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2024-07-1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共14篇)

篇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1、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及文本解析

3、小学生作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翻译及赏析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导学案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导学案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意思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名师导学案

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后感

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重阳节

篇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原文诗意

3、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课稿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翻译及赏析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文本解析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

7、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赏析

8、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

9、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篇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读分析】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 九又是数字中最大的数。九月九日, 日月并阳, 故而叫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 含有长寿长久的含意, 又正逢一年当中收获的季节, 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所以一向很重视重阳节。重阳登高的习俗在晋朝已经开始, 到了唐宋更加兴盛起来。人们在这一天, 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山东, 指华山以东 (今山西) 作者的家乡蒲州。又是一年菊花黄, 诗人在这传统的节日里, 看到周围的人们兴高采烈地出游赏景、佩戴茱萸登高远眺、饮酒祈福, 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境遇, “独在异乡为异客”便脱口而出。一个“独”字涵盖了“孤独、唯一、只有”这些意思。写诗的人最忌讳一句中用相同的字, 王维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但这句诗中赫然出现的两个“异”字, 我们却没有感觉到丝毫的重复和累赘。“异乡”是相对于诗人宦游的背景而言, “异客”是相对于诗人客居的这片土地而言。表达的无非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游子思乡之情。那么, 游子的思乡情什么时候最迫切最强烈呢?是在繁杂琐碎的公务之余?是在羁旅匆忙的劳顿中?还是在三五知己推杯换盏时?不, 这些都不是, 诗人告诉我们, “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古代的佳节, 公务人员也是放假的, 这就有了思乡的闲暇, 同僚、朋友都热热闹闹回家团聚了, 只剩下自己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咀嚼思乡的苦味。“每逢”和“倍”这三个字, 将平时无时无刻不思之情有力地表现出来了。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 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据说可以祛邪、避灾, 古人重阳节有佩插茱萸的风俗。这两句是诗人的想象。遥想着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故乡, 家族里的兄弟们应该是成群结伴、佩戴茱萸、登高饮酒欢聚佳节了吧, 欢乐的盛宴唯独缺少我一人, 越想心里就越发不是滋味。写的是自己思乡, 却又笔锋一转, 写兄弟思念自己, 还设想出一个动人情节, 就此更凸显了自己的情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 用字精确, 使意思转深, 因此成了广为传诵的名句。诗人对常见的游子思乡主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和升华。每逢佳节, 离家在外的游子都是最孤独、最寂寞、最难过的, 如果说平时尚有朋友可以互诉衷肠, 那么在众人欢乐我独愁的节日里, 游子们内心的郁闷, 又能向谁诉说呢?只好加倍地、更加刻骨铭心地思念故乡和亲人了。王维巧妙地捕捉了在“佳节”的背景下与“独”、“异”、“一”的对比映衬, 构成独到的意境, 使得这句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名句, 在普天下游子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以为确定古诗教学目标宜从文字、想象力、情感三个角度去思考。这首诗中的用字, 就很有讲头。教学中, 选择几个关键字讲透彻, 传授好方法, 然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巩固。如此反复练习, 学生的语感就会越来越好。这样, 提升的就不只是鉴赏古诗的能力, 而是语文综合水平。

【片段设计】

一、举例示范

1.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请同学们从遣词造句的角度找一找这句诗的特别之处。

2. 这句诗里用了两个“异”字。

通常, 在写诗的时候, 诗人会比较忌讳用相同的字。但一旦用了, 就必定会有特殊的效果。

3. 解释“异乡”、“异客”。

异乡:当时作者在外地做官。对故乡而言, 外地便是异乡了。

异客:对外地而言, 作者是客居在那里的异乡人。

4. 用了两个“异”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先不着急找答案。请看“独”这个字。

请学生朗读诗句。

交流“独”的意思。 (孤独、孤单)

5. 把“独”和两个“异”放在一句诗中, 你感受到什么?

