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全省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08-03

在2009年全省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共6篇)

篇1:在2009年全省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2009年全省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教育厅副厅长 辛宝忠 2009年4月15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哈尔滨召开全省高校教学工作会议,共同总结、探讨我省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借此机会,我代表省教育厅对各位和为全省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辛勤工作并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这次会议是与往年相比不同的背景下召开的,08年8月省政府印发了《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今年年初吉炳轩书记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3月31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科教强省富省推进大会,都对高等教育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也指明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任务。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结合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吉书记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科教强省富省推进大会讲话精神,总结08年工作和部署09年工作,紧紧围绕推进落实高教强省建设规划,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实现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下面,我讲三方面内容:

一、2008年全省高等教育教学主要工作回顾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大事多喜事多难事多的一年,国家经历了抗击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地震、金融危机等天灾人祸的考验,也有奥运成功举办、神七发射成功、盘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喜悦。我们全省高校积极应对变幻的形势,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面启动了高教强省建设规划的实施并初见成效。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经过全省高校的共同努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专家反复论证,2008年8月,省政府出台了《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这是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教育厅迅速组织全省高校开展了贯彻落实高教强省规划大讨论活动,各高校统一思想、认真谋划、精心设计,分别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高教强省强校建设实施方案,全力落实高教强省建设规划。很多高校的实施方案或专项规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黑龙江科技学院针对我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牵头研究制定了《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服务计划》。哈工大、哈医大实施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签署了紧缺人才培养、教育资源共享合作协议,建立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合作共享机制。哈师大全校总动员开展强校大讨论,在认真制订每个学院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了哈师大强校建设方案,工作做得很实,值得大家借鉴。黑河学院结合学校实际,发挥对俄合作办学优势,主动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服务,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肯定。还有省农业工程职院、省建筑职院、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鸡西大学等高职院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很大提高。

同时,为确保《高教强省建设规划》的贯彻落实。省教育厅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制定了实施高教强省建设规划的14个子计划,其中与高校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子计划有: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高校质量工程建设计划、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重点专业建设计划、师范类学生实习支教计划、村村大学生培养计划、高水平人才发展计划等。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近期十四个子计划将印发实施。希望各学校对征求意见稿提出修改意见报给教育厅。

另外,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完善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了生均培养经费拨款的增长机制。2008年省财政用于高教强省方面的经费6亿元,其中高校生均经费增加拨款1.86亿元,高校生均培养经费得到普遍增长,重点专业建设经费1760万,教学示范中心建设500万,村村大学生计划2000万,紧缺人才培养1030万,精品课程建设693万,教师学历提高教师培养等经费698万。

2、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并取得标志性成果。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实施质量工程,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和部署的重要举措,质量工程对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推进“高教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2008年,我省“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在教学名师奖表彰活动方面,评选出第四届省级教学名师奖50名,获国家级6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累计达19名,全国排名第六;在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评选立项省级教学团队41个,获国家级1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立项累计14个,全国排名第十;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方面,评选出省级精品课80门、累计203门,获国家级精品课10门、累计56门;在重点专业建设方面,建设省级重点专业70个,累计203个;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24个,累计70个;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方面,立项建设省级示范教学中心20个,累计85个;获得国家级示范教学中心建设项目6个,累计15个。此外,我省还有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门、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项;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年均立项500余个,累计已达2000余项,其中581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0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这些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全省各高校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项目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我省“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有效调动了学校以及广大教师投身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重点培育冲击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几年来为黑龙江的高等教育赢得了突出的荣誉。哈尔滨工程大学构建了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将立项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验收后跟踪有机地衔接起来,实行了评估、建设、再评估、完善的建设体系。同时,将“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与“教学名师奖励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统筹考虑,充分发挥学院、教师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黑龙江大学积极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建立相应的校级梯队作为支撑,开展校级项目的申报评审工作,启动了“质量工程”培育计划,设立专项培育基金,以项目管理的形式,对有条件冲击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的项目,提前立项,明确培育目标,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为“质量工程”建设提供持续稳定的建设基础与发展保障。通过实施“质量工程”,全省高等学校进一步牢固树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使我省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

3、扎实开展教学评估工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估是国家保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管的有效手段,在上一轮本科评估中,我省高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接受评估的21所本科高校有15所为优秀,优秀率为71.43%,位居全国第10位。

2008年,全省完成了3所本科高校、5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评估工作。黑龙江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通过了教育部的评估,其中,黑龙江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获得优秀结论。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旅游职业学院、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通过了省级评估。通过评估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办学思想进一步端正、办学定位进一步明确,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师资及实验设施等教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促进了高校办学优势和特色的形成。

为了完善质量监控制度,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制定了黑龙江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加强本科和高职高专评估专家库建设,积极充实评估专家队伍。各高等学校普遍建立了教学督导制度,广泛推行了评教、评学工作,使全省高等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和学风、校风建设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4、突出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与教学改革。为了满足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提出的需求,在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的基础上,全省高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培养力度,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各类紧缺专业人才,积极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建立了12类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9个校企合作的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中心。重点推进了服务外包和东部煤电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工作。为满足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需求,新建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大庆石油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学院等4个软件学院,使我省高校软件学院达到了6所,进一步加强提高了外包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水平和培养规模。在高等学校的支持下,组织完成了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情况的调研。完成了1000余名服务外包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培训任务。

实施了村村大学生计划和师范生农村实习支教计划。完成了全省近一万个自然村的一村一名大学生的落地人才培养任务。13所师范院校选派655名学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对于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绥化学院、大庆师范学院积极主动推进实施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校顶岗实习,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在农村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得到了省委领导的肯定。牡丹江医学院等承担的乡村医生培养工作,很有特色。

大力推进了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建立高等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合作机制,为企业开展在职职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工程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和能力。大庆石油学院几年来这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学校常年全面开展与大庆地区企业的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年培养培训各类专业人员近万人次,校企双方受益。高职学院在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发生了根本改变,不是办压缩本科,而是直接面向市场需求,注重应用能力和技能培养。不能按培养科学家的模式办本科教育,应该更多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今年开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要进行有益探索和改革尝试。

各高校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创业教育。黑龙江大学作为教育部确定的全国创业教育9所试点院校之一,通过开发三创课程资源,设立创新学分,建立学生创业园区等措施,近年来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目前该校已经获批为国家级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外语教学和计算机教学改革得到进一步加强,强化紧缺人才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和实践能力。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特点,不断探索外语教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新思路。

5、加大投入,教学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全省高校不断加大投入,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提高。各高校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以及教学网络应用系统的建设大都有了明显改善。全省高校教学设施总值年均增加近5亿元。普通高校图书年均增加近360万册。各类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基地近2000余个。各高校充分整合资源,切实加强了基础实验平台和专业基础实验室的建设,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率,真正为教学工作提供服务。

教学信息化及网络教学应用进步明显。全省高等学校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积极引进先进教学信息化资源,进一步扩大网络教学应用。很多大学都从清华大学引进了网络教学平台,并实现了该校学分制选课数据和网络教学数据的对接,学生选课后即可进入该平台学习相关网络课程。也应该看到信息孤岛现象还存在,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方面应该为跨校跨系选课、教学改革、资源共享等做出更过贡献。

6、强化教师培训工作,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不断提升。全面开展了校、省、国家三级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完成了教师岗前培训、双语教学能力培训、骨干教师精品课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校长培训等各类高校教师培训近10000人次。教师学位提升了10个百分点,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已达教师总数的46.5%。高校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得到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哈医大、哈工程大学、哈师范大学等高校特别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教师培养培训的长效机制,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2008年全省高校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对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我省的高等教育教学还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不紧的问题,一些高校教学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较差;教学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有的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二、2009年全省高等教育教学重点工作

目前全省有各类高等学校84所,其中本科高校26所,高职高专44所,独立学院8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16所。在校生近86万,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近7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03%。高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4亿元,专任教师4.3万名,藏书5366万册。面对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和教学资源,在座的全省高校教学工作的主管校长和教务处长,应该说责任重大。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压力和挑战,完成和履行好高等学校最重要的职能人才培养任务,实现高等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是需要我们重点考虑的。

2009年高校教学重点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吉炳轩同志在科教强省富省工程推进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按照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厅党组的部署和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认真落实高教强省建设规划,为全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和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高教处09年工作要点和计划已经发给大家,我就不重复了,下面结合高教强省建设规划的要求强调几项主要工作:

1、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构建科学协调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按照高教强省建设规划要求,要启动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高水平大学建设不是所有的大学都办成哈工大,也不是没有列入的大学就不发展不建设,我们要集中全省力量,实现各类高校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要全力实施1115工程,大力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985工程”建设、哈尔滨工程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211工程”建设、10所省属重点本科高校建设、10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和5所民办高校建设。同时,依据各个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全面推进,实现全省所有高校的协调科学发展。要明确什么是高水平大学,大学建设发展的内涵,重点建设方向和领域等等,要开展进一步的讨论探讨,要在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经验。

重点本科大学建设内容包括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类型创新人才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培养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着力培养学术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

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内容包括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各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教学管理,加强函授站的办学管理,保证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

民办高校建设内容主要是依法规范办学,各学校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保证和增加教学投入,提高教学条件标准,强化内部规范管理,完善办学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培育办学特色,形成办学优势。

2、科学定位,突出特色,提升质量

学校的科学定位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千校一面的模式不是科学的高等教育格局,学校必须深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科学定位,实事求是,不好高鹜远,把专业特色突出出来,把学科特色发挥出来。办学特色是高等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独特的个性,是高等学校灵魂的表现,是高等学校被社会认可的基本标志。高等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也是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象征。每个高校都应围绕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传统、资源条件、学科优势和服务面向,发掘、凝练治学精神,深入总结办学经验与特色,并不断发扬光大。

结合高教强省建设规划,专业建设和高教质量工程,要推进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教学改革工程。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切实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形成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扎实推进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健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我省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在几年内迅速减少,届时生源紧张问题将会暴露出来,那些特色不明显、就业不畅、办学质量差、社会声誉低的学校将会不可避免地被考生放弃。因此,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客观存在的高等教育学龄人口的变化对高等学校办学可能带来的冲击,认真着眼于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走内涵发展之路。高等学校要积极发展自身优势,创出品牌特色。

要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积极探索构建以学分制教学管理为龙头的多种培养模式并存的人才培养体系。继续鼓励实行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制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推动校际系际间学分互认,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鼓励中外合作办学,但要规范,高教处和国际处正认真研究对中外联合办学的管理办法。先打个招呼,对获批准的专业要建设好,不允许张冠李戴偷梁换柱式的虚假联合办学。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做好新一轮省级教学改革课题立项和项目的中期检查指导工作。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深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英语教学新模式,切实促进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提高。鼓励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和企业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服务。

3、推进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形成良好的人才支撑结构

要紧密围绕高教强省建设任务,根据我省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依托省内高等院校,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快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大力发展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专业。以满足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能源工业、食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所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宗旨,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急需的紧缺专业人才。紧缺人才培养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上面说的已经很明确了,这就要求我们各高校要认真研究紧缺人才培养子规划的各项方针政策,针对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发展所需专业的建设,加快培养满足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今年,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根据自身特点联合对口企业制订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紧缺人才培养问题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各高校要集中方方面面的力量将这项工作做实做透,各高校要加快推进。

