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陶渊明的作文

2024-07-22

走进陶渊明的作文(精选6篇)

篇1:走进陶渊明的作文

我穿越时空,落到一个小菜园子中,小径上迎面而来的是一个老翁,他的两鬓有些斑白,两腮的黑胡子随风而飘,手中拿着一个破竹竿在地上四处敲着,身上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花衣服么非这是五柳先生陶渊明吗?

我近看了看,他好像喝醉了酒,走起路来身子摇摇晃晃地。于是我上一户人家去打听,人们说他经常被他的朋友请去喝酒,去了就一定本文来自: 放放假要喝醉,而且既然醉了就会立刻就走,不会一点也不好意思,这更像五柳先生了。

于是我问到了他家的住宅,一到门口,门檐低矮,走进院子,厅堂窄小且简陋,住宅四周都种着柳树和桃树,现在正值春季,因此住宅一片花红柳绿,鸟莺啼飞。柳树垂下它嫩绿的枝条;桃花绽放出它粉红的花瓣;鸟儿唱出了婉转的歌声。宅子里一片春意盎然。咦!那不就是刚才的那位老先生吗?我跑了过去,他起先有些惊讶,不过一小会他就摸了摸他的黑胡须,笑着说;‘既来就是客,来坐下吧’。他将她身旁的凳子拿给了我,哇,这里的湖和山也很美啊!

高峻的山峦重叠延绵着,上面长着嫩绿的青松,潺潺的流水似是将山峦浮着似地,飘飘荡荡。这水绿的是山倒影出来的还是他真的就这么绿呢?

他坐在旁边,静静地钓着鱼,神情盎然自乐,我问他;‘老先生,您家中如此贫穷,为何还能如此的安然自若呢?’他回答道;‘只因有青山,秀水,贵人和好心。’我带着不惑。这时门响了,来的像一位官宦人家,我听五柳先生称他为‘道济兄’,在五柳先生前去接待他是,我也跟了过去,那个官宦人家好像是来送钱的,并这样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五柳先生摸了摸他的胡子,将送来的钱推了回去,‘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多么谦虚啊,‘真不愧是五柳先生’,我感慨道。顿时也悟出刚才五柳先生所抒之哲理。

他辞官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志而益坚。

乐莫非如此,只因青山,秀水,贵人和好心罢了。

篇2:走进陶渊明的作文

――当你几欲逃避,当你以筋疲力尽,在挣扎之中,你选择忍下去;当你忍无可忍,当你不愿再逢场作戏,质性使然,你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人未灭,心已死,你隐没于菊香之中,叹息乱世的罪恶。放开历史的束缚,在茫茫人海中,我寻见了你,陶渊明。你于365降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父早逝。你拼尽全力得到官职,自幼受儒、道思想熏陶的人怎会因一个官职而画地为牢,舍弃自由呢!?你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宏图大志,却又向往于山水之美,田园之乐。你不愿在别人面前卑躬屈膝,不想做见人乐而赔笑,见人忧而愤慨的小人。厌倦官宦生活的你毅然地拂袖而去,隐居田园。看着你不时望向那勾心斗角的官场,看你无奈的叹息,我终于明白身处乱世之中才知和平之贵的道理,

永初2年你写下《桃花源》,桃林之美使我眷恋,民风淳朴使我感动。这有若无物的世外桃源中蕴含着你对没有剥削压迫、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人世是多么的向往。你将那一腔热血埋藏在内心深处,将你对宁静安乐的思念寄托在笔下。但你也知这不可能达到,有美好的事物就有罪恶,有君子就有小人,桃园最后的.无人问津和你直至死去依然失落的心,终究没有再次开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你生命的大小不及沙石,一位老人就这样被光阴所淹没

篇3:走进田园诗, 再访陶渊明

陶渊明是汉魏晋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他的曾祖父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陶渊明少年时期是在九江柴桑度过的, 当时他的家境日渐贫困, 但还维持着一般中小地主家庭的生活。家乡的庐山、彭蠡湖以及秀丽的田园风光, 孕育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也培养了他朴实的性格。“少学琴书, 偶爱闲静。开卷有得, 便欣然忘食……” (《与子俨等疏》)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 这就真实地反映了他早年的生活经历和情趣。少年时的陶渊明对老庄思想很感兴趣, 同时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 渴望着有所作为。但他生乱世, 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 尽管也曾不止一次地进入仕途, 却总觉得“志意多所耻”而很快辞官归里。几度出仕、几度归隐的经历, 包含着他理想屡次碰壁的痛苦。因不能与世俗同流合污, 终于由彭泽令任内拂袖而去, 隐居田园, “躬耕自资”, 直到逝去。

