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材料

2024-08-05

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材料(通用6篇)

篇1: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材料

真 情 献 沃 土

——记界首市邴集乡邴集村党总支书记张文芝

邴集村位于界首市西北部,西临河南省沈丘、郸城两县,全村人口5010人,党员96名,耕地5020亩,地理位置偏僻,素有“犬吠听两省、鸡鸣闻三县”之称。正是这个偏远村,几年来以经济发展为龙头,突出农民增收,村里的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先后获得阜阳市“小康示范村、科技兴农示范村”、界首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基层优秀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示范村”等桂冠。200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全村人均经济收入5500元,达到了五年内翻一番的目标,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生态村,切实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些多亏了他们的创业带头人,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文芝同志,张文芝,男,1963年出生在邴集乡西张村,1979年以三分之差中考落榜后,立志在农村开创一片新天地,1996年经村民选举和上级党组织的任命,他出任邴集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张文芝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反复论证,确立了立足邴集抓农业,走出邴集抓项目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稳农强商兴林重牧抓劳务”的发展格局,带领全村人民打造出了一个全新的邴集村。

一、夯基础,打造两委“硬班子”

农村要想富,主要靠支部。堡垒要坚固,关键看干部。多年来,张文芝十分重视总支建设这个基础工作。选好配强村两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村规民约和议事规则,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及时做到查民情、听民声、解民忧,帮助困难户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做好意见户的思想工作,做到困难不上交,矛盾不出村,把意见和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构建了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的和谐邴集村。

二、谋发展,带领群众共致富

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多年来,张文芝认准了这个理,靠科技致富,靠项目发展的观念,在他的脑子里根深蒂固。

一是立足本村实际,发展科技型新农村。早在1997年该村就在界首市率先突破了粮食亩产1000公斤记录,小麦单产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曾连续四年荣获阜阳市“小麦高产开发”奖。近几年,在种植模式上,他成功地试种了“麦——菠菜——西瓜——棉花——冬瓜”五种五收间作套种的模式,亩均收入突破4000元大关,比常规种植效益高出3倍。在良种引进上,先后承担了界首市小麦良种繁育、“中抗29”杂交棉制种、“中黄13”大豆良种繁育等高科技种植项目。小麦种植项目,小麦良繁单产达500公斤,“中抗29”杂交棉制种亩均效益达到3700元。在取得良种示范成效的同时,切实增加了群众收入。去年繁育的“中黄13”大豆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产品”,邴集乡被省农委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二是发展生态型新农村。在村庄的整体规划上,他带领全村人建立美好家园,努力向着生态型发展,大力发展家庭经济,先后把全村的杂树、效益低的林木伐去,在房前屋后、“三边四荒”种上柿树、梅子树、杏树、石榴、垂柳、竹子等1万多棵,速生杨4万多棵。改造旧塘5口,果树挂果了,水里有鱼了,林里有鸟了,路面硬化了,邴集村整个变了样。实现了四净五改,路硬水畅通,四净即:饮水干净、街道干净、庭院干净、居室干净。五改:改水、改路、改灶、改厕、改圈。路硬水畅通:修通邴集到204线长达3公里的柏油路,把邴集、西张两村的大小胡同统一铺上砖头路,并修了下水道,确保了排水畅通。同时他利用成片的树林又对“循环农业”生态养殖进行了探索,即在林下建立封闭性猪舍、羊圈、禽舍、种植黑麦草,利用黑麦草和树叶进行三元杂交猪、波尔山羊养殖,用畜禽粪便作原料建设节能沼气池,供应村民燃料和日常照明,用沼气池废料作为有机肥,重归树林,既节约了能源,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在他的带动下,已建成规模猪舍16栋,禽栏12处,沼气40池,生猪存栏2200余头,山羊存栏730余头,禽类16000余只。

三是发展商业型农村。他对群众反映的“邴集集贸市场日渐萎缩,成了死集”的意见格外重视,研究制订了旧村改造、旧集改造的规划方案,并取得了全体村民的积极支持,一条新街道从规划到放线开工一个月内完工。张文芝带头建成两间两层楼的门面房,两委其他成员紧紧跟上,一座又一座门面房相继完工,一个东西长1公里、拥有420间商铺的集贸市场红火起来,一个新的商业型邴集村赫然兴起。

四是走出邴集,拓宽致富门路。去年10月中旬、11月上旬,张文芝两下山东,联系招商引资项目,终于与山东省莱阳市鹏飞针织厂签订了棒衣加工合同,先期带回2000件半成品进行成衣加工,该加工项目以个体手工、家庭式操作为主,特别适合女劳动力操作平均每人每天可收入16元左右,深受村民欢迎,周边的群众也纷纷前来取经控宝,在当地引起良好反响。同时,邴集村人还

走出国门,打起了“洋工”,在张文芝的积极努力下,去年11月份,22名村民远赴日本、韩国务工,从事电子、服装行业服务,仅出国务工一项全村年收入达到200余万元,输出人数呈逐年扩大趋势。目前,经过他的积极争取,正在申报和实施的项目有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国家级土地整治项目、深水井项目和板材加工项目。

三、树新风,展现邴

集新面貌

村风文明,是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标志。他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摆上同样重要的位置,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充分发挥邴集村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不断扩大邴集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一是健全全村规民约。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在全体村民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制订了村民道德守则,文明公约、卫生管理规定等村规民约,把它作为村民日常行为的规范,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约束自己。为了弘扬正气,净化村风,连续7年在全村组织了以“美在农家”为主题的好公婆、好媳妇、致富能手等评选活动,并把他们的照片和事迹在村党总支宣传栏内张榜公布,大力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还对她们以物质奖励,在全市引起了强烈反响,形成了比学赶帮的良好风尚。同时发动全体党员对“留守”家庭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确保留守家庭的生产生活、子女上学等方面一切正常。

二是大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为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办起了文明村民学校图书室、农民网吧,每到农闲,这里便成了村民的好去处,为了使村里的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专门为老年人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是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本着“宁听怨声,不听哭声”的原则,一丝一毫不放松警惕,强化轮流值班站岗责任制,每晚上由一名党员带头,值班站岗,从不间断,同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有效杜绝了社会治安案件的发生。去年11月上旬,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现场会在邴集村召开,并向全市推广了邴集村的治安模式。

