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儿童的古诗

2024-04-17

写儿童的古诗(共15篇)

篇1:写儿童的古诗

1、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唐郑谷《淮上渔者》

2、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 《村居》

3、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宋]雷震 《村晚》

4、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唐]吕岩 《牧童》

5、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唐韦庄《与小女》

6、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王禹《寒食》

7、旧国迷江树,他乡近海门。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唐皇甫冉《同诸公有怀绝句》

8、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9、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崔道融《溪居即事》

10、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明徐渭《风鸢图诗》其一

11、柳条三尺长,明日清明节。江南小儿女,采作流苏结。清许虬《折扬柳歌》

12、马啼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元刘因《山家》

1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宋〕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

14、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二

15、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唐崔道融《牧竖》

16、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 《所见》

17、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 《小儿垂钓》

18、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白居易《池上二绝》

19、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唐王维《田园乐》

20、清池玉水绕山川,携手伴友放纸鸢。杨柳轻指意欲醉,疑是梦境回童年。清轩治翁

21、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唐杜甫《江村》

2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23、晴明风月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著,一牛吃过柳阴西。宋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七

24、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唐白居易《观游鱼》

25、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唐丘为《泛耶溪》

2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 《回乡偶书》

27、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唐贾岛《宿郑州》)(节选)

28、投荒万里无归路, 雪点鬓繁。度鬼门关, 已拚儿童作楚蛮。 黄庭坚 《采桑子》

29、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明徐文长《风鸢图十首》

30、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唐李商隐《忆匡一师》

31、下床着新装,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群带。明毛铉《幼女词》

32、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3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唐李白《古朗月行》

34、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唐刘禹锡《踏歌词》

35、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宋 杨万里 《舟过安仁》

36、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唐施肩吾《幼女词》

篇2:写儿童的古诗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圆。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篇3:基于儿童本位的古诗词教学

一、文本解读,契合儿童视角

有什么样的文本解读,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很多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似乎忘记了儿童的年龄,总是在不停地挖掘词语的深义,解读古诗词的文化底蕴,充分展示教师的文学功底。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我们在解读古诗词时不能以成人的视角来取代儿童的视角。

如,《枫桥夜泊》写的是诗人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如何理解诗中“不眠的夜”,感悟“无尽的愁”呢?教师必须关注文本解读的多维视角,不仅要关注其文化的视角,与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多维的对话,而且要从儿童的视角把握文本的精髓,引导儿童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带领儿童进行精神的超越。课堂上,笔者紧紧抓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这三个问题来引导儿童感悟诗句,让儿童把诗中的“残月“”寒霜”“江枫”“渔火”“古寺”“客船”等景物想象成一幅鲜活的画面,并置身其中。通过想象,儿童就能感受诗人张继的那种漂泊之苦,那种思乡之情,那种落榜之愁。

师:孩子们,诗人张继把看到的、听到的都融进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生描述画面)

师:在你们的描述下,这幅画面就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了。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呢?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这是一个寒冷的夜晚。“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霜满天”就说明这是一个寒冷的夜晚。

生: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江面上只能看到渔火……

生:这是一个寂静的夜晚,只能听到乌啼、钟声。

师:同学们用眼睛、用耳朵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寒冷的、静寂的、漆黑的长夜。

师: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寒夜里,诗人张继人在旅途,泊在他乡,宿在客船。请同学们再来轻声地读读诗句,和诗人一样用心去感受,想想这还是一个怎样的夜晚。(生回答“漫长“”孤独”“寂寞“”忧伤“”不眠”……)

师:诗中有一个字体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是哪一个字呢?(生回答“愁”)

从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不仅是“教什么”的一种创新视角,还为“怎么教”选择了正确的起点。教师要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走进文本,换个角度体验文本———以儿童的思维去想,以儿童的心灵去体验,以儿童的眼光去发现。当然,教师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还要善于从文本深处寻找童心,丰满语文教学。

