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2024-07-25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共11篇)

篇1: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生活体验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识图,绝大部分同学能熟练地记住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由于降水的形成条件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尽量使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加深学生理解。在绘制降水柱状图过程中,由于受时间限制,部分不能熟练独立完成,安排课下时间练习。

篇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本节课共45分钟,第1部分处理综训前一节出错较多的题目,大概花了7分钟左右。第2部分是新课讲授,这一部分3个班进度不同,1班、3班进度相同,剩余2个问题,2班慢一些,剩余4个问题。2班是这节内容开始的第一节课,我对节奏把握不好,在上课过程中维持纪律方面花的时间较多,有了2班的教训,在1班和3班开始上课之前我便跟学生交代清楚两件事情,第一件不许接话,第二件回答问题想好再说,所以1班和3班课程内容进展顺利。

在1班讲述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3个规律后,我直接引入第2个规律的延伸问题“同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气温怎么不同”,给学生展示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结合两幅图回答3个问题:1.北半球1月气温和7月气温哪个高?南半球呢?2.北半球7月份,是陆地气温高还是海洋气温高?1月份呢?为什么?3.想一想:北半球海洋上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出现在7月和1月吗?,结果回答完这3个问题后学生糊涂了一大半,都被绕进去了。所以,在3班讲的时候,我立马调整了策略,前两个问题我不让学生全部看图了,而是直接问大家“我们生活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我们这里的气温是1月高还是7月高?大家看图看一下南半球是哪个月气温高哪个月气温低?你夏季去过青岛吗?那里比我们这里凉爽吗?冬季呢?比我们暖和呢还是寒冷呢?”,除了最后一小问外学生都回答很快,因为这些知识贴近生活,最后一小问我准备下次再上这个课时给学生们准备1月份某一天的天气预报,让大家直观地看到冬季青岛的气温和泰安的气温谁高谁低。第3个问题时我问大家“北半球1月陆地气温更低、7月陆地气温更高,这说明陆地和海洋相比,是不是同样的时间段,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呢?海洋又是怎样的呢?所以海洋上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是比陆地早还是晚呢?”这样一点点问下去,反而是不看图学生回答快。不过回答完之后,学生要小组合作用图来验证。

篇3: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1 资料和方法

所用资料为昌乐1961~201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 气象要素有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以12月~次年2月为冬季, 3~5月为春季, 6~8月为夏季, 9~11月为秋季来划分四季。平均值采用1981~2010年平均。采用线性倾向估计[9]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昌乐的气候变化趋势, 对气候倾向率进行显著性检验, 给定显著性水平α, 若︱r︱>rα, 表明变化趋势是显著的, 否则变化趋势是不显著的。根据中国气象局《全国气候影响评价》的标准, 计算得出降水量的异常变化年份。

2 气温变化特征

2.1 平均气温

从图1年可以看出, 近50年来, 昌乐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平均每10年上升0.201℃。通过了α=0.001的显著性检验 (表1) , 说明昌乐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趋势是非常显著的。气温年际变化明显, 自1961年开始, 气温逐渐下降, 1969年下降到最低点11.5℃, 随后略有上升并呈波动变化, 1986年开始, 气温逐渐回升, 1994年开始气温变暖明显, 并于2006年、2007年达到峰值, 分别为13.9℃, 13.8℃。

从各年代平均气温距平来看 (表2) , 1960年代至1980年代平均气温偏低, 1990年代、2000年以来平均气温偏高, 较70年代分别偏高了0.7℃, 1.0℃。以1980年代末为界将整个气候时段划分为冷暖两个阶段, 1961~1980年代为冷期, 其后为暖期[10]。