四是抓好计划生育和殡葬改革。对计划生育户在政策上倾斜他们,在物质上奖励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资金上支持他们,让他们树立“计划生育、人人有责”、“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思想,有效推进了全村的计生工作,连年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大力提倡移风易俗,抓好平坟还田。殡葬改革,建好骨灰堂和公用墓地,火化率达到100,进公墓率达到100。

“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张文芝永远不会满足现在所取得的成绩。他带领本村开拓创新,不懈进取,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目标进军。

《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材料》

篇2: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材料

------记新源镇夏尔宗村党支部书记昂热

项热,男,藏族,自2004年起任新源镇夏日宗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来,该同志始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及先富起来的人,他凭着对党的忠诚和对村民的挚爱,带领当地群众艰苦奋斗、克服困难,走上富裕路,被当地牧民群众称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领头雁。

一、认真履职、团结干事,努力推进村域经济健康发展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带领群众致富,是他在基层来工作的目标。在牧区生活成长的他,深知牧民最需要的是致富途径,需要的是引路人。工作中,他把如何带领牧民群众致富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尺子,将心思放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上。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县人大代表,他时刻关注群众的呼声,走家串户,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反映群众的心声,定时召集“两委”班子成员召开会议,研究村民致富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在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同时,认真履行着人大代表极建言献策的职能,并积极衔接上级部门,先后解决了村通电、通路、饮水管道维修、低保扶贫等项目建设,在村级基础设施发展建设中发挥了有力推动作用。

二、多措并举、普及科普知识,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在帮扶群众致富的过程中,他深深感到掌握科技的重要性,牧业发展,科技先行。必须让群众换脑子,增强致富本领。为将科普知识灌输到全村每一个牧民群众之中,使他们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和理念,通过普及科普知识,提高牧民的科学素质,改变牧民的传统观念,增强牧民群众的养殖技能。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他先后采取了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开展科普工作宣传。一是利用报刊栏,采取专期展览的方法,将科技报刊、科技有关数据进行专栏展传授饲养方法及饲喂技术,进行程序化防疫知识培训,重点抓防疫和检疫工作,深受广大村民的欢迎;二是在镇政府的组织下,先后赴民和大通等地育肥基地参观学习,学习先进的养殖、管理技术,并将他多年来探索、总结出来的一套成功饲养方法、养殖技术、防疫知识无私地传授给周边的群众,带动全村村民科技致富。三是从培育技能型、管理型、知识型牧民入手,以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交流学习等形式,积极开展科技普及,组织牧民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增强牧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能力,同时,加大实用技能、现代企业管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与牛羊育肥、种马养殖、摩托车、汽车维修、服务技能等技术培训,邀请镇兽医站专业人员和镇畜牧干事到村里做关于牲畜防疫防病、国家惠牧政策和牧业发展方向等专题讲座,通过学习教育培训,全村广大牧民群众学文化、学科技的热情不断高涨。

三、依托科学技术,为群众谋利益,为村民干实事

“要发展就要有目标,要发展就要团结。村民信任我,我也要对得起村民”他时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他深知发展生态畜牧产业,靠单打独斗是不行的。2001年他赴海南州共和县恰卜镇草原站学习育肥技术八年之久,回村后,利用所学知识,自己试行建起了育肥点,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育肥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后,他以自己为例不断鼓励和引导周围牧民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2008年初他自筹10万元,带领3家特困户搞起了育肥养殖场,在政府的帮助下,当年养殖场纯收入达56982元。2009年10月在在昂热的带动下,以“梅陇模式”为学习榜样,依托原有的养殖场,第八牧业社25户牧民共同出资入股成立了天鑫畜牧业经销专业合作社。经过半年的努力,合作社现已建成了以藏羊、牦牛设施育肥为主导,奶牛、种马饲养、畜产品初加工、销售为附属的畜牧经销专业合作组织。在2010年推行生态畜牧业工作中,他积极宣传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好处,并带头加入合作社,推动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此外,他经常深入牧户,实地了解情况,结合各牧户所处地理环境、气候、草场类型,调整畜牧业结构,重点在结构调整、抗灾保畜、良种引进等关健性措施的落实上下功夫,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大胆采取社、牧户各合一点的办法,从外地引进170只山羊下发给贫困牧户进行帮扶,对困难牧户进行“一对一”帮扶,并组织协调各牧户之间也进行调换优质种畜工作。通过这些措施,使全社良种化率达到85%以上,山羊个体产绒量由2000年的250克增加强到450克。新源镇第八牧业社于2008年冬季遭受雪灾,面对灾情,牧业社先后向上级争取救灾资金2.8万余元,为牧民发放饲料草料3万斤,有效扶持了群众的抗灾保畜,减少了畜牧业和产的损失。

四、富而思源、富而思进,致富不忘精神文明建设

篇3: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材料

勤丰村先后被江苏省评为“江苏省文明村”省优秀调解委员会, 被市、区评为“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 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创建“五十佳”先进集体。村干部领富、帮富先进单位, 并获二等奖。笪如俊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笪如俊今年40岁, 任勤丰镇村党总支书记由此以来已有8个年头, 他积极带领一班人, 竖持科学发展观, 使勤丰村的三个文明建设都有促进发展。

笪如俊同志为了村里的老百姓富起来, 基本上是每日工作10多个小时, 为百姓东奔西走, 积极开发无公害绿色产品, 推广“稻鸭共作”,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大力培养科技示范户, 发展农民经济人。全村粮食生产良良化程度达到100%。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农业生产条件, 有效灌溉和旱涝保收面积大100%。做到统一机耕、统一机收、统一排灌, 完成100%。农户改厕、美化村庄, 完成8公里村组沙石道路。实现村的通达工程, 延伸有线电视网络新增300家用户。

深入开展村干部“领富、帮富”活动, 进一步强化“富民强村”的责任意识。笪如俊带领村干部自主投入70万元, 采用股份分红的经营方式, 发展特色养殖。带动了三十户农民养殖, 让养殖场拥有种猪30头, 年出栏成品猪400头, 为本村农户提供苗猪400头。年销售额可达42万元, 同时还利用农民科技夜校培训阵地, 通过现场观摩、技术讲座等形式, 多渠道、全方位。高质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近年来。笪如俊用尽千方百计引进项目, 先后引进镇江市东石物贸有限公司、丹徒华迪硅补剂厂, 镇江市京山矿业有限公司, 上海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实业公司, 给村里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还帮助安置100多农民就业, 使他们增加了家庭收入。

