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概论复习资料

2024-07-17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资料(精选6篇)

篇1:城市规划概论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城市

2、极化效应

3、城市规划实施

4、区域规划

5、城市规划法律体系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土地价格

8、城市交通

9、城市规划编制

10、城镇体系

11、城市对外交通运输

12、城乡发展

13、修建性详细规划

14、城市环境保护

15、城市绿化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

1、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或实践活动是()。A 西谛的工业城市

B 柯布西埃和他分别在1922年发表的“明天城市”和1931后发表的光辉城市 C 欧文、傅立叶和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 D 奥斯曼所进行的巴黎改建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A 以人为本,功能分区 B 物质空间决定论 C 综合多功能 D 大众参与

3、下列不属于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A 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B 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C 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D 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4、城乡在发展中有何关系()。A 向心与离心、聚合和扩散 B 向心与离心、集聚与辐射 C 向心与离心、吸引与离背 D 吸引与离背、聚合和扩散

5、下列不属于我国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A 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

B 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C 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D 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6、可以作为城市主要水源的是()类用水 A 上层滞水和承压水 B 潜水和承压水 C 潜水和地表水

D 上层滞水和地表水

7、(),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性。A 承载性

B 区位的极端重要性 C 地租 D 地价

8、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应确定()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的标高。A 城市主干道 B 城市次干道 C 各级道路 D 各级支路

9、城市规划行政行为与其他公共行政行为的关系中,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权限和责任要()部门行政的主体。

A 低于 B 相同于 C 高于

D 没有关系

10、代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是()。

A 以儒家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墨子为代表的中庸之道理念 B 以道家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以儒家为代表的自然至上的理念

C 以《周.考工记》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以管子为代表的自然至上的理念 D 以《周.考工记》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以庄子为代表的中庸值道理念

1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包括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固体废弃物综合整治规划以及()。

A 气体污染物综合整治规划 B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C 污染物综合整治规划 D 土地合理利用规划

12、假如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其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的转换夹角大于90度,则工业用地应放在()。

A 最大风频之上风向 B 最小风频之下风向 C 最小风频之上风向 D 盛行风向的两侧

13、下列不属于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主要因素有()。A 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 B 城市交通工具 C 城市用地布局形态 D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14、大城市网干道密度干网(km/km2)建议一般选用:()。A 3%~5% B 2.5%~4% C 2.4%~3% D 2.2%~2.6%

15、下列不属于历史文化名城类型的是()。A 古都型 B 传统文化型 C 风景名胜型 D 特殊职能型

16、()是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依据。A 人口多少和隶属关系 B 经济水平和面积大小 C 经济水平和隶属关系 D 人口多少和面积大小

17、我国城市社会演化的进程趋势不包括()。A 人口老龄化 B 家庭核心化 C 生活闲暇化 D 工作稳定化

1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价值比较高的是()。A 文物埋藏较多的地区

B 风景良好的地区

C 可达性较高的地区

D 土地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

19、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进程作用表现在()。A 农村的引力和城市的推力 B 农村的衰败和农村的衰败 C 农村的兴起和城市的衰败 D 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20、在城市规划调查中,对没有文字记载的民俗民风应该采用方法是(A 现场踏勘或观察 B 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C 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D 文献资料的运用

21、城市道路分类中,按道路功能的分类可分为()。A 快速路和干路 B 干路和次干路

C 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 D 交通性道路和娱乐性道路

22、下列不是田园城市特征的选项是()。A 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 B 公园在最外围

。)C 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 D 沿公园建公共建筑

23、航空港与城市间的距离应该在()范围内。A 10km

B 20km

C 30 km

D 40 km

24、广场的规划主要是研究()。A 确定广场的位置,用地规模和形状 B 确定广场面积大小和形状。C 确定广场类型。

D 确定广场建筑物性质

25、一般中学的服务半径是()。A 500M

B 1000M

C 1200M

D 800M

26、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安全需求主要包括()。A 防火、防震灾、防空 B 防火、防水、防泥石流 C 防震灾、防空、防自然灾害 D 防火、防震灾、防水

27、现代城市交通的灵魂是()。A 经济

B 速度

C 规范

D 秩序

28、以下什么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和保障(A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 B 城市规划 C 历史沿革

D 城市居民的认知

29、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专家的经验认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

A 4 B 5 C 6 D 7 30、下列不属于保护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的是()。A 历史文化演变、建制沿革、城址兴废变迁

B 城市特有的传统文物、手工艺、传统产业及民俗精华等 C 现在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遭受破坏威胁的情况 D 城市现存地上地下受保护动、植物

三、多项选择题。)层住宅无论从建)

1、下列影响城市发规律的主要理论有哪些()。A 城市发展的区位理论

B 城市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C 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 D 城市发展与交通通讯理论 E 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理论

2、城市与区域的关系()。A 相互依存

B 相互对立

C 相互促进

D 相互制约

3、城镇体系有哪些特点()。A 整体性

B 依赖性

C 开放性

D 层次性

4、我国古代典型城市格局的代表是()。A 唐长安

B 汉长安

C 元大都

D 宋东京

5、《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A 整体性

B 系统性

C 过程性

D 动态性

6、城市规划理论涉及内容包括()。A 功能理论

B 决策理论

C 计划理论

D 规范理论

7、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有()指标。A 主要的金融中心 B 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 C 区域性机构的集中地

D 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

E 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

8、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与代表人物是()。A 恩温卫星城理论

B 伯吉斯同心圆理论

C 哈里斯、乌尔曼多核心理论 D 霍伊特扇形理论 9、21世纪城市所面临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A 可持续发展 B 知识经济

C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 D 互联网

10、下列属于知识经济特点的是()。A 科技创新

B 信息技术

C 资金流动

D 人力素质

11、当代城市规划重要实践在哪些方面()。A 都市村庄 B 生态住区 C 大学城 D 产业园区

12、目前阶段,我国实行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A 法规体系

B 编制体系

C 行政体系

D 总体规划体系13、1977年签署的《马丘比丘宪章》提出的城市住区三大目标是指(A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作用

B 保证生活基本质量

C 创造有机多功能综合体

D 与自然协调

E 功能的分区与联系

14、城市规划的作用是()。

A 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B 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

C 重要的政府职能 D 监督职能

15、城市规划调查所包括的内容有()。A 社会环境的调查

B 市政公用工程系统调查

C 城市特色的调查

D 城市性质的调查

16、对城市用地布局结构的评价,应着重的方面()。A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否合理

B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发展的需要 C 城市用地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D 城市内外交通系统的协调性、矛盾与潜力

17、制定城市规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 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

B 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C 正确引导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D 促进城市现代化。)

18、城市总体布局遵循原则有()。A 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B 功能协调、结构清晰

C 城乡一体,统一规则

D 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19、城市用地布局的艺术问题包括()。A 城市用地布局艺术

B 城市空间景观的组织

C 城市轴线艺术

D 继承历史传统,突出地方特色

20、城市总体规划中所有城市都必须提供的图纸是()。A 城市现状图

B 城市用地工程地质评价图

C近期建设规划图

D 城市总体规划图

21、分区规划文本的内容包括()。A 分区土地利用原则及不同使用性质地段的划分 B 工程管网及主要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要求 C 分区规划的性质

D 绿地、河湖水面、高压走廊、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的保护管理要求

22、城市分区规划中应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A 红线位置

B 断面

C 控制点坐标

D 坡度

23、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包括()。A城市规划区范围

B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C城市环境质量建议指标,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措施 D城市交通通信设施的完善程度

24、城市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A 确定市、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规模

B 原则确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用地的容量控制

C 市区公共中心的位置与规模

D 分区内公共中心的位置与规模

2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本内容包括()。A 各地块划分及规划控制的原则和要求 B 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的规定 C 各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D 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26、城市公共交通(准公共交通除外)的特征有()。A 运量大

B 分散化经营

C 节省道路空间D 污染小

2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中常见的工程管线由()。A 给水管道

B 排水沟管

C 电信线路

D 道路贯通

28、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A 调查发掘与分析评价城市景观资源、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

B 研究确定城市景观的特色和目标

C 规划有关城市景观控制区

D 确定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

29、保护规划内容包括()。A 保护区及外围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界线 B 保护的原则和目标

C 环境风貌的保护整治方式

D 用地功能和建筑物使用的调整

30、城市规划实施中经济机制主要表现为()。

A 出让城市土地所有权,从而既实现符合规划的物业开发,又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B 政府借贷以解决实施城市规划的资金缺口 C 城市基础设施使用的收费

D 出让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权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四、简答题

1、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可以分哪些阶段?

2、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3、城市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有哪些?

5、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城市规划实施的原则有哪些?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是什么?

8、什么是城市规划的专题研究,其作用和本质是什么?

9、城镇体系规划的成果有哪些?

10、城市分区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1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是什么?

12、城市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是什么?

13、管线共沟敷设原则是什么?

14、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规划原则是什么?

15、什么是行政区划,其基本要素有哪些?

五、论述题

1、论述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2、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有哪些方面?

3、论述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

4、论述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极化效应:是指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增长极的上升运动。

3、城市规划实施:通过依法行政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把制定的规划逐步变为现实。

4、区域规划: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5、城市规划法律体系: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组成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法规体系有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纵向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横向分为基本法和配套法两个方面。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关系建设对土地的需要,对一定时期内一定行政区域范围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的总体战略部署。

7、土地价格:是土地供给者向土地需求者让渡所有权时获得的一次性货币收入。

8、城市交通:是指城市(城区)内的交通,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水上交通等。其中,以城市道路交通为主体。

9、城市规划编制:目的是为了实施,即通过依法行政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把制定的规划逐步变为现实。

10、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11、城市对外交通运输:是指以城市为基点,与城市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运输的总称,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

12、城乡发展:是指区域内城市、乡村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及发展状况,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城镇体系的发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的整体发展水平。

13、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在当前或近期拟开发建设地段,以满足修建需要为目的的进行的规划设计,包括总平面布置、空间组织和环境设计、道路系统和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等。修建性详细规划应满足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并为下一层次建筑、园林和市政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14、城市环境保护: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未来行动进行规范化的系统筹划,是为有效的实现预期环境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手段。

15、城市绿化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二、单项选择题

1、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或实践活动是(B)。A 西谛的工业城市

B 柯布西埃和他分别在1922年发表的“明天城市”和1931后发表的光辉城市 C 欧文、傅立叶和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 D 奥斯曼所进行的巴黎改建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B)。A 以人为本,功能分区 B 物质空间决定论

C 综合多功能 D 大众参与

3、下列不属于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C)。

A 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B 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C 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D 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4、城乡在发展中有何关系(B)。A 向心与离心、聚合和扩散 B 向心与离心、集聚与辐射 C 向心与离心、吸引与离背 D 吸引与离背、聚合和扩散

5、下列不属于我国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D)。A 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

B 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C 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D 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6、可以作为城市主要水源的是(B)类用水 A 上层滞水和承压水 B 潜水和承压水 C 潜水和地表水

D 上层滞水和地表水

7、(A),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性。A 承载性

B 区位的极端重要性 C 地租 D 地价

8、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应确定(D)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的标高。A 城市主干道 B 城市次干道 C 各级道路 D 各级支路

9、城市规划行政行为与其他公共行政行为的关系中,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权限和责任要(C)部门行政的主体。

A 低于 B 相同于 C 高于

D 没有关系

10、代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是(C)。

A 以儒家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墨子为代表的中庸之道理念 B 以道家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以儒家为代表的自然至上的理念

C 以《周.考工记》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以管子为代表的自然至上的理念 D 以《周.考工记》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以庄子为代表的中庸值道理念

1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包括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固体废弃物 综合整治规划以及(B)。

A 气体污染物综合整治规划 B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C 污染物综合整治规划 D 土地合理利用规划

12、假如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其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的转换夹角大于90度,则工业用地应放在(C)。

A 最大风频之上风向 B 最小风频之下风向 C 最小风频之上风向 D 盛行风向的两侧

13、下列不属于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主要因素有(B)。A 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 B 城市交通工具 C 城市用地布局形态 D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14、大城市网干道密度干网(km/km2)建议一般选用:(A)。A 3%~5% B 2.5%~4% C 2.4%~3% D 2.2%~2.6%

15、下列不属于历史文化名城类型的是(B)。A 古都型 B 传统文化型 C 风景名胜型 D 特殊职能型

16、(D)是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依据。A 人口多少和隶属关系 B 经济水平和面积大小 C 经济水平和隶属关系 D 人口多少和面积大小