二、平等对话,走进儿童世界

在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对于生命的体认、意义的建构、价值的发现需要语文的引领。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儿童与成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笔者认为,基于儿童立场的平等对话是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的桥梁。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抒写了他隐逸生活的闲适与自在,词作隽永而灵动。“不须归”是全词的灵魂,表达了诗人不恋官场、移情山水、回归田园生活的志趣。在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志趣时,笔者首先让学生理解“不须归”的意思,接着,让学生猜想渔翁为何“不须归”,既而启发学生由渔人模糊的背影想象他的神情、语言、动作。通过这样不断的探寻、平等的对话,学生一步步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完成了一次与诗人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师:青箬笠,绿蓑衣,没有细节的刻画,只是一个模糊的背影,却留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请你发挥想象,如果你就是那位渔人,你的神情,你的语言,你的动作……

(生思考)

师:你的神情是怎样的?

生:悠闲、自在、陶醉……

师:面对着青山绿水,你也许在说———

生:这里就是人间仙境,我不必回去了。

师:你也许这样告诉飞鸟和游鱼———

生:飞鸟、游鱼,大自然有了你们,就有了生机。

师:你也许在心里对自己这样说———

生:有了这样快乐自由的生活,我还要什么呢?我连家都不想回去了。

师:这位渔人就是词人的真实写照。他喜欢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好友颜真卿在为他书写的一块碑中有这样一句话:“随意取适,垂钓去饵,不在得鱼。”

师:看来这位烟波钓徒意不在得鱼,而在于得———

生:美景;乐趣;自由;悠闲……

师:他不回去了。因为他的心灵已经找到了真正的归宿,那就是———

生:大自然。

师:是啊,渔人在大自然中钓着了一江春色,一蓑风雨,钓着了自在逍遥的人生感受。

真正的对话是平等的,是双向的,是基于儿童主体的精神与智力的互动。正如王尚文先生在《语文教学对话论》中指出:“对话双方必须是平等的、真诚的、合作的,其结果必是双方都能通过对话而臻于一个新的精神世界。”在探寻“不须归”的对话过程中,笔者引导儿童用自身的认知体验去感悟文本,对话从文本走向了心灵,有效激活了儿童的自我意识。儿童的心灵世界全然打开,与课堂、与教学主旨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三、多元评价,引领儿童成长

在很多课堂中,正是在成人单一化的评价模式下,儿童为了迎合成人的需要,开始模仿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表达,儿童的自我意识在退化。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和互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采取适合儿童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

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了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作者没有畅叙友谊,也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写了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虽然诗题点明了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是全诗中没有一个字写到送别。怎样让学生透过“接天”的莲叶和“映日”的荷花来感悟作者蕴含的深深情感呢?笔者在教学中提供了开放的交流话题,不设置标准答案,进行多元评价,让儿童将读悟结合,最终读出诗人杨万里明朗的心境、开阔的胸襟、委婉的深情。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一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说说自己读到的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我读到的是诗人高兴的心情。诗人送别友人林子方,他想友人一定前程似锦,送别自然高兴。

生:我读到的是诗人明朗的心境。林子方虽然离开了,但是朋友的离开不等于友谊的失去。所以诗人的眼中是美景,诗中是美景,心境自然明朗。

生:我读到的是诗人开阔的胸襟。因为诗人写到了西湖中的“接天莲叶”,他的胸襟如西湖那么开阔,无边无际。

生:我读到的是诗人淡淡的哀愁。景色虽然那么美,但是友人却要远去,心中免不了有一丝淡淡的哀愁。诗人不想让友人伤感,就以美景送别。

师:同学们,你们从这首送别诗中不仅读出了荷花的别样红,也读出了诗人的别样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体会杨万里明朗的心境,开阔的胸襟,委婉的深情……

古人以诗言志,以诗寄情,诗中所蕴含的含蓄的情感,就这样被学生挖掘出来了。由于不同的儿童关注的学习点不一样,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情感也就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开放的心态悦纳每一位学生,以多元的评价让儿童徜徉在文本之中,读出自己的发现,读出自己的领悟。

篇4:古诗中的快乐儿童

这很容易使人想起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个牧童,更像个小雷锋。 “欲断魂”的路人刚一提问,他就热情相答,并且用手指明“杏花村”的方向。

