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雅舍简介

2024-07-28

梁实秋雅舍简介(精选13篇)

篇1:梁实秋雅舍简介

经历悲喜历练和世界观转变后,最幽默睿智的人生体验囊括了梁实秋杂文作品的精华。《雅舍杂文》遴选了梁实秋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成就的最优秀的杂文之作,囊括了梁实秋杂文作品的精华。感受这位名家个性独异的文心、文气、文调,领略他的积学之厚、腹笥之富。

《雅舍杂文》遴选《雅舍杂文》、《秋室杂文》以及《实秋杂文及其他》中的经典篇章汇编而成,时间跨度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囊括了梁实秋杂文作品的精华,可以说是最具可读性的杂文作品。读者不难从中感受这位名家个性独异的文心、文气、文调,领略他的积学之厚、腹笥之富和经泽之熏。收录了《群芳小记》、《漫谈读书》、《晒书记》、《谈话的艺术》、《利用零碎时间》、《文艺与道德》等杂文作品。梁实秋也是20世纪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文学大师。

篇2:梁实秋雅舍简介

——梁实秋

文学批评正是梁氏前半生文学事业之所在,其激荡之广,反应之烈,凡我国新文学史皆难忽视。

篇3:梁实秋《雅舍》教学反思

一、教学重难点——抓住本质,不避重就轻

一篇散文,教什么,怎么教,重心何在,可以说,是个本质问题,也是体现一名教师眼力的问题。比如《雅舍》,最基本的问题当是:“雅在何处?”这个问题无法绕过,因为从篇幅来看,它确实已占了绝大部分,文章的1~5自然段都是在诠释这个问题,分别可从“景致优美”“陈设不俗”“有好友拜访”“与蚊鼠共居”等几个角度加以剖析。可是,是不是讲清楚这些就可以了呢?一稿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

(二)梳理并分析文本

1“雅舍”是一座怎样的房子?

2作者眼中的“雅舍”是怎样的?

3身处其中,作者心情如何?

(三)结合课题,进一步研读文本

“雅”在何处?

(四)作者介绍,拓展延伸

1梁实秋是个怎样的人?

2这样的人,是不是独此一个?他们存在的意义何在?

(五)总结

二稿做了如下修改:

1这是一所怎样的房子?(客观角度)

(一)导入

(二)学生分工朗读全文

(三)梳理并分析文本

2“雅”在何处?(主观角度)

结合文中关键句“有个性就可爱”,请学生具体展开分析。

(四)深度研读

雅舍之“雅”主要在于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而“可爱”,仅仅是因为这个吗?还有没有什么其他原因?引入第6段重点分析。

(五)作者介绍,拓展延伸(点到即止)

(六)总结,学生再读第6段

两次设计,除去前边环节的紧凑压缩,最大的改变在于关注到了第6自然段。这部分内容比较深奥,学生不容易看懂,就连教师恐怕也要琢磨琢磨。这样的地方,当是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却往往被我们忽略或一带而过。若像一稿那样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就停留于表层,只是走了个过场,而真正深刻、深沉处未解读出来。而如果前面浮浅,那么后面部分对其他人物的延伸阅读(由个到类)也是隔靴搔痒,意义不大的。

第6段讲的到底是什么呢?此段中,首先有以下这些地方学生理解有难度:什么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什么叫“人生如寄”,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又是什么意思。所谓“天地者万物之逆旅”,“逆旅”即为“客舍、旅馆”意,这句话是说:“天地,原是世间万物的旅馆啊。”“人生如寄”即言“人生短促,就像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

综合以上,开头一句话首先表明作者与雅舍间的客观关系——“非我所有”,“房客之一”,颇有些事不关己之意;然后笔锋一转,当作者想到天地苍茫,人生只是过客,一个人又是那么卑微,一种珍惜的心情便油然而生(而不是放弃)——只要“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作者以一种感恩的心情来领受这份在乱世中的难能的馈赠。他很庆幸,在这样一个漂泊的时代,能有这样一个哪怕极其简陋的小小的居所可以容他栖身,可以让他品悟生命的酸甜苦辣。这里可说是作者的一种主观认知了,故前后表述并不矛盾。

