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研究

2024-07-19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研究(精选8篇)

篇1: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研究

解决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探索

2012年2月,北京天桥地区某小区一位空巢老人家中去世多日被子女发现,尸体已经腐烂;2012年9月,湖南长沙某小区一位空巢老人家中去世被邻居发现;2013年7月,重庆石柱县某村一位空巢老人家中自杀多日被亲属发现,尸体已经腐败……,随着空巢老人家庭的增多,老人家中去世多日无人知晓的事例在全国各个地方均有发生,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目前居家养老问题的重要难题。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2008年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显示,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经达到49.7%,并且地级以上大中城市的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将更高。据2010年公布的一项调查,北京等大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经超过三分之二,数字十分惊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转型加快,一方面,在社会转型竞争剧烈的格局下,子女通常无力兼顾事业和老人,以致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另一方面,人们不断追求精神生活,老少两代人都 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使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居家养老社会化水平还不够高,面对着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社会,面对着日益增多的空巢老人家庭,我们应该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引导民间组织和企业参与,努力构建以老人自助互助为原则,以家庭支助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完善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逐步解决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难题。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鼓励、引导民间组织及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目前,我国的老龄服务市场还不成熟,靠社会力量来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是不现实的,为此应该强化政府主导和引领作用,带动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北京市、海淀区也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养老服务业的工作思路、目标,详细制定了推进措施,迎来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春天。

解决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我认为应该按照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原则逐步推进。政府要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通过统筹规划养老服务业发展、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完善养老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政府办养老机构改革等措施,大力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提高养老服务业社会化水平,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构建以老人自助互助为原则,以家庭支助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根据目前我国的国情,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完全依靠政府投入远远不能解决老人居家养老问题,我认为现阶段我们要努力构建以老人自助互助为原则,以家庭支助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发挥可用资源优势,解决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问题。

第一、以老年人自助互助为原则。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尊重、提倡和鼓励老年人的自立自助,充分发挥老年人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建立一种新型的老年价值观和养老文化。政府应该通过资金、场地等支持,鼓励并推广建立社区老年互助社,使老年互助社成为社区老年人自助互助的载体,实现老年人自助互助。

社区老年互助社要在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的领导下,通过开展有益于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活动,积极发挥老年人的作用,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反应老年人的呼声,团结本辖区内的老年人,实现社区老年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保护、自我教育,努力实现六个“老有”(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奋斗目标。

第二,以家庭支助为基础。家庭支助是指家庭成员要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养老支持,以及帮助老年人实现其他合理的需求并维护其合法权益。家庭网的支持系统是老年人可能利用的最直接、最便利、最可靠的资源。以家庭支助为基础就是要以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作为解决生活照顾和养老问题的基本途径,让尽可能多的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给予老人更好的精神关怀,降低社会养老成本,从而使有限的社会保障投入到低收入、失能、失独、高龄特困等有迫切需求且无力解决养老的家庭中。

目前,社会对家庭养老资源还仅仅局限于子女支助养老为主,在现在空巢老人剧增的年代,我们正确看待并大力支持和提倡“夕阳婚”。婚姻状况是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要支持并提倡空巢老人的“夕阳婚”,使更多的空巢老人构建新的家庭,减轻子女的心理负担,促进空巢老人健康长寿。在社会还完全认可的情况下,政府应该通过媒体、报刊宣传“夕阳婚”,通过组织“夕阳恋”等活动推动“夕阳婚”,让更多的空巢老人切切实实享受到“夕阳婚”的愉悦,使更多的老人健康长寿。

第三,以社区照顾服务为依托。对于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人,社区才是他们真正的家,周到的社区服务可以赋予老年人强烈的心里归属感,对于解决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和改善空巢老人的家庭功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照顾的服务模式应是一种混合经济的模式,可以整合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和私人赢利机构的资源,提供各种有差异的、不同模式的服务,让老人有一个真正选择的权利,以便更有效地满足老人和护老者的需要。在做好社区目前已有服务的同时,我们应大力推广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项目,通过开办社区老年餐桌,完善社区活动室、托老所等公共养老设施,组建专业服务化队伍提供养老服务等措施,使老人在社区享受到完善、舒适的居家养老服务。同时,我们要将“家庭紧急呼叫器+社区紧急救援队+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结合起来,确保空巢老人居家养老安全;要定期组织社区志愿者服务,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定期家访等制度,探索建立空巢老人联络员制度,进一步完善空巢老人服务,尽最大努力掌握老人生活情况,确保老人安全养老。

目前,我国已经跑步进入老龄化社区,基于现阶段我国国情考虑,我们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鼓励、引导民间组织及企业参与构建起以老人自助互助为原则,以家庭支助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更好更快地发展我国居家养老社会体系,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居家养老模式,解决更多老人养老难题。

篇2: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研究

2008-11-04 17:22:06 来源: 南方网暂无网友评论

浏览字号:大 中 小 | 打印本页 | 通过Email推荐给好友:

http://news.southcn.com/gdnews/gdyc/content/2008-11/04/content_4687236.htm南方网讯由广东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广东省委老干局和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主办的人口老龄化与当代社会发展高端论坛将于7日至9日在广州举行。广东省老年公共事务研究中心今天(4日)公布了《广东城镇老人的养老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报告中称“居家养老”是99%城镇老人的养老方式,广东“空巢老人”达51.9%。

据报告显示,城镇老人住在养老机构的只占1.0%,具体来看,居家养老城镇老人中将近一般是与子女孙辈同住,老两口同住的有39.1%,独居的占12.8%。从居住条件来看,广东城镇老人的居住面积优于全国和广东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平均户居面积为109平米。“我省城镇空巢老人的比例相当高,而且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这一比例还将大幅度增加”,广东省老年公共事务研究中心专家表示。据介绍,空巢老人防范风险的能力比较薄弱,特别是孤寡、独居的老人很少与社会交往,容易产生无趣、无欲、无助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反过来又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甚至发展为自杀现象。”

调查显示,城镇中空巢老人偶尔参加社会活动的只有56.3%,24.3%的人从未参加过社会活动。据专家分析,空巢老人由于心理孤独,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大脑功能减退的速度更快,因而更容易换上老年痴呆症。目前,广州65岁以上老人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已达5%到7%,80岁以上老人的发病率更高达30%。在老年痴呆症患者中一半以上是独自居住的空巢老人。

篇3: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研究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第一层是生理需求, 包括衣食住行医疗等, 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第二层是安全需求, 是人们对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免于灾难、生活的有保障等需求;第三层是社交需求, 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渴望得到他们的关怀爱护理解的需求;第四层是尊重需求, 即人们希望取得一定的成就, 并在此过程中得到他人的尊敬与肯定的需求;第五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就是人们期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 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 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物的需求。一般来说, 某一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 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 高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 低层次的需求仍然存在, 各个层次的需求是相互依赖和重叠的。