17、我国城市社会演化的进程趋势不包括(D)。A 人口老龄化 B 家庭核心化 C 生活闲暇化 D 工作稳定化

1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价值比较高的是(C)。A 文物埋藏较多的地区

B 风景良好的地区

C 可达性较高的地区

D 土地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

19、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进程作用表现在(D)。A 农村的引力和城市的推力 B 农村的衰败和农村的衰败 C 农村的兴起和城市的衰败 D 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20、在城市规划调查中,对没有文字记载的民俗民风应该采用方法是(C)。A 现场踏勘或观察 B 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C 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D 文献资料的运用

21、城市道路分类中,按道路功能的分类可分为(C)。A 快速路和干路 B 干路和次干路

C 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 D 交通性道路和娱乐性道路

22、下列不是田园城市特征的选项是(B)。A 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 B 公园在最外围

C 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 D 沿公园建公共建筑

23、航空港与城市间的距离应该在(C)范围内。A 10km

B 20km

C 30 km

D 40 km

24、广场的规划主要是研究(A)。A 确定广场的位置,用地规模和形状 B 确定广场面积大小和形状。C 确定广场类型。

D 确定广场建筑物性质

25、一般中学的服务半径是(B)。A 500M

B 1000M

C 1200M

D 800M

26、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安全需求主要包括(A)。A 防火、防震灾、防空 B 防火、防水、防泥石流 C 防震灾、防空、防自然灾害 D 防火、防震灾、防水

27、现代城市交通的灵魂是(B)。A 经济

B 速度

C 规范

D 秩序

28、以下什么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和保障(A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

A)。

B 城市规划 C 历史沿革

D 城市居民的认知

29、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专家的经验认为(C)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

A 4 B 5 C 6 D 7 30、下列不属于保护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的是(D)。A 历史文化演变、建制沿革、城址兴废变迁

B 城市特有的传统文物、手工艺、传统产业及民俗精华等 C 现在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遭受破坏威胁的情况 D 城市现存地上地下受保护动、植物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影响城市发规律的主要理论有哪些()。A 城市发展的区位理论

B 城市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C 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 D 城市发展与交通通讯理论 E 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理论

答案:CDE

2、城市与区域的关系()。A 相互依存

B 相互对立

C 相互促进

D 相互制约 答案:ACD

3、城镇体系有哪些特点()。A 整体性

B 依赖性

C 开放性

D 层次性

答案:ACD

4、我国古代典型城市格局的代表是()。A 唐长安

B 汉长安

C 元大都

D 宋东京

答案:AC

5、《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A 整体性

B 系统性

C 过程性D 动态性 答案:CD

6、城市规划理论涉及内容包括()。A 功能理论

B 决策理论

C 计划理论

D 规范理论

答案:ABD

7、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有()指标。A 主要的金融中心 B 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 C 区域性机构的集中地

D 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

E 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答案:ABDE

8、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与代表人物是()。A 恩温卫星城理论

B 伯吉斯同心圆理论

C 哈里斯、乌尔曼多核心理论 D 霍伊特扇形理论

答案:BCD 9、21世纪城市所面临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A 可持续发展

B 知识经济

C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 D 互联网

答案:ABC

10、下列属于知识经济特点的是()。A 科技创新

B 信息技术

C 资金流动

D 人力素质

答案:ABD

11、当代城市规划重要实践在哪些方面()。A 都市村庄 B 生态住区 C 大学城 D 产业园区 答案:AD

12、目前阶段,我国实行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A 法规体系

B 编制体系

C 行政体系 D 总体规划体系 答案:ABC 13、1977年签署的《马丘比丘宪章》提出的城市住区三大目标是指()。A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作用

B 保证生活基本质量

C 创造有机多功能综合体

D 与自然协调

E 功能的分区与联系 答案:ABD

14、城市规划的作用是()。

A 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B 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

C 重要的政府职能 D 监督职能 答案:ABC

15、城市规划调查所包括的内容有()。A 社会环境的调查

B 市政公用工程系统调查

C 城市特色的调查

D 城市性质的调查 答案:AB

16、对城市用地布局结构的评价,应着重的方面(A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否合理

B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发展的需要 C 城市用地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D 城市内外交通系统的协调性、矛盾与潜力 答案: ABCD

17、制定城市规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 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

B 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C 正确引导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D 促进城市现代化

答案:ABC

18、城市总体布局遵循原则有()。A 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B 功能协调、结构清晰

C 城乡一体,统一规则

D 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答案:ABD

19、城市用地布局的艺术问题包括()。A 城市用地布局艺术

B 城市空间景观的组织

C 城市轴线艺术

D 继承历史传统,突出地方特色 答案:ABCD。)20、城市总体规划中所有城市都必须提供的图纸是()。A 城市现状图

B 城市用地工程地质评价图

C近期建设规划图

D 城市总体规划图 答案:ACD

21、分区规划文本的内容包括()。A 分区土地利用原则及不同使用性质地段的划分 B 工程管网及主要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要求 C 分区规划的性质

D 绿地、河湖水面、高压走廊、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的保护管理要求 答案:ABD

22、城市分区规划中应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A 红线位置

B 断面

C 控制点坐标

D 坡度

答案:ABC

23、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包括()。A城市规划区范围

B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C城市环境质量建议指标,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措施 D城市交通通信设施的完善程度 答案:ABC

24、城市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A 确定市、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规模

B 原则确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用地的容量控制

C 市区公共中心的位置与规模

D 分区内公共中心的位置与规模

答案:AB

2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本内容包括()。A 各地块划分及规划控制的原则和要求 B 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的规定 C 各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D 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答案:ABC

26、城市公共交通(准公共交通除外)的特征有()。A 运量大

B 分散化经营

C 节省道路空间

D 污染小

答案:ACD

2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中常见的工程管线由()。A 给水管道B 排水沟管

C 电信线路

D 道路贯通 答案:ABC

28、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A 调查发掘与分析评价城市景观资源、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

B 研究确定城市景观的特色和目标

C 规划有关城市景观控制区

D 确定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

答案:ABCD

29、保护规划内容包括()。A 保护区及外围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界线 B 保护的原则和目标

C 环境风貌的保护整治方式

D 用地功能和建筑物使用的调整 答案:ABCD 30、城市规划实施中经济机制主要表现为()。

A 出让城市土地所有权,从而既实现符合规划的物业开发,又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B 政府借贷以解决实施城市规划的资金缺口 C 城市基础设施使用的收费

D 出让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权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答案:BCD

四、简答题

1、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可以分哪些阶段?

答: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期,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2)“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的成熟期,人口仍向城市集中,但开始向郊区扩展;(3)“相对分散”时期:进入后工业初期,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人口增长超过城市人口增长;

(4)“绝对分散”:后工业化进入成熟期,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人口的逆城市化现象显著增加。

2、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答:(1)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2)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3)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3、城市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答:(1)城市化进程本身是社会发展过程(2)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互相作用和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也在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环境质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发生积极变化。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作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3)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有哪些? 答: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有:

(1)确定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的用地面积与用地界线。

(2)确定各地建筑容量、高度控制及建筑形态、交通、配套设施及其他控制要求。(3)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的标高。

(4)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5)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5、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基本特征:

(1)历史街区是有一定的规模,并具有较完整或可整治的景观风貌,没有严重的视觉环境干扰,能反应某历史时期某一民族及某个地方的鲜明特色,在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有一定比例的真实遗迹,携带着真实的历史信息。

(3)历史街区应在城镇生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生生不息的、具有活力的社区,这也就决定了历史街区不但记载了过去城市的大量的文化信息,而且还不断并继续记载着当今城市发展的大量信息。

6、城市规划实施的原则有哪些? 答:(1)行政合法原则(2)行政合理原则(3)行政效率原则

(4)行政统一原则:行政权统一、行政法制统一、行政行为统一(5)行政公开原则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是什么? 答:(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为主要目标;(2)城市总体规划侧重于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

(3)从本质上看,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两者应该是相互协调和衔接的关系。

8、什么是城市规划的专题研究,其作用和本质是什么? 答:城市规划的专题研究:是针对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面对或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

作用:寻找针对具体问题的对策,是城市规划工作进一步开展的基础;为城市规划过程中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是规划过程更加科学和合理。

本质:多学科的,要综合利用其他专业的知识(如经济学、社会学、工程学等专业)。把不同学科的有用之处组织在一起来提出对策和建议。

9、城镇体系规划的成果有哪些?

答:城镇体系规划的成果包括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和图纸。

(1)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其中,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提出规定性和指导性要求的文件;附件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包括综合规划报告、专题规划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2)主要图纸应包括:城镇体系现状图、城镇体系规划图、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等专项规划图。图纸比例一般为1:500000~1:100000,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用1:50000~1:10000。

10、城市分区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答:城市分区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选择)

(1)原则确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用地的容量控制。(2)确定市、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规模。

(3)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和控制范

(4)确定绿化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区的用地界线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5)确定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

(1)现状调查和资料准备

(2)提出城市道路系统初步规划方案(3)研究交通规划初步方案(4)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5)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

(6)编制道路系统规划文字说明

12、城市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是什么? 答: 城市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1)城市给水工程系统构成:城市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2)城市供电工程系统构成:电源、电力网

(3)城市通信工程系统的构成:包括邮政、电信、广播、电视、网络等系统。

(4)城市防灾工程系统的构成:包括消防、防洪、抗震、防空、救灾生命线系统。

13、管线共沟敷设原则是什么? 答:管线共沟敷设原则

(1)热力管不应与电力、通信电缆和压力管道共沟;

(2)排水管道应布置在沟底,当沟内有腐蚀性介质管道时,排水管应位于其上面;(3)腐蚀介质管道的标高应低于沟内其他管线;

(4)火灾危害性属于甲、乙、丙类的液体、液化石油气、可燃气体、毒性气体和液体以

及腐蚀性介质管道,不应共沟敷设;

(5)凡有可能产生相互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敷设。

14、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规划原则是什么? 答: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规划原则:

(1)舒适性原则;(2)城市审美原则;(3)生态环境原则;(4)因借原则;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6)整体性原则。

15、什么是行政区划,其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行政区划:是国家的结构体制安排,是国家根据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的需要,遵循有关的法律规定,充分考虑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口、民族、文化、风俗等客观因素,按照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成若干层次和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并在各级行政区域设置相关的地方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行政区划的基本要素:(1)一定规模人口和面积的地域空间。(2)设有相应行政机构的行政中心。(3)明确的上下级隶属关系的行政等级。(4)与行政建制相对应的行政区名称。

五、论述题

1、论述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答:(1)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关系密切: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只是在地域范围的大小和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不同。

(2)区域规划市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市“点”与“面”的关系,一个城市总是和它对应的一定区域范围相联系。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必然有其相应地域中心。区域的经济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会促进地区的发展。

(3)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配合、协同进行:

区域规划要把分布于区域中的建设项目落实到具体地点,并制定出布点方案,以便在城市规划中具体落实;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对区域规划的原方案作某些必要的修订和补充。

2、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有哪些方面? 答:(1)区域环境的调查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区域环境指城市与周边发生相互作用的其他城市和广大农村腹地所共同组成的地域范围。

详细规划阶段:区域环境指与所规划地区发生作用的城市内的周边地区。

(2)历史文化环境的调查

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发展演变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社会环境方面、物质方面。

(3)自然环境的调查:自然地理环境、自然气象因素、自然生态因素(4)社会环境的调查:人口方面、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方面。

(5)经济环境的调查:总体规划阶段:主要涉及区域的、城市的整体经济状况。

详细规划阶段:侧重于地区性的或项目的经济状况。

(6)市政公用工程系统调查

给水、排水、供热、供电、燃气、环卫、通讯设施和管网的基本情况,以及水源、能源供应状况和发展前景。

(7)城市土地适用的调查

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所确定的城市土地使用分类,对规划区范围的所有用地进行现场踏勘调查,对各类土地使用的范围、界限、用地性质等在地形图上标注,在详细规划阶段还应对地上、地下建构筑物等情况进行调查,完成土地使用的现状图和用地平衡表。

3、论述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答:(1)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① 前言:说明规划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② 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点; ③ 城市规划区范围;

④ 城市性质、城市人口发展规模及用地规模; ⑤ 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⑥ 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保护;

