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好青年事迹.doc明

2024-05-26

乡村好青年事迹.doc明(精选6篇)

篇1:乡村好青年事迹.doc明

张道明:乐做好事的乡村青年

他是一名参加了七个爱心协会、组织的最美志愿者,也是一名捐献骨髓志愿者,而今他正在准备捐献遗体事宜。他集临沂“最美慈善人”、临沂市优秀青年志愿者、“沂蒙爱心使者”等光环融一身;

他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推拿师,利用自己的专长,免费教会了600多名残疾人学习按摩,走上自谋成才之路。

他叫张道明,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明康推拿店的主人。

血液里流淌着爱心的基因

张道明第一次献爱心是在2004年,那时的只有19岁的他在医学院校里读书。在学校里第一次参加献血活动开始,张道明就成了临沂有名的“献血大王”。10年来,张道明累计献血20余次,血量达10000多毫升。其实,他从小就怕打针,有轻微晕血,但想到自己的血能救命,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第一次就献出400毫升。从那时起,张道明每年都参加献血活动,现在每年献两次,每次400毫升,因为这份坚持,前些日子,他还获得“临沂无偿献血奉献奖”的荣誉称号。

在献血的过程中,他听说捐献血小板也能救人生命,他开始准备捐献血小板。可捐献血小板对身体素质要求高,张道明连续4次想捐献都没有通过,这让他心里很遗憾。

但他没有放弃,直到今年6月份的一次验血,张道明得知,现在他的身体状况可以捐献血小板了,他喜出望外地参加了捐献。他说,以后,只要是条件允许,他还要再捐献血小板,因为,捐献血小板恢复快,一个月就能捐一次,比献血捐的多,他想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更多的人。后来,他又成为捐献骨髓志愿者,血样被录入到中华骨髓库,他说,只要有配型成功的,他会毫不犹豫地捐献骨髓,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目前,他又开始捐献血小板。

门店里传递着浓浓的关爱

上帝总是眷顾富有爱心的人。2006年,张道明在白沙埠镇驻地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推拿门店,随着事业的发展,他的“爱心推拿队”也相继宣告成立并逐渐壮大。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成立推拿室的这几年,他利用自己的专长,免费教会600多名残疾人学习推拿,很多人学习到了一技之长,已经开了自己的推拿室,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他说,他愿意用自己的力量为别人做一点事,无论大小,都能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快乐。

在白沙埠,张道明开的“明康推拿”很有名气。因为,这里不光是环卫工人的“爱心驿站”,还是“爱心候车室”,更是“爱心推拿队”的大本营。

看着门前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很是辛苦,特别是夏天,天气又热,他就想让他们进店歇歇脚、喝口水,冬天也可以进店暖和一会,中午还可以帮他们热热所带的午饭。

而成立爱心候车室,是因为他的推拿室离59路公交站牌很近,冬天的时候,看着一些市民冻得直跺脚,他就萌发了让等车的市民进店暖和一会儿的想法。

知情的群众说,明康推拿按摩的是躯体,传递的是爱心,弘扬的是正能量。作为“爱心推拿队”的队长,张道明经常带领员工到社区、敬老院为老人服务,到福利院去帮助老人和孩子,到山区为贫困儿童捐资助教。迄今为止,张道明也记不清做了多少件好事,献了多少次爱心。几年来,张道明带领他的志愿者团队,共成功救助了500多名贫困学生。这些学生遍及三区九县200个乡镇、400多个村庄、600多个家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学生在他和其他志愿者的帮助下不仅学有所成,而且也走上了捐资助学的道路。每当得知受助学生的好消息,每当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团体提出要提供捐助时,张道明就感到无比地满足与自豪。