陶渊明辞官归隐, 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个人坎坷的命运, 成就了一个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奇观———田园诗破壳而出。在田园里重新找回了自己的陶渊明, 从此用他饱满的热情, 清纯的语言, 平易自然的风格去描写身边的风土景物、人情世态, 并清晰的勾勒出一个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桃花源, 这在我国古代并不多见。陶渊明把田园从一种寻常的生活环境变成了人们的审美对象, 并赋予它与世俗相对立的意义,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

田园是中国古典诗歌重要的题材。虽然, 《诗经》和《楚辞》对田园生活有所描写, 但并没有把它们作为审美对象去写, 而仅仅是作为一种寻常的生活背景, 有时仅是起兴之物。真正把田园从一种寻常的生活环境变成人类的审美对象、并赋予它与污浊世俗相对立意义的是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他不仅用“归园田”的方式, 表达着对腐朽龌龊的氏族门阀制度的蔑视和反抗, 还用“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的行动歌唱着劳动的快乐;他不仅用“日暮相与归, 壶浆劳近邻”的朴实, 诉说着农家的喜悦;还在远离尘嚣的田园, 描画着“桃花源”式的人类理想世界。

陶渊明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歌唱劳动的欢乐和农家的喜悦的, 他用此亲近自然、鄙视富贵。他的《归去来兮辞》中, 写自己如同小鸟逃离樊笼, 尽情抒发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这种欣喜之情在归园田居诗的第一首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廷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 像笼鸟放归山林, 像池鱼重游大海。他眼中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像阔别的老朋友, 张开双臂欢迎他, 使他倍感亲切, 就连鸡鸣、狗吠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与令人窒息的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终于在宁静优美的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归宿。他远离车马喧闹的官场, 在民间结庐, 过着“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宁静生活。“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他亲自参加劳动, 尽情享受着劳动的快乐。他与邻里亲密往来, “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麻长” (《归园田居》其二) 。与农民交谈, 没有功利是非, 只是桑麻的长势。农闲时还与邻里相互邀请, 共享劳动之余的快乐。如“春秋多佳日, 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 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 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 言笑无厌时。” (《移居二首其二》) 只有劳动过后, 才会有踏实的休息, 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快乐。他一边劳动, 一边书写劳动的快乐体验, 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 这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内容, 出现在文学史上, 是前所未有的, 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等级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尤为可贵。

陶渊明生活在社会的下层, 他目睹了世事的黑暗和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因此, 他的诗中也描写了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他在《归园田居》其四中写道:“徘徊丘垄间, 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 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 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我们可从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中, 隐约感到:是战乱或者自然灾害, 或者是“猛于虎”的苛捐杂税, 使这里的人民流离失所, 他们中有的流浪他乡, 有的饿死荒野。陶渊明同情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 看到社会的黑暗, 但也感到自己的个人力量太渺小而无法去拯救他们。他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 人人平等, 人人快乐的理想社会, 但又无法实现, 就只好寄托于理想。因此, 对“桃花源”理想社会的描写, 是他诗中最亮丽的一页。“相命肆农耕, 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 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 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 鸡犬互鸣吠。俎豆独古法, 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 斑白欢游诣。……” (《桃花源记并诗》) 。诗人十分了解人民的疾苦了解他们的愿望在诗里设计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人人纯朴天真、和谐美满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在当时虽然无法实现, 但它却像一支明亮的火炬, 照出了那个时代的丑陋和不公, 激励人们去反抗。同时也为人们开启了一个理想天国, 让人们去追求、去奋斗。

