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议

2024-08-27

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议(共8篇)

篇1: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议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项增加农业投入,壮大农业产业,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的惠民工程。河北省唐山市于2006年开始试运作以来,取得初步成效,减少了各种灾害给农户带来的损失,提高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但就目前运行情况看,其综合效应尚未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如何更好地运用政策性农业保险帮促农业发展,满足农业及农民抵御灾害的需求,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开展的由政府提供保费补贴的特定农作物、特定养殖品种的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主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农产品,政府以财政补贴为主要推动手段,从而增强农民应对灾害事故的能力。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稳定农村社会生活、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确保农业安全的需要

农业是受自然制约因素较多的高风险产业,唐山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各类突发性自然灾害经常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此外,市场风险、社会风险等非自然性风险的不确定性也极大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安全。由于农业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基础,因此,必须通过农业保险分散风险功能和补偿机制,迅速恢复农业生产能力,确保农业安全。

2、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现代农业是在农业领域推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逐步使农业从全自然农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提高人类规避和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不论是在农业土壤改良,良种研究、农业科技运用等方面,还是在发展农业环保、生态农业等方面,都需要依靠农业保险,特别是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保障与支持。

3、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农业保险是一种分散农业风险的经济补偿制度,通过投保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预期,获得相当的经济补偿,从而给农民收入安了个“稳定器”和“助推器”,确保农民利益。由于没有了后顾之忧,农户就敢于投入大量的资金发展农业,从而加快农业生产产业化和现代化,增加农业效益,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

4、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

唐山农产品种类齐全,是京津和东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但同时农产品面临国内、国际双重市场竞争的压力逐年增大,政府可以运用农业保险这一“绿箱政策”对农业生产提供各级财政补贴,促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在巩固国内农产品市场地位的同时,还可以实现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出口创汇农业。

5、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构建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农业生产投资的风险预期,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促使广大农民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一个繁荣、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唐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展情况

唐山市是农业大市,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据统计,2009年我市受灾面积44万亩,成灾面积26.7万亩,因灾损失超过5亿元,因此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尤显重要。目前我市开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有能繁母猪、奶牛、小麦、玉米、棉花五种,按照“低保障、广覆盖”原则,基本实现了全市覆盖。2009年唐山市有3家实力较强的公司积极参与了服务“三农”的体系建设工作,即人保财险唐山分公司、中华联合财险唐山中心支公司与人保财险曹妃甸分公司,他们相继在各县(区)建立了农业保险服务体系,有效的解决农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多年盈利,一灾亏损”和“多年致富,一灾致贫”的问题。2009年,这三家保险公司共承保能繁母猪30万头、奶牛5万头、小麦100万亩、玉米104万亩、棉花11万亩,各类保费收入共计7180万元。理赔方面,能繁母猪理赔数量11557头,、奶牛理赔4573头、小麦理 赔655万元,理赔金额合计4127万元,将保险服务延伸到种植业与养殖业,较好的发挥出了保险的抗风险 的补偿功能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收到了参保农户的欢迎。

二、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风险意识淡薄。农业生产长期“靠天吃饭”,农民大部分没有风险防范意识,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理解不透、认识不足,即存在侥幸心理,又担心参保手续繁琐、理赔程序复杂,交了保费害怕得不到保障,参保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市参保险种除能繁母猪的承保率达到80%、小麦为60%外,玉米、棉花的承保率只有7%、奶牛18%。

2、保险品种较少。目前我市由财政部门提供保费补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有能繁母猪、奶牛、小麦、玉米、棉花等,在我市种植面积也比较大的农作物如水稻、大豆、花生等,则没有列入补贴险种范围。

3、勘赔定损难。由于农业灾害季节性较强、损失勘定时间短,不可预见因素多,如果没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仲裁机构,灾害损失难以确定,加之部分农民受灾后有等待政府救济的思想,赔偿容易出现理赔纠纷。

4、农业保险成本高。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空间的分散性、时间的季节性、定损的复杂性,造成了农业保险的高成本性,农业保险需要比一般城镇保险付出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5、法律法规缺失。由于农业保险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予以扶持,地方也没有管理条例,农业保险的业务开展所依靠的是上级有关部门的红头文件,诸多问题形成了法律真空。如果国家没有补贴,一旦遇到大灾之年,保险公司有可能出现赔付不起的尴尬地位。而从国外来看,农业保险都是政府支持的。在美国,农作物保险的保费50%以上都是由政府承担的;在日本,依据不同的农作物,政府的保费补贴甚至高达70%以上。

农业保险是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化解农业灾害损失、创造良好农业生产环境的一项制度创新,是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措施的重要手段,是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因此,农业保险的发展以及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一是政府及保险公司要通过新闻媒体、广告、宣传单、保险咨询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做实做细工作,让农户了解政策,提高认识,主动参保。二是加强部门联合,加大培训力度,在基层培训既懂保险、又懂农技、气象的人才,让他们成为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 5 得力助手。三是依托省政府今年实施的粮食核心示范区工程,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扩大种粮农户的承保率。

2、创新投保组织形式。坚持尊重农户意愿与提高组织程度相结合,鼓励以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为载体,或以乡为单位,组织农户统一投保。可充分发挥基层站所贴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跟农民打交道多的优势,组织做好保险工作,方便群众,切实提高参保率。

3、完善保险政策。一是增加保险品种。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扩大水稻、花生、大豆等险种的试点面,只要农民有需求,报批后都可纳入试点,还可增加蔬菜、生猪养殖等地方特点保险品种,实行总补贴额度管理,即由各县选择险种,报批后在全市的总补贴额度内统筹补贴保费。二是提高保费补贴比率及保险金额。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补贴力度,逐步把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提高到占当年农业增加值的一定水平,以后逐年适当提高补贴比例。逐步提高所保标的保险金额,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吸引力。

