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1+绪论: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教案

2024-08-01

高中物理必修1+绪论: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教案(精选11篇)

篇1:高中物理必修1+绪论: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教案

绪论: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一、教学目标

(1)

(2)

(3)

(4)了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影响; 认识物理学在科学中的基础地位; 知道高中物理学习的基本要求; 知道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在内容与方法上的区别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积极观察、提出问题及分析问题,进行物理学方法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物理学的兴趣;

(2)鼓舞士气,树立学习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及让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三、教学用具

视频资源多媒体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

教师:自我介绍。祝贺同学们升入高中阶段学习。我很高兴能教你们的物理课,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学习高中物理这门课程。第一节物理课是绪论课,题目是: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在初中,大家已经学习了一些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进入高中之后,大家将会见到更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利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学到物理知识,增进对科学感情。

1、物理学的基础地位及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影响

教师:现在,让我们来观看一个短片,让大家概要了解一下物理学研究哪些问题,它与其他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以及它对人类文明所起的作用。

(播放视频,要求学生注意以上三个方面)

学生:(观看视频之后,请同学说说以上三个方面)

教师:(总结)物理学,研究物质存在的形式,以及它们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物理学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现代物理学更是成为高新科技的基础。物理学的发展促成了技术的革新(三次科技革命: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高中物理学习的基本要求

教师: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都可以利用物理学的知识来解释(彩虹、月食)。日常的很多生活用具,都是基于物理学原理来制作的(电冰箱、电磁炉)。我们学习了物理学之后,不但可以用来解释一些物理现象,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

学习物理,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认真阅读,学会自学(重点是理解掌握物理问题叙述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认真听讲,独立思考(思考的重要内容也是物理现象发生的原因及过程,独立思考不是说就是一个人躲起来苦思冥想,而是在与人交流讨论时要有自己的观

点);做好实验,做好练习(通过练习,可以巩固学习的所得,也会找出自己学习的不足之处,然后进行弥补改进,使自己的学习水平不断提升)。

教师:这节绪论课,主要同大家介绍了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课上演示了几个小实验,希望能让大家提起兴趣,让大家将物理学这门课程学好。

五、教学反思

篇2:高中物理必修1+绪论: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教案

《庄子▪知北游》第二节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用心

爱心

篇3:高中物理必修1+绪论: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教案

一高中物理知识的特征

高中物理知识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要求:第一, 课程内容。高中物理知识是对初中物理“力、热、电、光”等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其中还包括了“原子核、近代物理”等知识内容, 从宏观上来看, 高中物理知识内容丰富、逻辑性要求高、抽象性强、涉猎范围广, 若要想掌握好高中物理知识, 还要充分的应用数学知识。第二, 教学目标。高中物理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 要掌握基本的物理探究方法, 要学会对知识的应用, 也要学会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和问题进行探究和总结, 总而言之, 高中物理知识更重视学生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 更重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第三, 物理能力。高中物理知识更加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掌握和应用, 具体要求学生能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况、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即要求高中生要从这些抽象的事物表象中总结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使高中生根据自己的探究过程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方式。

二高中物理“绪论课”的优化与整合

1. 物理知识整体脉络分析

在高中物理整体知识框架中, 包括了以下一些基本内容:第一, 必修课程内容。必修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物理知识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自然规律的联系, 如让学生在玩过山车过程中体会牛顿定律的存在, 运用物理公式来表示抽象的匀变速运动等等;并让学生认识到, 人类社会之所以会发展到现在, 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物理知识的支持。第二, 选修课程内容。选修课程也是高中物理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选修一中, 高中学生需要掌握电磁、热能等相关知识, 在电磁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会逐渐体会到, 电磁的存在对人类文化与社会的重要作用;在热能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需要掌握“放射现象的产生、发展过程, 以及相关防护措施”, 了解核能的产生以及其对工业生产的作用。而在选修二中, 基本内容是对选修一中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也是关于电和热的知识, 同时还扩展到了光学的相关知识。在电学方面需要学习相关电路, 并掌握技术与知识的连接方式, 学会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在热能部分需要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是“热机的发展”, 并了解一些基本的机械构成;光学部分学习的知识为“光学、原子和原子核相关的一些内容”, 学生通过这部分学习了解到照相机、激光等原理。在选修三中, 也是对以上基本知识和内容的学习, 但学习深度有所增加, 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更高, 是对学生整体物理能力的有力提升部分, 学生通过该部分知识的学习应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探究方法, 学会在生活中总结知识。

2. 高中物理“绪论课”教学重点分析

正是因为高中物理“绪论课”课程对学生整体知识脉络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要重视绪论部分教学内容的整合。第一,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心态。高一学生刚入学, 在心理上还不能接受高中生活方式, 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形成不良的学习心理习惯。在绪论课程讲授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学习心理和思维方式, 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 用平常心对待未来的高中物理学习过程, 只要学生们认真参与课程就会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第二, 向学生表明学习难点所在。高中物理教师在讲授绪论内容时, 要明确指出学生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同时还要指出, 对于物理问题, 学生该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面对, 这会大大提高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应对能力。第三, 阐明课程改革前提下的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对于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来说, 不再像初中生只需要获得浅层次的结果, 而是需要从很多事物的表面现象中寻找和感悟到内在的物理原理或者规律。因此, 教师在讲授绪论课程时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 物理知识的学习是需要进行深入探索的, 而常用的探索方式就是物理实验, 在获得探索结果之后还要将其应用到生活中进行检验, 最终经过实践检验的结论才会是真理或者规律。这就是高中物理学习的主要方法即“寻找、归纳、感悟、总结”, 不但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课后也要保持一种探索的精神, 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高中物理知识的特征分析, 高中物理“绪论课”的优化与整合两个大的方向对高中物理“绪论课”的优化与整合这一探究题目进行了简要论述, 并重点论述了物理知识整体脉络分析和高中物理绪论教学重点分析两个小部分, 简要指出了高中物理绪论课程中教师应把握的讲授重点。