唐代的吕岩(吕洞宾),也写过一首《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宽阔的田野,悠扬的笛声,辛劳的牧童放牧归来,吃过了饭连蓑衣都来不及脱,就倒在地上呼呼大睡。只有那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他的身上。

而清代诗人袁枚所写的《牧童》又与众不同。一个夏日的午后,袁枚去拜访朋友,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欢快嘹亮的歌声。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头戴斗笠、身穿短褂、骑着黄牛的牧童在高声唱着《放牛歌》。袁枚正听得如醉,突然歌声戛然而止。原来牧童发现了树上的知了,并熟练地爬上牛背,踮起脚尖,小手伸向一旁粗壮的树干。而机灵的知了,却 “嗖”地一声飞走了。袁枚见状,哈哈大笑。回家后即赋诗一首: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相对而言,白居易的《池上》,则更为妙趣横生: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池塘中一个个的大莲蓬,清香诱人。一个小孩儿禁不住诱惑,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但他还不懂得怎样隐藏自己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小主人公天真活泼、又淘气又可爱的顽童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绘的则是另一番景象: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草长莺飞,杨柳轻扬,正是一派大好春光。放了学的儿童们,纷纷跑回家里拿出风筝,趁着东风放上天空。这样的春天,让孩子们陶醉,也让大人们向往。

在我的印象中,古代写儿童诗最多的是宋代的杨万里。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还有《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色的蝴蝶,淹没在黄色的菜花中。令急走的儿童,茫然不知所措。

关于儿童的词句,我知道的只有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一句 “最喜小儿无赖”,把父母之爱,儿女之欢,都尽在其中。

苏轼说: “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老舍讲:“小孩是哥伦布,把人带到新大陆。”天真无邪的儿童,不仅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快乐,而且还带来了希望。

篇5:儿童生活的古诗

明·徐文长

我亦以往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

篇6:描写儿童的古诗

1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观游鱼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3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田家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6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7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8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9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0花影

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11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音同无)

赖,溪头卧剥莲蓬。

12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3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4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15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6巴女谣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17闲居初夏午睡起

篇7:儿童生活的古诗

唐·丘为

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

篇8:巧引儿童入古诗

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较早的专门写儿童的诗篇当数西晋诗人左思所作280字的《娇女诗》。此诗极力描绘诗人的两个女儿———大女“蕙芳”与小女“纨素”逗人喜爱的娇态:“吾家有娇女, 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 口齿自清历。鬓发覆广额, 双耳似连璧。明朝弄妆台, 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 黄吻烂漫赤。”“其姊字惠芳, 面目粲如画。轻妆喜楼边, 临镜忘纺绩。举斛拟京兆, 立的成复易。玩弄眉睫间, 剧兼机杼役。从容好赵舞, 延袖象飞翮。”两个小女孩活泼娇憨的天真情态, 给读者以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

一.历代诗人关于儿童的诗歌, 基本上可以有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摹写儿童生活情景的。

1、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

儿童大多是活泼好动的。“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扑蝶的儿童快速地奔跑着, 快乐地追逐着;“妾发初复额, 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小儿女天真无邪、两小无猜地追逐着;“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 散学的儿童拿着纸鸢、望着蓝天, 无拘无束地奔跑着。“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池上》) 小娃偷了白莲撑着小艇在浮萍间快乐地穿行;“清枝满地花狼藉, 知是儿孙斗草来。”满地是四处折来的青枝绿叶, 各样花朵乱丢一气, 对斗草游戏虽没有一字描写, 但从中仍可想象出儿童们斗草的热闹情景和热烈气氛。

也有的儿童会暂时安静下来, 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就是:“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这个顽皮的“蓬头”小家伙, 专心致志于钓鱼, 怕鱼惊不咬钩, 就连路人借问道路都不给回答。再如清代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寥寥几笔, 便把爱动忽静的儿童形神兼备勾画出来。

2、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男孩子大多精力旺盛, 崇尚武力, 李商隐的《骄儿诗》可见一斑:“或谑张飞胡, 或笑邓艾吃。豪鹰毛崩男, 猛马气佶傈。截得青篑等, 骑走恣唐突。忽复学参军, 按声唤苍鹘。又复纱灯旁, 稽首礼夜佛。”张宋的“群儿鞭笞学官府, 翁怜痴儿傍笑侮”, 写了群儿模仿官府打人。更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公然抱茅入竹去”, 不免带点滑稽和恶作剧的成分。