4、加强保费补贴政策同农业信贷及其他支农政策的结合。一是加大与支农政策的结合,在当前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各种支农补贴政府运行成本较高,农民取得补贴用于农业开支方面少的情况下,中央可调整补贴方式,将给农户的支农直接补贴转换成保险等其他方式,即将直补资金用于现由个人负担的农业政策性保险保费,这样既可体 现支农资金的效果,又可节约行政成本,还可将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率提高,提升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加大与农业信贷的结合,可以由保险公司担保农户向银行贷款暂付保险费。

5、优化保险服务。可以通过增加网点,聘请人员等方式充实保险组织体系,加大人员、经费投入,创新保险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在承保、防灾防损、查勘定损、理赔等各环节提供优质服务。尤其是在灾情发生后,保险机构要第一时间内及时上门,主动服务,减化手续,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赔,使农民切实感受到参保的好处。

6、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配套政策,保障保险支出的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明确保险费的补贴和经营管理费补贴、在发生巨灾损失条件下的财政支持等,切实保障保险费用支出,激发各部门及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通过试点和完善,让政策性农业保险发挥综合效应,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广覆盖”,成为农民、农业的“保护伞”。

篇2: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议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第1046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中国保监会会同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办理 提 案 人:沈瑾

主 题 词:金融,农业,保险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项增加农业投入,壮大农业产业,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的惠民工程。目前综合效应尚未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如何更好地运用政策性农业保险帮促农业发展,满足农业及农民抵御灾害的需求,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开展的由政府提供保费补贴的特定农作物、特定养殖品种的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主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农产品,政府以财政补贴为主要推动手段,从而增强农民应对灾害事故的能力。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稳定农村社会生活、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确保农业安全的需要

农业是受自然制约因素较多的高风险产业,唐山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各类突发性自然灾害经常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此外,市场风险、社会风险等非自然性风险的不确定性也极大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安全。由于农业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基础,因此,必须通过农业保险分散风险功能和补偿机制,迅速恢复农业生产能力,确保农业安全。

2、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现代农业是在农业领域推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逐步使农业从全自然农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提高人类规避和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不论是在农业土壤改良,良种研究、农业科技运用等方面,还是在发展农业环保、生态农业等方面,都需要依靠农业保险,特别是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保障与支持。

3、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农业保险是一种分散农业风险的经济补偿制度,通过投保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预期,获得相当的经济补偿,从而给农民收入安了个“稳定器”和“助推器”,确保农民利益。由于没有了后顾之忧,农户就敢于投入大量的资金发展农业,从而加快农业生产产业化和现代化,增加农业效益,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

4、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

农产品面临国内、国际双重市场竞争的压力逐年增大,政府可以运用农业保险这一“绿箱政策”对农业生产提供各级财政补贴,促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在巩固国内农产品市场地位的同时,还可以实现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出口创汇农业。

5、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构建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农业生产投资的风险预期,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促使广大农民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一个繁荣、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风险意识淡薄。农业生产长期“靠天吃饭”,农民大部分没有风险防范意识,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理解不透、认识不足,即存在侥幸心理,又担心参保手续繁琐、理赔程序复杂,交了保费害怕得不到保障,参保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市参保险种除能繁母猪的承保率达到80%、小麦为60%外,玉米、棉花的承保率只有7%、奶牛18%。

2、保险品种较少。目前我市由财政部门提供保费补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有能繁母猪、奶牛、小麦、玉米、棉花等,在我市种植面积也比较大的农作物如水稻、大豆、花生等,则没有列入补贴险种范围。

3、勘赔定损难。由于农业灾害季节性较强、损失勘定时间短,不可预见因素多,如果没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仲裁机构,灾害损失难以确定,加之部分农民受灾后有等待政府救济的思想,赔偿容易出现理赔纠纷。

4、农业保险成本高。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空间的分散性、时间的季节性、定损的复杂性,造成了农业保险的高成本性,农业保险需要比一般城镇保险付出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5、法律法规缺失。由于农业保险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予以扶持,地方也没有管理条例,农业保险的业务开展所依靠的是上级有关部门的红头文件,诸多问题形成了法律真空。如果国家没有补贴,一旦遇到大灾之年,保险公司有可能出现赔付不起的尴尬地位。而从国外来看,农业保险都是政府支持的。在美国,农作物保险的保费50%以上都是由政府承担的;在日本,依据不同的农作物,政府的保费补贴甚至高达70%以上。农业保险是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化解农业灾害损失、创造良好农业生产环境的一项制度创新,是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措施的重要手段,是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因此,农业保险的发展以及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一是政府及保险公司要通过新闻媒体、广告、宣传单、保险咨询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做实做细工作,让农户了解政策,提高认识,主动参保。

二是加强部门联合,加大培训力度,在基层培训既懂保险、又懂农技、气象的人才,让他们成为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得力助手。

2、创新投保组织形式。坚持尊重农户意愿与提高组织程度相结合,鼓励以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为载体,或以乡为单位,组织农户统一投保。可充分发挥基层站所贴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跟农民打交道多的优势,组织做好保险工作,方便群众,切实提高参保率。

3、完善保险政策。一是增加保险品种。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扩大水稻、花生、大豆等险种的试点面,只要农民有需求,报批后都可纳入试点,还可增加蔬菜、生猪养殖等地方特点保险品种,实行总补贴额度管理,即由各县选择险种,报批后在全市的总补贴额度内统筹补贴保费。二是提高保费补贴比率及保险金额。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补贴力度,逐步把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提高到占当年农业增加值的一定水平,以后逐年适当提高补贴比例。逐步提高所保标的保险金额,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吸引力。

4、加强保费补贴政策同农业信贷及其他支农政策的结合。一是加大与支农政策的结合,在当前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各种支农补贴政府运行成本较高,农民取得补贴用于农业开支方面少的情况下,中央可调整补贴方式,将给农户的支农直接补贴转换成保险等其他方式,即将直补资金用于现由个人负担的农业政策性保险保费,这样既可体现支农资金的效果,又可节约行政成本,还可将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率提高,提升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如2004年以来实行的良种补贴政策,2009年以后对玉米、小麦、水稻、棉花良种补贴实行全覆盖,以实际种植面积向农民发放补贴,实际上是将对粮食等作物的补贴扩大为对整个农业的补贴,对农民“撒胡椒面”式的全员补助,分散了补贴目标,且每亩补贴十几元,占粮食价格的比重极小,难以形成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机制。