参考文献

篇4:高中物理必修1+绪论: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教案

(1)课程性质。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2)课程基本理念。

①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②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③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④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⑤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对高一物理教学而言,是急功近利的要分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注入式”式教学(实践证明效果不好);还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去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标准应该说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

2.分析课程结构,合理构建知识框架

必修1模块是高中物理的第一个模块,是共同必修模块。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物理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初步认识物理学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

本模块划分为以下两个二级主题:

运动的描述

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1)本模块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核心依然是“力和运动”的关系。

说明:本模块的教学要十分注意与初中物理的衔接。在教学中要时时注意降低台阶,引导学生从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过渡到高中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而逐步适应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求。切不可盲目追求一步到位,否则必然是欲速则不达。

由初中到高中,认识上的一个台阶:矢量。我们清楚力是运动改变的原因,运动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对学生而言,运动是形象的、具体的,通过物体的运动去渗透矢量的观点(只是引入矢理的概念)学生易于接收、易于理解。因此教材的安排是从“运动的描述”开始的。

(2)突出了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要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本模块中的实验,根据它们在物理学中和物理教学中的地位、难易程度、用时长短、学校的器材条件,分成学生实验、实验、演示、做一做,在问题与练习中也有实验性的题目,还安排了很多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要有意识地运用本模块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典型的实验方法来思考和研究自己身边的物理现象。总之,学生将在学习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物理学的思想,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等受到熏陶。

(3)课程的呈现方式具有开放性。

普通高中物理教学要实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三个维度的具体目标,就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要努力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逐步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开放的课程呈现方式就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教材的几个栏目还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例如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本册至少12处要求学生“思考与讨论”);介绍科技,让学生增长见识激发学习热情(本册有6处介绍科学漫步,两处介绍STS(科学—技术—社会));适时提醒,让学生对易错的问题和重点的问题理解更加准确深刻到位(教材旁边的注解共有34处,教师教学时和学生学习时都容易忽视)。

3.了解高考走势,准确定位教学起点

高考试题中必修1的内容占比并不大,这一点很好理解。必修1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应该搞得难;但并不是说必修1不重要,相反必修1涉及到物理学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而这一点可以以选修的内容为载体进行考查。

我认为把握教学的起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基本概念的教学。

物理概念是物理科学知识的基本组元,是物理知识结构的基础。物理概念的准确建立,是学好物理的基础,也是发展物理思维的出发点。有针对性的物理概念教学(并注重讲练结合),能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加强概念教学是完成好规律教学的前提。

(2)重视基本规律的教学。

物理规律是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的反映。物理规律可分为定性和定量的两类。只揭示物理过程中各物理概念间的联系及物理过程发展趋势的规律属于定性规律,如惯性定律等。能够揭示各相关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制约关系的规律属于定量规律,如牛顿第二定律等。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法则和公式等。

物理规律是建立在物理概念基础上的更深一层次的物理知识,它反映了物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物理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物理规律的教学是物理现象教学和物理概念教学的归宿,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3)加强物理实验的教学。

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4.把握重点难点,有效渗透科学方法

认真分析教材,要把握重点(难点)章节,而每一节又有重点(难点)概念或重点(难点)规律。在充分认真备课、备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重点难点的有效突破。

(1)矢量的教学。

高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矢量是位移(第一章第二节)。它指明了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重要特点。在这里暂时不宜对矢量及其运算作太多的扩展,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到有一类物理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并且会用正负号来表示直线运动中位移的方向。要用实例来启发引导学生认识位移与路程的区别。

(2)加速度的教学。

对加速度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逐步加深。通过图象去认识理解加速度,在本节不宜过多地提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当然这个理解也是逐步的。关注教材第一章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的“思考与讨论”;第二章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的“说一说”,对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和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的规律、加速度的特点及其关系有很大帮助。

(2)匀变速运动和变加速运动中的加速度。

引入加速度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研究物体运动就包含了研究加速度这个重要因素。对匀变速运动的几个公式的理解也是对加速度的理解的一个方面。

(3)牛顿第二定律与加速度。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加速度产生的原因,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决定的因素。

3.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

牛顿第二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它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也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

牛顿第二定律新授课的教学分两课时进行的。

(1)第一课时是“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的关系,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①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或实际问题中,常有多个因素在变化,造成规律不易表现出来,这时可以先控制一些物理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它是高中物理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再如探究电阻率、安培力等都利用了控制变量法。②物理归纳法是指“从特殊到一般”,即从各种实验事实的分析中,归纳出自然规律。亲历规律发现历程,让学生参与互动,通过分析加速度与质量、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归纳出牛顿第二定律,得到体验和感悟,培养创新精神或创新意识。③图像分析法。通过图像分析处理数据,易于发现规律和消除误差。分别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象,根据图象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通过定律的探究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运用、实验归纳法研究三个变量的关系),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④等效处理思想。该实验应在光滑水平的水平面完成,简单明了。但并不存在真正光滑的平面,在此将平板倾斜“平衡摩擦力”就是一种等效处理的思想。

本节课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亲身体验,体现了“做中学”和“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探究的思想,训练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及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

(2)第二课时“牛顿第二定律”。应使学生对于牛顿第二定律有深入理解、能全面掌握,即理解几个物理量和公式的内涵和外延,能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解决问题。关于这一点高中物理教师都很清楚,在此不再赘述。

篇5:高中物理必修1+绪论: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教案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教学设计

科目

教学对象

授课者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出自新课标、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必修一〕,是整个高中物理的绪论,也是高中第一堂物理课。

