250尾。

2.养殖管理

(1)水质管理:以控制水色、透明度等为重点,保持水质稳定。定期检测水温、溶解氧、盐度、pH值、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氨态氮、透明度等指标。透明度以50~60厘米为宜,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pH值7.8~8.6。前期以加水为主,每汛加水20~30厘米,水位控制在1.2~1.4米,中后期逐渐将池水加到2米左右,每汛换水量20%~40%。加水、换水不仅可以改善水质,还可以带进饵料生物。养殖过程中根据水色和透明度确定是否肥水,以透明度60厘米为基准,小于60厘米不施肥,大于60厘米施肥。前期,水温较低,池水透明度超过了80厘米,使用硅藻王和藻速王进行肥水,共泼洒硅藻王4次、藻速王20次。每汛换完水后使用溴氯海因消毒池水,2~3天后,使用微生态制剂改善底质和水质。各种微生态制剂交替使用,“枯草芽孢杆菌”每月使用一次,底改剂类每月使用2次。8月份以后,当水中溶解氧低于5毫克/升,使用增氧片作应急处理。

(2)饵料管理:蛏苗投入10天以后,因池水透明度变大,补充投喂豆浆,将黄豆粉碎成浆,每天投喂50千克(干豆),共投喂黄豆1000千克。虾苗入池10天后,开始投喂用绞肉机绞碎的沙里钻(玉筋鱼)、鳀鱼,日投饵2次,投饵量根据对虾胃肠道饱满度、生长情况和饵料盘剩饵情况等确定,前期投喂量较少,每天每亩投喂0.3千克左右,随着海蜇苗和牙鲆苗的放养,绞碎的鱼糜投喂量逐渐增加,最多时每天每亩投喂4.5千克,共投喂杂鱼68000千克。鱼糜中大颗粒鱼肉可被牙鲆、对虾利用,小颗粒鱼肉可被海蜇利用,微细鱼肉可被缢蛏利用。日常管理中,严防饵料过剩。

二、结果

1.收获

6月25日收获海蜇34000千克,7月5日收获海蜇9000千克,7月14日收获海蜇7000千克,7月24日收获海蜇29500千克,8月2日收获海蜇29500千克,8月20日收获海蜇17000千克,9月15日收获海蜇10960千克,共收获海蜇136960千克,亩产856千克。9月23日收获缢蛏49600千克,亩产310千克。共收获对虾2800千克,亩产17.5千克。收获牙鲆大规格鱼种9280尾。

2.效益分析

海蜇平均售价10元/千克、产值1369600元,缢蛏产值813440元,对虾售价70元/千克、产值196000元,牙鲆大规格鱼种越冬未出售。总产值2379040元,亩产值14869元。总成本为912140元,分别是地租480000元、苗种费84100元、饵料费176800元、药品费61240元、人工费60000元、水电费45000元、防护网等其他费用5000元。扣除成本后,利润1466900元,亩利润9168元。

三、讨论

1.多茬轮捕养殖法有利于提高海蜇养殖产量

本试验采取了不对称多茬轮捕养殖法,海蜇苗种放养只有4次,而拉网收获高达7次,这种养殖法的关键是通过控制放苗批次,形成大、中、小多种规格同塘养殖,与同步放养同步收获相比,海蜇存塘量明显增加,有效地提高了池塘生产力。

2.海蜇养殖要严控池水透明度

海蜇养殖期间,池水透明度控制在50~60厘米比较适宜,水质过肥对海蜇生长是非常不利的。试验期间,附近有些海蜇养殖池塘出现了“水华”现象,池水红褐色,透明度20~30厘米,溶解氧呈过饱和状态,造成海蜇大量上浮,严重的因“气泡病”而死亡,海蜇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明显下降,养殖产量不足200千克。

篇2:池塘海蜇养殖技术论文

鳜鱼又叫桂鱼、季花鱼等,属鲈形目,鳜鱼属,其分布很广,各大河流水系及各淡水湖泊中均有繁殖,鳜鱼肉嫩、刺少、味美、营养丰富,是席上珍肴,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在池塘中不仅可以混养少量鳜鱼,以清除野杂鱼,还可以专塘饲养,是目前淡水养殖的热门品种之一。

一、生活习性

鳜鱼是典型肉食性鱼类,在人工喂养时,可喂死鱼、死虾等。雄性鱼三龄成熟,雌性四龄成熟,其生长速度较快,当年可达50~100克,第二年可达0.5公斤左右,第三年可长到1~

1.5公斤。

二、池塘条件

鳜鱼成鱼养殖的池塘,面积宜3~8亩,水深1.5米以上,夏季水深应2.5米左右,底质最好是沙质壤土,腐殖质较少,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有流水更好。要求池水溶氧量5mg/L以上,PH值7~8,透明度30厘米以上。

三、饵料鱼培育

饵料鱼养殖面积为鳜鱼池的3~4倍。从鳜鱼的适口性和经济角度考虑,饵料鱼一般选择白鲢、鲫鱼等品种,放养密度为亩放鱼苗30~50万尾。鱼苗放养后,不用立即投饲,待浮游动物数量减少、鱼苗在池塘四周觅食时,开始投喂豆浆或其它饲料。在培育前期,饲料吃光就添,而在后期应对饵料鱼规格予以控制,将饵料鱼长度控制在鳜鱼体长的1/2至1/3之间。一般放养8~10厘米的鳜鱼种,饵料鱼应控制在3~4厘米。

四、鳜鱼种放养

单养鳜鱼时,可亩放规格为8~10厘米的鳜鱼种800~1000尾。也可在鳜鱼池中混养一些繁殖快的鱼类,以作为活饲料。一般每亩放养200~400对罗非亲鱼或60尾二冬龄鲫鱼。用稀网将鱼池隔成两半,一边养鳜鱼,一边养其它鱼,使繁殖的幼鱼穿过稀网成为鳜鱼食料,同时鳜鱼的活动又不妨碍其它鱼类的安静繁殖。

