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

2024-07-24

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共6篇)

篇1: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城市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xx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为进一步支持和推动我县城市建设工作,研究探讨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加快 “山水人家、童话世界”城市建设步伐,积极提升城市品位。自8月份以来,县人大财经工委多次到建设局开展调研,通过将近两个月的调研,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我县城市建设工作的有关情况。

一、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县城市建设紧紧围绕“小县大城”发展战略,致力打造“山水家园、童话世界”县域发展品牌,抓统筹、抓特色、抓提升,大力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品位提升,城市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规划进一步完善。初步构建较为完整的城乡规划体系,完成了新一轮《xx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和县城市环卫设施规划》、《xx县城排水规划》等规划和3个建制镇、11个中心村、94个规划保留村的规划编制,初步形成“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城乡一体规划体系。

(二)城市空间不断拓展。构建“四横六纵”道路网和“一轴五园”绿化主框架,形成“一心三区”的发展新格局,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面积调整到22平方公里,县城建城区面积从2005年的3.6平方公里扩大到的6.2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63%,比2005年增加20个百分点,年均提高4个百分点。

(三)城市功能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建成仙宫大道、新建南路、城西路、城南路东段等城市道路,“四横六纵”道路网初步形成,建成城市道路88km,人均道路面积18.3平方米。建成中山广场、体育馆、新车站、浮云绿廊、浮云溪景观坝和仙宫大道景观带等一批市政设施和绿化景观,绿地面积达到18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32.2%,绿化覆盖率达37%,人均公园面积达12.48平方米。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长垄垃圾填埋场等大型环境卫生设施,建成垃圾中转站11座,新(改)建公厕10座,新增污水收集管网20.5公里,污水处理率达74.6%。完成一批城市夜景亮化工程,城市亮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城市管理取得突破。“十一五”期间,通过“门前五包”责任制、“十禁十规范”活动、“四线两点”城市管理、“治旧控新”抓两违、市场化运作、人性化执法和程序化管理等举措的实施,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示范县城和省级生态县,城市形象不断提高。加大环卫保洁力度,先后把18个城郊村和工业园区的生活垃圾列入环卫保洁范围,环卫保洁面积扩大到108万平方米,形成城乡生活垃圾梯级网络化处置格局,初步实现城乡垃圾处置一体化。

(五)城市品位逐步提升。围绕“山水家园,童话世界”城市定位,编制实施《xx县城市形象设计方案》,坚持把玩具文化、童话元素融入城市建设,立足小中求精、精中求美,把城市当作景区建,把单体建筑当作景观建。仙宫大道、城南路上的玩具城堡、动漫小品;浮云溪防洪堤、高楼节点上的亮化;公交车站亭、广告灯箱、主要街道的花坛和垃圾桶等等,充分体现浓郁的玩具

文化、山水文化和童话特色,xx城市特色文化初步显现。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我县城市建设发展较快,城市面貌有了新的很大变化,但城市建设与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为:

(一)政策处理难度大。农田山林征用、房屋拆迁等难协调,政策处理时间长、费用高,难度大,制约了前巷拆迁区块项目(目前还有4户未结算)、城东南路项目拆迁、浮云路形象街区等项目工程的顺利开展。

(二)城市管理困难大。城市管理包括市容维护、环境卫生、交通整治、治安管理、环境保护等工作,部门职能分割、市民素质的缺乏、投入相对缺乏等问题,给城市管理带来困难。

(三)违章建房有不断蔓延之势。各类违法违章建筑,包括超标建房、一栋多层、擅改功能等现象屡禁不止,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城市面貌,给城市的统一规划和建设造成极大的困难,而且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和各种社会问题。

(四)提升城市品位的要求更加迫切。与周边相邻的城市相比,我县加快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种局面及我县“中国童话旅游休闲城”的目标,必须通过彰显独特的城市品位,着力培育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增强我县的综合竞争力。

三、意见和建议

城市建设是一个城市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综合反映。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调研组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只有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科学规划,统一利用、统一开发、统一建设,以规划引领发展,让发展符合规划,才能更好地推进xx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后发赶超。一是要确保规划决策的科学性。重要规划项目实施前应充分论证、科学决策,除了重点考虑建筑物总体布局、建筑结构、内饰外,还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外观美化问题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要树立超前的规划意识,因地制宜,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细小之处都要考虑周全,使整体规划具有完整性和合理性。二是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延续性。城市规划不能因人而变、易人而废。规划一经批准,就要一以贯之。规划实施和规划调整均应得到规划审批委员会的批准,任何个人无权变更规划,确保长远规划不走样,片区和重点规划按图落地。三是要提高城市形象设计水平,突出城市个性。一个有品位的城市,应具备融合性、体现地域性、反映功能性、彰显文化性等特征。xx要体现个性化,应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同时,认真做好详细规划和控制性规划。各片区建筑物的造型、色彩进行统一规划,并有所区别。功能区域空间应跳跃布局,增强城市建筑的韵律感和层次感。建筑物和广场的设计要与“山水家园、童话世界”的城市主题和我县历史文化相一致。道路建设、楼房造型、街景亮化、灯箱广告等都要有xx特色,尽量不照搬其他城市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区一景、一街一景、一路一景的独特景观。

