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东林书院有感

2024-07-07

游东林书院有感(通用3篇)

篇1:游东林书院有感

和人游东林,和人游东林李咸用,和人游东林的意思,和人游东林赏析 -诗词大全

和人游东林

作者:李咸用  朝代:唐  体裁:七律   一从张野卧云林,胜概谁人更解寻?黄鸟不能言往事,

白莲虚发至如今。年年上国荣华梦,世世高流水石心。

始欲共君重怅望,紫霄峰外日沈沈。

篇2:高攀龙与东林书院

一、高攀龙的仕途与东林书院重修的背景

高攀龙入仕时, 朝廷内部的情况十分混乱, 明神宗长期不处理朝政, 朝廷内外党争激烈, 争权夺利, 宦官横行, 国家力量日益衰退, 面对这种情况, 高攀龙深感痛心, 于是上书希望能够获得朝廷外派, 但是并未如愿, 而是被任命为行人司行人, 从此开始了崎岖坎坷的从政生涯。在行人司的日子里, 高攀龙较为清闲, 且有机会接触很多珍贵的皇家藏书, 于是他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仔细研读了有关程朱理学的众多著作, 尤其是山西大儒的薛文清十分受他赞赏, 他不仅赞赏薛文清的学问, 同时对他的人品也十分佩服, 于是立志以薛文清为榜样学习, 力求自己行事问心无愧。可以说, 高攀龙不以自身进退失怀, 坦然面对政治生涯中的腥风血雨, 与他极为推崇的薛文清的处世态度是分不开的, 也是他自己长期修身养性的结果。高攀龙在朝为官的日子里, 不仅积极推动程朱理学的传播, 更是从学术和民风教化两个方面宣扬程朱理学的意义, 他的这种态度也得到了皇帝的褒奖[1]59。后来, 为了改变明王朝内忧外患的局面, 他上表皇帝进行改革, 虽然未成行, 但是可见其一片拳拳爱国之心。

后来, 虽然因为他不满王锡爵打压异己贬黜官员的行为被下放到广东揭阳, 但是无论地位尊卑, 他内心始终以国家为重, 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己任, 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不畏权贵的崇高气节与热烈的爱国之情。高攀龙在揭阳地区收徒讲学, 传播程朱理学, 他认为这些年轻人才是国家的未来, 后来在回家乡无锡时, 他与顾宪成相遇, 谈到国家未来, 二人相谈甚欢, 便决定创办学校宣扬理学思想, 他们将各地讲学的团体联合起来, 对东林书院进行修缮, 作为讲学的根据地, 于是, 这一大批的江南名士找到了谈学论经的场所, 更找到了纵议国事的气氛, 自此, 东林书院成为明代学术风气最开放、议政言辞最自由的地方。高攀龙本人的学术思想也在频繁的交流中变得越来越成熟, 虽然有些地方有失偏颇, 但是对于纠正当时的时弊有积极意义[2]279。

高攀龙在东林书院的讲学活动是他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段经历, 他与众多知名文人、士绅之流积极交往, 针砭时弊, 谈论程朱理学, 逐渐形成了一个提倡有用之学、反对王学的东林学派, 由于他们这些人与朝廷内部正直官员来往密切, 于是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 也遭到了朝廷内外反对派的嫉恨, 被称之为东林党。后来, 高攀龙以60岁高龄重新入仕, 积极辅佐神宗皇太子朱由校为明熹宗, 在政治斗争中, 得罪了奸党, 最后落得以身殉国的下场, 可谓是惨烈悲壮。但是在朝为官期间, 高攀龙积极推动改革, 破格提拔人才, 加强战备, 赈济穷人, 关心国家存亡, 可谓是为明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一位值得敬仰的爱国志士。

二、高攀龙与东林书院的重建

作为东林书院修缮后重新开办的创建人, 顾宪成和高攀龙在东林书院的发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高攀龙, 更是见证了东林书院的辉煌与衰败。

