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2024-07-15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通用8篇)

篇1:《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朗读成诵。

2、反复朗读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意。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揭题

板块二:风采展示

(1)学法交流 要求: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2)预习检测 要求:学生到黑板前展示预习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文学常识、正确读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重点字词句、多义同词

(3)我有我风采 要求:共享预习中的收获、探讨预习中的疑问

板块三:感悟文本

(1) 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点评朗读得失 。

(2) 品读课文,探讨人物神态、心理, 概括人物性格。

板块四:拓展延伸

要求:从孙权的劝说艺术、吕蒙虚心学习等角度谈自己的思考。

板块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关心下属

吕蒙——就学——知错就改

鲁肃——赞学——赏识进步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集合5篇】

篇2:《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播放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7、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不可不学

孙权: 劝学 涉猎、见往事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篇3:小议《孙权劝学》教学

一、咀嚼口才

吕蒙乃一介武夫, “有胆而已”, 素恶从文, 被说服学习, 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应该让学生充分朗读, 从中体会孙权的神态、语气, 品味他的绝妙口才。孙权先点名学习的重要性, 当途掌事的重要身份不可不学, 又现身说法, 指出学的可能性, 让吕蒙无可推脱, 乃始就学。孙权高超的口才应细细品味, 这样更能把握文章的内容。

二、填充空白

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根据表达的需要, 有意言不尽, 留空白供读者品味, 教学时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予以想象和补充。吕蒙和鲁肃对话, 一唱一和, 互相打趣, 文中没有具体的描写, 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想象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 这样有助于深入体会任务的内心世界。

三、变换角度

这个故事运用第三人称, 依照时间的推移作了顺叙的安排。教学时, 不妨变换角度, 重新构思、组织、融合, 进行新的转换表达。

1. 转换顺序

可以先写吕蒙与鲁肃议论之事, 再交代原委, 从而变换成倒叙的写法。

2. 变换人称

可将孙权、吕蒙、鲁肃选其一换成“我”, 以第一人称展开叙写。变换的过程实际上是比较、鉴别的过程, 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即在其中了。

四、拓展情节

所谓“拓展情节”, 即指在文章“空白”处予以补白;在文章概述处具体细腻地展开;亦指对文章的续写等。旨在挖掘文章的隐含, 在比较中更好地领悟文章的写作精妙。可发挥想象续写吕蒙文武双全之后, 会发生什么事。

五、评论疑点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优秀的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 有疑处释疑, 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 让学生提出问题, 借此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

六、延伸课外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篇4:《孙权劝学》的思维教学

中学语文课改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十多年了,在阅读、现代诗教学等领域已是遍地开花,精彩纷呈。而文言文教学改革尽管说起来春色满园,但现实却令人堪忧。或许片面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的缘故,传统的“串讲——翻译——背诵”教学比比皆是:追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强化背诵,似乎成了文言文教学追求实效的捷径,从而把一篇篇包含着先人生命意识的文章,看成是一堆堆规则、用法的文字材料,彻底撕裂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以致让学生读得枯燥乏味、兴趣寡然。当然,也有高举改革大旗,对“言”轻描淡讲,甚至完全架空文本,而大谈特谈“文”,听得学生云山雾罩,似乎都是微言大义,可畏可敬,回头一望却是空中楼阁,连基本的字词含义也一脸茫然,最后,连文言文姓什么都不知道了。毫无疑问,任何割裂“文”与“言”、“章”与“道”之间关系的教学,一定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如何在“言”“文”“章”“道”之间找一个结合点使之和谐地统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定位,笔者以为把“感悟和运用”作为结合点,精心设计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着力点,不失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好途径。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资治通鉴》。文章短小,全文仅119个字,但记事精当,语言简练生动,适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了以朗读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策略,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文言知识,更注重培养了学生思考质疑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读懂文意。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读对句读。在大屏幕上投影没有标点符号的课文,让学生抛开课本试读。若能读得通顺流利,句读正确,就达到了阅读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三,读出节奏。文言文言简义丰,朗读节奏的划分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就会读破句子,肢解句意。第四,读出语气、读懂内容。

