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传统文化作文

2024-07-04

书法传统文化作文(共9篇)

篇1:书法传统文化作文

书法又名云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融汇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每当读到:“中华书法,生动形象……”的句子时,一种复杂的情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那是我与书法的爱恨情仇。

一个有深厚文化氛围的家庭,一个酷爱书法艺术的爸爸,让我与书法结缘很早。翰墨飘香之中,铁划银钩之间,我却始终无法亲近它,甚至对它满怀痛恨。

我痛恨它,是因为它既累又费时,远不如去打一场篮球那么酣畅痛快。而且我觉得书法若有情感,它肯定不喜欢我!看:我呆呆地站在屋里,目中无神,看起来就像一个年逾花甲的小老头,无精打采地蘸墨,动都还没动两下子脸就已经有胡须了!不仅这样,“他”还让我的手抖得不行,写的横变成了一条小蛇,写的竖变成了一根歪木棍。写毛笔字的时间好难熬,我变得特别会“磨洋工”,花了“一个世纪”的时间只写了两个字,瞬间一记爆栗从天而降,“吃”得我眼冒金星!好痛!

无论我怎样不喜欢,对于书法练习,爸爸从未松口让步。爸爸常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于是别人玩耍时,我在写字;别人看电视时,我在写字;别人玩累了,酣然入睡,我还在埋头苦练……练着练着,有一天,眼前冷冷的字居然变得温柔了。我仿佛看到眼前打开了一扇窗,窗外的阳光照在身上懒洋洋的,金光闪烁中,各种字体款款而来,都对我展开了笑脸。渐渐地我走近了它。

书法,它是那么博大精深。它既有趣又有特点。它的每个字都会给人不同的感受。“飞”字的两点就是你的羽翼,让人感觉若行若飞;“天”字的一横就是“整个天空”,“天”字盖着一个人,让人感到辽阔宽广!书法极富特点,他们的笔画、样子千奇百怪,变幻莫测。一个“事”字,运用不同的粗细笔画,它的样子可以是方方正正的大西瓜,也可以是一位修长的亭亭玉立的仙女,还可以是一位有钱的贵妇人;“飞”字在我眼里既可以是一把弯刀,也可以是倒了的喷泉……

慢慢地,我喜欢上了书法。

铺毡、展纸、加水、蘸墨,我运笔如风,时间的流逝我已经无暇顾及。写啊写,窗扉轻启,清风徐来,我看到了《诗经》、《楚辞》,看到了唐诗宋词,看到了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看到了窗外这全新闪亮的世界,我陶醉其中……

篇2:书法传统文化作文

写书法首先准备好文房四宝,哪些是文房四宝呢?分别是纸、墨、毛笔、砚瓦。然后将墨汁倒进砚瓦中磨,再将准备好的白纸平铺在书画毡上,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将毛笔握紧,抬头挺胸,将毛笔蘸好墨后在纸上书写。

“收锋,回锋。”我痴迷地望着学书法的哥哥姐姐们那跳跃笔尖和留在纸上的那一个个钢劲有力的大字,便也缠着妈妈要学习书法,于是,我就在书法的海洋开始遨游。

刚步入书法的大门,难免有些不适应。老师先教我学握笔姿势,两指在前,两指在后,一指紧贴比干,要求坚持二十分钟。刚开始我觉得这个动作十分简单,可不一会儿我就发现我小看了这个动作,变得又酸又痛,好像关节也在吱吱作响,耳边好像有天使与恶魔在斗嘴,改放还是不放呢,我想起了王羲之一生艰苦奋斗,每天坚持练好几个小时书法,最终练完八缸大墨,成为了世界书法历史上最有名大书法家。一想到这个故事,我就咬咬牙,决定坚持到底。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握笔练习,我终于可以学习写字了。只见老师端来了一个装满墨的砚台,拿来了一张黄色的毛边纸,然后把起我的手,沾了沾墨,把笔移到了纸上。我好奇地看老师的笔轻松地在纸上跳跃着,一会儿停顿,一会儿向下按,一会儿向左平移,笔尖像一只小燕子欢快地嬉戏着,没几秒钟,一个端正秀美的“一”就出现了。我心里早就痒痒的,一等老师指导完毕,就开始动手了,我把毛笔左抓抓,右抓抓,不知如何下笔,只好胡乱地找了一个起点,用力地按了下去,可因太用劲,把“一”的一头变成一个大锤子,我这次吸取了教训,开始轻轻行笔,结果“一”的四周出现了“锯齿”,我心灰意冷,但又想起了老师说过“写书法心要静”,接着又细心地练了好几个“一”,终于练出了一个自我感觉不错的字,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于是我开始树立了信心。

篇3:书法传统文化作文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 它以汉字为书写对象, 经过数千年的汉字演变和发展, 从商殷时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秦篆、汉隶到晋唐时代的真 (楷) 、行、草, 既是汉字的历史也是书法的发展史。它具有统一的结构规范和优美的线条, 再结合书写工具的不断提高和发展, 既可发挥笔、纸、水、墨的特性, 又可在书写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 并形成了艺术的个性和风格, 使书法升华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 给观赏者以审美的愉悦, 从而完成了书法艺术的特质和价值。因为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为基础的, 而汉字的笔画及其组合的方块字形结构本身就具有美的特质, 再加上书写者巧妙运用汉字的笔画线条的各种变化, 抒发各种情感, 这样汉字的美感就更加突出了。这也是汉字区别于诸如英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等其他文字之处。

中国书法艺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它包含着历代人的创造、实践所形成的卓越艺术, 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 它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称赞的那样:中国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因此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然而近十几年来。在中国现代书坛上却刮起了一般“丑书”横行的歪风邪气。有些中国书协的领导利用自己在书坛的特殊身份, 为这股歪风邪气推波助澜, 他们甚至带头大写“丑书”, 并公开大搞“丑书展”。2012年2月27日, 胡抗美、沃兴华书法展在上海隆重开幕, 中国书协领导及各地书协纷纷发贺电、献花篮表示祝贺。胡、沃二人身居中国书协要职, 头戴“博导”、“教授”的光环, 却公开大搞“丑书展”, 这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愤慨和书法报刊等媒体的批评。

这种严重败坏中国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玷污书法艺术纯洁高雅的丑怪现象, 必将引起国人及全世界的关注, 甚至会受到来自世界的批评和指责。“丑书”的风行, 不仅是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破坏和玷污, 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伤害, 对人类文明的亵渎!如果让“丑书”风行。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中国书法必将濒临灭绝的危机。因此, 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 以长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促进中国书法的健康发展。

提倡“丑书”者, 他们打着“突然传统、大胆创新”、“张扬个性”的招牌, 实则是摒弃中国书法的优秀传统, 破坏汉字的固有结构, 抛去书法艺术的基本功。

“丑书”倡导者们所谓“突破传统”, 实则背离传统。中国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真、行、草各种书体, 经过几千年的进化, 经过历代书家的精益求精的锤炼。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书法艺术。它具有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具有靓丽的美感和为美而构成的严谨的书法规范, 因此, 这种高雅瑰丽的艺术, 才被尊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如果我们后代人不按照传统的严谨的法度和规范去继承和发展, 而是随意地去胡涂乱抄制造“丑书”、“怪书”, 这哪里还是什么中国书法的国粹呢?如果书法没有历史的传承, 没有历史的根基, 还能称其为“文化遗产”吗?