高校高水平人才发展方面,一是普通高校教学名师奖计划,建立先期培育、重点培养的教学名师选拔培养机制,鼓励各高校积极开展校级教学名师评选,建立国家、省、校三级教学名师建设保障体系。加大对教学名师表彰力度,大力支持教学名师积极参加专业、课程建设改革,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名师精品课程、名师精品教材、名师优秀教学成果建设。二是高校教学团队建设计划。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在各层面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能够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建立和完善我省高校教师的培养培训体系,提升高校教师学历学位层次和专业化水平,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和优秀教育教学能力的高校教师队伍。坚持实施高校新任教师岗前培训项目;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实施教师短期培训和社会实践项目;实施高校校长高级研讨班项目和教务处长培训项目;实施学位提升项目。高等学校要提高学校发展性投入中用于教师培养培训的比例,设立培训工作专项经费,确保各项计划配套经费的落实,在重大建设项目经费中,要划出一定份额用于教师培养培训。

4、针对社会需求,加大实践环节教学改革,试点应用型人才培养 教育厅正组织课题组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调研和论证,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方案,今年启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试点,也希望校长处长积极参加课题调研工作,积极申请承办试点,并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提供经验。要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改革教学内容,增加实习实践环节的学时,形成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等各层次相互协调均衡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改变本科教育注重理论,过于强化培养学者和科学家的模式,向培养工程师、园艺师等职业专门人才模式转变。要真正加大教学实践教学力度,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岗位职业能力,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结合专业特点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知识与能力协调的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为本,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要密切跟踪经济发展步伐,主动适应当地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职业机构的变化,及时进行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调整,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要加大比重。支持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若干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结合教育部最近文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构建适应职业制度需要的专业认证体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课堂教学与实习教学相结合、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推行“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模式,高职生至少要有半年到一年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

加强实验室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加大高校实验室建设与改造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继续做好基础课实验室建设与改造工作,建设一批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争取进入国家基础课教学示范中心的行列;推动开展专业课程实验室的建设与改造,加强和改善专业课程实验条件,建立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体系,在课程整体结构优化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实验教学,建成一批开放性教学提高型实验室,以利于提高部分新专业的实验教学水平。

同时,还要要求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和对应的专业领域实践,密切与生产实践环节的联系,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要能文能武,要在专业课教师的培养选拔中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与把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有一批具有应用能力的教师。学校要加大对兼职技能教师的聘用力度,形成理论教学、实践能力相得益彰的师资队伍结构,同时也是改善学缘结构、改变近亲繁殖,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根据我省高校的专业优势,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八大经济区和实施十大工程目标的主导产业的建设需要,优化调整省校两级专业建设规划。以装备制造、石化、能源、食品、生物、电子信息、新材料、航空航天、服务外包、冰雪旅游、现代农业等我省主导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为重点,科学确定专业方向,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按就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高等学校要将重点专业建设与学校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结合起来,积极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优质教材。

5、落实村村大学生培养和师范类学生农村实习支教工作,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通过继续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努力为我省农村再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 实用人才。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今年继续招收2000名左右来自农业(农垦、林业)生产、乡村中小学、乡镇医院(卫生所)的一线工作者,进行专科层次学历教育培养,培养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一批致力于改变农村“缺医少药”落后面貌的乡村医生,一批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带动群众致富的“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村村大学生计划由东北农业大学、黑河学院、牡丹江医学院牵头,省内相关高校共同参与组成的教育联合体统一实施。希望有关高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保质保量的完成培养任务。

为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类学生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师范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从2009年开始,每年选派高年级师范类学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

有关学校要完善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度,强化教育教学实践。围绕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目标,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调整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建立相对稳定的师范生实习基地。因地制宜地选择一批条件适中、集中连片的农村中小学作为实习基地。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实习基地学校培训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6、完善评估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促进教学工作的良性运转

我省在第一轮本科教学评估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评估不是目的,更不是为给学校造成巨大压力增加负担,随着评估工作的深入,学校按照教学规律按照评估标准去做就很规范很顺畅了。评估体系顺了,评估方式调整了,大家对评估的认识就到位了,接受评估就不紧张也不累了,为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提供了规范标准。接受评估的学校要根据评估中的问题和专家意见制订整改方案,搞好整改,使工作更有序更出色。教育厅今年还要对整改情况进行回访复查。今年要全面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及实施细则的实施,开展对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等六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的评估,在对高职评估时,把评估方式由倚重专家进学校评估考察转变为关注学校教学基本数据平台信息分析上,要求学校做好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填报工作,将教学评估从一项具体阶段性工作转变为常态化督促管理行为。各学校要正确认识评估,把评估作为高校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难得机遇,以平常心对待评估,切实把主要精力用到平时的管理和教学上来,要克服形式主义,不弄虚作假。通过评估引导学校明确办学方向,严格教学秩序,遵守教育规律,规范教师教学工作制度,通过学生评教,教学督导、教学检查等加强教学监管,注重教育质量,完善管理制度,依法治教治校,建立起完善的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良性循环,真正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7、强化教学管理,坚持依法治校,促进教学工作规范发展。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继续实施校际之间教学管理人员挂职顶岗工作制度,推动不同学校之间教学管理经验的借鉴与共享,加快教学管理人员的发展与培养。鼓励教学管理人员从事教学管理研究,提高其科学管理能力,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综合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管理队伍。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各级教学质量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保证正常教学工作秩序。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坚决克服和摒弃学术浮躁,遏制学术造假,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加强校风建设,树立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大诚信教育工作力度,使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严防考试舞弊,对有严重作弊行为的学生,坚决从严惩处,净化校园环境,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都知道,高等学校的学风师风、教学秩序关乎学校的形象和教育质量,同时也与高校稳定密切相关因此,各学校必须本着对国家、对教育、对学生极端负责的态度,提高对考学风师风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育人教育,弘扬正气,进行以诚信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纪律,从严治考,必须进一步健全考试制度,严格考试纪律。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学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教师的法纪教育和纪律约束,通过良好的师风学风,树立起学校好的社会信誉。

根据高校的实际,我们应注重保证教学秩序,消除不稳定因素。本科高校要重点抓好联合办学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兑现学校招生时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承诺;民办高校要注重依法办学,保证教学成本投入,严格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严禁为降低成本在教学方面偷工减料,尤其是不得以实习实践的名义设置校外办学点。确保各类高等教育教学秩序,维护高校稳定。独立二级学院学士学位单位的的学士学位授予要积极争取本部的支持,争取平稳过渡,2012年一律执行教育部的规定。所设的本科专业必须与当年的录取专业符合,超设或自行变通的,出现问题学校负责。

8、加大经费投入,突出投资重点,确保教学高效运行。强化预算管理,调整支出结构,优化教学经费支出预算,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重点。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购置与维修、教学差旅等教学运行的需要。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培训、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等。切实解决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大幅度改善实验、实训、实习条件。完善学校的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大额资金的使用须按规定经科学论证,集体决策,确保高校资金安全。另外,我再强调几个问题,一个是要开始探讨高校资源共享工作。如:精品课程、教师共享、跨系跨校学分互认、图书电子图书借阅、网络虚拟大学课程等。各学校要积极搞好试点。

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要与学生工作部门配合,科学管理,提高质量,针对思想政治课课程特殊性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真正发挥育人功能。

再一个是要加强与国内外大学之间的教学工作交流与合作,国外怎么做的,加强对教育教务管理工作的研究,把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的教学管理动态,为我所用。

三、对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学工作相关问题的思考

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把高校教学工作摆到质量工程的重要位置。加强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几年的连续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快步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从科学技术革命的纵深发展,还是从人才市场就业压力、教育消费者对教育服务的高要求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把加强教学工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放在事业发展的首位,切实保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加强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发展的根本要求。以前,学生的入学需求主要是能上得了学,而现在他们的入学需求已上升到能够学得好,能够成才,因为这将直接关系到他未来的发展和幸福,也关系到其家庭的幸福。高等学校必须尽力向大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努力满足学生对学习的现实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加强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我国的发展战略中已经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等学校不仅要面临国内大学的竞争,同时还将面对国外大学的挑战。那么,高等学校究竟靠什么才能取得长久不断的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呢?毫无疑问,答案应该是高素质的毕业生。大学的综合实力主要体现为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大批优秀人才和杰出人物,是否能培养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因此,我们每一所高校都要将精力和资源用在人才培养上,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二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促进学校教学工作健康协调发展。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地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令世人瞩目。今后,高等教育要从以规模扩大求发展转移到以全面提高质量求发展上来,把工作的重心切实放在抓教学工作上来。为此,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今后的发展战略上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律。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包括全面的适应和主动的适应,全面的适应就是不能片面地适应某一方面而偏废其它方面,主动适应就是要发挥高等教育主体的选择性功能,而不是盲目地适应经济变化的需要。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相对滞后性,应该适度超前发展,但必须要研究如何发展才是适度的发展。如果发展过度,就会造成教育的浪费。高等教育的发展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等,要紧紧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考虑;高等学校要利用自身的知识和人才优势,主动地融入社会,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是要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发展中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关系。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因此,高等教育应该按照社会的需要来规划自身发展的规模与结构,设计人才培养的规格,并努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从教育的个体需求来说,由于目前接受高层次教育是提高个体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家长们往往把送子女接受高层次的教育作为保持或提高子女及其家庭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因此,目前大部分家长和考生期待的仍然是本科学校、重点大学和名牌大学。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受教育者个体要求也会更加突出。要使高等教育事业能够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高等教育满足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平衡,解决好教育的供求矛盾。要加强对社会需求的预测,加强对个体需求的正确引导,既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人才。同时,要尽可能地为受教育者个体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满足其接受高等教育的内在需求。三是要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应该是辩证统一地协调发展。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速度的加快,同时,还必须有质量的提升、结构的优化和效益的提高。以牺牲质量来换取数量的做法不可能持久,没有质量,就不能维持数量;没有合理的结构布局和良好的办学效益,事业也不可能良性发展。我省这几年也在控制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今年招生稳定在去年的规模。高校都应客观地分析和判断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办学优势,实事求是地制定好学校的发展规划,理性地控制学校的发展规模,科学地规划学校的层次、学科、专业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要注重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四是处理好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工作的关系。学校教育各方面协调发展,缺一不可,互相配合,互相补台,共同发展。

三是推进办学理念与制度创新,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坚持科学定位,努力创建学校办学特色。教育厅组织了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调研,发现一些学校在目标定位上仍然存在着特色不明显、定位不明、盲目扩张规模和追求提升办学层次等问题。如在规模定位上,存在着越大越好的倾向;在类型定位上,存在着重学术型轻应用型;在层次定位上,存在着层层攀高,专科要升本,刚升为本科就想着要招研究生;在学科定位上,存在着求多求全,不顾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盲目向多学科、综合性发展。每一所高校都应该用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用创新的思维来思考学校的定位。一是要找准学校的发展目标。二是要找准学校的发展方向。每一类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各就各位,有所作为。一般性院校主要是教学型大学,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以教学为主,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主。三是要定好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上应有所不同。要创新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起科学合理、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真正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工作。强化应用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根据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科学制定好人才培养计划,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质量目标,然后按照这一目标去构建人才的素质结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要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科学设计,使专业、课程以及培养模式等方面实现有机的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努力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交叉与渗透,以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各高校要把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到学校办学宗旨的高度,使学生能够体现出一种发奋图强、不畏艰难、敢于创造、把握机会、善于组织的意识和技能。

四要坚持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由多种基本要素构成,主要的还是要加强内涵建设。培育教学和科研的创新能力,这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不断地进行教育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知识创新等,并且要把这些创新应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中,特别是要在教学工作中建立学生宽广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加强学科专业的建设,在学科专业结构的布局上要发挥传统优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有重点地扶持和发展一批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高校一定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相对稳定、发展态势良好的师资队伍。要创建现代管理制度和机制,为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创造制度环境。机制创新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动力和源泉。大学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组织,不能用一般的行政办法来管理大学。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要通过建立能激发广大师生进行知识传承、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五是塑造先进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大学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含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总和,是一所大学的内在品质。它直接体现一所大学的整体精神风貌。塑造先进的大学文化,就要培育现代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和学术环境,优良的校风和优美的育人环境。今年要结合“节约型、关爱型、文化型”校园建设,发挥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作用,积极探索好的经验模式,为“三型”校园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同志们,2009年高等学校肩负着高教强省建设的艰巨任务,教学领域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省委、省政府对我们寄予厚望,人民群众对高等学校有着更高的期待,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早日实现高等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而奋斗。谢谢大家!

