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读书笔记教学心得体会

2024-07-27

什么是读书笔记教学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什么是读书笔记教学心得体会

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写了一本生物学的经典巨著,这就是你见到的这本《生命是什么?》。在这本书中,薛定谔提出了生命密码和生命过程负熵的概念,并特别强调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的重要性。本书原来只是一系列通俗科学演讲的结集,没想到这本为非专家所写的书,最后却成为发现DNA结构并导致分子生物学诞生的关键著作。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生物学家,开创了信息生物学研究之先河,对20世纪的生物学革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薛定谔以一种令人放松和愉悦的文笔让读者探索生命这一令人望而生畏的主题,内容深刻而有趣,极具启发性于希望了解生命起源理论的读者来说,本书无疑的选择之一。

篇2:什么是读书笔记教学心得体会

读书笔记种类很多,一般分为四大类:

(1)摘要式:即将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警辟语句,有用数据和材料摘抄下来,目的是积累各种资料,为科研、教学、学习和工作作好准备。可按原书或原文系统摘录;也可摘录重要论点和段落;还可摘录重要数字。

(2)评注式:评注式笔记不单摘录,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和评价。常用方法有书头批注。即在书中重要地方用笔打上符号或在空白处加批注、折页作记号;也可用提纲方法把书和文章论点或主要论据扼要记叙下来;还可用摘要式综合全文要点、记下主要内容;读完全书或全文对得失加以评论也是一种方法。

(3)心得式:即读后感。是读书或读文章后写出的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启发。常用方法有:札记,它是摘记要点与心得结合的产物;心得,也叫读后感。将读书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综合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并记录下来,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4)记载式:

1)笔记本。成册笔记本可用来抄原文、写提纲、记心得、写综述。长处是便于保存,缺点是不便分类,但可按类单独成册。

2)活页本。可用来记各种各样笔记。便于分类,节约纸张和日后查阅。

3)卡片。好处便于分类,可按目排列,便于灵活调动又节省纸张,但篇幅小,内容不宜长。

4)剪报。把报纸和有用资料剪下来,长文章可贴在笔记本或活页本上,短小材料可贴在卡片上。剪报材料可加评注,也可分类张贴,要注明出处,以便使用。

5)全文复印。重要读书材料,为保持完整性,可全文复印编目分类留用。

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读书笔记怎么写呢?写读书笔记通常会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作业。下面就说一下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过就是一种议论文而已。我觉得以失败告终,是因为你学而不用。很多应用文种只有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具体应用,而读书笔记属日用文类,应即学即用。

篇3:比读书更重要的是什么

思考和读书在精神上的作用, 可说是大异其趣。有的人喜爱读书, 有的人迷于沉思, 读书的时候, 精神的一切活动全为书本所支配, 随书本之喜而喜, 随书本之忧而忧, 正如把印章盖在封蜡上一样, 其喜怒哀乐的情绪, 不属于自己的精神所有。思考时则不然, 在思考的瞬间, 精神和外界完全隔绝, 随着自己的思考而活动, 它不像读书, 被别人特定的思想所控制, 而是按照当事者的禀性和当时的心情。所以, 一天到晚沉浸于书中的人, 他的精神弹力便要消失殆尽了, 这就和长时期被重物所压的弹簧一般, 它的弹力必定会消失的。你如果想做个没有个性没有思想的动物, 去当个“蛀书虫”确是不二法门。大概说来, 一般“博闻多识”的人, 大半都无较佳的才慧, 他们的著作所以不能成功的道理, 正是因为一味死读的关系。

严格说来, 有他本身根本思想的人, 才有真理和生命,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只有对自己的根本思想才能真正彻底的理解, 从书中阅读别人的思想, 只是捡拾他人的牙慧或残渣而已。