根据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人, 而全国老龄办201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 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达49.7%。其中, 城市空巢女性老人多达9421426人, 占城市空巢老人的53.16%。这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在晚年生活中, 由于其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 很多社会养老服务需求远远得不到保障。解决这些问题, 就要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出发点, 进行具体分析。

二、城市空巢女性老人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缺失

(一) 生理需求的缺失

1、经济收入水平低且缺乏稳定性。

我国城市空巢女性老人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有劳动收入、离退休金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金、财产性收入, 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以及其他。其中, 所占比例较高的分别是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和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生活。在我国, 由于退休年龄不一致、女性教育水平低等多种原因, 离退休金养老金收入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女性老人所领的金额远远低于男性;而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女性老人, 其收入水平完全取决于其家庭成员的收入状况, 忽高忽低, 甚至是贴补子女。经济收入水平低且缺乏稳定性导致了城市空巢女性老人陷入生活水平低下、有病无钱医治的困境。

2、日常生活照料的缺失。

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退化, 子女对父母的关心照料情况也大不如从前。近几年, 父母与子女居住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传统家庭的父母与子女同居渐渐地转变为父母与子女各自单独居住。伴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 空巢家庭数量明显增加, 子女也会有各自的生活、工作, 有的已出国, 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父母身边, 由此, 子女对父母的照料程度也会慢慢降低, 只留下空巢老人独守凄冷的家, 大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疾病, 有时都动弹不得自己打理, 有的已甚至疾病复发也无人知晓。

(二) 安全需求即安全保障的缺失

人到老年, 总会受到疾病的困扰, 若没有经济等方面的条件去医院治病, 就只能留在家中休养。然而, 对于城市空巢女性老人来说, 她们已然没有子女等家人的悉心照料, 时间一长, 她们不仅身体状况会变得更差, 她们的精神状况也会日渐萎靡, 不能安度晚年。

另外, 城市空巢女性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纠纷、难题, 例如法律问题, 遇到这种问题, 由于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 她们的合法权益往往会受到侵害。相对于那些福利国家而言, 我国带有福利性质的法律援助等机构什么缺少, 不能满足老人的安全需求。

(三) 社交需求即关怀爱护理解的缺失

城市老人的社交圈主要围绕家庭成员、社区成员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展开的。然而对于城市空巢女性老人来说, 她们的社交圈的主要部分即家庭成员已不再起主要作用, 她们缺乏来自子女等家庭成员的关怀与爱护;目前, 我国的社区活动, 特别是组织老年人的活动较少, 自然而然也不能给她们提供交流的平台;如果城市空巢女性身体活动不便, 又没有可以聊天的朋友, 那么他们就会陷入在缺乏家人爱护的情况下、又无人理解的悲凉境地。

(四) 尊重需求即自尊的缺失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 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这就是人们对于尊重的需求。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希望受到外界的尊重。

城市空巢女性的在退休后, 子女或配偶均不在身边, 她们照顾家人的想法无法付诸实践, 这会使她们的自尊心严重受挫, 觉得自己毫无用处, 因而缺少了自尊。在脱离了自己擅长的岗位之后, 城市空巢女性老人的内心里会有失落感, 更不会积极去参加社会活动, 她们觉得自己昔日有地位、有威信的形象已不复存在。如果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 就会使她们对自己丧失信心, 体验不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四) 自我实现需求即自身发展的缺失

1、忽视的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是实现自身需求及发展的有效途径, 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对于城市空巢女性老人来说, 她们极其缺乏“社会参与”意识, “家庭就是全部”的思想观念深入她们的大脑, 她们认为照顾好家庭及家人就是她们最大的任务。因而, 一旦子女们长大离家以及配偶去世, 她们就会变得非常空虚, 精神状态也会变差。

2、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 城市的文化更加的开放和多元化, 女性的身份地位有所提高, 男尊女卑的观念有所弱化, 但是, 女性那种“在家听父, 嫁人从夫, 老了服儿”的思想根深蒂固, 这也导致她们遇事自动退后的心理, 丧失了自己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对于城市空巢女性老人来说, 当她们失去一切“主心骨儿”时, 她们也就没有了独自思考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了。

三、对策与建议

(一) 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 为城市空巢女性老人提供经济保障服务

首先,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 提高城市空巢女性老人的经济收入, 使城市空巢女性老人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其次, 政府要为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优惠政策, 减轻城市空巢老人的经济负担, 鉴于城市空巢女性老人的特殊性, 养老服务机构的介入是势在必行的。

最后, 设立养老专项基金, 为高龄、低保、孤寡的城市空巢老人提供经济保障, 那么这种方式可以使城市空巢女性老人享受到品质高但价格相对较低的服务, 变相地减轻老年人的养老负担。

(二)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 为城市空巢女性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保障

第一, 丰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层次, 满足不同层次城市空巢女性老人的养老需求。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成一个多层次的服务网络。

第二, 丰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满足不同要求的城市空巢老人养老需求。

(三) 改进和完善社区医疗服务, 为城市空巢女性老人提供医疗服务保障

改进和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扩大医疗服务保障。与就近的医院或本市较好的医院“搭对子”, 邀请医生来社区或者空巢女性老人的家里去看病;社区也可以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 为社区内的城市空巢女性老人建立健康档案, 为她们提供疾病咨询、健康讲座等, 满足其常见病的预防、发现和诊治等需求。

(四) 开展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 为城市空巢女性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

关注城市空巢女性老人, 满足她们的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 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她们的精神需求。孤独、寂寞是很多城市空巢老人、特别是可能空巢女性面临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因此, 丰富空巢女性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是实现精神慰藉保障的基本内容。社区可以建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 鼓励她们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 让老年人在社会参与中可以寻找到精神慰藉, 可以摆脱晚年的孤独与寂寞。

参考文献

[1]杜婷婷.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看我国农村女性流动人口问题[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12)

[2]http://wiki.mbalib.com/wiki

篇4:浅谈城镇空巢老人与居家养老服务

关键词:城镇;空巢;老人;养老

一、城镇空巢老人现象产生的原因

空巢老人是指那些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空巢老人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进步的体现及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改变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主、客观两方面促成空巢家庭迅速增加。究其原因,为以下几点:

一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人口减少,家庭结构小型化,而且“丁克”家庭越来越多。

二是经济发展导致“空巢”。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科技的进步、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大大延长。

三是子女“远游”导致“空巢”。近些年来,年轻人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在外打工,有的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而举家迁往大城市,这都是造成“空巢老人”增多的原因。