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 它包含了相当的艺术基因和艺术创作形式, 因此中国书法的发展之路, 绝对不能离开自身的历史和传统, 而是应该强调和强化与传统历史的一脉相承。要坚持“非遗”的原则, 但并非排斥书法的创新, 所要强调的是, 当它作为“非遗”时, 它的主体、主流、主干等, 必须从传统中走来, 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才有创新。没有对传统的继承谈创新, 只能创出丑书怪胎或书法的异类!没有中华书法传统为根基的书法就不能称之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而只能称之为别的什么艺术了。

当然, 中国书法的传承必须是动态的, 发展的, 传统书法的真草隶篆各种书体, 必须依然存活于当代书家的书写中, 书法的诸体的历史沿袭要传承有序, 代代传人。当前曾出现书法艺术断代的危机。由于信息传播的现代化, 电脑代替了书写, 手机取代了手写书信的交往, 甚至连小学都没有了书法课。好在近几年在很多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有识之士相继呼吁下, 教育部才同意在全国小学教育中恢复了书法课。当代书法爱好者日益增多, 书法人才辈出, 书法又开始复兴起来。我们认为, 今日的书法依然为人书写的而一切机器的、电脑的、印刷的、设计的、制作的或伪造的“书法”, 都不能真正作为“非遗”的书法, 至少不是书法的主体。同时书法还要与时俱进,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去创新, 书法也必须富有时代精神。

“丑书”的倡导者们打着“张扬个性”的旗号, 实则是破坏汉字的固有结构, 把汉字写得支离破碎, 歪歪扭扭, 把汉字的笔画结构随意堆砌拼凑出所谓“有意味的图象”, 创新出谁也不认识的“丑字、怪字”, 甚至错字连体。例如沃兴华的草书横幅标明是唐代书应物的一首“滁州西涧”诗, 却错字不断, 仅在“独怜幽草涧边生”一句中, 就把“怜”字写作“情”字, 把“边”字写成“过”字, 从整体看出是奇丑无比。

“丑书”严重违犯了国家的《文字法》。《文字法》规定:汉字书写要规范, 这当然包括书法所书写的真 (楷) 、行、草、隶、篆各种书体, 都要求写规范字。因为以上各种书体经过几千年的精益求精, 已经形成了规范的写法。我们今天继承书法的传统, 就必须按书体的规范去写, 绝不能容许某些个人任意胡涂乱抹, 更不容许有些“丑书家”们把书法各体的规范写法任意扭曲, 把汉字肢解、错位、变形等做法, 破坏书法艺术固有的写法和汉字结构笔画之美, 就是严重违犯《文字法》的行为, 我们坚决反对之。

“丑书”之所以风行, 其作者往往披上一层高深莫测的神秘理论外衣, 有了理论的支持和论证, 一则可以唬人, 二则增加了丑书作者的底气和分量。其理论论之一, 就是从西方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的武库中搬出一个“法宝”, 即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的“有意味的形式”论, 并从中转化出“形式即内容”、“形式至上”、“不见字形, 唯见神来”等论调。他们主张形式就是一切, 完全否定了书法的内容, 否定书法中汉字所表达的内容, 甚至把“内容”改称为书法的“素材”, 一切为形式服务。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 他们便任意胡涂乱抹地“创造”出令人难以辨认的“墨色图象”, 以各种随意拖出的线条和墨块拼凑、堆砌出来的“天书”, 便成了“可以无限想像, 随意索解”的所谓“有意味的形式”书法“杰作”, 立马意义非凡, 身价倍增了。奇怪的是他们所鼓吹的“形式论”, 即不遵循中国书法传统的形式规范, 如字法的对称、均衡和谐和章法结构的完美性、线条的变化多样性、辩证统一性以及节奏韵律等, 却专门推崇割裂、残缺, 欣赏污损、癫狂、荒诞等非理性的表现, 这只能是心理趣味的畸形, 是意识荒诞的恶作剧表现。

在上海举办的胡抗美、沃兴华的“丑书”大展中, 并没有实现他们所鼓吹的“不见字形, 唯见神采”, 相反, 却是不见神采, 唯见胡涂的线条和乱抹的墨块。例如其中沃兴华写的条副《水盈盈》 (见文末) , 三个字用拖来扫去的干涩用笔, 形成了“污水一沟”的“墨象”, 令人不堪入目。如果没有作者的标题注明“水盈盈”三个汉字, 广大观众有谁能认得出呢?再看胡抗美的一副草书“杰作” (见文末) , 观者翻来复去地看, 但没人能认出他写的文字内容到底是什么, 即使能勉强认出一两字也念不成句。 (反正文字内容不重复) 但唯见浓淡墨色的杂陈, 枯笔横扫, 墨迹胡乱排列。请问, 这种天书似的书法作品究竟能给人什么美感?他们胡涂乱抹的“丑书”, 可以说丑到了无情、无味、无汉字内容、无功力、无理法的地步, 那就是真正的“丑八怪”了。

中国的书法艺术必须要表现一定内容的。既然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 而汉字是有意义的, 书法所书写的诗词佳句等内容, 都是由汉字来表达意义的。因此可以说:汉字被书写的样态, 就是书法的形式, 而书法中汉字所表达的意义就是书法的内容。诚然, 书法家也往往通过汉字的笔画线条的各种变化来表达思想感情, 但这变化的各种线条是汉字的组成部分, 最终表义仍是汉字的意义。因此具体说, 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样态与表现情感意义的叠加, 是书法的形式与表达内容的完美统一体。书法如果没有汉字所表达的内容, 就不称其为书法了。犹如戏曲或歌曲, 二者都是词与曲完美的结合而形成的艺术, 如果戏曲没有唱词、念白, 歌曲没有歌词, 而只有曲, 那还叫戏曲或歌曲吗?书法也同样。假如你请一位书法家为你的办公室或客厅写一副内容是“业精于勤”、“天道酬勤”或“观海听涛”、“海纳百川”或其他诗词佳句以励志或抒怀, 结果这位书家却写出肢解汉字或谁也看不懂的“丑书”, 人家会生气地责问:“你写的这是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们看不懂!”