经阅读后所了解的思想, 好像考古学家从化石来推断上古植物一样, 是各凭所据;从自己心中所涌出的思想, 则犹似面对着盛开的花朵来研究植物一般, 科学而客观。

读书不过是自己思考的代用物而已。我们只可以把书本当做“引绳”, 阅读时依赖他人把自己的思想导向某方面。但话说回来, 有很多书籍非但无益, 而且还会引导我们走向邪路, 如果轻易被它们诱惑的话, 我们势必陷入深渊歧途不可。所以, 我们心中要有个“守护神”, 靠他来指示迷津, 引向正道。这个守护神, 只有能够正确思考的人才有之。就是说, 唯有能自由而正当思索的人, 才可发现精神上的康庄大道。所以, 我们最好在思想的源泉停滞之时, 才去读书。

思考的人往往会发现一种现象:他搜索枯肠, 绞尽脑汁, 经长时间研究所获得的真理或见解, 闲来不经意地翻开书本来看, 原来这些论调, 别人早已发掘到了。泄气?失望?大可不必。这个真理或见解是经过你自己的思考而获得的, 其价值自非寻常可比。惟是如此, 才更能证明该种真理或见解的正确性, 它的理论才更能为大众所理解所接受, 如是, 你成了该真理的一员生力军, 这个真理也成了人类思想体系的一支。并且, 它不像一般读来的理论, 只是浮光掠影而已, 它在你的脑海中已根深蒂固, 永远不会消逝。

自己思索的人, 他的意见以后可能被举为权威的例证。这时候的“权威”和一般书籍哲学家所据以为“权威”的情形不同。前者的意见和他自身有着强而有力的连结; 后者不过是搜集整理归纳别人的意见。它就好像是用些不知名的材料所做成的自动木偶一样, 而前者与之相比, 则是个活脱脱的生人, 因为它是从外界在“思考之心”中植下胚胎, 经过受胎、妊娠、分娩等过程而产生出来的。

靠着学习得来的真理, 就好像义手、义脚、义齿或蜡制鼻子及利用皮肤移植术等, 附着在身体的器官一样也许还不如它们来得逼真。而自己思索所得来的真理, 则好像自然的身体四肢, 确确实实属于自己所有。哲学家和一般学者的最大分野在此。由是之故, 他们在精神上的收获也大异其趣。哲学家有如一个画师以正确的光影、适当的比例、调和的色彩, 画出一幅动人的杰作。而学者呢?他只是把各种色料加以系统的排列而已, 它酷似一个大的调色板, 既无变化也不调和, 更没有丝毫意味。

以读书终其一生的人, 他的知识完全是从书本汲取而得, 他们有如阅读了许多山水、游记之类的书籍, 对于某地或某国的有关知识虽可粗枝大叶地说出来, 但是甲地和乙地是如何地联络;人文、物产、习俗又是如何等等, 则说不上来。反之, 以思考终其一生的人, 就像土生土长的父老, 一打开话匣子便能把本地事事物物的来龙去脉, 以及各种事实或传说和事物的总体关系等, 如数家珍般地道出来。

篇4:钱锺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他译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锺书的“饱蠹楼书记”第一册上写着如下几句:“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与绛约间日赴大学图书馆读书,各携笔札,露钞雪纂、聊补三箧之无,铁画银钩,虚说千毫之秃,是为引。”第二册有题辞如下:“心如椰子纳群书,金匮青箱总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无鱼。(默存题,季康以狼鸡杂毫笔书于灯下)”这都是用毛笔写的,显然不是在饱蠹楼边读边记,而是经过反刍,然后写成的笔记。

做笔记很费时间。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锺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锺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锺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锺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我曾想为他补裰破旧笔记,他却阻止了我。他说:“有些都没用了。”哪些没用了呢?对谁都没用了吗?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

锺书去世后,我找出大量笔记,经反复整理,分出三类。

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极小部分是锺书用两个指头在打字机上打的,其余全是手抄。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他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锺书自从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就肆意读书。英国文学,在他已有些基础。他又循序攻读法国文学,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而二十世纪;也同样攻读德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历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细读,并勤勤谨谨地做笔记。这样,他又为自己打下了法、德、意大利的文学基础。以后,他就随遇而读。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所以这些笔记本很难编排。而且我又不懂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恰逢翻译《围城》的德国汉学家莫宜佳博士(ProfessorDr.MonikaMotsch)来北京。我就请她帮我编排。她看到目录和片断内容,“馋”得下一年暑假借机会又到北京来,帮我编排了全部外文笔记。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三万四千多页。

锺书在国内外大学攻读外国文学,在大学教书也教外国文学,“院系调整”后,他也是属于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的。但他多年被派去做别的工作,以后又借调中国古典文学组,始终未能回外文组工作。他原先打算用英文写一部论外国文学的著作,也始终未能如愿。那些外文笔记,对他来说,该是“没用了”。但是对于学习外国文学的人,对于研究钱锺书著作的人,能是没用吗?