(二)进一步加大违法建筑的查处力度。

违法建筑严重扰乱了城市规划建筑管理秩序,影响了城乡发展环境和社会稳定,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坚决制止。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网格化管理专业巡查机制。加强巡查队伍力量,全覆盖巡查,发挥网格化管理的优势,在第一时间发现在公共场所、道路等违法搭建、违法堆放等现象,并依法及时予以查处。二是要按照“依法整治、合情合理、杜绝增量、严拆存量、疏堵结合、积极稳妥、解决问题、确保稳定”的总体要求,充分调动全县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全面彻底地查处违法建筑。教育引导违法建筑单位和个人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是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查处违法建筑。坚决杜绝和遏止新的违法建筑的产生,发现一处查处,拆除一处,使违法建筑现状有一个根本性的改观。

(三)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要使城市管理工作规范化,就必须依法建立廉洁高效高素质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这是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基础。一是要强化城管执法人员的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为民服务和大局意识,树立管好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处置城市管理工作中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要建立完善执法责任制、执法人员培训制、试用和辞退制等制度,健全对执法人员的监督检查和纪律约束机制,加强内部督察,保障各项任务的完成。三是要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把巩固和延伸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成果作为工作重点,下大力气探索和落实长效管理机制,积极破解困扰城市管理的“瓶颈”难题。

(四)积极引导市民养成良好习惯。一个整洁美观的城市市容和良好的人居环境,不仅是城市政府的职责和要求,而且是广

大市民安居乐业创造美好家园的要求。要大力宣传“城市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理念,营造“管理城市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增强市民的公德意识,使广大市民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加入到城市管理的行列当中,以爱护城市卫生环境为荣,自觉克服和纠正影响城市形象的不良行为和生活陋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主动维护城市形象,为“六城联创”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2: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龚林涛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2014年10月22日)

为进一步支持和推动我县城市建设工作,研究摸索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加快我县“城市建设三年强攻计划”步伐,努力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今年以来,我多次到规划、土地、市政、园林等单位开展调研,并带领有关单位通知到九江武宁、福建罗源等地考察学习,通过长达半年的调研,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我县城市建设工作的有关情况,并学习借鉴了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新型城镇化和中央“三个一亿人”的要求,紧紧围绕“一年强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大变样”发展战略,抓规划、强基础、促提升,全力打造“全省最美县城”的城市名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大力提升,城市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规划进一步完善。初步构建较为完整的城乡规划体系,完成了《进贤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 —2030)》、《进贤县青岚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3-2030)》、15个建制镇新一轮集镇总体规划、263个行政村建设规划和2333个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初步形成“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城乡一体规划体系。

(二)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在新城区构建“三横三纵”道路网和“一轴一带”园林景观绿化主框架,形成“三心三区”的发展新格局,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面积调整到36平方公里,县城建城区面积从2010年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的24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 48%,比2010年增加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

(三)城市功能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建成祥和路、中山大道、中山北大道、西南一路、西南二路、滚水坝、环湖路、行政中心路网15KM,在建的有中山大道至高铁车站延伸道路、腾飞大道、滨湖新城“三横三纵”13KM。建成滨湖森林公园、幸福公园、高铁车站广场、子羽公园、钟陵广场、中山大道绿化改造等一批市政设施和绿化景观,绿地面积达3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35%,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园面积达9平方米。新增污水管网20.5公里,启动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污水处理率达56%。加强垃圾中转站11座管理,日常处理垃圾200余吨;新增安装路灯2000余盏,城市美化亮化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城市管理取得突破。“十二五”期间,通过“门前三包”责任制、“一对一帮扶”活动、“四线两点”强整治、“治旧控新”抓两违、市场化运作、人性化执法和程序化管理等举措的实施,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和,创建卫生城市基础进一步巩固,城市形象不断提高。加大环卫保洁力度,先后把21个城郊村和工业园区的生活垃圾列入环卫保洁范围,环卫保洁面积扩大到200余万平方米,形成城乡生活垃圾梯级网络化处臵格局,初步实现城乡垃圾处臵一体化。

(五)城市品位逐步提升。围绕“全省最美县城”城市定位,按照“总规引领、控规覆盖”的原则,重点编制了进贤县青岚新区12.35平方公里控规和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坚持把文化的元素融入城市建设,立足小中求精、精中求美,把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当作城市形象展示牌来建。董源路、舒芬街等城市道路命名,子羽公园的澹台灭明像,站前广场的进贤文化展示牌等无一不体现进贤浓郁的人文沉香、历史悠久;公交车站亭、广告灯箱、主次干道和城市建筑的亮化等,城市文化特色初步显现。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我县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城市形象有了很大改善,但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为:

(一)规划理念不超前。各级领导、各责任单位对于规划的引领作用、城乡规划统筹发展的重要性、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认识不够深,对规划的认识还停留在老思想、老观念,编制规划“不舍得”,导致今天的规划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

(二)老城历史欠账多。尤其是老城区的规划起点低、规划品位差、规划执行软,导致历史欠账较多,老城区的建筑见缝插针、绿地越来越少,呈现出品位低、密度大、风格单调、形式单一的特点,房屋拆迁的时间长、费用高、难度大,极大地制约了老城区旧城改造和棚户区改造项目的顺利开展,造成老城区发展停滞不前,无法达到新老城区联动发展。

