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论文

2024-06-28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论文(精选8篇)

篇1: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论文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论文

一、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发展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音乐教师的重视。从一开始的学堂乐歌发展到今天的合唱教学,校园音乐合唱在我国的合唱艺术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优良传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为了让我国的合唱教育能更好更快的崛起,很多老一辈的指挥家和教育界联手,在小学、中学以及全国高校中广泛的组织合唱活动。而今天,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推进,校园合唱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各个教育行政部门也陆续出台了关于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规范制度,这些文件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小学音乐课程的开课率,也促进了我国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一线音乐教师,我们更应当开展好音乐教育工作,为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二、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1.努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为了实现合唱教学的预期效果,应当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自己在合唱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而更加牢固的掌握音乐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合唱教学时,我们可以采取对比教学的手段,让学生可以利用合唱与独唱的方式感受合唱的魅力与美感,利用立体感的渲染作用,让他们感知合唱的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小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让学生可以结合合成训练计划来逐渐的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在教学时必须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合唱技巧,可以通过改编创作某一音乐作品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此外,在合唱训练中应用情景教学法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教师通过创设带有某种情绪色彩的具体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尽可能的将音乐融入到所创设的情景中去,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比如说我们在学习《鳟鱼》时,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鳟鱼在池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在学习《刨洋芋》时,可以让几名同学自己编创一段刨洋芋时的场景,通过这种娱乐性的活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赏能力

在合唱表演中对音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就更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坚持以情带声。而情感的来源则是学生的听辨能力,通过听来理解音乐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自己声部的同时,更要倾听其他声部,进而实现合唱过程中的协调统一。例如说我们在讲《红蜻蜓》这首经典的二声部合唱歌曲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欣赏音乐,感知作品的内涵,之后引导学生用深情、和谐的声音来演唱,为他们描述作品中的画面,让他们能够感知作品的内涵。或者可以让小学生自己来规定演唱时的力度、速度以及形式等,自己来理解音乐情景。借助于听辨、模仿以及听记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记忆力。在合唱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指挥的形式来要求学生用视觉进行感知,并根据手势调节速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分别充当表演者、欣赏者以及创作者,让他们相互之间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合唱经验,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积极寻求多样化的唱练方式

小学阶段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合唱,因此二声部接受起来还相对困难,不能够自己感知音乐所带来的美感,如果我们采取重复性的练习手段,学生必然会感觉到无趣,所以我们应当寻求多样化的唱练方式。第一是“先入为主”,小学生对于曲调的感觉通常都会产生先入为主的.情况,在进行合唱的过程中,小学生通常难以接受第二声部旋律,这是因为一声部已经给他们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为了避免小学生对二声部产生恐惧感,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一开始就教第二声部,也可以选择将第二声部拿出来要求学生模仿演唱或者进行发声练习,待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之后再教一声部,这也是先难后易的教学原则;第二是“听唱结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分声部练习仅仅适合学生学会各声部旋律之前。当学生在练习某一声部时,剩下的学生演唱另外的声部,如此一来更有助于学生感知合唱效果,从而习得更加全面的合唱技巧。为了增强学生的抗干扰能力,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演唱一个声部时,使用乐器伴奏另外的声部,从而培养学生的听、唱能力,在练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

三、结语

运用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等不同形式的合唱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增强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增强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做好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工作,必须要求音乐教室具备丰富的合唱知识,同时要树立较强的责任心,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真正的发挥出合唱教学的实际功能。总之,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重视教学实践和相关细节,从基础教学到合唱训练,循序渐进,确保合唱教学效果得以切实提升,最终实现音乐教育的目的。

篇2: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论文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之中合唱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它对于鼓励小朋友去唱歌,培养其歌唱兴趣,增加其歌唱信心,同时激发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它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在演唱之中不仅要求有情与景的渗入,还要求准确的发音技巧,完善的表演形式。如何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合唱习惯,怎样让以群体形式组织起来的学生自然和谐地展开二部声合唱,这是我们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孜孜以求去探索的问题。

【关键字】小学音乐 合唱技巧 二部声 情感

合唱较之于独唱,音域更为宽广,音色也更加丰富,因而对于调动学生演唱兴趣有着独特的优势。学生个人通过加入合唱群体,在增加歌唱信心的同时,也能够不断挖掘他们表演潜能。然通过对目前小学音乐的合唱教学进行了解发现其中总是多多少少存在音准以及和谐性等等方面的问题,这与教师教学引导方式不无关系:比如合唱当中学生往往是被要求演唱不同声部,而一些老师却只教唱某一个声部;再比如合唱需要增加练习的次数,于是有老师就让学生每天反反复复单调的齐唱,这样一来,收效甚微。

一、以情激趣

情感是歌唱的灵魂,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反思与总结,我们了解到将小朋友置于或真实或营造的情景之中,能够最自然地调动起他们的感官感受,从而自觉的去探索、去领悟,去把握音乐之中的情感,使合唱技巧的顺利掌握成为一种可能。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努力地在课堂上为小朋友们创造情境,其次为契机和主线,激发学生情趣,寓教于乐,在乐中“以情带声”。

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之中的一种大自然现象,它充满幻想与乐趣,反映的正是音乐与自然的主题,让我们在音乐感悟之中到大自然之中穿梭,感悟各种奥秘。笔者在教授《回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置身其境,借助PPT特地为他们播放了少数民族少男少女在碧波上,在林里山间渔歌互答的视频,同时插入了《回声》这支音乐,一下子就吸引了几乎所有小朋友的注意力。他们一边欣赏,一边不自觉的就会哼出旋律,在大自然灵秀神奇的风光中,带着好奇和兴奋,自然而然体悟到其中情绪。趁着学生的好兴致,进入合唱教学时,我这样安排了教学过程:“美丽的姑娘,在绿色的湖面上轻轻划着船桨,在空旷的山间放声歌唱,远处似乎有回答的声音,你们可以听见来似有若无的回声吗?”因为前面特意为学生营造了情境,所以这时候就有学生侧耳去寻找。时机成熟之际,我将全班小朋友分成两大小组,形成对唱,教给他们如何去模仿自然传来的回声,从而掌握低声部的发音技巧;接着开始轮唱,使人和回声彼此对话,活泼而轻松;最后合唱,增强音乐力度,在几种不同形式的歌唱中,让音乐时强时弱的回荡在教室中,至此,小朋友们仿若置身空谷,早已分不清是回声还是歌声,和谐而自然的融于一体。

