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大举措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024-07-23

坚持三大举措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精选6篇)

篇1:坚持三大举措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坚持三大举措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但当前社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比如坐高铁怕追尾,坐飞机怕坠机,吃荤菜怕激素,吃素菜怕毒素,住在房里都怕“楼脆脆”。面对这样一种信用缺失的现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为此,笔者建议,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以提高政府公信力为基石。只有当公共权威能得到公众信任,给予群众安全感时,人们心里才有“底气”按道德规范行事。政府要提升办事能力,及时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监督、维护各行各业秩序;确保政务行事的公平公正性,凡事都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则,建设服务型、诚信型政府;综合分配权力,充分发挥公共组织处理社会问题的作用。

二是要以完善法制建设为保障。法律是社会道德提升为强制性约束的结果,是公民普遍认同的行为范式,指引着人们行动时的心里预期。需加大法律细化程度,明化细则,杜绝“钻空子”;拓宽法律涉及面,逐步完善各类法律,不留漏洞;强化法律可行性,依据社会公理,保证法律效力。

三是要以加强宣传教育为手段。设立“见义勇为奖”、“百姓最信任食品”、“百姓最信任药厂”等类似的奖项,树立典型,形成激励机制,鼓励公众“放心做事,做放心事”。加大对违反社会诚信行为的打击力度,预防有损社会信任的行为出现。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诚信意识,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曹阿乔杨智)

篇2:坚持三大举措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有效可靠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制度之一。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经济快速发展,非人格化交易越来越频繁,交易的价值越来越高,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却明显落后。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备不仅会妨碍经济的正常运行,严重时还会造成整体经济的混乱和衰退。因此,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保障我国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有效缓解其融资难

2011年以来,在信贷持续向常态回归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所凸现,其间,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信用合作呈现雾里看花的局面。好在我国从2006年开始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这几年的实践证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引导金融、非金融信贷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系统的建设也有助于防范风险、优化信贷环境,有助于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中小企业的信用行为;系统的健康运行,还有助于当地政府出台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提供信息服务。

工作实践中,我们主要面对的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其个人及经营企业的征息查询,必将成为我们决定是否给予信贷支持的先决条件,也将是我们掌握其外部融资多少,还可承担负债多少不可或缺的参考。

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为经营者提供了“经济身份证”

近年来,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大幅度提高了社会信用意识,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方式有所改变,对征信系统的信用度积累十分重视,有的企业和个人主动归还欠税、欠款等,这对于改善融资环境、防范金融风险以及提高社会信用意识都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我们日常办理贷款业务过程中,如果企业经营情况较好,生产或经营的产品、商品是人们生产生活必须的;经营者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或素质;再经其授权查询个人征信,即“三品”好,是我们考量能否发放贷款的三大重要条件,其征信系统获得的信用报告,我们视为其个人的“经济身份证”。

三、继续完善全民信用体系的建设

尽管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目前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仍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离完善的全民信用体系还有较大距离,尤其与其他信用体系好的国家相比,差距较为明显。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

因此,在当前国务院出台了对中小企业纳税及融资等方面的诸多政策前提下,要跟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以此作为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为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小贷公司风险部

篇3:加强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美国的Cagan.p(1958)首先运用现金比率法来测估逃税的规模,即二战后美国人们因为偷逃税而少申报自己的收入所占的比例几乎达到了向国内收入署所申报总额的23%;[1]英国的道尔顿(1969)认为租税的本质之异于政府其他收入者,即在纳税人与政府间无直接的同等交换物存在;[2]威廉·配第(1981)提出税收应当贯彻“公平”、“简便”、“节省”三条标准;[3]日本北野弘久(2001)认为,若不将信用法则引入税务行政理论上就肯定会产生违法行政(违反租税法律主义);[4]英国的西蒙·詹姆斯(2009)提出应提高失信成本,主要通过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诚信激励机制来实现。[5]

(二)国内研究状况

邹自钦(2002)认为税收信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道德层面上能指引并评价人们的行为;[6]于凤丽(2004)从纳税环境的角度分析得出,强化诚信纳税,需要征税、纳税和中介机构三方共同努力,才可以营造良好的税收信用环境;[7]马征(2006)认为,税收信用体系要想尽快完善,必须要加大宣传与监督,我们可以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传媒来达到目的;[8]王志荣(2007)从纳税人的角度重点研究了税收契约存在的必要性,提出了实现诚信纳税所必须具备的良好观念和制度基础;[9]孙杰(2012)在借鉴美国、加拿大税收信用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我国税收信用体系的构想,以实现依法治税、以德治税;[10]蔡昌(2014)重点研究了导致税收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认为税收信用治理方式要多元化、多边制。[11]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据研究表明,早在上世纪中叶,国外学者就对税收信用体系建设进行了相关理论的研究,并就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具体而言即将税收信用的概念投入到税法中,辅之以内涵丰富的税收信用评估体系,由此完善税收信用法律体系。通过对国内外税收信用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的税收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一方面是税收信用的研究起步较晚,另一方面是研究不够深入、系统,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希望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最终能完善我国的税收信用管理机制,提高纳税人的信用水平。

二、税收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纳税意识淡薄,阻碍税收信用建设

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指标的“经济人”在商品经济时代随处可见,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一些经营者为了盈利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一方面采取各种手段偷逃税款,如虚开巨额增值税发票、制造假账、虚列成本等骗取国家税收优惠。我国个人所得税在全部财政收入的份额不到5%,而国外一般都在29%到31%之间,这说明在我国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把纳税问题看得很重要。另一方面又向税务干部寻租,以求庇护。少数干部经不起诱惑,狼狈为奸。虽然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对整个社会公众利益和社会经济造成的恶性影响却是无法弥补的。

