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之间借款合同效力

2024-08-04

企业之间借款合同效力(精选8篇)

篇1:企业之间借款合同效力

担保公司业务范围 担保公司与公民之间借款合同的效力认定

某担保公司与袁某签署某《公民币资金借款合同》,商定由担保公司向袁某供给借款1000000元,月利率为1%,借款时分为6个月。事后袁某未按合同商定偿还借款本息,担保公司起诉至法院,苦求袁某按照合同商定偿还借款本息。诉讼中,袁某辩称担保公司不十全发放贷款的资历,借款合同无效。

本案中,对担保公司与公民之间的借款合同效率的认定,在处置中有两种见解。

起初种见解:借款合同有效。理由是:合同是当事人乐趣表现的满足,是当事人通过解放酌量,拣选相互间权柄义务干系的孤傲协定。鼓舞生意和合同解放是合同法的底子择要,即便合同违抗了法定的奏效要件,法律上还对其进行了可吊销、效率待定、无效合同的分手,而且,合同合伙无效不影响其他合伙的效率。

第二种见解:借款合同无效。理由是:向社会众人发放贷款是属于国度特许经营的规模,惟独驰过中国公民银行容许哺育的金融机构才能经营这项业务,某担保公司与袁某之间的借款合同露骨违抗了国度特许经营的准则。

笔者同意第二种见解。

本案中的借款合同是否有效,要从两个方面来剖析:一是担保公司向袁某供给借款的行动是否属于向社会众人发放贷款,二是关于担保公司与袁某之间借款合同效率的法律依据。

一、担保公司向袁某供给借款这一行动内容的判决

依据《最高公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准则》第七条“在法律没有实在准则,严守本准则及其他司法讲授无法判决举证任务接续时,公民法院不妨依据平允择要和竭诚信誉择要,归纳当事人举证才能等因素判决举证任务的接续”之准则,某担保公司向袁某供给借款的行动内容,举证任务应分配给担保公司。对于担保公司向袁某供给贷款这一行动内容的举证才能显明优于袁某,因为担保公司才持有这方面的证据,如某《公民币资金借款合同》的前后相应字号的合同以及公司账本等均是判决借贷行动内容的有力证据,假设某担保公司不供给证据,则要接续举证不行的法律成果。某担保公司未能向法庭供给相干证据来证实其与袁某之间的借贷行动不属于向社会众人发放贷款行动,则可认定某担保公司向社会众人供给借款的行动是向社会众人发放贷款。

二、担保公司与袁某之间借贷合同效率的法律依据

1、《中华公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三条准则:“商业银行不妨经营下列合伙大抵所有业务:

(一)授与众人存款;

(二)发放短期、中期、历久贷款;...经营规模由商业银行章程准则,报国务院银行业监视治理机构容许。”;《中华公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十一条准则:“哺育商业银行,理当经国务院银行业监视治理机构审查容许。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视治理机构容许,任何单位和本人不得从事授与众人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前述法律准则表明,向社会众人发放贷款是属于国度特许经营的项目。《中华公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准则:“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合同无效...(四)侵吞社会公共好处;(五)违抗法律、行政法规的被迫性准则...”《最高公民法院关于实用〈中华公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讲授

(一)》第十条准则“当事人凌驾经营规模订立合同,公民法院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但违抗国度搜刮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法规阻挡经营的准则以外。”本案中某担保公司向袁某供给借款的行动违抗了国度特许经营的准则,捣乱了国度金融按次,侵吞了社会公共好处,故某担保公司与袁某之间的借贷合同无效。

2、《最高公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的借贷行动效率问题的批复》“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乐趣表现深切即可认定有效。然则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合同无效,...(三)企业以借贷编造向社会众人发放贷款的;...”前哨已论述某担保公司向袁某供给借款的行动属于向社会众人发放贷款,故借款合同无效。

篇2:企业之间借款合同效力

——兼论《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

作者: 孙剑 丁婕发布时间: 2007-09-27 11:40:19

[内容提要]企业间借款合同已是公认的社会长期存在的民间经济行为,对其效力的认定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企业间借款合同的涵义,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分析,得出一般可以认定为有效的结论,并依此对《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作了简要解析,以期能使企业间借款合同的效力问题在法律层面上得到完善的解决。

[关键词]企业间借贷合同效力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借款是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而企业为了便捷快速融资,往往直接与其他企业发生借款业务。企业间借款在社会上已是公开存在的民间经济行为,但其效力问题,却在法律界有着很大争议。这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施行以后,对于无效合同的认定,与之前的司法解释以及金融规章之间存在冲突。本文拟进行相关法理分析,以求教于大家。

一、企业间借款合同的涵义

企业间借款是指无金融经营权的两个企业之间互相拆借资金的民事行为。资金拆借作为专门金融业务术语,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在经营过程中相互

调剂寸头资金的信用活动,是一种临时调剂性借贷业务,是短寸头的向多寸头的银行或金融机构拆借资金。

本文中所指企业间拆借资金,只是借用了金融学“资金拆借”这一术语,实际仍是借款合同的涵义,其内容是非金融机构的企业之间,通过书面的或口头的协议,由一方企业将自己合法所有的资金借给另一方企业使用,另一方企业在约定期限届满后归还本金,支付利息的民事法律行为。企业间借款可能存在多种形式,包括直接订立借款合同,形式联营或投资而实质进行的资金借贷等。关于企业间借款合同的性质,学界一种意见认为属于广义范围的民间借贷行为,另一种意见认为既不属于有金融机构参与的借贷,也不归类于民间借贷,而应当属于一种独立性质的借贷。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主要理由是企业间借贷存在着与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很多不同的特点,民间借贷并不能与其完全并论;其次,将借款合同分为有金融机构参加的和无金融机构参加的两种,也仅是学理上的分类,并无法律上的确定性;再次,考察相应的法律依据,目前还没有关于企业间借款合同的法律规定。

二、企业间借款合同的效力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贷款通则》第二十一条规定:“贷款人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贷款业务,持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第六十一条规定:“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供销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其他基金会不得经营存贷款等金融业务。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1996年9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企业借贷合同借款方逾期不归还借款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规定:“企业借贷合同违反有关金融法规,属无效合同。”司法解释中所指的“有关金融法规”,实际就是指《贷款通则》。基