五、饲养管理

1、投饵:采用间隔投饵料鱼的方法,在养殖前期和后期,每7~10天投喂一次,中期每5天左右投喂一次,应保持鳜鱼与饵料鱼的数量比为1:5~10,饵料鱼太少,会影响鳜鱼摄食和生长,太多则容易引起缺氧浮头,对鳜鱼生长不利。

篇3:海参海蜇池塘生态混养技术探索

1 养殖池塘的选择及改造

1.1 池塘底质条件

池塘的底质为泥沙质,有一定数量的单胞藻,并有大量的鼠尾藻生长,适合海参的生长、发育。

1.2 池塘的水质条件

池塘周围无污染项目企业,水深2~3 m,水温年平均为14.0℃,盐度变化范围在29.29~31.45,年平均盐度为31, p H值8.15~8.35,水体交换充分,海水洁净无污染,属一类海水水质。

1.3 池塘改造

考虑到海蜇的生物习性,养殖池塘的面积大小,以2 hm2以上为宜。海蜇的养殖池塘,总的来说,大比小好,在16.7 hm2以上的池塘,养殖产量高。小池塘养殖管理,要比大池塘养殖管理方便,但容易缺乏饵料。海蜇养殖中,因外伤引起死亡是重要的死因之一。如果池塘面积较小,应在浅水区及沿池边设立拦网。拦网是以网片竖立在水中,网片不可贴在池壁上。拦网上沿的高度,应在进水时不被水淹没。拦网的下沿在排水时,还应有30 cm的水深。拦网的网目,以0.5 cm为好。网片应用无结的网,也可以用网目与纱窗布相似的网布。用塑料布围池也可以,但应将塑料布贴在池壁上。为防止敌害侵入,需在池塘进水闸门周围,用40~60目的筛绢网设置网栏。

海参礁的材料主要有石块、砖瓦、水泥构件。此外,还有废旧的扇贝笼、废旧轮胎、陶瓷管等。海参礁的作用是为刺参提供附着物,并营造暗光的隐蔽栖息场所。因此,海参礁必须具有较多的孔洞和缝隙。用上述材料排列和堆积起来,基本上可以具备这种功能。石块的优点是结实、耐用,但搬运和清洗不太方便,砖瓦搬运和清洗比较方便,但却不耐用。水泥构件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设计成各种形状,针对性强,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类海参礁。用各种废的物质建造海参礁,虽然不够规范,但是废物利用,造价低,则是一大优点。海参礁的排列以堆状较好。堆底部的直径以1.5~2 m为宜,堆高一般不宜超过1 m,堆间距可保持8~12 m。海参礁可以成堆、成垅排列或堆、垅结合排列。

在池塘内移植大叶藻,可以为刺参提供栖息和隐蔽场所,也可以起到海参礁的作用。此外,大叶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可以通过叶片输送到地下茎和根系,增加池底的氧供给,有改善水质和底质的作用。大叶藻叶片上附着的底栖硅藻等微小生物,是刺参的天然饵料。大叶藻叶片枯萎后形成的有机质碎屑,也可以作为刺参的饵料。

2 日常管理

2.1 苗种投放

2.1.1 海参放苗规格和放苗条件

放苗规格可根据每个养殖场、养殖池的具体情况,选择放养中间培育苗种,我们选择40~400头/kg的大苗。放苗季节分春季或秋季2次,分别在3—5月和10—12月。放养苗种时,日最低水温不得低于5℃,水温在10℃以上较为适宜。放苗池的水质条件应尽量接近苗种培育池的水质状况,避免水质条件的剧烈变化。

放苗数量应根据养殖条件、苗种大小、商品规格和生长情况确定并及时调整。第一年可以多放一些,以后逐年适量补充放苗。每年分2次放苗,总量控制在3 000~4 000头/667 m2。

放苗地点要适宜,应在池水较深、环境稳定、条件优越、有附着物的地方,多点放苗。不要将苗种直接放到松软的淤泥底上,以免苗种埋在淤泥中致死,不要在迎风处放苗,要在背风处放苗,以避免风浪的撞击。

2.1.2 海蜇苗种放养

海蜇苗种运到养殖池塘后,不要急于马上倒人池水中。应先将塑料袋放入池塘的水中,让塑料袋在水面上漂浮15 min左右,使塑料袋内的水温与池塘中的水温逐渐接近,然后再打开袋口,贴近水面,将海蜇苗倾斜缓慢地倒人池中。要选择在上风头放苗,以免小苗被风吹到网片上而造成死亡。

苗种放养密度,是根据海蜇生长期、成活率、池塘条件、换水量、饵料丰欠、水质、气候条件、苗种质量、养殖技术水平和商品规格大小的要求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每667 m2放苗密度应为300~500只。

2.2 养成期管理

海蜇与海参的生存空间不冲突,养殖海参可以使用人工配合饵料。养成管理主要以海参为主,兼顾海蜇与海参的生长特性,采取以下措施。

2.2.1 净水复合菌的使用

放幼蜇苗后,每5 d用一次,每次1~1.5 kg/667 m2,对水后,均匀泼洒于池内,7—9月份高温期要多施,每667 m2每次2~2.5kg。

2.2.2 投饵

每天16:00—17:00时,投饵一次,投饵量按参体重的1%~5%,适温期投5%,高温期投1%,饵料种类一是藻粉,二是缓溶饵料。

2.2.3 换水

大潮汛每天换两次,每次换1/3~1/2,小潮汛用轴流泵提水,每天换1/4~1/3(即40~50cm),保持池水鲜活。

2.2.4 水质监测

每天7:00—8:00, 16:00—17:00取水样检测池水的温度、pH值、盐度、氨氮。每天巡池观察水色的变化,测量透明度,调整水色至黄褐色、黄绿色。透明度保持在40~50 cm。

