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工作现状

2024-07-26

技术创新工作现状(精选6篇)

篇1:技术创新工作现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当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已成为我市“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追

赶跨越”的现实需求,也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一、我市自主创新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为契机,精心组织实施“创新推动”、“人才强市”战略,全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建设千亿**、和谐**、活力**和文化强市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与支撑作用。

(一)高新技术产业有新发展

一是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与产品、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方面有新突破。“十一五”以来,我市帝伯格茨活塞环公司、安徽金光集团先后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迈进了“国字号”行列。到目前,**市共有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0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8项。2008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87.7亿元。为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我市积极组织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恒昌机械公司“自动化卫生包装机械系列产品”、长谷川公司“船用柴油机燃油单元”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我市高新技术水平。二是致力于传统产业高新化,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传统产业高新化方面有新成效。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作扎实推进。自2005年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重点城市以来,我市先后培育7家省级示范企业,使全市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加速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安徽华茂集团在市科技部门3万元项目资金引导下,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以物流与生产管理为核心的企业erp系统,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技术水平和应用效益国内领先,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加速传统产业高新化成效显著。华茂集团用高新技术成功改造环锭纺纱设备,开发高支紧密纺系列产品,获省科技奖二等奖,在国内棉纺行业达到领先水平。曙光集团实施氰化物生产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技术项目后,企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再上新台阶。三是致力于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在引导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方面有新进展。民营科技企业是我市科技工作的“闪光点”,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是**市具有优势的特色工作。为做大做强民营科技企业,全面提升民营科技企业整体实力,我市启动了骨干民营科技企业“翻番计划”,开展了引导重点民营科技企业“经济上规模、产品上档次、技术上水平”创新创业活动。据统计,到2008年底,我市累计认定民营科技企业950家,民营科技企业年技工贸总收入实现100多亿元,从业人员38000多人,科技人员8000多人,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安徽赛尔特公司在引进和吸收瑞典、法国、荷兰等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相继自主研发的dpf800、dpf1000淀粉分离机,填补了国内空白,结束了我国大型分离机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中创生物公司通过自主创新,拥有国际上唯一能够工业化生产高纯度亚油酸专利技术,制取高纯度亚油酸在全球具有垄断地位。

(二)农村科技创新有进展

“十一五”以来,我市继续加强与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等科学家的联系与合作,引进两系杂交水稻和超级稻国际最新农业成果,高起点开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工作。在袁隆平院士直接支持下,我市累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和超级稻945万亩,为农民增收9.5亿元。我市两系杂交水稻和超级稻配套栽培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目标,受到袁隆平院士的称赞和农民的欢迎。同时,我市“超高产棉花栽培新技术”试验获得成功,经三年的试验示范,我市抗虫杂交棉最高亩产达538公斤,创下了我国长江棉区单产最高记录。组织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沿江江南地区双季稻丰产优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取得重大进展,通过推广应用水稻高产标准化生产技术、水稻优质无害化生产技术、水稻轻型栽培技术、双季杂交稻综合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实现了粮食丰产丰收,使40多万农民受益。桐城市、怀宁县被科技部列为全国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桐城市通过实施富民强县工程,对安徽好运食品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成果“传统桐城风鸭工业化生产新技术”进行产业化开发,建成了300万只风鸭加工基地,解决2000多人就业,为农民创收1亿多元。

(三)产学研合作有新加强

“十一五”以来,我市把产学研合作上升到战略层面来抓,全力推进自主创新工作的发展。截止目前,我市已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大、合肥工业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5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广泛开展了技术与人才引进、难题招标、科技咨询、科技服务,共建研发机构等重大科技活动。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我市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成果转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和兴化工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生物可降解塑料pbs”新材料,增

强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项目被列入了省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计划。**南方实业公司与安徽工程科技学院联合开发的“激泠型连续铸球生产线”获9项专利,结束了上百年来磨球只能手工生产的历史。**恒瑞达公司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成立汽车零部件杆系研究所,**特种橡塑公司与青岛科技大学合作共建油罐密封材料技术中心。岳西县科技局与安徽农大合作实施“高山茭白高产栽培示范”科技扶贫项目,引导农民种植高山茭白3万亩,帮助一大批贫困户脱贫,加快了山区脱贫致富进程……,这些都已成为我市产学研合作的成功范例。

(四)知识产权保护取得新成效

2008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我市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又获新进展。据统计,2008年,我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达到227件和113件,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突破2000件。安徽同发股份公司2004年被列为全国专利试点企业,公司一直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支柱,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拓创新,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不断开发专利技术产品,目前,同发股份公司拥有37项专利,其中4项发明专利。**冲浪能源公司在国家大力发展沼气的政策背景下,加强沼气相关产品的研发,目前已拥有12项专利技术,公司沼气产品处于国家沼气产业化领先水平。安徽华茂集团在市科技局的引导下,打破国有企业轻知识产权保护的思维定势,致力于将企业专有技术转化为专利技术,近两年先后成功申报17项专利,为打造科技华茂与争创中国名牌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新推进

“十一五”以来,我市重点加强了安徽省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研发机构和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基地已拥有包括大型企业环新集团在内的13家骨干企业,年产值达28.2亿元。经过积聚和整合科技资源,**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今年初,**汽车零部件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安徽省首个科技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力不断增强,“二期工程”基本建成,孵化面积达1.8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创业中心累计孵化5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化科技成果40多项,已有13家企业从创业中心毕业,进入规模化生产。**长谷川公司从创业服务中心毕业后,实现年销售收入近亿元;**和兴化工公司毕业后,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其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的“生物降解塑料pbs新材料”年生产能力达3000吨。到2008年底,创业中心进驻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56亿多元,上缴税金2400多万元。企业技术创新载体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市先后在华茂、环新等骨干企业建成17户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增强了企业高新技术的吸收与研发功能,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我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博士后工作站积极发挥自主创新作用,不断加强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大等高校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高科技项目和人才,为**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二、我市自主创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

近年来,我市自主创新工作在稳步发展中虽有较大的突破,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与我省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市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的薄弱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及先进制造等产业基础较差。我市传统产业比重大,大都处在价值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缺乏自主品牌和具有重大产业带动作用的战略性产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2008年,经省确认的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87.7亿元,位列全省第九位;到2009年一季度,全省按国家新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为682家,我市只有18家,仅占全省2.6%。

(二)科技投入明显不足。2008年,我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绝对值、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都处于全省中下水平。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非常低,2008年,全市60家高新技术企业r&d支出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仅为0.14%,而世界比较发达国家的比例为2.5—4.0%。政府和企业在科技投入上的不足,直接影响一个地方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地区竞争力。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仅有1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尚属空白。今年一季度,全省专利授权量为593件,我市专利授权量为16件,仅占全省2.7%。整体看,我市企业的研发平台建设还比较落后,拥有核心知识产权较少。

