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送别诗的名句

2024-07-19

描写送别诗的名句(共7篇)

篇1:描写送别诗的名句

送别诗的名句

1、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9、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0、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篇2:描写送别诗的名句

1、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诗人:张籍《蓟北旅思》

2、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诗人:白居易《南浦别》

3、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诗人:戎昱《桂州腊夜》

4、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诗人:岑参《送人赴安西》

5、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诗人:杜荀鹤《送人游吴》

6、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诗人:杜甫《赠卫八处士》

7、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诗人:杜甫《别房太尉墓》

8、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人:李白《渡荆门送别》

9、杜鹃声里长门暮。——诗人: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10、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诗人:温庭筠《送人东游》

11、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诗人:袁枚《马嵬》

12、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诗人: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13、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诗人:贯休《春送僧》

14、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诗人: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15、有情不管别离久。——诗人:晏几道《秋蕊香·池苑清阴欲就》

16、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诗人:王昌龄《送任五之桂林》

17、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诗人: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

18、无端更借樵风送。——诗人:贺铸《菩萨蛮·彩舟载得离愁动》

19、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诗人:许浑《谢亭送别》

20、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诗人: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

21、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诗人:王勃《蜀中九日》

22、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诗人: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23、斜月半窗还少睡。——诗人: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24、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诗人:李颀《送陈章甫》

25、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人: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26、触目凄凉多少闷。——诗人: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27、相思一夜天涯远。——诗人: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28、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诗人:王昌龄《送柴侍御》

29、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诗人:白居易《望月有感》

30、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诗人:高適《别董大二首》

31、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诗人:岑参《送崔子还京》

32、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诗人: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33、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诗人: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34、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诗人:王之涣《九日送别》

35、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诗人:陈与义《送人归京师》

36、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诗人: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37、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诗人: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38、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诗人: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39、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诗人:韩缜《凤箫吟·锁离愁》

40、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诗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4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2、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诗人: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43、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过江南。——诗人:陆娟《代父送人之新安》

44、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诗人:陆游《送仲高兄宫学秩满赴行在》

45、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46、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诗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47、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诗人: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48、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诗人: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

49、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诗人:游次公《卜算子·风雨送人来》

篇3:中国古代送别诗的情感表现

在古代送别诗中, 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 送别诗可分为送别、留别两类。送别诗占绝对数量, 留别诗数量相对较少, 但其中也不乏佳作。南朝何逊《相送》:“客心已百念, 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 浪白风初起。”即为留赠送行者的诗, 表现了客中的惆怅情绪和江上风雨欲来的景色。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面对友人踏歌相送, 诗人情真意挚的用夸张性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来。虽无感激之辞, 但相谢之意却深含其中。

首先, 送别诗词大多哀伤愁怨, 缠绵悱恻, 表现惜别恨别之意。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惜别之意, 溢于言表。唐刘长卿《送李穆归淮南》:“淮水问君来早晚, 无人偏畏过芳菲。”问友人何时从淮南归来, 因为虽有大好春光, 却无人共赏, 反怕过芳菲时节。别情极为缠绵。唐徐月英《送人》:“惆怅人间万事违。”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花愁杀渡江人。”宋张炎《八声甘州》:“一字无题处, 落叶都愁。”“零落一声愁。”已是因别而愁思满怀。唐沈彬《都门送别》:“一条灞水清如剑, 难为离人割断愁。”五代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宋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更写出因别而愁情无限。宋毛滂《惜分飞》:“愁到眉峰碧聚, 此恨平分取, 更无言语空相觑。”宋柳永《采莲令》:“岂知离绪, 万般方寸, 但饮恨, 脉脉同谁语?”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 欲说还休……休休, 者回去也, 千万遍阳关, 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 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 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别愁至极, 痛断肝肠, 幽怨悱恻, 使人不忍卒读!

其次, 送别诗词中也有明朗乐观之作, 以壮语慰别, 表现诗人阔大的胸襟, 并富含人生哲理的启示。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末四句:“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诗人化用汉魏曹植《赠白马王彪》中诗句:“丈夫志四海, 万里犹比邻。”“忧思成疾疢, 无乃儿女仁。”曹植语虽豪迈, 却难以掩饰内心的悲愤和沉痛。而王勃虽为宽慰友人之辞, 但也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能豁达而坦然面对离别, 正由于两情长久, 声息相通, 虽咫尺天涯, 也犹如相邻而居, 真挚的友情自能经历时间和空间的考验。正反映了唐朝前期社会不断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而盛唐诗人高适诗《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不写离别可怜之辞, 反而说出谁不识君的壮语, 比王勃诗显得还要从容大度, 所表达出人生的豪迈达到一种极致。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把水人格化, 写出爱意无限, 自有一种遨游山水的飘逸潇洒。唐陈子昂《送魏大将军》:“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 飞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唐魏叔伦《送上饶严明府摄玉山》:“更将旧政化邻邑, 遥见逋人相逐还。”毫无儿女之态, 有的只是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殷切期望。

再者, 送别诗词还有借别抒怀之作。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绿树听鹈, 更那堪、鹧鸪声住, 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觅处, 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 更长门, 翠辇辞金阙。看燕燕, 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 回头万里, 故人长绝。易水潇潇西风冷, 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澈, 啼鸟不知如许恨, 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 醉明月。”