通过情境的营造,学生唱歌之时,头脑中有了画面,乐学好学,教学难点不攻自破。笔者通过自身对于歌曲的感悟理解,借助方便的可视性强的多媒体,带领学生轻松走入音乐,感受其中韵律与节奏,从而获得审美力的提升,在共鸣之中增添了对音乐的喜爱。

二、科学指导

(一)训练发声方法。

训练小朋友的发声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老师无法通过理论指导让学生学会实际操作,老师必须经常性的予以动作示范。唱歌的最根本动力是呼吸,小朋友相较于成年人气息要浅的多,因而在教授合唱技巧时,首要的便是带领学生更好的呼吸。具体操作有:首先带领学生全身心放松,放松五官,放松表情,放松脸部笑肌,自然地如花儿一般绽放;其次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小手置于上腹部,徐徐吸气,缓缓吐气,感受腹部一空瘪一膨胀的有规律变化;最后通过训练保持气息持久,借助“S”反反复复联系吐气,通过对比匀吐、急吐等等,让学生自己找到保持气息均衡之道。

(二)把握音准节奏

合唱重视整体性,倘若在演唱过程中某位小朋友的声音或者高于标准音,或者低于标准音,就会破坏合唱的整体协调性,因而教师指导之中,需要重视小朋友音准节奏方面的联系。想要掌握音准,前提是最好音阶训练,这个过程必须是循序渐进的:开始老师可以自身进行动作示范,借助可视化的手势,让学生更好的领会音阶内涵;紧接着,不妨通过一些灵活多变的小游戏、小活动,更全面地向学生介绍全音半音,打好基础。待学生大体掌握之后,就可以让他们在实际合唱训练中去反复使用。如在教授《歌声与微笑》二声部合唱歌曲时,不妨先让小朋友分声部自由演唱,然后两人之间或者是小组之间互相聆听,通过对比交流发现各种问题。然后老师组织合唱,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一个组将目光投向老师身上,通过老师指挥唱好音阶,与此同时,另一组唱完一声部第二个音之后,紧接着是开始音阶的演唱,老师轮流交替着给予两组以指挥和指导,更好的照顾到合唱中的个人。如此将几乎所有的都学的问题都照顾到,这样下来,大部分小朋友的的音准节奏问题可以解决的七七八八了。

三、多样辅助

过去的合唱教学通常都是以唱为主,无法带领小朋友去体悟其中的丰富多样的情感,因而在新时代新课标的要求下,有必要在音乐合唱表演之中,渗入优美的舞蹈以及动听的打击乐或者是音高辅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音乐律动,掌握节奏,就会加入打击乐,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比如:教同学们演唱《小白船》的时候,我习惯安排一些学生借助竖笛这种乐器分声部去吹奏,其余的人认真倾听,然后再合奏,当合奏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时,顺势引导他们将对于这首歌曲音准以及音程的感觉自然移入合唱之中。在合唱之际,不同声部都安排学生伴奏,轮流展开。借助这样的有序合理步骤,音准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再比如:在教唱二部声歌曲《迷人的火塘》时,通过展示篝火晚会热闹奔放的场景,我已经让学生体会到了歌曲的情绪。蓄好势之后,我开始给学生放音频,同时借助手势定准音高,通过比划表现律动,接着合着音频唱起歌曲第二声部部分。唱完之后,我请同学思考:“对比老师唱的和音频音乐,同学们能发现有何不同呢?”很多小朋友都能发现老师的演唱当中多出了一个声部,按照这首歌的节奏,教师最好是将音调降一降,准确把握低声部。顺着同学的回答,我接着就问了:“那么这首音乐的这个低声部,让这个音乐听起来是更好呢,还是更差呢?怎么个好法?”这时候小朋友各有各的看法,有的说这个低声部的发音,能让听的人自觉的想到篝火晚会大家一起边唱歌边跳舞的热闹,有的说低声部正体现着大家情绪的高涨呢。趁着大家都积极参与进来的时候,我指导全班学生进行第二声部的练唱,鼓励学生模仿刚刚我进行示范是的定位手势,找准音高,与此同时,我会用竖笛伴奏,让竖笛声与音乐中的琴声和鸣,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力度和丰富性。倘若课堂时间充足的话,还会带领小朋友们自由的跳一段少数民族简单的舞蹈,虽然舞蹈可能不会太规范,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让学生在载歌载舞之中感受到了音乐之美,同时在练习之中也提升了合唱的和谐度。

四、教学细节

新课标提倡老师在教授课程过程中将课堂“还给”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唱技巧更多的需要围绕着小朋友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展开,只是单纯的一直训练全体合唱,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学生演唱技巧,反而是将他们带入了“死胡同”,无法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一)灵活安排教学环节

灵活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总能让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进行合唱训练时,让教学环节一步紧扣一步,步步交织渗透,把合唱当中尤其重要的“双声部”教学人为化成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更好的领悟。第八课“幸福生活”中,歌曲《同坐小竹排》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将“双声部”的训练渗入其中,将学生分成男女两个组,模仿少数民族壮族人彼此的对唱:“小妹„„”“小弟„„”。

(二)给音乐做加减法

所谓的音乐加法即指在单声部音乐之中添入二声部,让单一的音乐听起来更为丰富,更为饱满,更有力量。音乐的加法会使音乐加大纵深,让学生在训练之中慢慢地感知多部声的特点。所谓的音乐的减法即指将那些复杂多变的多声部音乐改编简化为旋律简单,易于把握易于歌唱的歌曲。一方面使学生有自信更好地去掌握它,另一方面仍保留着合唱应该具备的和声效果,让学生知易而行。

