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阅读短文答案

2024-05-01

郑和远航阅读短文答案(精选9篇)

篇1:郑和远航阅读短文答案

11郑和远航(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读准字音,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派遣、罗盘、炫耀”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采用详略得当写作方法,并在今后的写作中学会运用。

3、凭借课文语言文字,初步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远航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脉络,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清楚叙事类作品的一般方法。初步感知郑和的人物形象和远航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搜集有关郑和的资料。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 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图片:你们猜一猜这个图片讲述了哪一历史大事件?(指名学生说一说。)

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学完课文,相信你会找到你要的答案。

2、板书课题。读题。

3、投影郑和图片,说说你了解的郑和?(学生交流资料)期间指导学生要将资料变为自己的话拣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的地方说一两处。

补充资料,自读:

郑和(1371年——1435年)。我国明代的航海家,本姓马,名三保,在宫内做过太监。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郑和船队的七次远航,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天的加里曼丹岛以西海域,旧称西洋,因此这些航海活动总称“郑和下西洋”。

师提醒要会归纳搜集的资料。

说说郑和给你的印象:()的郑和

你对郑和产生了什么情感?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敬佩)再次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汇报前置任务)互动探究

情景设置:接受考验来过关

1、第一关——读书关:

(1)出示

码头

瓷器

派遣

拳头

撕裂

赠送

范围

桅杆

鬓发

魁梧

珊瑚

炫耀

罗盘

化险为夷

(2)

四组词语全出示

读,想象画面

狂风呼啸 奔腾咆哮

波峰浪谷

严阵以待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读词想画面

联想其他词。读相应第五自然段,评价。再读这组词。

雄伟壮观

浩浩荡荡

奋勇前行

这几个词语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了郑和的宝船船队?指名读,说说第一印象,感知列举数字说明方法。读出气势。再读这组词。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名扬海外

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自豪感,正音。

再四组词语全出示,读。

指名读第6、7自然段,概括段意,体会艰辛和意义。

2、第二关——写字关。

指名读生字。结合课前了解的情况投影订正易错字。板书 “看准字形,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 在空白格中再写一个。

表扬预习单完成情况好的同学。强调姿势。

3、第三关——词意关。

说说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知道了哪些词语意思?(重点桅杆

鬓发

魁梧

珊瑚

炫耀

罗盘)

你知道下面几个词的意思吗?先解释加点字。指名答,说说解词方法。

扶老携幼

严阵以待

惊叹不已

【“化险为夷”1,平坦,平安;2,破坏建筑物(使之成为平地)例:夷为平地;3,灭掉,杀尽,例:夷族。选择】

4、第四关——段落关

(1)浏览课文,思考:郑和七次下西洋,作者重点写了哪一次远航? 随学生回答,板书 详

概括段落大意

(2)默读课文1-5自然段,你能根据这三个小标题,把第一段分分层吗?

(板书: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三、检验目标达成

快速默读课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先思考,再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有困难时点拨方法:题目扩展法

(老师有个小诀窍,想听吗?有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题目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本课的题目《郑和远航》,稍加扩展,如:郑和什么时间,从哪出发开始远航的?远航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做了什么?远航取得了什么结果?这样我们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交流反馈:本文记叙了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船队从刘家港出发,沿途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到达了亚非各国,受到各国欢迎,并进行货物交换。就这样先后七次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四、整理回顾提升:

根据板书小结课文内容。

故事讲到这儿,相信你们对郑和的第一次远航以及远航所产生的影响有了一定的了解,你现在还想知道些什么吗?(自由说)

作业 :

1、推荐阅读《上下五千年》。

2、完成新课堂的练功房部分。

附板书设计:

11、郑和远航

(1-3)扬帆启航

(1-5)第一次远航(详)(4)友好交往

(5)战胜凶险

(6—7)七次远航概况及远航意义(略)

篇2:郑和远航阅读短文答案

我执教了《郑和远航》这一课,郑和远航教学反思。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出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8米,宽约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4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学反思《郑和远航教学反思》。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三、围绕线索、达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钻研教材、深度剖析: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是清晰,但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去钻研教材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1)郑和为什么要远航?(2)、郑和为什么能远航?(3)郑和远航为什么能成功?(4)、郑和为什么能得到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郑和为什么要远航?这是个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历史背景:郑和为什么能远航?(1)、跟当时明朝的经济和科技有关,从“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这句话中得以体现;(2)、政统人和,“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除了受皇帝的派遣,还有老百姓的支持“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为什么能取得成功?(1)、航行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会遇到哪些困难?自然的和人为的;此外还要了解国外的情况,要得到国外人的认可;(2)、“友好交往”也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郑和得到了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那他有没有“过”的一面呢?这就是我下面所要谈的一点。

