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业务收入会计处理

2024-08-01

其他业务收入会计处理(共8篇)

篇1:其他业务收入会计处理

案例:某实业有限公司于2007年1月1日正式投产运营;企业产品单一,全年领用材料700吨,单价15000元/吨,生产过程中产生边角料175吨;2007将边角料售出取得银行存款875000元。生产的产品全部入库,共10000件,除直接材料外,计入产品成本的其他成本费用为7850000元;当年产品售出6000件,单价2500元,税前可扣除的期间费用和其他相关税费为2100000元,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1.一种账务处理为:将边角料回收额冲减生产成本。其思路是边角料的形成是技术、工艺、设备先进程度所能控制的,它们的先进程度高,材料的利用率就高,生产成本就会降低,边角料回收额应冲减生产成本而不纳入其他业务收入,否则会影响产品成本的正确核算。

其账务处理如下:

①车间领用材料,发生其他成本费用

借:生产成本 18350000

贷:原材料 10500000

银行存款、制造费用7850000

②边角料回收取得回收额

借:银行存款 875000

贷:生产成本 875000

③产品入库

借:产成品 17475000

贷:生产成本 17475000

④产品销售

借:应收账款 1755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5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55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10485000

贷:产成品 10485000

主营业务成本=(17475000/10000)×6000=10485000

以该会计处理,2007年企业单位产品成本为1747.5元(17475000/10000),企业自行计算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为2415000元(15000000-10485000-2100000),该会计处理直接以取得的边角料回收额冲减生产成本,既偷逃了增值税127136.75元(875000÷1.17×0.17),又偷漏了所得税(取得的货物销售额未计入收入总额,不符合税法的要求),错误的账务处理也影响了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2.另一种账务处理是:将取得的边角料回收额确认为其他业务收入,实务处理中又分两种情况。

(1)第一种账务处理为:

①车间领用材料,发生其他成本费用

借:生产成本 18350000

贷:原材料 10500000

银行存款(制造费用)7850000

②产品入库

借:产成品 18350000

贷:生产成本 18350000

③产品销售

借:应收账款 1755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5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55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11010000

贷:产成品 11010000

主营业务成本=(18350000/10000)×6000=11010000

④边角料销售

借:银行存款 875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747863.2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27136.75

以该账务处理,企业计算的单位产品成本1835元(18350000/10000),比上种方式计算的单位产品成本1747.5元多87.5元。企业自行计算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为(假定不考虑其他税费的影响)2637863.25元(15000000+747863.25-11010000-2100000),比上种方式计算的数额多747863.25元(2637863.25-1890000)。

该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在于该边角料销售确认为其他业务收入,但没有结转其他业务成本,不符合会计核算的一般配比原则;收入必须与成本相配比,成本不确定就不能确认为收入。因边角料销售成本已在材料领用时直接计入了生产成本,其他业务成本是挤入主营成本?通过主营业务成本转销而在税前扣除。

从会计核算与税前扣除的配比原则上说,其他业务收入已全部确认实现,由于企业产品未能全部销售,其他业务成本未能通过主营业务成本转出在税前扣除,直接影响了应纳税所得额1050000元{15000×175×[(10000-6000)/10000]}。

这种会计处理方式将边角料成本直接计入生产成本,直接影响了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核算,其他业务收入的最终账务处理也与会计核算原理相悖。

(2)第二种账务处理方法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综合,账务处理为:

①车间领用材料,发生其他成本费用

借:生产成本 18350000

贷:原材料 10500000

银行存款、制造费用 7850000

②产生边角料

借:原材料 2625000(15000×175)

贷:生产成本 2625000

③产品入库

借:产成品 15725000(1835000-2625000)

贷:生产成本 15725000

④产品销售

借:应收账款 1755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5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55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9435000

贷:产成本 9435000

主营业务成本=(15725000/10000)×6000=9435000

⑤边角料销售

借:银行存款 875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747863.2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27136.75

借:其他业务成本 2625000

贷:原材料 2625000

以这种会计账务处理,企业计算的单位产品成本1572.5元(15725000/10000),比上述两种方法计算额分别少175元、262.5元;企业自行计算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假定不考虑其他税费的影响)为1587863.25元(15000000+747863.25-9435000-2625000-2100000),比上述两种方法计算额分别少302136.15元、1050000元。但是假设2007产生的边角废料在当未销售时,其计算结果会差异甚远,第一种方法秀财网企业自行计算申报应纳税所得额依然为1890000元,第二种方法为1890000(2637863.25-747863.25)?第三种方法3465000元(15000000-9435000-2100000),比另外两种会计处理多1575000元。