女孩子的模仿就有意思了。请看唐代施肩吾的《幼女词》:“幼女才六岁, 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 学人拜新月。”乳臭未干的“幼女”在七夕节不向大人索要瓜果, 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大人拜月“乞巧”, 纯真可爱又幽默滑稽。杜甫的幼女“学母无不为, 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 狼藉画眉阔。”天真烂漫, 娇痴可人。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明代毛铉的幼女:“下床着新衣, 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 双手结裙带”, 居然学小姑成婚时拜堂, 既知“着新衣”, 又知“羞见人”, 并懂得以“双手结裙带”来掩饰自己的羞态, 稚气未脱, 童心可爱。

3、儿童的生活丰富多彩

乡村儿童是腼腆的。“儿童不惯见车马, 走入芦花深处藏。” (胡令能《喜韩少府见访》) 孩子们见了官员车马而跑入芦苇丛中藏匿起来, 形象地写出了平民家庭的孩子们没见过世面, 胆小腼腆。

但乡村儿童又是好客的。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作者久居客地, 重返家园, 故乡的儿童们却不认识他, 就笑着问他是哪里来的客人。这些儿童稚气活泼, 彬彬有礼。同样是唐代的崔道融这么写:“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 (《溪居即事》) 篱外不知谁家的小船, 忘了系缆绳, 被悠悠的春风吹进了钓鱼湾。正在水边垂钓的小童, 不知实情, 误以为有客相访, 便急忙放下手中鱼竿, 慌忙跑向家门报信, 想打开柴门相迎, 忙乱中却把门关上了。小童的一系列动作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乡村儿童好客的天性。

乡村儿童不仅好客, 还很勤劳。“昼出耕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农村的儿童虽还不会耕田织布, 但看到大人除草搓麻线, 便也在桑枝底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起瓜来。“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除了“小儿”, 都在辛勤地劳作。当然, 儿童的勤劳和成人还是有别的, 即使是在劳作中也是快乐的。“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吕岩《牧童》)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雷震《村晚》)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整天嘹亮地响着, 就是一幅意趣盎然的田园风景画啊!

二.还有一类诗歌是借儿童题材来表现个人情怀或反映现实生活。

李白性情旷达, 奔放不羁, “浪迹天下, 以诗酒自适”, 好像从来不以家庭为念, 实际上, 他却对子女有着最真挚、最浓烈感情。《寄东鲁二稚子》集中地写出了他与孩子的骨肉深情:“娇女字平阳, 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 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 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 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 肝肠日忧煎……”诗中所表达的情怀真让人黯然神伤。

利用儿童天真、可爱、无忧的性格特点, 来反衬主人公复杂情怀, 是诗人常用的手法。如叶绍翁在《夜书所见》中写到:“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诗人无法排遣萦绕在心头的羁思离愁, 就走出户外, 看到了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 那里有一群儿童正在捉蟋蟀。群童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举动, 与诗人的凄然情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深沉思念之中。再如, 杜牧用“遥指杏花村”的牧童反衬冒雨趱行的行人愁绪满怀, 狼狈不堪;贾岛用“言师采药去”的童子反衬自己寻访隐者而不遇的无可奈何, 怅然若失;贺知章“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儿童来反衬自己的悲哀衰颓, 久客伤老之情。正如清人陈廷焯所说:“以无知儿女之乐, 反衬出有心人之苦, 最为人妙。”

有些诗人则抛开个人幽怨, 把眼光投向了社会。如梅尧臣的“稚子将荷叶, 还充牛鼻挥”, 写了贫家的孩子没有衣服穿, 就拿荷叶把身子围起来。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贫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关心。“诗圣”杜甫也写及自己的孩子, “安史之乱”中, 他长途跋涉, 回到他的家中, 但见“平生所娇儿, 颜色白胜雪。见爷背面啼, 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 补腚才过膝。” (《北征》) “晚岁迫偷生, 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 畏我复却去。” (《羌村三首》之二) 这是以令人不堪目睹的儿童画面, 反映兵荒马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不管是清平盛世, 还是艰难时世, 儿童都是人间快乐的天使, 只要写及儿童, 就总会有纯真、美好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样在记忆中检索着关于儿童的诗篇, 不仅能够让我们体验到失去的童年记忆, 也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了那些时代。

