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活》高中生物教案

2024-08-21

《生物与生活》高中生物教案(通用11篇)

篇1:《生物与生活》高中生物教案

《生物与生活》高中生物教案

目录

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课题2.腐乳的制作

课题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三.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课题1.菊花的组织培养

课题2.月季的花药培养

四.酶的应用

课题1.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课题2.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五.DNA和蛋白质技术

课题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课题2.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六.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课题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课题2.胡萝卜素的提取

七.生态环境与生活

课题1.环境保护

课题2.低碳生活

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果酒和果醋制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2、能力目标:

①学生根据果酒制作的原理设计果酒制作过程,体验制果酒的实践操作

②在对果酒制作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环节,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果酒酿制历史的追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渗透STS教育。

教学重点:

①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

②设计制作装置制作果酒和果醋

教学难点:

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教学过程

引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前列,酒也一样,有着它本身的光辉篇章。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关于酒的有趣传说。猿猴酿酒说——猿猴的主要食物就是含糖水果,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的水果在“石洼”中,一段时间后,就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流出,这就是最早的果酒。

在国内市场上,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如枸杞酒、青梅酒等。

果酒与生活——果酒中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与白酒、啤酒和葡萄酒比起来非常低,一般为5到10度,最高的也只有14度。因此,被很多成年人当作饭后或睡前的软饮料来喝。果酒简单来说就是汲取了水果中的全部营养而做成的酒,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时候即使生吃水果也不能吸收的营养,通过果酒却可以吸收,因为营养成分已经完全溶解在果酒里了。果酒里含有大量的多酚,可以起到抑制脂肪在人体中堆积的作用,使人不容易积累脂肪和赘肉。此外,与其他酒类相比,果酒对于护理心脏、调节女性情绪的作用更明显一些。

课题1从课题背景人手,然后从实验原理、实验流程示意图和提供的资料,较全面的介绍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果酒制作的原理

阅读课本,完成以下问题:

(1)果酒的制作需要什么微生物?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分布、种类及菌落?

(3)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及其呼吸过程的反应式如何?

(4)酵母菌的适宜温度是多少?

(5)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葡萄酒呈红色?

(6)什么叫发酵?发酵等同于无氧呼吸吗?酵母菌有何实际应用?

(1)酵母菌形态、结构、分布、种类及菌落

①形态、结构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属真核生物,细胞大小为1~30um,呈圆形、椭圆形等。

思考:你认为酵母菌的细胞中有哪些结构?

你认为细菌与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②繁殖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有出芽生殖、分裂生殖和孢子生殖,但多以出芽方式进行无性生殖。温度低时形成孢子,进入休眠状态,温度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繁殖速度快。③菌落:

讨论:你知道什么的菌落吗?在生态学上一个菌落属于什么?

酵母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其表面湿润、黏稠,呈白色或粉红色。(在液体培养基中,有些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膜,或在容器壁上出现酵母环,或产生沉淀。)

④生存的环境

自然界中,酵母菌分布广泛,但多分布在含糖较高的偏酸环境中,如水果、花、树皮上,(有些可与昆虫共生,有些使人致病,如白色假丝酵母引发鹅口疮、肺感染。食品中常见的酵母菌有啤酒酵母、葡萄汁酵母、鲁氏酵母(酱油酿造)、球拟酵母属、粉状毕赤氏酵母等。)一年四季,土壤始终是酵母菌的大本营。

思考:在发酵制作葡萄酒的时候,要对葡萄进行消毒吗?为什么?

其他微生物与酵母菌的关系是什么?

(2)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及其呼吸过程

①酵母菌的呼吸

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

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酶

C6H1206+6O22+6H20+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酶

C6H12O62H5OH+2C02+能量

思考:

在发酵过程中,如果要使酵母菌进行大量繁殖,应怎样处理?

如果要获得酒精呢?为什么?

(3)发酵

1).发酵概念

广义:是通过微生物的培养来大量生产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包括有氧发酵(如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和无氧发酵(如酒精发酵)。

狭义:是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包括酒精发酵、乳酸发酵等)。

2).所以:发酵≠无氧呼吸。

3).应用:

酿酒、发馒头、面包制作、酒精制造、生产药用酵母片、生产维生素、生产抗菌素等。

(4)温度要求

繁殖的最适温度:20℃;

酒精发酵的最适温度:18~25℃。

思考:你知道酵母菌需要适宜温度的原因吗?

酵母菌有不同的.最适温度说明了什么?

补充: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酵母菌只能在一定温度下生活。温度低于10℃,酵母菌发育很缓慢。随着温度的升高,繁殖速度加快,20℃时为最佳繁殖温度,此时酵母菌生殖速度快、生活力强。超过35℃,酵母菌生长受到抑制,繁殖速度迅速下降,到40℃酵母菌停止出芽,开始出现死亡。如果想要获得高酒精浓度的发酵液、减少究竟的损耗,必须控制好发酵温度。

你知道吗?

