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局2005年市外贸进出口情况调查报告

2024-08-25

商务局2005年市外贸进出口情况调查报告(通用5篇)

篇1:商务局2005年市外贸进出口情况调查报告

商务局2005年市外贸进出口情况调查报告

2005年,**市全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29927万美元,同比增长34%,比去年净增7588万美元,超出省下达考核目标数4227万美元,超出省建议目标数3527万美元.其中: 出口全年累计完成22889万美元,同比增长48.4%,比去年同期净增7463万美元;进口全年累计完成7308万美元,同比增长1.8%。进出口总额排全省第五位,比去年上升两个位次。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7.5个百分点。出口总额排全省第四位,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6.5个百分点。进口总额排全省第五位,增幅低于全省平均增幅18.2个百分点。

一、2005年进出口的月度分析

2005年元月,我市外贸进出口开局良好,当月完成进出口2235万美元,同比增长65%,其中机电产品出口774万美元,同比增长105%。2月份由于春节长假的影响,当月完成进出口1545万美元,增幅回落至49.5%。3月份进出口再次加速,当月完成进出口2261万美元,其中机电产品累计出口2134万美元,同比增长61.2%。博西华出口累计完成534万美元,是我市当年第一个出口超500万美元的美元。4月份当月进出口2472万美元,同比增长41.89%,出口累计完成6375万美元,同比增长60%,进口完成2138万美元,同比增长20%。机电产品出口累计完成3049万美元,占全部出口的47.8%。5月份我市累计进出口突破1亿美元,达到10847万美元。当月出口完成1825万美元,同比增长43.3%,当月进口完成508万美元,同比下降27.8个百分点。6月份当月完成进出口2599万美元,累计进出口13447万美元,排全省第五位。机电产品累计出口5063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0.7%。博西华又成为我市当年第一个出口超千万美元的企业。进口当月继续下滑。比同期下降12.5个百分点。7月份受酷暑和限电等因素的影响,当月进出口完成2563万美元,增幅首次跌落30%以内。出口累计在当月突破1亿美元,达到11920万美元,同比增长50%,进口与04年同期基本持平。8月份当月完成进出口3237万美元,同比增长98%,规模和增幅为历年同期之最,当月出口额在全省排第三位。当月进口746万美元,呈负增长状态。9月份当月进出口完成2813万美元,同比增长30.8%,累计进出口突破2亿美元,达22057万美元,同比增长36.2%。10月份,当月进出口完成2516万美元,同比增长39.8%,其中出口1983万美元,同比增长51.9,进口增长532万美元,提前2个月完成全年目标。11月份当月完成进出口2670万美元,同比增长36.9%,出口再破2亿美元大关,达20891万美元,同比增长54.3%。机电产品出口累计超过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8.2%,同比增长73%,成为我市名副其实的外贸出口主导产业。蓝岭家纺再度成为当年全市出口惟一一家出口超2000万美元的企业。12月份当月出口1999万美元,进口652万美元,累计进出口2650万美元。天长市累计完成进出口10776万美元,成为全省第一个率先突破进出口超亿元的县。全市的进出口总额基本达到3亿美元,为“十五”的进出口工作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2005年全年进出口工作的主要特点

2005年我市进出口主要特点是:(1)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外贸队伍进一步壮大。全年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162户,比去年净增34户。其中生产企业户数达107户,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6.6%。仅天长一市的生产企业就达69户,占全市生产企业总数的64.5%,天长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户数占全市总数的47.5%。(2)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增强,对外贸易市场进一步扩大。2005年**市贸易国家和地区达117个,比上年增加17个。主要贸易市场有亚洲8016万美元,同比增长41.7%;美国6297万美元,同比增长近3倍;欧盟3720万美元,同比增长12.3%;非洲2012万美元,同比增长6.7倍。今年长丰扬子汽车成功开发了中档(?)和非洲两个新兴市场。扬子空调组团参加了巴西国际制冷展,反响明显,有望06年在南美市场有新的突破。一些服装、玩具生产企业对东欧市场开发的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3)机电产品成为**市外贸出口的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全年机电产品出口突破1亿美元大关,达10864万美元,同比增长60.2%,占全市全部出口的47.5%。纺织制品及原料出口2245万美元,同比增长49.5%,玩具及运动用品出口3303万美元,同比增长29.2%。(4)生产企业出口增势强劲,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势平稳。全市生产企业全年累计完成出口11976万美元,同比增长74.4%,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累计完成10442万美元,同比增长30.9%,;累计进口6777万美元,占全市进口总额的96.3%。(5)一般贸易出口高位增长,加工贸易出口增幅下降。2005年一般贸易完成出口17861万美元,同比增长60.2%,占全部出口总额的78%;加工贸易完成出口5027万美元,同比增长17.3%,占全部出口的22%,其中进料加工4768万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94.8%。(6)新增长点贡献突出,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增强。长丰扬子汽车是我市新成立的股份制企业,在今年的对外贸易中,充分显示了新企业的活力,5-12月累计完成出口1639万美元,拉动全市出口增长10.6个百