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2010年全市良种补贴金额为9700.2万元,补贴面积900.8万亩,平均每亩补贴10.77元,当年粮食亩产为434公斤,每亩补贴平均到每公斤粮食不过2.5分钱,效果不明显,而且由于运行成本较高、补贴面积不易核实、农资成本上涨等原因,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能力有限。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办理农业保险入手,由保险公司负责核实田亩数,农业、财政等部门参与,保险费用从补贴资金中扣除,以此为依据,据实发放国家良种补贴资金,就是将国家良种补贴资金的发放与商业化运作联系起来,既解决了公平问题,又解决了效率问题,有利于提高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是加大与农业信贷的结合

可以由保险公司担保农户向银行贷款暂付保险费。针对目前农村贷款难的问题,各地可选择具有当地特色和种植规模的农产品品种,实行特色品种种植小额信贷组合保险产品,将农业产品及设施、借款人信用及政策性农业保险组合,明确银行是保险赔付的第一受益人,即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又加大了对借款农户的风险保障,一举两得。

5、优化保险服务。可以通过增加网点,聘请人员等方式充实保险组织体系,加大人员、经费投入,创新保险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在承保、防灾防损、查勘定损、理赔等各环节提供优质服务。尤其是在灾情发生后,保险机构要第一时间内及时上门,主动服务,减化手续,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赔,使农民切实感受到参保的好处。

6、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配套政策,保障保险支出的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明确保险费的补贴和经营管理费补贴、在发生巨灾损失条件下的财政支持等,切实保障保险费用支出,激发各部门及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通过试点和完善,让政策性农业保险发挥综合效应,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广覆盖”,成为农民、农业的“保护伞”。

篇3: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议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指国家在财政、税收等政策上给予扶持, 对种植业、养殖业等在生产中遭受特定事故或动物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补偿的保险活动。农业保险是为国家某特定社会、经济方针政策的经济保障制度提供服务的保险, 是市场化的农业救济或农业保护手段。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本质是为协调保险主体间的利益冲突, 进行价值平衡和选择, 其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依赖性很强, 其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的完善, 其立法的意义远超出一般的商业性保险立法。

二、我国农业保险的立法缺失及成因分析

(一)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立法现状

2002年通过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修正案》46条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和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立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互助合作保险组织。2009年10月施行的新《保险法》186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在国家积极推进政策试点的今天, 我国至今没有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 农业保险经营一直无法可依, 法律法规建设的缺位, 极大的影响了农业保险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二)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缺失的原因

1. 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性质认识不足

对农业保险政策性质的认识是影响其立法进程的关键因素, 很多人认为农业保险和普通商业保险没什么不同, 有规范商业性保险的《保险法》即可, 从而否认制定单行的农业保险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意义和价值, 事实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质是农业保险从一般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单独立法的重要根据。

2. 农村法制建设落后的影响

法律是法治的基本依据。目前, 我国有关“三农”的立法虽然也在逐步完善, 但各项法律制度还不太健全。我国有关农业方面的立法更是严重滞后, 农业法律分布不均匀, 农业立法极其薄弱, 农业法律体系还很不完善。在整个“三农”立法滞后的时代背景下, 开展农业保险立法是大势所趋。

3. 对农业保险立法先行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人认为农业保险在实践中还有太多现实问题未解决, 现在为其立法尚早, 但农业保险政策扶持的缺失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不以法律的形式及时明确政府的政策扶持, 农业保险将很难得到发展, 在实践中摸索解决更无从谈起。从国外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视角和农业保险制度变迁考察, 农业保险立法的意义比一般的商业性保险立法的意义更为深远。实践证明, 农业保险立法先行是其发展的关键。

通过以上几方面对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立法缺失及原因分析,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即在我们进行立法构建的过程中, 必须首先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及其在国家农业保护制度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还要切实提高农民的农业保险意识和正确的法制观念, 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农业保险立法奠定初步的基础。

三、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的基本构想

农业保险立法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在于对具体法律制度的构建。本文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及农业保险对法律保障的需求, 初步设计了农业保险法的主要内容。在确定农业保险立法目的的前提下, 具体从农业保险的组织经营、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农业保险的监督管理及农业保险的法律责任等主要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 立法目的和原则

根据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状况及实际生产水平, 农业保险立法目的宜确定为:规范农业保险活动, 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维护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农业保险立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笔者归纳出如下三点:

1. 政府扶持原则

国家需要采取各种措施, 主导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及相关制度, 对农业保险在经济与行政上给予适度支持。

2. 多种保险机制相结合原则

在立法中, 需建立和运用商业保险机制、国有保险机制和互助合作保险机制, 并使其相互配合, 协同发展。

3. 不同主体利益统筹兼顾原则

农业保险计划承载着农业保险组织、农业生产者和国家等不同主体的利益。三者利益在根本上一致, 但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利益。制定和推行农业保险计划必须统筹兼顾三方利益。

(二) 建构农业保险的组织经营体系

农业保险的组织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等。各部应各司其职, 并相互支持和配合, 建立协调沟通机制, 内在的统一于组织管理体系之中。农业保险要建立全国相对统一的, 主辅结合的多元化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三) 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

将农业保险管理机构、经营者和投保人之间的关系法制化, 明确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 是农业保险立法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政府的权利和责任

农业保险是政府支持农业的战略性政策工具, 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政府在法律等多方面的支持。我国农业保险立法应该明确政府在农业保险体系构建中的责任, 如制定保费补贴的标准、制定法定强制保险的标准、特大灾害发生时的特别救助措施等。同时政府作为股东, 在农业保险中由国资管理或经营部门承担出资人职能, 及作为给付补贴者审核保单的职能, 包括审核补贴标准和补贴使用情况等。

