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好的初中英语课

2024-07-21

一节好的初中英语课(精选8篇)

篇1:一节好的初中英语课

如何评价一节好的英语课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英语教师都想积极探索如何变革课堂,让课堂45分钟真正发挥主阵地作用,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掌握教师所授内容,尽量不把学习任务带到课后去增加负担,进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英语学习。那么我们如何评判一节英语课为好课呢?

一、教师充当导演,限时讲授

在过去的英语课上,我们教师总是不放心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认为他们天性顽皮、好动,让他们自主学习,完全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效果。于是教师就满堂灌、一言堂,从头至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台戏,教师在前面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效果并不理想。其实教师心中也明白这些实际情况,但就是不想也不敢将课堂交给学生,他们认为只有亲自讲授了所有的知识点,自己心里才踏实,每次考试教师总喜欢看一下试卷上有没有自己未曾讲到的知识点,如果偶尔看到试卷上有和自己课堂上讲的题目相同或相似,立即欣喜若狂。但是结果真的如教师想象的那样吗?该对的学生还是对了,该错的学生还是错了。所以我们英语教师应该深刻思考这种现象,为什么自己讲了那么多,效果却不如人意。

教师必须充分领会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不应该完全主演课堂,而是要高超地引导课堂,自己只能像导演一样组织协调,切不能自演自唱。英语教师要给自己立下规定,每节课自己只能讲授多长时间,不能多讲。限制了讲授时间,不是降低了学习要求,也不是减少学习内容,而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益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这就给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像以前那样反正时间很多,浪费一点无所谓,现在要句句讲要点和重点。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精心备课,深度把握教学大纲和内容,将没有必要讲授的知识点删减。因此,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减轻了负担,教师却增加了负担,但是形势所逼,我们英语教师必须适应这些变化,向课堂有限的时间要效益,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二、以生为本,学生扮演主角,成为课堂的主人

英语教师把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让他们扮演课堂的主角,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学生也要更新观念,学会自我学习,充分调动自己学习的潜能,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守株待兔,认为反正所有的知识点老师都会在课堂上详细讲授,自己只要到时认真记好课堂笔记就行了。我认为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课堂效率。

(一)有效预习

以生为本的课堂,学生必须课前充分预习,了解这节课英语教师将会讲授什么单词、词组、句型和知识点,哪些是重点、难点,哪些难以理解,才能完全把握住课堂,做课堂的主人,否则就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非常被动。

学生在课前可以借助一些参考资料或网络,了解这一单元的背景以及相关资料。例如在学习牛津6A第7单元《At Christmas》前,学生可以先查阅圣诞节在哪一天,它的由来,在哪些国家庆祝圣诞节以及人们如何欢度圣诞节,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二)小组合作

英语教师在学期初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安排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教师会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学习任务让小组去完成,学习小组所有的成员必须通力协作、全员参与、献计献策,要有大局观念和集体荣誉感,有时候要放弃个人的英雄主义顾全学习小组的利益。例如我在讲授《On the farm》这个单元时,我让学生想出自己知道的水果、蔬菜以及庄稼,各个小组成员绞尽脑汁,然后每个小组安排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小组想到的名称,写得既正确又最多的那个小组为优胜组。

(三)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彰显个性,不要感到拘谨,生怕教师斥责或同学嘲笑,把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放在心中不说出来,这样显然不利于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很多题目换一种思维去解答会省去很多弯子,化繁为简,既理清了自己的思路,也帮助了其他同学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英语教师也更加器重你,对你刮目相看。

(四)学会归纳和小结

一节英语课下来,学生自己要学会归纳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将各个知识点进行细化梳理,可以用自己通俗易懂的语言归纳整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要拘泥于众多的条条框框。譬如有些学生在归纳以“o”结尾的名词复数时说,有生命的加es,如tomato,potato,mango,hero等;没有生命的加s,如piano,zoo,radio,photo等,一目了然,便于记忆。

三、师生配合默契,力求最大的课堂效益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配合默契、融为一体,教师课前必须充分了解所任教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不切实际,让学生完全放开,结果适得其反,起不到任何效果。教师是一节课的导演、主持人,要有高超的驾驭能力,就像放风筝一样,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绳子必须自始至终抓在你的手中。一节课成功不成功、精彩不精彩,关键在于教师引导有方。学生成了课堂的演员,一定要在教师这个导演指导下扮好自己的角色,不能天马行空,随着自己的性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总之,一节好的英语课只有教师课前更多的输入,课上才会有更多的输出,这也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南莫镇邓庄小学)

篇2:一节好的初中英语课

什么样的英语课才能称之为“好课”?我想,这或许要取决于评价方式。以前多看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而今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化,更看重的则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总觉得好课与优质课之间并不是完全的对等关系,要想把每节课都上成优质课,这也是不太现实的。好的英语课堂的标准是什么?各位专家名师向来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正所谓“教无定法”,虽没有严格的规定,但我认为好课至少应该是能吸引学生的,扎实的,高效的,丰厚的,唯真的。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好比是手拿指挥棒的交响乐指挥家,乐团演奏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并进行积极、有效引导,作为英语教师仅仅依靠流利的口语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甚至是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亦师亦友的亲和力、流利悦耳的口语,听者如沐春风,课堂上又怎能不积极?