此词尽集古人许多离别故事。上片列举三悲鸟, 鹈、鹧鸪、杜鹃;三离妇, 昭君、陈皇后和庄姜故事, 都极凄惨。下片举李陵、荆轲英雄故事, 都极慷慨悲壮。英雄美人辞家去国, 铸成千古莫赎的恨事, 作为送别言语, 兼有抒发自己失意的苦闷。周止庵认为“前片北都旧恨, 后片南渡新恨。”全词读来沉郁苍凉, 虽为送别, 却寄寓词人强烈的悲愤。又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化用南朝鲍照《白头呤》:“清如玉壶冰”诗句, 托朋友告慰家人, 以比喻表明自己虽被贬而心地光明如玉壶冰一样。沈归愚认为“言已不牵于宦情也”, 借送别表明心迹, 貌似洒脱, 却难掩宦海沉浮的感喟。

篇4:送别诗的情味

一、送别诗的情味

送别诗所写大多为离愁别恨,但也有其他情味,比如勉励、安慰、同情、担忧、思恋等等。

1离愁别恨

好友远别,使人心伤。送别诗中表现离愁别恨,自在情理之中。白居易《别常蓟》:“惆帐城西别,愁眉两不开。”直抒胸臆,直写离愁。杜牧《送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物抒情。感人肺腑。李白《江夏别宋之悌》:“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一向洒脱豪放的太白,当此离别之际,也黯然泪下。

2勉励鼓舞

对方远行,或为功名、生计奔波,此时一番勉励之语,可暖其心怀,长其斗志:若对方有消沉之色,则一番鼓舞之言,亦不可少。勉励鼓舞一般避开愁苦之音,显得昂扬向上。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名。”勉励对方为保卫祖国建立汉将窦宪那样的不朽功勋。

3安慰宽解

人生遭遇挫折,本已使人愁忧;再加离别在即,更是愁上加愁。此时一番安慰宽解,或能稍解愁肠。因此,送别诗中也颇多安慰宽解语。裴说《春暖送人下第》:“雄文有公道。此别莫潸然。”是安慰落第之人。杜牧《送人》:“明镜半边钗一股,人生何处不相逢。”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二者都安慰友人不必为离别伤感:心灵相通,重逢有期,又何必忧伤?

4同情感叹

当友人遭遇不公,处境艰难,有时安慰就显得肤浅,只好洒一把同情泪,长叹一声。宋之问《送杜审言》:“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杜审言当时坐事贬吉_州司马参军,宋之间大发感慨代鸣不平。刘长卿《送严士元》:“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感叹刚正之士的潦落途穷。

5关注忧虑

友人远行,让人牵挂。送别诗中表达对友人前途的关注与忧虑,也在情理之中。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江洲上,相思愁白苹。”颁联借“飞鸟”、“青山”表达对友人归宿的关注与担忧。后二联化用粱代柳恽的《江南曲》表达忧虑友人前途艰辛的不尽愁思。

6思恋盼归

朋友远行在外,让人思恋,唯盼故人早日归来重聚。送别诗中那浓浓的相思盼归之情,也让人感动。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用生动贴切的比喻,表达一片真挚的相思之情。张谓《送裴侍御还上都》:“离魂将别楚,先尔到关西。”故人未行,相思已生。

以上所述,有送别时的忧愁、安慰、勉励、同情,也有别后的担忧、思恋等,这是送别诗主要表达的情感。当然,有些送别诗也表达了其他内容,如王昌龄《荚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当时诗人正出任江宁丞,因所谓“不矜细行”而被贬,作此二句以剖陈心迹,表白自己的高浩品格。但这样的内容在送别诗中很少,应届“例外”。

二、留别诗的情味

与送别诗相比,留别诗的数量要步得多留别诗的情感与送别诗有相似处(如离愁),相异处更多。

1铭感深情

高适的《别韦参军》是首长诗。其中“二十解书剑,……布衣不得干明主”等句写他弱冠之年入长安谋取高位不成。“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写的是求仕不遇后寓居梁宋的穷困落魄的生活境况。诗中接下来写当别人把“我”当作庸碌之辈看待时,独有韦参军与“我”相亲交往,尽管自身也不富裕却不时解囊助“我”,使“我”度过了一段“纵酒高歌”的快乐时光。此情此义,自然让人铭感在心。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直抒胸臆,表达对朋友深情的感激。

2别时惆怅

韦应物《答王卿送别》:“元知数日别,要使两情伤。”直抒别时惆怅之情。杜甫《赠卫八处士》:“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念及将来世事渺茫,更添惆怅。

3人生感叹

人生远行。有为功名奔波的。也有被迫离开(如迁谪)的,留别诗中少不了人生感叹。况且。离别本身就让人慨叹。张籍《留别江陵王少府》:“迢迢山上路,病客独行迟。况此分襟日,当君失意时,”自己带病远行,朋友又正当失意,此情此状,怎不让人感叹。杜甫《赠卫八处士》感叹的是人生飘忽、世事渺茫。

4诉述心志

离别之时,向友人诉述打算与追求,在留别诗中常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白自己南游的目的。盂浩然《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的是应进士不第后的归隐之志。

篇5:描写送别朋友的诗词名句

2.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3.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4.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黄景仁《别老母》

5.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6.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归江东/送沈子福之江东》

7.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8.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9.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10.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11.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柳永《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

12.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13.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14.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15.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宋琬《江上阻风》

16.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赋得暮雨送李曹》

17.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18.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19.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岑参《送崔子还京》

20.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21.嗟万事难忘,惟是轻别。——周邦彦《浪淘沙慢·晓阴重》