绪论课给学生第一印象,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思想情感、精神向我、价值追求、教学风格和特色留下深刻印象,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很有帮助。?物理学与人类文明?中的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物理学与社会进步〞,“物理学与思维观念〞,“物理学的未来〞,全景式地展现了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以及社会开展,观念转变的作用和影响,为教师提供了进行绪论教学的素材,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物理学的内容,怎样学好物理进行了科学的阐述。

本节课知识点间关联不强,但丰富的物理资源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多介绍些会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动力,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促进,思维的转换和对未来的影响;

2.认识物理学在科学中的核心地位;

3.知道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的主要区别和联系。

(一)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系社会、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物理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影响及物理学的核心地位;

2.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高中物理与初中在内容、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全景式地了解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等各个方面以及对社会开展、观念转变的作用影响,提高科学素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些经过中考洗礼的学生们都是怀揣着梦想来到高中,对每一科都是很期待的。而对物理来说,学生那么是憧憬和害怕参半,他们经过选拔上到重点高中后都想试试学好物理,然而学长们又会把对他们学习物理的困难传达给他们,而通过绪论课可以把学生的视野翻开,告诉他们物理在众多方面的应用和对社会的奉献,让他们认识到学物理的作用,再通过介绍物理学家们如何创造发现和创新,帮助学生们建立勤奋求实,坚持不懈的精神,从而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引起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物理需要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难点:内容多,素材丰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认识物理学及其作用,介绍物理学史来到达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幻灯演示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1、复习提问

物理是什么样的一门学科呢?

学生自由答复

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一个自由释放思想的课堂

2、新课教学

远到宇宙深处,近到咫尺之间,大到广袤苍穹,小到微观粒子,在浩瀚而又精细的时空中物理学无处不在。

学生观看

图片介绍

再次认识到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1〕发现了事物或现象,怎样研究其中的道理呢?

四个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杨氏双缝干预实验、卡文迪许扭秤实验、α粒子散射实验〕

2〕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

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实验进行,对高中实验初步认识,了解一些物理学史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拓宽视野,认识到物理学习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介绍牛顿和赫谢尔的实验

学生充分体会牛顿发现三棱镜色散现象后,英国的赫谢尔发现红外线的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思维推理的科学,是极富想象力和洞察力的科学。

展示大量图片〔各个行业如:航天技术、电器、军事、交通、机械、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VR技术、纳米技术、激光焊接技术、电子信息等

等〕

学生观看图片,自己发现高中局部要学习更多的内容

物理与其他科学技术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学生回忆历史、调动自己对各个时代技术的认识

物理学与社会进步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机械决定论——洛伦兹的蝴蝶效应

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史,而且还能认识到两种思维观念

物理学与思维观念

20世纪物理学的重大创造和发现

学生充分思考,调动自己原有认知,并意识到我们还有好多课题并没有研究出来

物理学与未来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是38岁

牛顿创造微积分时才22岁

爱迪生创造留声机才29岁

贝尔创造

才29岁

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才有31岁

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才有26岁

沃森提出DNA双螺旋模型时才有25岁

学生自己意识到这些科学家有重大奉献都是在年轻时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介绍初中与高中的区别

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在高中将要学习的物理

让学生做好学习物理的准备

3、课堂小结

几分钟的视频,简练的总结绪论的内容

学生观看

篇6: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功率》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标准是“理解功率,关心生产和生活中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要求学生理解功率的概念,会进行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测量人在某种运动中的功率。由于功率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富有实际意义。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节课的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物理研究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在建立“功率”概念中,让学生体会用比值方法来建立一个新物理概念。机车起动过程的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综合运用动力学知识和功率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设计测量人的做功功率的实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功率的实际意义,理解功率概念。

(2)从功率概念的定义,体会用比值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3)理解功率与力和速度的关系。会利用功率的两个公式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4)了解平均功率、瞬时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区别和联系。

(5)具有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坚持原则,善于合作的良好

习惯。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功率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功

率与力、速度的关系,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计算。

二、案例设计

(一)新课引入

问题: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功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身边生活寻找做功事例,并思考机械与人或畜力做功的差异。)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人们十分关注做功的多少。然而不同的机械或人,其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分析一些生产事例、工作场面,或展示一些做功快慢不同的图片。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通过多媒体手段更生动地展示这些画面和情景,使学生对做功快慢的情形有更为形象和具体的认识,从而为建立正确的“功率”概念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事例:①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②建筑工地上要把砖块或水泥等建筑材料搬到楼顶上,起重机和搬运工相比,起重机要比工人快得多。③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④家住在高楼(如8层),乘电楼比走路要快得多。⑤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等等。列举生产、生活中发生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功率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无处不在,研究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关事例,形成初步共识:人们选用机械来做功时,不仅要考虑做功多少,还要考虑机械做功的快慢。如挖掘机做功比人快;大卡车比拖拉机做功快;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起重吊车比搬运工人做功快;抽水机比辘轳提水快,等等。研究做功的快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具体数据,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做功的快慢。如在某高楼建筑中需要搬运一批砖头

到一高层上,在搬运砖头过程中,起重机和搬运工人的生产记录情况如下表所示:

师:不同的机器或物体做功有快有慢,如何来衡量做功的快慢呢?请同学们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做功快慢?讨论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预测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①选择相同时间,比较做功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就快;

②选择做相同的功,比较做功的时间长短,时间长的,做功就慢。

③类比“速度”的定义方法,用做功和完成这些功所花的时间的比值来定义“功率”。

说明: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可能有问题或不完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补充完善自己的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类比如“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定义方法,体会比值法定义功率概念。

(二)新课教学

1.功率

(1)定义式:物理学上用物体所做的功W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作为在该时间内物体平均做功快慢的量度。即 P=W/ t(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教师请一位同学正确地说出公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其单位。

P:功率,单位:瓦(W),常用单位还有千瓦(kW)

W:力所做的功,单位:焦耳(J)

t:做功所用时间,单位:秒(s)单位换算:1kW = 1000 W1W=1J/s(4)功率是标量,功率表示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快慢。

(5)讨论与交流:

小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书的封面上,打开书的封面形成一个斜面,并使硬币开始下滑。请同学仔细分析一下,在下滑的过程中硬币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些力做正功?哪些力做负功?哪些力不做功?如果斜面的倾角增大,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倾角增大时,功率是否也增大?

