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论文

2024-07-26

简析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论文(通用9篇)

篇1:简析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论文

三、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

工程实施阶段,在整个项目的建设周期中所占用的时间最长,投入的资金量最大,是建设项目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的主要阶段,也是货币资金转化为建筑实体的关键阶段。实施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有:工程招投标、合同的签订与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材料管理及竣工结算审核。

尽管工程实施阶段节约投资的比例相对较小,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浪费投资的可能性却很大,因为建筑实体的形成过程是不可逆的,如果在此阶段未能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造成的经济损失将无法挽回和弥补。在这一阶段,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对工程项目进行造价管理:

(一)做好施工项目的经济核算工作

施工项目经济核算是指对施工中发生的物化劳动(人工、机械、材料)及活化劳动消耗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

(二)加强合同措施

合同订立是合同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建设工程耗资巨大、涉及面广、个性差异大、履约时间长,客观上要求合同应内容完整、清楚,用词严谨、准确,条款细致、严密,尽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才能保证合同履行、合同管理的顺利进行。

(三)做好材料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首先,要编制材料需求计划;其次,要加强材料使用管理,降低材料损耗量。

(四)做好施工索赔工作

作为建设单位,加强索赔控制,应加强关键环节的管理和控制,避免由于主观人为因素造成施工单位索赔;做好施工过程中各种现场记录、报表、日志、会议纪要、备忘、签收手续、监理通知、进度记录、验收资料、工程照片等可作为索赔和反索赔证据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公正、合理、及时地处理索赔的发生,避免产生更大的索赔损失;依据招投标文件、合同文件、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有理有节地进行反索赔。

(五)做好竣工结算工作

要有详细健全的台帐记录,如材料上涨,工程变更引起的工程量增减以及隐蔽工程的验收等。工程量的计量,材料用量的核算对工程造价应求计算准确。

四、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竣工阶段是控制工程总造价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工程结束阶段,建设单位要对整个建设项目进行一次综合性评价,也是对该项目工程造价的总结。一方面总结在整个项目建设期全过程管理造价的经验,另一方面分析在控制造价方面的不足,尽可能找出因主观原因而影响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因素,并加以克服。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有:在结算的编审过程中由于编审人员所处的地位、立场不同、目的不同,而且编审人员的工作水平不同的差异也会影响对工程造价的估算。针对这一阶段,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对工程项目进行造价管理:

(一)搜集、整理好竣工资料

竣工资料包括:工程竣工图、设计变更通知、各种签证,主材的合格证、单价等。

(二)深入工地,全面掌握工程实况

预算员在工程量计算阶段必须要深入工地现场核对、丈量、记录才能准确无误。

(三)熟悉掌握专业知识、讲究职业道德

预算人员不仅要全面熟悉定额计算,掌握上级下达的各种费用文件还要全面了解工程预算定额的组成,以便进行定额的换算和增补。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施工规范与建筑构造方面的知识。

篇2:简析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造价管理

在工程项目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投入建设工程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尽量少的劳动和物质消耗,取得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的目的不仅在于控制项目投资不超过批准的造价限额,更在于从项目的整体利益出发,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

一个建设项目从酝酿、规划、设计到建成投产包括以下程序:即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评估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相应地,工程造价的确定与工程建设阶段性工作相适应,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二是设计与计划阶段的造价管理;三是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四是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一、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

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是项目建设前期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投资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有: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区的选择;建设地点(厂址)的选择;项目的经济规模;工艺评选;设备选用。

决策阶段项目决策的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决策阶段之后的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在项目的决策阶段必须编制可行的投资估算。因此,可采取以下措施控制该阶段的工程造价:

(一)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

造价人员需要收集工程所在地的水电路状况、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大宗材料的采购地以及已建类似工程资料,并对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认真分析,保证投资预测、经济分析的准确。

(二)做好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技术经济论证

要做好可行性研究,就需要作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包括国内外市场在项目计算期内对拟建产品的需求状况、类似项目的建设情况、国家对该产业的政策和今后发展趋势等。

(三)做好方案优化

技术经济人员应该和设计人员密切配合,用动态分析方法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通过方案优化,使工艺流程尽量简单,设备选型更加合理,从而节约大量资金。

二、设计与计划阶段的造价管理

基于对大型工程项目和造价控制分析与研究,发现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的方案选择对其工程整个投资影响最大,可以高达80%以上。规划设计水平的优劣,对工程实物的投资、工程进度和建筑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设计与计划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有:总平面设计、空间组合(包括层高、层数、室内外高差的确定等)、项目资金、建筑结构型式、建筑材料、建设地点(厂址)及设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等等。

由此可见,只有在设计工作没有完成,设计图纸未交付使用之前把好工程造价管理的第一关,才能为总体工程造价控制打好基础。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价值工程对设计方案进行经济性比较分析,对不合理的设计方案提出意见,从而达到控制造价、节约投资的目的。在工程项目中,针对该阶段,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对工程项目进行造价管理:

(一)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及岗位的权责,分工明确,奖惩分明

只有明晰的文件管理制度,把工程技术人员和经济技术人员的责、权、利与工程造价管理挂上钩,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把设计与计划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做细致、准确。

(二)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各方面人员的综合素质

设计与计划阶段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设计人员和经济技术人员要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才行。

(三)把限额设计作为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手段

篇3:简析园林工程的项目质量控制

(1)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是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一系列相关活动。质量控制包括采取的作业技术和管理活动。在明确的质量目标条件下通过行动方案和资源配置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质量须用一系列定量或定性的特性指标来描述和评价, 这就是产品的适应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以及环境的适宜性等。

(2) 影响项目质量的因素。一, 质量活动的主体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园林企业实行企业经营资质管理、市场准入制度、执业资格注册制度、持证上岗制度以及质量责任制度等。二, 建设项目的决策因素、勘察、规划、设计因素。三, 施工方案, 包括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方案。通常的做法是先准备后施工, 先地下后地上, 先种树后铺草等。四, 自然环境和作业环境, 多单位多专业共同施工的管理关系, 组织协调方式及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等构成的管理环境对工程质量的形成产生相当的影响。