先朗读比较句子再说体会:

独在异乡为异客

身在他乡为异客

(使用两个“异”字能更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6. 小结:

两个“异”字写出了诗人对他乡的距离感, 写出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如果只用一个“异”, 读者也可以读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但用了两个“异”后, 从音律和意思上都能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更真切强烈。所以, 通过研究关键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二、尝试运用

1. 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找出诗句中的关键词。

(每逢 倍)

2. 请使用刚才学的辨析字义的方法, 先解释字义, 再分析它们的含义、作用。 (这两个字词较容易理解, 教学时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交流, 以成功体验所学方法。)

3. 小结:“每逢”和“倍”这三个字, 将平时无时无刻不思之情有力地表现出来了。

4. 带着理解到的意思, 朗读诗句。

三、迁移巩固

1. 出示第三、第四句诗, 找出诗句中的关键词。 (遥知少一人)

2. 作者想念故乡的亲人, 想着想着, 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兄弟们登高眺望的情景。请同学们结合诗句以及有关“登高”、“茱萸”的注释来设想, 故乡的亲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先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3. 邀请学生交流想象出来的兄弟登高时的情景。指导学生说清楚兄弟们发现“少一人”时的情形。

提示:怎么发现少一人的?发现之后会说些什么?

(这个环节变辨析说明词义为将辨析出来的词义整合到情景的想象表达中, 从而既巩固了已学的方法, 又使教学层次有了递进。)

4. 明明要表达自己思乡, 可写的却是想象兄弟们在思念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在想象表达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手法的巧妙。)

【知识链接】

篇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2.能正确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和学习古诗的方法。

3.拓展积累另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

2.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见思生情,导入课题

1.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传统佳节,“佳节”是什么意思?说说你最喜欢的一个佳节。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可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示:“思”,在字典中有四种意思:想,考虑,动脑筋;想念,挂念;想法;姓。同学们认为“思”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3.这句话出现在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里面。(出示古诗)

4.引导学生读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忆”和“思”是近义词,思念是悠长的,所以“忆”要读得长一些,低沉一些。齐读课题。

5.对于王维,你们了解吗?(课件出示王维简介)

二、读顺诗文,体悟诗境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歷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心境。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诗三遍,把诗读通顺。

2.谁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把这一课的生字读准了?

3.老师也想读一遍,请大家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怎样读的,听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你能不能学着老师读一遍?同学们自己练练。

4.谁再来读,这次不光要把字音读准了,还要读出节奏。

5.我读古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6.你们的朗读把我带入到诗中了,特别是“倍思亲”三个字,悠长而深沉。一首饱含深情的古诗道出了王维的心声,千言万语汇成这样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走进作者,读出诗韵

1.同学们,古诗就是这样读,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你再仔细地读一读这首诗,借助后面的注释,一行一行地读,看看自己的脑海中能出现哪些画面。大家可以就近交流。

2.诗人思念谁?他怎样思念呢?(理解“倍思亲”中“倍”就是加倍的意思)平时想不想,什么时候加倍想?“倍”,是诗人情感的浓缩,所以要读得重一点,长一点。老师读“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读“倍思亲”。男女生重复读。

3.为什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引导学生理解“独在异乡为

异客”。

(1)学生理解“独”、“异”、“异客”。指导书写“异”。

(2)王维15岁那年就远离家乡到长安求学。它的家乡在华山东边的太原,长安在华山西面。七百多个日日夜夜,没有看见亲人的音容笑貌,没有听见亲人的朗朗笑声。他天天想家,夜夜想家。走在长安街上,看见的都是陌生的脸孔,听见的都是陌生的声音。

他思念母亲,在心里他想对母亲轻轻地说:(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他思念父亲,他想对父亲悄悄地说:(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他思念自己的兄弟姐妹,他想对自己的兄弟姐妹说:(声音渐大)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是重阳节,走

在长安街上,他想大声地说:(声音渐大)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

思亲。

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第一二行。

4.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在这重阳佳节诗人看到长安的人们登高,此时他想到的又是

谁呢?

学生根据注释了解“山东兄弟”。

(2)诗人最想对山东兄弟说的是(生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山东兄弟最想对诗人说的是(生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你就是他的山东兄弟,你最想说的是(生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思念是一条线,线的这头牵着王维,线的那头牵着他的兄弟。王维和他的山东兄弟都在说(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1.分句引读。

单独一个人在远离故乡的地方作客,诗人感觉——(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美好的节日,就更加想念家中的亲人。诗人不禁吟到——(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今天是重阳节,诗人在遥远的外乡想到,故乡的兄弟们一定都登上高处远眺,他们一个个都插戴着消灾避疫的茱萸,就单单缺少我一个人。诗人感叹:(生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领悟诗境。

此刻,你是否把王维那悠长而浓郁的思念深深地牢记在心中呢?

