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才需求报告

2024-07-19

社会人才需求报告(共8篇)

篇1:社会人才需求报告

基层单位人才需求调查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基层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了解他们在人才招聘、人才使用、人才培养等过程中的办法、问题与意见,掌握各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人才规格结构、学历层次,7月23日,机械工程学院“基层单位人才需求调查”实践小分队先后达到无锡、镇江、泰州等地,对当地基层单位的招聘情况展开调查。 在招聘会现场了解到,企业共提供岗位6000余个,涉及包括文员,销售员,工程师,公关等在内的专业门类280余种,毕业生需求达到3200个。从学历分布情况看,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2%,本科学历占30%,大专及以下学历占48%。从专业门类看,工科类需求依然十分强劲,占需求总数的52%,其中,电子类、机械类、机电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人才最受欢迎。除专业技术人才外,部分规模企业在现场还提供了总数超过1000个一线岗位,如操作工、服务员、营业员、钳工、铣工、冷作工等。

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作为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企业,则较受冷落,很少有把关注的焦点聚焦到企业,征询企业对毕业生的看法或总结企业的聘人之道。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企业的对其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受调查者所在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71.17%),偶尔一两年不招聘大学生企业比例为12.52%.调查显示,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的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表示对所招聘大学生感到“满意”的比例为11.93%,表示“一般满意”的比例为47.91%,表示“一般”的比例为29.93%.整体上看,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调查显示:35.39%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28.03%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25.45%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基本不变。

在企业看来,大学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认为大学生要求的薪酬福利合适的比例仅仅约有5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对自己第一份薪酬的期望和 企业所能给与大学生的薪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招不到人,而大学生又就不了业的局面。

在困扰大学生求职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有一定相同点,都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企业人士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大学生的选择

有一定区别。大学生更倾向于“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及“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

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为“潜力”,第三为“品德”。而“专业技能”、“专业成绩”、“社会经历”等相对不重要。这个结果和大学生所认为的结果有很大不同。

企业对毕业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中,首先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其次是毕业生的“专业水平”,第三为毕业生的“品德”.这与毕业生对自己素质及能力要求的最大不同在于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要求远远高于毕业生自己对“品德”的要求。

在企业人士看来,首先大学生要提高“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要求,其次是“实践经验”,第三为“心理素质”.在众多给大学生的建议中,建议最多的是要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许多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无法适应岗位要求,一样需要培训,而很多企业亦不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更多的工资。尤其是一些小企业,没有能力等待一名大学生完成角色转换。相对而言,大专生拥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及操作能力。”一家建筑企业的招聘人员直言。

从网络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现,理工科毕业生普遍找工作比文科生顺利。人才市场对理工类技能型人才需求较大,提供最多就业岗位的企业最青睐的是机械、自动化、化工、IT等理工类人才,而文秘、法律等文科人才的需求相对较小。记者了解到在去年底的毕业生招聘会上,理科生中大多数人在年前就搞定了工作,而至今未落实工作的以文科生居多。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积极制订大学生就业的科学政策和有效措施,避免大学生盲目就业。其次,学校的专业和课程安排,不但要迎合社会需求,还要开拓创新,具有前瞻性。同时,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和增加实践经验外,一定要调整好、平衡好自己的求职心态。只要这三个层面积极、协调地运作起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有效缓解。”

因此要求同学们在选择专业时应该进行认真地分析、判断,摸清就业市场的“行情”,同时还要对未来的就业“行情”的变化进行预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性,防止将来陷入就业的困境。要成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跨越,必须对专业选择,就业前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科学分析与全面衡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确定专业与职业,作出自己最佳选择,否则,一招失算,遗憾终生。

大城市、大单位仍然是大学生们就业的首选目标,一些找上校门招聘的中小企业很难成功。来自人才市场的统计分析显示,正是这种偏好大城市、大单位的择业心态,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一些用人单位招人难的“两难”局面。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有人把这归结于高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但又有调查结果显示,城市中小企业、贫困落后地区的人才缺口仍然很大,要招到高校毕业生很难。这种“两难”局面的形成,与高校毕业生择业心态不符合实际有密切关系。 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人认为,大城市、大单位发展空间大、成功机会多、生活条件好,而小地方、小单位工作、生活条件差,观念陈旧,发展空间小,成功希望渺茫。应当说,这种认识有一定道理,但缺乏发展的眼光。 实际上,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

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待遇差别已经逐渐缩小,中小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和吸纳劳动力的重要力量。相反,由于大城市、大单位人才需求相对饱和,中小城市、小单位反而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制约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正在逐步消除,基层同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校毕业生应当认识到我国就业形势的这种发展变化,合理设计自己职业生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已经彻底消除了大学学历的神秘色彩,造就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大学生们应当冷静认识形势,调整择业心态,自觉放低身段,勇于到小地方、小单位去锻炼成才。学校、家长应当对青年学生择业进行正确引导,消除他们对大城市、大单位的盲目崇拜和对基层、小单位的就业“恐惧”,鼓励他们把自我成才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走自己的成才之路。

以下就我们调查过的一些城市,结合网络报刊杂志所得数据作一些调查总结: 无锡

无锡地处江苏省南部、中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中部,北靠长江,南濒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西离南京183公里,东距上海128公里,是江苏省省辖的一个沿海城市。