好课一定是扎实的。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叶澜教授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了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即便教师课前准备的再充分,课堂上讲的天花乱坠,脱离了学生这个主体,忽略了学生的要求,课堂上的“独角戏”不就是如此这般吗?

好课应该是高效的。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每个教学任务、环节的把握,都应该做到层层深入,循序渐进。高效的英语课堂不是热闹熙攘的农贸市场,更不是教师选秀表演的舞台。每个教学环节设置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够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领悟体会。学生是否有收获,是否有成 就感,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学得好不好,这是衡量高效课堂的标准。而作为英语课,没有花拳绣腿的那一套,没有眼花缭乱的各式各样的活动,没有了看似热闹无比的讨论,我们还剩下些什么呢?华丽丽的背后,伤害最大的还是学生。倒不如化繁为简,略去那些不必要的环节,回归课堂的本色,无须刻意雕琢。

好的英语课是丰厚的、实在的。丰厚不等于容量大。丰厚的课堂要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上,凡是凌驾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任务都是没有意义的。每个班级基本上都有三个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优等生能在课堂上充分锻炼了自己,提升了能力;中等生能牢固掌握住基础知识,并有效运用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困生能完成简单的任务,重获自信;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课堂就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教师在预设教学任务时都要不遗余力地尽力做到,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有绽放自己的舞台。

好的英语课堂更应该是唯真的。世上不存在完美的东西,课堂更是如此。有缺憾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对学生们丰富无比的想象力要有很好的掌控与驾驭能力,这对年轻教师而言,只有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实践、遗憾与反思才能换来三尺讲台上的挥洒自如,气定神闲。当然,即便是精雕细磨,课堂上也有不少东西超出了预设范围,但正是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真实的、智慧的互动才会有生成性的领悟,而我们的英语课堂正是因为生成而精彩。虽说缺憾也是一种美,但这不等于课堂可以出现“硬伤”,讲课时的口头语泛滥,重点难点不突出,口语不流畅,板书有错字,拖堂等都是好课中不和谐的音符,要坚决避免。

篇3:什么是一节好的体育课

观点一:教研员心中的好课

学生喜欢的课是好课;不以考试为目的的课是好课;“授人以渔”的课是好课;“敢为人先”的课是好课;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是好课。

观点二:校长心中的好课

体育课要有安全防范措施, 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课堂结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体育课要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多种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育体和育心相结合,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教师在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的同时, 要逐渐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

观点三:小学生心中的好课

学生认为好的体育课应该有好的体育教师, 学生们喜欢有幽默感、活泼、健美的教师;认为好的教师要有好的身体素质, 动作示范要准确、优美;在对待学生方面, 好的教师应该和学生像朋友一样相处, 能够倾听学生的声音;上课时, 应该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和带有器械、比赛性质的游戏;学习的内容难度不要太大, 而且应劳逸结合, 不要一个劲儿地练;教师应该多介绍一些保健常识, 对保持健康有利。

观点四:家长心中的好课

体育课应该是安全与快乐的;应该注重交往能力的培养;应该能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应该让孩子学会锻炼的方法, 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综合以上各类人群对体育课的不同观点, 做为体育教师的我, 深感肩上责任之重, 那么什么样的课才能算是好的课, 又应该如何上好体育课呢?我认为, 一节好的体育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和解读。

一、一节好的体育课首先要体现体育运动的特点

(一) 体育课应该是学生在学习如何进行体育运动

体育课的效果通常是学生学会了和更加熟练了某个运动技术, 如果某节课甚至某个单元就是“身体锻炼课”, 不以学某种运动技术为目标, 只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那么这种课在特定的教学目标和需要下也是可以进行的, 但是这种课是特定的, 是有针对性和限度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非常规的设计, 而且在锻炼课中也应让学生学习锻炼的原理与方法。

(二) 好的体育课应该是学生在进行“身体活动”

如何让学生进行“身体活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a、所学习的技术必须是运动技术 (指有大肌肉群参与的动作方式) ;b、运动技术学习和练习交替进行;c、体育教学中一般要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d、全课要有科学的生理负荷。