提示:①比较不同倾角时的功率,应注意硬币开始下滑处的高度应相同。讨论功率时须指明哪个力的功率。②实验的分析讨论,要注意所分析的是某个力的平均功率。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做功分析,可利用功率的定义式,在理论上进行的推演,使思维更加严密。

(6)认识一些常见机械做功功率

①汽车发动机:5×10 W ~ 15×10 W ②摩托车约2×10 W ③喷气客机约2×10 W ④火箭的发动机约 1×10 W ⑤ 人的平均功率约 1×10 W,优秀运动员短时间内的功率可达1000W ⑥人心脏跳动的功率 1.5W左右 ⑦万吨巨轮 10W以上 ⑧蓝鲸游动的功率可达350kW 等等。61324438 2.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

思考与讨论:一部汽车载重时和空车时,在公路上以相同的速度行驶,试讨论这两种情况下汽车的输出功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预测学生会回答:

①载重汽车与地摩擦力较大,牵引力也大,由于行驶速度一样,故相同时间内,载重车的牵引力做功较多,所以载重汽车的输出功率较大。

②载重汽车行驶得比空车慢,因此功率较小。

③载重汽车比空车费力,因此载重车的输出功率较空车时要大些。

说明:上述分析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功率与力和速度有何关系。学生分析可能会出现片面和不完整回答,教师要参加到学生的讨论分析中,帮助、启发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正确的回答应是①)。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如汽车在上坡和下坡时功率、速度和牵引力会怎样变化?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牵引力的功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功率定义式进行推演,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提出问题: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其在牵引力大小为F,运行速度为V,试求此时汽车牵引力F的功率为多少?

注意引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应用功和功率的定义式进行分析和推导。

课堂分析结果: P=F〃v

即力F的功率等于力F和物体运动速度v的乘积.。注意:这里的F是速度V方向上的作用力。

分析讨论:由V=S/t求出的是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代入公式P=Fv求出的功率是F在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如果t取得足够小,则V表示瞬时速度,此时由P=Fv求得的功率就是F在该时刻的瞬时功率。即当V为平均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平均功率,V为瞬时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瞬时功率。

(1)总结:

①平均功率P=Fv(v是平均速度)

②瞬时功率P=Fv(v是瞬时速度)

③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故此时平均功率等于瞬时功率。交流讨论问题:由求出的是瞬时功率还是平均功率?

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由公式求出的功率,反映了该力在t时间内做功的平均快慢,故由公式求出功率是平均功率。

(2)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认识

问:人力直接做功能否像汽车做功那样快呢?汽车做功能否像飞机做功那样快呢?人如果做功过快,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汽车超负荷运转会产生什么后果呢?(人做功过快,会引起疲劳、甚至受伤、生病等,汽车超负荷工作会造成发动机熄火或烧毁。)

问:奥运长跑运动员能否用100米短跑的速度来完成5000米的赛跑路程呢?为什么?

提示:奥运比赛是一种挑战运动局限的比赛,人与机器一样,不能长时间超负荷运动,短跑运动员在100米赛跑中,时间不过是十几秒,能以最大的速度跑完全程,此时运动员的输出功率是正常时的数十倍。在5000米的长跑运动中,运动员不可能长时间超负荷运动,因此长跑运动员不可能一直保持百米赛跑那样的速度。

说明:此问目的在于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身边所熟悉的问题,认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以及概念的意义。

①额定功率:指动力机械在长时间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也是机械发动机铭牌上的标称值,额定功率是动力机械重要的性能指标,一个动力机械的额定功率是一定的。

②实际功率:机械在运行过程中的功率是实际功率,实际功率可以小于额定功率,可以等于其额定功率(称满负荷运行),但不能大于额定功率,否则会损坏机械。③很多机械的铭牌上都标有这台机器的额定功率,请同学将家里的电器设备上的额定功率都记录下来,并计算家里的每部机器每天要做多少功?要消耗多少电能?哪一部机器最耗电?请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3)汽车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的关系

当汽车输出功率一定时,根据公式P=FV可知,物体的运动速度V与牵引力F成反比,如果汽车需要较大的牵引力,就必须减小运动速度。

思考:汽车以额定功率在平直公路行驶时,若前方遇到了一段较徒的上坡路段,汽车司机要做好什么调整,才能确保汽车驶到坡顶?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①加大油门,汽车可顺利到达坡顶。②汽车要换档,才能顺利驶到坡顶。

师生共同分析:①根据P=FV 知,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因遇上坡路段,汽车所需的牵引力增大了,若要保持行驶速度不变,这是不可能的;加大油门,只会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超过额定功率),发动机将因超负荷而过热损坏。②这是一种正确的操作方式,当司机将发动机的速度档位调低后,速度减少了,牵引力加大了,只要牵引力足够,汽车便可顺利上坡。

思考:汽车等交通工具,如何才能获得更大的行驶速度?