勤丰村每年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和“科善文明户”评比工作, 深入开展普法教育,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营造“团结文明”。共深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还开展“清洁家园、情节村庄”的主题活动, 整治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工作。广泛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进行长效管理, 先后投资40万元, 建设村主干道水泥路, 栽种各种苗木2000株, 重点绿化面积450m2, 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极大改善, 成为全镇“双清”工作得亮点。

再教育上每年投入1~2万元来加强学校基础实施建设, 增加教师福利, 教学质量逐年上升。各年级考试成绩在全镇名列前茅, 顺利通过了省级教育现代经验验收。在计划生育工作中认真思想落实“村级自治、优质服务, 依法管理”得指导方针, 强化育龄妇女的信息管理。被评为“镇江市计划生育合格村”。还本着为民办实事、做好事, 解决了老百姓的实际问题。投资10多万元进行自来水改造工程。请农民参加“致富工程”电脑培训班, 掌握电脑操作技术, 使许多农民坐在家里动动鼠标就能谈上生意。

篇4: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材料

下好牢村位于壶关东南20公路的偏僻山区,与长治县交界,全村970户、3000余口人。一直以来,因为村里穷,村班子软、村风涣散,村内各类纠纷事件层出不穷,下好牢村的人心就象是一盘散沙。而现如今的下好牢村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旧貌换新颜,红顶白墙的安居富民房挺立在公路两旁,笔直的水泥路通到了村民的家门口,崭新的幼儿园、学校传来朗朗的读书声,高高的路灯不仅美化了村子,更是照亮了村民们的心房。看到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大家都说,他们有个好支书——宋建平。

强班子树威信,真心服务暖民心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宋建平组织村中党员干部开好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民主生活会,带头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同时,他还邀请市、县党校的教授来村授课外,亲自为村中的党员干部授课,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持之以恒的勤奋学习和多年农村工作的锤炼,使其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无论是开展什么工作,他都能理论联系实际,与群众打成一片,依靠群众推进工作。

“把老百姓的事当作是自己的事,”宋建平说,“这样,大家才会信任你、佩服你。”

正是抱着把“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的想法,宋建平对谁家的事都很“上心”。这些年来,村里年纪轻的大都外出打工了,留守在家的都是老、弱、妇、幼,他们遇到大事小事都会想到找宋书记帮忙,从到派出所上报户口、写证明等,到用电跳闸、自来水压力不够,而宋建平从来都是有求必应,从无怨言。

在关爱弱势群体和低收入户,宋建平更是尽心尽力,逐户走访,随时掌握最新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困难。在年底的党群议事会上,有個群众代表掏心窝地说:“我们宋书记多少年来为我们办实事、办好事,我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上项目求发展,村变民富得民心

如何让群众富起来、让村里美起来,一直是宋建平的“重中之重”。

自上任后,宋建平与党支部班子成员积极探索适合下好牢村实际的发展路子,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到村里有经商办企业的传统。他召开党员、村民大会进行商讨,决定改造集贸市场,2010年,他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先后投资400万元建成了占地4000平方米的集贸市场,并积极发动身边群众进集贸市场做生意辐射周边20余村,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同时还创建了通畅物流运输有限公司,安排剩余劳动力30多人。

为了改变村容村貌,近年来,宋建平多方努力,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不足部分个人筹资,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多元铺设了全村范围内所有街道,还铺设了村至上好牢、辛寨村的水泥路,彻底解决了过去“晴天灰尘遮天,雨天路烂泥泞“的行路难问题;2013年开始建成能拥讷200多户移民搬迁小区,以解决自然庄人口和缺房户住房问题;村里建造了村委办公楼,农民健身广场,使全村的干部百姓活动有去处,健身有场地;还投入了几十万元对村主要道路、小区和广场进行绿化、美化、亮化,由6名保洁员全天候保洁,使村居环境更加整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宋建平深知,要真正振兴一个村,教育必须优先发展。针对下好牢村教育设施落后的现状,2012年宋建平和支村两委干部设法筹资150多万元修建了可拥讷300名儿童的高标准村办幼儿园,2013年又多方筹资300多万元在下好牢村建成了高标准寄宿制小学。针对周围村庄一万多人口,孩子们上初中难的问题,2015年宋建平又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支持,投资400多万元建起了一所可拥讷300名学生的标准化寄宿制村办中学,还配备教师周转房24套,从而使本村及周边几个村的学生实现就近入学,大大减轻了家长外出供孩子读书的负担。

2014年,宋建平带领支村两委干部跑出去争取项目,与大象农牧集团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在下好牢村建成了年出栏肉鸡150余万只的大型现代化肉鸡厂,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80亩,年实现利润500余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50余人。2015年,该村还采取股份制形式成立了“壶关县群兴种养合作社”,吸收社员搞特种养殖致富,现已发展优质绵羊1000多只,狐狸500只。

今年5月,宋建平再次与大象集团合作,投资1500万元兴建年出栏肥猪5000头的大型现代化养猪场。预计年底就可竣工投产,年利润可达200多万元,安排劳动力20余人。

最近在宋建平的多方奔走努力下,大象集团又与下好牢村初步达成协议,决定投资2个亿在该村建一个省内大型种猪场, 届时不仅能给村里带来效益,又能解决一部分劳动力就业。

“村小故事多,人少产业多。”列举着一个个已经或正在实施的产业项目,宋建平信心百倍,“有了这些产业,一定能让290户贫困户、840口人如期实现脱贫,而且绝对不会返贫。”

篇5:振丰村致富带头人材料

潘良军,男,现年38岁,1974年3月10日出生。汤原县振兴乡振丰村人。朴实憨厚的农民外表下,骨子里却蕴藏着一个当代青年人永争一流、强烈进取的优秀品质。他本人创建的振兴乡亮军修理部目前发展形式良好。1988年至1991年在振兴乡中学就读。在校学习成绩突出,但是由于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学费,他读完中学就回家务农了。2002年至2005年在汤原职业高中函授学习。1998年曾任振丰村团支部书记。2009年任振兴乡振丰村党支部副书记至今。200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潘良军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中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在家中排行老大。父亲常年有病,无法下地劳动,家中的重担就都落在了他和母亲的身上。他从小就参加田间劳动,体验到了农民生活的不容易。无形中锻炼了他坚毅的性格。在家干了几年活后,收入也不多,刚够维持生活,于是他就想出去,1999年他就到辽宁省大连市去打工。年青的他梦想能在那里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打工的收入也很少,一天到晚不得闲。在打工的过程中,他学到了很多知识。也知道了生活的艰难。于是他就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电焊技术,水暖安装技术。他想等到自己学成后回家开一个农机修理部。打工的经历没有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但是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磨炼了意志,这将是他受用终身的财富。

