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发展规划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2024-07-20

“十二五”发展规划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精选2篇)

篇1:“十二五”发展规划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要(全文)

2011年03月17日 14:31来源:新华网

目录

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四篇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

第一节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

服务实体经济,防范系统性风险,有序发展和创新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发挥大型金融机构的综合性服务功能,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围绕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绿色经济、支持企业跨境经营,以及发展网上交易等新型服务业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更好地发挥信用融资、证券、信托、理财、租赁、担保、网商银行等各类金融服务的资产配置和融资服务功能。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系统。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发展责任保险、信用保险,探索发展巨灾保险,创新保险营销服务方式,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推进再保险市场建设,建立健全保险服务体系。

第二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提高物流

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农产品、大宗矿产品、重要工业品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支持物流园区等物流功能集聚区有序发展。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

第三节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

以高技术的延伸服务和支持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加强信息服务,提升软件开发应用水平,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安全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积极发展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支撑服务。培育发展一批高技术服务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

第四节规范提升商务服务业

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税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代理、管理咨询、市场调查等专业服务。积极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加快发展项目策划、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企业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促进广告、会展业健康发展。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面向城乡居民生活,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多样化需求。

第一节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

优化城市综合超市、购物中心、批发市场等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发展。鼓励和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服务网点,支持大型超市与农村合作组织对接,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引导住宿和餐饮业健康规范发展。支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

第二节积极发展旅游业

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坚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并重,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旅游区、旅游线路建设。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全面推动生态旅游,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第三节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

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社区为重要依托,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等服务,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积极发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特色服务,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家庭服务市场和经营机构。加快建设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家庭服务业市场秩序。

第四节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

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发展健身休闲体育,开发体育竞赛和表演市场,发展体育用品、体育中介和场馆运营等服务,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以开放促改革,以竞争促发展,推动服务业制度创新,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第一节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

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服务企业,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业市场。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有效途径。

第二节完善服务业政策

实行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扩大服务业用地供给,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结合增值税改革,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税收制度。拓宽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扩大政府采购服务产品范围。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支持服务业企业品牌和网络建设。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篇2:“十二五”发展规划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各位委员、同志们:

这次科技委年会是在“十一五”即将结束、“十二五”即将开始的情况下,总局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十一五”时期广播影视科技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研究和探讨“十二五”广播影视科技和事业发展的思路,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广播影视科技发展如何实现战略转型,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下面,我结合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谈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十一五”广播影视科技和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二是当前我国广播影视面临的形势;三是“十二五”广播影视科技和事业发展思路;四是对科技委工作提几点要求。

1“十一五”广播影视科技和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宣部的正确领导下,“十一五”期间,我国广播影视持续快速发展,科技和事业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全国有播出机构2654家,开办了3985套广播电视节目、178套付费广播电视节目、13套高清电视节目。到去年底,全国有广播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3万多座,广播电视发射总功率11.8万千瓦;有线广播电视干线网333万公里,比“十五”末增加100多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1.75亿户,比“十五”末增长51.7%;卫星上行站36座,通过8颗卫星、58个转发器传输352套电视节目、263套广播节目,卫星节目传输套数比“十五”末分别增长278.4%、108.7%。全国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6.31%,比“十五”末增长2.4%,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7.23%,比“十五”末增长2%。全国电影放映银幕数比“十五”末增长2倍,2K高档数字银幕数超过3500块,其中具有立体电影播放功能的有1900块,1.3K中档数字银幕数超过600块,0.8K流动放映系统超过4.2万套。“十一五”期间,无线覆盖工程、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有线电视数字化等十个方面取得突出进展,初步形成了安全播出、监测监管、公共服务、现代传播和科技创新五大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广播影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十个方面取得突出进展

一是实施安全播出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卫星传输的安全问题,掌握了主动权。“十一五”期间,我国实施了安全播出工程,发射两颗广播电视专用传输卫星,完成了全国2000多万套地面接收设施的转星调整,通过加大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和薄弱环节整改力度,从根本上扭转了卫星传输安全的被动局面,安全播出保障能力上了新台阶。