1、一般情况下,葡萄酒呈红色的原因?

(在发酵的过程中,随着酒精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红色。)

2、葡萄酒分成干红、干白等种类的依据是什么?

(1、根据葡萄酒的颜色分成白葡萄酒、红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三种。

白葡萄酒:用白葡萄酿造,皮汁分离发酵;

红葡萄酒:用红葡萄酿造,皮汁混合发酵;

桃红葡萄酒:颜色介于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之间,皮的发酵时间短。

2、根据葡萄酒的含糖量分成干、半干、半甜、甜四种。

干葡萄酒:含糖量低于4克/升;

半干葡萄酒:含糖量介于4克-12克/升之间;

半甜葡萄酒:含糖量介于12克-50克/升之间;

甜葡萄酒:含糖量高于50克/升。)

自然发酵:附着于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5)菌种来源:?

??人工培养:分离获得得纯净的酵母菌菌种。

(在果酒的工业生产中为了提高果酒的品质也可以直接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例如:干酵母或酒药)

2、果醋制作的原理

阅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

(1)醋酸菌的形态?细胞结构?

(2)醋酸菌有哪些方面的实际应用?

(3)醋酸菌的代谢类型?

(4)果醋的制作原理?

(1)醋酸菌形态

1).从椭圆到杆状,有单个,有成对,有成链状,以鞭毛运动或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属原核生物,以分裂方式繁殖,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醋酸菌与酵母菌相比,最主要的

特点是)

2).应用:食醋、果醋

(2)果醋制作的原理,

醋酸菌是—种好氧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实验表明,醋酸菌对氧气的含当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人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茵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C6H12O6→3CH3COOH(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反应简式如下)。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一35℃。

酶酶2C2H5OH+O2→2CH3CHO(乙醛)+2H2O2CH3CHO+O2→2CH3COOH(醋酸)

过渡: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是怎样设计果酒、果醋制作方案的?

提示: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选材、设计实验装置、操作过程

二、实验设计

1.果酒和果醋实验流程示意图

果酒果醋

阅读教材3-4页,对A、B两同学的实验装置进行讨论:

A: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制醋时,再将瓶盖打开,盖上一层纱布,进行葡萄醋的发酵。(来防止发酵液被污染,因为操作的每一步都可能混入杂菌)B:分析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

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2、实验操作

(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冲洗,除去枝梗。

①、取葡萄500g,去除枝梗和腐烂的叶子。

②、用清水冲洗葡萄1-2次除去污物。(注意冲洗次数不宜太多,为什么?)讨论:你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

篇2:《生物与生活》高中生物教案

三维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4.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

请大家认真观看这一段视频,并思考下面问题: 课件展示:

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播放视频—1)(学生观看并思考)师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 过雪山的战士生活环境寒冷,炼钢工人生活环境炎热,抗洪战士生活环境——也炎热。师

很好。大家应注意的是抗洪战士生活环境并不单纯是炎热,还有呢? 生2 缺干净水。生3 蚊虫多。

生4 细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

很好!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大量出汗时,应该及时补充淡盐水,这又是为什么呢?——人体必须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什么是内环境?什么是稳态?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这就是我们在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本章分为两节,分别阐述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推进新课 板

书: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我们再看两段视频,思考并讨论。课件展示:

讨论1:我们看到的都是什么细胞?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播放视频

2、多媒体CAI—1)(学生观看、思考、讨论)

第一段播放的是草履虫。第二段播放的是血液中的血细胞。生

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师

草履虫和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有相似的地方吗? 生

有,都是液体环境。师

二者又有什么不同呢?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而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很好。哪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 生

血浆。

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液体环境中。课件展示: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人体内的细胞。

人体内的细胞,绝大多数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 课件展示:

细胞内液指什么?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基质、细胞液等。师

对。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相比,谁多谁少呢? 生

细胞内液多,占2/3。

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是什么呢? 生

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我们观看下面一段动画,阅读教材P3,思考并讨论: 课件展示:

讨论1: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异同?

讨论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内在联系?能不能说全身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讨论3: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主要包括哪些?(演示CAI—2)

(学生观看、阅读、思考、讨论)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异同?

生1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生2 不同点: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生3 不同点: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不同点:三者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生

血浆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渗入毛细血管形成血浆。组织液也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循环汇入血浆。

对。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组织液又可以渗透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课件展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师

注意三者相互转化的位点: 1.血浆→组织液:毛细血管动脉端。2.组织液→血浆:毛细血管静脉端。3.组织液→淋巴:毛细淋巴管 4.淋巴→血浆:左右锁骨下静脉。

我们概括地说,人体的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具体到某一个细胞,它的直接生活环境是什么呢?