第二是中文笔记。他开始把中文的读书笔记和日记混在一起。一九五二年知识分子第一次受“思想改造”时,他风闻学生可检查“老先生”的日记。日记属私人私事,不宜和学术性的笔记混在一起。他用小剪子把日记部分剪掉毁了。这部分笔记支离破碎,而且都散乱了,整理很费功夫。他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以后的笔记他都亲自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批语。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类是“日札”——锺书的读书心得。日札想是“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开始的。最初的本子上还有涂抹和剪残处。以后他就为日札题上各种名称,如“容安馆日札”、“容安室日札”、“容安斋日札”;署名也多种多样,如“容安馆主”、“容安斋居士”、“槐聚居士”等等;还郑重其事,盖上各式图章。我先还分门别类,后来才明白,这些“馆”、“斋”、“室”等,只是一九五三年“院系调整”后,我家居住的中关园小平房(引用陶渊明《归去来辞》“审容膝之易安”)。以后屡次迁居,在锺书都是“容膝易安”的住所,所以日札的名称一直没改。

日札共二十三册、二千多页,分八百零二则。每一则只有数目,没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管锥编》里,在在都是日札里的心得,经发挥充实而写成的文章。例如:《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十八则,共九十五页,而日札里读《楚辞》的笔记一则,只疏疏朗朗记了十六页;《管锥编.周易正义》二十七则,共一百零九页,而日札里读《周易》的笔记,只有一则,不足十二页;《管锥编.毛诗正义》六十则,共一百九十四页,而日札里读《毛诗》的笔记二则,不足十七页。

锺书在《管锥编》的序文中说:“……遂料简其较易理董者,锥指管窥,先成一辑”、“初计此辑尚有《全唐文》等书五种,而多病意懒,不能急就。”读《全唐文》等书的心得,日札里都有。他曾对我说:“我至少还想写一篇《韩愈》、一篇《杜甫》。”这两篇,想是“不易理董者”,再加“多病意懒”,都没有写出来。日札里的心得,没有写成文章的还不少呢。

这大量的中、外文笔记和读书心得,锺书都“没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石乞石乞积聚的知识,对于研究他学问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总该是一份有用的遗产。我应当尽我所能,为有志读书求知者,把锺书留下的笔记和日札妥为保存。

感谢商务印书馆愿将钱锺书的全部手稿扫描印行,保留着手稿原貌,公之于众。我相信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但愿我这办法,“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杨绛敬序

二零零一年五月四日

篇5:《进化是什么》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概论性质的进化丛书。作者深入浅出,为我们介绍了与进化有关的方方面面,文笔浅显易懂而又不失其科学类著作的严谨性。

本书的作者,恩斯特·瓦尔特·迈尔,是“20世纪最主要的演化生物学家之一”。迈尔最早是一个鸟类学家,然后转变成了一个进化论生物学家,然后又变成了科学史学家。如同达尔文一般,迈尔从小也表现出对周遭动植物的强烈兴趣。后来他在柏林大学完成了医学专业的学习,并取得了动物学的博士学位。23岁,迈尔在南太平洋部分地区开始了正式的野外考察,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和理论并出版专著。此后,他于哈佛大学比较生物学博物馆工作并于哈佛大学任教,在此期间仍然从事演化生物学及其他领域的研究。基于作者在这一领域的权威性,本书内容的准确性足以得到保障。