摘要:儿童因其天性, 自古就是诗人们的吟咏对象。不管是清平盛世, 还是艰难时世, 儿童都是人间快乐的天使, 只要写及儿童, 就总会有纯真、美好的气息扑面而来。历代诗人关于儿童的诗歌, 基本上可以有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摹写儿童生活情景的;还有一类诗歌是借儿童题材来表现个人情怀或反映现实生活。

篇9:古诗中的儿童形象

可爱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这样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仅28个字,却给我们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人久居客地,重返家园,故乡的儿童不认识他,就笑着问他是哪里来的客人。这些儿童稚气活泼,彬彬有礼,十分可爱。

好客

唐代的崔道融在《溪居即事》中这样描写:“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小诗描绘了春日渔村小溪边的趣事。篱外不知谁家的小船,忘了系缆绳,被悠悠的春风吹进了钓鱼湾。正在水边垂钓的小童误以为有客相访,便放下手中的鱼竿,慌忙跑向家中报信,打开柴门相迎。诗人把小童的一系列动作写入诗中,显得平易自然,却又栩栩如生,形象地描绘出了乡村儿童好客的天性。

勤劳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中一首这么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里描写的是夏天农村紧张劳动时的情景。“村庄儿女”是指成年农民,“童孙”是指儿童。农村的儿童虽然还不会耕田织布,但看到大人们白天除草晚上搓麻线,便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起瓜来。

天真

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是写儿童诗的高手,他在《宿新市徐公店》里有这样的描述:“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末夏初的画面,接着从画面里跃出一个“急走追黄蝶”的儿童,那黄蝶被追急了,一下子隐没在菜花里。诗到这里就完了,但我们可以想象那飞奔的儿童怎样一下子站住,又在菜花地里东张西望的神态。

篇10:儿童生活的古诗

黄庭坚

投荒万里无归路,雪点鬓繁。

篇11:描写儿童的古诗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碎地声。

5、《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6、《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9、《观游鱼》

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10、《与小女》

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11、《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2、《花影》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13、《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4、《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5、《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篇12:描写儿童的古诗

1、《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花影》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3、《田家》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6、《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7、《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8、《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9、《牧童》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0、《巴女谣》

【唐】于鹄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篇13:写儿童的古诗

1. 儿童文学的优点及与语文教材的联系

“儿童文学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和训导的文学”, 这一18世纪就提出的观点生动地强调了儿童文学在教育领域的地位。但是很可惜, 我国现阶段的儿童文学并没有很好地和小学语文连接起来。我国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泉根教授认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表现方式。这是因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所面对的都是18岁以下未成年的少年儿童。所以儿童文文学和语文教学同样肩负着丰富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体验中华汉字的艺术之美, 并且让他们接下弘扬传统文化接力棒的重要责任。

由此看出儿童文学所包含的价值本身就与小学语文教育十分相似。时至今日, 我们不仅要分析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 还要注意到其在儿童认知、审美、寓教于乐等方面的作用。儿童通过欣赏儿童文学可以对人生、社会有一个初步的窥探, 还会激发求知欲, 萌发出学习的欲望。以上种种同样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本质要求。另外, 此处还另引入“课程资源”这一概念, 即“一切有利于课程实施的要素和条件”, 而儿童文学恰好是小学语文中必不可少的一类课程资源。

小学生的阅历、理解能力、识字量都存在不足, 然而儿童文学有着语言质朴易懂、表达准确、充满童趣等一系列适合小学阶段儿童阅读的特点, 所以选择儿童文学作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能更容易吸引这一阶段的儿童进行学习和理解。

在儿童文学中, 童话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题材, 是一种丰富儿童想象力的很好形式。童话中多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故事, 这使儿童更加有代入感, 这样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和道理。