如果某节课甚至某个单元都是在“探究性学习”, 它由于强调了学生的认识和开展探究性活动, 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动的负荷。那么, 这种课也是在特定的教学目标和需要下进行的, 其意义是“有价值的弯路”, 是为了“某种特殊学习意义的时间牺牲”, 是“为了更好地砍柴而磨刀”。因此, 这样的课要有效地和有限度地进行, 不可多用和滥用。

(三) 好的体育课应该有实际的效果

要能通过每一节体育课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其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学生在学习每节课后技术都要有所进步;

2. 学生在学习每节课身体都要有一些良好的反应;

3. 学生在学习每节课后都要有所感悟;

4. 学生在学习每节课后都能体验到某种成就感;

5. 学生在每节课中都会被规范行为和受到教育。

二、好的体育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目标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在体育教学情景中的原则

体育教学目标一定是在体育教学情景下实现的, 体育教学情景以外的应该不是体育教学目标。

(二) 包含努力因素的原则

教学目标中一定具有暗示着学生的努力的行为, 不包含努力的行为不是目标。

(三) 可选择性原则

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可选择的努力方向的一种, 不具有可选择性的必然不成为目标。

三、一节好的体育课的核心是处理好教材

处理教材, 就是加工教材, 也就是常说的体育教材化工作。所谓体育教材化是依据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 针对体育教学条件, 将体育的素材加工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过程。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过程”, 恰当、合理地处理体育教材 (教材化) 。

能够把抽象的运动技术变成一个生动的教学过程;把运动技术教学过程和锻炼身体的过程结合起来;把运动技术教学过程变成一个使学生“边练习边认知、边实践边思考”的过程;把运动技术教学过程变成一个集体学习的过程;把运动技术教学过程变成一个让学生体验快乐和成功的过程。

四、一节好的体育课应是主导和主体相辉相映

学生的主体性应该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当前学习课题的好奇和执着的探究行为上, 而有一定探究意义的学习课题则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前提条件和最重要的诱因。教师还要能利用简洁、精练的讲解和示范以及有序的教学组织, 给学生留下“主体性活动的时间”。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要形式的传习式教学毕竟是教学的主导形式和主要形式, 也是教师主导性的重要形式, 在这种主导的教学中恰当地配合以其他的教学形式, 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应该就是理想的体育教学形态。

总之, 体育课的好坏, 关键看体育教师如何安排, 如何掌握科学的方法对体育课进行及时调整, 不断完善体育课的内容和组织形式, 使其对学生健康起到应有的作用, 使体育课让每一个学生喜欢, 让每一个学生参与, 在运动中享受运动的快乐, 快乐中学习运动技术, 在快乐中学会掌握技术的方法, 健康第一的理念在体育课堂上充分体现。

摘要: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与健康课程也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要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要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关键词:体育课效果,教学目标,体育教材化

参考文献

[1].洪黛英, 《体育与美育》,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1

[2].彭荣玖,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改革》, 《贵州政协报》, 2000

[3].张学兴, 《对抓好小学体育工作的几点看法》,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81

篇4:如何上出一节好的探究课

一、知识回顾,合作探究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是从三角形的哪些角度得来的?

生:从边和角两个角度.

问题1:三角形中满足两条边和一个角,能否成为等边三角形?请回答问题:等腰△ABC中,AB=AC,请补充一个条件,使△ABC为等边三角形.你是借助于哪个判定得出的?

(学生思考后,自己填写,讨论交流)

生:添加条件AC=BC,借助于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师:很好,不难看出,无论添加条件AC=BC或者AB=BC,都是通过从边的角度得到等边三角形的.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生:添加条件∠A=60°,借助于“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A为顶角,那么还有其他添加角的方法吗?

生:(补充回答)添加条件∠B=60°,借助于“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请具体说出证明过程.

生:如果∠B=60°,借助于AB=AC,∠B=∠C,因为∠A+∠B+∠C=180°,所以∠A=∠C=60°.故△ABC为等边三角形.

【反思】学生先入为主地从边和角分别单独解决了问题,结合边和角一起解决等边三角形的判定过渡很自然,也揭示了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区别,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本节课的问题情境中,也使他们大脑真正“动”起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在引入环节中创设有价值、有效的、衔接紧密的问题情境对一节课探究课是非常必要的.

二、证明猜想,形成结论

师:根据以上探究,请同学们总结出一种新的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提示:从边和角两个角度来总结)

生: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6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在熟悉定义和“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基础上,从角和边两个角度总结: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问题2:那么如何验证“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个判定的正确性?请大家给出证明过程.

(学生自己先写出证明过程,教师请两位证明过程不一样的学生板书.)

两名学生板书如下解法:

(1)已知:△ABC中,AB=AC,∠A=60°.

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证明:∵AB=AC,

∴∠B=∠C.

∵∠A+∠B+∠C=180°,∠A=60°.

∴∠B+∠C=120°,

∴∠B=∠C=60°.