通过上述分析,第三种会计处理方法显然既符合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利于企业准确地计算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核算及工艺水平与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又满足税法的要求,保证了应纳税所得额的正确核算,减少了企业的涉税风险。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企业如果在当不能将边角料全部销售,边角料成本不能随之对应转出,会对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产生极大的影响,进而会加重当年的所得税负担。

篇2:其他业务收入会计处理

入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现金是由__经管的。A.出纳

B.会计主管人员 C.总会计师 D.单位债责人

2、根据《会计法》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下列有关记账凭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有__。

A.所有记账凭证都必须附有原始凭证

B.填制记账凭证时出现错误的,应当重新填制 C.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记账凭证编号方法进行编号 D.不得根据金额更正过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3、A公司承建B公司的一栋办公楼,在施工期间,A公司的下列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是__。

A.B公司未按照约定的时间和要求提供场地,A公司要求顺延工程日期 B.经B公司同意,A公司将自己承包的部分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 C.A公司允许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 D.因发包人变更计划,A公司要求增付返工费用

4、“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属于__。A.双重性账户 B.损益账户

C.所有者权益账户 D.负债账户

5、对某一会计事项有多种不同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可以避免虚增企业利润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样做所遵循的原则是__。A.重要性原则 B.谨慎性原则 C.可靠性原则

D.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6、下列会计事项,会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总额发生变化的是__。A.从净利润中提取盈余公积 B.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 C.用盈余公积转增资本

D.股东大会向投资者宣告分配现金股利

7、甲、乙、丙是某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各占60%、10%和30%的股份。乙欲对外转让其所拥有的股份,丙表示同意,甲表示反对,但又不愿意购买该股份。乙便与丁签订了一份股份转让协议,约定丁一次性将股权转让款支付给乙。此时甲表示愿以同等价格购买,只是要求分期付款。对此各方发生了争议。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__。A.甲最初表示不愿意购买即应视为同意转让

B.甲后来表示愿意购买,则乙只能将股份转让给甲,因为甲享有优先购买权 C.乙与丁之间的股份转让协议有效

D.如果甲和丙都行使优先购买权,就购买比例而言,如双方协商不成,则双方应按照2:1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8、某公司在生产主产品的同时,还生产了某种副产品。该种副产品可直接对外出售,公司规定的售价为每公斤50元。6月份主产品和副产品发生的生产成本总额为25万元,副产品的产量为200公斤。假定该公司按预先规定的副产品的售价确定副产品的成本。则主产品的成本为()万元。A:0 B:1 C:24 D:25

9、某企业财产清查中发现现金长款280元,在批准处理前编制会计分录时应借记“库存现金”科目,贷记__科目。A.其他应收款 B.待处理财产损溢 C.营业外收入 D.其他应付款

10、根据债权结算账户的定义,以下说法准确的是()。A.一次支付的三年长期债务

B.货款已收,但商品尚未制造完成 C.当期按照税法规定应缴的税费 D.商品在登记销售中款项尚未收到

11、下列项目中,属于资产负债表中非流动资产项目的是()。A:应收股利 B:存货 C:长期借款 D:工程物资

12、企业销售原材料,在记录收入的同时,应将成本结转到____ A:财务费用 B:主营业务成本 C:其他业务支出 D:产品销售费用

13、如果应收帐款有两个明细帐“应收帐款——甲企业”期末余额在借方为200万,“应收帐款——乙企业”期末余额在贷方为50万,则应提取坏帐基数为____元。

A:250万 B:150万 C:200万 D:300万

14、下列各项中,需调整增加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有()A:已计入投资损益的国库券利息收入

B:已超过税法规定扣除标准,但已计入当期费用的业务招待费 C:支付并已计入当期损失的各种税收滞纳金 D:未超标的业务招待费支出

15、下列不属于会主核算方法的是__。A.成本计算 B.复式记账

C.编制财务预算 D.财产清查

16、根据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在账户贷方登记的是____ A:费用的减少 B:收入的减少 C:成本的增加

D: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17、计算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指标时的盈余是指__。A.利润总额 B.息税前利润 C.净利润

D.净利润—优先股利

18、鉴于总账及其所属明细账相互关系,在进行账簿登记时应采用__。A.复式记账法 B.借贷记账法 C.平行登记法 D.加权平均法

19、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依据是__。A.经济法律规范 B.经济法主体 C.经济法律行为 D.经济法律事件