2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23.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欧阳修《长相思·花似伊》

24.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王昌龄《送魏二》

25.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欧阳修《诉衷情·眉意》

26.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柳永《采莲令·月华收》

27.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28.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江淹《古离别》

29.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魏夫人《点绛唇·波上清风》

篇6:王维送别诗的特点

王维送别诗的特点

王维是唐代的四大诗人之一。由于他在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方面取得了高度成就,被誉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人们谈论起王维,也往往首先想起他的山水田园诗。这自然是不错的。然而,王维的诗歌创作取材相当宽泛,他所作的送别诗也不乏粲然可观之作。

王维现存的送别诗,约70首,占现存王维诗歌的七分之一强。就体裁言,既有五、七言古体诗,又有五、七言近体诗。古体诗中,还有骚体诗;近体诗中,既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还有五言长律,可谓琳琅满目,众体皆备。其中的佳制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山中送别》等,已成为历代传诵的不朽之作。

王维的一些送别诗所以会千载宣传,具有活泼的生命力,主要是由于作品里灌注了诗人对于亲朋友侣的真挚深厚的感情,并且这种友爱之情是人们所普遍具有的,它通过自然平易的语言传达出来,极易诱引读者进入诗歌所表现的艺术境界和情感氛围,唤醒读者心中曾经有过的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产生回环往复、难以止息的感情波澜。就拿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来说,全诗不过四句二十八字,前两句“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写送别地点的自然景况;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的是饯别时的劝酒之辞,似乎在内容、章法上都不见得有格外出众之处。那么,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钟爱始终没有衰减呢?个中原因说来也不复杂,就是因为此诗用极其本色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人们在与友人临歧洒别时所常见的情景(当然,地点不一定在“渭城”)特别是后两句的劝酒之辞,更是明白如话,有着高度的普遍性和概括力。大凡具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谁不会在与亲友的饯别酒席上说出类似的话语、表达类似的情感呢?因此,这首送别诗的巨大而持久的魅力,不在于它的艺术技巧是如何高超,而是取决于它在情感传达方面的高度真实性和典型性。

《山中送别》诗的情况也是这样。其诗曰:“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前两句叙写诗人送别友人后掩门独居,内心的寂寞已不言自明;后两句刻画心理活动。从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看,与《送元二使安西》大不同,但在表达与友人的真挚情感方面却完全一致。友人刚刚送走,却又企盼着他能及时归来。不重感情、不惜友谊的人会滋生这样的念头吗。而盼望亲朋友好常相会的念头,对于珍重友情的人来说,确会时常发生。

一般说来,送别诗以抒写情怀为主,但唐人作诗长于借景言情,故在送别诗中常有景物描写方面的内容。王维作为描摹山水自然的高手,更喜在送别诗中插入一些景物描写,这样一方面扩大了诗歌的审美内涵,一方面也有利子更艺术地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其《送友人归山歌》(首其二)曰:

山中人兮欲归,云冥冥兮雨霏霏;水惊波兮翠营靡,白鹭忽兮翻飞。君不可兮褰褰衣!山万重兮一云,混天地兮不分;树吨暧兮氛氲,猿不见兮空闻。忽山西兮夕阳,见东皋兮远村;平芜绿兮千里,眇惆帐兮思君。

诗人的朋友原在山中隐居,现又要返回山林,故王维作诗送之。全诗十三句,除三句(一、五、十三句)事、抒情外,其余十句都用来描绘自然景象,先写云暗雨骤、草靡鹭飞的雨景,劝友人不要急于回去;次写友人走后,诗人目送友人,遥望前方所见到的远山层叠、天地混沌诸种景况,通过这一系列的写景状物,诗人对于友人的无限关切、眷恋之情被烘染得淋漓尽致。有必要指出的是,王维送别诗里的一些写景佳句,即使与那些专事描摹自然景致的诗歌相比也毫不逊色,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邢桂州》)“槐色阴清昼,杨花惹暮春”(送邱为往唐州》)“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母潜落第还乡》)“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送方尊师归嵩山》)诗人凭藉他对自然美所特有的敏锐精微的感受和高度精湛的语言技巧,准确。细腻、生动地描画了不同区域的各具特色的山水自然风光,呈现-出浑融悠远的意境和咀嚼不尽的韵味。

王维在送别诗中插入一些写景片断,注意处理好景与情、景与事的关系,使它们达到和谐自然的统一,从而使作品更富艺术魅力。《送梓州李使君》诗共八句,前四句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作“半”),树杪百重泉”,描绘了:悬想中的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在绵延起伏的万壑千山里,到处都是参天入云的大树,杜鹃鸟的啼鸣声此起彼伏,响个不停;一夜透雨之后,山间平添了无数道飞泉,远远望去,如同悬挂在树梢头上。这四句诗景象奇丽,境界阔大,气韵生动,生机勃勃,虽然没有直接的赞语,但诗人对蜀地风光的欣羡心情已隐隐露出。用这样的笔调写景,既切合蜀地实情,又完全吻合诗人对李使君赴任梓州的祝贺之意,劝勉之情。可以设想,假如诗人用灰暗、阴冷的笔触去写巴蜀的恶山脸水,那就无异是给赴任者兜头二瓢冷水,与作诗劝勉的初衷大相悖背了。