(四)产学研合作尚不充分。今年一季度,据对全市60家(含重新认定18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统计,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企业开展了对外合作与技术引进活动。其中,与研究院所及高等院校合作的企业仅12家,与其它企业合作的仅7家。

(五)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种类和数量较少,服务能力也有待提升;科技风险投资尚为空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二期工程”基本建成,孵化面积虽达1.8万平方米,但距芜马铜6~10万平方米的孵化场地尚有较大差距。

(六)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虽然我市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较大,但结构不合现。教育、卫生技术人员占了整个队伍的70%以上,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农业技术人才不到全市人才的10%,其中工程技术人员不足6%,且真正在经济建设第一线、在企业的人才更少。由于直接从事工业新产品研究、开发、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太少,致使我市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成为制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推进自主创新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针对我市自主创新中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只有毫不动摇、持之以恒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运行良好的自主创新体系,才能不断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大自主创新资金支持力度,特别是增加政府直接投资与补贴额度。政府资金支持是企业创新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各国情况,政府的资金支持一般占创新资金总额的10%左右,随着我市财力的增加,政府需要加大对整个科技研究与开发的财政投入。政府的直接投资,可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支撑和资金储备,引导产业自主创新方向、刺激企业自主创新经费增长。政府应根据科技发展战略,选择重点创新领域予以投资,对符合政策规定的企业研发项目提供较大强度的财政补贴。同时,结合我市招商引资重点工作,政府还要在招商引资中突出引技工作,通过招商引资与自主创新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

(二)促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高校、科研机构少是我市自主创新面临的现实问题,坚持“走出去”,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是加强我市反腐败的最佳选择。要围绕我市高新技术优势领域,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联结产学研各个环节,组织好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形成集聚效应,把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企业的技术优势,真正形成企业积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全面支撑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鼓励高校、科研机构进一步面向企业了解需求,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撑,使企业的需求成为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研发活动的决策依据,同时也使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更好地面向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政府要通过组织项目的实施来促进产学研合作有效运行,引导各创新主体建立多种形式做利益共同体。企业研发经费要有一定比例用于产学研合作,以强化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有效衔接,提高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

(三)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并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园区等创新载体建设,扶持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完善孵化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在孵企业健康成长。

(四)大力扶持中介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需要政府从战略的高度予以引导和扶持。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制度环境,培育一批为自主创新服务的骨干中介服务组织,为吸引更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进入市场创办科技型企业提供优良环境和优质服务,使之成为科技创新服务和技术转移的主要力量。

(五)大力吸引、培养创新人才。要根据我市自主创新的总体需要,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战略要政策,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及措施,尽快建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及时收集人才信息、分析人才流动趋势,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良好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氛围,促使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有针对性地引进顶尖人才和人才团队,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既有管理头脑、又懂技术的领军人才,并为优秀人才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鼓励企业在用人制度、薪酬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运用包括股权、期权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先进管理理念。

(六)优化自主创新发展环境。要优化舆论环境。大力宣传国家和省、市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在全市营造一种敢于冒险、宽容失败、勇于创新、追求成功的良好的创新文化和氛围;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知识产权。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产生和转移的法制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坚持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侵权行为,为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证;要优化政策环境,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功能,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在贯彻落实上下功夫,把激励自主创新的各种政策贯彻好、应用好,并落到实处。

篇2:技术创新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市技术转移的工作重点就是将市外高校院所的最新科技成果与我市企业精准对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国各地对如何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强技术供需对接,优化要素配置,完善政策环境等工作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我市提出“高质发展、后发先至”发展战略,如何在企业自我创新能力不足,市内科教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借助外脑精准配置各类科教资源向企业集聚,吸引更多成熟科技成果和技术到我市转移转化,成为支撑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连云港市技术转移机构现状

截至日前,我市有技术转移职能的单位和载体共计22个。包括南京大学连云港高新技术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学连云港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连云港工业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连云港分中心等载体,近年来调研企业500多家,搜集人才、技术项目等需求360余项,为16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检验检测、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服务。2017年,仅上述三家高校研究院就实现非财政营业收入1150万元。

2017年,东海县与上海114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共同签署了《共建114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东海中心》协议。双方围绕东海县硅材料等特色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114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优势科技资源,全面推进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工作,成为国内知名技术转移平台与县域经济合作的首次尝试。随后南大、南工大、南理工研究院相继在赣榆区设立技术转移分中心,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东海农业综合试验站、南京农业大学灌云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中高知识产权、科学家在线等技术转移载体发挥各自优势深入开展工作,我市技术转移工作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二、我市技术转移工作存在的问题

1、我市技术转移机构数量少规模小

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5家(基本设置在高校院所,连云港市没有)。我市相关技术转移机构基本都是高校研究院的内设机构,部分市场化专业性技术转移公司刚刚进入连云港,整体运行还处在起步和试点阶段。特别是与苏南发达地区相比,我市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发展相对滞后,且差距较大。

2、我市高校院所少成果转化率较低

淮海工学院是我市唯一的本科院校,省内高校综合实力排名35名(全省42所本科高校)。近年来,在创建江苏海洋大学的基础上,学科建设与我市相关企业契合度不断提升,但整体支撑我市产业发展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716所本身承担军口项目任务,科研人员无法分散精力为本地企业开展服务;职大和师专两所院校产学研合作及技术转移工作基本处在起步阶段。

3、专业化挖掘技术需求以及供需不对称情况难以突破 一方面挖掘企业技术需求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化公司或者有资质的专业技术经纪人长期到企业开展对接和挖掘服务。另一方面,挖掘的技术需求要第一时间传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专家手上。目前国内相关公司已经开发相关对接平台,但还处于摸索和试运行阶段。

4、地域距离造成技术转移时间成本高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有些市外甚至省外专家到我市开展技术转移相关工作,工作半天需要一天甚至更长时间解决往返交通问题,时间成本较大。甚至有些专家明确表示,由于交通不便,在本地能解决3个企业问题,到我市企业只能解决1家公司技术难题,时间成本是3:1。可以说地域距离及交通状况成为我市技术转移工作开展的又一制约因素。

三、我市技术转移工作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引导,搭建技术转移交流载体和平台 我市应以建设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连云港分中心契机,整合各方面资源,搭建适合我市技术转移工作的交流平台;同时整合省市相关资源,推进江苏省跨国技术转移中心与江苏核电有限公司筹划建设江苏(连云港)─ 俄罗斯技术转移中心,吸纳相关国际科教资源与我市企业高校对接。

