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完善特检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2024-07-09

浅谈如何完善特检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共8篇)

篇1:浅谈如何完善特检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谈如何完善特检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浅谈如何完善特检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摘要:实验室的科学管理是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是提高检验检测质量的重要条件,但由于实验设备、新技术和网络应用的飞速发展,以及特种设备种类不断更新换代、数量不断增长的现实,使实验室在建设与管理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矛盾,如何进行优化管理提高实验室效率,降低仪器设备损坏率,提高检验检测效率,最大限度的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工作经验,就如何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特检实验室 质量管理体系

一、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特检事业快速发展面临问题的成因

现阶段制约特检事业发展的因素,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客观现实客观困难,既有体制、制度的不完善所形成的束缚也有管理理念落后造成的制约。由于特检事业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实验条件不优、管理不到位是必然的。从我所实验室情况发展看,短短几年间,特种设备台件数从不足千台到突破万台大关,业务收入由几十万激增至几百万,发展如此之快是我们多年前不敢想象的,发展要求变革,许多不协调、不科学的问题和矛盾也自然突出起来。

(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需完善

尤其是在管理程序,方法上存在不足,一些重大事项缺少必要制度,有的制度已经出台,但是执行困难,导致一些工作进展缓慢,还有一些职责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互相间推诿的、扯皮的现象。

(三)、解放思想不够,创新意识不够强

由于没有好的激励和奖惩措施,开拓创新动力不足,服务效率和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特检事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缺乏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存在求稳,不求有功只求不过的思想。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一)、利用能力验证提高人员技术水平

利用上级部门组织的能力比对、技术比武等活动,提高自身检验检测能力。参加能力验证除证明参加项目的设备、设施环境等硬件能力,更重要的是证明实验室检测或校准人员的技术水平等软件能力,实验室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来提高人员技术水平,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检测或校准方法,充分利用好设备。对初次参加能力验证的项目,可以指定技术水平高的人员参与,以后可逐步让同专业的其它人员参与,以提升整体水平。

对于能力验证的结果,可以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发现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如果参加能力验证的项目,均获得满意结果,则证明此项目的技术能力持续保持的较好;如果参加能力验证项目的结果是可疑或不满意,应重点关注此项目的人员、设备等方面的技术能力。如果参加能力验证的项目均获得了满意结果,可以说明该实验室的内部质量管理是有效的;反之,如果参加的项目不满意的较多,可以宏观地判断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二)、重视纠正措施,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在日常检验检测中,纠正措施实施不到位是影响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主要问题之一。纠正措施实施不到位的原因主要有:

1、对纠正措施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这是为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以及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是建立自我完善机制最主要、最根本的措施。

2、对纠正措施的理解不当。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把就事论事对不合格进行处置的“纠正”当作“纠正措施”。阐述“纠正措施”和纠正的定义与区别。

3、对纠正措施的验证没有严格按要求实施。

4、对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不透彻,浮于表面。

针对以上分析,应通过以下途径改善和解决纠正措施实施不到位的现象:首先,质量管理是各级管理者的职责,但必须要有最高管理者领导,因而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当明确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永恒的目标,正确认识纠正措施的作用和意义。其次,人员的培训。特检机构应提高全体人员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内审员和检验人员的素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质。内审员必须经培训并考核合格,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并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第三,正确地分析原因。纠正措施应从调查问题原因开始,原因分析是纠正措施中最关键的部分。第四,增加内部审核次数。内部审核对纠正措施的跟踪控制比较及时有效。第五,加强对纠正措施的监控。不论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还是在日常监督和用户抱怨中暴露的问题,实验室应及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相关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订和落实纠正措施,并验证纠正后的效果,以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达到改善和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水平的目的。

作为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要始终践行“以技术执法,凭数据说话”,无论是监督检验、定期检测还是进行科研活动,都取决于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取决于实验室的综合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在这一点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有效运行的实验室管理体系会成为特检事业蓬勃发展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最新【精品】范文

篇2:浅谈如何完善特检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1.质量管理

1)科内设质量管理人员,科主任担任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制定质量控制方案、质控标准;

2)质量管理人员熟悉质量控制方案、掌握质量控制标准,定期开展质控活动,有质量分析报告,做到奖惩分明;

3)质量管理工作有月计划和年度计划,年度有总结;

4)每月开展质量控制活动不少于1次。活动有检查、有讨论、有分析、有整改措施、有总结和对问题的跟踪等内容,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性改进。

2.特检科各专业人员资格及培训

各专业人员要有执业资格证及大型设备上岗作证原件; 每月一次业务学习记录、继教培训计划。

3.实行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开展临床随访,定期进行质量评价。

超声要有临床随访纪录,住院病人月随访达标率>90%,并记录资料;影像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90%;科室对影片质量、诊断符合率、随访记录要保存资料,月评价与改进措施要有记录;要有疑难及误诊病例登记。

4.报告及时、规范,临床对影像部门服务满意

诊断报告要按要求书写准确、规范。

填写报告及急诊报告送签制度,临床及病人对功能科的信息反馈及纠正处理情况要有记录;

5.医护人员着装整洁,用语规范,举止文明,服务态度好 1)医务人员着装整齐、挂牌上岗;

2)医务人员精神面貌好,用语规范,举止文明;

3)工作人员服务耐心、细心,尊重、关爱患者,主动热情为患者服务;

篇3:浅谈如何完善特检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水质检测是在环境检测的重要环节。在实验室水质检测工作中, 应将其质量作为一个重点来抓。完善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能够实现水质的检测技术与检测仪器规划化、先进化, 提升水质检测数据的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准确性、精密性, 最终令我们的水质检测工作更具有现实意义, 为民众所相信。

1 水质检测的重要性

我国经济和工业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优美的环境为代价的。在我国的经济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后, 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成为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治理水污染方面, 尽管近些年我国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就实际情况来讲, 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国的水环境保护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得到完善, 因此就需要针对我国水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治理。这就需要对我国水质质量进行检测, 了解我国水环境的污染来源、污染程度, 从而作出正确的治理措施和防治举措。水质检测有助于我们掌握水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 污染物浓度与变化情况, 从而有利于我们对水质状况展开良好评价。水质检测的范围比较广泛, 包括被污染的天然水、江河湖泊水, 以及生活排水、地下水等。检测的水质指标主要有色度、浊度、COD、BOD、污染物含量等等。对水质进行检测, 有利于我们日常饮用水水质的评价, 有利于实现对海洋水质与江河状况的评价, 也有利于实现相关水资源质量的评判, 是我国水环境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