以上四个层次的朗读,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对学生的语感进行了训练。读准字音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句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去感受,去记忆。句读是句子之间的停顿,文言文的节奏感和文言文味更需要读准句子内部的停顿。在学生读好句读的基础上,适时让学生挑战句子内部的停顿,然后在PPT打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后全班齐读。当然关键的是读出语气。笔者鼓励学生互相“找茬”,有意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注解和工具书理清字词句的意思,准确地读出文中双重否定句、反问句与感叹句的语气。这一环节的学习,将字词与文章紧密联系,将文章的朗读和思维的训练紧密联系,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为下一环节作了铺垫。

第二个环节:读出情趣。《孙权劝学》用不多的几句话就能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以及对话的神态、口吻,有助于把握人物的性格。为此,我设计了两组对话:一、孙权与吕蒙的对话,突出孙权的“善劝”;二、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突出对话的“情趣”。让学生任选一组对话,同桌之间展开对话。人物对话时,注意根据人物身份和对话内容,揣摩人物的神态表情。

对话一:

孙权( )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 )曰:

孙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 )曰:……

“对话一”中,孙权的语言在文中可以直接找到。重点是根据说话内容,揣摩人物当时的神态、表情。“三国时代,人才辈出,群英荟萃。三国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为此刘备能三顾茅庐,曹操要千方百计争取关羽。而孙权在周瑜英年早逝后,迫切需要一个有勇有谋的将才。于是就有了孙权劝学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情景铺设,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孙权劝学的情境中。引领学生去揣摩孙权面对骁勇善战却不肯认真学习的吕蒙时,那种既焦虑又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再回到课本孙权的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短短的几句话,用了双重否定句、感叹句和反问句,语气情感相当强烈。有了前面的从内容理解语气的铺设,再引导学生从句式和标点展开思维来揣摩语气,一切都水到渠成。

吕蒙的对话在文中是以作者叙述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学生根据原文,进行再创造的。让学生“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展开思维的翅膀,添加合适的内容。在分角色朗读中,引导学生注意根据吕蒙的身份意图,选择合适的语气语调。在这里,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得到激发,既有语言的学习,更有思维的训练。

孙权(面对吕蒙语重心长地)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面有难色推辞)曰:主公,军中事务繁多,无暇学习!

孙权(不悦稍有责备地)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信服地)曰:主公所言极是,蒙今日乃始就学。

为了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在“对话一”结束后,我如法炮制“对话二”的基础上,预设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为人物添加合适的潜台词,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心里。让学生的想象思维进一步得到激发,课堂有了很多精彩的“生成”。

“对话二”中,在鲁肃赞学之后,请根据文中“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联系上下文,为鲁肃赞学续写对话。

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调侃开玩笑地)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endprint

鲁肃(郑重地)曰:吾欲拜尔高堂,与君结金兰之友!

吕蒙(高兴地)曰:不胜荣幸!

一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仅读得声情并茂,而且自己加上了很多古人的动作,把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孙权作为一国之主的霸气,对吕蒙则关心期望,责备中又耐心规劝的形象;吕蒙在孙权面前的知错即改,在鲁肃面前则调侃玩笑的形象;鲁肃感到吕蒙的变化后大为震惊并且敬才爱才,结友而别的形象,呼之即来。真乃得来全不费工夫!

思维以语言为工具,文言之“言”不能仅仅局限于疏通和记诵,而是要通过赏析与运用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让进入他们头脑的知识真正活起来、用起来。一句话:诱发学生去感悟、去运用,才能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为了落实文言词句,我设计了如下的场景:穿越时空,现代版的两段对话又会是怎样呢?学生纷纷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翻译文章,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轻轻松松地过了翻译难关。

第三个环节:读有收获,读有余味。

为了让学生能跳出课文,从更高的层次——“章”“道”上来欣赏文本。我的设计如下: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未解的疑惑?可以是从人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也可以是写作技巧方面的特点。这个问题涉及面较广,也有一定难度,适宜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最后小组代表陈述。这样又兴起了课堂学习高潮。既有对课文内容的延伸,也有对写作手法的总结,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了拓展。尤其是产生了新的有价值的疑惑:如,此文既然出自《资治通鉴》,为什么文章结尾处没有点明写作的意旨呢?直接将这本史传文学的体例提出来了,于是,笔者鼓励学生课外去读读这本史书,发现有没有类似的写法特征,下堂课汇报。从最后的成果看,学生们通过比较理解了史传文学的写法,可谓意外之得。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取思维的成果。成功的课堂,应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不断产生新问题,使思维朝多种多样的方向探试,以求问题的解决。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从当前文言文教学近乎“僵化”的现状来看,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很远。而把文言学习和思维的发展相互统一起来,乃盘活这一潭水的一条出路。基于以上对《孙权劝学》的案例分析,有点感悟以供探讨。