2000年他回到家乡,他到吉祥乡黄花村一个大型的农机修理部打工,一面学习农机的修理技术,一面积累资金。在这里他学到了很多东西,由于他勤奋好学,人又聪明,他很快就精通了农具修造技术。他很快就受到老板的重用,每年收入10000多元,成为该修理部的技术骨干。当时该修理部大量出产脱谷机,于是他就成了售后的技术员,每年的秋季他就和老板到处去修脱谷机,从中他看到了做农机修造的利润太大了,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自己开一个这样的修理部。而媳妇周桂荣则在家里一个人种地。从种到收都不用潘良军操心。现在潘良军还在说,要是没有媳妇这样的支持自己,我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2002年他放弃了老板的高薪挽留,回到家乡创业。在振兴乡振兴村租了一个地方,开了一个修理部。主要为村民修理农具。由于他服务热情,技术到位。附近村的村民都到他这里来修车。每天修理部里都是人满为患。经常要提前预约才能排上号。不过对于振丰村的村民他还是格外的关照的。这也赢得了振丰村村民的一致好评。2005年他自己在振兴村新建了一处200平米的库房,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他每年春季,都会收到很多订单。每年的收入都在50000多元。他造的农具质量好,受到村民的欢迎。每年的活都推不开。

他富了,但他没忘生他养他的家乡,尽力为家乡做贡献。他合法经营,积极交纳各种税费,多次被税务机关、工商部门评为纳税光荣户、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同时,他还积极安排地方剩余劳动力10多人次,为他们的就业寻到了出路。在经营中,他一直苦苦寻找能为百姓谋福利的机会,抓住自己经常出外,见广多识的机会,首先引进了新型农用播种机。开始,农民不认可,不敢用这种机械,他就免费提供给农民试用,极大提高了农民的工作效率,现在不但在振丰村,以至全振兴乡农村都已用上了这种工作效率高,播种距离均匀准确的农用新机械。

他在开修理部的同时家里也种了5垧多的地。他对于种地技术也精通。每当他听到附近有农业技术讲课,他总是第一个去听。并且还会应用到生产中来。通过听课他对于自己的技术有了信心。对于村民他也总是毫无保留的讲给村民们听。虽然大家对这些不是很理解,但是大家看到他家的地每年的产量都很高,慢慢的也就开始按他说的方法去做,虽然有些走样。但是,还是有一些效果的。每年他总是第一个把大棚扣上,提前暖地。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也开始提早动手了。现在村里人都是看着他干活,他怎么干,村民们就跟着学。

2008年他看到农村机械化的程度不高,他就自己买了一台3080收割机。每年他都可以有几万元的收入。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也纷纷买机器。现在村里有大型收割机8台,中型拖拉机30多台。久保田插秧机20多台。现在振丰村的机械化水平空前提高,从种到收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他还买了一台插秧机,春天为村民们插秧挣钱。

2009年,潘良军当选为振丰村党支部副书记。他担任副书记以来,对村里的工作非常的支持。有时候为了工作,自己家的活都没有时间干。但是是他无怨无悔。2010年他又带头在振丰村成立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10多户,规模经营土地100多垧。

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的儿子,但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开拓精神,却已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他艰苦创业,带动了一方群众的致富奔小康,成为人见人夸的能人;他富不忘本,断断续续为村中公共事业捐款5000元以上;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一个靠劳动致富的千千万万个农民的杰出代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潘良军作为先富起来的农民青年代表,正抓住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努力奋斗,继续创新,为实现在新农村建设的新跨越中发热发光而奋勇争先。

篇6: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材料

——在全省百名村(农村社区)党支部书记 加强社会管理示范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2011年8月8日)

时培伟

这次村党支部书记加强社会管理示范培训班,是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新一届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基本结束的形势下举办的。部里对这次培训班高度重视,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高晓兵同志亲自审定培训方案,作出重要批示。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于刚同志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刚才,我们集体学习了高晓兵部长的重要批示,高部长的重要批示,从巩固村“两委”换届成果、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深刻指出了抓好示范培训的极端重要性。高部长特别强调,村党支部书记要争做“四个模范”,这“四个模范”的要求,切中要害、系统全面、饱含深情、寄予厚望。我们一定认真学习领会,紧密结合实际,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中去。

今年“七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回答了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要求我们一定要牢记党的历史,管好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带领群众办好自己的事情,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各级党组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农村党支部的重大政治任务。村支部书记要带头学,领着村里的广大党员学,还要领着村里的群众学,用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一大家的思想,指导村里的工作,推动村里的发展。

我们这期培训班的主题是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为什么要举办这样一个培训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核心是做好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要靠基层党组织,靠我们这些基层党支部书记。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我们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中担负着领导核心作用。村党支部书记是我国最基层的书记,担负着带领农村党员与农民群众一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责。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关键是要发挥好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关键是要提高村支部书记社会管理的能力。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关于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社会管理集中轮训工作的《通知》精神,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大家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xxx省委关于加强社会管理的政策规定和部署要求,帮助大家认清形势任务,掌握措施办法,提高村支部书记的社会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这期示范班,我们请17个市委组织部负责党支部书记教育培训的同志参加观摩,跟班学习,以期为全省集中轮训村党支部书记工作提供借鉴。

中央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党支部书记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职责任务和应具备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李源潮部长在全国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社会管理集中轮训示范班上强调指出,基层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基层社会管理的领导核心责任,完成好四项任务:即理清发展思路,带领群众致富;真心实意服务群众,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对基层群众团体和自治组织的领导和协调,形成基层社会管理合力。要求基层党组织书记要提高应急处变、沟通协调、依法办事等6种能力。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结合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针对我省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实际,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争做社会管理的带头人,我认为,至少应当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要当好落实政策的明白人。毛主席对执行政策的重要性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他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政策是富民经,是开展工作的指南针,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党在农村的每一项方针政策,都涉及每家每户,与群众的衣食住行都息息相关。比如农村综合改革、土地延包和土地征用、新农合、养老保险、农村水利、计划生育等政策。这些政策能否在村里落实,靠我们的农村党员干部,关键是看支部书记。政策落实得好,党支部在村民中就有威望,我们的江山就稳固;执行不好,群众就不满意,就会戳我们的脊梁骨,我们党要坐稳江山就是一句空话。从这个意义上讲,政策落实的怎么样,事关党的形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对这一点,我们村支部书记头脑一定要清醒,绝不能犯迷糊。