从各季平均气温变化来看, 各季节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春季和冬季平均气温通过了α=0.001的显著性检验, 而夏季和秋季没有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 (表1) , 表明气温的升高主要是冬春季节的升温造成的。春季 (图1b) :196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气温偏低, 1990年代中后期到2000年以来气温偏高, 其中2000年后气温急剧上升, 季平均气温以0.267℃/10年的速度上升。夏季 (图1c) :总体变化趋势平缓, 1960年代气温与常年持平, 1970年代到1980年代气温偏低, 1990年代、2000年以来气温偏高, 季平均气温以0.066℃/10年的速度上升。秋季:总体上升趋势跟春季相似, 但振幅波动较小, 季平均气温以0.124℃/10年的速度上升。冬季情况和全年变化较为相似, 冬季平均气温自1961年开始逐渐下降, 1968年达最低值 (-4.5℃) , 1960年代至1980年代气温偏低, 1990年代开始明显上升, 2000年代中后期上升趋势缓慢, 2010年开始逐渐下降, 冬季增暖幅度较大, 季平均气温以0.367℃/10年的速度上升。

注:*, **, ***分别表示通过α=0.05, 0.01, 0.001的显著性检验。

2.2 平均最高气温

从图1d可以看出, 近50年来, 昌乐年平均最高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 其变化率为0.105℃/10年, 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检验 (表1) 。从四季来看, 夏季平均最高气温略呈下降趋势, 其变化率为-0.017℃/10年 (表1) 。春秋两季均呈上升趋势, 其变化率分别为0.138℃/10年, 0.105℃/10年, 均没有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 表明其变化趋势在统计上不显著。而冬季变化情况则和全年变化较为相似, 亦呈上升趋势, 其变化率为0.229℃/10年, 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检验, 可以看出, 冬季对最高气温的上升贡献最大。

2.3 平均最低气温

从图1e可以看出, 近50年来, 昌乐年平均最低气温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变化率为0.319℃/10年, 通过了α=0.001的显著性检验 (表1) , 说明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趋势是非常显著的。从1998年开始, 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大于常年平均值, 2000年以来比1980年代上升1.1℃。从四季来看, 四季变化均呈上升趋势, 春季、秋季、冬季变化率分别为0.393/10年, 0.257℃/10年, 0.462℃/10年, 均通过了α=0.001的显著性检验 (表1) , 其中冬季变化情况和全年变化较为相似, 只是平均最低气温的整体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夏季平均最低气温升高趋势没有其他三个季节明显, 但也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检验。

3 降水量变化特征

3.1 年降水量

昌乐近50年来年总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 (18.98mm/10年) (图2年) , 没有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 表明其变化趋势在统计上不显著。降水量阶段性变化明显, 1960年代中前期、70年代中前期、90年代中期、2000年以来中后期降水偏多, 1960年代中后期、1970年代中后期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末到2000年以来初期降水量偏少, 1970年代开始减少, 至1980年代降至最低点, 与1960年代相比偏少161.1mm, 1975~1986年持续偏少。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 降水量最多值为1 083.7mm, 出现在1964年, 最少值为357.5mm, 出现在2006年, 其最多与最少差值为726.2mm。

3.2 四季降水量

从四季来看, 四季降水量变化趋势均没有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 (表1) , 表明其变化趋势在统计上不显著。春季、冬季都呈上升趋势 (图2b, e) , 春季变化率仅为0.01mm/10年 (表1) , 冬季变化率为0.25mm/10年 (表1) ;春季, 1960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多 (99.3mm) , 1980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少 (87.1mm) , 其最多与最小差值为12.2mm, 冬季, 1990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多 (33.5mm) , 1980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少 (26.9mm) , 其最多与最小差值仅为6.6mm。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变化率为-4.05mm/10年 (表1) , 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多与最少差值为40.4mm, 最多值与冬季一样, 亦出现在1990年代, 而最少值出现时间与春季和冬季一样, 出现在1980年代。夏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图2c) , 以-15.02mm/10年的速度减少 (表1) , 1960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多 (438.8mm) , 1980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少 (331.4mm) , 其最多与最小差值为107.4mm。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1.5%。可见夏季降水量对年降水量变化呈下降趋势贡献最大。

4 降水量异常分析

评价降水的算法标准采用中国气象局《全国气候影响评价》的标准, 利用降水距平百分率△R%来划分。

近50年来, 昌乐年总降水量异常偏多有1年 (1964年) , 显著偏多有3年 (1974年、1990年、2011年) , 偏多有5年 (1962年、1967年、1970年、2003年、2008年) ;偏少有7年 (1977年、1981年、1988年、1989年、2000年、2002年、2006年) , 除1977年以外, 其余偏少年份均出现在1980年代以后。