20、下列账户与负债账户结构相同的是__账户的结构。A.资产 B.成本

C.所有者权益

D.二个或二个以上

21、下列不属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是__。A.技术教育 B.形势教育 C.品德教育 D.法制教育

22、对债权债务往来款项的清查方法是__。A.实地盘点法 B.技术推算法 C.核对账目法 D.抽样盘点法

23、用友报表系统中,保存报表的默认扩展名是__。A.REP B.XLS C.DOC D.TXT

24、财产物资的盘盈是指__。A.账存数大于实存数 B.实存数大于账存数

C.由于记账差错多记的金额 D.由于记账差错少记的金额

25、甲公司购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支付的价款为60万元,其中包含已到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3万元,另支付交易费用1万元。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入账价值为__万元。A.60 B.57 C.61 D.58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Excel中__操作可选用格式工具栏中的工具图标。A.左对齐 B.跨列居中 C.换行输入

D.以百分数表示

2、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利息支出中.准予直接扣除的是__。A.企业筹办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

B.购买原材料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利息支出

C.建造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利息支出 D.购置无形资产期间的利息支出

3、用友软件中,下列账套信息建立后不能更改的是__。A.账套号 B.账套名称 C.账套路径 D.启用会计期

4、事业单位通过“其他收入”科目核算的内容包括()A:对外投资收益 B:固定资产出租

C:外单位捐赠未限定用途的财物 D:经营收入

5、某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为:

借:资本公积5000

贷:实收资本5000 该分录表示__ A.一个资产项目减少5000元,一个所有者权益项目增加5000元

B.一个所有者权益项目增加5000元,另一个所有者权益项目减少5000元 C.一个资产项目增加5000元,一个所有者权益项目增加5000元 D.一个所有者权益项目增加5000元,另一个所有者权益项目也增加5000元

6、下列属于双重性质账户的是__。A.待处理财产损溢 B.固定资产清理 C.待摊费用 D.投资收益

7、企业交纳的下列各种税金中,可通过“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的有()A:矿产资源补偿费 B:营业税

C:增值税销项税额 D:城市维护建设税

8、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收入的是__。A.企业取得的捐赠收入

B.企业出售固定资产所得价款 C.企业出租固定资产所得价款 D.企业取得的小额政府补助

9、企业因销售商品发生的应收账款,其入账价值应当包括__。A.销售商品的价款 B.增值税销项税额

C.代购货方垫付的包装费 D.代购货方垫付的运杂费

10、存在着借贷对应关系的帐户,称为__ A.帐户对应关系 B.帐户平衡关系 C.对应帐户 D.勾稽关系

11、在Excel中,修改工作表名的操作可以从__工作表标签开始。A.用鼠标左键单击 B.用鼠标右键单击 C.用鼠标左键双击

D.按住Ctrl键同时用鼠标左键单击

12、根据《票据法》的规定,下列属于可以行使追索权的情形是(A:汇票到期被拒绝付款的 B:汇票到期日前被拒绝承兑的 C:汇票到期日前承兑人逃匿的

D:汇票到期日前付款人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13、根据我国外汇管理制度,对套汇行为的处罚,正确的是__。A.警告 B.强制收兑

C.处以非法套汇金额的3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D.罚款可与刑事责任并处

14、从账簿用途来看,“固定资产卡片”属于____ A:订本式账簿 B:备查账簿)C:序时账簿 D:分类账簿

15、根据《证券法》的规定,公司公开发行新股,应当符合的条件包括__。A.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 B.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

C.最近两年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无其他重大违法行为 D.最近三年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无其他重大违法行为

16、下列各项基金,属于事业单位事业基金的有()A:一般基金 B:固定基金 C:投资基金 D:专用基金

17、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资金营运活动的有__。A.采购原材料 B.销售商品 C.购买国库券 D.支付股利

18、会计的基本职能是__。A.反映和考核 B.核算和监督 C.预测和决策 D.分析和管理

19、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之间的组合方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__。A.财务会计报告 B.账簿记录

C.账务处理程序 D.账户

20、在下列法的各项分类中,以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为依据进行的分类是____ A: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B:根本法和普通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般法和特别法

21、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材料一批,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标明的价款为25万元,增值税为4.25万元,另支付材料的保险费2万元、包装物押金2万元。该批材料的采购成本为__万元。A.27 B.29 C.29.25 D.31.25

22、税务登记证可分为__。A.税务登记证 B.税务登记证副本 C.注册税务登记证 D.注册税务登记证副本

23、某企业“其他应收款”期初余额为借方2500元,本期支付的存出保证金为1000元,支付预借差旅费1000元,采用定额制备用金的一车间前来报销办公费1500元,出差人员退回多余预支款100元(原预支800%),该企业“其他应收款”期末余额为()元。A.2200 B.2900 C.3000 D.3700