(指名背诵)

3.思念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文化。

当你们长大后,当你们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之时,你们会觉得故乡、故乡的亲人,在你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最不能割舍的。

五、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今天,我们走近了一个人——王维

学习了他的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感受了他的一片情——思念之情

同学们,或许长大以后,有一天,我们会离开家乡,远离故土。从那一刻起,思念,就在我们心底滋生、蔓延……(音乐起)(课件出示)

因为思念,我们会想起王安石的(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因为思念,我们会想起张九龄的(齐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因为思念,我们会想起李白的《静夜思》;因为思念,我们会想起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因为思念,我们会想起孟郊的《游子吟》;因为思念,我们会想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背全诗。

六、作业

关于思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余再收集一些有关描写思乡的古诗词读一读。

篇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朗诵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篇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生静听

师:大家也一起来和着音乐的氛围来读。

生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说说你感受到什么?(学生举手)

生:感受诗人李白在深深的思念着故乡。

生:感受诗人心里的忧伤。

生:觉得诗人对故乡非常的思念。

师:是啊,每见月圆,诗人总会对故乡思念不已,每逢佳节啊,对故乡的思念更是深切啊。今天是(板书: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学生纷纷举手)

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师:关于这个节日,你了解多少?

生:我知道重阳节要登高吃重阳糕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过别人过重阳节

师:会观察,是一种学习方法。还有谁知道?

生:重阳节要登高插茱萸。

师:你又怎么知道?

生:我从注释里知道的。

生:我还知道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是啊,登高插茱萸是古人过重阳节时的习俗。古人啊还要在这天带上全家,登高插茱萸避邪求平安呢。继续看老师写。(板书:忆)忆就是思念。(板书:山东兄弟)重阳节诗人在思念谁?(学生纷纷举手)

生:诗人在思念山东的兄弟。

生:诗人在思念故乡的兄弟。

生:诗人在思念远在故乡的亲人。

师:题目中的山东就是?(学生举手)

生:山东就是王维的故乡。

生:山东就是华山以东的地区。

师:现在指?

生:现在的山西永济。

师:诗人在思念故乡的兄弟,(边说边圈出“忆”),那么这个题目应该这样读呢?

生:应该读得慢一点。

生:应该要把声音放轻一点。

篇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篇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便加倍思亲。

遥想兄弟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少我一个亲人。

【创作背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王维十七岁时所作。王维少年时就与胞弟王缙离开家乡蒲州到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客游。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久负盛名,使他成为王公、驸马、达官贵人的座上清客,这使他有机会大量接触上层社会的生活,对世态炎凉和统治阶级的生活有了深刻认识,并且产生了深深的厌倦。久而久之,思乡怀亲之感不断袭扰他。特别是在他十七岁那年的“九·九”重阳佳节之日,达官贵人们都以家宴自娱,胞弟王缙也回蒲州去了,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突然在举目无亲的诗人心中爆发,遂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首句写身在异乡的诗人每到佳节倍加思念故乡的兄弟亲人。

起句一个“独”字,造境突兀,既刻划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孑然孤单的形象,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两个“异”字迭用,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为诗的画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这里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这一特定时间的局限,使人体会到诗中之情酝酿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发只不过是碰到了重阳佳节这一导火索罢了,一个“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了平日思亲之经常。这两句诗着重在写诗人节日的感受,由于诗题已经点明时值重阳佳节,埋下了热闹欢愉的节日场面的伏笔,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的游子形象,更加鲜明。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亲,想到亲人节日必然也在想念自己,从而更加深了诗人珍视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思。古时有重阳节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可以消灾避邪之说。这里,诗人巧妙地通过兄弟重阳佳节佩茱萸囊登高这一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使兄弟思己之情具体化、形象化,用兄弟对登高行列缺了一人的遗憾心情来反射出诗人思亲的心曲,更使人感到诗情真挚:委婉动人。