2.2.5 潜水检查

每15 d潜水员下池检查一次海参、海蜇的摄食、生长、活动情况,做好生产记录。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通过一年的养殖,667 m2产海参400 kg,市场价格45元/kg, 667 m2产值7.2万元;667 m2产海蜇200 kg,市场价格10元/kg, 667 m2产值0.2万元。

3.2 社会效益

通过对池塘的开发,把资源的保护和增殖、调整渔业产业布局等多项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可直接安排捕捞渔民转产转业,从事池塘的资源增殖、科学研究、组织管理、合理开发与保护工作,并带动、辐射水产养殖、育苗、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利于渔业结构调整,解决就业问题,体现政府对渔民关心,维护渔区稳定,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4 小结

根据海参海蜇的栖息特点,采用水泥管和玻璃钢瓦筒2种材料铺设刺参人工礁。水泥管长93 cm,外直径26 cm, 300根/667 m2。玻璃钢瓦筒长83 cm,直径10.6 cm, 200根/667 m2。

养殖池水的深度对海蜇存活影响很大,保证中后期养殖池水位要高于1.5 m,否则将会由于垂直空间的局限,使得海蜇的正常下潜、捕食等活动受到妨碍,造成海蜇的大量死亡。

拦网设置要求拦网的下沿在排水时,应有30cm的水深。拦网的网目为0.5 cm。网片为无结的网。为防止敌害侵入,在池塘进水闸门周围,用40~60目的筛绢网设置网栏。

通过投放净水复合菌,可以明显加快养殖水体中残饵、粪便等有机物的分解,防止有机物的积累增多而导致水质恶化,而且可以调节水体营养盐平衡和pH值等理化指标;有益底栖藻类的大量繁殖,既为刺参提供了丰富的生物饵料,又为刺参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底层呼吸环境,确保刺参的良好生长。

篇4:池塘海参海蜇生态混养试验

1池塘改造

试验池塘面积约5.6 hm2,长470 m,宽120 m,东西走向,距离海边较近,进、排水渠畅通,交通、电力方便,池底为沙泥质。根据海参、海蜇养殖的特点,对该池进行以下改造:

1.1修建闸门

年前便将池水排干,进行翻耕晾晒,根据养殖需要科学修建进、排水闸门,使该池海水的更换依靠自然纳潮,每天换水量不低于30%,池内平均水深1.8 m以上。该池建成后既便于观察管理又造价低,而且夏季底层水温低于20 ℃。

1.2清塘

3月初用20 mg/L的漂白粉和10 mg/L茶籽饼全池泼洒,杀死敌害和致病菌,1 d后将池塘连续冲涮2~3遍后备用。

1.3护坡拦网

护坡与拦网池塘坡面铺盖毛布,并覆盖砖瓦;在池底四周距坡1 m处设置一圈拦网,网高2 m,4目网孔,防止海蜇接触池边搁浅。

1.4造礁

池底按南北走向均匀固定摆放直径60 cm圆柱形网笼,行距为4 m,网笼网目为20目。

2养殖管理

2.1苗种投放

3月中旬,池塘纳水1.2 m左右,利用10~15 d时间肥水。投放有机肥及复合有益菌,有利于培养基础生物饵料和有益的生物群种,包括繁殖有益的单细胞藻类和小型底牺生物。4月初,投放海参苗种,共分三次投放,海参苗种规格为60~160头/kg,共投放苗种1 150 kg。苗种选择较近的育苗场,健康无病害。潜水员投苗,尽量将苗种投放到池底网礁上面。5月下旬,投放暂养伞径达1.5~2.0 cm的海蜇苗,把苗种运到养殖池塘中间,均匀放入池内,放养量为3 000只/hm2。

2.2水质、底质调控

水质调控是水产养殖成功的关键环节。池塘水质调控不宜短时间内大量换水,大量换水会造成池塘生态环境变化较大,影响单细胞藻类及有益微生物的稳定生长、繁殖,反而破坏水质环境,并且大量换水会刺激海参产生较强的应激反应,降低免疫力和摄食性,不利于海参正常生长。合理的换水应多次、少量进排水,每次换水以总水体10%~15%为宜,每天监测养殖池内的水环境因子,定期监测池内的浮游生物量,及时增施肥料,调节生物饵料的繁殖生长及单胞藻类的丰歉度。同时,5~7 d施加2 mg/L复合EM菌1次,其含量为80亿个/mL左右,以保持生态健康养殖。水中含氧量保持在4 mg/L,且日常记录水温和天气变化情况。

底质调控应在养殖的中后期进行,这时池底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增加,恶化养殖环境,直接危害海参海蜇生存。经常使用生态底改产品,改善底质环境,必要时泼洒增氧粉,快速解决缺氧状态。

海参在夏眠阶段活动力减弱,不摄食,抗病力降低,所以在这个时期要加强管理,防止水质恶化,预防疾病发生,确保海参安全度过夏眠期。尽量抬高水位,水温不宜过高。夏眠时期正值雨季,要防止雨水大量流入参池,避免水质急剧变化,在海参越冬期除了在封冰前尽量加满池水外,应及时扫除冰面积雪,立春前后要打冰眼。

2.3日常监测

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海参海蜇的摄食、生长、活动、排泄情况,定期监测水温、盐度、溶解氧的变化;按水质变化情况随时测定氨氮、硫化氢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要及时清除刚毛藻、青苔、浒苔等藻类。