⑦旧区改建原则,用地结构调整及环境综合整治 ; ⑧城市环境质量建议指标,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措施; ⑨各项专业规划; ⑩近期建设规划; ⑩实施规划的措施。

(2)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图纸

① 市(县)域城镇分布现状图,比例1:50000~1:200000;

② 城市现状图,比例:大中城市为1:10000~1:25000,小城市为1:5000;

③ 新建城市和城市新发展地区应绘制城市用地工程地质评价图,比例同现状图; ④ 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比例同现状图; ⑤ 城市总体规划图,比例同现状图;

⑥ 环境保护、防灾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⑦近期建设规划图; ⑧ 各项专业规划图。

(3)总体规划说明书、有关研究报告及资料汇编——即附件部分。

4、论述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答:(1)依据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战略要求,确定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2)调查发掘与分析评价城市景观资源、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3)研究确定城市景观的特色与目标;

(4)研究城市用地的结构布局与城市景观的结构布局,确定符合社会思想的城市景观结构;

(5)划定有关城市景观控制区,如城市背景、制高点、门户、景观轴线及重点视廊视域、特征地带等,并提出相关安排;

(6)划定需要保留、保护、利用和开发建设的城市户外活动空间,整体安排客流集散中心、闹市、广场、步行街、名胜古迹、亲水地带和开敞绿地的结构布局;

(7)确定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8)提出实施管理建议;

(9)编制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篇2:城市规划概论复习资料

※什么是社区?1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社区一词最初是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在其1887年出版的《社区和社会》(共同体和社会)一书中首先使用的。2社区与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纷繁复杂,并不都强调“共同”,而社区十分强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等;社会不注重地域的概念;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关系更紧密。3社区与行政区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二者相同的地方,主要是它们有重合部分;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行政区是人们为了社会管理的方便或基于某些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原因需用人为划定的,故其边界或范围很清楚。社区由于主要的社会活动或者生活方式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4社区与社会组织也不是同一概念。

5、社区的基本构成要素:一是按自然与社会经济规律来组成或划分的人文区域;二是社区的存在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三是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有一个维系社区的管理组织。四是社区要有一个相互稳定、相对独立的地域界限或聚居场所,而且还是人类有意识、有系统、有固定性的生产与生活区域。五是生活在该地域的人们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社会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内容范围以及活动在其中的社会组织,社区空间则不同,它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两者的结合,既为社区中人群的活动提供了组织空间网,也为此提供了地理的活动区域。※社区的分类:1按社区发展的历史,可分为:流动型、半固型、永久型社区等。2根据社区内部组织形式,可分为:整体、局部社区等。3根据社区功能,可分为:文化、商业、工业、林业、旅游社区等。4根据社区的地貌,可分为:平原、山区、高原、滨海社区等。5根据社区的结构及其综合表现,可分为:农村、城市社区;6从纵向划分,可以分为传统、发展中社区;从横向分:法定、专能、自然社区等。

※社区发展:本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费兰克·法林顿在其1915年出版的《社区发展:将小城镇建设成更加适应生活和经营的地方》一书中提出来的。

※中国社区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旨在以社区发展为切入点,全方位加强社区建设,增强城市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1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必然选择。2是扩大民主、促进城市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3是一项基础工程。4是建设现代化的新型社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是一项民心工程。

※社区建设的含义: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将社区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生活便利、卫生整洁、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化的新型社区。它也是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过程。

※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区政治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3责权统一、管理有序;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5因地制宜,秩序渐进。

※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1社区服务:包括面向社区残疾人、老年人、优抚对象和社会困难群体的福利性服务;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使用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2社区卫生:包括社区的公共卫生、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和计划生育;3社区治安:包括社区的治安保卫、民事调节、帮教失足青年、防火防盗等;4社区文化:包括各种群众性文化、教育、科普活动等;5社区环境:包括净化、绿化、美化社区,环境保护等。

※社区建设的管理体制:以“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体制为宜,二级政府指的是市、区级政府,三级管理指的是市、区和街道的管理,四级落实指的是市、区、街、居的组织落实。“二三四”管理体制,重点在于加强街道和居委会,而且关键在于市、区两级要逐级放权给街道建立责权利统一、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社区管理体制。

第二章 城市和城市社区

※历史上出现的城市因素:1生态因素;2经济因素;3社会因素。※城市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4000年左右到15世纪为止;称古代城市。第二阶段从近代工业革命起到现在为止;称现代城市。

※城市化:指城市数量的增多、城市规模的扩大及城市文明向乡村扩展的过程。

※中国城市的起源:中国早期城市起源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约公元前26世纪),形成于夏商时期,历时共1500年左右。

※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1优势发展的原则;2整体发展的原则;3互益发展的原则;4城区平衡发展的原则。

※城市社区:指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而又有各种社会分工的密集人口组成的社会,即城市社区是以非农业或二、三产业为基础的,规模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的社区。

※城市社区的作用:1城市的中心作用;2辐射与扩散的效应;3城市区域的综合协调发展。

※城市常用的分类标准:1依人口规模区分为特大、大、中、小城市。2依城市履行功能分为:政治城市、工业城市、商业、宗教、教育、科技、旅游、军事城市。

※城市社区的特点:1经济活动集中、人口密度高、人口聚居的规模大,这是城市人口有别于农村人口的显著特点。2组织结构复杂。3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城市社区人际关系以业缘联系为主,也是城市社区的特点。※城乡融合:是要从本质上消灭城乡对立,而不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具体形态,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产物。

※城乡融合有三种理论模式:1优先发展乡村社区的模式,优先发展乡村的理论认为,要缩小城乡差别、消灭城乡对立,应当优先发展落后的乡村,使乡村向城市接近,这种接近即是乡村的发展方向。2重点发展城市社区的理论,重点发展城市,以城市发展来影响、带动和促进乡村的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差别,是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3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式,是把城市和乡村放在一系统中加以考虑,全面规划城乡的协调发展,从具体内容上,主要是协调好大、中、小城市以及乡镇和乡村的发展。

第三章 城市城区政府和社区建设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省市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1951年4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的《关于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工作的指示》,规定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应该文化娱乐活动设区,成立区级政府。195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条规定:“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设区”。195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人口在20万以上的市,如确有分设区的必要,要以设市辖区”1979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地方组织法规定,市辖区为县级以上行政单位,设立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和区政府。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再次明确规定“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区、县”。

※城市城区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主导地位

※城市城区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1指导作用;2宣传、发动、组织、协调作用;3管理、控制作用。

※社区整合: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适应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在推进社区建设中,重新调整社区内部各种关系,重组社区资源,重建社区组织及其管理体系的过程。

※为什么社区整合在必行?1社区整合是推进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

2、社区整合是理顺城市体制的客观要求;3是实现社区资源最佳配置的内在要求。

※社区整合的特点:1体制上条块结合,以块为主;2管理上扩大民主,推行自治;3资料上共建、共享。

※如何在社区整合中发挥主导作用:1制订一个可操作的具体规划;2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及时调整各方面之间的关系。3充分行使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加强对社区整合的引导与调控。

※城市城区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主导”要坚持不懈;2“主导”不能包揽;3“主导”要因势利导;4“主导”要寓服务于其中。

※城市社区建设的制约因素:1观念认识的制约。

2、政府角色定位的制约。3理论指导的制约。4法制保障的制约。5社区体制的制约。※社区一词传入我国是在20世纪30年代。

※加快城市社区建设应采取的对策:1观念上要有新的升华。2体制上要有新的突破。3载体上要有新的优势。4法制上要有新的保障。5理论上要有新的提高。6资金投入上要有新的渠道。

第四章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行政区与社区的联系与区别:行政区与社区是两个性质不同、又有联系的概念,行政区属政治空间范畴,是中央政府为了有效地控制与管理地方而划分的地域单元。社区则是由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人群组成的地域社会共同体。行政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本质关系。

※社区组织模式:1“上海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确立了“重心下移”“以块为主”“费随事转”“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社区建设方针,以街道为核心,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强化社区服务,争创文明社区。2“天津、青岛模式”:是我国最好早开展社区服务并限得成功的城市之一,依靠政府和群众,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取得了成绩。3“南京鼓楼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的房屋主题”,强调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抓好税收,做好环境”4“沈阳模式”:最大特点是重视社区的空间划分和调整,依据社区的自然地域范围,本着有利于社区管理、有利于居民自治、有利于发挥社区设施的功能,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按照地域、人群、制度、认同感四大要素,对社区的地域范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大规模调整。

※现行城市社区组织制度存在的问题:1大多数城市社区组织制度的调整,未能从整个城市的纵向管理体系和横向规划结构体系的全局进行科学的把握,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从而带来城市组织管理体制的新矛盾。2社区组织的性质、功能和社区建设的目标定位尚不够明确,认识也很不一致。3城市社区内部组织体系不够规范,缺少法律法规依据。4城市基层社区组织空间范围的划分和命名问题。※基层社区组织空间范围的调整的要求:1符合市民自我管理的空间发展要求。2有利于加强社会的区域管理,方便群众,促进社会稳定。

※基层社会管理与社区发展的同质性:1协调和发展是社会管理的目的。2社区发展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整合人际关系是社区建设的重要手段。3社会管理的规律要求政府控制与居民参与相结合。

※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主要的直接承担者。

※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原则:1“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原则。2“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3党政主导、各方参与的原则。4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的原则。

※广泛参与是社区建设管理体制的动行机制的核心,主要是以下四方面:1是社区建设的本质要求:此处广泛参与两层含义:指社区建设与主体的广泛性、参与活动的广泛性。2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3社区内单位的广泛参与。4社会中介组织的参与。※社会中介组织:又可称为非政府组织,是与政府、营利组织相对应的非营利组织,它主要致力于社会服务和管理,其基本宗旨是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第五章城市社区组织建设

※社区党建的意义: 新形势下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对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城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社区党建已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党的政治领导、密切联系群众、更好地体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新领域、新途径,各级党组织必须充分认识加强社区党建工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

※社区党建的地位和指导思想: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牌领导核心位。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党建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各项工作中的思想导向作用、重要决策作用、组织保证作用和行为表率人用,推进社区建设和管理,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提高城市文明和市民文明素质,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生活方便、风气文明的新市区。

※社区党建:是指以街道工委和居民区党支部为主体的,由街道辖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的建设。※健全社区党组织,应注意抓好的工作:1完善社区党的组织体系。2深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3健全社区党组织工作机制。4探索社区党组织工作的方法和活动方式。※街道党组织的领导方法应当实现三个转变:1领导方式上,要由纵向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协调、指导服务的方式转变。2活动方式上,要由过去的以条为主、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的网络化方向转变。3进一步理顺党组织与基层政权组织、居民自治组织的关系。

※自治:是指“民族、团体、地区等除了受所隶属的国家、政府或上级单位的领导或指导外,对自己的事务行使一定的权力”。包括两层涵义:1自治的主体是民族、团体、地区等特定的对象。2自治的内涵是自治的主体在接受所隶属的国家、政府、上级单位领导或指导下,享有一定的管理自己事务的能力。※强化社区自治的意义:1从政治的角度看,强化社区自治对于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建设政治民主的国家,具有重大意义。2从经济发展的视点看,强化社区自治对于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建设经济繁荣、政治民主、人民富裕的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社区自治应当遵循的四个规范:1依法自治。2党领导下的自治。3政府指导下的自治。4社会参与下的自治。

※社会中介组织:是指受政府职能部门委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章程规定是,独立地开展社会活动,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的社会服务机构。

※中介组织的特征:正规性、独立性、非营利性、志愿性、公众利益性。

第六章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1明确社区定位。2合理划分社区。3重新确定社区组织名称。4建立新型社区组织体系。

※加强居委会建设的措施:1政府要逐渐变物质推动为制度推动,将居委会的规范化建设作为城市社区管理的根本工程来抓。2推广居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3提高并规范居委会专职人中的素质和待遇。4鼓励形成富有个性的居民群体。5切实树立维护居民合法权益的组织形象。6继续发挥其在调解民间纠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改革管理体制,强化街居管理的具体措施:1贯彻“责、权、利”统一的原则。2明确社区居委会在社区中的主体地位。3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吸引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

※加强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1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民评官、民评政、民评民“三评”活动,尤其要指导居(家)委会广泛开展民评民活动,加强街规民约等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民,总结和推广街道办事处开展居委会干部直选的经验,推进居委会规范化建设,完善居民代表会议制度。2加强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新的社区自治组织。3加强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将社区自治应具备的权利还给社区。4扩大城市基层政治民主渠道,增加社区自治功能。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1资源共享,共驻共建。2社区资源,注意整合。3以人为本,共建社区。“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是社区共建的宗旨。