1.音乐加法。当老师在讲授那些有关少数民族的歌曲时,通常会涉及到少数民族的自然风光与生活场景,典型的比如在蓝田白云之下,骑着骏马,挥着鞭儿,老师在带领学生去体悟这份辽阔自由的时候,可以借助我国众多的拟声词去准确模仿马蹄哒哒的声音,为使之更好的融入到歌曲之中,可以在类似情景的歌曲的旋律当中添加二声部,传递清脆悠扬的马蹄声。

2.音乐减法。笔者在执教四年级第八课以“理想”为主题的音乐学习时,有名为“小纸船的梦”这样一首音乐,针对笔者所教授班集体对于二声部基础掌握的这样的具体情况,我在教授之中特意简化了曲谱。把《小纸船的梦》的第二声部旋律进行了重复,如此以来就将难度降低了许多,通过前面情景的引导,学生可以很容易的掌握哼唱音律,再通过反复的合唱训练,把握音准与节奏,体会成功,收获成就感,增强对自身演唱的自信心。

(三)发挥音准好的学生特长

在合唱过程中,一个班的学生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音准准的,有音色好的,还有二者都不足的,但是大部分都是居中水平的,为使每个同学都能在自身基础上有所提升,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来安排的。比如,在进行五年级某首歌曲的学习时,在第二部分合唱当中,尽管只单单有一个乐句,却是老师无论如何指导集体演唱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鼓励那些认为自己掌握了技巧的小朋友充当小老师,为全体同学表演一番,同学们都可以听见清晰动听的和声,在比较心理的影响下,大家都开始去模仿他们,跟着他们认真练唱,结果可能还是不完全准,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都收获了“听觉”的积极训练。

五、自我提高

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就是诗乐舞一体,合唱是音乐之中最能体现师生集体创造的一种形式。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合唱指导时,首先必须具备三大基本功:唱、弹、跳。具备良好的歌唱能力,老师可以在教学之中进行范唱,通过展示训练学生发音技巧、呼吸技巧、把握音准节奏的技巧等等,给予学生听觉上最为直观的美的感受,从而激励小朋友去学习。具备深厚的弹奏功底,能够帮助老师更好的组织课堂,老师可以适时的利用古筝、琵琶或者是吉他之类的乐器,为学生即兴伴奏,创造出活泼轻松的氛围。同样具备跳的舞台表演能力,能够增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性,小学生普遍的一个心理就是好模范,当老师站在讲台上通过灵动的动作语言去将抽象的音乐化为具象时,合唱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学生会被吸引,更会被打动。

音乐不同于造型艺术,可以通过画面得到直接呈现,也不同于影视戏剧,可以被看见,它更多的是通过将声音传递到人的耳朵之中,以声情来调动真情,让学生借助联想与想象去感知去体会。因而小学音乐老师只是具备“唱”“弹”“跳”三大基本功是不完全足够的,除此之外,他们还必须擅长合唱指挥,有一定的音乐创作能力,让学生学会感受与表现。在进行合唱教学指导中,一名优秀的老师觉不仅仅是只上完课就可以的,他们的另外一个任务还在于课外艺术实践。老师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全班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学校联合举办的不同形式合唱活动之中,这就要求他们具备鼓号组队能力、舞蹈编排能力、合唱组织能力等等,让学生在有竞争的活动之中,突破困难,获得质的提升,同时潜移默化之中渗入到集体主义思想。

优美动听的合唱,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音乐的情感美、音韵美、节奏美,徜徉于音乐的殿堂;而且可以相应的培养起他们高尚的艺术情操与艺术感悟能力,激发他们活泼乐观精神,丰富其思维想象力,促成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我们有必须重视并努力搞好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参考文献】

篇3: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论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新课改,合唱教学,教学策略

合唱是音乐艺术提升, 音乐魅力展示的一个体现渠道, 合唱中的音量高低、整齐程度、以及精神融合等都是合唱质量的体现。同时, 合唱也是锻炼集体和谐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 如何在教学中调整差异, 引导积极的学习兴趣, 提炼和谐的精神凝聚成为了重要的教学思考线索。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 关注心理变化, 让学生由浅入深, 尽情体验, 活力成长。

一、趣味设计, 提升合唱兴趣

音乐合唱最大的特点就是集体参与的形式, 也就是说, 合唱是集体的艺术表演, 在得到效果发挥前, 最重要的就是兴趣激发。在这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提取是关键, 而这需要全方位的切入, 高度趣味性的设计, 让学生没有压力, 积极参与。

1. 幽默语言引导。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的载体, 对于音乐合唱来说同样如此, 教师有质量的语言引导, 能够对学习细节做好把控, 把学生们导向有序、有效的学习过程中。更重要的是, 教师可以在教学语言中注入轻松、幽默的元素, 引起学生的关注力, 对歌曲形成趣味认知。这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调整教学意识, 抛开指令式的语言教学模式, 而是尝试从学生的心理认知方向去组合语言, 尽量让教学语言诙谐有趣, 充满吸引力。既要做好讲解分析, 又要重视即兴引导。例如:在学习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木瓜恰恰恰》时, 教师首先对歌曲进行了生动导入:整首歌词都是各种热带水果的名字, 好大的一个水果市场啊, 老师都垂涎三尺了, 小贩的叫卖功夫也令人惊叹啊, 歌曲节奏较快, 同学们要注意切分音对应准确歌词, 现在就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贩吧。学生们的学习情绪在教师略带夸张的描述中成功被激起。在合唱中的注意点, 教师也不时语言引导:保持整齐, 很好, 已经吸引大把人啦, 很好, 我看看买不买呢, 得大声“恰恰恰”给点决心呢。随着语言引导, 学生的趣味感越浓厚, 投入度也越高。