五、辨证思考、引导质疑:

本文都是赞扬郑和的一面,那我们辨证地思考,他究竟有没有“过”的一面呢?历史地看,应该有他的“过”,这节课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辨证地、历史地看待问题,让他们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政治家、历史家、哲学家。

六、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篇3:开设创新设计性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一、建立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 提供综合创新设计性能力培养的实验项目

针对传统实验存在的弊端, 旨在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综合、设计、创新性实验, 使学生通过课题的完成达到将所学的机械设计理论、机械创新设计理论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及系统理论与机器的设计及制作、机器的结构创新和各种运动控制等相联系, 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技能。我院建立了机械创新实验室, 并开设了以下几个实验:

1. 机器人创意设计及模拟实施

主要是学生利用慧鱼创意设计模型, 通过声、光、电等辅助技术设计出各种功能如汽车、机器人、加工流水线、生物仿真模型等, 通过计算机编程控制来实现各种机械运动, 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聪明才智, 并激励学生进行机器人的二次功能开发, 如机器人语言功能开发、报警功能开发、障碍物功能开发等, 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2. 机械方案创意设计模拟实施

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胆设想, 设计计算并利用多功能零件进行积木式组合调整, 试凑选型机械设计方案, 亲手按比例组装成实物模型, 并安装电机、接好遥控电路, 并模拟真实工况、动态演示等。通过直观调整布局、连接方案、尺寸以及更改电路来验证和改进设计, 使设计和组装融为一体, 直到模型机构灵活, 可靠地按照设计要求运动到位, 最终使学生用实验的方法, 自行确定了切实可行、性能较优的机械设计方案和参数,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调了方案创新, 充实机构创新设计、机构系统创新设计、创新设计方案等, 从而培养了学生创新设计的能力。

3. 轴承及齿轮传动的组合创新设计

学生根据所给的元件库自行设计齿轮传动组合方案, 并根据所确定的传动方案, 选出所需的齿轮副和轴, 进行受力分析, 选择相应的轴承及轴的支承方式和密封结构等, 并考虑轴承的正反装及间隙调整等实际问题, 然后进行测绘与组装。从而使学生能正确地设计传动系统, 使学生能对实际结构从工艺、装配、维修、调节、受力、受热、传热、密封、润滑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4. 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测试与开发

本实验主要是在“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测试实验台”上进行, 实验台采用模块化结构, 由不同种类的机械传动装置、联轴器、变频电机、加载装置、工控机等模块组成。学生可根据选择或设计的实验类型、方案和内容, 自己动手进行传动连接、安装调试并测试在传递运动与动力过程中的参数曲线 (速度曲线、传动比曲线、功率权限、效率曲线等) 。对于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开发研制新的机械传动装置。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常见机械传动性能的认识和理解, 掌握机械传动合理布置的基本要求, 并培养进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能力。

二、采用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启发指导的实验教学形式

实验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加以启发指导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 以及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 自选实验项目, 提出申请, 经批准同意后可根据自己的课外时间与实验指导老师预约时间和地点进行实验, 教师给出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并提供有关参考资料等, 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经教师检查认可后确定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在实验中教师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 放开手脚, 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给以帮助或提示, 并引导学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 从多角度、多渠道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三、教学实践效果

通过两年开放式的机械创新设计性实验的教学, 已明显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方案选择设计、传动系统设计、综合性能测试等, 使学生将多门课程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控制理论、计算机语言等) 的知识或多项单独开设的实验合成一项综合实验, 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全面系统的复习, 同时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如学生在设计立体车库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案, 他们为了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 就去各类立体车库进行实地的考察, 分析存在的优缺点和改进方法, 并进行创新设计, 最后确定了设计方案, 并齐心合力地展开组合装配模拟作业。通过创新设计性实验的训练, 较好的培养了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鼓励了学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的积极性, 并为他们提供了实践的场所