据说有位中国书协副主席、博导、教授曾为深圳市某大厦题写公司商名, 写出后有人说:写得太丑了, 这会不会影响市容?这位“丑书家”却以“你们不懂书法艺术”来回敬批评者。

如果有人说丑书作者缺乏书法的基本功, 背离了书法艺术的美字规律, 丑书家们却往往以“举世皆浊, 唯我独清”的姿态, 用“突破传统的创新”、“本性的独特”等说法来遮丑。

丑书理论大谈“有意味的形式”, 但这“意味”不是通过汉字的意义, 而只是通过线条形式来表现的。然而大家都知道, 中国书法艺术是通过汉字的意义和汉字书写的样态来表情达意的, 这也正是书法的核心内容, 例如千年不朽的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怀素的《自叙帖》、杨凝式的《韭花帖》等诸多名家名帖, 或潇洒或隽逸, 或沉郁或悲愤, 或凄惨, 或静穆, 或飞扬或雄强……这些情感风格, 都是通过汉字的意义和汉字样态的变化来表现的。

书法的情感表达需要一定的表现方式, 这就构成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 而形式只是内容的表达工具。对书法形式美的追求是古今书家的共性。关于书法形式美,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家都有很多详尽的论述, 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丑书家们虽然鼓吹唯形式论, 但他们却摒弃中国书法传统的形式美, 所谓“只有打破传统的旧形式, 才能创造新形式, 才能为书法增添神采”。其实, 传统的“旧形式”不一定就不能反映内容美, 如旧体诗词在当今仍为很多创作和欣赏。更何况中国书法传统的形式美, 如对称、均衡、和谐、韵律, 线条和墨色的变化及章法的辩证统一等, 依然是当今书法艺术美的重要因素。

当前书坛不是也有些人为了突破传统的书法形式, 为了展厅效应, 为了抢眼而出现许多影响形式美的负面效应吗?诸如用五颜六色来装璜, 为了追求“残缺美”, 把字面搞成支离破碎, 为了打破传统的“横成列、竖成行”的模式, 而“创造”出东倒西歪、杂乱无章的行列方式, 甚至把汉字进行肢解、错位变形、扭曲化, 成为“丑书”的新模式。这种唯形式主义书法究竟能给观众带来多少美感?

“丑书精美”们如果只讲“形式至上”论, 而不讲内容, 为什么他们所展出的作品内容仍然是中国古代诗词佳句?为什么不随意堆凑线条、墨块以更好地去表现“有意味的形式”?如果主张“不见字形, 唯见神采”, 为何仍坚持以汉字造型为“创作素材”?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 说白了, 无论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理论如何左右“丑书精英”们的思维方式, 但是, 他们毕竟生活在中国现实的生活中, 他们明白, 如果真的抛弃了中国书法的本体汉字, 去搞西方的形式主义、抽象主义、墨象主义等, 那么他们的“丑书”作品将一文不值。他们热捧的西方艺术理念尽管与中国传统书法理念相去甚远, 但他们为了生存的饭碗, 却不得不打着中国书法的旗号, 书写的仍是由汉字所组成的诗词佳句, 只不过挂羊头卖狗肉而已。

丑书家们也常从中国古人理论中去寻找支持和论证。其理论之一是清初傅山在《作字示儿孙》中所说的“宁拙毋巧, 字丑毋媚, 字支离毋轻滑, 宁直率毋安排。”他们往往断章取义, 不讲历史背景。其实, 傅山当时提出“四宁四毋”是有历史背景的, 是有针对性的。清初康熙皇帝酷爱元代赵孟頫和明代董其昌为代表的妍媚书体, 于是“天下书家莫不改体而趋之”, 这样便出现了全国千人一体的“馆阁体”书风流行于社会。当时具有反清思想的傅山针对此风提出了反潮流的“四宁四毋”的口号, 虽然未免有点矫枉过正, 但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不要忘记, 傅山在“四宁四毋”之后, 还说了“足以面临池既倒之狂澜”的话。这说明傅山除了反对当时书法流行妩媚之风, 同时还强调书法要回归临池于汉魏晋唐的传统。傅山所说的“四宁四毋”, 并非如字面上所理解的宁可“拙劣粗野、丑陋可憎、支离破碎、轻狂直率”的背离书法的美学原则。其实, 他所谓的“拙”是朴拙, 即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他所的“丑”, 则是指石鼓文、峰山石刻之领略其丑中开, 领略“学汉隶, 妙在人不知此法之丑拙古朴”;他所说的“支离”, 是指“写颜鲁公《家庙碑》略得其支离”的宽博雍容与大度;他所说的“直率”并非草率, 而是指“此中天倪, 不得造作的不期如此而能如此”的天真自然。其实傅山对丑怪狂野之书是极力反对的, 主张以传统经典为本, 然后才能创新。他在《杂记》中说:“写字之妙, 亦不过一正, 然正不是反, 不是死, 只是古法……写字只在不放肆, 一笔一笔, 平平稳稳结构得去, 有其行不得”。“不能入正, 不能变出”, “但能入正, 自无卑贱野俗之气。”总之, 他对书法强调从传统上“入正”下功夫, 在此基础上才能“变出”即才有创新的可能。他所反对的是书法上的机巧、妩媚、轻滑、安排, 但并不是对优美、正大、和谐、自然、规范的否字。

可是当今一些“丑书”理论家却有意歪曲傅山对丑的言语, 进而把“丑”论抬高到了比美还高的理论高度, 这种本末倒置、颠倒美丑的“丑论”而导致了当前“丑书”的风行。他们在《辨丑歌》中大谈什么“丑中寓美, 谁得知”, 他们捧谀中国书协某领导的丑书作品为“大拙寓丑, 大丑溢美”, 简直把“丑书”说成了完美无缺的艺术精品。完全不顾广大群众的审美观。

丑书理论家还引用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的话:“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 继而由工求不工”, “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也是对刘熙载言论的曲解和断章取义。其实, 所谓“由工求不工”, 是说书法必须由继承传统的“工”再求创新的“不工”, “不工”并非“丑”。所谓“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原文是指怪石而害的, 并非指书法。刘熙载说怪石以丑为美如太湖石的造型以“丑、瘦、透、露”为最美。人们不会对石头产生无缘无故的美与丑之感。因为人们看惯了大批造型相似的石头, 一旦见到一堆似人非人, 似兽非兽的不同一般的造型石头视为有鬼斧神工之妙, 会感到一般新奇之美感。其他艺术亦然。

傅山、刘熙载等都是清初时代的学者, 他们厌弃以赵孟頫、董其昌为代表团媚俗书风, 鄙视模式单一了无真性的“馆阁体”, 主张变革求新, 在他们的倡导下, 才会有王铎、张瑞图等一批书家脱颖而出, 开辟了书坛一代新风。同时还有“扬州八怪”的标新立异, 才有郑板桥的“乱石铺路—六分半书”和金农的“漆书”, 但这些革新家的书法作品完全是在继承书法传统的基础上的艺术创新, 都是从“以工求不工”中走出来的, 如郑板桥自创的六分半书也是熔真、草、隶、篆于炉的综合艺术, 总之, 他们都具有深厚的基本功力。