王维的送别诗在运思谋篇方面富有变化,这是值得注意的第三个特点。试以四首送人赴边诗为例说明之。《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送别地点的自然景况,后两句抒写自己对于友人的依恋不舍的深情,别无他意。《送韦评事》曰:“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撇开自己不提,纯是写赴边者的复杂心绪:既想建功立业,又不免怀乡思归。:《送刘司直赴安西》:“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前四句展现绝域之地的.荒凉景象,接着援引历史故事以壮赴边者的胆气,最后勉励他大展身手,宣威域外,不让异族统治者生觊觎中原之心。全诗没有正面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但诗人韵关切、激励之意已蕴含其中。《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先述出征的季节,次写行军的情景,结尾四句赞扬其奋不顾身的报国热忱和立功绝域的壮志。全诗洋溢着昂扬、壮美的豪气和激情,全无一点悲切、凄凉和缠绵。与上述三诗在内容、章法、格调上都有不同。所以王维的送别诗虽然数量很多,同一类型的送别诗为数也不少,但读来面目各异,很少有雷同的。

此外,王维作诗还能注意灵巧自如地运用典故以表情达意。如《临高台送黎拾遗》诗,暗用了王粲《登楼赋》里结尾一段的意象;《山中送别》诗的后两句,系翻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萎”句意;《送邢桂州》的尾联“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用后汉合浦太守孟尝“合浦珠还”的典故,十分切合被送者的身份和前往地点(唐之桂州,即汉之合浦)。

王维的送别诗颇多佳构,但也不是篇篇皆好,有的不够精炼,有的议论偏多,有的说些官场应酬之语,陷入俗套,少数诗还有意象、语汇重复的毛病。私自认为,在对王维的送别诗作较多肯定的同时,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缺陷和不足也是必要的。

扩展阅读:

1、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2、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送别诗往往写得格调悠扬、音韵婉美、含义隽永。或慷概悲壮,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诀别。或情随景迁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一往情深。或者是表达别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李煜的《虞美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如李白的《赠汪伦》,柳永的《雨霖铃》。或者是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或者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或者是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4、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劳劳亭歌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鉴赏送别诗的方法:

1、积累离别诗常用意象。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3、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衬托。

送别诗鉴赏实例: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篇7:古代送别诗的研究

古代送别诗的研究

摘 要

中国古典诗歌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都与送别有关。除爱情这一永恒主题之 外,别离是历代诗人常唱不衰的又一主题。别离是令人感伤愁怨的,所以诗人创 作出了不少忍泪含悲的作品,但别离所包含的感情又是错综复杂的:有的充满了 亲情与友情,有的表达了乐观与进取,有的蕴涵了理想与抱负,几乎每一首送别 诗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送别诗在艺术表现上也各具特色:有的工巧精 致,有的大气磅礴,有的辗转悱恻,有的浅显直白,有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好的送别诗往往以虚实相生的意境,在触景生情的基础上诱发和开拓审美想象的 空间,将历历在目的眼前景物与“见于言外”的虚化想象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羚 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地,浑然天成。同时,意象作为一种艺术符号也在送 别诗中占据着重要作用。无论是自然意象、地点意象还是悲凉意象,在送别诗中 都一脉相承,赋予了独特的艺术内涵。送别诗的创作原因作全篇的总结。

前 言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辞章都与送别有关。可以 说,除了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外,别离,则是历代诗人所常唱不衰的又一主题。正所谓“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送别诗成为古代文人志士创作中借以释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古典送别诗作,从思想内容、艺术境界、表现手法等方面对古代送别诗作以全面综合地分析。

一、送别诗的定义及发展。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送别诗很早就有了。《诗经》里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 与《邶风•绿衣》当是现存最早的送别诗。此后作品越来越多。清人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收入的1900 余首唐诗中就有送别诗近300 首;而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直到明代的于谦和清代的吴嘉纪、厉鹗等,都有送别诗流传。

二、送别诗中创造的生动感人、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送别诗中的情感世界是真实的、生动的、感人的,更是丰富多彩的,正如“古伤逝惜别之词,一披咏之,愀然欲泪者,其情真也。”由于古代文人所处的环境与条件的恶劣,人们离别后的重逢成为十分不易的事情,有的甚至成为永别。于是,离别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生命价值的实现,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故乡告别的感情折磨。就这样,离别的情感在诗中或表现为亲友离别时的忧愁与哀伤,或借诗表达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更有的在诗中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一)送别诗中满载亲情、友情,饱含惜别之意,哀伤之情

生活中,没有任何人会把与自己的至亲好友的分别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当面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情景时,人们的心中是伤感的、苦涩的、是“天涯一望断人肠”的痛彻心扉,而这种人间的至情至爱在送别诗中表现得尤为真切,成为表达情感的主体。离别,在人们心中蒙上一层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沙雾,使人黯然神伤。被称为文学史上送别诗先河的《诗经•秦风》中“渭阳”一诗,就生动地描绘了战国时秦康公与晋公子重耳这一甥舅别离时恋恋不舍,亲情难分的情形。“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诗中没有“默默无语 两眼泪”般的悲凉苦楚,也没有极