∴∠A=∠B=∠C=60°.

∴△ABC为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已知:△ABC中,AB=AC,∠B=60°.

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证明:∵AB=AC,

∴∠B=∠C=60°.

∵∠A+∠B+∠C=180°.

∴∠A=∠B=∠C=60°.

∴△ABC为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请大家观察两位同学的证明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两个都用了同一个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那么不同点是什么呢?

生:不同点在于条件,一个是∠A=60°,另一个是∠B=60°.

篇5:如何评价一节好的体育课

——新授课

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评价一节好的体育课,怎样的体育课才算是一节好的体育课,我翻阅了很多的体育杂志与网上的对一节好的体育课的标准的讨论,每位老师或专家都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都是都从整体上来讲一节好课的标准的,没有对每个课型的的有较为具体的评价标准,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评价一节体育新授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教学设计评价

教学设计其实就是备课,它是教师“事先”对教学活动的预测和设想,是体育课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应该说教学设计愈充分愈好,教学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由于新授课是新授教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太了解,所以要充分备课,认真做好三备工作,即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器材。这不仅是制订体育教学计划的依据,还是经济利用体育新授课时间的基本条件。

1、备教材。是指体育教师在全面了解《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掌握个教材在大纲中的地位、教材性质、难易程度、安排的课时数及其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等。这样教师才能站在宏观的高度上,去分析教材,合理安排教材和搭配教材,使教材之间产生正迁移,从而缩短新授课的教学时间。

2、备学生。是指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其生长发育的规律。例如:高一年级的女生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力量较差,需全面协调发展,女生活泼好动,自尊心强,在教学中应多正面鼓励,激发学习兴趣和自尊心。体育教师还要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有无伤病,有无体育特长生以及学生的现有体育知识和技能水平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真正作到有的放矢,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现新授课时间的价值。

2.3 备场地、器材。是要求体育教师上新授课前,了解本校常用运动项目(大纲规定的必修教材、部分限选教材和任选教材)的场地教材是否齐全、优良情况及其布置得是否合理等,并能根据其情况制订出确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等,力求不因场地、器材问题而无谓的浪费体育新授课的时间。

二、从教学效果评价

篇6:一节好的初中英语课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已清晰地呈现出三大趋势:评价对象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既关注“有效教学”成果的达成,也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强调评价标准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从静态性走向生成性。在此趋势下各地教育行政或研究部门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条条框框地勾画出了一堂“好课”的轮廓。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之为一节好课呢?德国体育教学法专家海克尔得出的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一是出汗,二是笑;我国崔允漷教授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的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叶澜教授对“好课”标准提出了“五个实”:(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郑金洲教授将“好课”概括为“十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因此,不难看出,“好课”不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概念。不同的评价主体与客体、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都会形成不同的标准。就体育与健康教学而言,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堂类型的课其标准也有所不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标准下的“好课”的看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多元性,为广大体育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了一定的自主性。下面我们就一起队今天这节课进行一些交流、分析、思考。

第一、这节课的特点看是否具有体育课的特点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体育学科性质是这样阐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这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地阐述和说明了体育学科的三个本质属性(毛振民):第一,体育是一个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的课程;第二,体育课必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第三,体育课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健康为目的。换句话说,不具备以上三方面的基本属性任何一项,体育课程就不能成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明确地表明体育学科和体育课的特点,确定了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标志,甚至也区别了体育的“主体教学形式”(与其他学科很不一样的户外的实践课)与“辅助教学形式”(与其他学科相近室内的理论课)的区别,说明了体育课必须是以运动技术学习和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和主要形态的课程,说明了体育课要有运动负荷和必要的练习密度,也说明了体育课一定是“要具有健身和锻炼程序与效果”的课程。“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明确地表明了体育学科学校中的“选手锦标体育”的区别。在学校体育中实际存在有两大类的体育形态,一类是群众性和健身性体育形态,这就是体育课和课外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另一类是较高水平的俱乐部活动和代表队的训练,前者为身体和愉悦身心的基础上还肩负着向高水平体育成绩冲击为学校和地区争荣誉的任务,因此体育课必须强调“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的程序和效果”,不能将体育课程生硬地与作为文化的体育运动相衔接,这就是多年提倡的“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含义。既然好的体育课首先是要体现体育学科的性质,那么在具体的体育课中体现体育学科性质的标志是哪些呢?毛振民教授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育课体现体育学科性质的标志是:学生在“学习”,教师是在“教授或指导”,课的效果通常是学生学会了和更加熟练了某个运动技术。而这一点的具体标志又有以下5点:

1)有明确的基本教学内容:学生面对一个他们尚未掌握和正在掌握过程之中的教材,这个教材通常是运动的技术,通常的情况下课的效果是学生学会了和更加熟练了某个运动技术。

2)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传授;教师的教学行为目的是“教会教材”,教师的课中的行为主要是围绕这个教材来进行的,教师在课前要围绕教材来备课。

3)教学活动时间占上课时间的大部分:教学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延续,这些教学活动主要有讲解、示范、练习、展示、教学比赛等内容。

4)课的过程要符合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课的过程是根据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的规律来设计的,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掌握技能的规律等。

5)课的过程是按照教学规范有头有尾的:按照一般的教学要求,体育课必须要有必要的开始和结束,要有教学的常规。

如果某节课甚至某个单元就是“身体锻炼课”,不以学某种运动技术为目标,只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那么这种课在特定的教学目标和需要下也是可以进行的,但是这种课是特定的,是有针对性的和限度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非常规的设计,而且在锻炼课中也应让学生学习锻炼的原理与方法。

2.其次,体育课体现体育学科性质的标志是:学生在进行“身体活动”,而这一点的具体标志又有以下4点:

1)所学习的技术必须是运动技术:所谓运动技术是指有大肌肉群参与的动作方式。而不是现在被列为体育,但没有大肌肉群参与的运动和智力性游戏,如多米诺骨牌、电子竞技、棋

牌文化等,这些内容一般不能成为教学内容,至少不能成为主体教学内容。

2)运动技术学习和练习交替进行:没有练习是不可能学好运动技术的,因此在教学必须是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而且练习一定要有一定的密谋,在当前中国的体育教学情况下,练习密谋一般要达到35%左右。

3)体育教学中一般要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为了更好地掌握技术,身体素质的提高是必须的,好的体育教学必须要在恰当的时机安排身体素质练习,而且这种安排还随着教学单元的进展越来越重要。

4)全课要有科学的生理负荷:要科学地设计和控制由于技术练习和身体素质练习而带来的生理负荷,要根据所教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课的平均心率,设计课中运动与休息的节奏,一般来说,学生在课中大汗淋漓是不行的,完全不出汗也是不行的。

如果某节课甚至某个单元就是“探究性学习”,它由于强调了学生的认识和开展探究性活动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动的负荷,那么这种课也在特定的教学目标和需要下进行的,这种课的意义是“有价值的弯路”是为了“某种特殊学习意义的时间牺牲”,是“为了更好砍柴的磨刀”,因此,这样的课的目的一定要明确,要有效地和有限度地进行,不可多用和滥用。

再次,体育课的效果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要落实

体育课体现体育学科性质的第三个标志是:体育课要有实际的效果,要能通过每一节体育课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而这一点的具体标志又有以下5点:

1)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后技术都要有所进步:教师要在教学观念上还要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每个单元和每节课都要有意义,都要有效果。因此单元和课的教学目标要定得具体,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对于学生应有的进步和判断、衡量这些进步的指标要心中有数,并尽可能地反映到体育教学目标中来从而进行评价。在进行展示教学时一定要把这些指标告诉同行请他们一起来判断。

2)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身体都要有一些良好的反应:教师要在教学观念上首先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每个单元和每节课都要锻炼学生的身体。因此每个单元和课都要进行有效的和针对性强的身体素质练习,要有一定的强度和练习量,要让学生的身体在上完体育课有一些好的反应,如肌肉酸痛和适当的疲劳感,从而达到体育教学锻炼学生身体的作用。

3)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后都感到有所感悟:教师要在教学观念上还要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每个单元和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因此单元和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有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道理的讲解和知识的传授,体育的知识很多,不能都依赖理论课的教学,要结合体育实践课教学不断地传授,并注意让学生通过传授和发现懂得体育运动的原理,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锻炼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的目的。

4)学生在每节谭的学习后都能体验到某种成就感:教师要在教学观念上还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每个单元和每节课都要学生体会到小小的成功,这个成果包括有运动技术的提高、知识的获得、身体的锻炼、比赛的胜利、同学的友情以及教师的表扬,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中逐步建立起自信,逐步建立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但是要注意这种成功和乐趣都要求是真实的和有一定深度的,那些嘻嘻哈哈的游戏和单纯的笑声并不代表,也不构成这种深层次的乐趣。

5)学生在每节课中都会被规范行为和受到教育:教师要在教学观念上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每个单元和每节课都要学生受到教育,每节课都要不断地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要通过课堂常规、纪律教育、集体教育等不断让学生记住体育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使体育教育真正成为教育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场所。