2 完善实验室水质检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措施

2.1 人员方面

检测人员是水质检测工作中的主体, 因此, 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检测工作的质量。检测人员的技术判断、经验技巧等也对实验结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 需要实验室检测人员具有非常专业的检验技能, 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丰富的经验, 这样才能保证在检测工作中尽量降低误差带来的影响。因此, 为了发展的需要, 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 并且对所培训的内容进行考核。另外, 还需要对实验室人员简历建立完善的档案, 包括学历、培训上岗证书以及考核。

2.2 仪器设备方面

仪器设备是提升检测数据准确性的重要保证, 因此, 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做好仪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实验室应正确配备环境检测所需要的仪器设备, 并经过具备资格的检定部门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要按照检定周期定期检定, 要有专人对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和期间核查, 使仪器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状态。对检测有重要影响的仪器设备, 从购置到使用要有一套完整的技术档案, 并要求检测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仪器的原理和各种性能, 严格按照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经检定的仪器设备都应该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状态 (“合格”、“准用”、“停用”, 通常用“绿”、“黄”、“红”三种颜色表示) 。

2.3 环境方面

水质检测结果容易受到实验室的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 应把实验室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控制。根据检测的目的来制定检测计划, 按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要求, 选择好检测点位, 采样方法, 样品预处理方法, 选择经检定或校准的合适的仪器设备等, 按照试验要求选择相应等级的化学试剂和相应要求的实验用水, 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分析方法操作, 编写有关的文件、质量手册等, 以满足对检测数据质量要求。

2.4 水样采集方面

在水质检测之前, 首先要进行水质的采集工作, 对这一环节的控制应覆盖水样品的采集、运输、保存等全过程。在采样过程中, 采样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环境监测规范》、《水质采样技术规范》、《程序文件》中的抽 (采) 样管理程序中的要求进行采样, 保证样品具有代表性。对于采样地点比较偏远的地方, 在样品运输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样品保护措施, 防止样品瓶破碎、污染, 并且对于一些在采样现场就能进行测试的项目要做好现场测试记录。样品运回实验室后要做好保存工作, 尽量避免样品变质, 确保样品的物理、化学、生物数据不发生变化, 从而确保水样的代表性。另外, 检测部门还应该根据检测任务和要求, 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水文要素和地质条件, 制定有效完善的采样计划, 如采样地点、采样人员和分工、现场需要测定的项目以及采样质量保证和安全保障措施等。

2.5 检测技术方面

检测技术是保证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度的核心环节, 对这一方面的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对水样分析质量所进行的内部控制上, 其目的是取得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 一般是在交接样品和分样任务单 (包含质控任务) 后, 分析人员确认前期准备均已完成, 开始进行水质检测的过程中进行的。

2.5.1 空白试验

实验室内空白试验的控制作为实验室过程控制的手段之一, 它能够直接反映出实验室内纯水质量、试剂纯度、试液配制质量、玻璃器皿的洁净度以及滴定终点误差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 切不可小看或是忽视空白试验在质量控制上的重要性, 若是发生空白试验值偏离的情况, 则应从各个方面寻找原因并进行故障排除。

2.5.2 准确度控制

(1) 加标回收分析

加标回收分析是体现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的重要部分, 因此, 对这一环节, 应严格按照规程来进行。在样品检测之前进行加标操作, 也可以判断出样品检测方法的可靠性。一般情况下, 样品中待测物质的含量与加标量越接近, 测得的加标回收率就越可靠, 而这在实际检测中往往难以实现。待测物质较高时, 加标后的总浓度不宜超过方法线性范围的90%;而当样品浓度在检测限附近时, 可按方法线性范围上限的10%的量进行加标。在其他情况下, 加标量应控制在样品浓度的1/3~3倍范围以内为宜。

(2) 标准物质分析

标准物质分析也是实验室水质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体现, 其主要是检测结果和标准标准样品进行实验分析, 将检测结果与保证值进行比对分析, 可以衡量出实验室内样品检测的准确度。一般采用密码样的形式进行, 按标准物质保证值及不确定度检验实验质量。若实验结果超出不确定度范围, 则需要从人员、仪器和试剂等方面查找原因。

2.5.3 精密度控制

(1) 平行样分析

平行样分析主要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 对样品的进行多次重复分析, 以有效提升检测结果的精确性。一般情况下, 抽取样品总数的10%来进行平行双样的实验, 可以采用明码或者密码的形式, 比较实验结果的符合程度并计算二者的相对偏差, 从而反映出实验室中水质检测过程的精密度。

(2) 校准曲线

校准曲线十分的不稳定, 其随着实验室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同时还受到实验试剂的批次不同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因此, 在使用校准曲线时, 应选用曲线的直线部分和最佳测量范围, 不得随意外延。对于不同项目的校准曲线斜率, 应当逐次进行比对, 相差较大的, 应分析原因并加以纠正。对于相关系数|r|<0.9990的, 应当重新绘制校准曲线。

(3) 质控图

绘制质量控制图是进行水质检测数据处理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手段, 是检测数据是否处于受控状态的重要体现, 同样是应用于对实验过程精密度的控制。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检测数据的变化情况, 一般可以通过绘制质量控制图更加明确地指导我们进行质量控制工作。

2.6 数据处理方面

检测数据的处理是后续环节, 但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其主要质量保证措施如下: (1) 数据的记录, 要求真实、完整、准确、可靠。 (2) 数据的审核, 包括数据的合理性审核和质控数据的传递和审核。 (3) 数据的上报, 精密度的控制, 上报10%密码平行样的平行数据;准确度的控制, 上报10%的密码加标样的有关数据, 对密码加标样应说明加标量。如果发现有超过规定的判据时, 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纠正, 从而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最后, 还要做好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在水质检测过才中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管理档案, 对各项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也要做好认真记录, 定期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从而保证检测资料的完整系统性。

3 以COD的微波消解法为例对完善实验室的水质检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进行具体分析

所谓COD, 是指化学需氧量, 具体来说, 即设定的一定的条件, 计算在这种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 以氧的mg/L表示。化学需氧量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 表征有机物相对含量的综合指标。

