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2024-07-07

外国文学(共6篇)

篇1:外国文学

从“外国文学”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摘要:学科调整后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在信息一体化的全球化氛围中,再现勃勃生 机,很快从原来的危机状态下走出,经过几年发展,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三级体制得以完善,全面拉 动了该学科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深层进展。但学科合并后的高层次整合并不理想,两个老学科之间的关系 多有争议,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依然不少。文章就学科合并及合并后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理念目 标、教学新模式建构以及近年来的教学改革试验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整合;教学改革

19周作人以北京大学文科教授的身份首先开设欧 洲文学史,1918 年第一本《欧洲文学史》教材问世。1930 年朱自清主持清华大学国文系后,明确提出从“比较”高 度认识“西洋文学”。1938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对大学课程 进行调整,中文系课程设置沿用清华思路。1946年,按照 闻一多的设想:把中国语言文学系和外国语言文学系分解 重组文学系和语言系,后因争议较大未能实施。1952年新 中国高校学科大调整后,“外国文学史”作为规范的学科 名称替代“欧洲文学史”、“西洋文学”。19国务院社 科规划办公室为适应新世纪的发展需要,本着减少旧学 科、发展新学科的宗旨,将高校讲坛上存在了80年的外 国文学与20 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比较文学实施学科合 并,合并为“文学”学科之下新的二级学科——“比较文 学与世界文学”,原有学科只能以专业性质(专业方向) 存在.

一、学科整合背景及内部关系明确 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本是该学科两个重要的概念.

1827年歌德从“各民族文学间的相互容忍”和“作品具有 普遍的全人类意义”两方面提出“世界文学”(德语复合 词Weltliteraur)的构想:“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 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 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①研究者据此认为文学是不断进化 的有机体,从民族文学到世界文学,体现了人类文学的伟 大进步,论者确信,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日益临近,相互影 响日益深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文学正在形成.

韦勒克·沃伦认为世界文学除歌德赋予的涵义外,还指全 球各民族文学的总和,或指那些享有世界声誉的优秀作 品,他较早认识到世界文学对于比较文学的重要性,他这 样界定比较文学:从一种国际的角度研究所有的文学。从 中我们看到两种涵义的世界文学:一个着眼于文学发展前 景的理论构想;一个立足于划定比较文学的对象和角度.

而在国内“世界文学”却没有在学科的理论构建中真正发 挥作用,起支配性作用的是“文学关系”说。比如陈惇、 刘象愚著《比较文学概论》给比较文学下了一个相当完整 的定义: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 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 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意 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把比较文学界定为对各种“文学关 系”的研究,这是中国学派较为一致的观点,而“文学关 系”是一个差异性概念,在文学关系的研究中,国别、民 族、文化差异等外部因素是其关注的中心,对它的强调消 解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系统性和内在的 同质关系.

由于新学科的诞生,进入核心课的外国文学在大学中 文系的地位获得极大改善。“外国文学”在“中国语言文 学系”是否具有合法性的问题得以根本解决。但学科合并 后,学科内部与比较文学的矛盾却凸现出来。从新学科的 命名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不能够彼此替代,而应该保留各自本原特性,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整合,以达至文学研 究的新境界,但实际情形却不全然如此。硕士研究生招生 方向一贯是学科发展的晴雨表,通过互联网,仅就 年全国有硕士招生资格的50所大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 现,各大学的招生方向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如北京大 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原先没有世界文学 专业,在新学科的招生方向中,也没有世界文学方向,而 全是中外文学关系的方向。第二类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 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原先有世界文学专业,在学 科合并后,世界文学方向的重要性降低,把重要精力转向 中外文学关系的方向。第三类如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 等,在二级学科下,没有设具体方向。这些学校以前有世 界文学专业,学科合并后在发展方向上尚不明朗,现有师 资以世界文学为主。第四类以上海师大、苏州大学、武汉 大学为代表,他们在招生方向上,有中外文学关系方向, 也有世界文学方向,二者并重。新学科在研究方向的设置 上,应该是比较文学理论、中外文学关系、世界文学并 重,上海师大一类大学的做法较接近这种理想状态。② 在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就是外国文学。它包括外国 单一作家、作品本身的研究,包括国别文学的研究,包括 区域文学(如欧美文学、东方文学、拉美文学等)及总体 外国文学的研究,同时,它也包括含有中国的世界范围内 全部的文学的研究。从19 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一百多年 间,外国文学研究在中国取得了空前的实绩,而中外文学 关系的研究只是近才形成规模的,在新的学科中, 需要有中外文学关系的维度,也需要有纯粹外国文学的维 度。从学科的整体发展来看,世界文学无疑是比较文学基 础,而比较文学则是世界文学的研究方法,二者之间的确 存在着知识平台与方法论的互补性。世界文学在新学科中 不仅要维持它的存在,更要推动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需 要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世界文学的意义。不论世界文学作 为对象还是角度,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就像聂珍钊在 2002外国文学年会所说:外国文学史本身就有比较文学的 特点和内涵,外国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在本质上 是一致的.

二、课程设置及知识体系的完善 按教育部的部署

从起,师范院校逐步以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取代原来的“世界文学”或“外 国文学”。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其中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本专业 课程设置、专业方向、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等都要进行全面 改革。但迄今为止,很多条件不具备的大学和师范院校都 还没有开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我们还是按原 有的外国文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运作。课程怎样设计, 如何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如何调整,教学方法如何改 善,这正是我们需要探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篇2:外国文学

讲授课题:《西风颂》 姓名:赵德丹

学号:100101010089 班级:汉语言文学(1)班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雪莱的生平以及《西风颂》的写作背景。

2、技能目标:把握诗歌中的内在线索,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3、情感目标:了解诗人渴望献身革命的强烈愿望和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结合本诗写作背景,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每一节进行讲解,分析大量新奇的比喻和鲜明的意象,让学生分析诗人的想象力的瑰丽。

3、赏析名句,让学生具体掌握本诗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等。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信息采集

1、作者简介。

雪莱(1792—1822),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1822年7月8日,诗人出海航行遭遇暴风雨,溺水而亡。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抒情诗及政治诗,《致云雀》、《西风颂》、《自由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暴政的假面游行》等诗都一直为人们传唱不衰。

2、诗歌背景知识。

这首诗写于1819年秋日的一个午后,当时,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诗人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树林里漫步。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到了傍晚,暴风雨夹带着冰雹雷电倾盆而下,荡涤着大地,震撼着人间。大自然威武雄壮的交响乐,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他奋笔疾书,谱写了不朽的抒情短诗《西风颂》。

二、新课导入

自然界的闪电雷鸣,最能让人联想到什么?或许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便是人世间的狂风暴雨。“冬天来了,难道春天还会远吗?”四季交替,本是自然规律,一场电闪雷鸣让诗人自然联想到了人世间的狂风暴雨,然后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篇,让世人如此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雪莱的这首《西风颂》。

三、新课内容

1、整体感知全文,了解全诗大致意思。

先让学生各自默读此诗,再大声诵读,尝试把握诗歌展开的线索。

2、作品赏析

《西风颂》是欧洲诗歌史上的艺术珍品。全诗共五节,由五首十四行诗组成。从形式上看,五个小节格律完整,可以独立成篇。从内容来看,它们又熔为一体,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