第7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力刻画别离后的苦痛,而是洋溢着亲人间真挚的悠悠思恋,送别时深厚的情意,是一首内容自然、审美价值颇高的诗歌。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抒写了与外弟久别重逢后旋又分手的复杂感情,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中“沧海事”用典贴切,“暮天钟”不只表现时间已晚,也暗示了亲友相间,喜出望外而忘乎所以,尾联“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虽未言别字,但别字自现,蕴 含着伤别的情怀。还有诗人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中有“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诚挚真切、感人至深;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中的“孤 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其中借孤灯、寒雨、湿竹、浮烟以造 凄凉色彩,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借酒杯频频递传。对此诗,沈德潜盛赞云:“三四写久别 忽遇之情,五六夜中共宿之景,通体一气,无饾饤习尔,时已为高格矣。”像这样满载真情 实感,饱含离愁别绪的佳作还有很多:有送别席宴上借酒消愁以抒别离时的痛苦心情:“高 楼送客不能醉,寂寞寒江明月心。”(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其二);“劝君更进一杯酒,西 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荆南渭北难相间,莫惜衫襟着酒痕。”(岑参《奉 送贾侍御使江外》);有借送别以抒身世之感,表达主观感受:“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王勃《别薛华》);“逍遥公后世多贤,送尔维舟惜此筵。念我能书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 传!时危兵革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杜甫《公安 送韦二少府匡赞》);“伤禽我是笼中鹤,沉剑君为泉下龙。”(元稹《六平春遣怀》);也有的 借送别诗表达强烈的不满情绪,展现主体意愿与现实的矛盾,表现为“欲留不能,欲舍不忍”,更显悲凉:“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朋时。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 之?”(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贾至《巴 陵夜别王八员外》);“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更有的诗中没有明显的送别字样,但却做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超以象外,尽得环中”,惜别之意,内蕴深情溢于言表:“飞鸟何处没?青山空向人。长江 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故人行 役向边洲,匹马今朝不稍留。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竹为君愁。”(张渭《送人使河源》);“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 判官之润洲行营》)。诸如此类的还有曹植的《送应氏》,李白的《赠汪伦》,都是感情炽热,情绪积极,构思精巧,它们以其真切诚挚,感人至深,又丝毫不带雕琢之痕的艺术魅力在送 别诗中放出耀眼的光芒。

(二)送别诗中表达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黯然销魂者,为别而已矣!”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江淹认为离别最能令人心碎肠断,就连一贯豪放豁达的东坡居士也无限感慨地吟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都饱含着送别时不忍分离,两情相依的忧伤情绪,但也有许多人借送别亲友之际,吐露和抒写其“报国取龙庭”的理想,以及“所志在功名”的抱负,显示了其旷达的胸襟和 高尚的情操,为送别诗一贯塑造的情感氛围另辟蹊径。

高适的《送李侍御赴安西》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诗中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而且用建功立业的壮志激励远赴安西的李侍御,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有所作为的心愿。“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一句使全诗开朗昂扬,使一首送别诗成 为情绪高亢,斗志激扬的前进曲。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也蕴含了这样的基调:“匈奴犹 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 留汉将归。”诗中借送别之时,用古人征战沙场的英雄事迹激励友人报效国家,立功塞外,全诗豪情激扬,全无“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的凄恻哀伤,而是反映出陈子昂 放浪形骸、豪侠浪漫的性格,以及“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远大政治抱负,收到了令 人鼓舞,使人奋发向前的艺术效果。岑参也有一首《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火山六月应更 热,赤亭

第7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 胡。功名袛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其中描绘了前线的艰苦,战场的荒凉,使人联想 到李副使致命塞外,驰骋沙场,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结尾“功名袛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 丈夫”是点睛之笔,语气高昂豪迈,宛如激动的赞叹之声:“只有那些舍生忘死,到边塞杀 敌立功的人,才是古今之真英雄大丈夫。全诗无“断肠分手各风烟”的依依惜别之离情,也 未吐露别后彼此遥相的思念,而是以明快流畅的笔调,豪迈奔放的艺术感召力,表达了诗人 对李副使的鼓励和期望,同时也寄予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与远大抱负。在送别出征战士,振作士气的诗作中,岑参也有不俗的表现:有再现边塞的奇景和战况的危急,写出行军的劳苦和 将士的斗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与必胜信念:“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有借助想象与夸张,刻画唐军出征的雄壮气势,描绘戍边将士慷慨赴敌,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的:“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赴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此类的送别诗虽然不多,但却以其激越雄浑的笔调,慷慨豪壮的艺术风格,跳出以往 送别诗的俗套,表现出另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三)送别诗中体现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人生短暂易逝,许多诗人常常能在慨叹生命有限而宇宙无穷中表达一种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态度,这种平稳的心态,即使是面对人生最痛苦的离别时,也能表现为一种少有的 坦然与大度。那种豁达乐观的情绪常常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般的气魄中展现。王维的赠别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与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给人 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诗的开始即以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送别 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暗示了朋友间恋恋不舍的深厚情恋。接着对友人进行劝慰:“与 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使对方不致因和挚友分别而感到孤凄,宛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般的情韵。以下进一步宽慰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天各一方,只要知心朋友存在,好象近在咫尺,保持着美好的友情。这 就使人的心胸为之开阔,一扫离情别绪。最后劝慰友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语壮 而情深,表现了诗人开朗的胸襟。全诗笔力矫健,格调高昂,气象壮阔。虽然是离别之时,但却没有伤情愁绪的情调,让人体味其高亢激昂的精神状态。