篇2:商务局2005年市外贸进出口情况调查报告

2005年,xx区外贸出口任务为450万美元,实际完成560万美元,完成比例xxx%。2006年,我区外贸出口任务为580万美元,根据目前情况分析,可以完成任务或略有超额。

二、新进出口增长点培育情况1、2006年计划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新增外贸进出口企业5—10家,培育新的外贸进出口增长点,以方便辖区企业。

2、目前台湾xx集团、xx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已与我区签订投资协议、入驻工业园区。台湾xx集团的产品以高档消费品为主,大部分出口。xx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产品及下游产品目前主要消费市场也在国外。产品的性质决定了海外市场占据以上公司相当大的比重。随着企业陆续入驻,预计未来几年中工业园区将成为我区新的外贸出口增长点。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区当前外贸出口主要呈现两个“单一”即外贸出口企业单

一、出口品种单一,抵御风险能力较差。

我区现有出口企业3家——xx进出口有限公司、zz化工进出口有限公司、yy有限公司。2005年560万美元的出口额主要依靠xx进出口有限公司完成,单一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到了我区外贸出口的完成情况。

同时,我区外贸出口又主要集中在纺织品,其他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极小。我国棉花消费量已由1998年度的407万吨,增长到2005年度的940万吨左右,七年增长了1.3倍,同时由于石油价格的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化纤纺织品的生产,增加了对原棉的需求。预计2006年全国棉花总产630万吨,产需缺口高达350万吨以上。此外,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通过的《部长宣言》提出,发达国家2006年将取消棉花出口补贴,预计美国取消棉花出口补贴后,可使国际市场棉价上升2—12%。棉花价格上涨已成定局,必然冲击纺织品出口。另外我国出口产品一般采用的FOB(离岸价格)交易方式和美元形式的贸易结算使外贸出口企业在产品定价过程中和汇率变动情况下都承受了较大风险。

篇3:商务局2005年市外贸进出口情况调查报告

1.1 企业主观意愿上的出口不收汇

受利益驱动,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利用个别地方政府快速发展对外经济的政策导向,往往选择一些地处偏僻或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设立“出口加工企业”,象征性地生产少量货物或者甚至不生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享受地方政府的一些鼓励外贸出口优惠政策,主观上并无真实的收汇意愿。从调查情况看,辖区自2012年开始,作为招商引资项目,陆续有三家该类企业注册成立。2012年~2015年期间其累计出口1053.02万美元,截至调查期末绝大部分均尚未实现收汇。

1.2 基本均为非生产性出口代理企业

2012年8月1日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正式实施之前,虽主观上并不鼓励出口代理业务,但也无相关文件明确禁止该类业务发生,因此个别企业出现了为别的企业代理出口,最后由委托方收款的现象。以辖区企业新疆康佳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该企业于2012年6月为新疆鑫盛通石化有限公司代理出口了一批货物,最后货款由委托代理方自行收取,从而出现了该种情况下的出口不收汇。

1.3 绝大部分货物出口属异地报关且不涉及出口退税

该类企业往往具有一个显著特征即“异地货源”和“异地报关”,企业通常会选择出口口岸远离货源地,且当地货运、报关代理行业竞争激烈,管理较为混乱,出口量大的地方假借其他企业的出口货物来骗取“出口报关单”,从而出现了该类企业舍近求远的反常“异地报关”现象。