二、城镇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反映的社会问题

(一)部分空巢老人相对经济困难。没有收入的老年人大多依靠孩子的赠予、社会补贴等生活。但由于数额较少,因而并不足以保证老人的日常生活。此外,部分城市空巢老人退休金偏低。由于这些老人收入比较单一,主要靠工资收入,子女资助微不足道。现今,社会竞争加剧导致一些老人的子女下岗失业或子女工作、收入不稳定或收入偏低,存在老养小的现象。在目前物价水平下,多数老人自身的就有一定的生活负担,再资助子女,無疑会带来更重的生活压力。

(二)患大病无力支付高额医疗费用。空巢老人中的绝大多数参加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对于小毛病他们自己是可以承担治疗费用的。一旦得了大病,除医疗机构核销一部分外,老人自己还得承担一部分费用,特别是得了慢性病,治疗费较高,对于月收入低的老人来说,经济上就会捉襟见肘。

(三)空巢老人的社区服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大部分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能够自理,但也有很多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存在问题,尤其那些半自理或不能自理人员,他们在行走、上厕所、上下床及洗澡等方面有困难,需要时刻有人照料。当然,那些能够自理老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自理困难的空巢老人,需要社区提供服务,而这些需求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老年服务热线、送饭、和老年人日托服务等。但由于城镇缺少专业的服务队伍和服务能力,不能满足老人的服务需求。

(四)部分空巢老人缺乏精神慰藉。现在空巢老人大部分觉得自己生活比较充实,没有孤独感,这说明绝大多数空巢老人精神状况较好,但也有一小部分空巢老人明确表示会经常孤独,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老人缺乏精神慰藉。社区内缺少活动场所、缺少活动内容、工作人员态度不够积极主动,使得社区无法吸引空巢老人。在当今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部分退休老人已经成为被一些单位“遗忘的角落”,对于那些习惯于有事找单位的老人来说,还需要在心理上有个适应过程。

三、居家养老是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主要途径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形式,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虽然机构养老是很好的养老方式,既可以了减轻子女压力,使其能安心工作,老人又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但由于没有足够多的养老机构,所以根本没办法接纳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可见,单一模式养老是行不通的,应积极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也是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居家养老具有成本低、覆盖面广和服务方式灵活等优点,对于低收入老人来说,可以用较少的成本换取精心的照料。受世俗观念影响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到新的环境去养老。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方式,适应老年人生活习惯,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 俞贺楠.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1(1):198

篇5:城市空巢老人养老模式调研论文

伴随着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特征的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9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87%,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87%。其中,在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中,由老年独居户和老年夫妇共同居住户构成的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为31.77%,比20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上升了8.94% 。

一、城市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模式

养老模式是指养老经济供给、养老服务来源及养老地点上所具有的特征与存在形式。家庭养老是老年人生活在家中,由家庭成员(如配偶或子女)提供养老资金和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是老年人生活在养老机构中,由家庭、政府或社会提供养老资金,由机构提供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是老年人生活在家中,由家庭、政府或社会提供养老资金,由社区提供养老服务。

二、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中的互助服务

互助养老作为一种养老思想,在儒家的大同思想中早有体现。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提到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鳄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互助养老的思想渊源。

(一)搭伴养老

搭伴养老的实质是男女互助,具体是指男女老人在不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情况下生活在一起,实现晚年相互照料的一种生活方式。搭伴养老既是一种准婚姻模式,也是一种养老模式。由于财产制度、亲子关系、社会政策等方面的障碍,老年再婚之路困难重重。

(二)轻老互助

轻老互助是指年纪较年轻的低龄老人与年纪较年长的高龄老人结成互助小组,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养老方面的帮助;而等到低龄老人成为高龄老人之时,再与比他更年轻的低龄老人结成互助小组,接受下一代的低龄老人为其提供的养老方面的帮助。如此代代循环,成为一种可持续的互助养老形式。

(三)精英与大众互助

精英与大众互助是指精英老人和大众老人结成互助小组,精英老人带动大众老人,大众老人支持精英老人,实现养老过程中的互动与互助。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祟托认为,精英“就是那类在自己的活动领域中具有最高指数的人”。

(四)邻里互助

邻里互助是指在空间距离上住得比较近的几家老年人结成互助小组,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帮助,相扶相携,共同面对和解决养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大都腿脚不便,活动区域相当有限,基本限定在以自家为中心的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因此,距离自己最近的人往往是自己最常交往的对象,也是最能在第一时间给予自己帮助的人。

三、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中的智能服务

1991年,美国麻省理土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人类从此步入了一个“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的高科技时代。物联网是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RFID(RFID+互联网)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一)生理指标监测

进入老龄阶段以后,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各项生理指标都开始偏离正常水平,机体自身对致病因子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随之减弱,整个机体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之上的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智能服务,首先就要对空巢老人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以防止身体健康意外状况的发生。为此,可以通过将体温、血压、心率、心电、血糖等传感器植入老年人可穿戴的服装、腕表中,对空巢老人的各项主要生理参数进行随时随地地监测,同时将传感器连接到ZigBee模块,形成生理指标监测感知节点,将监测到的各项生理参数通过无线网络发射到智能养老平台网关中的ZigBee协调器。ZigBee协调器与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节点相连接,构成一个星形结构内部网络,并可通过Internet实现与外网的通信。

(二)人身安全监护

由于老年人身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呈现出不断衰退的趋势,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随之降低,对危机事件的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随之钝化。例如,老年人极易发生跌倒,可以在空巢老人穿戴的衣服、鞋子里植入三轴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及脚底压力传感器等跌倒传感设备,并将各种跌倒传感设备与ZigBee模块进行连接,生成意外跌倒检测感知节点(霍宏伟、张宏科,2011)。各种跌倒传感设备将采集到的空巢老人意外跌倒数据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发射到ZigBee协调器,并通过以太网卡及GSM/GPRS模块将相关信息发送到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实现对空巢老人意外跌倒的实时监护。智能养老平台一旦发现空巢老人有意外跌倒现象发生,立刻通过GPS/AGPS进行定位,并联系相关人员前往提供帮助或救护。由于一人独居或仅与老年配偶共同居住,空巢老人在家中也极易发生各种人身意外。因此,可以在门口的对讲机内植入摄像头和语音芯片等图像和声音传感器,并与ZigBee模块相连接生成可视对讲感知节点,采集来访者的图像和语音信息,方便空巢老人通过以上信息对访客进行识别,确认熟悉或安全后再为其开门。在房屋内部的不同角度、位置可以植入相应的意外发生传感器,如厨房植入可燃气体传感器、浴室植入水温传感器、房间植入温度湿度传感器、门窗植入玻璃破碎传感器、地板植入跌倒传感器、床边植入坠床传感器等,此外还有幕帘式红外防盗探测器和火灾探测器等自动报警系统,并将以上传感器与ZigBee模块相连接,形成相应的意外感知节点,采集空巢老人的意外发生数据信息,通过ZigBee协调器发送到智能终端,实现对空巢老人人身安全的实时监护。