3.1 实验原理

COD微波消解法一般在需要测定的水样试剂中加入一定量的重铬酸钾, 再加入一定的催化剂, 通常采用硫酸银作为催化剂, 在强酸性条件下, 加热, 将水样中还原性物质 (主要是有机物) 氧化, 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亚铁灵为指示剂, 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 根据消耗的硫酸亚铁铵的量换算成消耗氧的质量浓度, 即为水样的化学需氧量 (CODCr) 。微波消解技术加热快, 效率高, 与标准的回流加热方法相比, 消解时间短, 水样及各种试剂消耗量均少。

3.2 仪器和试剂准备

(1) COD微波消解法所需的仪器比较简单, 一般包括以下几种:微波炉、聚四氟乙烯消解罐、酸式滴定管, 100m L锥形瓶、移液管。 (2) 试剂:重铬酸钾标准溶液c (1/6K2Cr2O7) =0.2000mol/L) ;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c ( (NH4) 2Fe (SO4) 2) =0.042mol/L) ;硫酸银-硫酸催化剂;试亚铁灵指示剂。经专人检验合格过后, 方可投入使用。

3.3 实验步质量保证措施 (实验步骤)

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和数据的准确性, 在实验中应严格按照以下实验方法操作: (1) 用移液管吸取5.00m L水样置于消解罐中, 准确加入5.00m 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和5.00m L硫酸银-硫酸催化剂, 摇匀。注意加入各种溶液时, 移液管不得接触消解罐内壁。避免破坏内壁光洁度, 造成分析误差。 (2) 旋紧密封盖, 注意使消解罐密封良好, 将罐均匀放置在消解炉玻璃盘上, 离转盘边沿约2cm圆周上单圈排好。 (3) 样品的消解时间取决于盘上放置的消解罐数目, 在设定时间时, 参照表1。 (4) 消解结束后, 消解罐内有压力且反应液温度较高, 用水冷却后, 打开密封罐, 将反应液转移至100m L锥形瓶中, 用蒸馏水冲洗消解罐帽2~3次, 冲洗液并入锥形瓶, 控制体积约30m L, 加入两滴试亚铁灵指示剂, 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 溶液的颜色由黄色经蓝绿色至红褐色即为终点。记录滴定水样及空白样品时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用量。

3.4 数据处理

COD可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V0———空白水样消耗硫酸亚铁铵的量, m L;

V1———待测水样消耗硫酸亚铁铵的量, m L;

V———待测水样体积, m L;

c———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浓度, mol/L;

8———氧 (1/2O) 的摩尔质量, g/L。

注意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若水中含有氯离子, 则用硫酸汞溶液络合氯离子以排除影响;对于化学需氧量小于50mg/L的水样, 重铬酸钾浓度应为0.025mol/L;硫酸亚铁铵浓度为0.01mol/L;每次实验时, 应对硫酸亚铁铵进行标定。

4 结束语

综上分析, 实验室的水质检测工作应将质量控制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应了解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 并从人员、仪器设备、检测技术、环境、数据处理等方面出发, 严格控制水质检测的质量, 以使水质的检测结果更准确, 更能进一步提高水质检测报告的社会公信力。

摘要:目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自然环境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水环境污染尤为突出, 为了及时掌握污染程度, 并采取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 水质检测工作变得非常重要。但是, 在实验室的水质检测工作中,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水质检测质量难以保证, 检测数据缺乏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 因此需要积极地采取措施, 把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降到最少, 把误差降到最低, 从而保证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文主要分析水质检测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措施。

关键词:水质检测,质量控制,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王江.水质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J].山西科技, 2010 (3) :57~58.

[2]李雪妮.水质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中质量监督的探讨[J].轻工标准与质量, 2013 (3) :69~70.

篇4:浅谈如何完善特检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关键词:水质监测、质量控制、质量保证

引言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作为环境监测的技术手段,为准确的监测数据的取得提供了先决条件。完善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能够令针对水质的监测技术与监测仪器规划化、先进化,提升水质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准确性、精密性,最终令我国的水质监测工作更具有现实意义,为民众所相信。

1.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对实验水质监测的重要性

质量控制的目的是通过对实验过程的监视来将其中的不合格与不满意因素加以排除,最终取得最佳的实验效果,其实质是一系列用于满足质量要求的作业技术与作业活动。质量保证的目的则是证明实体可以满足质量要求,为此而施行的全部证实活动都可以归类进质量保证,但其实施范围必须是质量管理体系以内。因为对监测质量的提高与对数据准确性的保证一直在实验水质监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用于确保这两项关键因素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2.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在实验水质监测中的实施措施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相当于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工作的完善,应从三个方面来着手进行,分别是前期保证、过程控制、数据保证。

2.1 前期保证方面

(1)监测人员素质

监测人员的自身素质对实验水质监测数据的影响是最重要的。无论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有多繁多、多先进、多现代化,其操作者依然是人,监测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经验程度、操作技巧等个人素质才是决定监测数据是否可靠准确的最直接因素。

因此,实验室的监测人员至少要有能达到监测项目要求的能力素质,在上岗前必须进行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两方面的考核。另外,监测人员对计量学也应有一定的认识,包括计量知识、误差理论、统计理论等都要有所了解,工作过程中同时还要注重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以提高自己的监测能力。

(2)实验设施与环境条件

实验设施与环境条件是准确的监测结果的客观基础。现代化的化学分析对设备仪器的适合度要求很高,对设备仪器的合理配备和合理使用对实验能否成功有很大影响,因此设备仪器一定要长期进行维护与保养,确保其能保持完好、精确。为了给仪器提供最适合的工作环境,要以空调、通风橱之类的设施来控制实验室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要素。这一措施不但能确保实验设备仪器的工作环境,而且能令实验室更加整洁有序,对实验人员的健康有益。

(3)检测方法

实验水质的检测方法需要从两方面去选择,分别是适用性和合理性。实际选取的检测方法要与实际实验情况相适应,平衡适用性和合理性,严格甄别其中的可选步骤,力争将所选检测方法的有效性提到最高。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检测工作中标准方法并不完全适用,比如需要使用操作特殊仪器的工作、需要制备或处理特殊样品的工作、需要进行追加检测的工作,对这些类型的检测工作,可以有针对性地编写适用的作业指导书,达到规范步骤和方法的目的。

(4)实验药剂

分出专人来进行对实验室中标准物质与化学试剂的管理工作,保管、使用、出库、入库都要确实登记,每次实验开始前对所需试剂都要进行检查,对已过期或产生变质的试剂及时处理和替换,为实验实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保障。这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避免了因实验试剂问题引起的实验失败,降低了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对实验水质监测的经济意义很大。