1.绝大多数细胞——组织液。2.血细胞——血浆。3.淋巴细胞——淋巴。

4.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液和血浆。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液和淋巴。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课件展示:

内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个概念:

1.内环境的“内”是相对于个体外环境的“外”而言的。细胞外液的“外”是相对于细胞的“内”而言的。两个“内”“外”,着眼点不同。

2.注意从内环境的内涵和外延上把握内环境的概念。

那么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细胞外液有哪些化学成分呢? 讨论:

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可能起什么作用? 5.任选其中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它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学生阅读讨论)

生1 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2Ca2+、Mg2+、Fe2+、Cl—、HPO4、SO4、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循环,形成血浆。这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生2 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生3 Na+、C1—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课件展示: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图111)

图1-1-1 血浆的主要成分

1.细胞外液中含量最多的是水,约占90%。其次是蛋白质,约占7~9%。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师

HCO3、HCO4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2课件展示:

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思考:

1.为什么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

2.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师

我们在必修1中学习过植物细胞对水分吸收的原理。谁来说一下? 生1 渗透作用。

生2 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为什么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 生1 在清水中,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内液浓度,红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生2 在较高浓度的食盐水中,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内液,红细胞通过渗透失水出现皱缩。师

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生理盐水是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因为其浓度与细胞外液相当,所以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使用生理盐水。

是的。所谓渗透作用,是指通过半透膜,水分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的扩散。也就是说,水分的净渗透方向与浓度有关。这时我们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溶液渗透压。1.概念: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即溶液渗透压越高。反之亦然。

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前面的资料是Na+和Cl—。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Na+和Cl-。师

(讨论题4)HCO-

3、HPO-4可能起什么作用? 生

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师

化学上学过,什么是pH?

pH即溶液酸碱度,是指溶液中自由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即pH=-lg[H+]。

(总结)血浆的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

3、HPO-4等离子有关。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书: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讨论题5)任选其中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它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

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生

… 课堂小结

结合初中学过的人体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知识,和同学讨论以下问题:

1.维持渗透压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是经过哪些途径进入内环境的? 2.参与维持pH的HCO3是怎样形成的?这与体内哪些系统的活动有关? 3.细胞外液的温度能够保持稳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试推测哪些器官和系统参与了体温的维持。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CO2是怎样从内环境排到体外的? 5.通过以上讨论,是否增进了你对本章首页题诗的理解? 生

1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生2 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

统有关。

生3 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分析(讨论题3),提示了细胞外液中的各种无机盐离子,含量上占优势的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生4 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书: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完成,并且要依赖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直接参与。具体过程可用图1-1-2表示:

图1-1-2 板书设计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图1-1-3)

图1-1-3 血浆的主要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完成,并且要依赖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直接参与。具体过程可用图1-1-4表示:

图1-1-4 活动与探究

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篇3:浅议高中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一、开展与实际相联系的生物实践活动

高中生本身就是生活实践的体验者,周围的事物总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高中生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开展一些适宜的生物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生物服务于生活的感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二、高中生物课程的设置要联系学生生活

高中生物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课程内容的设置要贴近生活,使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学习生物的帮手,使抽象的生物知识得到实际经验的支撑,使之更容易理解,进而培养学生思维、情感等方面的能力。

(一)把生物教学与生物应用联系起来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免不了要运用生物学知识,所以教师要把生物知识巧妙地加工,使之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把单纯的生物问题改编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这样高中生就更有学习兴趣,更积极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教会高中生学习生物的思想与方法

生物应用题综合考查学生的生物知识和生物素养。学生生物素养的培养要从培养学生的生物思想和生物学习方法入手。在教给学生必要的生物知识的同时要想方设法教给学生学习生物的思想与学习方法。只有教给学生生物思想和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物素养。

(三)注重高中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推理、想象与创造能力。同时生物学作为工具又是发明创造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眼界要开阔,要具有科学的生物观,要想方设法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具备生物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中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加强高中生物与实际的联系的教学策略

(一)生物问题联系生活

1. 课堂导入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拉近学生与生物问题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的现实意义。

2. 例题贴近生活。

生物教师要解决好生物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就要善于发现生物与实际的关系、善于动脑设计与实际相联系的例题,使学生的经验成为教学的素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物与实际的联系,才能使学生的感知为生物教学服务。

3. 练习要重实践操作。

学生所学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记得更牢固。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把生物知识设计成生物实践活动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用检验和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并且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活学活用,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用高中生物知识指导课外生活

1. 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高中生将生物知识应用到课外活动中,用生物知识指导课外生活。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且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的实际价值,培养他们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