2、鼓励市场化运作,精准高效打通技术转移合作链条 发挥市场在促进技术转移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上海114产学研服务平台、科易网、科学家在线、南京中知公司等科技服务业机构来我市搭建运行平台,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技术转移过程信息不对称、对接效率低等问题。我市可以出台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支持措施,吸引更多科技服务机构到我市开展技术转移工作。

3、出台扶持政策,供需方双向支持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企业对高校院所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需要加大投入,同时存在研发风险。应进一步完善我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体系,指导企业到省技术交易市场进行技术合同登记,享受相关税收返还政策。从技术供给方角度,通过市“微博双创”计划、“花果山人才”计划等人才政策,对高校院所到企业进行技术转移转化的人才给予优先扶持。

篇3:图书管理工作现状及其创新

一、目前图书管理工作现状

目前, 图书管理工作仍然差强人意, 尤其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 图书馆的现状堪忧。

1. 图书馆图书资源组成不合理

党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员和教员两大类, 他们来自政府各部门和各行各业, 对于特定的教学和研究方向的不同导致他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更加多姿多彩。假如图书馆资源配置不合理或不到位, 将使他们的热情和依赖性受到打击, 也与图书馆的发展战略背道而驰。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 图书馆的配置是一类不容忽略的问题。图书馆的更新与党和政府的发展步伐不同步、专题信息或咨询报告匮乏、缺少对应的指导性资料、新书缺乏等状况亟待改善。

2. 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应用不成熟

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阅览图书的形式发生了颠覆式的改变。计算机、手机等电子设备上阅览图书已经被人们接受并熟悉。但是, 目前党校图书馆的大部分图书的电子数据库还未构建, 此外, 一些图书馆的数据库构建无法达成一致, 一部分图书资源文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图书馆信息化程度偏低, 给阅览图书带来诸多不便;与此同时, 因为纸质图书的定价偏高, 也无形中增加了图书馆的成本。

3. 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党校担任着教员和学员的培训、轮训, 这也决定了学员面广, 人次多。而时代的变迁, 信息服务的扩大, 其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但一些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不成熟, 觉悟低, 对学员等的要求置之不理或无法提供指导帮助, 这无形中也打击了人们的借阅热情。图书馆管理人员信息技术使用的不娴熟也约束着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并且不利于图书馆与当今时代与时俱进。在图书馆管理中, 一些管理人员的电脑操控能力偏弱, 对图书资源的类别区分以及检索还是手工完成, 工作强度过高, 效果却差强人意。

二、党校图书管理工作的创新

1. 塑造知识服务观念, 加强知识创新意识

第一, 应塑造崭新的服务观念, 意识到知识服务是图书馆提升水准、达成图书馆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步;第二, 应加强知识创新意识, 用创新措施对图书馆服务工作进行整顿。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更新服务观念、服务模式以及服务内容, 挖掘自身进行创造性工作的潜能, 提升自身素养, 实现创新性研究, 让自己不但能够成为知识的管理者, 更要对知识进行二次创造, 转变自身的观念, 主动帮助党校人员遨游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中。

2. 构建迅速反应机制, 满足党政机关人员需要

由业务干部组成“参谋部”, 根据教学员的实际需要, 将研究成果以及重要文献等存储在图书馆的信息库中, 对发现的新状况、新难题要进行不定时地研讨, 自始至终将教学员的需要作为所有工作的基础, 第一时间调节服务方略以及服务形式, 在图书馆中构成一类上下交流、横向调整的气氛。在服务时, 应与教学员频繁互动, 并将其回馈的信息及时上报, 打造图书馆内的和谐氛围。

3. 建设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构建极具特色的数据库

建设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构建知识服务媒介, 是党校图书馆进行服务的物质基础。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构建, 第一步是要构建与众不同的数据库;第二步, 是构建“虚拟图书资源”, 提高对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组织水准, 并根据服务走向, 从互联网上通过特殊的渠道, 获得各类信息。

这类信息必须是稳定的、连续的、运用方便的, 并且是根据党政机关人员的特殊需要进行过深入加工的。在互联网信息的管理层面, 应根据知识服务的个性化特征, 构建网络导航体系以及数据推送业务。

4. 构建学科馆员体制, 供应专业服务

“学科馆员”体制是通过一部分熟悉本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具备强大的信息检索组织技能、又熟知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状况、专业知识过硬的图书管理人员。“学科馆员”应分岗位地与各个领域的专家实现专门的信息资源共享, 构建一类对口服务体制。

“学科馆员”的工作责任是与对口的教学人员以及学员构建互动关系, 熟悉其信息需要, 供应专业的信息教育与培训, 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专业和深入人心。另外, 研发科目文献信息资源、构建网络科目咨询平台、供应在线咨询服务等等也很重要。

5. 培养知识类馆员, 构建知识服务团体

知识服务团体负责图书馆服务项目的规划与创新, 为党政机关人员供应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要将知识类馆员的业务水准以及政治素养提升放在首位, 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提升馆员的自学积极性, 让馆员储备的知识与时代接轨, 做到与时俱进。

6. 构建由读者参加的全面质量管理系统

实现党校图书馆全面的知识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是对教员学员等需要的全面的内部机构与服务功能的改善。它重视以及考评的并非图书馆是不是供应了知识, 而是供应的知识是否帮助教员学员等化解培训中或教研中的矛盾。所以, 读者参加质量系统管理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 党校要建立完善的数字系统平台, 通过信息化服务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 资源共享, 发挥其优势, 为我国党政人员提供重要的查阅资料的场所。而党校图书馆在电子设备普及的当今社会, 如何提升其知识利用效率, 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摘要:当代图书馆的迅猛发展以及党政人员对信息资源、创新意识的需要, 也呼吁党校图书馆必须认清当前的现状, 并进行创新管理。

关键词:图书管理,现状,创新

参考文献

[1]赵红.高校图书漂流“断漂”问题与管理模式研究——以天津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4, (7) :43-46.

[2]刘庆, 郭兴举.后改制时代中小出版社图书营销项目制管理探析[J].才智, 2015, (6) :8.

[3]谢德华.对自科书库图书排架的管理探讨——以河南科技学院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 (6) :113-114.