首先,要明白政策。对政策清楚、十分明了,执行起来才有底气;如果一知半解,行动上就会摇摆,好经也可能被念歪了。

一要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比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要理解、把握好“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内涵,正确处理村庄发展、村民富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做到不仅要发展,还要又好又快。比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的总要求,少了哪一条也不行,少了哪一条都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果生产搞的很好、群众也有钱了,但村里乱糟糟的、歪风邪气盛行,也不是真正的新农村。这些重大决策部署,是管根本、管长远、管方向的,每一位村支部书记都应该认真学习,深刻理解,用心掌握。

二要了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政策。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比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聚焦“三农”工作的八个一号文件,以及农产品价格、新农合、农民养老保险等政策。这些政策,是党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具体体现,把这些政策掌握好了,落实起来就会与中央的要求合拍,与发展的要求合力,与农民群众的期盼合心,我们应该学习好、领会好。

三要了解与农村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承包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义务教育法等。老百姓有句话叫“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些法律规章,就是规矩,就是“雷池”。熟悉了、掌握了,依法依规办事就会成为习惯,成为自觉,实现依法治村、以制治村就有了保证。

四要了解党建工作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村支部书记,抓好党支部自身建设,抓好党员队伍建设,首先要熟知党的基本知识,了解党的优良传统,掌握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工作方法。为方便大家学习基本的党务知识,省委组织部编写了《村党支部书记党务知识ABC》,免费发给大家。这本“口袋书”,涉及党的基本知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发展党员等内容,翔实具体,操作性、实践性都很强,希望我们这些村支部书记装在身边,经常拿出来翻一翻、学一学。现在,我们村支部书记学习的渠道越来越多,可以通过读报纸、看电视、上远程教育网学习,也可以参加各级组织的集中培训,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学习。学习时间不在长短,关键是知道自己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学管用的知识。对所学的东西,要善于结合实际用心思考,入心入脑,转化成做好工作的本领。

其次,要带头执行政策。懂政策是前提,执行好政策是关键。执行政策,一要认真,就是要做到“党有号召、我有行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按时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不截留、不歪曲、不打“水漂”,更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切实做到违背政策和法律的事不干,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不干,与民争利的事更不能干。

二要肯动脑,就是要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政策对每个地方,每个村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会不会落实效果大不一样,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政策水平问题。比如,改革开放前,荣成市西霞口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部队转业的田文科回村担任支部书记后,及时抓住国家放开水产品价格的政策机遇,上大船、搞捕捞,带领渔民勇闯市场,到八十年代末,靠渔业捕捞年净收入达到2000多万元,现在发展为年纯收入过3亿元的企业集团,村民人均纯收入18万元,成为全国著名的小康村。同样是一个村,为什么前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有着靠海的条件,为什么西霞口村能够“鲤鱼跳龙门”独领风骚?原因有很多条,但最根本的是这个村的支部书记懂政策、有头脑、会用政策。各位村支部书记一定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学会从政策和市场中寻找发展良机,把党的惠民富民政策变成强集体、富群众的生动实践。

三要保落地,就是要把惠农政策装到村民的口袋里。要经常问一问、查一查,上级的惠民政策,比如粮食直补、农机具、种子补贴、新农合、低保等,哪些已经落实了,哪些还没有落实,没有落实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落到村民手中。执行政策不能光靠自已,还要把政策向村干部讲清楚,向广大村民讲明白,让他们理解党的政策,这既是一种监督,也是推动落实的好办法。

第二,要当好富民强村的领路人。村级组织换届是三年一次,一届管三年。如果抱定造福老少爷们的信心和决心,三年时间足够干一番事业;如果抱着混日子的想法,三年时间一晃就会过去。“不能带头富不能当干部,不能带民富不是好支书”。作为村支部书记,富民强村是第一位的职责,要一心一意带领群众致富,在富民中实现强村。如果过了一年又一年,干了一届又一届,别的村红红火火,而你那个村“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山河不改、面貌依旧”,作为一个村的领头人,能不脸红,能不冒汗?群众能够答应吗?能不赶我们下台吗? 这些年,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很好,粮食连续8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到2010年底,全省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6670亿元;农产品出口首次超过l00亿美元,达到127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90元。但也要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农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突出;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给农业特别是种粮受益带来影响;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够高,农业竞争力不强,等等。具体到村,一些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富民强村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省农业厅统计,截至去年底,全省有39万个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占全省总村数的49.3%;比2005年增加7600多个,5年增长23.9%,年均增长4.8%。如果照这样一个速度发展下去,是多么可怕。老百姓有句话:“手中无把米,唤鸡也不来。”村集体没有一点经济实力,村级组织就难以从物质条件上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党支部说话就会无人听,办事就会无人跟。因此,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根基是否稳固的大问题。多年的实践表明,集体经济发展了,村级组织服务有手段、有实力,党组织在村民中的威信就高,执政地位就巩固;集体经济发展了,就能把发挥家庭承包经营的积极性与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既强村又富民;集体经济发展了,就可以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支撑,更好的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繁荣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文明祥和的新农村。大家一定要在强村富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动脑子、出实招、见成效。

一要趟出一条好路子。找到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好路子,是实现富民强村的关键。村支部书记祖祖辈辈生活在一个村里,熟悉每座山、每条河、每块地、每个人,村里发展有什么优势、有什么资源,心里都一清二楚。尽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从成功的经验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五条路子可走:

一是靠资源优势增收。通过依法拍卖、承包、租赁、入股等方式,开发“四荒”等资源性资产;也可利用“四旁”发展种植和林业;还可以推进土地流转搞规模集约经营等。有条件的地方也可通过村里投资、农民入股和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发展旅游观光和休闲农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二是靠社会化服务增收。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需求,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社、产业协会、行业协会等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中介、流通和技术等微利服务,以服务促经营,以经营养服务,增加村级收入。

三是靠盘活资产存量增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方式,引导农村存量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提高经济效益。可推行“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方式,通过创办经营实体带动农民和集体增收。