2. 肢体动作配合。

在不少学生眼里音乐演唱仅仅就是唱的范畴, 动口就行了, 这不仅让音乐演唱成为了枯燥的任务, 而且完全失去了合作表演力。新课改因此强调合唱教学的自主、灵活性, 教师要尽可能地融入多元素, 让合唱过程变得丰富起来, 让乐趣实实在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一扫刻板的形式化。为此, 教师可以在合唱中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配合, 以更立体地表达演唱理解。此外, 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角色区分, 让学生能够更专注于自己的合唱区间, 同时也在角色投入中体验到快乐。例如:在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热爱地球妈妈》的学习中, 教师将学生们分成了地球妈妈和地球孩子的明确角色, 让学生们对应角色进行分段合唱, 并且配合歌词加入了肢体动作:如“地球孩子”演唱“地球是我们的妈妈, 我们都是地球的孩子, 热爱妈妈吧”时, 学生们做出拥抱、双上向上花朵盛开的动作, 表示对地球的喜爱、热情;“地球妈妈”演唱“妈妈的天空是慈祥的笑脸, 请不要向天空吐烟”时, 用手划出微笑的弧度, 轻柔地摆手以示请求。角色让学生们积极投入, 肢体语言让学生们丰富释放。

二、多样练唱, 优化合唱技巧

传统合唱教学中, 教师的主要导入方式就是讲解、指令、固定练习, 较为生硬的方式令合唱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这是因为学生们的合唱技巧并没有被真正地挖掘出来。合唱技巧无疑是合唱质量的先决保证, 但是学生基础差异不一, 认知理解不同, 因此很难整体提升合唱技巧。针对此, 教师要从练唱方法中找原因, 要有效拓展练唱形式, 让学生从多角度去尝试体验, 并找准演唱把握感, 而不能在原本就比较糟糕的基础上武断地重复施压, 让合唱练习恶性循环。可以让学生不固定于自己的区间, 多向训练, 从而更好地把握音准、声部配合等。例如:在进行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歌声与微笑》的教学中, 教师针对高潮合唱部分的杂乱无章, 让学生们先停止合唱, 而是让两个声部的学生们分别用自己声部的音高、音准连接其他部分进行单独练唱;然后还让伴奏和单声部演唱同时进行, 另一个声部的学生则照常进行自己声部的练习, 这种“干扰式”的训练让学生们有了实际的体验经验, 并在多次练唱中逐渐适应声部的区分, 最后再进行整体合唱, 效果果然十分突出。

三、深度鉴赏, 增强情感投入

在当前的合唱教学中, 最大的弱点就在于对情感渗透的忽视, 学生们的合唱表演常常有形无实, 空洞苍白, 给人无法抓住歌曲灵魂的感觉。所以, 在教学中要充分强调“感”, 让学生们在理解歌曲背景、歌曲意义的基础上激发出情感共鸣。由此, 合唱中应当融合鉴赏教学, 让学生从深度分析, 发自内心地去体会。尤其是合唱歌曲中的轮唱、重唱部分, 更要分句进行引导, 从细致处渗入歌曲情感。由对歌曲的鉴赏让学生们在合唱中碰撞出个性情感和统一的精神。例如:在学习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七子之歌———澳门》时, 教师着重导入了爱国主义情怀, 从翘首企盼, 激动人心的澳门回归仪式, 回顾到爱国诗人闻一多在数十年前祖国破碎屈辱时写下《七子之歌》组诗的无奈、期盼交织的心情体会。并特别对“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母亲, 母亲, 我要回来”等细节歌词做了重点分析, 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感知声情并茂地读歌词。专注赏析, 反复读词后, 学生们的情感融会也达到了高潮, 在其后的合唱训练中, 情感处理有了整齐地提升, 轮唱也显得有序, 层次分明。

合唱训练不是单纯的教学任务, 而是具有针对性、发展性的教学方向之一。有效的合唱训练, 既是完善音乐能力的工具, 又是教学中所激发、提炼出的新型音乐素养, 教师应把握好合唱训练的多面性、重要性, 让音乐合唱在宽松的氛围, 人性的引导下跨越出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曲乃洪.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几点体会[J].基础教育论坛.2010 (03)

[2]盛莉.课堂合唱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策略[J].音乐天地.2012 (07)

篇4:小学音乐中的合唱教学

一、欣赏教学,激发学生合唱兴趣

学习源于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起来会更起劲,也会更有效果。因此,在合唱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合唱学习兴趣。可以从欣赏教学入手,让学生先“赏”,感受合唱的和谐之美,再激发学生“学”。在选取合唱作品时,要注意贴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更好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起来。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音乐《八月桂花遍地开》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听赏”歌曲,感受合唱的魅力,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首歌曲有齐唱、轮唱部分,歌曲情绪热烈而高昂。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让学生静心聆听歌曲,感受这首歌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在细心的聆听中,学生感受到了差异,感受不同演唱带来的不同的听赏效果。此时,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慢慢激发出来。“老师,这是怎么做到的啊?是不是需要人指挥才能唱得那么和谐?”紧接着,教师趁势切入《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学习。除了这个方法,教师还可以采取对比鉴赏的方式,即同一首歌曲,播放单声部和多声部的演唱方式,让学生对比倾听,感受差异,从而增强学习合唱的欲望。

二、多维训练,培养学生合唱能力

合唱对于小学生而言难度比较大,要想完美地合唱一首歌曲,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如果基本功不打牢,那么学习再多的合唱歌曲也不会有太大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合唱基本功,从多维角度出发,逐层训练,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首先,从合唱姿势开始训练。挺拔、精神、双手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面带微笑等,这是合唱时的站姿要求。在学生开始学习合唱前,教师从姿势开始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唱习惯。其次,培养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呼吸在歌唱时尤为关键,正确的呼吸能够将真假音有效结合,能够让音乐更优美,也更容易控制音量。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教师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从生活入手进行呼吸训练。例如:闻花香。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校园中的花朵正在争艳绽放,一阵风吹来,哇,好香啊,大家快来闻花香(训练呼吸)。又如:吹蜡烛。教师将学生分为几组,每一个小组分发一根蜡烛,点燃,让学生吹蜡烛,训练呼吸。再次,训练学生的吐字、咬字。吐字、咬字不清晰、不准确等,都会影响合唱效果。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再教唱,即可取得很好的效果。最后,训练学生的节奏。如闹钟“滴答”“滴答”的声音就是××××|××××|的节奏。在打牢学生节奏基础时,教师再融合一定的乐器,如钢琴、打击乐器等,辅助学生的节奏训练,让训练效果更加明显。