于上述规定,长期以来,司法实务中对企业间借款合同是一概否定其效力的,即认为企业间借款合同非法,应归于无效。

199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合同法》对合同无效的情形又是如何规定的呢?《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具备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由于企业间借款合同属于合同行为,因此认定合同是否有效,应当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予以认定。

分析上述认定合同无效的五项规定,显然,第(一)项和第(三)项对企业间借款合同不能适用,而第(二)项和第(四)项,是否恶意串通、是否损害公共利益,在实践中都是很难认定的,而且从整个经济发展范围考察,企业间借贷资金后,能够进一步发展,增加社会财富,提高全民收入,因此无论是国家利益还是公共利益并没有受到损害。最后也似只有第(五)项规定可以适用,但目前为止并无任何法律或行政法规对企业间借款合同作出规定,虽然《贷款通则》有类似规定,但是《贷款通则》属于行政规章,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四条规定:“合同法实施以后,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由此,从现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中并不能当然地认定企业间借款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相反,2006年1月1日生效的《公司法》的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项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三)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同意,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从该强制性规定,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公司可以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其中的“他人”,笔者认为在没有限制解释的前提下,一般解释应包括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那么根据该法律条款,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不违法公司章程的规定,经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同意,将公司资金借贷给其他公司或企业,应认定为合法有效。

最后,从法理层面分析,借款行为是一种合同行为,借贷关系实为合同关系。企业间借款仍应属于私法调整的范畴,而私法自治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法律标准。因此,既然企业间借款属于民事主体之间的“私人”行为,只要企业之间是完全自愿地相互拆借,且款项来源合法,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对国家金融市场只有利而无害,笔者认为,企业间借款合同宜认定为有效。

三、《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解析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违反强制性规定,又称违反强行性规范,从法律类别看,是指违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中的强行性规范,不应做任何扩大解释。

所谓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相对,是指直接规范人们的意思表示或者事实行为,不允许人们依其意思加以变更或者排除其适用,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的法律规范。包括为避免产生严重的不公平后果或为满足社会要求而对意思自治予以限制的规范; 规定意思自治的规范等。“强制”一词的意义在于这些规范总是适用,而不论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如何。

学者一般将强制性规范分为两类,一类是效力性的强制规范;另一类是管理性的强制规范,德国法上称之为纯粹管理规范,日本和台湾学者则叫作单纯取缔规定。一般认为,违反效力性的强制规范,合同无效,因为该类合同行为的效力后果上是以私法的方式给予制裁的强制性规范;违反管理性的强制规范,合同不

一定无效,因为管理性的强制规范着重违反行为之事实行为价值,以禁止其行为为目的。所以违反管理性的强制规范的合同,存在有效、无效和效力待定三种情形,需要视具体合同内容具体分析。

企业间借款合同形式上违反的是国家金融政策,因此,可以理解为违反管理性的强制规范,从这个视野来分析,企业间借款合同也并非当然无效。故一般情况下,企业间借款合同可以认定为有效;对于如果确实不认定该合同无效,就有可能损害社会利益均衡的情况下,不妨适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四)项的规定,甚至适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的基本原则,认定合同无效。

四、结语

篇3: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的风险与防范

案例:原告杜某诉称,2004年4月至2008年,被告杨某因购房等原因多次向杜某借款,共计620万元,未约定具体的还款日期,现请求法院判决杨某一次性还清全部借款。杨某答辩称,2004年,其与杜某系热恋中的情侣,恋爱关系已得到双方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已到谈婚论嫁的程度。由于杜某是女性,恋爱中难免恃宠生娇,为讨杜某欢心,其经常以出具欠条的形式化解双方矛盾,但未实际借款。一审法院认为:杨某认可向杜某出具的字条、借条的真实性,虽然其否认杜某实际支付了借款,但根据证人证言,杜某平时有使用大额现金进行交易的习惯。同时,杨某多次向杜某出具欠条及借条,并承诺还款,因此双方借贷事实成立。杨某不能证实其与杜某曾有恋爱关系,出具欠条化解双方矛盾的辩解,不予采信,因此杜某有权向杨某主张债权。杨某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认为,杜某提供的证人证言与双方的陈述有诸多矛盾、有违常理之处,杜某对于借款方式和借款过程的描述也前后矛盾。当时的620万元相当于现在的3000多万,双方及其父母均为普通工人,除工资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来源,杜某没有这样大额款项的出借能力。二审法院综合考虑上述因素,认为杜某并没有提供证据证明自己已实际交付借款,双方的借贷关系不成立。

我国《合同法》第210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从上面的案例也可以看出,“提供借款”这一支付行为的有无才是证明借款事实成立的关键,然而这一结论的得出也给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纠纷的处理带来了诸多的问题。第一,贷款人持有的借条是有什么样的法律意义,借条在当事人风险的防范中有什么作用;第二,“提供借款”这一行为是借款合同的成立要件还是生效要件,贷款人支付部分借款是否会构成根本违约,此时贷款人和借款人的风险应当如何防范;第三,这种规定是实践性的还是诺成性的,应如何认定,到底是维护了当事人的信赖利益,还是增加了当事人履行合同的风险;第四,“提供借款”是贷款人的举证责任是否存在不合理性,是否无形中增加了贷款人的风险负担。现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借条的性质问题,即当贷款人以借条为唯一依据,向法院提起诉讼,此时应如何认定借条的作用,做到司法公正、查清事实,维护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其次是,对《合同法》第210条进行分析,明确其实践性或是诺成性的规定,在当代司法环境下应如何适用,才能在坚持司法自治原则的前提下,保护特殊利益的同时,防范风险,维护当事人双方的信赖利益。

二、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风险的分析

(一)借条性质的界定

在案件中如果不能正确认定借条的性质将会带来诸多风险,比如:其一,如果贷款人确实已经提供借款,而没有相关人证物证能证明“提供借款”这一事实,作为一个注重人事感情的国家,这种情况是自然人借款的常有形态,此时如果借款人否认接受款项的事实,那贷款人的权利应如何维护。其二,在大多数的自然人民间借款中,即使没有签订借款合同的前提下,考虑到借条最普遍的存在形式,如果借条真实有效,就作为认定借款事实的依据,这也是不合理的,因为也有很多借条不是在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情况下所写的,进而也会损害借款人的利益。然而关于自然人借款合同中借条的性质,法律规范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学界也各执一词,有的学者认为,借条不是借款合同,出具借条这一法律行为的实质是规定借款人按约定利息和期限返还本息,而出借人则享有相应的权利。并且指出只要出借人出示的借条是真实有效的,他就完成了举证责任,证明他已经履行了借款合同中“提供借款”的义务。有的学者则认为借条仅是借款合同成立的依据,合同生效与否还需举证“提供借款”这一事实,尤其是对于大额借款,当事人主张是现金交付,除了借条没有相关证据,则还要通过审查债权人自身的经济实力,债权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交易习惯及相关证人证言等来判断当事人的主张是否能够成立,仅凭借条还不足以证明交付钱款的事实。