篇2:在2009年全省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 2 期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办公室

二○○九年一月二十三日

坚定信心 迎难而上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在2009年全省地方税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吴昇文 2009年1月14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传达和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全国税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8年全省地税工作,分析当前工作形势,部署2009年工作任务。下面,我代表省局党组讲几点意见。

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全省地税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取得了新的成绩。组织收入任务圆满完成,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纳税服务持续优化,队伍建设呈现新面貌,全省地税事业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理清地税工作发展思路

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扎实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召开各类座谈会,深入开展讨论,不断加强学习,形成了“六个必须坚持”的解放思想新成果,凝聚了科学发展的共识。组织10个专题调研组分赴全省调查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先后5次得到汪洋书记批示表扬。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认真分析检查,找准了制约地税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立足地税实际,制定了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实施意见,明确地税科学发展的战略定位,推出科学发展的新举措,形成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在发展理念上,坚决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牢固树立率先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和人本发展的新观念。在发展宗旨上,更加强调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和纳税人的根本利益。在发展路径上,进一步摒弃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增加产出的粗放发展观,强调以技术创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实施集约化管理。在发展目标上,强调立足广东、放眼全国、面向世界,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探索现代税收发展模式的开拓者,推进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示范地,全面落实“四个更加满意”的工作标准。

二、坚持组织收入与落实政策并举,税费收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由于经济下滑、企业经营普遍困难、经济税源萎缩、政策性减收因素集中,组织收入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严峻形势,全省地税系统紧急动员,沉着应对,迎难而上,各级领导靠前指挥,各级机关扎实促收,广大基层干部职工日夜奋战,全系统上下严格落实组织收入原则,坚持税费同征同管同查,有效遏止了收入增幅下滑的势头。在所得税政策变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因素减收210多亿元的情况下,经过全系统上下艰苦努力,圆满完成组织收入任务,全年共依法组织税费收入3552亿元,增收675亿元,增长23.45%。其中,税收收入2521亿元,增收495亿元,增长24.42%,完成省级税收收入482亿元,增收77亿元,增长18.97%;全省地税组织社保费收入873亿元,增收145亿元,增长19.86%。税收收入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主要沿海省市,为我省应对金融危机、改善民生、促进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非常时期,我们坚持组织收入与落实税收政策两手抓,充分发挥税收调控调节作用,不折不扣落实既有的各项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有力支持了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优化升级和创新型广东建设。自觉服从和服务大局,积极应对雨雪冰冻等严重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及时梳理出台和落实支持灾后复产、扶持中小企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落实就业再就业、民政福利企业、民办教育等惠民税收政策,推行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执行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三、规范税收执法,依法治税进一步推进

面对异常严峻的经济税收形势,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声音,全省地税顶住压力,坚定不移走依法治税道路。完善税收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上线执法责任制考核系统,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重大税务案件审理、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改进和规范税收执法,降低税收执法风险。深化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出台减免税审批工作规程,推进审批工作规范化。大力整顿税收秩序,开展房地产、建筑安装、税务中介、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专项检查,查处了花都贵丽税案等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涉税案件,全年共查补税款8.44亿元,税收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加大税收宣传资源整合力度,强化税收法制教育,“走近税收”、“地税十五分”等宣传栏目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打造了一批具有广东地税特色的税法宣传品牌,税法宣传实效进一步提高。

四、推进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税收征管质效明显提升 按照“抓大、控中、规范小”的要求,出台税源分类管理办法,税源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税收管理员平台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在全省试用推广纳税评估系统,评估工作更加有效。推广应用网上办税系统。加快信息资源整合,推进大集中系统优化,数据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实施征管业务流程优化重组,征管效率稳步提高。加强发票管理,探索发票综合改革,大力开展全省发票和票证专项检查,全面清理整顿收取现金税费。工商、地税信息交换取得新进展,实现登记数据的当日交换。探索和实行社会综合治税,协税护税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贯彻企业所得税法,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强化国际税收征管,大力推进反避税工作。抓好营业税和地方各税政策落实,强化货运业税收和车船税管理,推进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的清算管理。一些地方立足本地税源实际,大胆创新,在地方小税种管理上探索了新的经验。

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部署,大力推进省级养老保险调剂金直接划解工作。深化社保费征管改革,社保费全责征收和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保费扩面工作成效明显,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79万人,社保费收入和参保人数连续第九年居全国首位。

五、优化纳税服务,纳税人满意度稳步提高

根据纳税人实际需求,更加突出纳税服务的战略地位。以纳税人为中心优化工作流程,认真落实“两个减负”。通过各业务部门的职能服务、税收管理员的贴身服务、纳税人服务中心的专业服务、办税服务厅的现场便捷服务以及社会化的协税服务,初步构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纳税服务格局,纳税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赢得了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扬。

加强纳税服务载体建设,规范办税服务厅管理,结合推广多渠道办税系统,不断推进一站式、一网式和热线服务。纳税服务志愿者活动蓬勃开展,志愿者队伍壮大到近万人。继续开展“税法进企业”和“纳税百强排行榜”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干部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以“一把手工程”为龙头,以“三好班子”创建为抓手,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各级班子结构不断优化。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推进机构岗责体系优化调整,全面落实市县以下地税机构新“三定”规定,基层税务机构从879个精简为549个,精简比例达38%,省局机关机构优化调整取得初步进展。建立兼职师资库,开发应用网络培训平台,筹建广东税务培训学院,深入推进人才教育培训工程。建设岗位培训课程体系,开展“送教上门,智力援基”,分级分类大规模培训干部,全系统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38期,培训干部3.3万人次。全系统先后有7名干部通过全省公推公选,提拔到系统外担任领导职务。

狠抓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作用,打造“一团三院”,深入开展健康向上的地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共有15个单位和个人被授予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有857个单位和个人被县级以上党政授予文明单位、先进集体、文明窗口和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广大干部职工踊跃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捐物,捐赠额达1800多万元,省局机关缴纳特殊党费23万元。

七、更加注重预防,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以构建惩防体系为主线,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程。重点围绕中央惩防体系五年规划,制定了相关实施意见,健全防治腐败的制度和体制机制,研发并成功运行惩防体系信息管理系统,科技防腐取得新突破。坚持创新方式方法,以风险教育、预警教育和作风教育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纪律教育月”、“两团一队一网”和廉政文化建设等活动。构建“廉政风险防范”和“税企廉政联防”两个机制,有效降低了执法风险。坚持以刹风整纪为抓手,继续狠刹“两股歪风”和损害纳税人利益的行为。以“四个一”活动为载体,狠抓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进一步强化两权监督。坚持严格税风税纪,先后严肃查处11宗违法违纪案件,发挥了办案的治本功能,保护了地税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在组织收入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反腐倡廉建设的落实和发展,为圆满完成任务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纪律保障,得到中纪委、省纪委和驻总局纪检组的多次肯定。

一年来,我们加强督查督办工作,促进了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妥善解决退伍兵遗留问题。加强经费统筹管理,严肃财务纪律。后勤管理更加规范,税收科研工作扎实推进,票证中心工作步入正轨,有力促进了税收中心工作的开展。

回顾过去的一年,在巨大的挑战和困难面前,全省地税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共克时艰,顽强拼搏,勇挑重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两万四千多名干部职工用自己的行动再一次证明,广东地税的队伍不愧是一支业务精通、作风优良、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队伍,不愧是党和政府信得过、靠得住的队伍。

成绩来之不易,是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地税系统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级党政、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局党组,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地税工作的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广大纳税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一年来恪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全省地税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

当前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加深,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趋紧,经济增长下滑已经成为当前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广东经济外向依存度高,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更为严峻,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在异常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做好地税工作,对全省地税系统是极大的考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09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强调,要通过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十个着力”,千方百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国税务工作会议要求,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做到“四个牢牢把握”,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把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地税工作中去。

在困难时期,信心最为宝贵。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当前形势的严峻性,更要清醒看到,当前的危机,是传统管理模式之危,是科学管理模式之机,要善于转危为机,在困难中发现机遇所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中央果断实施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我省计划今年完成1.3万亿元的投资,组织收入压力将会得到一定缓解。特别是困难时期,制约地税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暴露得更为充分,问题的解决将显得更加紧迫,也为解决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时机。只要我们审时度势,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转机,有效破解前进中的难题,为地税事业实现更高水平的科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当前形势,全省地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全国税务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我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此,要做到七个“坚持不动摇”: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服务发展大局不动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就是地税工作的大局。必须进一步增强服务大局的针对性,更加严格落实各项税收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增强服务大局的预见性,充分发挥税收经济“晴雨表”作用,深化经济税收数据分析,为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组织收入中心不动摇。组织收入是税收工作的第一要务。必须始终坚持税收经济观,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监控机制、政策变动应对机制、收入异动预警机制、组织收入分析和考核机制,实现税收收入的平稳持续增长,促进税收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为我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严格依法治税不动摇。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必须始终坚持税收法治观,严格落实税收政策,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严格规范税收执法,坚决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努力为纳税人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法治环境。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强化税收管理不动摇。税收收入要靠强化管理来保障。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管理,着力推进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和手段创新,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不断推进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努力构建以数据管税为特征的现代税收管理新格局。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优化纳税服务不动摇。优化纳税服务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牢固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服务理念,提供人性化、个性化、多样化服务,以方便纳税人为宗旨,进一步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提高纳税人满意度。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队伍廉政建设不动摇。廉洁从税是每位地税干部的生命线。必须全力抓好队伍廉政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继续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程,突出事前预防,关口前移,大力推进科技防腐,切实抓好廉政教育机制、税企廉政联防机制、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狠抓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不动摇。工作落实要靠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作风来保证。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严肃政治纪律,确保政令畅通,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和省局党组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宏观微观化、微观宏观化,确保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切实加强领导作风、机关作风和窗口作风建设,建立作风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地税机关。