二是实施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扭转了无线覆盖滑坡的被动局面。“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加大投入,实施了无线覆盖工程,调整了多年来无线覆盖无偿转播政策,明确由中央和各级政府分级负责,有效提高了中央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覆盖能力。中一电视和中一广播的无线人口覆盖率都提高到了85%以上,比“十五”末分别提高了54%和33%。内蒙古、吉林、安徽、福建、湖北、海南、云南、甘肃、新疆等省(区)以及一些地市组织实施了本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更新改造了4000多部发射设备,大大提高了本地节目的覆盖能力,不仅从根本上扭转了无线覆盖滑坡的局面,还建立了长效机制,增强了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能力。同时,也为我国全面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发展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三是直播卫星服务于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开始向户户通迈进。2008年6月9日,我国发射了中星9号直播卫星,为解决“盲村”村村通提供了有效的覆盖手段。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已建立了直播卫星村村通服务平台和全国统一的用户管理系统,在24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用直播卫星开展村村通服务。目前,用户已达1350多万,今年底将全部完成村村通直播卫星设施安装任务,为推动广播电视“户户通”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是台内数字化网络化改造效果显著,广播电视内容生产和服务方式发生质变。广播电视台内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明显加快,省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制播系统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基本完成,许多省级台和城市台已经完成全台业务一体化网络系统的建设,大大提高了节目制播效率,为电台、电视台从单一传统业务模式向为多种终端提供多种综合业务模式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是有线电视数字化从探索期进入快速发展期,启动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规划建设。“十一五”期间,有线电视数字化取得重大突破,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全国有260多个城市进行了数字化整体转换,170个城市完成转换,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7900万户,双向网络覆盖用户超过3000万户。各地在推进数字化转换的同时,加快网络双向化改造和用户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发高清电视、视频点播、电子政务、电视商务、游戏娱乐等多种新业务和本地化服务,使有线数字电视成为进入千家万户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新的桥梁纽带。在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基础上,总局与科技部合作制订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规划,成立NGB工作组,在上海等地启动了NGB示范区的建设。

六是移动多媒体和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发展迅速,提升了广播电视传播力和影响力。“十一五”期间,我国自主研发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系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技术标准体系和端到端的产业链,填补了广播电视移动服务的空白。目前,CMMB已覆盖320个城市,初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运营体系,开始大规模为用户提供服务。通过与中国移动集团开展合作,推动CMMB与TD-SCDMA两项自主创新技术的融合发展,能提供通话、上网、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读杂志等多种服务。CMMB在运营上已经形成系统内上下联合,与系统外合作共赢的成功模式,为产业化发展积累了经验。近年来,广电系统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中国网络电视台开播,央视网、中国广播网、国际在线等网站的点击量快速增长,提升了广播影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七是地面数字电视完成技术准备,在全国所有地市以上城市开通覆盖。“十一五”期间制订了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和发展策略,完成了地面数字电视频率规划,开展了地面数字电视试点。为确保公共服务,我国地面电视采取模拟与数字同播、标清与高清同播的方针,避免了因为技术升级而使收看模拟地面电视的用户接收不到电视信号。全国有100多个城市已开通了地面数字电视,今年底所有地市都将开通地面数字电视。

八是开播多套高清晰度电视节目,为加速我国高清电视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去年9月28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北京等8个省(市)的卫视节目开始播出高清频道,标志着我国开始大规模发展高清电视。目前,全国共开播13个高清电视频道,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全国100多个城市通过有线网传输高清节目,多个大中城市在地面数字电视系统中转播高清节目,带动了高清产业链中内容制作、面板生产和机顶盒销售等的快速发展,为加速我国高清晰度电视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九是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在农村全面普及,数字电影发行放映体系初步建立。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思路,初步建立了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服务监管平台、农村数字电影供片体系和覆盖全国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网络。流动数字放映已在全国农村广泛展开,一大批农村数字院线和基层放映员活跃在农村电影放映一线。预计今年农村电影放映将达800万场,基本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公益目标。电影发行放映数字化发展迅猛,数字技术在电影产业发展中作用更加突显。

十是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广播电视网的升级改造和产业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今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标志着我国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6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对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6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试点城市(地区)名单,批准在北京、上海等12个城市(地区)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总局组织央视和试点地区(城市)制定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和监管平台技术方案、系统建设方案,组织试点地区(城市)制定有线网技术改造方案和互联互通方案,调研制定国家级网络公司筹备方案,为推动三网融合奠定了基础。