无锡是中国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和著名的旅游胜地,江苏省重点发展的特大型城市,,地区生产总值23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2825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5.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4.1亿元 ;外资、民资投入占全部投入八成以上,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消费拉动效应放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9.2亿元,增长18.9%。全市商品市场成交额突破千亿元,百亿元市场增加到6家。对外贸易争先进位,进出口总额218.5亿美元,增长51.9%,其中出口110.2亿美元,增长50.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升至34.3%。全年完成协议注册外资65.1亿美元,增长30.1%;到位注册外资32.6亿美元,增长20.6%;外经营业额1.2亿美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8个。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业,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为36.4%,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增至85.6万人。培育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机制。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初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城镇新增就业约1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近1.9万人,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万人。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改进企业工资支付制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和农业税改革措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88元,增长16.7%;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7230元,增长14.2%;年末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1210.8亿元,人均超过2.7万元,比上年末增加3100多元。

目前无锡市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短缺;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外向型人才十分紧缺;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需求旺盛;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无锡市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显示,电子信息、机械、电气、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教育、医疗卫生、船舶、城市建设、纺织、规划、现代物流、投资及经营管理、经济与金融保险、外语、动漫产业、创意产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与再生能源等20个领域143个专业岗位,将是无锡市开发紧缺急需人才的重点。其中,“双高”人才———研究生以上学历和具有高级职称以上任职资格者十分紧缺。部分企业由于急缺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拥有一定学历的技师和

高级技师将大受青睐,在《目录》中的需求中1784名大学专科主要是技能型人才。

镇江

近日,镇江市人事局发布调查报告显示,今年镇江市人才需求为2.18万人,预计“十一五”期间镇江市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3.05万人。记者就此采访了镇江市人事局副局长魏弘扬,详细解读了该份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镇江市“十一五”期间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3.05万人(未来5年镇江市人才需求的平均年增长率约为9%)。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八类专业是:(1)机械设计及制造;(2)市场营销;(3)服务业管理;(4)电子技术及软件;(5)汽车及零部件;(6)现代物流;(7)化工;(8)与镇江市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相关的专业人才,如新材料、光电子、生物医药等。

报告表明,未来5年,镇江最急需的十类人员是:(1)既精通管理或专业技术、技能,又能熟练运用外语交流的人员;(2)拥有国际认证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证书,具有本专业(行业)丰富从业经验的教学、医疗、科研机构的领头人;

(3)重大项目的统筹规划及组织实施者;(4)具有国际商业头脑和全球化经营能力的优秀企业家;(5)能够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产品研发人员;(6)既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又拥有实践经验,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工、技师、服务师等;(7)既有一定专业背景,又有丰富营销经验,能够迅速打开市场,取得良好销售业绩的营销人员;(8)精通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管理能力和良好从业道德的职业经理人;(9)专业型的旅游技术、策划人员和实用型的旅游服务人员;(10)具有实战经验和较高素质的专业咨询人员。

“十一五”期间,镇江市人才需求将呈现以下五大趋势:

1、主导、优势产业人才集聚能力将继续增强。包括机械、化工、造纸、电子信息、新材料、电力、交通设备、食品等在内的主导、优势产业,集中了镇江市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龙头企业,它们得到政策、资金和社会环境的大力支持,人才集聚吸纳能力将大大超过一般用人单位。

2、技能型人才将成为人才需求的重要部分。随着镇江市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加之前几年对技能型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导致这类人才比较短缺,因此,拥有较高素质和丰富经验,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将在一段时期内继续走俏。此外,用人单位对电脑技能和外语能力的要求也将逐渐提高。

3、成熟型人才将成为用人单位引进的重点。出于节省培训成本和降低用人风险的考虑,用人单位对年龄在35岁以下、年富力强、有一定工作经验、掌握相关专业技能、能够很快进入角色独当一面的成熟型人才将更加青睐。

4、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将快速增长。随着镇江市打造现代服务业基地目标的稳步推进和实现,未来几年内,现代服务业对交通运输、商贸流通、旅游、物流等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

5、具有国际背景的高素质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随着镇江市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外企及规模型民营企业对具有国际背景和世界眼光,拥有持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逐渐增长,了解国际市场规则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拥有国际认证职业资格的专家学者、掌握国际高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等,

将成为这类用人单位竞相争夺的对象。

数据显示,镇江市各类人才需求总量约为2.18万人,比增长11%,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按需求数量排序,镇江市当前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十个专业大类是:机械类、经济管理类、电气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土建类、化工与制药类、金融财会类、教育培训类、医疗类、交通运输类,其中,机械类、经济管理类、电气自动化类分别占需求比例的26.28%、13.78%、11.42%。 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十大类岗位是:生产/运营/工程类、销售类、计算机/互联网/通讯类、市场企划/广告类、物流/贸易类、教学/科研类、服务类、财务/金融类、医疗/护理类、行政/人事/后勤类,其中,生产/运营/工程类、销售类、计算机/互联网/通讯类分别占需求比例的51.60%、7.45%、6.68%。

按紧缺程度排序,镇江市当前人才最紧缺的五类专业是:机电工程类、机械制造类、贸易营销类、经济管理类、电子信息类;最紧缺的五类人员是:生产/技术/工艺工程师、熟练技术工人、营销经理/主管、企业高层管理者、项目管理人员。

泰州

“十一五”是泰州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的五年。据市有关部门的预测,到,全市人才需求量达38万人,其中公共管理人才8.8万人、企业管理人才6.2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8万人、技能人才5万人。

目前,全市人才拥有量为24.1万人,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仅有4143人,是南通、扬州的60%。