三、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田园诗, 不仅以其亲切朴素的崭新内容, 赢得世人的赞誉, 而且那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更是文学史上的一座璀璨的丰碑。它诗歌的语言不用华丽的辞藻, 没有奇特的夸张, 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日暮天无云”等, 都平淡无奇, 如拉家常。但这看似平淡的话语凑到一起, 令人神往的韵味就油然而生了。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中, 南山是诗人采菊时视线无意中触及的景物, 诗人用了一个“见”字, 这悠然的心情一下子就从不经意间表现了出来。又如“蔼蔼堂前林, 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 回飙开我襟。”一个“贮”字, 新鲜贴切, 一个“开”字, 把诗人在炎热的夏季敞开衣襟, 享受凉风的惬意情态跃然纸上。所以, 陶渊明的诗, 语言虽淡, 但淡的有味, 淡的淳美, 淡的有情。这平淡自然的语言, 看似未经锤炼, 其实是不露斧凿之痕罢了。正如元好问所说的“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论诗绝句》) 他的诗浑朴自然而韵味无穷他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至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四、陶渊明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用与田园同样淳朴自然的语言来描写田园, 把自己毕生的才华倾注在田园诗的创作上。他创造性地把“田园”这种人类世代生活的环境提升到一种审美的至境, 使诗歌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他的田园诗, 就像一座里程碑, 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篇4:陶渊明的“粉丝”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推崇,几乎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他编的《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专集。此外,他还写了《陶渊明传》,创作了摹写陶渊明精神气质的诗歌作品,他所编辑的《文选》收录了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八首。萧统做粉丝做到如此敬业的地步,早已超越了一般的“追星”行为而有了别样的意义。

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非常崇拜,他在诗中说:“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这是不是等于说,虽然星空灿烂,但你是我的唯一。诗歌创作方面,孟浩然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对陶渊明诗作多有传承。

杜甫也是陶渊明的粉丝。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隔世的知己,他咏诗道:“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不但认同陶渊明的儒家政治精神、独立自由人格,而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吸纳、发挥陶渊明思想和诗艺。由表及里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做这样有品位的粉丝,方不辱没自己所崇拜的偶像。

白居易也把陶渊明作为自己的偶像。江州离陶渊明的故乡浔阳很近,白居易任江州司马的时候,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一诗,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赞颂陶渊明高尚的人格。白居易自称是“异世陶元亮”,也就是另一个时空的陶渊明,陶渊明的隐逸情怀和生活情趣,被他引入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中。

“唐宋八大家”中,至少有两个是陶渊明的粉丝:欧阳修和苏轼。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他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苏轼呢,不但自己喜欢陶渊明,还拉上儿子一起“追星”,读陶诗、和陶诗曾是他们父子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苏轼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自己“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又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也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留下词作六百多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渊明诗文的就有六十首,也就是说,他差不多每十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从这个角度来说,辛弃疾堪称陶渊明的“超级粉丝”。

篇5:走进陶渊明读后感

未来冲击的大风暴此前早已席卷一些发达国家,许多人一提起“未来”便为之色变。他们患了“未来的恐惧”。

(二)、读书摘要及随想

这篇读书笔记,我打算用自己读书时一贯的风格而不是像以前所写的几篇读后感那样引用很多别人的东西,以下展现的将是我读此书时的原汁原味的想法。虽然这些想法很单纯幼稚,但我还是想把它们付诸文字。并且限于篇幅,每章我只写一个主题,尽管对其他方面也有一些想法,但还使决定把它们塞近抽屉。

该书共六篇二十章,作者以其简单明快的手法,将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危机及他对这些危机的看法和主张、他对于这种冲击的重新思考和主张的应对未来冲击的社会未来主义策略等等呈现在我们面前。下面是我的一些摘要和随想。

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我似乎应该多看看专业书籍,但是我一直以为专业只是工具,而无法被利用的工具不过是废品。就像刀在剑心的手里可以成为保护一个新时代诞生的工具,在歹徒手里也可以成为杀人作恶的凶器,而对于普通人那不过是一段两三尺长的钢铁。

电脑于我就是刀,技术于我就是剑术,再好的刀没有高明的剑术不过是一个摆设,再高明的剑术没有它所要追求的道和所要保卫的东西也不过是供人娱乐的杂耍伎俩。所以,要成就一番事业光靠一把好刀一身好剑术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知道到底什么才是自己将要投身于此并奋不顾身的事业。

毫无疑问我们正面对着未来的巨大冲击,时间比过去的几百年都要快,甚至这十年的比过去十年的要快,下个月的比上个月的要快,更甚至于今天都比昨天的要快,这个快不是指一天不再是二十四个小时了,而是在同样的时间里可以发生的事情更多了,世界变得更复杂了。