因为这份庆幸,这份感恩,所以接下来用刘克庄的诗句说“客里似家家似寄”——对“我”来说,“雅舍”即似“我”家呀——从中折射出的是作者一份随遇而安的心境。写到此,似乎可以打住了,可是他又说,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在说,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其实已不是“家”这种“实体”的存在,而是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我”的心在哪里,哪里便是我的“家”,所谓“心安即是家”。这一小节是在告诉我们雅舍于“我”之“意义”了——让“我”找到精神归宿。

二、板书设计——体现核心,骨血丰满

固然,板书应随教学内容而定。一张板书,体现的当是一节课的核心内容,所以,板书质量体现的实际上是一节课的设计水准。比如,一稿板书相对平面、干枯,更像是理科的一个分解公式,骨感有余而血肉不足,缺少内涵;相比较而言,第二稿的板书就要血肉丰满一些,能抓住文中的关键字眼逐层展开。

三、关键词句——择要而讲,灵活处理

一篇课文,不可能一一尽述,应抓住关键(重要)词句进行研读。关键词句有哪些?一般而言,可以是文眼句,可以是表明思路的一些句子(如过渡句、总领句、总结句),也可以是主旨句。比如在《雅舍》一文中,首段末的这句话——“纵然不能避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既在结构上是个过渡,又从内容上告诉我们下面要讲这房子的“个性”所在了,全文主体内容即为讲述此点。再比如,在这样一间陋室,作者的心态如何呢?如果你能抓住几乎在每段都出现的“安之”“仍安之”“已数见不鲜”“亦不复他求”“正合我意”这些字眼,相信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朗读——因班而异,因人而异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培养情感,加深体会。但不是所有的朗读都能起到良好效果,要视班级情况而定,要据情况而变。比如有诵读才能的可个人朗读,或几人分工读,没有的就小组读或齐读;若早晨安静可小声读,午后吵嚷困倦则需放声读;柔美的段落可让女生读,粗犷的段落可让男生读。在处理本课的朗读时,笔者先安排男女生齐读1~3节,再由女生读描写月夜雨景的第4节,接着是男生读居室布置的第5节,最后齐读6、7节。总体效果还行,但如果重来,笔者会选择由教师来朗读最后两段,因为此两段为文章理解最难处,也是情感最深沉处,或许由具备一定阅历、情感体验的教师来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

真正的语文,应该是“脱离了种种概念、程式和现实利害”的,应该“从技术而至学术”,才能达到浑朴归真、“春风化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教学至高境界。

篇4:梁实秋《雅舍情书》简介

我愿意和你两个人在一起,不要有第三者夹在一起;不过说来奇怪,有时候有人在一旁,也好,我感觉到一种骄傲,一种无法形容的满足,这种快乐我猜想你是不见得能领略到的。圣诞夕之会,你多邀几个人参加,我也很快乐。请你费心安排一下,我将在白天睡足,陪你在夜晚尽兴。

离别的阴影笼罩了我的心,我无法摆脱它。你要我在你跟前笑,快乐,我已经这样努力做了;可是你知道,人总是要瞻前顾后的,我在对你微笑时,有时候是纯粹的忘形的心花怒放,有时候却是同时在抑制我的酸苦,勉强做出欢忭的样子。我瞒不了你,你直觉的会体谅我的心。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我昨天早晚胃病发了两次,原因复杂,但是也很简单,还不是为了那一桩“大事因缘”?爱是甜的还是苦的,我分辨不出。

你昨天疲劳过甚,也许我“言青山外山”之后你就睡了罢?不,你也许在给我写信。那两大碗冬菇汤把我灌得饱饱的,一枕香甜,直睡到五点半。

你的人梁实秋

一九七四.十二.二十.晨七时

一八菁清,我的小娃:

昨天在安乐园吃点心,又到圆山闲步,夜晚在青叶消夜,我们度了一个极快乐的日子,可是在消夜之后我们又极严肃的谈了一个钟头。

我说的话,出自肺腑,我请求你仔细思量。我说的话,也许已经说了好几遍,也许你听不入耳,但是上天明鉴,我没有为我自己打算,我是全心全意的为了你,如果一个人为自己的利害斤斤计较,他不可能是在真正的恋爱中。爱就是这样神奇的东西,它使人忘记自己。亲亲,我们在情感炽烈的时候,需要暂时恢复一下我们清静的头脑。你不许我落泪,实在对不起你,我写到此地,不知为什么这样心酸,竟又落下了泪。你说你是感情脆弱的人,你还能比我更脆弱么?

喂,你给我的八条领带,前后八条,实在太艳了。你既喜欢我身上有一点鲜艳的颜色,我就每天轮流换戴,对镜自视,有一点难为情,玻璃似的白围巾可以把领带遮住一点。伸出手来,一只又大又亮的碧玺戒指,腕上系着最名贵的表,我珍视这些东西,因为这是你的贻赠。投桃报李,我却无以为报。

昨晚那两个孩子送我下楼,为我喊计程车,对我很有礼貌,我很高兴。

梁实秋

一九七四.十二.廿一.晨七时

一九菁清:

我清晨五时即醒,不知你睡得如何,我好惦记你。要等到午后才能相见,而在相见之前这半天之中我需要做出一副笑脸和许多人周旋应酬,我心中的懊恼你是可以想象到的。你要我午饭后小睡,我的时间太宝贵了,竟不能随便的付与香甜之乡。亲,昨天我们整整有九个小时在一起,好快活,除了几个电话之外没有人打搅。我看着你拿到证书和奖状的神情,我有莫大的喜悦。你永远是第一,无论在任何方面,你也永远是第一。我默默祈祷,愿你以后若干年中能有平安宁静的幸福生活。在幸福的生活中,偶然东一个“第一”西一个“第一”,做为是锦上添花。你的人生经验够绚烂了。

我从来不过圣诞节,因为我不是基督徒,可是借这机会我们约集朋友们玩乐一阵,我也很高兴,主要的是我要你松懈一下你的心情。这些天来你过于兴奋紧张,少不了一些烦恼和为难之处。我是一个在感情方面非常贪婪而又吝啬的人,但是也没有到了不讲理的地步。你说是不是?

今天恐怕我们没有机会单独在一起,所以你虽然叫我不要写信,我还是写,因为在写信的时候我得到快乐。

我是你的“人”——梁实秋

一九七四.十二.廿二.晨六时

……

篇5:梁实秋雅舍简介

我的父亲梁实秋生于一九○三年一月六日(阴历腊八即十二月初八日),故居在北京东城区内务部街二十号(现为三十九号)西厢房内,1987年去世,享年八十七岁。

父亲一生自美国留学返国以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终生从事教授职业,业余时间从事写作、翻译、编辑等工作。

数十年来笔耕不辍,洋洋一千万余言。翻译了大量书籍,其中如莎士比亚四十余个剧本及十四行诗,历时三十八年始完稿,成为莎翁著作一支笔译成中文的世界第一人。其他时间大部分写些散文,编英汉字典及编写教科书等。晚年写成英国文学史及英国文学选(约一百二十万字)。本想把中国文学史译成英文本,供外国人阅读,但可惜未完成此心愿即故去,临终时把笔横放在稿纸上,悠然逝去,留下了遗憾。

篇6:雅舍梁实秋赏析

《雅舍》是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的小篇之首。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国难当头,大学教授到重庆只能住陋室。明明是陋室,却偏偏称“雅舍”,这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年代的无奈,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自我调侃,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天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怀。