(二)初步形成五大体系

一是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十一五”期间,在实施安全播出工程、加强安全播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强化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基本建成了贯通中央、省、地市、县四级的全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体系。目前,全国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平台已经连接全国170多个重要播出单位,全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达县级有线网络播出前端。在全系统的共同努力下,确保了党的十七大、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安全播出,成功应对了南方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地震、拉萨3.14事件、新疆7.5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在应急广播方面也积累了有益经验。

二是监测监管体系。“十一五”期间,全国广播电视监测监管系统不断完善,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广播电视监测网。另外, 还建立了节目收听收看、境外卫视、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系统,各省也建设了覆盖本省的广播电视监测监管系统。针对各种新媒体、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新情况,为实现监测监管信息的资源共享,研究制定了统一的技术监测监管平台方案。

三是公共服务体系。按照中央要求,继续大力推进西新工程、村村通、无线覆盖、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工程,建立长效机制,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直播卫星的应用,使村村通传输手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进入了一个技术先进、服务便捷、管理有效、良性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了从村村通向户户通、从部门行为上升为国家行为、从工程建设上升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系列转变。无线覆盖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扭转了无线覆盖滑坡的严重状况。农村基本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公益目标,农村地区基本完成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的过渡。

四是现代传播体系。“十一五”期间,广播影视数字化取得重大突破,有线、无线、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发展迅速,数字声音广播取得新进展。电影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构建了适应城乡不同需求、多层次的数字电影发行放映技术格局。总之,我国已建成了针对城市、农村、山区等不同地区,针对电视机、收音机、手机、车载等不同终端,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并用的广播影视现代传播体系,在党和国家新闻宣传、文化建设和信息化推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是科技创新体系。各级广电部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事业发展,广播影视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广电总局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体制改革力度,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地面数字电视等技术标准,推动一批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在行业内广泛应用。广播影视科研工作已从过去单纯的跟踪研究,向自主创新和应用服务相结合的转变。科技创新的支撑、保障、推动和引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为建立现代广播影视传播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促进了民族工业和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科技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围绕三网融合、建设下一代广电网等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此,我代表总局和王太华同志向各位委员和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

2 当前我国广播影视面临的形势

(一)数字、网络技术发展迅猛,广播影视须加快数字化、高清化、双向化步伐

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新的重大变化,以绿色、智能、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发展。世界广播电视进入模拟向数字转换的关键时期,很多国家都制定了模拟电视关闭时间表,美国、荷兰、德国、瑞典、芬兰、卢森堡、瑞士等国已经关闭了地面模拟电视,欧洲其他国家和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将在2010年至2012年之间关闭地面模拟电视。有机构预测,到2012年全世界的数字电视用户将超过模拟电视用户数。值得关注的是,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等新的传播方式在不断分流收视人群,刚刚发布的GoogleTV将搜索引擎、互联网电视等优势与有线电视的频道优势相结合,提供内容搜索、定制频道列表等功能,打破了传统的“频道”和“电视用户”的概念,在形态和内容上都对传统电视播放的概念提出了新挑战,标志着网络电视将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下一代网络的竞争已在全球展开。目前,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等国家都制定发布了数字宽带战略计划,加大投入,加快宽带的发展。有关资料显示,西方17个国家对宽带的投入超过230亿美元。广播电视必须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快研究制定下一代电视业务规划、技术标准,大力推动高清、立体电视、超高清、交互点播等新业态发展,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二)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四个更加注重”新要求,广播影视肩负新使命、面临新任务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面深刻分析了当今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次重要会议,有许多新观点、新提法、新思想和新要求,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要求“四个更加注重”,即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进一步丰富了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全会明确要求,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进一步细化量化了公共服务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写入党的会议决议。今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文化发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和高度。李长春就文化建设的“十个关系”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方面文化需求、两种属性和两个效益、主旋律与多样化、改革创新与加快发展、文化与经济、政府作用与全社会参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文化与科技、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培养文化创新型人才等十大关系。可以说,这些年是我国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绝佳时期,中央对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高度、推动力度、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广播影视等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需求前所未有,世界科技进步对广播影视等文化发展的融合推动前所未有,国际思潮相互交锋渗透、国际文化市场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我们广播影视科技工作者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深刻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三)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和信息需求更趋多元、多变、多样,广播影视必须满足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年以8%以上的速度增长,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已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节目品质、内容形式、服务水平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播影视作为主流媒体,拥有庞大的节目内容资源和信息网络资源,有责任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满足社会各界以及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手机、车载等多种终端用户的新期待。要求广播影视科技发展要与人们的新需求紧密结合,通过运用高新技术,盘活现有资源,开发节目新形态,拓展服务新业态,丰富节目内容,完善服务方式,使广播影视真正做到与时代同进、与世界同步、与人民同行,努力实现大众媒体为大众的目标。