篇4:我国企业档案工作现状及创新

近年来,在各级企业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在企业档案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企业档案工作在工作体制机制、档案资料收集、档案安全保管、项目档案管理水平、档案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企业档案工作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企业管理对档案信息的急迫需求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手段落后及成果不足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现行档案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企业发展之需,亟待寻找创新方向,本文就此谈点个人浅见。

成绩斐然

近年来,我国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企业档案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年都有新成果、新亮点,给我们很多启发。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资源建设初具规模企业的档案和档案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和全国档案事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目前对87家央企的不完全统计,共有专兼职档案人员65 520人,档案室9 963个,档案馆201个,档案库房总面积达207万余平方米。保管的纸质档案1亿多卷,排架长度438万延长米,照片1 235万张,光盘82万张,还有大量的录音、录像和实物档案资料。通过广大企业档案工作者的努力,为企业和国家积累了大量档案信息资源。

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从总体上看,企业把档案工作纳入企业整体管理工作中,依照国家有关要求在集团总部设立档案机构和人员,负责对集团总部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和利用服务,并指导所属企业开展档案工作。

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中国石油、国家核电、东方电气、攀钢集团、中煤能源等设立了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

招商局集团、煤炭地质总局、中国铁建、中国一汽、东风汽车、武钢、三峡总公司、中核集团、航天科技、船舶重工、兵器工业、兵器装备、航空工业等在集团公司设立了档案馆。中国商飞组建后专门成立档案中心,机构编制达73人。

建立相对完善的工作体系 华能集团、中国铝业等通过制订档案管理办法,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归档标准,案卷质量标准,档案保管、借阅、统计、保密、鉴定销毁等制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中核集团编制的《核电文件档案管理要求》和《核电电子文件元数据》两项标准作为国家行业标准发布,填补了标准方面的一项空白。

加强工作的监督指导 中国石油、中钢集团等通过对所属企业组建档案工作协作组进行业务学习和交流;中国电科、华侨城集团等开展了对所属企业档案工作的年度检查;中化集团将档案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及相关人员年度绩效考评;兵器工业开展了全系统的档案工作评比和表彰活动。

创新体制方法和措施 中海油通过签订委托协议的方式,为以勘探开发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提供从档案整理、保管到开发利用的有偿专业服务,在总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企业档案工作管理模式;机械工业档案馆将质量管理体系引入档案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加强驻外机构档案管理 中钢集团、攀钢集团等专门印发了加强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档案工作的意见和规定。五矿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档案部门与相关部门组成调研小组,赴境外企业和机构开展档案管理调研和检查。航空集团国航股份公司将30多个境外营业部的会计档案运回境内公司本部统一管理,并建立起境外会计档案定期运回境内的制度。

归档质量明显提高 中国石油不断强化“收集是档案工作的第一要务”的原则,施行归档审批与备案制,使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处于受控状态,确保了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及相应的电子文件的全部归档。航天科技档案馆在神舟飞船系统发射过程中全程跟踪拍摄,积累了大量的珍贵声像资料。正泰集团注意馆外资源的征集,在做好内刊内报搜集的同时,有关企业的报道频频见诸地方乃至全国各大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录像带、录音带、光盘等等实物档案都成为正泰收藏的主要对象。

基础工作有所加强 在档案升级达标活动中,企业十分注重档案工作的制度和体系建设,完善了档案管理的制度法规,实行了各类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的内在质量,特别是“三率”(归档率、完整率、准确率)有明显提高,为后续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企业高度重视档案的安全保管,大力改善档案保管条件。通用技术在集团公司办公楼设立了400平方米的档案库房,另外租用了2 000多平方米的库房存放档案。航空集团投资近3 000万元,建设了一个6 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档案库房。东风汽车将各单位领导确定为档案安全第一责任人,提高档案安全保管意识。

确保企业档案的安全 为配合企业实施重组、改制和破产工作,企业档案部门积极开展档案的处置工作,确保了企业档案的安全。中国联通重组期间,及时下发相关文件等,妥善处置原公司档案,做好档案的移交与保管,防止档案丢失和损毁。国机集团在对重组改制企业档案工作检查之后,对档案工作不到位的单位下发《整改通知书》并进行复查。

电子文件发展迅速 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的较快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和数据,初步建立了信息化平台。 中国移动在“无纸化办公的”高起点上建设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对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管理进行了有效的管控。中远集团在2004年完成所有档案的全文数据加工,2005年又实现电子文档数据的实时入库。重钢集团公司2007年6月开通运行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经国家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查新,该软件多项指标在国内具有创新性。

项目档案得到加强 国家电网、华电等将建设项目档案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步推进,开展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巡回检查,使档案工作始终贯穿于项目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华能公司将项目文件的归档范围、数量、质量等要求纳入合同条款。神华集团、东方航空等将工程档案与工程款支付挂钩,凡档案资料不齐全,档案管理员没有签字的一律不支付工程尾款。三峡总公司与有关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制定工程档案管理规范和标准体系,创造出世界性特大型工程档案管理的成功经验。

档案利用价值凸现 企业多年来积累的丰富档案资料,已经成为国家、社会的重要历史财富和企业生产要素与资产的重要组成。档案资料在维护国家利益、实现企业效益、保障职工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

实现国资保值增值 黄金集团利用档案,向有关转制企业收回国家以前向黄金行业投入的“四项基金”近20亿元,并还将继续收回10多亿元;中石油利用以前的地质勘探档案进行研究和二次勘探,发现了冀东南堡油田、长庆西峰油田等大型油气田,并实现了许多油气田的增储上产,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

实现企业效益 许多企业的档案部门提供了成千上万卷档案,保证企业成功上市或赢得反倾销的胜利,为企业实现巨大经济效益。东方航空公司利用近20年来的购机档案,获得国家购机补贴6.99亿元;招商局集团所属的华商财务公司,在与某公司的诉讼案中,以档案为凭最终胜诉,收回5.2亿元债资;中航工业洪都公司以土地档案为凭,争回15万多平方米土地所有权,获得经济效益1.85亿元。

避免社会损失 在2008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中,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公司档案部门,日夜加班,为电路抢修提供大量档案图纸,为恢复供电赢得了时间,避免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更大影响;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核821厂档案部门紧急为核设施应急处理等工作提供档案1 000多卷,复印图纸1万多张,避免了核泄漏灾祸的发生。

问题突出

在企业档案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企业档案工作的基础还依然薄弱,整体水平发展还很不平衡,影响和制约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企业档案工作倍受冷落,传统档案管理模式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如下:

领导不够重视 许多企业领导对档案部门在企业中地位的认识不足,错误认为档案工作只是一种资料整理工作,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效益,纯粹是只投入不产出的赔本买卖,看作可有可无。因此,本能地排斥档案工作,没有建档的自觉性和动力,即使在外界的宣传和推动下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是虚与委蛇,流于形式。

机构极不稳定 相对企业其他部门来说,档案工作人员薪酬较低,且流动频繁;在企业的地位较低。每当企业进行体制改革时,档案机构与人员往往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品,不是被裁撤就是被合并到其他部门,档案工作者往往感到人微言轻、回天乏力,时常处于濒临下岗的焦虑之中。