2. 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

保险人义务:在总体保险业务中农业保险必须达到相当的比例;专业保险公司要在贯彻微利或基本弥补经营费用的原则下设计农业保险产品;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保险人权利:经营农业保险的专业性保险公司有权得到政府的税收优惠和补贴, 在特大灾害发生时有权得到特别救助。

3. 投保人的权利和义务

投保人责任:农民依法购买强制性农业保险的责任。在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或享受政府补贴等方面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获得政府补贴贷款时须购买农业保险。投保人的权利:投保人在因保险风险受损时可获得相应保险金补偿;投保人在购买农业保险时, 根据所购买产品的内容可享受政府补贴。

(四) 规范农业保险的监督管理

我国应尽快建立独立的农业保险监督管理体系。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各级人民政府各司其职、负责有关农业保险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相互配合支持, 建立协调沟通机制。

(五) 法律责任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顺利推行离不开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制度中的法律责任包括经济法责任和援用法律责任。经济法责任主要包括资格罚、精神罚、财产罚和行为责任, 援用法律责任包括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对违反本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规范的个人和单位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均应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对违反刑法的个人和单位, 应承担刑事法律责任。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亟需建立, 作为一种农业发展和保护制度, 其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依赖程度很强, 其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的完善。各国在发展农业保险时多为立法先行, 给予充分的法律保障。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在立法思路上可以采用渐进的方式, 加快农业保险立法进程, 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从而更好的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文丽.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李军.农业保险的性质、立法原则及发展思路.中国农村经济.1996 (1) .

[3]庹国柱, 朱俊生.关于农业保险立法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中国农村经济.2007 (2) .

[4]王德宝.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农村金融研究.

[5]王俊凤.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问题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6]彭钊.我国农业保险立法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黎已铭.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篇4: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议

一、上海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一)上海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上海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试办过农业保险,期间曾一度停顿、停办。改革开放后,农业保险重新恢复,特别是自1991年开始,实行了政府组织推动、保险公司代理的运作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上海市农业保险的稳步发展。回顾近三十年的探索实践,上海市农业保险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基本恢复阶段(1982—1990年)。

由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按照商业化运作模式开展农业保险,但规模很小,保险范围仅是部分畜禽生产自然风险保障。

2.探索发展阶段(1991—2003年)。

市、区(县)成立两级农业保险推进委员会,并实行以区(县)为单位,单独立账,独立核算,由地方政府推动,保险公司代理,结余留地方,形成农业保险风险基金的管理体制。保险范围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建房保险,但规模有限,年均保险金额占上海农业年均总产值30%左右。

3.专业保险公司经营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

组建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采取“政府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实行法人治理,专业经营,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保险范围已基本覆盖全市农业生产领域,保险保障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上海农业保险财政政策发展历程。

1.从2004年上海市成立专业农业保险公司以来,财政部门把支持农业保险作为创新支农机制,丰富和完善农业风险控制管理的重要手段,实行“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自愿投保”管理方式,在全国率先推出农业保险地方财政补贴政策,有力地促进农业保险发展。

2.为加强信贷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支持,2008年,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本市进一步加强信贷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意见》,市、区县两级财政设立了支农贷款担保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市财政局、市农委联合保险公司开设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50万元以内的融资贷款担保(2011年起已调整为100万元以内),上海农村商业银行提供专项贷款。一旦贷款出现损失,政府承担贷款损失90%,安信农保承担贷款损失10%。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贷款担保方式,有效解决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融资难问题。

3.2009年,在梳理分析上海市农业保险政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市财政局会同市农委下发了《关于完善本市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通知》,将农业保险按照种植业、养殖业、其他三大类重新进行分类,共有20个农业险种纳入补贴范围,并对不同类型险种按40—80%比例实行差别保费补贴政策。

4.2011年,上海市开展实施蔬菜供应“淡季”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工作,将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分为“冬淡”和“夏淡”两个险种,其中“冬淡”保险品种为青菜,“夏淡”保险品种为青菜、鸡毛菜、米苋、生菜、杭白菜五个品种。实现了农业保险从保自然风险向保市场风险转变,并将财政补贴比例提高到90%,对保障地产绿叶菜生产,稳定市场价格发挥了积极作用。

5. 2013年,出台了关于完善2013—2015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重点完善以下政策内容。

(1)调整财政补贴险种。一是为促进种源农业发展,将杂交水稻制种等3项险种纳入补贴范围。二是为强化涉农财产投保意识,将菇棚、防虫网等纳入设施类补贴范围。三是为完善政策覆盖范围,将绿叶菜保淡价格保险并入农险体系。四是根据市绿化局意见,林业险不再纳入农险范围。

(2)调整补贴险种保额。新一轮政策的补贴险种共计21项。本着既实事求是又有利于提高理赔标准和保障水平的原则,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农户投保意愿等因素,除约10%的新险种需新定保额外,拟将约80%的险种保额适度上调,约10%的险种保额不作调整。

(3)提高部分险种的补贴标准。综合考虑中央和市政府关注重点、民生关联度等因素,拟将中央财政对上海市6个补贴险种的财政补贴标准统一调至80%,确保符合中央补助要求;将蔬菜、大棚设施等两个险种的补贴标准从50%调至60%;将水产养殖险种的补贴标准从40%提高到60%。

(4)调整市级财政承担比例。为鼓励区县因地制宜做好补贴工作,中央补贴的6个险种,拟由中央和市两级财政全额承担补贴资金,区县财政在不减少本级补贴力度的前提下,将富余额度用于本地特色经济作物、市财政补贴外险种、自行提高配套比例等保费补贴。此外,鉴于奉贤区农业比重较大且财力较弱,拟适当降低其配套比例,享受金山区政策。

(5)完善管理机制。一方面,强化预算编制、信息公开、资金监管、违规惩戒和绩效评价等管理要求。另一方面,为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市财政年初结合上年清算情况,按预算一次拨付补贴资金到区县财政,同时,市财政、市农委将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各区县投保情况进行审计清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保险财政保障体系仍不健全。