3.学生进行测功率活动。(建议课后安排)

问题:如何才能知道在某种运动中自己做功的功率呢?请同学设计一个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际测量。说明:应激励积极思考、设计可行方案,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实验方法和感受实验成果的喜悦。实验方案举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来进行设计实验)

方案1:学生快速跑上楼,来测量做功的最大功率。

方案2:估算学生自己平时上楼或爬山过程的功率。

方案3:设计沿某一竹杆或树杆上爬一定的高度,来测量做功功率。

方案4:利用跳绳运动,来测量做功功率。

方案5:测算自己举起杠铃时的最大功率(需要同学的帮忙)

说明:①有关实验方案、原理、器材、数据的测定及同学协作等,都应放手让学生自行讨论、分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给学生以合作交流的机会。

②方案选定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求功和功率,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测量哪些物理量?测量是否存在误差问题,如何才能较准确地测量。

③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最后实验结果,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汇报,师生共同观看,最后还可以进行评选活动。

④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通过亲身的实验,达到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同时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案例评析

本案例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功率”与生活、生产联系密切,在引入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等概念时,都注意通过生产、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和有趣,学生易于认识和理解“功率”概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思维方法,体会比值法在定义“功率”概念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应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测定人在某种运动中做功功率实验,来达到内化和强化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实现知识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加强物理与生活、生产和科技的联系。

在“功率”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生活与物理,物理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较好地体现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课程理念。

四、相关链接

1.瓦特其人其事

生平简介

瓦特(James Watt,1736~1819年)苏格兰发明家。1736年1月19日生于苏格兰格林诺克。童年时代的瓦特曾在文法学校念过书,然而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瓦特在父亲做工的工厂里学到许多机械制造知识,以后他到伦敦的一家钟表店当学徒。

1763年瓦特到格拉斯大学工作,修理教学仪器。在大学里他经常和教授讨论理论和技术问题。1781年瓦特制造了从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蒸汽机。1785年,他也因蒸汽机改进的重大贡献,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819年8月25日瓦特在靠近伯明翰的希斯菲德逝世。

科学成就

1763年,瓦特修理格拉斯哥大学的一台纽可门泵,得以仔细研究了结构和工作原理,找到了热量损失消耗大量燃料的症结所在,他终于想出了加一个与汽缸分离的冷凝器,汽缸外装上绝热套子,使它一直保持高温,新的蒸汽机的效率大大提高。瓦特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1781年他又制造了从汽缸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作蒸汽机,并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瓦特还设计了离心节速器,利用反馈原理控制蒸汽机的转速。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蒸汽机迅速被各工业部门采用,为产业革命铺平了道路。蒸汽机车加快了19世纪的运输速度。蒸汽机→蒸汽轮机→发电机,蒸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电力发展铺平了道路。

趣闻轶事

童年时代的瓦特和茶壶的故事

一天晚上,瓦特和一个小女孩在家里喝茶。瓦特不停地摆弄茶壶盖,一会儿打开,一会儿盖上,当他把茶壶嘴堵住时,蒸汽顶开了茶盖。在旁的外祖母对瓦特的这种无聊动作极为不满,加以训斥。瓦特并不介意,他一心想着蒸汽的力量,从此萌发制造蒸汽机的念头。

蒸汽机与产业革命

罗尔特所著《詹姆斯〃瓦特》中,曾写道:“瓦特蒸汽机巨大的、不知疲倦的威力使生产方法以过去所不能想象的规模走上了机械化道路。

2.机动车辆常见的两种启动过程

对于汽车或机车等交通工具,在静止开始启动的过程中,发动机的输出功率、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满足公式P=F〃v,在P、F、v三个物理量中,若保持一个量不变,当另一个量变化时,第三个量也随之变化。关于汽车的启动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物理过程,下面我们就两种常见的启动过程分析如下: ①汽车(或机车)以恒定的功率启动和行驶过程(请把握教材的难度和课标的难度)

汽车牵引功率保持恒定时,由P = FV可知,牵引力大小与速度成反比。结合牛顿第二定律F – f = ma可知,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的过程,随着汽车速度V的逐渐增大,汽车的加速度逐渐减小,直至加速度等于0,最后汽车做匀速运动。

思考:当汽车在平直公路行驶时,前方遇到了一段较徒的上坡路段,汽车司机应做好什么调整,才能确保汽车驶到坡顶?只靠加大油门能否顺利到达坡顶?

②机车以恒定的牵引力启动的过程:机车做的是加速度a=(F-f)/m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汽车的输出功率P随汽车速度增大而增大,直至汽车输出功率等于额定功率,匀加速过程结束。接着汽车保持功率不变,汽车通过减少牵引力,进一步提高速度,直到加速度a=0,最后做匀速行驶运动。这一过程中各量的变化,可用下列流程图来表示。

案例来源:陈峰主编,《走进课堂——高中物理(必修)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案物

态例

字)

篇7:高中物理必修1+绪论: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教案

1、教材分析

牛顿的三个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力学的核心内容。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的受力物体,只能解决一个物体的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而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地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学好这部分知识是学生能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1)了解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本质含义。(3)学会区分一对平衡力跟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2能力目标

(1)理解定律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依据实验事实,分析、探索,归纳问题的能力。(2)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关心和重视生活中的物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的科学方法。

(2)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创造能力。

(3)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本质含义。

3.2正确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4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图:

用心

爱心

专心 1

5教学过程: 5.1新课引入

引入:用手拍一下桌面,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图片:足球运动员头球攻门图片。(如图1)

问题:足球运动员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5.2探究一:作用在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存在什么关系? 多媒体展示: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A←→B

学生分组实验(共四组):(每组)探究器材:磁铁小车一对、弹簧秤六只、测力计一对、玩具遥控小车一辆、轻木板一块、圆形玻璃棒3根、溜冰鞋两双、一根绳子。

教师布置任务:

(1)利用各组的仪器设计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什么关系?(从力的三要素着手)(2)各组将设计得最好的实验展示出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从中得出的结论。学生分组演示并上讲台汇报: 第一组:

(演示)将异名磁极靠近,两辆磁铁小车沿一直线相向运动。

(说明)磁铁A对磁体B的吸引力和磁铁B对磁体A的吸引力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第二组:

用心

爱心

专心 2(演示)如图2所示,利用遥控汽车的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进,观察到轮子下面的木板向后运动。

(说明)木板对小车向前的摩檫力使小车向前运动,同时小车对木板向后的摩檫力使木板向后运动,这对相互作用的摩檫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方向相反。

第三组:

(演示)两个测力计对拉,观察读数,大小相等,改变力,继续观察读数,仍相等。(说明)这对拉力不仅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而且大小始终相等,并且同时变化。

第四组:

(演示)穿上溜冰鞋的两位同学相对站立,其中同学甲推了同学乙一下,观察到两位同学都向后运动。

(说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且方向相反。小结:由四组同学的演示和总结可以得到:

(1)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2)从第三组实验中可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3)第一组实验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是磁场力,第二组实验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是摩擦力,第三组、第四组实验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是弹力。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种性质的力。

多媒体展示:

二、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表达式:F=-F′。(3)作用力、反作用力的特点:

三同:(1)同大小:(2)同性质:(3)同时性(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二异:(1)作用在不同物体上:(2)力的方向相反。5.3探究二: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异同点 思考与练习:

如图3所示,灯静止在天花板下面的一根电线的一端。(1)试分析灯的受力情况。

(2)请同学找出各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和两平衡力间关系的相同之处为:等大、反向、共线。讨论它们的不同之处,从作用对象、力的性质、作用效果、作用时间四个方面分析。

5.4应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各组讨论:

(1)在日常生活中,你体验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吗?(2)在生产科技中,你知道哪些是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学生分组汇报各组讨论的结果,采用竞争机制,学生的思维充分地展开。涉及到各个领域。)

6、思考并回答:

(1)人走路时,人与地球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几对?(2)鸡蛋碰石头,鸡蛋破了,而石头丝毫未损,说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而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小,对吗? 提出问题:在拔河比赛中,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甲队拉乙队的力等于乙队拉的甲队力,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输赢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讨论。

多媒体展示:

(1)本班学生在运动会上100米起跑的录象片段,跳远运动员起跳的录象片段。(2)奥运健儿孟关良皮滑艇冲刺的录象片段。(3)神州六号升空的录象片段。

7、教学实践的反思

中学物理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如果引入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提出探索目标,激发实验兴趣,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和点拨指导,让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一样,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其创造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同样的实验仪器,在不同的班级、不同小组,学生设计的实验是不同的。上这样的课,对老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注重平时积累各方面的材料。当播放本班学生运动会的录象时,学生兴奋到了极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相互讨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

用心

爱心

篇8:浅谈高中物理绪论课的设计

【关键词】高中物理;绪论课;教育契机;教学设计;行为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4-0049-03

【作者简介】柏培斌,江苏省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江苏南京,211100)教师。

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告诉我们,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大很多,第一印象一旦建立,它对后续信息的理解和组织,具有强烈的定向作用。高中物理绪论课留给学生的是高中物理学科的第一印象和高中物理教师的第一印象。很多人都说高中物理难学,这种不真实的诱导,给学生的学习形成了天然障碍。另外,学生对老师的第一印象,也会形成积极或消极的课堂情绪。因此,及时纠正学生对物理的错误认识,第一时间有效传递给学生真实的正能量,展示出物理学科及物理教师的魅力,是绪论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绪论课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定位。

虽然绪论课没有具体的物理知识点,但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来说,教师应该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高中物理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发展和提高的。同时,学生会试探、审视、评价教师在“第一课”所呈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行为。所以,绪论课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四个方面:①让学生领略物理的学科特色;②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③沟通师生情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④有效衔接初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及明确高中物理学习的规范与要求。

2.“第一印象”的把握和利用。

就物理教师而言,学生对教师的形象和教学风格的期待,在某种程度上比对学科的关注度还要大。他们在潜意识中,会把现在的教师和初中的任课教师进行对比。学生对教师的喜好和亲疏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这个学科的兴趣和课堂的精神状态。

就学科而言,高中物理是初中物理的延续和深入。教师要指导学生从直观的感知,过渡到抽象的思维,逐步形成想象问题情境、建立正确的模型、用数学手段解决问题的习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挑战、乐于探究。同时,把高中物理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简要地告知学生,让学生对接下来的物理学习有一个大致的目标与方向,多一份期待和自信。

3.高中物理课程的整体性导读。

学生开学后第一想知道的,就是他在高中物理的课堂上,究竟要学到哪些知识,如何学习。所以,在第一课上,教师很有必要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内容,进行一个总体说明。

首先要从学科价值的角度,说明物理学是推动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根本,是社会进步的本原性动力。对此,课堂上可以展示一组标志性图片。由于物理源于生活、技术与实践,所以物理的学习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思维分析能力的重要渠道。同时,从现行的高考考试政策和高考录取政策来看,物理学科在整个高中学科体系中,在小高考和高考中,也都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帮助学生正确制定学习目标,搞好学科间的平衡。

4.教师的特别备课。

由于相对独立,很多高中教师没有初中物理的从教经历,对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学习习惯、学习方式都不够了解,甚至都不知道学生在初中学了什么,初、高中教师之间也没有基本的交流平台。所以,教师首先要准备一套初中的物理教材,对初中物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初步的了解,对初中生的思维特征要有一个基本认识。如果有条件,跟初中物理教师之间适当进行一些教学交流活动,了解初中物理的学习要求、学习规范、学习方法,让初高中物理教学能够有效衔接。

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教师在绪论课上精心设计、展示趣味性强、有一定视觉冲击力的实验,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是正确建立“高中物理”的第一印象的重要途径。教师在第一次课上整洁干练的形象、亲切而幽默的自我介绍,也同样值得事先琢磨,因为你将以“高中物理教师”的总体印象,开启学生高中物理的学习之旅。

二、绪论课的参考性设计

绪论课虽然没有具体的知识点学习,但绪论课的设计,可以说统领高中物理的学习全局。那么绪论课究竟要具体解决哪些问题呢?对应的教学策略又是什么呢?