顾宪成比高攀龙要大12岁, 二者均为无锡人, 同乡的关系使得他们比一般人更为亲近, 也有更多的机会交流。两人在针砭时弊和忧国忧民方面的认知和理念是十分相同的, 因此, 共同研究决定创办一个书院。顾宪成与高攀龙两人仕途较为相似, 都十分坎坷且受奸人陷害, 在脱离政治漩涡之后, 出于对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的担忧, 一直努力想要通过培养人才的方式为国家做贡献。于是, 顾宪成、高攀龙和顾允成三人合力重新修葺了东林书院, 并得到了官府的批准, 在万历三十二年将东林书院正是建立起来, 从此, 众多江南名士有了可以自由谈学论经的场所, 程朱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忧思国家命运立志为国家做贡献的众多有志知识分子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之中。

东林书院最初创建的目的就在于讲学和救国, 因此高攀龙和顾宪成等人也制定了一系列院规和具体的会约意识, 比起其他书院不仅更加细致, 同时也更有组织性。东林书院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高攀龙等人培养人才、传播学问、交流思想的需要, 同时也是江浙地区众多文人商榷议论朝政的需要, 书院规定, 定期进行集会, 除了严寒酷暑, 书院都雷打不动地定期进行会讲。由于高攀龙和顾宪成等人在江浙地区名声较大, 因而每次来的人非常多, 远近学子士绅等纷至沓来, 参与讲学, 甚至连镇上的庙宇客栈一到讲学期间都爆满, 为的就是能够听到高攀龙等人的讲学。这种盛况使得东林书院后来在附近的地方靠名士们捐赠又建成了几十间公舍, 供各地的学子们的居住。随着东林书院的名气越来越大, 后来甚至是湖广地区和京畿地区的学子们也慕名而来, 各地的知名学者也一同前来, 会讲的声势和规模不断扩大, 使得国内求学风气一时之间非常自由, 在这种良好的风气当中, 众多东林名士在学术主张方面渐渐统一, 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学派, 即东林学派[3]477。

三、高攀龙与东林书院的成就、没落

东林书院声势浩大的讲学活动和逐渐形成的东林学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明朝的学问风气, 尤其是自宋代以来兴盛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不少特殊的发展。高攀龙时期, 程朱理学已经逐渐走向式微, 陆王心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当时不少名家、学子都存在着“以学术杀天下”的弊端, 高攀龙对此既嗤之以鼻又痛心, 因此, 在对待王阳明的心学方面十分慎重, 进行了筛选性的吸收和拓展。为了应对学界较为风靡的王阳明空泛心学, 改变当前国家内忧外患的局面, 高攀龙和顾宪成等人对王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对那些人不问世事、置国家安危民生艰难于不顾的士子痛心疾首, 以他们为首的东林学派开始崛起, 不断挤压王学的生存空间, 开始广泛接触政治, 力图推动政治革新, 改变国家孱弱混乱的局面, 想要实现国家的自强[4]78。高攀龙在讲学期间也积极提倡无论是士子还是士大夫都应当有忧国忧民之心, 无论是身居庙堂还是身处陋室, 都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革除国家弊政。

万历三十五年, 由于东林书院和东林学派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朝廷准备再次启用在江南地区讲学的顾宪成, 任命他为南京光禄寺少卿, 但是此时的顾宪成一心只想讲学, 且东林学派中不少人积极投身政治, 让人甚为欣慰, 因此在不想重新入仕途的情况下以旧疾发作为由留在了无锡继续讲学。这一时期, 东林学派和东林书院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且由于针砭时政在国内拥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 反对派的官员对此十分惧怕, 于是各种各样的诋毁和攻击如同潮水一般侵袭高攀龙和顾宪成等人, 很多人都建议他们暂停讲学, 暂避风头, 但是高攀龙和顾宪成一致认为越是动乱时期越是需要这样的讲学, 他们认为东林书院本身创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国家危急关头讨论政事出谋划策关心国家命运, 因此, 持续讲学风雨无阻。