(3) 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一, PDCA循环原理。即计划、实施、检查、处置。计划指制订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 对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行性、有效性、经济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实施指方案交底和展开工程作业技术活动。检查指自检, 互检和专职管理者检查。二, 三阶段控制原理。即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事前控制包括计划预控和工作状态的控制。事中控制首先是对质量活动的行为约束, 其次是对质量活动过程和结果, 来自他人的监督控制。事后控制包括对质量活动结果的评价认定和对质量偏差的纠正。三, 三全控制管理。指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应该是全面、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全面质量控制指工程质量的全面控制, 全过程控制指从源头抓起, 全过程推进。

二、园林施工项目质量控制

1. 施工质量控制的目标

施工质量的总体目标是贯彻执行园林工程质量法规和强制性标准, 正确配置施工生产要素和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 实现园林工程预期的使用功能和质量标准。这是建设参与各方的共同责任。

建设单位是通过施工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监督管理。设计单位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通过验收签证、设计变更控制质量。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目标是通过施工全过程的全面质量自控, 保证交付满足施工合同及设计文件所规定的质量标准的园林工程产品。

2. 园林施工质量控制过程

全面了解工程情况和特点, 掌握承包合同中工程质量控制的合同条件。

施工准备的质量控制, 属于工作质量范畴, 对工程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园林施工准备的质量控制由为重要, 园林涉及的专业班组很多, 有土建、铺装、水电安装、种植施工, 还有特殊的艺术造型, 施工组织设计比较复杂, 对班组的质量要求非常重要, 除了规范的要求外, 还需具有一定的审美观, 苗木的准备阶段, 苗木的规范比较宽泛, 前期对苗木的选择对工程的成败起到关键的作用。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是指施工作业技术活动的投入与产出过程的质量控制, 包括全过程施工生产及其中各分布分项工程的施工作业过程。从人员素质、材料的好坏、施工技术水平、机械设备、施工的内环境和外环境等方面抓起。

施工验收质量控制, 是指对已完工程验收时的质量控制, 包括隐蔽工程验收、分项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和整个园林工程竣工验收过程的质量控制。完善各工序的质量验收的自检、监督、纠偏对质量进行有效的掌控。

3. 施工生产要素的质量控制

影响施工质量的五大要素:人、机、料、法、环。

“人”指参与园林施工人员, 施工的各类人员的质量包括技术能力、艺术修养、体力、心理承受力等个体素质及通过合理的组织发挥其潜在能力的群体素质, 因此, 对园林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资料员、预算员需要严格的考核, 达到岗位要求, 加强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培训, 提高个人的素质。

“机”指机械设备, 园林施工的主要设备是挖掘机、推土机、修剪机、喷药机等, 重点的是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对各项设备的性能参数进行要求, 根据植物的实际需要对修剪和喷药的设备的使用操作规范等方面加以控制。

“料”指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等。园林工程的设备相对较少, 主要以水泵、灯具、儿童游戏设施为主, 在进场前须比对设计的要求和设备的国家规范达到相符性, 苗木有成长过程, 因此苗木的质量控制以植物的美观为主。

“法”指施工工艺和组织方案。制订合理先进的施工工艺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一环。园林工程中相对土建主要多了大树移植和艺术造型等一些工艺, 组织方案方面主要包括施工区段划分、施工流向和施工组织等, 园林工程属于在整个建设工程末梢, 对劳动的组织要求非常的高, 都是在非常规施工周期内完成整个工程。

“环”指施工环境控制。主要的预防的控制的方法:一, 根据设计的要求和植物的生长习性, 分析场地的地质资料, 预测不利因素, 会同设计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二, 因园林工程都是在室外施工, 应重点考虑对天气气象方面的不利条件, 应在施工方案中制定专项施工方案, 从而控制其对施工质量的不利影响。

4. 施工作业过程的质量控制

(1) 园林施工项目是由一系列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 控制工程的质量必须控制各道工序的施工质量。首先是工序的基本程序, 检查工序程序的合理性, 检查的主要内容;其次, 检查工序施工人员操作程序、操作质量是否符合质量规程要求;最后, 检查施工条件 (每道工序投入的材料、工具、设备及操作工艺) 等是否符合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

(2) 施工工序质量控制要求, 在工序管理上应做到:预防为主, 设置工序质量检查点, 将苗木等材料质量状况、工具设备状况、关键操作、安全条件、新材料新工艺应用、常见质量通病等列为控制点作为检查项目进行预控。

三、工程质量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

本文重点介绍分层法, 特点:按不同内容分类, 以便准确有效地找出问题及其原因。列如一个种植班组有A、B、C三个工人种树, 共抽查30棵树, 共发现9棵不合格, 占30﹪。根据分层调查表的统计数据表可知, 主要是种植工人A的种植自量影响总体的质量水平。

四、结语

园林施工项目的管理是全方位的, 要求项目经营者将施工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文明施工等, 都要纳入正规化、标准化管理, 以使施工项目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因此, 在项目的实践中要不断摸索、开拓创新、总结经验。最终创造出一条施工项目管理的成功之路, 不仅对项目、企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国家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荣先林, 姚中华.园林绿化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天津市园林管理局.CJJ/T82-99, 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篇4:简析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

【关键词】建设项目;造价管理;动态控制

[文章编号]1619-2737(2016)05-25-781

【Abstract】Project cost management refers to th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costs and the price of construction contracts management, which runs through the entir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decision-mak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bidding and other stages.