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市对人才特别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将持续加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将从单一型转向复合型,从重“学历”转向重“能力”。为此,我市将实施四大人才开发项目:公共管理人才开发项目,“十一五”期间,每年举办1至2期公共管理(MPA)教育班,安排100名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参加进修学习,每年组织30名以上党政领导干部赴港(国外)学习;企业管理人才开发项目,对重点支柱产业的企业领导干部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国民经济、法律等知识培训,组织5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外著名高校、企业集团进修学习;专业技术人才开发项目,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为基地,开展教学、实践“双师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技能人才开发项目,主要以数控技术培训基地和应用电子技术培训基地为重点,开发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同时继续加大各类人才的引进力度,构筑跨越式发展的人才高地。

这次调查让我们受益匪浅,通过调查,大家深刻体会到当今社会人才竞争的激烈,了解了基层企业在用人机制和对人才的要求,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朱小兵

篇2:社会人才需求报告

一、调查目的通过调查更好地了解金融学专业就业的相关情况,发现金融学专业就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为金融学专业的同学提供资料,帮助他们明确对自己未来工作的愿景,确立更好的学习目标。

二、调查对象

就业办老师,已经工作的学长学姐,金融学及就业市场方面的专家、研究员,银行、基金、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等机构

三、调查方式

访谈法、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

四、调查时间

2013年2月20日——2013年2月28日

五、调查内容

1、上网查找有关金融专业毕业生的概况

2、找到已经毕业的学长李某询问他现在就业所面临的问题

3、找到某证券营业部的专管向其询问他们内部的岗位设置及需要人才的结构

4、向我们的金融学老师请教,看他在就业方面有什么建议

六、调查结果

金融学专业就业市场结构主要以银行,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保险,基金,以及其他诸如投资公司类等组成。

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具体来说主要是六大类:

1.经济预测分析与管理咨询人员

经济预测分析人员的行业分布非常广泛,但一般只有各个行业中的跨国公司、大中型企业和政府经济决策部门、公共研究机构才会设置。主要负责各种市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该岗位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管理咨询人员主要是流向一些咨询公司,比如IT咨询、战略咨询、营销咨询、审计、上市辅导等。

2.对外贸易人员

将“世界工厂”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国外客户;为国内客户寻找国外货源;组织国际贸易货物物流等。有相当一部分外贸人员在经验成熟后,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外贸公司。

3.管理职位

研究生与本科生不一样,大多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都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拥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正式进入社会时,也能谋得一些管理职位,例如生产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金融管理等。

4.基金经理

随着越来越多的基金项目和基金管理公司的产生,社会将需要众多的基金管理人才,基金经理就是这一行当中的高层次人才,其职责大致可分为:负责某项基金的筹措;负责基金的运作和管理;负责基金的上市和上市后的监控。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其职业的前景看好。基金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又以基金经理需求最大。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基金经理并不容易,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有风险控制专业知识背景,还要具有较强的多学科、多行业分析判断能力,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必须的。

5.证券经纪人

证券经纪人的素质要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扎实的金融学基金知识;二是基于对市场的长期观察之后得出的投资经验;由于证券投资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作为证券经纪人必须通过对证券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的研究,把握规律性,并结合影响证券价格的各种因素分析,逐步积累并具备相当的投资经验和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

近年来,我国股民数量直线攀升。这一庞大的投资群体已经为证券经纪人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目前我国证券经纪人有证券业务员、佣金经纪人、中介经纪人、交易所中介经纪人之分。

6.股票分析师

股票分析师主要为股市投资者提供股市投资咨询服务,以及举办有关的讲座、报告会、分析会等,部分股票分析师在报刊上发表股评文章,以及通过电台、电视台等公众媒体提供股市投资服务。在我国从事股票分析工作,须拥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以及从事证券业务两年以上经历,需要考核《证券投资基础理论》、《证券投资分析》这两门课程。通过考试符合条件的人员需向所在地证券管理部门或直接向中国证监会申请,经审批后,方能获得资格证书。获得资格证书的人员通过其所在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向证券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从而获得执业资格,最后由中国证券协会颁发执业证书。

(一)能力,经验方面的要求:

在调查中,金融学专业的老师以及相关学者专家都表示,“企业在招聘金融行业高端人才时,大多数对工作经验都有严格要求,通常要求有5-10年及以上工作经验,并且能够熟练运用或精通一门外语,系统学习过一定的财务、金融和管理等专业知识,对相关的理论有较深入的研究。有些岗位甚至还要求候选人有过上亿资产运作经验,熟悉资金运作程序以及有海外资金渠道等。”

举个例子,下面是调查中某企业提供的对证券分析师的几点基本要求:

1、本科及以上学历,金融、证券投资等经济类相关专业;

2、熟悉各类金融产品,具备证券投资咨询资格;

3、具有较强的证券投资分析能力;

4、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及沟通能力;

5、2年以上投资理财工作经验或投资咨询岗位工作经历;

6、具有较高的行情把握能力、投资分析能力和市场影响力。

很显然,重要的不仅是扎实的理论基础,投资分析能力,口头表达及沟通能力,行情把握能力等等都是职业所必须的,同时工作经历,必要的工作经验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

(二)相关高素质人才紧缺:

据资料显示,在基金经理炫目的光环背后,是年均30%的淘汰率和年均54.3%的变动率。近年众多明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行业也令金融领域人才紧缺的困境越加明显。

因此金融行业的高端人才往往在市场上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各大企业纷纷以高薪和各种附加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

七、调查体会

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及低端在“人才”的泛滥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只有扎实自己的基本功,才能在这大浪淘沙般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用人单青睐的对象。

所以,我觉得应该在学校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扎实练好基本功,因此列出如下建议:

(1)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打好理论知识的扎实基础,有能力者最好能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

(2)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可以尽量多考一些专业相关证书,比如说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甚至CPA,CFA,ACCA等证书,使自己手中多把握一张“门票”,也能提高自己的信心。