然而大部分人却只是潜意识的意识到这一点,而且选择的还是逃避,一种出于自我保护心理的逃避,以为只要自己不把它当回事这世界就永远不会变,会一直的像印象中的那样日复一日。人们让自己沉迷在各种各样的东西里面,根据网上的一个调查数据,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的对一样或多样东西沉迷成瘾,网友还评选出“最易上瘾事物”,依次为:网络(78.5%)、赌博(60.5%)、烟酒(57.9%)、手机(37.3%)、购物(23.5%)、看电视(23.3%)、熬夜(18.3%)、饮食(15.1%),读后感《走进陶渊明读后感》。

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普遍的选择缩小自己的生活圈,蜷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而且很难在现实世界里找到归属感,网络成为了我们寻找归属感的地方,在现实中也找不到成就感,网络也成为了我们寻找成就感的地方,于是我们总是舍不得离开网络,就算有时候什么都不做也要坐在电脑前看着电脑屏幕,似乎看着网络连接就会感到很安心,就像整个世界都在自己眼前一样,只要自己想要就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一切,至少自己不是孤独的。

确实很多人都沉迷于网络和游戏,但是这却不是什么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那网络和游戏是否值得他们沉迷,这沉迷又能给他们带来什么。《网瘾战争》的主人公在最后的经典台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天天叫嚣着魔兽世界让我们沉迷,没错,我们沉迷了,可我们沉迷的不是游戏,而是游戏给我们的那种归属感,我们沉迷的是这4年来的朋友和感情,是这4年来的眷恋和寄托。”他们所沉迷的并不只是游戏,而是那些在现实中所缺失的却是一个人所非常需要的东西。

信息时代这只是四个字,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意义,对于有些人也不过是四个苍白空洞的文字,但是毫无疑问,网络是无法被忽视的存在,人们会越来越多的待在网络终端前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肯定是没有错的,这是一个完全可以造福于社会的技术。很多人把现在很多人沉迷网络归咎于网络的出现,但事实是这现实的世界有问题,是它不能满足一个人最根本的需求,归属感和成就感,一个人渴望不孤独,渴望和自己的同类待在一起,一个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渴望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是因为现实满足不了,人们才转而投向网络的,就像没有网络的时候人们沉迷于其他东西一样,比如吃喝玩乐,它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然而网络和其它沉迷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不同于沉迷于酗酒抽烟赌博,网络可以有它积极的一面。网络不是魔鬼,相反它将是拯救我们的天使,只要我们有一个真正好的网络,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沉迷其中的网络。我坚信一个好的网络是可以给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积极影响的。但是一个好的网络不是GFW创建的,不是绿坝创建的,不是敏感词创建的,也不是打着保护青少年创建的,一个好的网络应该是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一个把人们关联在一起的社区,它不是把人们拉离现实,而是能让人们能更好的在现实中生活。

其实现在大部分人并没有找到网络的入口,或者说,现在真正的网络入口还没有真正的形成。现在大部分人在电脑前很多时候都是条件反射,或者很多时候都是陷入网络的,是被陷在网络的某个角落,游戏或者论坛又或者别的什么。网络现在的意义还只不过是一个娱乐的地方,或者说是打发时间填补空虚的地方,它还只是在拉你脱离生活,而不是在帮助你生活。而未来的网络将会是另一个样子的,它会让你和世界更好的交互,可以让你更好的生活,它会让你和别人交流更无阻,让你更好的和社会沟通。

随着移动网络接入技术的发展,更便携功能更强大的网络接入设备必然会出现,成本也会越来越低,甚至我们可以想象会有那么一天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网络接入终端随身携带,也会有那么一天网络接入服务是不收费的。那时网络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就像一个贴身顾问一样每天陪着你,甚至可以说是成为你的一部分。

而我们做IT的人的任务就是建设一个值得人们沉迷的网络,一个可以造福于社会的网络,我们希望网络能给人们带来的是温暖,不仅是虚拟世界里的温暖,更是现实世界的温暖。我们要做的不是让人们脱离现实沉迷网络,不是让网络和现实对立起来,而是让网络和现实统一起来,网络让人们更好的了解社会,更好的在社会中找到归属感,更好的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更好的在社会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而显然,这一切不是在向钱看齐的驱动下所能够完成的任务。这是需要我们的政府作出努力的,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为这是一个公益工程。我可以肯定的说,这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一个政府能否做好这项工作是和这个国家未来前途是否光明息息相关的。