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各类工程技术创新大赛, 并充分利用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的多功能实验设备进行搭接, 组装成实物模型, 进行控制运行, 从而使学生能验证自己的设计是否满足功能要求, 调整并改进方案, 最终使参赛作品在省创新设计大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实践活动基地。

4. 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协作精神

创新设计性实验的实验条件和方法都由学生自己拟订, 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原理上可行, 但实际做起来困难的情况, 有的学生会出现急躁、心灰意冷的状态, 指导教师就会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 及时调整心态, 正确对待挫折, 并积极思考, 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分工明确、互相协作,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实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好的提高。

5. 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 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教师只有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掌握学科发展趋势, 剖析成功设计实例, 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完成创意设计实验。因而激励教师不断要进行知识更新, 这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素质。

6. 充分发挥了校园感染功能, 激励了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学分上和物质上综合考虑, 对参与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学生给予鼓励措施与奖励制度,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从而使创新意识感染整个校园、感染每个学生。

我们的机械创新设计性实验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今后我们还将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改革, 进一步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 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创新设计性实验, 使实验室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地。

参考文献

[1]杨洋.机械设计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4, 6

[2]赖德华.机构创新设计实验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2

[3]吕明.综合性、设计性、探究性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水运, 2007, 7

篇4:《郑和远航》教学品评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下的一篇课文,在教学时,我运用减法思维,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每一段只突出一个重点训练项目,不面面俱到,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化难为易,以简驭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抓住数字,学习“扬帆启航”

师:1405年7月11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郑和率领船队正准备扬帆启航。请你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画出有关的数字,你能否从这些数字中读出什么?

(学生边读书边圈画,然后交流)

生:我从“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这句话中感受到这次随船出使的人真多啊!真是一支庞大的队伍,由此可以想象出船队的规模是多么宏大。

生:“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我从“两百多艘船只”体会到出使的船只很多。这么多船只排列起来肯定是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特别壮观。

生:“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约148米,宽约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我从这句话中的数字读出了宝船实在是雄伟壮观。它大约有我们三幢教学楼叠起来那么高,也有三幢教学楼那么长,船上可以容纳我校的一千多名师生,太惊人了!

师:同学们,课文运用一个个具体的数字,让我们仿佛亲眼目睹到了那规模宏大的船队。现在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船队的规模宏大吗?尤其要注意把数字读好。

(学生练习朗读第1~3自然段,读出了惊叹和自豪之情)

师:同学们,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也可以恰当地列举数字,这样可以使读者对你所描写的对象有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评析】“扬帆启航”这一部分,大量运用列数字的方法详尽描写船队的规模宏大,宝船的气势雄伟,这一点需要让学生领会,而且这种领会应该是学生自己获得的,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印象深刻,才可能在今后的习作中学习运用。所以本段的学习方式采取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最后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促进了对这种写作方法的领悟。纵观本段的教学,目标明确,过程干净利落,不在细枝末节上纠缠,学生学到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颇有收获。

二、 想象画面,体会“友好交往”

师:前面我们说到郑和的这次出使是一次“友好之旅”,友好在哪儿呢?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都描写了哪些画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说给大家听,说时注意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

(学生默读想象)

师:你看到了哪个画面,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1:我仿佛看到了各国君臣欢迎郑和船队的场面。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穿着节日的盛装站在码头边等候。岸上锣鼓喧天,彩旗飘飘,还张贴了欢迎标语,气氛非常热烈。

生2:我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惊叹的场面。老百姓听说郑和的船队来自遥远神秘的东方,都扶老携幼到海边观看。当他们看到郑和的船队规模如此宏大,一个个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惊呼:“太漂亮了!太神奇了!中国人真了不起!”

生3:我好像看到了郑和向国王赠送礼品的场面。郑和每到一个国家,先把国书恭恭敬敬地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政府向他们赠送礼物。各国君臣见他们态度如此谦卑,没有一点炫耀武力的意思,都非常感动。

生4:我好像看到了各地的商人同中国人做生意的场面。他们拿香料、珊瑚、珠宝去换取中国的茶叶、丝绸等,交换成功后,一个个喜笑颜开。

师:同学们想象力真是丰富,居然看到了这么多精彩好看的画面。郑和远航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就是一次友好之旅,其目的就是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他和西方航海家探险有本质的不同。

【评析】课文第4自然段介绍了郑和的船队是如何和其他国家进行友好交往的。因为课文叙述得不是特别具体,学生对船队与他国进行友好交往的感受不是非常真切,所以我就让学生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不断去充实、丰富画面的内容。这样既积累了课文中的语言,如“扶老携幼”“惊叹不已”“名扬海外”等成语,又对课文内容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效果很好。

三、 感情朗读,亲历“战胜凶险”

师:但是,郑和远航并非只有彩旗和欢呼、欢迎和赞叹,也充满了危险,甚至可以说是一次“凶险之旅”,请大家快速读第5自然段,找一找这次远航都遇到了哪些凶险?