三、注重练习,提高合唱教学效果

打牢学生合唱基本功基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利用多种练习方式,提高合唱教学效果。例如:利用器乐辅助教学。器乐辅助学生训练声部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它对于降低合唱学习难度、把握音准、让合唱学习更具活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音乐《美丽的星座》这一课时,在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情绪、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上,笔者采取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引导学生练习合唱,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利用钢琴作为辅助器乐,帮助学生练习高声部和低声部。此次的练习暂时不分组,全体学生跟着钢琴先练习高声部,然后练习低声部,让学生体会不同声部的不同之处,为共唱和谐音乐奠定基础。其次,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教师“放手”,一组学生演唱高声部,一组学生演唱低声部,开始将两个声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合唱。在这个练习中,教师从学生队伍中挑选一名“指挥”,以让合唱学习更有效果。在练习到一定程度,教师再引导学生交叉练习,让学生体会不同声部。在交叉练习时,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指出不足之处,共同提高。总之,只有注重利用不同方式进行合唱练习,学生的合唱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四、亲近合唱,共享音乐和谐之美

学生都渴望有平台展示自己的潜能,在合唱教学中,教师也要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亲近合唱,展示潜能,共享音乐和谐之美。例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音乐《七色光之歌》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分组合唱,取得很好的效果。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创编能力,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将自己的潜能展示出来。因此,在学习完之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合唱放手将这首歌曲表现出来。在合唱时,学生可以将本小组细分为器乐组、舞蹈组、演唱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优势,进行细分。器乐组需要思考在《七色光之歌》中如何融入器乐,让合唱更完美,更具感染力;舞蹈组需要思考应该创编什么样的舞蹈动作,才能更好地将音乐演绎出来;而演唱组则需要思考在哪里合唱,在哪里齐唱等。这样一来,合唱学习变“活”了,学生与教师共享音乐和谐之美,真正感受到合唱是“和谐的艺术”,需要多方配合。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展开“合唱比赛”,让学生更有动力学习合唱,并在合唱比赛中脱颖而出。

篇5:浅谈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策略

摘 要:提高音乐课堂的调控能力,增强每位学生的艺术素养,是素质教育给音乐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依据,结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际,就音乐课堂调控技能进行了几点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调控技能;新课程

所谓课堂调控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根据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或纠正教学手段,及时补救课堂失误的教学控制行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对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改进教学方法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一块来探讨一下如何提高教师的音乐课堂调控水平。

一、注重调焦,合理设计课堂结构

作为基础教育学科,音乐教材具有其特有的学科特征,教师要以每一节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为支撑,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所谓课堂结构,也就是教师在教育理念指导下,未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对于构成教学过程的一系列要素而设计的运作流程,是一套整体性较强的方法体系。鉴于音乐课程并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不同的课型而设计不同的教学结构。例如,我在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时,就比较喜欢结合歌曲的曲式结构,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采取动静结合的模式,使得课堂结构具有乐段式的结构:可以使两段体(动—静或静—动);或者是三段体(静—动或静—动—静);还可以是回旋曲式(动—静—动—静—动)等等。一般来说,对于一到二年级的学生应采用回旋曲式的课堂结构;三到五年级的学生适合采用三段体的课堂结构;六年级的学生适合两段体或者三段体。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不但能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静静的欣赏音乐,也能将学生从板凳上解放出来,避免了满堂灌的无效作用。

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听几遍歌曲或乐曲,让他们在对音乐的节奏、力量、速度、旋律、歌词都听过数遍之后,能在无意中记住歌曲或乐曲,并在无意中能唱出来;在课堂上组织活动的时候,也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旋律以及音乐的各项元素,使他们在无意中记住歌词和乐曲;还可以让学生在集体舞、健美操或者律动中感受音乐各要素在乐曲中的表现形式,促使学生无意中记住歌曲;让学生亲自打击乐器,让他们在自己的切身体验中了解音乐各元素的奇妙组合,使学生无意中学会了乐曲,记住了歌词。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游击队歌》这首乐曲时,我们要首先考虑到这是一首三段体的音乐旋律,整个节奏明朗,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合理的课堂结构。教师可以将课堂结构设计成“动—静—动的”三段体结构并把歌曲划分成三个部分,让学生通过体会歌曲中情绪的变化,感受歌曲的美妙意境,并采取不同的肢体语言表达情绪,快乐的完成学习。教师还可以运用音乐的弥漫性特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仔细聆听的意愿,让歌曲的旋律和节奏都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又或者采取不同的演唱形式,并伴以身体动作为歌曲添彩,让学生在三段体的课堂教学结构中体验音乐学习的乐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注重调味,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投入对音乐知识的探索与学习中。例如,以前我在教授一年级《大鹿》这首歌时,在课前先讲桌椅摆成“△”、“↑”、“□”等形状,上课时播放小动物嬉闹声的乐曲,然后惊奇的问学生:“同学们,我们这是在什么地方啊?”学生们高兴得回答:“在大森林里”,课堂的气氛瞬间就被点燃了,孩子都热情高涨,我接着问学生:“大森林迷人吗?”“迷人!”“那么大森林为什么这么迷人呢?”孩子们都抢着回答:“大森林里有各种小动物”、“大森林里有漂亮的花草”。此时,我在讲台上播放《大鹿》这首乐曲,然后带有感情色彩的对学生们说:“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大森林里与可爱的小动物们交朋友,谁知道这个小动物的名字啊?”所有孩子都异口同声的说“大鹿”,那么接下来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加强管理,做好课堂调控