(二)法律体系不健全,制约税收信用发展

首先是没有完备的税收法律体系;征税、纳税及用税信息不公开;各个地方政府的税收制度也各不相同。然后是现下的税收法律及信用制度已经明显滞后于现实需要,不能与时俱进。最后是没有形成系统的惩戒违反税收行为的治理体系,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突击检查,缺乏规范性。富人偷逃税现象屡见不鲜。财产申报制在我国成了所谓的廉政制度,是对国际惯例的亵渎。我国对工资外收入———偷逃税的主要部分,缺乏管理,因为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综合申报制度。再有,很多经济活动都是现金交易,由于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加以限制,税务机关很难找到真实的征税依据。

(三)参与者分工不合理,影响税收信用发展

从征税部门而言,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互脱节,直接影响了治税的质量。少数税务机关和干部把管理看得比服务还重要,自比如旧中国的“老爷”,税务机关俨然就是旧时代的“衙门”了,这一恶劣现象严重暴露了征税部门体制的缺陷;从用税部门而言,预算只是徒有其表,在具体用税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同时资金使用情况不公开,使用效率低下,特别是一些不必要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与老百姓对公共产品的预期心理产生巨大反差。甚至某些地方政府干预执法,越权审批减免税,严重影响了“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三、加强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建立税收信用管理法律体系

1. 重视税收基本法在税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税收信用立法体系。

首先,为了严格惩戒市场经济中的失信行为,当务之急是尽快完成税收基本法的外部构架,即对失信现象的界限划分、惩戒的具体方式以及惩戒的程度。其次,税收立法力度加大化,税收立法级次提升化,税法权威、税收立法信用提高化。

2. 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税号和社会保障号合一是世界通行的做法,除了出于好记的原因还有更深刻的意义,这象征着因为你向政府、向国家纳税,所以政府向你提供社会保障的逻辑关系。其实这种税务代码制度在西方国家早就普及了,即国家为每个人编制一个唯一性、终身性的税号。由于我国具体国情,这种税务代码制度还没有实现全面覆盖。鉴于它对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创造性意义,我们应该继续推进它的覆盖面,以便互联网技术能更好地管理个人贷款、偿债、纳税等情况。此外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和宣传也很重要,围绕着信用原则,建立社会道德评价标准,规范一切社会行为。

3. 建立税收失信处罚机制

纳税人的行为应与自身的信用等级直接挂钩。若纳税人过去有偷漏税等违法犯规的不良情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降低他的信用等级,并且不能以任何物质利益来替换这种损失。同时可以延长对信用等级低的纳税人的考察期,因为他们若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转为正常信用等级的话,极低的惩戒代价会让其他人钻法律制度的空子,不利于税收信用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另外对于征税机关没有及时公布税收信息,或税收信息与实际不符的情况,纳税人可以利用媒介工具,促使征税部门的征税、用税活动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二)建立健全纳税人信用评估体系

1. 建立个人税收信用制度

美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为公民编制独一无二的税号,统一的税务代码制度对税收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监督作用。目前我们也建立了统一的个人信用实码制,即社会保障号、身份证号和税号“三合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相当于是每个人都拥有了第二个身份证和经济护照。一旦纳税人具有偷漏税等不良纳税行为,其纳税信用等级就会立刻被降低。最显著的优点就是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2. 建立税收信用中介机构

发达国家在税收信用体系建设中十分重视中介组织的调控作用,这为改善我国的税收信用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企业和个人资信方面的具体资料的掌握、剖析和评估,确保反映其信用的实际状况。要大力发展民间信用评估中介机构这一“第三只眼”,能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客观、公正的信息,为建立健全税收信用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 建立税收信息管理网络体系

目前内部连接基本属于封闭状态的税收信息管理网络只能满足税收征管的一般需要,由此产生的“信息短路”现象,必然造成信用的失真。如今税收征管层次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其需要,开放性的信息管理网络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在未来的税收信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从而实现信息普及化和网络直接控制。利用媒介或互联网数据可即时查询得知。这样客户在业务上能很快做出明智的选择,税务、海关、银行、保险等部门也能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防止纳税人再次失信。

(三)建立和完善征税人信用制度

我国偷税漏税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根本确是征税部门没有尽职尽责,不但没有尽到服务纳税人的职责,反而大多以“税老大”相称。

首要任务是从征税人的观念入手,加强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并杜绝政府官员不良作风,建立一种相对轻松的合作式的税务管理,更易于提高效率和实现征收目的;其次,在征税过称中要严格执行责任制度,权力责任一一对应,可以以书面形式明确每个执法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合理分工,最终实现责权统一;然后,要严格加强对税务干部违法惩罚力度的管理。处罚力度大了,税务干部就会减少设租,纳税人的寻租活动也会大大减少;最后,按时纳税虽说是宪法规定的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义务,只有在征税部门合法征税,并合理用税的情况下才能提高纳税人对其的信任度。要保证其合法性,除了规范执法程序、加强内部监督以外,还要完善法律救济、强化外部监督。最有效的途径是,实行排除行政权力干扰的真正法治意义上的司法救济。税收行政部门内部的制度划分的越严格,司法机关执法的自由度越高,税务机关利用职权、占取纳税人利益的机会将越少,这样税收信用在纳税人心中的份量也就越高。

(四)建立和完善用税人信用制度

第一,用税公开化。严格监督政府征税的全过程,跟踪调查税收使用情况,让纳税人对税收的最终用途了如指掌。

第二,用税高效化。集中力量干大事。要坚持为纳税人服务的思想,所建基础设施要最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审批环节,为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环境。

第三,用税规范化。贪污腐败造成的损失最终还是要由纳税人交纳税款来弥补,贪污腐败行为会造成社会公众利益的大量流失。为了保证纳税人的合法利益,我们必须要严惩贪污腐败等违法乱纪行为,保证税款规范使用与安全,实现为纳税人服务的愿望。

第四,用税合理化。从公共管理角度看,纳税人在公共产品的供需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用税人必须以公共利益为重中之重,最大限度满足纳税人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纳税人心理失衡,根本原因是公共服务产品有缺陷,因此根本对策是依法用税。

总之,税收信用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意识是关键,如何加强纳税人、征税人和用税人这三者的思想道德建设,如何奖惩结合,本文从经济学原理角度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税收信用缺失导致的不良影响,保证经济的稳健运行。

摘要:中国自1980年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以来,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始终不尽人意。究其原因,除税法宣传不够深入、税收制度不够完善、公民纳税意识淡薄之外,个人信用制度的阙如,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为此,加强税收管理制度的建立首先应加快我国税收信用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税收信用,信用评估,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Cagan.p.The Demand for Currency Relative to the Total Money Suppl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6(1958)302-328.