人才流失严重一些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档案人员也不能享受相应职称待遇,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和工作积极性,致使他们被迫跳槽或另觅高枝,导致企业档案管理缺乏稳定性和规范化,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迅速下降。另外,有的企业即使配备了档案人员,却是属于兼职性质,且大多不具备档案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支配权和资源,无稳定性可言。

职能弱化成摆设 一些企业在改革和重组过程中,档案管理职能被弱化,档案工作还处在看家守摊的被动状态;个别企业的档案工作机构被设置到三四级机构中,对企业信息的集中管理和统筹运用的能力以及对所属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力度都明显减弱;有的企业虽然意识到企业档案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照猫画虎地建立了档案机构,充实了专职人员,结果却往往走形变样,档案工作并没有制度化、经常化地开展起来,仅仅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道具装饰、应景之事。

民企忽视档案 相对于国企,民企的档案工作受法律约束和行政监督较少,企业管理者明显缺乏落实和完善档案工作的诚意和决心,因而更加不受重视。许多民企档案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几乎不设档案管理岗位,没有档案库房,档案无人管理,更未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档案即使有人兼管,也只是形式上而已。

实体管理受限 有的企业档案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管理阶段,对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管理失职和缺位,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已被逐步边缘化。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企业纷纷建成、运行办公自动化(OA)系统、ERP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使得企业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实体文件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文件。而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模式无法有效地收管易逝流动的电子文件。

档案资源流失 有的企业在改制和破产过程中,档案的鉴定与处置工作没有纳入到相关程序,档案处置工作很不规范。电子文件的不断涌现,使许多企业档案机构和人员采取“鸵鸟政策”,固守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模式,任由电子文件自生自灭;以及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大量档案均分散保存,造成档案流散或面临流失的危险。

档案信息化滞后 档案是企业的主体信息和重要信息,企业信息化必须包括档案信息化。有的企业的电子文件管理由信息中心负责,档案部门没有参与,以致企业电子文件没有采取保真、保密、保长久等措施,面临失散、失真、流失等危险。有的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但档案信息系统不能很好地与企业的管理系统相衔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

现实安全威胁 目前,企业档案的安全隐患比较突出、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突发的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较多,给档案带来直接损毁;企业兼并重组改制活动较多,企业档案容易散失或形成监管真空;一些企业档案人员更换频繁,企业内部档案管理混乱,档案家底不清;信息技术的自身弱点给电子文件的信息安全带来较大风险,为企业领导和档案管理人员敲响警钟。

档案利用率低 许多企业虽重视档案的收集和管理,档案资源储备数量很多,但企业人员对文件档案的使用却很少,或未充分、合理、及时地利用。一些企业决策层在进行经营管理重大决策时,甚至想不到要去查阅档案资料作分析研究,以吸取前人和他人的经验教训,结果走了很多弯路,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另外,虽然在电子文件时代,企业内各部门除了向档案部门移交档案之外,自身也作了留存。各业务部门对档案部门的依赖日渐稀少。

成因多元

当前企业档案工作陷入困境的原因除上述情况之外,其关键问题在于,传统的企业档案工作系统不能适应当前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为寻找新形势下发展企业档案工作的出路,我们需对造成以上企业档案工作问题的原因做深层次的分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

现行制度影响 我国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给企业档案管理带来诸多的新问题,诸如企业改制后档案所有权,档案是否资产及如何评估,股权变化、企业兼并、破产后档案移交处置问题,档案专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档案管理的关系问题,外资、合资企业、中国驻外企业及民营企业档案管理问题等等。过去那种主要依赖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机关运用行政手段治理企业档案工作的机制不再可行与有效,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失去了有力的外部动力,只能依赖自生的内部动力。

传统重藏轻用 过去,企业档案工作者的大部分精力一般都放在收集、鉴定、整理、保管等主要业务上,注重保管企业的历史记录,忽视积极主动地为企业的现实工作服务,在企业如何从这些技能中获益的问题上很少动心思。档案工作缺乏自生的内部动力,自然就被企业管理层冷落。

市场竞争所致 传统的企业档案工作关注保存企业历史,而忽视创造现实价值,不仅不能为企业当前的价值创造活动做出直接的贡献,而且还需增加管理成本,加之当前由于市场竞争加剧,许多效益滑坡的企业纷纷裁员,档案工作自然成为被减对象。在则,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下,企业为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须将绝大部分资源与精力集中于能直接创造价值的业务环节,而尽量精简次要的部门。

信息技术冲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高潮迭起、飞速发展。各类信息系统开始在企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使得电子文件数量异常庞大,种类日益繁多,而实体文件则相对减少,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模式便失去了管理对象。另外,面对信息技术,一些企业档案工作者很是怵惧又使其不愿接受,从而导致阻碍档案工作发展的恶性循环。

任重道远

我国传统企业档案工作已经面临生存危机,如果再不改革,必将严重地制约着企业的正常发展。现代企业档案工作必须与现代企业的特点和发展相适应,因此,从现代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入手,开拓创新,走出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的新路,这才是现代企业档案工作者的必然选择。

重视档案工作 关心和支持档案工作,就是重视、关心和支持企业,就是在维护企业的业绩和各级领导的业绩。广大的档案工作者不怕清苦寂寞,甘当无名英雄,为做好企业档案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既不在领导眼皮底下,又长期处于为其他各部门服务的幕后地位,默默无闻、不善宣传,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实,企业档案的作用一点不亚于技术、设备、厂房、资金等其他生产要素,档案工作者的地位不应比其他部门逊色。企业的各级领导理应加强和支持档案部门的工作,改善档案工作条件,关心档案人员的成长,努力推动档案工作不断进步。

加强队伍建设 档案工作连续性强,需用较长时间才能适应。因此,必须保持档案管理队伍的稳定。注意引进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充实档案队伍,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档案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定期组织业务学习考核。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要适当给予奖励,力争留住人才,让其更能全面履行其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档案管理工作专业性强,不能作为其他工作的兼职来完成,应设专业岗位对档案进行管理。

夯实基础工作 要建立健全与企业体制相适应的档案管理体系,开展标准制度、规范的修订与宣传;重建企业档案全宗,狠抓重要档案管理,科学合理地制定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强化企业总部机关档案机构的管理职能,通过制度建设和监督实施达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要求;把项目档案管理作为档案工作的重要任务;档案数量多的企业,应当设置企业档案馆,以改善档案的安全保管条件,优化企业档案资源的配置,提升档案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档案行政主管机关应加强对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使其纳入企业管理计划,并依法对其档案工作进行年度考核;建立专题数据库,积极稳妥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适时召开企业档案信息化推进会,积极参与行业或国内国际间的合作与学术交流研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理念和模式。