1、规范课堂秩序

教师想要提高对于课堂的调控能力,首先要管理好课堂秩序,实际上,学生的很多不良行为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可以对于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其性格特点,针对其某种不良习惯,让他解答与其行为有关的问题,使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引发的后果,然后再对这类学生进行语重心长的批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关爱”与“呵护”,触动学生的灵魂感悟,逐步改善课堂秩序,保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实现课堂调控的有效性打好基础。

2、实施隆重表扬

鉴于音乐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经常需要学生回答问题或上台表演,但是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不好意思大胆表现自己,于是我就在音乐教室的门口贴上每个班级的名册,在课程即将结束时,由小组成员自己推选出本组内表现最好的学生,我就在这名学生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个小星号。等到期末时,我就效仿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为星号达到5个以上的学生颁发奖品,并把这一颁奖仪式搞得像模像样,这样一来,得到奖品的学生会非常自豪,没有得到奖品的学生也很羡慕,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他们主动争取成功的信心。

总之,课堂调控在音乐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体现教师应变能力、再造教师经验的有效手段,只要广大教师不断努力、认真实践,一定会在这方面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篇6: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论文

禄丰县恐龙山镇小学

何春萍

论文摘要: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而班级合唱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累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其独特的艺术活动形式对少年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字:合唱

班级合唱

二声部

支声 正文:

本人从事音乐教学已有四年时间,一开始没有教过一至六年级的所有教材,所以,意识中没有形成系统整体的慨念,课堂上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和音乐兴趣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合唱教学方面的针对性指导,直到今年回到云南禄丰工作,使用的“湖南文艺出版社”的音乐教材,进行一至六年级的音乐教学工作,我才意识到班级合唱教学的重要性。合唱:即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组的声部演唱同一首歌曲。而班级合唱:是基于普通学校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进行的以班级为单位,结合相应教材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合唱教学活动。

童声是人声中最美好的声音之一,优美动听的合唱,可以引导小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还能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喜爱音乐的兴趣。在湘版音乐教材中,一、二年级都是以单声部的歌曲为主,三年级的听赏曲目中出现了合唱曲、但是不多,四年级到六年级则出现了大量的合唱曲,特别是六年级,几乎所有演唱的歌曲都有合唱部分,而且难度偏大。我在开始一段时间的教学试验中发现,课堂效果总是不尽如意,原因在于:一方面学生在幼儿期接触的大多都是单声部音乐,听觉上缺乏多声部的概念;另一方面,教师对低年级进行多声部教学的重视不够,学生的演唱表演能力较弱。我本着“激发学生合唱兴趣”的理念,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不断总结教学方法,课后认真反思,有效的提升班级合唱教学。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场主旋律声部时学生学得都很快,学唱和声声部的同学不仅学得慢、忘的快,而且还很容易跟着主旋律声部跑,我再反复练习各个声部,让他们都单独学得很好了,再合起来,但效果还是不佳。我总结了一下:还是学生们对和声感的问题,每一种艺术方法的获得都是经过磨练才得来的,合唱也不例外,对于没有受过分声部训练的学生来说,就很容易随大流,跟住旋律跑,根据各年级的学生特点,我采取因材施教、扬长避短,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进行科学、规范地指导和训练。以下是我在班级合唱教学中的实例:

在新版一年级第一册的音乐教材中,一首四川童谣《太阳》,歌曲中加入支声,四个乐句中的声部都有主要曲调分离出两个变体音调,丰富歌曲形式。让一年级的学生初次体验二声部,歌曲中的支声都在每个乐句结尾的两个小节,而且都是相同的两个音,学生很容易做到,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习也很主动。

二年级第一册的音乐教材中,歌曲《大钟和小钟》是一首四二拍子、短小精炼的儿童合唱启蒙歌曲,作者用简单的音符塑造了大钟、小钟生动的音乐形象,教唱前我以节奏游戏导入课题,把学生分成大钟、小钟两组,先是大钟、小钟分别歌唱,再有大钟、小钟一起合唱,由于首次接触合唱,所以教学中学生们都很感兴趣,学习起来很容易,使二年级刚接触的合唱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音乐课程标准在关于教学内容的提示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于他人合作的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这一标准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配合起来比较难,歌曲《清晨》,第二乐段采用二部合唱方式:第一声部节奏舒展、旋律平稳;第二声部严格重复了第一乐段的旋律,在四年级一班试教时,效果不是很好,课后我进行分析:学生在学唱整首歌曲的单旋律时,学得较慢,几遍下来还是唱的不熟,合唱部分的第一声部感觉有些难,因此合唱感觉也不是很好。我总结经验后在四年级二班教学时,我采用师生合作的形式进行,即学生演唱二声部,我弹琴演唱第一声部,让学生去听、去感受,第二遍我让第一组学生和我一起演唱第一声部,第二、三组学生演唱第二声部,却取到了效果,学生们很高兴,接着师生相互讨论歌曲的情感处理,再演唱时合唱效果也很好,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合作演唱活动中获得的成功与快乐,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合唱时相互倾听的良好习惯和群体意识,协调合作能力。

六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材歌曲《老鸟、小鸟》是一首很有特色的二部合唱歌曲,曲调和谐优美,多以三度、四度的和弦出现,词曲想绕口令是这首歌曲的又一特点,在教学时,我一音高魔防小鸟叫声来引入合唱教学,即把学生分成两组,以接龙的形式,发出歌曲中不同音高的声音,在进行合唱教学,这首歌的重点是情感体验贯串每一个教学环节,但整体演唱会出的效果不是很好,二声部的部分不是第一声部跟着第二声部跑,就是第二声部跟着第一声部跑,课后分析总结:一是六年级是一个大班,人数较多,在教唱时有点学得快,有的学得慢,对歌曲不太熟悉;二是教师急功近利,六年级的学生音乐基础不是很好,更没有进行过合唱教学,对他们来说要达到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难的,因此,在第二课时时,我换了教学方式,让他们以多种演唱形式把歌曲唱熟,再让他们讨论歌曲的情感处理并练习,最后整体的演唱效果较好,学生能较好的掌握二声部的旋律,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基本都掌握了,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从以上课堂教学的实验中,我发现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应针对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是每位教师的追求,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中,一部分歌曲对于学生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远不仅仅只是运用教学课件,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我认为,针对班级,学生情况,与其这样辛苦地学会一首难度偏高的歌曲,还不如适当降低难度,突出音乐的学科特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快乐,学得扎实。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看到了希望,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厚,每一次上音乐课总是早早在教室里,这令我高兴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一些反思:

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课堂中,我深感自身的键盘水平不够,二声部的弹奏影响了教学效果,在今后在教学中,我还要花功夫进行练习,提高合唱的伴奏能力。

二、注意因材施教,同一教案在不同班级上课时,如果不管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不同而简单重复,容易陷入单纯模仿或受习惯势力左右的境地。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现有的音乐素养和实际情况而定。

三、防止急功近利,班级合唱不可能一步到位,应注重过程性和平时的点滴积累,刚开始,学生肯定做不到老师的要求,所以,教师要能理解、体谅,同时要相信学生会给老师带来惊喜,让学生体验成功,在潜移默化中愉快地获得良好的合唱感觉与能力。

作者:何春萍

出生年月:1985年9月

性别:女

籍贯:云南禄丰

民族:汉 工作单位: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恐龙山镇小学 学历:音乐学本科 职称:未评

篇7: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论文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实施,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则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为基本理念。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

合唱表达的是群体的感受、愿望、意志、爱憎和慰藉。在合唱这样一个群体中,可以使人产生一种纯真、一种令人感动的爱心、一种凝聚力。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小学合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育的一块重

要阵地,随着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合唱的教学也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老师所重视。

舞蹈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它起源于劳动,又与文学、音乐、美术相伴而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动作的姿态、音乐的节奏和人的脸部表情为基本要素,鲜明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和审美要求,同时又培养了人们优美的举止和正确的体态。舞蹈自产生以来不但具有供人欣赏和娱乐的作用,同样也起到了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而如今它也已成为了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的途径,并且与美的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小学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音乐教学是指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内容进行有意识的活动,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课内课外件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调查、观察、收集信息、用打击乐器编织故事、创编舞蹈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鉴赏能力 使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形成敢实践、会实践、能实践的个性心理特征。

合唱是歌唱的最高形式,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能表现如诗如画般的意境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合唱训练能培养孩子从小具有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受和集体观念。在合唱训练中,既能学到科学的发声方法,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又能进行多声部演唱,使学生的歌唱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舞蹈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包含着别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不仅具有赏心悦目的直观形体美,而且已经从反映表象走向表现更深刻的内涵,使学生从中获得极大的审美情趣和美感享受,从而感受音乐。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合唱教学: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理念与我国的新课程理念有着异曲同工的指导作用,如:音乐教育是完整的人所需要的发展;音乐是每个小孩与生俱来的权利,而不是某些音乐天才的特权;人声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因为它是自由而且可以接近的。申请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针对教学班孩子们的声音条件、乐感,兼顾他们的兴趣爱好,把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歌唱技巧、技能的训练隐藏于课堂情感教学与情景教学

之中,采用快乐地、易学易练的方法、合理地利用时间,通过长期的坚持不懈引领孩子们一步步进入合唱的。

2、舞蹈教学:

沃尔特.特里说:“通过舞蹈训练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改进动作协调性,提高动作的韵律感、节奏感,增强模仿能力,培养正确的基本姿态。在情感方面,舞蹈对学生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纪律都有帮助,对学生个人的言行举止、表情达意,也有助益。跳舞除了身体和情感并用,显然还要精神集中。如果身体按照规定的形式舞动,一定要提高警觉,训练有素敏捷过人。”沃尔特.特里从人的身体素质、情感、注意力三方面高度概括了舞蹈教育的重要性。而众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因为接受舞蹈教育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思想活跃、动作敏捷、成绩优良。

四、课题研究遵循原则:

1、兴趣性原则:

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向学生展露新奇、有趣的音乐、律动,能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积极了解音乐和感受音乐的需要与动力。

2、方向性原则:

这是音乐教学评价必须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它要求在对音乐教学进行评价时必须把握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方向性原则作为音乐教学评价的一条总的原则,它统领和规定了音乐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以及方

式方法,也就是说,整个音乐教学评价的各个方面都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即符合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

3、鼓励性原则

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首先离不开别人(包括教师、家长、学校等)对他的鼓励,特别是对他在音乐鉴赏和音乐表现方面所表现出的创造性的鼓励和欣赏。每个学生所具有的音乐能力是不平衡的,某一方面能力突出而另一方面可能相对薄弱,因此在评价学生学习成就时要多从学生的特长、特点出发,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评价机制的激励下发展其音乐能力。

4、多元化原则:

我们倡导审美教育,就不能限制学生对任何风格流派音乐的喜爱,毕竟民主、愉悦的环境更有益于学生在音乐课中“审美”的发展,音乐课中的审美教育才能达到真正的多元化。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艺术,学会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为老师更不能排斥社会上的流行文化进入教室。例如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对他们审美的要求也仅仅只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与欣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开发音乐的感知力和体验音乐的美感也是我们在这一阶段对这一年龄层次学生的要求。

5、实践性原则:

音乐教学的原则是要一切学生必须通过动一动、练一练、唱一唱、欣赏欣赏来体验、感悟音乐的魅力。在动、练、唱中培养学生的乐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欣赏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合唱:

(1)在欣赏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合唱、和声意识的培养(2)在节奏、音高等游戏中渗透对学生多声听觉的训练(3)在歌曲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多声部的实践

(4)利用律动、手势来区分表现歌曲及欣赏曲中不同的声部,形成多声部概念。

2、舞蹈:

(1)音乐课上把舞蹈教学与课堂结合起来;(2)音乐课上用舞蹈的语汇向学生阐释音乐内容;(3)音乐课上的舞蹈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4)音乐课上用舞蹈教学辅助学生歌词的记忆;(5)音乐课上借助舞蹈教学进行欣赏。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1、研究方法:(1)观察法 :

课题研究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观察法,观察被研究对象,明确观察的重点,客观地了解被研究对象对合唱与舞蹈的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找出偏差。(2)调查法:

运用问卷、访谈、测试等方式,系统地了解我校师生对于合唱与舞蹈教学开展的现状及他们的需求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3)行动研究法:

结合师生实际开展本实验研究活动,根据小学音乐合唱与舞蹈教学有效策略开展的实践成果,不断总结与反思,以实践弥补理论与经验的不足,定期对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并做好记录。

(4)文献研究法:

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筛选、吸收、运用,并结合本课题加以创新,并应用到教学中。(5)经验总结法:

总结自身音乐教学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收获,形成经验材料。

2、研究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15年6月——2016年2月)

①制定实施方案,提出课题研究计划。

②加强理论学习。

(2)研究试验阶段(2015年9月——2018年2月)

①组织相关课题人员学习、补充本方案,制定课题实施阶段性目标和计划。

②有计划地开展合唱与舞蹈教育实践活动,进行课题相关内容的研究与实践。

③对合唱与舞蹈实践活动进行小结,收集研究资料,编印校本课程

(3)研究总结阶段(2018年3月——2018年6月)

收集研究资料及数据,讨论交流。合唱与舞蹈教学实践研究汇报演出。全面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接受专家组评估验收。

七、课题成果形式:

1、阶段性成果形式:演出展示活动、个案分析、课例。

2、教师课堂教学案例、论文反思等。

3、最终成果形式: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人员安排: 课题主持人:朱娜

篇8: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论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合唱教学,音准培养

一、引言

合唱是音乐表演中重要的表现形式,演唱过程中发音的标准与否直接影响到表演的质量和效果。发音如果做到标准、统一,则在某种程度上会给整场表演一定的加分,反之,则会给观众留下不好印象。当前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合唱发音不准仍然是硬伤,加大学生音准的培养力度,提升学生的合唱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二、小学音乐合唱教学音准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学生身体发育的变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进入青春期之后身体各方面情况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声带的变化导致声音改变。通常来讲,学生在十岁以后就会逐渐进入青春期,变声不可避免,男生的声带会由原来的窄、细变得宽、厚,女生的声带也会逐渐变得短、薄,随之而来的就是声音变化,加之嗓子容易出现疲劳,导致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音准难以把握。

(二)学生的音乐感有所区别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学生对于音乐的敏感性是不同的。[1]有些学生在音乐上的天赋比较强,对于合唱的发音非常敏感,可以准确找到音准。而有些学生则缺乏音乐天赋,在进行合唱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五音不全的状况,合唱时对于节奏的变化把握不到位,不知道何时要加强何时要减弱,唱着唱着就容易跑调。

(三)自我心态的调整不及时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2]台上合唱与台下训练不同,台上合唱要远比台下训练情况复杂得多。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可能表现非常好,音准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一站到台上,面对台下那么多观众,容易紧张,音准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导致发挥失常。然而在出现问题之后又没有及时进行调整,使得整场合唱表演都不和谐。

三、如何在音乐合唱教学时培养学生的音准

(一)准确朗读歌词

在聆听或者合唱一首歌曲之前,教师务必让学生浏览一下歌词,浏览一遍之后再让学生字正腔圆地根据节奏朗读一遍,将歌词牢牢记在心里。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容易忘记歌词,在合唱的时候极易出现跑调的情况,于是就滥竽充数,蒙混过关,严重影响了合唱的整体质量。比如在学习《南泥湾》的时候,绝大部分学生由于将“唱一呀唱”记成了“唱呀一唱”,然后在合唱的时候一时改不过来,就是因为这两个字顺序的差别,导致合唱的质量下降。所以针对此情况,教师在进行每首歌的教学之前必须让学生牢牢记住歌词,只有把歌词记准、记牢,歌曲的表达才会更加准确。

(二)加强听觉训练,克服音准误区

耳朵对于声音的敏感度也影响着合唱时的音准,所以激发学生的听力敏感度有利于音准的把握。在平常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过程中,有些听力不敏感的学生经常容易听错,比如把“1.2.3”三个不同的音唱成同一个调,并且音高的位置也找不出来。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详细向学生讲解模唱的概念,并且让学生明白钢琴等按键乐器上的音都是有区别的。因为小学生的记忆力都比较强,加之教师的引导,久而久之,学生的听觉敏感性以及对音准把握的能力将会逐渐提高。

(三)多听多唱,培养乐感

通常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都将重点放在“唱”上,而忽视了“听”的教学,殊不知倾听也是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赏析能力的有效方法。[3]当然聆听并不只是听到耳朵里,而是通过耳朵听到内心去,用心去感觉音乐,不断培养学生的乐感和音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就是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指挥《命运》的。教师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余时间,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听,适当的时候可以利用嘴巴哼出来,不懂的地方可以多问多学,直到会了为止。

(四)尝试学习一种乐器,提高对音乐的感知和控制能力

平常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种情况:学生在跟着伴奏合唱的时候唱得非常标准、完美,但是一旦将伴奏中止,合唱就变得一团糟。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建立起高音的概念,气息的控制也显得不足。教师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应当鼓励支持学生学习一种乐器,如葫芦丝、口琴之类的。通过对乐器的训练,学生的高音概念也得以建立,还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对自己的气息进行调整,从而控制好音准。

四、结语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是需要时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耐心,充分认识到合唱教学的重要性,总结教学经验,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程度,培养学生的音准,促进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子英.学音乐合唱教学中音准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6(03).

[2]闫山林.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学生音准培养的研究[J].通俗歌曲,2014(02).

上一篇:房屋施工合同下一篇:峨眉山报国寺景点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