“丑书”的风行, 还误导了全国广大书法爱好者, 尤其是对爱好书法的青少年, 更是贻害至深。

丑书其实是书坛上出现的“怪胎”, 是艺术的另类。但丑书的倡导凭借中国书协的要职, 握有书坛的话语权, 并且在全国各类书法大赛中充当评委, 于是在全国的各类书法展览以及书法报刊、出版的各类书法选集中, 处处可见丑书的身影, 并且他们利用书坛的职权, 把效仿他们的徒子徒孙的丑书使之入展进而成为各级书法协会会员, 这样便一举成名了。广大书法爱好者和青少年, 从丑书家们的发迹和走红社会受到启迪:原来书法成名成家无须死跟着传统去“板凳宁坐十年冷”若练基本功, 更不需“墨池笔场”的去下苦功夫, 只要大胆狂妄、异想天开地随意胡涂乱抹一下, 即可在书展中脱颖而出, 一举成名。因此这条“终南捷径”, 正迎合了那些心态浮躁急于成名成家的投机心理, 于是广大书法爱好者, 尤其是青少年便趋之若鹜, 许多省市书协的青年出手们也不遗余力地去摹仿, 追随中国书协领导层的“丑书大家”, 他们看到那些丑书精美们虽然毫无笔墨功夫, 但他们面目丑陋不堪的作品却受到追捧, 怎不令人“羡慕”!我们不能不为当今书坛上这类怪现象感到可悲可叹!

丑书家们打着“中国文化要借鉴西方文化”、“要与世界接轨”的旗号, 拜倒在西方文化理论脚下, 唯西方理论是从。

其实, 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中, 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世界独特的艺术而被批准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除了中国书法的纸、笔墨及相应的一套独特的书写工具及法则固然重要, 但根本原因仍然在于书法本体汉字的独特性, 在于中国书法的表现情感的独特性。西方的符号美学理论的缺陷之一, 就是肯定符号的共同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如果摒弃了汉字这条中国书法文化之根, 中国书法艺术还能存在吗?如果把字肢解为所谓的符号或线条而毫无情感及汉字意义内容的表现, 那还叫中国书法吗?那只能叫别的什么艺术。因此, 我们不能忘记那句至理名言:“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 ”这也是任何艺术价值的所在。

篇4:汉字书法:传统文化的根

汉字及其书法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宝藏极其丰富,它不仅与中华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是中华文明中既有完整独立体系,又与东方哲学、美学、绘画、音乐等中华文明融为一体的重要部分。我们不仅可以挖掘它去改造客观世界,还可以利用它去改造主观世界。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发展观和陶冶性灵、处世、立志、立业,正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善待他人,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等,起到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

在五千年的汉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汉字书法在结字法则、学习方式、章法谋篇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书法理论,都浸润着老庄思想和传统的文化。“字如其人”是古训,可我们却在研究“字可改变人”的方法。利用经典的书法理论和精神去启示人,激励人和培养人。

汉字是象形文字,它取自于人自身、取自于人的生产劳动、取自于动植物、取自于自然风光、也取自于人对事物的认识。那些形象生动、有趣的古汉字,不仅具有形象性、符号性,还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此,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汉字书法教学,培养人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书画同根,又同源”。汉字的形象性和逻辑性,是培养学生既有形象思维又有逻辑思维的好途径。汉字的形象性,不仅使我们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而且使我们深深懂得了人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汉字的逻辑性,使我们触摸到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和认识到了它的普遍意义。

通过写字,可以使我们深深地进入传统文化的根基。汉字的构字方法同样给予我们启示,因物造字是一种自然而为、随缘的思想。因意造字是一种观念先行、观念决定前途的思想。汉字的“先紧后松”法则是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象征。在书法中学习“黑白对比”、“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的原理,是一种古老的相互依存与和谐统一的思想观念。在书法作品中追求变化,反对重复,就是为了倡导变革、追求创新的思想观念。诸如此类在技法、笔法、章法中体现出来的经典理论,都可以作为学习传统文化的生动素材。

“正手脚、学点画、懂结构、求节奏”,“身正、心正”然后才能“笔正”,“非人磨墨,墨磨人”,“静以致远”,“静以养心”,“势如破竹”,“以柔克刚”,“绵里藏针”,“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方圆结合”,“浓淡相宜”,“中锋用笔”,“侧锋取势”,从“胸有成竹”到“胸无成竹”,从“吸纳”到“包容”,什么是“万毫齐发”等等都对人的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启迪作用。

我们说毛笔是一支“慧笔”,因为毛笔比钢笔、圆珠笔在书写时更需要技法,更需要智慧,更需要人的创造能力。

“平整与奇绝”,“疏密与布白”,“呼应与协调”,“黑白与阴阳”,以及书法创作中粗细、长短、浓淡、干湿、快慢、正侧、方圆、提按、轻重、曲直、疏密、断续等等,一对对的矛盾统一,都可以锻炼人的哲学思辨能力和做人、处世、立业等各方面的才干。

学习书法不仅能使我们掌握观察、判断、模仿、想象、创造的五种能力,还能使我们开启心智,明辨事理。我们如果对“文房四宝”稍作研究分析,就会受益匪浅。软是毛笔区别钢笔的一个主要的特点,它使我们懂得了“以柔克刚”的道理。无数根毛合成一个笔尖,又使我们理解了“合力”的作用。宣纸,使我们学会“吸纳”,学会黑白对比、学会分割空间。墨汁,又使我们了解“融化”的作用,了解“变化”和掌握“不确定”的度。砚的特性,能使我们慢慢养成“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的意志和懂得“非人磨墨”,而是“墨磨人”的道理。因此,我们认为汉字书法除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之外,还有第三种价值——磨炼人的价值。

中国书法是线的艺术,汉字书法归根结底是由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的线组成的。通过浑厚、挺拔、刚劲、坚实、粗犷、柔和、飘逸、秀美、匀婉等等变化无限的线条,可以起到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力的作用。汉字丰富的结构形式,又使我们学会规划和掌握付诸实施的能力。每件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反映出一个创作者能否统揽全局,使整体和谐统一的才能。

中国书法的“法”,是建立在“意”的基础之上的,是“法中有意”或“意中有法”。因此,我们认为汉字书法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由具象到抽象,再到意象,是人认识客观世界不断升华的过程。通过书法的学习,能使我们由具象到抽象,再到意象,全面、系统地获得全方位思维,各层次思维的锻炼,这对于开发智力,提高智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道法自然”是中华文化的“大智慧”。我们的心灵是宇宙,宇宙有多大,我们的心灵就可以有多大。中华的根基建于此,中国的书画艺术从工具、材料到理论体系都由此建立起来。汉字从构字法则到书写方法,连同建立起来的所有理论成果都基于此。因此,传统的艺术家以此为追求的目标,最为深刻认识到“道法自然”的重要性,作品整体“和谐”,是自然和谐统一的具体表现。