从四季降水量极值及出现时间来看 (表3) , 最多降水量春季和秋季出现在1980年代以后, 夏季和冬季出现在1980年代以前, 而最少降水量除冬季外, 其他各季都出现在1990年代以后。由此可见, 夏季和冬季的最多降水量出现在冷期, 春季和秋季的最多降水量出现在暖期, 而各季节的最少降水量除冬季外都出现在暖期。

5 小结

1) 昌乐近50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 平均每10年上升0.201℃。四季气温变化以冬季增温最为明显。

2) 昌乐近50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降水量年代际变化明显, 年际变化较大。

3) 春季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秋季、夏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夏季减少趋势较明显。

4) 近50年来, 昌乐年总降水量异常偏多有1年, 显著偏多有3年, 偏多有5年;偏少有7年。

5) 四季降水量中, 夏季和冬季的最多降水量出现在冷期, 春季和秋季的最多降水量出现在暖期, 而各季节的最少降水量大多出现在暖期。

参考文献

[1]王绍武.近百年气候变化与变率的诊断研究[J].气象学报, 1994, 52 (3) :261-273.

[2]林学椿.近40年来我国气候趋势[J].气象, 1990, (16) :10.

[3]刘康平, 郑自君.什邡50年气温变化特征及回归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报, 2010, 25 (1) :78-84.

[4]秦大河, 陈振林, 罗勇等.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3 (2) :63-73.

[5]衣霞, 贾斌, 王健等.聊城市近4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26) :11457-11519.

[6]文伟, 张春江, 贺伟光等.开封市近55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7, (30) :90-94.

[7]孙智辉, 王春乙.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J].科技导报, 2010, 28 (4) :111.

[8]王涛, 陈云蔚, 孙小平, 等.临安市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J].浙江气象, 2008, 30 (1) :31-34.

[9]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7:36-39.

篇4: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操作的:

首先让学生明白,图中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不同,获得数据的方法也不一样。曲线表示的是气温,它是当月气温的“平均值”,而柱状表示的是降水量,它则是当月降水量的“总和”。在这个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1.图中北京七月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别是多少?

2.北京每年七月的气温和降水量与图中的数据完全一致吗?为什么?

3.同样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武汉和上海的数据是不是完全一样呢?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们就会明白:虽然课本上只给出了十个地区代表的十种气候资料,但实际上,不同地区的气候都不完全相同,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也有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画出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图。显然,课本上的图是在高度综合与概括的基础上得到的。一方面它综合了同一地区多年的气候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它是对同一气候类型在不同地区的具体气候资料进行的综合。因此,运用此图判断气候类型时,我们要重视的是数据变化的规律性特征,即几月份气温最高?几月份气温最低?最低温是大于0℃还是小于0℃?哪个季节降水多?哪个季节降水少等等。至于具体的数据如最低温是-1℃还是-3℃或者降水是150mm还是160mm则不是最重要的。所以从一定的意义上讲,这些图是对各气候类型的一种“定性”描述。再如:我们用这类图来表示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上海、重庆和武汉的气候资料时,我们会发现,从图上读出来的气温与降水的具体数据即“量”一定各不相同,但这三个地方气温与降水“变化的规律性”——如什么时候降水多,什么时候降水少,则是相同的。通过这样的讨论与总结,学生们就对有关“气候”的相关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在气温的判读上,应该指导学生分别读出下面的各项内容:①各月的平均温;②最冷月及其平均温;③最热月及其平均温;④气温的年较差。对不同的气候类型,还可以比较它们的年较差以及相应季节的长短。例如,从气温的年较差来看,热带气候中,热带沙漠气候的年较差最大;在亚热带的气候中,季风气候的年较差又大于地中海气候的年较差。从季节长短上看,北京的夏季则比莫斯科的夏季长得多;至于冬季,则前者明显要短。

降水的判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即各月的降水量,年降水总量,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比较不同气候类型降水的季节分配,对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判断不同的气候类型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就热带草原和热带季风气候来看,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特征是总量较少、雨季较长且雨季到来时各月降水量是逐渐增加的,具“渐变”的特征;而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是总量较多,雨季较短,且雨季突然来临,有“突变”的特点。这样一比较,二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就很清楚了,要区别它们也很容易。