(3)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发展自己的人脉对工作与机遇都是很有帮助的。

(4)扩大阅读范围,增加知识面,并加深理解,培养自己对金融方面事件独到的见解,并能够促使自己的见解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验证。

(5)尽量多深入学习其他实用的知识,掌握一门外语或者计算机类,争取做一个复合型人才,对未来就业有极大帮助。

篇3:文秘专业社会需求情况调查报告

1 社会对文秘人员的需求情况

根据法国职业研究中心统计, 全世界目前有160余种职业, 秘书排在第六位。据北京市2002年第一季度公布的统计数字, 北京市文秘岗位需求数排在第三位, 岗位与应聘的人数比是1:6。由此可见, 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文秘仍将是个热门职业, 社会需求量大。实际调查的情况也是如此, 大多数公司认为文秘人员是经理主管们的左膀右臂, 是公司青睐的复合型人才, 中小型公司需要文秘人员3~7人不等, 大型单位需要的文秘人员会更多, 层次也会不一样。

通过调研, 我们发现文秘人员的职业岗位群发生很大变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文秘人员需求量在逐步递减, 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文秘人员需求量在逐步递增。大型单位分工较细, 文秘人员的需求量大, 多以行政秘书工作为主, 职责比较单一;中小型单位的文秘人员需求量小, 一般身兼多职。虽然中小型单位对文秘人员需求量小, 但中小型单位的数量呈增长趋势, 所以中小型单位的综合文秘人员的需求量总的来说是增长的。而且在经济、法律、医务方面也需要增加文秘人员来协助管理工作。

通过调研, 我们发现从事秘书职业的人员女性居多, 所占比例是97.9%, 男性占20.1%。但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 女性在中、初级秘书中占绝大多数, 而高级秘书则多数为男性。从事文秘工作性质中, 普通文员的占32.8%, 公务秘书的占23.7%, 商务秘书的占24.3%, 人事秘书的占4.1%, 私人秘书的占7.5%, 总裁助理的占12.9%, 其他的占3.7%。

经过分析, 我们认为现阶段文秘专业所针对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有“综合秘书” (办公室文员) 、“商务秘书”、“公务秘书”和“总裁助理”等岗位群体。“办公室文员”队伍迅速壮大, “商务秘书”逐渐增多, 当然也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做“公务秘书”。同时, 每个职业岗位群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变化也很大, 不断有新兴的岗位诞生。如“通讯秘书”岗位就是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才产生的。

调研发现大部分单位认为文秘人员应有专门的职业技能, 要经过专门的培训。目前, 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秘书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的人数呈现出增长的势头, 在社会各界, 尤其是用人单位很受欢迎。从调研情况来看, 社会对文秘人员的需求呈增长趋势, 秘书职业也已成为一个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化愈加明显的职业领域。

2 用人单位对文秘人员的技能要求

我们调研小组走访了具有代表性的用人单位, 针对“文秘人员应具备的能力”、“文秘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文秘人员应掌握的技能”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好的文秘人员最好具备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合作能力:懂得本行业的专业知识背景、办公室事务管理知识、应变能力、商务知识、法律知识。此次调查中, 认为文秘人员应具备大专以上文凭, 形象气质好, 具备良好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 文笔好, 语言表达能力强, 能熟练使用电脑及各种办公设备。同时各单位还希望文秘人员具备业务背景, 如生产部秘书职位要求化工或理工科背景;涉外秘书职位要求有英语专业八级证书或高级口译证书优先。公关部门秘书职位要求具备公共关系管理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等。有些单位注重“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及“使用和维护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毕业生所表现出的实际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尚存差距, 有的差距还不小。

经过分析, 我们认为, 在新形势下, 文秘人员的关键能力应更全面, 从业能力应更细致, 关键能力和从业能力所共同表现出的综合职业能力应更强。这些能力可进一步分解为专项技能, 具体情况如表1。

3 文秘人员的职业发展前景

通过调研, 我们发现从事秘书工作年限的, 3个月以下的占13.5%, 1年以下的占19.3%, 1~3年占43.6%, 3~5年的占16.3%, 5~10年的占8.6%, 10年以上的占7.6%。据调查显示, 文秘人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近各个部门的基层员工, 了解来自第一线的信息反馈。和一般的部门主管比较, 和管理层天时地利的接近优势, 使得文秘人员又具备对公司整体战略部署更全面的了解和体会。从这点上看, 单位高层在决策过程中, 多会听取高级文秘人员参考意见。另外长期在领导身边, 可以学习领导的思考与处理方法。有的被调查者认为和领导一起出去应酬, 可以扩大交际圈, 积累人脉资源。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秘书职业所需要的是通才+管理人才+创新意识。秘书是一个富于挑战的职业, 作为文秘人员, 要想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出类拔萃, 就必须放弃保守被动的心理, 而应积极进取, 迎接一切挑战。

篇4:社会人才需求报告

关键词:涉外护理  社会背景  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224-01

1 专业设置的背景和依据

1.1 时代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护士的数量远远不够,医护比例严重失调。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1~1∶1.2。我国的医护比达到1∶1。每年需要培养各层次护士15万人。纲要还指出,要加强我国护理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护理服务理念、专业技术经验、教育和管理模式,积极争取与国际社会在护理人才培养、业务技术、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201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常务会,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和措施。一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二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三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五是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也曾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新一代人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1.2 行业背景