第一节,写狂暴的西风如何摧枯拉朽,将落叶扫尽,又将种子吹入土地,等到春天的到来。诗中有两处可能不易理解,需要做一点解释:“有翼的种子”,指的是那些靠风力传播到远方的种子;“碧空的姊妹”,是指春天清新的东风,诗人将东风称为西风的姊妹,为了表明二者之间的联系。在这一节中,诗人运用了色彩对比的手法,在描写西风扫荡的秋天时,“黄的,黑的,灰的,红的像患肺痨”一句,渲染出树叶凋零时一片色彩斑斓的衰落景象,而“鬼魅”“巫师”“疫疠”“死尸”“黑暗的冬床”等词汇、意象的出现,更突出了一种万物肃杀的气氛。但当写到“春天”来临,语言的色彩又趋于柔和、明媚──“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诗人不愧是用“色”的高手,在这几行诗中大自然由枯到荣的变化过程,被形象地呈现。最后,诗人将无处不在的西风命名为“破坏者兼保护者”,这里包含了一种特定的认识,西风既是旧世界的破坏者又创造了新的世界,这正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辨证规律。

第二节,视角拉向了高空,写西风怎样吹破了乌云,形成了暴风雨。这一节是全诗中想象最为奇异、瑰丽的一部分。在一开始,被风吹散的流云,被比喻成大地上的枯叶,在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由此形成了自然的转换,混乱、撕扯、纠缠等词的使用,也强化了一种动荡的感觉,破碎的云朵也像落叶那样,正在挣脱那些看不见的“枝干”。在下面的诗行中,诗人运用了一个更为大胆的想象,将飘落在空中的云气,比喻成“狂女的飘扬的头发”。所谓“狂女”,原文是“Maenad”,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在古代的绘画中,她有着怒发披散的形象。狂怒的形象,四散的长发,恰恰准确地表现了乱云飞渡的自然奇景,也暗示出大自然的神秘和危险。在这一节中,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诗人的想象虽然大胆,但事实上也遵循了一些科学常识,如暴雨的形成,来自水气的蒸腾、凝结,伴随着云层之中“电”的作用等。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不仅拥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他对物理、化学、电学等自然科学,也有极大的兴趣,在这首诗中,对自然伟力的赞颂是与对自然的认识结合在一起的。

上面三节写的是西风纵横于天地之间,第四节回到了诗人自己,他呼唤西风将“我”带走,像树叶、浮云、水波一样,不羁地、自由地浮游于世界。为了表现西风的速度和“我”心情的迫切,诗人使用了一连串相同的句式──“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假如我分有你的脉搏”,“假如我能像在少年时,凌风而舞”──形成一种铿锵、飞扬的节奏,“当我是水波、树叶、浮云”一句,更是模拟出西风的不断激荡。后面的第五节,这种语言的气势愈发强劲,诗人改用一系列祈愿的句式,表达了要与西风合为一体的决心和勇气。最后出现的那句著名格言,则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而且好像是直接对着读者发问,仿佛西风刹住了脚步,诗歌的内涵一下子变得无比隽永。

从大地、天空到海洋,再到“我”,在人与自然之间,诗人纵横驰骋地展开了想象,将自然现象、科学观念、宇宙的认识、生命的激情,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诗人扩大的心灵世界。在描绘西风的形象之外,诗人也多用感叹词与重叠的句式,特别在前三节都以“哦,你听”来结尾,使五个诗节,虽可独立成篇,但相互连缀,正像在天空中自由舒卷的西风一般,一气呵成。

3、层次结构分析

全诗共5节,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至3节):写西风扫落叶,播种子,驱散乱云,放释雷雨,把地中海从夏天的沉睡中吹醒,让大西洋涂上庄严秋色。这一部分是对西风的赞歌。

第1节:称颂西风“既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它既能横扫枯死的落叶(象征腐朽的反动势力),又能护送“有翼的种子”暗藏地下,只等春风吹起,万卉齐放(象征革命思想终将萌发、壮大)。

第2节:再次颂扬西风扫荡腐朽事物的强大威力(象征革命的力量)。它能势卷流云,随之带来黑雨、冰雹和火焰,“将濒临的一年埋葬”。这一节把境界由地上扩展到了高空。

第3节:写西风吹醒了南国的地中海,震惊了大西洋,使汹涌的波涛为它让路,深渊的草木也为之战栗。这一节将西风的强大威力由空中扫到海洋,暗示着革命风暴终将在各处掀起。

第二部分(4至5节):诗人将自己写入诗歌,同西风合为一体,把主观感情同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

第4节:诗人尽管在人生路上受尽挫折,他仍然渴望西风能象举起水波、树叶、流云一样,使自己振奋起来,获得新的生命,表现了诗人投入革命风暴的强烈愿望。

第5节:诗人愿西风给予他“狂暴的精神”,吹落“枯死的思想”,“促成新的生命”,从而“把昏睡的大地唤醒”。最后两句展示了光明的前景,充满着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

4、思想内容概括:

这首诗将自然景物的描写和革命激情的抒发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西风作为革命力量的象征,既赞颂它对腐朽的旧势力的扫荡,又热情地讴歌它对新生事物的保护和促进作用,揭示出旧事物必将让位于新事物的客观规律,反映了诗人对反动腐朽势力的憎恨,对光明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5、艺术特色举要:

①气势豪放,想象奇丽,境界开阔,充满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时而陆地,时而天空,时而海底,常常把读者带进雄奇壮丽的境界。流云被撕成疯女飘扬的散发,大洋深渊的花草在颤栗萎缩,摧枯拉朽,使人惊心动魄。

②情景交融的特点。诗的前三节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后两节融入了诗人自我形象和主观感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西风的热爱与向往,由景入情,两方面联结得自然、巧妙。当然,前三节的景物描写本身也蕴含着作者对西风的赞美之情。总之,景中有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

③通篇采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意义深远含蓄。例如第三节,写西风唤醒了地中海、震惊了大西洋,就很容易引起人们对现实的深思。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不少处于被奴役、受压制的境况,而大西洋上的英伦三岛及其沿岸的法国正是推行殖民主义的霸权国家。诗中所写的“昏睡的地中海”、“汹涌的大西洋”,未必不反映了诗人对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关切,对奴役者的痛恨。又如以落叶象征腐朽、残败的旧势力,又把落叶形容成“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是重染疫疠的一群”,形象丑恶,不堪一击,有如“鬼魅碰上巫师,纷纷逃避”。既形象生动,又蕴含象征意义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人生态度】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现在我们一般引用这句话来安慰和鼓励处于困境中的人:眼下虽然很艰难,但一切很快就会好起来的。这句话反映了诗人不畏黑暗势力、坚信革命会成功的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引导我们要持有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遭遇磨难时不放弃,不绝望。【归纳总结】

借西风横扫落叶的威势来比喻革命力量清除反动政权;借西风吹送种子来比喻革命思想的传播,寄托诗人对于未来的希望──这就是《西风颂》中歌咏西风是“破坏者兼保护者”这个主题思想的两个方面。经过几天的酝酿,雪莱进一步以西风自比,以西风比喻一切革命诗人和诗歌,大力阐发了诗人和诗歌的双重作用:破坏旧的,催生新的,这就更加丰富了这首著名抒情诗歌的进步内容。当然由于时代和世界观的限制,雪莱的革命思想基本上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还带有抽象和虚幻的性质。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西风颂》雪莱

篇3:外国文学

笔者发现, 邓笛的外国文学编译之所以会受大众欢迎, 是因为这些编译文章契合了接受主体在特定的文化交汇点上独特要求。一方面, 它们满足了新时期接受主体的精神需求, 另一方面, 接受主体的精神需求又反转过来促成了编译主体的外国文学编译活动的继续和深化。

那么, 在改革开放的风云际会之时, 为什么这些带有明显的主观随意性的编译文章反而契合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并形成了一股颇有势头的文学现象, 以至于我们对此用“外国文学编译”这样的专门术语来概括它呢?为什么那些更为准确把握原文的翻译作品并没有为读者所认同, 甚至很难在报刊上发表呢?邓笛的编译文中有哪些独特的精神特质满足了这样一种审美需求呢?