绪论课当然还是离不开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这三个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兼顾宏观与微观视觉,换位到一个初中毕业生的认知水平上,以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视野,从大局着想,从细节入手,选择好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的恰当载体与执行策略。

1.学生应该学什么?

大部分高一新生对高中的学科设置和学习内容相对陌生。所以,学生在开学报到领取教材后,第一件事就是粗略地翻阅教材。这时学生可能普遍会感觉到,高中物理好像跟初中差不多,还是在讲力、热、光、声、电等这些老面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立即下降一个层次,特别是那些初中物理学习感觉很好的学生,会觉得高中物理似乎在“炒剩饭”。

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智慧,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实知道,初高中物理其实有很大的差别,精彩的物理世界,需要学生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对此,可以考虑设计两个典型的实验。

实验一:围绕断电自感现象设计实验

器材如下:干电池一节,电键一只,滑动变阻器一只,小灯泡一只,多匝线圈一组,导线若干。先将这些器材连接成一个闭合电路,设问:这个电路安全吗?待学生予以肯定的回答后,再找一个学生,双手跟线圈并联起来,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实验过程。(注意:为安全起见,线圈的匝数不能太大,课前教师要做好安全性评估,并事先自己体验,防止意外。)

实验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当打开电键时,参与实验的学生夸张的表情与惊恐的动作,一定会让全体学生感到新鲜刺激、迷惑不解。然后减小线圈的匝数再次实验,实验的学生在“担惊受怕”中安然无恙时,一定会更加迷惑。这时,教师特意选择中考物理成绩最好的学生解释原因(学生当然根本无法解释)。这时,教师顺势总结说明:初中学习的电学内容只是最基本的概念,要对电学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了解更奇妙的规律,还需要深入学习物理选修3-1、选修3-2的相关知识。

实验二:手指断钢丝

教师取一段钢丝,让学生想办法,如何徒手将其拉断。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实验(体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在学生的各种尝试都失败后,教师利用“力的分解”的知识,演示如何将钢丝拉断。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教师告诉学生,奥秘就在必修1的第三章中。

经历了这两个与其预期完全不相符的实验后,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兴趣必将大增。老师应趁热打铁,将高中物理的学习模块和学习阶段的分布,简要地介绍给学生。此时学生对高中物理的轮廓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续学习自然多了激情和动力,少了些盲目和浮躁。

2.学生为什么要学?

学生在高一阶段,一开始就要接触十几门课程,这么多的课程,相互的联系是什么?有无轻重缓急之分?物理课程究竟处于一个什么地位?教师主要从物理的学科地位和物理的高考地位两方面来说明。

学科地位:物理学的研究对象,远到宇宙天体,近至咫尺之间,大到广袤苍穹,小到微观粒子。所以说,物理学可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教师用图片的方式,具体、真实地展示马车、蒸汽机、汽车、飞机、高铁等,众多与物理密切相关的、与技术生活息息相连的信息,让学生实实在在感觉到物理的学习价值。

高考地位:“高考”是高中生面临的一个最真实、最重要的问题,甚至在部分家长的教育中,高考就是学生上高中的唯一目标。那么物理学科在高考考试和高校录取中又占什么样的位置呢?对此,最好以翔实具体的数据说明。比如:在江苏的高考模式下,物理是理科必选的科目,且大部分本科院校都对物理有较高的成绩要求(A+、A、B等各种等级要求)。同时说明,理科学校在大学中所占的比重,理工科的专业覆盖面,都是文科所无法相比的。

这样,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地位和价值,就会有一个立体的认识。学生能真正感受到,不管是面对高考的选拔,还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物理的学习都是极其重要的。

3.学生应该怎么学?

因初高中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思维要求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及时调整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顺应高中物理的要求,学生才能从感觉“难学”逐步过渡到“想学、感觉好学”。对此,可以举例说明:比如欧姆定律部分,初中仅仅只是讲了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不涉及电源,而高中需要在一个真实的闭合电路中,进行定量的计算、分析、设计。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初中只提到了牛顿第一定律,进行的是定性说明,而高中则要深入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并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和计算。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到高中物理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多的拓展和深化。

高中物理在概念的描述、模型的建立和规律的表示等方面,更侧重于抽象性和定量化。这往往需要学生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判读,构建物理模型和物理情境,然后再对其进行规律的探究。所以,在学习方法上,关键要抓好一个字“悟”。通过对事物与现象的细致观察、感悟归纳,寻求其中的规律,并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进行迁移分析。学生在课堂上需要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课后要及时反思、总结、巩固。在一节课、一个模块学完之后,可以尝试画出这个章节或单元的“思维导图”,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更好地把握好各个模块之间的逻辑性,提升思维高度和对知识的驾驭与迁移的能力。

在日常的学习行为方面,强调五种常见的学习行为:读、看、做、想、练。物理学科的读,区别于人文学科的“带着感情读,读出感情来”,自然科学的阅读要“带着问题读,读出问题来”。看即观察,物理是实验科学,观察实验现象很重要,观察时要注重自主体验、感官配置和思维引领。“思维”活动应该渗透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怕想不通,就怕想不到。练是物理学习的必要环节,过程分析和方法研究都要在练习中真实体现。

篇9:高中物理优秀教案必修1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2、课件:flash课件——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录像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认识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通过讨论、释疑、活动、交流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表指针和过山车两类圆周运动的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设置地月对话的情景,引入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再通过多媒体动画辅助,并与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类比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观察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沿切线飞出,以及由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这两个演示实验,直观显示得出。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实验、动画为线索,注重刺激学生的感官,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建模”、“类比”等物理方法,学生的活动以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为主,涉及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对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2、流程图说明