24、《会计法》中对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是__。

A.使用的会计软件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B.使用的电子计算机必须功能齐全,能够适应核算需要

C.用计算机生成的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 D.手工记账至少要和电子计算机记账并行3个月

篇3:其他业务收入会计处理

对于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会计处理,日常主要通过“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进行核算,在编制有关报表时再进行合并计算。我们认为对于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虽然在确认原则及特点上稍微有点差别,但是会计处理上完全可以统一。本文对二者的会计处理进行比较,得出可以合并二者进行会计处理的结论。

一、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会计处理的相似点分析

(一)二者在收入处理方面的相似之处

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从事某种主要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营业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则是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所有通过销售材料、提供劳务收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二者都是企业的营业收入,在会计中都属于狭义的收入,会计核算时建立了相对应账户为“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收入”,账户的性质都属于属于损益类中的收益类,账户的结构也是十分相似的。对两种不同的收入在会计上的处理进行比较后,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账户贷方和借方核算的内容基本相同,仅仅在账户名称上存在微小的差异。

(二)二者在成本处理方面的相似之处

主营业务成本是指企业发生的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品或服务所必须投入的直接成本,主要包括生产商品所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从金额上看,就等于该项已销存货的生产(或者购买)成本,设置“主营业务成本”账户。相类似的,其他业务成本是指发生的最直接与其他业务收入对应的某项支出,主要包括销售材料的成本、出租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出租无形资产的摊销额、出售、出租包装物或低值易耗品的成本或摊销额等,本质上也就是等于已销财产的生产(或者购买)成本,设置“其他业务成本”账户。我们可以看出,“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及“其他业务成本”账户的结构是相似的,所反映的内容在实质上也是十分相似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二、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会计处理的相同点分析

(一)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处理完全相同

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过程中,不论是主营业务还是其他业务,只要实现了商品的销售额或劳务的收入,就应该向国家税务机关缴纳相关的各种营业税金及附加,主要包括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以及教育费附加等。这些税金及附加都是因为发生了相关收入所致,与有关收入相配比,理论上说,应该按照完全配比原则核算,分别设置“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和“其他业务税金及附加”账户并进行相应会计处理,但是根据重要性原则以及最终对利润(包括金额和结构等)的影响等,我国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只设置“营业税金及附加”一个账户,核算所有营业过程中发生的与营业收入相关的税金及附加,并不区分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还是其他业务税金及附加。

(二)有关费用的处理完全相同

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的过程中,为了销售商品、让渡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使用权、出售、出租包装物或低值易耗品以及提供劳务而发生各种销售费、、管理费和其他相关费用,主要包括广告费、展览费、包装费、咨询费、业务招待费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发生的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不作为销售收入的抵减项目,而是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管是在主营业务还是其他业务中发生,会计处理完全一致。

(三)在会计报表上的列示完全相同

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并不对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加以区分,在对其进行列示时是完全相同的。如: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项目就是对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等进行合并计算得出的;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也没有区分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认为二者都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即:无论是主营业务还是其他业务所引起的现金流量都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三、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合并进行会计处理的主要意义

根据以上对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会计处理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存在较多的的相同点和相似点,我们认为,若对二者进行合并处理时,至少可以直接带来若干好处,以下试做分析。

(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业务出现了多元化,大多不再只经营单一的“主营业务”,会有越来越多的其他业务出现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虽然它们具有金额较小、收入不十分稳定、服务对象不太固定等特点,但是其对企业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况且,市场经济瞬息万变,企业转型在反掌之间,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之间的转换也是随时可以发生的。

(二)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都是企业的经营业务,都会发生可以预见的收入和成本、费用、税金及附加等,二者合并后更加可以看出其与营业外业务的本质区别。显然,合并后我们就可以对营业收入与营业外收入,对营业成本、费用、税金及附加与营业外支出进行比较和概括:营业收入是要发生与之配比的支出才发生的收入,而营业外收入是一项没有任何支出与之配比的纯收入;营业成本、费用、税金及附加是要发生收入才发生的支出,而营业外支出则是一项没有任何收入与之配比的净支出。

(三)会计报表的编制本身就是比较复杂的,而且是在期末进行,会计工作非常繁忙,如果能够将二者合并,许多数据就可以不经过计算而是直接获得,可以大大减轻编制会计报表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四、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合并后的会计处理分析