一、西方文学的东方化

邓笛的外国文学编译的特点是, 在保持西方文学的基本韵味的同时, 也契合当代历史条件下的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需求。在翻译过程中, 拘泥于西方文本, 用直译的方式直接登陆中国文化语境, 肯定无法找到其契合点;如果拘泥于中国接受主体的审美需求, 完全改变西方文学的本来面貌, 则肯定无法实现接受主体新的审美心理的培育, 只有既遵循了西方文学的文本世界, 又把其纳入到中国文化语境, 才能找寻到其契合点, 恰恰是在这一点上, 外国文学编译符合了这一现实的客观需求。最大限度地保持编译者既有的中国文化立场, 用中国文化立场来理解和整合西方文学, 就实现了西方文学的东方化过程。依据原文文本使编译者只能在原文的基点上展开自己的东方化过程, 他无法更改其文学叙事所规范的既定事实, 这就保证了外国文学编译保留了西方文学的基本特质, 使外国文学编译确保自我独立的文学品格, 又不至于成为背离西方文学的信马由缰式的杜撰, 这也是外国文学编译给接受主体以新的审美冲击力的重要前提条件, 是接受主体对西方文学爱不释手的重要缘由[1]。外国文学编译尽管是用中国话语建构起来的独立文本世界, 但这一独立文本世界是不同于中国原创文学的一个“新天地”;另外, 外国文学编译显然并不是直接照搬西方文本, 而是经过自我文化心理结构的整合, 也就是说, 外国文学编译已经在编译者的翻译过程中, 融入了自己的理解, 纳入了自我所认同的中国文化。尽管从翻译的角度来看, 这些编译文章可能误漏百出, 但它们的中介作用是无法否认的, 因为它们为那些不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接受主体打开了一片审美的“新天地”。编译者之所以没有直接进行翻译, 而是以编译的方式对原文进行再加工, 就是因为经过编译之后的译文更易被接受主体所接纳。外国文学编译后的文本带着乡土气息, 符合本土的欣赏习惯, 去除了洋化的别扭因素, 根据中国人的审美需求毫不犹豫地在形式与内容不能兼得的情况下进行取舍。它们是嫁接杂交后的新物种, 掺杂了新鲜血液, 有着基因变异后的强大生命力, 不时会散发出东方艺术的魅力。这些译文所具有的结合了当代文化的“非西非中”和“亦西亦中”的文化品格, 使它们在当代这个特定历史坐标上获得了独立的中介价值。

外国文学编译打开的这个“新天地”既是一个不同于中国原创文学的“新天地”, 又是一个没有与中国文化绝缘的“新天地”。在这个“新天地”里, 邓笛及其他编译者们还整合进了许多属于自我民族文化传统的东西, 这整合后的文本世界, 在西化程度较深的接受主体那里, 则会感到它和西方文学的本体世界相去甚远, 甚至能够觉察出这些编译文章中存在的无意误译和有意增删等问题。这自然而然就会遭到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接受主体的否定。但是, 有趣的是, 邓笛本人就是英语专业人士, 有着丰厚的英文功底, 按理说, 这种背景会使其既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发生裂变, 其翻译也就应该会出现程度不同的西化倾向, 但是邓笛的编译文在接受主体那里并没有产生既有文化心理结构的落差, 显然, 邓笛明白:当接受主体完全离开自己已有的理解所达到的限度时, 其接受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 邓笛在翻译方式上面临着抉择:一方面, 坚持编译会使认同西方文化的接受主体对编译者这种非驴非马式的翻译无法容忍, 认为他甚至不是在进行翻译, 而是自我言说。另一方面, 坚持传统观念的翻译会使得那些对西方文化一无所知、类似“白板”的接受主体对其循规蹈矩的翻译感到无法接受, 使其无法在接受主体既有文化心理结构中寻找到位置, 从而出现隔膜。显然, 邓笛把他的译文读者定位于不了解西方文化的接受主体, 而不是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接受主体。

二、民间文学的时尚化

阅读邓笛编译的文章, 我们会发现, 他在编译中使用了大量的时尚语言, 比如“买单 (埋单) ”、“拍拖”、“写真”, 又如带有新的意思的“恐龙、青蛙、大虾、菜鸟、粉丝、发烧友”等, 使其翻译和时代的审美趣味保持最大限度的协调, 这是其翻译为社会所接纳的又一重要前提。事实上, 也正是这些与原文看似存在差距的表达, 才使外国文学编译获得了当下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比如, 邓笛编译的文章“野猫的裁决” (1) , 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只鹧鸪, 在一处山林的草丛里安了一个窝。有一天, 它离开窝, 去一个很远的地方觅食。它不在的时候, 一只兔子发现了这个窝, 就住了进去。可是, 过了几天, 鹧鸪回来了, 与兔子就谁该拥有这个窝的问题发生了争执。在它们争执不下的时候, 一只体型硕大的野猫走了过来。野猫伪装公正, 骗取鹧鸪和兔子的信任, 最后吃掉了它们。

笔者找来原文与邓笛的译文对照研究了一下, 发现原文是19世纪美国一位作者写的一则民间故事, 文字浅显, 如果用符合纯正理论的规范去翻译, 则并不太难, 但结果恐怕只能是一个难以引人注意的普通的民间故事。然而, 邓笛的这篇译文被《读者》在内的众多报刊转载, 这是因为邓笛在翻译时使用了时尚词语, 比如把nest译成“无主之窝”, 把habitation译成“实际居住”, 让人不禁想到了媒体在报道中日钓鱼岛之争及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表现时所用到的一些词语。这样的处理赋予了这则老故事新的生命力。