情境I录像,演示,设问1

播放录像: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有直线和曲线。

演示:让学生向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球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设问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情境II观察、对比,设问2

篇10: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教案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影响

2.在总体上认识物理学,认识到物理学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重要基础

3.知道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在内容上和方法上的区别

4.知道怎样学好高中物理。

二、重点

理解学习物理的方法

三、难点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学习方法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结合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

简要介绍自己的情况,学习经历,介绍个人研究兴趣,研究成果,使学生熟悉老师,拉近

二、导入新课

1.通过阅读课文,讲解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展示物理学美好的发展前景,激发

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2.播放序言的视频文件

三、新课教学

1.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内部结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以及它们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

2.物理学与其他科学技术的关系:物理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物理学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

3.物理学与社会进步:物理学的发展孕育了技术的革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4.物理学与思维观念: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改变和扩展着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观念进步的伟大阶梯。

5.物理学的未来: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运动状态,往往既不是完全确定,也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介于二者之间,但为理解这类现象的混沌理论还远未成熟。

6.高一新生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1)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区别:内容、思维方式、解题方式

(2)如何学好高中物理:基本态度、基本方法、基本要求

(3)学习用品的要求

(4)高中物理课程结构

三、总结与鼓励

篇11:高中物理必修1+绪论: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教案

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五、教学难点: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六、教学工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本章课程的引入:

结合课本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课本16页)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1)、各种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

(2)、机械运动的定义:一个物理相对别的物理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3)、参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参照物,叫参考系教学过程:以课本所介绍的电梯运动为例来说明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并强调:对于同一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的。

(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

教学过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1、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须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答案:D

教师评析: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具体问题上,一般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作为基本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教学过程2:强化训练:

2、某同学坐火车郊游,当火车开动以后他一直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看杂志,当他忽然抬头向车外望去,看见路旁的建筑物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画线的三种运动情况分别是以什么为参考系?

答案:地面、车厢、火车

3、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第,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运动快慢相同。

答案:D2、空间位置的描述

教学过程1:通过两个例子的讨论:一是向陌生人说明你在龙岩三中的位置,二是课本中所例举的汽车位置的描述例子,让学生自已归纳总结得出确定空间位置的步骤

(1)、选择大家做熟悉的标志作为参考

(2)、说明在该标志的那个方向

(3)、距离多少

师:在物理学中,借助于数学方法,建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2:举课本14页及15页中的两个例子,说明如何利用一维和二维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教学过程3:学生讨论以下题目:一辆汽车由校门向东行驶,要描述汽车的位置,应建立怎样的坐标系?

答案:应建立一维坐标系,以校门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单位长度)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教师评析:建什么样的坐标系,关键是看物体运动轨迹的形状:如果是直线则建立一维坐标系,如果是平面上的曲线,则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是立体的曲线,则建立三维坐标系。建立坐标系时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要描述做飞行表演的飞机的位置变化,则要建立三维坐标系。

教学过程4:知识延伸:用钟表的时针指向几点来确定空间位置的方法,也是实际应用时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3、时间的描述

教学过程1:以课本16页中“神舟”5号飞船飞行的部分重要时刻表为例(黑板上画出),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以下几点:

(1)、区分时间与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点;时间间隔指的是两个时刻的间隔,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

(2)、时间的单位:s、min、h等

(3)、时间与时刻在数轴上的表示:见(1)

教学过程2:同学生一起讨论“1秒内、2秒内、第1秒内、第2秒内、第1秒末、第2秒初等,它们分别表示时间还是时刻?(画出时间坐标轴来分析)

2答案:1秒内、2秒内、第1秒内、第2秒内都是表示时间;第秒末、第2秒初都是表示时刻。

强化训练1:有人说,“在时间坐标轴上,第3秒初到第5秒末是2秒钟,第4秒末到第5秒初是1秒钟。”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案:都错,第3秒初到第5秒末是3秒钟;第4秒末到第5秒初是同一时刻。

强化训练2:作息时间表和列车时刻表上的数字都表示时刻,列车时刻表为什么不叫列车时间表,而作息时间表为什么不叫作息时刻表?

答案:因为列车时刻表中列的数据表示的是进站及发车的时刻,而不是时间间隔,因此不叫“时间表”;作息是工作和休息需要的时间,不能在某一时刻完成,作息时间表表示的是工作和休息的时间间隔,因此不叫作息“时刻表”。

(三)本节小结: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四)课堂练习(可相互讨论):

1、甲乙两车停在车站里,甲车上的乘客忽然看到车外的树木向西运动,从另一侧看见乙车也向西运动,但比树木慢。那么请问车外的维持秩序的交警看到甲、乙两车运动的情况是怎样的?(详细说明)

答案:甲车向东运动,乙车也向东运动但运动得比甲车慢。

2、诗句“满眼**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

A、船和山B、山和船C、地面和山D、河岸和流水

答案:A评析:该题以诗的意境为背景,新颖别致,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加强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的思想。

3、为车站广播道:“从北京驶往广州的XXX次列车将于11点20分到达本站1号站台,停车12分钟,请旅客们做好登车的准备。”这里的12分钟是指时间还是时刻?火车正点驶离本站的时刻是多少?

答案:12分钟是指时间;火车正点驶离本站的时刻是11点32分。

(五)课外作业:

1、阅读课本15页及17页“信息窗”

2、课本17页作业及练习册中相关练习

(六)板书:第一节:运动、空间和时间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2、空间位置的描述:建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3、时间的描述:时间和时刻

(七)课堂教学反思:

1、教材的处理

2、习题的选择

3、学生的反应

上一篇:上海居住证积分流程下一篇:绿山源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