1.4 企业被动接受一定时间段内的出口不收汇

(1)因辖区外贸企业外汇业务性质所致的出口不收汇。目前辖区涉外经济涉及的贸易方式主要是境外承包工程和一般贸易两类,受业务特殊性、贸易国相关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致使出现一段时间段内的企业“出口不收汇”现象。一是企业境外承包工程。辖区目前涉及对外承包工程项下出口的主要有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新疆石油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等10余家企业,受境外承包工程施工期限时间长、境外个别国家外汇管制等因素影响,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出口项下相关款项一般需2~3年方可全部收回。二是企业开展的一般贸易。从实际情况看,一般贸易项下出口收款时间相较于境外承包工程较短,但也有部分企业存在特殊情况。

(2)因国内企业在海外竞争中普遍缺乏谈判话语权所致。目前克拉玛依地区出口多为煅烧焦、炼化产品等初级产品,产品的核心技术优势不明显,在海外竞争的优势不强,不仅在对外贸易结算币种的选择上不具有话语权,而且在收款期限上也很大程度上由贸易对方设定。以新疆石油勘察设计研究院为例,其与外方签订的出口合同一般约定汇款期限为2~2.5年,且到期后贸易对方通常会以资金紧张等为由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付款期限,从而致使其出口货物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如期收汇。

(3)受当前汇率波动影响所致。克拉玛依地区对外贸易结算中,虽然目前选择坚戈作为结算货币的比例相较选择美元、欧元等货币只占较少一部分,但前期坚戈的大幅贬值仍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出口企业造成较大的后续影响。以辖区某外贸企业为例,该企业2012年下半年与哈国某企业就“斋桑项目”签订了相关合同,合同总金额约25亿坚戈,签订时人民币与坚戈之间换算比例为25∶1。目前合同约定回款期已到,但如果企业现在收回相关款项,按当前换算比例31∶1计算,企业该项目项下将承担25亿坚戈/(31-25)=4.17亿坚戈(折合人民币约为1900万元)的损失。因此为避免损失,企业只能被迫推延收款时间。

2 出口不收汇贸易型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2.1 地方政府政策经济奖励是主导因素

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日益复杂,各地特别是西部边远欠发达地区所面临的进出口形势更加日趋严峻。地方政府在保增长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为完成出口指标任务,研究制定了针对外贸企业的多项出口产品奖励优惠政策,这些措施往往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催生此类企业产生的背后利益诱因。

2.2 企业趋利经营模式是内生因素

从调查情况看,以借壳方式出口获得奖励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例如异地主体首先在有出口奖励政策的地区注册成立新的企业,然后让无出口奖励政策的异地企业乙在其出口时以甲企业的名义进行报关,甲企业由此可凭借相应的报关单在当地享受一定比例的出口奖励,最后将奖励中的一部分支付给乙企业作为报酬款,从而实现了甲乙双方间的“合作共赢”。

2.3 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是“辅助”因素

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实施以前明确规定,外汇局可通过限制发放核销单来控制企业的报关出口,政策虽严苛但却极为有效,但改革后出口核销单的取消,使得企业可以直接到海关办理出口报关,无需到外汇局进行核销。由于该类企业只办理出口业务,不办理外汇收支业务,且很多外汇业务涉及跨区域异地办理,促使外汇局对此类企业和此类外汇业务缺乏有效的外汇监管手段。

3 值得关注的问题及影响

3.1 出口不收汇贸易型企业对地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出口奖励政策相当于对出口产品实施的一种变相补贴措施,但由于出口奖励措施的泛化实施和地方间竞争,使此类奖励政策不能将是否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是否有潜在竞争力的产品进行明确区分,仅以出口量作为硬性的评判指标,从而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使得政府的政策主导效益大幅弱化。

3.2 容易留下异常跨境资金借道流入的风险隐患

“出口不收汇”会使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一定数量的应收货款,在现行外汇管理政策框架下,境外非法资金很可能会借此渠道汇入境内并快速结汇。如果短期内大额境外资金由此流入境内,将会在某种程度上给国际收支平衡造成一定压力,对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带来冲击。