文章开篇简洁自然,像是闲来之笔,但在读到“砖柱”、“木头架子”、“瓦”、“竹篦墙”、“泥灰”时,我们能从“孤零零”、“瘦骨嶙峋”、“单薄”、“可怜”等词语中体会以作者不满的情绪。即不满却又对它的“好感油然而生”,可见其文风之幽默。由此我们便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评价四川人造房子用“经济”一词,为什么在写到“雅舍”的时候用了引号。

在作者眼中,“雅舍”各有它的个性和风格。其一、“雅舍”筑在半山腰,前临稻田,后接榛莽,围以竹林、水池等,是一亦俗亦雅之地。由此,作者得出为友之道,“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其二,“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这样的句子用词逼真、细腻,真实地再现了房子的简陋和不方便,字里行间又表现出作者处之泰然的幽默感。堂堂知名教授居此陋室,本已无限辛酸,而他却以旷达超然的胸襟从容视之,以宽缓舒和的语气予以调侃,自具雅人情致,别有况味。其三,和人共一套房,常有“隔壁戏”:“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出来,破我岑寂”。陋室多有不便,但作者却以审美的眼光,从中挖掘出它的许多可人之处,听话听声,言外之意也很有分寸地表现着作者闲适、散淡、不与人争的生活态度。其四,居此“雅舍”,又有鼠、蚊相扰,我们看到作者用了“骚扰”、“猖獗”等词语,这或可理解为作者内心的不满,对生活、对战争的不满,却没有直抒胸臆的愤怒和反抗,所有的语句仍然是对“月夜”、“细雨”的欣赏,对“简朴”之风的追求,对“似我”、“非我”境界的陶醉。其五,尽管条件简朴,但“一事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文中以戏谑的语言说壁间不挂显要的照片,也没有牙医的博士文凭,更不需要张贴电影明星影片等,表明作者对物质需求不存奢望,坚守独立的人格,不攀附权贵,不随意从俗。

篇7:雅舍梁实秋书评

拜读梁实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刘禹锡的《陋室铭》。暂且不看《雅舍》,我们先看看刘禹锡要想表达什么思想。

刘禹锡通过《陋室铭》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淡泊明志、不为物所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怀着这样的崇敬之情我继续往正文看。第一段主要讲“雅舍”的特征:简陋,不能避风避雨,风雨来往无阻。此段作者在介绍木头架子时,用了一个拟人的句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使得雅舍的简陋形象化、具体化。第二段主要讲的是“雅舍”的地理位置,雅舍位居半山腰上,以及雅舍旁边的风景,还有客人来的话要上几级阶梯。第三段作者以幽默诙谐的口吻诉说了雅舍的简陋,可以与邻居互通声讯,特别是讲到蚊子和老鼠,以其幽默看出作者是个生性乐观之人。如果说前几段都是讲雅舍的基本特征的话,这段讲的就是雅舍的“思想”了。最喜“雅舍”的月夜,细雨蒙蒙之雅舍,以其凝练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月升中天,细雨蒙蒙,大雨磅礴下的“雅舍”图,又通过雅舍陈设之简,表达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由得又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把自己置身于世外,人便超然脱俗了,不为世事所累,这不是陶潜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雅趣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雅舍啊,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啊!

由此我感慨良多,当今时代下,能居陋室者,能安雅舍者,少也!现代的人往往只看得到物质上的东西,精神上的东西也越来越物质化,利益化。再难有那些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言“君子食不求饱,居无求安”的雅致,灵静致远、志存高远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因此,当我们居于陋室,当我们身处困境,不要埋怨,不要浮躁,我们要懂得享受生活,享受上天给予我们的一切苦难和幸运。不管幸福,不管困难;不论贫穷,不论富有;不在乎你身在何处,我们都懂得这是上天给我们生存的恩赐。我们再穷也不能穷到思想匮乏,再累不能累到只认识钱,再困难也不能难到泯灭了人性。

当我们不能感恩生活时,就想到一盏香茗,一副茶几,一栋陋室。念天地之悠悠,唱一支赞歌给生活。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我们不论出生,不论富贫,只要有爱,我们就要淡泊明志,让思想在陋室上优雅地萦绕着,随着香茗飘到阳光的笑容里。