笔者认为,对于借条性质的认定,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于一般的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如果仅是传统意义上一般消费性的借贷,而不是民间资本的借贷,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简单明确,如果借条真实有效,则可直接根据交易习惯认定借款合同的生效,不需要贷款人再证明“提供借款”这一事实。如果借款人提出异议,如确实存在乘人之危、胁迫等情形,则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借款人负举证责任。第二是,对于复杂的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也普遍存在着融通资本的性质,当事人有极大的营利性目的,此时如果将借条直接认定为构成借款事实的法律依据,则会损害借款人的利益,因此还需要贷款人“提供借款”的证明,同时也要综合考量借贷的起因、用途,借款人的出借能力、还款人的还款能力,出借人交付的时间、地点及交付方式等等。

(二)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的性质

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的实践性抑或诺成性特点,在我国法律已明确,即《合同法》第210条的规定,然而在适用上的模棱两可,使当事人承担了不必要的风险。第一,这一规定没有明确“提供借款”是合同成立或生效的要件,如果是成立条件,则无形中扩大了对贷款人权益的保护,即使在贷款人不履行承诺或是部分提供借款,损害借款人利益的情形下,借款人也没有任何依据维护权益。第二,根据合同自由原则,合同当事人达成合意即可成立并原则上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将自然人借款合同界定为实践性合同,尤其在当代有偿的、资本融通性质的自然人借款合同中,合同的实践性势必会损害借款人的利益,亟需融资的借款人无任何依据能请求贷款人交付借款,只能等待贷款人主动提供借款,难以达成起初欲签订借款合同的目的。第三,如果将自然人借款合同界定为诺成性合同,使贷款人在提供借款前没有考虑斟酌的机会,则在欠发达地区、小额的、人情性质的自然人借款合同势必也会损害借款人的利益,没有保护特殊的群体的权利。因此在自然人借款合同迅速发展的今天,明确界定自然人借款合同的实践性或诺成性性质势在必行。

对于自然人借款合同究竟是诺成性还是实践性的,主要有三类观点:一是自然人借款合同如果是口头的则为实践性的,是书面的则为诺成性的;二是实践性的;三是诺成性的,并将提供借款作为借款合同的生效要件而非成立要件。从规定实践性合同的立法目的来看,最早东罗马帝国是将标的物的返还视为实践合同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实践性合同的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合同的无偿性,是能够让出让方在合意达成后斟酌,以免自己贸然订立合同而遭受财产上的不利益。然笔者认为,在当代实践性合同规定的立法目的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不宜将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一概定为实践性。一方面,小额的或无偿性的或人情性质的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为实践性的,能突出实践性合同的立法目的,达到弱者特殊利益的保护目标,维护贷款人利益。另一方面,有偿的或商业交易关系的自然人之间借款应界定为诺成性合同,对贷款人的特殊保护已没有必要;并且提供借款是合同的生效条件,赋予贷款人单方毁约而不必承担责任的权利;同时允许当时人对合同的实践性进行约定,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三、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风险的防范

(一)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从立法上来讲,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所呈现的风险与法律规范的缺失、模糊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法律规范的完善至关重要。应明确将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规定为诺成性合同,并将“提供借款”界定为合同的成立条件,同时允许当事人对合同实践性的约定。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日益商业化,有偿性的商业化资本借贷也成为主要形式;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尊重合同自由、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顺应金融经济交易习惯的形成,将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规定为诺成性合同,再在制度上进行设计,保护少数存在的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特殊贷款人的利益,已成为大势所趋。

(二)完善司法审判

由于现阶段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法律规范的不足,司法审判在自然人借款合同纠纷的处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有司法规范的框架下,应审慎认定借条的证据效力。第一,一般情况下应将借条作为认定借款事实成立的依据,只有在重大的、复杂的借款合同案件中需要贷款人证明其“提供借款”的事实。针对当事人依据借条起诉还款的纠纷,应否经借条作为认定借款事实发生的依据,应视案件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第二,审慎分配举证责任。一般情况下,借款人对借贷事实的发生提出抗辩的,应当承担举证责任,提供反驳证据予以证明。第三,充分发挥法官的主观能动性,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尤其是在大额贷款合同中,要综合考量债权债务人的关系、交易习惯、证人证言的可信度等方面,提高法官的业务专业素质,兼顾司法效率与公平。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飞速发展,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作为一种重要的借贷形式也随之兴盛。然而由于相关法律规范的不健全和当事人防范意识的缺失,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潜在着各种风险,其中的对借条性质的界定和借款合同实践性抑或诺成性的认定是引起风险存在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需健全相关法律规范、保证司法审判的公正,防范风险的发生,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自然人,借款合同,借条,实践性

参考文献

[1]来奇.借款合同[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171-174.

[2]徐阳光,张喻忻,王祺.借款合同案例评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336-353.

[3]刘晓明,张帆,郑心宏.商事合同风险及其防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83-85.

[4]宁红丽.借款合同性质的厘定[J].社会科学研究,2012(4):68-72.

[5]李钰.借条能否作为民间借贷的定案依据[J].法制博览,2013(5):259.