第七章城市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广义上来讲,社区服务泛指为社区居民提供的所有服务。狭义上讲,主要是指为社区居民的基本日常生活服务,解决的是生活便利问题,为驻社区单位提供后勤生活服务等。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是对等关系。

※社区服务业: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新兴社会服务业,是在政府倡导下,为满足社会成员多种需求,以社区组织为依托,具有社会福利性的居民服务业。

※城市社区功能的变化:1单位功能外移,城市职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2城市结构的变化:中国社会转型以来,衍生了大量的单位以外的群体,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这此人没有固定的单位提供各种福利服务,需要社区来帮助解决。3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生活质量日益注重,对所在社区的发展关心也在提高。4民主参悟意识的增强。随着社区功能的加强,社区成员的互动由极少到日益频繁。※社区服务功能:1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需要社区发挥面向居民保障服务功能。2社区居民的生活服务,是社区服务需要发挥的另一个功能,这个功能是由社区的区位特征决定的。3由于单位职工福利的改革,企事业单位办社会的现象亟待改变。以上三项是社区服务自身的基本业务能力。

※社区服务的重大意义:1是小康生活的需要。2是老有所乐的需要。3是改革开放的需要。4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5是市场经济的需要。6是政权建设的需要。

※社区服务的产生与发展:1社区服务发端、发展于工业化国家。2西方社区服务的发展。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等的巨大变化,要求高质量的社区服务。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建立起了与资本主义市场相适应的一整套社会福利制度,促进了公共服务的放大与发展,进而促进社区服务迈向了新阶段。

※社区服务业的特点:福利性、群众性、服务性、区域性。※社区服务业的基本任务:充分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积极性。※英国的社区照顾:“住院式照顾”是政府兴办大型福利院舍,雇用大批工作人员对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实施住院式集中照顾。※社区照顾:1社区内照顾。2由社区来照顾。

※社区照顾的具体形式:1由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社区服务中心。2开办社区老年公寓。3家庭照顾,这是政府为使老人留在社区、留在家庭而采取的一种政策措施,由家庭成员照顾,政府发给适当津贴。4设立短期护理机构,暂托处。5上门服务。6开办社区老人院,集中收养生活不能自理又无家庭照顾的老年人。

※社区服务的主要成绩:1许多社区已从起步阶段的单项服务扩展成了最近几年系列化服务。2兴建了一大批社区服务网点和社区服务设施。3社区服务队伍的来源不断丰富,数量增多,专业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支由专职、兼职服务人员和广大志愿者组成的宏大的社区服务大军。4探索出了一条“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之路。※中外服务社区的比较:1观念比较。欧美国家人们的社区观念较浓厚,“养儿防老”是我国传统的家庭观念。2经费来源比较。我国福利体制的结构调整明显滞后,政府对福利保障和福利服务的资源分配不足。3管理体制比较。英国利物浦社区服务的管理体制是:市政当局设有社会服务部。我国侧重于政府和政府业务部门直接参与。4运作模式比较。西方国家强调“以人为本”,即强调按个人需求设置服务设施,我国,社区服务的运作方式,考虑到个人的需求,以社区为范围统筹安排。

※我国应认真学习和借鉴外国社区服务的先进经验:1项国把研究成果及时付诸实践,保持研究机构与服务机构的密切联系与配合,这是英国社区服务的一大特点和经验。2认真借鉴外国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方面的经验,克服行政化管理的倾向。3认真借鉴和学习外国培训社区服务专业人才的经验,不断提高社区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社区服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1缺乏总体的计划性。2思想认识滞后制约着社区的发展。3社区服务体制不顺,街道在社区中综合管理职能不强,缺乏整体性。4社区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5缺乏参与感,社区内整体合力不强,社区服务经济效益较低。

※社区服务的在今后的阶段发展特征和趋势的四个转变:1由80年代后期街区微观规划组织向宏观政策导向转变。2由公益服务为主向有偿服务为主转变。3由临时性就业向稳定型就业转变。4由分散化经营、零星服务、个别活动向产业化、实体化、规模化和社会化的转变。

第八章城市社区卫生 ※社区卫生:指的是以社区内的医疗、康复、计划生育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工作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卫生需求。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卫生的核心。

※社区卫生服务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1社区卫生服务市场远未开发、启动。2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缺乏必要的支撑系统和补偿机制。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统一规划,是缺乏必要的网络组织。4合理的双向转诊机制尚未建立。5缺乏经过系统培训的全科医护人员,全科医学学科带头人更是寥若晨星。※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应采限的对策与措施:1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形成社会参与的新格局。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支撑系统。3在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指导下,建立起区、街、站一体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网络。4遵循基本原则,规范社区卫生服务运作。5加速全科人才的培养。6调整区、街医院整体功能,全面开展“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发展要抓好的重点任务:1社区卫生服务站点要做到有人、有房屋、有电脑、有通讯器材、有基本医疗设备和药品,并统一标志、统一医疗文件,统一健康调查表、统一运行机制。2系统开展社区建设过程中,要把发展医疗卫生保健和康复事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3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4开站设点,建立服务网络。5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家庭病床式:将病床设在病人家中,社区医生上门巡诊治疗。※保健合同式:居民每年交纳60元入网费,与服务站签订家庭保健合同。

第九章城市社区环境

※环境:指在一定空间关系中,从物质上、精神文化上或制度上影响人们,并构成其存在条件的物质实体和各类现存的外在因素,它是由两种形态共同构成的,即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环境标志:是指由政府的管理部门依据有关标准、规定,向某些产品颁发的一种特殊标志。

※环境污染存在的主要问题:1存在的环境污染主要是严重的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环境噪音和工业、建筑及生活垃圾污染问题。2造成环境污染的还有环境退化、自然灾害频繁。

※治理环境污染的对策:1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大力兴建治污工程。2强化社区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卫生工作责任制。3提高各类社区主体的环境意识,组织他们积极参加社区环境卫生活动。

第十章城市社区治安 ※社会治安的目标: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设立社区警务室,健全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实行群防群治;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法律咨询、民事调解,加强对“两劳”人员的安置帮教和流动人口的管理,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增强社区居民安全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任务是: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社会稳定,重大恶性案件和多发性案件得到控制并逐步有所下降,社会丑恶现象大大减少,治安混乱的地区和单位的面貌彻底改观,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有安全感。

※社会治安的主要任务:1建立社区治安防控网络。2要强化社区治安责任制。3拓宽社区治安的领域。4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转化、民事纠纷的调解和暂住人口的管理等项工作。

※社区治安的要求:1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和办事机构,发展状大治安防范队伍。2加强公安、政法机关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3加强对失足青少年和刑解教人员的帮助教育,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4积极开展人民调解工作。

※人民调解工作:是指基层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政策和道德规范,集中教育,疏导纠纷人自愿达成和解协议、消除隔阂的活动。

※中国特色安全文明社区的特点:1安全与文明并重的管理要求。2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治相结合的管理机制。3“小治安”和“大治安”的管理思路。

※为什么科技防范是社会安全建设的有效载体:1为什么要抓科技创安: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城市建设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面积的住宅楼拔地而起,优越的居住环境也逐渐成了犯罪分子侵害的重要客体,入室盗窃、抢劫等刑事案件难以遏制,成为人民群众关系的热点。2进行社区技术防范建设,应当重视以下几个个问题:A宣传教育要到位。B科技防范尽可能形成网络,并与社区服务相结合。C完善社区防范体系,必须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D社区科技防范建设要多渠道筹集资金。3投资运行的模式。可采取一次性买断和租赁式模式。

第十一章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文化的重点:繁荣社区文化,积极发展社区文化事业,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公益性群众文化设施。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功能:1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A有助于克服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升人的生存状况、发展状况与文明状况的现代化建设程度。B有助于克服现代化都市社会突出的人们的精神困扰问题。2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两者功能相同:A都着眼于“建设”,两者均为有目标、有计划、在人为的积极推动下才可能发生的过程。B均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C社区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社区层面上产生的结果是一致的。※义工:无偿地提供义务劳动的志愿工作者。义工是现代社会文明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

※“文化堕距”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社区文化:是指在以人口、地域面积为参数划定的社会自然地域范围内,以居民为参与主体,通过文艺表演、科技普及、法律法规宣传、文体娱乐等形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文化形态。※社区文化的任务:要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营造一个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的氛围。1要深化“美在生活中”的主题活动。2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3抓好以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为基础的佤健身运动。4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扫黄打排,切实加强社区内的文化市场的管理。※社区文化对街道、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组织的要求:1建立队伍、建设阵地,夯实社区文化的基础。2形成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3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使他们在欢娱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社区教育的形式和实质: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尤其是社区青少年为教育对象,以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和培育“四有”新人为宗旨的一种教育形式。实质是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

※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措施:1开展社区教育要建立组织,组织活动。

2、加强社区教育建设。A认真宣传学习大教育理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到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整体工作中。B全面启动实施教育社会化示范工程。C坚持以社区青少年教育为重点,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全面调查:也叫整体调查、普遍调查,它是对研究对象总体所包括的全部单位逐一不漏地进行调查的一种方式。

※大教育:大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概念,它代表了当今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发展方向。大教育是以大经济为基础、以大科学为内容、以大生产为服务对象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大教育的两个本质特征:终身性、开放性。※社区教育工作的启示和经验:1坚持大教育理论,大力开展社区教育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需要。2良好的社区教育动行机制、畅通的教育网络,是社区教育发展的保障。3社区教育的实体建设,是社区教育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载体。4不断创新、勇于探究,促进学习化社会形成。

第十二章城市社区建设的工作方法

※社区调查:是指人们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应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了解、分析研究社区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认识社区生活的本质特征,寻求社区发展规律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活动。

※社区调查的步骤:1选择和确定调研课题。2探索性研究。3提出研究假设,澄清概念和概念化操作化。4编制调查计划,设计调查方案。5抽取调查样本。6选择和培训调查人员。7实地调查收集资料。8审核、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研究报告。9将调研成果运用于实际工作,接受实践的检验,并进而提出新的调研课题。

※社区调查的方式:全面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 ※典型调查:是根据一定的调查目的和要求,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的一种非全面性的调查方式。※社区规划:是以社区为单位的规划,是对社区建设的整体部署与设计,故有人称其为“社区设计”。※社区规划的基本内容:1社区现状分析。2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规划。3社区建设各主要部分的规划。4社区建设的发展条件与支持、保障系统的规划。

※社区规划的制定程序:1实地调查。2资料分析。3确定目标。4制定草案。5确立方案。※社区建设的指标:社区建设指标无疑属于社区指标,而社会指标一般是反映社区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的范畴。如:人口数目、社区服务网点数目、社区活动的参与率等。

※社区建设指标的设立原则和要求:1既要有主观指标,又要有客观指标;既要有反映社区建设主体的指标,又要有反映社区建设的客体的指标。2既要满足完整性的要求,又要注意总体结构的协调性。3既应该具有指导性,又应该具有可行性。

※社区建设指标体系的构成:社区人口、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组织和规章制度、社区参与。

※个案工作:是以科学知识和专业技巧为基础,通过一对一的专业关系,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增加其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小组工作:也叫社会团体工作或社会群体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是以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及其成员为工作对象,通过群体成员间的互动和小组工作者的协助,提高这个群体及其成员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达到正常生活的目第三条

街道办事处的管辖区域,一般地应当同公安派出所的管辖区域相同。第四条

街道办事处的任务如下:

(一)办理市、市辖区的人民委员

会有关居民工作的交办事项;

(二)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

(六)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第四条 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可以兴办有关的服务事业。

居民委员会管理本居民委员会的财产,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侵犯居民委员会的财产所有权。

会,由居民委员会的成员分工负责有关工作。

第十四条 居民委员会可以分设若干居民小组,小组长由居民小组推选。

第十五条 居民公约由居民会议讨论制定,报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备案,由居民委员会监督执行。居民应当遵守居民会议的决议和居民公约。居民公约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标。

※小组工作的程序:1准确了解社区背景,掌握组织群体的基本知识和初步技术。2发现和确定工作任务。3组织被服务群体,也就是根据工作任务的要求,把一个个的工作对象组织成一个社区群体。4是设计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5实施工作方案和计划。6评估与结案。