2. 要让学生从生物的角度审视生活,理解生活。

学习生物真正的课堂还是生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生物问题是最有价值的实践机会。要教会学生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生物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注重高中生的学情反馈,及时指导

不同的高中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有差异,同样,不同的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生物现象的感知也有不同。有的能够很好地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与生物知识的实际联系,并能够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答与操作。有的则比较迟钝,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更不会用生物知识进行解答。教师要想办法培养学生将生物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这种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高中生的实际观察能力

发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学生不能及时发现生活中与生物相联系的问题,就谈不上解决问题,所以培养高中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入手。具体做法是教师把学生分组并设计一系列的观察课题,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留心观察,做好观察记录,并由组长进行管理筛选,对优秀的观察记录要及时表扬。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积极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培养高中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能力影响着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可以根据各组的观察日记,由学生筛选出典型的实际问题,展开专题的分析,并组织小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培养高中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生物与生活》高中生物教案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生活化生物学

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该理念主要强调了教育在内容上要联系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探索和实践活动为主,目的是实现生物教学的生活化和实用化。如何从生活化模式的角度来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自己的工作经验,分别从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作业的生活化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与思考。

一、创设体验情境,使教学情境“生活化”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性的学科,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通过积极营造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学环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生物课程的主人。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几点注意事项:(1)在生物教学课堂上,老师在引入生活化案例时,应该拿出具体的事物材料,就是一片简单的树叶也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以及课本内容的联系。(3)一定要注意“物极必反”的道理,在学习中要注意内容的难度,避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比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街上经常有老人在早上很早的时候锻炼身体,认为起床锻炼越早越好,但是,这种说法到底科学不科学?如果不科学,那么什么时候锻炼身体是最佳时机呢?这样,如果家里有老人,学生会很有兴趣地听这节课,这样回家就可以讲给家里的老人听。既学习了知识,还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

再如,在“酶的特点”的教学中,很多同学都有过发烧的经历,发烧的时候头晕,四肢无力,没有胃口,更严重的时候会出现休克,这是怎么一回事,它和本节所要学习的酶到底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都有过的经历,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学效果比直接讲解要好的多,效率也高的多。

二、活学乐学,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现实的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生物学科知识,且生物学科的知识在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学习生物的目的不是掌握生物知识,而是运用生物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生物的教育过程就是“还原生活”的过程。因此,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仅要善于运用与时俱进的生活题材实施教学,还要能够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和现象,使学生能够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待现实生活。我们要勇于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将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地融入真实的生活,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2011年12月,轰动全国的一则新闻:广州一富商利用“试管婴儿”的技术,成功培育出了八胞胎,四男四女,分别由富商的妻子和两个代孕妈妈来完成胚胎培育以及生产,当然,这则新闻引起了大家的争议。这则新闻,我们完全可以在讲解选修三《胚胎工程》的时候举出来,让学生思考:在试管婴儿的培育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生物学技术,比如,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同时,两个代孕的妈妈有什么样的身体要求,同时,让学生对此事件说出自己的观点,是支持还是反对。

再如,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具有什么样的结构?遗传物质是什么?为什么会导致机体产生严重的异常?为什么有些人可以痊愈,而有些人却抢救无效死亡?怎样才能预防被感染?这样,学生就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去正确看待它,而不是人云亦云,整日惶惶不安,盲目跟风。

三、联系生活,巩固强化,作业布置“生活化”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学习生物学就是要应用到将来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因此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为了考试而做题,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作业应该由传统教学中的“统一”“专制”走向“自主”,有“封闭”走向“开放”,有“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有“题海”走向“求精”“求活”,應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因为生活世界是生动的,作业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的理解,同事也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正在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与价值,增强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动力。

例如,在学习泡菜的制作之后,就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回家制作,也可以和家长一起完成,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的过程当中,结合课本上所学的知识,比如需要加入配料的种类和用量,泡菜坛的选择,以及制作的天数等等。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给学生带来荣誉感和学习生物学的价值感,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生物学。

再如,学习过血糖调节之后,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制定肥胖者的饮食方案,提出饮食注意事项。如果家里有糖尿病患者,可设计糖尿病人的饮食调控与自我保健方案等等。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意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在当前时期下加强高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模式”的教学,意义十分重大。首先,它符合了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当前时期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必然趋势;其次,它可以帮助学生攻克高中生物教学重点和难点,能够使高中生物课堂更加的高效;最后,它可以加强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促进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巍.让教学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浅谈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几点策略[J].中学生物学,2010,(08).

[2]朱正威.科学概念的教学是有规律的[J].生物学通报,2011(3):19-20.

[3]赵占良.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制的基本理论问题刍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1(1):55-63.

[4]王忠文.生物教学生活化[J].考试(高考理科版),2011,(02).