日常检查进排水系统及拦网,多雨季节注意排淡以及池塘堤坝的安全。

2.4疾病防治措施

海参海蜇的池塘养殖病害主要以细菌性疾病为主,其病原的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尤其在海参休眠期抗病能力降低,极易发生病害。海蜇在养殖期间随个体的不断增大,对水质的要求会随之要求严格,水质不好会出现大量死亡现象。据以上特点,防止海参海蜇在养殖当中出现病害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选购健康活力正常的苗种,控制放苗量,尽量选择就近育苗场的苗种为好,减少苗种的应激反应,提高成活率;二是逐渐抬高养殖池水位,并增加换水量,这样对养殖品种来说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并且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保障“冬暖夏凉”,创造两者最适生长环境,同时采取措施控制水质透明度,以防止有益藻群减少、有害藻群增多;三是定期使用有益的复合菌、生态底质改良剂,有效改善底质环境抑制病原菌大量生长。

3收获

2013年8月初,海蜇体重达到5~6 kg/只,进行全部打捞收获,产量达到3 300 kg/hm2。2014年3月下旬,进行了养殖以来的第一批海参收获,捕获规格为130 g以上的个体,产量达到1 490 kg/hm2。剩余部分未到商品规格,继续进行养殖。

4讨论

微生态制剂的使用能够分解养殖环境中的有机质,通过氧化、氨化等生化作用将水体中的排泄物、残饵等分解为单细胞藻类生长所需的无机盐,以上作用过程降低水中氧气的消耗,能有效改善水体养殖环境。海蜇摄食浮游动物,避免浮游动物过剩影响海参的生长,二者优势互补;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两个经济品种的相互促进,优化了生态环境,降低了发病率,稳定了产量,提高了效益。

微生态制剂的活菌用量与活力将直接影响使用效果,而且要长期坚持使用,在池水中形成优势群种,达到稳定平衡的养殖状态。

生态混养模式能够保持养殖环境的长期稳定,如果水质调控较好,可以探索进行一年两茬海蜇养殖。

篇5:海蜇的食用方法

海蜇的食用方法

凉拌海蜇皮

原料:海蜇,紫甘蓝,黄瓜

做法:

(1)海蜇皮放凉水中泡一下,洗净,切条

(2)紫甘蓝,黄瓜分别切丝

(3)蒜末,醋,生抽,香油,适量盐兑成调味汁

(4)所有材料拌匀,放冰箱冷藏后食用

海蜇黄瓜

原料:海蜇300克、黄瓜1根、盐适量、醋适量、糖适量、麻酱适量、香菜适量、蒜适量

做法:

(1)超市购买海蜇丝300克

(2)用开水抄过后泡在凉水里备用

(3)黄瓜一根

(4)用刀切成粗丝

(5)将海蜇丝捞出放在黄瓜丝上面,将蒜切成碎末放在海蜇丝上面

(6)香菜切成碎末,放在海蜇丝上面,将麻酱放入适量的盐,用水拌好,倒在香菜上面,放糖和醋搅匀即可。

海蜇鸡柳

原料:海蜇皮4两(约160克),鸡肉6两(约240克),蒜头2粒,芫荽少许,油1汤匙。

做法:

(1)海蜇皮用水浸2天(每天要换水2至3次),切丝,放入热水中烫一烫,取出,沥干水分。

(2)鸡肉切丝,加入腌料拌匀,腌20分钟,泡嫩油。

(3)蒜头去衣拍裂;芫荽洗净沥干。

(4)烧热油1汤匙,爆香蒜肉,鸡丝回镬,拌匀芡汁料埋芡,迅速炒拌,加入芫荽、海蜇,兜匀上碟。

海蜇汤冬瓜

原料:速冻海蜇 75克、冬瓜 750克、胡萝卜 300克、瘦肉 225克、姜 2片、盐 适量

做法:

(1)海蜇洗干净,氽烫后再冲洗干净。

(2)冬瓜洗干净,切厚块。

(3)胡萝卜去皮,洗干净切块。

(4)瘦肉洗干净,氽烫后再冲洗干净。

(5)煲滚适量水,下海蜇、冬瓜、胡萝卜、瘦肉、姜片,煲滚后以慢火煲2小时,下盐调味即成。

锦绣海蜇丝

原料:海蜇丝300克,青椒5克,红椒5克,鸡肉50克 、盐3克,味精2克,鸡精2克,米醋5克,香油8克

做法:

(1)海蜇用清水冲洗去泥沙和盐分,切丝。

(2)青、红椒丝焯水备用;鸡肉煮熟,撕成丝。

(3)海蜇与椒丝、鸡肉丝一同放入盆中,加盐、味精、鸡精、香油、米醋拌匀,装盘即可。

捞汁海蜇皮

原料:海蜇皮、紫皮洋葱、黑木耳、捞汁

做法:

(1)将海蜇皮、紫皮洋葱切成适量大小,与黑木耳一起整齐摆在汤碗内,加入捞汁,将菜品完全浸泡即可。

(2)可以适量加入鲜柠檬片、芝麻、香菜碎、泰椒圈来补充口味。

(3)可根据个人喜好,适当添加香油、辣椒油等调味品辅助调味,口感更佳!