四是靠招商引资增收。加强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通过为外来投资企业提供场地、厂房和水、电、信息、劳动力等服务,增加集体和村民收入。

五是靠优化生产要素配臵增收。通过强村、强企联建、兼并等方式,以强扶弱、以富带贫、以大带小,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北京。我们提出以上几条,主要是为了启发大家开阔思路,开阔视野。但总的一条,就是一定要从本村的实际出发,切实尊重村民意愿,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搞强拉硬拽。也许有的支部书记会说,我们村既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区位优势,怎么办?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莱阳市濯村有5000多口人,1996年之前集体无任何收入,村民守着自己的承包地分散耕作,一年忙活下来也就够个温饱。1996年,高云建担任支部书记后,面对既无城区拉动、又无资源优势的现实状况,想出了靠土地生财的法子。他以一块1500亩的老梨园作为试点,引进新加坡客商整体租赁开发。正是这个原来没有多少人愿意承包的老梨园,让濯村集体收入当年就增加到147万元,村民务工增收160多万元。尝到甜头的濯村人把全村8000多亩耕地全部交给村里搞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濯村已成为全国文明村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10年,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调研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濯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样本。有的支部书记可能认为,濯村起步早,已经发展了十几年,现在这条路子还能不能走得通。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宁阳县郑龙村在2005年之前还是一个经济“空壳村”,田文武担任支部书记后,成立有机蔬菜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搞土地流转,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村民收取土地租金,年底按照盈利情况可分红,走出了一条“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的土地流转新路子。农民收取租金保底,收益好了有分红,平时打工有收入,每亩地年收入可达3570元左右,增收2000多元;村集体以管理服务入股,每年也可增加收入近37万元。他们就是在这样一个既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区域优势的纯农业村,硬生生的创出了一个“郑龙模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视察郑龙村,写下了“宁阳模式,惠及„三农‟”的评价。

这两个村的发展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只要路子对了头,群众致富有奔头;二是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现在中央、省委支农惠农的政策这么好,只要村支部书记认学、认钻、认干,就一定能带领群众走出一条富集体、富群众的路子。二要带出一支好队伍。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一个村要发展,不仅要有一个好支书、好班子,还要有一支充分发挥作用的党员队伍。

首先,要带出一个好班子。支部书记靠什么带出一个好班子?关键看三条:一是带头干。“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样子。”只要支部书记一心为民、不讲价钱、不怕困难,带头往前冲,班子成员就会紧紧跟着你,村里党员群众就会拥护你。1975年以前的莱芜市房干村,进村无路,山上无树,沟里无水,吃缺粮、住缺房,是远近闻名的“讨饭村”。韩增旗担任支部书记后,带领全体村民白天顶着太阳干,晚上挑灯夜战,一年365天,天天如此,10年间没有一个春节在家过。正是靠着这种冲锋在前的闯劲,韩增旗在党员干部中树立起了很高的威信,他说什么,村里的党员群众干什么,硬是把一个贫瘠的房干村变成了一个生态优美、生活富裕、远近闻名的旅游度假区。二是会聚人。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颗钉来。村支部书记一定要带头搞好团结,把班子成员的心聚得紧紧的、暖暖的,尤其要善于团结有不同意见的同志,齐心协力干好工作。好面子、唯我独尊、自以为是、小肚鸡肠、计较个人恩怨,没有一个不成为孤家寡人的。要心胸开阔,能容人容事,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一些支部书记与班子成员不团结,并不是在大的原则问题上有分歧,往往是个人恩怨、闹无原则纠纷。无论是什么情况,支部书记都要多从自身找原因,靠原则、靠人格魅力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三是讲民主。支部书记是班长,不是家长,不能搞一言堂。大家的事要大家议,多和班子成员商量,多听群众意见。

其次,要带出一支好的党员队伍。目前,全省291万名农村党员中,55岁以上的占49.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4.1%,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状况仍然比较突出。党员队伍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一个村党员质量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村党支部班子建设的质量。目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村三年、五年甚至常年不发展党员,有的支部书记怕别人抢了自己的位子、只发展亲属入党,有的村发展党员不坚持标准条件、搞挖到篮子里就是菜,有的发展党员不讲程序和规范,等等。发展党员的问题不解决,村级班子建设就没有源头活水。希望我们的村支部书记一定要着眼村子的长远发展,着眼于提高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坚持标准条件,坚持公道正派,坚持程序规范,切实把那些综合素质好、村民公认、作出实绩的优秀农民发展入党,绝不能任人唯亲,从个人私利出发,在小圈子中发展党员。

三要练就一身好本领。支部书记有一身过硬的本领,自己干事不犯难,群众也信服。这次村“两委”换届,一大批“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文化水平高和发展能力强、协调能力强、服务能力强”的“三高三强”型优秀人才进入村班子。换届后,“三高三强”型村“两委”成员、村支部书记分别达74.8%、85.9%,村干部的素质能力较之以往有了新的提高。但也要看到,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还不强,尤其对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产业结构、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等方面的知识懂的不多,拿不出实招,觉得有劲使不出来,等等。无论是任职多年的老书记,还是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新支书,都要把提高素质,提升能力当作急迫的任务来抓。

村支部书记提高干事业、创家业的能力,要有“三股劲”:一是在学习上要有一股钻劲。只要是发展需要的知识,只要是群众需求的技能,都要下功夫、钻进去苦学,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上不断提高,努力成为懂政策、懂技术、懂市场的明白人。二是在事业上要有一股闯劲。敢想敢干,敢闯敢试,只要看准了的事,舍掉这百八十斤也要拼上、拿下,杀出一条血路。三是在困难面前要有一股韧劲。毛主席有个形象的比喻:“困难好比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农村工作面对的困难很多,要有敢于“亮剑”的精神,做“李云龙式”的“主官”,不干则已、干就要干成。这“三股劲”是村支部书记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特别是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用好这“三股劲”就更加重要。看看现在发展比较快、比较好的村,哪一个不是经历了千辛万苦,哪一个不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哪一个不是抱定了必胜的信念?靠着这“三股劲”,走在了全省前列。