随着国际医疗市场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激增,“护士荒”现象已日益突出地摆在各国医学界面前。未来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日本及全球其他国家将急需200万护理人才。国际人力资源公司已经把目光瞄准中国。世界性的护理人才资源的短缺,给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迈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就业的机会。据业内专家介绍,护理职业一直是国际上地位较高、薪水丰厚的职业之一。如護士在美国平均年薪达5万美元,而美国缺护士30万人。在澳洲,护士最容易找工作或获得升迁,同时,只要拥有了澳洲注册护士的资格,等于拿到了通向英联邦国家工作的“绿卡”。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对护士均有许多优惠的政策。德国更是于2013年7月开放对第三世界国家护士的输入。

因此,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流畅的国际交流语言的护士在国际上就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国内很多大中城市的医院都设有涉外门诊,而一些合资以及外资医院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扎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所以,如果护理学人才在具备护理学、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专业知识外,还能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那么就业选择将更为宽广,可以从事在华的涉外医护服务、国际技术合作交流和资料传递等。

2 涉外护理专业设置的人才需求分析

2.1 涉外护理人才的数量需求分析

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老龄化加速,护士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护士工作时间长,压力大,本国女性在就业途径拓宽的情况下不愿从事相关职业,“护士”短缺也成为近年来长期存在的“医疗难题”。为此,一些发达国家开出高薪甚至“全家移民”的优厚条件,在全球“争抢”资深护士。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2006-2016年间,美国对护士职位的需求每年以20%以上的幅度递增。目前,美国护士年缺口12万,预计到2020年缺口将达50万。除了提高薪酬水平,吸引国内年轻人加入护理队伍外,美国应对护士短缺的“杀手锏”是利用优厚的待遇和“移民绿色通道”吸引高层次护理人才。

在英国,护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着完善的体系和很高的护理水平,其注册护士被世界广泛认可。近几年,随着英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加上年龄化原因造成的自然减员,美国从英国招聘大量注册护士等原因,英国护士正以每年11%的速度在流失。数据显示,英国医疗保健系统目前护士缺员2.5万名。

由于受到海外高薪和其它优厚待遇的吸引,离开英国前往海外工作的护理人员越来越多,2012年甚至达8000多人,创历史新高。被大量“挖墙脚”后,英国也开始从国外招募护士,亚洲和非洲成为他们的首选。据统计,近年来英国每年的新增护士,一半来自国外。

面对新兴的市场需求,目前所表现出来的却是我国国际化护理人才十分匮乏。我国涉外护理专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有不少大专院校设置了相关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但相当一部分是从传统的护理专业演变而成的,其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护理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教育部的统计显示,我国目前设置涉外护理(或相关)类专业的学校数目和我国护士出国数目的比较也可以看出,我国的涉外护理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国际护理人才市场的需要。

2.2 涉外护理人才的质量需求分析

我国的涉外护理专业尚没有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真正与国际护理对接的、得到护理界公认的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国内的护理教育沿用医学的教育模式.呈现出近医学,重视学生医学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我国护士护理理念和人文情感上的严重欠缺。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应当具有建立在本土文化基础上的国际意识,具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和习俗的能力,具备国际化知识结构和提高适应国际交往和竞争需要的能力素质。根据调查,在当前情况下,医护伦理及法律法规、多元护理文化这三种知识是国际化护士最需要具备的。

(1)国际护理市场需要懂法的护理人才。

与国际护理对接,我们培养的护士医学基础知识不缺,临床技能不缺,缺的是医护伦理的深入研究和法律法规的常识。所以,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就应当接受该方面知识的灌输。

(2)国际护理市场需要熟悉心理及精神护理的护理人才。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以及全球性的老龄化趋势,今天护士的功能已不再单纯是医生的助手,工作对象也不光是疾病与病人,更多的是在心理辅导与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因此,心理及精神护理的知识是一个国际化的护理人才所必备的

(3)国际护理市场需要精通多元护理文化的护理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人口流动频繁,跨国界的科学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这些现象意味着跨世纪的文化必然是多元文化,跨世纪护理人才必需掌握多元文化护理,即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病人的需求,按照不同特点提供高水平、全方位的护理。

因此,我们应当改变护理教育理念,不仅仅着眼于国内市场,同时兼顾国外市场,形成特有的护理教育理念和护理教育模式以及相关的护理教育方式方法,将有利于打造护理特色专业品牌;架起与国际护理市场对接的直通车。让护理教育真正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让护理人才真正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S].

篇5:社会人才需求报告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类专业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当前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存在的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进一步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运用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对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进行了调查,并加以分析,对师范院校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进行研究,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计算机专业就业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方法是传统问卷调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共收回传统问卷100份、网络问卷400份,调查对象是我校计算机学院专业学生实习及就业单位、人才服务中心及—届毕业生,用人单位主要包括本省及其他省市与我校有用人历史的中小学校、中小企业等。调查表主要有基本信息和计算机专项职业能力调查(见表1)两部分组成。调查中发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大,但中小学计算机教师需求量减少。随着计算机与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软件的大量使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专业的编程人员及项目负责人或相关工程师等专业人才。另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和网络安全人才显得非常缺乏。从人才需求调查表的结果看,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非常旺盛,优秀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以往需求较大的中小学计算机教师岗位逐年减少,教师岗位已不能作为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唯一出口。

(2)地区需求差异明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对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有一定需求,他们将主要从事计算机基础

理论、新一代计算机及其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工程性开发和实现工作,而在中小城市,则大量需求从事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从事企业与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技术工作,以及在计算机与软件企业中从事系统集成等技术工作。