[5]刘惠兰.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改进问题的设计[J].考试周刊,2011,(39)

篇5:《生物与生活》高中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参与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举例说出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策略

本节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建议教师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教学。

第一种方式:

在课前布置调查活动内容,开展调查活动。然后,课上汇报总结,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二种方式: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然后结合课后练习开展调查活动,再通过展评的形式进行汇报交流,达到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开展调查活动前,应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调查计划,包括调查内容、调查方式、调查场所、调查步骤。

2.鼓励学生自主确定调查内容。调查的内容和形式不要局限于教材中提示的范围,引导学生围绕着动物在人类日常生活、畜牧业生产、我国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开展调查活动,不只是调查动物在人类衣食住行中的用处。

3.为避免调查活动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和完善调查计划,提倡学生间的分工合作,并指导学生编写好调查提纲。

有关动物与生物反应器、动物与仿生的内容,可以采用自学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畅谈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畅想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学生对生物反应器的原理和技术认知水平有限,教师在此不用过多的讲解,可结合实例或有关产品的介绍,使学生能了解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实验—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调查对象:海洋经济生物──海洋腔肠动物、海洋软体动物、海洋鱼类

调查目的:了解海洋经济动物在健康保健方面的作用 调查时间:

调查方法:图书馆资料查询 调查结果:

海洋经济动物在健康保健方面主要有以下作用。

(1)海蜇营养丰富,每百克海蜇干品中含蛋白12.3 g、无机盐18.7 g,并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作为药用,能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无副作用。常吃蜇皮可治疗气管炎、哮喘等病。

(2)有些海洋软体动物如珍珠贝,可以生产珍珠,珍珠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壳角蛋白,内含有10多种氨基酸。由珍珠制成的珍珠粉与其他合成药可治疗多种疾病,如能清热解毒,治疗咽喉肿痛和口舌糜烂等。

(3)乌贼俗称墨斗鱼,它浑身都是药。乌贼肉可养血滋阴。乌贼内壳(乌贼骨)有收敛、止血、止酸、止痛功效,是治疗胃部疾病的主药。乌贼墨是全身性止血药,用于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和肺咳血的治疗。

篇6:《生物与生活》高中生物教案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矿质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种类和来源

2、使学生理解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及其与植物根细胞呼吸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

3、使学生理解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根吸水的联系和区别

4、使学生了解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运输方式和利用特点

5、使学生了解合理施肥、无土栽培原理和实用。

二、能力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分析影响根吸收矿质离子的环境因素,训练学生分析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在教学中介绍合理施肥、无土栽培原理和实用,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讲述了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合理施肥以及无土栽培的基础知识。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教材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基础上讲述了:

(1)什么是矿质元素

将植物烘干后充分燃烧,植物体中的C、H、O、N元素会以二氧化碳、水分、分子态氮和氮的氧化物等气体形式散失,而矿质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灰分中,所以矿质元素元素也叫做灰分元素,它们主要是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氮元素虽在燃烧过程中散失,不存在于灰分中,但是氮与其它矿质元素一样,也是植物从土壤中以无机盐的形式吸收来的,因此,也将氮归于矿质元素一类。

(2)什么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目前,科学家确定的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3种,其中N、P、S、K、Ca、Mg等6种属于大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7种属于微量元素。

(3)简要地讲述了确定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方法

在人工配制的培养液中,除去某一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正常了,而补充这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又恢复正常的状态,就说明这种矿质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2、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教材主要从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器官、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部位、矿质元素的存在形式、矿质元素被植物吸收的形式、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几个方面介绍了植物对矿质元素离子吸收,其中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过程教材概括为两步:首先矿质元素离子通过交换吸附到根细胞表面;然后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

教材特别强调了根对矿质元素离子吸收与根细胞呼吸作用的密切关系。

3、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1)矿质元素的运输

教材简要讲述了矿质元素进入根毛以后如何最终进入导管和矿质元素如何被利用的知识。教材还通过列举科学家所做的实验强调了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与根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即植物运输水分和运输矿质元素是一个同一过程;而植物吸收水和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不是同一过程,因此蒸腾作用能促进水的吸收和运输,也能促进矿质元素的运输的道理,但不能促进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篇7:《生物与生活》高中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

(1)学会提取、分离绿叶色素的方法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叶绿体结构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提取、分离绿叶色素实验操作、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教学过程

【导入】利用白化苗的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本节第一部分:光合作用与细胞中的色素有关系。

为什么白化苗很快就会死亡?

为什么没有色素,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讲授】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绿叶中的色素究竟有哪些种类?它们分别又是什么颜色?以及各种色素在绿叶中的含量是否相同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指导实验程序。

【活动】增加探究点

a.你们所带的材料中,有无比菠菜更适合的实验材料?

b.为何滤纸条的一端要剪去两角?

c.为何层析液不能触及滤液细线?