(三)养老服务远程呼叫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日常生活的自我照顾能力日常独立生活能力日益下降,对他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生活服务需求的.种类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生理功能的老化,老年人的行动能力日益受到限制,依靠自己逐个找多样化的服务十分不便。空巢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所需的养老服务,如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疾病看护、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通过智能终端上的相应按钮,在家中向智能养老平台发送服务需求信息。智能养老平台的工作人员通过空巢老人智能终端和服务平台的对接,对其服务需求做出应答,采用GPS/AGPS技术对空巢老人进行定位以确定其具体位置,然后根据距离远近和服务类型为其安排相应的服务人员,并采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来对服务人员的身份进行自动扫描识别,确保服务人员的安全可靠,为空巢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四)住宅设备远程调控

篇6: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研究

政策支持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新业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与养老服务业结合。

2017年2月,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系统集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整合信息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2018年,民政部印发《“互联网+民政服务”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多主体参与、资源共享、公平普惠的互联网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全国多地民政部门根据政策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动“互联网+养老服务”发展。如广东省卫生计生委等13部门印发《广东省“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浙江省政府印发《浙江省富民惠民安民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智慧养老服务,山东省淄博市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江苏省苏州市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

“互联网+养老”典型案例

如今,许多养老机构为提高服务和效率,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纷纷安装居家养老软件,让老人可以享受到专业、智能、贴心的服务。

居家养老软件功能优势多多,例如家住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报恩寺社区的80多岁独居老人正站在梯子上浇花,这一幕恰好被手机另一端的子女看到,因担心老人安全,老人的子女立即联系养老服务平台,平台随后安排义工上门解决。优秀的居家养老软件会为子女配备亲属APP,子女在手机就可查看老人,又能实现和服务中心数据对接。

(社村通智慧养老亲属app示例)

居家养老软件助力空巢、独居老人生活、安全、健康等问题,为老人配备智能腕表,可实现实时定位、紧急呼叫、自动报警等功能,子女和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可实时掌握老人的状况,为老人提供最及时的应急保障服务。智能腕表有助于解决特殊老人防走失的需求,遇到紧急情况平台可第一时间通知其亲属或监护人。

(社村通智慧养老GPS管理示例)

另外,居家养老软件通过睡眠床垫、血压仪、血糖仪、肺功能仪、动脉硬化检测仪、骨密度检测仪等健康仪器,对老人健康状况实时监测,可充实老人的健康档案,并通过系统自动更新电子健康档案,为老人的安全健康管理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

(社村通智慧养老示例)

居家养老软件为老人家中安装烟感器、燃气报警器、水泄漏报警器、防盗报警器、摄像头等居家安全设备,当家中发生水泄漏、烟雾、或被盗时,或是因为老人健忘,炖煮食物时忘记关炉火而发生煤气泄漏等情况,平台能第一时间得到警报并及时处理。

居家养老软件还会通过监控设备对家庭中老人的起居进行抓拍监控,监控由老人家属进行管理,当老人白天长期处于不活动状态,系统会进行自动提醒,需要时会调度工作人员进行上门查看,从而及时发现独居老人意外情况的发生。

篇7: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研究

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

【摘要】空巢老人问题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当前国内外对于此问题的研究愈来愈多,对此问题的关注表明,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后,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但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探讨是这一问题的基本取向,依据社会学有关原理对于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子以分析并提出对策,其中“居家养老”模式基本成为学界共识,强调要充分发挥社区养老功能,让老人居住在家中,由家庭、社区以及政府提供服务共同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但是,大多数研究很少涉及到解决空巢老人养老服务过程中的互动机制问题,很少就服务效率以及服务水平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 空巢老人 养老 保障 关于老年空巢家庭的研究,国外研究成果相对丰富,相关的文献可以参阅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署人口部2005年报告《世界老年人居住方式》(United Nations, 2005)。国内学者对空巢家庭及空巢老人的研究始于1990年代,主要包括老年空巢家庭或“新空巢家庭”的成因、不分城乡的空巢家庭的现状及养老问题、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与社会支持、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等。由于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和视角不同,他们所用的概念在定义上也不尽相同。

一、关于空巢家庭概念研究

长期关注空巢家庭问题的专家徐勤,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了空巢家庭的含义。所谓“空巢”,即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简言之,空巢家庭即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或因各种原因(工作、求学、外出打工等)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家庭。

穆光宗(2002)利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将空巢家庭看作是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指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家庭。随后按照两种分类方法进一步地对空巢家庭进行了细分,第一种分为纯空巢家庭和类空巢家庭,其中前者包括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后者包括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另一种分为年老的空巢家庭和年轻的空巢家庭。正在面临挑战的主要是传统的、年老的空巢家庭。

姚引妹(2006)根据2003年浙江大学《浙江城市化进程中老龄问题研究》专题调查资料,把农村空巢老人按老人的意愿分为二类:第一类,被迫型空巢老人。这一类型既包括无子女或亲属的老人,也包括有子女但兄弟之间存在推楼之势,甚至厌恶与嫌弃老人,这类老人无论是物质保障,还是精神慰藉或生活照料都是比较差的:第二类,自愿型空巢老人。他们多数是夫妻健在,身体比较健康,生活能够自理,年龄在60--70岁,他们认为单独居住生活更加自在,能够减少因为生活习惯、饮食偏好、思想代沟以及家庭关系,特别是婆媳关系而带来的矛盾,逢年过节,大家团聚吃饭,比往常更加亲切些。但是,他们不主张距离太远,希一望天天能够看到儿子一家人,更希望能给予各种帮助,如照顾小孩、干些轻便农活和家务:第二类,无奈型空巢老人。老人希望能与子女一起生活,但是子女为生活所迫,必须外出打工、经商离家,把老人留在家中。

二、关于空巢家庭产生原因研究

黄润龙(2005)认为形成空巢老人家庭的原因有:(1)生育率下降:(2)离婚率上升:(3)年轻人独立性意识增强:(4)老年人生活水平提高。

姚引妹(2006)认为,中国农村空巢家庭或空巢老人的出现,除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原因外,主要有以下二个原因:(1)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农民走向高效率的就业岗位提供了可能性;(2)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身份制”和“户籍制度”松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业更自由,制度的宽松最终使经济落后地区的青年农民外出打工成为现实。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流出,农村呈现出比城市更快、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是农村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产生的主要因素;(3)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家庭规模小型化。

龚文君(2007)认为我国农村空巢家庭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1)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2)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3)农村老龄人口的高龄化。