篇4:企业之间借款合同效力

关键词:法人、其他组织;借贷合同;效力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与此同时,人民富裕起来,闲置资金逐渐增多,为了追求更多的收益,民间借贷繁荣起来,成为金融体制外的一种重要的资金融通方式。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吸引了众多投资人,也引发不少犯罪,为了有效规范民间借贷,处理民间借贷引起的纠纷,我国政府和司法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非金融机构的企业、其他组织之间借贷合同的效力经历了由无效到有效的转变。

一、 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借贷合同效力的历史演变

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的若干意见》,第一条明确规定:“公民之间的借贷纠纷,公民与法人之间的借贷纠纷以及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纠纷,应作为借贷案件受理。”此时规定的民间借贷的类型包括包括公民之间的借贷,公民与法人之间的借贷,公民与其他组织的借贷,并不包括法人之间、企业之间资金融通发生的借贷,并且认为非金融机构的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资金融通属于扰乱金融秩序违法行为。2004年颁布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解释》第六条规定:“当事人对垫资和垫资利息有约定,承包人请求按照约定返还垫资及其利息的,应予支持,但是约定的利息计算标准高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同期同類贷款利率的部分除外。当事人对垫资没有约定的,按照工程欠款处理。”这里的垫资实际上是发包人向承包人的借款,法律规定支持承包人请求返还垫资及其利息实际上就是承认了发包方和承包方之间的借贷关系有效,承认发包方和承包方作为民间借贷合同的主体的法律地位,这在承认非金融机构的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借贷合同有效的道路上踏出一小步。现实生活中非金融机构的企业之间、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关系时有发生,存在即合理,与其一味打击不如利用法律规定好好规范,让其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2015年最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民间借贷规定》)在千呼万唤中终于出台,第一条明确规定“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至此,民间借贷合同的类型扩大到包括非金融机构的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合同,非金融机构的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借贷合同的合法地位正式确立。

二、 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借贷合同有效的原因

企业、其他组织之间资金拆借现象一直层出不穷,一直以来被视其为违法行为而予以打击,直到《民间借贷规定》的出台,才对其合法地位予以承认,究其原因,笔者提出以下意见。

第一,中小企业的兴起是促进企业、其他组织之间借贷合同有效的根本原因。经历改革开放后,沉睡的中国经济逐渐苏醒,在充满机遇的时代,富有远见卓识的人开始创业,中小企业遍地开花,蓬勃发展,近年来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率令世界瞩目。企业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技术的更新,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就成为了立法关注的焦点。企业最基本的融资渠道是从银行贷款,但是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困难大家有目共睹:企业可以从民间自然人处筹集资金,有很多自然人对自己并不熟悉的企业在利息的诱惑下出资,结果被骗得血本无归,人心涣散。赊购是企业在业务往来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业务形式,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资金融通大都发生在与自己有密切业务往来的企业之间,做为出资人的企业会在审慎考察借贷企业的资信情况之后才会伸出援助之手,在不扰乱金融秩序的前提下,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资金融显得尤为合情合理。

第二,银行放贷审查严格,手续复杂是促进企业、其他组织之间借贷合同有效的催化剂。银行放贷为了放贷资金能够安全收回,需要对企业的资信进行严格审查,放贷手续纷繁复杂,银行的放贷对象一般钟情于资金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或者其他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有限,在资金周转困难而又向银行求助无门时,只能转向民间借贷。若企业需要的资金数额较大时,很难从某一个自然人出获得所需的全部资金,需要向数个自然人筹集,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企业本身资金流量就比较大,能够从与自己业务往来比较密切的企业筹集资金对企业来说可以很便利地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为了规范企业、其他组织之间的资金融通,就务必需要法律加以规范。

三、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借贷合同有效性的限定性规定

金融领域属于国家管制领域,金融安全关系国家安全,民间借贷的兴衰反映了金融领域的形态,民间借贷的有序运行关系着金融领域的稳定,民间借贷和国家的金融稳定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对民间借贷的规范必须稳步进行。《民间借贷规定》关于非金融机构的企业、其他组织之间借贷合同有效性的规定只是解禁并未完全放开,根据《民间借贷规定》第十一条的规定:“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为生产、经营需要订立的民间借贷合同,除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外,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根据此规定,企业、其他组织之间借贷合同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第一,企业其他组织之间借贷合同的目的受到法律限制,仅限于维持生产、经营的需要。《民间借贷规定》承认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借贷合同的合法性是为了解决企业之间资金融通的问题,如果能证明,企业的经常性放贷业务,则其借贷合同应认定无效。认定是否属于经常性放贷业务应当结合企业的注册资本、流动资金、借贷数额、一年内的借贷次数、借贷利息的约定、借贷收益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出借人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来确定。

第二,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合同无效的情形,同时不存在《民间借贷》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形。民间借贷合同顾名思义都是发生在民间,中国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关系的产生大都是与自己业务往来密切的企业。企业和其他组织相比于自然人可能会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但是融资难的企业或其他组织大都规模较小,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不健全,企业内部没有法务人员,或者是由于资金限制没有法律顾问。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天性,在追逐利益的情形下会怀着侥幸的心理逃避法律,这种情况下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签订的借贷合同不受法律保护。

第三,约定的合同利息不得超过法律的规定。民间借贷一个共通的特点是借贷利率高,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因借贷支付的利息会比法律规定的借贷利息高出很多。若企业能够还本付息,还可以相安无事,若真要对簿公堂,才会发现出了问题。《民间借贷规定》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民间借贷以信用为基础,借贷期限一般比较短,借款期限不到一年,借贷人和出资人约定为月利率的,则月利率不得超过3%。这种情况属于合同部分无效的情况,在合同其他部分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年利率超过36%的部分在参与到诉讼程序中不受法律强制力的保护。

篇5:企业之间借款合同

借款合同范本一

借款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贷款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证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借款方为保证施工生产正常进行,向贷款方申请建筑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经贷款方审查同意发放,为明确各方权责,特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

第一条 本合同规定____ 年贷款额为人民币(大写)____ 万元,用于____。

第二条 借款方和贷款方必须共同遵守贷款办法,有关贷款事项按办法规定办理。

第三条 贷款自支用之日起,按实际支用数计收利息,利率为月息____ ‰,超计划贷款的超过部分利率为月息____ ‰,逾期贷款加计利息20%,挪用贷款挪用部分加罚利息50%。

第四条 贷款方保证按照本合同的规定供应资金,贷款方如因工作差错贻误用款,以致借款方遭受损失时,应按直接经济损失,由贷款方负责赔偿。

第五条 贷款方有权检查贷款使用情况。检查时,借款方对调阅有关文件、帐册、凭证和报表,查核物资库存和施工生产情况等,必须给予方便。

第六条 借款方如违反合同和贷款办法的规定,贷款方有权停止贷款,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贷款。

第七条 担保方对借款方归还贷款本息承担责任,如果借款方未按期清偿贷款本息时,担保方应在接到贷款方还款通知后一个月内负责归还。

第八条 本合同有效期:自____ 年____ 月____ 日起,至____ 年____ 月____ 日为止。

本合同正本一式三份,签章各方各执一份。

借款方:____________(盖章)________ 代表人____________

贷款方:____________(盖章)________ 代表人____________

担保方:____________(盖章)________ 代表人____________

签约日期: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借款合同范本二

合同编号:

借款人(以下简称甲方):

贷款人(以下简称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和诚实信用原则,就上述借款事宜达成一致。特订立本合同,供双方恪守履行。

第一条 借款金额与期限

合同双方协商一致,由乙方向甲方出借资金共计人民币9000万元(大写:九千万元整,已交付)。

本合同借款期限为,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

第二条 借款用途

甲方将借入的资金用于。如业务发展需要,甲方也可将该笔本金用于。

第三条 利率与利息

1.本合同借款利率根据合同签订日相应档次的法定贷款利率确定。为。

2.本合同借款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计息,以如下第 种方式结息。

(1)由甲方于借款期限届满时一次性还本付息。

(2)按年结息,结息日为。

3.乙方指定以下银行账号为收款账号并保证其真实有效。借款期限届满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甲方将本合同借款的本息汇入该账号。

开户行:

开户名:

账 号:

4.甲方提前还款的,应当提前七个工作日书面通知乙方,借款利息则按照实际借款期限计算。

第四条 借款展期

甲方不能按期归还本合同项下借款,需要展期时,应在借款期限届满前十个工作日内向乙方提出书面申请,经乙方审查同意,签订借款展期协议。

第五条 贷款的担保

甲乙双方选择履行本条第 款。

1.本合同借款无担保;

2.本合同借款的担保方式为,由乙方与担保人就本合同的具体担保事项签订编号为 的担保合同。

第六条 甲方保证

1.甲方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依法成立的中国法人,具有签订和履行本合同所必须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甲方提供的与本贷款有关的一切文件、报表及陈述均是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

第七条 甲方义务

1.甲方应按合同约定清偿贷款本金和利息。

2.借款期间,甲方经营决策发生任何重大改变(包括但不限于转股、改组、合并、分立、合资、合作、经营范围和注册资本变更等),可能影响乙方权益的,甲方应至少提前三十个日历日书面通知乙方,并且落实借款清偿责任,或者提前清偿,或者提供乙方认可的担保。

3.甲方应当接受乙方监督。如乙方要求,甲方应当提供真实反映借款使用情况的报表及其他文件。

4.未经乙方书面同意,甲方不得以任何方式转移或者变相转移本合同的债务责任。

5.甲方转让、处分其重大资产或营业收入的全部或大部分,应至少提前三十个日历日书面通知乙方,并且落实借款清偿责任,或者提前清偿贷款,或者提供乙方认可的担保。

6.如发生影响甲方合同履行能力的重大事件,包括但不限于重大经济纠纷、停业、歇业、被宣告破产、解散、被吊销营业执照、被撤销、财务状况恶化等,甲方应立即书面通知乙方。

7.保证人出现停业、歇业、被宣告破产、解散、被吊销营业执照、被撤销以及经营亏损等情形,或者作为本合同借款担保的抵押物、质物、质押权利价值减少时,甲方应提供乙方认可的新担保。

8.借款期间,甲方变更法人名称、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住所、电话、传真等,应在变更后七个日历日内书面通知乙方。

第八条 乙方义务

1.乙方应当依照合同约定,按时足额出借资金给甲方。

2.对于磋商、订立、履行本合同的过程汇总所知悉的甲方商业秘密以及甲方要求予以保密的资料、数据等信息,乙方应当予以保密。

3.乙方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利率和期限收取利息。甲方提前还款的,乙方在接到甲方的书面通知后,应当同意。

第九条 违约责任

1.本合同生效后,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2.出现下列情形的,乙方有权要求甲方立即偿还借款、利息及其他费用,且乙方要求甲方偿还前述款项之日即为本合同借款期限届满之日。

(1)甲方没有按期偿还借款及利息,经乙方书面催告后,仍未偿还的;

(2)甲方停业、歇业、被宣告破产、解散、被吊销营业执照、被撤销、涉及重大经济纠纷、财务状况恶化等;

(3)甲方未能按本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贷款的;

(4)甲方发生危及、损害或可能危及、损害乙方权益的重大事件。

3.甲方不能按时支付利息的,乙方有权按照未付利息 计算,要求甲方支付违约金;甲方逾期未清偿借款本金的,乙方有权按照借款本金 计算,要求甲方支付违约金。

第十条 公证事宜

任何一方提出公证本合同内容的,另外一方应当同意,公证费用由提出方承担。

第十一条 其他约定事项

第十二条 争议解决

本合同未尽事宜以及履行本合同所产生的争议,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争议由合同签订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十三条 合同的生效、变更与解除

1.本合同自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签字,并加盖公司公章或者合同专用章之日起生效;如有担保的,自担保合同生效之日起生效。

2.合同生效后,除本合同已有约定以外,甲乙任何一方均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本合同;如确需变更或解除本合同,应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并达成书面协议。

第十四条 其他

1.本合同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可另行达成书面协议,作为本合同附件。本合同的任何附件、修改或补充均构成本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本合同一式 份,甲方执 份,乙方执 份。

甲方:

乙方:

篇6:企业之间借款合同效力

文/江航标律师

已知:A控股的甲公司欲借款1500万,出借方为乙公司。借款目的为补足其享有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性质变更的出让金(工业变更为商业);期限为约定借款之日至变更成功之日;利率待定。

又: A不希望乙公司利用此次借款行为,成为甲公司的股东。乙公司也担心借款本金和利息的安全。

一、常见的借款方式及弊端:

(一)方式

甲乙公司直接签订1500万的借款合同,约定高额利息和附条件的期限,并进行转账。

(二)弊端

此种借款行为,属于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为中国人民银行的《贷款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所明文禁止,在我国司法实践当中属于无效民事行为,借款合同无效(尽管在法理上是很有争议的),其法律后果是,对约定的利息要予以收缴,并对出借方处以同期贷款利息的罚款。

企业间签订这种合同,如果甲公司缺乏诚信,则它完全可以在还款时,要求减少,甚至不付利息(尽管是实现支付利息,但它可以在本金中另行抵扣);而由于企业间的借款合同之效力不受法律保护,即使乙公司诉至法院,最后的结果不仅是拿不到利息,还要支付律师和承担诉讼费用,甚至还要被处罚,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因此,乙公司只能答应甲公司的不诚信要求。

因此,企业之间的借款合同,是君子协议,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诚信,该合同就是一纸废文。