(5)检前处理

水质样品在送交检测之前需要进行检前处理,首先进行分样工作,由质量管理室对上交的样品与采样记录统一分样并标明样品编号;然后对样品进行清点,并填写监测点位、监测项目、项目等各项样品记录;最后将密码标签贴好。以上工作完成后才会把样品与分样任务单交给检测人员进行检测工作。

2.2过程控制方面

(1)空白试验

空白试验控制是一种过程控制的手段,对实验室中的多项指标都能直接反映出来,包括纯水质量、试液的配制质量、试剂的纯度、容器洁净度、滴定终点误差等。一旦空白试验的试验值偏离了规定值,要在正式试验前找出原因并予以排除。

(2)精确度

对精确度的过程控制可以分为加标回收分析和标准物质分析两部分。其中加标回收分析的用途是对实验水质监测的完整系统进行评价;而标准物质分析的目的则是对实验室的样品检测精度加以衡量。

(3)精密度

对精密度的控制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对平行样的分析、对校准曲线斜率的控制、对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对平行样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实验水质监测的具体精密度;对校准曲线斜率的控制能够降低因各种客观条件而引起的误差;对质量控制图的绘制能将实验水质监测中分析得到的数据情况直观地体现出来,让看图者对这些数据是否受控一目了然。

2.3 数据保证方面

(1)校检检查

为了保证实验水质监测工作的质量,需要确保监测数据和实验记录都真实、完整、可靠。对监测数据的要求包括四方面,分别是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准确性;对实验记录的要求则是实验监测过程牵涉到的全部成文记录都要进行校检,无论是监测计划、监测方法、监测环境还是对数据的处理过程。对监测数据和实验记录进行严格谨慎的校检,保证以上要求无误达成。

(2)核实数据

实验过程难免牵扯到部分质量控制数据,对这些数据相关人员要加以核实,对超出标准的质控数据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避免在报告上有所讹误。

3. 结语

对以上三方面工作的加强是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实施的有效措施,给实验水质监测打下了可靠的基础,将实验中的问题与困难大大削减,不但能令水质的监测结果更准确,更能进一步提高水质监测报告的社会公信力。优秀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充分保证了实验水质监测工作的质量,相信会在未来长期发挥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齐文启,孙宗光,石金宝.环境监测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侯剑英.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J].山西水利,2007(1).

[3]梁涛.浅谈水质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措施[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11).

篇5:浅谈如何完善特检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随着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 工程建设的规模、范围不断地扩大, 建筑市场的各种经济技术管理体系日趋完善。一个工程项目目标, 主要体现在质量、安全、成本、工期四大指标的实现, 而工程质量则是项目工作的重中之重, 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然而, 近年来随着工程范围的扩大, 工程只追求成本收益, 工程质量管理有逐渐被弱化的趋势, 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工程, 施工现场甚至没有制定质量管理制度, 有的制度不健全。企业总部与现场管理经常出现脱节, 大量新接手的现场管理者, 甚至不了解工程质量管理如何着手, 不明确工程质量管理的程序与内容。在当前形势下, 如何强化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制度, 培训新手, 确保工程项目施工能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是摆在每个工程管理人员面前十分艰巨的任务。

1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建立

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建立的程序:建立项目质量保证体系→进行项目图纸自审→图纸会审→编审施工组织设计→确定施工专项方案→进行组织设计方案交底→建立质量检验试验方案→技术交底措施。

1.1 质保体系的建立

工程项目质量保证体系 (见图1) , 是由施工单位依据工程专业特点成立的工程项目工程技术质量管理机构, 是项目经理委托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 带领项目各专业施工管理人员, 指导工程施工班组有效作业, 质量达到保证的组织系统。其有效运行, 确保工程项目符合工程施工合同、施工设计、规范标准的要求。以工程切合实际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布暑, 达到工程的质量标准。

1.2 项目质量保证体系运行, 有关工程执行质量制度制订及实施程序

1.3 工程施工质量制度的执行

针对各专业分包与工程施工要求, 专业人员执行施工作业制度, 施工作业班组进行施工过程运作计划→实施→检验→调整的PDCA循环作业, 达到工程质量标准要求。

2 工程项目施工图纸会审制度

2.1 工程图纸自审

为了保证项目施工质量监督的顺利实施, 需要认真进行施工图纸会审, 会审前施工单位应先进行施工图纸自审, 弄清设计意图和工程特点及要求。

2.2 图纸会审

(1) 图纸会审目的:了解设计意图, 明确质量要求, 将图纸上存在的疑点或差错, 设计的合理性及施工设备、技术及工艺可行性等问题, 尽最大可能解决在工程开工之前。

(2) 会审程序: (1) 会审由建设单位召集进行。 (2) 在会审之前, 应先由设计单位交底, 交待设计意图、特殊及关键部位, 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的作法、要求、达到的质量标准, 而后再由各单位提出问题。 (3) 会审时, 由项目部各专业技术人员提出自审意见, 其他人员作补充发言, 并做好记录, 会后整理好图纸会审记录, 由各参加会审单位盖章后生效。 (4) 根据实际情况, 图纸也可分阶段会审;当图纸问题较多较大时, 施工中间可重新会审, 以解决施工中发现的设计问题。

(3) 会审记录内容: (1)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对设计图纸提出的存在矛盾、问题、由设计予以答复修改的。 (要注明图别、图号, 必要时要附图说明) (2) 施工单位为便于施工, 施工安全或建筑材料等问题, 要求设计单位修改部分设计的会商结果与解决方法。 (要注明图别、图号, 必要时附图说明) 。 (3) 会审中尚未得到解决或需要进一步商讨的问题。 (4) 列出参加会审单位名称, 并盖章后生效。

3 施工组织设计 (方案) 的编制与管理制度

3.1 编制原则

(1) 严格遵守国家现行和合同规定的工程竣工及交付使用期限。 (2) 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政策、技术标准、施工及验收规范、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操作规程, 采用施工技术的先进性、针对性、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相结合, 体现技术先进、组织严密、管理科学和经济合理, 同时内容简要、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图文并茂和醒目易懂。 (3)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 做好技术、物资资源、劳动力、施工机械设备和施工现场的施工准备工作。 (4) 必须采用横道图计划、网络计划技术、计划协调技术和系统分析方法安排施工进度。保证施工活动的连续性和均衡性。积极开发计算机的推广和应用。 (5) 结合现场及项目部实际情况, 开展方案对比, 选择拟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确定施工顺序、施工流向、施工方法, 劳动组织, 技术组织措施等。 (6) 尽量减少临时设施, 采用动态管理等方法, 合理储存物资, 减少物资运输量, 科学布置施工平面图, 减少施工用地, 做到文明施工。