1.保险金额较低,离农业生产成本尚有一定差距。

目前,农业保险中央财政补贴以保障直接物化成本为目标,全国其他省份的农业保险保额按照直接物化成本确定,保险金额很低。上海地区在直接物化成本的基础上,增加考虑了人工成本和地租成本等生产成本要素,保险金额相对较高,领先全国水平,如水稻保险,全国平均保额在400—600元/亩,上海达到了1000元/亩。总的说,上海农业保险的保障金额相对全国其他省市来说是较高的,但与上海都市型农业的高投入、高产出来比,目前的保障程度还显不够。现行农业保险政策,保障金额接近实际产值或达到生产成本的险种只占全部险种1/3,其余2/3的保险险种,享受财政补贴的保障金额与实际产值之间差异较大。

篇5:完善农业保险支持政策的建议

但是该政策仍需改进完善,以下有几点完善建议:

一、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也是我国合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完善农业保护体系,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和国际竞争实力的必要措施,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镇村干部和保险公司应深入农村中去,一边开展形象生动的宣传活动,以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提高农险的有效需求;一边进行细致的调查,了解农民的需求,以提供出供需适路的农险险种,制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保险费率。对于农民投保自筹缴费,可以尝试将农业保险与农业补助资金联系起来,还可以从保险理赔或救灾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出来“以险养险”,增加农保险保费的筹资渠道。

二、加快农业保险经营体制的改革,完善投保组织体系

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一般采取的是政府支持、保险公司参与的方式操作。以能繁母猪保险为例,就涉及到畜牧、兽医、防疫、保险、财政和乡镇村等多个部门和组织。

通过创建新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调整保险产业结构,不断扩大农业保险发展规模,尽快形成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由国家组建政策性农险机构——中国农业保险公司,贯彻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经营管理国家农业风险基金,监督管理基层农险机构,并作为最后保险人接受其他农业保险机构的分保。民政部门、地方政府采取自办或与中国农业保险公司合办的形式建立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此外还应允许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险业务,但要接受中国农业保险公司的业务指导和资金帮助,其经营行为必须符合农险经营的有关政策和规范。要成立一个由各部门参与组成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导协调机构,这一机构应得到相关人员编制和经费,并作为常设机构而存在。

坚持尊重农户意愿与提高组织程度相结合,鼓励以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为载体,或以乡为单位,组织农户统一投保。可充分发挥基层站所贴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跟农民打交道多的优势,组织做好保险工作,方便群众,切实提高参保率。

三、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给予农业保险更多政策优惠

(1)增加保险品种。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扩大水稻、花生、大豆等险种的试点面,只要农民有需求,报批后都可纳入试点,还可增加蔬菜、生猪养殖等地方特点保险品种,实行总补贴额度管理,即由各县选择险种,报批后在全市的总补贴额度内统筹补贴保费。建议将更多防灾抗灾财政资金转换为保险费补贴,利用保险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保障水平;增加自然灾害保险费补贴范围,发挥财政补贴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2)提高保费补贴比率及保险金额。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补贴力度,逐步把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提高到占当年农业增加值的一定水平,以后逐年适当提高补贴比例。逐步提高所保标的保险金额,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吸引力。

四、加快农业保险基金和再保险机制建立,完善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体系

政府不可能承担全面开展农业保险的全部的巨额补贴负担,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体系的建立,是确保农业保险稳定经营,促进农业稳定生产,农村稳定发展的必要选择。应当通过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在整个国内保险市场上乃至整个世界保险市场上分散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此外,农业巨灾证券化体系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方式。

农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可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建立国家和省市两级农业保险发展基金来支付农业保险的补贴,各级政府财政每年拨出一定的资金设立农业保险基金,用于补贴保险部门的超额赔偿款及适当补贴农民的部分保险费。同时健全再保险机制,再保险机构可以由中央政府建立,如国家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也可以由其他经审批的保险或再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业务,再保险机构为商业性保险公司分保,从而使风险在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分散,减少商业性保险公司的风险责任,特别是避免特大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

例如,美国和政府对本国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由联邦政府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在中央建立再保险基金,向开展农作物保险的保险人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再保险责任按赔付率分段确定,目的是既向各私营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不超过115%),又限制农作物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不高于15%)。

五、加强保费补贴政策同农业信贷及其他支农政策的结合

(1)加大与支农政策的结合。当前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各种支农补贴政府运行成本较高,农民取得补贴用于农业开支方面少的情况下,中央可调整补贴方式,将给农户的支农直接补贴转换成保险等其他方式,即将直补资金用于现由个人负担的农业政策性保险保费,这样既可体现支农资金的效果,又可节约行政成本,还可将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率提高,提升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如2004年以来实行的良种补贴政策,2009年以后对玉米、小麦、水稻、棉花良种补贴实行全覆盖,以实际种植面积向农民发放补贴,实际上是将对粮食等作物的补贴扩大为对整个农业的补贴,对农民“撒胡椒面”式的全员补助,分散了补贴目标,且每亩补贴十几元,占粮食价格的比重极小,难以形成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机制。

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2010年全市良种补贴金额为9700.2万元,补贴面积900.8万亩,平均每亩补贴10.77元,当年粮食亩产为434公斤,每亩补贴平均到每公斤粮食不过2.5分钱,效果不明显,而且由于运行成本较高、补贴面积不易核实、农资成本上涨等原因,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能力有限。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办理农业保险入手,由保险公司负责核实田亩数,农业、财政等部门参与,保险费用从补贴资金中扣除,以此依据,据实发放国家良种补贴资金,就是将国家良种补贴资金的发放与商业化运作联系起来,既解决了公平问题,又解决了效率问题,有利于提高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的使用效率。