(三)法律依据1、1990年11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

规定:“企业法人、事业法人作为联营一方向联营体投资,但不参加共同经营,也不承担联营的风险责任,不论盈亏均按期收回本息,或者按期收取固定利润的,是明为联营,实为借贷,违反了有关金融法规,应当确认合同无效。除本金可以返还外,对出资方已经取得或者约定取得的利息应予收缴,对另一方则应处以相当于银行利息的罚款”。

2、1996年3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企业相互借贷的合同出借方尚未取得约定利息人民法院应当如何裁决问题的解答》中规定:“对企业之间相互借贷的出借方或者名为联营、实为借贷的出资方尚未取得的约定利息,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向借款方收缴”。

3、1996年6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通则》第61条规定:“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

4、1996年9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企业借贷合同借款方逾期不归还借款的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中规定:“企业借贷合同违反有关金融法规,属无效合同”,并且规定约定的利息应当收缴国有。

二、建议的借款方式

(一)方式一——委托贷款

合法有效,细节不表。

(二)方式二——民间借贷

1、方式

A和乙公司签订1500万的借款合同,约定的利率标准不超过同期央行公布的基准贷款利率的四倍,期限为固定(双方可以估计实现土地性质变更大概所需要的时间),然后由于公司和自然人之间无法实现转账,故A指示乙公司将钱打入甲公司账户,甲公司收款,视为A收款。

2、分析

1)效力分析

A和乙公司之间的借款行为属于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

惟一存在隐患的是,这种方式还是有可能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之理由(以民间借款之形式掩盖企业间的资金拆借之目的),被认定无效。当然这种可能性相对于前者来说,其风险已经大大降低。

2)其他

如果乙公司认为将钱借给自然人A,担心本金风险,则可以要求A在甲公司的股权进行质押(据我了解,在昆山要办理这个质押手续是相当困难的。),或者要求甲公司对其股东A的借款行为进行担保。

3)法律依据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

法释(99)第3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已于1999年1月2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41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999年2月13日起施行。

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黑高法〔1998〕192号《关于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合同效力如何确认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但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无效:

(一)企业以借贷名义向职工非法集资;

(二)企业以借贷名义非法向社会集资;

(三)企业以借贷名义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

(四)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

借贷利率超过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4倍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法(民)发〔1991〕21号《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办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52条规定,只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才能认定合同无效: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三)方式三——增资

1、方式

乙公司作为新股东,为甲公司注入1500万。在土地性质变更成功后,再由A或者其他股东购买乙公司的股权,让乙拿着利息退出。

与此同时,如果A不想乙公司真正成为甲的股东,则可让乙公司单独出具一个承诺书给A,期限截至,A有权以约定的价格购买乙公司的股权。

2、分析

这种情况,适合甲公司的土地性质变更顺利,且销售前景光明双方均诚信的基础之上。一旦中间发生突发事由,甲公司经营前景暗淡,A无力购买乙公司的股权,则乙公司倒是很有可能陷入泥潭。

且,在甲公司的前景一片光明情况下,一旦A不诚信,A在购买股权时,可以不按照约定,要求扣除利息后,平价回购;因为,A只要把承诺书公开,则上述增资退股行为,完全可以认定为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行为,因此这个问题又回到常见借款方式的弊端中来了。

在甲公司的前景一片光明情况下,如果当初没有让乙公司单独出具承诺书,一旦乙公司不诚信,则上述增资行为,就可以被乙公司假戏真做,成为股东,享受甲公司的利润了。

因此,对甲公司前景的预测,到底是否出具承诺书或类似私下的文书,就需要考验双方预见能力和谈判能力了。

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苏州分所

江航标律师

篇7:企业之间借款合同效力

企业之间相互借贷,历来为我国法律和政策所禁止。但是,近年来,企业之间以各种形式相互借贷的情况仍然大量存在,因借贷纠纷引起诉讼的案件亦不在少数。

一、企业之间借贷的表现形式

企业之间借贷关系,是指企业法人之间或企业法人与非法人经济组织之间,由于一方向另一方给付一定数量的货币,并要求接受给付的一方在约定的期间内归还相同数量的货币,同时支付一定数量的利息或利润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本文所指的企业法人,不包括经国家批准有权经营金融业务的各种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

通常,企业之间借贷的表现形式是双方以协议形式直接确定借贷关系,协议内容把借款数额、利息、还款期限、违约责任等都加以明确。有的还设定了保证、抵押等担保条款,并有担保单位参与签订协议。企业之间借贷除了这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外,在审判实践中遇到的表现形式还有如下几种:

(一)以联营形式借贷。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这是联营的本质特征。但有的企业法人之间签订的联营协议,虽约定共同经营某一项目,协议却约定其中一方只负责出资,不参与具体经营活动,只负责在经营活动中监督资金使用情况。不论经营项目盈亏,出资方均按期收回本息,或按期收取固定利润。这是审判实践中常见的一种企业之间的借贷。

(二)以投资形式借贷。法律意义上的投资,是指投资者通过注入资金,成为被投资者的股东,并以投入的资金对被投资的企业法人承担经营风险和承担民事责任。但是,审判实践中见到有的投资合同,投资者并不对所投资的项目或对被投资的企业法人承担经营风险,也不以所投入的资金对

被投资法人承担民事责任,且对所投入的资金不按股权处理,只按债权处理,无论被投资项目盈或亏,均要按期收回本息或利润。这种投资关系,本质上是借贷关系。

(三)以融资租赁形式借贷。规范的融资租赁,是由有金融业务经营权的机构出资,向借贷人购买租赁物,出租给承租人使用,并按期收取租金,承租人只有在合同期满并付清租金之后,才取得租赁物的所有权。但审判实践中见到有的融资租赁合同,出租人并不具有金融业务经营权,其出资向借贷人购买租赁物后,在提供给承租人使用的同时,把租赁物的所有权也一并让给承租人,承租人只须承担一次性或分期付清租金的义务。这实质上也是借贷关系。

(四)以补偿贸易的形式借贷。有的补偿贸易合同,由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资金,另一方必须限期归还或分批归还本金,并无偿提供一部分货物作为利息或利润。有的还约定接受资金一方必须以优惠价向对方提供货物,对购销关系双方另行结算。这种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货币并要求对方归还货币的合同,在本质上仍是借贷合同。