[2]道尔顿.财政学原理[M].周玉津,译.台湾:正中书局,1969.

[3]威廉·配第.政治算数、配第经济著作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北野弘久.税法学原理[M].陈刚,杨建广,等译.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

[5]西蒙·詹姆斯.税收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6]邹自钦.试论税收信用[N].北京:中国税务报,2002-02-10(02).

[7]于凤丽.优化环境.诚信纳税的必由之路[J].税务研究,2004(4):77-78.

[8]马征.税收信用体系建设与建立征信国家[J].长春税务学院学报,2006(10).

[9]王志荣.以税收契约为逻辑起点看诚信纳税[J].税务研究,2007(1).

[10]孙杰.完善我国税收信用体系的构想[J].2012(4).

篇4: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立足省情,明确体系建设重点

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及适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要求,浙江省农业教育培训中心把加强农业教育培训中心体系建设作为重点,明确了组织体系、职能定位、条件建设、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一系列体系建设内容。

组织体系上,要求有条件的地方,争取单独建制设立农业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一时难以单独建制的,要完善“法人化”建设。鉴于机构设置的复杂性和难度,在与部分县、市农业局领导沟通了解的基础上,省农广校认为通过编制部门解决名称和职能问题即“法人化”建设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通过整合资源、争取编办支持,在农业系统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增挂农业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牌子。

职能定位上,明确了具体的工作职责,主要是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承担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农业系统干部继续教育、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

办学条件建设上,今后一段时间,重点是采取以市为单位统筹,发挥所辖县(市、区)的产业优势,依托“田间课堂”建设,加大实训基地建设。

队伍建设上,重点是建立全省教师师资库、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队伍、农民教育培训导师制度和教师评价体系以及加强主任(校长)队伍建设。

经费投入上,要求把农业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经费列入各级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同时各级在安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职业教育、农业干部继续教育、农民技能培训等相关经费时,尽量向农业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倾斜。

二、狠抓落实,强化监督考核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落实是一切工作的归宿。在抓落实工作中,浙江省农业教育培训中心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制定工作进度。按照“先易后难,小步快跑,走在前列”的要求,制定了总体建设进度。对于组织体系建设,要求在3年内基本实现全省所有市和农业县(市、区)农业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全覆盖,2014年底新成立30家,至少覆盖60%以上。在条件建设方面,通过前几年的努力,全省各级农广校已建有固定课堂和空中课堂。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建设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流动课堂主要依托部里的项目实施,田间课堂通过逐步建立实训基地解决。2014年开始进行试点,2015年起全面启动建设,要求5年内县级农业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实训基地覆盖率达到100%。目前,省农业教育培训中心已经下发了“省级实训基地认定办法(试行)”,已经有十几单位申报设立省级基地,省农业教育培训中心将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坚持宁缺勿滥原则,选择一批挂牌运行。

二是强化监督考核。一方面,自加压力,将体系建设工作列入厅对中心年度一类考核目标。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省厅支持,从2014年开始,各地体系建设情况纳入对各市农业局的考核内容。三是加强服务指导。意见出台后,浙江省农业教育培训中心迅速召开市级中心校校长会议,对体系建设工作进行部署,分析现状,研究对策。对于难度较大的县,由中心领导分片负责帮扶指导,力争开好局,起好步。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实施之中。据初步了解,宁波市根据省厅的文件,正在起草贯彻落实意见,部分县(市、区)已电话咨询,了解“法人化”建设的要求。努力通过3年的时间,使浙江的农业教育培训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展开。

篇5: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

市人民政府同意市金融办、市工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 济和信息化委、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的意见》、《天津市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办法》和《天 津市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办法》,现转发给你们,望遵 照执行。

天津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三月十七日

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 见》(国办发〔2007〕17号)和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我市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组织领 导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 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发展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 社会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搞 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金融改革创新,实现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 展率先发展。

(二)主要任务。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 展实际,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原则,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以社会信用体系基本制度建设为核心,以 法人和自然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使用信用产品 与服务为重点,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用服务市场、诚 信社会环境和现代信用服务体系。

(三)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建立天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 作联席会议制度,贯彻落实国家和我市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 决策部署和政策制度,组织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市人民 政府分管领导为联席会议召集人,市金融办和人民银行天津分行 为牵头单位。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金融办,负责制定和实施社 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规划和计划,完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任务。各区县人民政府、各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建立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原则

(一)坚持信用依法管理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和国家 有关部门关于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工作部署和政策制度,在组织 实施《天津市行政机关归集和使用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20 05年政府令第87号)、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商务环境促进投资融资的意见》(津政发〔2008〕81号)等规定的同时,制定社会信用管理、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信用信息归集管理和社会征信管理等办法,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基本管理制度。

(二)坚持信息依法保密原则。各信用信息管理部门和单位 要依法严格保守秘密信用信息。对国家秘密信用信息、企业商业 秘密信用信息和个人隐私信用信息以及其他属于保密的信用信息,应当严格依法管理,做好保密工作。除秘密访问信息职能部门之外,任何法人和自然人都不得公开、归集、征信和使用应依法保密的信用信息。

(三)坚持信息依法公开原则。各信用信息管理部门和单位 要依法及时准确地提供政府应主动公开的信息、法人和自然人的 违法违纪信息,以及经权利人同意公开的信息。供水、供电、供 热、供气及通信等公共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公共企事业单位),要依法提供客户缴费、欠费等信用信息。其他法人及非法人单位 经权利人同意,可提供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赊销、合同履约等方 面的信用信息。公开发行股票、债券、基金、信托、理财等金融 产品的单位,要及时准确地公开应公开的风险提示等信息。