邓笛的编译有意识地贴近时代, 接近时尚, 这种意识有助于催生新的形式, 形成新的理念, 推动思维的进化。邓笛还让自己的编译语言与网络接轨, 努力进入网民的语境, 这种做法毫无疑问地会拓宽思路, 贴近现实, 增强创造性。另外, 邓笛丢掉自己英语专业人士的身份, 使自己贴近他的读者群, 而不是贴近原作者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他的编译文不但在内容上而且在外在形式上都能够契合他的读者群的文化心理结构的需要。实际上, 由于社会文化、语言、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翻译原本就绝非只是一种对应的符码转换, 而是要在保持深层结构的语义基本对等及功能相似的前提下, 重组原语信息的表层形式[2]。其中在重组的过程中, 甚至一些基本信念被替换、被颠覆, 文学发生了“范式的变化”。西方语言区别于汉语的言文不一, 它是言文一致的拉丁语系, 这就使文学语言和现实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是和谐一致的。但是, 在汉语言中, 汉语由于是一种象形文字, 其文字本身具有表达意义的作用, 这就使书面语言得以离开口语而存活。而编译则使西方文学的话语被整合为地道的当代汉语书面语, 并以此实现了对中国传统阅读心理习惯的迎合, 从而完成了登陆中国读者文化心理的艰难过程。这就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纳了西方文学, 并且觉得西方文学和我们的文学与文法有着同一的价值取向, 继而使人们消除了对于西方文学的排斥性文化心理, 具有了一种可以“平等”对话的基础。当然这里的“平等”是不可能真正的平等对话, 但对话本身却表明了对话主体容许对话对象的存在。

三、主流文学的感悟化

邓笛在编译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本位, 使他最大限度地契合接受主体的文化心理的实际状况, 成为他们走出自我的一个重要中介。

邓笛编译与传统外国文学翻译最大的差别是,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要进入西方文化的现实语境中忘掉自我, 而邓笛的编译却要求自己能够从其独特的文化立场出发, 由个体文化情怀引发社会文化情怀, 进而促成外国文学编译的独特魅力。

当今的中国, 经济飞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不合理现象, 如贫富悬殊、贪污腐败、部分职工下岗、社会治安等问题。中国知识分子素来有忧国忧民, 视国家兴亡天下苍生为己任的高贵品德, 而邓笛这样的外国文学编译者是知识分子的一部分, 编译而不是传统的翻译就成了他们应对当下社会问题的一种策略性抉择, 同时也契合了探寻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当下国人的潜在心理需要。

笔者在将邓笛发表的文学编译文章与原文对照阅读时发现, 许多译文都较之原文平添出一些感悟, 比如:“就好比, 人中奇才, 因为不循常规, 所以被视为异类;因为与众不同, 所以被说三道四;因为有了非议, 所以被排斥在外” (2)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并且持之以恒去做某件事情, 即使这件事情看上去难以完成, 也一定能有所收获” (3) 、“……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心无定力, 人如浮萍, 随波逐流, 终将无成” (4) 。这些锦上添花的语言让“文学编译”后的文本有了心灵鸡汤的味道, 帮助接受主体直面人生, 解惑与思考。诗的比兴、借物抒情、主旨的突出与延伸、咏叹的多视角、一滴水折射世界是邓笛编译时常用的手法。

由此可以看出, 邓笛在解读西方文学时, 从为国人排忧解难的实际出发, 希冀对中国的现实有所推进。但是, 这些无疑是违背原文的增译, 可是恰恰就是这些增译, 既迎合了主流文化的规范需求, 又契合了接受主体的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 并成为他的编译文得以受到大众欢迎的又一重要缘由。

传统的文学翻译当然仍然是当今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主流, 邓笛式的非主流的文学编译恰恰为它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 互为参照。特别是文学编译对于文学翻译主体意义的强调和文学翻译独立品格的坚持, 始终会作为一种潜能伴随文学翻译发展的进程, 或隐或显地发挥着影响。

四、贵族文学的平民化

邓笛的外国文学编译作品在国内广受欢迎的现象昭示着当下中国社会和全球文化审美的复杂性。当代社会是多元文化的时代,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 世界历史正进入一个没有英雄, 起码是没有君主的“散文”而非“史诗”的年代[3]。这种现象只有放在当代审美文化的语境中考察, 我们才能廓清假象, 真正认识其原因。

所谓当代审美文化, 按照姚文放的解释是指“在现代商品社会应运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化形态”[4]。这种文化系统的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技术主义、实证主义、折中主义等, 这些思潮的一个共同倾向就是从本体论走向功能论, 表现在文化上就是从本位主义走向消费主义, 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崇实、尚用、拜物的心态。

首先, 商品经济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把文化变成了商品, 而商品化了的当代审美文化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娱乐性、感官性。恰恰是在这点上, 当代审美文化完全颠覆了传统审美文化的超越性品格。人类审美发展到今天可分为前审美时代、审美时代和后审美时代。在前审美时代, 人类审美处于未分化状态, 审美与日常劳动、宗教、祭祀、巫术及人类的生存活动融为一体, 这一时期的审美更多地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质。到了审美时代, 直接以康德“审美无利害”理论作为唯一标准, 把审美活动从其他日常活动中分离出去, 美学研究单纯以经典的、高雅的艺术作品作参照系, 并以超功利的眼光看待艺术。这一时期的审美特点还表现为分化和分层;艺术从劳动中分化出来;文化分为各类层次、各种等级, 譬如西方文艺复兴第一次把人分为“有教养”和“无教养”、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品评, 等等。而到了后审美时代, 对于审美时代的分层文化、等级文化和审美现象进行了拒绝和批判。更多提倡的是大众文化、泛文化, 自康德以来以“审美超功利”和“审美距离说”作为支点构筑起来的经典美学在当代审美文化面前也因此出现了“合法性危机”。当代审美文化的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就是贴近现实的世俗生活, 呈现出多元化、娱乐化和感官化的趋向, 表现出崇实、尚用、拜物的特征。邓笛的编译文之所以广受欢迎, 原因就在于原作在编译者的改造下更多地具备了这些特点。

其次, 当代哲学思潮体现出重实在的现实价值而轻终极价值的理论品格。它带来的深刻变革就是普遍的游戏心态的生成, 当代审美文化完全蜕变为享乐、休闲、游戏的手段和工具, 并不承担任何精神升华的义务。与急功近利和游戏心态相对应, 一部分坚持追求终极意义的人们在当代生活中产生了丧失精神家园的漂泊感, 而这种漂泊的无家和无根的感受则在当代审美文化中演化为人们对感官、娱乐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诚如利奥塔德形容的那样, 折中主义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特征;人们听强节拍的通俗音乐, 看西部影片, 午餐吃麦克唐纳的食物, 晚餐吃当地菜肴, 在东京洒上巴黎香水, 在香港穿“过时”服装———这种眼花缭乱的流行时尚结束了任何统一的标准。个体的即时盛兴成为唯一可信的内容。这个时候, 邓笛式的编译因其松弛、灵活、自由、零散、轻松, 而符合了当代审美文化所喜爱的品质。邓笛的编译既可以体现当代审美文化放任洒脱的游戏精神, 又可以体现当代审美文化胸无大志的零敲碎打。无论人们是在肯定的意义上还是在否定的意义上都不能不承认这一点[5]。