海蜇的营养价值

海蜇的营养极为丰富,据测定:每百克海蜇含 蛋白质12.3克、碳水化合物4克、钙182毫克、碘132微克以及多种维生素以及丰富的胶原蛋白与其他活性物质, 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海鲜食品。海蜇还是一味治病良药,是很多中药处方的重要成份, 据《本草纲目》记载: 有气味, 碱温无毒, 主治妇人劳损、积血带下、小儿风疾丹毒、烫火伤,众多的经验药方以及研究报道表明:海蓄对高血压、慢性气管炎、哮喘、胃溃疡、风湿等多种病症有很好的疗效,,有些含海蓄成份的药方用于癌症治疗, 据报道海蟹还具有消除疲劳和养颜美容的功效。我国医学认为,海蜇有清热解毒、化痰软坚、降压消肿之功效 。加工后的产品,称伞部者为 海蜇皮,称腕部者为 海蜇头,其商品价值海蜇头贵于海蜇皮。

海蜇的毒性原理

篇6:佛手海蜇

海蜇、黄瓜脂肪少,有利减肥。学龄前儿童可多吃此菜,以防发胖。

原料:

海蜇500克,黄瓜250克,糖、米醋、香油、精盐、葱末、蒜片各适量。

制作:

1、将海蜇皮用凉水泡24小时,洗去泥沙,用刀切成小长条,再用刀顺长划四下,要均匀。

2、开水晾至80度时,放入海蜇烫一下,迅速捞出,在冷水中浸泡1小时成手指状。

3、鲜嫩黄瓜用刀一破两半,用刀连切四片薄片,注意前面不要切断,然后第五刀切断。如此动作将黄瓜切完,撒精盐腌10分钟,控去盐水。此时黄瓜成扇形状,将海蜇从中捞出,与黄瓜一齐用香油、盐、糖、醋、葱末、蒜片拌匀即成。

特点:

篇7:海蜇怎么吃

・配 料: 海蜇头150克,香葱末25克,酱油15克,白糖适量,味精2克,香麻油10克,精制油15克。

・特 色: 色泽黄亮,咀嚼脆嫩,咸中带甜,葱香浓郁。

・操 作:

1.选用隔年腌制的海蜇头,洗去泥沙,放清水里浸泡5-6小时,再冲洗干净泥沙,顺着蜇瓣切成小片,用沙滤水冲数小时备用。

2.葱末放小碗内,精制油入锅烧热,冲入葱末碗内,使葱末发出香味,即成葱油。

3.将海蜇头滤去水,放大碗内,注入80℃的沸水烫一下,立即将沸水滗干,趁热加酱油、白糖、味精拌匀,再淋入香麻油、葱油装盘。

制作关键:

1.陈年海蜇质地嫩脆,当年海蜇皮老质韧。

篇8:江苏沿海海蜇池塘养殖的思考

江苏沿海从1999年就开始进行海蜇养殖试验, 经过几年的探索, 在大水面养殖方面较为成功, 其效益也较为稳定, 但在池塘养殖方面问题较多, 其效益也是极不稳定, 为促进海蜇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将调研和试验中的一些技术方法介绍如下。

1 池塘构造

1.1 池塘池埂设计

江苏沿海土质属沙性土壤, 易坍塌和流失, 可采用硬质护坡方法, 一般坡比为0.8∶1, 护坡后四周不用安装拦网。

1.2 池塘面积和形状

池塘面积一般在60×667 m2以上, 最小也不低于40×667 m2;其形状应是方形或近方形, 长宽比为1∶1至4∶6为好, 有利于水体的自然循环, 池角应是圆弧形, 弧形半径应大于10 m。

1.3 池塘深度

根据养殖池塘水生态的要求和海蜇生活的特性, 浅水区春天水温回升快利于繁殖基础饵料生物, 也是海蜇幼苗喜欢活动的场所, 一般深度50~80cm。深水区有利于大苗的栖息, 台风等风暴来临时, 海蜇会潜到水深处躲避。江苏沿海在夏秋季节风暴和台风频发, 加之夏季气温过高, 对海蜇养殖造成的威胁较大。因此, 池塘一般深水区深度要达2 m以上, 深水区域要占池塘面积的30%~50%, 方可安全度过风暴期和高温期。另外, 江淮地区春夏雨水量较大, 深水可稳定水体盐度, 有利于海蜇的正常生长。

2 浮游生物培养

浮游生物是海蜇幼苗主要的饵料来源, 建立好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是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

2.1 进水

海蜇养殖池放苗前30 d进水, 进水用40目和60目两道过滤网。进水盐度为20~26。

2.2 清除敌害

放苗前20 d用25×10-6~30×10-6的茶籽饼杀灭敌害鱼类。

2.3 施肥

放苗前30 d进粪肥0.6 t/667 m2, 放入粪槽中发酵, 放苗前20 d施入0.2 t/667 m2粪肥施入养殖池, 并配施1.5 kg复合肥。放苗后15 d施入0.2 t粪肥和1.5 kg复合肥。海蜇伞径达1 cm左右再施入0.2 t粪肥和2 kg复合肥。

3 配套轮虫循环培育池

3.1 建设培育系统

建设多池可以连通的轮虫水循环高产培育系统, 以稳定地提供海蜇养殖池生物饵料。

3.2 进水、消毒

轮虫培育池在接种轮虫前20 d开始进水, 进水的盐度为20~28, 开始时的池中水深保持在0.3~0.5m, 利用太阳晒水, 提高水温, 之后在7 d内将池水补水到1.2 m水深。水深达到要求后开始消毒, 用敌百虫和鱼藤精对进水进行消毒, 以杀灭水中的有害生物, 敌百虫按2 g/m3施用, 鱼藤精按2 g/m3施用。

3.3 肥水

采用鸡粪和复合肥作为肥料, 鸡粪来源于养鸡场, 复合肥在市场购得。鸡粪制作成发酵鸡粪, 在接种轮虫前7~15 d, 均匀投撒发酵鸡粪和复合肥, 发酵鸡粪按3 kg/m2的比例投撒, 复合肥按5 g/m2的比例投撒。在褶皱臂尾轮虫培养过程中可根据水体透明度适量适时施用肥料, 只要保证水体透明度不低于40 cm即可。

