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间互联讲稿

2024-04-28

网间互联讲稿(精选4篇)

篇1:网间互联讲稿

网间互联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与组织,常大年等

第11章 13.1 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

1999年9月信息产业部下发了《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这是自我国电信领域引人竞争以来,政府部门首次出台有关互联互通的正式法规。

该《规定》共分十章五十一条,分别为“总则”、“电信企业的义务”、“互联技术规则”、“互联费用的分摊与结算”、“互联协议和工程建设”、“互联时限”、“互联后的网络管理”、“互联协调与裁决”、“罚则”以及“附则”。该《规定》的适用范围为拥有固定本地电话网、国内长途电话网、国际电话网、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卫星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以及信息产业部规定的其他通信网和获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电信企业。

《规定》明确了电信企业的义务,阐述了主导电信企业的定义,即指经营固定本地电话业务并占本地网范围内同类业务市场份额50%以上的电信企业,以及由信息产业部指定的其他电信企业。《规定》指出,主导电信企业有义务根据其他电信企业网间互联的需要,配置、改造、扩容其网络,以保证各种类型互联的实现。主导电信企业和要求互联的电信企业应在规定时限内实施互联。互联双方保证网间的通信质量不低于其网络内部同类业务的通信质量。《规定》在互联技术规则中规定,用户有权自由选择使用长途网络,归属电信企业应在发端为用户接人其选择的网络。用户没有选择长途网络时,归属电信企业代为选定路由,具体路由由互联双方协商确定。不同电信企业的国内长途电话网采用统一的长途区号。除固定本地电话网以外的其他电信网,由信息产业部根据需要分配网号。

在互联费用的分摊与结算方面,信息产业部制订了电信网结算办法,要求电信企业必须遵照执行。电信企业每年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核算本网与互联有关的收支情况以及互联成本,经信息产业部指定的中介机构审查验证后,报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网间结算费用标准应以成本为基础确定。在电信企业互联成本尚未确定之前,结算标准暂以资费为基础核定。有关互联协议和工程建设,《规定》指出,电信企业签订(或修订)的互联协议报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批准后执行。《规定》还就互联时限以及互联后的网络管理提出了要求,并明确了互联协调与裁决以及有关罚则。目前该《规定》已开始施行。

该《规定》的出台将对我国电信企业展开公平、有序、有效的竞争,保障电信网间公正、公开、迅速、合理的互联,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13.2

网间接口局的建设 13.2.1必要性

1.网间接口局是促进各电信运营商正常快速发展的基础

正是由于竞争的出现,各个电信运营商都在结合自身的优势努力建设自己的电信网络,如联通公司的移动与固定电话网、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GSM网络、吉通与网通公司的IP电话网、寻呼公司的寻呼网络、正在积极而快速发展的ISP和ICP、以及目前尚处于实验阶段但必将占主导地位的宽带网络„„面对众多的电信运营商,作为主导电信企业的中国电信,有义务向其他电信网络提供与中国电信固定网络的互联互通。

网间接口局是建设能够使电信运营商相互之间进行网络联通,从而在保证电信企业正常运营的同时,合理利用其他网络,最大程度发挥自身的网络优势。

一方面,电信运营商通过网间接口局的各种接口和信令实现和其他网络互联互通。比如通过TUP/ISUP信令和PSTN以及移动网互通、通过INAP信令和智能网互通、通过PRA 接口和Internet互通、通过No.1信令和寻呼以及一些专网互通、通过ATM接口和宽带网络互通等,所以,只有建设好一个综合性的网间接口局,才能实现和多种业务网络的互联互通,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网络的优势并为用户提供最为完善的服务。

另一方面,通过网间接口局,可以简化网络结构、屏蔽网间差异,统一提供外部接口。电信运营商的网间接口局通过对网络的全覆盖,不仅可以合理组织网络,提高资源的利用,还可以实现业务全覆盖和用户全覆盖,并很好的实现一些网间业务。如NP(移机不改号)、IP电话前置机等。

因此,网间接口局的建设,是电信运营商之间通过相互合作,实现正常、快速发展的一个基础。作为主导电信企业的中国电信,其网间接口局的建设更为重要。

2.网间接口局是保障电信运营企业利益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个企业,利益永远是电信运营商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网间接口局的建设,电信运营商能够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之上,很好的保障企业自身的利益。