2. 苏教版教材中儿童文学的入选情况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自2011年在全国发行以来广受好评。那么,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随着年纪的增长而递减, 体裁也多为故事和散文。这样的安排符合儿童的成长学习规律, 很好地为他们进入初中语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选择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在语文教材的设置上应该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而采用生活化、简洁化并且贴近儿童用语、儿童视角的文学作品,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被儿童接受, 使他们产生兴趣。应这一点的要求故事、科普类的文章正呈现随年级递增的趋势。

综上, 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利用儿童文学这一资源上有着较好的成果。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

1. 苏教版小学生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的现状

(1) 选编古诗文的意义

传统古诗文是我国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 中国自古丰富多彩的文明几乎都在古诗文中孕育而生。而在越来越全球化的今天, 随着外来文明的冲击,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忽视了这一宝贵财富。因此, 在教育领域更应该从小学就开始让学生更多更早地接触古诗文。

(2) 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其实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仍存在一些不成熟, 诸如:非出自名家的古诗词不具典型意义;部分古诗词题材离生活较远;古诗文的课下注释不够全面, 学生预习理解困难等都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这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希望能够引起教材编写者的高度重视。

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和观点

(1) 从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出发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先前提到, 古诗文是一种承载了千年深厚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能够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 捍卫华夏民族的尊严, 并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智慧。

(2) 从艺术审美角度出发

学生对于古诗文意境的体会和理解是古诗文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所以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如果加强教师对于美学的讲授和点拨, 就能够切实地让学生将美学理论融入到古典诗词的学习中去。

(3)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

总结以往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 既有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既然这样, 为什么不另找一种更加符合儿童心理需求的教育方法呢?这的确是教师应该注意的一个研究方向。

3. 古诗文教育中现有的不足及未来发展

(1) 缺乏系统的研究方向

就现状来看, 苏教版小学古诗文中的教学理念、过程和方法的研究都是零碎而不成体系的。尽管一些论文只是站在某一个角度并且不是全面地论述这些问题,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其中一些具有真正建设意见的观点。所以现阶段更应该总结出一套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方案, 让教师群体对于古诗文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2) “以诗释诗”的创新方法

所谓“以诗释诗”即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词之后用已有知识中的一部分解释新接触到的作品。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让他们的审美、爱国情感等得到提升, 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应该得到更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进一步完善。

篇14:让儿童以自己的方式进入古诗学习

[关键词]古诗 儿童 方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25

诗,是不可解的,但要真正读进古诗词,又是不得不解的。一方面,因为古诗的整体意韵,容不得我们去拆解诗词,蒸发诗意;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解、析、赏等策略将含蓄、隐蔽、凝练的诗句化解成可见、可感的意象,从而获得诗性的建构。这就要求我们在古诗的教学中,要设计出既呵护“诗情”,又适合“童心”的学习活动,让儿童以自己的方式自然进入古诗文的学习场。

一、猜读古诗文

好问、好动、好学是儿童的天性。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教学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学习者显然是与此相呼应的。古诗文毕竟是母语,离儿童较近,不像外国语言一般陌生;但又毕竟不是当下语言,又稍有些距离。若即若离的古诗文吊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愿意亲手揭开古诗的神秘面纱。诚然,对一个已有一定古诗文积累的儿童,则更有猜读古诗的自信与冲动。这是一位教师执教《清平乐 村居》(人教版第十册,苏教版第九册)的片段:

师:读了这么多遍词,相信有些句子你已经读懂了,还有哪些读不懂的,提出来大家帮着解决解决。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着解决解决呢?(学生都不能帮忙)

师:看来有点难度,没关系,让我们来猜猜,先连着下句猜,“醉里吴音相媚好”说的是谁?

生:是一对年老的夫妻。

师:就是词中的——

生:翁媪。

师:让我们接着猜,给你点帮助(出示:吴音:吴地的方言。相媚好:彼此间很亲热)想想: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1:他们俩在用吴地的方言亲热地聊天。

生2:他们一边喝着小酒一边亲热地聊着天呢。

师:来,将他们俩亲热样读出来。(学生大声齐读)

师:怎样读才能读出他俩的亲热样子?谁来试试?(一个学生放低声音,深情朗读)

师:看,这么一读,更有韵味了。有时候读书并不在声音高。让我们再读一遍。

(学生有韵味地齐读)

师:你看,我们猜着猜着就将意思猜出来了!还有哪些不懂的?