篇6:陶渊明的悲剧

鲁迅先生曾对陶渊明是否是隐士作了精辟的解说:“要在他们身上鉴赏隐逸气,我敢说,这只能怪自己糊涂。”为什么呢?“真的隐君子是没法看到的,古今著作,足以汗牛而充栋,但我们可能找出樵夫渔父的著作来吗?他们的著作是砍柴和打鱼。至于那些文士和诗翁,自称是钓徒樵子的,倒大抵是悠然自得的封翁或公子”,“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要不然,他老人家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早已在东篱旁边饿死了。”

既然如此,那么陶先生在文学史上做的隐士就无非是外界无意赋予他的一道光环。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他的归隐。的确,陶渊明的归隐是源于他诗人气质无法与黑暗的官场融合,这显然意味着他的辞官并非为了做隐士,说得直白些,则是“不堪吏职”罢了。在辞去江州祭酒时陶渊明曾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不禁令人想到明代清官海瑞,同是职小官微的县令,同是对五斗米付之不屑,海瑞却能做到“长揖不跪”,既而“备好棺椁,为民请命”,而陶渊明却只有退隐,在自己的园子里发些“金刚怒目”的火气。据此看来,陶的退隐实在是做不来官的梯子和做不好官的口实。

陶渊明在官场上不得意,不能忍受“世俗久相欺”,认为自己是有羁绊的飞鸟,是囿于池中的游鱼,希望在归隐中得到解脱,这种欲罢不能的心理使他的官做了辞,辞了做,文学史上记载:在写完《归去来兮辞》之后,陶渊明还出仕过刘裕的参军。由此可见,陶的归隐确是被迫——为自己所迫。这种自迫行为使他建塑了一路退去的复杂矛盾的心路历程,注定了他一生的精神悲剧。

陶渊明退隐田园之后,大量地写诗,大量地饮酒,希冀通过诗与酒醉倒理智与清醒,从而摆脱“有志不获骋”的苦闷而达到一种心境的悠然与恬淡。可惜的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他最终也没能解脱自己,而只是将自己从一个囹圄搬到另一个囹圄。

有心种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陶先生写诗本是为自己解愁,并未抱有传世之目的,因为没有功利目的,诗风则显得淳朴自然,没有矫饰之感,后人备加推崇,反而得以久远传世。我想,后世推崇的缘起自然也应该是其诗能解愁。这种解愁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人精神上的释然与舒放,却不会根治苦闷的症结,一旦读成了心结,便会产生释情习惯:一有愁闷便要作诗,不写则不足以舒情,只待写了才算平和,之后还要循环。不会有人因为读了田园诗而消解了愁苦,同样作了田园诗的陶渊明也不会因作了田园诗而得以超脱,苦还是苦,闷还是闷,陶渊明还是陶渊明。

举个简单的例子,陶诗中经常出现“鸟”的意象:“羁鸟恋旧林”、“飞鸟相与还”、“我欲因此鸟”、“望云惭高鸟”、“栖栖失群鸟”,鸟的自由飞翔牵动了诗人解脱羁绊的情愫而希望自己也能像鸟一样得到自由。若按理,陶辞官归隐后该是得到了“自由”,但他还一再慕鸟,说明诗人并未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他还有牵挂,还有对俗务的不能忘弃。他的忧虑有因光阴流逝的(《荣木》),有因儿子不肖的(《责子》),有因人生无常的(《形影神》),有因世间生死的(《拟挽歌辞》),更有因功名不遂的(《杂诗·白日沦西河》)。怀着如此之多的忧虑,诗人又怎么能够超脱、悠然、恬淡?又怎么能够成为飞鸟呢?实际上陶渊明始终未能以一只自由鸟儿的心态飞翔过,如果说诗人的确有一段飞翔期的话,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只风筝。

太多的凄苦与不平让诗人走出官场却走不出心灵的孤独。在他著名的田园诗《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中,作者在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劳动者晚归的美好图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得清幽质朴,悠然陶然,但诗的结尾诗人却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升华了情感,超越了生活的画面,令人在他绝妙的劝慰中感受飘逸,感受超脱,感受从中飘散出来的悠长的叹息。“但使愿无违”,多么淡然的希望!多么沉重的叹息!

出世的不能出世,这正是陶渊明的悲剧。

上一篇:防止拉票贿选的几点建议下一篇:执业医师考试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