(四)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推进,给广播影视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

今年1月以来,国务院陆续发布了《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第一批12个试点城市(地区)已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工作,这标志着我国三网融合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三网融合对广电系统来说是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它将打破广播影视传统的层级分割和分散格局,给广播影视的传播理念、生产方式、业务形态、服务方式以及体制机制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面对中央的新要求、人民的新需求,面对科技的突飞猛进和三网融合的加快推进,我们广电系统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思想准备不足。三网融合使开放融合、竞争合作成为必然,要求广电系统加快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战略转型,探索三网融合新形势下广电的发展之路,我们对此认识不够,准备不足。二是技术准备不足。目前,全国大多数有线电视网络还是单向网络,一半的用户还是模拟用户,广播电视无线覆盖还主要是模拟系统,广播电视网络技术改造和升级的任务相当繁重。三是业务准备不足。目前绝大多数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还只提供单一的、按频道收看的传统广播电视节目,新业务开发滞后,节目内容有待丰富,服务方式亟待改进,广播电视对用户的吸引力在降低,受众人群被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分流严重。四是体制机制准备不足。我国有线电视网主要由各地分级管理、分散经营,没有形成统一的有实力的竞争主体,主体多元、分散经营的局面没有改变,没有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五是服务准备不足。广电系统普遍存在着服务观念滞后、服务方法简单、服务手段单一、服务质量偏低、服务队伍匮乏等问题,距离三网融合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充分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把握当前的有利时机,认真总结“十一五”的经验,按照“四个更加注重”的要求,全力推进“十二五”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

3“十二五”广播影视科技和事业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广播影视是我们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其发展关系到国家的舆论宣传、文化安全以及经济建设、社会稳定的工作大局。当前,全球正处于技术变革促进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新阶段,国家已经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发展主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广播影视作为国家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战略资源,其发展必然要体现国家战略,要与国家的总体战略相适应,因此,“十二五”广播影视科技发展的主题就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全行业实现战略转型。