(四)坚持信息依法归集原则。人民银行天津分行按照有关 法律法规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开展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工商、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质监、财政、税务、国土房管等部 门,要依法提供本部门管理服务的法人和自然人的信用信息及其 违法违纪信息。公共企事业单位要依法提供客户信用信息。以信 息依法归集为基础,建设天津市法人和自然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 库。

(五)坚持信用依法征信原则。政府依法公开的信息、法人 和自然人的违法违纪信息、公共企事业单位依法公开的信息以及 征信企业经权利人同意公开的信息,可以作为征信企业的信息来 源。

三、建立信用评价制度,发展信用服务体系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使用信用产品,推行信用评 价制度,建立信用服务市场和信用服务体系。

(一)建立行政管理服务信用资质评价制度。政府职能部门 在分配专项资金、组织政府采购、建筑市场和机电设备市场招投 标、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公共管理服务领域,应使用企业法 人及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信用报告,将其信用状况作为申请入围的 基本条件或参考内容。政府职能部门在建筑市场监管、公路建设 市场监管、特许经营、资质认定、商标认定等社会管理服务领域,应使用企业法人及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信用报告,将其信用状况 作为考察认定评价指标。

(二)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制度。按照《中央企业全面风 险管理指引》(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和《企业内部控制 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等规章,建立国有企业(包括特 定目的公司,下同)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将信用等级作为国有企 业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全面加强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 制。建立上市公众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以及经国家主管部门批 准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金融产品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严格 防控涉及社会公众利益企业的市场信用风险。

(三)建立企业法律责任社会责任评价制度。根据国务院国 资委和商务部要求,推动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以及外商 投资企业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评价,企业要依法履行劳动合同、环境保护、商业诚信、依法纳税等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

(四)建立债务人信用评价制度。建立债务人(贷款申请人 和贷款使用人)的信用评价制度。在初次申请贷款、正在使用贷 款以及再次申请贷款时,使用债务人信用评价报告,及时提示和 有效防范风险,依法规范债权人和债务人关系。

(五)建立公开发行金融产品风险监管制度。建立面向社会 公众公开发行股票、债券、基金、信托、理财等金融产品的风险 监管制度。在金融产品发行之前、发行之后以及出现纠纷时,使 用金融产品投资价值、风险分析和风险提示评价报告,提高投资 者风险识别与价值判断能力,提升监管部门风险防范能力。

(六)建立制式合同及其当事人信用评价制度。推行行业制 式合同,当事人依法建立契约,规范经济行为,优化商务环境,增强信用基础。在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所有权使用权权属(股权、产权、物权、知识产权等)交易市场以及资本市场,建立行业制 式合同及其当事人信用评价制度,使用行业制式合同及其当事人 信用评价报告,规范交投各方、中介机构、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 所市场主体行为,提高成交率,增强流动性,保护投资人合法权 益。

四、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引导信用服务需求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信用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科学治 理、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持牌信用服务机构开发信用产品,发挥专业优势,细分信用市场,强化营销服务,满足多层次、多 样化、专业化的信用服务需求。动员社会各界使用信用产品与服 务,引导信用服务需求,共建社会信用环境,培育和发展信用服 务市场。建立信用服务人才培养机制,发展壮大信用服务人才 队伍。

五、加强依法诚信教育,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科学治理、依法运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法律基础、信用基础和道德基础。信用是法人和自然人 的无形资产,诚信增值,守信保值,失信减值。要充分认识信用 的价值,高度重视并悉心管理自身的社会信用。支持信用评估评 价业务发展,促进信用评价、信用保证和信用作价。搞好诚信宣 传教育培训工作,宣传信用文化,普及信用知识,提升诚信意识,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天津市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

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天津市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个人(指自然人,下同)信用信息采集、使 用和管理,搞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个人信用信息,是指本市行政机关及履 行行政职能的机构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能够用以分析和判断个人信用状况的记录。

本办法所称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下简称基础数据库),是指用以汇集、整理、存储本市个人信用信息的数据库。

本办法所称信用信息提供部门,是指向基础数据库提供信用 信息的各行政机关及履行行政职能的机构。

本办法所称信用信息使用部门,是指使用基础数据库提供信 用信息的各行政机关及履行行政职能的机构。

本办法所称管理部门,是指天津市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 和各行业管理部门。

本办法所称征信机构,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授予资质,可从 事信用服务业务的企业。

第三条 基础数据库的个人信用信息应按国家法律法规和本 市有关规定采集、使用和管理。应当保护个人隐私,保证个人信 用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第四条 公民身份证号码是基础数据库中用以比对、标识和 认定境内公民个人信息的唯一代码。境外中国藉公民以其合法的 身份证件号码作为比对、标识和认定个人信息的唯一代码。

第五条 管理部门组织信用信息提供部门依法、及时、准确 提供个人信用信息,建立基础数据库。

第二章 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

第六条 基础数据库的主要个人信用信息及提供部门:

(一)天津银监局、天津保监局、天津证监局分别提供本行 业从业人员履职情况以及表彰与处罚情况等信息。

(二)天津市金融稳定协调小组办公室、天津市反洗钱工作 联席会议办公室、天津市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 室、天津市打击非法保险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天津市打击非法 证券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提供非法金融活动组织者、参与者的信息。

(三)市人力社保局提供公民身份证号码、姓名、个人职业 信息、个人社保编码、参保险种、参保状态、参保时间、社保中 止时间、所在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名称、社保缴费基数、上 期社保缴费情况、连续缴费情况以及表彰与处罚情况等信息。

(四)市国土房管局及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提供公民身份证号 码、姓名、公积金缴费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及名称、月缴存额、缴 交状态等公积金信息;公积金贷款的个人身份信息、职业信息、居住信息、贷款明细信息等公积金贷款信息;表彰与处罚情况等 信息。