笔者以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就应该首先顺应自然,和谐合乎道地生活、劳动和创造。其次,我们还应该能动地在维护和谐、自然的前提下,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与大自然共生、共荣,这就是人类文化、艺术、科学发展的大智慧。

回顾近20年来,以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为标志,全国各省市以至各区县的书法家协会已经不计其数,中国掀起了长久不衰的全国性书法狂潮。每年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各层次、各名目的书法展览活动达上千个。再加上书法艺术品拍卖行情的连年攀升,有意无意地推动了全国性的书法学习热潮。因此,书法培训学校也越来越红火,各省市的书法考级也推波助澜。这给以传统艺术培训为主业的艺术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就上海而言,由少年宫、文化馆、各类社区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以及社会力量创办的业余书法培训学校也在600所以上。受培训的学生少则上百,多则几千。著名的上海文化街——福州路,每年的毛笔销售量在30万支以上,这个数字也足以说明这股热潮的强劲。

但是,热潮的背后,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这个“热”能再持续20年吗?第一个20年的热潮中有没有遗憾?书法的受培训者获得了什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等等。

社会培训的“热”和全日制中小学的“冷”,已经成为汉字书法教学的鲜明对照。全日制中小学写字教学课的“缺失”,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认识上的问题,错误地认为汉字书写的实际意义在下降,电脑的普及,助长了这种想法。其二是客观上的问题,那就是现在师范毕业生学历高了,书写能力却很差,根本无法担当起汉字书写的教学。再加上好的书法教师也因学校待遇低而离校另谋职业。一些有远见的中小学,只能外聘书法家,勉强维持着教学。还有一些本来办得很好的艺术特色学校,也因师资缺乏或教师授课费要价太高,而名存实亡。

如此下去,我们算一笔帐,社会培训再怎么热以600所专业培训学校计算,每所学校如果以500人次参加培训,每年受教育的人数也只能是30万。而每年中小学生在校人数是100多万,如此大的差额,这不是让大多数学生带着“不会写字”的帽子毕业吗?这样下去,不需要20年我们的下一代会连自己祖国的文字都“写不好”或“不会写”了。

与此相反,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汉字和汉语,一股“汉语热”已经在世界各地形成气候。现在,全球开设孔子学院已达一百多所。所谓“国强语盛”,汉字和汉语在世界上正在逐渐得到重视,而我们的现状却如此严峻,应该是引起教育部门重视的时候了。

全球汉语热之后,必然也会出现“汉字书写热”。上海现有市级书法家协会会员近900人。加上这几年边缘省市书家的迁入,大约也在千人左右,但能够承担汉字教学者不足百分之三十,能够承担全日制中小学汉字书法教学的更是不足百分之三。为什么这么多的书法家游离于全日制教育之外?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语文教师无法承担起汉字书法教学的任务?难道我们要把下一代培养成为只会拿鼠标,不会写汉字的一代?很难想象,一个连汉字都不会写或写不好的中国人,能在世界上获得尊重?一个连本土文化都丢弃的民族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更何况,在业余的汉字书法培训中,存在着“近亲繁殖,急功近利”的问题。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仍然存在,“千人一面,百人一帖”,那种忽视个性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老师会什么,就只能教什么,缺少水准较高的教学课本和大纲,教到哪算哪的情况也很普遍。汉字的书法教学,还停留在为写字而写字,没有深入到汉字文化的根本,没有与学习传统文化相结合。也没有把汉字教学与处世、为人、立志、立业和建设和谐社会相结合、相联系。似乎写得一手好字就是为了考级、就是为了参展。

作为一个非学历的业余培训学校,应该肩负起“弘扬传统文化,开启智慧之门”(龚学平题词)的历史使命,将自己的教学工作列为全日制教育的一种补充。有关部门应根据目前中小学汉字书法教学的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普查,明确汉字书法教学在中小学课程中应有的位置,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对汉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可以制定一个汉字书法教学的五年计划和长远的发展纲要。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问题。将书法考级、考核列入中小学毕业的一项必修指标。加强语文教师汉字书写能力的测试,制定一个语文教师板书书写标准。加强语文教师的书写能力培训和考核或评定等级,并给予相应的荣誉和资金支持。从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出发,提升汉字书法教学的质量。

总之,我们应该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高度和传承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高度,认识汉字书法教育改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篇5:传统文化书法作文

书法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学习书法可以突出一个人的素质,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古往今来,我国的书法家数不胜数——王羲之的《兰亭序》、《十七帖》,张旭的草书令人赞叹不已,宋徽宗的书画无人能及,柳公权的《金刚经》也为出名。

虽然我是五年级下学期才学的书法,但是我们却像是一块磁铁一样深深地黏在一起了。学书法的第一天,老师教我们这样拿笔和写字的姿势,有了一点点基础的我,常常是写得最好的,学完最基础的姿势之后,大家看着老师写的那笔走龙蛇的字,也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试一试,看自己能不能像老师一样写出那样好看的字,可是老师却让同学们都从基本笔画学起,显然大家都有些扫兴,结果写出来的却像是一根根被啃过的骨头。老师还告诉了我们,书法这种东西,主要就是要去练,并没有什么捷径、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写好它。现在我的毛笔写得还算不错,但还不是最好的,所以我要再接再厉,争取把毛笔写得更好。

篇6:传统文化书法作文

苏轼,字和仲,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苏洵、苏轼、苏辙,世称三办,作品有:《东坡七集》《车坡乐府》等。

王羲之,字逸少。与其子献之称“二王”。作品:《乐毅论》、《黄庭经》、《十七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官奴帖》、《二谢帖》、《奉桔帖》、《兰亭序》,羲之最得意之作是《兰亭序》,后流落到唐太宗李世民手里,对《兰亭序》爱不释手,称其“尽善尽美”。

柳公权,字诚恳,字体清瘦文雅。作品:《神策军》、《玄秘塔》、《刘沔碑》。

颜真卿,字清臣。德宗兴元元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奸相卢杞趁机借李希烈之手杀害他,派其前往劝谕,被李希烈缢死。闻听颜真卿死讯,三军将士纷纷痛器失声。半年后,叛将李希烈被手下人所杀,叛乱平定。颜真卿的灵柩才得以护送回京,厚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茔。颜前辈的作品:《多宝塔》、《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李玄静》。

欧阳询,字信本。作品:《卜商帖》、《张翰帖》、《九面宫醴泉铭》、《入决》、《皇甫诞碑》、《三十六法》、《梦奠帖》。

篇7:传统文化书法作文

有一次,学校里要进行学生特长比赛,我听了以后,高兴地跳了起来,认为这是一次大家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可是,一想到自已一点特长也没有的时候,就对自已没了信心,甚至想到不要参加比赛了,但回到家里,爸爸对我说:“别对自已没有信心,你不是可以写书法吗!”“对呀,我为什么不写一写书法呢?怎么把它给忘了呀?”我喜出望外地说。就在这个时候,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股强烈的力量,使我要勇往直前。