总之,只要我们妥善处理好组织收入与依法治税的关系,强化管理与优化服务的关系,改革创新与维护稳定的关系,完成收入任务与落实“四个更加满意”的关系,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克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摒弃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开创地税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2009年主要工作安排

2009年,全省地税工作面临空前的困难,不确定因素很多,工作千头万绪,任务异常繁重,做好全年地税工作具有特殊重大的意义。要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关键在于强化管理,狠抓落实。管理是基础,是做好税收工作的坚强保证;落实是根本,是确保各项决策部署取得实效的中心环节。因此,省局党组把2009年确定为管理年、落实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只有一个字:干!要苦干、实干、巧干、科学地干,干出实实在在的成效。全省地税要按照明确任务求共识、转变工作抓落实的要求,切实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实践特色,抓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进入第三阶段,我们要按照省委对本阶段工作的部署,切实抓好问题的整改落实,并以活动为契机,针对制约地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打破旧的思维定势,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建设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对近年来省局党组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重新审视、深入研究、整合优化五大工程,把握内在联系,加强衔接配套,形成各工程之间相互支撑、互为促进、协调推进的良好格局。深入开展“四个更加满意”落实情况调研,进一步准确把握内涵,切实发挥“四个更加满意”的指针作用。

二、坚持服务大局,更好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严格执行税收扶持政策。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来源于经济,税收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要围绕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开展调查研究,拓展税收职能作用发挥的空间,更好地服务于珠三角实现“五个率先”的发展部署,服务于全省农村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用足用好支持产业升级、推动自主创新等各类税收优惠政策,更好地服务于我省经济发展。加强宣传辅导,开辟绿色通道,确保有关扶持中小企业、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坚决落实国家对下岗再就业、民政福利企业的优惠政策,改进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开具工作。要把政策落实情况列入今年工作考核,以严格的考核监督促进落实。坚决落实组织收入原则。稳定是第一责任,收入形势越是严峻,越要坚持依法治税,越要规范执法,越要优化服务,越要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越要旗帜鲜明地落实组织收入原则。坚决制止有税不收,杜绝寅吃卯粮收过头税、转引税款和虚收空转。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办理减免税、缓缴税款审批,严禁违规减免税和缓缴税款。在组织收入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激励财政政策的有关奖励问题,特别要注意维护稳定,讲究工作方法,避免采取过激措施,防止因征税引发群体性事件。对因方法不当出现严重问题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严格组织收入工作考核。要强化组织收入工作责任,对工作不力、执法不严的,要坚决追究有关单位和负责人的责任。要以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立足大集中平台,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健全考核奖惩制度,确保组织收入责任制落到实处。各级地税要正确处理好组织本级收入和保持三级收入均衡增长的关系,坚决杜绝本位主义倾向。要不断加强日常管控,加大对税收入库情况的监督检查,一经发现混库、空转等问题,将严肃处理。

切实强化税收分析与预测。全面开展税源分析、税收预测预警分析、税收管理风险分析和政策效应分析,强化对重点税源地区、行业和企业的分析。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形势,及时掌握收入异动,牢牢把握组织收入主动权。切实发挥各级税政部门职能作用,认真分析税收政策调整对税收收入、税源结构的影响,加强对各税种税源的监控和管理。进一步密切与工商部门的协作配合,完善相应内部管理制度,着力强化新办企业、新上项目税源管理,各市每月要向省局上报新办企业、新上项目税源情况。

大力加强社保费征管。争取各级党政及有关部门的支持,贯彻落实省级养老保险调剂金直接划解新办法,努力实现全省社保费地税部门全责征收。进一步规范税费同征同管同查,年内实现大集中社保费征管模块在全系统全面上线应用。将驻广州地区的省级社保费移交省局直属税务分局征管。加大参保扩面工作力度,全面清理欠费,促进社保费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社保费涉及国计民生,关系参保人切身利益。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社保费全责征收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及早着手、尽快研究、积极化解社保费征管风险,确保社保基金安全,维护参保人利益。

三、推进依法治税,营造良好税收法治环境

规范税收执法。完善行政执法责任考核系统,全面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研究降低税收执法风险的具体措施。开发减免税管理模块,严格执行减免税审批工作规程。依托系统内现有法律人才,组建全省地税法律顾问团。强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做好重大案件审理工作,加强税收执法检查,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推进实体和程序公平。

整顿税收秩序。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发挥税务稽查专业作用,加大偷逃抗骗税案件查处力度,以查促收,以查促管。推进现代稽查体系建设,实施分级分类稽查,实行稽查人员准入制度,推广稽查人员能级管理。请示省政府尽快建立税警联合执法办公室,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协作,进一步加大打击涉税违法犯罪的力度。

创新税法宣传模式。整合税收宣传资源,创新宣传方法,根据纳税人的具体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宣传服务,提高宣传实效。建立税法宣传、辅导的长效机制,定期定点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税法宣讲活动。认真做好“五五”普法工作,精心组织好建国60周年、地税成立15周年、第18个税收宣传月等宣传活动。全面落实政府信息公开,保障群众和纳税人的知情权。

四、夯实管理基础,大力推进税收管理创新 创新税源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以信息共享为基础,以分类管理为核心,以征管流程为导向,优化服务,强化评估”的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推动以政府规章形式出台税收征管保障办法,努力构建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综合治税体系。

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优化现有税收管理员岗位设置,理顺职责。从税收管理员中划出一部分作为专业化纳税评估员,建立纳税评估员制度,强化税收风险管理。完善税收管理员平台,将平台建设为管理员、评估员共同使用的数字化税源管理平台。

深化纳税评估工作。完善纳税评估业务规程,健全评估业务配套制度,规范业务操作,探索具有广东地税特色的评估方法。统筹协调评估系统试用工作,实现网报系统与评估系统对接。推进建筑安装业、房地产业税源控管系统试点工作,提高评估准确性。组织开展集团企业评估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餐饮、旅店等服务业的纳税评估。强化发票管理。坚持以票管税与数据管税相结合,深化发票管理综合改革。推广发票在线应用系统,重新规划发票防伪体系。简并发票种类,适时开展发票换版。推行网上购票,强化发票领购管理,严格以旧换新和限量限额制度。严厉打击发票违法行为,曝光典型案件,震慑不法分子。

五、整合信息资源,打造数字地税

完善大集中系统。建立覆盖全省的大集中问题反馈及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基层反映的问题。提升系统功能,加强系统衔接配套,拓宽系统应用领域。健全大集中综合运维管理机制,发挥省市两级积极性,强化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安全保密,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强化数据管理应用。进一步增强数据管税意识,按照数字化、标准化、责任化的要求,建立健全数据管理体系。加强数据源头采集管理和监控,强化数据管理岗位职责,确保征管数据完整准确。深化数据应用,逐步建立覆盖各税费、各业务序列、各工作领域的数据加工开发应用体系。

切实抓好资源整合。以优化征管信息系统为核心,实现数据互通共享。整合大集中现有应用软件,提高软件兼容性和综合应用水平。加快门户网站、12366呼叫中心和短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所有涉税事项能够网上办理。

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优化行政运行机制 加快省局机关机构优化调整。贯彻中央和总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对省局内设机构进行适度调整,按照相同业务归口统一管理原则,对各部门主要职责进行整合。强化税源管理、纳税服务、审计监督等职能,充实省局机关人员编制。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内部行政管理体制,切实提高省局统筹管理能力。

优化岗责体系。在机构调整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各级各部门业务流程,形成严密的工作链条,设计清晰的工作路线图,建立科学高效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构建反应快速的业务需求收集实现机制、业务技术协同机制。将部门职责细化为科学合理的岗位职责体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员,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建设效能型机关。

规范内部管理。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狠抓制度落实,强化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不断加强工作效能监督检查,逐步实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全面加强人、财、物管理,强化内审工作。规范政府采购,防范采购风险。牢固树立成本意识,可办可不办的事不办,可花可不花的钱不花,尤其要严格控制晚会、展览、庆典、论坛等活动。强化经费预算管理及绩效评价,严格控制行政经费支出,实现公务购车和用车经费、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出国(境)费用、办公经费预算“五个零增长”。加强财务监督检查,对于超出“零增长”的单位,要严肃追究领导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七、优化纳税服务,建设服务型地税

完善纳税服务体系。坚持把纳税服务置于和依法治税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教育培训和考核激励,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服务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完善纳税服务内部协调机制,健全岗责体系和工作制度,将纳税服务职责明确赋予相关部门和个人。严格服务质量考核,加强对基层纳税服务工作指导,确保纳税服务职责落到实处。层层开展纳税人的税法知识培训,省局要研究培训方案,组织编写培训教材。

创新服务内容和手段。完善办税服务设施,着力加强基层纳税服务基础建设。以纳税人为中心,规范法律援助及救济服务,建立投诉处理机制,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开展纳税人需求调查,引入服务质量纳税人评价机制,稳步提高纳税人满意度。整合办税服务厅资源,进一步优化办税流程,简化办税程序。充分征求纳税人和有关方面的意见,清理简并表证单书,降低纳税人办税成本。

八、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人力资源整体效能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创新考核机制,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细化为考评指标,对各级班子的全局观念与大局意识、执行政策情况、工作差错率、纳税人和社会的满意率等实行全面量化考核,并根据工作重点的转移,每年确定机动考核指标,对班子进行重点考核。狠抓“一把手工程”落实,提高“三好班子”创建水平,切实将各级班子建设为政治坚定、心系群众、作风过硬、能力较强的坚强领导集体。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完善集体议事规则,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任免、交流、回避、任期制,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培养机制。创新干部选拔方式,努力形成以德为先、以能为重、德能勤绩综合考察的新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实行公开、公平考核,提高考核结果公信力。探索试行税衔制、政府雇员制,逐步引入能级制,拓宽干部发展进步渠道。

推进教育培训工程。制定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建立教育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启动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加快广东税务培训学院建设,打造教育培训专业阵地。以税务核心业务为重点,加强专业人才培训。扩大教育培训覆盖面,强化基层一线干部职工、涉税岗位合同工教育培训。推广应用网络教育培训系统。实行兼职教师分类管理,继续开展“送教上门、智力援基”活动。推广案例式、论坛式、体验式教学,提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促进队伍内部和谐。关心干部职工工作和生活,下决心花大力气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解决部分干部住房难、子女家属就业难等问题。继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实“一帮一”对口帮扶单位互派干部挂职。进一步发挥党团工青妇组织作用,以“一团三院”建设为载体,加强地税文化建设。

九、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构建廉洁平安地税

狠抓作风建设。切实将转变作风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抓紧抓好。各级领导要做转变工作作风的表率,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求真务实,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着力解决纳税人和干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每个领导每年都要亲自抓一到两项重大课题,真正抓出实效,取得突破。坚决杜绝讲空话、讲大话,摆花架子、做花样文章等浮夸之风。严肃政治纪律,绝不容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阳奉阴违,不信谣、不传谣,坦荡做人、务实做事。各级机关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杜绝推诿扯皮,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分类指导;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基层和窗口部门要规范服务行为,改善服务态度,倡导文明服务、微笑服务、主动服务,下决心彻底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狠刹“两股歪风”,坚决制止损害纳税人利益的行为。在全系统深入开展“刹风整纪、强化地税作风建设”活动,加强作风监督检查,实施暗查制度,对发现问题的,要严格追究当事人和领导责任。