3.2 工程施工质量台帐的编制

工程质量台是工程项目按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划分原则, 确定本项目单位工程、分部分项、批检验工程质量检查的统计台帐, 是项目控制与核定过程质量, 及单位工程最终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质量记录统计依据。由项目各专业施工员计划编制。工程施工, 各专业施工员, 按分部、分项、检验批质量确定合格率后, 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归纳汇总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

3.3 专项方案的编制与管理制度

(1) 施工作业指导书以施工难度较大、技术复杂的分部分项工程 (包括关键过程、特殊过程作业指导书) 或新技术项目为对象, 编制的具体指导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的技术文件。 (2) 施工作业指导书, 以施工组织设计中确定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为编制依据, 按不同的分部分项工程编制技术先进、管理科学和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方法, 是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进一步细化。 (3) 分部分项工程作业指导书, 由技术部门负责人主持编制, 项目技术负责、内业技术人员以及有关人员参加编制。 (4) 作业指导书由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 技术部门督促实施。 (5) 分部分项工程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内容: (1) 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 (2) 施工进度计划; (3) 劳动力计划及劳动组织; (4) 机具设备计划, 特别是主要施工机具; (5) 主要材料需用量计划; (6) 技术组织措施, 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生产、雨期、冬期、施工技术措施、降低成本技术措施。

3.4 技术交底

(1) 在工程正式施工前, 通过技术交底使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和工人, 熟悉和了解所承担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工程难点及施工操作要点以及工程质量标准, 做到心中有数。 (2) 项目技术交底分三级:项目技术负责人向项目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交底 (必要时扩大到班组长) 并做好记录;施工技术人员向班组进行分部分项工程交底;班组长向工人交底。 (3) 技术交底范围划分: (1)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经批准后, 由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向项目全体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交底, 交底参加人员也可扩大到班 (组) 长, 视具体情况确定。 (2) 专业队技术员对班 (组) 技术交底, 是各级技术交底的关键, 必须向班 (组) 长 (必要时全体人员) 和有关人员反复细致地进行。 (3) 班 (组) 长向工人技术交底;班 (组) 长应结合承担的具体任务向班 (组) 成员交待清楚施工任务、关键部位、质量要求、操作要点、分工及配合、安全等事项。 (4) 技术交底的要求: (1) 除领会设计意图外, 必须满足设计图纸和变更的要求, 执行和满足施工规范、规程、工艺标准、质量评定标准和建设单位的合理要求。 (2) 整个施工过程包括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均须作技术交底, 对一些特殊的关键部位、技术难度大的隐蔽工程, 更应认真作技术交底。 (3) 对易发生质量事故和工伤事故的工种和工程部位, 在技术交底时, 应着重强调各种事故的预防措施。 (4) 技术交底必须以书面形式, 交底内容字迹要清楚、完整, 要有交底人、接受人签字。 (5) 技术交底必须在工程施工前进行, 作为整个工程和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准备工作的一部分。

3.5 检验和试验管理

(1) 建立和完善检验和试验制度, 是确保每个阶段、每个施工过程都符合施工规范、设计要求, 是消除质量隐患的最有力保证。 (2) 进场材料的试、检验工作由项目部根据《采购程序》进行, 技术科负责指导、监督。材料进场时应随带质保书, 同时通知监理工程师在场见证。材料员应检查其标识是否完整、一致、验收型号、规格、数量, 同时, 在监理工程师的见证下, 取样并送检。 (3) 施工过程的检验: (1) 质检员应认真做好相关轴线及标高的复检, 报监理工程师复核确认。 (2) 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施工技术交底进行施工, 并由班组长自控, 发现不合格的情况, 应及时整改, 不留质量隐患。 (3) 主要工序及分项工程班组自检完成后, 项目部质检员组织进行专检, 符合要求后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并认真填写检查记录。 (4) 对能够被下一道施工所隐蔽的工程项目, 在隐蔽前, 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技检员、监理工程师 (业主代表) 进行隐蔽工程检查验收, 并做好隐蔽检验记录。

3.6 技术核定

(1) 凡在图纸会审时遗留或遗漏的问题以及新出现的问题, 属于设计产生的, 由设计单位以变更设计通知单的形式通知有关单位 (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 ;属建设单位原因产生的, 由建设单位通知设计单位出具工程变更通知单, 并通知有关单位。 (2) 在施工过程中, 因施工条件、材料规格、品种和质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以及合理化建议等原因, 需要进行施工图修改时, 由施工单位提出技术核定单, 报送建设单位、监理单位, 由设计单位出具工程变更通知单。

3.7 工程施工日记

(1) 单位工程施工日记是在建工程整个施工阶段, 有关施工技术方面的记录;在工程竣工若干年后, 其耐久性、可靠性、安全性发生问题而影响其功能时, 是查找原因, 制定维修、加固方案的依据之一。 (2) 单位工程施工日记, 由项目部各专业责任工程师负责逐日记载, 直至工程竣工, 人员调动时, 应办理交接手续, 以保证其完整性。 (3) 施工日记的记载方法。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在各分部工程施工完成后, 将逐日日记的施工、技术处理等情况加以整理, 择其关键记述, 填写在单位工程施工日记表上, 并经主任工程师或技术科有关负责人审核是否确实, 并签名后, 纳入施工技术资料存档。

3.8 技术复核

(1) 在施工过程中, 对重要的和影响全面的技术工作, 必须在分部分项工程工程正式施工前进行复核, 以免发生重大差错, 影响工程质量和使用。当复核发现差错应及时纠正, 方可施工。 (2) 技术复核记录由所办复核工程内容的技术员负责填写, 技术复核记录应有所办技术员的自复记录, 并经质检人员和项目技术负责人签署复查意见和签字。 (3) 技术复核记录必须在下一道工序施工前办理。

3.9 隐蔽工程验收

凡隐蔽工程都必须组织隐蔽验收。一般分部 (项) 隐蔽工程由施工队长 (技术员) 组织验收, 邀请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派人参加;重要的请项目部主任工程师和技术科参加。隐蔽工程检查记录是工程档案的重要内容之一, 隐蔽工程经三方共同验收后, 应及时填写隐蔽工程检查记录。隐蔽检查记录由技术队长 (技术员) 或该项工程施工负责人填写, 专职质检员和监理工程师 (建设单位代表) 共同会签。填写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文字要简练、扼要, 能说明问题, 必要时应附三面图 (平、立、剖面图) 。