篇8:梁实秋雅舍系列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19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人。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磷磷,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茆草棚”,“玉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那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光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非常惭愧的承认,我“没法子”。“没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

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不也是“没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的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上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 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篇9:论梁实秋雅舍

作者取同住雅舍的邻友龚业雅之名称其住所,我想这雅不在“舍”而在“人”。当时,正处抗日战争的攻坚时期,各地局势均动荡不安。在来北培(雅舍所在地)之前,梁实秋几经周转,过着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1937年离开北京,逗留天津数月,在见闻《益古报》总经理被日军枪杀后,逃往南京,而南京也是战火不断,无心办事,转而赴命于长沙,中间曾回北京探亲数月,又因局势不利,重又孑然一身漂泊,开始了六年的独身生活,在汉口停留数月后,又因战事逼近随机关迁往重庆。武汉失守,川中亦不复安宁,梁实秋再次随教育机关迁往青木关,定居青木关下的北培。然此时居所虽定,梁实秋却迎来了他人生的另一种“战争”——文坛战争。当时梁实秋主编《中央日报》副刊,为征集文稿而作了一篇《编者的话》,却掀起了一场关于“与抗战无关”的论战,引起了《大公报》、《抗战文艺》、《文艺阵地》等十余家报刊,包括左翼作家、老舍等自由论者疾风骤雨的抨击,梁实秋难以招架,离开了副刊主编之位,接下来便开始了他在雅舍的一段清心自由的半隐居式生活。

终止了在生活上、精神上的血雨腥风,梁实秋对雅舍的简单生活充满了好感。正是在抗战时期的颠沛流离中,正是在风雨飘摇的苦难日子里,梁实秋才与这座“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它,在烽火连天之日给了作者以栖身之地;是它,使作者得以在他乡躲避风雨,阻挡严寒。无论它是何等寒陋、何等的破败,但作者在漫长的日子里所获得的安适和温暖却是它给予的。它不但是作者全部物质生活的主要依靠,也是作者整个心灵的主要安慰。在日日夜夜的相处中,作者在实际的生活和内在的心灵上都与“雅舍”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了作者朝夕与共的朋友和伴侣。它给了作者以心灵的安慰,作者也对它怀有温暖的情意。因此,写起《雅舍》来也是情趣横生。且又说雅舍所处之地清幽、视野之开阔,醉人的月夜小景等讨喜的优点,这样的自然清新深得作者喜爱,便是雅舍的种种难堪之处,在其看来也不失乐趣所在。“若说地点荒凉,则日月之夕,成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还乃见情谊。”“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这本是让人甚觉扰烦的事,对于孤身一人在外的梁实秋却减少了孤独与凄清之苦。更有意思的是,令人极其憎厌的鼠子,蚊虫在作者对其“没有法子”的无奈下,均化作作者修身养性的道具了。在通篇的描写中,我们看到“雅舍”的“敝”、“陋”,但是我们却感受到了它的可爱、可亲,绝不生一丝憎恶它、厌烦它、疏远它的感觉。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这种艺术匠心只能产生在作者真实的情绪和情感中。我们也看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在人生的经历中,对于那些与自己相依为命,不可须臾相离的伙伴和朋友,不论他是一种无生命的物体还是一个有生命的人,我们都必须能够容纳它的(或他)的缺点和不足。假若这种缺点和不足已经不是立即得到改正的,我们就应当将之视为该事物、该人的整体的一部分,视作它(他)的整个个性的一种表现,并由对它或他的整体的爱而以宽容的态度承受这些缺点和不足给自己带来的不便乃至损害。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一种消极妥协的人生观,实际上它却是能够更加充分地感受它(他)的优长并与之和谐相处,相扶相助。