【活动】光合色素的作用

屏幕上出示图片:将4种色素分别放在阳光和三棱镜之间,要求学生从连续光谱中观察明显变暗的区域,并分析原因。

指导阅读教材上图5-10: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

【讲授】过渡

这些光合色素分布在细胞的什么部位?直到1865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发现叶绿素集中在一个个更小的结构中,称为叶绿体。那么叶绿体有什么功能呢?

【活动】阅读教材思考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材料分析:恩格尔曼的实验。思考:

恩格尔曼的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恩格尔曼的实验方法有什么巧妙之处?

【讲授】叶绿体结构

屏幕上出示叶绿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叶绿体有哪些结构组成?

叶绿体有哪些结构特点是与其功能相适应?

【练习】教材课后习题练习

【作业】课后作业

篇8:《生物与生活》高中生物教案

1.1研 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以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为平台,研究如何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将生活素材嵌入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学习变得鲜活、生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对生活中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让高中生物课程真正体现出价值。

1.2研 究意义

与其他模块相比,《稳态与环境》模块和我们的生活联系更紧密。通过对该模块的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 究对象

选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第一中学高二年级的班级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班采用生活化教学,学生总人数为50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学生总人数为50人。

2.2研 究方法

2.2.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了解高中生物教学改革进程,熟悉生物教学方法研究的重点问题,以及对生活化教学实施的探讨情况,等等。在这些相关理论和经验的掌握基础上,让本课题研究有一个较高的立论点。

2.2.2实验法 :在进行《稳态与环境》模块教学时 ,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用加强生活化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 实验后对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习成绩进行分析, 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方面分析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实际效果。

2.2.3调查法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学生对生活化教学的态度等;和其他生物组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总结一些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及效果。

3.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教学策略

3.1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是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可预计估测学生通过学习可能达到的效果。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起着导向性作用。所以,一堂课关键性的第一步是如何确立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3.2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教学方式主要以活动方式为主。活动是“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 学生走出了常规的“课桌—讲台”模式,在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究、去体验,领略到当学习的主人的充实感,体会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3.3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打破了将教材作为与学生沟通的单一媒介模式,回归生活的生物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都是“人”,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 选择贴近实际生活和和社会生活联系的学习内容,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生物与自己生活的息息相关,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3.4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不仅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求知欲,而且极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呈现最佳学习状态,这些都是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无法实现的。

3.5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生活化”课堂的教学评价核心是多元化的、发展性的。 教学评价不仅激励学生开发潜力和特长, 而且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评价的方有很多,比如教师与学生互评、学生与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自评、小组互评等。

4.高 中生物 《稳态与环境 》模块生活化教学的成效分析

4.1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成绩的比较

实验前,实验班在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对实验班实施为期半年的教学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成绩比较结果见表1。

注:满分为100分。

表1中的数据表明,实验后实验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照组(P<0.05),表明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班级学生成绩比传统教学的班级学生成绩有显著提高。

4.2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通过访谈了解到, 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班级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度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 特别是实验班在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相对明显的提高。学生认为其学习兴趣的提高与老师采用了生活化教学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 教学中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学生觉得学习“更有用处”,更有成就感和责任感。

生活化教学消除了“死记硬背”、“填鸭式”的弊端,逐渐养成了爱问、敢问、想问“为什么”,不再是书的奴隶,而是主人。在与教师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发挥能动性,逐渐提高对自我的认同感。

4.3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对教师的积极影响

4.3.1促进教师不断自我完善。在生物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除了备好课外,还需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课前, 教师要熟知该节的教材内容, 捕捉与之相关的生活信息,查找大量相关资料,将收集到的素材融合到教学内容中,这个过程不仅要求教师对教材、生活常识和前沿进展充分掌握,而且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这样教师在知识储备量和信息加工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另外,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降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控也有所降低,教师无法预料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能提到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量,同时能“随机应变”突发状况。

篇9:《生物与生活》高中生物教案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结合点;实践活动;作业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我们要通过采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在理解基础上对生活进行体验和建构的过程。下面,笔者在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高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个人想法和观点的详细阐述。

一、寻找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生物课程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鉴于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应当努力寻找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大力引进生活化的生物教学素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样既能让学生牢牢记住相关的生物知识,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获得进一步的学习感悟,完成对生物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

例如,在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这一部分内容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在侦探剧中都见过警察利用DNA侦破案件或者寻找灾难死难者的情景吧,还有,人们在做亲子鉴定时,也常常要提取双方的DNA。那么,DNA到底是什么?为什么DNA能比较精确地确定一个人的身份?对于DNA鉴定的应用,你还了解哪些知识?”这样,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我通过引用学生日常在电视和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问题,一方面顺利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话题,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做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