(三)新城发展遇瓶颈。面对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尤其是兄弟县区你追我赶的这种局面,我县加快发展步伐,增强综合竞争力,力争重返全省第一方针的诉求愈加强烈,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启动12.35平方公里的青岚新区建设,力求以新区建设为引爆点,推进全县城市建设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底子薄、摊子大,在新城建设过程中,我们的发展遇到了一系列瓶颈,比如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征,房由谁来建,路网哪里修等,都极大地制约了我们新城的发展。

(四)城市管理困难多。城市管理包括市容整治、环境卫生等工作,由于部门职能分割、市民素质的缺 乏、投入相对缺乏等问题,给城市管理带来困难,乱停乱挂、乱摆乱放、乱倒乱扔屡经不止,城市环境卫生情况乱相横生。同时,各类违法违章建筑,偷建抢建现象屡有冒头之势,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城市面貌,给城市的统一规划和建设造成极大的困难,而且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和各种社会问题。

三、意见和建议

城市建设是一个城市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直接表现。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在今后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大气魄规划,从源头上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是提高城市品质的引领。规划科学不科学、理念新不新、眼界高不高,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品质品位。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作用。按照“总规引领、控规覆盖”的原则,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深化细化各类规划,形成规划全方位覆盖。尽快完成青岚新区12.35平方公里和高铁片区4.56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尽快启动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工作,利用2-3年时间,全面完成18个专项规划,编制好商贸物流等现服务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商场、菜市场规划,做到城市规划覆盖城区每个角落、覆盖每个方面,使城市建设有规可依,依规建设,突出以规划引领城市建设,从源头上杜绝随意建设、盲目建设、重复建 设,节约城市建设资金。

二是突出规划编制要精。首先,把握好城市发展定位、定性、定向,用科学的理念把进贤的山水、人文、历史、特色融入城市,把城市融入自然,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用人本观念优化城市功能,注重地上地下功能整体配套完善,注重新老城区无缝对接,注重适度超前、体现特色,特别是菜市场规划要注重服务半径,注重方便市民,解决菜农菜贩乱摆乱放,清不了、赶还来的乱象;其次,用高手规划,聘请全国一流的规划设计团队修编规划,做好城市顶层设计,解决城市规划起点不高、理念滞后、与城市实际和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等影响城市品质的问题;其三,提升修建性详规质量,修建性详规实行多层次、多部门、多方位从是否满足总规和控规给定的条件、功能是否完善和、建筑风格、整体效果、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居住舒适度等全方位审查把关,杜绝照搬照套,严防华而不实,切实解决居住环境不佳、建筑品位低下等影响城市整体形象的问题。同时加大对城市重点区域的形象设计投入,特别是对外展示进贤魅力窗口区域形象设计,用先进的城市理念、全方位的审美思维展示进贤城市特色、提高进贤城市形象、彰显进贤城市魅力。

三是突出规划执行要严。围绕维护规划的法规效力,促进城市科学发展、有序发展,加大城乡规划法 规的宣传力度,增强依规建设意识;扩大规划透明度,接受市民监督;建立规划监管机制,严格建前、建中、建后监管,杜绝超容积率建设,杜绝侵占规划红、绿、黄、蓝线,对违反规划行为,要重拳出击、严查深究,该整改的要整改、该拆除的要拆除、该问责的要坚决问责;完善规划审批流程,全面清理县城规划审批、监管、验收程序,严禁越权审批、无证建设、边建边报、先建后报。

(二)大手笔建设,从机制上提升城市品质 一是科学规划城市发展目标。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发展城市,不搞盲目求大求快,不搞遍地开花,不搞建东丢西,实行成片开发整体建设,开发一块建成一块建好一块,有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有效发挥城市建设资金最大效益。

二是科学安排城市建设内容。老城区以改造为重点,实行成片收储成片改造,严格控制零星建设、独户独栋建设。新城区以基础设施、商贸服务、医疗教育、运动娱乐等建设为重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人居环境,聚集城市人气。

三是科学制定征收补偿方案。在青岚新区滨湖新城征收补偿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细化拓展,制定出台县城规划区域内房屋及附着物(含:国有、集体、私有、农房)征收补偿方案,统一整个县城征收补偿政策,坚持一个声音喊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政策补 到底,对每宗土地都确保净地出让,不留后患,对被征收人的安臵,采取统一规划设计、政府集中还建设,实施以房安臵,彻底改变以地安臵。

四是科学选择项目施工单位。建立完善行业准入制度和工程招投标制度,严格按照建设规范要求和有关程序选择项目建设施工单位,坚持项目施工单位形象好,业绩好、技术高、诚信高、有队伍、有实力,符合级别标准,严禁挂靠转包,用强手建设,保证工程质量的建筑品质。

五是科学建立项目融资机制。建立城市建设项目融资平台,根城市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需求,组织多渠道开展融资,扩大城市建设投入,为城市建设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三)大力度监管,从制度上提升城市品质 一是制定城市规划管理办法。明确维护规划的具体措施、执行规划的具体办法、处理违规划行为的标准,形成法规性文件。采取严管重罚,提高规划执行力。严格控制随意调整规划、调整容积率及改变用地性质等影响城市品质的不良行为,严厉打击侵占规划红、绿、黄、蓝线及超限超容积率建设等违反城市规划行为。