我们要站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的高度,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站在国家信息化和文化安全的高度来考虑谋划和推动广播影视的发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尊重规律、强化安全,依靠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加快推动广播影视实现战略转型。推动战略转型要做到三个适应,一是要适应党和国家对未来媒体发展的要求,对舆论宣传的要求,确保广播影视作为国家主流媒体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要适应人民群众更趋多元、多变、多样的精神文化和信息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新期待;三是要适应全球技术发展趋势和潮流,用全球的视野、战略的高度谋划广播影视科技的未来发展。同时,我们在推动战略转型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这场战略转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妥善处理好发展与管理、转型和安全的关系,做到不论广电怎么转型,广电的属性、性质不能变,不论怎么转型,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要求不能变,时刻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和安全传输,做到发展和管理、转型和安全并重并举,推动广播影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 推动战略转型要创新传播方式, 把模拟系统变为数字系统, 把单向网络变为双向网络, 把单一覆盖变为固定、移动宽带全领域覆盖, 推动建立下一代广电网。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是广电实现战略转型的技术基础。特别是以互联网协议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浪潮,要求我们必须打破广电传统技术观念和技术体制的局限,广泛吸收各项技术的优势和特长,把握下一代网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一要大力推动制播系统的升级换代。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的内容优势,建立面向多种播出平台、面向多种终端用户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广电网络提供跨区域、跨网络、跨平台、跨系统点播服务,使用户可以共享全国各级电台、电视台内容库的海量节目资源。二要大力推动有线网络的升级换代。按照三网融合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要求,加快有线网络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大力推进光进铜退,提高有线网络的业务承载能力。建设适应跨域业务和双向业务需求的高速宽带、可管可控的广播电视干线传输网络,实现全国有线网络互联互通,推动有线网络从单一的广播网向广播加交换网的方向发展。三要大力推动无线覆盖网的升级换代。抓紧实施地面数字广播电视发展规划,完善地面数字电视网络建设,推进数字高标清与模拟电视同播,提升无线覆盖的能力和水平。加快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覆盖网络建设,提高覆盖效果,建设完善国家和省级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运营支撑技术系统,满足人民群众随时随地接收广播电视、获取信息的需求。要积极推进调频和中短波广播的数字化,建立数字音频广播新体系。四要大力推动构建直播卫星服务体系。中央已批准在利用直播卫星为“盲区”村村通用户提供免费服务的同时,在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开展直播卫星服务。目前,总局正组织力量制定有关技术政策、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这项举措对于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广播电视服务均等化和发展文化产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期间,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满足农村群众需求的直播卫星运营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系统。要充分调动发挥各级广电部门的积极性,建立中央与地方相结合、分层次分地域的运行维护机制,为直播卫星用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直播卫星平台要在满足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高清电视、推送点播、付费电视、信息服务、应急广播以及电子报纸等卫星广播电视新业务,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五要大力推动电影制作和发行放映的升级换代。要积极跟踪国际数字电影的发展趋势,大力推广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存储、监管等各环节的广泛应用,推进电影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到2015年,电影制作、放映要基本实现数字化。在大中城市开展立体电影放映示范,在省会以上城市建立立体电影院。县级(含)以上城市电影院要完成数字化更新改造,基本实现县县有数字影院。六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要针对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三网融合带来的新变化,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广播影视技术政策和技术体制。特别要加强广播影视基础性、关键性、共性的高新技术研究,重点构建三网融合条件下的下一代广播电视技术标准体系。同时,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支政治意识强、思想观念新、技术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科技人才队伍。

(二)推动战略转型要创新业务形态,把单一业务变为全媒体、全业务、全功能,使广电网络成为国家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家庭信息化、个人信息化的重要方面军。

广播影视作为我国宣传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保证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等基本文化权益,还要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服务,满足人们听好、看好的新要求。“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改变广电传统的单一业务形态,注重发挥广电自身优势,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要通过三网融合创造出老百姓需要的新业务和新服务,使广电网络有别于通信网、互联网,成为以视频服务为主、提供多种综合服务的信息化网络,真正实现全媒体、全业务、全功能,推动广电系统从技术变革进入到业态变革,使有线网络真正成为进入千家万户的多媒体综合服务平台。一要创新业务形态。发挥广电的内容优势,积极开发高清电视、付费电视、立体电视、新业态电视和互动数字电视,提供跨区域、跨网络、跨平台、跨系统点播服务,满足用户新需求。二要拓展服务领域。向用户提供电子政务、社会服务、生活资讯等综合信息服务,提供电视商务、在线支付、电视理财、远程医疗、互联网接入等多功能服务,提供教育、游戏、电子邮件、可视互动等文化娱乐和交流互动服务,不断拓展广播电视的服务领域。三要构建广播电视互联网。在广电有线网络上建设以音视频服务为主,全功能、全业务、可管可控的信息化网络,加快建设全国媒体内容数据中心和业务分发交换平台,建设全国有线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统一结算、统一管理的运营支撑管理系统。