三、关于空巢老人生活困境研究

黄润龙(2005)认为,在农村“三农”问题未解决的形势下,向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对于子女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农村家庭的供养资源正在减少,供养能力下降,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空巢家庭也将成为乡村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农村部分空巢老人生活较困难。很多经济薄弱的乡村连低保金都无法保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体系十分脆弱,有的老人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未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2)大多数空巢老人医疗无保障。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尚不完善,缺医少药,医药费即使能报销,报销数量极低。少数发达地区虽已实行了大病住院医疗保险,为病患者解决了难题,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村老人口常的看病、吃药费用问题。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更是贫病交加。(3)空巢老人对生活照料十分忧虑。目前,空巢老人生活能自理的占90%,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占10%,内有0.4%需照料而无人照料。随着人口高龄化,这些数字将迅速上升,但总有一天老人将会失去自我照料能力,老人更忧虑发生意外无人知晓。

龚文君(2007)认为,在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下,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较之于一般家庭的老人,有着更多具体的困难。主要表现在:(1)在经济供给方面,许多农村空巢老人只要还有劳动能力,就还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来养活自己;(2)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预防保健和患病后的医疗救治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帮助;(3)在心理、精神慰籍方面,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普遍处于缺乏爱和关心的状态,很可能陷入空巢心理危机。

四、关于空巢老人养老研究

黄润龙(2005)在认真分析了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之后认为,空巢家庭本身对社会没有任何危害,但针对空巢老人的服务应该跟上:(1)要高度重视空巢家庭发展趋势;(2)要加快完善养老、医疗保障机制;(3)要以人为本,多形式、多层次地发展老年服务事业。空巢老人逐年增多,生活照料问题将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此要发挥老年人互助作用,对身患疾病、缺乏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开展入户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好老年护理院,以解决病残、空巢老人需要生活照料的实际困难,在社区开办老人口托所、聊天所,建立社区婚姻服务机构,要为空巢、独居老人再婚牵线搭桥,营造欢乐之家,使之过上安详健康的晚年生活。

谢慧娟、李杜平(2006)认为,建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一要有利于应对农村空巢老年化的挑战,二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基于以上一些养老问题,作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2)要继续提倡家庭养老方式,强化家庭养老功能;(3)要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4)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区(或村庄)。总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不仅关系到空巢老人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姚引妹(2006)认为,要真正解决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危机,还必须从我国农村社会的实际出发,走我国养老的乡土特色之路。为此,一是要加强对中国传统“孝”文化宣传,提高民众家庭养老意识;二是要以土地保障为依托,积极探索现行老年人多兀养老保障形式;三是要继续全面贯彻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特困老年人救助体系;四要在农村建立老年活动中心等社会养老保障设施,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龚文君(2007)认为化解农村空巢老人在养老问题上面临的诸多困难,将会涉及到国家、社会、集体、个人多方面的因素。为此,应当未雨绸缪,将其放在社会保障和社会老龄工作的范围内进行综合考虑和安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2)加强农村社区引导,发挥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口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的作用;(3)大力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增强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充他们的社交领域,鼓励老人积极参与户外社会活动。

占杰(2005)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沿着社会支持网的分析思路并借鉴家庭网的概念,运用“家庭支持网”的概念分析了被调查地区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老年生活,更为客观地反映中国农村乡土社会的实情。随后作者并没有对空巢家庭老人进行纯网络分析,而是借用网络分析的思想,从网络的构成、一般规模以及这种网络状态与空巢家庭老人生活的关系的角度考察了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风险化解方式。最后作者认为农村家庭的空巢化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而目前,我国在应对人口老年化的对策与制度设计多是基于城市的,对于更为严重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重视不够。因此,在政策上应对农村空巢家庭有所倾斜。针对实地调查走访并参考国际上和国内大城市的一些做法,作者特提出以下五点建议:(1)改善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的生计状况,增加他们的现金收入,使他们对空巢老人的照料获得可持续性和坚实的经济保障;(2)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保证适龄儿童能接受到最起码的九年义务教育,只有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才能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才能使空巢老人获得更多的养老资源;(3)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降低农村空巢老人的看病费用,使他们老有所医;(4)通过重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动员社区的力量来为空巢老人的口常生活和精神慰藉提供服务;(5)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

通过文献回顾,笔者发现,已有的与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相关的研究较多涉及到了社会学、社会保障学、文化人类学、人口学、老年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及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些不同的学科从多角度、多维度地对空巢家庭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积累了大量的宝贵文献资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该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同时,西方治理理论在现代日渐盛行的今天,多中心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的研究很少涉及,因此,从治理理论视角研究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将会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五、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治理对策

(一)强化政府责任,发挥政府职能

有的学者认为,提出多中心治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让社会广泛参与,加强家庭、社区、政府二方面的互动,并不意味着政府职能的削弱。相反,政府在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方面的职能应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历来属于薄弱环节,养老似乎就是家务事,政府管不着也管不好,其实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政府必须介入“家务事”。另外,强调社会各种力量的作用,并不等于减轻政府的责任,相反政府的引导、强制作用在某些方面反而应进一步加强。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大多数学者认为,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一项治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

首先,要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建设,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当前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我国政府于199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文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人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子女要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这是对子女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但现实中老年人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例屡见不鲜。为此,政府可以考虑出台敬老评估机制,从满足老年人经济、精神等方面的需求评估家庭对老年人的照顾情况,给予奖惩,通过表彰孝子孝女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法律法规,出台更细致的法律法规明确子女、亲属在经济上赡养老人的义务以及对违背者的具体惩罚措施,并目‘在付出照料行动上也子以规定,防止老年人因缺少亲情关怀而晚年生活凄凉。

其次,要改进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和人口老龄化、空巢化的来临,我国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面临严峻的挑战,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状况的不容乐观,因而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要加快立法,确保养老保险制度有法可依。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与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世界各国开展社会保险工作的通行做法。实践证明,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之所以比较完善,一方面与其较强的经济实力有关,另一方面是靠完善的法制体系强制推行的。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立法相对滞后,《社会保险法》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法律,仅仅是面向城镇居民,而把广大农民排斥在外。因而,为促进农村养老保险的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强化养老保险的法制化,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养老保险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再次,要建立和完善“服务储蓄”、“义工”等机制。“服务储蓄”这种代际互助的做法对于像我国这样的“未富先老”的国家来说意义深远:它不仅能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也是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的一种方式,对于经济水平较低、劳动力资源又丰富的农村更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在农村开展“服务储蓄”要紧紧依托农村社区这一平台,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制度上根本保证“服务储蓄”的实施。从我国有些地区现在试行的“服务储蓄”效果来看,在很大程度上还只具有社区自助和互助的色彩;“义工”活动很多带有政府行为,远没有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丰富、自觉,关键是缺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保证。因此,在让老人明白该做法对他(她)今后养老的保障意义得到老年人的支持的基础上,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给“服务储蓄”一个合法的“名分”,消除老人对他的疑虑。二是“服务储蓄”的做法要在全社会推广。尊老爱老的宣传不能仅停留于口头,还要让学生、年轻人都有“服务记录”,把自觉的行为和制度化的行为结合起来,让年轻人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志愿者、义工等队伍,到需要照料的老人家中进行各服务,并把这些记录作为升学、就业,甚至升职的考察依据,促使更多年轻人自觉参加到为老服务中去。比如德国政府就规定公民年满18岁之后,利用公体日或年假日义务为老年公寓或老年病康复中心服务,不拿报酬,但参加老年看护的义务工作时间可以累积起来,通过“义务网络管理系统”存入提供服务者的时间储蓄卡或劳务档案中,到公民年老或需要帮助护理时再把这些储存的“时间”提取出来,亨受免费照顾。