第十三章国外社区发展简况 ※国外社区发展的几个方面:1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计划性、规范性强。2大量具体工作主要由民间团体承担,工作机制、组织体系健全。3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发达,专职人员都受过社区工作的专业训练。4社区参与广泛,自治和自助能力不断提高。

※东京的社区管理方式:东京的区、市、町、村的政府机构分别叫做区役所、市役所、町役所和村役所。这些机构是专门为社区老百姓办事员的场所。役所的工作范围很广,无所不包。役所的办事效率较高、办事方式也是高效的。※东京的全称“东京都”,都是一级行政单位。

※巴西的社会救助工作的基本思想:求助贫困家庭,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涉及这些家庭的社会问题,更是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大事。

※俄罗斯莫斯科的“和睦中心”的任务:对未成的孩子进行保护,以避免他们被伤害或走上犯罪之和。※“彩虹中心”的任务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治疗和训练。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的居民工作,密

切政府和居民的联系,市辖区、不

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可以按照

工作需要设立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第二条

十万人口以上的市辖区和不

设区的市,应当设立街道办事处;十万人口以下五万人口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如果工作确实

需要也可以设立街道办事处;五万

人口以下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一般地不设立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的设立,须经上一级人

民委员会批准。

(三)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第五条

街道办事处设主任一人,按照工作的繁简和管辖区域的大小,设干事若干人,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设副主任一人。街道办事处共设专职干部三人至七人,内有作

街道妇女工作的干部一人。街道办事处主任、副主任、干事都由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委派。第六条

市、市辖区的人民委员会的各工作部门,非经市、市辖区的人民委员会批准,不得直接向街道办事处布置任务。第七条

街道办事处的办公费及工作人员的工资,由省、直辖市的人民委员会统一拨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一号公布 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建设,由城市居民群众依法办理群众自己的事情,促进城市基层社会主义民主和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

众性自治组织。

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对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居民委员会协助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

第三条 居民委员会的任务:

(一)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

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二)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

事务和公益事业;

(三)调解民间纠纷;

(四)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五)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

第五条 多民族居住地区的居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居民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加强民族团结。

第六条 居民委员会根据居民居住状况,按照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一般在一百户至七百户的范围内设立。

居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规模调整,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决定。

第七条 居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五至九人组成。多民族居住地区,居民委员会中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

第八条 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根据居民意见,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二至三人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其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年满十八周岁的本居住地区居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第九条 居民会议由十八周岁以上的居民组成。

居民会议可以由全体十八周岁以上的居民或者每户派代表参加,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二至三人参加。

居民会议必须有全体十八周岁以上的居民、户的代表或者居民小组选举的代表的过半数出席,才能举行。会议的决定,由出席人的过半数通过。

第十条 居民委员会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居民会议由居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十八周岁以上的居民、五分之一以上的户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小组提议,应当召集居民会议。涉及全本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居民委员会必须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居民会议有权撤换和补选居民委员会成员。

第十一条 居民委员会决定问题,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居民委员会进行工作,应当采取民主的方法,不得强迫命令。

第十二条 居民委员会成员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办事公道,热心为居民服务。第十三条 居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下属的委员会的成员。居民较少的居民委员会可以不设下属的委员

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第十六条 居民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公益事业所需的费用,经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可以根据自愿原则向居民筹集,也可以向本居住地区的受益单位筹集,但是必须经受益单位同意;收支帐目应当及时公布,接受居民监督。

第十七条 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来源,居民委员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费的范围、标准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经居民会议同意,可以从居民委员会的经济收入中给予适当补助。居民委员会的办公用房,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解决。

第十八条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编入居民小组,居民委员会应当对他们进行监督和教育。第十九条 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不参加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但是应当支持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讨论同这些单位有关的问题,需要他们参加会议时,他们应当派代表参加,并且遵守居民委员会的有关决定和居民公约。

前款所列单位的职工及家属、军人及随军家属,参加居住地区的居民委员会;其家属聚居区可以单独成立家属委员会,承担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在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和本单位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家属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家属委员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费、办公用房,由所属单位解决。

第二十条 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居民委员会或者它的下属委员会协助进行的工作,应当经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同意并统一安排。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可以对居民委员会有关的下属委员会进行业务指导。

第二十一条 本法适用于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所在地设立的居民委员会。

第二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制定实施办法。

篇3:中考二次函数复习概论

一、从定义入手

一般地形如y=ax2+bx+c (a, b, c为常数且a≠0) 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 我们将其称为一般式, 顶点坐标为.形如y=a (x-h) 2+k (a, h, k为常数且a≠0) 的二次函数我们将其称为顶点式, 顶点坐标为 (h, k) .若h=0, 则为y=ax2+k;若k=0, 则为y=a (x-h) 2;若h=0且k=0, 则为y=ax2.

二、图像及其性质

开口方向, 对称轴:二次函数y=ax2+bx+c (a≠0) , 当a>0时, 开口向上;当a<0时, 开口向下;对称轴为直线x=, 当x=时, y有最值=.

增减性:当a>0, 且x>时 (即对称轴右侧) , 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a>0, 且x<时 (即对称轴左侧) , 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如图 (1) ;当a<0, 且x>时 (即对称轴右侧) , 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a<0, 且x<时 (即对称轴左侧) 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如图 (2) .

增减性的应用较为广泛, 例题:抛物线y=x2上有两点 (x1, y1) , (x2, y2) , 若x1>x2>0, 则y1, y2的大小关系为______;若x1

此题应结合抛物线y=x2的开口, 对称轴, 利用增减性解决.抛物线y=x2的开口向上, 对称轴为y轴, 若x1>x2>0, 即图像在对称轴右侧, 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y1>y2;若x1y2.

三、抛物线y=ax2+bx+c (a≠0) 与坐标轴的交点

当x=0时, 抛物线y=ax2+bx+c (a≠0) 中的y=c, 所以 (0, c) 是抛物线上的点, 即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

当y=0时, 抛物线与x轴相交, 此时得到ax2+bx+c=0 (a≠0) .若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 x2, 则图像与x轴相交于 (x1, 0) (x2, 0) ;若此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1=x2, 则图像与x轴相交于一点 (x1, 0) 或 (x2, 0) , 此交点也就是抛物线的顶点;若此方程没有实数根, 即无论x取何制值, 抛物线y=ax2+bx+c (a≠0) 的纵坐标y都不会取0, 即不会与x轴相交.由此得到抛物线y=ax2+bx+c (a≠0) 与x轴的交点情况:

当b2-4ac>0时, 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

当b2-4ac=0时, 抛物线与x轴有一个交点;

当b2-4ac<0时, 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

四、数形结合, 求x的取值范围

数形结合, 是解决二次函数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次函数y=ax2+bx+c (a≠0) 图像上点的横坐标就是关系式中x的值, 图像上点的纵坐标就是关系式中y的值, 解题中这一点应用很广泛.

例题已知二次函数y=x2+3x+2, x______时, y=0;x______时, y>0;x______时, y<0.

解析此类题目, 首先求出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 根据开口方向和交点坐标画出草图, y>0, 即图像上纵坐标大于0的点, 这些点所对横坐标的值就是y>0时x的取值范围, y<0, 即图像上纵坐标小于0的点, 这些点所对横坐标的值就是y<0时x的取值范围.

五、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表达式

(1) 一般式法:若已知抛物线上三点坐标, 可利用待定系数法设其关系式为:y=ax2+bx+c, 将已知的三个点的坐标分别代入解析式, 得到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 解这个方程组即可.

(2) 顶点式法:若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方程, 则可将其关系式设为顶点式:y=a (x-h) 2+k, 其中顶点为 (h, k) , 对称轴为直线x=h.

解题小诀窍:在求二次函数解析式时, 要灵活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来设解析式.例如, 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可设y=ax2;已知顶点 (0, c) , 即在y轴上时可设y=ax2+c;已知顶点 (h, 0) 即顶点在x轴上可设y=a (x-h) 2.

六、二次函数的应用

(1) 二次函数常用来解决最优化问题, 这类问题实际上就是求函数的最大 (小) 值;

(2) 二次函数的应用包括以下方面:分析和表示不同背景下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大 (小) 值.

(3) 二次函数实际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问题, 几何图形面积问题和经济问题.

篇4:高三物理复习概论

关键词:物理考纲分析;高考预测;高考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高中阶段,物理是一门既重要而又十分难学的基础性学科。特别是在高考复习中,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习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为高考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高考复习实践,在高考物理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高考考什么?二是研究高考怎么考?三是弄清学生怎么错。四是确定老师怎么做。

一.高考考什么:

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进行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研究考钢,二是研究新课程标准,三是研究近几年新课标高考试题。

1.考纲分析:《考试大纲》规定在新课标理综试卷中物理的满分为110分,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类,必考共有4个模块,包括必修1、必修2 、3-1 、3-2 ,这部分内容基本和旧教材一致,满分值为95分。必考内容四个模块共包括61个知识点,和11个实验。其中一级要求35个,二级要求26个。除必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3-3 、3-4 、3-5 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分值为15分,这部分内容也和旧教材一致只是按照新课标的内容体系进行了重新划分而已。其中3-3中知识点15个,实验1个,全部一级要求。3-4中知识点20个,实验3个,一级要求16个,二级要求4个。3-5中知识点12个,实验1个,一级要求11个,二级要求1个。

2.新课标相对大钢版新增内容及考纲对新增内容的要求:①《万有引力》一章增加考点:“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 ”考纲要求Ⅰ,近三年新课标高考无命题。②《恒定电流》一章增加了 “简单的逻辑电路”考纲无要求。③《电磁感应》一章新增“涡流 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考纲只对涡流要求Ⅰ,近三年新课标高考无命题。④新课标新增《传感器》一章,考纲删掉了对这一章的考查⑤《机械振动》一章新增考点:“简谐运动的公式”考纲要求Ⅱ,近三年新课标高考无命题。⑥新课标增《相对论简介》一章,考纲要求Ⅰ,近三年新课标高考无命题。

3.从知识模块上看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试题分布:必考内容: 共80分,包括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三部分。①选择题:共8道题,48分。三年全考的有三个:万有引力、机械能、静电场。三年两考的五个:相互作用物体平衡、牛顿定律、磁场、电磁感应、物理學史。三年一考的两个:稳恒电流、交流电。三年没考的两个:直线运动、曲线运动。②实验题:每年两个实验都是一个力学一个电学,共15分,采用一大带一小形式,电路实验每年必考,力学实验纸带问题应是重点,还有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读数。③计算题:共两道32分。一个力学一个电磁学。第一道计算题三年中全出在力学,第二道计算题全出在磁场。

选考内容:选考内容共15分。近三年均为一道选择题一道计算题,选择占5-6分,计算占9-10分,至今还没有考过实验题。3-3计算题都出在了气态方程。3-4机械波和几何光学各出一题,光的折射每年必考,另一题则出在振动和波。3-5计算题均为动量和能量的综合。

4.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考点分布: 近三年高考共涉及考点56个,其中一级考点12个,二级考点 44个,二级考点约占80%,可以看到二级考点占有绝对优势。

二.高考怎么考: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发现高考试题有如下特点

1.突出主干知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考查,注重命题的基础性。

2.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更加注重过程分析,体现新课程理念。

3.注重以实际问题为原型,考查建模能力。

4.联系学生经验和科技、生活、社会实际,巧设问题情景。

5.注重实验仪器使用,考查迁移和创新能力,注重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考查。

6.选考部分难度降低,突出考查“Ⅱ级要求”考点。

三.怎么错:通过平时作业和考试发现学生在答题中存在以下问题

1.概念不清,原理模糊 。

2.知识零乱,考虑不全。

3.思路不通,不会建模。

4.实验不熟,方法不会。

5.漏洞百出,处处失分。

6.时间失控,留有空白。

四.怎么做:

1.明确难度结构特点,找出复习主攻方向:高考是集基础性、选拔性于一体的大众化考试,其命题难度结构有一定梯度,分析历年物理试卷结构可知,易、中、难的比例大约为3:5:2。容易题约30% ,中档题约50%,即80%的题目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能力。难度较大的题约20%。难题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做的,它仅对特优生有意义。所以,应对高考要瞄准80%不太难的题,降低容易题的失误率,提高中低档题的正确率,是复习的主攻方向。

2.分析考点,把握命题趋势:越是接近高考越要分析历年高考试题,只有认真分析高考试题才能从中找到灵感,才能把握高考的脉博,特别是对每年必考内容一定要特别重视,认真分析,这些考点连考了三年今年是否还会考?如果考的话能从哪个角度去考?比如第一年以理解能力的形式考,第二年以推理能力的形式考,第三年可能以综合分析能力的形式考或以不同的情景或不同的角度设问考查。同时还要想一想,如果不考的话为了达到考查的目的它会向那个方向转移呢?