一、充分朗读,培养语感

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更能体会其文言之美,也更能步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如《岳阳楼记》,可以引领学生边读边悟,力求走进文中岳阳楼上或阴或晴的意境中,读出情感,读出气势,为下文理解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心情做铺垫。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语言骈散结合,文质优美,文中21个“也”或舒缓语气或表判断或感叹,张弛有度,尤其适合朗读,在朗读——品读——感悟中一步步走进文章。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把朗读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而要把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始终。朗读是开启文言文语感大门的钥匙,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展开思维的翅膀。

二、创造平台,训练思维

选入中学教材的文言文大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朗读解决了语言文字关,培养了语感,教师还要引领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感悟作品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进而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

1、提供想象空间,增加思维的深度

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广阔无边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供想象的平台,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言简意赅的文言文,留白、“潜台词”,为他们提供足够多的想象平台,稍加挖掘,就是一把深入理解感悟文本的钥匙。如《唐雎不辱使命》,可以引导学生为骄横跋扈的秦王和不畏强暴的唐雎添加“潜台词”。这样学生对人物的形象不再仅仅停留在文中的对话描写上,更是通过自己的创作,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2、培养发散性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

在学习的疑难处,巧设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愚公移山》可以抛出这样的话题:“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一方学生认为愚公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有着肯干实干的决心,相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另一方学生则认为愚公移山是劳民伤财害人害己,这是极不理智的行为。双方能援引古今中外和现实生活的例子,展开激烈的辩驳,教室里不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陈太丘与友期》中也可在结尾处让学生就“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展开讨论。《咏雪》中,对于雪的比喻,到底是“撒盐空中差可拟”好,还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略胜一筹,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契机。

3、鼓励质疑,培养质疑思维能力

“学需问也,非问无以成学。”有疑问才会引发思考,进而去探究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质疑思维要跳出作者的视角,提问并质疑。如《曹刿论战》中,通常我们只是站在主人公曹刿的立场上看问题,认为文章赞扬的是曹刿的“远谋”,讽刺了鲁庄公的“鄙”。但有些学生在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认为我们应站在鲁庄公的立场上来看一看,显然鲁庄公不失为一个敢于迎战强敌、礼贤下士、善于听取并采纳合理建议的明君。

不言而喻,文言文教学也贵在创新,勤于探索,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盎然。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才能让学生在文言文这个花园里采撷到更多的“思维之花”,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长廊里汲取到更多的精神营养。

篇5:《孙权劝学》优秀教案集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孙权劝学》优秀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 谓 岂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 先同桌练习

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 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 试背课文(比赛)

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2

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

本课例有三大特点: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习;

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

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习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习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习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习。所以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文言文的学习关键在于多读,而且每一次的读的目标应是层层递进的。《孙权劝学》一课中,为学生设计出不同要求的层次目标: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三读──读准句读;细读──合作探究;熟读──读出味道。学生遵循这样的思路学习,慢慢的便会养成“多读”的良好习惯。

3、对于学生的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新课标提出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评价功能也应相应转变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发,以及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的学生评价应:

①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学业成就的参差,但这个参差与每个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的含金量并不成正比,所以我们的评价应仅从学业成就的关注转为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参与热情、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几个评价指标,力求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

② 重视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发的多样化。

质性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曾经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还欠缺的地方明显表现,这样就可以使被评价者更明确地取长补短。

基于此思考,《孙权劝学》的活动记录表中设计了几方面的质性评价:A、“妙语连珠”“结绳记事”的课堂行为记录;B、“堂上检测成绩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填写;C、“通过活动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填写)”“本次活动的一点收获(个人填写)”的填写,对这些环节作出具体描述性评价,目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量化成绩背后得失,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优缺点。