创新工作手段 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引入档案工作是创新的重要方法,也是拓展档案工作领域的有效方法。要加强对档案资源的深度研究,为需求者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适应信息时代存储数字化、管理自动化、利用网络化的发展趋势,革新档案工作管理理念和工作手段;充分调动和保护各级档案工作者勇于创新的意识和热情,尊重档案工作的创新成果,对适合企业的做法和技术手段要大力推广。只有谋求创新发展才能进一步提升档案部门的地位。

拓宽影响范围 虽然企业档案工作在广大档案工作者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影响力还是十分有限,员工档案意识薄弱,查档阅档者仍旧较少,影响了档案作用的发挥,因此提升档案工作的影响力迫在眉睫。要克服安于现状、墨守成规、消极依赖的思想,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变关起门来搞档案为打开门来搞服务,努力使档案工作从“三线”走向“一线”,使档案部门由冷部门变为热部门,从而提高档案工作为中心工作服务的能力。

提高实用价值 在档案利用上树立“服务创造价值”的观念。要用各种方法,充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千方百计、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和效益,将档案资源转变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和现实财富。要树立档案产业化的观念,档案管理不能停留于被动、单一、滞后的服务,而必须融入企业的核心活动,围绕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来开展工作,如加强经营档案的收集与管理,在信息服务方面建设客户档案数据库;通过最快捷的检索途径,把最有价值的档案信息传递给利用者,使档案工作受到更多的重视。档案如果常年沉睡在库,就会成为企业的负担和包袱。

强化信息管理 信息化是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提升档案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随着企业对信息技术深入广泛的应用,各企业已经产生或将产生大量的电子文件和数据,这些电子文件和电子数据的归档管理,已不能用传统的手段与方法,必须用信息化的方法与手段管理,实现传统利用方式向数字化的转变,实现档案信息浅层次加工向深层次加工的转变。

确保档案安全 这是档案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企业档案工作者要以负责的精神,认真排查档案安全隐患,及早采取措施,做好安全预案,确保档案安全。要对重要档案进行备份,才能大大提高抗风险能力。对于企业中的重要档案,必须采取多套备份的措施。既要异地备份或异地互为备份保存,也要异质备份保存。纸质文件可以通过数字化扫描、缩微等方式备份,重要的电子文件不但要复制多套保存,更要逐步转换成其他载体保存,可以防止电子文件信息因病毒、黑客攻击等原因消失或被篡改;防止若干年后随着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电子文件无法读取;要在企业改制重组和破产清算时期加强档案的管理;各类档案必须集中存放,专人专管,不应散落在各个部门。

篇5:浅析基层共青团工作的现状与创新

【摘要】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青年人的政治组织,是党领导和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做好基层共青团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共青团工作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基层共青团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但在面临的挑战中同样蕴含着巨大的机遇和新的希望,本文结合实际分析当前基层共青团工作的现状及创新。

【关键词】基层共青团 现状 创新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青年人的政治组织,是党领导和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帮手。基层共青团工作是党的农村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共青团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我们要看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共青团工作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另外,农村青年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传统美德等存在滑坡趋势。针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发现当前基层共青团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但在面临的挑战中同样蕴含着巨大的机遇和新的希望,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共青团的工作。

一、基层共青团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现状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是今年全团工作的重中之重,万华岩镇党委领导对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高度重视,按要求配齐了团委班子,团委设书记1名,副书记3名,委员9名,他们是由镇里的青年领导、选调生、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等青年主干组成。并且安排了一间独立办公室作为团委办公室,制作宣传栏等加强了阵地建设。如今,镇团委硬件设施得到很好的改善,接下来的工作重心便是靠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极具操作性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其正常运行。另外镇团委从实际出发,把基层工作重心放在学校、村团委这一块,万华岩镇有十个村团委,学校、村基层团委班子基本上健全,虽然有一定的办公场所,但硬件配置不是很完善,不利于进一步地开展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1、基层团组织发挥作用不够。团的组织建设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团组织的有效覆盖率低。一方面,共青团原有的阵地没有得到巩固和加强,部分地方、领域正在逐步丢失,功能逐步丧失。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经济、社会组织不断涌现,我们的团组织还没有来得及往这些新的领域发展,阵地拓展不够,对这部分组织的青年缺乏引导。在当前农村基层团组织中,还没有比较成型的符合农村发展要求、适应广大农村团员青年需要、紧密结合农村基层党政中心工作的团的工作体系。

2、团员青年大量外流,出现空壳团支部。随着经济发展,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潮的涌现,带出了大量青年团员,加上团员青年年龄的自然增大,每年都有大量团员超龄离团等现象,使得团员青年数量逐年递减,团员人数很难清楚确定,甚至部分村团支部陷入无人之境,很难开展工作。

3、团员青年组织观念淡薄,团员游离团组织。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团员青年自我价值实现方式的多元化,带来了团员意识的淡薄,出现了“团员不爱团,青年不想团,团干不管团”的现象。越来越多青年就业于“两新”组织。他们或是职业、身份经常处于变动状态,或是工作学习在没有传统党团组织的环境,组织归属观念淡薄,团组织缺乏对流动团员有效的管理手段,使得大量团员青年游离于组织之外,造成基层团组织基本处于无明确工作对象、团员登记、团费收缴、团组织生活等虚空状态,传统管理模式运作困难,效率低下。

4、部分团干业务知识欠缺,工作热情不高。由于大部分基层团干部是兼职,主要精力集中在党政布置的中心工作上,没有足够精力来思考和开展团的工作,并且大部分团干部部分团干部认识不到位,观念转变较慢,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不快,表率作用不明显,工作方式、方法陈旧、工作积极性不高,表现出责任感不强,被动应付,甚至不予理睬的现象。还有部分团干部认为新形势下团的工作开展难度很大,存在一种畏难情绪,不能很好的开展工作。

5、团的活动与青年需求脱节。团开展的有些活动忽视了青年利益需求,面对青年想致富、少门路、缺资金、没技术、愁销路、盼服务等一系列现实需要,没有制定有效帮助他们满足需求的活动内容,致使团组织在团员青年中逐渐失去吸引力而难以有效开展,加上受人员、时间、经费等多种主客观因素制约,组织团的活动,特别是一些长期的、大型的、集中性的活动已变得相当困难。