现代教育体制下的教学课堂,应该是开放、灵活的,而不是始终将学生局限于封闭式的教学环境中,这样一方面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十分枯燥无趣,提不起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不能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鉴于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传授教材知识,还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实践活动,以此让学生体验到生物学习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并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类遗传病”这一部分内容时,课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项生活实践调查活动:以社区或村为单位,调查周围人群中常见的人类遗传病以及在现实生活中遵守我国婚姻法第六、第七条的情况。课堂上,在讲述人类遗传病及其常见类型时,要求学生汇报自己的遗传病调查情况,然后,结合学生的调查结果,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病是否呈现出家族倾向?这样,通过组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调查数据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做到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相关的遗传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知。

三、布置生活化的生物作业练习,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和热情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对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然而,传统的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常常让学生缺乏做作业的兴趣和热情,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可以尝试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生活特征的作业,这样既能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和热情,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觉得教材上的生物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例如,在讲授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时,学生都知道,到了秋天,树上的叶子会变黄,但是枫叶却会变得越来越红,至于原因,学生的争议较大,有的认为是因为枫叶中含有特殊的色素与光,有的认为液泡中含有花青素,于是,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用显微镜亲自进行观察和体验,然后将观察结果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课堂上大家共同分析讨论。这样,通过布置富有生活化气息的作业,使学生萌发了做作业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会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以自身的体验来代替学生的生活经验,而是要积极探究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在理解基础上对生活进行体验和建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黄婷婷.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反思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2]唐谨丁.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篇10:《生物与生活》高中生物教案

(一)知识与目标

(1)说明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异同。?

(2)简述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方法与原理。

(3)了解单克隆抗体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并说其应用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

(1)由植物体细胞杂交导出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2)让学生进行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案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过程图的解读和有关原理和方法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作风,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创设让学生主持我国航天工程空间生命科研项目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中,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区别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方法与原理

难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三、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学手段

和方法 预期

目标 ?1.实例引入新课──细胞融合。

2.复习提问。

3.学习新课──细胞融合。

(1)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

(2)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

(3)动物细胞融合的意义和应用。

4.学习新课──单克隆抗体。

(1)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2)单克隆抗体的生产过程。

(3)克隆抗体的应用。

5.小结。

6.布置作业或实践活动。 师:1970年,有两位科学家做了一个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以证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是运动的。那么,如何实现人—鼠细胞的融合,以及动物细胞融合后还有什么用途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师:由于动物细胞融合与前面所学的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相似,所以我们通过两个问题,来回顾一下有关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基本知识。第一个问题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过程是怎样的?

生:先用酶去除两种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使之成为原生质体,再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诱导两种原生质体融合成杂种细胞,最后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

师:第二个问题是: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有何区别?

生: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无明显的液泡。

师:有了以上的基本知识,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请大家翻开课本P52,阅读第二自然段。

师:动物细胞融合的基本原理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原理是否相同?

生:应该相同。

师:对,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原理相同,那么动物细胞融合的具体过程是否也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一样呢?

生:应该基本一样吧?

师:对,下面我们以灭活病毒诱导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为例,来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

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类似,但动物细胞融合时可用灭活的病毒作为诱导剂,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阅读课本P52的生物技术资料卡,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为什么灭活的病毒能作为诱导剂?

生:因为灭活的病毒能使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

师:对,那么不灭活的病毒能作为诱导剂吗?

生:不能,因为不灭活的病毒会感染细胞,而不能诱导细胞融合。

师:回答得非常好!从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把两个不同的动物细胞放在一起,用灭活的病毒处理细胞后,它们就先质融合,再核融合,进而形成杂交细胞,这个细胞有丝分裂后仍能形成两个完整的杂交细胞。

想一想,在动物细胞融合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只用单个的两种细胞来融合吗?请你们再次结合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思考这个问题。

生:我记得在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是把多个两种细胞放在一起,让它们融合的。

师:回答正确。

生:为什么在进行两种细胞融合时必须用多个细胞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请同学们课下思考并讨论这个问题。如果能查阅到有关资料,你们就能更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

在弄清楚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和过程后,还需说明的是任何一项技术的发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必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下面我们来阅读课本P52中的小字,了解一下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简史。

从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发展简史的资料中,我们能切实体验到这个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那么,实现动物细胞融合有什么意义呢?

大家都知道,物种间由于存在生殖隔离使得有性杂交方法有局限性,而细胞融合技术能打破生殖隔离,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具体成功的实例见大屏幕。

正因为如此,细胞融合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细胞学、遗传学、免疫学及生物新品种培育等领域,但此技术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用途,就是制备单克隆抗体。有同学听说过单克隆抗体一词吗?