(学生轻声读课文,圈画词句)

生: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师板书:风浪险恶)

师:如果你是一名船员,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会有什么感受?

生:我仿佛看到小山似的巨浪一次又一次地扑向船只,狂风怒吼着,仿佛要把船只掀翻,船身剧烈地摇晃着。见此情景我惊恐地闭上了眼睛,心想:完了,这下我们肯定要葬身海底了。

师:带着你的感受,你能读出风浪的险恶吗?

(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然后评议)

师:此时的郑和又是怎么表现的?

生: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

生:我看到了一个镇定自若、勇敢机智的郑和。

生:我看到了一个大智大勇的郑和。

(师板书:勇敢、镇定自若)

师: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来赞一赞郑和。

(学生齐读这句话)

师:除了自然环境的险恶,船队还遇到了哪些危险?

生: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

(师板书:海盗夜袭)

师:郑和又是怎样做的?

生: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把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师: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

生:郑和既有智慧,又有胆识,不管遇上多少凶险,多少风浪,都能够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航海英雄!

师:这样的郑和怎能不让我们敬佩呢?带着这样的感情,你能读好这段话吗?

(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了对郑和的敬佩和崇敬之情)

师:在漫漫航途中,这样的凶险只是万分之一。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一次次化险为夷,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仅仅是自己吗?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感受一下这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吧!

(学生齐声朗读这一自然段,把对郑和的钦佩、赞美都融入到了朗读中)

【评析】“海上遇险”这一部分,对海上险恶的风浪描写,对郑和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描写都非常具体、生动,所以教学时主要是通过以读代讲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学到了语言,走近了人物,受到了感染。

四、 练习写话,提升课文内涵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中国人眼中的郑和——梁启超的评价: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外国人眼中的郑和——英国学者李约瑟的评价: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师:(课件出示郑和的塑像)感受着郑和每一次下西洋的智慧和胆识,此刻面对郑和的塑像,你想说什么?

(学生写话)

师:同学们,千言万语怎能写完我们心中的崇敬,千言万语怎能道尽我们满腔的自豪与骄傲?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航海英雄的名字——郑和,永远铭记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郑和远航。

【评析】总结课文时,先出示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对郑和的评价,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然后让他们也来写一写想对郑和说的话。这一点既顺应了学生情感表达的需要,也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篇5:《郑和远航》教案

本篇课文的结尾全面的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航海意义和影响,所以教学本篇课文时,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后,以此为突破点推及全篇,引导学生细读感悟,加深理解。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品味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研读重点词语,让学生品味词语使用的精妙,感悟词语要联系语言环境,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见《课程标准》)本课教学设计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五、教学准备

了解郑和及其下西洋的背景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紧扣结尾,引导细读感悟

(一) 读悟课文第七自然段

1. 学生朗读第七自然段。

2. 这第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3. 学生自主思考后,同桌间交流。

4. 指名说说自主思考、同桌交流的收获。

(1) 这一自然段共四句话。

(2) 第一句话是对郑和远航所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换言之,郑和远航是史无前例、无人可比的。主要原因有三: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

(3) 第二、三句点明了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它表现了----开阔了-----促进了----”从小的方面来说,不也是对郑和本人“顽强的探索精神”的高度评价吗?