平邑县九间棚村是个不足200人的小山村,全村居住在600多米高的山顶上,村里连条上山的路都没有,100多亩耕地分布在23条山梁上,群众生产生活非常困难。1984年,刘加坤担任支部书记后,想致富、没路子,想干事、没有钱。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带领全村人大干6年,修盘山路、建蓄水池、搞扬水站、通输水渠,彻底改变生产生活环境,创造了“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九间棚精神。现在村集体收入已经过亿元,大部分村民都搬到了在县城建设的九间棚社区。刘加坤本人也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当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和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三,要当好为民办事的公道人。一个村就是一个小社会,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要村干部来处理。在农村,社会管理主要不是体现在惊天动地的大事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做好一件一件小事、实事上。比如,户口迁移、宅基地划分、计划生育指标、发放救济款等。这一件件小事,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天大的事。如果一件事处理不好,就可能影响村庄的和谐稳定。老百姓最不满意、最烦的是“三不”干部:办事不公、财务不清、服务不行。村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只有一心一意为群众办事,公开公正公平处事,群众才会信你、跟你,干部群众关系才会和谐,社会治安、村风民风才会好。

一要一碗水端平。村支部书记多数土生土长,是不脱产的农村干部,在村里都有个三亲六故。群众的眼里容不得沙子,我们办事是不是存有私心,群众看的很清楚。在这方面出了问题,群众就会有怨气。村支部书记办事一定要公公道道,一把尺子量到底,决不能有偏有向。

莱芜市郭家沟村2004年以前是个有名的穷村、乱村、上访村。徐祥新同志任村支部书记后,处事公正、不偏不倚,很快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村里发展好了,盖起别墅楼,徐祥新的二姥爷拿两条好烟找到他,想把儿媳妇的户口从城里迁回来,徐祥新对他说,“这个事不能办,咱们虽然是爷们,但集体决定的事,谁也不能改”。他虽然是支部书记,作出了大贡献,但他没有给自己开“小灶”,按规定只分了母亲一套房。在郭家沟村,像土地开发、旧村改造等容易产生矛盾的工作,都开展的非常顺利,支部书记公正公平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郭家沟,集体经济总收入1000万元,集体收入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老百姓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别墅新村,小桥流水田园美景。群众不仅不告状了,还自发成立了“志愿服务团”,义务为村里打扫卫生,不要一分钱工资。

二要把事办在明处。这次村“两委”换届,我们接到一些反映村干部经济问题的来信来访,有的属实,有的不属实。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与村务财务不公开、公开不及时或不真实有很大关系。财务不公开,村民心里没底,没事也认为有事。村里事务,该让群众知道的一定要让群众知道,不能捂着盖着。要及时公开党务、村务、财务,做到墙上一张纸,心里一本账,让群众明明白白,还干部清清白白。公开一要及时,按照村级组织建设的相关规定,对村内重大决策事项,每一笔收入和支出,党费收缴和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或发展对象等,该什么时候公开就什么时候公开,千万不能拖,一拖就拖出了问题,一拖就拖出了矛盾。二要真实。坚持有一是一,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辞,不压挤缩水,把实际情况向党员群众公布。这些年,因公开不真实而导致的上访不断,村庄由治到乱的例子不在少数,村支部书记一定要以此为戒,避免这类事情发生。

三要办得了难事、化得掉矛盾。千人千模样,万人万思想。群众之间有这样那样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加强社会管理,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过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的农村新旧问题交织,内外矛盾交错,利益关系复杂。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因农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土地留转承包、农民保障政策落实等引发的矛盾不断增多,因农村宗教、宗族势力引发的冲突时有发生。协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任务越来越繁重艰巨。村支部书记处在农村社会管理的最前沿,是农村社会稳定的“第一堵墙”、“第一道坝”,要不回避矛盾,不上交矛盾,千方百计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问题解决在村里,这是村支部书记最大的本事,也是对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的重要贡献。

化解矛盾,一要和老百姓说得上话。平时注意了解群众的情绪和诉求,知道群众想什么、怨什么、盼什么。要多和群众拉家常,讲群众认同的理,说群众爱听的话,这样群众有问题有矛盾有难处才会和你讲,你说了群众才能听的进。二要不等不靠、积极主动。村支部书记住在村里,对各家各户的情况很熟悉,不要等着问题来找你,只要发现苗头、隐患,就要主动靠上去,做到发现在早、处臵在小,使矛盾纠纷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有时候,小事不处理就可能变成大事,两个家庭之间有矛盾不处理,就可能演变成两个家族之间的矛盾、两个村之间的矛盾,可能经过几代人都化解不了。三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农村问题千差万别,矛盾错综复杂,解决起来也要对口对味。要刚柔相济,能文能武,既用好硬办法,该严的一定严;又用好软法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会运用民主协商、示范引导、说服教育的办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因事而异、因人而异,是哪把锁就用哪把钥匙,掌握好分寸,做到点子上。

章丘市的高淑贞在娘家和婆家都担任过支部书记,这两个村在她的带领下都实现了由乱到治。对村里的矛盾纠纷,她采用“看水浇地式”排查法,按照干部分工和党员中心户联系四邻制度,把排查和处理矛盾的责任落实到每一名党员身上,全村各种矛盾和问题都能及时反馈到她这里,事情也就容易及时解决。为解决好“调解难”的问题,村里成立“五老”调解会,由退职村干部、老党员、老退伍军人、老工人以及其他有威望的老年人组成,许多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经他们出面就迎刃而解了。

四要抵制歪风邪气。就是要一身正气,对村里不良风气和坏人坏事,敢抓敢管敢碰硬,不当“和事佬”。近几年,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喜事丧事大操大办、赌博、重男轻女、不赡养老人等不健康不文明的现象有所抬头。村支部书记和村“两委”一班人,既要带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管好自己和家人,加强对党员群众的教育;又要带头抵制封建陋习和不良行为,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形成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尚。

第四,要当好农民群众的贴心人。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把群众放心上、当亲人,道出了群众工作的核心和根本。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做群众的工作。村支部书记是村里的党员群众一张张选票选出来的,服务村民,是党支部的核心任务,也是村干部的职责所在。农村有句俗话,叫做“认头就要干好”。既然干了支部书记,就应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受气,为群众排忧解难,扶危解困,做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这次村“两委”换届,村党支部书记对任期目标都已经作出公开承诺,“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开弓没有回头箭”,同志们要一诺千金、说到做到,决不能失信于民。