一方面,运营商业务的延伸以及用户覆盖范围的扩大,都要牵涉到与其他运营商之间的互联结算。在多运营商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公正的网间互联结算是网络互联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多数地区实现互通的运营商由于在设备计费能力之间存在差异,使双方结算时只能依靠一方提供的详细话单作为凭证。所以“各电信企业应逐步建立并完善全网计费、清算系统,以使网间结算更科学、合理”。通过网间接口局,可以完成网间话务转接和业务提供,并实现科学、合理的网间结算,从而提高成为企业效益的重要依据,如中继线详细计费、网间结算中心等。同时,网络向着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方向发展,网络不再仅仅提供单一的话音业务,数据业务和智能增值业务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所以,对智能增值业务的计费、对信息量进行计费,也是一种网间接口局保障运营商利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在《电信法》出台之前,或者某些电信运营商通过不正当的方式利用其他运营商的网络资源时,通过网间接口局的鉴权功能,可以在保证合法的网间话务呼叫的同时,拒绝那些不合法的网间话务,从而保障本运营商的利益。随着我国电信市场的逐步开发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网间接口局上的鉴权功能,是保障电信运营商利益的重要手段。13.2.2网间接口局对技术性能的要求

由于网间接口局要负责不同电信运营商的电信网络之间的互联以及结算,并且要保障整个网络的安全运行,提高整个网络的资源利用率,所以,网间接口局对技术性能的要求也有其独特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计费能力及网间结算功能

主要完成费率复杂的网间计费、计费信息的有效采集和安全存储、实现完备的网间结算需求。

2.中继及信令接口

主要完成电信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提供大容量SDH光/电接口、解决4096中继限制问题。

3.鉴权能力

主要完成各种情况下网间呼叫权限的鉴权功能。4.高话务量处理能力 主要完成网间接口局的高话务量呼叫的处理。5.大容量及高集成度特性

主要解决网间接口局因为大容量特性而带来的集成度的矛盾。6.网间智能业务的提供能力 主要提供不同类型的网间智能业务。7.平滑的宽带演进能力

主要提供向宽带化平滑演进的能力,最大程度保护用户投资。13.2.3网间接口局的建设方式

1.专用网间接口局建设方式

在本地网内新建两个网间接口局,实现与其他网络的互联及结算,如图13-1所示。

图13-1 专用网间接口局建设方式

2.兼用网间接口局建设方式

利用本地网内的两个长途汇按局或市话汇接局升级扩容,承担网间接口局的作用,如图13-2所示。

图13-2 兼用网间接口局建设方式

3.混合网间接口局建设方式

从网络安全和网络组织的角度,本地网内的网间接口局要求建设两个局,所以,其中一个采用新建的方式建设专用的网间接口局;另一个在原有汇接局上升级扩容,实现网间接口局的功能,如图13-3所示。

图13-3 混合网间接口局建设方式

4.综合比坡

针对以上的建设方案,我们做一个综合的比较。

(1)采用混合和兼用模式建设网间接口局,虽然运营商初期投资可能会有所节约,网调工作也会有所减少,但网间接口局的专用设置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在汇接局上升级只是一种过渡的方案,因此网间接口局的建设不宜考虑过渡方案。

(2)要建立过渡的网间接口局,必然是对现有的市话汇接局或长途汇接局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例如增加对中继线群的详细计费或复式计费用的功能,对长途局要进行一定的话务调整以及中继传输的调整。这既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不小的投资,且对网络的数据及物理传输的调整量也较大,需要较多的人力配合。

信息产业部文件要求“网间接口局的扩容改造、路由组织、中继电路、信令方式、局数据、软件版本等的调整,有可能影响到其他信企业的用户通信时,必须提前向其他电信企业通报和协商”。当采用兼用网间接口局时,由于它同时也是本地网内的长途局或汇接局,其正常扩容改造就很可能影响网间接口局功能,则需要提前向其他电信企业通报和协商,说明兼用网间接口局方式的维护和管理难度大于专用网间接口局方式。

(3)网络的业务发展随着电信业务的发展日新月异,ISDN、Internet、宽带业务的发展都必将直接给汇按局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同时,固定网、移动网或中国联通电信网络的任意一方的扩容都有必将直接导致对网间接口局容量的增加。尤其是到了2003年,预计移动用户数量将和固定用户数量持平的时候,网间的互联必然要求网间接口局具备大容量、各种网间结算功能和互连技术。兼用网间接口局在承担本地网或长途汇按压力的同时,还必须负责极其复杂的事务处理,必将会要求交换设备处理能力具有很强的网间互联功能,显然会给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带来极大的隐患。