……

五年级学生已学过不少古诗,对一般诗句中的字词理解已有一定的基础。《清平乐 村居》整首词没有一句是浓笔艳墨,基本是白描手法,大部分语句学生一读即会。即便有一些字词磕磕碰碰,学生们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注解、联想情境等方式努力自解,终于在猜”的方式下走进了诗句。“翁媪”的理解来得半推半就,“相媚好”的情境朗读来得合情合理,丝丝入扣。正是这位教师具有舍得让学生“猜”的耐心与信任,学生也没有辜负教师的教学期待。这样的教学温馨,得益于教师尊重了儿童喜“猜”的天性。还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诗与词的区别(《清平乐 村居》属于苏教版中出现的第一首词),出示了同题诗《村居》,让学生继续在“读读——猜猜”中明晰了词牌名、词的题目、词的上下阕、词的行数、每行字数等特点。

遇到不会的字词提示着“猜”,碰到不懂的文体对比着“猜”……“猜读”,显然是儿童推开古诗文学习的必由之门。

二、画说古诗文

诗歌的语言以凝练著称,与散文、小说等其他体裁相比,诗歌的语言更具张力。因此,诗歌更能给读者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其蕴涵的“无言之美”(朱光潜语)尤具优势。由此,一首首古诗词就是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一段段精彩的叙述,一支支美妙的乐曲。教学古诗词最终要带领学生感受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等,这是文本内容所确定的。

诚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作偏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勾勒的是辽阔苍茫的塞外风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春江图;“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又是那么富有生活气息。教学中,应根据古诗词的这一特点带领学生感受画面美、意境美等,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言去描绘出属于自己心中的一幅图画,从而达到“文我一体”的个性阅读效果。张志和的好朋友颜真卿曾夸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青山、碧水、红桃、绿柳、白鹭、肥鱼、斜风、细雨……似一幅水墨丹青展现在我们面前。本首词的语言清丽自然,不需要逐句讲解、分析,孩子们就能想象画面,并用语言较为具体、生动地描述出来。一位教师在教学这首词时,以“张志和是一位画家”为由,让学生们对这里的青山绿水、红桃绿柳、斜风细雨的如诗画面进行充分描述。古乐响起,轻轻诵读全词,课堂流淌出那份美好与惬意。课堂中,看似在进行讨论,其实是在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言完成了对词中画面的勾勒。在讨论中,学生完成了画面呈现,让看似静止、黑白的画面变得动态、多彩起来,他们的确言语能力也自然提升。

当然,不是每一首古诗都有鲜明画面的,有不少叙述情节的古诗。教学中,让学生以讲述的方式,讲出一个个富有情趣的故事,那故事背后蕴含的意义也就自然显现。一位教师教学古诗《游子吟》时,让学生讲述那个感动了多少代人的亲情故事——

有一天,孟郊就要远行了。夜已很深,母亲还在油灯下为儿子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衣裳。她生怕远行的儿子回来晚,衣服破了没人缝补。第二天,孟郊上路了,他看到路边的小草,在阳光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心想:母亲的恩情不就像这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这样一边讲故事,一边诵读古诗,学习古诗虽平实但生动,有趣更有意义。

三、直感古诗文

文本解读常常是语文教师最为得意,甚至于最为卖弄的绝活儿。于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出现“越位”的现象,不适当地拔高、挖深、拓展,忘记了坐在我们课堂中的孩子的年龄以及他们应知应会、能知能会的内容。古诗词教学中的“越位”解读现象尤为普遍。因为,几乎每一篇古诗文都充满着哲理味,不同年龄、不同学识、不同阅历的人读了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因此,古诗词教学中的哲理感悟就得区别于一般阅读,不能由着我们教师的性子去盲目拔高或片面感悟诗理。儿童阅读诗词时的感悟得由儿童自己说了算。这是一位教师执教《池上》(苏教版第八册、西师大版第五册)的片段:

师:猜猜小娃他为什么“偷”来着?