此外,对于基础好一点的学生,还可以把气温与降水联系起来,还可以引导他们评价水分与热量的组合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为今后的学习做一些铺垫。

总之,小图中蕴藏着大道理,我们应该引起重视。

篇5:气温和降水教学反思

一、教学成功之处:

1.运用地图,以学生为小组找世界年平均气温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教学的目的,同时,由于是学生们自己在试图找规律,达到了过程与方法的教育,以让他们更容易记住规律;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图,进行有效教学。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的空间性、运动性,将“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图”、“南北半球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图”、“等温线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等静态的地图转为动态,做到了以地图为核心,以图释文、以图设问、以图释疑的地图教学。

2.在教学中,我在黑板上画表,很直观地显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一目了然。

3.讲授“世界主要降水类型”时,我运用边讲边画的方式,呈现三种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知其然”,更 “知其所以然”。4.本课知识讲解时始终贯穿对旧知识的复习,比如,等高线、等温线,它们与本节课的等降水量线联系起来,既复习了旧知识,也引出了新知识,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5.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既渗透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理念,又恰到好处的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6.用一些口诀来让学生记忆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二、教学不足之处:

1.拓展的知识过多,也有点深,应该进行个别化教育。2.课后总结太简略,应该多花点时间在总结上。

3.有效提问方面还有待于加强。4.问题设计过多,出现“满堂问”想象。

5.由于时间关系,提问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三、今后改进之处: 1.注重教学语言的精炼。

2.备课时把时间也备进去,这样能更好地把握好时间,作好小结。这节课容量大、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限,要讲透彻很难。比如:日最高温、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的原因分析,为什么南北半球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相反,海洋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都比陆地要晚一个月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节课,需要做出的原因分析还有很多,比如,为什么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为什么北半球同纬度陆地上海陆气温不同等等。但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只对前面三个进行了原因分析。在进行分析时,也是尽量围绕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展开的。比如,去海边游泳,中午时是沙滩气温高还是海水气温高,晚上呢?1月份我们即将迎来的是寒假还是暑假?澳大利亚的同学们呢? 当然,不管多么枯燥乏味,不管多么难于理解,只要用心去准备,多搜集各方面的材料,每节课都有它的突破口,每节课都可以上得很精彩。

篇6: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世界气温分布图比较抽象,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逻辑分析能力较差,因此读图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难度;其次,教材编排上没有先讲地球的运动,学生对理解纬度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有一定困难,因此,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不宜解释过深,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及气温的变化。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

3、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紧张高效的去阅读课文和图,利用知识迁移,加强读图方面的引导,挖掘地图中隐含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能力,实现图文转换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气温测定而得到的气温分布规律等一系列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联系家乡实际,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和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总结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情,导入新课: 白板展示课本71页景观图,提出问题1:这些地区的景观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学生答:气温。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温差异。

二、分组活动,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P71-P72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和 对生活和生产影响深刻,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

2、气温指,常用()表示。

3、气温的测定方法有哪两种?

(1)、用气象园中的______(白板展示百叶箱)(2)、用温度计时:

①读一读:请读出下图一天中,2时、8时、14时、20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时刻的气温分别是

、、、。

②算一算: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多少? 想一想:怎样计算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各小组成果展示:每组代表发言阐述讨论成果;教师总结补充。

三、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探究一: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规律:(白板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阅读课本72页图4-9“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是最炎热的大陆,是最寒冷的大陆。

2.世界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在(纬线)之间。3.观察北半球、南半球的等温线,从低纬度向高纬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规律一: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_________。

4.观察北半球20℃等温线的弯曲情况,最明显的弯曲在哪?(__________交界处)这说明,同一纬度范围内,海洋和陆地的气温是否相同? 规律二:同纬度范围内的海洋与陆地气温_________。

5.从左向右描出北半球10℃等温线,会发现在亚洲陆地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弯,原本应是10℃等温线穿过的地区,出现了_____℃等温线,观察这里是___________(地形区),它的海拔_______。

规律三: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_______处气温较周围低。各小组交流讨论:每组代表发言阐述讨论成果;教师补充更正。探究二:世界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状况:(白板展示课本73页图4-