3.慎重选择选考内容:首先分析一下三个选考模块考点分布情况,最简单的应是3-3,但由于气态方程等知识删去好多年了,老师们对教材不熟,大多不愿选,但从考纲上看这个模块应是最简单,要求全是一级要求。不见得出太难的题目。对3-4和3-5笔者还是倾向选3-5,首先从内容上看3-4中知识点20个实验3个,一级要求16个,二级要求4个。3-5中知识点12个,实验1个,一级要求11个,二级要求1个。3-4比3-5多了10个知识点,并且3-4又增加了振动方程,振动和波的难度明显加大,另外对于光的折射问题,涉及几何学,大多数学校数学又不会选修这一模块,学生数学知识跟不上。而3-5中二级要求只有一个动量,计算题一定也是关于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题,以前是20分左右的分值,当然要有一定难度,现在变成了10分左右,难度自然会降低不少。它不可能会出和电磁学相联系的跨模块的综合题,同时讲动量的过程也是对前面力学知识的复习,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使整个力学体系更加完整。

篇5: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选择,填空,判断.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 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 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2.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 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3.现实型文学特点:再现性,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的特点:表现性,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的特点:暗示性,朦胧性。

4.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1)古代三种文学类型杂揉在一起(2)近代三种文学类型充分发展(3)现代文学类型多向流变

5.三种主要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

6.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报告文学

7.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形象层面,意蕴层面

形象层面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性的统一

言语层包括:是内指性的,具有心里蕴藉性,具有阻拒性 文学意蕴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8.中国古代对文学层面的认识:

(1)二层次说:庄子----言意说,《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2)三层次说:王弼(三国)-----言象意。

9.西方对文学层面的认识:

(1)四层次说----但丁(中世纪):字面意义,比喻意义,道德意义,奥秘意义

(2)二层次说-----黑格尔(近代,18世纪):外在性状,内在意义

(3)五层次说------英伽登(20世纪):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冲图示化面貌,再现客体,形而上的特质。10.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即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有三种: 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 统称艺术至境三美神。分别简称典型、意境和意象。人类的精神需要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 作为全面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文学艺术, 便渐渐形成三种基本类型即写实型、抒情型(又称理想型)和象征型;形成三种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即典型、意境和意象.11.1888年4月,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观点。

12.艺术魅力的因素:(1)三力: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2)四性: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蕴藉性

13.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王昌龄作的《诗格》中, 就首次直接使用了“ 意境” 这个概念。总的来说, 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 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14.意境的特征:

(一)情景交融:第一是景中藏情式;第二是情中见景式;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妙合无垠)。(二)虚实相生(三)韵味无穷

16.意境的分类:(1)清朝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 花鸟缠绵”------明丽鲜艳的美;“ 云雷奋发”-----热烈崇高的

美;“弦泉幽咽”----悲凉凄清的美;“ 雪月空明”----种和平静穆的美。(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7.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 系辞》,所以意象的古义是“表意之象”,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意象” 作为一个概念, 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的《论衡·乱龙》里。

18.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1)本质特征是哲理性;(2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取狭义象征);

(3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其一是指形象上的荒诞性,其二是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

(4)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作者(创作思维):抽象----具象 读者(鉴赏思维):具象-----抽象(5)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19.审美意象分为两种, 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20.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一,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即人的社会 行为及其结果.第二,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21.无论重人物还是重情节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 行动元与角 色。“ 行动元” 就是, 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角色” 的意思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人物同时具有“ 行动元” 和“ 角色” 两重特性, 但这两重特性并不总是相互吻合的。有时一个行动元可以由几个角色担任,一个角色也可能包括几个行动元。

22.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就是时序、时距和频率。

23.视角叙事类新:(1)零聚焦叙事(第三人称叙述),作品中普遍的叙事方式;(2)内聚焦叙事(第一人称叙事);(3)外聚焦叙事“(第二人称叙事)

24.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者 不等于 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1)作者以什么样的口气与态度来写(2)旁白(画外音)(3)对话,独白,心理活动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1)现实的接受者(2)理想的接受者(作者期待的,隐含的,潜在的,作者的知音)。

25.抒情性作品的构成:抒情内容,抒情话语。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要素:声音,画面,情感经验。三个要素的关系:(1)声与情(达到声情并茂)(2)景与情(达到情景交融)。

26.抒情话语与抒情话语的根本区别:普通话与突出通讯功能,报告客观事实。抒情话语表现客观感情。

27.抒情方式:比喻与象征;倒装与歧异义 ;夸张与对比;借代与用典。

28.抒情角色的三种类型:

1.第一人称抒情(1)直抒胸臆(2)借景抒情;

2.代言的抒情方式:(1)代他人抒情(2)借他人之口抒己之情; 3.作者作为叙述者,在讲述过程中抒情

29.风格的特征: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

30.文学流派的组合方式:自觉组合,自然组合。

31.在文学创造阶段文学活动的主体是作家,客体是社会生活,在接受阶段, 文学活动的主体则已转变为读者,客体是文学作品。

33.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34.接受动机包括:审美,求知,受教,批评,借鉴动机。

35.正误, 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 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 从而使得这种“ 误解” 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 令人信服。通俗就叫做歪打正着。

36.文学接受的高潮:共鸣,净化,领悟,余味(延留)。37.净化一语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38.还原带有描红式的临摹特点,是一种被动思维状态,变异是主动思维。

名词解释,选择,改错 1. 创作方法:指作家在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根据他对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一定的认识理解,在选择和概括生活材料,塑造艺术形象,再现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再现性和逼真性。

3. 现实主义:作家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真实的典型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1885年,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科尔陪)最早提出了现实主义,在他的画展《前言》中提出了,“像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的表现出那个时代的风貌,思想和他的面貌”,从此接近于我们现在理解的现实主义方法百年在文艺批评中广泛的应用开来。4.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表现性和虚幻性。5.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暗示性和朦胧性。

6. 浪漫主义:是按照作家的理想,愿望和幻想的生活的样子创造艺术形象,抒发感情,反应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最早出现于欧洲中古时代的传奇《罗曼斯》中,其概念的形成是18世纪初,欧洲掀起了自觉地浪漫主义运动时期。7. 象征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初形成的一种创作方法,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发端,时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流派,象征主义强调用象征方法的暗示作品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表达作者隐晦的思想和抽象的人生哲理,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8. 象征:以具体的意象去表现抽象的概念,其含义是丰富的,复杂的,深刻的,具有哲理性的,为了捕捉大量意象,是人需要发挥想象。

9.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的基本特征是: 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10.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11.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它 的基本特征是: 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 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2.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 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题材广泛多样, 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13.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 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 及时性, 纪实性, 文学性。

14.文学言语的内指性:这是文学言语普遍基本的特点,是文学言语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文学言语不一定指向外在客观世界,而往往反身指向他的内在的世界,他不必符合现实社会的社会逻辑,也不必经得起客观事实的考验,只要符合艺术世界的情境范围,遵循人的情感,想象的逻辑形式就可以了。

15.心理蕴含性: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 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16.阻拒性:所谓阻据就是阻挠,拒绝人们轻易就能理解的文学言语的意义,增加对读者感知到难度,延长感知的的时间,让读者深深去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陌生化,力求运用新鲜,新奇的语言去破除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

自动化语言是指那种久用成习惯,习惯成自然的,缺乏原则性和新鲜感的语言。

17,所谓“ 合理”, 是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这个“ 理” 就是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指人类社会的“ 现实关系”,符合生活的事理逻辑。

18.所谓“ 合情”, 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 真挚的情感, 真诚的意向。

在情与理不一致的情况下, 艺术的原则是牵理就情!

19.文学意蕴层面: 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 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包含三个不同的层面:第一是历史内容层,第二是哲学意味层,第三是审美意蕴层。

20.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 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形象或典型。

21.特征:“特征” 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Hirt , 1759—1839)提出来的, 所谓“特征”, 就是“ 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贴性。”“ 特征” 具有两种属性: 其一, 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 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最大量的思想。

22.“ 特征化”: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 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23.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 或者说是文学作品总体审美效果。

24.典型环境: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 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25.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6.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又称“ 真境”、“ 事境”、“ 物境” 等。

27.虚境(审美想象空间,诗意的空间):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 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 即所谓“不尽之意”, 所以又称“神境”、“情境”、“ 灵境” 等。

28.韵味:韵味” 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 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

29.审美象征意象(审美意象,象征意象,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 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 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30.符号式意象: 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这类意象,以它整体的或单个的形象特征, 直接暗示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 其作用从本质上看, 不过是一种表意的符号, 所以称为符号式意象。符号式意象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抽象型, 一类是具象型。

31.寓言式意象: 是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 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寓言式意象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有故事情节。

32.抽象型: 是指你找不出适当的自然物体概念来描述它的形态, 而只有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术语去表达它。

33.具象型符号式意象: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夸张和拼接组合而成。

34.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第一,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第二,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35.传统的叙事理论: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重内容)

36.当代叙事理论(叙述学):最初见于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文艺理论家托多罗夫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含义: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国当代叙事学,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与法国的结构主义思潮的双重影响的产物,它与传统叙事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加重重作品文本及其结构,注重不同叙事文学作品之间的共性结构,研究对象是把叙述的方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作为新的研究对象。

37.“文本时间”:“讲”(也就是叙述)故事的过程;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故事时间”: 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38.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与故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

39.时距:也可称为叙述的步速, 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比较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

40.频率:是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

41.抒情内涵的双重性: 抒情性作品中主人公的抒情是外抒情层;作者的情感表现是内抒情层。

42.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

43.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呈现于作品的内容和人形式之中,而形成作品特有的精神风韵和格调。“风格”,最早出现于汉魏,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中最先将风格引进文艺理论学中。

18世纪(1735年),法国不封《论风格》中提出了“风格即人”的观点,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文如其人”的观点。

44.文学流派:指在一定的文学发展阶段,一些作家由于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相近,而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文学派别,风格相似是形成文学流派的主要标志.45.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 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 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 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这是接受者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和期盼,是一种前理解的心理状态,是文学接受的基础。

46.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 始时, 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 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 影响阅读效果。基本特征来看, 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高兴)、抑郁(悲哀)与虚静(平静)。

47.“ 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 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 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48.共鸣: 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 指的是: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 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49.文学的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概括地说, 所谓“净化”, 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 杂念去除, 趋向崇高” 的自我教育效果。

50.领悟: 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 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51.余味(延留): 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 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 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简答,论述

1. 现实主义的特征?

(1)按照社会本来的样子描写生活,再现生活,由此得出再现性的特点。(2)对生活现象进行广泛的艺术概括,注重细节描写,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由此得出逼真性的特点。

(3)作家一般不再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中的思想较为隐晦,现实主义作家的思想感情不是通过作者本人或借作品中的人物之口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客观具体的描写和叙述,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由此得出隐蔽性特征。现实型文学史是理性的把握世界。

2.浪漫主义特征?

(1)注重表现理想,力图按照人们所想的样子描写,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态度,用席列的话说”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2)作品着重于主观感情的表现,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不大可能做到冷静的客观的描写世界,而是经常要从艺术描写中跳出来,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3)艺术手法来看,擅长于运用夸张,想象,比拟,等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4)常常把生活中的美或丑放大,或缩小,把他强调到极致。习惯于情感性的把握世界。3,象征主义的特征?

(1)倡导向内转,要求作家按暗示的方法写出主观意识,即:心灵状态,及内心最高的真实。

(2)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应合“观念。

(3)在手法上,强调音乐美,诗句的工整和音律的和谐。(4)直接性的把握世界。

4.象征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象征主义开始于法国诗坛,后来遍及欧美,深入小说,戏剧等领域,一般文学史家认为,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的先驱,他1857年出版了《恶之花》是象征主义的第一部诗集,诗集表现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各种矛盾,艺术上用暗示,隐喻等来表达诗人的直觉。

1886年,希腊诗人,雷莫阿斯,诗集《咏叹集》序言中第一次使用了象征主义,同年六月,他在《费加罗报》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提出了以象征主义这个流派命名,这标志着象征主义正式诞生。象征主义分前后两期:

前期: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代表人物,法国诗歌流派,美国的马拉美,韩波。魏尔伦,主要在诗歌领域。

后期:20世纪初,范围是法国扩大到欧美,题材从小说进入戏剧,代表人物,法国的瓦雷雨,爱尔兰的叶芝,美国的艾略特,美国庞德。

象征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方法,奠定了现代派文学的基础。

5.特征” 具有两种属性:?