(三)加大对老年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

学术界普遍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根本,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满足农村公共需要,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胜的社会产品或服务。它包括有形的实物产品和无形的服务,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涉及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领域。

近年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供需结构失衡、供给效率低下、城乡差距大等矛屑十分突出,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例如,农村有87%的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要完全自费负担医疗。另外,公共资源用于农村的比例过小,很不公平。例如,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城市的占77%,占总人数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同样,农村养老福利方面的公共品的供给也低于城市,因此有必要进行农村公共品制度创新,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不断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逐步缩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别,科学管理和有效使用公共资源,为市民、农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政府应加强农村养老保障的财政投入,把一部分养老保障硬件设施和服务项目(除了社会化的一部分)也应列入公共产品,不断完善农村社区老年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等老年人活动场所和设施的建设,使农村老年人和城市老人同样享受公共产品。

当然,除了在福利公共品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同时还要加大对居家老人财政贴补的力度,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避免使农村空巢老年人因经济因素而不能享受国家财政利益。

(四)引导创新养老保障提供方式

市场供给是指政府对于市场运作采取不加干预的态度,完全任由市场的需求及供给自行调节,消费者则自行决定消费对象。部分学者认为养老保障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竞争性特征,因此,可以考虑养老保障由政府委托市场来提供。但是市场机制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市场失灵”也会导致市场机制在养老保障供给中的缺失。针对市场失灵的现状,政府应该引导创新养老保障形式。其中,政府购买服务就是一种典型的创新服务方式。

“政府购买服务”(Purchase of Service Contracting),一般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的预算中,以服务体系预算为度,向社会各类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非政府组织一一社会服务机构,直接拨款购买或者公开招标购买社会服务。“政府购买服务”实际上是政府为那些有需要的贫困群体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服务。这是在市场经济下社会贫富差别拉大、政府为缓解贫富之间社会矛后的一种基本方式。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向社会公布社会福利服务的预算,并公布政府购买的价格、服务的数量和与服务质量要求相关的各项质量指标。那些从事社会公共服务的非营利部门、社会服务组织,将通过投标的方式进行竞标,在中标后拿到政府购买服务的拨款,并按照政府福利部门的要求完成服务。一般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非营利部门、社会服务组织和社会救助组织等,则按照作为买方一一政府的各项指标,在预算计划中完成或超额完成所规定的各类社会服务。

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采取经营特许权、免税补助、抵用券等方式提供养老保障。

(五)培育公民社会,发挥社区功能

关于公民社会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意见不一。20世纪90年代后,以二分法为基础的公民社会定义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戈登·怀特(Gordon White)的定义颇具代表性。他指出,“当代使用这个术语的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公民社会的主要思想是:它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他主张将企业或经济机构同公民社会分开来看待,前者作为经济社会或经济系统构成了公民社会的基础。以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 NGO)和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PO)为对象的第二部门(Third Sector)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起初和公民社会理论的关系并不密切。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观,由于双方开始找到理论的契合点,所以二者的研究出现了合流的趋势。一个强大的、活跃的、参与式的公民社会将使国家更加负责任地行动并对公民的需要更快地作出反应,因此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已经成为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动力。

仔细考察我国农村第二部门发展史可以发现,自1978年实行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后,我国农村第二部门发展大体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到1992年,在这一阶段中,一些重要的农村民间组织开始恢复或产生,如村民委员会、庙会、计划生育会、治保会等;第二阶段是1992年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农村民间组织的自主性大大增强,特别是诸如村民委员会和!老年协会这些至关重要的村民组织,开始成为村务管理的主体和影响村民生活的主要因素,在这一阶段中,各级政府也相继制定和颁布了新的管理法规,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等,第二部门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都明显比以前更加规范。但受到自身以及外部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第二部门发展依然困难重重:首先,我国农村第二部门先天不足,独立自主性不强,自身能力不足,发展规模不足;其次,农村第二部门发展受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政府管理不规范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刃

我国口益严峻的老龄化、高龄化趋势,使得家庭和政府的压力越来越大,解决这一问题,社会特别是第二部门广泛参与是必然的趋势。社会广泛参与,体现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中,就是以农村社区为依托,以村委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为抓手,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养老保障,从根本上解决越来越突出的养老供需矛后

(六)优化社区管理体制,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学术界普遍认为,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发展中发挥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但在我国,社区管理机构承担了过多的“行政化”职能,更多的是扮演着传达执行上级文件精神的角色,除了要承担社区党建、综治维稳、计划生育、民政优抚等工作外,还要完成消防督查等一系列工作,繁重的工作任务使社区自身工作开展大受影响。因此,应进一步优化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凡属农村社区管理机构承担的工作职能由村委会负责履行,政府部门负责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不得干预;属政府部门承担的职能必须由政府部门独立履行,不得转嫁给社区;需社区协调的事项,在征得社区组织同意的前提下协商办理;对工作量较大、持续时间长的行政事务和临时性工作,应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给子农村社区相应的工作经费和补贴后,交由社区执行。

结语

空巢老人问题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当前国内外对于此问题的研究愈来愈多,对此问题的关注表明,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后,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

但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探讨是这一问题的基本取向,依据社会学有关原理对于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子以分析并提出对策,其中“居家养老”模式基本成为学界共识,强调要充分发挥社区养老功能,让老人居住在家中,由家庭、社区以及政府提供服务共同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但是,大多数研究很少涉及到解决空巢老人养老保障过程中的互动机制问题,很少就服务效率以及服务水平等进行探讨。本文借助于当前流行的治理理论探讨进一步优化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体制机制,以期能够丰富我国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理论思维。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使得农村的问题更加引人注目。目前中国农村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与此相应的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口益暴露,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城市化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显然十分重要。

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已经初步认识到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的严峻形势,并加大了这方面的政策探索力度,在很多地区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农村空巢老人因此也从中得到了实惠。但是,地方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如何更好地为农村空巢老人服务,采取何种方式、手段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普遍缺乏有效之策。