二是建立城市建设行为监管机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城市建设项目的立项、招投标、建设、竣工验收进行全过程监管,特别是强化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执 行建设规范、城市规划、质量安全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确保建筑质量、建设品质。

三是建立项目质量安全终身制。做到事前严格监管,事后责任追究。所有城市建设项目都必须在出入口或显眼位臵设立质量安全公示牌,标明参建方单位名称、责任人、工程量、设计标准、开工时间、竣工时间等内容,接受群众监督。对工程质量安全问题要严查深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四是严格控制违章建筑。违章建筑是影响城市品质的毒瘤,必须以勇于担当、敢于碰硬的决心予以根除。以高压的态势、强硬的手腕铁面无私地打击乱搭乱建、未批先建、少批多建、不批强建等不法行为,依法依规严厉打击非法买卖土地行为。对违法建设要重拳出击,露头就打,用铁手管控好违章建设,建立不敢违章建设,不能违章建设制度机制。

篇3: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龙港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 龙港镇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取得了较大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大为改善。该镇已建成文化设施有龙港的金河广场、龙跃广场、江湾广场、龙港电影院、龙港书城、龙港图书馆, 舥艚社区的文体广场、太极广场、舥艚图书馆, 以及位于湖前的象湖公园、湖前塑胶广场等。新建农村书屋80家, 正逐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文化精品屡获佳绩。打造了“龙港印刷节”“龙港好声音”等群众文化品牌, 开展多个各种主题群众文化活动。龙港镇多次被评为省、市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近年在全国及省级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中频频获奖:舞协艺术学校的群舞《夏日里的滴滴调》《传承》双双获得2013中国少年儿童艺术节“小舞蹈家”浙江赛区总决赛金奖。群舞《请祖国检阅》获2013温州市少儿舞蹈大赛铜奖;双人舞《雨中花》获2013温州市少儿舞蹈大赛铜奖;独舞《红蜻蜓获2013温州市少儿舞蹈大赛铜奖》。

三是文化团队发展壮大。该镇现有18个文艺团体, 涉及文学、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等方面, 参加人员近千人, 这些基层业余文化团队的成立, 更加充实了龙港文化的基础, 加之各社区成立的文艺团体、文化志愿者队伍, 农村文化活动向经常化、多样化、规范化发展。

四是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该镇已登记在册的文化经营户达693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达308个项目, 已发现的文物保护单位省1处、县级10处、文保点20处。“夹苎漆器”的传承人何必阔的作品《古村落》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暨古典家具、收藏品博览会金奖, 《盘古开天》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铜奖, 《异型瓶》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铜奖。

二、龙港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象一:文化设施相对滞后。龙港作为全市的经济强镇, 至今没有一家像样的文化中心, 日常的群众文化活动根本无法开展, 正当的文化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文艺团队也无法施展作用。这是该镇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该镇要举办大型的文化活动只能临时搭建舞台, 群众的健身娱乐活动也只能“化整为零”, 三三两两地分散在各个角落。

现象二:文化人才极度缺乏。据统计, 该镇文化系统中, 具有文化专业副高1人, 中级职称的有5人, 初级3人, 在编的文化干部绝大多数已被移作他用或身兼数职。由于年龄老化以及专业不对口等因素导致他们中的大多数文化干部已很难组织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 人员的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艺人才的从艺积极性, 人才的缺乏和流失又导致该镇文化产品生产相对不足, 文化精品匮乏。

现象三:传统文化挖掘利用不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不再是为丰富老百姓的节日文化生活而开展, 甚至个别艺团组织演出已发生了“变味”。为了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活动, 龙港镇文化站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多次到平等社区指导, 成立了平等社区陈家宅村舞龙队, 并聘请舞龙老艺人为艺术指导, 经过多次创新编排, 一个40余人极具地方民俗的舞龙节目又搬上舞台, 深受观众喜爱, 并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得佳绩。

现象四:文化产业比重偏低。龙港镇自从成为省小城市培育试点之一后, 该镇拟就了《龙港镇2013—2020年文化发展规划》, 搭建文创产业平台, 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文化产业对城镇经济拉动作用还不强, 与文化发达城市相比还较为落后, 没有大型文化企业, 创意产业比重低, 发展后劲小。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 以建立文化中心为核心, 加强阵地建设。

一是建立一个中心, 搭建社区文化舞台。加快龙港文化中心的筹建步伐, 突出综合性, 着力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发挥图书馆对活动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 使其成为教育培训中心、团队辅导中心、活动策划中心和创作中心, 把文化中心建成老百姓欢迎和真正参与的活动基地。二是增设一批设施, 夯实群众活动基础。增设一批文体设施, 兴建龙港体育馆, 更新、整新一批三年以上健身器材;继续做好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工作, 提高社区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 发挥社会效益。三是健全一个网络, 架起联系沟通桥梁。在对现有文化设施资源整合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文化站、居民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 形成以文化站为主体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以信息化为基础, 搭建文化信息服务平台, 沟通千家万户, 让信息化融入百姓生活。