(五)市国土房管局提供房产业主身份证件类型、证件号码、姓名、物业名称、物业位置、物业楼层、物业性质、建筑面积、使用面积、户型、入住时间、楼盘种类、抵押登记等房产登记信 息。

(六)市公安局、市地税局以及其他部门依法提供相关个人 信息。

第七条 信用信息提供部门提供信用信息应遵循客观、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

第八条 管理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可商有关单位 增减信用信息提供部门和调整信用信息指标。

第九条 个人信用信息通过本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传输。已经实现计算机系统日常管理的信用信息,信用信息提供部门应 在信用信息更新后的1个工作日内,按照规定文件格式,通过电 子政务网络自动汇入基础数据库;其他信用信息可在30个工作日内汇入。

第三章 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信息的核实

第十条 信用信息提供部门对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 责。未经信用信息提供部门同意,管理部门和信用信息使用部门 均无权改动信用信息提供部门提供的信息。

第十一条 个人有权持有效证件查询、核实基础数据库中自 身的信用信息。查询的内容包括:

(一)本人的信用信息及其来源;

(二)本人信用信息的被查询记录;

(三)其他在基础数据库中有记录的信用信息。

第十二条 个人如对基础数据库中自身信用信息存在异议,可向有关管理部门提出异议处理申请,并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

第十三条 管理部门接到申请后,应对异议内容进行甄别,并依法及时处理。需由信用信息提供部门负责处理的,管理部门 应在3个工作日内将异议处理申请转交信用信息提供部门处理。

第十四条 异议处理应在接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并按约定的方式将处理结果告知异议处理申请人。异议处理期间,应对基础数据库中异议信用信息予以标识。

第十五条 异议处理方式:

(一)经核实异议信用信息不准确或存在错误的,应及时予 以更正或删除,并记载相关的修改记录。

(二)经核实异议信用信息无误或无法核实,而异议处理申 请人仍持有异议的,对异议信用信息可以不作修改,但应在相关 信用信息上注明异议内容和相应处理意见。

第十六条 管理部门、信用信息提供部门、征信机构发现信 用信息不准确、不完整或者存在错误的,应设法予以更正、补充 或删除。属本部门权限范围内的,应及时更正、补充或删除;不 属于本部门权限范围的,应尽快告知有关管理部门,由有关管理 部门负责协调处理。对异议信用信息的修改操作,应在基础数据 库中予以记载。

第四章 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信息的使用

第十七条 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仲裁机关可查询基础数据 库中的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取得的个人信用信息仅用于履行职责,不得用于从事商业活动。

第十八条 个人可凭有效身份证件,在管理部门设置的查询 点查询或核实自身的信用信息。

第十九条 征信机构可依法利用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信息开发信用产品,开展信息服务。

第二十条 征信机构利用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信息对外提供信用信息查询服务时,需征得权利人的书面同意。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 对基础数据库中个人信用信息的查询操作在基础数据库中应予以记载。记载的查询操作信息也视为被查询人信用信息的一部分。

第二十二条 经管理部门同意,可利用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 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开发,但相关操作不能造成某一信 用信息主体的信息泄露。

第二十三条 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信息对信用信息使用人的判断和决策仅具有参考作用。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管理部门、信用信息提供部门、信用信息使用 部门、征信机构应制定关于提交、维护、管理、使用基础数据库 个人信用信息的内部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十五条 管理部门和征信机构应当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保证基础数据库的信息安全。基础数据库管理应符合国家信用信息及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 管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基础数据库中个人信用信息使用情况进行工作检查。

第二十七条 征信机构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向有关管理部门报告上一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信息的使用情况。

第六章 罚 则

第二十八条 信用信息提供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不按时向 基础数据库提供个人信用信息的,由天津市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 公室予以通报。

第二十九条 管理部门、信用信息提供部门等出现下列情形 之一,对个人造成损害的,应追究其责任:

(一)不及时处理异议信用信息;

(二)泄露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信息;

(三)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情形。

第三十条 征信机构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管理部门可停止其 使用基础数据库信息;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 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与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恶意串通,提供虚假信息;

(二)恶意篡改、毁损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信息;

(三)因管理不善造成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信息泄露;

(四)擅自向其他单位或者自然人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或者披 露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信息;

(五)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情形。

天津市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

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天津市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企业信用信息采集、使用和管理,搞好社会 信用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 务院令第492号)、《天津市行政机关归集和使用企业信用信息管 理办法》(2005年市人民政府令第87号)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是指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 记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其他企业法人。

本办法所称企业信用信息,是指本市行政机关及履行行政职 能的机构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能够用以分析和判断企业信用状况的记录。

本办法所称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下简称基础数据库),是指用以汇集、整理、存储企业信用信息的数据库。

本办法所称信用信息提供部门,是指向基础数据库提供信用 信息的各行政机关及履行行政职能的机构。

本办法所称信用信息使用部门,是指使用基础数据库信用信 息的各行政机关及履行行政职能的机构。

本办法所称管理部门,是指天津市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 和各行业管理部门。

本办法所称征信机构,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授予资质,可从 事信用服务业务的企业。

第三条 基础数据库的企业信用信息应按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市有关规定采集、使用和管理,保证企业信用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第四条 企业组织机构代码是基础数据库中用以比对、标识 和认定企业的唯一代码。

第五条 管理部门组织信用信息提供部门依法、及时、准确 地提供企业信用信息,建立基础数据库。

第二章 基础数据库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

第六条 基础数据库的主要企业信用信息及其提供部门:

(一)市工商局提供企业名称、注册号、行业代码、企业类 型、经济性质、行业门类、法定代表人(证件号类型、证件号、姓名)、注册地址及邮编、电话、注册资本、实收资本、出资方 式、经营范围、成立(设立)时间、核准日期、营业期限起始和 截止日期、股东、认缴出资额、实缴出资额、投资比例、董事、监事等工商登记信息;年检时间、检查情况及处理结果等信息; 受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表彰与行政处罚等信息。