【Key words】Construction projects;Cost Management;Dynamic control

1. 引言

工程造价的含义就是指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即工程投资费用。工程造价管理不仅是指概预算编制、指投资管理, 而是指建设项目从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造价的预测开始, 工程造价预控、经济性论证、承发包价格确定、建设期间资金运用管理到工程实际造价的确定和经济后评价为止的整个建设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的投资估算; 项目经济评价;工程造价的预控; 初步设计阶段编制的概算; 招投标阶段编制的标底或报价; 技术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编制的修正概算和施工图预算; 工程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建设项目完工后的竣工决算和项目经济后评价。

2. 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1)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要求造价编审人员在投资决策阶段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 保证详实、准确要做好项目的投资预测,造价人员要对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认真分析, 保证投资预测、经济分析的准确。要做好市场研究, 技术经济人员就需要掌握大量的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 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做好方案优化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 要真正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就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前期工作上, 在完成市场研究以后, 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 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遵循“效益至上”的原则, 进行多方案比选。

(2)评价价格和基准参数是做好经济效益的基础财务评价是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下, 计算项目范围内的效益和费用, 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 以考察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评价人员针对不同项目的特点, 结合市场分析、竞争力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等因素选取多种价格方案并加以分析, 以使投资者对项目未来的效益有充分的了解和减少项目投资风险。强化项目前期工作, 规范项目投资决策, 是提高投资运行质量的基础, 在项目取舍上实行效益否决制, 没有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差的项目, 不安排建设, 列入建设计划的项目, 必须做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必须有经济效益基础财务评价。

3. 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量力而行,限额设计,积极开展设计优化工作,实行设计招标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内部保证体系,不但对设计方案的技术性、安全性和功能等进行考核,还要对工程结构方案,工程造价等进行综合考核,促使设计单位拿出最好的设计精品,工程项目通过决策立项后,设计就成为工程建设的关键。在这一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根据统计资料,尽管设计费在工程建设全过程费用中所占比例不大,一般只占建安成本的1.5%左右,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可达75%以上。合理科学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 个别工程甚至可达10%~20%。在市场经济下,要做到设计经济合理,业主方必须积极配合,及时向设计单位提供可靠的工程基础资料外,设计单位也应提高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经济观念。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求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设计粗糙局面。

3.1 积极推行建设方案与经济方案相结合的设计招标方法。采用多家竞投,组织有关专家综合评比,这样既可优选出好的设计单位,又可促进设计方在降低工程造价上下功夫。

3.2 严格落实限额设计要求和优化设计方案,健全设计经济责任制。造价管理部门,在设计阶段提供造价管理咨询服务是控制建设投资的最好手段,也是造价科室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设计与施工的桥梁纽带。在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尽早的介入,可以在设计阶段进行造价分析,提高投资控制的效率,会使今后投资控制工作更主动,造价构成更合理,设计人员也应熟悉掌握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及费用定额,熟悉建筑材料价格, 合理分解和使用投资限额外负担,融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图预算为一体,把技术和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并且严格控制设计变更,以保证投资限额不轻易突破。若哪个专业或哪一段突破了造价指标,必须分析原因,用设计个性的办法加以解决。制订限额设计“标准”,限额设计是工程建设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也是控制投资规模的有效措施之一, 因此尽快组织有关部门按建筑的不同类型和规模制订出适宜的限额设计标准。优化工程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提高产业的科技含盆, 提高工程的综合效益。

3.3 业主方更应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努力保证设计条件和设计时间,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设计人员加大工作力度,提高设计效率,切实保证设计深度和设计质量。制订设计奖惩制度,设计图纸被审查中心确认为优秀设计的应给设计单位以特殊荣誉对设计人员实施奖励。充分调动参建人员优化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还要在设计合同中提高质量金的额度,把项目设计变更和工程量变化纳入对设计单位的考核中,鼓励设计单位严格控制工程量,减少设计变更。

4. 抓好合同管理,减少工程索赔

4.1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对工程变更实行有效控制。

严格现场签证管理,首先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与工程经济人员相互配合,要做到“随做随签”,且签证必须达到量化要求,签证内容与实际相符。业主方造价管理人员要做到事前把关,主动监控,严格审核工程变更, 计算各项变更对总投资的影响,从使用功能、经济美观等角度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工程变更,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费用支出,避免投资失控;另外,对施工单位及材料供应商不履行约定义务及时提出反索赔,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4.2 建立建设监理制, 落实责任。按照监理规定和实施细则,完善职责分工及有关制度,落实责任, 从工程管理机制上建立健全投资控制系统。同时,做好月度工程进度款审核,避免投资失控。对经监理方确定的工程量,按合同约定的计价依据,套用材料单价及费用定额进行核价后支付相应的工程进度款。

4.3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控制合同外费用在工程施工阶段,强化本单位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观念。强化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办事作风,在积极协肋、配合监理工程师做好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监督的同时,还要具备经济头脑,充分重视节约投资的重要性。

4.4 实行过程跟踪审计工程审计的目的不仅是了解审计金额的多少, 重要的是通过审计来发现投资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 促使工程投资管理不断完善。在工程跟踪审计的过程中, 主要的审计对象有设计变更方案的选择及其工程量、预算的确定, 洽商的合理性及其工程量材料认价是否高于市场价, 进度款有无早付、超付现象等。通过对工程总造价调整每一个细节的监管, 最大限度地避免浪费和控制造价的增加。

5. 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控制

竣工结算是全面检查和考核合同执行情况及投资效益的重要环节。竣工决算审计是造价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竣工决算不仅能忠实地反映整个工程的实际造价,也反映了发包方和承包方对工程造价管理的能力。即使已采用施工过程跟踪审计, 决算审计也是十分必要的。实行基建部门初审和审计部门终审两步审计制度。对工程决算的真实性、可靠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防止不应列入基建支出的其他费用混进建设成本。要注意在总决算汇总过程中,变更、洽商、签证、招投标中分部分项有交叉时, 会出现重复计算现象。重视对决算编制依据进行审查, 具体包括施工合同、协议, 套用定额, 价差计算方法, 工程价款调整方式, 变更洽商签证的合理性、真实性以及其是否与相关的工程量计算相对应, 决算的取费标准等内容。进行工程量审核时, 要重点看工程量计算规则是否符合要求, 工程量数额是否准确。业主方要高度重视工程结算工作,提高结算管理水平,要制定明确的时间要求和考核机制, 保证工程及时结算,工程结算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实事求是进行编制。业主方的审核人员应坚持按合同办事,对工程预算外的费用严格控制,严格把好价款审核这最后一关。