(二) 以培育文化骨干为抓手, 壮大人才队伍。

首先是宣传一批名人, 凸现社区名人效应。挖掘社区文化底蕴, 开展对社区名人名居的调查, 汇编名人宣传画册;动员组织文化名人发挥自身优势, 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同时, 积极宣传社区内著名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 利用名人效应资源带动社区居民积极投身社区文化活动。其次是培养一批队伍,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明确制定文化馆站专业人员岗位的职责、任职条件、聘任期限、考核指标及报酬标准, 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等原则, 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充分调动和发挥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是培育一批团队, 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乡镇文化站、基层文化场馆要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 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积极为文艺团队筑就展示平台, 培育一批特色团队, 丰富农村基层文化生活, 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

(三) 以满足居民文化需求为方向, 全面提高群众文化素质。

一方面要打造一处精品, 展示风情风貌风采。进一步挖掘乡村传统文艺资源, 探索农民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文艺形式, 让文化站里的活动与宗祠的文化相结合, 使宗祠成为引导村民娱乐、健身、学习的场所和播撒文明新风的阵地。另一方面要搭建一个舞台, 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推进广场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文化、绿地公共文化、会所文化等建设, 以“文化唱响和谐”为主题, 做到月月有活动, 季季有高峰, 使团队文化进小区, 社区文化进军营,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进社区, 并带动各居民区, 进一步扩大群众的参与面, 唱响和谐文化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龙港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14年龙港镇“文化下乡”活动总结, 2014 (5) .

篇4: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调研报告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据近年全市农村集体建设违法用地调查处理数据显示,全市违法违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遏制。主要表现在:有的村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尤其是耕地或基本农田建设工业厂房,对外出租、出售;有的村以“以租代征”的方式,将土地出租给其他单位或个人,非法建设工业厂房;有的则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擅自占用耕地,甚至基本农田建设永久性建筑,进行畜禽养殖。大量耕地遭到破坏,部分厂房闲置,既严重违背了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又造成大量资源的闲置浪费。

(二)农村住宅违法建设现象较为严重

近年来,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增长乏力,再加上国家取消了三提五统等税费,一些空壳村和自然环境较好的村把农村住宅建设当作集体收入的唯一来源,纷纷违法建设住宅对外出售和寻租,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一是部分村集体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建设住宅,对外出售;二是部分村以集体土地为条件与他人联合开发,建设住宅对外出售;三是部分村集体将土地出租给他人,用于住宅建设;四是部分村民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建设住宅。

(三)农村居民住宅非法交易时有发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和农村住房价格差异的不断提升,在乡镇中心区域,尤其是城乡结合部,部分城镇居民以及农村村民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非法交易农村住宅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一些违法交易现象逐渐表露。农村住宅的非法交易,不仅严重违反国家政策规定,扰乱了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而且引发大量的土地信访案件和民事诉讼,使农村村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造成了农村土地权属混乱和产权纠纷,并给旧村改造及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矛盾。

(四)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率低,闲置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一是人均集体建设用地面积较大,利用率低。二是农村住宅空置率高,一户多宅较多。部分农村村民取得宅基地建房后,因考学、参军、工作、在外购房居住等原因,将户口迁出本村,造成大量住宅闲置;部分村民因结婚分户等原因已在村内单独申请建房居住,后又继承其父母或亲戚生前所居住的房屋,导致一户多宅和房屋闲置。农村住宅闲置及一户多宅等问题,造成了农村土地的粗放利用和浪费。

二、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社会各阶层的国策意识

一是搞好法律法规宣传,增强法律意识。二是搞好国情、国策的宣传,增强危机意识。三是搞好科学发展观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将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延伸到基层、到农村、到群众,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理念扩展、落实到农村基层,切实增强社会各阶层的责任意识,把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二)强化执法,规范管理

一是强化审批管理。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界定和控制乡镇企业、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农村村民住宅等三类用地的范围和规模,并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除此之外,任何单位和个人建设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使用国有土地,禁止以兴办“乡镇企业”、“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为名,非法占用或租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

二是强化预防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市、县(区)、镇、村四级巡查网络,普及执法监察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案件发现预防机制,增强市(区)、镇、村基层执法监察网络的效能,实行专人分片包干责任制,突出重点区域,明确划分区域,确定巡查周期,加大巡查力度,对土地违法行为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努力将土地违法案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是强化执法管理。针对目前农村集体土地乱占滥建和非法交易等行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制止和查处乱占农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违法违规行为,对违法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要坚决依法处理到位。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推动国土、公安联合执法机制,共同查处、处理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不断加大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震慑力及处理力度,有效制止各类违法行为。

(三)多措并举,提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一是合理规划。认真组织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合理编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挖潜利用规划,在确保全市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潜力,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有机结合,合理规划调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布局,优化用地结构,降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进一步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利用,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居住工程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实施村庄合并、集中兴建多层民居,将党的城乡统籌政策惠及到大多数农民,落到实处。首先,全面摸底,科学规划。第二,结合实际,分类实施。第三,严格标准,保证质量。第四,资金扶持,扎实推进。各级政府应从城镇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补助拆迁村和搬迁居民,保证农村居住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三是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置换和挂钩。集体建设用地置换和挂钩,就是通过置换和挂钩的方式,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结合,通过整理复垦,将农村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整理成耕地,并将整理复垦后取得的建设用地周转指标由市(区)统一调剂用于城镇及工业园区项目建设。