此外,还有以买卖国库券,买卖企业债券或签订购销合同等形式借贷的。有的在签订买卖国库券、买卖企业债券合同后,卖方从对方取得货币,但并不把国库券、企业债券交给对方,或者根本没有国库券和企业债券。但到了合同约定的期限,卖方又以更高的价格把并不存在的国库券、企业债券从对方“买回”。这里,双方给付和收回的只有货币,并无其他标的物,因此这也是一种借贷。以购销合同的形式借贷的当事人双方中,“购方”向对方“预付货款”后,到了一定的期限,又向对方收回“货款”及利息或“违约金”,双方都不打算交付和接收所“购销”的货物,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所“购销”的货物。由此可见,双方实施的实际上也是一种借贷行为。

二、企业之间借贷关系的法律效力

货币借贷是一种金融业务,只能由国家指定的机构专营。当前,可以经营借贷业务的,有国家各专业银行、各地方银行、交通银行、城市及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经批准的外资银行、合资银行、金融信托投资机构。除此之外,各级财政部门可以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从事财政性借贷;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各种科学、教育基金会、各种社会发展基金会、各种福利基金会、教育基金会,可在经批准的基金会章程规定的范围内,有限度地开展借贷业务。上述所有金融机构和经批准的非金融机构开展借贷业务时,都应当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

企业之间的相互借贷之所以为法律所禁止,除了违反国家有关金融货币专营的规定外,还因为:第一,信贷杠杆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如果允许企业之间借贷,而人民银行又无法对这种借贷进行管理监督,信贷杠杆的宏观调控作用便会大为削弱。第二,资金市场的发展规模及资金这种特殊资源按市场规则的优化配置,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全局有极大关系。资金市场的主体历来都是银行,并且历来由国家通过制订和执行金融法规政策调控。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使资金脱离银行控制而形成“体外循环”,形成不受国家金融法规政策调控和不受人民银行监督管理的地下资金市场。其发展结果必然使资金市场规模失控,并且使资金不能按市场规则优化配置,这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育和有序运转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均衡发展十分不利。第三,无论是从事商品生产、商品流通的企业还是从事其他服务业的企业,他们制定企业章程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他们的营业范围时,不可能批准该企业可以从事借贷活动。因此,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也违反企业设立的宗旨和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规。

由此可见,企业之间相互借贷,由于其行为的违法性和后果的危害性,在一般情况下,所签订的合同应认定为无效合同,其借贷行为属无效行为。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也可不按无效处理。司法实践中,不按无效处理的有以下几种:一是有上下级关系的企业及有投资和被投资关系的企业之间的借贷。例如,集团总公司对集团成员企业之间的借贷,母公司对子公司之间的借贷。二是有联营、协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的借贷。例如,一方企业向为其加工生产零部件、半成品的另一方企业之间的借贷。三是依照合同协议有扶持与被扶持关系的大中型企业对小型企业之间的借贷。上述几种

借贷,应以帮助对方缓解资金困难为目的,出借资金的一方,也不应向对方收取高于银行同类借款利率的利息,并应当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

三、企业之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处理

对于企业之间的借贷纠纷,应当按照维护金融秩序原则、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处理。维护金融秩序原则是指对企业之间借贷关系的效力,应当按照国家有关金融信贷的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来认定,对这类纠纷的处理,应当有利于维护金融信贷专营的秩序,有利于国家对资金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引导企业正确使用资金。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对引起企业之间借贷合同无效的责任及引起纠纷的责任应当正确区分,对在合同履行期间产生的损失,主要是在合同被确认无效后,作为借贷标的物的资金被占用期间的损失,应当按过错责任来承担。公平原则是指在案件审理期间,应当公平地保护双方企业的合法权益,既要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使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有损失的一方得到合理弥补,又不应使任何一方从无效借贷中获得不应当得到的利益。

根据以上原则,企业之间借贷关系被确认无效后,对涉及的借贷本金、利息及损失可作如下处理:

(一)对借贷本金的处理。

借贷本金作为无效借贷合同的标的物,应当全额返还给出借方。除了借款人按破产程序清算的以外,即使借款人在使用借款时发生亏损,暂时缺少支付能力,也不能免除或部分免除其返还本金的责任。因为免除或部分免除借款人的返还责任,既于法无据,也不符合公平原则。发生亏损是借款人经营失策或使用借款不当引起的。借款人不应把自己的经营风险和经营过错转嫁给出借人。至于返还本金的期限,可根据借款人的支付能力合理确定。

(二)对借款利息和损失的处理。

在借贷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对合同中约定的利息和利润一般不予保护。但出借人在资金被占用期间,一般都有损失存在。损失的类型有:出借人从银行贷款后转借他人,需对银行承担利息及逾期还款的罚息;出借人把自有资金出借他人而被长期占用,自身经营所需资金依靠银行贷款,因此需要支付利息和罚息;出借人向私人或其它企业以相当于或高于银行的利率借款后又转借他人,因此而需要支付利息;出借人因借出的资金无法按时收回,因此而影响自身经营,减少企业收益,甚至产生亏损。对出借人的上述损失及借贷合同中约定的利息、利润,可区别不同情况处理。

1、借款人将借款用于合法经营时的处理。对借贷合同中约定的利息、利润不予支持,但借款人如果无偿使用资金亦有失公平。因此,不管出借人是否存在损失,借款人均应比照银行同类贷款的基准利率向出借人支付占用资金的补偿费。如果借款人所付的补偿费尚不足以弥补出借人对银行承担的利息及罚息,其差额部分可按双方责任分担。在一般情况下,出借人违反规定发放贷款,是主要的过错方,如果出借人以此谋求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的利益,则过错更甚,差额部分也可由出借方适当多承担一些。借款人使用所借资金通过合法经营如果有盈利,所得利益应归借款人。因为资金使用中经营风险由借款人承担,盈亏自然亦由借款人承受。

2、借款人将借款用于非法经营时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除其非法经营活动应由有关职能机关依法处理,或由人民法院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处罚外,还应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四条第(二)项的规定,对借贷合同中约定的利息或利润应予收缴,并对借款人处以相当银行利息的罚款。出借人在出借资金时,并不明知对方用于违法经营的,对出借人的损失,应由借款人相应承担一部分;出借人明知对方用于违法经营而仍然出借资金的,损失应由出借人自行承担。

3、对出借人其他损失的处理。出借人从私人借款或从其他企业借款后又转借他人,其前后两个借贷环节属违法。其基于前一非法借贷环节因支付利息等产生的损失,应由其自行承担,不应把该损失转嫁到后一借贷环节中来,因为其前一环节的利息是依法应当发生的。这同从银行贷款后又