(一)账户设置。

将“主营业务收入”账户和“其他业务收入”账户合并为“营业收入”账户,必要时可以设置相关明细科目并开设对应的多栏式明细账;将“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和“其他业务成本”账户合并为“营业成本”账户,必要时也可以设置相关明细科目并开设对应的多栏式明细账;其他账户不变,主要有“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等。

(二)核算举例(忽略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

某企业销售商品(应税消费品,消费税税率10%),成本6 000元,售价10 000元,发生销售费用600元;随同商品销售包装物,成本1 000元,售价1 500元,发生销售费用400元。款项均已通过银行收、付讫,则会计处理为:

5.计算营业利润(直接计算得出)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11 500-7 000-1 000-1 150=2 350(元)

6.计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从账簿记录中可以直接获得)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11 500(元)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0(元)

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1 000(元)

(三)对合并进行会计处理的简要评价。

篇4:谈收入的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差异

关键词:会计准则 税法 收入 差异

会计和税法两者的立法基础不同,前者注重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后者则强调立法的公平和效率,这就导致了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对收入的确认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一、收入的概念表述不同

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指出,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為收入总额。包括:(1)销售货物收入;(2)提供劳务收入;(3)转让财产收入;(4)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5)利息收入;(6)租金收入;(7)特许权使用费收入;(8)接受捐赠收入;(9)其他收入。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收入概念强调“收入”是“日常活动”产生的,以区别于“利得”是“非日常活动”形成的,而税法上的收入概念是一个总“收

益”的概念,也没有对收入和利得进行单独的区分,税法中的收入总额是一个包含收入内容往往比会计规定更广概念,一切能够提高企业纳税能力的收入都应计入收入总额。

二、二者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实现的条件不同

会计上将“商品所有权的风险转移”作为销售收入实现的首要条件;

会计上确认收入的第二个条件是“不再保留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就是说,实际上继续控制的商品,不能确认销售收入;

会计上确认收入的第三个条件是“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会计上确认收入的第四个条件是“相关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这符合会计的稳健性原则。

而从税法角度看,不论是否控制商品,只要商品所有权发生变化,就应确认收入。另外出于反避税目的,税务机关如果认为收入和成本不合理,有权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调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税法对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条件:一是企业获得已实现经济利益或潜在的经济利益的控制权;二是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三是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合理地计量。

三、二者确认收入的原则不同

由于会计的目标与税法目标不同,因而两者的原则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差异是必然存在的,

会计准则在确认收入时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侧重于收入的实质性实现。税法在确认收入时,从实现税收职能的角度出发,也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但更注重完成交易的法律要件,重视发票、索款凭据、合同、结算方式等。这是因为,对一项交易和事项的把握,尽管会计准则给予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要较多地利用财务人员的专业判断,只要发生应税行为,不论企业是否做销售处理,都要按照税法规定计征税款,侧重于收入的社会价值实现,而不以会计收入作为应税收入,强调尽量减少选择和判断,如果将财务人员专业判断的结果作为计税依据,税法就不能保持其应有的严肃性和确定性,税收征纳的随意性现象则会滋生和蔓延,纳税人利用其判断延迟纳税甚至不缴、少缴税款的现象也就难以遏制。因此,税法必须更多地考虑一项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二者差异具体表述如下:

(一)附销售退回条件的销售业务差异

附销售退回条件的销售是指购买方依照有关协议有权要求退货的销售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核算上要求企业要根据以往交易经验等情况对退货的可能性做出估计,对确定不会退货的部分确定为收入,估计会退货的部分不能确定为收入,如果企业不能合理确定退货可能性的,必须待退货期满才能确定收入。这是因为会计从谨慎性原则出发,要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税法从形式出发明确规定:收入确认的时间为收到销售款或取得索取销售额凭据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销售退回确认的时间为收到购货单位退回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寄来的“证明单”之后。

(二)售后回购业务的差异

售后回购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同时,双方约定销售方日后应当或有权选择以某种价格条件再购回该商品。在售后回购业务中,在通常情况下,所售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没有从销售方转移到购货方,因而不能确认相关的销售商品收入。会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视同融资进行账务处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也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税法上则把售后回购业务视为销售、购入两项经济业务。

(三)视同销售货物的差异

视同销售,是指纳税人发生特定的提供商品或劳务行为后,在会计上一般不作为销售业务核算,不确认会计收入,一般直接按成本转账,而税法规定为视同销售实现,要求确认销售收入。为保证流转税征收链条的完整,避免造成货物销售税收负担不平衡及逃避纳税的现象,税法将会计准则不确认为收入的一些行为视同销售货物,确认收入。