四是逐步建立农村住宅退出机制,实行有偿使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市曾对农村住宅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住宅乱搭滥建、少批多占的问题,还较好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受到广大农民的好评。具体方法可采取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宅少收或不收有偿使用费、对一户多宅和超标准占地的多收有偿使用费。具体标准可由县级人民政府制定,也可由村按村民公约的方式确定。

篇5:关于我市智能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智能城市”作为城市治理的一种新理念,逐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小城市所接受和认同。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相继提出建设智能城市的战略举措,到2012年底建设智能城市的城市极有可能突破400个。为抢占先发优势,提高城市竞争力,加快推进我市的智能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是大势所趋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产业,信息化发展正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向更高阶段的智能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而作为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智能城市是对城市生产、管理、运行等领域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从目前国际国内大环境看,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有其必然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是城市转型的必然方向。在城市人口快速增加的背景下,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两难困境:一方面,资源短缺、饮水卫生、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等问题日益凸现。另一方面,在享受良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提高生活的品质和舒适方面,他们对城市提供舒适宜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有效缓解这一矛盾,适应群众的新期待,各城市必须改变思路,应用新的措施和技术,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是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的增长始终快于大多数其他产业,它的发展大大带动了全球经济快速增长。而“智能城市”理念的提出,实质是在为全球信息产业寻找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的经济增长点。智能城市建设对信息产业具有关联效应和催化效应,建设智能城市需要大量的智能基础设施、智慧产品和智慧设备,并由此催生一大批新的智慧产业。因此,智能城市建设无疑对于当前探寻投资发展新热点,强化内生增长动力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智能城市”的理念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 思路。智能城市是以先进信息技术和多网融合为依托,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因此,智能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信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超越“电子城市”、“数字城市”阶段向更高层次迈进的表现。

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是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智能城市的建设,将会促进人们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创新,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在消费方式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消费、电视购物、远程服务等消费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实现成本节约与资源的循环利用,推进节能减排和产业转型;在生产方式方面,智能城市建设将推动使用智慧技术,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监管,改进监测、预警的手段和控制方法,从而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是政府提效的必然途径。一个合格的“服务型政府”必然是一个更便捷、更高效、更透明的“智能政府”,而“智能政府”有赖于“智能城市”的建设。相对传统的人为行政管理和决策手段,“智能城市”所提供的智慧化的城市服 务手段,不仅带来了信息的公开透明,还可以大大提升政府执政能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决策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国内智能城市建设模式与沈阳模式取向 当前,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宁波、武汉、杭州、深圳等地纷纷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由于其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不同,各个城市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一)国内智能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目前,我们通过对一些城市已经提出的智能城市发展战略综合分析,将国内智能城市建设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先导的智能城市建设模式。这种模式从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出发点,通过铺设光纤骨干网、实现有线网络入户、无线网络覆盖公共区域,增加网络带宽,提高网络覆盖率,推进三网融合、大规模部署无线信息采集设备,以建成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互联互通的城市信息网络,实现智能城市条件的首要目标——感知城市。例如,处于我国西部通信战略高地的成都,2009年开始“无线成都”建设及运营,其构建的“无线成都”应用平台来拓展其应用,重点发展成都物联网产业的通信基础。以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为先导进行智能城市建设的城市还包括上海、重庆、南京、扬州、温州、福州、厦门、烟台等多个城市。

二是以物联网产业发展为驱动的智能城市建设模式。在感知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的产业,出台物联网产业扶持政策,大规模建设物联网产业聚集园区,吸收、培养科研人才,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一批示范项目,按照先培育产业发展,再扩展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应用的模式来进行感知城市的建设。例如,目前无锡制订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是在未来五到十年,充分利用国家传感网络创新示范区的优势条件,巩固、提升和扩大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先发优势,抢先进入全国和世界“感知城市”发展的前列,达到提升无锡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化水平,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以这种模式建设智能城市的还有天津、杭州、广州、西安等城市。

三是以社会服务与管理应用为突破口的智能城市建设模式。这种模式在建设感知城市时,强调社会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态环境、物流供应链、城市管理等领域开展一大批示范应用工程,建设一批示范应用基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地进行感知城市建设。例如,昆明侧重 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智能城市。重点建设智慧交通,以实现现代化的智慧交通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昆明的交通能力;智慧物流,根据地理优势条件,利用现代的电子口岸和综合物流服务平台,建设面向东南亚和泛湄公河流域的物流集散及物流产业;智慧医疗,通过推动昆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智慧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平台、药品管理监督等;新型学习型电子政务平台,实现向服务型的高效率政府转型。这种智能城市建设类型还包括北京、宁波、武汉、深圳等城市。

(二)沈阳智能城市建设模式取向

通过比较以上三种模式,按照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提出的意见,结合沈阳目前智能城市建设的基础现状,我市智能城市建设模式宜采取整体推进模式。近期可以社会服务与管理方面先行突破为引领,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以及人口和土地资源、城市交通和综合管理、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项目上进行先行示范建设。通过采取以社会服务与管理应用为突破口的智能城市建设模式,加快构建智能沈阳市民服务体系,优化和提升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提升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数,逐步实现整体科学推进。