6. 结语

篇5:简析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论文

算审查

谭小平王秀娟

【摘要】本文对竣工决算审计和工程结算审查内涵的区别进行了分析,指出竣工决算审计和工程结算审查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的行为,二者的结果独立,约束对象不同,不存在谁效力高于谁的问题。

【关键词】竣工决算审计; 工程结算审查; 区别

一、引言

当前,每年有数千亿元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到诸如水利工程、道路、桥梁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办公科研用楼等工程项目。为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遏止腐败,政府部门不断加强了工程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尤其是国务院2004年颁布《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这必然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程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工作是在工程结算审查结束,并编制完成竣工决算报告后进行的。如果决算审计和结算审查结果不一致时,矛盾就产生了,决算审计和结算审查的结果哪个有效?应按照哪个结果给承包方支付工程款?承包方要求按照施工合同约定的结算价款支付,建设单位因审计结果差异而拒绝支付二者差额,因此类争议而引起的工程价款纠纷案例时常发生。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对工程结算审查和竣工决算审计两个概念的内涵予以探讨,以便为从业人员提供解决二者矛盾的思路,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二、竣工决算审计与工程结算审查的区别

1.法律依据不同

竣工决算审计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审计准则》)及其相关法规和政策进行。《审计准则》第四条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对国家建设项目总预算或者概算的执行情况、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项目竣工决算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对建设项目竣工决算进行审计时,主要审查概(预)算在执行中是否超支,超支原因,有无隐匿资金;隐瞒或截留基建投资和投资包干结余、以及以投资包干结余名义私分基建投资之类的违规违纪行为等。

工程结算审查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及国家其它有关法规和政策,以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为基础,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相关规定,以及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市场价格、设计图纸和工程实物量,结合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工程变更、工程签证的情况,对工程竣工后作出符合施工实际的工程结算审查结果,它是工程竣工决算的基础依据资料。

2.法律效力不同

竣工决算审计是一种行政法律行为,是审计单位对被审计单位依法进行的行政监督。建设单位(含项目法人)为被审计单位,推行代建制的建设项目,代建单位将依法作为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行政关系。审计结果只对被审计单位产生法律效力,对其它单位不应产生法律约束力。因此,工程建设项目的审计结果对施工承包方的工程结算不应具有约束力,也就不能作为工程价款支付和工程结算的法律依据。

工程结算审查是一种民事行为,承发包双方作为合同主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承发包双方以签订的施工承包合同为基础,以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实物交易为依据,按照合同中约定的工、料、机消耗及价格标准进行核算,对双方有约束力,其工程结算审查结果是工程价款支付和双方结算的法律依据。

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属于民法调整的范围,工程审计属于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的范围。审计结论是一种行政决定,并不具有法律上高于其他证据的效力。因此,认为审计结果效力高于承发包双方按照施工合同约定所确定的工程造价的效力,实质上是违反《合同法》的行为。

3.两者的工作范围不同

依照《审计准则》要求,竣工决算审计主要内容包括:(1)建设程序、资金来源和前期工作;(2)建设资金管理与使用情况;(3)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等方面招标投标和工程承发包情况;(4)建设项目有关的合同;(5)建设项目设备、材料的采购、保管、使用情况;(6)建设项目概算执行情况;(7)建设项目债权债务情况;(8)建设项目税费;(9)建设成本;(10)建设项目基本建设收入、资金节余;(11)工程结算和工程决算;(12)建设项目的交付使用资产;(13)建设项目尾工工程;(14)建设单位会计报表等。

工程结算审查是将建设项目的建安工程造价作为工作对象,审查结果只对工程造价的合理性负责。因此,竣工决算审计包含工程结算审查的工作对象,但其工作范围更广、更全面。

4.两者的目的不同

竣工决算审计的目的是审查建设单位对政府投资使用的有效性、合理性、合法性,加强对政府投资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被审计单位滥用职权截留资金,转移资金于小金库,采用虚假手段套取资金,造成建设资金流失是一种监督行为。工程结算审查的目的是准确核定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工程造价,从而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经济效益目的的行为。

5.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和工程结算审查委托人和受托人不同

竣工决算审计是由审计主管部门委托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依照相关法律

法规对被审计单位提交的竣工决算报告进行审查。作为受托人的会计师事务所,组成从事审计工作的团队中,必须拥有会计师、审计师和造价工程师等专业资格的人员,所发生的审计费用由审计主管部门承担。

工程结算审查则是由建设单位或代建单位委托有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依照施工承包合同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对承包方提交的工程造价文件进行审核。作为受托人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应选派具有造价工程师专业资格的人员进行工程造价审查工作,所发生的审查费用由建设单位或代建单位承担。

如果建设单位或代建单位具备进行工程造价审查的资格和相应的专业人员,也可以自行完成审查工作,经承发包双方签字盖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三、结论及建议

竣工决算审计和工程结算审查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的行为。二者都是从不同层面上采取相应手段,以保证政府投资建设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合理性、合法性,但二者的结果独立,不存在谁效力高于谁的问题。

为使竣工决算审计和工程结算审查的结果尽可能一致,避免因二者结果不一致产生法律纠纷,笔者建议:

1.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与政府审计部门应尽早进行协调,并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工程结算审查与竣工决算审计的关系,既要保证政府建设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合理,又要保护施工企业的合法利益。

2.将行政审计贯穿工程项目建设的始终。变目前的“事后介入”为“与建设同步介入的跟踪审计”,及时审计施工过程中招投标程序、材料设备采购程序以及合同等政府投资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将建设资金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建设单位,促其整改。