(四)分期收款销售货物的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采用分期收款销售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但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该按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认收入。而税法从企业是否拥有纳税必要资金的角度考虑,规定采用分期收款销售方式销售货物企业,可以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分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并按配比原则结转相应的成本。即税法允许企业就已实现收入递延到实际收到货款时纳税。

总之,由于各自服务的目标不同,在收入业务中新会计准则规定与现行税法规定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差异,税法从组织财政收入的角度出发,侧重于收入社会价值的实现,对某个企业来说,依照会计准则规定某项收入可能还未实现,但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讲其价值已经实现,所以税法和会计规定不同。正确理解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之间的差异,不仅可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而且更利于做好税收筹划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双方的利益。企业的会计人员要协调好两者的差异,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及企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篇5:其他业务收入会计处理

(一)概念:

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收入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所有通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二)特点:

营业外收入:1.和营业外支出一般彼此相互独立,不具有因果关系。

2.通常意外出现,企业难以控制;

3.通常偶然发生,不重复出现,企业难以预见;

4.不与企业经营努力有关;

其他业务收入:不经常发生,每笔业务金额一般较小,占收入的比重较低

(三)核算内容:

营业外收入:

(1)固定资产盘盈。它指企业在财产清查盘点中发现的账外固定资产的估计原值减去估计折旧后的净值。(新准则中计入“以前损益调整”帐户)

(2)处理固定资产净收益。它指处置固定资产所获得的处置收入扣除处置费用及该项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与所计提的减值准备相抵差额后的余额。

(3)罚款收入。它是指对方违反国家有关行政管理法规,按照规定支付给本企业的罚款,不包括银行的罚息。

(4)出售无形资产收益。它指企业出售无形资产时,所得价款扣除其相关税费后的差额,大于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与所计提的减值准备相抵差额的部分。

(5)因债权人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它主要是指因债权人单位变更登记或撤销等而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

(6)教育费附加返还款。它是指自办职工子弟学校的企业,在交纳教育费附加后,教育部门返还给企业的所办学校经费补贴费。

(7)非货币性交易中发生非货币性交易收益(与关联方交易除外)。

(8)企业合并损益。合并对价小于取得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注意:让渡资产使用权所得不属于营业外收入的核算内容。

其他业务收入:材料物资及包装物销售、无形资产转让、固定资产出租、包装物出租、运输、废旧物资出售收入。

问:营业外收入中列支的盘盈收入、处置设备类固定资产收入、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转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净收益、政府补助净收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净收益等是否需要缴纳营业税?如果缴纳,营业税率为多少?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本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营业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条规定,条例第一条所称条例规定的劳务是指属于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以下称应税劳务)。

各项收入纳税情况具体如下:

1、营业外收入中列支的盘盈收入: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不需要缴纳营业税。

2、处置设备类固定资产收入:对于企业处置设备类固定资产收入需要按照营业税条例中第一条的“销售不动产”进行缴纳营业税,税率为5%。

3、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转营业外收入:该项收入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不需要缴纳营业税。

4、债务重组净收益:该项收入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不需要缴纳营业税。

5、政府补助净收益:该项收入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不需要缴纳营业税。

6、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净收益:对于净收益部分不需要缴纳营业税,但对于用非货币性资产进行交换的行为,如果贵企业对外交换时涉及到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的换出则需要按上述规定分别按“转让无形资产”及“销售不动产”进行缴纳营业税,税率均为5%。

篇6:收入业务会计工作职责

2、每日审核日报表和相关收入单据,及时入帐核算;

3、对往来帐及时进行对帐工作,要求及时挂帐、挂对帐,记帐内容必须正确,清楚反映业务往来关系;

4、每月月底根据往来帐上的未了款项进行清单;

5、因业务问题而造成帐款收不回来,配合有关人员对此作出分析,报请领导,使企业往来帐款能及时、完整地收回;

6、对每月的收入结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

篇7:其他业务收入会计处理

一、收入概念的界定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准则所涉及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企业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应当作为负债处理,不应当确认为收入。长期股权投资、建造合同、租赁、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形成的收入,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第七条规定,收入总额中的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收入,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收入,符合条件的非营利公益组织的收入。

会计准则与税法界定的收入概念的差异,体现在若干方面:

第一,税法中的收入总额,是一个包含收入内容往往比会计准则规定更广的概念,一切能够提高企业纳税能力的收入,都应当计入收入总额,列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收入总额应是使企业资产总额增加或负债总额减少,同时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化、纳税能力提高的收入。如果收入使资产与负债同额增或减,结果未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化、纳税能力提高,则不是应税收入,如从银行贷款、企业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等,都不应当确认为收入总额。