二、加强基层共青团工作的创新对策

1、创新团建思路,以“党建带团建”为抓手,创新基层团的工作环境。创新基层团组织设置模式,探索联合建团、强乡带村、依托产业、中介组织或协会建团、务工青年聚居地建团等多种新型建团模式,还可以尝试建立外出务工青年联系站、服务站等能承担一定团组织职能的服务型青年组织,努力做到青年到哪里,团的组织就建到哪里。在配合好党委、政府工作的同时,镇团委应及时做好与相关部门领导的沟通、汇报工作,提出好的建议及意见,争取得到各级、各部门的支持。最重要的是配合好党委的工作,让党委不忽视团的工作能力,看到共青团的存在,实现“党建带团建”,在党委举办的各种活动,如庆“七一”、“十一” 等,主动组织青年带头参加,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作用,对优秀团干部和团员推荐入党,为党注入新鲜活力,使共青团成为党委的左右手,真正的后备军。

2、创新工作方式,以适应发展为目标,创新推进团工作方式方法。随着农村青年、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创新推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对于增强团组织活力,做好新形势下农村青年群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做好团务工作,做到底子清、数字明、团员发展有活力、政策程序跟党建。二是开展优势互补,积极与有业务关系的单位、企业等建立共建关系,寻求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增强团组织工作的活力。三是积极与上级团组织联系,寻求结对帮扶,在重点活动和致富项目上争取投入反哺青年;积极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四是依托党员活动室和远程教育设备资源,建立健全青年活动中心,壮大“团员青年”工作模式,利用网络为青年搭建平台、将极大拓展服务青年的渠道,例如就业创业平台、扶贫帮困平台、求知探讨平台等。

3、创新素质培养,以服务青年为动力,增强团干工作能力。把团干培养管理工作纳入农村干部培养管理范围,积极争取把团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到党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之中进行统一管理,对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团干部,可以放到关键岗位、重大活动、艰苦环境和情况复杂、矛盾突出、困难较多的地方进行锻炼,在使用中培养、提高、识别团干部,促进农村共青团干部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要将团干部学习培训工作正常化、经常化,引导团干部自觉地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要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在年终对团干进行满意度测评时,要对有所作为,积极性、主动性高的团干部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无责任心、无奉献精神的团干部要给予一定的处罚。

篇6:技术创新工作现状

——以江西省樟树市团组织建设为例

组织:团学新闻中心指导教师:刘伟作者:蒋国栋(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摘要:当前,共青团事业发展面临着新挑战,共青团建设和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基层,摸清基层各类团组织的基本状况和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掌握了解基层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创新工作模式、手段和载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题组成员通过对江西省樟树市共青团组织状况进行专门调研,研究当前江西省基层团组织开展工作情况和基层团组织建设的现状、困难和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共青团组织化、社会化动员方式的创新模式、手段和载体,研究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探索推进团建创新工作,总结江西省基层团组织在团建创新方面的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基层团组织建设;现状; 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团中央代表座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推动共青团事业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要求,特别强调要大力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即“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

团中央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春华强调,组织团员青年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完成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是共青团组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要在全团迅速兴起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热潮,认认真真学习十七大报告、决议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切实把广大团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理解十七大的主题,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要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团、教育青年,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要适应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切实履行好团的基本职能,充分发挥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作用,构建党领导下的青年工作新格局,推动团的事业不断实现新发展。

为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七大,团中央把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当前,共青团事业发展面临着新挑战,共青团建设和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基层,摸清基层各类团组织的基本状况和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掌握了解基层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创新工作模式、手段和载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案

本课题研究的采样主要针对江西省樟树市。充分发挥江西省团校与各市基层团组织紧密联系的优势,依托农村、学校、企业、社区团组织的资源,采取了走访座谈、查阅《樟树市年鉴》、《樟树通讯》、《樟树团讯》、各基层团组织的各类数据统计和相关分析资料等多种研究方法。本课题以江西省樟树市市作为一个重要的采样点,通过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江西省基层团建工作的创新模式、手段和载体。

二、樟树市团组织现状

(一)基层团组织情况

樟树市全市共有基层团委40个(乡镇街道19个、工业园区1个、市直部门单位学校20个):其中团委书记29人、团委副书记或负责人27人,共56人

从调查的情况看,樟树市对共青团工作高度重视,一是樟树市各级党委都明确了专门领导分管共青团工作;二是农村、学校和国企团组织体系健全,且配备有专(兼)职团干部。各乡镇、村团组织体系健全,均设置了团支部;各中学均建有团的组织,建团比例达到百分之百,配备了专职团委书记,团费交纳率达到90%以上;国企团组织体系健全,公司党组织对共青团工作比较重视;三是团的建设发展还不平衡。非公有制企业建团率不高,有些企业没有设置团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团的建设和团组织工作有待加强。学校和基层团组织兼职团干的情况的非常普遍。

(二)基层团组织活动开展情况

1、围绕全市工作中心,充分发挥青年作用。一是深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制作“团市委创先争优宣传栏”宣传活动主题,组织全市17个单位参加“学英模、树正气、促和谐、谋发展”演讲比赛;和市供电公司共同组织全市青工技能大比拼活动。二是组织志愿者服务,打造青年志愿者品牌。2010年3月,组织全市600多名志愿者参与关爱残疾人、消防志愿者、环保志愿者的活动。10月,团市委招募398名志愿者积极协助第41届樟交会。

2、围绕青年思想实际,切实维护好青少年利益,在服务青年上取得新进展。一是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2010年3月l日,樟树市团市委在街心花园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纲要》宣传活动,向广大青少年宣传“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素质新标准。二是强化青年的文化素养的引领,引导青年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为树立健康的青年交友风尚,团市委通过组建交友俱乐部,组织“我们约会吧”青年交友联谊会等形式,为青年搭建良好的交友平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交友观。三是提升维权职能做好青少年权益工作。开展“青果援”关爱服刑人员子女行动,青年文明号集体与全市24个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结成帮扶小对子,给予生活资助、学习辅导、情感交流等爱心扶助,每个小分队每月至少帮助结对对象解决1个实际问题,开展2次走访慰问活动,实施3次面对面沟通。四是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提升青年就业创业的能力。为解决青年创业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继续深化和市农信联社的合作,为农村青年创业发放贷款信用证(卡),已有150名农村青年申请贷款,协议贷款金额971.9万元,发发放贷款696.44万元,贷款青年118人。其中,为21个青年提供5万的贴息小额贷款。2010年新建4个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提供见习岗位84个。

3、围绕构建和谐樟树,大力开展主题活动,服务社会取得新成效。一是整合社会资源,大力实施爱心助学活动。通过团省委和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积极争取,上海老牛基金会捐资30万元为张家山清道搓市兴建红军希望小学。北京新世纪基金捐资10万元兴建张家山红湖希望小学,并捐赠图书600套兴建图书阅览室。扶助5名贫困大学生每人1000元的助学金,共计5000元。樟树市团委积极组织全市团员青年积极支持抗旱救灾和抗震救灾,共筹集捐款63087.9元,全部捐给灾区。二是继续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一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法制校长队伍建设,聘任法制校长,确保全市中小学校法制校长配备率达100%。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家访活动、开展一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一次爱心帮扶活动.开展一次整治活动。三是深入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为策应全市创业服务年活动,推进青年就业创业倡导“创业光荣”和“创业带动就业”的社会风尚,团市委组织青年创业大赛。