3.3 对外汇收支形势的判断与分析的影响

货物贸易改革后,新的政策法规对有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的企业要求必须登记名录,但对有进出口业务无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的企业却无相关规定,即企业无需在外汇局办理贸易外汇收支名录登记即可直接在海关办理进出口业务。该类情况的长期存在,对区域外汇收支形势的准确研判和分析势必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4 相关政策建议

4.1 完善出口鼓励政策,引导规范出口行为

建议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出口鼓励政策,补贴政策不仅以出口量为标准,还应判断其是否真正带动本地产品的出口,同时与国家外汇管理部门联合起来,外汇局将掌握的外贸企业出口收汇情况定期向地区外经部门进行通报,外经部门以实际收汇量作为“补贴”标准,切实杜绝虚假贸易骗补行为,从而不断引导和规范出口业务。

4.2 系统内加强沟通与交流,切实提升监管效率

偏远地区出口业务量小,业务种类单一,建议在外汇局系统内部对相关违规案例定期公布并设立专栏,从而引起各级外汇局的高度重视,加强学习,引以为戒,切实增强监管效果。

4.3 加大外汇避险工具宣传力度,有效降低汇兑损失

目前多数企业对避险工具的认知度尚不全面,建议金融机构在加大外币避险工具种类研发力度的同时,切实加大避险工具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特点选择适合的避险工具,从而将汇率风险降至最低。

4.4 实施多元化战略,分散市场风险

外贸企业自身在日常业务中应逐步实现出口多元化战略,通过出口多元化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性,从而借助分散市场来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摘要: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辖内企业“出口不收汇”的现象激增,某种程度上存在虚假贸易的可能,无益于辖内涉外实体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国际收支形势的总体判断,其存在的风险隐患,急需关注和规范。为详细了解相关情况,国家外汇管理局克拉玛依市中心支局专门组织开展针对外贸企业的“出口不收汇”专项核查,对辖内近年来货物贸易项下出口不收汇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对筛选出的有代表性的6家重点企业进行深度调研,并结合相关情况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外贸企业,出口不收汇,调查

参考文献

[1]乔兆颖.关于企业“出口不收汇”的分析和思考[J].时代金融,2015(30).

篇4:宿州市外贸进出口情况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11-12-13 10:43:01]

宿州市外贸进出口情况调研报告

市政协港澳台侨联络委员会

根据市政协2011年工作安排,5月下旬,市政协港澳台侨联络委员会会同市商务局组成调研组,在高士宏副主席的带领下对全市外贸进出口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到市经济开发区、埇桥区、灵璧县实地考察了6家企业,并听取相关部门、企业家代表情况介绍。调研组梳理总结我市外贸进出口情况,研究分析影响我市外贸进出口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发展瓶颈。并就宿州如何进一步加快推动外贸进出口作了深入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外贸进出口发展状况

(一)“十一五”期间外贸进出口实现新突破

1、总量迅速扩张。全市进出口总额从2005年4946万美元增长到2010年实现1.54亿美元, 年均增长25.6 %,五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4.2亿美元,超额完成 “十一五”突破 1亿美元的规划目标。

2、外贸发展方式加速转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已达10家,比“十五”净增6家,出口占比提升到17%。进出口市场不断拓展,形成了以欧、美、日市场为主体,涵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广阔市场。

3、外贸发展机制不断夯实。积极推进商务管理系统建设,全市5个县(区)组建了上下对口、内外贸合一的商务部门。充分发挥政策文件的导航作用,以政策和规划作为商务工作的主要抓手,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外经贸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稳固外贸市场、优化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2010年全市外贸发展状况

据海关统计,201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5443.7万美元,同比增长83.9%,增幅全省排名第1位,总量在全省排名上升1个位次,实现历史最好成绩。其中:出口12090.9万美元,同比增长83.5%;进口3352.8万美元,同比增长85.3%;全市进出口、出口、进口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9.1、43.8、10.7个百分点。新增72家企业备案注册登记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全市获得进出口自营权内资企业超过300家,初步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多类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格局。