10、4-11)阅读课本73页图4-

10、4-11世界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与悉尼相比,1月气温高的是,7月气温高的是。从而得知,南北半球季节。

2.北半球同纬度范围内,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存在怎样的差异?(1)北半球冬季(一月):同纬度范围内,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__;(2)北半球夏季(七月):同纬度范围内,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__。小组代表发言阐述讨论成果;

学生对问题2提出了疑问,先由学生解答,教师在白板补充讲解。

四、达标测评:

1.气候最重要的两个组成要素是()A.气温和降水 B.气压和风 C.空气污染指数和雨 D.光和热 2.小明测得某地一日内的气温为下表,该地的日平均气温为()

时刻气温(℃)248714182015 A.10℃ B.11℃ C.12℃ D.13℃

3.在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的气温较平原气温要()A.相等

B.低

C.高

D.无法比较 4.一年当中,南半球陆地上气温最高的月份是()A.1月

B.7月

C.8月

D.2月 5.“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气温的()A.日变化 B.年变化 C.周变化 D.年较差 6.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问题:

(1)是最炎热的大陆,是最寒冷的大陆。

(2)世界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在(纬线)之间。(3)气温的分布的最基本规律是从________向____________逐渐降低。

小组内交流核对答案,学生代表展示成果。

五、归纳整理:

(一)、气温的含义及其测定方法:

(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由赤道(低纬)向两极(高纬),__________。

2、同纬度范围内,___与___气温不同;夏季,___气温高,___气温低,冬季,___气温高,___气温低。

3、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___。学生代表进行总结,教师补充。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小组交流从不同角度学习了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可以举手提问,最后进行整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要充分运用以图析文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如气温的的分布规律必须借助于地图总结出来,通过读图、析图,将图上反映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提高自己分析归纳能力;另外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相关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联系实际平日里要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于气温分布图的分析能力还较差,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讲解,在以后教学中,应该在这方面加强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和总结归纳能力。

年级:七年级 版本:湘教版

课题: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教师:顾丽丽

篇7:气温和降水的教学反思

注重了学生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如我让学生在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标出下列温度的等温线,10度、20度、30度、0度、-10度、-20度,让学生总结出这些等温线的分布规律,让在冬季去过海南学生象其他同学谈一谈沿途气温的变化情况。在学习降水分布时,利用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列出要自学的题目,学生自己就能够找出,再相互说明所找的内容,记忆住重点知识,进一步上黑板前展示,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读图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了小组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也体现了我市提出的学生自学能会的不讲的要求。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二、不足之处:

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的不到位,又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出现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冷场现象。

三、相应措施:

1.对教师知识的要求

课改以来,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上网、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或到所有能找到资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师生地位的变化。

篇8: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桦南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 三江平原西部, 完达山麓余脉, 地处中纬度地区, 地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高, 东部为连绵起伏的山峦, 中部为丘陵漫岗, 西部为广阔的平原, 素有“五山半水四分田, 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地形复杂, 山、丘、平、洼地并存, 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是全省风力较大的地区。

温度和降水是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征的两个最基本的气象要素[1]~[2], 本文就桦南气象站自1980~2009年, 30a的温度和降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全面认识和了解本地气候变化规律, 对桦南县农业生产、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1 资料的选取及方法

本文使用的1980~2009年桦南气象站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等气象资料, 其中选定1月代表冬季, 7月代表夏季;4~5月为春季降水, 6~8月为夏季降水。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 根据桦南气温和降水滑动平均值, 分析气候变化的趋势。

2 资料分析

2.1 气温资料的分析

2.1.1 历年各月平均气温

就全年而言, 桦南最热月份在6~8月, 最冷月份在12月~次年2月, 其中7月最高平均气温为22.0℃, 1月最低气温为-17.1℃, 全年平均气温3.9℃。

2.1.2 极端气温

桦南县近50a来各出现的极端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如表1所示。极端最高气温为37.4℃ (1982年7月) ;极端最低气温-38.6℃ (1970年1月) 。在同一个月份, 极端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变化很大, 1~2月份、4~5月份、7~8月份、10~12月份差值都超过40℃, 3月份差值超50℃, 这些数据都反映出桦南县极端气温变化幅度较大。