(二)市质监局提供企业组织机构代码、机构名称、法定代 表人(证件号类型、证件号、姓名)、机构地址、年检日期和期 限、作废日期等登记信息;与强制性产品认证相关的企业组织机 构代码、获证产品名称、证书编号、发证日期等信息;与产品执 行标准相关的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产品标准名称、标准备案号等 信息以及质量技术监督机关行政表彰与处罚情况等信息。

(三)市国税局、市地税局提供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企业名 称、纳税识别号、经营地址、税务减免、申报方式等税务登记基 本信息;上期缴税金额、纳税状态等纳税信息;欠缴、偷逃税款 及税务信用等级等信息;税务表彰与处罚等信息。

(四)市人力社保局提供参保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企业名称、社保单位编号、当期缴费状态、当期参保总人数和各险种参保人 数;企业用工记录、劳动年检记录、违反劳动法律法规情况;人 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表彰与处罚情况等信息。

(五)市国土房管局及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提供企业组织机构 代码、企业名称、企业公积金账号、缴交人数、缴存状态、缴存 金额等公积金缴存记录。

(六)市环保局提供企业基本信息;环保项目名称和审批内 容、审批时间等审批信息;违法事件的立案日期、违法情节、处 罚措施、处罚金额、处罚执行情况以及行政表彰等信息。

(七)市安全监管局提供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企业名称、奖 励名称、授予日期、有效期限截止日等行政表彰信息;违法行为 类别和发生时间、违法金额、处罚种类、处罚决定、处罚时间、处罚金额、处罚执行情况、案件申请强制执行情况、企业行政复 议理由、复议结果等信息。

(八)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提供有关企业资质认定、有关行政 表彰与处罚情况等信息。

(九)市商务委提供与企业有关的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及行 政表彰与处罚情况等信息。

(十)市建设交通委提供有关企业资质、建筑质量或安全事 故责任及行政表彰与处罚情况等信息。

(十一)市科委提供科技成果鉴定与奖励、高新技术企业认 定及有关行政表彰与处罚情况等信息。

(十二)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提供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保健食 品的行政许可事项、质量检查结果及有关行政表彰与处罚情况等 信息。

(十三)市统计局提供企业有关行政表彰与处罚情况等信息。

(十四)天津海关提供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及走私、违规处 罚情况等信息。

(十五)天津证监局提供证券公司和股票上市交易企业履行 诚信责任情况及有关行政表彰与处罚情况等信息。

天津银监局提供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履行诚信责任情况及有关行政表彰与处罚情况等信息。

天津保监局提供对保险公司的有关行政表彰与处罚情况信息。

(十六)其他部门提供相关行政许可和企业信用信息。

第七条 信用信息提供部门提供信息,应遵循客观、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

第八条 管理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可商有关单位 增减信用信息提供部门和调整信用信息指标。

第九条 企业信用信息通过本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传输。已经实现计算机系统进行日常管理的信用信息,信用信息提供部 门应在信用信息更新后的1个工作日内,按照规定文件格式,通 过电子政务网络自动汇入基础数据库;其他信用信息可在30个工作日内汇入。

第三章 基础数据库企业信用信息的核实

第十条 信用信息提供部门对企业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准确 性负责。未经信用信息提供部门同意,管理部门和信用信息使用 部门均无权改动信用信息提供部门提供的信用信息。

第十一条 企业有权持有效证件查询、核实基础数据库中自 身的信用信息。查询的内容包括:

(一)本企业的信用信息及其来源;

(二)本企业信用信息记录过程及被查询记录;

(三)其他在基础数据库中有记录的信用信息。

第十二条 企业如对基础数据库中自身信用信息存在异议,可向有关管理部门提出异议处理申请,并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

第十三条 管理部门接到申请后,应对异议内容进行甄别,并依法及时处理。需由信用信息提供部门负责处理的,管理部门 应在3个工作日内将异议处理申请转交信用信息提供部门处理。

第十四条 异议处理应在接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并按约定的方式将处理结果告知异议处理申请企业。异议处理期间,应对基础数据库中异议信用信息予以标识。

第十五条 异议处理方式为:

(一)经核实异议信用信息不准确或存在错误的,应及时予 以更正或删除,并记载相关的修改记录。

(二)经核实异议信用信息无误或无法核实,而异议处理申 请企业仍持有异议的,对异议信用信息可以不作修改,但应在相 关信用信息上注明企业的异议内容和相应处理意见。

第十六条 管理部门、信用信息提供部门、征信机构发现信 用信息不准确、不完整或者存在错误的,应设法予以更正、补充 或删除。属本部门权限范围内的,应及时更正、补充或删除;不 属于本部门权限范围的,应尽快告知有关管理部门,由有关管理 部门负责协调处理。对异议信用信息的修改操作,应在基础数据 库中予以记载。

第四章 基础数据库企业信用信息的使用

第十七条 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仲裁机关可查询基础数据 库中的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取得的企业信用信息仅用于履行职责,不得用于从事商业活动。

第十八条 企业可凭有效的营业执照、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 和查询申请函,在管理部门设置的查询点查询或核实自身的信用 信息。

第十九条 征信机构可依法利用基础数据库企业信用信息开发信用产品,开展信息服务。

第二十条 征信机构利用基础数据库企业信用信息对外提供信用信息查询服务时,需征得权利人的书面同意。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 对基础数据库中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操作在基础数据库中应予以记载,并作为被查询企业信用信息的一部分。

第二十二条 经管理部门同意,可利用基础数据库企业信用 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开发,但相关操作不能造成某一信 用信息主体的信息泄露。

第二十三条 基础数据库企业信用信息对信用信息使用人的判断和决策仅具有参考作用。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管理部门、信用信息提供部门、信用信息使用 部门、征信机构应制定关于提交、维护、管理、使用基础数据库 企业信用信息的内部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十五条 管理部门和征信机构应当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保证基础数据库的信息安全。基础数据库管理应符合国家信息及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 管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基础数据库中企业信用信息使用情况进行工作检查。

第二十七条 征信机构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向有关管理部门报告上一基础数据库企业信用信息的使用情况。