三、我市智能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近年来,我市以推动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和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在加强智能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布局、推进重点领域数字化应用、引导企业广泛参与智能城市建设,以及完善组织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经具备了发展“智能城市”的现实基础。

(一)有利条件

1.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我市作为辽宁及东北地区的通信枢纽, 已经建成了包括交换、传输、数据、宽带、互联网在内的规模庞大、技术先进的立体通信网络,基础通信设施和网络规模处于国内一流水平,无线城市、三网融合等项目得到快速推进。据统计,我市3G手机信号覆盖率已达99.5%,机场、车站、广场、体育场馆、行政机关、医院、学校、酒店等主要人员聚集区已经实现了WIFI无线热点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已经实现村村通宽带。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03.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81.5万户,国际互联网登记注册用户153万户。

2.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发展最快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是我市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11 年,信息产业主营收入1250亿元,同比增长33.1%,成为沈阳市继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之后的第4个超千亿元的支柱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了数字医疗、家用视听、手机以及IC(半导体元件)装备制造等一批重点企业和产业集群;软件业保持迅猛发展势头,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系统软件以及动漫游戏等优势领域日益凸现,软件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整体实力持续增强。

3.信息化应用深入推进。全市各级政府机关对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重点建成了党政信息网核心平台、政务信息公开体系、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数字城管指挥中心、“110、119、122”三台合一指挥中心、交通运输调度指挥中心、林业信息化核心平台、房地产信息平台、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在方便市民服务、丰富管理手段、提升工作效率等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除此之外,我市社会信息化应用快速发展。中国沈阳政府门户网站、96123市民服务热线和政务公开平台已经逐步成为市民知情办事的重要载体。

4.“两化”融合推进速度加快。在工信部批准我市成为 “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以 来,我市的“两化“融合工作已经进入全面渗透、加速转型和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并逐步构建起完善的组织体系、引导体系和服务体系“三大体系”。截至目前统计,参加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的大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普及率97.5%,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89.13%,企业供应链管理(SCM)普及率90%,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率75%,平均产品研发周期、客户响应速度的提升率均已超过20%,库存下降率达到了16.5%,提升财务决算速度超过20%。全市大型企业信息化组织机构普及率、信息化制度建设普及率、信息化基础设备普及率均已达到95%以上。

(二)制约因素

在看到推进智能城市建设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市智能城市建设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和困难。主要表现为:

1.信息化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全市缺少集中统一、协调有力的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步伐。城市信息化以行业纵向应用需求为主导进行建设,缺乏市级层面的总体架构和有效的整合,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特别是尚未制定信息资源共享标准,不能实现互联互通等,形 成了许许多多“信息孤岛”,影响和制约了政府部门之间业务协同发展。

2.信息化建设不均衡。由于全市缺乏统一的智能城市规划和指导,各个部门过分强调自身的特殊性,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现象严重,不同行业、领域及不同区域信息化发展程度还很不均衡。

3.行业人才匮乏。国外凭借几十年的发展,在信息化领域积聚了大量人才,而我市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时间较短,技术创新型人才较为匮乏,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沈阳市的企业技术研发水平相对薄弱,目前全市进入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用于技术研发的资金很受限制,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四、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智能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智能城市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具有涵盖领域广、涉及部门多、前期投入大等特点,而且在国内许多率先建设的城市中尚未形成广泛认可的成功经验,更多的是围绕各自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因此,我们必须在学习借鉴中国工程院潘云鹤院士在沈学术报告基础上,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提出如下操作性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建设管理机制 以我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为基础,成立我市智能城市建设工作专项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领导参加,负责确定智能城市建设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统一、高效、畅通的协调推进机制。设立智能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智能城市建设的项目推进,制订智能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推动智能城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特别是智能产业基地、智能应用具体项目的有关责任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推进小组,明确分工,确定责任。同时,完善智能城市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机制,对立项审批、项目招标、建设实施、审计验收、运行保障等环节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智能城市责任与绩效考评机制,提高智能城市的建设监管和应用效益。

(二)注重科学指导,制定总体发展规划 在已有“数字沈阳”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智能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基础共建和资源共享的原则,立足我市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基础情况,围绕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智能信息化应用和智能相关产业发展等重点任务,完善和深化智能城市市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设立智能专 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智能城市的各项规划、建设项目、政策制定等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意见和建议。组建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整合国内外资源的智能城市创新研究机构,从智能城市政策研究、城市运营标准研究、平台及应用技术开发等进行深入综合研究,为智能城市的长期规划和建设提供持续的技术和决策支持。

(三)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整合扶持力度

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一是要通过互联网、现代通信网和物联网把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建设成新一代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二是要广泛推进智能化应用,包括两化融合、智能交通、智能教育、智能公共服务等,落实好项目运营;三是要重点优化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相关产业发展环境,加强扶持力度,切实落实好国家、省相关部门的优惠政策,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加快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做优做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四)建立保障机制,构筑支撑服务平台