对于本课的评价还包括课后兴趣活动:“通过与《伤仲永》的比较得出的启示”;“任选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小组对本文的收获”。

评价方发的多样化目的就是打破一次定输赢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表现、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闪光点,让他们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学习。

③ 强调参与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自评、组评、组外评价、老师评价几方面的评价主体每位学生包括老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样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从而打破“等着别人来打分”的被动局面,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促进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这样,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方发、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发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从而竖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从而不断改进,这样就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发展。

(具体的评价表详见附录)

三、学生分析

1、处于学习的过渡期。

初一学生,尚未摆脱小学“乖乖听课”的学习模式,对主动学习的概念比较模糊。以互助形似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2、较少接触文言文,没形成完善的学习方法。

初一学生普遍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对字形、字音的掌握不牢固,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较弱,特别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学习兴趣。

3、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好胜心。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识,而小组学习成果的演示也能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好胜心理。

四、设计目的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2、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五、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⑴ 教会学生学习一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⑵ 预习中设置“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体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⑶ 通过小组内组员的共同查找、订正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

⑷ 课后的兴趣活动,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小组对文章的理解一环节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各展所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⑸ 活动表的“妙语连珠”一栏是想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结绳记事”一栏是让学生记录课堂回答的次数,以形成一种竞争气氛。

⑹ “学习效果检测”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此次合作活动中欠缺的方面。

⑺ 最后的“组内、组外、老师评价”可以让小组每位成员多方面的反思在此次活动中自己的优缺点,力求不断改进。

2、教学过程

⑴ 布置预习

通过工具书完成文章的.“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

⑵ A、导入:认识成语的出处,提出“为何一个昔日的‘吴下阿蒙’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引出标题:“刮目看阿蒙”。

B、“初读──读准音”:一个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C、“二读──理解大意”: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个段落的重点词语。

D、“三读──读准句读”:全班朗读,要求吐字清晰错落有致。

E、“细读──合作探究”:问题:孙权劝学的理由有哪些?吕蒙学有所成了吗?要求:在文中找关键性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板书。

F、“熟读──读出味道”:小组内练习,后派代表读。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⑶ 上学习效果检测。

⑷ 老师小结。

⑸ 布置课后兴趣活动

附录一:小组合作记录表纪实

附录二:课后兴趣活动──辩论会纪实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3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预习、解释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

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领会劝说的艺术。

2、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刮目相待》动画视频。

2、出示课题。

3、补充介绍作品、作者。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欣赏(听准字音和停顿)。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预习汇报:解释部分没有注释的词语。

4、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5、结合图片,概括本文内容要点。

三、研读课文,朗读加深体会。

1、分析第一层:(1)一劝:揣摩:“不可不学!”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

(2)二劝:思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劝说好吗?为什么?

(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

2、分析第二层:(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

(2)揣摩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总结全文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

4、谈谈学习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迪;欣赏读书的名人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分别解释并各造一个句子。

2、搜集三国故事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个(条)。成语、熟语请查明并写出意义,典故请简要写出事情。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上课经常违反纪律,学习没有上进心,你打算怎么劝说他?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教案)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朗读成诵。

2、反复朗读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意。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揭题

板块二:风采展示

(1)学法交流 要求: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2)预习检测 要求:学生到黑板前展示预习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文学常识、正确读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重点字词句、多义同词

(3)我有我风采 要求:共享预习中的收获、探讨预习中的疑问

板块三:感悟文本

(1)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点评朗读得失。

(2)品读课文,探讨人物神态、心理,概括人物性格。

板块四:拓展延伸

要求:从孙权的劝说艺术、吕蒙虚心学习等角度谈自己的思考。

板块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关心下属

吕蒙——就学——知错就改

篇6:孙权劝学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品味人物的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掌握关键语句,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文。

2、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古文《孙权劝学》。请看 题目,说说你对文中的那个词或字比较感兴趣。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题目给了我们很多信息,同学们都发现了,很了不起。那么,孙权是怎么劝学的?收到了怎样的效果呢?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小组内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师: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听,帮助他指出读音上的错误。学生展示朗读。教师提醒注意“即更刮目相看”“更”的读音。和“邪”的读音。