(3)企业招聘时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①要求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希望在短时间内具备上岗能力。多数人力资源主管和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大多数企业希望员工尽早具备上岗能力,希望降低再培养成本。在对新员工培训方面的调查中,愿意提供一个月以内培训时间的74。52%,愿意提供三个月以内培训时间的占25。48%,愿意提供三个月以上培训时间占o%。②具备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具备多种技能的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如在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基础上,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维护、信息系统管理、产品推广、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也能胜任。据调查,单位要求人才具备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占84。23%。而不要求的仅占15。77%。这反映了现代企业在人才运用上,更加强调使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③要求专业毕业生具有与从事职业相关的资格认证。企业对ri’认证的认可程度分别是国家计算机等级认证、计算机软件资格与水平考试(软件设计师和网络工程师)、全国信息化工程师和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认证。④要求具有突出的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调查显示,企业中的负责人对本科生具备的专业技能要求是:编程能力、数据结构知识和算法知识,此外依次需要具备数据库知识、软件工程知识和操作系统知识。

(4)对专业学生专项能力的要求。在专业学生专项能力调杳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计算机编程与软件开发能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此外外语能力、信息系统管理、网络管理、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等次之。

2、对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的研究

通过以上社会调查分析,发现沿用过去专业培养模式很难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须要对目前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及内容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及毕业生就业需要。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计算机专业培养上,必须与行业接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在充分认识和调查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基础上,运用课程理论和教学资源进行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的总体设计。

(2)确定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模式。重点在于研究如何使培养目标多元化,从而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和企业用人需要,进而形成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在充分考虑服务区域和现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不同学生采用分专业方向的教学,真正落实多元化的专业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出口的学生,采取不同培养方案。如在大四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对希望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增加理论知识讲解的选修课。对

希望就业的同学,增加实践课程的选修课,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从适应就业需求的角度,社会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应具备多种技能,应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多方面技能。

(3)突出专业教学特色。积极引入学历学位加资格认证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计算机软件资格与水平考试等国家计算机资格认证考试,并取得相应认证证书。

篇6:设计与社会需求调研报告

一某类产品阐述产品设计与使用之间的关系

设计无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小到一根针大到一栋高耸入云的建筑物。在现在这个物流横飞的信息大爆炸时代,设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无形的膨胀,设计在商业竞争中占据无可替代的地位。

着眼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购物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常规活动,在购物中人们摆脱不了价值的左右正如无论如何价值规律依然存在于市场机制中一样。众所周知价值由物品本身的货币价值和使用价值构成,它们影响我们将为一件商品付出多少;货币价值由产品的固有属性决定,人为改变不大;而使用价值更具有主观性对于消费者,通过产品在使用中对产品进行“升值”。其中最有效也是最普及的办法---------设计,用相同的材料制造出不一样的产品,进而占据市场。当我们面对琳琅满目的相同材料生产的产品,设计就自然而然成为消费者购买依据;综上所说即证明设计的重要性。

篇7:社会人才需求报告

一、调研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是决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行业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相关岗位人才需求的侧重点,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职业岗位对该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素质要求等,进而为编制2014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一手资料调查和二手资料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一手资料的调查主要是专业教师通过走访行业企业,对企业专家进行访谈,企业专家填写调查问卷,通过调研结果的整理得出调研结论。

二手资料的调查主要通过网络调查和电话调查方法。网络调查主要是通过向被调查企业发调查问卷电子邮件,通过回收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分析,电话调查主要是专业教师给被调查企业专家打电话,了解调查问题。同时通过网络调查行业企业相关动态资料,为调查结论的分析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三、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主要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部分任课教师进行。首先在4月初确定调研目标,然后依据调研目标设计调查问卷,4月中旬依据调研目标和调查内容确定调查企业,然后通过网络、电话展开二手资料调查,4月28日-30日三天,参与调研的教师实地走访被调查企业,5月整理调查资料,总结调查结论,撰写调研报告。

四、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被调查样本包括秦皇岛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秦皇岛开发区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岛正源工程建设咨询事务所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发出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结合网络二手资料的调查,调查结果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对应的工作岗位群

通过二手资料的调查和与被调查企业的访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对应的岗位群包括施工技术员、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工程监理、钢结构详图设计等。通过毕业生的了解,大部分学生从事的岗位均为以上岗位。

2.近3年内职业岗位对高职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1)需求人数

近3年内职业岗位对高职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75%的企业专家认为其所在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1-3人,15%认为是4-6人,5%认为是6-10人,5%认为是更多。

(2)需求变化趋势

人才需求变化趋势40%的企业专家认为呈上升趋势,35%的企业专家认为呈下降趋势,25%的企业专家认为不变。(3)薪酬标准

70%的企业专家认为将来岗位的薪酬标准在2000-3000元/月,20%的企业专家认为在1000-2000元/月之间,5%的企业认为1000-2000元/月,5%的企业认为在1000元以下。

3.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

100%的企业专家认为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

更多薪酬1000元以下1000-2000元5%5%20%15%近三年内职业岗位对高职层次专业人才的 需求更多人5%6-10人5%4-6人1-3人75%1-3人4-6人6-10人更多人需求变化趋势40%所占百分比20%系列10%系列1上升40%下降35%变化趋势无变化25%上升下降无变化薪酬标准2000-3000元70%1000元以下1000-2000元2000-3000元更多薪酬施工技术、施工管理;80%的企业专家认为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还应该包括质量检验、编制预算、资料管理、材料管理,50%的企业专家认为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还应该包括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

4.职业岗位对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从调查结果看,就专业知识能力而言,企业专家认为学生应主要具备施工技术管理能力、编制预算的能力、工程资料整理能力,从核心能力而言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5.职业岗位对该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