(2)加大与农业信贷的结合。可以由保险公司担保农户向银行贷款暂付保险费。针对目前农村贷款难的问题,各地可选择具有当地特色和种植规模的农产品品种,实行特色品种种植小额信贷组合保险产品,将农业产品及设施、借款人信用及政策性农业保险组合,明确银行是保险赔付的第一受益人,即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又加大了对借款农户的风险保障,一举两得。

六、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制建设,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

要完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尽快总结各地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经验,制定和颁布我国的《农业保险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的目的、性质、经营原则、组织形式、承保范围、保险费率、保险责任及国家对农险的监督管理等重要环节作出规定。

明确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业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并将实现社会稳定作为首要目标。对农业保险予以规范,使农业保险发展有法可依。在全国性农业保险法出台之前,各地政府也可以试行制订地方法律法规,加快农业保险的法制进程,从而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

七、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培育和开放农业保险市场

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首先应当增加保险的透明度,投保每一投保农户均有保险手续,保险公司留存保户的保险名册,这有别于以往的对乡政府或村委会签发保险单,可以使保户更加明白保险的内容和自身享有的权益。赔款可以直接支付给民,极大地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其次,要加强核保、理赔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投保人,并使道德风险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同时还要培育农村保险市场,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

农业保险应拓展农业保险的外延,培育和开放农业保险市场,凡是与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的一切保险业务都可划归农业保险的范畴,为整个农村经济的产、供、销全过程提供全方位、立体型的保险服务。因此,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可以借鉴成功的国际经验,实行配套运作,把科技服务、供销服务、信贷服务、救济措施、防灾、防损等与保险等项目进行统筹运作,解决农民生产资金不足和风险保障问题。

八、优化保险服务

篇6: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议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直有关部门,单位:

为进一步增强农业防灾减灾的能力,建立和完善我区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根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武政办发2010„259‟号)和《凉州区创建全国百强“农村保险示范县(区)”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凉政办发2010„166‟号)文件精神,现就进一步做好我区农业保险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农业保险工作的重要意义

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化解农业生产风险、完善和补充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保障水平、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具有重要作用。我区自2009年启动农业保险以来,参保农户数量逐年增加,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8月14日左右的连续暴雨,就导致凉州区沿山9个乡镇25个村116个村民小组的2649户1.5万人受灾。对灾害易发沿山乡镇农户财产进行保险,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农民的灾害防范能力,对稳定农民生活,改变农业救灾模式,放

大救灾资金效应,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领导,狠抓落实,扎实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深入开展。

二、做好今年农业保险工作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业抵御灾害事故能力,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业支持保障体系为目标,在继续巩固重点险种覆盖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保障范围,并不断完善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加强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确保农业保险试点取得实效。

(二)遵循原则

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

三、农业保险的工作任务及内容

按照省、市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近期我区开办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日光温室保险、农村家庭财产综合保险。

(一)、目标任务

2011年日光温室保险任务8750座;沿山乡镇农村家庭财产综合保险参保农户数不低于90%,其他乡镇应保尽保。全区日光温室和农户家庭财产保险工作在12月20日前结束。

(二)、保额、费率和补贴比例

日光温室:每座日光温室保险金额为13000元(其中:

温室财产10000元,室内作物3000元);保险费200元,省财政补贴40%、80元,区财政补贴10%、20元,农户承担50%、100元。

农村家庭财产综合保险:每户保险金额为40000元(其中:房屋及财产30000元,家庭成员意外伤害及意外伤害医疗费10000元);保险费50元,区财政补贴60%、30元,农户承担40%、20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覆盖面广、操作难度大,区委农办、农牧、财政部门及保险承办机构要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感,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切实加强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乡镇要广泛动员,提高认识,为推行农业保险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引导农户投保,促进农民增收。

(二)广泛宣传动员。各乡镇各和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张贴墙报等多种宣传方式,广泛宣传农业保险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保险模式、业务流程等,努力做到家喻户晓,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保险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

(三)强化部门协作。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作,形成工 3

作合力。农办要加强对农业保险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督查;财政部门要及时编制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预算,积极做好补贴资金与省(市)的衔接工作,保证农民参保补贴及时划拨到位;保险公司要进一步充实农业保险力量,加强业务人员的培训,规范操作程序,提高服务水平;农口部门要加强农业知识培训,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和组织专家参与定损工作;气象部门要加强气候趋势分析,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其他部门按职能做好农业保险的相关工作。

篇7: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议

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落实“先保后征”,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同一制度平台,以养老保障为工作重点,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再建立单独的养老保障制度;坚持谁用地、谁负责,实行政府给予缴费补贴和个人履行缴费义务相结合,多渠道筹集保障资金;坚持先落实社会保障资金后批准征地,以解决新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为先导,积极稳妥、量力而行解决以往征地遗留问题。

2保障范围

本意见所称被征地农民,主要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因市、县(区)人民政府统一征收农村集体土地而导致失去全部或大部分土地(征地后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且在征地时享有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的农户中16周岁(含)以上在册农业人口(不含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及离退休人员、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具体界定标准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保障人员名单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核定,经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农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确认并予以公示后,报当 1 地人民政府备案。保障人员年龄的认定以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同意征地之日为基准点。

3保障方法和补贴标准

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的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自愿选择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本意见实施后新征地产生的被征地农民选择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当地政府按规定为其提供参保缴费补贴,补贴年限最多不超过15年。同一被征地农民无论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还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其缴费补贴数额不变,个人按规定应履行的缴费义务不变。被征地农民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不享受缴费补贴。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参保缴费资助。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补贴标准为参保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0%×12%×补贴年限。补贴年限根据被征地农民不同年龄分档确定。补贴标准已高于本标准的地方,应维持原补贴标准,不得降低。对选择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参照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办理参保登记,建立个人账户,缴费基数按参保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核定,缴费比例为20%。缴费补贴用于被征地农民补贴年限内应缴纳的社会统筹费用,纳入社会统筹基金;被征地农民个人按照8%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并按规定记入个人账户。被征地农民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未达到待遇领取年龄的,按规定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符合基本养老金领取条件时,按规定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对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由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办理参保登记,建立个人账 户,并将缴费补贴记入其个人账户。对已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将缴费补贴直接划入个人账户,其中已领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人员,在缴费补贴划入个人账户后按规定增发个人账户养老金。政府给予被征地农民的缴费补贴不另行折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被征地农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后,未达到待遇领取年龄的,按规定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符合基本养老金领取条件时,按规定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如参保被征地农民死亡,其个人账户中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补贴余额可依法继承。对本意见实施前形成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各地应按照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和应保尽保的要求,多渠道筹措资金,妥善解决。对被征地农民个人缴费困难的,鼓励地方探索采取银行贷款、政府贴息、部分养老金偿还等方式予以解决。