2、分小组展示朗读。

3、全班齐读。

4、教师朗读,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结合注释感知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读懂大意。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遇到不会的先小组内部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 发言提问,我们共同解决。

1、合作疏通文意。

2、分小组逐句翻译课文,每组一句,接替进行。翻译时句中的重点字词要 讲解清楚。

(重点字词:当涂、博士、但、涉猎、往事、孰若孤、就学、及、过、论议、更)教师小结:

同学们翻译得很正确,老师在给同学们一个小提示。在翻译古文时注意“五字法”即留、补、替、调、删,“留”就是保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等,这些名词不用翻译;“补”就是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替”就是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文言词;“调”就是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这是非常好用的一个方法,把它写在本子上没希望同学们记住它

3、生齐读课文

四、理清内容,读出语气 读准字音,读懂大意时我们学习这篇古文的基础,想要深入学习还要理解文章内容,独处人物的语气。1.出示问题:“孙权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

指导朗读: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定、肯定、十分关心)2.孙权还怎么劝了?

指导朗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达责备情感的语气读)

3.孙权又怎么劝了? 指导朗读:“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孙权用的是什么方法?为什么提到自己读书的事?(现身说法,言传身教)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6.教师总结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孙权劝说的方法,运用“首先说„„在吕蒙推辞后接 着说„„最后说„„”这样的句式总结。首先小组讨论,然后个人展示。

(孙权首先说你已经担当重任了,必须要好好读书、多读书。在吕蒙推辞后接着又说,我不是让你当学官,只是想让你多读书罢了,最后骄傲的说出自己读书的好处)

7、看第二个问题,孙权劝说的结果怎么样? 指导朗读:“卿今若才略,非吴下阿蒙”(惊讶谬赞)

8.为什么不直接说劝的结果?(侧面描写)

好处是什么?(真实可信,有说服力)9.指导写作时恰当运用侧面描写 10.分角色朗读全文(小组内自由朗诵)

四、精读课文,读出深意。

我们带着问题走近课本,更应该带着深层的理解走出课本。老师想开个微型 招待会,要采访孙权、吕蒙、鲁肃。各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提问什么问题呢?

1、小组讨论采访内容。

2、展示。(小组代表提出问题后,其余小组组内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解答。)预设:

提问孙权:你觉得吕蒙在学习上有如此大的变化靠的是什么?(自身努力以及孙权的劝说)

提问鲁肃:吕蒙有如此大的变化除了自身努力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外,还有 哪一点关键?

(孙权现身说法劝得好,吕蒙放下包袱去读书,广泛的阅读)提问吕蒙:您有什么忠告或建议要说给在座的晚生呢?

(多读书能拓宽视野,丰富知识,让人刮目相看;自己先天基础差,能力不强,就要靠后天的努力学习来争取进步;用心听取别人的建议,并努力去做。)

3、教师小结:吕蒙的变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是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 败。”

五、背诵课文,总结课文。

1、三分钟时间背诵课文,小组推荐同学背诵。

2、学生展示背诵情况。教师总结:课文我们学完了,我想起了冰心老人的话“好读书,读好书”。同学们,让我们与书籍同行,打好人生的基础,让我们以博览为志,拓宽视野。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希望同学们在书籍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六、作业设计。

1、同学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他说自己的事情很多,况且又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学

不学无所谓。作为同学你打算怎么劝说他呢?

2、课后整理本课重点文言词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篇7: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作者,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和方法: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教学难点: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2.朗读教学法。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时期是一个诸侯割据、战乱频繁的时代。“乱世出英雄”,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知道的三国英雄人物(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通过《孙权劝学》的学习,去认识其中的三位:孙权、吕蒙和鲁肃。(板书)孙权劝学

二、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资治通鉴》。

(2)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三、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照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板书)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叹学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四、课文研析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孙权劝吕蒙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现身说法)4.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侧面描写)

5.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向学、知错能改;鲁肃——敬才、爱才)

6.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五、课堂练习

1.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②涉()③邪()④孰()⑤遂()⑥岂()2.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

②涉猎:

③才略:

④大兄:

3.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

4.下列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A.卿今当涂掌事 B.孤常读书

C.蒙辞以军中多务 D.自以为大有所益 5.(1)《孙权劝学》选自《

》,《

》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通史,记载了从

1362年间的史事。

(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

》《

》《

》《

》《

》等书。

6.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比喻人学识尚浅。()

(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吴下阿蒙”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六、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七、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下节课互相交流。2.完成配套练习册上的习题。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关心部下、耐心规劝)

篇8:《孙权劝学》的思维教学

如何在“言”“文”“章”“道”之间找一个结合点使之和谐地统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定位,笔者以为把“感悟和运用”作为结合点,精心设计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着力点,不失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好途径。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资治通鉴》。文章短小,全文仅119个字,但记事精当,语言简练生动,适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了以朗读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策略,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文言知识,更注重培养了学生思考质疑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读懂文意。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读对句读。在大屏幕上投影没有标点符号的课文,让学生抛开课本试读。若能读得通顺流利,句读正确,就达到了阅读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三,读出节奏。文言文言简义丰,朗读节奏的划分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就会读破句子,肢解句意。第四,读出语气、读懂内容。

以上四个层次的朗读,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对学生的语感进行了训练。读准字音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句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去感受,去记忆。句读是句子之间的停顿,文言文的节奏感和文言文味更需要读准句子内部的停顿。在学生读好句读的基础上,适时让学生挑战句子内部的停顿,然后在PPT打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后全班齐读。当然关键的是读出语气。笔者鼓励学生互相“找茬”,有意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注解和工具书理清字词句的意思,准确地读出文中双重否定句、反问句与感叹句的语气。这一环节的学习,将字词与文章紧密联系,将文章的朗读和思维的训练紧密联系,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为下一环节作了铺垫。

第二个环节:读出情趣。《孙权劝学》用不多的几句话就能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以及对话的神态、口吻,有助于把握人物的性格。为此,我设计了两组对话:一、孙权与吕蒙的对话,突出孙权的“善劝”;二、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突出对话的“情趣”。让学生任选一组对话,同桌之间展开对话。人物对话时,注意根据人物身份和对话内容,揣摩人物的神态表情。

对话一:

孙权 ( ) 曰 : 卿今当涂 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 ( ) 曰:

孙权 ( )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 ( ) 曰:……

“对话一”中,孙权的语言在文中可以直接找到。重点是根据说话内容,揣摩人物当时的神态、表情。“三国时代,人才辈出,群英荟萃。三国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为此刘备能三顾茅庐,曹操要千方百计争取关羽。而孙权在周瑜英年早逝后,迫切需要一个有勇有谋的将才。于是就有了孙权劝学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情景铺设,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孙权劝学的情境中。引领学生去揣摩孙权面对骁勇善战却不肯认真学习的吕蒙时,那种既焦虑又恨铁不成钢的心理。 再回到课 本孙权的 话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短短的几句话,用了双重否定句、感叹句和反问句,语气情感相当强烈。有了前面的从内容理解语气的铺设,再引导学生从句式和标点展开思维来揣摩语气,一切都水到渠成。

吕蒙的对话在文中是以作者叙述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学生根据原文,进行再创造的。让学生“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展开思维的翅膀,添加合适的内容。在分角色朗读中,引导学生注意根据吕蒙的身份意图,选择合适的语气语调。在这里,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得到激发,既有语言的学习,更有思维的训练。

孙权 (面对吕蒙语重心长地)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 (面有难色推辞) 曰:主公,军中事务繁多,无暇学习!

孙权 (不悦稍有责备地)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 (信服地) 曰:主公所言极是,蒙今日乃始就学。

为了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在“对话一 ”结束后 , 我如法炮 制“对话二”的基础上,预设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为人物添加合适的潜台词,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心里。让学生的想象思维进一步得到激发,课堂有了很多精彩的“生成”。

“对话二”中,在鲁肃赞学之后,请根据文中“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联系上下文,为鲁肃赞学续写对话。

鲁肃 (大惊) 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 (调侃开玩 笑地) 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鲁肃(郑重地) 曰:吾欲拜尔高堂,与君结金兰之友!

吕蒙 (高兴地) 曰:不胜荣幸!