第三, 当代社会心理是养育当代审美文化的母体、土壤。而审美心理在某种意义上说, 已脱胎于社会心理。商品经济时代事实上已经根本地改变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如今我们已经处在文化转型的特定时期。由于新的时代“轴心”正在形成之中, 旧的价值体系则已被消解, 于是现在的人类正处于一种中间的空无状态。这种中间状态孕育出了这个时代的特殊社会心理:普遍的虚无感、失落感, 浮躁的心态, 以及由虚无感衍生的焦虑症、自恋癖等。“虚无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只不过这种社会心理有时候显得极为隐蔽不易察觉罢了。总的来说, 虚无的最为本质的表现就在于恒定的价值立场的缺席, 它所带来的最为明显的后果就是对于时尚的追逐和盲从、从众心态以及对娱乐性和感官性生活的无原则认同”[6]。从邓笛编译文的本体特征来看, 它们的简短性非常契合当下急功近利的“兑现”心态。在这个焦虑喧嚣的时代, 自恋和急于表白的心态使译者渴望把个人的情感欲望搬到笔下, 无疑编译比起翻译更能表达他们的处世方式和生活情调, 求得自我存在的肯定。潘知常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犬儒精神”在作怪。“所谓犬儒主义, 是指以高姿态来掩饰自己的虚无的自恋狂。在价值虚无的社会, 以抗拒虚无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一无所有, 发展到自己也认为自己真是在抗拒虚无, 以至达到一种自恋狂的境地”[7]。

如果说传统翻译的反商品性、反技术性使得翻译文学贵族化、经典化, 那么商品性、技术性的介入固然一方面使包括文学编译在内的当代审美庸俗化, 另一方面使审美通俗化、平民化。邓笛式的编译作为当代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注释, 即商品形式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形式和方法进入文化领域, 使得兼有文化和经济两种特性的文化形态更容易进入普通大众, 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其文化作用。[8]

五、结语

笔者认为, 对待邓笛式的外国文学编译现象, 我们要心态放松, 更多地持包容甚至是宽容的态度。其实, 这种高台教化的叛逆, 不只限于翻译界。超女现象、于丹和易中天的成就等, 都是走出象牙塔, 亲近民众, 改俯视为平视的结果。我们完全可以把“文学编译”当成是一种个性, 就像李宇春的亲民、非主流文学的挑战、湖南卫视之于中央台、“百家讲坛”的通俗等, 这些都已经为大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邓笛.翻译界外的翻译[J].上海翻译, 2008 (4) :78-80.

[2]谢天振.译介学: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新视野[J].渤海大学学报, 2008 (2) :34.

[3]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39.

[4]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9:3-4.

[5]邓笛.编译文学:也应该得到承认的文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 (6) :91-94.

[6]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的社会心理背景[J].社会科学辑刊, 1997 (4) :124.

[7]潘知常.反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5:147.

篇4:外国文学教学中文学性的突显

【关键词】外国文学 文本细读 叙事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26-02

“文学性”(Literariness)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最早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初《最新俄诗》提出的,他在论及文学科学的对象时认为:“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换言之,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本身的特性,是文学与一切非文学比较所具有的差异性,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那种东西。 胡涛在其博士论文《“文学性”研究》中对其多义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也指出上述解读的片面性和不合适的地方,本文旨在就外国文学教学中出现的“文学性”缺失导致的问题进行论述,不做词源学讨论,故仍沿用上述解释。

一、外国文学教学中“文学性”缺失导致的问题

穷究思想深度,缺少艺术性鉴赏能力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造成中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文学讲授中文学性的缺失。由此导致的学生从艺术角度解读作品能力的下降,写作能力的荒疏,不得不说是当下外国文学教学乃至文学教学的遗憾。

首先,在当今“理论爆炸”的时代,盲目引用各种新奇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牵强附会的解释。十九世纪末开始的西方文学在反传统的旗帜下,各种文学思潮风起云涌,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由此生成各种具有创建性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精神分析学、人类文化学、生态学等陆续为我国文学研究界介绍到我国并在文学研究和文学讲授中得以运用,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大量的了解和吸收文学批评新方法,在文学研究之初不加甄别的将之运用于作品的分析,导致文学作品与批评方法形似而神非。

其次,外国文学由于作品繁多、人物浩繁导致的教学时长安排的困难,学生对于西方文学话语方式上的障碍。课时不足是大多数从事外国文学教学的教师的共识,由于学生接触外国文学的机会较少,对这部分内容生疏,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作家背景、创作生涯的介绍方面,对作品进行文本细读的时间被压缩,而缺少对文本的细读的同时也就是在放弃文学性的探究,学生缺少对异质文学的不同话语形式的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进而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错误解读。

最后,外国文学教学中文学性的缺失导致学生缺少从文学学科视角看待文学作品和文学素材的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课程的传统文学教学模式更多关注文学作品“写什么”而不关注“怎么写”,而文学作品是作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文学的视角,立足“怎么写”的解读,是用“关注写作”的角度来统摄和观照文本,关注言语形式,关注作者在写作流程中的个性与意图。以文学独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引起读者的喜爱与认同,这有别于历史、哲学、社会学的表现形式也是文学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之处。放弃文学技巧的研究,而一味执着于思想深度和内容的新奇的挖掘导致文学根本的丧失。与此同时,在文学创作中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问题、现象,表达空疏的道德义愤却缺乏文学的感染力。

上述种种正是因为缺少对文学性的重视,缺乏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所造成的弊端,而外国文学的文学性突显是解决问题的一条途径。

二、教学中如何突显“文学性”

文学性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根本,那么如何突出外国文学教学中对文学性的重视与理解,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突出文本细读。近些年来,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实践中长时期存在一个“重理论、轻文本”的误区。理论方法只是文学的解读与研究的切入视角,而文本细读才是突显文学性的根本。“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贯穿始终的重要精神和批评方法。所谓“细读”,实为“细评”,主要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全面的评价,评论者在作品的结构、反讽、比喻和夸张等方面显示文本的语义。“文本细读”有利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外国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研究的性质和意义。

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小说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以及小说叙事的语气、主题、象征和寓言手法等方面来考察文本,结合作品同学生一起阐述叙事视角使用的优缺点、象征手法的使用是否恰当、作品情节前后安排是否合理其因果关系如何等等,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小说主要故事情节和脉络的基础上,切实从实际出发来操作文学文本,进而引出相关的阅读参考文献与理论资源,掌握各种表现手法和运用技巧的搭配。 从文本的意象、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作者自身经历的影响等方面对作品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不仅很好地显示出了文章作者对已有的分析和结论的把握, 而且还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结论和对小说文本的基本看法。 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就是典型性案例,将作品拆解成各自独立又整体相连的叙事迷宫,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对文学的本质的认识能力,很值得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的借鉴。

其次,通过教学建立起语言形式与外部现实之间的有机联系。外国文学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说什么”,还要聚焦语言形式,即关注语言文字是怎样把人的情和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学的语言形式是这种文学思维形式的一种体现,同时异质文化带来的文化差异也会导致对文本形式的理解偏差,即涉及到文本的语言形式与跨文化外部现实之间关系的构建。因此,外国文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必须凭借文本去体会作者语言表述的形式以及语言如何表达的内心世界的思考,进而建立起学生——作者——作者眼中的世界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叙事学中以深入挖掘文本层次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目标,强调文本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考察,文本与语境之间关系,考察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的组合形式设计文本从而形成对外部现实世界的反映的,将作者的设计和写作过程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了解的不再是文本表现出的最终的结果而是参与到创作过程的始终,从而促进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加深文学性的感悟。

最后,是学生由被动接受向积极参与的转向。教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而是诱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学生主要任务也并不是“学”,而是以熟悉各种艺术手法去剖解原文,以真正意义的“关注写作”意识的核心,就是在文学性的前提下对如何运用言语的自觉关注。在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以言语为抓手,从写作的角度研判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这是读写沟通的关键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文本”。 以关注细节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寻找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汇、意象、场景等,经过系统地归纳分析必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发现。