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我埋头苦练书法。没过多久,便有了不小的进步。每天练上一至两页的毛笔字,成了我生活中的乐趣。到比赛的那天,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恨不得马上投入比赛呢!可我越想写,时间就过得越慢,我便拿起书法练习本,一页页地看起来,巩固自己的记忆笔画。

比赛就要开始了,我准备好了纸和笔,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专心致志地写了起来。来观赏我写字的人很多,看过的人总是会点点头,然后才去看另外的人。当我写好了第一张的时候,别人才写了半张,我感觉自已写的字不但写得快,而且还写得好。过了好久,比赛结束的铃声响了,我选了其中最好看的一张交给了老师,结果得了二等奖。虽然没有得一等奖,但我会加倍努力,在以后的比赛中争取第一。

篇8:浅论书法文化传统

关键词:书法文化传统,天人合一精神,生命流动,传承途径

1. 引言

书法,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脉, 它体现的是一种永不腐朽的艺术传统, 有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它本身是无意中发起的, 从而渐渐形成一种意境;它本身生于有形, 却慢慢幻化为无形, 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品味。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它所体现的文化精神与传统美学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 那就是两者都注重生命意识及意境的体悟。所谓书法就是心灵的绘画, 它是艺术与心灵的碰撞和融合, 只要有心灵的感悟, 书法就会散发出独特的艺术生机。

2. 书法文化传统体现的天人合一精神

天人合一实际上是我国哲学的一种基本的精神, 这种精神指的是一种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追求。哲学是一门艺术, “天人合一”就相当于一个本论体, 毋庸置疑地对“书法”这门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书法文化传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追求自然, 中国书法所追求的美学观就是对自然的崇尚、热爱、把握和挖掘。我们的书法可以看成是自然的一种艺术重塑, 书法家就像是造一座集自然于书法内的园林, 把从自然中感受到的山山水水的情意付诸书法创作中, 对山水的形象进行改造, 最终形成同样具有诗画般美感的书法艺术。我们可以感受到书法和我国的古典文学词、赋、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同时是书法的特征之一。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书法大家王羲之, 对鹅的一种特别的感情情和在看到公孙大娘舞剑所获得的启示都为他的书法创作提供了助力。韩愈点评张旭的草书, 说观摩他的书法时而感到惊喜, 时而感到错愕。这是因为张旭的草书一变则如鬼神, 让人揣摩不透。他的草书让我们看到群狼奔突的勇猛, 让我们看到千舟竞发的蓬勃之势, 又让我们看到龙游蛇移的灵动。激情、狂野, 字如其人。徐渭空有才华但一生并不得意, 甚至是落魄潦倒, 所以他具有满腔愤懑、狂放乖戾的个性。他的书写字形不定, 时大时小, 笔线粗细由心而定, 结构布局严实, 不按行款界限而作, 可谓奇变百出, 让我们真真感受到他那颗不服的、抗争的、苦闷的心, 这也是其漠视法度的性格在其书法上的体现。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 书法体现的意趣实际上就是书法家们的情韵, 这正是书法的“天人合一”精神的体现。

3. 书法文化传统体现的是生命流动的境界

生命信仰首先就是承认生命流动的形式。汉字有其生命体现, 线是组成汉字的元件, 书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线的艺术。娴熟的书法线条, 可以包含生命情调, 透露出一种自然山川的灵气, 是丰富情思的集合体, 是书法家心性轨迹的一种最真实的追慕。用“达情寄托”形容书法真是一点也不为过, 无论纵、横、伸、折, 都体现着或是飞动流转的人生经历, 或是雍容含蓄的人物形象, 或是雄强刚健的品格精神, 又或是飘逸洒脱的人生态度, 无不是丰富的生命内容的体现。

我国的书法文化传统所体现的生命信仰的精神可以细分为生命意识及生命情调, 而这些精神的显现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说:一个就是势, 另一个则是韵。势指的就是书法蕴含的生命的动感, 韵就是书法想要达到的意蕴品格。古人评论书法要先观书法之势, 这是书法审美的重要标准。文章布局, 甚至是每一个笔画, 都要注重气势的关联, 这是使零散的笔画和字进行内在生命联系的动力。如此书法的静态空间得以打破, 气韵更加生动, 连带着生命更加流动。

我国的书法长于构造“紧张”氛围的动势及张力, 在作品中有冲突, 而各种冲突的结合又巧妙地实现一种和谐。运笔有一种缓急、提按、曲直、轻重的交替变化, 时藏时露, 时晦时暗;结体而言, 注重笔画组合达到一种有生气和匀整的效果, 笔画的时斜时正, 呈现一种起伏多变性、收敛和发放合度。我们要认识到, 书法对生命意识的自由抒发还要建立在对书法的规则与法度的熟烂于心的基础之上。

4. 传承书法文化传统的途径

书法文化是我国一笔宝贵的资产,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传统进行继承和创新, 让这种独特的艺术发扬光大。书法文化传统的继承要以学生为主要人群, 因为学生是未来的人才, 是国家的希望。现代学生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事物, 这些新鲜事物很容易冲淡他们对本土优秀文化的感情。针对书法文化的继承, 笔者提出对学校育人的几点建议。

首先, 在学校增设书法课程, 并且保障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开设书法课程, 让学生对书法艺术有所了解, 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按规范写字, 这是初期的目标。中期, 要传授书法知识, 促使学生把汉字写得美观, 让学生的书写水平有所提升, 培养热爱书法的兴趣。在较高阶段, 要注重让学生主动学习书法知识, 提高书法技艺。即使不能够做到人人实现这些目标, 也不至于让我国的优秀文化艺术被埋没。

其次, 多开展有关于书法的活动, 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比如学校可以举办一些书法展、书法比赛、书法知识竞赛等活动,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书法的魅力, 还可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这种感情会一直滋养着他们的心灵, 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不可能每一个学子都爱上书法、学习书法, 但是只要有一部分学子对书法文化产生深厚的感情并一直为之努力, 那么书法文化传统就能够传承下去, 这就已经足够。

5. 结语

当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 书法早已不是我们最熟悉记录、交流的方法。但是, 必须承认书法包含丰富的人文内涵, 凝聚先辈们的聪明才智, 连接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所以, 我们应当忠于优秀书法文化, 不忘传统, 将书法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鲁鹏.论书法传统性的再坚持.大家, 2010 (22) .

[2]吴鹏.书法文化传统论略.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6 (4) .