4、围绕团建生命力工程,不断增强团的基层基础,团的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一是非公企业团建见成效。探索式的启动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努力跟上党建步伐。至2010年底,已在40家非公企业建立团组织。

二是规范团员管理模式。为改变以往团组织管理松散的情况,对全市13000多名团员进行一次集中登记备案。将所有团员个人基本信息、基层团组织基本信息都纳入到团组织专业软件管理,团员进入、转出、上报、退团等都在网上完成,促进团员管理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三是积极组织团干部培训。8月26~28日,组织为期3天的全市村社区团干部培训班,全市220多名村级团支部书记参加培训。组织全市乡镇(街道)和市直单位40多名团干参加宜春市级的培训班。抽调学校战线的大队辅导员、团支部书记等共计13人参加宜春的业务培训班,抽调5名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参加全国的业务培训班。四是强化团市委T作宣传力度。全年上团中央信息1篇,团省委信息16条,团宜春市委信息27条,《宜春日报》新闻1次,《樟树通讯》2条(头版1条),樟树电视台新闻9次。定期编印《樟树团讯》6期,强化樟树市团委网

((http://jx.ggt.org.cn/zss/)的管理维护。

三、基层团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樟树市团的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通过我们调研江西省其他市也发现了相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团的组织设置缺乏创新

江西省大部分单位和农村基层建团模式采取的是传统的行政层级式的方式,协会建团、产业链建团、联合建团、行业建团、网络建团等模式所占比例较小。

(二)团的建设发展差异较大

江西省各级团组织建设发展很不平衡,农村团建工作相对滞后,多数乡镇出现有团组织无工作对象的“空壳”现象,一些乡镇(村)的团建发展水平偏低。

(三)团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

许多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只注重短期效应,缺少长远考虑。有的活动形式单

一、陈旧,活动模式滞后于形势发展,表面轰轰烈烈,但对广大青年的影响和吸引力有限。

(四)团的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青年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对团组织的服务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为他们服务的内容日益增多。目前共青团组织的服务能力不足和广大青年对团组织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非常明显,团组织的团结、教育、凝聚和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五)团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从基层团干部队伍建设上看,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兼职较多,学习培训不够,工作理念落后,不适应形势变化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团的工作力量。从广大团员的培养教育上看,目前急需进一步对广大团员加强和深化理想、信念以及团员意识教育,全面提升团员综合素质。

(六)团的工作经费需要保证

基层团组织建设受到经费不足的影响最大,各项活动因缺乏经费难以开展。

四、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创新探索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和迎接党的十七大,以团的十六大精神和胡春华同志的讲话精神为指导,通过对江西省樟树市等地的调研,江西省部分地区基层团建工作创造的可供借鉴和推广的成功经验,是对基层团的组织建设工作创新的有益探索。

(一)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创新“党建带团建”工作

共青团发展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根本保证“, 党建带团建”是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根本措施,是抓好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成功经验。创新“党建带团建”工作,一要借助党政工作在基层形成的新格局和新成果,努力探索团建与党建更为紧密结合的有效模式,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进一步理清思路,创新基层团组织运行机制

应该理清思路,积极探索创新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方式,探索开放式的青年工作体系。创新团干部协管工作,一是建立完善上级团组织与下一级团组织的党委分管领导的沟通机制。二是探索建立上级团组织与下一级党组织共同参与团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

(三)进一步发挥组织优势,创新基层团工作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当前,团建工作要以服务青年需求为目标,创新基层团工作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找准团的工作切入点,推动基层团组织和基层工作的整体活跃。整合社会资源,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品牌形象。按照新形势的要求,通过办项目的形式,实施“品牌战略”,从实际出发创新工作项目和工作品牌,为青少年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把具有共青团特色的团字号品牌的工作和活动与基层团的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把工作的成效转化为组织建设成果。

(四)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基层团组织设置方式

针对当前基层大部分团组织设置缺乏创新的现状,各级团组织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打破原有的以行政框架和地域限制为主、单一的组织设置模式,根据青年分布和群体结构特点,按照新的经济社会关系设置团的基层组织,搭建新的团建工作平台,拓展团组织活动空间。

———农村团建创新。农村是青年变化最大、团组织建设和工作面临困难最多的领域。农村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团的组织建设的重点。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青年群体结构的变化,农村团的基层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当前,应该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特别要围绕生产发展这一重要目标,按新的经济成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灵活设置团的组织;主动适应青年流向多元、流量多变和流速加快的新特点,根据农村青年联络和聚集的新方式,动态设置团的组织,大胆探索

统筹城乡的团建模式。在农村,一是采取行业建团、协会建团等形式,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等的辐射带动作用,整合周边村的团建资源,实现以企带村、村企联建、共建双赢,大力推行“村村联建”、“村校联建”、“村企联建”等做法。二是创新团干选拔体制,吸纳青年能人进领导班子。借助大学生志愿者、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充实乡镇团委、村团支部力量,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三是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充实和扩大共青团的工作对象。把所有青年作为工作对象,解决有组织无对象的问题。

———社区团建创新。社区团建工作是基层团建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当前,应该适应新形势,围绕促进社区和谐这一基本目标,把握好社区的根本任务和功能,适应团员青年的流动变化的新特点,不断探索创新团建形式。

———非公企业团建创新。非公企业建团工作是当前团建工作的重点,也是薄弱环节。企业是典型的经济组织,企业的效益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发展和青年职工利益的实现。要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以服务企

业生产经营为前提,找准服务企业与服务青年的结合点,采取切实措施,做到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从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两方面入手。

———学校团建创新。当代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是学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职责和基本出发点。学校团组织工作一直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前,应该围绕学校育人的目标体系,找准共青团工作的切入点。根据青年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聚集方式,积极探索在学生社团、自组织、网络、学生宿舍、公寓里建立团组织。

五、参考文献

【1】李星 管雷:基层党组织如何抓好竞建带团建工作蒲白科技2010

【2】羊以武:浅淡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基层共青团工作科技创新导报 2008(32)

【3】刘明安:浅谈新形势下的共青团工作建设和团的工作新模式教育研究2010(8)

【4】罗来星:无职团员设岗定责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管理方略2010(2)

上一篇:理性爱国浅见下一篇:三年级中秋节手抄报作品漂亮字少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