3.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严格按照《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财建

[2004]369号)文件精神执行。工程款支付到合同约定的比例时,应暂停支付,待工程竣工结算审查完成,并经发、承包人签字盖章后生效后,方可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后续款项的支付。

4.政府主管部门应严格规范竣工审计工作,对审计工作的时限、工作纪律、行为准则进行严格约束。

篇6:简析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论文

1.1水利工程建设影响当地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所有生物物种所组成的生态体系,是当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对当地生物的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危机水生生物以及陆生生物的正常生存。一般来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为原因导致的,其中水利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尤为明显。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生植物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水库的建设在使水位升高的同时,河流的水生生态系统也随着发生改变,水生生物的产卵以及生长所必需的水文环境遭到破坏。水利工程的建设阻断了水生鱼类的迁徙路线,鱼类的栖息环境因此而发生变化,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对鱼类资源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还会对陆生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最明显的是水利工程建设占用的土地对陆生植物和动物造成永久性的直接性的破坏。另外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引起建设工程当地的土壤的`变化,出现土壤沼泽化、盐碱化,改变陆生生物原有的生态环境。另外水库的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淹没大面积的土地,陆生生物的觅食地和栖息地被破坏,势必会造成陆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1.2水利工程建设对当地局部气候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可以改变局部地区内的气候环境条件,比如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气温、改变风向、增加降水等[4]。水利工程建成之后当地的积水大大增加,在阳光的照射下,水分蒸发量增加,降雨量也会随着增加。水利工程建成之后还会改变当地降水的强度和降水范围,平衡水利工程周围地区的降水量。另外由于改变了原本与大气接触物质的属性,水面与大气空气交换的方式明显不同于地面与大气交换的方式,这就会对当地的气温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会是水利工程建设周边地区的平均气温有小幅度的上升。

1.3水利工程建设对水温系统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会对附近地域的水文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会改变整个地区的水文状况。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水流的速度、水域的深度、河流的温度、水流边界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河道两岸岩石的透水能力较强,很容易出现渗漏的现象,相邻地区的地下水位会因此而升高。水库建成之后,其流入和流出的水的温度一定会存在差异,水库内部水的温差现象会出现,另外水库内水体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长期停留在水库内部的水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也会引起水温的变化。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周边水域水质的影响是两方面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一方面。具体来说,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具备内的水体被整体抬高,水库内部的水流速度减缓,很明显的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与消除。另一方面,水利工程涉及的水源因为经过了长距离的运输与较长时间的存储,水中的氧气含量会有所增加,水体资源的容量得到了丰富与提升。

1.4水利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影响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和建设数量的不断增加,水利工程建设对与建设当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水利工程的建设虽然有着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的作用,但是在建设过程中给工程周边地区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占用大量的土地,淹没大规模的草地、森林,不仅对当地的生物造成直接的损害,也会当地的气候、降水、土壤等多个方面造成影响。另外水利工程一般都建设在高山峡谷等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脆弱的地区,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系统,部分生物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面临灭绝,严重打破了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

2如何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总体来说,我国水资源含量丰富,可以利用的水力资源居于世界前列,但是相对于国外其他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仍然出路相对落后状态。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们对水利资源认识程度的逐渐加深,我国加强了对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水利工程建设技术得到大规模的发展与完善,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工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完善与发展。虽然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尽最大能力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水利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建设地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水利工程可能对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长期或者短期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价,在此基础上制定和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当地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2.1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

在水利工程设计以及建设的全过程中要加大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重大影响。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为水利工程周围地区植物以及动物的生存栖息创造良好的条件。

尤其是在建筑施工阶段,一定要注意不能破坏动物栖息以及产卵的地域,建筑施工材料要尽可能的用环保型的材料代替传统的材料。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在保证其促进工农业生产方面巨大作用正常发挥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小水利工程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改造与破坏。将对水利工程建设周围地域的生态环境维护工作切实贯彻到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水利工程的设计环节要注意避开水生鱼类迁徙的路线,更不能占用鱼类产卵的场所,还要尽可能的减少对地表植物的破坏,保证陆生动物正常的觅食与繁殖活动。

2.2建立健全对水利工程建设周围地区生态环境的评价体系

对生态环境的评价体系是指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周边地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监控以及评价,并且得出最终结论的体系。生态环境评价体制不仅仅包括对当地自然环境的评价,还会具体的涉及到物种的多样性、水文环境、大气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是贯穿于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之前就要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预测,对其设计中可能引起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以及预测评价,并且根据得到的预测结果和因素分析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对水利工程建设周边区域实施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是实现水利工程经济建设、水利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同步实现、同步完善的主要手段。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是基础,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与健全对生态环境的评价体系,防止因为不合理的设计与施工操作而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

2.3加快对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或多或少都会改变建设地域的生态环境。因此,为了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快对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当地造成的生态环境改变与破坏仅仅依靠自然环境的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生态系统很难再次平衡,这就要求我们人为地加快对生态环境的修补与恢复。对于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损害,一定要及时的补偿,明确补偿主体和补偿范围,并且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其补偿效果的监督。在水利工程建设设计之初,从建设资金之中预留一部分自己作为补偿机制运行的保障,恢复被改变过的生态环境,帮助受损地区恢复生态平衡。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不仅可以还原原有的生态平衡,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损害,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篇7:环境问题简析

关键字: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破坏、中国环境现状、生态破坏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是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现象。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按照环境问题发生的原因,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原生环境问题。一类是次生环境问题。

1.原生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自然环境本身发展演变而引起的,这类环境问题早于人类社会出现在自然界中。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有: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区域自然环境质量恶劣所引起的地方病等。

2.次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次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不适当的开发利用环境,与环境的物质能量的交流没有形成良性循环而引起的。随着人类人口的增加,对资源需求量的增大,生产与生活活动中废弃物的排放量的增加,这类环境问题逐步加剧。当代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的是次生环境和问题,亦称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