3.4 接种轮虫

当水中藻类密度较高, 水体透明度达到30 cm左右时, 接种褶皱臂尾轮虫, 接种时要求褶皱臂尾轮虫带卵率30%以上, 接种密度30~50个/m L。

3.5 水循环捕虫

当轮虫密度达到300个/m L以上时即可捕虫, 打开轮虫培育池的排水口, 将轮虫培育池中的水排入集虫池, 集虫池的捕虫口同时打开并安装捕虫网袋, 捕虫网袋直径40 cm, 长度15~20 m, 取虫时将捕虫网袋的水滤净后将轮虫倒入桶中及时运走并投入海蜇养殖池。

由于实行了水体循环, 轮虫产量从50 kg/月提高到200 kg/月左右, 养殖池与配套轮虫池面积为3∶1~4∶1。

4 放养大规格苗种

购买伞径2 cm以上的大苗, 用轮虫进行2~3 d时间的驯化, 再投入小池塘暂养7 d左右, 伞径达4~5 cm即可投入大池塘进行养殖, 放苗密度60~80只/667 m2左右。

放苗时机一般选择水温18℃以上较为合适, 因江淮地区每年春天倒春寒严重, 水温波动较大。

5 关于水质管理

进水可增加天然饵料生物的量, 并直接影响海蜇的生长速度和个体规格, 也可改善海蜇养殖的水环境。气温的升高和海蜇个体的增大, 池塘养殖容量的提高, 必须通过进水量来调节水质。

养殖前期每星期换10 cm水深的水, 养殖中期每3 d换10 cm水深的水, 养殖后期每天要适时换水10 cm, 如果每日辅助投喂轮虫等饵料生物, 则应适当加大日换水量, 以确保池水溶解氧充足, 水质清新。

6 高温季节养殖管理

到了7月中下旬之后, 水温达30℃以上时, 池塘中的藻类密度大幅下降, 特别是水体较浅的池塘, 此时海蜇养殖的死亡率容易升高。

这时应注意四点:一是加大水深, 使水深达2.2m以上, 以稳定水环境;二是捕大留小, 降低养殖生物密度;三是适当投喂鱼浆, 既可以肥水, 也可以作为池塘中小型生物的饵料, 以弥补高温期轮虫饵料的供给不足;四是加大进水量, 从自然海水中引进饵料生物, 进水网目换为20目即可。

篇9:南通地区海蜇养殖技术

关键词:南通地区;海蜇;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3.21+3

海蜇是对大型水母的习惯称呼,特别是指可食用的水母类。我国沿海常见的食用水母共有5种,除了海蜇属的海蜇和黄斑海蜇以外,还有口冠水母属的口冠水母、叶腕水母属的叶腕水母和拟叶腕水母属的拟叶腕水母等3个种类[1]。国内也有对其它种类的大型水母开发利用其食用价值的研究[2-3],国外也有一些种类的大型水母可加工食用[4]。但海蜇因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口感好等优点,一直是重要的食用水母,也是传统的重要捕捞对象。在中国食用水母类总产量中,海蜇产量占80%以上[5]。

海蜇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蛰属,本文涉及的海蜇都是指海蜇属海蜇。海蜇的食用价值高,营养丰富,组成合理,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和无机盐类等含量高。每百克海蜇含水分65 g左右、蛋白质6~12 g、脂肪0.1~0.5 g、碳水化合物4 g左右、热量276 kJ、钙182 mg、碘132 pg以及多种维生素,尤其含有人们饮食中所缺的碘,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营养食品[6]。另外,海蜇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高。海蜇的伞部和口腕部均含有18 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占海蜇口腕部、海蜇伞部氨基酸总量的26.62% 、26.66%,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分别是0.36、0.36[7]。可以看出蛋白质营养全面、氨基酸组成合理,特别是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主要呈味的谷氨酸、甘氨酸等分别在口腕部、伞部中含量最高,使其口感出众。

1 养殖前景分析

海蜇是传统的重要的海产品,市场需求量大。20世纪90年代之前,产量主要来自捕捞生产。与其他海产品一样,捕捞量也经过了由少到多,到达顶峰后逐步衰退的过程。根据渔业统计资料,1980年中国的海蜇统计产量仅有0.9万 t,其后产量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至1998年产量达历史最高,为43万t以上[8]。其后至现在为止,产量基本呈现逐年持续下降的趋势。所以,发展海蜇养殖是市场和自然资源增殖的需要。

我国海蜇养殖及捕捞总产量年均近30万 t[9],捕捞产量大体上呈下降趋势,而养殖产量逐步上升,但在海蜇总产量中所占比例仍偏少,尚不足20%[9]。海水渔业生产发展到现在,海水养殖总量已经超过捕捞产量,随着自然资源量的衰减,养殖越来越被重视,两者之间差距还会逐步扩大,很多养殖种类产量已远超捕捞量,所以海蜇养殖上升空间很大。为了生态的恢复、平衡以及保护,国家会加大海水捕捞限制的力度,而在发展人工养殖方面会提供更多的技术、资金以及政策方面的倾斜和扶持,这些也为发展海蜇养殖提供强有力的条件。

海蜇人工养殖具有生长快、周期短、成本低、养殖风险低、经济效益高等优点,而南通地区更具备温度高优势,相比较北方地区可以一年养殖三茬,产量可以提升1/3多。2004年山东东营河口大北养殖区养殖,平均单产海蜇6 750 kg/hm2,产值在60 000元/hm2以上,效益在37 500元/hm2以上[5]。随着海蜇的市场行情看好,价格一路上涨,养殖效益会进一步凸显。

2 南通海区特点

南通海区属于南黄海区域,长江入海口北侧,海岸带面积13 240 km2,约为全市陆地面积的15倍[10]。海产资源丰富,是南通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2014年南通市实现渔业产值147.8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3.4%,全市生产总值的2.6%。渔业生产一直得到当地政府比较大的重视,有很多的鼓励、扶持政策,再加上地理位置的优越,这些都为发展海水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2.1 水文条件