4补贴资金筹集

各地在征地时,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中关于“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征地”的要求,将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补贴纳入征地成本,并以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缴费补贴资金为征地的前置条件,制定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补贴实施方案,明确补贴对象、标准及资金筹集办法,确保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后的3个月内,将缴费补贴资金按规定足额划拨至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市、县(区)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07〕20号)规定,按不低于当年市、县(区)土地出让收入8%的标准足额提取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部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 户,实行分账核算、规范使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主要用于解决当期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补贴,或者本意见实施前的被征地农民养老生活保障及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补贴问题,以及弥补因支付被征地农民养老金产生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比较集中、资金缺口较大的地方,应在赣府厅发〔2007〕20号文件规定比例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土地出让收入中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提取比例。本意见实施后,各地在组织用地报批时,应根据拟征地规模、保障人数(按照拟被征收的农用地面积除以征地前被征地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均农用地面积测算)和补贴标准等因素,测算出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补贴资金,由申请用地单位预先存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国有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开设的代保管资金账户;批次建设用地和以出让方式供地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由地方政府负责预存。用地经依法批准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国土资源部门的告知函,对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补贴资金据实结算,多退少补,并将核定后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补贴资金及时划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用地未获批准的,根据国土资源部门的告知函,资金(含利息)由代保管资金账户全额返还给申请用地单位指定的账户。各地在呈报征地报批材料前,要按照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7〕14号)要求,在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补贴资金预存到位后,及时将缴费补贴实施方案、预存资金入户凭证等材料按规定程序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其中,需报省政府批准征地的,由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提出审核意见;需报国务院批准征地的,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出审核意见。凡未建立被 4 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补贴预存资金不落实、未按规定履行征地报批前有关程序的,征地审批机关不予批准征地。

5工作要求

篇8: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议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问题,政策建议

2015年3月23号,我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世界气象日做了《 科学认知气候关注气候安全》 的重要讲话,指出持续变化的气候将增大造成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 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单产下降,主要河流径流量减少或变化不稳定,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物种迁移等生态恶化程度加深,我国面临的气候变化和气候灾害风险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专为农业生产者量身定做的保险, 其功能主要是对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对其因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相应的赔偿,从而减少甚至避免农业生产者的损失。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自然灾害的频发,农业保险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自2007年以来的八年时间里,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 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明确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支农责任,促进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农业保险健康发展。 ”农业保险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分担农民损失、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和稳定农民农业收入方面也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当前,农业保险的覆盖险种不断增多,业务规模也随之大幅度扩大,保险主体日益多元化, 农业保险受到全国民众的普遍关注。

1、农业保险的保费规模和赔付率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由表1可知,在保费规模上,通过2004—2014年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随着农业保险的深入开展,保费增长了7倍, 赔付率也由最高的81%下降到了51.2%,基本稳定在6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农业保险正在逐渐步入正轨,审核等工作相较于以前更加规范精确。 2014年我国农业保险为农业提供风险保障达到1.66万亿元, 同比增长19.42%; 参保农户2.47亿户次, 同比上升15.42%;向3500万户投保农户支付赔款214.6亿元,同比增长2.86%。 据统计,2014年我国保险保费以325.7亿元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 资 :2004—2014 年《 中》 、《 中国保险年》 、中国保监会网站整理。)

2、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和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之前,在承保险种上,农业保险已经覆盖了农、林、牧、副、渔业的各个方面,目前中央财政补贴的保险品种有玉米、水稻、小麦、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育母猪、奶牛、育肥猪、天然橡胶、森林、 青稞、藏系羊、牦牛等,共计15个类别,基本覆盖了大部分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品。 2015年2月1号,一号文件明确表示将主要粮食作物制种保险纳入中央财政保费补贴目录在地域覆盖范围上,至此保险品种将达到16种。 在地域上, 2004年—2006年期间,主要是上海、吉林、黑龙江等少数地区得到了财政补贴,而目前补贴覆盖了全国所有省市区。

3、服务体系与机构不断健全

近年来, 中央和地方政府与保监部门不断地密切合作,其目标就是要加强农村保险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县乡保险机构为主、政府“ 三农”保险服务办公室为辅、行政村保险协保为补充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 在青海,各级政府通过搭建四级管理机构,由各级领导成员组成“ 三农”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对相关农业保险问题直接统一、快速有效处理。 而陕西则另辟蹊径,通过大量的“ 基础设施”建设来完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现已设立各县乡保险分支机构177个“, 三农”保险服务办公室1136个, 以此协助保险公司深入农村开展保险基层服务工作。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案例分析——国元公司“保险+信贷”模式

安徽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安徽国元控股 (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等联合23家国有企业共同成立的, 注册资本8.9亿元人民币,其宗旨就是防范和化解农业风险。“ 保险 + 信贷”的农业保险模式,主要是指农村金融机构在向农民发放生产贷款时,同步提供责任保险的金融服务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转移农民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不能如期还贷的违约风险,从而有效解决农民因无担保、无抵押而贷款难的问题。