3.1 0 过程质量检验管理控制

(1) 进入项目工地现场仓库的材料都必须由材料员或仓管员进行验证和检验: (1) 检查产品质量证明文件、进货单; (2) 检查外观质量、检验产品标牌、型号、几何尺寸; (3) 点收或计量产品数量; (4) 主要的特殊物资要按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验证; (5) 按规定应具备产品质量文件的甲、乙类材料, 如钢材、水泥等材料, 在没有接到质量保证书或经验证质量不合格的禁止供应和使用。 (2) 检验和试验: (1) 使用量必经检验的甲、乙类材料, 应按现行规范要求进行见证取样检验, 合格后方可使用。 (2) 经过检验不合格的材料按“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进行处置。 (3) 产品的控制: (1) 产品必须符合质量要求, 并要与工程质量等级要求相符合。 (2) 与顾客签定甲供材料的合同时, 应明确顾客提供产品名称、数量、质量要求。 (4) 工程材料的标识:材料的标识通过仓储和堆放处的标牌, 入库验收单、进货台帐、材质证明、发料凭证来表现。标注本上应注明材料的品种、规格、等级、检验状态、数量等项目。

3.1 1 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

(1) 分析产生不合格品和不合格项目原因; (2) 对产生不合格品和不合格项目应采取纠正措施; (3) 制定与实施全程产生类似的预防措施; (4) 对纠正措施和预防进行监督、检查和验证。

3.1 2 质量与经济奖惩

为提高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水平, 明确质量岗位责任制, 特制定质量与经济奖罚制度。项目经理应代表项目部与公司签订经济责任制, 并严格履行经济责任制的有关义务和责任, 项目结束后, 公司经济考核小组将根据项目部经济责任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兑现奖惩。项目部管理人员及各作业班组应明确并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

4 施工组织设计的交底制度

经审批后的施工组织设计, 在开工前应进行交底。由项目经理主持, 项目技术负责人向项目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交底, 介绍工程特点、施工部署、任务划分、施工方法、施工进度、各项管理措施、平面布置等。交底手续应表明时间、地点、交底人签字, 保存记录并归档。

5 结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 涉及工程管理的方方面面, 但只要建立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 完善工程现场的质量管理制度, 加强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 撑握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 工程项目质量的提高, 就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摘要:质量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 创造精品, 靠的是良好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而质保体系的正常运行, 又要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因此, 制定与工程项目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 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本前提。本文就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相关制度, 进行探讨。

关键词: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制度,质保体系

参考文献

[1]白冰.论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现代管理科学, 2003 (, 12)

[2]李祥.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 2009, (1) :34-35

篇6:浅谈如何完善特检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关键词】化学实验室;化学试剂;气瓶钢瓶;通风橱;消防;废液;废渣

1、化学实验室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的作用

化学实验室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化学分析实验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我国目前在化学实验检测中的主要参数包括了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是建筑工程中室内环境污染的检测,其中包括了对室内有毒气体的检测,比如甲醛、苯、TVOC等等,特别是土壤中的氡浓度、土壤表面氡析出率、混凝土外加剂中(氨)、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木家具中有害物(甲醛)、胶粘剂中(游离甲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检测目标。其次是水泥化学分析,对于水泥的化学分析是检测水泥质量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了烧失量、不溶物、三氧化硫、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铝、氧化钙、氧化镁、二氧化钛、氧化钾和氧化钠、氯离子等。同时对于建筑工程中钢材和掺合料粉煤灰的化学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中所含的化学元素比例以及化学性质都是分析的主要内容。最后,对于混凝土用水的检测。目前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是应用最多的施工材料,在进行试验检测的过程中,试验的场所要尽量保证集中,并且实验仪器等都要尽可能的保管好,避免出现不合理的使用现象,同时也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实验室的资源,从而更好的发挥化学实验室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的重要作用。

2、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化学实验室在日常工作中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对于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必须要加强对防火、防爆、防中毒、防腐蚀、防污染等多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性,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从而更好的提高安全管理的质量。

2.1化学试剂的管理

化学实验室中的化学药品以及试剂等种类相对较多,并且这类物品大多都有着一定的危险性,在管理的过程中还要按照不同的要求来加以存放,其中有机物、无机物以及酸碱盐等不同性质的化学物品要进行不同的分类存放,相对危险的化学药品还要锁在特定的环境内容,在使用的过程中再申请和审判,这样也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化学物品使用的合理性,也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危险事故。

2.1.1危险化学药品的安全管理。首先,针对化学性质不够稳定的物品比如高浓度的氧化氢、有机过氧化物等都需要进行妥善的安全管理。其次,可燃性的物质也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目标。其中包括氢气、氯乙烷等,同时可燃的物体和可燃的固体也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目标,特别是在针对一些有毒的物质以及腐蚀性较强的物质时,要更好更妥善的做好保管,这样也才能够保证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性。

2.1.2属于易制毒化学品。我国这对属于易制毒的化学品也做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其中苯乙酸、乙酸酐、三氯甲烷、甲苯、丙酮、甲基乙基酮(丁酮)、高锰酸钾、硫酸、盐酸等化学物品的保管也要按照相应的要求来进行。

2.2气瓶钢瓶的管理

气瓶钢瓶在化学实验室中属于高压的容器,里面所装载的大多是高压气体,在投入使用以及保运的过程中如果有外界的冲力并不会对气瓶钢瓶本身造成影响,但是所采用的气瓶钢瓶必须要符合质量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化学实验室中都会经常用到气瓶钢瓶的装置,如果质量达不到要求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2.3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

2.3.1通风橱的使用要符合要求。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会与有害气体、有毒气体以及易燃易爆的腐蚀性物质进行接触,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还需要对污染物进行管理和控制,避免污染物的扩散。在进行实验操作之前,首先要保证通风橱处在正常的工作状态,并且实验结束后要将通风橱运行一段时间后才可关闭,从而保证有害气体能够排除干净。实验操作过程中,通风橱要与实验相隔一定的距离,并且最大限度保证有害物质不会出现溢出现象。通风橱中的实验装置摆放要尽量合理,并定期清理和检修,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处理,从而保证其正常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水泥的化学分析实验时,比如检测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铝以及氧化钙等物质时,其中所需要制备的母液大多都是在高温炉中进行的,这样在检测时水泥样品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却后才能够脱离坩埚,并且在取出后还要加入一定量的盐酸,这样也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度。然而很多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直接将盐酸导入到温度较高的坩埚上,盐酸就会产生化学作用形成白雾,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2.3.2消防器材的正确使用。实验人员除了经常使用一些易燃易爆的化学药品,还经常要进行加热、灼烧、蒸馏等可能引起着火燃烧的操作,防火灭火常识的普及是很重要的。火灾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和蔓延性,造成资产甚至生命的损失,坚持“防患于未然”,避免可燃物、助燃物和火源的同时存在。同时实验室人员应注意意外着火的可能,实验室应配备石棉布、消火砂及各类灭火器材。