海蜇为我国食用水母的主体,中国沿岸分布极为广泛,从渤海到南海的沿岸水域均有分布[11],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和东海。海蜇幼体主要发生于河口咸淡水交汇水域,东、黄、渤海沿岸各较大江河的河口区,均是幼蜇繁殖生长的场所。南通海区地处长江口,有丰富的海蜇分布。

2005年对南通市近岸海域水质pH、盐度、水温监测研究,水质各要素的监测结果显示,pH呈弱碱性(7.95~8.12);盐度、水温相对正常,量值范围分别是20.69‰~27.99‰、3.0~32.3 ℃;浊度范围在219‰~600‰之间[12]。海蜇最适pH为7.8~8.5,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为15~32 ℃,最适水温为18~24 ℃,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12‰~36‰,最适盐度为18‰~28‰,喜栖息在光照强度2 500 lx以下的弱光环境[13]。南通海区具备海蜇生长的基本水文条件。

2.2 滩涂资源

南通全市海岸线206 km,其中潮上带面积近2万hm2,潮间带18万hm2,潮下带(-15 m等深线内浅海)26.7万hm2。沿海除30 km岸线为侵蚀型岸段外,其余176 km均是淤涨型的淤泥质海岸,平均每年以25~30 km的速度向外延伸,每年淤涨的滩涂面积约467 hm2[14]。南通滩涂资源很丰富,而且每年还在增加,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多种形式的海蜇养殖。在潮上带、潮间带可以开展池塘养殖等方式,潮下带可以拦网养殖。

3 养殖方式

海蜇是南通传统的海产品,原有产量来自于捕捞,野生资源受制于气候条件、海洋水文因素等的影响,产量不稳定,而且捕捞量逐年呈下降趋势,而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供需矛盾逐步扩大,价格一路走高,从而发展海蜇增养殖是必然的趋势。在前期工作的充分准备下,南通在2013年春季进行海蜇育苗,当年就投苗试养获得成功,其后多家公司尝试海蜇养殖。

考虑南通地区的滩涂特点,借鉴外地区的海蜇养殖模式,以及其他海产品的养殖方式,充分利用已有的养殖设施,可以进行以下几种方法的养殖实践。

3.1 池塘养殖

在潮上带以及潮间带地区,可以挖池塘蓄水养殖。池塘面积在2 hm2以上,大水面水质比较稳定。池深控制在1.5~2 m,池底平坦,底质泥底或泥沙质底,南通地区符合要求。海水水源优质,方便换水。附近具备淡水水源,可以在高温季节盐度偏高时调节盐度。池塘进水前进行清塘和消毒,清除掉大型的砾石、石块等,防止造成海蜇撞击受伤,用30~50 mg/L的漂白粉或1 500~2 250 kg/hm2的生石灰消毒。进水利用40~60目筛绢网过滤。海蜇营浮游生活,遇风易被吹向池边聚集,导致抢滩死亡,故应在池塘四周0.5 m水深处设置高出水面30 cm网带(网孔10目即可)。

苗种投放密度与池塘位置、换水量、投饵量以及管理水平等有关。一般养殖潮区偏低,日换水量达10%以上的池塘,密度可以在7 500头/hm2。如饵料充足,管理水平高,密度可以适当提高。如养殖潮区偏高,每半月换水量仅50%的池塘,养殖密度应控制在1 500头/hm2左右。

海蜇以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有机碎屑和一些动物的卵粒等作为食物,以浮游动物为主。海蜇对食物的种类选择性较弱,但对食物大小有要求,以1 mm以下的食物为主。养殖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机肥和无机肥肥水或者接种小球藻、轮虫、卤虫等浮游生物的方式培养生物饵料,海蜇利用池塘以及换水带进来的饵料作为食物,养殖期间可不投放人工饵料,节约养殖成本。也可以建有配套的饵料生物培养池,培育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等,生物饵料培养池根据条件约为海蜇养成池面积的5%~10%,因饵料充足,可适当提高苗种放养密度,从而在海蜇个体规格、群体产量和养殖容量等方面得到提高。李晓东等[14]研究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对海蜇存活率以及生长率的影响,得出结论:其生长率与试验饵料的种类关系不大,而与投喂密度有关。所以饵料池主要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浮游动物供应,而品种选择可以根据来源方便、养殖难易、养殖密度以及成本等因素进行考虑。现在也有制成3 mm人工配合颗粒饲料进行投喂。池塘水质要保持肥、活、嫩、爽,池水透明度应控制在30~40 cm左右,水色长期保持在茶褐色、褐绿色或黄绿色。透明度过小,控制施肥,加大换水;过大,加大施肥量,保证海蜇生长充足的饵料需求。

池塘肥水,以及自然海区的污染,可能导致养殖池塘的富营养化,池水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堆积,特别换水量小的池塘会尤其严重,从而影响海蜇生长,导致海蜇存活率下降。淤泥较多,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的海区,可以利用人工培养的或市售的有益菌如光合细菌等来改善底质,同时提高换水量,停止施肥。

南通地区温度适宜养殖三茬,养殖过程中可以采用暂养技术来提高存活率、延长生长周期以及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可在池塘中央或背风向阳一角,按池塘面积3%~5%的大小,用60目筛绢设置海蜇暂养池。5月份左右就可以进行头茬养殖。先将海蜇苗暂养,10 d后再拆网放至池塘养殖。一般海蜇生长到45 d,伞径达20 cm时,二茬海蜇苗围网暂养。海蜇生长到60 d,伞径达30 cm时,可以捕捞,此时可将二茬苗种网箱拆除,进行大面积养殖。依此模式,三茬养殖也是如此操作[15]。