篇9:文化复兴时代的文化书法

“文化书法”接续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书法”传统。从文字诞生并被书写时开始,书法就从来不是单纯的艺术现象而是以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出现。文化书法提出具有六个方面的诉求:强调“文化书法”是北京大学的特色,文化书法是大学书法教育的纲领,意在恢复传统中有生命力的经典仪式、生活方式和书法感受方式;强调“文化书法”与“书法文化”的紧密关系,强调中西艺术文化整合的创新;强调“文化书法”与传统守成和未来拓展的关系;强调“文化书法”对当今书法出现的问题有加以反思的要求文化书法必得要纠正时尚书法的书法唯技术主义,书法唯美术主义,书法唯民间主义,书法唯视觉主义,书法唯本能主义,书法媚外主义,书法消费主义,书法拜金主义,书法部落主义,书法市场主义;强调“文化书法”关系到中国文化形象,不能全盘西化,而是要不断拓展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在大国崛起而国家强调“文化软实力”的时刻,进一步坚持书法文化创新而推出“文化书法”,就是要从一个世纪的文化虚无主义中走出来,从主体性的误区——小我一己的狂妄中走出来,进一步坚持书法文化创新而坚持书法的文化高境界。

记者:在您的理论体系中,书法大致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王岳川:在我的理论中书法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属于面对自己的,就是你爱怎么玩怎么玩,你想写什么体写什么体,学哪家是哪家,完全是自由的,所以很多人把这种相对自由变成绝对自由,还说书法跟别的没关系;再一个层面是当书法变成中国的一个国粹,变成中国的文化象征的时候,面对国外书法有一种身份意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很多人都是农村生产队里的会计书法家,有的时候说的比较尖锐一点,就叫做“个体书法家”或者是叫做“民兵书法家”。现在面对书法硕士包括像北大培养的书法博士甚至书法博士后,“民兵书法家”的含金量就会打上一个问号。但他们可能也会像齐白石一样浮出水面,变成一个大国的文化身份,但是相当多的准齐白石或低于齐白石的人就会淹没无闻,这是很惨痛的事情,所以对于书法是自己玩还是代表中国形象,就是一个特别值得思考的问题。

就像是汉学一样,在汉代没有汉学,唐朝宋朝明朝都没有汉学,为什么在清末出现了汉学?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面对西方各国的西学、欧学等等,有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过去中国在汉朝唐朝宋朝都是大国,他们无所谓,到了明朝以后,清朝以来,中国的文化身份遭到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所以出现了汉学。书法的身份很多人都不认同,好像书法的身份是王教授多此一举,那是错误的。可以这么说,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没有国际化,没有全球化,没有世界化的概念,我们自己关起门来自己发展。但是1980年开始中国再也不会关起门了,就连浙江的一个养虾人都会设法把虾卖到日本,加入国际化的进程,他绝不会卖给本村本镇或者自个关起门来吃了算了,不可以。书法也是这样,我们再也不可能关起门来写给自己看,甚至我的书法卖给你,或者你的书法卖给我,不可以。中国的书法必须进入国际拍卖市场并且必须进入各大西方、美国、欧洲的大美术馆,这是我所要做的工作,任何的质疑我都付之笑谈。

记者:现代人如何去学习书法呢?

王岳川:这个问题我要谈书法有三个境界。从具体的、大众能够理解的话来说,第一个境界是技法。书法肯定是有技法。一个孩子从五岁、七岁开始描红,开始九宫格的训练,做很多的双钩等等,都是技法的部分。一横一竖怎么起笔、怎么收笔、怎么运笔,欲下先上、欲左先右等等,渴笔、枯笔、燥润的问题等等,这些都属于技法的范围。我认为这些技法是中国书法的初级阶段,尽管有人告诉我这是书法的终极阶段。因为庄子认为这都是“技”的范围,如果把“技”看成艺术的终极阶段,我认为那是不懂书法,顽冥不化,就不可指教了。所以我认为这一阶段是“看山是山”的“山”,他写的书法,看的帖就是帖,看的字就是字。看着颜体、柳体、欧体,就是不同人的书体,这是“看山是山”。

中间一个阶段是“看山不是山”,他就要知道人们写书法要懂诗词格律、要懂落款、要懂年代、要懂尊称、要懂谦辞、题跋等,如果连谦辞都不懂,一下笔就落上了自己的大名,谁人愿意去欣赏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到了中层阶段以后,似乎重视的不再是技术了,重视的是诗词的格律、平仄、押韵,懂的是落款的尊称、谦称,要用“足下”等等。所以“看山不是山”。而这个时候还要学习很多,需要我们放出眼光,也不要把自己狭窄起来。这时候有很多人认为书法不像书法了,书法越写越怪了。

书法的第三步是“看山还是山”,书法经过了西方文艺的影响,通过了自己的磨炼以后,变成了更高境界,这时的书法,称之为“文化书法”。

记者:请您讲一下什么是“文化书法”?

王岳川:“文化书法”意义在于三个方面。书法家有时很可悲,书法家在“经”“史”“子”“集”里面的“集”部,经是肯定进不去的,十三经什么时候有书法啊;史,二十五史,什么时候有书法啊,尽管有个书法史,但是是末流,史都是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子,诸子百家,是找不到一个“书法子”的。在“集部”里面混,是在末流里面混,很多人还混得很开心。但是我认为中国的书法可以进入经史,文化书法就是让中国书法重新从末流变成主流的、变成大流的一个方法,所以书法首先要写经、史、子的内容,不能天天写“床前明月光”,要从唐诗三百首、千家诗里面解放出来。写“厚德载物”,写“自强不息”,那是《易经》的;写“道不远人”那是《中庸》的;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是《大学》的;再写《孟子》中“养浩然之气”,再进入《春秋》《尚书》,写这些词语。我看到一些书法大展中,有些作者还在写耳熟能详的甚至熟的有些恶心的诗词,但是我见到一个日本的高人,他把五经的名言警句全写成了五体书,篆隶行草楷,我当时在看的时候我心里就想,这个日本人比有些中国人更文化、更尊敬文化、更懂文化,比那些诋毁文化的假伪书法家们更尊重书法。第二个方面是不再重视技法为唯一,而是重视文化。最后是技近乎道,技和道完美统一,达到心手双畅。就是说,作为一名真正的书法家,满腹经纶和高超的技法是缺一不可的。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汇通中西的大师级的人,他们的书法水平不见得多好。但有些书法技法水平特别高,却是“无知”的匠人,是永远不可能像王羲之一样随手就出来三百多字的《兰亭序》的,或许他们在绘画上的题跋连三十个字都写不出来。所以最高境界是心手双畅、技近乎道,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书法家。

冯友兰有一次讲话中大意是说今天中国没有哲学家,今天只有哲学史家。大家都知道去评说张三李四王五,所以用这个话来说,今天没有书法家,今天都是“书法史家”。书法家、哲学家,以创新为己任。而现今,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过度关注别人干了什么。有高远志向的人不会甘于仅仅去做一个哲学史家、书法史家,那么书法史家的创新性就有所不足,更遑论他的独到的独步当代的东西。有时候就有一种怪现象,“懒汉”式的“书法史家”会取巧通过无聊的诋毁、批评真正的努力的人来宣示他的非“懒汉”性、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杜甫有诗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些“懒汉”式的的“书法史家”也会随时间慢慢消失,在历史上真正留下姓名的,古今中外,往往是那些遭受非议的人。