90%的企业专家认为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岗位学生需具备施工技术能力,75%的企业专家认为需具备资料整理能力,68%认为需具备预算编制能力。少数企业专家还对于学生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等能力提出了要求。

6.职业岗位对该专业学生应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95%的企业专家认为你学生应具备施工员职业资格证书,70%的企业专家认为学生应具备资料员证书,50%的企业专家认为学生应具备安全员证书,45%的企业专家认为学生应具备造价员资格证书,10%的专家认为学生应具备会计证。

7.关于该专业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的建议 此处调查主要是开放式问题的调查,综合专家的建议,关于该专业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走上工作岗位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锻炼才能够适应工作任务的需求;二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较差,遇到新的问题不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学生的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五、调研结论与建议 1.调研结论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群主要是施工员、资料员、质检员、预算员等,企业对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施工技术、施工资料整理、施工项目管理与监督、编制预算,职业岗位对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能进行施工技术指导、能进行施工项目资料整理、能进行预算软件操作、能编制预算等,职业岗位对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主要有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能力、施工技术的能力等,学生需要获取的资格证书主要是施工员证书、资料员证书、造价员证书、安全员证书等。2.建议

篇8:社会人才需求报告

在医疗体系中, 全科医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针对全科医生, 我国有六位一体的统一定位, 分别是医疗、保健、康复、预防、健康教育以及计划生育6方面[1]。2010年3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卫生部、教育部等6部委制定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的要求, 目前在数量上仍有很大缺口, 今后仍需要大力发展全科医生队伍。因此, 结合社会需求, 培养具备相应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 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当前全科医生培养现状以及社会需求, 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给出一些建议。

1 全科医生培养现状

当前我国在全科医生培养方面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 到2013年底, 全国已有近8.5万人参加了医生岗位职业技能培训, 其中有10%左右的人通过全科医生执业资格考试。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有130人, 卫生服务站平均有16人。对13个省市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 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82%的人员、卫生服务站有69%的人员参加了全国全科医生岗位技能培训;有68%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53%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参加护士岗位技能培训。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 平均分别有14人和4人参加全科医生岗位技能培训。

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提供的数据显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学历仍以本科和大专为主, 比例分别为42%和51%。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生, 具有高级职称的占13%, 中级职称的占41%, 初级职称的占44%, 无职称人员占2%;西医占69%, 中医占13%, 公共卫生类占9%, 口腔医学类占6%, 中西医结合类占3%。

2 全科医生培养和需求调查

2.1 调查材料

本课题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向某市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00名全科医生发放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全科医生当前工作现状以及对于培养的看法和要求。所有调查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

2.2 调查结果分析

2.2.1 总体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是来自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00名全科医生, 绝大多数在50岁以上, 具有30年以上行医经历。只有32%的人具有本科学历, 本科以下学历者占63%, 具有硕士学历者仅占5%。仅5%的人毕业之后就取得全科医生资格, 50%的人之前为内科医生, 20%的人之前为外科医生, 10%的人之前为妇产科医生。有45%的人已通过考试获得全科医生初级资格, 35%的人获得全科医生中级资格, 其余均未取得全科医生资格。

2.2.2 调查结果在调查对象中, 有25%的全科医生是因国内医疗

模式转变而成为全科医生, 有18%的人是基于节约卫生资源, 还有21%的人是出于处理百姓看病难、费用高的问题, 17%的人是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了良好平台, 19%的人则是因为医疗观念的转变而成为全科医生。

在所有调查者中, 有55%的人是通过全科医生岗位培训成为全科医生, 30%的人已经接受过全科医生培训, 仍有15%的人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

在调查的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中, 有31%的人长期工作在服务站, 42%的人长期工作在服务中心, 27%的人定期在服务中心与服务站之间调换。

调查对象中, 绝大多数人无行政职务, 目前无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相关课题进行研究。有51%的人认同当前我国全科医生六位一体的作用, 仅12%的人认为起到了一定的家庭医生的作用。全科医生给老百姓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除了常见疾病的诊疗外, 还可以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养老保健咨询、就诊引导等。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 全科医生的综合管理和临床治疗能力仍比较欠缺, 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仍有待提高。

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基础设施只能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 仅有少数能完全满足需求。调查发现, 患者和全科医生的接触程度也各不相同, 51%的患者会经常与医生沟通咨询, 医生对其身体比较了解;24%的患者只会在生病时与医生接触;18%的患者会主动与医生联系咨询;仅有7%的患者与医生建立了紧密联系, 长期保持着沟通和深入交流。

关于普通医生与全科医生的差异, 绝大多数人认为表现在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关系、诊断治疗的范围、重视各种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掌握的医学知识更全面方面。而对于全科医生个性化治疗、人性化治疗、改变诊断思路、减少医疗纠纷的认可度很低。

对全科医生自身而言, 有29%的人认为其优势在于疾病预防, 促进人们身体健康方面;51%的人认为可以和患者良好沟通, 密切接触患者, 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13%的人与患者长期联系随访, 治疗诊断比较熟悉;7%的人认为在服务范围内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绝大多数医生比较满意, 不赞同职业被贬低, 有一半人认为全科医生这个职业为自己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针对当前的行医环境, 被调查者的选择不完全一致, 且极不乐观。31%的人认为基本符合自己的想法, 37%的人认为与自己的理想还差一点, 21%的人认为非常一般, 其余11%的人则认为相差甚远。32%的人认为工资较低。

2.2.3 全科医生需求分析

在全科医生培训方面, 有42%的人认为课时远远不够, 且操作实践较少;有27%的人认为在学习课程后仍需要自己继续学习;12%的人认为课程时间设置太长;其余19%的人对全科医生课程设置比较满意, 认为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