海蜇放苗可以分为一次放足,也可以分批放苗,轮放轮捕。春天水温回升至16 ℃以上时第一批投苗,控制在总苗量的1/3左右。养殖20 d后,海蜇伞径达15 cm左右,投放第二批苗,同样是总苗量的1/3。再养殖20 d,投放余下的总苗量1/3的第三批苗。第三批苗投放一个月后,第一批苗达商品规格可以起捕上市[16]。这种养殖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养殖设施,节约了时间,提高养殖效益,甚至可以进行第四茬的养殖。

3.2 港塭养殖

港塭是由人工在海湾中筑坝或拦网形成。港塭养殖主要充分利用天然条件,包括海湾、水质、天然饵料等,因势利导,形成一个适合人工养殖的设施。养殖过程有与池塘养殖相类似的地方。放水进苗前可以进行清底、消毒等,海水用筛绢网过滤。港塭水深要求1.5 m以上,底质泥质或泥沙质底,底部稍平坦。养殖过程中不投喂人工饵料,通过大换水,主要利用港塭天然生产力进行生产,放养密度不要超过4 500只/hm2。每天换水量大,可达30%左右,水质能得到保证。港塭养殖的关键因素天然饵料,港塭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组成和数量及其生产力决定了海蜇的放养量和产量的高低。选择港塭进行海蜇养殖,除了港湾、水文条件、底质等硬件条件外,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必须进行调查,从而决定有没有开展海蜇养殖的价值以及海蜇投放量的大小,以及经济效益大小的核算。

3.3 围网养殖

围网选择潮下带区域,大潮最高水位不超过7 m,大潮最低潮时最浅处应在0.5 m以上,防止海蜇搁浅。面积至少在10 hm2以上,面积较大,可以避免海蜇触网。底质为泥质或泥沙质,利于海蜇安全以及便于围网。养殖季节风浪要小。南通海区能够满足要求。围网养殖水质很稳定,但围网养殖的食物来源只能是天然饵料,所以围网养殖类似港塭养殖,必须对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组成和数量及其生产力进行调查,从而决定养殖的可行性以及养殖密度。一般海区养殖密度同样不要超过4 500只/hm2。

3.4 大棚养殖

南通养殖户很早就开展大棚养殖水产品的实践,主要有河蟹育苗、南美白对虾养殖等,但海蜇养殖的大棚面积要求较大,寬度要达30 m左右,长度依地势,一般不少于100 m,面积达1 hm2左右。面积过小影响海蜇存活以及生长,面积过大则不易管理和调控。水深1.5 m。水质通过换水以及人工增氧来控制,增氧只能设置小型增氧机,通过铺设细管和气石来进行水体增氧,不能使用叶片式等增压机,防止对海蜇造成伤害。饵料可以使用配合饲料,辅以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等。大棚养殖人工可控性强,养殖密度可以达到50 000只/hm2。水色以茶色、茶褐色为好。大棚保温性好,可以及早放苗,延长养殖周期。

4 结语

海蜇是南通地区很重要的海产品,加工的海蜇头、海蜇皮因营养价值高、口感好一直是当地老百姓喜爱的食材,另外也逐渐成为南通地方特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符号产品,市场需求量越來越大。随着捕捞量的萎缩,通过发展海蜇的人工养殖来提高产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目前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南通地区海蜇的人工养殖引进的较晚,有许多基础知识需要研究和完善。外地区的养殖模式和经验可以学习和借鉴,但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另外其他海产品的养殖方式、养殖管理,也可以部分应用到海蜇养殖上,甚至养殖设施也可以被海蜇养殖利用或加以改造利用。通过借鉴外来的海蜇养殖方法和本地的其他水产品的养殖方式、养殖技术,开创出适合本地区的海蜇养殖模式。

参考文献:

[1]

洪惠馨.水母和海蜇[J].生物学通报,2002,37(2):13-16

[2] 戴泉水,卢振彬,叶孙忠,等.福建海区海蜇渔业资源状况及其渔业生物学[J].福建水产,2004(2):1-8

[3] 彭永章,王惠瑛.霞水母资源亟待开发研究一一浅论渔船捕捞与机械加工霞水母一体化技术的开发[J].中国渔业经济,2007(2):43-45

[4] 吴宝铃.印度尼西亚的海蜇渔业[J].海洋渔业,1985(3):140

[5] 王树海,任方旭,孟卫芳,等.滨海海蜇生态养殖技术[J].北京水产,2008(4):45-47

[6] 张岩岩,王淼, 杨辉,等.池塘海蜇养殖高产试验[J].河北渔业,2009(8):27-28

[7] 李妍妍,杨晓红,杨春.海蜇和沙蜇的氨基酸分析[J].河北渔业,2004(5):10-11

[8] 李建生,凌建忠,程家骅.中国海域两种大型食用水母利用状况分析及沙海蜇资源量评估[J].海洋渔业,2014,36(3):202-207

[9] 游奎,迟旭朋,马彩华,等.我国海蜇产业发展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2,30(5):108-111

[10] 陈洪全,唐莹.滩涂开发驱动力及对策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5):6-10

[11] 农牧渔业部水产局,农牧渔业部东海区渔业指挥部.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583-594

[12] 简慧兰,陶建军,张健夫,等.南通市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评价[J].海洋渔业,2012,28(4):342-345

[13] 孙振兴,张明青.海蜇的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6,24(3):493-494

[14] 李晓东,刘铁钢,张长新,等.几种生物饵料对海蜇幼蜇生长的影响[J].水产科学,2003,22(3):4-6

[15] 张锡佳,刘相全.从产量到质量——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369-372

上一篇:国考报名注意事项下一篇:五年级上学期德育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