篇8:企业之间借款合同效力

1.1 民间借贷之界定史

近年来,国内学者从金融学、民法学等不同角度出发致力于民间借贷的研究,但就其界定问题一直争议不断,其中又以民间借贷合同的主体界定争论为最盛,直至今年最新司法解释出台方才尘埃落定。概括而言,民间借贷系指贷款方为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在国内又称“民间投资”“地下金融”。

从早期的保守结论,到随着研究的深入达到现阶段的开放性认识,民间借贷合同的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对民间借贷的界定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在此期间按照时间的先后排序,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产生:第一种是“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不经国家金融行政主管机关批准或许可,依照约定进行资金借贷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在这种行为之中,贷款人将自己所有的货币借贷给借款人,借款人在约定期限届满时返还本金并支付相应的利息”,[1]此说将民间借贷的主体限定在自然人之间;第二种是“民间借贷是指出借人是自然人、借款人是自然人或者非金融机构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借贷”,[2]该说将民间借贷的主体由仅限于自然人之间扩大到了自然人与自然人或非金融机构之间;第三种是“民间借贷是指未经国家正规金融机构做中介,直接在民间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3]该说将民间借贷的主体扩充为除国家金融机构以外的一切主体。

上述前两种观点皆仍将民间借贷的分类限定在传统范围内,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新情况涌现,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而实践中无论是在主体上还是在形式上,突破民间借贷认定的年限都已然成为了必需。因此,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结合现实状况,宜采第三种广义说,将企业间借贷纳入到民间借贷的体系之中。

1.2 民间借贷合同之效力规定

直至2015年,依照我国现行法律规范的规定,只要双方当事人表达真实,自然人之间、自然人和法人之间以及自然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即构成合法的民间借贷;而企业之间的借贷则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禁止。但值得欣喜的是,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通过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终于对企业间借贷给予了附条件的“解禁”,迈出了为民间借贷合同“正名”的一大步。

2 企业间借贷合同的基本问题

根据《贷款通则》第61条“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变相借贷融资业务”的规定,以借贷行为的表现形式为分类标准,总体上可将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合同分为直接借贷合同与变相借贷合同两种。

在实践中,借贷双方常采用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实现借贷的目的,其中最为直接简便的方法便是订立借贷合同,即双方通过订立协议,明确双方的借贷关系,此为直接借贷合同。然而由上文归纳易知,在新司法解释出台之前,由于我国法律法规中关于企业间借贷合同效力的规定态度不明,企业间采用直接订立借贷合同的方式进行借贷存在着合同被判定无效的风险,故于实务中衍生出了许多非借款合同形式表现的变相借贷合同。

3 企业间借贷合同的效力分析

尽管企业间借贷合同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大量存在,但直至今年之前,绝大多数法院都选择判决该类合同无效。本文结合新司法解释,认为该类合同的有效认定既符合法理又符合现实的社会要求,应在法律上予以肯定。

3.1 企业间借贷合同有效的法理基础

契约自由是贯穿民法甚至是整个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是市民社会市民主体的行为规则的灵魂,也是人们培养自主管理和民主意识的必备土壤。[4]不仅如此,契约自由更是市场经济信奉的基本规则:当没必要限制自由时,就有必要不限制自由。但是契约自由不是绝对的,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我国法律规范对企业间借贷合同效力的限制便体现了国家从合同效力的角度干预契约自由。但对企业间借贷合同效力的限制与否定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必须要有比保障合同自由更重要的价值。它们既可能是公共政策的实现,也可能是来自司法自身的价值。

3.2 企业间借贷合同有效的现实需求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就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来看,企业能采用的融资方式通常包括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信托、基金以及民间借贷等。但看似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和丰富的融资渠道,却往往不向中小企业展开怀抱。

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贷款。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单纯以银行借款维持企业运作实属不易。首先,利率市场化趋势和银行发放贷款时对企业规模的要求,使得中小企业不仅不能从银行贷得优惠税率的贷款,甚至需要承受比大企业更高的贷款利率;其次,除了支付规定的利息,中小企业在取得贷款的过程中,往往付出较高的额外费用,这将进一步增加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最后,银企关系和无法提供担保也是制约中小企业从银行取得借贷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小企业与银行的关系较差且受资产的限制,往往无法提供满足银行贷款需要的担保。虽采取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也可实现融资,但资本门槛较高,中小企业更无法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在以上种种不利局面的衬托下,企业间借贷的优势就逐渐凸显了出来,甚至还成为了许多小微企业的融资首选。

4 企业间借贷制度的完善

4.1 放开企业间借贷的制度完善

新出台的司法解释在民间借贷的主体问题上面向企业予以了放开,亦仍在规定上作出了借贷须“为了生产经营的需要”这样的限制,这意味着如果正常企业以经常放贷为主要业务,则会在效力上得到否定性评价。而对于专门从事借贷业务的企业而言,由于其已具有商事借贷的特征,本文认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放贷制度,对专门从事借贷业务的企业从市场准入方面加以规范,例如,通过特别规定注册资金的方式来限定主体资格,注册资本的下限应高于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并且规定一次性足额缴纳注册资本,这样可以过滤掉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放贷人进入此风险行业。

4.2 放开企业间借贷后的配套制度跟进

在放开企业间借贷后,为了防止如转贷牟利等负面影响的产生,还应跟进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4.2.1 企业间借贷备案制度

建立企业间借贷信息披露制度,既可降低监管者的信息不对称,又可保护债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还可对企业自身产生有效的约束。对于登记的对象,本文认为可以引入小额豁免制度,即一定额度以下的企业间借贷可以自动免于登记,而对于大额的企业间借贷则实行强制备案登记,以便更好地起到监控放贷的作用。

4.2.2 企业借贷信用评估制度

优质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企业间借贷的良性运作。企业选择良好的对象作为借贷的相对方,可以降低本金和利息债的风险,从而敢于将闲置的自有资金予以出借,为其他企业解决一时的资金困难,进而将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活跃我国的民间借贷市场,成为我国实业发展的另一资金后盾。

参考文献

[1]戴建志.民间借贷法律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

[2]孙应征.借款合同法律原理与实证解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23.

[3]周素彦.民间借贷:理论、现实与制度重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5):123.

上一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程(C++语言描述)题解下一篇:直销员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