著名美国小说家纳博科夫在讲授《包法利夫人》时,设置了一些关于文本细节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如:爱玛读过哪些作品,描述爱玛的穿着、发型和外貌等。以此来诱导学生从细节入手,从作品的言语方式入手解读文学作品。

综上所述,倡导外国文学教学中文学性的突显,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以及艺术性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写作能力差的根本所在,对于外国文学教学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曼·雅各布森.《现代俄国诗歌》,蔡鸿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2]周小仪.《文学性》,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3]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河北学刊》,2004年

[4]马元龙,雅克·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东方出版社,2006年

篇5:外国文学试题

第一章 古代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荷马史诗”两部作品的篇名是()。A.《伊利昂纪》、《俄底浦斯王》 B.《美狄亚》、《奥德修纪》 C.《伊利昂纪》、《奥德修纪》 D.《俄底浦斯王》、《奥德修纪》 2.《伊利昂纪》中两个主要英雄人物是()。

A.赫克托耳、普里阿摩斯 B.阿喀琉斯、赫克托耳

C.阿喀琉斯、奥德修斯 D.赫克托耳、阿伽门农 3.《伊利昂纪》中希腊联军统帅是(),A.阿喀琉斯 B.赫克托耳 C.帕特洛克罗斯 D.阿伽门农 4.《奥德修纪》描写()在特洛伊战争之后返家的过程。A.阿喀琉斯 B.奥德修斯 C.赫克托耳 D.卡吕普索 5.被柏拉图誉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是()。

A.萨福 B.品达 C.阿纳克瑞翁 D.维吉尔 6.“古希腊悲剧之父”是()。A.埃斯库罗斯 B.欧里庇德斯 C.普劳图斯 D.贺拉斯 7.古希腊有名的文艺理论家是()。

A.柏拉图、亚里土多德 B.柏拉图、贺拉斯 C.亚里士多德、贺拉斯 D.贺拉斯、奥维德 8.第一部“文人史诗”是古罗马的()的()A.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B.维吉尔、《农事诗》 C.荷拉斯、《埃涅阿斯纪》 D.奥维德、《变形记》 9.代表早期基督教文学最高成就的是()。

A.《圣经》 B.《新约全书》 C.《旧约》 D.《路加福音》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古希腊神话中诸神的是()。

A.奥林波斯 B.普罗米修斯 C.耶稣 D.波塞冬

2.下列属于古罗马戏剧家的有()。

A.普劳图斯 B.泰伦斯 C.西塞多 D.维吉尔 3.《新约》中的“福音书”包括()。A.《马太福音》 B.《马可福音》 C.《路加福音》 D.《启示录》 4.古希腊神话英雄传说中的英雄有()。

A.阿波罗 B.雅典娜 C.赫刺克勒斯 D、伊阿宋 5.“荷马史诗”中的主要人物有()。

A.阿喀琉斯 B.赫克托耳 C.普罗米修斯 D.奥德修斯 6.下列作品中属于古希腊悲剧的有()。A.《变形记》 B.《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C.《特洛亚妇女》 D.{俄底浦斯王》

7.下列作品中属于阿里斯托芬的有()。A.《阿卡奈人》 B.《鸟》 C《恨世者》 D.《美狄亚》 8.下列属于古罗马诗人的有()。

A普劳图斯 B维吉尔 C.贺拉斯 D.奥维尔 9.下列属于维吉尔作品的有()。

A.《埃涅阿斯纪》 B.《牧歌》 C.《农事诗》 D.《变形记》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一、填空题

1.中世纪文学主要包括教会文学、骑土文学、和。2.法国的骑土文学有 和 两种。

3.后期英雄史诗最著名的有法国的,西班牙的,德国的,俄罗斯的。

4.城市文学中讽刺故事诗的代表作是 ___________。

5.《神曲》的作者是____的____。长诗中出现两个导者,他们分别是____ 和_____。6.恩格斯评价说,_____“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7.《神曲》分为三部,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教会文学取材于()。A.《圣经》 B.神话 C.宗教剧 D.《荷马史诗》

2.后期英雄史诗中最杰出的作品是()。A.《贝奥武甫》 B.《埃达》 C.《罗兰之歌》 D.《伊戈尔远征记》 3.但丁献给贝亚特丽齐的抒情诗集是()。A.《飨宴》 B.《神曲》 C,《天堂篇》 D.《新生》 4.《神曲》第一部分篇名为()。

A.《炼狱篇》 B.《地狱篇》 C.《新生》 D.《天堂篇》

三、专用术语解释 1.教会文学 2.骑士文学 3.英雄史诗 4.城市文学

四、理解解答题

1.简述《新生》的内容。

2.简述维吉尔和贝亚特丽齐在《神曲》中的象征意义。3.简述《神曲》的艺术特点。

五、综合论述题

1.论述但丁在《神曲》中表现出来的思想上的两重性。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国的小说家。A.英 B.法 C.德 D.西班牙 2.《堂吉诃德》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

A.堂吉诃德、杜尔西内娅 B.堂吉诃德、桑丘潘沙 C.桑丘潘沙、公爵夫人 D.杜尔西内娅、桑丘潘沙 3.下列作品中哪一部不属于莎士比亚的作品()。A.《维纳斯与阿都尼》 B.《李尔王》 C.《羊泉村》 D.《麦克白》 4.()是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代表作。A.《亨利四世》 B.《亨利五世》C.《理查三世》 D.《约翰王》

5.有人说,()是“时代的灵魂”,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A.乔叟 B.狄更斯 C.莎士比亚 D.塞万提斯 6.下列不属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是()。

A.《麦克白》 B.《李尔王》 C《罗密欧与朱丽叶》 D.《奥赛罗》 7.莎士比亚戏剧中具有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是()。

A.《仲夏夜之梦》 B.《奥赛罗》 C.《雅典的泰门》 D.《罗密欧与朱丽叶》 8.“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段独白出自()之口。A.哈姆雷特 B;克劳迪斯 C.雷欧提斯 D.麦克白

9.“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魂”这段独白出自()。

A.《雅典的泰门》 B.《哈姆雷特》C.《麦克白》 D.《罗密欧与朱丽叶》 10.堂吉诃德的侍从名叫()。

A.巴努日 B.西比翁 C.桑丘 D.福丁布拉斯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塞万提斯作品的有()。

A.《堂吉诃德》 B.《惩恶扬善故事集》 C.《奴曼西亚》 D.《帖木儿》 2.下列属于莎士优亚历史剧的有()。A.《麦克白》 B.《理查三世》 C《亨利四世》 D.《亨利五世》 3.下列属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有()。

A.《李尔王》 B.《雅典的泰门》 C.《奥赛罗》 D.《麦克白》

4、下列属于莎士比亚喜剧的作品有〔 〕。A.《暴风雨》 B.《仲夏夜之梦》 C.《皆大欢喜》 D.《第十二夜》 5.下列属于莎士此亚长诗的是《)。

A.《维纳斯与阿都尼》 B.《鲁克丽丝受辱记》 C.《仙后》 D.《失乐园》

6.下列属于《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有()。

A.苔丝德梦娜 B.杰西卡 C.安东尼奥 D,凯西奥 7.下列属于《奥赛罗》中的人物有()。

A.苔丝德梦娜 B.克劳迪斯 C.凯西奥 D.雷欧提斯 8.下列属于《哈姆雷特》中的人物有()。

A.雷欧替斯 B.安东尼奥 C.克劳迪斯 D,凯西奥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17世纪欧洲流行()建筑风格。