(4) 第四句话点明了郑和远航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直到现在”和“还流传着”,突出地表现了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已深入人心。

(5) 郑和远航是举世瞩目的壮举。郑和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杰出代表。

【此段全面的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航海意义和影响,所以教学本篇课文时,以此为突破点推及全篇,引导学生细读感悟,起“提领尔顿,百毛皆顺”的作用。】

(二) 读悟课文第一、二、六自然段,体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1. 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的呢?请从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回答。

2. 指名分别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3.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4. 了解学生自主思考、讨论交流情况,并恰当点拨。

(1) “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这是通过场面壮观来展示“规模之大”的。“人山人海”,写出了郑和远航牵动无数人的心,人们对“郑和远航”表现了极大的兴趣,还昭示着:‘郑和远航“得到了官府的重视和百姓的支持。

(2) “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航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这一句从人员的配备、人数的众多上,表现了“规模之大”,也显示了这考虑细密,准备充分,组织管理能力很强。

(3) 作者将镜头对准“宝船”,从不同的角度如实描绘:①具体描写宝船的长、宽、高;②写桅杆的根数、风帆的面数、乘坐和驾驶的人数;③写配备先进。所有这些,无不显示了宝船的“特别雄伟壮观”,“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5. 指名说一说。

(1) “每到一个国家”,“各国君臣”、“亚非许多国家”等,显示了郑和远航“范围之广”。

(2) 课文第六自然段中,“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到达非洲东岸”,写出了郑和远航“范围之广”;“最后一次远航”,“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也写出郑和远航“时间之长”。

(三) 读悟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体会以郑和为代表的“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及“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1. 默读课文三、四、五段,划出描写郑和的语句,把你想到的词语写在句子边上。

学生自学,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2. 交流。

引导感悟第三自然段

(1) “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内涵丰富:向关注、支持他这次远航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请前来送行的亲朋好友放心,“我”一定能顺利远航;显示了郑和的“态度友好亲切”,并不因为自己是“三保太监”、“两万七千八百多人”的统帅而耀武扬威,不可一世。

(2) “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这句话显示了郑和的威武雄健、指挥若定、充满信心,也给所有参加远航的人送去了勇气和力量。

(3) “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船队之长,气势之强,既表现了“规模之大”,又预示着船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当然也显示出郑和的指挥有方。

引导感悟第五自然段

(1)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课文中分别写了几种凶险?分别是什么凶险?(一种是自然的“险恶的风浪”,一种是“海盗的袭击”)

(2) 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风浪的险恶?请找出并在相应的词语下面画上圆圈。(狂风呼啸、脱缰、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扑向、撕裂、波峰浪谷)

(3) 朗读所画的描写风浪险恶的语句,请联系电影、电视中的相关画面和镜头,想象风浪的凶险令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4)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风浪险恶的句子。

【提炼出文中描写大海的词语,先朗读,再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感受大海磅礴惊险的气势,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有效的统一。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的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依托文本而又超越文本。】

(5) 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员,看着翻腾的巨浪,听着咆哮的涛声,站在颠簸的船上,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学生阅读文本,若能潜心其中,沉浸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就容易想课文中主人公所想,急主人公所急,也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应该说,这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6) 让我们来看看郑和吧!谁来读描写郑和表现的句子?

(7) 从描写郑和表现的句子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8) 从“总是”一词可知,郑和在远航过程中,遇到的险情很多;郑和不管遇到怎样的险恶,都凭着非凡的能力和超人的胆识将其一一化解; “镇定自若”,表现了郑和具有大智大勇,遇险不惊,临危不惧,早就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心中唯有“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

(9) “化险为夷”,是郑和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正确指挥的结果,说明了“困难像弹簧,你强他就弱”,显示了郑和战胜险恶的顽强精神和伟大力量。

(10) 引读描写风浪无比险恶,郑和沉着顽强的语句。

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11) 自然的凶险被战胜了,人为的风险也来考验郑和了。在电影、电视中见识过海盗吗?请说说你们所知道的海盗。(凶悍异常、动作快捷、心狠手辣、残暴贪婪)

(12) 课文中是怎样写海盗凶险的?(海盗乘着夜色,偷偷摸摸靠近船队)从写海盗凶险的句子中,你们读出了什么?(海盗不但凶残而且狡猾,几乎防不胜防。你看他们是“乘着夜色”偷偷靠近)

(13) 这次海盗的阴谋得逞了吗?从这些语句中,你们读出了什么?

① 海盗们“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他们无处可逃了;二是“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藏身,要么被烈火烧死,要么被海水淹死,要想活命,唯有“乖乖地”当俘虏。

② 郑和神机妙算,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信心和实力。学生抓住“事先得知”、“严阵以待”、“迅速包围”、“丢下火把”等,朗读体会郑和的大智大勇。

【教师通过引读方式使师生、文本之间展开对话,体现,联系生活中对风浪的无比险恶和海盗形象的理解,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表达、吸纳,为郑和的镇定自若、处变不惊、大智大勇的形象作铺垫。】

引导感悟第四段

1. 一般说来,一些国家看到如此浩浩荡荡的船队,可能会如临大敌,惊慌失措,赶忙阻击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情况如何呢?