第六章 罚 则

第二十八条 信用信息提供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不按时向 基础数据库提供企业信用信息的,由天津市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 公室予以通报。

第二十九条 管理部门、信用信息提供部门等出现下列情形 之一,对企业造成损害的,应追究其责任:

(一)不及时处理异议信用信息;

(二)泄露基础数据库企业信用信息;

(三)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情形。

第三十条 征信机构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管理部门可停止其 使用基础数据库信息;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 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与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恶意串通,提供虚假信息;

(二)恶意篡改、毁损基础数据库企业信用信息;

(三)因管理不善造成基础数据库企业信用信息泄露;

(四)擅自向其他单位或者自然人提供企业信用报告或者披 露基础数据库企业信用信息;

(五)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情形。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 用信息参照本办法管理。

天津市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

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金融 信用△信息 意见 通知

篇6:坚持三大举措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辽政发[2005]21号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部署和省委提出的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总体要求,打造“诚信辽宁”,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推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加快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现就加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社会信用体系是由信用立法、信用交易、信用监管、信用服务、失信惩罚、信用文化与教育多个子体系共同作用、交织形成的社会机制,它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为主体,以合法有效的信用信息为基础,以解决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为目的。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可以有效地规范社会信用活动,保障社会和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是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构建和谐辽宁的重要内容。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加快建立我省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全省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启动民间资本的步伐;有利于加强银行信贷监管,促进企业发展,扩大社会消费,防范金融风险;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有利于打造“诚信辽宁”形象,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秩序,培育新的信用文化,维护经济健康发展。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建立市场体系的社会诚信环境,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政府信用为先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社会中介机构为载体,改善信用体系,构建信用文化,改善信用环境,全面提高信用社会化水平,逐步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内控和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全省社会信用体系。

(二)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协调各方资源,实现信用共享,规范信用服务,加强信用监管。推动市场化运作,多渠道筹集资金,特许经营、专业服务,促进信用服务行业发展。

2.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结合实际,周密制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各项工作,以点带面,分段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3.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坚持统一设计、联合建设、重点突破。以政府信用为主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实现快速发展。

4.同业征信先行,逐步实现联合征信。以同业征信为重点,充分发挥各地区、部门的作用,利用现有的信用信息网络,建设全省统一的征信平台。

5.统一信用信息技术的标准、规范。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与全国信用体系有机结合,并逐步实行国际标准。

6.法制建设与诚信宣传教育相结合。坚持立法先行,规范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监管,惩治失信行为,抓好诚信宣传教育,提高社会诚信水平。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逐步构建“一个保障、两大平台、三大体系”的社会信用体系框架,即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和信用标准及有关法规,为社会信用体系提供法规保障;建立信用基础平台,为社会信用体系提供服务与应用的技术支撑;建立信用监管平台,为信用征集、信用评估、信息查询、信用公示、信用管理等提供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

三、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领域广、建设周期长、技术含量高的系统工程,要长远规划、分布实施、梯次推进,采取同业征信、试点先行的办法率先推进基础较好、具有示范效应的地区、部门的信用体系建设,进而推进全省工作。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辽宁省社会信用体系总体发展规划》。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吸收国内外信用体系建设先进经验,按照省的统一规划,周密制定本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各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协调各县(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推动地区之间的信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信用资源共享,尽快建成区域性的信用体系,改善地区信用环境。

四、制定统一标准,加强信用立法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借鉴国内外信用标准化建设先进经验和成果,尽快研究制定全省征信数据格式、数据库建设规范和系统技术规范等信用标准体系,为各地区、部门相关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开放提供统一技术支持实现信用信息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

加快公共信息开放、征信制度、信用监管、信用担保、信用评估等方面的立法,重点划清信用信息公开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商业秘密、消费者个人隐私的界限,健全失信惩戒机制,使信用服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发展。省政府法制办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要抓紧做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立法工作。

五、搭建征信平台,整合信用信息数据资源

建立辽宁省信用信息数据交换中心,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提供统一的信用信息征集平台和应用的技术支撑,对与信用监管相关的信用信息进行归集和有序发布。在完成对信用信息数据源部门同业征信的基础上,各地区及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在征信体系建设前期将相在的信用信息向省信用信息平台无偿传送并及时更新,实现联合征信。同时,建立政府特许、具有法宝资格的信用管理平台,为信用征集、信用评估、信用查询、信用公示、信用披露、信用管理等提供规范的服务。

六、加快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建设

(一)提升政府信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行政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升政府公信度。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决策的社会咨询机制,提倡财政诚信、公务透明、依法服务,完善行政监察、问责、投诉等制度,完善并推

广政府采购、价格听证、信息公示、公开承诺等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监察部门、社会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监督力度;加强公务员诚信教育,建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内外监督,改进机关作风,规范公务员行为。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省政府办公厅、监察厅、省政府法制办、省政府研究室等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制订政府信用管理措施。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围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效率开展政府信用建设。

(二)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对企业经营者定期教育培训制度,引导、教育各类企业树立诚信意识、积极创建以讲信用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健全企业信用制度。建立综合的企业信用风险预警、传递、管控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严格质量管理、信守合同、依法足额纳税、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建立企业及企业法宝代表人信用数据库,通过信用信息网络平台向全社会提供企业资信情况实现行业自律,在各行业内部建成相对成体系的信用管理制度;鼓励各行业协会通过培训、研讨、交流、编辑书刊等方式,宣传、推广和普及信用信息知识和企业信用管理理论,提供企业和经营管理人员信用观念。加强企业信用监管。金融监管部门应指导各金融机构、企业建立新型的“银企”信用关系;工商部门要积极开展企业“守合同、重信用”公示活动和“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各级消费者协会要通过诚信维权等措施,开展信得过商品和诚信服务评定工作;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加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信息统计标准化建设,促进中小企业经营活动诚信自律;知识产权部门要积极开展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活动,推动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检察机关要严厉打击走私、洗钱等犯罪活动,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质监部门要大力推动名牌发展战略和企业标准化建设工作,积极开展“辽宁省政府质量管理奖”活动,强化企业质量档案工作,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计量不实行为,促进企业积极提高产品质量;物价部门要广泛推行明码标价制度,继续开展“价格、计量信得过”活动和价格信用认证工作,培育、树立一批批诚信企业,增强经营者价格诚信意识,促进价格自律;劳动保障部门要与有关部门配合,在用人单位建立人力资源管理诚信等级评价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商业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等商业诚信建设活动;环保部门要大力提倡和宣传“环保诚信”,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查处力度;人事部门要建立企业用人信用档案和诚信等级评价制度,防止虚假招聘、虚假工资福利以及其他欺骗求职者的行为,保障求职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人才交流环境。