随着国家电信经营政策的进一步放开,越来越多的电信网络会要求与固定网进行互联和结算,不仅包括现在的移动、联通等公司,还会有寻呼、专业局、专网、ISP等新的服务商。网间接口局结合智能网的建设还可以充当本地网SSP的功能,从而增加全网智能业务的承载能力。所以,网间接口局的发展方向是综合的网络互联设备,其交换设备的业务要求已经超越了普通汇按局的功能。从这个角度来说,选用功能齐全、适应网络发展的交换设备建设专用的网间接口局是很必要的。

从网间接口局的业务需求角度来看,除了大容量、高集成度、完善的信令接口和网间结算功能之外,可能还需要提供适应于不同网络运营商之间的业务,如:号码可携带性(NP),IP前置机等增强网络竞争力的业务功能。所以,从网络发展的角度来看,智能业务提供能力也是网间接口局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5.网间接口局的理想建设模式 理想的网间接口局建设模式如图13-4所示,具有以下特点:  全覆盖:网间接口局对本地网内的汇按局和长途局进行全覆盖;  就近人网:合理组织网络,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 GW的性质:具有两层,其中包括不同的运营商之间和不同类型的网络之间;  GW简化职能:专职网间的业务处理;

 GW丰富的业务功能:综合性的网间接口局,包括窄带/宽带、智能业务、ISTN与ISDN、MGW等,提高网络互通效率。

图13-4 网间接口局的理想建设模式

13.3

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与其他通信网网间互联 13.3.1 技术规范

信息产业部于1999年10月发布《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与其他通信网网间互联技术规范》,按照这个规范要求,移动通信网与其他电话网网间互联时,可以根据业务和网络安全的需要,在同一个固定本地网范围内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联点,其数量应根据网络安全和网间业务量由互联双方协商确定。互联点两侧的交换机可以为不同的业务网互联时共用。见图13-5及图13-6。

13.3.2互联的网间路由组织

以中国移动通信移动通信网用户、中国联通通信网用户和中国电信固定本地电话网用户之间的呼叫为例。

1.在固定本地网范围内设置交换机(MSC/GW)时,数字移动通信网与其他通信网网间路由组织见示意图13-5。

(1)移动通信网用户(包括漫游到当地的)呼叫固定本地电话网用户及本地特服业

(2)固定本地电话网用户呼叫归属当地移动通信网用户时

(3)移动通信网用户(包括漫游到当地的)呼叫国内异地固定本地电话网用户及特别业务时,其路由组织参见《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与其他电话网间互联技术规范》。(4)固定本地电话网用户呼叫归属国内异地移动通信网用户路由组织由互联双方协商确定。

(5)移动通信网用户呼叫国外用户时

(6)国外用户呼叫移动通信网用户时

2.固定本地网范围内蒙古自治区未设置移动通信网交换机(MSC/GW)但设置基站时,数字移动通信网与其他通信网间路由组织如图13-6所示。

对于移动通信网用户和固定本地电话网用户之间的本地呼叫及固定本地电话网用户呼叫异地移动通信网用户,把B地MSC/GW2视同C地的MSC/GW2;对于移动通信网用户的国内长途呼叫及国际呼叫,把D7视同B地移动通信网用户。具体路由组织同上。

A本地网

B本地网

注:“●”为互联点(POI)

图13-5 在固定本地网范围内移动通信网设置交换机(MSC/GW)时的网间互联示意图

A本地网

B本地网

C本地网

注1:B本地网与C本地网同属一个省(或自治区)

注2:“●”为互联点(POI)

图13-6 以中国联通移动通信网为例,在固定本地网C范围内未设置移动交换机(MSC/GW)但设置基站时的网间互联示意图

13.3.3各项技术要求

1.信令要求(l)NO.7信令

移动通信网的N.7信令网,N.7信令点编码采用全国统一的24位信令点编码。移动通信网与其他通信网网间信令采用直联方式。目前信令仅限于TUP和SCCP。今后若开放N-ISDN业务,信令应采用ISUP。互联双方在保障互联各网之间业务开展的前提下,按照有关标准协商确定网间信令。关于NO.7信令详细规范,参见《中国国内电话网NO.7信号方式技术规范》、《NO.7信令网技术体制》和《国内电话网N.7信号方式技术规范——综合业务数字网用户部分(ISUP)》。

(2)随路信令

移动通信网与其他通信网网间原则上采用NO.7信令,当条件不具备时可先采用随路信令过渡。

2.计费要求

互联点移动通信网侧、国内长途电话网侧的交换机进行详细计费,互联点固定本地电话网侧交换机应具有对局间呼叫所需计费的功能。具体要求参见信部电「1999]730号文。

3.同步要求

移动通信网与其他通信网网间采用准同步的工作方式。具体同步要求参见《邮电部电话设备总技术规范书》。如移动通信网需要从其他通信网提取同步,具体方案由互联双方协商后确定。

4.传输质量及服务质量

移动通信网与其他通信网网间互联,全程传输标准应与同一网中的要求相同。具体接续质量要求参见《自动交换电话(数字)网技术体制》、《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技术体制》和《900MHz TDMA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MSC/GW与 TS/GW间的中继呼损不大于1%。各线群中平均忙时话务量应不大于0.7Ed。

MSC/GW与

Tm/GW间的中继呼损不大于 0.5%。各线群中平均忙时话务量应不大于0.7Ed。

篇2:网间互联讲稿

什么是“网间互联”?