针对一些小专科的专业技能学习, 比如皮肤科、神经科等, 43%的人认为讲课的最佳时长为1~2周, 29%的人则认为应安排多科门诊轮流两周讲课, 22%的人认为在遇到问题时自己通过看书解决为好, 其余6%的人则认为培训对工作起不到任何作用, 多此一举。

继续教育是最适合全科医生的教育方式, 有63%的人选择常年报名参加学习班, 21%的人则更倾向于选择方便的网络教育, 其余的人则对自己的自学能力非常自信, 选择通过上网或读书的形式去学习。

在培训内容上, 全科医生最为关注的是全面的医学科学知识、熟练的临床治疗技能和预防、康复知识, 而社会管理学知识和沟通表达方面则未得到足够重视。

最后, 几乎所有调查者都认为正面宣传全科医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老百姓的认识, 稳定全科医生队伍。

3 全科医生培养策略

3.1 加大宣传力度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人们通过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对之前仅会在国外出现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等已经有所了解。但调查发现, 因为缺少科学客观的宣传, 人们对全科医学的认识存在误区和缺陷。为达到普及全科医生的目的, 要对全科医生的概念大力宣传, 从而引导人们对全科医生有正确客观的认识, 使全科医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广泛支持, 有利于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2]。

本次调查发现, 大部分市民还没有真正接触或者体验到全科服务, 实践最具有宣传作用, 亲身体会方能更好宣传。因此, 要通过电视、网络、报刊、讲座等形式向社会传达政府的目的, 提高社会关注度,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努力改变人们生病就去大医院就医的习惯, 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亲身体验全科医生的服务。通过一次次的体验, 发现全科医生的服务优势,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最终达到全科医生成为人们就医首选的目的。

3.2 多举措引导

通过对医学生的调查, 发现医学生相对于老百姓来说对全科医生的认识更为清楚, 也间接反映出在医学教育中融入全科医学知识的必要性。但理解全科医生概念的医学生仅占67%, 这一结果显然非常不令人满意。在医学教育中引入全科医学知识, 同时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渗透全科理念, 从而提高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

被调查的医学生中有近60%的人在毕业之后成为全科医生, 因此在全科医生的待遇、社会地位和全科知识教育方面要有所改变。医学生不愿成为全科医生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全科医生体系还不完善, 社会地位低, 待遇不够理想以及毕业后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等, 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

需要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让他们从思想上认同全科医生。在毕业后愿意做全科医生的医学生中, 真正出于为人民健康考虑目的的仅占25%, 其余都是出于工作难找或者自身今后职业发展、增加自身医学知识等目的。只有帮助医学生摆正心态和位置, 才能使全科医生成为医学生就业的首选。

在全科知识学习上, 有41%的医学生认为最理想的教育方式是3~4年的规范培训, 有32%的人希望毕业之后直接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边工作边接受全科医生的指导, 从而快速提升职业技能;19%的人认为医学院应该设置全科医学专业;14%的人认为在毕业之前进行简短的实习和岗前培训即可, 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目前在上海实行的全科医学科学化培训, 比较符合学生的要求。若要加快全科医学的发展, 可以继续推进全科医学成为独立学科。另外, 在全科医学教育学制方面, 医学生希望能设置得更加合理, 在保证不浪费教学资源的同时, 有效利用时间。

3.3 规范全科医生培训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 全科医生最为缺乏的是实际操作经验和临床操作技能。在医学生全科医学教育上, 培养时间短和操作经验缺乏等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这也是很多医生关注的焦点。另外, 有些课程仍需要自学, 有的课程教学时间过长, 且存在内容重复现象。

根据调查结果, 只有少数患者主动与医生联系、建立良好关系, 而保持长期联系的少之又少。在另一项调查中, 全科医生最薄弱的是综合管理能力和临床治疗技能, 同时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也非常欠缺。全科医生应该多与患者沟通交流, 多打交道, 必要的沟通、管理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不可或缺的[4]。建议在教学过程中, 增加一些实践课程, 结合实际情况提供更多的实操机会, 并提高实践考核比重。

对于某些小专科的专业知识培训, 如神经科、五官科等, 多数人更加喜欢1~2周的授课方式, 同时配合其他门诊科室进行周期轮转。另外有很多医生更加偏向于自己看书, 自学解决问题, 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全科医生继续教育,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为医生提供远程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已成为全科医生踏入工作岗位后进行继续学习和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

全科医生培养需要特别重视规范化操作, 形成一个统一的资质证明和考核标准。另外, 全科医生的个人文化素养也有待提高, 应具备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4结语

今后的医疗工作中, 全科医生将会逐步成为主力军, 队伍也会逐渐扩大。在追求量增加的同时, 要严格把控全科医生的质。通过科学、合理、完善的培训方式, 逐步培养出让人们信任、满意和放心的全科医生。

摘要:全科医生的培养和教育为全科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全科医生概念的引入, 实践的积累, 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已取得一定成绩, 但仍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本文对当前全科医生培养现状进行分析调查, 结合社会对全科医生的需求, 发现全科医生培养的不足之处, 探讨完善全科医生培养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全科医生,培养,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马维红, 李琦.新医改背景下全科医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探讨[J].广西医学, 2011 (9) :1219-1221.

[2]高力军, 吴群红, 郝艳华, 等.发达国家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 2014 (1) :58-59.

[3]杨政雄.全科医生培养面临的问题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5) :25-26.

上一篇:细节之美下一篇:我的朋友你还好吗初中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