2.1.3 各季温度变化

各季温度变化曲线, 可直观的看出冬季 (1月) 的气温变化 (见图2a) :整体呈持续升高的趋势, 30a增温约3.0℃, 平均每10a增温0.7℃;春季 (4月) 的气温变化 (见图2b) :整体也呈上升趋势, 30a增温约1.0℃, 平均每10 a增温0.3℃;夏季 (7月) 的气温变化 (见图2c) :变温幅度明显小于冬春两季, 波动幅度不大, 30 a增温不到0.5℃。

冬春夏3个季节的温度走向都呈上升的趋势, 但相比较, 冬季升温速率最大, 春季次之, 夏季最小。

2.1.4 年平均气温

10a滑动平均值可以反映气候平均状态的长期变化情况, 桦南年平均气温滑动平均值趋势变化曲线 (见图3) , 全年温度上升趋势明显, 从1980~2009年30a气温升高了约2℃, 平均每10a上升0.7℃。

2.2降水资料的分析

春季和夏季降水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所以只对春夏两季及全年降水进行统计分析。

2.2.1 历年各月平均降水

桦南县全年平均降水量为526.6mm,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6~8月) , 占全年降水量的61%, 冬季 (12~2月) 最少, 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7%。降水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为129.3mm, 而最小值出现在2月份为3.5mm。

2.2.2 年平均降水量

桦南年平均降水量滑动平均值趋势变化曲线的分析 (见图5) 。

年降水量除1981年、1985年、1994年外, 均在600mm以下, 而且降水整体减少趋势明显。

3 结语

通过对桦南县30a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 温度变化呈上升趋势, 变化明显;

(2) 降水变化呈下降趋势, 但近年来有效降水有所减少, 强对流天气的增加使气象灾害逐年增加。

参考文献

[1]谢庄, 曹鸿兴.北京最高和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J].气象学报, 1996, 54 (4) :501-506

篇9: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1)紧密结合生活,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爱地理、爱生活的情感。

(2)紧扣主题选取教学内容,整合教材,科学地安排各教学环节。

(3)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新颖独特的课堂活动,学生自己演示、讨论、合作、制图以及用独特的形体作业方式等,突出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参与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绘图读图能力、探究能力,构建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

课前准备

提前制作月份卡片12张,正面写上月份,背面画上相应富含寓意的图案。在授课中择机发放,供完成形体作业和奖励之用。

教学过程

[引入]

展示图片:北极熊和长颈鹿。

师:这两种可爱的动物大家都认识吧,它们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感到厌倦了,想互换地方生活,你认为可以吗?

(可爱的动物符合初中生认知能力。能提高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学习内容)

[分析]

师:气温和人类有关系吗?(肯定有)那就让我们来“七嘴八舌话气温”。我们的哪些活动会受到气温的影响呢(进入“气温和我们”话题)?

学生发言,教师播放“重庆2006年高温干旱”、“2008年初江西油菜遭受低温冻害”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气温是如何影响生活、生产的,并注意利用课本上的案例。

师:德国商人发现,夏季气温每升1℃,就会新增230万桶啤酒销量,气象公司便开发出啤酒指数,供啤酒厂作为调整产量的参数;日本则开发出空调指数,因为,他们发现夏季30℃以上的气温多一天,空调销售就增加4万台。另外,还有冰激凌指数、泳装指数等,都和气温有关系。你知道什么是冰激凌指数吗?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指数与气温的关系。

看来气温和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关系怎样呢(十分密切)?

(适当补充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结合乡土地理,让学生学会关心实事,加强对家乡的了解)

(过渡)师:因为密切,所以每天天气预报都要给大家播报气温,可是,他们播报的气温是用什么测得的呢(温度计)?