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各级领导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穿好“防弹衣”,系好“安全带”,保护好自己;要切实履行一岗两责,把干部视为地税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资源,坚持教育和预防在先,真正保护好干部。要以完善和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为抓手,围绕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个关键环节,细化工作责任和目标要求,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推行行政首长问责制,严格行政行为过错责任追究制,完善“一把手”负责制和全员廉政责任制,建立有利于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体系。

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整合预防资源,不断拓宽防治腐败的广度和深度,创新机制体制,强化检查监督,抓好惩防体系五年规划实施意见的落实。深入推进科技防腐,加大对大集中数据的开发利用,从数据中发现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和普遍性问题。优化惩防体系信息管理系统,加快执法监察、财务审计监督、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等软件的改造升级,建设一张统一的“廉政平安网”。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严厉查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渎职失职等违法违纪行为,对腐败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

同志们,我们的目标已经明确,工作已经部署。做好全年的地税工作,关键在于按照省委的部署和要求,明确任务求共识、转变作风抓落实。要进一步明确今年任务的重点,就是要在落实税收政策、整合纳税服务资源、深化纳税评估、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强化纳税人培训、加强发票管理、优化岗责体系、加强作风建设和强化督办落实等九个方面取得新突破。要达成“危中有机、化危为机”的共识,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工作作风。要继续贯彻宏观管理微观化、微观管理宏观化,上级部门决策部署要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基层部门落实决策部署要强化大局观念,提高执行力。今年,要整合简并各类考核,建立涵盖组织收入、税收执法、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综合考核办法,加强考核结果应用,不断增强考核实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同志们,今年地税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省地税一定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高昂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克服困难,应对挑战,开拓奋进,狠抓落实,努力开创地税工作科学发展新局面,为我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主题词:税收 会议讲话

篇3:在2009年全省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全面落实必须突出重点, 整体推进

(一) 抓好教育改革创新。国家已经确定我省的教育扶贫移民工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中职教育“三段式”办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资格考试及定期注册改革及探索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等6个项目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全力推进。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搞好教育改革必须统筹谋划, 系统设计, 试点先行, 协同推进。一要加强方案设计。二要加强过程指导。要密切关注改革进程, 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注重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

在办学体制方面, 要推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改革。高校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落实办学自主权。职业教育要探索校企合作有效机制, 使学校真正面向市场、面向企业, 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要明显改善民办教育环境, 加强规范管理, 提高办学质量, 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要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形式, 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组建旅游职业院校, 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二) 抓好八大教育工程的实施。“十二五”期间, 我省重点组织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教育扶贫移民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建设工程、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等八大教育工程。我们要去推动、去落实。一要制订年度工作方案, 多方筹措资金。二要形成工作机制。三要全面启动工程建设。四要加强督促检查。重点督查工程资金落实、进度、安全、质量以及效益等。

(三) 抓好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要按照教育部关于“保基本、补短板、强基础”的要求推进教育公平, 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省里在安排重大项目时, 要针对薄弱环节, 坚持雪中送炭, “补短板”。在全省范围内, 从项目的整体设计、评审立项到经费分配, 都要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在同一城市和县域方位内, 要向薄弱学校倾斜;在不同群体上, 要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和孤儿倾斜。一要抓好省政府颁布的《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 履行政府保障孩子基本入园机会的责任, 多种形式扩大资源供给, 使学前教育在缓解“入园难、入园贵”方面尽快见到成效。二要继续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 积极推进思源学校三期和寄宿制学校建设, 加快薄弱学校改造, 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三要提高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标准和扩大覆盖面, 不论哪个学段都要保证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要研究与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的政策。

提高教育质量要在教师、教材、教法三大重点上下功夫。逐步建立健全招聘录用、考核评价、培养培训各级各类教师的管理机制, 2011年要策划和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引进一批优秀校长加入海南教育团队。要启动中小学教师“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改革。要全面推动各层次教师培训, 鼓励优秀教师到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任教, 做好我省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工作, 加快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加大教学投入,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使教学水平有比较大的提升。以教育信息化为重要抓手, 推动信息网络向基层学校延伸, 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的新模式, 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质量监测评估, 探索建立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体系, 引导学校走内涵发展道路。要探索突破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引领人才培养工作。要注重因材施教, 促进全面发展。要研究制定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框架, 探索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知特点的德育内容和方法。要实施有效教学, 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改变灌输式教育模式, 总结推广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经验。以社会实践为关键环节, 增加教学实验、生产实习、技能实训, 丰富学生课外活动, 鼓励志愿服务, 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全面落实必须加强督查, 改进作风

(一) 狠抓督查。一要强化督查督办。二要注重信息公开。三要强化行政问责。

(二) 改善作风。2011年, 我们要围绕“落实”两字, 狠抓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学风“三风”建设。

篇4:在2009年全省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开创云南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优先发展、稳步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稳步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了教育事业“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是教育水平有较大提升。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两基”人口覆盖率实现100%;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普通高中进一步向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建设职教园区和集团化发展为重点,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研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

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941.33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学人数69.95万人,毛入学率22.68%;高中阶段教育在学人数133.45万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达1∶1.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8%;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人数629.34万人,学前教育在园(班)人数108.59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44.26%。

三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开工280.32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50.88万平方米;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高等院校达到66所,呈贡9所高校的新建校舍总竣工面积360万平方米,入住学生11.1万人。

四是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85%、98.84%、96.71%,高等院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45.29%,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新的提升。

五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办学力度不断加大,民办学校在校生大幅增加,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人数近四分之一。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改革较好推进。改革初中教育評价制度,逐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来滇留学生数突破2万人。

六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密切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向5所民办高校下派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执行学校的重大决策、完成学校的重要工作,以及师德师风、教风学风、服务作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提高认识、把握机遇,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区域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国际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人才培养与储备越来越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以人才和科技全力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正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把改善民生、发展教育等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实施国家和地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从云南看,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虽然“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二是虽然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但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三是虽然办学条件总体改善,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差距还比较大;四是虽然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内在动力和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还要看到,我省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民生为重、教育优先的观念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二是国家对我省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十二五”规划、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措施、设立教育发展项目、安排教育资金都进一步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我省被国务院列为为数不多的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获得11个专项改革试点项目。三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学难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群众通过接受优质教育改变生活状况、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各族人民的教育权益,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屆二次全委会精神,立足于实现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紧扣教育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省情,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坚持教育资源总量合理增长与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并重,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开创云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总量。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必须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着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办园质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提高职业教育内涵,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办学机制和灵活的办学模式,搭建城乡一体的终身学习与培训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化、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科学化建设,支持各中专学校和县区职教中心加快发展,高标准建设好一批职教基地,打造富有活力的职教集团。四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要扶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发展,全面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民办教育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像重视公办教育那样重视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实行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步发展,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平等竞争、平等招生、平等办学、平等待遇。

第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缩小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公平的起跑线,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投入,实施好中小学各项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二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三要建立完善体现规则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四要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学前教育阶段,要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给予资助;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在普通高中阶段,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有关费用,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建立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及生源地贷款办法,并逐步提高奖(助)学金标准和覆盖面。

第三,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的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思维、去陶冶情操、去创新创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同时,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培养名师名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所有改革项目,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支持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捐资办教育,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生机活力迸发的办学体制机制。三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符合各类学校特点的办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第五,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必须把教育作为基本的民生工程置于重要地位,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要抓好校车安全整治工作。各级政府及教育、公安、安监等部门要开展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往返学校车辆的安全检查,加大对校车和集中接送学生的其他客运车辆行驶路线,特别是乡村道路的巡逻管控力度,依法从严查处车辆超员载客、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取缔货车、拖拉机和非法运营客车接送学生。各级教育部门要结合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教育学生不乘坐“黑校车”,学校和家长不租用“黑校车”。中小学幼儿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幼儿和低年级学生校车教师跟车值班制度,坚决杜绝将学生遗忘在车内事故的发生。二要稳步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将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别是D级危房的改造结合、与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结合、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结合、与国门学校建设结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三要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收费、代收费许可和公示制度,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逐步杜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继续推进“阳光招生”,使考试招生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四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严格执行国家教材和课程标准,取消违背教育规律、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规范中小学招生中的加分政策,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五要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改善贫困学生营养水平。

第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加快我省教育对外开放步伐。立足于服务桥头堡建设这个大局,发挥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坚持开放办学、包容吸纳,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一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和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拔尖创新人才。二要加大开办孔子学院、华文学校,互派留学生,加强周边国家小语种教学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三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立面向外国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机制。

第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落实宏观管理的各项措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负总责,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各级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各级领导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扎扎实实为加快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事业办实事、办好事。

高校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创先争优为民服务为抓手,以迎接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为主题,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深入开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篇5:在2009年全省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视频会议上的讲话提纲

魏国东

同志们:

一年一度的高考报名工作即将开始了。我们今天召开这次全省普通高校招生报名工作视频会议,就是全面部署2012年的高考报名工作。刚才普招处、信息处部署了报名的有关工作,我完全赞同,希望同志们会后认真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报名工作,切实做好工作人员的培训

大家知道,每一年度的高考工作都是从报名开始做起,报名工作开始了,就标志着新一年的高考工作拉开了序幕。高考报名是高考工作的起点,是基础性工作。报名工作是否顺利,采集的考生信息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整个高考招生工作能否顺利进行。2011年全省的高考工作顺利、有序,这与全系统所有工作人员的努力和付出是分不开的。现在2012年的高考又要开始了,首先是报名环节,因此,请大家务必把心思转移到明年的工作上来,高度重视报名工作,在操作上注重细节,在管理上讲求质量,在服务上做到贴心。

每年我们都会强调,要重视报名工作,重视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但仍然有个别县区招生考试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能准确理解文件精神,不能按规程操作。2012年我省将首次进行新课改后的高考,对于高考招生方案、政策变化等,各市、县招生考试部门一定要组织所有涉及高考的工作人员认真学习;还要组织学习省里的报名文件、-1-

艺术文件和各类招生简章以及报名程序,掌握政策规定,熟知程序要求。2012年的报名和艺术类专业招生,我们基本上维持了2011年的政策要求,只做了些微调,全系统的同志,一定要加强学习和培训。首先要自己学好,其次要组织基层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对招生政策尤其是2012年有变化的地方要完全掌握,不能误读和曲解。为了与学业水平考试时间错开,今年我们把报名时间提前了5天,各地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参加2012年高考的考生都能够按时参加报名,不出现漏报的情况。2011年普招处重点对绝大多数市的部分县、区和报名点的报名工作进行了督查,发现有的市、县培训工作做得不到位,有的报名点在操作上不够规范,有关材料的存档时间、地点不符合要求,材料也不齐全。这次会议之后,各市一定要结合本地的工作,进行周密的部署和安排,把报名工作组织好。