只有能够宽容地、冷静地对待与自己相依为命、朝夕相处的事物或人的缺点和不足,才能在现有基础上对之进行有效的改造,使之更适宜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雅舍”中的陈舍及我对改变陈舍的喜好使得作者的性情得以深一层次的展示。“我非显要,故名公臣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自我调侃之间,足见其不屑沽名钓誉洁身自好的品格。“喜欢翻新布置”则因为作者热爱生活,追求新颖、多变、雅致。不雅而雅,雅意自见。作者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跃然纸上。

“人生本来如寄”,“‘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雅舍让作者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去感悟人生,以超然的态度去面对居无定所,四海为家的生活,用超现实的审美态度去发现美之所在,远离是非恩怨,简单朴素地生活,“写作自遣”,做真实的自己,不失为人生之真乐趣。

《雅舍》中最大的特点是作者把恶劣的生活环境写得趣味无穷、妙趣横生。雅舍虽然构造简陋,但作者却别有一番心境去审视,“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因此“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毫无隐私可言;至于鼠患频繁、蚊灾猖獗,动辄让人“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作者更是代之以平常心,视之以悠闲意,一番淡然情怀,超然心境自出。因此他对“雅舍”敝帚自珍,非但不因其舍之简陋寒碜而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甚至抱怨国家住房条件太差,住不像住,人非其人,相反,他导师能苦中作乐,时时从艰苦环境中寻觅生活情趣。“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问,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月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潆漾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所住之舍其实条件极其恶劣,可他却有一番高雅的情趣,能自造意境,将有限的生活物质环境通过审美的“崇高”化,转化为精神的审美享受,不能不令人对他的高雅品位肃然起敬。如他所说“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可见他不但坦然接受生活,而且常怀知足知心。可见梁实秋先生深谙“境由心造”的道理,完全把自己与客观的物质环境相融合,从心底诚恳的接受,不排斥不对抗,坦然从容面对眼前的一切,正如当时社会环境乃至战争所导致的恶劣空气,他一概坦然受之,踏踏实实过好自己的小生活,努力营造生活情调。而谁知道,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明智的“大隐隐于市”的选择呢?

篇10:梁实秋佳作《雅舍》赏析

并不怎么“雅”又何要以“雅”冠头?为此,我特地去找了找《雅舍小品》的写作背景,这才知晓了梁实秋先生的用意。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的小篇之首。本文写于抗日战争已然爆发的时期,国难当头,这位文人只能被迫住在一间陋室中。

明明是陋室,却偏偏要称为是“雅舍”,这表现了梁实秋先生对战争年代的无奈,对生活环境的自我调侃之意,也同时表明了梁实秋先生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怀。

仅是一个标题,已足以看出文章语言之诙谐和幽默风趣。

此文章开篇简洁自然,像是无事时的闲来之笔,但再向其中细品,便能体会到梁实秋先生对这所“雅舍”其实还是存在一定性的不满。

但后文的“我的好感油然而生”又能让人顿悟到其中的温情,在这之中也能读出梁实秋先生语言的幽默和细致。

由此能理解先生的心情了,也能理解为何要在“雅舍”之上加上引号了。这种乐观积极面对当下生活的态度,实为让人叹为观止,并对梁实秋先生在文学层面上曾经遭遇过的那些挫折或冷遇感到无奈和惋惜了。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读到此处,我便不能不为梁实秋先生感到肃然起敬了。在那样一个“陋室”的环境里,能够生活出乐趣和品味生活,实为一般人无法拥有的,只属于“雅舍”的心境。

虽然这座“雅舍”是在波澜之中不尴不尬的一个存在,可梁实秋先生如止水般的心境,愣是给这份雅致添上了几分宁静和悠远。

让人也能够在品味这座只存在于梁实秋先生笔下的“雅舍”之际,细细品味先生作为大家的一种文学大气,并在心中由衷地轻道:“心如止水,心静则雅”。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不过想要借这笔表达一下我对先生的敬佩,也同时为这么一位文学大家的遭遇而十分心痛与感慨。

在这篇亦是闲作又亦酝酿了很久的文章中,我最爱的是先生写那“雅舍”最宜月夜时的文字片段。

瞧那一霎间的清光四射,天空皎洁而四野无声,只微闻谁家犬吠,坐客无不悄然;月影斑斓,月光清幽深远,等到月升中天时的清光从梨树间筛洒而下,此时便尤为幽绝。

这短短的字迹不足以表达我初读这般精妙文字时的震撼之情,只愿不大还原的记叙也能显出先生对景的控制合度。那样的一番深远和宁静呵!