2.4废液、废渣的安全处理

建筑工程检测机构的化学实验室的下水道与城市排水管网相通,尤其是分布在城区和居民区的实验室,污染物很容易通过下水道形成交叉污染,最后进入江河湖海或者渗入地下,其影响后果不可估量。因此,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将有助于规范和加强实验室排污管理,防止实验室废物污染危害环境,维护环境和公共安全,保障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建筑工程检测机构的化学实验室废液主要产生的为无机废液和有机废液。无机废液一般包括:重金属废液、酸碱废液、水银系废液、铬酸废液、氰及砷系废液等。有机废液一般包括:废油类(灯油、泵油、机械油、润滑油等)、常见有机废液(酒精、酯、醚、醇类、有机酸、酮类、苯类)。

试验常用铬酸洗液洗涤难清洁的玻璃仪器,产生含铬废液。酸碱使用频繁,必须控制废液的PH值。室内环境检测使用有机溶剂机会比较多,有些具有易燃易爆性,直接排放入下水道可能引起混合燃烧甚至爆炸。

3、信息化管理设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以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取代传统手工管理的工作模式正逐渐兴起。同样,实现化学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日常工作应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化学实验室的任务繁重,管理工作相当琐碎,而配置的专业工作人员有限,工作效率不高,器材管理也比较混乱。为了实验室的各项信息能及时准确记录、存储和检索,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工作系统化和规范化,应当尽快或订购或针对实验室自身情况研发安装一套适用的化学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将大、小型仪器及玻璃器皿、化学试剂、以及经费等方面的信息系统化管理。

4、结语

篇7:浅谈中小型特检机构仪器设备管理

一、立建全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实验室资质认定准则》中第5.5.1条规定:实验室应确保其相关检测结果能够溯源至国家基本标准。实验室应制定和实施仪器设备检测或检定 (验证) 、确认的总体要求。为满足准则要求, 首先应建立《检测仪器、设备管理程序》。程序文件内容应涉及到设备管理的所有活动, 要满足 (5W1H) 原则:规定应做的事 (what) , 实施者 (who) , 时间 (when) , 地点 (where) , 实施办法 (how) 。所采用的材料设备、引用的文件等;如何进行控制应保留的记录;例外特殊情况的处理方式等。其次应建立相关作业指导书如《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仪器设备检查规程》等。用以指导仪器设备的具体实施过程。内容应满足 (5W1H) 原则:where即在哪里使用此作业指导书, who什么样的人使用该作业指导书, what此项作业的名称及内容是什么why此项作业的目的是什么how如何按步骤完成作业。

二、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对各环节实施流程化管理

(一) 购置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的配置应遵循与检验检测工作相适应的原则, 按照设备管理程序文件所规定部门按相应程序进行购置 (一般要求对供应商要进行评价, 并在合格供应商名录上进行选取) 。

(二) 入库检收

仪器设备从合格供应商处购置后, 应组织相关人员验收, 一般是购置申请人、设备管理人及技术负责人三方共同验收。验收项目应为该设备配置, 基本技术要求是否符合要求, 是否有检定/校准合格证书等。

(三) 设备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5.4.5、TSGZ7003《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第十九条规定:实验室应保存对检测或校准具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档案。该档案至少应包括:1) 及其软件的名称;2) 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3) 备符合规范的核查记录 (如果适用) ;4) 的位置 (如果适用) ;5) 商的说明书 (如果有) , 或指明其地点;6) 检定/校准报告或证书;7) 接收/启用日期和验收记录;8) 使用和维护记录 (适当时) ;9) 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记录。应当强调的是, 建立档案的要求主要是指对检测/校准有重要影响的仪器设备和主要的仪器设备, 并且应以一台一档的方式建立档案, 如同检测人员的技术档案一样, 实施动态管理, 及时补充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内容。同类的多只小型计量器具如百分表则可建立一个档案, 集中存放相关材料, 随着特检事业的高速发展, 仪器设备数量日益增多, 为方便管理, 越来越多的检验检测机构对仪器设备实行了条形码管理, 查阅档案更加方便快捷。

(四) 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 (量值溯源)

TSG Z7003《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第十九条 (二) 规定:检测仪器在投入前应当进行检定 (校准) 、检查以验证其能够满足检验检测的需要。特检机构常用的有检定、校准、比对等三种常用手段。1) 检定。检定具有法定性, 根据计量法, 凡是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明细目录》 (共计118种) 的仪器设备, 均须进行强制检定。检定合格后的仪器设备有合格与否的标志, 并有检定周期, 合格的仪器设备可直接投入使用。2) 校准和自校准。除了《计量法》明确强制检定的仪器设备外, 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经过校准的。校准不具有法制性, 结论不具备法律效力, 给出的《校准证书》只是标明量值误差, 属于一种技术文件, 证书上只有检定数值, 也没有检定周期, 校准后需要技术确定其数值是否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即做出评价。自校准是指检验检测机构在机构内部开展的校准活动。开展自校准时, 应按照国家现有的检定规程或校准方法制定“自校准方法”“自校准方法”参考《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导规则》编制, 并提供试验比对验证技术执行, 证明“自校准方法的正确、可靠和可行。一般情况下, 在能够由授权或认证的检定或校准技术机构进行的, 尽量送去校准。3) 比对。对于一些既无法检定又无法校准的仪器设备, 可以采用比对的方式来保证其有效性。比对即用相同型号的不同设备对同一或几个项目进行检验检测, 得出检验检测结论, 对检验检测结论进行比较, 来验证其能够满足检验检测的需要。