二、切实抓好考生报名资格的审查工作

报名资格审查是高考报名工作最为重要的一环。做不好报名资格审查工作,当年的高考招生工作就难以有序进行。去年为加强和规范报名资格审查工作,我们下大力制定了《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报名资格审查办法》,经过一年的实行,各市、县和报名点都认为这个办法很好,使报名资格审查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也是通过加强报名资格审查工作,使得去年一千多名不符合对口报名条件的考生没有参加对口报名,使得我们去年的工作得以顺利和有序。加强考生报名资格的审查,是我们的工作职责,也是教育部严格要求的。为此,仍要求各市、县、报名点把报名资格审查工作作为报名工作的重点来抓,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要认真履行招生考试部

门工作职责,严格按照省制定的《报名资格审查办法》,一级抓一级,一环扣一环。

在报名资格审查中,要落实报名资格审查责任制,按照“谁审查、谁负责”的原则,将高考报名资格审查责任明确到岗、落实到人。对中学集体报名的,中学校长、教务主任、班主任教师要层层把关,分级负责;对以社会考生身份报名的,县区招生部门要严格审查其相关证件。尤其对报考对口招生的考生,往届生必须认真审查其毕业证书,应届生必须审查其学籍和新生录取名册,对有疑问的考生,要请相关部门配合审查。对放任高

一、高二学生和不具备报名资格学生报名的招生部门、有关报名点工作人员,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

在报名期间,省里还将深入各市县及报名点对报名资格审查工作进行巡查。各市县招生部门也要深入到基层、到各报名点进行指导、督查,查找报名资格审查存在的漏洞,及时进行弥补和纠正。

三、加强报名信息的安全管理工作

信息安全在招生考试工作中越来越重要,主要涵盖信息采集、交接、保管和使用等环节。

高考报名信息的采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信息是否准确无误、齐全完整,关系到我们考试和录取的组织实施,也关系到考生能否顺利参加考试、录取和入学以及以后的就业。各级招生考试部门一定要全面、细致部署考生报名信息采集工作,对报名软件的使用和容易出现的问题要逐一培训到位。将往年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作为反面事例进行培训。在2011年高考报名

中,经各市申请,我们为372名考生更正了报名信息,主要集中在考生姓名、身份证号、民族、考生类别等基本信息上,如果工作再认真些,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再细致些,对考生的指导再全面些,这些错误就可能避免。这些都是今年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报名信息采集中,不仅要从管理上严格要求,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核查,上报数据前各市、县要先进行自查,将问题提前解决。数据上报后,省、市信息管理人员要按照省有关要求,再认真进行复查,无误后备份、密封。

高考报名信息的安全问题,各市、县招生部门要高度重视起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明确管理职责,确定管理责任人,制定切实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考生的报名信息不丢失、不泄露。我们有的市在这方面有教训,各市、县一定要引以为戒,不要大意。再次强调,未经省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泄露考生的有关信息,违者必究。

同志们,这次会议之后,距离报名开始仅剩10天时间了,各市要抓紧部署,该学习的学习、该培训的培训,该宣传的宣传,以饱满的精神做好报名工作。

篇6:在2009年全省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谱写四川林业建设新篇章

——在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省林业工作会议,是在“十五”胜利结束,“十一五”开始起步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的主题是:总结前五年,展望后五年,谋划新发展,开创新局面。围绕这个主题,我讲四点意见。

一、2005年工作总结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顺利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工作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的《贯彻意见》,坚持依法治林、科教兴林、人才强林、苦干育林、团结护林,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全年完成营造林774.3万亩,为年度计划的129.05%;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27.94%提高到28.98%,增长1.04个百分点,圆满完成了省政府确定的年度目标;实现林业总产值330亿元,为目标任务的117.86%;落实林业建设资金512187万元,比2004年增长3.3%,其中国家投资461262万元,省级资金50925万元,为推动我省林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去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以提高效益为中心,推动林业全面发展。去年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借,推动林业沿着数量与质量并举、更加注重成效的轨道健康发展。

1、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稳步推进。在依法管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国家下达我省天保工程人工造林70万亩,飞播造林90万亩,封山育林360万亩。为提高工程管理水平,针对近几年天保工程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各地和有关部门执行。退耕还林关系到农村工作的大局,我们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退耕还林“五结合”(将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舍饲等配套措施结合)的要求,提出了四川的贯彻意见,为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供了政策保障。去年向国家争取退耕还林指标110万亩、配套荒山造林60万亩、封山育林80万亩,全部完成任务,基本解决了各地因超计划造成的遗留问题。在抓好工程造林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营造各种林木1.37亿株。

2、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成绩喜人。召开了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的保护工作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各地按照会议要求,不断加强保护事业,推进保护区晋级升格和示范保护区建设。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申报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申请大熊猫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以及赠台大熊猫选送等工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大熊猫人工繁育捷报频传,一年之内生产幼仔15胎21只,成活20只,其中卧龙保护区繁殖13胎18只全部成活,创历史新高,取得了连续6年幼仔成活率100%的优异成绩。

3、产业发展提速增效。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纲要》,由省政府下发各地执行。省厅印发了工业原料林培育业、林果种苗业、林产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四大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各地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坚持从实际出发,建基地、扶龙头,立足优势搞开发,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新兴产业。2005年,全省林业第一、二、三产业实现产值190亿元、100亿元、40亿元,同2004年相比,分别增长5.8%、26.4%和39.9%,二、三产业增幅较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特别是我省竹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中央主流媒体的关注,被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型,于7月29日在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播出,引起很大反响。

为加快我省林业产业发展,我们组织21个市、州林业局和省厅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浙江进行专门考察。这次考察活动,使大家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经验,更加坚定了我们搞好林业产业的信心。同时,根据省旅游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决定,由我厅牵头,对21个市、州景区的生态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评价,并写出了专题报告,为省委省政府发展生态旅游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我厅也召开了生态旅游发展座谈会,目的是通过群策群力,进一步理清思路,增添措施,把这个产业不断向前推进。

4、林产品生产经营顺利开展。去年向国家林业局争取人工商品林采伐计划110.4万立方米,比2004年增长26.9%,在84个县开展采伐试点,生产商品材56万多立方米,缓解了木材供需紧张的矛盾,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生产竹笋干等11种主要林特产品24.6万吨,比2004年增长44.5%。进一步规范了木材及其他林产品加工和经营管理。为39家松茸出口企业发放了经营许可证,批准37家松茸出口企业出口松茸1226吨,野生动植物进出口总额13.13亿元,其中出口创汇12.4亿元。

(二)以巩固成果为重点,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随着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1、大力加强森林防火。去年上半年,全省重点林区持续高温、干旱,森林防火形势十分严峻。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安排部署,省厅也及时派出工作组进行督促检查,同时配合省人大对森林防火开展执法检查,积极做好预防工作。特别是5月17日—6月7日,凉山州木里县东孜乡、水洛乡、唐央乡和甘孜州九龙县上团乡接连发生4起重大森林火灾,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国家林业局领导对此作了重要批示,省护林防火指挥部立即启动了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5名厅领导先后赶赴火场第一线,指挥扑救工作。通过省、州联合指挥部精心组织,广大警民连续奋战,成功地扑灭了4场森林大火,实现了科学扑灭林火和无一人员伤亡的预定目标。据统计,全省去年共发生森林火灾232次,受害森林面积3.4万亩,火灾损失率0.18‰,是“十五”期最高的一年,但仍远低于1‰的控制指标。

2、切实开展有害生物防治。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森防方针,根据病虫情发生态势,实施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创新试点工作,首次采用了专用直升机,及时开展森林病虫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全省共发生森林病虫害面积1042万亩,防治面积935万亩,森林病虫害成灾率0.09‰,低于5‰的控制目标。

3、继续强化林地管理。一方面,坚持依法管理林地资源,防止林地流失和逆转。另一方面,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积极出主意,想办法,保证了26个涉及使用林地和采伐林木的重点水电工程、交通工程项目及时办理手续;对12个新上的重点项目,加快了相关手续办理的前期工作。去年经审核审批同意的工程项目,使用林地面积37749亩,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1.17亿元。

4、查处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年来,森林公安、资源林政管理等执法部门共破获各类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8942起,查处8803起,收缴木材1.77万立方米,野生动物115万只,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8400多万元。

(三)以严格执法为抓手,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坚持依法行政,规范管理,进一步拓宽了便民渠道,提高了办事效率,也为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1、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通过健全制度、完善管理、改进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林业窗口各项工作、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及时发布林业政务信息、公开办理事项、开通厅长信箱等方式,进一步畅通了林业主管部门与群众沟通的渠道,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同时,通过《阳光政务》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主要领导与人民群众直接沟通交流,倾听群众呼声,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进行现场解答,督促落实,以实际行动获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好评。

2、认真清理上报林业行政许可事项。依法对涉及林业部门的行政许可项目、设定依据、审批机关、收费项目等内容进行了再次清理,按时上报了43项林业许可事项办事指南。进一步健全行政许可受理制度、审查审批制度、行政执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制度。对各种林业许可事项,做到了条条有答复,及时、优质、高效办理。

3、深入开展两大工程执法监察。按照省委、省政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署,我厅切实履行两大工程执法监察牵头职能,及时召开省级有关部门执法监察联席会议,组织开展了7个市州执法监察循环交叉检查,对3个市退耕还林粮食补助改为现金补助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暗访,督促2个县查处了违反退耕还林政策案件,追究了6人的党纪政纪责任,维护了农民权益,巩固了工程建设成果。

4、规范资金管理。去年是国家林业局确定的“资金安全年”,我厅在积极争取资金的基础上,从严规范资金管理,从立项决策、计划下达、资金拨付、结算支付到报账审核等各个环节,都坚持严格把关。同时加强资金稽查,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回访,保障资金落实到位。对资金到位差和2004年审计退耕还林资金中发现问题的单位进行督办,保证了资金安全运行。

(四)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根据省委安排部署,我厅扎实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厅机关及在蓉直属企事业单位共2332名党员,通过先进性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党性觉悟,增强了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党纪政纪的自觉性。坚持把先进性教育与创“四好”、争一流结合起来,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增强;把先进性教育与建设学习型机关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外学王顺友、内学张和民、奉献在林业活动,行业上下和谐,作风明显改变;把先进性教育与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林业发展、改革和稳定,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五”计划的全面实现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十五”林业建设的成绩和经验

“十五”期间,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这五年,是我省林业发展速度最快、投资最多、变化最大的时期。五年累计成片造林3852.8万亩,为国家计划3813万亩的101%,比“九五”期的2670万亩增长44.3%;封山育林1077万亩,为国家计划1050万亩的102.6%;落实林业建设投资227.5亿元,比“九五”期的82.5亿元增长175.8%;森林覆盖率由24.23%提高到28.98%,增加4.75个百分点。生态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五年初见成效”的目标如期实现。全省呈现出盛世兴林的大好局面。