全市外贸进出口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埇桥区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3000万美元,灵璧县外贸进出口首次突破2000万美元,超2000万美元县区已有4个。四县一区外贸进出口均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全年进出口任务,实现强劲增长。二是农产品进出口增速迅猛。全市农产品和板材产品企业有15家,实现进出口6617万美元,同比增长65.4 %,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43%。三是新增进出口企业增长较快。全年新获进出口经营权企业72家,超额完成省商务厅下达的任务;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5家,占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的33%;新增进出口企业累计实现进出口3926万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25%,实现历史新突破。四是外来投资企业成为进出口增长的重要力量。全市外来投资企业发生进出口实绩有25家,累计实现进出口9167万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比重为59%。五是骨干企业拉动作用明显。全市进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企业达到5家,500万美元以上企业达到8家,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24 家,累计实现进出口14790万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96%。其中安特生化实现2822万美元,成为全市进出口企业的排头兵。六是出口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初见成效。继续巩固和提高已建的宿州科技食品、田源果菜、翰森荷金来、安特生物、熙可安粮食品等

5家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全年累计出口2662万美元,占全市农产品(食品)出口的72%。砀山县、萧县打造省级农产品水果加工出口基地、泗县打造省级纺织品出口基地步伐加快,我市农产品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已初具规模,较好发挥了优势产品出口的外向带动作用和集群效应。七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组织安徽乔富企业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等国内重要展会。首次组织全市水果加工企业参加了“2010澳大利亚食品展”境外展会。

(三)2011年1-4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情况

2011年4月份,当月全市外贸进出口额实现2788万美元,同比增长213.9%,总量和增幅分别位于全省第13位和第2位,当月进出口额创历史新高。1-4月份,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7082.3万美元,同比增长91.1%,累计总量和增幅分别位于全省第13位和第2位,完成市政府全年目标任务(1.77亿美元)的40%。其中:出口4658.8万美元,同比增长78.7%;进口2423.5万美元,同比增长126%;全市进出口、出口、进口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2.2、37.3、89.6个百分点。全市外贸进出口主要运行特点:

一是市开发区、县(区)外贸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1-4月份,市开发区、埇桥区、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外贸进出口分别完成1663.3、2085.5、1144.3、251.4、492.4、1197 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1%、97.4%、37.1%、4.8%、686%、96%。

二是进出口孵化工作初见成效。1-4月份,新增备案进出口企业14家, 其中内资企业12家,同比增长120%;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5家, 比去年同期增加3家企业,累计实现进出口额72.6万美元,同比增长98%。

三是外来投资企业成为我市进出口增长的生力军。1-4月份,全市实现进出口实绩的外来投资企业有30家,累计实现进出口3283.7万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比重为46.4%。

四是农产品和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增速强劲,带动作用明显。1-4月份,全市农产品实现进出口额3172.8万美元,同比增长63.6 %,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44.8%;纺织服装产品实现进出口额1347.5万美元,同比增长87.5%,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19%,发挥了我市优势产品的带动作用。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基础薄弱。我市外贸发展由于受全市经济发展总量及产业结构所限,“十一五”期间虽然有较大增长,但仍存在总量小,外贸发展不足,结构不优等困难和问题。企业资金紧张(特别是农产品收购季节融资难问题一直无法有效解决)。

(二)新形成外贸龙头项目缺乏。一是从外资引用实际效果看,能促进全市形成新兴产业、潜力产业、朝阳产业的外资龙头项目,在我市所占比重很小、数量也不多、外向度低;二是大企业少(全市2010年底仅有5家进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企业),自营进出口企业少(全市2010年底仅有46家企业有实绩);三是投资总量偏小,大项目少、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缓慢等问题,对实现宿州发展与崛起,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一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比重低;二是企业研发人员、技术人才、专业人才紧缺,产品研发投入少,多选择模仿、委托加工方式等;三是企业以粗加工产品较多、市场竞争力小。

(四)产业结构亟待调整。我市进出口企业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和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而目前劳动力短缺,原材料价格持续涨价,导致企业出口成本上涨,许多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农产品尤其突出),使得全市有部分外贸企业产品由外销转为内销,全市外贸面临的压力有增无减。