2. 学生自由读第四段,思考。.

3. 学生交流

(1) 君臣表现:各国君臣“都表示热烈欢迎”,因为他们”看到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因为“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2) 老百姓表现:老百姓也很欢迎,一是争相观看,二是惊叹不已,三是换取物品,

(3) 商人表现:各地商人也十分欢迎,因为他们“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

4.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郑和远航的船队备受欢迎,的确是“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请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来,并在下面加上小圆圈。

(四)回归整体

三.小练笔

郑和远航胜利归来,如果你是大明皇帝、是一位朝廷大臣、是商人、一位普通的老百姓,你会说什么?请大家拿出纸笔,写出你想说的话。

【学到这里,学生心中有千言万语要一吐为快。此时,教师应该退到后台,给学生这个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通过他们的笔,通过他们真情的朗读,表达他们心中的激情。同时,学生在读写中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心灵再次受到启迪,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教育。】

四. 指导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

1.请学生看课后练习第三题,明确要求。

2.让学生给段落标上标题: “扬帆启船”、“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3.学生依据标题,选用自己的复述方法,熟读课文,尝试复述。

4.进行抽签复述比赛抽到哪个标题,就复述哪一部分。

板书设计: 10 郑和远航

扬帆启航 规模宏大

友好交往 热烈欢迎

战胜凶险 英勇无畏

教学反思:

课文的结尾全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郑和远航的意义和影响。因此,教学中以此为突破点,推及全篇,以点带面,让它成为难点的突击手,重点的引路人,事实上这一环节引领着学生一步步走进 文本、感悟文字、积累语言,有效地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如抓住“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地探索精神”依据,让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相关内容,体会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遇到“险恶的风浪”,“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遇到“海盗的袭击”凭着机智勇敢,让“海盗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起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篇6:郑和远航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中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国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用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小组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自己勾画出的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 太监 魁梧 抱拳 扶老携幼

瓷器 脱缰野马 撕裂 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平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听写词语。

派遣 魁梧 扶老携幼 脱缰野马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 、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篇7:《郑和远航》 之一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篇8:《郑和远航》教学品评

1405年7月11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引读第1自然段第1~3句),再请同学们认真读读第1~2自然段,说说这是一次怎样的远航呢?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组织交流——规模宏大的远航

(1) 人多……(2) 船多……

文章通过具体的数字说明人多、船多,采用了列数字比较说明的方法。

二、 友好交往

师:船队出了长江口,驶过东海和南海,破浪西行,正式开始了第一次的远航。这是一次怎样的远航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文中的词句说一说。

生:这是一次友好交往的远航,进行经济交流的远航,充满意义的远航。

师:(出示航海路线图)郑和一路上与各国友好交往,航海路途遥远,到了许多国家。从哪儿看出他们之间的友好交往呢?

想象说话:是啊,这样一个庞大的船队停靠在码头边,“大明国的船队来了,宝船来了!”这呼喊声响遍了大街小巷,老百姓们全家老小都来了,他们看到了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出示宝船图,结合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等词语)

师: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三、 战胜凶险

师:郑和这一次仅仅是与各国友好交往的远航吗?

生:还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

师:在航行中遇到了什么凶险?

生:遇到险恶的风浪,还遇到了海盗的袭击。

师:是啊,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最捉摸不透恶劣的自然环境。

(出示段落:“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感受到狂风、海浪是多么的可怕!

师:作者是通过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现的呢?

生:是运用比喻的写作手法写出了海水的奔腾咆哮……

师:在此情此景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

生:“镇定自若”的郑和,临危不惧的郑和……

师:在航行中,船队还遇到了海盗,一天深夜,海盗趁着黑夜来偷袭……谁来读读这段文字?(指名读)你知道这其中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讲?

师:在漫漫航途中,经历的凶险又何止这些,……因此,我们说:“郑和远航,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生齐读)

四、 感受远航意义

师:刚才的学习,我们跟随郑和第一次远航,从1405年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

读读第6自然段,这一段的写作有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这些数字说明让我体会到了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师:是的,郑和在28年间七次远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生齐读第7自然段)

师:我们平常说的都是“郑和下西洋”,这儿是“郑和远航”,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些,为什么?