教师展示一支温度计教学生读、写温度。

师:这个温度能不能作为气象部门采用的数据,来分析今天的天气状况(不能)?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气象站,了解气温的观测(进入“气温的观测”话题)。

学生看课文“阅读材料”,并提出疑问,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探究精神。并让他们互相解决问题,及时表扬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鼓励课外积极学习)

师:为什么要在8时、14时、20时、2时四个时刻测气温?据气象站工作人员说,因为这四个时刻有代表性。当然,观测的次数越多,获得的信息就越详实,更有利于分析。因此,人们发明了温湿度传感器,它每分钟都能向电脑输送气温数据。

展示百叶箱里的温湿度传感器图片(让学生感受更直观。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愿望)。

(过渡)师:同学们都在重庆生活很长一段时间了,有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描述一下重庆气温的变化情况(进入“气温的变化”话题)?

教师指导学生描述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并引导学生用简单曲线表示气温高低的变化。再由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绘制过程,并指导学生读最高温和最低温。

(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讲解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画法和步骤,每阅读一个步骤,就用动画相应地展示在课件中。这样把文字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学生更易接受和掌握)

师:我们大概在什么时候经历一天中的最高温呢(学生读图回答)?当日最高气温达35℃以上的天气现象称为高温,达到或超过37℃时称酷暑。连续的高温热浪,会使人生理、心理不能适应,甚至引发疾病或死亡。同理,让学生认识一天中的最低温,并让学生看图片认识最高温度表和最低温度表。

(知识前后呼应。一方面强化了气温和人类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给学生补充了课外知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地理)

师:我们从图上能得到气温日变化的最大差值吗?

教师指导学生计算气温日较差,并结合当天的实际计算。

师:这是在重庆,那其它地方呢?记得去年暑假,我到新疆的昭苏,去的时候中午要穿裙子,气温有30多度。可是到了晚上,温度只有几度,冷得我直打喷嚏,晚上睡觉的时候要盖棉被。新疆在8月底的时候,气温日较差很大,难怪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说法。

(以亲身经历说明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倍感亲切)

师:曲线上还有很多的数据,把它们平均得到的值叫什么呢(日均温)?

请学生自己计算日均温,并简单介绍积温。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月均温的概念,并阅读重庆多年平均月均温表格。

(过渡)师:表格数据虽然方便,但不形象,不好直接看出重庆的气温年变化规律,怎样表达更形象呢(用图来表达)?

师:请大家按照课本P52的步骤,仿照P51的曲线图,根据给出的数据绘制一幅家乡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看谁画得又快又好。还可以依据教师为大家提供的悉尼的多年月均温,画出悉尼气温变化曲线图。

(给学生选择的自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画好后请学生上台展示,并让大家互相点评,指出画图需要注意的地方。最后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完成“重庆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读最高温、最低温以及出现的月份,计算气温年较差,并以“悉尼气温曲线图”为例比较南北半球气温曲线。

师:北京是祖国首都,让我们再去了解一下其气温变化吧。

课件展示北京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学生读最高温、最低温以及出现的月份,计算气温年较差。

师:大家现在把这三个地区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放在同一个坐标中来比一比。

课件展示重庆、北京、悉尼三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通过三个地区的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气温年变化规律。

(知识适当加深,但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更容易。也为以后的地理学习奠定了基础)

师:可这些都是在陆地上,那海洋上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觉到。夏天白天到海边去游泳,脚踩在岸边觉得地面很烫,而水里却很凉快。可见,水是个“慢性子”,吸热比陆地要慢,因此最热月要向后延迟大约一个月。因此,海洋上最高月均温在8月,同理,最低月均温出现在2月。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回归]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在游戏中复习知识。请得到卡片的同学自愿登台完成形体作业。

游戏规则:(略)

游戏问题:现在是几月(x月,拿到x月卡片的同学举高卡片,并大声说:“x月”)?北半球大陆上谁最热?北半球海洋上谁最冷?……南半球呢?请你们调整自己的高低变换成北半球重庆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如果现在在南半球大陆的悉尼呢?……

(独特的形体作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学习的趣味性,具有参与面广、操作性强等特点。既复习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检验了学习效果,同时掀起了教学高潮)

篇10: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的教案

地点:初一(10)班 主讲人:蔡雪华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2.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等值线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气温分布的规律性,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然规律。重点,难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出示一组对比鲜明的景观图片,学生根据图片说出这两个地区冬季的气温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的景观差异?(由于气温和降水量不同造成的或者由于气候差异造成的)。