一要有事大家商量。有的同志说,现在的农民群众“经济上盼致富、政治上盼民主”,这话很有道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干工作,每一件事,都要听听群众的意见。特别是涉及村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涉及老少爷们切身利益的大事,一定要按照民主决策的要求,召开党支部会议、村“两委”会议、党员大会、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定,决议的事情和办理结果要向群众公开。对群众一时不能接受的事,要不怕磨破嘴、跑断腿,多解释、多说明,直到接受为止。“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集中民意也是集中智慧的过程,统一思想的过程。只有坚持大家的事大家定,大家的事大家办,才能干群同心,工作干起来才顺当。

1986年梁绪珍担任东平县于寺村支部书记后,二十年如一日坚持“一事一议”,不管村里大事小情,都先让群众议一议,碰到比较重要的事,村干部分头到各家各户征求意见,然后召开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会和村民大会讨论表决,通过后再实施。就是这样一个村,连续26年没有一起上访,没有一起刑事案件,被评为全国抗击非典先进基层党组织。说到经验,没有别的,就是决策讲民主、办事重民意。

二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村支部书记虽然天天生活在群众当中,也有个对群众的感情问题、态度问题,同样需要树立群众观点,认真改进作风,密切同群众的联系。现在,有些村干部对群众的事不上心,甚至认为群众难讲话、是刁民;有的遇到事情不是首先考虑群众,而是自己怎么方便怎么办,怎么好管怎么办;有的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做工作是“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有的帮群众做一点事就想要回报,甚至吃拿卡要等。如果是我们自己的事,如果是我们家人的事,我们还会这样办吗?我们一定要多些换位思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遇事多替群众着想,听得进群众意见,经得起群众抱怨,维护好群众权益。要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强化宗旨意识,转变工作作风,真正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抓住手上,办不好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三要当好群众的服务员。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个党员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发展生产、进入市场需要党组织提供更多的服务;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村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每户家庭需要党组织提供更多的服务;随着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需要党组织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做好村级服务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

首先,要明白服务什么。毛主席说过:“要想得到群众的拥护吗?那么,就得深入群众,就得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上的问题,解决盐的问题、米的问题、穿衣的问题、房子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现在读起这段话,仍然感到是那么的生动、那样的到位。“群众利益无小事”,只要是群众需要的,我们就要去做,就要做好。比如,搞好生产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好种子、农药、化肥和信息、技术、流通等服务,特别要帮助解决好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比如,要搞好生活服务,解决好群众行路、吃水、老人看病、孩子入托上学、村里治安等实际问题,让外出务工的无后顾之忧。比如,要关心困难党员、困难群众的生活,经常到他们家里看一看,问一问,帮一帮,让他们从心底里感到党支部的关心和温暖,把事情办到老百姓的心里。

其次,要知道怎样服务。这些年,我们在全省推行了为民服务代理制,普遍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一些地方还实行了党员联系农户、农事村办、一站式服务、全程代理等办法,大家要注意学习运用。青岛四方区海琴社区女党委书记夏玉波从1998年担任书记以来,十几年如一日带领“两委”班子为居民搞服务,这个三千多户、一万多人的大社区,大到邻里矛盾,小到厕所漏水,“两委”都主动靠上帮助解决。2004年,为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她倡导了“365党员工作室”,党员不分节假日轮流值班,现在工作室“天天我都在、有事慢慢说”的品牌已深入人心。根据她的事迹拍摄的电影《天天我都在》引起了很好的反响。现在,我省农村社区发展步伐较快,农村社区工作的核心就是为老百姓服好务,村支部书记都要像夏玉波那样,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让老百姓放心、让群众满意。

搞好服务,要善于统筹资源。村党支部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作为村支部书记,要善于协调、运用好这些组织及各种资源,充分发挥村级自治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共同围绕村里发展、老百姓的利益做好服务工作。

第五,要当好廉洁自律的干净人。村支部书记虽然职位不高,但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自我要求一定要严,干事一定要干净。群众给我们的权力,是让我们用来搞服务的。如果把它变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群众就会把权力收回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越是这样,越要时时刻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一是心要平。对待个人利益要心态平和,不能计较得失,要有奉献精神,有不怕吃亏的思想,看到别人富了不能心动耳热、把握不住自己。二是嘴要严。农村有请酒吃饭的风俗,大家一定要把握好度,绝不允许拿集体的钱大吃大喝。三是手莫伸。要分清公与私,双手干净,两袖清风,不该拿的钱,一分不收,一文不取,做到“活着不沾群众一分利,死了不占群众一分地”。作为村支部书记,尤其不要参与违规违法的土地征收利用,不要插手工程项目和招投标事务,不能挪用和侵吞集体资产,不能克扣各类补贴和补偿金。对这类行为,群众深恶痛绝。要把集体的财产管好,把集体的钱用好,严禁花钱大手大脚。只要大家都能自觉做到公道清廉,一身正气,手不沾、心不贪、嘴不馋,群众就会选择你、支持你,你那里的事情就会办得顺、办得好、办得成。

蒙阴县小山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富岭,干村支书20多年,始终保持着勤俭办事的好作风。一次,王富岭和三名村干部到县城办事,中午干部回村,就在地摊上喝了碗豆汁,吃了几个火烧,四个人才花了六块七毛钱。在他的带领下,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小康村”,全村没有一张不清的单据,没有一笔不明的开支。王富岭因操劳过度,去世已经10年了,村里的父老乡亲到现在还一直念叨着他。也有个别支部书记,认为自己给村里发展出了力、立了功,就想多拿、多占,结果被老百姓赶下了台,有的甚至触犯了刑律,落得一个人人唾骂、失去自由的可悲下场。同志们一定要引以为戒,始终做到堂堂正正,清清白白。

村支部书记处在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工作非常辛苦。近年来,中央和省委想方设法在经济上为大家落实待遇,提高村干部工资标准;采取考选乡镇公务员和领导班子成员等办法,在政治上拓展发展空间,目的就是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各级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村支部书记,对支部书记在干事创业、为民服务中受到的委屈,要多理解;对遇到的困难,要想方设法帮助解决。要认真落实“一定三有”要求,为村支部书记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对打击报复村支部书记的,县乡党委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为他们撑腰壮胆。

这次培训是一个充实知识、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好机会。希望大家排除一切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要结合本村实际,多思考、多分析、多交流,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广交朋友。培训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良好机会,也是展示形象的重要舞台。大家要自觉遵守各项纪律规定,树立好新时期村支部书记的良好形象。大家在学习、生活上有什么意见、建议和要求,请及时提出来。今后,省委组织部将长期联系我们这100名村支部书记。

上一篇:红河攀枝花观音寺下一篇:作文和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