(一)全省生态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现已进入“治理大于破坏”的新阶段

在果断停止天然林采伐的基础上,继续对全省森林资源实行依法管护,管护面积由2000年国家批准天保工程实施方案的2.88亿亩上升到3.23亿亩(含灌木林),增长12.15%;每年减少森林资源消耗量1100万立方米,5年累计减少5500万立方米,相当于少采伐天然林面积588万亩;森林火灾损失率连续5年控制在0.2‰以下。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同时,加快国土绿化,共计完成坡耕地退耕还林1318.4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231万亩,天保工程公益林及其他造林1303.4万亩,大批宜林荒山、陡坡耕地和疏林地已经披上绿装,沿江沿路到处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根据清查资料,“十五”期间,全省有林面积由17585万亩增加到21028万亩,新增3443万亩;活立木总蓄积由14.65亿立方米增加到15.82亿立方米,增长1.17亿立方米。目前我省森林面积居全国第4位,蓄积居全国第2位。随着森林资源的不断增加,边治理、边破坏的历史结束,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遏制,穷山恶水的面貌得到改变,生态建设进入“治理大于破坏”的新阶段。通过对不同生态区进行定位监测,全省5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2.53亿吨;岷江、涪江每立方米河水的含沙量分别下降64.5%和85%。现有森林资源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定二氯化碳和供给氧气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价值,每年达1332.5亿元。生态面貌的改善,不仅为我省大开发、大开放特别是生态旅游的蓬勃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建设生态四川,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林业产业由恢复性增长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为助农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始终坚持把生态工程建设同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面向市场需求,大力培育后续产业。“十五”期间,落实中央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专项资金、财政贴息资金4.6亿元,支持竹产业、名特优经济林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全省民营投入林业一、二、三产业资金累计达40多亿元,兴办林果、加工、营销等各类企业1万多家。到目前,全省已建立竹资源、速丰林、名特优经济林基地3500多万亩。一批龙头企业相继崛起,其中竹浆生产能力达100万吨以上,纸和纸板生产能力突破140万吨,人造板生产能力60万立方米,木竹地板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平方米。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05年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330亿元,比2000年的119亿元增长177.3%,年均递增22.6%;农民从林业上获得人均纯收入230元,比2000年的126元增长82.5%,平均每年增加20.8元。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而且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十五”期,国家累计投入我省退耕还林资金125.7亿元,按640万退耕农户2400万人口计算,每年户均392.7元、人均104.7元。

(三)森工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推动了林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森工问题是长期困扰我省稳定工作全局的一个突出问题,热点问题多,解决难度大。因而我们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妥善应对集体上访等突发事件,防止了内部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化。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一次性安置森工企业富余人员2.4万余人;去年第一批139户森工企业共豁免银行债务8.08亿元,占我省金融机构已核准13.7亿元的59%。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森工问题,关心林业职工。省上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先后拿出资金约1.5亿元,解决了森工离退休人员死亡丧葬费、死亡职工一次性抚恤金、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职工医疗保险等问题,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去年5月,又在清理政策的基础上,由企业所在市州制订方案,筹措资金,解决退休人员反映最为强烈的统筹项目外费用问题,已经逐步兑现到人。通过这些工作和措施,维护了林区和社会稳定,为企业改革和林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各地抓住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动林区“木头财政”向生态经济转变。阿坝州立足优势资源,把生态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来抓,2001年仅从旅游业中就获得财政收入1.2亿多元,比实施天保工程前“木头财政”收入增加3000多万元。甘孜州坚持实施“旅游兴州”战略,2004年实现旅游收入12.4亿元,占GDp的30.7%,同1998年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二产收入8.9亿元相比,增长39%。生态经济的发展,既增加了地方和群众的收入,又为解决森工问题,维护林区和社会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大熊猫拯救繁育结出丰硕成果

迄今为止,全省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15个,保护面积由280万公顷增加到745万公顷,占幅员的比例由5.78%上升到15.37%,保护区网络体系基本形成,90%以上的珍稀物种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拯救繁育硕果累累。全省现有野外大熊猫1206只,栖息地面积177万公顷,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分别占全国的76%和77%,人工圈养大熊猫146只,占全国的77%,三项都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全世界人工圈养大熊猫188只,其中卧龙就有103只,占54.8%。

(五)在实现重点突破的同时,其他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根据国家林业局的部署和省领导的要求,全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森工体制改革、国有林场改革、林业综合执法改革等试点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势头良好。对外交流与合作全方位展开,5年累计引进外资2.15亿元,派出国(境)外考察350多人次,引进项目国内培训2000多人次,不仅促进了我省林业建设,而且学到了不少先进管理经验。科学技术在推进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十五”期,获得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31项,这些成果为全省林业发展提供了大批种质材料和实用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5%,比“九五”期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实施各类开发和推广项目160多项,建立试验示范面积340多万亩。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行业持续推进,5年来共培训各级各类从业人员250万人次,并形成了一支拥有700多名高级技术人才和5000多名中级技术人才为主的林业专业人才队伍。新建和改建骨干苗圃194个、良种基地90个、采种基地64个,目前林木种苗基地面积已达146万多亩。结合机构改革和林业发展需要,在重点林区建立乡镇林业工作站,非重点林区建立片区工作站,全省基层林业站达到3011个;建立健全科技推广站170个,森林病虫测报检疫站49个,森林公安机构413个。林业系统电子网络体系基本建成,为推进政务公开、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林业建设任重道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十五”期,我省林业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生态状况比较脆弱,现有森林资源分布与结构还不合理,新造人工林质量不高,功能不强;西部高寒山区、干热干旱河谷治理难度大,部分地方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生态灾害仍较严重;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发生频繁,生态建设和保护管理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二是产业发展水平低,大型龙头企业少,中介机构发育缓慢,服务带动能力不强,“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突出。三是经营管理粗放,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投入产出率不高,整个林业经济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粗放型、低效益的增长方式。四是林区交通、通讯、用水、用电等基础设施较差,不适应林业生产特别是防火救灾的需要。五是林业改革、发展、稳定还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特别是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林业建设还任重道远。

通过“十五”期的努力,我省林业既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态状况的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又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基础。新闻主流媒体对我省林业“十五”期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大量报道。回顾这五年的实践,有不少好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一是坚持围绕战略目标,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关于生态建设的总体部署,从维护整个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大局出发,提出了把四川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并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成效。几年来,我们始终围绕这一目标,依靠广大干部群众,依法保护现有森林,大力开展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全省国土绿化步伐加快,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物多样性保护进一步加强,城乡绿化一体化稳步推进。生态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是坚持生态建设优先原则,实行生态与产业“两手抓”。加强生态建设,培育后续产业,是新时期我省林业的两大基本任务,二者相辅相存、相互促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不抓生态,林业就会迷失方向;不抓产业,林业就会丧失活力。因此,必须把生态建设摆在林业工作的首要地位,通过改善生态状况,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创造有利条件;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产业再造和结构调整,实现生态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这是推进“绿川富民建小康”的必由之路。

三是坚持结合助农增收,加快推进林业发展。这些年来,我们坚持把生态工程建设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扶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改善农业基本条件,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坚持“谁造谁有谁受益”,把植树造林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广林草牧、林竹纸、林药间种等多种治理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实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只有把农民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调动农民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林业发展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是坚持实行分类指导,突出区域发展重点。针对我省地域特点和各地优势,我们按照发挥优势、分区突破的原则,将全省分为川西高原区、川西南山区、盆周山区、盆中丘陵区、川西平原区5大区域,对各区域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提出不同要求,实行分类指导。这样作,有利于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分区施策,加快发展。

五是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提高林业管理水平。几年来,我们把中央和省委的指示与林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认真总结,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林业建设管理体系。这就是: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组织管理体系,各项措施相互配套的工程管理体系,执法监察、工程监理、社会监督和检查验收“四结合”的综合监督体系,业主开发、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产业运行体系,等等。这些管理措施,对于推动林业健康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是坚持主动维稳观念,把稳定工作摆在重要地位。我们充分认识到,要搞好林业建设,必须有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我省林业不仅存在较多历史遗留问题,而且还面临体制转换和加快发展的双重任务。特别是森工问题,关系到民族地区和社会的稳定。因而,我们在研究林业问题、部署林业工作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发展这个主题,把维护稳定摆在重要地位,千方百计做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工作,化解矛盾,平息事端。只有把稳定工作做好了,才能保证林业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

三、“十一五”林业发展思路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谱写新的篇章,实现新的目标。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全省林业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的《贯彻意见》,坚持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四川、和谐四川等历史性任务,推动林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根据上述要求,“十一五”我省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建立起布局与结构比较合理,具有多功能、高效益的森林资源体系,力争每年增加森林覆盖率1个百分点,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3%以上,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初步形成类型多样、比例协调、效益良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在改善生态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力争人均超过300元。

基本任务:

——围绕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奋斗目标,依靠全社会力量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在我省布局,每年成片造林达到600万亩以上;建成绿色通道10.5万公里,城市绿化率达到30%以上;全省净增有林面积2920万亩。自然保护区由115个上升到125个,形成布局比较合理、种类比较齐全、功能比较完备的保护网络体系。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大力培育生态经济“双赢”的新型林产业。到2010年,以木、竹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达到2700万亩,年产木材400万立方米、竹片500万吨以上;经济林果及林木种苗基地达到1800万亩。大力发展深加工度、高附加值产品,到2010年,使环保型、功能型人造板生产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制浆造纸能力达到120万吨。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精品,培育生态旅游产业体系;依托成都等中心城市,培育一批林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发展物流、营销等现代服务业。

——结合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施兴林富民工程,建设好五大商品林基地。一是以木材加工业较发达的地区为重点,新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500万亩;二是以制浆造纸企业为龙头,新建竹资源基地500万亩;三是以各类适生区为重点,新建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400万亩;四是以各地中心苗圃、骨干苗圃和城市视野区为依托,新建绿化种苗、花卉和有色观赏植物基地20万亩;五是在川西南山区营建以“小桐子”为主的生物质能源基地200万亩。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有许多有利条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和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党中央把生态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林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加快林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有利于我们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资金、智力和技术,为加快林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全社会对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正在形成一种广泛的共识,人们的绿化意识、保护意识普遍增强,并向更加自觉的方面发展;通过“十五”期的努力,我们不但取得了丰富的物质成果,而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做好“十一五”的林业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为实现“十一五”林业发展目标,应着力采取以下举措。

(一)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建设。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新时期林业工作的首要任务。从我省实际情况来看,生态建设还处于“治理大于破坏”的初期阶段,要巩固和扩大来之不易的成果,需要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建设,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带动林业大发展,广泛开展社会性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加大困难地带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的力度,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和城乡绿化、美化水平,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完善森林的系统功能,构筑规模宏大、稳定高效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使“天府之国”尽成秀美山川,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生态保障。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发展。发展林业产业不仅有利于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多种需求,也有利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要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和产品,推动产业布局区域化、集聚化。积极改进生产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木材消耗结构,大力节约木材、资源和能源。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工业强省战略和我省林业实际,应强化二产,拉动一产,发展三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速度。采取市场牵引、政策导向、项目倾斜等多种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高起点、高质量、高产出的产业示范基地,扶持一批覆盖面广、功能完善、规范高效的中介服务组织,实现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增强综合实力,逐步改变“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努力打造林业经济强省,为增加农民、林业职工和地方收入,扩大城乡就业作出新的贡献。

(三)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体制创新。我省林业改革开放相对滞后,制约了林业的快速发展。必须继续高扬改革开放的旗帜,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举措来促进管理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林业自身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森工企业、国有场圃管理体制等关键环节的改革,更新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办法,消除影响林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断探索和完善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合理流转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激活加快林业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促进规模经营和优势产业的成长。采取更加灵活开明的政策措施,不断改善投融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林业的资源优势与社会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优势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混合所有制林业,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搞好服务,提高科学民主决策和依法行政水平,为加快林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