第二,会计准则与税法界定收入的范围不同。会计收入准则只规范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长期股权投资、建造合同、租赁、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形成的收入,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税法计入收入总额的收入项目要比会计上的收入更多,企业的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企业资产溢余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企业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视同销售收入等等,都应当计入收入总额。

第三,企业所得税有不征税收入的概念,会计上没有此概念。税法上的不征税收入,是指从企业所得税原理上讲应永久不列为征税范围的收入范畴,从性质上和根源上不属于企业营利性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不负有纳税义务的收入。因为从企业所得税的立法精神来看,所得税的税基应是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所得,而政府预算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对这种性质的收入如果征税,会导致无意义地增加政府的收入与支出成本。非应税收入不属于税收优惠。

第四,企业所得税有免税收入的概念,会计上没有此概念。企业所得税的免税收入,是指企业负有纳税义务,而政府根据社会经济政策目标的需要,可以在一定时间免予征税,而在一定时期又有可能恢复征税的收入。如国债利息收入,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收入,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收入,非营利公益组织的非营利收入等。免税收入属于税收优惠。

二、“日常活动”标准分析

会计准则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其中“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比如,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商品流通企业销售商品、保险公司签发保单、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软件企业为客户开发软件、安装公司提供安装服务、商业银行对外贷款、租赁公司出租资产等,均属于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构成收入。工业企业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出售不需用原材料等,属于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也构成收入。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活动,不是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也不属于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不构成收入,应当确认为营业外收入。税法规定,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这就是说,不是企业“日常活动”,不是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而取得的收入,如一次性、偶然性、临时性等其他收入,也应并入收入总额。因为:

第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所得来源也趋于多样化、不规则化。例如,企业除了一般的生产经营收入外,都会有一定数量的临时性投资所得,转让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收入,转让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收入,资产盘盈收入,因债权人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而获得的所得等等,这些收入都会提高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如果这些收入都不计入收入总额,那么必然会使国家的很大一部分财源流失,也会使税制不适应经济的发展。

第二,对一次性、偶然性、临时性收入不课税,有损于税收的公平原则。偶然所得同样会增加企业的负税能力,对于两个收入数额相同的人,对一企业因是取得日常活动收入而多课税,而对另一企业因是取得一次性、偶然性、临时性收入不课税,不符合税收的横向公平原则。同时,对于由于有临时或不规则收入而有较多所得的企业,如果课征和所得少的企业同量的税收,这也不利于实现税收的纵向公平。这样会损害税制公平,减弱所得税的调节机能。

第三,仅对日常活动收入征税,不符合“扩大税基”的税制改革方向。从世界各国所得税立法采用的应税所得概念看,大部分采用包括型所得概念,对临时、偶然所得征税,征税所得范围广于限制型所得和交易型所得的概念,但小于“S———H———S所得概念”,只对日常活动收入、连续性所得征税是一种遵循“周期说”的限制型的所得概念,从理论上的所得源泉说向资产增加说的推移一般是常见的。我国税制改革也是本着扩大税基的方向,我们已不再固守“周期说”的应税所得概念。

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中看,企业所得税都不适用“日常活动”标准,应税所得都不应仅限于连续性所得,即临时性偶然性所得也应是应税所得。例如,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活动,不是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也不属于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在会计上不构成收入,确认为营业外收入,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计入转让财产收入。再如,企业的接受捐赠收入、企业资产溢余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企业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视同销售收入等,都不一定符合“日常活动”标准,但都应当计入收入总额。

篇8:浅析其他综合收益的会计处理

一、其他综合收益的涵义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 于2007 年9 月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 号———财务报表列报》的修订版,首次引入“综合收益”的概念并要求主体披露综合收益各项目及其所得税的影响。为了实现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财政部在2009 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 号》中要求企业应当在利润表的每股收益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正式引入综合收益概念。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0 号———财务报表列报》中阐明了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概念。综合收益,是指企业在某一期间除与所有者以其所有者身份进行的交易之外的其他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变动。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反映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相加后的合计金额。其他综合收益,是指企业根据其他其他会计准则规定未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也就是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或发生且不计入当期损益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变动但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

在实务中存在着这样的误解,认为当期所有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下核算的项目,都属于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内容,但事实并非如此。

(一)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所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不能作为其他综合收益列报