(五) 标识

所有仪器设备的状态应进行标识, 在仪器设备上分别粘贴国家统一制定的确认标识。经计量检定合格的, 认定适用的仪器贴合格证 (绿色) , 仪器设备的某些功能丧失, 但主要性能指标和精度能满足检验检测工作要求, 附件基本齐全且经核查合格的仪器贴准用证 (黄色) , 仪器设备超过检定周期, 仪器设备损坏后经计量检定不合格或其性能无法满足规定的仪器, 贴停用证 (红色) 。

(六) 期间核查

在用检验检测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的目的是维持仪器设备检定/校准状态的可信度, 防止在两次正式检定/校准间隔期间使用不符合规程标准要求的仪器设备。特别是针对使用频繁、示值易漂移、性能不稳定的在用测量仪器设备。比如:测厚仪、磁粉探伤仪等。

(七) 维护保养

理维护是仪器设备科学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需要做大量具体和艰苦细致的工作。对新购进的仪器设备验收合格投入使用后, 要做到经常精心维护, 定期计量和及时排除故障, 确保其完好无损和正常使用。对自身无力修复的, 及时联系有关单位组织维修, 并做维修记录。鼓励内部专职的维修人员多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

(八) 报废

因仪器设备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不宜继续使用, 或虽未达到使用年限, 但因技术落后而失去使用价值的均可做报废处理, 但一定要从严掌握, 认真做好技术鉴定工作, 确认不能继续使用的仪器设备, 填写“仪器设备报废单”, 上报主管部门申请报废。对于因实验项目取消而淘汰下来的设备应做闲置处理, 能在检验机构内调剂使用的优先调剂使用, 检验机构内不需要的应积极联系对外处理。

三、结语

总之,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为了高效地实施质量管理、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和量值溯源、保障检验检测工作质量, 需要加强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的管理。要提高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 不仅需要有一支强干的管理队伍, 有效地实施各项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 在工作中还要坚持采用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服务为本的原则, 把管理和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管理寓于服务之中, 管理体现服务, 服务演绎管理。只有以优质的服务为立足点, 积极创造各种条件, 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不失时机的推进仪器设备管理工作, 才能使管理出成效, 才能做到服务到位, 管理到家。

摘要:本文就中、小型特种检机构仪器设备从验收、建档、检定及维修报废等方面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篇8:浅谈如何完善特检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科学;科学实验

随着中小学课改浪潮的不断推进,很多新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时而生,并且渐渐地取得了瞩目的成效。在我校的科学实验中,也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著,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尚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一、以往在科学实验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1.小组建设不合理

小组学习要求学习小组的组建必须规范、合理、科学。我校的学习小组的组建形式主义较为严重。科学教师在实验中将全班同学分成了几个小组,每组一般4到6人。有的科学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只简单地做人数上的调整,使得每组人数差不多。这样分组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分组更可能依据了个人关系的远近,关系好的聚在了一起,还有科学实验能力比较强的也都集中聚在了一起,而科学实验能力差的学生也聚在了一起。这样就不能体现出小组的好中差的互补,不利于实验中的互帮互助。学习小组基本没有选出组长,整个实验过程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这样组建而成的学习小组很容易导致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而坏习惯一旦形成,短期内很难改变。

2.课前准备未落实

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课前准备,也就是要求学生在上课的前一天由小组长分配任务,让大家先预习课本上的实验内容,尽量去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用品。比如上“水”与“油”的区别这一实验,学生要从家里带塑料袋、塑料瓶和食用油等。然而,事实上学生们在这一环节上是毫无准备的。组长往往忘记分工,即便分工明确,个别学生也是不自觉的忘记,毫无小组合作意识。

3.合作环节未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关键一环就是“合作学习、讨论探究”,学生分组合作操作任务、探究问题,再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各项数据的汇总等等。每一个科学实验都不是任何个人就能完全胜任的,都需要整个小组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而在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在实验课堂上,大家都是自己管自己,整个实验过程无讨论,无合作。

二、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科学实验中的运用

1.合理分组

科学教师要提前对任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全面地了解,然后再根据学生的特征、学习能力、科学实验成绩等方面采取“组内不同质,组间质统一”的原则进行分组。组内人员在分组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组员的学习情况要优、良、中、差相结合;二是尽量能做到组员的个人性格内向与外向相结合。力求这样的搭配是有一定意义的:一是有利于在科学实验中做到互补,达到以强带弱的效果;二是能在纪律方面相互约束,彼此带动。

2.精选小组长

每个学习小组一定要选出一位出色的小组长,这个小组长的科学实验能力一定要强,科学成绩也要足够好。选组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可忽视。小组长是一组之魂,整组在科学实验中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都要由他来负责。小组长的责任心必须强、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如果这个小组长能在小组成员中有一定的威信,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3.课前准备要到位

科学教师要和小组长密切合作。教师要提前告知学习小组下一课的实验课目,需要预习哪些理论,需要从课外准备哪些实验材料等等。而组长必须做好提醒和监督作用,要反复叮嘱组员做好各项课前准备工作。

4.重视和规范小组实验和讨论环节

这一环节是对探究案上的具体问题进行“合作学习,讨论探究”。学生在操作教师布置的实验任务时要快速起立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马上投入实验,要做到“各司其职,合作有序。有的实验设置的任务过多,学生也不一定要全部操作,可以有选择性地操作,当然能全部完成则更好。小组同学对有争议的结果或者对较难问题讨论无果时,可以等待在展示环节参看老师的答案,然后可以提出质疑并要求解答。教师在整个讨学生操作究过程中要全面掌控,适度参与小组操作,并巡回指导。

5.评价机制要合理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特别是小学生。当学生在出色地完成老师交代的实验任务时,内心是充满骄傲和自豪感的,这时老师应该对每一个小组完成的实验任务情况进行公正且合理的点评。点评应该以赞扬和鼓励为主,要少批评,当然要在点评中指出实验的不足之处,使得学生能够明白如何整改。教师的评价,要评出实验的最佳小组或者优秀小组等,这样让学生有个比拼的精神,更有利于促进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操作热情。

由于我个人的研究能力有限,同时我所在的汪清三小也仅仅是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该模式存在的具体问题尚未完全暴露,只得逐渐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但总结一下近来的经验得失,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小学科学实验的课堂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一模式真正以学生为本,倡导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新课改的必然产物,随着学习时代的发展及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相信在广大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下,小学科学实验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必然会被推向更加成熟与完善的境地。

【参考文献】

[1]郑云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月刊小学版,2013.08

[2]李柏峰.《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教育科研论坛,2010.11

[3]黄亚忠.《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学周刊,2014.11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党建工作写进企业制度下一篇:我与苏轼有个约会初一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