下面从内容上具体谈谈。全书分为四章:什么是进化;如何解释进化变化与适应;多样性的起源与进化:支序发生;人类的进化,逻辑连贯。同时在最后加入了批判性的内容:对进化论的批评,使得全书更加客观。(批判性内容也同样被达尔文用于《物种起源》之中)显然对于任何一个试图讲解进化理论的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不可避免的。在本书中,作者亦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背景和线索,希望使用这一理论解释进化研究过程中的现象。同时作为后达尔文时代的科学家,作者也加入了达尔文之后的理论,比如基于基因角度的变异遗传学。同时也涉及到了诸如分子生物学这样的前沿领域。本书第四章“人类的进化”是比较吸引人的:讲述了我们人类的前世今生,同时也对人类的未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的讲解基本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向读者提供简明的解释,介绍理论和原理,而不拘泥于细节(比如繁杂的孟德尔遗传公式),这一点对读者十分友好。

然而在本书的某些方面,我也保留自己的看法。作者身为进化学界的权威,在提出或否定某些看法时,态度十分鲜明与坚决,这一点当然值得肯定。然而,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都是基于实验或者观察得到的结论。作者在观点鲜明地肯定或否定某一观点的同时,是否没有给这理论的发展留下余地?如果他承认或否定的理论在未来又被证伪或证实呢?比如在“人类的进化”一章中作者谈到“人类是否孤独”这一问题时指出,由于智慧生命的进化是比较困难的,进而我们与他们取得交流更是非常困难的。于是我们人类是孤独的。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是否可以创造某种意义下的智慧生命(比如人工智能)?在这一点上,作者是否犯下“以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的错误?对此我存有疑惑。

篇6:《什么是教育》读书笔记

“自由、生存、超越”是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他教育思想关注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和张扬,注重生命信仰与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对生命本原追问和超越的本真意义。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一、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人的灵魂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他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由此可见,虽然教育离不开知识,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识来充盈于人,服务于人,启迪人心,而决非把人变成贯彻某种知识的工具。

我国的《大学》一书开宗明义这样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习的目的,在于彰显内心美善的德性,在于使人自新,在于使人处于真善美的道德境界。

对于教师而言,教育需要有信仰,没有信仰的就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而绝不是教训,甚至也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的“改造”,必须是立足于人与人之间人格平等之上的交流、合作、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只有如此,教育才可能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中的启发诱导才有内在的基础与可能。

真正的教育就是人类历史正能量的传递,是把人的灵魂、精神用力往上拉,引向真理世界。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素质是养成的,孩子最初像一张纯净的白纸,如何奠定这纸的底色,为人师者,责任重大,让我们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让孩子正直、健康地成长起来。

二、对教育过程的认识――爱的对话

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过程的认识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教育是师生之间自由交往的过程。他认为,有了交往,“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对话不仅形成了师生交互性的关系,而且也使知识转变为学生个人的认识,使学生的精神受到对话的启迪和引导。

第二,教育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只是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而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精神生活。教育作为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是促进人的知、情、意统一发展的过程。

第三,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过程。雅斯贝尔斯十分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

“教育是为了不教育,站在孩子的角度自我教化,一切的教育智慧不请自来。”我很欣赏这个观点。对人的一生而言,教师的“教”显得太短促了,好的学生不是学校教出来的,在学生成功的道路上,老师只是阶段性的领路人而已。因此,我们要做的是等待,耐心地等待: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养成孩子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知识和智慧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自主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不是多么生动的教材,不是多么博学的教师,不是多么高效的教育方法,而是那种源自教师内心深处的爱,基于爱的对话:一个眼神,一份目光,一个动作,一句言语……有位老师曾经这样形容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就像你面前的镜子:你乐观,他活泼;你上进,他努力;你严谨,他踏实;你沮丧,他颓废……”我相信满眼有爱的老师,她的学生一定积极自信、宽容友爱,无论他或她是否聪明过人,都能在教师爱的包容下茁长成长。

鲁迅先生曾说过,“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教育的最基本条件,爱更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有了爱,一切的怀疑会化作坚定的信任,所有埋怨将变成耐心的激励,曾经质疑的目光更会充满爱的执着与期盼。它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使教育教学行为充满了艺术性和创造性,更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带进校园,带进教室,带进孩子们纯洁的心灵,生根发芽。

上一篇:海军海口舰先进事迹下一篇:如何做好一名优秀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