(1)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而言,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峻,亟待解决。

(2)环境破坏环境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例如滥发森林、过度放牧、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盐碱化、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平衡失调等严重后果。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有的甚至无法恢复。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1.在农业文明以前的整个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低下,人来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很差,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冲击很难超越环境的承载能力、自净能力,对自然环境的干预,无论是在程度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微乎其微,因而可以认为不存在什么环境问题。

2.从农业文明时代开始,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随之提高,这时的环境问题,是在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植被的基础上寻求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的建立,使区域性环境遭到破坏。在局部地区,出现了因为过度放牧和毁林开荒引起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自然资源环境的破

坏。这些成为农业文明时代的主要环境问题。

3.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空前提高,人类活动对环境冲击局部超过甚至整体逼近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这时的环境问题是在本来自然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增加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自然资源环境进一步恶化,造成资源枯竭,出现区域型生态平衡失调的现象。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的需求和消费水平日益膨胀,对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大量增加,带来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逐渐全球化,历史上存在的环境问题继续存在,新的环境问题不断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开始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等。当今的世界,面临着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五大相互制约的因素:人口增加、资源消耗、能源短缺、粮食需求量猛增和环境恶化。现实中的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令世界各国无法回避,为人类敲响了警钟,并且需要各国携手采取共同行动加以解决。

4.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问题是有许多原因,它产生后又反过来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影响与作用,它与许多其它问题息息相关。当代的环境问题既是一个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生态问题、技术问题、国际问题,也是一个道德问题。它与许多领域、部门、行业、学科和许多的社会组织、团体、个人都有关联,更与自然环境的地理条件和生态机制有关,这就是当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广泛性。环境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或者处理不当,会关系到整个地球、国家、民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失调;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根源是人对环境的认识不当、人与环境的交流不当;环境问题反映在环境质量下降和资源状况的变劣上,影响到人与自然的两个方面。不论人对环境的认识及处理与环境的关系上有什么样的局限性,环境问题的实质,都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调和恶化的现象。

三、当前中国的环境问题现状

在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不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步扩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环境污染,二是生态破坏。这两者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环境污染

主要从以下几个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分析。

水污染

中国水源短缺和水源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地区,我国的水污染是“全方位”的:雨水被污染,海洋被污染,江河被污染,湖泊被污染,地下水被污染,特别是后三种污染十分严重。由于水资源短缺与过度开发及水污染问题加剧,目前城镇供水安全保障面临严峻挑战。尽管城市工业水污染的发展势头得到了一定控制,但以生活污水和农村化学品流失为主要内容的面源污染又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而且更加难以控制。相对于城市工业废水污染压力日趋缓和,城市污水的排放数量和负荷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正以较快的速度上升。目前,已经和工业废水污染平分秋色,在有些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生活污水已经上升到最主要矛盾。面对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的双重压力,中国应当在水环境的管理体

制、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上进行切实的改革,并尽快引进市场化的筹资和运营机制,以期遏止水污染的整体恶化趋势。

大气污染

中国的大气污染是典型的煤烟污染,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主要的污染物。近几年,区域性大气污染状况相对稳定,但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以汽车尾气为主要来源的大气污染上升速度较快。中国的燃料结构决定了中国的大气污染改善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改善管理,加快市场化进程依然有较大的可操作空间。

固体废弃物污染

中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基本趋于平稳,但综合利用程度依然不高,尤其在一些行业和地区,固体废弃物的大量堆放对环境已经造成了很大危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危险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管理亟待加强。中国城市垃圾已经演化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处理和管理能力严重不足,在投资社会化、运行市场化和政企分离等方面需要大的改革。分类收集、减量化和收费制度也需要逐步推进和调整。

(二)生态恶化

中国的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个是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严重失调。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退化问题。中国生态环境整体功能的下降,导致自然生态系统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旱涝、赤潮、沙尘暴、次生地质灾害等频繁发生,危害程度加大。

第二个是边建设、边破坏、建设赶不上破坏。即便实施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积极进行生态的建设,水土流失情况依然严峻,土地沙漠化逐年加剧。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第三个是生物多样性锐减。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约有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20%。在联合国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由于乱捕滥杀、乱挖滥采、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等屡禁不止的问题,我国生物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野生动植物数量和种类锐减。

参考文献:

[1] 汪明礼.浅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黄山学院学报 2001年04期

[2] 王东升.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01-25

[3] 孙旭.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1-25

篇8:我国环境工程管理存在问题简析

现阶段, 我国环境工程管理在制定重大环境因素的目标与指标时仍存在很多困难, 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有比较多的软指标, 继而导致在落实执行指标与目标的时候, 在资金、方法、职责、机构、监督检测手段以及必要程序文件等主观条件上难以同实施细则做有效配合, 影响落实配套确保基本上的一致性。

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重要环境因素则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具体包括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烟的排放、噪音、液氨泄漏、意外火灾以及水能消耗等环境因素。制定重大环境因素的目标与指标对环境工程管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实施应当首先遵守以下规定:即在环境工程管理过程中, 要充分结合环境因素并积极遵守相应的环境政策和方针。在管理重大环境因素时, 应当制定相应的目标与评价指标。另外, 还应当制定一个或多个管理方案, 以便实现制定的目标与指标。但是, 上述规定和要求只针对制定目标和指标可行的情况, 在实际的环境工程管理工作中, 仍然存在一些很难对重大环境因素制定出目标和指标的情况。因此, 在对重大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时, 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地进行变通, 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 可以不用对某些重要环境因素制定目标和指标。例如, 某些重要环境因素虽然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 但是由于其本身的不确定性, 制定的目标与指标很难以符合现实情况的要求, 甚至不利于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的正确进行, 那么, 在管理中就应当适当地进行取舍。另一方面, 在制定目标指标时, 主要是针对那些控制性差或者还没有得到控制的重要环境因素, 对那些已经得到控制的重要环境因素可以不制定目标和指标。