三、对策及建议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实现工业化是宿州崛起必然之路。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抑制高

耗能、高污染、高消耗行业过快增长,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道路,重视信息和导向作用。二是优化进出口结构,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推动对外贸易健康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发挥宿州劳动力资源丰富、气候农业条件优越、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能源基础好等特点,把发展特色创汇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实行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三是紧抓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新机遇,加大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力度,推动外资项目进展,争取外资项目不断落户我市,保持全市利用外资健康稳定发展。四是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宿州市情新技术、新产品,提高新技术、新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的比重,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商品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打出宿州品牌、皖北特色、展示中国形象。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创新招商方式,促进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围绕新材料、先进设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对接和招引一批科研院所,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对接和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民营大型企业入住宿州;研究制定招引新兴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二是挖掘本土优秀企业资源,进一步扶持、培育本土企业。积极引导我市企业以民引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推动企业吸收海外基金的股权投资,开辟民营企业融资新渠道,从吸引产业直接投资向吸引股权投资转变等。三是加强对台招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台湾优势相对集中的高科技、高效农业、以及服务业等产业与我市现有优势产业的互补。

(三)加快出口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

一是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重点发挥和培育我市农产品、板材加工、纺织服装及鞋业产业集群建设,充分发挥优势产品出口的外向带动作用和集群效应。二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特色经济发展。全力打造我市水果、蔬菜、谷朊粉、淀粉、肉禽等农产品出口基地,家具板材、纺织服装、高新机电及鞋业等出口基地。三是加大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构筑服务平台。加快现代物流、信息化、产学研联合、专业培训中心、中小企业融资等平台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服务保证。

(四)建立健全外向型经济工作服务保障体系

篇5:商务局2005年市外贸进出口情况调查报告

2002—2011年, 福建省进出口总额 (除2009年同比下降6.1%外) 呈快速增长势头, 年均增长率达到19.73%。其中, 出口年均增长为20.47%, 进口年均增长为18.49%。2011年进出口额是2002年的5.06倍, 其中出口额是2002年的5.35倍, 进口额是2002年的4.60倍。总体呈贸易顺差, 且逐年扩大 (见表1) 。

2011年福建省进出口总额达1436.3亿美元, 同比增长32%, 其中出口额达928.6亿美元, 同比增长29.9%;进口额为507.6亿美元, 同比增长36.1%。进出口、出口和进口规模分列全国各省市第7、6、8位, 增幅位居第1位, 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5、9.6和11.1个百分点。2011年福建省外贸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进出口增幅逐步回升;二是民营企业表现突出;三是对新兴市场和自贸区市场出口首次超过发达国家;四是传统产品超过机电产品, 文化产品出口增长成新亮点;五是闽台贸易出口增幅大于进口, ECFA产品增势好于全省对台贸易;六是各市出口快速增长。

从2011年福建省外贸发展取得的成绩, 可以得到以下经验:一是要高度重视开拓新兴市场;二是要大力提高传统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三是要加强支撑出口产业体系建设;四是要推动企业积极参与产业链整合, 增加福建省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提升福建省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 促进福建省外贸转型升级;五是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推动产业梯度转移, 鼓励企业有效利用金融手段规避汇率风险以控制出口成本。

同时, 福建省外贸发展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出口仍以传统轻工业品为主, 出口商品附加值低;二是受国际国内多因素影响, 出口利润空间更加狭窄;三是要素成本提高, 竞争优势下降, 国际订单转移;四是国家外贸政策与税收政策间的协调性不足。

二、出口商品结构

(一) 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情况

2002—2011年福建省工业制成品出口平均占到出口总额的93.37%, 而初级产品占6.63%, 福建省是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导且占份额比较稳定 (见表2) 。福建省若要进一步改善现有的商品结构, 提高技术含量状况难度较大, 福建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二) 主要出口商品情况