第二、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而具体

教学目的是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一节好课必须做到教学目的具体明确,切实可行。所谓“好课”,就是指符合课标精神,符合学校条件,满足学生需要,教学目标明确、具有特色,实现综合目标有实效。即课堂上您真的关注了学生吗?学生运动兴趣激发了吗?知识是您直接“给”的吗?还是经过您真心“引导”的?您组织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是有效的吗?您的教学环节是否是过于饱满?课的结构是否合理等。课堂教学目标能否达成,关键是看教师能否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提出合乎学生客观实际的目标。对体育教学而言,一堂好课,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看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对教学内容内涵的把握与分析,创设一种氛围,设置某种情景,使学生忘我地、兴致勃勃地、主动地投入到那种愉快的体验、探索之中。其情感被激发,一个个跃跃欲试,欲罢不能,这样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水平目标、行为目标才能实现。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首先应该关注的是目标达成度。

第三、看这节课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作为一堂好的体育课,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让体育委员带领练习,教师巡回观察、适时引导、及时纠正,在自由

练习时,让学生们找出自己的得失,互教互学、互助合作、共同提高。利用间隙集中学生观摩动作,强调技术动作细节,抽出学生示范练习、分组练习或观看其他组成员练习,通过各种练习,增强组内成员的凝聚力,形成小组间的竞争意识,教师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以实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境界,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必然是兴趣黯然。然而,要想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去锻炼的话,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充分发挥,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如果我们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在练习的过程中就会尽情去做,会努力去达到学习目的;(2)我们应该选择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如引导发现法、赏识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自主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等等。而这些教学法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用民主的、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从而发展他们的智能和体能。(3)要有传授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动作技能,对重点技术环节详细讲解、示范。要做到精讲多练、多介绍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去尝试,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提高自我反馈能力。总之,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愉悦中提高技能,是评价体育课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四、看教材的选择是否恰当,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

恰当地选择和组织教材。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是上好一堂好课的关键所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次分明、深浅适度,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教材的安排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五个领域目标的达成。

第五、看教学的结果是否有效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仅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受益的多少,也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受益面的大小。一堂课对授课班级的学生来说,是否有意义,对多少学生有意义,对这些学生有多少意义,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基本依据。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等等,都应立足于“实惠”,都要着眼于“高效”。“好课”一定是因“校”制宜,因“班”制宜,因“生”制宜。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能够围绕学生各自已有的经验和未来发展的不同需求而展开,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着力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热情,以确保课堂上没有学生是“局外人”,没有学生被“边缘化”。如果课堂教学能够让所有的鸟都歌唱,让所有的花都绽放,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高效的。

教育对象的发展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发展说到底就是变化,但这种变化应是积极进步的变化。因而,上你的课之前与上你的课之后,学生是不是有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就成了你的课是否称得上“好课”的重要尺度。好课就是应当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怡情广识,受益非浅。有效的课堂教学引发的学生变化可能是多方面的:知识的变化,表现在知识的量的累积;能力的变化,表现在能力水平的提升(思维的敏捷、深刻、缜密);情感的变化,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受到赏识的愉悦、战胜困难的快慰、收到成功的欣喜等),从而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心向的变化,表现在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兴趣更加浓厚,克服困难的意志

更坚定,投身学习的态度更积极、更主动。正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总之,一节“好课”首先是常态下“有待完善的课”,以往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很多听课者、评课者在听课前往往带着某种理想化的模式来听课、评课,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一味地对授课教师“高标准”、“严要求”,求全责备。这样只能挫伤教师的教改积极性,或者使授课者课前“千锤百炼”以求“完美无缺”。其实,平实是一节“好课”的基本要素。“好课”是常态下的课,它不是摆设,无须掩饰,而是具有非常强的普适性,“好课”的原则或者理念不需要特殊的条件支持就可以实现。叶澜教授视“好课”为常态下“有待完善的课”,侧重于其“真实性”。“真实性”则提醒我们关注“好课”的缺点,通过反面来认识和学习“好课”,而避免不实的夸张或歪曲。一堂平时的体育与健康课,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暴露,因此我们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对研讨并改进。这也正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之一。有“问题”的课并非都不是“好课”。一节“好课”无须样样完美,只求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对学生有收获,对教师有感悟,或对听课者有启迪,我们就可称为“好课”。其次,“好课”背后应该有情境衬托。体育课堂教学是在师生身体、思维交互活动中进行,有很强的情境性,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指向课堂的整体情境,而不是仅仅指向教师或学生分离的行为。来自课堂主体的师生双方的任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蕴涵着多种复杂的因素,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背景下,才能做出恰当的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具体到每一堂课,各种各样的“好课”评价标准都只是给我们教学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我们不应将它绝对化、教条化。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中,我们能拿着一张写满条条框框的课堂质量评价表去验评所有教师的课,这种表格果真存在吗?课堂教学的情境化提醒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一些优秀公开课的教案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学,也不能对所有学生从头到尾只有一种教学形式上课。情境是体育课堂教学保持鲜活的支柱,是保证每节课具有鲜明“个性”的源动力。再次,要应用前瞻性的眼光看待“好课”标准。有些体育与健康课特别是教改课、研究课,因为只是一种尝试,有时当堂课上并不能显示它的的闪光之处,但它是某种理