在环境工程管理现实工作中, 目标与指标的制定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根据已有的环境政策和方针制定与之相应的目标和指标, 从而使相关工作能够达到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另一种是针对具体的环境条件和重要的环境因素制定目标与指标。两种相比较, 第二种与环境的结合性更加紧密, 实际操作性更强, 而且在环境工程管理具体工作上更加合理有效。其原因有二:一是第二种目标与指标的来源更加贴合环境的实际情况, 对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更加有帮助。二是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目标与指标本身具有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在制定目标时, 必然会针对法律或环境方针的某个方面甚至具体到某一条, 而不会针对所有的政策方针制定目标, 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因此, 在目标与指标的制定中, 只能是考虑法律法规的要求, 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而不能单方面地只根据政策方针制定目标与指标。来自重大环境因素的目标和指标制定与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 我国环境工程管理对重大环境因素的目标与指标制定还没有系统有效的方法,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实施。

二软指标多、硬指标少, 相关文件落实不到位

我国现阶段的环境工程管理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相关的规章制度及规划指标等文件明明写得清清楚楚, 但一些工程管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却走了样, 比如“长高”“长胖”等。近年来, 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环境工程管理问题逐渐重视起来, 在开展工作的同时, 积极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规划方案等。虽然我国在环境工程管理中对重大环境因素的控制存在较大的困难, 但是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 制定了较为合理的目标和指标。在我国, 环境工程管理起步较晚, 还没有完善的环境工程管理制度和体系。我国目前的环境工程管理制度和体系正在不断地完善和优化的过程中。随着我国环境工程管理事业的发展, 相关的工作质量和水平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是, 我们不能忽视, 我国的环境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软硬指标不协调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软指标相应较多而硬指标相应较少, 这从根本上导致了环境工程管理工作得不到保质保量的落实和完成。

硬指标是指定量的指标, 即对环境工程管理工作作出具体量化要求的指标, 它有具体的数据要求, 因此对工作的要求也就相对具体、可操作性较强, 其作为工作考核的指标也就更加能够发挥其作用。而软指标则是指定性的指标, 即对环境工程管理工作作出性质上的要求, 只是规定了一定的数据范围或只是一种大体的描述。作为指标, 它可以描述和表达工作的目的, 但是其可操作性相对较差, 这种不能明确指定数量的指标极易造成工作目标不明确、工作质量不高的结果。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定性指标要真正发挥其作用就需要以定量指标为前提条件, 只有定量指标作为前提保障定性指标才具有意义, 否则定性指标会因为其可操作性差而失去其原有的价值, 甚至沦为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我国在环境工程管理中, 软指标多而硬指标少, 在具体实施中很难把握尺度。而且, 由于软指标多, 也造成了有些工作人员在工作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 相关工作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严重影响了工作质量, 给我国环境工程管理的实施和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和阻碍。

三缺乏专业的环境工程管理人才

在我国, 虽然公众环境意识有所提高, 但公众对环境工程管理的认识仍然一知半解, 即使各地出现了一些环境污染治理工程, 但运行效果依然成疑。公众看法尚且如此, 整个社会的认识也好不到哪里去。以各大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设置为例, 环境工程管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 这对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 因此缺乏优秀人才是环境工程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 我国的环境工程管理相关行业的人才严重不足, 而现有的相关技术人才在我国现在的经济环境中又很难发挥其作用。这种相互矛盾的状态使得相关人才纷纷转行, 更加加剧了我国环境工程管理人才贫乏的现状。以我国的环保行业为例, 我国的环保从业人员从数量上看并不少, 但是其中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比例较低, 甚至还远远达不到5%。技术人才短缺是我国环境工程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除此之外, 我国从长远的战略目标来看,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可再生性的能源, 这无疑又增加了我国对环境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

传统的思想观念对环境保护及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越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其人才意识就越低。因此, 很多环境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大多选择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就业;而且, 经济发达地区的环保行业发展也相对较快, 对新人的培养力度也较大, 对新人的工作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环境工程管理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环保行业是个高技术含量的产业, 企业需要优秀的技术人才来研制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满足特种工艺污染治理需求的产品。现在的环保人才中, 能够驾驭大工程、有同时承担多项大型环境工程设计项目的能力、可独立设计多项大型环境工程项目的技术人才非常缺乏。如果在某个专业领域有成功的工程项目, 企业会立即伸出橄榄枝。技术研发相关职位基本需要研究生以上学历, 或者有相关企业工作经历的人才。而一般的小公司则很难花费成本和精力培养新人, 也缺少这个环境和能力。环境类岗位的人才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

我国目前除了环境工程及管理专业的人才严重缺乏外, 对其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也较大, 主要体现在五种专业人才的缺乏上:第一,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众所周知, 市场营销是经济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营销工作不到位, 技术和产品再好也不能得到市场;没有畅通的产品销售, 就会影响企业的收入与发展。环境工程管理与其他行业一样, 都需要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如今, 我国市场营销相关专业人才虽然不少, 但是精通市场营销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 又能掌握环境工程管理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的人才并不多, 这对我国环境工程管理对国内外市场的开辟带来了极大的阻碍。第二, 环境咨询人才。我国的环境工程管理相对国外与其他行业起步较晚, 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 主要侧重于环境保护方面。其工作重点也刚刚从污染治理转向全面管理。因此, 我们对环境工程管理工作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是, 我国相关的环境咨询人才匮乏, 环境工程管理行业的很多问题无处咨询, 给环境工作得来了很大的困难。第三, 水处理专业人才。在环境工程管理中, 对水污染的防治起步相对较早。但是水处理相关专业的人才却仍然供不应求, 如水环境工程师的相关职位急需专业人才。第四, 运营管理师。运营管理师是环保产品建设运营的支柱人才, 与环保行业的利益息息相关, 因此环保行业对运营管理师的需求较大, 而我国的运营管理师又较少。第五, 质量、安全、环境工程师。这类人才的培养在我国相对较多, 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 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时要求较高, 例如任职人员需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必须是环保或者化学相关专业毕业, 并且要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而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则只能在施工管理等工作岗位上慢慢做起, 且起薪较低。不少人选择转行, 而符合行业要求的人才也越来越少。