从表3中可以看出,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福建省出口商品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平均占出口总额比重达到61.84%, 纺织服装和鞋类则平均占到24.8%。福建省主要出口商品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服装、鞋类等, 占比接近86%。鞋类和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占比相对稳定, 这是因为市场基本饱和, 需求弹性比较小,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大。另外, 由于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及欧洲债务危机等的影响, 福建省传统制造业出口有回升迹象, 而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略有下降趋势, 这跟福建省在危机之后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中东、中亚、俄罗斯、南美以及非洲等市场) 有着直接关系。

(三)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技术含量情况

福建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 平均增速为18.97%, 技术含量总体不断提高, 但不同年份也呈现一些不同特点。2002—2008年福建省出口的机电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2008—2011年福建省机电产品出口的技术含量有下降的趋势, 而传统机电产品出口却有上升的趋势。2011年, 新技术产品中的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产品出口开始呈现回升迹象, 航空航天技术产品出口达到了4.54亿美元, 同比增长140.18%。福建省出口机电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特别是在2010年, 高新技术产品中的光电技术产品、电子技术产品、生命科学技术产品以及材料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 出口分别达到了27.58亿美元、6.51亿美元、5.09亿美元和7129万美元, 同比增长分别为64.1%、38.7%、32.9%和64.9%。

三、出口市场结构

福建省主要出口市场比较稳定, 依次为亚洲、北美洲、欧洲、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同时出口市场比较集中, 亚洲、美洲和欧洲仍然是福建省主要的出口市场。2002—2008年, 亚洲占比呈下降趋势, 欧洲和美洲占比呈上升趋势, 非洲和大洋洲占比也呈上升趋势, 而从2008年开始, 亚洲占比开始上升, 欧洲和美洲占比开始下降, 非洲占比上升, 大洋洲占比比较稳定。主要原因:一方面, 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西方债务危机的影响, 欧洲和美洲的市场需求开始疲软, 订单下降, 所以引起部分市场占比下降。另一方面, 由于福建省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同时也稳固传统市场, 如非洲、东盟、亚洲等市场, 使亚洲、非洲市场占比上升。

四、出口主体结构

2002年福建省具有出口实绩的企业共4708家, 2011年达到了13878家, 10年间增长了1.95倍。其中贸易主体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出口主体从以三资企业为主发展到以集体及私营企业为主, 而国有企业, 无论从企业数量, 还是从出口占比都有所下降。2002年, 福建省具有出口实绩企业中, 三资企业3280家, 占比69.67%, 出口额104.66亿美元, 占比60.24%;集体及私营企业846家, 占比17.97%, 出口额17.59亿美元, 占比10.12%;国有企业582家, 占比12.36%, 出口额51.48亿美元, 占比29.63%。而2011年福建省具有出口实绩的三资企业4610家, 占比33.2%, 出口额391.34亿美元, 占比42.1%;集体及私营企业8927家, 占比64.3%, 出口额445.33亿美元, 占比48%;国有企业341家, 占比2.5%, 出口额91.97亿美元, 占比9.9%。出口主体呈多元化, 结构更合理, 这跟福建省积极推动外贸体制改革, 鼓励“国退民进”等政策有着重要关系。

五、主要出口贸易方式

福建省出口贸易方式得到了优化, 加工贸易出口比重有所下降, 但仍然是出口的重要方式, 一般贸易方式出口额占比上升, 逐步占据主导, 由2001年的48.5%提高到2011年的68.1%, 进口占比由2001年的34.7%提高到2011年的59.6%;加工贸易出口占比由47.8%下降至27.1%, 进口占比由46.6%下降至30.7%。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 仍以出口加工方式为主, 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传统制造业产品, 加工贸易方式占比下降较为明显, 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 但加工贸易仍然是重要的贸易方式。即加工贸易出口中, 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主导地位, 高新技术加工贸易出口次之, 再者是传统大宗商品纺织、服装、鞋帽、箱包和玩具五类加工贸易出口。

摘要:近年来, 福建省外贸发展步伐加快, 2011年全省外贸增幅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通过分析2002—2011年福建省外贸情况, 总结发展经验, 找出存在的问题, 重点分析福建省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市场结构、出口主体结构以及出口贸易方式等实际情况, 以期为福建省制定外贸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福建,进出口,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方式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22弘扬劳模精神心得感悟下一篇:教师的自我评价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