1、家庭农场贷款保证保险

家庭农场贷款保证保险是国元保险公司与农行安徽省分行合作、专门针对家庭农场抵押难、担保难、贷款难的实际推出的一项创新性业务。 农行根据公司出具的《 承保意向书》 ,进行贷款前调查、审查、审批;公司在接到农业银行的通知之后,为贷款人签发正式的贷款保证保险单。 农业银行接到保险单后发放贷款, 与一般的农村信贷比较, 具有保险金额( 贷款金额) 高、办理速度快、总体贷款成本低等特点。 按照约定,家庭农场贷款保证保险单户贷款金额不超过300万元,贷款利率原则上不超过国家基准利率的130%,贷款保证保险费率为贷款本息总金额的2%。 贷款本息如果出现损失,实行5∶2∶3的比例分摊,即保险公司承担50%、银行承担20%、政府承担30%。

2、涉农保单质押贷款

涉农保单质押直接贷款,是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以国元农业保险公司出具的农业保险保单作为抵押物,直接向银行业金融机构申办专项贷款的模式。 同时,农业规模经营主体还可以凭借保险机构出具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保单作为抵押物,经融资担保机构担保后,再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其发放贷款。 国元保险公司主要开展了大宗作物保单质押贷款和设施农业保单质押贷款业务。 大宗作物规模经营主体参加该项保险后,把提高了保险金额的保单质押给银行,银行按保险金额的70%以内贷款给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 融资成功之后,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对涉农保险的购买积极性和购买力明显提升,承保覆盖面迅速扩大,风险保障水平也显著提高,这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保险业务的开展,而且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

三、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新环境下,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随着农业保险险种的不断扩大和地域范围的全覆盖,出现了许多影响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路障,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国内外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 农业保险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植。 由于中央到地方关于农业保险的制度设计尚且处于萌芽期,还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与做法,加之各级政府缺乏熟知农业保险理论和经营管理的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方政府对农业保险不管不问的局面。 另外, 由于农业占GDP比重相对较低, 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政绩,这也构成了各级政府不愿进行关注、下大气力解决问题的原因。

2、农民参保意愿普遍不强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并且受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的影响, 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运作, 中国大部分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百姓参保的意愿。第二,侥幸心理作祟。 由于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都是动物和植物。 不少农民就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如果平时对其耕地或养殖场多加些投入精力便可省下一笔费用,可是当遇到自然灾害大部分农民便会重新返贫,对以前不参保的决定懊悔不已。 第三,生活压力大。 如果仅仅只靠农业收入,大部分农民家庭无法负担起昂贵的医药费、子女升学等相关的费用,所以抱着能省就省的生活思想,农民参保意愿不强。

3、理赔难度大、成本高

理赔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一般的财产保险的赔款可以根据损失前财产的价值精确计算,而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十分特别,不同时期价格波动比较大。 理论上赔款应根据以损失发生时的价值量予以评估计算。 然而,往往损失发生时农作物还没有成熟,因此要正确估测损失程度、估测未来的产量及未来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难度很大。 成本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农村交通不方便,进入现场调查取证的难度比较大,而且我国缺乏大量对农业保险熟悉的业务员。

4、相关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

2009年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中对农业保险的相关实施法则界定不清晰,操作性不强。 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 我国保险法对政府的主导地位也是含糊其辞, 其后果是直接导致政府在农业保险上处于很尴尬的位置。 如果政府积极推动,则会被视作过多干预市场经济,增加农民负担;如果任由其发展,则又会被扣上懒政、不积极作为的帽子。

5、覆盖面低,险种较少

按照种植面积计算,2014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的保险覆盖面只有55%左右,而同期美国主要农作物的参保率则高达80%以上;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的农业保险主要是建立一个半官方性质的农协会来保证近100%的参保率。 从保险品种看,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品种共有几十个,其主要是为了保障参保农民的生产成本; 而美国目前已经有150多种农作物被纳入农业保险范畴,可选择投保的品种则超过300个。 基于此,应该增加农作物的保险覆盖范围和险种,由此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投保。

四、农业保险的政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

特别是近期党中央决定向党组织涣散的地区选派第一书记的决定,切实提高广大第一书记对农业保险相关政策的了解,使他们在面对基层农民的时候能够将这个惠民政策讲的清楚,让农民听的明白。 同时我们政府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积极组织专家学者深入乡村开展知识讲座, 具体讲解农业保险的有关知识,引导农民自愿参保投保。

2、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农业保险的内容相对固定下来

我国应加快立法进程,将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经营原则、经营主体资格、运行方式、农民的参与方式、精算制度等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确保其可操作性。 同时要明确各乡镇机关职能部门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上的定位,为农业保险制定合乎实际的安排。

3、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

首先, 各级政府需要对承保公司予以适当的财政补贴,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补贴范围和金额;其次,中央财政应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预算,提高补贴比例;最后, 进一步挖掘一些龙头企业在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促使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队伍。

4、扩大农作物的承保覆盖范围,增加险种

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险种需要紧密结合政策推行的实际情况,推出真正符合农村生产生活需要与提升收入水平的保险产品。 比如针对蔬菜大棚、鱼塘承包、水果种植等险种, 按承保对象的收入和风险接受程度制定特色的、 有差别的费率,充分发挥保险根本性的功能———防损防灾的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5、强化农村保险组织体系的建设

积极吸取国外先进国家农业保险的经验,在乡镇乃至几个农村建立农保办公室,归国家农业部管辖。 各基层农保办公室则具体负责各项政策的实施与意见反馈,确保政策性农业保险事业规范、有序、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庹国柱:略论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4).

[2]周延礼:我国农业保险的成绩、问题及未来发展[J].保险研究,2012(5).

[3]包琼:对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西部金融,2014(5).

[4]魏松:论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必要性[J].北方经济,2006(6).

[5]周洋: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几点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4(20).

[6]曾光:农业保险财政投入问题若干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10(2).

[7]化庆安: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面临困境与对策建议[J].金融纵横,2011(7).

[8]巴曙松:对我国农业保险风险管理创新问题的几点看法[J].保险研究,2013(2).

[9]杨晓娟、刘布春、刘园:中国农业保险近10年来的实践与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2).

上一篇:喜迎中秋的活动标语下一篇:食堂更换设备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