四缺乏环境工程管理意识

我们应当明确指出, 生态环境恶化存在很多的人为因素。我国人口基数大, 数量增长十分迅速。但是, 我国目前的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还不足以满足国民需求, 国民素质有待提高。我国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高, 乱丢垃圾、随意倾倒污水, 甚至很多人为了自身利益过度地砍伐森林树木、猎捕珍稀动物等。人口的快速增长与国民素质落后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工程管理工作。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人们对环境的破坏行为也使得大自然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现在我国频发的雾霾天气就是最好的例子。过快的人口增长、过多的人口数量, 以及人们对大自然肆无忌惮的索取与破坏造成了环境严重污染的现状, 而环境的污染又使得自然资源急剧减少, 更加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同时, 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也存在环境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有些政府管理人员不能够客观专业地对环境工程管理作出正确科学的决策, 甚至有些官员因为缺乏环境保护和管理意识而做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破坏环境的错误决定。对于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来说, 两者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过程。自然环境中蕴藏着巨大的能源与价值, 只有将环境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 对自然环境进行正确的开发和利用, 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破坏环境, 就等于是阻断了经济发展的命脉, 对我国长远的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我国需要健全的环境保护管理法律体系, 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强制性地保护环境。但是, 我国还处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水平不够高, 人民的环保意识不足, 而且我国还存在法律不健全等问题, 环境工程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是缺少具体和完善的条文和细则, 对很多问题还不能切实地发挥法律法规的效用, 更不能起到引导民众行为意识的作用。

面对环境破坏严重、人们环保意识薄弱的现状, 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我国民众的综合素质, 教育人们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另一方面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思想技术, 同时对我国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采取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办法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管理环境, 并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环境, 将环境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统一起来, 不仅要做到对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 还要利用环境, 开辟新的能源渠道, 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9:简析公路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现场;施工管理;质量;安全

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施工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切实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按时高效的完成,是确保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性前提。但就目前而言,很多施工企业在现场管理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因而必须针对存在的不足予以改进,方能更好的确保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做出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分析加强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在公路工程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为广大施工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只有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才能最大化的确保工程质量得以提升,工程进度不被延误,整个施工过程安全高效的运行。究其根源,施工现场作为工程建设的主要场地,在施工现场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而只有在现场加强管理,才能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夯实工程质量。因此,在施工现场加强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2.公路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不足

为了更好地加强公路施工现场管理,作为新时期背景下公路施工企业必须认真分析和总结在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施工企业难以意识到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施工现场的管理责任主体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便相互推诿,从而导致施工现场管理混乱,不仅不利于施工的开展,同时还会对施工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二是在施工组织设计上不科学,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工程的实际,导致人员和机械配置不合理,各工序之间的衔接不到位,从而对质量安全带来影响;三是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制度难以有效的落实,在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力度,加上一些管理制度本身就存在缺陷,导致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往往由于制度的缺乏而无法有效的推进;四是在施工现场设备管理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专业的设备管理人员,导致设备管理往往难以有序高效的进行,进而影响整个设备性能安全高效的发挥;五是一些施工企业为了赶进度,往往在施工过程中不注重施工现场环境的保护,最为常见的就是灰尘满天飞,极大的影响了施工现场的环境,加上一些施工企业在倾倒施工现场的垃圾时往往处理不当,随意倾倒,极大的影响了施工环境,同时也对整个环境保护工作带来麻烦[2]。

3.关于如何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浅见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公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及存在的不足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我们应在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如何加强管理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强化意识,落实责任主体

为了更好地促进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作为施工企业,必须意识到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施工企业的领导,必须带领企业全员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来,并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环保等责任主体进行全面的落实,为整个公路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3.2科学的进行施工组组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工作的开展是确保公路施工现场管理水平得以有效提升的根本性前提。因而作为施工企业,必须在施工之前深入施工现场加强对实地的考察,并科学合理的制定施工组设计工作,为整个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和指导性意见,同时对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开展提供针对性的意见,科学合理的布置施工现场,切实加强人员的配置,严格控制原材料和机械的进场顺序,尤其是应加强工序之间的衔接,从而为整个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开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3.3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在公路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因而为了加强现场的安全管理首先就必须对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健全和完善,结合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认真总結和分析施工安全问题的成因,尽可能地找出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预案,尤其是应将安全管理责任具体的落实到个人,同时为整个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性的支持。与此同时,作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施工全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不仅要使其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掌握相关安全技能,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始终安全高效的开展,从而为整个工程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3.4加强设备管理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使用的施工机械设备往往是大型的机械设备,这些机械设备的性能能否得到高效的发挥,不仅关系到施工进度,而且关系着施工成本、质量和安全。因而为了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管理,首先必须将管理主体落实到位,并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同时加强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为整个工程顺利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在设备管理过程中,还应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进行专业科学的培训,从而利用机械设备高效安全的生产。此外,还应严防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严格按照施工机械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施工,也是确保施工安全高效进行的有力举措。

3.5切实做好施工现场的环保工作

环保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当今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施工企业也应在施工现场切实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切实做好施工现场的防尘除尘工作,切实加强对施工垃圾的清理和无害化的处理,并尽可能地选用高效节能的机械设备用于施工,同时选用节能高效的环保材料应用于公路施工现场,最大化的确保环保工作成效的提升[3]。

4.结语

综上所述,对如何加强公路施工现场管理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公路施工企业,必须紧密结合公路工程现场实际,切实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和环保等方面的管理,最大化的确保公路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为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承正.试论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要重视的问题[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02:200-201.

[2]朱洪峰.浅谈如何做好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9:178.

上一篇:四年级语文作文优秀下一篇:除夕夜的烟花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