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词唐诗赏析

2024-08-02

清平调词唐诗赏析(精选6篇)

篇1:清平调词唐诗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唐诗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褴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诗鉴赏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将杨妃的衣饰,描摹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可以理解成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理解为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褴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华贵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显艳丽。继而,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特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着痕迹,将杨妃喻为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既写色,亦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以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赋予人性,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比得上当前的花容人面!

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是倚仗新妆,哪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施粉黛,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抑神女和飞燕,以扬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开始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将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 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 引出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 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将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 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多么优雅风流。

篇2:清平调词唐诗赏析

作品简介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作品原文

清平调词三首⑴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

词句注释

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红,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了解,体会。释,一作“识”。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白话译文

其一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其三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创作背景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作品鉴赏

在这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后有人据此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但这种说法遭到很多学者反对。这些学者认为: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有明显的抑古尊今之意。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烦恼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十分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作者简介

篇3: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

【译文】 茅屋又矮又低, 近旁的小溪边上长满了绿绿的小草。从茅屋中传出略带醉意的聊天声, 用的是吴地的方音, 听起来温柔悦耳而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老公公, 老婆婆 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除草, 二儿子在家中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欢的是小儿子的活泼顽皮神态:横卧在溪头的草丛中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 (1140—1207) , 字幼安, 号稼轩居士, 历城 (今山东省历城县) 人, 我国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他一生力主抗金。南归以后, 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 他长期未得任用, 闲居在信州上饶 (今江西上饶市) 长达二十年之久。正是由于作者长期居住农村, 对农村生活才有了更多的了解, 对农村也有了较为全面的接触, 所以他的词除了一部分深入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外;另一部分则反映的是农村生活画面。这首《清平乐 村居》就是描写江南农家生活情趣的一首小词, 可以说是一幅淳朴、祥和的农村风俗画, 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作者开篇即用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江南的田园风光:农舍、溪流、绿草如茵。这是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 富于田园特色:温暖的阳光下, 居住着一户五口之家, 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 其旁边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小溪边上长满了绿茵茵的草地。空气是如此清新爽朗;景色是如此迷人秀丽;环境是如此恬静闲适;氛围是如此和谐清淡。胜似人间仙境!

接下来两句“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引出人物。什么样的人呢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公公, 老婆婆, 他们操着带有醉意的吴音在聊天, 在此, 作者虽未对之作具体的刻画, 但我们可以想像正当作者沉醉于静谧迷人的环境中时, 朦胧中传来悠闲的谈话声, 犹如青年男女的情话般娓娓动情, 于是词人循声而见一对老夫妇亲密无间地坐在一起, 一边品酒, 一边闲聊, 多么悠闲散淡地在安度晚年生活!

整个上片四句有景有情, 有静有动, 有声有色, 组成一幅美妙醉人的图画!

下片则把画面拉开, 为我们勾勒出农家劳动的生活场面:大儿子是这一家人中的主要劳动力, 所以肩负家中的重活而在小溪东边田间豆地里除草;二儿子也没有闲着, 你看, 他正在房前编织着鸡笼, 充满着生机, 充满着希望!

尤为令人叫绝的是结尾两句:“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只有那最顽皮而又惹人喜爱的小儿子, 一个人偷偷地跑到溪边去剥莲子吃!这句中, “最喜”一词用得很妙, 富有情感地写出了小儿子的活泼顽皮、逗人喜爱, 让你有止不住摸摸他的头、亲亲他小脸蛋的欲望;“卧”字又与“无赖”呼应, 传神地展现了小儿的童真、童趣, 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给全词平添了无限情趣!

下片写了三个人的活动, 生动地渲染了农家生活的场面, 给人以无限的想像空间:大儿汗水淋漓, 仍在辛苦劳作, 表现了农家人勤劳的淳朴个性;对中儿虽然只写编织鸡笼, 但我们由此可以想像得到院中鸡犬互戏、溪中鸭鹅悠闲游动的农家特有生活景象;小儿子无事可做, 却表现了童年天真顽皮个性, 让我们也仿佛步入儿时的生活经历, 而回味无穷!