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也写得轻松自如。诗中描写了江南酒店的热闹送行场面,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开头即展现轻风吹拂,细柳花香满店的轻松场景,而后送别场面更是热闹欢快,吴姬压酒劝客,金陵子弟聚而相送,显得异常情畅。整首诗轻松明快,另人神思飞扬。高适的 《别董大》体现的则是另一种高昂情调:“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中开头描写的是黄沙弥天,日光昏暗,北风狂啸,鸿雁纷飞的严冬景象,这就为送别定下了悲凉的基调,使分别者更添离愁别绪。但下句却斗然一转,如高压下的水流,冲开闸门,给人以激昂的斗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以乐观、信心十足的口吻,鼓励董大勇敢地面对未来,迎接人生的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一 片天空,这就完全跳出送别诗中一贯的缠绵凄恻情调,唱出豪放的新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在写与故乡惜别的情怀中,也脱出送别诗一贯情调低沉的窠臼,表现出喜悦和宽广胸襟。末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同江水产生的惜别之情,鲜明地反映了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时乐观向上的精神。还有温庭 筠的《送人东游》,开头“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其中“浩然”一词笔势一转,诗意陡 变,强调友人的胸怀豁达大度,尽扫衰残之风,毫无感伤情味。还有的送别诗则通过劝慰而 尽抛离别时的伤情,基调豁达而不过分,感情真挚而不哀伤。如送别时劝友人尽享所去之处 的山水之美,真正使

第7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大自然融会于心:“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 里。”(裴迪《送崔九》);有劝慰遭贬者不要因为离别而踟躇满志,只要彼此心灵相通,必有 相逢之日:“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高适《送李白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也有送别时劝慰落第者切莫从此一蹶不振,才华与品德终究会有人赏识,鼓励之情溢于言表:“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这类送别诗不仅一扫一般送别之作中衰愁缠绵,凄婉低徊的情调,而且更为长亭柳色,南浦明月和渭城朝雨添上一笔坦荡的重彩。

三、送别诗阐述上的抒情性,表达上的叙事抒情相结合性分析。

诗最大的特点是抒情,通过抒情,诗中的韵味情趣得以展现,而送别诗以所以能在诗坛上“独领风骚”,也是因其有较新颖的表现手法,将送别时的叙事,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 起,释放出巨大的情感容量,使人不得不为之陶醉。通常情况下,送别诗中常绘制虚实相生 的意境以及采用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意象。

(一)虚实相生的意境

通常我们所说的“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 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而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意境常是情景交融基础上的虚实 相生。对于文学作品中的“虚实相生”理论,陈满铭在《国文教学论丛》中有这样一番界定:

所谓的“虚”,指的是“无”,是抽象;所谓的“实”,指的是“有”,是具体。通常一 个词章家在创作之际,在运材上,往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就“有”,运用当时所见、所闻、所为的实际材料;一是就“无”,运用凭着个人内心的感觉或想象所捕捉或制造的抽象材料。同时他也进一步探讨了时间与空间的虚实:“虚实就时间来说,凡是叙事、写景或抒情,只限于过去或当前的,是“实”;透过想象,伸向未来的,则为“虚”,虚实就空间来说,凡穷尽目力,写眼前所见的,是实;而透过设想,写远处情况的,则是“虚”。而通常情况下,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

因而,“虚实相生”这一意境特征用于送别诗中就是在作者融景生情的基础上诱发和开拓审美想象的空间,大抵上是想象分别后对方途中所经历的特定环境,或所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将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与“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般浑然天成。

王昌龄的《送魏二》便是送别诗中虚实相生的典型:“醉别江楼橘油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目,愁听清猿梦里长。”其中下句“忆君遥在潇湘目,愁听清猿梦里长。”虚拟了分别后友人下船泊潇湘,一“愁”字表现送别诗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幻想友人因独在异乡而在梦里也不得安逸,借以加强表现送别诗的向前推想,构成眼前情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是作者珍重友谊情感的外向伸展。诸如此类的还有:在对友人所去之处美景的向往中蕴含着不能同行的遗憾,虚实相映,委婉地传出惜别的情怀:“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想思愁白苹。”(刘 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 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幻想友人归途中孤独寂寞,加倍表现出朋友间的 依依不舍及深厚友情:“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钱起《送僧归日本》);“扬子江头杨柳春,扬花 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也有与历史相结合,意境慷慨 悲凉,风骨凛然:“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与易 水送人》);还有描写友人所去之地的自然环境,以表崇敬留恋的心情:“苍苍竹林寺,杳杳 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

第7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二)意象世界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诗歌离不开意象。但历代研究者对意象这一概念却无定论,有称指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这 就要求作家进行创作时,头脑中必须先有清晰的意象,然后根据这意中之象下笔写作;有称 指意和象,即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有称指意象接近于境界,即人境以外的其他境界;还有 的认为意象接近于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综观古人之说,其论异彩纷呈,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象,即物象是组成意象的基本要素。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指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 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 符合诗人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渗入诗人 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意象中的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 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送别诗中的意象就是这样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其常见的意象有:长亭、短亭、南浦、芳草、杨 柳、明月、夕阳、美酒等,本文中笔者将选取几种代表意象,结合诗歌,分别从自然意象、地点意象、悲凉意象三方面加以分析。

1、自然意象

自然景物是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文学作品常常要描写它,借以抒发作家的感情,意 趣和心态,加强和深化主题,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人类生活。自然景物描写的成功,的确能使作品为之生色,从而增强艺术效果,感染读者,教育读者。正如杜甫所说:“落絮 游丝亦有情。”王士禛也说:“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而徐增说得更为直接:“花开草长,鸟语虫声,皆天地间真诗。”可见,自然景物在文学作品中是十分受青睐的。这在送别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送别之时,作者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意象将送者与行者的感情 推向高潮。此时常用的意象为柳、水、月。