念实施的开端,或者是培养某种意识,这样的课往往是课上播种,课后才能开花结果。对这种课评价标准的适用眼光就不能仅局限在课上的短时效果上,而要着眼于长久的、甚至是学生终生受益上,即要有前瞻性的眼光。简而言之,一堂好课的标准至少应该包括五个方面,即(1)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2)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3)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也就是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迪(4)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也就是平实的课。不管谁在听课,要做到心中只有学生(5)一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也就是有缺憾的课。其基本表现是(1)一堂好课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2)一堂好课必须兼顾有差异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3)一堂好课必须体现运动思维的深度。(4)一堂好课应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

其他一些有关“好课”标准的观点:

1、一节好课应是以关注学生为核心;

2、一节好课应是以个性张扬为特征;

3、一节好课应是以合作交流为形式;

4、一节好课应是以现实生活为纽带;

5、一节好课应是以探索体验为主线;

6、一节好课应是以扎实有效为基础;

7、一节好课应是有遗憾的。

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愉悦中技能得到提高;在课堂中能够让学生和睦学习,并能使学生有所发现,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生龙活虎,使之产生对下一堂课的渴望,并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才算是好的体育课。

好课是飘扬理念的课。好课是孕育激情的课。好课是挥洒个性的课。好课是创造空间的课。好课是自然而然的课。好课是不拘一格的课。

一、“好课”不必面面俱到

二、调动积极性不是目的三、“好课”的标准是创新

建构主义观点探讨一堂好课的标准: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师生有效的互动性

(3)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实践性

(4)学生真正的理解性

(5)预备学习材料的良好组织性

篇7:怎样上好一节好课

兰香小学

张莉鹏

一、做到三个“提早”

⒈提早一刻钟熟悉教案。教师每天上的课一般都在前一天或者前几天甚至几周前已经备好,仅备好课还不能进教室,必须在离上课至少一刻钟前再次打开备课本,浏览教案,熟悉教案,进一步明确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生是在怎样的知识、能力基础上进入本节课内容的学习的,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成学习目标;哪些学生更需要怎样的特别帮助,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上课前,一定要把上课的全过程在自己的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预想一遍。只有这样进入课堂时,才能胸有成竹。⒉提早十分钟准备教具。熟悉了教案,教师心中已经明白应该准备哪些教具。小黑板、挂图、录音机、多媒体等,凡是上课需要的教具,都应该在上课前准备好。这样上课才紧凑,否则待需要用教具时,却发现教具没有准备好,再去准备就会耽搁时间,影响教学效果;省略不用,更要影响教学效果。⒊提早三分钟到达教室。提早进教室,要做两件事:一是关心学生。下课了,学生处于休息或活动的状态之中,往往不知上课的临近。教师一进教室,把教本、备课本往讲台上一放,就暗示学生马上要上课了,应该安静下来了。如果学生还沉浸在活动的兴奋之中,则需要教师以语言提示,请学生开始做上课的准备,把课本、作业本、文具盒以及其他必需的学具拿出来放好。二是酝酿情绪。临上课前,教师静静地站在讲台前,头脑中浮现的应该是上课的过程,教师要开始调动自己的情绪,蓄势待发。上课铃声一响,教师就要像参加百米赛跑的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一样开足马力向前跑,这样的课效率才高。

二、强化三个“意识” ⒈强化目标达成意识。上课犹如赶路,首先要知道目的地在哪儿,往哪个方向走,这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上课一般不会没有目标,多数情况是教学目标写在了备课本上,但上课时常常疏忽了。淡化了目标达成意识,上课的随意性就大,等课上得差不多了,才发觉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不能达成了。因此,教师上课一定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所有的教学策略都要服从于教学目标的达成。⒉强化学程导航意识。学程导航是海门市关于课堂教学的新提法,本质上还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句话。学程导航强调的是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引导、帮助下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服从于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帮助学,但绝不能代替学。“学程导航”是一种教学思想,要贯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⒊强化时间调控意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现拖课,或完不成当堂课教学任务的情况并不少见。这都是因为教师上课时缺乏强烈的时间调控意识。时间调控意识强的教师上课,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心中都很明了,把时间投放在最主要的教学环节,投放在课堂教学的重点上,投放在突破教学难点上,其他非主要的教学环节时间用得十分地节省,这样上课效率就高。这样的教师带班教学,自己教得省力,学生学得轻松,教学质量高。