其一, 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

其二, 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6.文学典型的“ 特征性”? 首先, 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 统摄其整个生命的“ 总特征”。黑格尔认为: “ 性格的特殊性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

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在具有在总特征的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局部特征是总特征之外的不占主要地位的次要特征)。, 7.意境与典型的异同?

同:(1)二者同属审美作品的最高审美层次,是文学审美平行相等的两个基本范畴。

(2)典型所具有的特征,意境也全部具有,二者都是作家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完美物象的统一,浑然一体,都以其独特的美感形式反映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必然,其实质是一样的。

异:(1)典型源于西方,意境出自中国。

(2)主要区别在于体裁,类别,和文学形式的特点不同。

(3)典型以感性形式呈现出来,意境主要靠想象,幻想,创造审美境界。

8.虚境,实境的关系?(1)实境是虚境的基础,虚境是实境的升华

(2)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统摄下来加工。

9.情节与故事的区别?

(1)定义:故事就是旧事,往事,是指一系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生活事件。情节: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2)区别:故事遵循时间顺序,情节强调因果关系;

故事更有自然形态,情节富于人文色彩;故事是情节的基础,情节在故事上经过加工提炼而成。

10.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创作个性与风格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创作个性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格,但是创作个性不是风格,风格的外延比较宽,包括形式要素在内,即语言结构,体裁,题材,属于风格的客观方面,创作个性是形成风格的基础,是风格的主观方面。

11.流派与风格的区别?

风格是作家个体创作个性的概括,流派是作家群体创作共性的归纳,风格创于个人,流派成于集体,文学流派是作家群体的文学现象。

12.抒情与叙事的区别?

(1)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 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2)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感情, 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3)抒情偏重于审美价值,叙事偏重于社会价值

13.抒情与宣泄的区别?(1)文学抒情既是情感的释放, 又是情感的构造, 抒情主体既沉浸在情绪状态之中, 又出乎情绪状态之外, 意识到所表现的内容和表现过程本身。宣泄的情绪是杂乱无序的, 只有释放, 没有构造;宣泄者完全被淹没在混杂的情绪海洋之中, 没有自我意识。(2)抒情主体虽也有受情绪左右的被动性, 但他首先是主动的沉思者和创造者, 他是自由的。宣泄者却不是完全自由的, 因为那种貌似自由的、梦呓般的任意放纵的宣泄是被本能欲望和冲动情绪驱使的盲目活动。

14.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1), 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 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总之, 文学消费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给人带来精神享受;另一方面, 为获得这种享受, 消费又必须付出相应的货币, 因而文学消费兼具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

(2)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 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这种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炫耀,装门面,显地位,附庸风雅、(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阅读能力及消费心理等主观条件之外, 还 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经济能力、闲暇时间和适当的空间等客观条件。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则有所不同。就文学接受的主观条件而言, 除了前面所说的阅读能力等之外, 文学接受研究更关注接受者的个性、气质、性别、年龄、职业、经历、人生观、文化修养、审美趣味、艺术经验、期待视野及阅读心境等。

15.“ 共鸣” 现象的产生, 主要原因?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

16;净化作用?

其一, 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 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 以维持心灵的平衡。

其二, 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 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 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 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17.共鸣,净化,领悟三者的关系? 第一, 基于理解的体味。共鸣是建立在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沟通的基础上的, 净化则主要是作品中的强烈情感震撼并感染了读者心灵的结果, 而领悟则必须以读者对作品内涵的主动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读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我们首先会为作者向往“ 自由独处”, 赞美“ 荷香月色”的情感深深打动, 这便是共鸣。同时会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明澈幽静的荷塘月色之中, 得到一种超凡脱俗、心灵解放的快慰, 这是净化。继而,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 经过思索, 读者会进一步体味到: 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 和

“高寒孤洁的明月” 中, 寄寓着作者不甘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表明了一位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这种基于思索理解的体味, 便是领悟。

第二, 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共鸣常常只是建立在读者对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一般认同的基础上的, 净化主要表现为读者精神的舒畅和心灵的矫正, 往往不能直接产生新的人生指向, 不能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领悟则不同了, 由于领悟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 其结果, 必会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 使读者主动生发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读罢刘禹锡的诗句: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 会使我们体味到诗人虽处逆境却不悲观消沉, 依然乐观旷达的顽强精神, 从而增强我们搏击人生的勇气和信心。读了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会使我们体味到: 要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观察事物, 研究问题。这种体味, 这种伴随着体味而得到的人生教益, 便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领悟。

17,阐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所谓“ 有我之境”, 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此诗道出了作者历经战乱, 特别是目睹安史之乱后京城的破败景象的痛苦心情。花草本不含泪, 鸟儿也不会因人的别离惊心, 只因诗人痛苦不堪, 所以都有了人的情感色彩, 这就是“ 有我之境”。所谓“ 无我之境”, 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 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 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王国维认为, 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就是“ 无我之境”, 作者自己虽出现在画面中, 但他的情感却藏而不露, 一切让读者自己从画面中去体会。杜甫的七绝: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也是“无我之境”。作者描写了景色, 但未评价景色, 中间无一字臧否, 也是于不动声色之中见意境。但人们却可以从画面开拓的意境里, 间接地领略到诗人欢欣的情绪和开朗胸怀。因此“ 无我之境”, 只是情感不外露, 并不是没有情感和倾向, “ 无我” 只是就表面境象而言的。

18.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貌似是论述题)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所谓环境, 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 的客观条件。《红楼梦》中“多愁善感” 的林黛玉, 就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她自小多读诗书, 才思聪慧, 使她善于思考。幼年失去母亲, 礼教的约束相对少点, 才有了个性自由滋生的空间。寄居贾府之后, 贾府所需要的却是宝钗那样的女性, 客观环境与她自由的个性形成了强烈的冲突, 造成了她与环境的格格不入。环境对她犹如“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在这个黑暗王国里, 她惟一的知己便是贾宝玉, 惟一的温馨和希望来自那被黑暗势力包围着的爱情。虽然在爱情的天国里, 他们可以互道衷肠, 驰骋叛逆的梦想, 但不利的环境又使她敏感的神经常常产生种种不祥的预感, 再加上寄人篱下的凄苦与孤独, 她便常常“ 临风落泪, 对景伤情”。这样丰富而又痛苦的精神生活, 也只能给她留下一副“ 弱不禁风” 的躯壳。林黛玉从内蕴到外形就是这样被环境决定着的。

(2)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 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 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优秀的文学产品, 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符合这一艺术规律。《水浒传》中的林冲, 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宋王朝的高级官吏, 要这样的人造反是不容易的。小说在前后五回里, 通过“ 岳庙娘子受辱”、“误入白虎堂”、“ 刺配沧州道”、“ 大闹野猪林”、“ 火烧草料场”、“ 风雪山神庙” 等情节, 让他与环境发生强烈的冲突, 而被一步一步地逼上梁山。这充显示了环境对人物行动的制约、决定作用。

(3)另一方面, 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 在一定条件下, 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阿Q 在未庄本是微不足道的, 但当他一旦从城里回来, 把满把的铜的和银的向酒店柜台上一甩, 地位便立刻改观, 一度竟成了未庄人注意的中心, 赵太爷一家静候的客人。特别是当革命的风声传到乡下,阿Q 大叫: “ 造反了!” 又立刻改变了他与未庄的现实关系, 连赵太爷这样的人物, 见了阿Q 也害怕, 低声下气地喊“老⋯⋯老Q”。充分显示了人物在一定条件下, 对环境的反作用。

篇6:法学概论复习资料

政治学与行政学 第一章 法学总论

一、填空题

1.根据法所作用的对象,可将法的作用分为法的_规范作用_和法的社会作用。2.按照通说,法律规范的结构包括_适用条件_、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三要素。3.一般认为,法是由__法律规范___、__法律原则__和法律概念组成的。4.一般认为法律权利具体包括自由权、__请求权____和_诉权____三要素。5.法的效力具有一定的范围,包括__对象效力___、__空间效力___和__时间效力_____。6.法所规定的行为模式有三种:_可为模式__、__应为模式__和__勿为模式___。

第二章 宪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__两____届。

2.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__2/3以上__的多数通过。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缺位时,由___副主席______继任主席的职位。4.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_1/5_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_2/3_以上的多数通过。”

5.我国的国体是__人民民主专政制度_______,政体是__人民代表大会制度_______。6.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 全民所有制和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第九章 行政法

1.依据行政行为相对人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具体行政行为与__抽象行政行为。2.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具体包括_行政合法性原则_和行政合理性原则。3.依据行政行为相对人的不同,可将其分为__具体行政行为___和___抽象行政行为__。4.根据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过程中所受约束的程度,可将其分为__羁束行政行为__和自由__裁量行政行为___。

5.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一旦成立并生效后所具有的法律效力,具体包括__公定力_、_确定力_、__拘束力___和__执行力___。

6.适用简易程序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2)对公民处以___50元_____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___1000元___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第十一章 民事诉讼法

1.在民事诉讼中,确定一般地域管辖时遵循的一般原则是“___原告就被告__”。2.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原告经两次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___撤诉____处理。

3.《民事诉讼法》将第三人分为__有独立请求权__的第三人和__无独立请求权__的第三人两大类。

第十二章 刑事诉讼法

1.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由__公安机关__负责。2.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管辖分为立案管辖和__审判管辖_________。

3.按照证据的不同来源,可将证据分为___原始证据__与___传来证据___。

4.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__12个月___,监视居住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_6个月 5.逮捕是指经___人民检察院_____批准或决定,或者经___人民法院___决定,由___公安机关___执行的一种较长时间内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第十三章 行政救济法

1.我国行政法律制度提供了两种行政救济途径,即___行政复议__与__行政诉讼__。2.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后不服行政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____15____日内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3.在行政诉讼一审中,当事人对裁定不服的,应当在收到裁定后____10____日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4.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___60日___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

5.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____两年_____,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期间不计算在内。6.行政诉讼的被告必然是_____行政主体__。

7.我国国家赔偿制度采用的归责原则是____违法责任原则______。

二、不定项选择题

1.法的效力包括(ABC)

A.对象效力 B.时间效力 C.空间效力 D.域外效力 2.以下属于我国法的渊源的有(ABD)

A.宪法 B.行政规章 C.法学专家观点 D.国际条约 3.以下属于法的规范作用的有(ABCD)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强制作用 D.教育作用 4.法的社会作用包括(CD)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维护阶级统治 D.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5.依据法律责任内容的不同,我们通常将法律责任分为(ABCD)

A.违宪责任 B.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民事责任。6.法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动态过程,包括以下(ABCD)环节。A.法律制定 B.法律遵守 C.法律执行 D.法律适用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BCD)。

A.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

B.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行使国家检察权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D.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以下属于我国法的渊源的有(ABD)

A.宪法 B.行政规章 C.法学专家观点 D.国际条约 3.以下行政区域中设立自治机关的有(ABC)

A.自治区 B.自治州工资 C.自治县 D.自治 4.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ABD)

A.选举权 B.被选举权 C.议论自由 D.结社自由 5.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A)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A.四十五周岁 B.四十周岁任 C.十八周岁 D.五十五周岁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抽象行政行为的有(AB)A.国务院颁布《婚姻登记条例》

B.市公安局公布的《关于在春节期间实施交通管制的决定》 C.市工商局作出的关于吊销某公司营业执照的处罚决定

D.某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作出的关于拆除某违章建筑的决定; 2.以下可以成为行政法上的行政主体的有(AD)

A.乡政府 B.市公安局经侦大队 C.中山大学 D.县财政局 3.行政行为的效力具体包括(ABCD)

A.公定力 B.确定力 C.拘束力 D.执行力 4.以下属于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的种类的有(ABCD)

A.警告 B.罚款 C.责令停产停业 D.吊销营业执照 5.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BCD)A.行政许可一般由法律设定;

B.尚未立法的,行政法规方可设定行政许可;