一、气温

导入:请同学们摸一摸自己的脸,你有何感觉呢?(学生回答)。

教师:对,人体有体温,正常人的体温大约是37℃。可以说,任何物体都有温度,空气也有温度,我们称之为“气温”。过渡:气温是怎样测定出来的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72“测定气温”活动中的两个问题。并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质疑、释疑。

过渡:气温在一天中或一年中是不断变化的,这是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那同一时间,世界各地的气温是否相同呢?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

过渡:从刚才的分析可见,无论从一天或一年来说,气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气温的时间变化。那么,同一时间内,世界各地的气温是否相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世界各地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

教师:结合前面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解释什么是等温线,及其等温线的判读。教师引导: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主要有:

1、等温线密集,说明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说明气温差别小。

2、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等温线与海岸平行,说明气温受海洋影响显著。

3、等温线闭合处为高温或者低温中心。

活动:学生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P72—73的活动。并描红20℃、10℃、0℃等温线。

世界年平均气温大于20℃的地区。(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



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大洲。(南极洲)

学校所在地(家乡所在地)的年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 小组合作探究: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师引导:

A.观察北半球、南半球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总结出规律一: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B.观察北半球的20℃等温线的弯曲情况,设问:等温线形状是平直的吗?(不是)那么两个最明显的弯曲在哪里?(海陆交界处)这说明,同一纬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的气温是否相同呢?(总结出规律二:同纬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

C.从左向右描出北半球的10℃等温线,会发现在亚洲陆地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弯,原本是10℃等温线穿过的地区,出现了0℃的等温线。请同学们查世界地形图,观察这是什么地形区?有何特点?(青藏高原、海拔高)

(总结出规律三: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气温低。举例:爬高山,越往上越冷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整合总结:

1、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

2、同纬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

3、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过渡:我们已经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中总结出了气温的分布规律,那么,这些规律是否也同样适用1月和7月的世界气温的分布状况呢?请同学们继续运用等温线图的阅读方法,阅读教材P.73图4-10“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和图4-11“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我们还可以发现哪些新的规律呢?

课堂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完成教材P.75“活动”中的3个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完善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1、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2、同纬度范围内,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处较周围气温低。小结:结合板书。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

一、气温 1.概念

2.测定、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1)从纬度位置看:从低纬度向高纬逐渐降低。

(2)从海陆位置看:夏季陆地的气温高于同纬度的海洋;冬季则相反。(3)从海拔高度看: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处气温低,海拔低处气温高。



课堂练习

作业:南方新课堂第四章第二节练习

随堂练习:

观察下面等温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A、B两点位于 半球;假设是该半球的夏季,那么AB两点,点位于陆地。

篇1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肖明明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气温的观测方法,了解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概念。

2.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学会使用资料,绘画和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能力目标

1.通过绘画气温变化曲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读图分析能力。2.通过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2.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绘画、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温度计、网络资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询问:今天的天气怎样?

讨论:气温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观测:现在的气温有多少摄氏度? 过渡:接下来的气温将会怎样变化? 讲授新课

读图:课本P51图3.12气温变化曲线图,说出一天中最热和最冷出现的时间。

演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绘制。

讲解:气温日变化、日较差、日最高温和日最低温、日均温。

练习:判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比较A、B两地气温日变化大小。(附卷第一题)演示:A、B两地各月平均气温资料。讲解:月均温、年均温。

活动:绘画A、B两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教师指导)交流:选取部分绘图成果投影,进行分析。演示:A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讲解:(用绘图笔在画面上圈画)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年较差和年变化。练习:判读A地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

比较:A、B两地气温年变化曲线的差异,分析原因。读图:课本P51图3.13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归纳: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小结:据板书小结:重

点要掌握气温年变化曲线的判读。板书

一、气温与生活、生产

二、气温变化和气温变化曲线图

1.气温日变化、日平均气温

日较差=日最高温-日最低温

2.气温年变化、月平均气温

年较差=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

3.曲线越弯曲,气温的变化越大

教学反思

课件设计方面原设计根据收听的天气预报情况绘画天气符号引入新课,现改为链接中国气象在线网上可以马上查询到广州当天的天气预报,使学生知道如何搜集网络信息,同时引入新课。

上一篇:团队介绍范文500下一篇:学校安全工作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