参考文献

[1]陈文山:《刍议农村“空巢老人”生存现状及养老》,《对策经济师》2011年第10期。

[2]姚宝丽:《谈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

[3]赵枫:《关爱“空巢老人”——社区图书馆亟待关注的社会课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第24期。

[4]焦克源:《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问题与出路——基于内蒙古卓资县的调查》,《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第15 期。

[5]梁硕轩:《关于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与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企业导报》2010年第12 期。

[6]李翔:《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农村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服务初探》,《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8期。[7]贺睿莹:《北京市空巢老人生活水平调查报告》,《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16 期。

[8]祝坤:《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改善贫困空巢老人精神生活》,《改革与开放》2009年第16期。

[9]谢配云:《湛江市某医院对空巢老人患者的家庭及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现代医院》2008年第7期。

[10]杭荣华:《心理干预对社区空巢老人的抑郁症状、孤独感及幸福感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年第14 期。

[11]陈少君:《 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不容乐观——对武汉市中心城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调查与思考》,《武汉学刊》2009年第4期。

[12]徐璀骅:《空巢老人,空的不只是“巢” 》,《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5 期。[13]刘鑫:《 空巢老人要为自己找乐》,《百姓生活》2011年第8 期。[14]谢哲会:《 建设“百家农村空巢老人帮扶服务中心”解农村老人居家养老难题》,《中国民政》2008年第8期。

[15]何林霞:《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社区服务情况的研究进展》,《全科护理》2011年第21期。

[16]钱小春:《机构养老空巢老人心理分析与护理》,《对策理论导报》2005年第7期。

[17]张丽:《河北省邢台县农村空巢老人高血压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年第8期。

[18]王桂枝:《农村空巢老人的护理问题研究》,《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第7期。

[19]张丽:《河北省邢台县农村空巢老人焦虑情绪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山西医药杂志》2003年第8期。

[20 ]王宇琳:《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法律保护》,《当代经济》2011年第13期。[21]刘佳:《联手编织爱心网 共同照护空巢老人》,《钢铁文化》2003年第6期。[22]朱征:《 城镇“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比较分析》,《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第5期。

[23]张瑞娟:《住院空巢老人孤独情绪调查及心理护理干预的研究》,《山西医药杂志》2011年第7期。

[24]高晓玉:《社区护士对空巢老人的家庭护理》,《青海医药杂志》2011年第5 期。

[25]聂淼:《我国留守和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研究进展》,《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第12期。

[26]余昌妹:《温州城区空巢老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第12期。

[27]陈柯柯:《温州市空巢老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和供给调查》,《医学与社会》2002年第6期。

[28]周璇:《“空巢老人”的困境是道德的困境》,《祝你幸福(知心)》2011年第4期。

[29]代安:《空巢老人的另类自救 非洲儿子北京爹》,《东方养生》2011年第3期。

[30]《空巢老人:与寂寞做伴的日子》,《健康生活(下半月)》2011年第5期。[31]肖项:《换位思考,反求诸己——在自我教育中调适农村空巢老人之忧思》,《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

[32]姚国勇:《农村空巢老人有了免费保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年第6期。

[33]广羽:《 空巢老人:当孤独来敲门》,《工友》2011年第5期。[34]彭乾曼:《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才智》2002年第14期。

[35]张瑞娟:《 住院空巢老人焦虑情绪调查及心理护理干预》,《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第6期。

[36]张建凤:《社区护理干预对合肥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11年第6期。

[37]王晶:《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与对策研究》,《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38]赵纹纹:《劳动力流动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危机及其化解》,《科技信息》2011第12期。

[39]余冲:《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的探讨——以南昌市NH社区为例》,《社会工作(实务版)》2003年第2期。

[40]李立志:《一对空巢老人的20载真实生活》,《百姓生活》2011年第5期。[41]唐谭:《与空巢老人相处的10个月》,《大众心理学》2011年第4期。[42]孙清廉:《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应关注》,《健康生活》2002年第3期。[43]汪文奇:《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的体育需求与满足研究》,《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第2期。

[44]张广利:《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特殊需求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5]曹永钦:《睢县“空巢老人”不再寂寞》,《决策探索(下半月)》2003年第4期。

[46]祝坤:《个案工作与朝鲜族空巢老人精神需求的满足》,《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第4期。[47]姜娜:《岳阳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健康状况》,《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第6 期。

[48]刘新霞:《 高校医院为空巢老人提供养和医一体化养老服务新模式探讨》,《中国校医》2003年第4期。

[49]毛成宽:《话园社区为孤寡空巢老人喜过元宵节》,《祝您健康》2011年第4期。

篇8: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研究

一、城市空巢老人调查样本及生活状况分析

(一) 城市空巢老人调查样本分析

此次调查, 选取常州市工人新村社区和河海社区两个典型社区, 随机抽取20户 (总共) 空巢家庭。调查对象为60岁以上独居或与配偶居住的空巢老人, 每一户空巢家庭采访一人, 以防止数据混乱。以入户访谈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 了解空巢老人的相关情况。

1. 性别组成:男性8人, 占40%;女性12人, 占60%。

2. 婚姻状况:已婚且有配偶7人, 占35%;已婚且丧偶10人, 占50%;未婚3人, 占15%。

3. 年龄结构:60~69岁老人3人, 占15%;70~79岁老人4人, 占20%;80~89岁老人12人, 占60%;90岁以上老人1人, 占5%。

(二) 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空巢老人平日生活中依靠自己一个人或者是配偶, 因此稳定的生活保障极为重要。通过调查发现, 空巢的老人的生活状况大致受经济来源、医疗保障、生活照料、精神状况等因素影响。

1. 经济来源。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 市区的空巢老人每月养老金在1 500元~2 000元左右, 地处城乡结合处的空巢老人每月退休金只有400元~500元, 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老人们表示退休金足以维持日常生活, 不需要子女的接济和照料, 但是遇上重大疾病等突发情况, 经济方面就无法负担了。

2. 医疗保障。

80%左右的空巢老人都患有各种各样的慢性病症, 需要长期的休养和药物治疗, 这对于老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一般来说, 城市空巢老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但是重大疾病带来的高额费用还是令人担心。截至“十一五”时期, 常州市城市社区的老人基本纳入医疗保险, 对于城镇中未覆盖医保的区域以及未参保职工医疗保险的老人, 目前也参与新型农村医疗保险, 尽管如此, 但对于有重大疾病的空巢老人来说, 只是杯水车薪, 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3. 生活照料。

大约60%的老人是可以生活自理或者是夫妻互相照料, 其他大多数由子女照料, 极少数会请他人照料或是生活照料缺乏。随着年龄的增加, 身体机能的不断衰退, 许多老人的行动逐渐迟缓, 同时由于缺乏安全意识, 家中和外出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 比如在家中忘记关煤气、出行时摔跤、被车撞等, 由此可见, 笔者认为子女应当给予空巢老人更多的生活照料。