C.尚未制定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方可设定行政许可; D.除此以外,仅有省级人民政府规章可设定一年期限的临时性许可 6.成立一个行政行为必须满足以下哪些条件(ABCD)A.主体条件,即必须是由行政主体做出的行为

B.客观条件,即必须是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 C.对象条件,该行政行为必须向行政相对人作出 D.效果条件,即行政行为必须能够引起一定的权利义务的变化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在在民事诉讼中,以下哪些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ABCD)A.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 B.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 C.离婚案件 D.和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 2.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章的规定,人民法院的管辖分为(ABCD)A.移送管辖 B.地域管辖 C.级别管辖 D.指定管辖 3.以下属于民事诉讼中的非讼案件的有(ABCD)A.宣告公民失踪案件 B.宣告公民死亡案件

C.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 D.认定财产无主案件

4.以下属于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有(ABC)

A.原告 B.被告 C.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D.代理律师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逮捕必须满足以下哪些条件(ABCD)A.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发生 B.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

C.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社会危险性 D.有逮捕必要

2.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不服一审法院判决的上诉、抗诉期限为_______,不服一审法院裁定的上诉、抗诉期限为_______。(A)

A.10日 5日 B.10日 10日 C.15日 5日 D.15日 10日 3.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应当报请______核准。(C)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最高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检察院 4.以下哪些情况不受上诉不加刑原则限制(BCD)A.仅有被告一方提出上诉 B.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 C.自诉人提出上诉的案件

D.在被告一方提出上诉的同时,人民检察院、自诉人也提出抗诉、上诉的

二、不定项选择题

1.行政复议本质上属于行政主体的(A)

A.具体行政行为 B.抽象行政行为 C.行政立法行为 D.行政执法行为 2.在行政诉讼中,原告对以下哪些事项负有举证责任(ABCD)

A.原告必须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如果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法定期限的,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B.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据材料。但以下两种情况除外:被告应当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的;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请的登记制度不完备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并能够作出合理说明的。

C.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应当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提供证据。D.其他依法应当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事项。3.行政赔偿的情形包括(AB)A.侵犯人身权的违法行政行为 B.侵犯财产权的违法行政行为

C.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D.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4.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可作出哪些种类的判决(ABCD)

A.维持判决 B.变更判决 C.撤销判决 D.履行判决

1、简述法的定义与特征

答:定义:法是指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具有普遍效力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体系。

特征:(1)法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国家意志性;(2)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规范;(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行为规范;(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业规范。

2、简述法的作用

答:法的作用指法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各种影响。根据法所作用的对象,可将法的作用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法的规范作用是指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的各种影响:(1)指引作用;(2)评价作用;(3)预测作用;(4)强制作用;(5)教育作用。法的社会作用是指法通过人们行为的调整从而对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影响:(1)维护阶级统治;(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3、简述法与道德的关系

答:法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两种重要的行为规范,同属社会上层建筑。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1)法与道德同属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2)法与道德在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重合性;(3)两者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提高将有助于法律秩序的形成,法的运行将更加顺畅;而法的实施反过来有助于传播道德,加强人们的道德观念。

区别:(1)两者的产生时间和产生条件不同;(2)两者的制定机关和制定程序不同;(3)两者的内容与调整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异;(4)两者调整的范围不尽相同;(5)两者的制裁方式不同。

4、简述法与政策的关系

答:根据政策的制定机关不同,可将政策分为政党政策与国家政策。政策同法一样,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关重要的作用,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区别。

联系:(1)在思想内容上,政策与法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2)法律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保障。

区别:(1)两者的制定机关与制定程序不同。法的制定机关是享有立法权的国家立法机关,国家对法律制定有着严格的权限和程序规定;而政策的制定机关则相对庞杂,以国家政。策的制定为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有权在辖区内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定权限和程序没有统一的规定;(2)两者的规范形式不同。法律具有严格的规范性,通常以法典或制定法形式出现,且内容相对明确具体,原则性规定相对较少;而政策则缺乏规范性,表现形式多样。

5、简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与职权

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它有几个方面的职权:(1)立法权;(2)人事任免权;(3)国家重大问题的决定权;(4)监督权;(5)罢免权;(6)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6、简述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答: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以下几类:(1)平等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权;(4)人身自由;(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权;(6)经济社会权;(7)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8)其他特定主体的权利保护;(9)国家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权利和利益。

7、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答:概念:行政法律是指同行政法调整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内容的行政关系。特征:(1)行政法律关系是享有行政权的体在行使行政职权的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其中必有一方主体是行使国家行政权的组织,或者是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是得到法律制空权的公共团体。

(2)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3)行政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都是由行政法预先规定,参加主体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4)对于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所发生的纠纷和争议,其法律救济途径较为特殊。

8、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的种类有哪些

答:行政处罚的种类:(1)警告;(2)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4)责令停产停业;(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6)行政拘留;(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9、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起诉应当符合哪些条件?P260 答: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10、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有哪些

答:证据的种类是指表现证据事实内容的各种外部形式。根据《刑事诉讼法》第42条第二款的规定,刑事证据有以下七种:(1)物证、书证;(2)证人证言;(3)被害人陈述;(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5)鉴定结论;(6)勘验、检查笔录;(7)视听资料。

11、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强制措施有哪些

答: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有五种:(1)拘传。拘传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于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案接受讯问的一种强制措施;(2)取保候审;(3)监视居住;(4)拘留;(5)逮捕。

12、回避的法定情形?P270 答: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8条和29条的规定,应当回避的情形有:(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2)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的;(4)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5)审判人员、检察人员或侦查人员私自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人的人,或者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人的请客送礼的。

13、简述行政诉讼的概念及特征

答:概念: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做出裁决的诉讼制度。

特征:(1)行政诉讼所要解决的是行政争议案件;(2)行政诉讼中的原告、被告具有稳定性,即原告是不服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而被告是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3)行政诉讼的客体是行政主体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4)行政诉讼的起因是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认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5)行政诉讼是在人民法院主持下适用行政诉讼程序而进行的。

14、行政诉讼法规定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案件有哪些

答:以下案件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1)国家行为;(2)刑事司法行为;(3)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4)抽象行政行为;(5)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6)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7)法定行政终局裁决行为;(8)行政机关做出的涉及该行政机关公务员权利、义务决定的行为;(9)行政调解行为和法定行政仲裁行为。

15、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期限、后果)。P288

答:举证责任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提供证据证明其真实、合法责任,否则将承担败诉的后果。在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一般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例外情况下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而在行政诉讼中实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即行政诉讼中的被告承担主要的举证责任。被告的举证责任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做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

案例分析题

[案例1]2007年9月7日晚10点50分,盛某从舞场回来遇到骑自行车的孙某迎面过来,不小心碰上盛某,盛、孙二人先是争吵,后相互斗殴。殴斗中,盛某突然拔出一把大水果刀,对孙某连刺四刀,孙某伤势严重、生命垂危。这时,盛某害怕起来,担心自己会杀死人,便拦截了一辆出租车将孙某送往一家医院治疗,然后又去公安机关自首,后孙某经抢救脱险。此案经检察院公诉后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判处盛某有期徒刑3年。检察院未抗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被告人盛某想对一审判决提出上诉,但担心二审法院会加重他的刑罚,因为被害人孙某也一直向二审法院要求增加被告人的刑罚。盛某的想法正确吗?(2)假如孙某母亲发现县公安局局长郭某为盛某的舅舅,且该案由郭某亲自负责侦查工作,遂提出申请,要求郭某回避,郭某是否应当回避?为什么?(3)如果盛某不服一审法院判决提起上诉,应当在什么时间内提出?(4)孙某在本案中所发生的损失依法可通过何种途径得到赔偿? 答案提示:(1)不正确。因为根据上诉不加刑的原则,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仅有被告一方提出上诉的案件,不得以任何理由加重被告的刑罚。

(2)应当回避。因为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8条的规定,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侦查人员,而郭某是侦查人员,虽然他与盛某不是近亲属(《刑事诉讼法》第28条规定:“近亲属”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但他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也属于刑事诉讼法第28条规定的回避情形。

(3)不服一审法院判决的上诉期限为10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算。(4)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案例2]中学生余某,16周岁,身高175公分,但面貌成熟,像二十七、八岁。余某为了买一辆摩托车,欲将家中一套价值5万元的高档音响出卖。后托人认识李某,与李某签订了买卖合同并约定于一个月后来取货。不久,余某父亲发现此事。

试分析:

(1)该音响买卖合同的效力如何?(2)针对此种情况,结合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李某与余某的父亲能够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

(1)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因为余某只有16周岁,且尚未独立生活,属于民法上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签订的与其智力状况并不相适用的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

(2)余某的父亲是余某的法定代理人,享有追认权,经追认,该合同生效,如不追认,该合同无效。作为相对人的李某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余某的父亲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余某的父亲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作为善意相对人的李某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2.甲与乙为夫妻,甲2001年离家出走五年未归,乙在2007年1月向法院申请宣告死亡。问:

(1)请问甲是否符合宣告死亡的条件?(2)宣告死亡会产生哪些法律后果? 答案提示:(1)符合。

(2)a.民事权利能力消灭;b.财产继承开始;c.婚姻关系消灭;d.债权债务关系清算了结。[案例3]李某准备将一套西服拿往干洗店干洗。但干洗店规定:凡是因洗衣店原因致使衣物受损的,最多按洗衣费用的3倍赔偿。李某现向你咨询以下法律问题,请回答:

(1)干洗店的规定在合同法上称为什么?

(2)我国《合同法》对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作出了哪些规制? 答案提示:

(1)格式条款;

(2)

1、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

2、提示对方注意义务;

3、说明义务;

4、格式条款无效;

5、合同当事人双方对格式条款理解发生争议时,应做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

6、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内容不一致时,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案例5]钟某系A公司职员,在公司工作已有十二年。原劳动合同已到期,钟某提出续订劳动合同,单位表示同意。

问:

(1)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钟某能够提出签订何种性质的劳动合同?(2)合同续订后,钟某在哪些情况下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3)钟某如果与A公司发生劳动争议,应遵循怎样的争议解决程序?(假定本案是发生于我国《劳动合同法》生效之后)答案提示:

(1)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2)以下情形:

a.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b.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c.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d.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e.因本法第26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f.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3)可以先经过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可向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机构的裁决不服,可在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对劳动争议实行两审终审。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不是必经程序,当事人也可以不经调解,直接申请仲裁,但仲裁是必经程序,当事人未经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案例6]余某,17周岁,身高175公分,但面貌成熟,像二十七、八岁,初中毕业后在县城一餐馆打工谋生。余某为了买一辆摩托车,欲将其一套价值5万元的高档音响出卖。后余某托人认识李某,与李某签订了音响买卖合同并约定于一个月后来取货。不久,余某父亲发现此事,认为余某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主张该合同无效。

(1)该合同的效力如何?

由于余某已年满17周岁,且餐馆打工谋生,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因此而签订的合同合法有效。

(2)余某父亲认为李某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向你咨询提起民事诉讼应满足的条件,请你依照我国《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回答。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案例7]李某于2005年8月离家出走,后一直查无音信。2007年9月,李某的配偶欲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李某失踪,就有关问题向你咨询,请你回答(1)宣告失踪应当符合哪些条件?本案是否符合这些条件?

宣告失踪应当符合以下条件:第一,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两年;第二,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第三,由人民法院宣告失踪。本案中的李某已下落不明满两年,其配偶作为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失踪符合要求。

(2)本案如果宣告失踪,将会引起哪些法律后果?

人民法院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财产由其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或朋友代管;代管有争议的,没有以上规定的人或者以上规定的人无能力代管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

[案例8]洪某(15周岁)系某中学高一学生,中午在食堂打饭期间因与他人发生争执,随手拿起旁边热水瓶摔向对方,将对方烫成重任。请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刑法对于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一)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的规定,我国刑事责任年龄的具体划分是:(1)绝对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按照刑法第17条的规定,不满14周岁属于绝对不负刑事责任时期;(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按照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这个年龄阶段是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但犯罪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任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等8种犯罪行为的例外;(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按照刑法第17条第1款的规定,凡是年满16周岁的人实施危害社会行为构成犯罪的都要承担刑事责任。

2、洪某的行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刑法在量刑方面有何特殊规定?

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案例9]小吴在与犯罪分子博斗的过程中伤害了犯罪分子。

1、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在承担刑事责任方面有何不同?

依刑法认定正当防卫的,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有哪些?

上一篇:成就人生的三大法宝下一篇:幼儿园中小班安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