纵观全词内容, 则尽显作者之大手笔:

在描写手法上, 作者惟用白描手法来素描这一家的生活环境和老幼五口的不同面貌、神态, 写得栩栩如生, 各具个性。

在语言运用上, 通俗、浅显、清晰、优美, 有情有景、有神有韵, 写出了农村特有的生活环境、景物及生活内容, 较为完整地刻画出农村生活的画面,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有生活之美, 也有生活之快, 洋溢着清新恬淡的生活气息。

在艺术结构上, 全词以“溪”为中心布置画面, 展开人物活动, 展现了一户农家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小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从词的意境来看, 茅檐是靠近小溪的, 而且溪上有青草, 溪东有大儿锄豆, 溪头有小儿剥莲。三个“溪”字在结构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使整个画面显得非常紧凑。

篇4:唐诗研读赏析札记

一.如何成才

1、立志成才:古人云:学者须立志。欲成才者,志比钢坚,志大者,心胸宽广,志坚者,无所畏惧。古代身为伟丈夫,立志者甚多。诗人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衰”,他身处逆境而仍坚持高尚品德;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精忠报国刻于背后”;还有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们之所以成了杰出人才,皆因他们身怀大志,并且意志坚强,勤奋刻苦。唐代诗人戴叔伦《塞上曲》曾有诗赞叹:“汉家旗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始终赞颂了班超身怀报国之志,投笔从戎,率将士浴血奋战的高尚品质。“汉家旗帜满阴山”,可见声势之大。“不遣胡儿匹马还”,可见决心之坚,“愿得此身长报国”,足见斗志之昂扬,“何须生入玉门关”,更从侧面反映了班超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当今有志成才的青少年更应向他们学习,胸怀大志,积极进取,持之以恒,百折不回,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2、谦恭求学:古语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虚心好学是为人美德。唐“诗圣”杜甫在《春月忆 李白》中的两句“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表明在与李白互相关心、互相切磋、互相求学。犹如白居易在《答微之》写道“君写我诗于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题于寺壁。他们谦恭求学的精神,对我们立志成才不是有着积极的借鉴与启迪作用吗?

二.如何用才

古今中外,人才皆为国宝。历代各国皆知人才重要,尤其对我们科技发达、竞争激烈的时代更是如此。唐诗中有许多此类反映。像李白、杜甫、李商隐、刘禹锡等,他们不仅倍加珍惜扶持人才,而且保护人才。如李商隐的诗《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李商隐乃一代才子,却多次应试名落孙山,皆因当时“走后门”现象严重,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要落第。此诗正是他再次落第,回兖州所作。诗人借庭席菜肴中的一味竹笋,借题发挥,由竹生于笋,长大而成林,联想到人由少年到壮年,由普遍之士子到成功社稷的栋梁,道理亦同。而这些“座中人”贪吃贪喝,挖笋而食,扼杀未来竹林,以此为喻,影射人才为社会所断送。“忍剪凌云一寸心”,一针见血地呼吁社会,庇善护良,爱惜人才,切切不可“挖笋取心”任意摧残,从而启示人们爱惜人才更要创造人才环境。

又如杜甫的诗《三绝句》之一:“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心。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更是体现了诗人爱惜幼小生命,护生成才的一片爱心。当李白遭遇坎坷时,他仍敢发出“众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的呼声。其爱才之心,护才之举,实在可佩、可叹。

三.成才用才的目的:济世报国

古往今来,凡才智卓绝,胸怀大志者必有忧国忧民之情怀,经邦济世之抱负。他们都以保国为民作重任,他们爱国之举,济世之行令后人感叹,唐诗有诸多反映。李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种种忧国忧民之言,心系民众,关系祖国之语更令历史借鉴。

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他在《从军行》中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人写出了边塞的艰苦环境,浓云密雾,飞沙袭人,景色荒凉。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守卫边疆的将士们杀敌报国,“不破楼兰终不还”,可见他们爱国之决心,实在令人感叹赞颂。

综上所述,唐诗确实是一部有丰富内涵的人才思想发展史,对我们研究人才问题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今天不妨研读一下唐诗,以诗为鉴,以史为鉴,或许会收获不浅,受益终生。

篇5:清平乐秋词翻译赏析

《清平乐·秋词》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

秋原何处携壶。停骖访古踟蹰。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

【前言】

《清平乐·秋词》是宋代词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全篇俱为想象之辞。上片写行程,借淮河、汴水、长江、梁苑等地理名称以及黄叶、秋霜等秋季景物,说明行者的去向,路途的遥远,到达的时间。下片写游历。词人想象陈述若到南都后,定当携壶游原,飞觞酹酒,祭奠凭吊先贤。