这首诗注重感受和细节的典型性,“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既是诗人日常感受的升华,又是长期客居异乡的游子节日感受的概括和总结,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登高插茱萸的细节,体现了节日兄弟聚首的`欢悦,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时代和地方色彩。正因为这首诗注重感受、细节、时间、环境诸方面的典型选择,因而就形象逼真地表达了诗人具有典型意义的感情。因此千百年来屡经传诵。

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

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相关名句:“但将酩酊酬佳节”,“重阳独酌杯中酒”。

【作者简介】

篇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篇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篇1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1、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2、帮助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亲情;

3、指导朗读,要求会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和感情

【教学思路】

课前,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信息,让学生通过预习理解生字词。课上先组织学生交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翻译古诗,通过朗读、品味,深入理解古诗所包含的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感,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精妙之处。再通过训练,强化理解,达到检查的目的。课后组织学生进行我国古代节日风俗调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一幅、有关茱萸的画片两张、大字课文、练习纸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2、板书课题,指导学生理解课题,介绍唐代重阳风俗。相机教“茱萸”一词。

3、组织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预习的,进行指导。

二、指导朗读,理解古诗意思

1、组织学生自由的读古诗,组内交流如何停顿。

2、组织学生交流朗读。相机教“佳节”一词。

3、指导朗读,要读出“××/××/×××”的节奏,读出孤独和无奈的感情。

4、指导学生逐步翻译古诗的意思。(直译)在古诗的右边完成以下板书:

九月九日想念家乡的兄弟

独自一人在外地作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

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5、组织学生理解读,比较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6、组织讨论: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小结,并过渡:诗人是怎样表达的呢?

三、品读古诗,深入理解古诗

1、组织学生读古诗,思考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

3、逐步提问:

①第一句中的一个“独”和两个“异”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谈谈孤独和思念的关系。

②怎样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每”字?

③“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王维怎样的感情?它与“思念”有关吗?为什么?

④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最好的是哪句?为什么?

4、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组间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5、小结古诗的写法。

6、组织背诵,组内检查。

四、组织练习反馈

1、解释带点的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_______倍______

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兄弟”指的是_______“一人”指的是______

2、填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王维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读一则关于茱萸现状的新闻,让学生懂得,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的感情都无法表达。

六、兴趣作业

篇1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一、导入

1、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相信同学们都能背诵出这样一首古诗《静夜思》。(出示诗题)

生背古诗。

你知道诗人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吗?

师: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人就用诗句来表达内心的思念,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表达思念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前板书好课题)

2、解题,了解作者

(1)师:谁来给我们读读诗题?生读诗题。

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理解“山东”“忆”

(2)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看书中注释

(3)从题目我们知道重阳节这天王维没和家人团聚,王维身在何处,为何不能与家人团聚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王维。(出示王维资料,学生自由读)

王维,唐朝诗人,他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5岁时王维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20岁时考上进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孤身一人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家,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这首传颂千古的思乡佳作,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二、自主合作,读通读顺,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多读几遍,读准生字新词,如果能读出一点儿韵味就更好了。(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读。

3、你觉得有哪些字不好读?

⑴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重点强调:逢、插、茱萸(字音、课件了解“茱萸”)

指导写“逢、插。(实物投影,反馈书写,红笔纠正)

⑵加上节奏,教师配乐范读。(朗读古诗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来会更有感情。)

(3)自己练读,指名配乐读。

三、细读品味,体会思乡

1、再回到诗题,这么长的题目中,你觉得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是的,思念)板书

2、诗中哪句道出了了诗人的思念?说说你的理解。

3、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倍”怎么理解?从“倍”字你体会出了什么?指导朗读。为什么每到传统佳节时诗人会更加思念亲人呢?

4、从哪知道他是一个人?(独在异乡为异客)

重点理解“独”“异”,字典中的解释:(1)奇异、特别

(2)惊奇、奇怪

(3)另外的、别的

从这句诗里你又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孤独、寂寞、难过、失落)是啊!孤独、寂寞、失落、难过,这千般愁绪,万般思念都凝成了这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生齐读)

5、同学们想一想,王维在外漂泊的几年间,仅仅是在重阳节时特别想念家乡的亲人吗?(春节、端午节时、中秋节时)

6、是啊!当辞旧迎新的爆竹在耳畔响起时,王维不禁感叹:(音乐响起)

当粽叶飘香,人们龙舟竞技时,王维再次感叹:

当中秋月圆,全家团圆时,王维依然感叹:

王维用诗、用最美的语言叙述着深深的思念和浓浓的乡愁,让生活在一千年以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悲伤,再读这两句。

7、诗人王维在重阳节深深思念着亲人,那他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他呢?从哪里可以看出?