(四)坚持走科技兴林、人才强林之路。要推动我省林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根本出路在于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集约经营水平。因此,要树立大科技思想,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创新,建立健全大科技支撑体系,从重大决策到规划设计,从生态建设到产业开发,从造林绿化到资源保护,从基础设施到工程管理,都要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要采取项目起步、外出“联姻”、高位“嫁接”等多种途径,发展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产业和产品。努力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行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以智图强”的现代人才理念,加速培养能手型人才,提升职工素质;培养实用型人才,提升林农技能;培养专家型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管理水平。创新人才管理体制,依靠和用好各类人才,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使林业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五)全面实施依法治林的基本方针。进一步落实依法治林的方针,依靠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维护林业生产秩序,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林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制订、修改和完善我省的相应法规,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管理林业事务。深化林业综合执法改革,整合执法力量,提升执法权威。在全省范围完善依法行政的决策机制,林业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政府首长林业建设任期目标考核机制,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严格执行重点生态工程管理制度,林业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法律制度在林业建设中的保障作用。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维护林区和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坚持依法行政,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六)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建设:一是按照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二是完善森林资源监督管理和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体系;三是加强森林火灾预防、林火监测、森林消防体系建设,健全森林病虫害、有害生物入侵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机制;四是加快信息网络系统的优化升级,加大“3S”技术、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应用力度,力争在森林资源消长、生态效益监测、重点工程档案、自然灾害预防、投入产出分析以及产权流转、市场监管等方面实现服务信息化、管理数字化。

四、2006年工作安排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根据国家林业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我省林业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为重点,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

主要任务:依法管好全省3.23亿亩森林资源,保护生态屏障;完成营造林600万亩,力争森林覆盖率提高1%;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360亿元,使产业发展保持快速增长的好势头。

(一)全力搞好生态建设

1、加大力度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理的通知》,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天保工程政府首长负责制、目标管理责任制、森林管护责任制和部门协作制、项目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以及报账制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加强对各种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并按考核实绩对任务和资金进行调控。认真总结工程示范点建设经验,进一步推广社区共管共建的成功模式,调动林区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搞好森林管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调整天保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摸清情况,主动做好工作,确保方案调整平稳过渡,稳定工程投入,并积极争取把1998年以来新增的造林面积纳入管护补偿范围。

2、高标准抓好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是重要的战略举措,需要认真总结完善,切实抓好。因此,必须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精神和我省贯彻意见,按照“巩固成果,确保质量,完善政策,稳步推进”的要求,把巩固现有退耕还林成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并纳入退耕还林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考核。进一步加强对规划设计、造林施工、检查验收、政策兑现、确权发证、抚育管护、效益监测、档案建立等关键环节的管理,高标准搞好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国家退耕还林计划,禁止超计划实施;认真落实退耕还林现金补助政策,确保足额兑现到户;积极推进“五结合”,严禁毁林复耕,稳步提高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效益。

3、抓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坚持围绕大熊猫抓保护,围绕猕猴抓开发,围绕自然保护区抓旅游,依法保护好大熊猫等珍稀物种,有序开展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尽快改变自然保护区“划而不建、建而不管”,界限不清、范围不明的状况,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考核评估和“一区一法”工作。强化湿地保护,推进自然保护区升级和示范保护区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健全和完善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和工作制度,提高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能力和对突发疫情的应对能力。

4、积极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和其他工程造林。充分发挥绿化委员会在国土绿化中的统筹协调作用,积极开展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加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加强绿色通道和城市林业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搞好我省防治规划,明确治理重点,分步组织实施;继续抓好国家级沙漠化治理试点示范工作。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国家尽快启动长防二期工程和石漠化治理工程。

5、加强营造林质量管理。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强化营林措施,大力营造合理密度的混交林、复层林,使混交林在新造林面积中达到30%以上。采取有效的技术经济措施,因地制宜搞好低产林、低效林改造和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特别要下功夫加大种苗质量监管力度,提高良种使用率和苗木质量。加速推进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全面完成林木种苗地方标准制定工作。

(二)发展壮大林业产业

1、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纲要》。以《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纲要》为指导,在优化生产布局、发挥区域优势的前提下,选好当家树种和优质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商品林基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结合城乡绿化一体化,努力打造城郊森林公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采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逐步延长产业链。有条件的地方,应以建设大企业、培育大产业为目标,联强联大,优化重组,深度开发,尽快形成有较强竞争力和明显经济效益的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推进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推动生态旅游业发展。认真贯彻全省生态旅游发展座谈会精神,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四川生态旅游业发展意见,明确发展思路、基本政策和主要举措。各市、州要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及其他重点景区为依托,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并与当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围绕省上和各地确定的精品线路,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开发。在稳定林木林地所有权、依法行使管理权和严格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放活经营权,推进生态旅游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3、加强产业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发展,关键在于抓好项目建设。因此,要努力包装一批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将省上确定的四大产业,特别是竹产业、人造板、装饰材料、木质原料林、生物质能源、油橄榄、核桃、花椒、生态旅游等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转化为一个个具体项目,以项目吸引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使林业产业在更高的平台、更宽的领域加快发展,做强做大。今年要采取更多更好的措施,确保拿出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尽快申报一批,积极引进一批,抓紧储备一批,有条件的及时开工一批,把“十一五”项目建设从一开始就抓得扎扎实实,抓出良好成效。

4、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用好用活中央、省上关于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整合林业开发资金,有计划地安排好资源培育项目,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企业与林农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林农生产原料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带动能力。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原则,创造条件,加强指导,大力培植服务合作型、专业协作型、产销合同型、股份开发型等多种形式的林业经济联合体和重点产业行业协会,积极构建“协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发挥中介机构在衔接产销、抵御风险、提供技术、调节利益关系等方面的作用。

5、加强统计信息管理。认真做好林业产业统计制度的研究和试运行工作,注重林业产业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加强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与评价,优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建立林产品评价体系,适时发布林业产业政策、产品类型、技术规格等方面的动态信息,引导社会资金、金融资金向优势产业聚集,指导企业生产适销对路和有市场前景的产品,获取最佳效益。

(三)推进林业改革开放

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要精心运筹谋划,抓住林业产权制度这个关键,在认真总结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指导,周密部署,规范管理,扎实推进,把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引向深入。积极探索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和森林资产融入市场的有效途径,推进森林资源向森林资本转变。建立健全有资质的资源评估机构,抓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推动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为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奠定良好基础。

加大森工企业改革力度。进一步优化企业劳动用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干部职工的创造活力。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改革森工现行管理体制,通过天保工程和发展后续产业,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配合有关部门,积极争取政策,妥善解决好职工社会保障等问题,维护职工权益,构建平安林区。

加强对国有林场改革的指导。开展全省国有林场基本情况调查,认真做好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的界定工作。合理开发优势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编制国有林场扶贫开发规划,支持贫困林场利用扶贫资金发展生产,逐步改善生活条件。根据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意见,提出我省国有林场改革的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

继续做好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按照“坚持两个相对分开”、“权责一致”、“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积极创新林业行政执法机制,整合队伍,理顺职能,健全制度,以多头分散执法向集中综合执法拓展为目标,逐步建立起权威、高效、规范、廉洁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提高林业依法行政水平。

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坚持把招商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作为全省林业对外开放的重点,拓宽视野,创新方式,主动出击,增强实效。要树立“林业以外都是外”的观念,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力争在引进资金和技术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优化政策,搭建平台,推出一批上规模的产业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优势资源开发,高起点、大手笔推动林业产业建设。继续监管和协调现有国际国内合作项目的执行;积极开展森林碳汇国际合作和生物质能源招商引资项目的规划和启动实施工作。

(四)增强林业发展动力

1、坚持实施科教兴林。按照“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超前研究,解决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和成果转化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促进科技融入工程造林、商品林培育、林产品精深加工等各个领域,提高林业的科技含量。抓好林业标准的制订、修订和实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3S”管理系统和资源数据库建设。继续抓好生态效益监测。积极探索科技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项目绩效评价制,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先导型企业,为林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竞争择优机制、综合评价机制、激励保障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加大人才开发培养力度,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有计划地开展对林业行政管理人才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加强对林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抓好林业企业管理人才的培训,提高经营开拓能力。特别要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培养各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和农村林业实用人才,引进急需人才,造就拔尖人才,为林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3、积极争取有关政策。积极争取林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建立产业开发资金,推动林业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强对森工企业、国有林场的调查研究,配合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改革发展的扶持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基层林业工作站的布局,整合力量,加强建设。深入研究育林基金管理改革中有关新问题、新措施,配合国家尽早出台《育林基金管理办法》;继续做好森工第二批债务、世行贷款剩余到期债务的豁免工作,为林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五)强化执法监督管理

1、加强行政执法。深入贯彻《全面推进依法治林实施纲要》,落实林业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林业行政执法管理,开展林业行政执法检查。制订我省林业“五五”普法规划并组织实施。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提高行政许可效率,做好林业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答复、行政复议等各项工作。加强对重点工程的执法监察,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2、加强资金管理。认真落实资金管理责任制、违纪违规问责追究制、项目申报审批、物资采购和大额资金支出集体审批制,建立项目绩效评价制等制度,从源头上加强资金管理。继续抓好种苗工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火险区、森工非经营性项目等基建工程的竣工验收,尽快发挥投资效益。进一步加大资金监管力度,重点选择资金管理混乱、问题较多的地区和单位,以及前些年从未接受国家、省、市三级检查的“盲区”进行稽查,切实增强各地各单位的资金安全意识。加大资金审计和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的工作力度,维护资金安全。

3、加强资源保护管理。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严格执行“十一五”采伐限额,严格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切实加强林木采伐管理,规范木材运输、加工和经营秩序。充分发挥森林公安等执法队伍的作用,强化林区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依法打击破坏森林、林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森林防火工作,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开展火灾隐患整治行动,发现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完善并严格执行森林火灾应急处置方案,加强重点火险区的监督指导和林区火源管理。搞好森林防火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森林火灾的综合防控能力。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认真落实国家林业局《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和《重点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本地应急机制。贯彻“预防为主、促进健康”的方针,加强林业外来有害生物防治,搞好动态管理。

(六)提高机关执行能力

认真学习、贯彻和遵守党章,巩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不断增强党性。完善机关思想、组织、制度、作风、业务建设的各项措施,提高机关服务水平和执政能力。各级机关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善于抓大事、谋全局,把林业的发展放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吃透“上情”,熟悉“外情”,掌握“下情”,把握工作主动权。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群众参与、专家论证、集体决定”的工作机制,把各项重大决策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形成上下一心干事业的强大合力。始终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抓重点、攻难点,解决好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推动各方面的工作有序进行,高效运转。加强林业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政务信息和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林业的地位和作用,宣传林业的成就和经验,宣传林业的政策和法规,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为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强化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宗旨意识,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紧密结合实际,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时刻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安全生产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其他热点问题,从小处着想,从实处着眼,为群众办好事,解难题,从源头上夯实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林区的群众基础,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认真贯彻中纪委、省纪委六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五不许”、“六不准”和政府采购等规章制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以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形象体现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密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上一篇:中班艺术教案《我们来做好朋友》下一篇:化工工艺专业理论试题(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