在教学郑和远航的过程中,我注重整体把握文章,抓住文章前后的联系。在组织教学第一次航海的三个内容中,就把航海意义进行了有机地渗透,让学生感受到事件和意义是一个整体,从事件中才能提炼出意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能抓住具体的数字体会到宝船的雄伟壮观。高年级学生要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文中的重点词语“扶老携幼”“惊叹不已”“镇定自若”“化险为夷”“严阵以待”等,学生不仅要能理解,而且要结合文本来感受这些词语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文本的核心价值,也就是郑和远航的深远意义,除了在教学第1~5自然段的内容时有机地渗透,主要就是引导对“郑和远航”与“郑和下西洋”的比较,学生基本能扣住这个“远”字,与下西洋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对郑和远航意义的理解。而在教学中加入写作方法的指导对学生学习课文和今后的习作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篇9:郑和远航课文原文

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船队出了长江口,驶过东海和南海,破浪西行。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延伸:《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

《郑和远航》选自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是一篇融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课前布置学生充分做好预习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能力。课堂上先检查学生的预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力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这堂课的出发点是课本,回归点也是课本,超越文本是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

[教学思路]

本设计确立了“以文本为本,紧扣说写训练”的理念,凭借语言载体,读写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学质疑,教师精讲点拨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走近郑和,学生通过读说写进行交流展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3、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再现“远航”。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

2、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郑和远航。

3、我们来穿越时空,回到6前,领略一下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盛大场面。 (播放视频)

二、研读感悟、走近“远航”。

过渡:看完视频后,让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学习1—3自然段。

(一)感受规模大

学生自由朗读1—3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远航?找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

1、人多(送行的人多;随行的人多。人山人海)

2、船多船大(通过具体的数字说明来感受);船的配备、设施先进齐全。 相机出示:“其中62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读好句中的数字,渲染宝船的大,突出宝船雄伟的气势。)

出示第三自然段“将近中午,浩浩荡荡地出发了”重点指导朗读,从朗读中体会到郑和的决心、威武和自信。

小结:这部分主要交代郑和第一次远航出发时的时间、地点和人员以及船只的数量、大小、配备,渲染了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

过渡:郑和第一次远航就这样浩浩荡荡出发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次怎样的远航吗?(引出“友好交往”这部分内容。)

(二)学习友好交往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词句,概括这节内容,想一想:“这是一次 的远航。”小组交流体会。

2、小组交流展示(互赠礼物,商品交易)。

3、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惊叹不已。”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4、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们是怎么交流的? 指名交流

小结:郑和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三)战胜凶险

过渡:这次远航只是“彩旗”和“欢呼”,“欢迎”与“赞叹”吗?快速浏览第五自然段,想想航行中船队是否一帆风顺,都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又是怎样克服的?

1、指名交流:风浪险恶;海盗凶猛。

2、指导朗读,相机出示语句:“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了险恶的风浪??仿佛要把船只撕裂。”(指导朗读,感受风浪的可怕。)

3、面对险恶的风浪,凶猛的海盗,郑和是怎样一一战胜的? 指名交流

4、用“这是一次 的远航。”的句式概括这部分内容。

小结:面对各种凶险,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镇定自若地战胜了凶险,他代表的不仅是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

三、树立形象、感受远航。

(一)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出示:第六自然段内容

1、请大家读读这段话中的数字,从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2、第一次远航,35岁的郑和威武雄壮,最后一次远航他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是什么让郑和的鬓发全白了?

学生交流,感受人物精神:敢于探索、勇往直前,为了与其它国家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鞠躬尽瘁。

3、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郑和,纪念郑和远航?(引导学生学习郑和的精神,了解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

小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具有重大的意义,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4、总结: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光辉的历史——郑和远航!

四、学习写法、拓展延伸。

1、郑和远航一共有七次,而课文为什么只重点描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

2、让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吧!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5自然段,试着根据小标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来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五、布置作业。

1、(出示郑和像) 此时此刻,如果您就站在郑和纪念像前,最想说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推荐阅读书目: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上一篇:华诚物业消防部品质服务年度计划范文下一篇:盘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常用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