张道明说,自己最高兴的事,是听到他的徒弟打来电话说自己已经开了一家按摩推拿店,这时的张道明会感觉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今的张道明,每天晚上都会登上QQ,看看临沂市盲人就业群里面的动态。“群里一般都是盲人朋友,他们有很多想学习技术,或者是找工作的。我就主动去联系他们,看看他们是不是想学习推拿,如果有愿意的我就会免费教他们,等他们学会之后,我还会推荐他们去同行那里就业或者是帮助他们开店。”

“做好事,不能要求回报,要知道帮助别人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这是张道明常说的一句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道德立身,淡泊明志。衷心祝愿张道明和他的“爱心推拿队”在慈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篇2:乡村好青年事迹.doc明

篇一:凤台县十大乡村好青年>事迹材料

——记90后大学生刘骜的创业梦

一个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放弃在城里稳定的工作,回到家乡创业。在很多人看来,这种举动似乎不可理解,但他却无怨无悔的选择了这条路。他就是刘骜。

刘骜,男,1990年出生,凤台城关镇人,现为凤台群顺路桥公司股东之一。他的创业,帮扶了当地57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其中有17名为共青团员,为我县全民创业特别是青年创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最初的心愿:捧上 “铁饭碗”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绚丽多彩,而多彩的生命是一个用艰辛和磨难来点染的过程。

现年24岁的刘骜,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小伙子,而且他敢闯敢干,大胆创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他从迈进学门的那一天起,小小的心灵就怀揣着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人生梦想,那就是要好好上学,考上大学,跳出家乡,捧上 “铁饭碗”, 光耀门楣。

2012年,在杭州学习工程管理的他,暑假期间回乡到父亲公司打工,作为一个还未步出校园的他,随着接触的外面世界时间慢慢增多,看着外面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一波高过一波青年创业浪潮,让他敏感地意识到,象他这样农村青年只有掌握更多知识,学会一身本领,才是立身之本。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想要在公司要干出一番事业,谈何容易。然而他凭借一颗永不言弃的心,一直寻觅着属于自己的舞台。当时,还未走出象牙塔的刘骜,在杭州学习期间父亲曾经想托关系、找熟人帮他在大城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小小年纪的他不甘心那样按部就班的生活,怀惴着一个梦想,一颗狂野年轻的心,回到了家乡。

崭新的梦想:当个“小老板”

看来,“大城市”并不能“留”住刘骜那颗年轻奔放的心。在遐想之余,刘骜思索着自己的创业梦。

诚如一句名言,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凭着在学习期间所学的知识兼平时悉心钻研掌握的专业技术,还有农村孩子一贯吃苦耐劳、踏实勤奋的品格,刘骜很快就从众多的“打工仔”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公司大部分工人的认可,打工期间不仅丰富他的人生阅历,更开阔了他的视野,他拚命努力自已创实业的干劲,他在心里也萌生了一个新的梦想,想自已也能当一个“小老板”,作自已事业的主人。

心随梦动。为着这个愿望,在此后打工期间,他除了认真的搞好自已岗位工作外,还谦虚地向那些经营管理方面的行家学习管理经验,并留意市场行业动态,结合自身的专长考虑,最终他心中认定了路桥工程管理这个富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他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必定有着无限广阔的市场前景。

创业艰辛磨练意志,奉献爱心彰显品质。面对今后的人生,小小年纪的刘骜表示,我将继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凤台建设注入活力,为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二:凤台县十大乡村好青年事迹材料

追求超越自我 锤炼青春年华

尊敬的领导和朋友们,我叫李全丽,现年30岁,来自凤台县刘集乡高潮社区,现在凤台县中燃公司工作,在社区领导的关爱下,我带着一腔热血,满怀着理想,希望和抱负努力争取在不久的将来把社区的团支部工作引入一个有声有色,团结有力的工作状态中,不断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做一名时代的带头人,使社区团员青年工作与其它各方面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和社会保障。