生1:可能为父母治病熬药的。

生2:家里可能真的很苦,没吃的了。

师:呵呵,生活所迫就偷?

生1:我想小娃偷莲不为什么,就是因为喜欢白莲。

生2:我认为小娃还是特喜欢莲蓬的可爱,不是存心偷东西的,要不他会藏好的。

师:这也是!所以他才——“偷”而不藏(板书),也就不在乎浮萍的打开了。看着这一道打开的浮萍,估计一下白居易的心情。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再汇报)

生1:我们认为诗人他一定感觉好可笑,笑小娃的天真!

生2:我们想诗人一定很羡慕小娃的自由,无拘无束!

师:是啊!有人说:拥有童心的人是最快乐的,是永远年轻的。这也许就是诗人白居易。

好一个“偷而不藏”,道出了小娃天真可爱、喜欢嬉戏的童年本质。管它浮萍的打开是否会让人发现,因为小娃根本就不在乎别人的发现。在他看来,“偷采”压根儿就不是偷盗的行为,纯属玩耍之举,取乐之为。教者透过“一道”打开的浮萍,让学生揣摩诗人看到此情景的心情,实在高妙。这样的内心体验符合当时的情境。白居易的写诗意图在场景体验中像墨染宣纸一般,在学生内心渐渐化开。显然,将“偷”或“开”某一个字理解为诗眼都是不够准确的,但似乎又都离不开。“偷”“开”两个字在品读诗境的言语实践过程中不断闪烁,“偷”而公“开”“偷”而不藏或许是对诗眼的更好表述。多么直观的感受,多么美好的学习过程,欣赏这样的教学片断。

儿童的方式,当然不止于这些。唱诗、吟诗、舞诗都是儿童的擅长。因为,儿童对古诗文中的人物、事物、景物,有着天然的亲切。在儿童的眼里,它们会鲜活起来,无论哪种方式,只要儿童投入进去了,诗中的人、景、事便会如墨滴宣纸一样在儿童的心理化开。

篇15: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2、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白居易《池上二绝》

3、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4、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唐・施肩吾《幼女词》

5、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

6、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唐・丘为《泛耶溪》

7、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唐・贾岛《宿郑州》)(节选)

8、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王禹《寒食》

9、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

10、晴明风月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宋・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七

11、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唐・王维《田园乐》

12、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宋・雷震《村晚》

13、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唐・刘禹锡《踏歌词》

14、旧国迷江树,他乡近海门。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唐・皇甫冉《同诸公有怀绝句》

15、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宋・杨万里《舟过安仁》

16、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唐・郑谷《淮上渔者》

17、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唐・杜甫《江村》

18、清池玉水绕山川,携手伴友放纸鸢。杨柳轻指意欲醉,疑是梦境回童年。――清・轩治翁

19、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唐・吕岩《牧童》

20、我亦以前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明・徐文长《风鸢图十首》

2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22、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二

23、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唐・崔道融《牧竖》

24、下床着新装,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群带。――明・毛铉《幼女词》

25、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唐・李商隐《忆匡一师》

26、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唐・韦庄《与小女》

27、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28、投荒万里无归路,雪点鬓繁。度鬼门关,已拚儿童作楚蛮。――黄庭坚《采桑子》

29、幼童轻岁月,谓言可久长,一朝见零悴,叹息向秋霜。已穷极,M疴复不康,每恐先朝露,不见白日光。庶及盛年时,暂遂情所望。吉辰既乖越,来期眇未央。促促岁月尽,穷年空怨伤。――伍缉之《劳歌二首》之一

30、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唐・白居易《观游鱼》

3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唐・李白《古朗月行》

32、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崔道融《溪居即事》

33、柳条三尺长,明日清明节。江南小儿女,采作流苏结。――清・许虬《折扬柳歌》

34、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35、马啼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元・刘因《山家》

36、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37、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宋・苏轼《花影》

38、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9、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明・徐渭《风鸢图诗》其一

40、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41、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黄庭坚《牧童》

★ 儿童生活的古诗

★ 儿童古诗

★ 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句

★ 描写生活田园风光的古诗

★ 端午节古诗儿童

上一篇:车俊同志参加指导47团党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讲话下一篇:欣利汽修厂增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