三、体现三个“带进” ⒈把生命带进课堂。这句话初听上去,似乎是一句废话。其实,这是指有一部分教师由于职业的倦怠,意志的消沉,上课成了他无奈的行为,这样的教师人是到了课堂,但心没有到,生命不在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课的教师生命一定要在场,这是关键之关键。教师生命不在场,还说什么要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就成了一种善良的空想。要上好课,教师首先要把生命带进课堂,要意识到每一节课都是自己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我们应该让这一段又一段生命历程多姿多彩,有滋有味。没有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命力的涌动,我们的教师职业生涯真会成了一种乏味的人生苦旅。我积极倡导把生命带进课堂,让我们的生命之花在每一个课堂上精彩绽放。⒉把智慧带进课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过程。这句话人人会说,这个理念人人都懂,问题在于究竟如何贯彻这一理念,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操作上的问题。其实教学的最优化是教学的心理学化。教学的智慧正在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规律的深刻把握。上课前,教师要分析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基础上进行本堂课的学习的?新知的生长点在哪儿?学生是如何完成知识的建构的?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哪里需要帮助?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准确地把握了这些问题,教师上课就能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把智慧带进课堂,强调的是教师上课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⒊把微笑带进课堂。许多教师业务水平不错,口头表达能力也行,但亲和力不够,上课时老是板着脸,学生望而生畏,课堂上很难有生动活泼的状态出现,这不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在本质是把对学生的感情写在我们的脸上,把我们对职业的热情、对人生的热爱体现在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这样的课堂学生如沐春风,在自然愉悦的状态下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享受生命的成长。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实际上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关系到教师职业生命质量的提升。上好一节课,很容易做到;上好两三节课,也不是很难;关键是上好每一节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上好每一节课,这就难了,这就需要毅力,需要坚持的功夫。学生的成长、教师的进步、学校的发展需要我们这样的一份坚持。做家长满意的教师,从上好每一节课开始。上好每一节课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追求,成为我们学校生活的常态。

篇8:一节好的语文课,从导入技巧开始

1. 目标展示导入法

教师要做到熟知教学内容,掌握课文重点,确立明确目标,直奔学习任务,在开课短短的几分钟内,将当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展示给学生。如教学《谈语言》一课时,我将本节课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主要工具,怎样才能使文章的用语达到口语化和规范化呢?在学习完《谈语言》这篇课文之后,我们就会找到确切的答案。大家想学习这篇课文吗?”目标展示导入法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是一种简洁易用的导入方法。

2. 联旧揭新导入法

联旧揭新导入法是通过旧有知识的联系来揭示新知识的导入方法。是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背景,利用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处理获得知识迁移的过程。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地将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如我在教学《醉翁亭记》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课文《岳阳楼记》,通过简短的比较,再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中,这样学生不会感到突兀,使新旧课得到了自然过渡与衔接。

3. 巧设悬念导入法

在新课教学之前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既能体现教学重难点,又带有悬念趣味的问题,往往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逐疑探秘的学习情境之中。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时,我一上课就说:“今天我想考大家一道科普题,大家有兴趣吗?”学生一听语文课考科普题,一下子来了兴趣。我问大家:“红色的花朵代表热情奔放,令人精神振奋,但大家想过没有?花儿为什么会这样红?”于是学生积极思考,抢着发言,经过短暂的讨论后,我才引入新课,使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迎刃而解。

4. 操作体验导入法

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都是从动作开始的,让学生经常在课上动手操作,可刺激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可有效地营造课堂氛围,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如在教学诗歌《湖心亭看雪》一课时,我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画笔和颜料。在正课开始时,我则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鼓励学生看谁画得快,画得好。于是,学生们细读课文,勾描涂抹,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对于本课诗歌内容的理解,也就在学生的操作体验中顺利地完成了。

5. 直观形象导入法

初中生的思维还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思维方式还偏重于感性认识。因此,适当地在课堂导入过程中采用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草莓》一课时,不用课件演示,也不用挂图,而是带着草莓实物走进课堂并引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6. 故事启迪导入法

由于故事情节生动,内涵丰富,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果利用故事自身的特点,生动形象地通过故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也不失为一种最佳的导入方法。比如我在讲授《马说》一课时,我通过伯乐相马这个核心内容,简略地讲述了伯乐相马的故事,通过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能顺利地导入新课,还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7. 音乐情境导入法

为了营造课堂教学的氛围,我常常根据课的教学内容,采用音乐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音乐情境中开始新的学习。如在教学《阿炳在1950》一课时,我没有像以往一样通过作者生平介绍来导入新课,而是采用播放《二泉映月》录音的形式,让学生欣赏和感受音乐中深沉、激扬、悲恻、傲然的情绪,由此自然过渡到《阿炳在1950》的教学,让学生来探究阿炳的坎坷命运。这样,比枯燥的介绍和说教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地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阿炳。

上一篇:市卫生局机关2011年度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工作计划下一篇:校园惊悚灵异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