在顾宪成死后, 东林书院的实际主持工作已经全部落在了高攀龙一人身上。高攀龙以60岁高龄重新入仕, 积极辅佐神宗皇太子朱由校为明熹宗, 在政治斗争中, 得罪了魏忠贤和明熹宗, 这二人下令捣毁东林书院, 所以在高攀龙死前, 其实东林书院已经名存实亡。东林书院的言论自由为魏忠贤和明熹宗深恶痛绝, 朝廷中众多积极改革弊政、敢于死谏之人多出自东林书院, 尤其是与魏忠贤作对的, 多数更是东林学派党人, 出于私心, 魏忠贤无时无刻不想除去这些人, 于是他在明熹宗身边说尽谗言, 劝说明熹宗对东林书院斩草除根, 也毁去了魏忠贤无数个政治对手的书院。书院被毁, 高攀龙痛心疾首, 他觉得自己对不起故友顾宪成, 不仅仅是书院根基受损, 同时也是扼腕明朝学子们丧失一个可以自由讨论时政的地方, 不过令他欣慰的是, 东林书院已经桃李满天下, 东林学派也已经成气候, 东林党更是朝中对抗奸臣佞党的中坚力量, 所以他曾经这样抒发了自己的感叹“纵然伐尽林间木, 一片平芜也号林[5]103。”

摘要:高攀龙是明朝东林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与顾宪成创立东林书院, 培养了一大批立志为家国做贡献的优秀人才, 使得明朝学风开放, 众多士子投身政治, 影响了明朝政治的风气与走向。

关键词:高攀龙,东林书院,顾宪成,时政

参考文献

[1]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2]张显清.明末北直清流派的构成及其反阉党斗争[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

[3]张学智.明代哲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4]秦寿容.东林书院和明末东林党[J].江苏教育, 1982 (1) .

篇3:东林书院神千古

一盏烛光照彻千年幽谷,

一种精神激荡家国旧梦;

东林书院浩然正气不息,

水榭亭台依稀峥嵘岁月;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

刹那间风声雨声读书声;

焚书坑儒淬炼诸子风骨,

东林君子断魂砥柱中流;

爱国忠义史纪千秋万代,

独立思想彪炳自由精神;

经史子集参悟当下春秋,

指点江山书生义气方遒;

白驹过隙数点英雄豪杰,

气壮山河吞吐八方日月;

道贯古今东林精神不死,

天下为公东林名垂千古。

在江苏无锡东门内,有一片古建筑群,粉墙黛瓦,厅堂曲廊,石坊高耸,古柏参天,显得格外幽静,这片占地面积近二十亩的古建筑群,就是闻名遐迩的著名历史文化古迹——东林书院。走过东林旧迹的牌坊,抚摸着书院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仰望着依庸堂那副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它曾激励过多少知识分子,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重建的书院古色古香,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声势早已远胜往昔,这座无锡的精神图腾,它喷薄而出的是文化的力量和民族的精神。

漫游在历史和今日的喧嚣中,独步在东林书院孤立的砖瓦楼阁间,追忆往昔英雄故事,似乎近在眼前,又似乎远在天边。仿佛听到落寞君子的叹息,又似乎抚摸到东林故国的温暖。书生单薄的身躯,扛起时代民族的脊梁,唤起人文精神,唤醒沉睡中的同胞。一方思想自由的净土,一群领袖群伦的精神者,纵论天下家国事,意气风发独立的灵魂。这是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这里孕育了梦想、诞生了勇士,推动着文明,种植着希望。

东林书院,一个永恒的思想者的摇篮,一个坚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士子林。东林书院曾经言动天下,曾经灰飞烟灭。但东林的“风声雨声读书声”的治学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新精神,“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爱国精神,一定会在岁月的千淘万漉中,更加熠熠生辉。宋人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士的精神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风骨,更是东林书院的灵魂,这种利他无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正是东林士子的写照。抚今追昔故人旧梦烟消云散,轻扣东林历史精神永驻。

上一篇:百度seo优化数据分析的重要性下一篇:青年教师推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