但是反过来说,批评家不能成为表扬家,也不能过分的、恶毒的去咒骂名人来使自己名垂史册,必须客观公正。所以今天的中国书法,尤其需要文化书法这样的想法。我认为一个书法本科专业毕业的学生,他的技法问题应该已经基本解决了。但是我听到了很多,包括我们书法专业的人说博士生还要去解决技法,我说那是另一种境界,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一种境界,如果有些博士生真的还没有解决,那是不合格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到了鲁迅、钱钟书的层次,连唐诗宋词都分不清楚,他还能成为大师泰斗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在硕士阶段,书法应该解决的是书法与文化的关系,“硕”嘛,要从横向的,将比较宽泛的东西解决掉。博士要强调深。所以今天有很多人,书法技法在该解决的时候没有解决,一直在留级。第二就是该做文化的时候没有去做文化。想象一个厨师如果只知道炒菜,而不知道如何去摆碟子、去营造就餐的氛围,那么也当不了一个好厨师。总统的就餐与我们老百姓的就餐差异在哪?在于他吃的是整猪整羊么?不是。在于的是精细,越来越精细。所以有很多人没有弄明白其中缘由,就不明不白地胡说八道。但是脱离了书法技法的文化,又是另一种文化。大师泰斗都能写好字吗?不一定。因为书法技法、技术问题不解决,也是永远写不好的。所以技和艺、艺和道,技近乎艺、艺近乎道是层层递进的,如果连艺术的辩证法还不了解,那么他的“技艺”是可疑的。所以一个武士比一个文人更能“力透纸背”,但在书法,这“力”不是蛮力,不是把纸能够捅破。而是线条在纸上的运动感在我们眼睛和心里重新浮现的时候变成一个力量的还原,好的书法家不会捅破纸,他会让欣赏者感受到我运笔的力量如泰山压顶。所以这是两种力量,前一种是蛮力,是物力。后一种是心力。所以真正的好的书法家,就在于通过自己的疾、速、枯、润当中把握自己的“势”“态”。

康熙写了两万五千多首诗,乾隆写了将近三万首诗,杜甫只写了六千多首诗,李白不过几千首,张若虚不过两三首,陈子昂也不过几首,但我们今天的中国文学史、诗歌史没有康熙乾隆的影子,你我背不出任何康熙乾隆的诗词,是谁把康熙乾隆开除在中国文学史、诗歌史之外?就是有良知的中国文化人、历史学家。我不相信中国书法没有良知,也不相信中国书法没有法眼。所以在我看来,目前的书法界尽管很混乱,但风烟俱尽、尘埃散尽,只有能留下来的人才能留下来。最近我写了一篇文章讲中国书法有十派,传统派、现代派、新古典派、流行书风派、文化书法派等。

记者:中国书法将向高水平的方向努力,在这方面我们现代书法人该怎么做呢?

王岳川:我们遗憾的是今天的中国书法没有代表作,王羲之有《兰亭序》《姨母帖》等;谈到颜真卿,他有《祭侄稿》,我们想起所有伟大的人物,都有他的事迹、名字为代表。所以没有代表作的书法家也是可疑的。一个没有代表作的时代也是很可疑的时代,是值得反思的。曾参讲“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要反省三次。我们三十年了,还没有好好的去反省,这不值得思考吗?

名家应该有创新,风格的创新,但我们的创新有两条死路,一条就是“认贼作父”,把西方的东西照本宣科。我说这个话比较胆大,因为我做西方的研究做了二十多年,西方有很多好处,但是西方的画画不是书法,尽管英文单词中有“书法”这个词,但不是我们中国的书法,而指的是美丽的书写。西方用硬笔、我们用毛笔,所以西方的书法对我们没有启迪作用,反而有可能会僵化我们,他的级别比中国低,他的层次比中国浅,他的层次比中国差,好了,有些人去搞行为书法,我认为那是把书法严重的陷害了。书法也不是画画,有人讲“书画同源”,我说那是没有读懂古文,书法与绘画是分源的,是有差异的,不一样的,不然我们今天的书法就是画画了。所以今天有很多人忘掉了“书”,把它变成了画画。书是“六书”里的书,是写字的方法,用画画的方式可以丰富,但是不能代替。第二条死路就是民间化,民间化是反文化、反精英、反权威的“文革”遗留,我们都知道文革中抄的大字报,很粗,黑压压的,它以它的那种巨大腾腾的杀气和震撼力量来达到它“书法”的效果。我们要回到中国的一种和谐的、优美的、典雅的、合乎规范的、文化气息的书法,很难。

按照宗白华先生讲,书法就是中国文化向海外展示的中国形象。按照季羡林先生讲就是文化书法是中国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东西。有人认为,学术就是为稻粱谋,就是拿稿费,为了吃饭;但还有人认为,学术是天下之公器,是能够舍身成仁。所以我觉得这两种看法的境界不一样,不能在一个标准层面上来谈。

我也很感谢那些在学术上对我有不同见解的人,他们也是成全我的人,让我可以在取得真经的路上经历磨难。人和人之间就差一口“气”,有的人是文气,有的人是野气,凡圣在一念之间。

柳公权

《玄秘塔碑》(841年,六十四岁) 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刻。共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石存西安碑林。清王澍《虚舟题跋》云,“诚是极矜炼之作。”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此碑柳书中最露筋骨者。”其骨力矫健,筋骨特露,刚健遒媚;结字瘦长,且大小颇有错落,巧富变化,顾盼神飞,行间气脉流贯。全碑无一懈笔,可谓精绝。

苏东坡

苏轼的书法重在写“意”,走自己的路。“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谓“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气韵,可以说是他的书法最大特点。明董其昌更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故世称苏的书法之美乃“妙在藏锋”“淳古道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是“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而他的书论寓意之说则更加精辟,既为当世直视,又为后世楷模。

林则徐

广取博收,并不断融入自我风格,达到“无日不书写”的境地,最后形成了自己严谨端庄、遒劲刚烈、清秀舒朗、鲜润飞彩的书写风格,为后人所推崇。

怀素

怀素善以中锋笔纯任气势作大草,“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虽然如是疾速,但怀素却能于通篇飞草之中,极少失误。

赵孟頫

赵孟頫的书法将钩斫和渲淡、丹青和水墨、重墨和重笔、师古和创新,乃至高逸的士夫气息与散逸的文人气息综合于一体,使“游观山水”向“抒情山水”转化;而且使造境与写意、诗意化与书法化在绘画中得到调和与融洽。

于右任

上一篇:大学校园摄影大赛策划书下一篇:朋友生日到了,发给祝福短信给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