一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仅读得声情并茂,而且自己加上了很多古人的动作,把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孙权作为一国之主的霸气,对吕蒙则关心期望,责备中又耐心规劝的形象;吕蒙在孙权面前的知错即改,在鲁肃面前则调侃玩笑的形象;鲁肃感到吕蒙的变化后大为震惊并且敬才爱才,结友而别的形象,呼之即来。真乃得来全不费工夫!

思维以语言为工具,文言之“言”不能仅仅局限于疏通和记诵,而是要通过赏析与运用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让进入他们头脑的知识真正活起来、用起来。一句话:诱发学生去感悟、去运用,才能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为了落实文言词句,我设计了如下的场景:穿越时空,现代版的两段对话又会是怎样呢?学生纷纷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翻译文章,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轻轻松松地过了翻译难关。

第三个环节:读有收获,读有余味。

为了让学生能跳出课文,从更高的层次———“章”“道”上来欣赏文本。我的设计如下: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未解的疑惑?可以是从人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也可以是写作技巧方面的特点。这个问题涉及面较广,也有一定难度,适宜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最后小组代表陈述。这样又兴起了课堂学习高潮。既有对课文内容的延伸,也有对写作手法的总结,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了拓展。尤其是产生了新的有价值的疑惑:如,此文既然出自《资治通鉴》,为什么文章结尾处没有点明写作的意旨呢?直接将这本史传文学的体例提出来了,于是,笔者鼓励学生课外去读读这本史书,发现有没有类似的写法特征,下堂课汇报。从最后的成果看,学生们通过比较理解了史传文学的写法,可谓意外之得。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取思维的成果。成功的课堂,应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不断产生新问题,使思维朝多种多样的方向探试,以求问题的解决。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从当前文言文教学近乎“僵化”的现状来看,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很远。而把文言学习和思维的发展相互统一起来,乃盘活这一潭水的一条出路。基于以上对《孙权劝学》的案例分析,有点感悟以供探讨。

一、充分朗读,培养语感

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更能体会其文言之美,也更能步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如《岳阳楼记》,可以引领学生边读边悟,力求走进文中岳阳楼上或阴或晴的意境中,读出情感,读出气势,为下文理解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心情做铺垫。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语言骈散结合,文质优美,文中21个“也”或舒缓语气或表判断或感叹,张弛有度,尤其适合朗读,在朗读——品读———感悟中一步步走进文章。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把朗读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而要把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始终。朗读是开启文言文语感大门的钥匙,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展开思维的翅膀。

二、创造平台,训练思维

选入中学教材的文言文大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朗读解决了语言文字关,培养了语感,教师还要引领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感悟作品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进而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

1、提供想象空间,增加思维的深度

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广阔 无边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供想象的平台,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言简意赅的文言文,留白、“潜台词”,为他们提供足够多的想象平台,稍加挖掘,就是一把深入理解感悟文本的钥匙。如《唐雎不辱使命》,可以引导学生为骄横跋扈的秦王和不畏强暴的唐雎添加“潜台词”。这样学生对人物的形象不再仅仅停留在文中的对话描写上,更是通过自己的创作,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2、培养发散性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

在学习的疑难处,巧设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愚公移山》可以抛出这样的话题:“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一方学生认为愚公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有着肯干实干的决心,相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另一方学生则认为愚公移山是劳民伤财害人害己,这是极不理智的行为。双方能援引古今中外和现实生活的例子,展开激烈的辩驳,教室里不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陈太丘与友期》中也可在结尾处让学生就“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展开讨论。《咏雪》中,对于雪的比喻,到底是“撒盐空中差可拟”好,还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略胜一筹,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契机。

3、鼓励质疑,培养质疑思维能力

“学需问也,非问无以成学。”有疑问才会引发思考,进而去探究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质疑思维要跳出作者的视角,提问并质疑。如《曹刿论战》中,通常我们只是站在主人公曹刿的立场上看问题,认为文章赞扬的是曹刿的“远谋”,讽刺了鲁庄公的“鄙”。但有些学生在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认为我们应站在鲁庄公的立场上来看一看,显然鲁庄公不失为一个敢于迎战强敌、礼贤下士、善于听取并采纳合理建议的明君。

上一篇:国庆节诗歌——《迎接新世纪》下一篇:初中作文评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