出示后两句。

生读这两句。

8、读着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家乡的亲人正在登高,插茱萸。

师:如果你就是王维的兄弟,在登高时,你会说些什么?

生:我的兄弟王维,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师:如果你就是王维。你会对你兄弟们说些什么?

生:我多么想早点回到你们的身边,和你们一起过重阳节呀!

师:这一切的一切只能在想像中。重阳节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只茱萸又在哪里呢?让我们闭上眼睛,边读边想像画面。

生边读边想像。(配乐)

师: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的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

9、读全诗。

三、诵诗

1.又是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亲人的方向.深情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一年又一年,依然是我一个人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高山回想和弟兄们插茱萸的情景,不禁大声地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配乐诵

让我们把这份思念长留心中,随着优美的音乐一起来背一背。

四、总结:

同学们,短短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乡愁说不完的思念情展现在我们面前。历经一千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这首诗的时候,涌上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这浓浓的乡愁,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啊!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

五、拓展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老师节选了其中的名句,你们可以找来全诗读读,体会别样的思乡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篇1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情感,体会王维思乡、思亲之情。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体验王维思乡、思亲之情。教具准备:

1、幻灯片。

2、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解释佳节。同学们知道哪些节日?有什么习俗?(指名3人回答)节日能带给我们很多欢乐、美好、所以又称作佳节。

2.了解重阳节:(板书九月九日)农历九月九日是个佳节,知道这个节日叫什么吗?(重阳节)你能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下重阳节吗?

小结:古人掰着手指数数,认为一三五七九是阳数,九是最大的阳数,九月九日两个最大的阳数重合,定为重阳。这一天人们头插茱萸,登上高山,一家人一起喝饮菊花酒,以此来祝愿家人健康长寿。

3.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就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写的。(1)先齐读课题。

(2)认识“忆”。题目中有个生字“忆”,书写时注意右边是“横折弯钩”。请你查查字典,看看“忆”是什么意思?

(3)看看第36页下面的注释,题目中的山东是指哪里?(华山以东,诗人的家乡)(4)题目是古诗的眼睛,谁能说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 题目中的关键字是(忆)。我们称题目中的关键字为题眼。

二、认识王维,了解古诗的背景。

教师读王维的简介。

三、初读正确,读出节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多读几遍,读正确字音。

(可以轻声读、大声读)

2.同桌互相读一读古诗,看看是否能读准字音。

3.指名读古诗(注音),读正确。(3人)

提醒读音:逢 倍 插

4.读出节奏。(1)古诗我们已经读正确了,谁能再挑战下,读出古诗的节奏?(2-3人)点评:谁愿意再来读读,读得再„„

或者你读得抑扬顿挫,都能当小老师了。请你带着全班同学朗读。(2)(出示古诗节奏,去拼音)同学先来划一划,再全班齐读。

三、自主学习,交流指导

1.自主学习古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查字典、看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同桌两个交流对古诗的理解,然后说说自己不懂的地方。3.全班交流。

(1)学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①(指名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预设: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背景补充。异乡就是外乡,别的地方;异客是说外地人,本课指王维。②理解“倍”

A “倍”是什么意思?说明王维(非常、格外、特别)亲人?

B想象补白。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离开爸妈,离开兄弟姐妹和熟悉的家乡,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想象)

是啊,平时王维也思念着家乡,思念着亲人。偏偏又到重阳节了,长安街上十分热闹。看着别的家庭一家人团团圆圆,庆祝重阳节,他(更加)思念亲人。所以作者在思亲的前面加了一个“倍”字。

③释义。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解释这两句诗? 出示答案,请同学抄在课堂作业本上。

④情感朗读。说的真好!这句诗表达了王维对家乡浓浓的思念!谁来当当王维,替他读出这句古诗?(指名读)

⑤运用。同学们,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名句。

假如你在外面,不能陪家人春节,你可以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元宵节到了,卜老师已经到杭州来上班了。我给爸妈打电话时,也可以引用这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有什么时候,也可以引用这句古诗?(2)学习三四两句。

①王维想起了亲人,想到了家里的兄弟。哪几句写出了诗人的想象?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名回答)②你觉得作者在想象什么? 哪些地方不理解,需要老师帮忙? 预设:遍 每个人都插上了茱萸 ③老师也有个问题,“少一人”是少了谁?