篇3:网间互联平台改造的实践与思考

一、升级改造的主要内容与前期准备

新的网间互联架构 (如图1所示) 采用2台F5LTM-6400内容交换机以主备冗余方式互联, 并分别接入到主备防火墙的DMZ区, 内容交换机之间用心跳线互联;2台综合前置服务器与其他服务器采用双网卡方式接入2台内容交换机。综合前置主机选用性能更高的IBM X3850M2服务器, 综合前置系统软件升级到2.0版本。新的网间互联解决了网络结构上的单点故障, 采用冗余热备方式保障系统运行的连续不中断, 提高并发连接数保证业务访问的高效性。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网间互联改造项目, 除严格执行总行的规范要求外, 还重点考虑核心设备的单项测试。

(一) 对F5进行专项测试

由于F5内容交换机是本次改造工程中的核心设备, 但在现有的网络实环境中没有涉及, 有必要弄清F5的功能和性能特征。在完成F5的配置后, 在实验室搭建了一个临时模拟环境, 通过防火墙配置允许外部访问及地址映射策略, 并在内部部署一台具有Tomcat A-pache应用服务的主机, 测试外部主机通过访问2台F5的virtual server地址来访问内部真实主机的Tomcat服务。通过测试, 我们调整了F5的Pools和Profile配置参数, 确保了F5配置的正确合理, 并通过HA做好2台F5设备的配置同步。

(二) 系统上线前, 测试2台新的前置主机

我们选择了一个业务量相对较小的时段, 将2台待上线的IBM X3850M2综合前置主机配置完毕后, 在保持网间互联的网络架构及其他配置不变的前提下, 将它们替换原生产中心的2台综合前置主机上线运行, 测试通过内联网和金融机构访问网间互联平台, 同时做好应急预案和测试失败后的回退方案。通过半天的测试, 综合前置主机的工作状态正常, 代理服务的响应时间和连接数均在允许范围内, 前置上各主要应用系统状态无异常, 确保了2台新综合前置主机正式上线前的正常运转。

二、上线运行后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一) 服务器崩溃问题

上线的第一个工作日, 新服务器由于商业银行的大量连接访问, 出现服务崩溃现象。立即改用原来的2台前置服务器代替新的服务器, 恢复业务, 保障生产。随后, 对2台综合前置服务器出现假死现象进行会诊, 修改了操作系统内核的sysctl.conf文件配置、打开文件最大数 (ulimit) 、tomcat配置等主要参数。次日, 尝试2台新服务器上架, 先用单网卡接入, 测试运行半天, 情况良好;下午正式恢复双网卡的接入方式, 运行正常。

(二) 服务响应速度下降问题

网间互联上线初期, 一台综合前置的日即时连接数峰值达到6 000左右, 此时客户每次请求的响应时间均在15 s以上, 更甚者响应超时造成无法访问, 系统性能明显下降, 对于系统的承载能力是个严峻的考验。为此, 我们在2台IBM X3850M2配置的基础上又启用了一期工程中使用的一台前置主机IBM255, 用增加负载均衡服务器数量的方式来缓解每台综合前置访问量增加的压力。经验证, 这种方法在整体负载很重的情况下, 接收到请求的服务器也能快速响应客户请求, 有效解决了业务高峰时的访问延时, 提升了数据传输质量。

(三) 负载均衡问题

F5的负载均衡功能将总的访问连接均匀分摊到集群中的每一台服务器上, 但经过数日的运行观察, F5分配到每台前置主机上的连接数始终无法做到均衡负载。究其原因, 是由网间互联各参与者访问综合前置系统时的网络环境差异造成。武汉地区大量商业银行访问人民银行综合前置服务器是通过NAT转换成1个地址来访问, 而负载均衡策略采用基于源IP的会话保持方式时, 所有的访问请求将被发送给其中一台综合前置主机, 这就造成了综合前置服务器负载差异较大。据此, 调整策略为基于服务器的总TCP连接数的Cookie会话保持方式, 使F5能分辨出来自不同客户端的访问请求, 保证各前置服务器的访问量基本均衡。