(三)推动战略转型要创新生产方式,把分散布局、粗放经营变为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把有线、无线、卫星自成体系变为多种手段协同发展,促进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推进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传输网络的协同覆盖、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标准,形成全面覆盖、结构优化、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广播影视服务格局,推动广播影视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一要加快整合全国广播电视网络。多年来,我国有线网络主要由各地分级管理、分散经营,没有形成统一的有实力的竞争主体,没有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要按照国务院《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要求,抓紧组建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实现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作为国有大型文化企业,参与三网融合的市场竞争。在三网融合试点地区,首先采取业务整合方式,在12个试点城市实现广电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立统一的技术管理和业务支撑系统,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二要加强台网联合协同运营。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与传播载体密不可分,内容和载体构成了广播电视的整体,这是广电的自身规律。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内容和载体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势必会影响广播电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当前三网融合的新形势下,各级广电部门一定要从全行业、全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进一步加强中央与地方、台之间、网之间、台与网之间的团结协作,坚持节目内容和传播载体的有效统一。三要加强全国无线覆盖资源的统筹发展。无线电频率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是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的重要基础,随着数字化的推进,利用好、管理好无线资源尤其重要。“十二五”期间,要加大力度,统筹全国无线覆盖资源,整体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联合发展,着力处理好模拟和数字同步播出的关系,处理好地面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声音广播的关系,处理好公共服务和多样化、个性化服务的关系。四要推动多种传播手段协调发展。在我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采用无线、有线、卫星和新媒体等多种方式。无线覆盖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要手段,为城乡群众提供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有线网络为城镇居民提供公益性有偿服务;直播卫星为广播电视覆盖“盲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可为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提供公益性的有偿服务;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接收广播电视和信息服务的需求;网络广播、网络电视、互联网电视、IPTV、手机电视满足人们从互联网、通信网获取音视频服务的需求。“十二五”期间,要注重统筹多种传输手段协调发展,通过调整结构、优化布局,促进广播影视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战略转型。

(四)推动战略转型要创新服务方式,从强化服务观念、服务机制和服务队伍等多各方面提高服务水平,建立以人为本、用户至上、方便快捷的服务体系。

三网融合的实质就是服务的融合、多业务的提供,用户是三网融合中的决定性力量,要求我们要在创新服务方式上下功夫。一要强化服务意识。建立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方式,调整服务手段,从网络传输商转变为服务运营商,从以技术运行维护为中心转变为以服务用户为中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二要强化服务机制。加快建立完善服务运营和监督管理体系,完善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提升有线网络的服务水平。三要强化服务队伍。按照现代服务体系的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服务队伍,打造有线网络的服务品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

(五)推动战略转型要创新管理方式,运用高新技术和科学理念提高安全播出保障能力,提高政府监管水平。

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维护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广电系统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论技术怎么发展,不论体制机制如何转变,这个基本职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一要强化安全播出和保障能力。针对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给安全播出管理带来的新变化,加强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安全播出的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水平。着力强化安全播出管理,完善落实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建立安全播出管理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水平和保障能力。二要加快建立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广播电视作为党和国家发布政令和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在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按照国家应急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建立快速高效、安全可靠、多部门联动的国家应急广播技术体系和运行机制。本着“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现有网络基础、技术条件和组织架构,建立国家应急广播信息制作播发平台和国家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开展分层次、分类型、立体覆盖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三要大力强化政府监管能力。整合现有监测监管业务系统,建立覆盖广泛、快捷高效、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全国广播影视技术和内容统一监管平台,实现对不同播出形态的广播电视内容传播、机构运营、传输效果进行全方位、全功能、全面有效地监测监管。要高度重视互联网视听节目的技术监管,切实加强对新媒体、新业态的监管手段建设。建立并完善数字电影技术服务监管平台,强化电影市场监管,促进数字电影健康有序发展。

4 对科技委工作提几点要求

科技委是总局科技决策的最高咨询机构,“十二五”期间,科技委要紧密跟踪广播影视技术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咨询和参谋作用,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促进广播影视科技和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一要围绕制定“十二五”规划,积极建言献策,认真履行决策咨询职责。“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大家要结合目前的发展形势和广电的实际,深入研究,就广播影视科技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提出建设性建议。

二要围绕落实“十二五”规划,积极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提出高质量的技术政策建议和规划实施意见。技术政策是落实规划的重要保障,制订出符合我国实际的技术政策关系到“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各位委员要加强对基础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的调查研究,为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广播影视技术政策和实施“十二五”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

三要围绕“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抓好技术培训和交流工作。要按照提高和普及相结合的原则,继续做好高新技术培训,营造学习业务、研讨业务、钻研业务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广播影视系统科技知识的普及工作,使广电系统干部职工了解掌握广播影视科技的基本知识、基本情况和基本规律。要积极开展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外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

四要加强作风建设,做好科技委换届的准备工作。明年底,第八届科技委的任期届满。在广电系统战略转型过程中,科技委的工作范围和工作方式也要进行调整和转变,要配合战略转型,通过换届切实加强科技委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为新一届科技委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上一篇:学前教育学院工作总结下一篇:工程项目人员筹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