企业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先将其中的负债部分和权益部分进行分拆,前者被计入“应付债券”科目,后者被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行权日,原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的金额会转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二)股份支付所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不能作为其他综合收益列报

企业根据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授予职工或其他方的权益工具,应按确定的金额记入“管理费用”等科目,同时增加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行权日,按实际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计算确定的金额,将其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转入“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等科目。

所以其他综合收益核是资本公积的一部分,但不能把全部资本公积都列为其他综合收益。

二、其他综合收益的核算内容与列报

(一)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

1. 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导致的变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9 号———职工薪酬》,有设定受益计划形式离职后福利的企业应当将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导致的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并且在后续会计期间不允许转回至损益。

2.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资单位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变动中所享有的份额。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 号———长期股权技资》,投资方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其他综合收益的份额,确认其他综合收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单位在确定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其他综合收益的份额时,该份额的性质取决于被投资单位的其他综合收益的性质,即如果被投资单位的其他综合收益属于“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类别,则投资方确认的份额也属于“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类别。

(二)以后会计期间在满足规定条件时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

1.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资单位可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变动中所享有的份额。如果被投资单位的其他综合收益属于“以后会计期间在满足规定条件时将重分类进损益”类别,则投资方确认的份额也属于“以后会计期间在满足规定条件时将重分类进损益”类别。

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持有至到期技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形成的利得或损失。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应当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其他综合收益),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计人当期损益;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在重分类日,该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人所有者权益(其他综合收益),在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3.现金流量套期工具产生的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4 号———套期保值》,现金流量套期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应当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其他综合收益);属于无效套期的部分,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4.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企业对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进行折算时,应当将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在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单独列示(其他综合收益);企业在处置境外经营时,应当将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列示的、与该境外经营相关的外币报表折算差额,自所有者权益项目转入处置当期损益。

5.根据相关会计准则规定的其他项目。比如自用房地产或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换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在转换日其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部分应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待处置该投资性房地产时,将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部分转至当期损益。

其他综合收益在财务报表中的列报:一是其他综合收益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所有者权益的构成部分,采用总额列报的方式进行列报。无需按照明细子目列示,但列示的总额是按照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金额。二是按照利润表的多步式的格式,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实行分类列报的方式,即按照前述其他综合收益的大类项下分子项目进行列示。三是其他综合收益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按照总额进行列报。

准则同时要求以后会计期间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下列关于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的信息:一是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及其所得税影响;二是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当期转出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三是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的期初和期末余额及其调节情况。具体披露项目,需按照准则指南所附的两张表格,“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及其所得税影响和转入损益情况表”和“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的调节情况表”逐项填列。

三、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会计处理

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与披露提升了会计信息对债权人决策的有用性,信息使用者开始逐渐加强对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关注度。因此,上市公司应当重视对该项目的列报与披露,会计从业人员也应当提高对其他综合收益的认识水平。本文仅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为例,解析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会计处理。

某公司2014 年1 月1 日购入价值200 000 元股票,并将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2014 年12 月31 日股票公允价值为220 000 元;2015 年12 月31 日股票公允价值为250 000 元;2015 年12 月31 日全部出售,取得价款250 000 元;所得税率为25%。

2014 年1 月1 日购入分录: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2000002014 年12 月31 日公允价值变动分录:

2015 年12 月31 日公允价值变动分录:

2015 年12 月31 日出售分录

下面以利润表列报该项业务引起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变动情况(只摘取利润表一部分),并将其他综合收益的具体项目,列报在利润表的主表当中。

由此可见,当信息使用者关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时,比单纯的净利润项目更全面。2014 年净利润为0,但其他综合收益为15 000,所以企业综合收益有15 000 元,投资者不会太担心企业情况;2015 年净利润为37 500 元,但其他综合收益为-15 000 元,导致综合收益为22 500 元,投资者全面分析这些指标时就会更冷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他综合收益核算的内容越来越多,重要性也不断提高,其他综合收益体现了全面收益观,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这迫切地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提高专业素养,强化对其他综合收益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其他综合收益的项目构成、会计处理方式以及在报表中的列报披露。

摘要:2014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将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其他综合收益是本次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亮点。随着经济发展,其他综合收益的重要性也愈发提高,本文围绕其他综合收益的涵义、内容、列报和披露进行阐述,并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为例,浅析其他综合收益的会计处理。

关键词:会计准则,综合收益,其他综合收益

参考文献

[1]袁荣京,罗映娜.关于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2(31).

[2]石岩,卢相君.其他综合收益及重分类相关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3(10).

上一篇: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育论文下一篇:中班科学教案生活中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