(四) 内容交换机健康检查设置问题

F5的Monitor模块会自动检测每台前置服务器的即时状态, 每10 s会发送一次数据包, 在30 s内若未收到前置机的响应, 则判断该机器状态为unavailable。这样, 前置主机除了正常接收业务请求外还接收到来自F5的大量状态检测数据包, 造成在F5与前置主机上记录的访问连接数的巨大差异, 且加重了前置服务的负担。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经过大量尝试, 将检测包的发送时间间隔interval参数调整为15 s, 这样既能保证健康检查正常进行, 也提高了前置主机的资源利用率。

三、新架构下网间互联日常维护的建议与思考

首先, 做好日常监测工作, 特别是加强业务访问量较大时段的监控。重点监控内容交换机的Pools及其中每个member (即综合前置机) 的状态是否可用, 各个member的实际连接数是否满足负载均衡的要求;查看接口状态及流量。监测前置服务器当前的Established状态的连接数, 连接数在5 000以下系统能正常运行, 在5 000~8 000时负载较重、性能下降, 在8 000以上时代理系统处于崩溃边缘。此外, 定期对硬件设备和代理服务进行安全巡检, 确保网络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转。

其次, 加强与网间互联各参与者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及时交流和反馈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同时, 做好工程文档资料的存档, 收集实施和运行维护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定期整理维护日志。

篇4:网间互联讲稿

(一) 金融业数据传输方式

截至2014年5月, 中国人民银行遵义市中心支行 (以下简称“遵义中支”) 全辖与72家金融机构有数据传输需求, 涉及货币信贷、金融统计、征信管理、货币金银、反洗钱、支付结算等领域。在数据传输时采取3种方式:U盘交换、光盘刻录以及互联网传输。

(二) 传输方式的不足

首先, 使用U盘进行数据传输容易发生病毒感染, 并且可能被木马盗窃计算机上的重要数据。在人民银行全面禁止使用U盘后, 大家都只能使用光盘进行数据传输。这些传输方式需要人工进行介质传递, 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工作量, 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使用互联网邮箱或者QQ进行数据传输, 主要存在数据泄露的问题。

二、主要做法

(一) 总体思路

遵义中支目前正积极筹备工作, 通过充分利用金融业网间互联平台, 建立互联电子邮局进行数据交换。这样既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又能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

(二) 环境建设

1. 对于互联电子邮局平台的选型

遵义中支拟使用商业化邮局平台。而微软的Exchange 2007邮件系统, 虽然性能卓越, 但是版权费和服务费太高。经过反复比较和分析, 遵义中支决定采用开源的免费邮件系统Iredmail。

2. 网络的搭建

在贵阳中支科技处的大力支持下, 遵义中支利用F5网络设备, 将邮局服务器地址映射到金融业网间互联平台上, 保证各金融业机构都能正常访问邮局系统。

3. 操作系统的平台选型

在多年的服务器建设经验中我们发现, 使用Windows平台建设服务器, 在负载压力较大时, 会出现响应缓慢现象, 且Windows平台易受病毒感染, 因此遵义中支决定采用SUSE Linux进行系统的搭建。

4. 硬件平台

遵义中支采购HP 388 G8服务器, 32 G内存, 8块300 G硬盘, 制作成RAID0+1阵列, 确保系统高效稳定地运行。

(三) 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系统能否长期稳定高效的运行, 一方面需要技术精湛的运维队伍, 同时更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作为在金融业网间平台上运行的邮件系统, 管理责任大于运维责任。为此遵义中支在系统平台建设之初, 便开始编写了《遵义市银行业网间互联邮件系统管理办法 (暂行) 》 (以下简称《办法》) 。在《办法》中, 遵义中支就系统管理员责任、邮件用户拥有的权利和义务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同时还建立了邮箱年审制度, 每年对各个行的邮箱进行年审, 以确保邮件系统的安全可靠。

(四) 建立统一规范的用户邮箱名

同时, 遵义中支制订了网间互联邮箱编码规则:用户名分成3个层次, 第一层是地名, 第二层是机构名称的简写, 第三层为用户姓名。通过统一规范的邮箱名称, 互通邮件显得更加快捷。

(五) 要求各邮件用户及时维护邮箱签名

要实现邮箱签名功能的规范使用, 各邮箱用户应及时对邮箱签名进行维护, 签名应包含本人的工作部门、工作项目、座机、手机等联系方式, 方便及时进行沟通。

三、建设成效

上一篇:《泰坦尼克号》读后感下一篇:对团员的评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