A.洛可可 B.包洛克 C.浪漫主义 D.古典式

2.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塑造了()这个反抗权威的形象 A.亚当 B.夏娃 C.上帝 D.撒旦 3.高乃依的〔)是古典主义的奠基作。A.《熙德》 B.《天路历程》 C.《费得尔》 D.《诗的艺术》 4.布瓦洛《诗的艺术》强调〔 〕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A.“三一律” B.真善美 C、理性 D.古典文学 5.莫里哀的〔)提出了妇女地位、女子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A.《可笑的女才子》 B.《妇女学堂》 C、《唐璜》 D.《情敌》 6.莫里哀的《吝啬鬼》中塑造了()这一形象。

A、.阿巴贡 B.夏洛克 C。葛朗台 D.泼留希金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拉辛的作品有()。

A.《安德洛玛克》 B.《费德尔》 C.《熙德》 D.《吝啬鬼》 2.下列不属于弥尔顿的作品有()A.《失乐园》 B.《复乐园》 C.《天路历程》 D.《寓言诗》 3.下列属于莫里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A.答尔丢夫 B.奥尔贡 C.阿巴贡 D.罗狄克 4.下列属于高乃依《熙德》中人物的有()。

A.费得尔 B.罗狄克 C.施曼娜 D.安德洛玛克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18世纪英国的讽刺作家是〔)。

A.笛福 B.斯威夫特 C.理查生 D.菲尔丁 2.菲尔丁的代表作为()。

A.《克拉丽莎》 B.《格列佛游记》

C.《汤姆琼斯》 D.《摩尔弗兰德斯》 3.下边属于孟德斯鸠的作品有()。A.《波斯人信札》 B.《老实人》 C《拉摩的侄儿》 D.《摩尔弗兰德斯》 4.下边属于伏尔泰作品的是()。

A.《波斯人信札》 B.《老实人》 C.《拉摩的侄儿》 D.《修女》 5.下边属于狄德罗作品的是()。

A.《波斯人信札》 B。《老实人》 C.《拉摩的侄儿》 D.《修女》 6.下边卢梭作品中属于自传体小说的是()。

A,《新爱洛依斯》 B.《论科学与艺术》 C.《忏悔录》 D.《爱弥儿》 7.芦梭有名的教育小说是()。A.《新爱路依斯 B.《论科学与艺术》 C.《社会契约论》 D.《爱弥儿》 8.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是席勒的()A.《阴谋与爱情》 B.《强盗》 C.《堂卡洛斯》 D.《威廉退尔》 9.《浮士德》以()形式写成,共分2部。

A.戏剧 B.诗歌 C.诗剧 D、小说 l0.德国第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品是()。

A.《少年维特之烦恼》 B.《浮士德》 C..阴谋与爱情》 D.《强盗》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的有()。

A.笛福 B.菲尔丁 C.斯威夫特 D.勒萨日

2.下列属于法国哲理小说家的有()。

A.博马舍 B.卢梭 C.盂德斯鸠 D.伏尔泰 3.下列属于法国哲理小说的有,()。A.《波斯人信札》 B,《修女》 C.《老实人》 D.《格列佛游记》 4.下列属于伏尔泰小说的有()。

A.《波斯人信札》 B.《爱弥儿》 C.《老实人》 D.《天真汉》 5.下列属于卢梭的作品有()。A.《拉奥孔》 B.《新爱洛依斯》 C.《爱弥儿》 D.《忏悔录》 6.下列属于歌德作品的有()。

A.《哀格蒙特》 B.《普罗米修斯》 C、《浮士德》 D.《忏悔录》 7.下列属于《浮士德》中的人物是()。A.卡尔 B.维特 C.玛甘泪 D.瓦格纳 8.下列属于席勒作品的有()。

A.《强盗》 B.《阴谋与爱情》 C.《哀格蒙特》 D.《爱弥儿》 9.下列属于席勒文学理论著作的是()。A.《狂飙突进》 B.《审美教育书简》 C.《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D.《强盗》 第六章 19世纪文学

(一)—、填空题

l、___是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____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理论家。

2、海涅在____一书中,对德国浪漫派进行了全面抨击,海涅的早期代表作有_____,后期有政治抒情诗_____。

3、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有华兹华斯、___和_____他们被称为___,其中___的___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

4、恩格斯称雪莱是_____。雪莱著名的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

5、____和____是,19世纪初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缪塞的代表作____造了“世纪病”患者_____的形象。乔治桑的代表作是 _____。

6.莱蒙托夫在普希金死后写下长诗_____,其小说代表作为

______。

7.华盛顿欧文是美国建国后第一个获得国际声誉的作家,被称为_____。爱默生的代表作是_____。霍桑的代表作是 ______。

8.惠特曼的 _____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到顶峰的产物,他创造了______,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诗人是____,匈牙利最伟大的诗人是____。9.拜伦的第一部诗集是_____,代表作是 _____.

10.雨果著名的 ____,是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宣言,其浪漫主义剧作 _____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 ____的最后胜利。他写法国大革命的小说是 ____,其代表作是_____。

11.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有____、____,____等,叙事诗有 ____等,最优秀的短篇小说是____,描写了小人物的生活,其代表为诗体小说 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作品中哪一部不属于海涅()。

A.《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B.《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 C.《论浪漫派》 D.《古舟子咏》 2.下列不属于拜伦的作品是()。

A.《异教徒》 B、《审判的幻景》 C.《海盗》 D、《茨冈》 3.下列不属于拜伦《东方叙事诗》中的作品是()A.《异教徒》 B、《审判的幻景》 C.《海盗》 D、《莱拉》 4.被称为“抒情史诗”的拜伦的诗作是()。A.《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B.《曼弗雷德》 C.《阿比道斯的新娘》 D.《异教徒》 5.()是俄国文学的奠基人,是“俄国文学之父”。

A.托尔斯泰 B、莱蒙托夫 C.普希金 D.高尔基 6.下列不属于普希金作品的是()。A.《自由颂》 B《茨冈》 C.《致恰达耶夫》 D.《西风颂》 7.雨果在()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A.《克伦威尔序言》 B.《悲惨世界》 C.《读书乐》 D.《巴黎圣母院》 8.下列人物不属于《巴黎圣母院》中人物的是()。A.伽西莫多 B.甘果瓦 C.克洛德 D.米里哀 9.下列人物不属于《悲惨世界》中的是()。A.甘果瓦 B.芳汀 C.米里哀 D.沙威

10.惠特曼一生的心血之作是()。A.《抒情歌谣集》 B.《光和影》 C.《草叶集》 D.《自我之歌》 11.下列属于普希金作品中的人物是()。A.奥涅金 B.毕巧林 C.阿克达夫 D.勒内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拜伦作品的是()。、A.《惩罚集》 B.《阿比道斯的新娘》 C.《海盗》 D.《莱拉》 2.下列属于拜伦《东方叙事诗》中的作品为()。A.《异教徒》 B.《阿比道斯的新娘》 C.《孤独的收割者》 D.《海盔》 3.下列属于普希金创作的是()。