建立起政策支持、人才资源、资金投入、标准法规等一系列保障机制,确保智能城市能够可持续发展。将智能城市建设融入我市重点工作,研究制订高 起点的、具体的、实用的政策支持体系;立足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和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鼓励产学研一条龙培养模式,积极引进信息产业高端人才,改善创业环境;建立健全多元的融资机制,创新政府资金的扶持办法和有效动态支持机制,拓宽智能城市投资渠道,鼓励企业广泛参与;加快智能城市的技术标准创新和制度、法规的创新,规范城市信息采集的合法性,打破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各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逐步完善智能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

篇6: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做好满洲里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的批建工作,按照国家对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的五十条政策支持,满洲里市政府将二〇一二年作为满洲里的实验区建设年,今年满洲里市以批建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为主题进行城市的建设工作,如何做好实验区建设年的具体工作,作为互贸区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局肩负着互贸区城市建设的执行者的角色,有必要对互贸区二十年来走过的历程进行调研,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新环境,把握城市发展的主动脉,做好城市建设工作,把实验区建设年的口号落到实处,全力推进互贸区的城市建设工作。现就互贸区城建局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辖区面积的变化引领互贸区的功能定位

互贸区源自于一九九二年《国务院关于同意成立中俄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边民互市贸易区的批复》国函(1992)32号文而诞生的,互市贸易区的辖区面积为209600m,市政府于一九九二年将互贸区的辖区设在国铁与边境线之间以良种场以西的17.26km地域内。互贸区在该期间的主要功能就是建设互贸区封闭区内的各项设施和促进与俄罗斯双向开通为主要的二项工作。随着中国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政策的出台,互贸区封闭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相继停缓建;前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政局的不稳定性,使俄罗斯的贸易区 1 2

2的建设工作也停滞下来。双方的双向开通的洽谈在两城市间不紧不慢地进行着,经中方努力,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实现单方运营,至此互贸区的功能初现成效。二〇〇一年在国家领导人来满洲里视察时指示利用互贸区的口岸优势,将互贸区功能定位上增加了两项即出口加工和旅游产业上来,随着机场的建成又将物流产业功能增到互贸区的定位上。与此同时两办事处的划归也使互贸区增加了社会管理工作,辖区面积也增加至138.8 km,直至市政和物业的管理职能的增加,社会综合管理职能正逐步加强。随之产业园区、保税区的划出和新城区的划入,以及一级财政的设立,互贸区的政府职能也在逐步增强。

从辖区面积的增大,到社会管理功能的增多,互贸区将由派出机构向政府职能的转变,现在就应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积聚人才,做好职能过度的转变。

二、城市规划的调整促使互贸区加快发展速度

互贸区的城市规划由原始的封闭区规划到17.26 km规划,从口岸规划到出口加工区规划,增设新城区规划到互贸区工业园区规划,互贸区的规划定位由单一的双边贸易向集旅游、加工、仓储、居住、商服和行政管理功能的城市集合体方向转变和发展,为促使互贸区加快发展速度,就要使各功能区尽快进行建设,孤立的功能不能促进整体的发展,只有功能齐全的设施到位才能促进区域的发展。

2今年市政府将互贸区工业园区的规划审批权下放到互贸区自行管理,从这一点看此举无疑是一个减少审批环节、加快审批速度的一个典范,今后在工作中能有更宽的范围进行如此运作,采取备案制方式进行过渡,直到成为行政区。

三、合理利用优惠政策,增取维护费用,实行物业门槛制度

互贸区现有的未完工程大部分存在于招商引资项目中,存在原因一是受大气候的影响,另一个是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较多,企业投入的较少,能否达产对企业没有致命影响;随着互贸区经济的发展,互贸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增加,市政维护费用也在不断地增加;社会在进步,物业管理工作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小区弃管势态愈演愈烈,互贸区不断的投入也加大了财政的负担,直接影响互贸区的建设和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

为减少上述问题的出现,应采取以下办法预以改变,一是给予投资者的优惠政策按其完成投资额度分时段享受,直至达产;二是争取上级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争取政府补贴和城市维护费;三是按照管理权限,对于小区物业设施验收未达要求的不允许办理住户房照,缺项不影响使用的交付概算费用的抵押金;四是严格执行物业企业准入制度,按其规定交纳相应费用,以备出现问题时进行补充。

四、倡导环保,严把环保质量关

目前互贸区的生态环境尚处于良好状态,为保持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就要从建设前的项目选择和企业建设前进行把关。

为保证良好环境,一是要选择环保项目入区;二是严把环评编制审批关;三是按规定在场区内设有足够的绿地进行绿化;四是认真做好环保设施验收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良好的环境。

五、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自互贸区成立以来,其工作重点在封闭区内的基本建设上,后规划出口加工区直至现在,由于历史遗留和规划调整问题,在出口加工区内存在无手续建筑和按政府要求通知其停建的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物价上涨因素及利息费用增加将使补偿额越来越高,今后将造成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

上述问题的解决途径,一是历史遗留建筑由入区用地企业承担相应拆迁费用;二是市政府通知停建的项目,争取市政府的资金支持,将停建企业问题妥善处理,缓解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把未成型的出口加工区建设完成。

以上是互贸区城建局对互贸区建设工作的调研情况的报告,如有不妥请给予指正。

互贸区城建局

上一篇:银行货币信贷科个人竞聘演讲稿下一篇:七年级秋天的收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