生:(大多数同学回答不出来。)

篇11:《生物与生活》高中生物教案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物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其中的很多知识,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新课程倡导生物教育要回归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尤其倡导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并适当地渗透“STS”教育思想,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并能以正确的价值观看待和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生活问题。在新的形势下,究竟应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活学高中生物,提高个人的科学素养?下面笔者就此谈谈几点建议:

一、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记忆生物知识

生物学属于理科课程,因此同数理化一样,具有着严密的逻辑推理性、知识的内在联系性、规律性和系统性;同时生物学的名词、概念较多,有些知识也比较零碎,又具有着文科课程的特性,也就是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鉴于生物学科的上述特点,要学好生物学,首先就得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理解,二是记忆。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课本复杂、抽象、枯燥、零碎的知识内容我们常常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记忆它。例如,在学习“有丝、减数两类分裂图像的区分标准”时,可联系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部电影——《无间道》:①无:看有无同源染色体(如果无,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如果有,则为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②间:看同源染色体之间有无被其他染色体间隔开(如果有,则为有丝分裂;如果无,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③道:赤道板(如果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则为有丝分裂中期;如果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上、下两侧,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如果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正远离赤道板,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如果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正远离赤道板,则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通过以上联系,便可化复杂为简单,化微观为宏观,从而轻易地突破“准确识别有丝分裂图像和减数分裂图像”这一难点。在学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可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①当你的手被针扎了,你不会感到胳膊疼,你能准确地找到针扎的部位;②某患者注射胰岛素后,体内血糖浓度下降,但没有一个准确的反应部位。通过以上联系,便可化抽象为具体,从而轻易地突破“神经调节反应迅速、准确;而体液调节反应缓慢,作用范围广泛”这一难点。又如,在学习“微量元素的种类”时,可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孟同木(人名)用锌铁皮搭棚子。(“孟同木”联系“锰、铜、钼”三种微量元素,“用锌铁皮”联系“锌、铁”两种微量元素,“搭棚子”联系“硼”这种微量元。)通过以上联系,便可化枯燥为有趣,化无意义为有意义,从而轻松牢固地把“微量元素的种类” 记住。在学习“蛋白质的功能”时,亦可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翠云煮面条。(“翠”联系蛋白质的催化作用;“云”联系蛋白质的运输作用;“煮”联系蛋白质是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面”联系蛋白质的免疫作用;“条”联系蛋白质的调节作用。)通过以上联系,便可化零碎为完整,从而轻松牢固地把“蛋白质的功能”记住。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近年来,生物高考试题以现实问题立意,成为高考命题的又一特点。这其中,有不少题目的情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求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鉴于此,要学好生物学,就应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多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呼吸作用”时,可联系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家庭制作甜酒:先将大米煮熟,装入缸中,待米饭冷却至35℃左右,往米饭中加入适量的酒药(酒药实际上是酵母菌和曲霉菌种),拌匀,然后在米饭中间挖一个洞,加盖并在30℃的条件下保温24小时。(1)加酒药前为什么先要使米饭冷却?而后为什么还要保温?(从酶的活性考虑)(2)为什么酿甜酒时要用酵母菌和曲霉菌种?(从酶的专一性考虑)(3)在缸的米饭中间挖一个洞的目的是什么?(从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所需条件考虑)(4)酿制甜酒时,为什么总是先来“水”,后来“酒”?(从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考虑)又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时,可联系生活中的实例:鸳鸯湖由于生活污水排入导致连续多次发生蓝藻爆发,引起水草死亡及周边居民中毒的现象。据水样分析表明:①居民中毒是由于蓝藻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引起的;②在不同时间段(早晨和下午)该湖泊的同一

用心爱心 专心 258

地点、同一水层的PH值及含氧量均不同。(1)湖泊中导致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从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考虑)导致水草死亡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角度考虑)(2)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于不同时间段(早晨和下午)抽取水样分析,为什么其PH值、含氧量均不同?(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角度考虑)(3)蓝藻中的某种有毒物质是如何经过食物链传递给居民的?(从食物链、营养级的角度考虑)通过以上联系,不仅培养了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而且还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夯实基础。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要学好生物学,就应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可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一些相关的生物学研究课题,以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接近真正的科学探究,从中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如何考虑从什么途径去解决问题,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和思维的品质,习得探究的方法与技能。例如,针对“近年湛江市是广东省酸雨重灾区”的具体情况,提出研究课题(《湛江市区降水pH值的时空分布及酸雨的成因》);接着选择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做出计划(拟定调查研究方案及课题组每人的具体分工等);实施计划;分析资料、数据(据大气降水监测资料,分析湛江市区大气降水pH值的时间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得出结论(湛江市区酸雨的主要形成原因及危害);提出防治对策;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进行交流。通过此类活动,学生既训练了科学探究的技能,又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进而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总之,学习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达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

上一篇:严明纪律严守规矩心得下一篇:幼儿教育学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