柳,众所周知,取谐音“留”意,古人为表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怀,往往把杨柳作为 自己抒发离情别绪的载体,给杨柳罩上一层惜别的情愫,使之成为融景生情的景,睹物伤怀 的物,并加以艺术显影,表达“悲莫悲兮生别离”的动人场面。

通常我们认为最早写到杨柳,并且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诗作是《诗经》中《小雅•采 薇》篇,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令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最为后人所称道,门前杨柳婀娜多姿,迎风摆拂,宛如依依不舍的样子,令人产生无限感慨。像这样在送别诗中借 柳抒情的例子可谓“汗牛充栋”,信手拈来,现以李白的《劳劳亭》共赏:“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托物言情,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别具一格。他从送别时柳条未发青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杨柳,故意不让它 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它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相送的悲切 场面。诸如此类的诗作不胜枚举:“暂凭樽酒送无谬,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李商隐《离亭》);“杨柳青青著地垂,扬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 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代无名氏《送别》);“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青。”(王 维《渭城曲》);“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南朝乐府民歌)等等。“一丝柳,一寸柔情”就这样在送别诗中释怀。此外,春草意象也是常出现的:如盛唐诗人王维有《送别》诗曰:“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绿不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还有《楚辞•招隐》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其将春草与离思合二为一,叙述 伤别情绪则另有一番风味。

第7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流水意象在送别诗中也特别突出。海外学人指出:

“临水送别”这一主题最早可能是楚辞中的“登山临送将归”和“超北梁兮永辞,送美人兮南浦。”汉至六朝的别诗多以临水送别为旨,………(所以李白《送友人》中此类句子的写作)是要藉着这些声音的同时,呈现受诗者的意识里(受诗者是李白的友人,必然也是一个熟识这些诗的诗人),和他同时跃入古代这些空间,和其中各个独例的“别绪”里,来诉说他们之间仿佛总合前人的别情。

这样,流水意象有机地融入到送别主题,将“临水送别”中所含的特定寓意与伤感通 过淳厚的人伦情味、深刻的生命意蕴表达出来。河水涓涓不断流于远方,宛如离别的人分手 时恋恋不舍,彼此嘱托珍重,而双方终究相看日远,内心别易会难的苍凉情绪就这样表达:“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李白《杂诗》其五);“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泾川 送族弟》);“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尽日依山转,星汉通宵向水 连。”(李频《湖口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有今夕,离梦 杳如关塞长。”(薛涛《送友人》)

月亮,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笔者统计,《唐宋词鉴赏辞典》后 面附录的名句索引里共收录名句1921 句,其中与月有关的183 句,占9.6%左右,而《唐诗 鉴赏辞典》里的名句索引共收名句954 句,有97 句与月有关,约占10%左右,而在谢枋得 辑录的通行本《千家诗》里,这个比率则占得更高,它选录了各朝七言绝句共94 首,有20首与月有关,占 21%左右。从这些惊人的数字可以看出中国的文人墨客们对月情有独钟,他们如痴如醉地写下了大量与月有关的篇章。而综观古代诗歌中,用月的意象来抒情的情感 模式很多,主要有用“淡月”、“残月”等来抒发别离、羁旅之情的;有用月阴晴圆缺来感怀 人世悲欢离合的;有借一轮明月来寄托人们的相思的;还有用月来观照历史沧桑,人世变幻,抒发由此带来的万千感慨的。可见,诗中的月亮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送别诗中常用“残月”“淡月”、“新月”、“斜月”、“霜月”、“落月”、“黄昏月”、“缺月”等表达的是与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缱绻悲伤,以及别离的惆怅怨恨之情,更有的借月之阴晴圆缺来抒发作者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感慨,表达人们希望月长圆,人长聚的良好愿望。这几种月象的出现,总的来说是比较固定的。与它们所体现的凄清落寞的情感相连的诗作有如:韦庄的“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柳永的“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别岸扁舟三两只,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何霜白”;又有曹组的“何处今霄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还有秦观的“乱山何处觅行云,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又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等。

2、地点意象

提到送别诗中的地点意象,凡是具有一定中国文学修养的人都会说出“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等,而其中的“长亭”、“短亭”、“南浦”则是尤为常见。

古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们的交通工具只有两类,一是车马,一是舟船。早在秦汉时,便有在牛马所行的古道旁开始置亭,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这便有了“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北周庾信《哀江南赋》);“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李白《菩萨蛮》)等诗词的流传。所以,在送别诗中我们常看到“长亭”“短亭”等意象,它们让人联想到古道、长亭、斜阳衰柳中古人设宴饯行的情景。这是在

第7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北方,多山脉丘陵,黄土高原,以陆路为主,所以送别诗中常用的是“长亭”“短亭”。南方的交通以水路为主,平原广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所以在送别诗中“南浦”的意象相对颇多。对“南浦”的解释,大体可分为两类,或是实指某一具体地名,或是指在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而“南浦”真正广泛用于送别诗中,并成了水路登舟送别地点的泛称,则是在南朝宋齐之后,如南朝梁诗人谢朓的《鼓吹曲•送远曲》有:“北梁辞欢 宴,南浦送佳人。”梁之后的陈诗人张正见又有“凤吹临南浦,神驾饯东平„„歧路一回首,流襟动眷情”等等。这样用“南浦”来表达离愁别绪的情怀的送别诗作,在以后朝代可谓屡 见不鲜。如盛唐诗人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李贺《黄头 郎》中“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宋代词人柳永也有《倾杯》词 曰:“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最苦正欢娱,便分鸳侣。”清人沈树荣《送别》诗也写道:“落叶枫叶两岸秋,曾于南浦动离愁,只今一片江头日,不照归舟照去舟。