A.《茨冈》 B.《西风颂》 C.《乡村》 D.《致大诲》 4.下列普希金作品中属于长篇叙事诗的作品是()。

A.《高加索的俘虏》 B.《青铜骑士》 C.《致大海》 D、《驿站长》 5.下列不属于雨果的作品有()。A.《惩罚集》 B.《九三年》 C《唐璜》 D.《该隐》 6.下列属于雨果长篇小说的有(),A.《九三年》 B.《海上劳功》 C.《欧那尼》 D,《笑面人》 7.下列属于《九三年》中的人物有(),A.郭文 B.朗德纳克 C.西穆尔登 D.甘果瓦 8.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有()。

A.奥涅金 B.毕巧林 C.阿克达夫 D,勒内 9.法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世纪病”形象有()。A.奥涅金 B,毕巧林 C.阿克达夫 D.勒内 10.下列属于“湖畔派”诗人的有()。

A.拜伦 B.华兹华斯 C.柯勒律治 D.济慈

四、专用术语解释

1.浪漫主义文学

2、湖畔派 3.“世纪病”

4、多余人 5.拜伦式英雄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

(二)一、单项选择题

1.()是法国批判现实上义文学的奠基作。

A.《悲惨世界》 B.《红与黑》 C.《高老头》 D.《包法利夫人》 2.下列作品中不属于斯丹达尔的是()。A.《红与黑》 D.《吕西安娄凡》 C.《群魔》 D.《巴马修道院》 3.《拉辛与莎七比亚》是法国()的第一部理论著作。A.浪漫主义 B.自然主义 C.象征主义 D.批判现实主义 4.下列不属于巴尔扎克作品的是()。A.《小酒店》 B.《舒昂党人》 C.《幻灭》 D.《古物陈列室》 5.下列不属于《高老头》中的人物是()。

A.拉斯蒂涅 B.伏盖太太 C.代尔那 D.但斐纳 6. 《高老头》中在资产阶级围攻下而走向衰落的是贵族典型()。A.鲍赛昂夫人 B.高老头 C.拉斯蒂涅 D.但斐纳

7.下列不属于狄更斯的作品是()。A.《小杜丽》 B.《远大前程》 C.《名利场》 D.《艰难时世》 8.()是狄更斯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小说。

A.《双城记》 B.《艰难时世》 C.《远大前程》 D.《小杜丽》 9.()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A.高尔基 B.果戈理 C.普希金 D.托尔斯泰 10.下列不属于果戈理作品的有()。A.《狂人日记》 D.《外套》 C.《驿站长t)D.《狄康卡近乡夜话》 11.下列不属于《死魂灵》中的人物是()

A.梭巴开维支 B.赫列斯达科夫 C.泼留希金 D.玛尼罗夫 12.《死魂灵》中著名的守财奴的形象是().

A.泼留希金 B.梭巴开维支 C.玛尼罗夫 D.科罗潘契加 13.()揭露了专制农奴制这个俄国社会的痼疾。

A.《外套》 B.《狂人日记》 C.《驿站长} D.《死魂灵》 14.下面不属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是()。

A.《穷人》 B.《密尔格拉得》 C.《白痴》 D.《群魔》 15.下面不属于《罪与罚》中人物的是()。

A.伊凡 B.拉斯科尔尼科夫 C.索尼雅 D.马尔美拉陀夫 16.鲁迅先生认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A.托尔斯泰 B.果戈理 C.陀思妥耶夫斯基 D。屠格涅夫

二、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英国有名的女作家有()。

A.盖斯凯尔夫人 B.史达尔夫人 C.乔治桑 D.勃朗特姐妹 2.19世纪俄国文学中属于多余人形象的是()。

A.勒内 B.奥涅金 C.毕巧林 D.奥勃洛摩夫 3.下列属于屠格涅夫作品的有()。

A.《猎人笔记》 B.《罗亭》 C.《父与子》 D.《彼得堡故事集》 4.下列属于斯丹达尔作品的足()。

A.《舒昂党入》 B.《法尼娜法尼尼》 C.《红与白》 D.《巴马修道院》 5.下列属于《红与黑》中的人物有()。

A.德瑞那市长 B.法尼娜 C.木尔侯爵 D.玛特尔 6.下列属于巴尔扎克创作的有()。A.《舒昂党人 B.《红与白》 C.《幻灭》 D.《驴皮记》 7.下列属于《高老头》中人物的有()。

A.欧也妮 B.鲍赛昂夫人 C.伏脱冷 D.但斐那

8.下列作品属于狄更斯的是()。A.《远大前程》 B.《艰难时世》 C.《名利场》 D.《小杜丽》 9.《双城记》中塑造了两个理想人物,他们是()。

A.卡尔登 B.代尔那 C.梅尼特医生 D.露茜 10.下列作品中属于果戈理的有()。

A.《钦差大臣》 B.《狂人日记》 C.《外套》 D.《穷人》 11.果戈理小说中写“小人物”的名篇是()。A.《死魂灵》 B.《狂人日记》 C.《外套 D.《钦差大臣》 12.下列属于《死魂灵》中人物的是()。

A.乞乞科夫 B.玛尼罗夫 C.赫列斯达科夫 D.梭巴开维支 13.下列属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是()。

A.《穷人》 B.《白痴》 C.《罪与罚》 D.《狄康卡近乡夜话》 14.下列属于《罪与罚》中人物的是(-)。

篇6:外国文学赏析

我认为前者的成功在于它运用了诙谐的写作风格,迎合了新一代年轻人的主流思想,作者以敏锐的触觉捕捉到社会的思潮,并加以运用使此书畅销一时。作者对社会潮流敏锐的感知度是作品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它并不意味着这可以成为一个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反映了某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大众诉求,可是作品如果只是抓住潮流,却无任何深度和广度,一切都只是昙花一现,并不会名垂千古,并不会在人心中留下太深的印记。

记得我的一个朋友曾给我说过,她不喜欢《悲伤逆流成河》,她说这本书似乎只是在竭力地寻找和极力渲染叛逆的下一代和虚伪丑陋的弄堂文化,只是一味地将生活的阴暗面放大,试图寻找所谓的深度。她认为作者已经被上海那个“十里洋场”同化得小资了,没有以前写《幻城》时的那份真情和感动。

然而对于我而言,我较喜欢悲伤一点的文字,觉得挺适合我的口味的。虽然这本书写了社会的阴暗面,但这是事实,如果一味追求美好的东西,而忽略悲伤阴暗的一面,看不到真实,其实是自己欺骗自己。另外每个作者都有他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不免在其中的那个阶段,写作风格会有一定的改变,难道你期望他一直停留在同一个位置吗?尽管这本书中透露的那种悲伤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让人不住的感叹命运的不公和无奈,可是我认为只有悲伤的文字才会给人留下最深的感触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外国文学】相关文章:

外国文学课06-25

外国文学欣赏07-10

外国文学汉译07-20

外国文学课程08-18

外国文学翻译论文04-16

外国文学论文题目05-01

外国文学论文范文05-10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05-11

外国文学一范文05-21

外国文学中范文05-21

上一篇:国家监察委内设机构下一篇:幼儿园防雷电安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