4. 精神状况。

通过对数据分析可知, 65%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内心孤独, 而并非照料问题。子女因求学、工作离开家, 老人缺少依靠的对象, 孤独折磨着空巢老人们年迈的身心。子女和父母居住在同一城市的空巢老人, 相对来说, 心理能得到更多的关爱, 解决问题也更为积极;少数空巢老人与子女分居在不同城市, 他们往往只能向老伴倾诉烦恼和忧虑或者默默承受, 长此以往, 他们更加感到孤独无助, 在生病时会更加落寞孤单;部分空巢老人较为乐观洒脱, 对家庭具有奉献精神, 他们通常会自我排解, 增强同社会的交流, 如参加一些社区活动等, 在各种活动中发挥余热;孤寡空巢老人往往心态较差, 没有子女可以依靠, 经济也没有支持, 面对紧急情况时, 应急能力较差。

5. 最佳养老方式。

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得出, 老人大多数愿意独居, 只有极少数的老人愿意和子女居住或住养老机构。在生活能够自理的情况下, 老人都愿意独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 老人和子女的观念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着不同生活习惯和不同观念的人生活一定会产生摩擦, 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幸福感。而且一般城市里的老人没有农村“养儿防老”的思想, 相反老人的思想比较开明, 他们理解并支持子女为了理想、事业外出打拼, 如河海社区河海街道的一对夫妇:爷爷82岁, 奶奶70多岁, 他们心态非常好, 理解子女, 更倾向于独居。他们强调:“老人要多为子女着想, 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 而且国家要快速发展就离不开年轻一代, 他们身上肩负着更重要的重任。”

二、城市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口快速老龄化, 老人家庭空巢化, 中国的政治、经济、医疗、文化等方面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满足不同阶层空巢老人的需求, 多种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加快对养老模式的进一步探索, 找到适合老人的最佳养老模式, 让他们安度晚年已是解决城市空巢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关键。经实地调查显示:目前常州空巢老人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主, 机构养老为辅。

养老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现状

1. 常州市最近十几年一直在大力发展养老事业, 最终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目前, 常州在两个县级市和五个区已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点, 如新北区燕兴社区的助餐点、送餐点较为成熟。由此可见, 社区能够提供家庭力所不能及的照顾、帮助以及种种服务, 同时能够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如新北区的晋陵互助社、一加爱心社等。自古以来, 人对家有种特殊的感情, 如同幼婴对母亲的依赖, 对老人也不例外, 特别是空巢老人。通常情况下, 只要有自理能力, 他们就不愿离开家, 都会选择居家养老而不愿去养老机构去养老。居家养老根据老年人需求和自身条件, 积极开展短期供养、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医等生活服务, 同时兼顾老年人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精神关爱等多种需求。2012年, 常州市创建23个省级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5个, 城市社区小型托老所床位500张, 农村老年关爱之家床位500张。

2. 由于观念的影响, 很多老人不愿居住养老机构, 心理无法适应养老机构的生活, 虽说大多数老人不愿居住养老机构, 但也有老人说在不能自理的情况下会选择居住养老机构。常州一直在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的建设, 重点扶持社会投资兴办的护理型养老服务机构, 2012年末, 常州市各类养老机构110家, 拥有各类养老床位24 678张,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2张。

(二) 存在的问题

1. 资金短缺:

在一定程度上资金短缺限制了养老模式的发展, 没有充足的资金意味着不能提供更好的设施。如有了足够的资金, 就可以提供更好的设施, 同时给服务人员提供培训的机会, 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充足的资金来源是稳定的养老服务系统正常运转的保障, 大到政府正常运营养老服务事业, 小到可保障社区空巢老人每月有固定的资金援助。

2. 社工人员短缺:

每1 000户家庭才有4位社工, 对于老社区来说, 社工数量远远不足, 社区主任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社工帮助他们, 来满足空巢老人的需要, 像陪他们聊聊天等。社工人员工资低、学历要求高、工作量大等原因是造成社工人员的流失及匮乏的主要原因。据我们调查发现现在的社工一般都是大学生, 若非大学生, 必须是大专学位且有二年工作经验, 他们的工资一般在1 000元左右, 微薄的薪水, 除了不能保障基本的生活外, 心理也会产生巨大的落差。

3. 养老机构设施不完善, 生活环境比较差:

与居家养老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服务人员短缺以及服务人员的不专业等因素无法给予老人更好的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此外, 饮食方面与居家养老相比也存在着不足, 无法满足老人味觉上的需求。由此可见, 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生活照料上都无法完全满足空巢老人的需求, 当然, 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毕竟众口难调。

三、完善城市空巢老人养老模式措施及建议

(一) 完善养老体系

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的养老服务系统。在一个完善的系统下发挥社区、养老机构的作用, 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加强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 为老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为老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经我们调查常州养老服务中心的覆盖面比较狭小, 因此扩大其覆盖面至关重要, 让更多的老人享受居家养老带来的幸福感。为了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全市应积极开展其星级评定工作, 使常州居家养老服务达到更高层面。

(二) 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力量

资金是发展老人事业的灵魂, 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养老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如果要更好地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就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力量, 吸引更多的资金, 在养老方面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为了把市场作用发挥到最大, 常州市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 积极鼓励养老机构和养老事业的发展。这样做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因为养老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 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它的发展状况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 督促企业制定完善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做到员工在位时应保尽保, 为员工的养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调查显示, 大多数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都是退休金, 它足够维持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开支。然而, 如果遇到重大疾病时, 他们的退休金就显得捉襟见肘, 大多数空巢老人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因此, 完善和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们解决养老问题中的关键所在。

(四) 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需要

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可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产生次序分为五个层次, 也就是五个等级,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生理需要对城市空巢老人已不再是问题, 当生理需要有了一定的保障, 空巢老人就会关注和追求精神方面的需要, 如安全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 由此可见, 养老问题最终回归到精神养老上。可以尝试在社区建立专门的心理顾问团队, 定期对空巢老人进行心理疏导,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积极的心态, 幸福地度过晚年。

参考文献

[1]常州市2012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Z].2012-07.

[2]刘晗.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与养老模式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 2010, (11) .

[3]谢金楼.常州市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以常州市天宁区为研究样本[Z].

[4]常州市人民政府文件[Z].2012-05.

[5]陈建兰.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苏州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发展, 2010, (3) :29.

[6]花月圆.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初探——以江苏省A市B社区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2:1-6.

[7]刘晓霞.城镇空巢老人的社区照顾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2) :8.

上一篇:我喜欢的小狗写物作文下一篇: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