3、悲凉意象

送别诗中常常有诸如“黄昏”、“大雁”、“残阳”等的悲凉意象,因为它们本身有着难以言喻的凄苦与黯然神伤,所以用于送别诗中更是将哀婉之音与愁苦之韵的离别情感表现得 淋漓尽致:

黄昏:“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日暮黄昏的吟咏频频出现,特别是在送别诗作中,“黄昏”意象 表现的是古人心目中特定情感与生命意识的独有情结,面对斜日暮霭,分别的人心中无限感 慨:唐代诗人王维就有一首《送綦毋落第还乡》:“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李颀《送陈章甫》中“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泪乡。„„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王维《送别》中“山中相 送罢,日暮掩柴扉。”这些送别诗借助“黄昏”表达着这样的情绪:为了追求功业,求学求 仕的游子浪迹异乡,在一天的律动中怀归黄昏情炽;为了施展抱负,奔走在人生之旅上的行人于黄昏时顿感人生途远;为了实现理想,那些受挫失意的文人又每每于黄昏时深感孤独索 寞。就这样,“黄昏”在送别诗中,将生命个体的内心与现实相结合,朝往夕至周而复始地 牵动着人们心中独有的情愫。

鸿雁:“寒雁行行天际横,偏伤旅客情。”

《诗经•小雅•鸿雁》中有这样的诗句“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表现周使臣四处召集流民回归故土,于是“哀鸿”就成为历代流民离乡背井四处漂泊的代名词,这样的寓意用在送别诗中,则常常寄托着作者对即将远行的游人重返故土的渴望。如高适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巫峡啼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 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其中“衡阳归雁”用典摹状友人被贬之地的荒远,有切盼友人多来信之意,将伤别之情推至高潮,李频也有一首《湖口送友人》中这样写道:“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夜晚行船,暮 霭烟云,此时分别已是悲感交集,而再仰视长空,雁行成阵,冒雪冲云,翱翔天际之景,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惜别之情就沁入心脾了。鸿雁意象发展到后来逐渐成为表达乡愁的载体,特别是游子远离故乡,远离亲友,在 异乡倍思亲的时候“鸿雁”格外引人动情:如沈约《咏湖中雁诗》:“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 行。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其中明显不是单纯写物咏物;庾信则用《咏雁》表达自己 身处北国心系故乡的矛盾心理:“南思洞庭水,北朝雁门关。稻梁俱可恋,飞去复飞还。”; 杜甫的《归雁》诗也情思凄切:“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还 有杜牧的《秋浦途中》:“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等等,借助“鸿雁”将乡愁 中所蕴含的凄切氛围与感染力轻易地表现出来,不可不谓之“高妙”。

第7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四、送别诗创作繁荣的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中国诗歌发展的旅途中,除了爱情诗外,送别诗又是历代诗人 常唱不衰,久写不厌的又一创作主题,那么为什么在古代会有如此多的诗人偏爱送别题材,又为什么有如此多的送别佳作留传于世呢?笔者在参阅前代学者的讨论研究中,综合论述,得出以下结论:

(一)地理原因

古代交通不便,而疆域辽阔,路途艰难,每有行旅,动不动就要经年累月,甚至有时 亲友间的一别将是今生今世的永别,正所谓离别时易相逢时难,诗人们只有将离别聚散,别 易聚难的沧凉感受付诸于笔端,才能尽情抒发心中郁结的忧伤,因而别离主题被人们看重。

(二)社会原因

古代社会是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几乎每隔一二百年,朝代更替便会使社会发生大的战 乱,军阀混战,朋党之争,农民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等动荡不安的因素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面对离别时,难免会产生“黯然销魂”的情绪,此种 情况下,别离主题更为人们所看重。

(二)政治原因

古代提倡“学而优则仕”,许多文人志士渴望通过科举考试而谋得一官半职,实现其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他们往往离开家园,云游四方,也有的因科考失利而浪迹天涯,终年行无定所,还有的因得罪朝廷而被贬边疆,这些都使得新朋老友难逃别离时的忧伤,因而送别诗又被看作是宣泄感情的最佳方式。

结 论

卡尔•萨根地《伊甸园的飞龙》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可贵与短暂,作家们又如何会产生种种离愁别恨,甚至因离别而痛不欲生呢?人,作为最高级的灵长动物,它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能清楚地知晓自己必定死亡。”正是人类能清醒地意 识到自己的幸福与快乐,痛苦与哀伤,这才懂得去珍惜有限生命中的稍纵即逝的快乐,而别 离却恰恰是人类无法避免,无法摆脱的缺憾,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缺憾,使得人们对相聚倍感 珍惜。“悲莫悲兮生别离”,古代的送别诗就是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唱出 了人们心灵的歌,流出了人们心底的情感真意,它是“哀婉愁苦的主旋律,也是刚健昂扬的 变奏曲。”(萧瑞峰《宋词中的别离主题》)给人以情感的释放,美的享受,可以说,古代送 别诗确实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凤凰出版社(2)《古代诗歌史论》„„„„„„„„„„„„„巴蜀书社(3)《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4)《中国古代诗歌流变》„„„„„„„„„„„京华出版社

上一篇:2016尊老爱幼精彩演讲稿下一篇:致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