让我读过和领略过的无数诗歌景篇都猛得黯然了,只剩下这一副清净的“雅舍”月下的图画,平淡文字中也折射出了无比震撼人心的奇妙光辉。

篇11:梁实秋雅舍的原文

《雅舍》是一篇由梁实秋写的散文。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后来《雅舍》一文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下面是梁实秋雅舍原文,请参考!

梁实秋雅舍原文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茆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 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

注:①该文选自作者《雅舍小品》一书(香港碧辉图书公司出版)的首篇,故称。

作品赏析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后来《雅舍》一文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20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

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反动文人”,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没有梁实秋作品的一席之地。鲁迅先生曾痛批梁实秋的杂文连篇累牍,不一而足。改革放以后,由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梁实秋也得到了新评价。他在文学事业和学术研究的巨大成就,获得充分肯定。梁实秋在其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虽然有某些严重偏见,但终究是一位爱国的文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和翻译家。《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风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创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纪录。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译,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篇12:雅舍梁实秋阅读答案

梁实秋

①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②“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③“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④“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⑤“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 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⑥“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节选自《雅舍小品》)

1. 梁实秋的散文以语言幽默、典雅著称,请从第③段中分别举例说明。

2. 第⑤段结尾说“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请写出笠翁姓名,并据此段推测笠翁对于房屋陈设有哪些看法?

3. 第④段描写大雨磅礴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梁实秋在《论散文》一文中说“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请结合文本,探究文中所包含的作者的人格思想。

【答案】1. ①如:“鼠子瞰灯”“聚蚊成雷”“骨骼都像是硬的”“格外猖獗”等语句,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又把“酣声、喷嚏”罗列无遗。这类充满人间烟火味的的近乎粗俗的事物,又用上一个十分雅致的文句来收束——“荡漾而来,破我沉寂”。②又如:“咿唔诗章,喁喁细语”“破我岑寂”等语句,多用四字词语,对偶排比,整散结合,骈散相间,雅俗共存,体现了语言的典雅。

2. 笠翁指李渔。第五段房屋陈设的特点有: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物质形态未能尽如人意,作者就从自然界去找快乐,觅情趣。

3. 写了大雨滂沱时,雅室“满室狼藉”,我的“惶悚不安”,与上文雅室“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相照应,照应下文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

篇13:梁实秋散文《雅舍》原文赏析

读先生的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

第一次读《雅舍》还在我小学的时候,那时很难理解“孤零零的砌 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地势不平、逢雨漏水的破房子怎么会被这位先生唤作“雅舍”,看了一两段便丢在了一边。初中时候再捡起来看,发现小时候未看完的后面,“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原来雅舍的`在月夜是如此的雅致清幽。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梁先生还喜欢翻新布置,打破中国旧式家庭千篇 一律的陈设,一物一事安排拒不从俗,加上满屋书香扑鼻,雅舍之所以雅就很明白了。

在我看来,除了以上先生在文章里陈述的理由,雅舍之雅还在于其主人的气质。梁实秋先生不仅文章恬淡平实,更是拥有一颗淡泊宁静的心。居住在如此这般的陋室,却还能将其看作雅舍,苦中作乐的精神实在难得。或者与其说是苦中作乐,倒不如理解为是先生的淡泊之心。

梁实秋先生自己曾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那平不是平庸的平,淡也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我很喜欢这句话。有这样的主人,我相信不论他住的是豪宅别墅还是陋室小屋都会是别样的雅致。

当我读完《梁实秋散文》之后,发现先生口中的这种平淡贯穿了整本作品,或者也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

上一篇:六上数与形数学广角下一篇:国家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