(三)推进个人信用建设逐步建立以个人信用数据收集、使用、披露及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个人信用系统。起步阶段从企业法人代表、个体工商户、会计师、评估师、注册造价师、律师入手,建立个人信用档案,逐步拓宽覆盖范围和领域,初步形成个人信用管理体系框架。辽宁银监局负责指导金融机构加强个人信用交易信息记录,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要利用本系统现有网络和渠道,完善个人信贷征信系统的建设,做好个人信贷信息的基础信息储备,完善银行自身的内部评级系统,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省人事厅以人事档案为依托,以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数据库以及工资、职称管理系统为基础,构建包括个人信用的基本信息、奖惩信息等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开发建设人才诚信档案系统。

七、培育信用市场,发展信用交易

为了促进信用市场的发展,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信用产品和相关服务开展管理工作,在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资质认定、年审年检、产权交易以及国债、财政支持项目审批等方面积极使用企业信用报告和评估资料、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对上市公司发行股票、企业承包发行债券和已上市公司的信用状况等,要实行信用强制评估。在毕业生就业、公务员录用中使用个人信用资料。提倡企业在签订合同、合资合作等商业活动中,更多地利用信用服务,降低交易风险,鼓励企业扩大信用销售,鼓励个人信用消费行为,鼓励金融机构在企业信贷、个人信用卡投放中,积极使用信用信息数据和信用产品,引导各行业扩大信用需求、发展信用交易,扩大信用经济规模。

八、发展和完善信用中介服务业

逐步建立以信用征集、信用咨询、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保险和商账追索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中介服务体系,信用中介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全省统一制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资质认证标准,界定特许经营机构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基本信用信息采集准确性、权威性。各地区在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运营、管理等环节上,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商业化运作,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要对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强化日常监管,规范中介机构行为。明确信用征集使用的权利、义务及信用信息失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提高公信力,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对蓄意、合谋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评估报告、审计报告、质量认证等的中介机构,要坚决查处,并取消其执业资格;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九、建立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

各市政府要运用激励和惩戒手段,对企业和个人信用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对失信行为给予信息披露、限制消费、限制市场准入、降低信用等级等行政处罚和经济制裁,特别严重的,要追究失信者法律责任。支持金融机构依法维护金融债权,严厉打击金融欺诈、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要充分发挥法律和市场对失信行为的双重惩罚机制,使全社会逐步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良好社会氛围。

十、加大对信用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

在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起步阶段,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信用数据库等公共基础项目,属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的,各级政府要积极投资建设,逐步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对信用征信等服务机构的建立,应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信用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涉及的行政性收费应予以适当减免,在土地使用、工商登记、运营性资产购置等方面给予优惠照顾。对涉及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局的各重点城市和重点部门的基础信息平台和重点征信机构的征信平台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十一、加强诚信宣传与教育,培养信用管理人才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信用道德教育。省精神文明办、教育厅、人事厅、广电局、新闻出版局、总工会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诚信建设舆论宣传、职业道德教育、普法教育和信用管理基础知识普及活动,强化广大公民的信用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形成人人关心、支持信用建设的人文环境,树立“诚信辽宁”形象。加强对信用管理人才的培养,强化对信用专业人才的管理。

省人事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信用专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与管理办法。条件成熟时,在我省高校中开设信用管理专业,为全省信用管理建设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为加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省政府成立辽宁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把这项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制定工作方案,确保这项工作健康、有效地开展。

附件:辽宁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二ΟΟ五年八月二十一日

附件:

辽宁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许卫国

常务副省长

副组长:陈建安 省政府副秘书长

仲跻权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成 员:王明星 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

胡建阳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杨锡怀 省经委副主任

何晓淳 省教育厅副厅长

刘晓东 省科技厅副厅长

鲁鸿明 省公安厅副厅长

霍文忠 省民政厅副厅长

赵东岩 省司法厅副厅长

闫 伟 省财政厅副厅长

陈守力 省人事厅副厅长

马祥图 省编委办副主任

金国生 省监察厅副厅长

温雪琼 省劳动保障厅副厅长

焉锦林 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周宏煜 省建设厅副厅长

李雁鹏 省交通厅副厅长

陈汝义 省信息产业厅厅长助理

单成繁 省中小企业厅副厅长

李忠国 省农委副主任

王桂芬 省外经贸厅副厅长

乔 军 省商业厅副厅长

刘文艳 省文化厅副厅长

梁东明 省卫生厅副厅长

毛 泽 省审计厅副厅长刘开勇 省国资委副主任张玉文 省地税局局长王福全 省工商局副局长于文礼 省环保局副局长陈弘士 省质监局副局长许 波 省广电局副局长

方德林 省新闻出版局纪检组长马艳竞 省统计局副局长

张树森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高凤龙 省政府法制办主任助理马洪君 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吕廉生 省物价局局长

王新权 省政府金融办副主任胡嘉禄 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吴新联 省国税局局长

陈竹秋 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于嘉云 省烟草专卖局副局长肖亚农 沈阳海关关长孙庆发 大连海关副关长

闫 力 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副行长高忠林 辽宁银监局副局长杨叔竞 辽宁证监局副局长张广增 辽宁保监局副局长陈 英 省法院副院长

上一篇:国有资产法试题答案下一篇:幼儿园大班社会公开课教案《帮助残疾人》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