这说明,不仅王维思念着兄弟,兄弟也在思念着(王维)④想象补白。兄弟们想起王维时,会对他说什么?(学生想象)

头上插着茱萸,哥哥想起王维在长安读书,已经两年没回家了。“王维,__________?”他()地说。“________________!”弟弟一边(),一边()。“祝你金榜题名!”王维的朋友们喝着菊花酒,说,“早日回家团圆!”

⑤情感朗读。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吧!(学生齐读)

五、诵读诗歌,情感升华。

1.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让我们用心来吟诵这首诗。(配乐朗读古诗)

2.古诗我们学完了,你可以向你的同桌背诵一下吗?

3.拓展:古时候,人们在外学习、工作,由于交通条件较差,不能及时回家,所以经常写思乡诗,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出示《泊船瓜洲》、《除夜作》,指名读,齐读。

课下,请同学们也搜集一些思乡诗,然后我们一起来分享。

六、会写字的学习。1.诗句填空。

2.特别提醒“异、佳、插”的写法。

①出示“忆、倍、插、佳”左右结构的字,重点示范“插”,注意笔顺。②出示“异”,上扁下长、宽。上面的字封口。③出示“遍、遥、逢”

七、复习

记忆 异乡 回忆 异常 逢年过节 重逢 佳节 加倍 事倍功半 遥远 遥控器 普遍 遍布 插翅难逃 插曲 作业:搜集3句思乡诗句或者一首思乡诗。

七、资料袋

篇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离开家乡,告别经亲人,谁能说说当时是怎样的动人情景?

生:兄弟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描述当时的情景)

师:那分别后的王维会怎么样呢?

生:想家乡,想亲人。

师:对,王维在九月九日生阳节这天在繁华的京城长安,望着那热闹的场面和兴高采烈的人们,便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课题

二、出示诗句,解题、师:谁来给我们读读题目?

生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大家快速思考讨论一下题目的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来一起看看题目的意思。

师: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出示课件图片:登高、插茱萸、菊花酒。

生: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忆——思念、想念

师:“山东”是山东省吗?(不是,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题称之为“山东”。)

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经过我们共同思考学习可以知道题目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自己家乡的兄弟亲人。

通过课题的引导,引出诗人的生平介绍。

三、介绍诗人的背景和诗的创作背景: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被后世誉为“诗佛”。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题称之为“山东”。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王维很小就离开家乡,到长安去谋取功名。这段时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到家,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感情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诗人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时写的。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①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②教师指导:(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过渡语:作者在异乡求功名,那么到了节日的时候,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看第二句。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

倍:格外;加倍、更加。

亲:家乡的亲人

①“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

②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是哪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③师:“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

⑤这是一种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过渡句: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

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又会想到(谁干什么)?现在让我们来学习第三和第四句。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他们认为登高可以避灾。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zhūyú)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消灾。

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少了诗人)

作者变换视角,以家人的身份进行想像:在人人头插茱萸登山之时,突然发现独独少了一个人!这一个缺少深深地刺痛了家人的心。

作者不说自己如何思念亲人,反说亲人如何思念自己,这一想像具有相当的冲击力和原创性。

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站

5、请大家结合诗句意思想一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者说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思考:

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现在同学们快速读一遍全诗,我们来说说全诗的意思:(指名)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他们都插上了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7、我们都了解本诗的意思,现在试着有感情诵读全诗(注意间隔),品味作者情感。

8、思维拓展

每到中秋,天上月圆。远在海外的游子思念家乡,思念祖国,他们会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____,____。”

课堂小结

家是永远温暖的港湾,同学们,无论未来的你会展翅高飞到何处,别忘了家乡,因为有一个被称为家的地方才是你的归宿。(引导学生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爱,体会亲情的重要,懂得感受亲情,珍惜亲情。)

课后作业

上一篇:朋友圈感谢的话语下一篇:描写坎坷爱情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