【注释】

①清平乐:词牌名。唐教坊曲。一名《醉东风》、《忆萝月》。双调小令,平仄韵转换格。

②秋词:傅本词题作“送述古赴南都”可从。南都:今河南商丘市。《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建应天府为南京。”

③清淮浊汴:参见前《如梦令-题淮山楼》词注④。

④江西:古时泛称长江以南为江东或江左,长江以北为江西或江右。

⑤红旆:红旗。此指太守的仪仗。

⑥梁王故苑:汉代梁孝王刘武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修治的宫室园林。参见《史记·梁孝王世家》。

⑦携壶:带着酒壶。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这里有游赏的意思。

⑧停骖:停住车马。骖,一车驾三马或驾车时位于两旁的马。踟蹰:徘徊。

⑨双庙: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雎阳(今河南商丘),最后都壮烈牺牲,后人立二祠,称为双庙。事见《新唐书·忠义传》。

⑩漆园傲吏:指庄周。庄周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经做过漆园吏,抱有傲视王侯,不为名利所动的人生态度。事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郭璞《游仙诗》:“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

【翻译】

清澈的淮河与混浊的汴水,远在钱塘江西岸。您的红旗抵达时,黄叶遍地,狼藉散乱。白霜也会袭入梁王的故园。您将在秋原的什么地方手执酒壶?驻马访古,徘徊踟蹰。双庙的遗风至今还在.漆园的傲吏大概已无。

【赏析】

该词中词人思念好友,揣测一路上友人可能的遭遇所写下的以想象为主的怀人词,但是这种想象并不是凭空乱想,而是基于词人对朋友的了解,通过这些了解所作的一系列推断,显示了词人对陈述古真挚的友情和对述古其人的真切了解。

上片以友人的行程为线索,纵贯着空间地点、节序风物,写来别有情致。起笔“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二句,决不是简单地说明淮河和汴河的地理位置,而是似乎在掐指计算友人的行程:你从江南的杭州出发,途中要经过淮河、汴河,那是远在江北的多么漫长的一段水程。因为友人“赴南都”,淮河和汴河都是必经的水道,所以二句乃是对友人大段行程的悬想,而友人的去向,路途的.遥远,以及词人对他的关切之情,全在不言之中了。三、四句进一层揣想友人到达南都时的节序风物:“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意思是说,当你的仪仗到达南都时,该是黄叶飘零的深秋时节了,附近梁孝王昔.日的宫室园林怕是已着寒霜了。陈襄是秋八月中旬从杭州启程的(见《苏轼年谱》卷十三),苏轼估计他到九月中、下旬才能到达。“黄叶乱”三字准确地写出了深秋季节的特征,“霜入”则应当是秋天最后一个节令“霜降”到来的标志。二句估计友人到达的时间,与对行程的计算联系在一起,同样是替对方设想,表达了词人的深情眷注。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老友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某时是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更是如此。自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稹)》诗云:“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便是词人忆念所及、深情所注的一个例子,可与本词上片合看。

篇6:清平调词唐诗赏析

《清平乐·绕床饥鼠》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前言】

《清平乐·绕床饥鼠》从“饥鼠”、“蝙蝠”到万里江山,眼界由小及大。作者年轻离家,回乡已是“华发苍颜”,但仍不忘为之奋斗一生的家国。

【翻译】

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一生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赏析】

不少专家都曾指出过辛词的多样性特点,肯定各种风格的作品往往又都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一旦我们细读了辛词,便会有极深的感受。就拿这阕《清平乐》来说,可以讲是代表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眼前现实使他逆境益思奋勉,不坠壮志。全词因有这一句,思想境界顿然提高。

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把它们拼接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因此自然就形成了这幅难得的风情画!

通过画面,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作者那颗激烈跳动着的凄苦的.心,那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执着的心!尽管作者有意要把它掩藏起来。

从词的格调看,近似田园派,或者归隐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远了,而且还算不上是代表作。不过,这首词别具一格同样带给了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从创作来说,作品总反映着作家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总反映着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个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从创作的角度讲,任何作家也总是从题材内容出发,去努力寻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他们之间的区别权在于成就的高低而已。象作者这样,能够在断承、发展苏轼词风的基础上,成为豪放派大家,同时还能在闲淡、细腻、婉约等格调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学史上倒是不多见的。正如刘克庄在序《辛稼轩集》时所说:“公所作,大声镗鞳(tang2 ta4,形容钟鼓声),小声铿鍧(hong1,拟声词,形容巨声),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上一篇:一年三班家长会方案下一篇: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