一、自我学习锻炼,掌握业务知识

高潮社区是刘集乡乃至全县基础条件和班子建设都比较完善的社区之一。近年来的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社区环境和居民素质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变。因此,搞好社区共青团工作,培养一批先进的社区青年,为党和国家输送积极分子和优秀的人才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目前尤为重要的任务,我是社区的团员,肯定需要一个阶段的学习,才能当好他们的带头人,于是我首先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

1、每个星期六为专题读书、学习日,学习党章,共青团章程等纲领性文件,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

2、借鉴自己经验入户与团员青年谈心交流,吸取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

3、主动向村、社区优秀老干部请教,以他们为榜样来比对,寻找自身的不足,从而加以改正提高。

4、虚心向团委领导和业内同行切磋,讨论学习,不断地掌握基层工作方法。

5、认真阅览有关书籍、报刊、解读、剖析有关政策,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开展有益的学习竞赛,不断地提高自信心和办事能力。

二、工作思想和工作完成情况

作为一名高潮社区共青团的成员,我始终心存一条信念,那就是对党的忠诚,对团的敬仰,心系一条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青团工作奉献自我,心系一条戒律:处处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廉洁奉公、一身正气,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无悔,积极推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和五好家庭创建,培养一批优秀青年争当楷模,胸襟宽阔,放眼未来,积极带动共青团组织配合社区两委班子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用实际行动践行科学社会发展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刻不忘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和团结。几年来,从不因为其它工作而忽视团建工作,不忘己责,按时参加团委组织的各项会议活动,积极执行大会决议。虽然我的职位不高,但责任却十分重大,关系到为党组织和社会输送有用人才,培养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青年生力军,我就组织召开了一次“社区团员青年、妇女、儿童”工作座谈会,主动向大家发布心声:我们不仅自己要率先垂范,更要从实际出发,从点滴做起,为民多办事、办实事。“火车跑的快,全靠头来带”,通过组织各项有意义的会议、宣传及文体活动,不仅使大家都能认识到自己的光荣职责,明确工作义务,也更近一步地贴近了群众,融洽了干群关系。几年来,社区团组织累计召开专题业务>培训会十二次,组织团员到本村食用菌基地,农业示范区和县农广校学习观摩八次,组织再就业培训三次。他们通过专业技术学习和国家阳光工程培训考核,近70名成员获得了各项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合格率达95%以上,现在分布在社会各个工作岗位,有些并作出突出贡献,他们不断地用双手和青春投入到国家建设的热潮中。

三、先进事例精彩纷呈,社区面貌日益更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断努力创造下,社区团组织工作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来过我们社区的人不难发现。现在的高潮,宽敞的马路,别致的农庄,碧绿的田野,整洁的村落,不仅有胜似城里的自然景观和人居条件,而且各种振奋人心的先进事例和佳话接连不断,社区青年杨成方、陈丹丹、李存群、王锦锦等20余户率先加入了“美丽家园 从家开始”的创建活动,带头把自己的家庭保持整洁得体,装扮的像花园一样,还时常清洁社区公益路面、活动广场,参加集体植树栽花种草活动、文明讲话做事,不赌博、不沾不良习气,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广场舞,锣鼓队等有益健康活动,这些家庭均被评为五好文明之家,并受到县团委、妇联的表彰,劳动楷模苏齐秀、王来福、田萍、李根、李新华等通过学习创新,创办有效经营模式,分别在食用菌种植建筑材料、知名餐饮、家具制造、商业批发等各个领域不断地发挥释放自身的才能,努力地为社会创造财富,他们既成为了青年致富能手,也为带动社会整体效应做出了贡献,近年来,社区党、团组织焕发出充沛的工作力和凝聚力,通过共同建设美好乡村,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紧紧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遇,排除千难万阻,历尽日夜辛劳,现在终于换来了一个更加美好的社区主义新农村。

我们的目标只有更高,我们的奉献永无止境,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乡党委政府和社区党组织的周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不断地刷新自我,勇于担当,刻苦磨练,追求完美,立足基层工作,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为实现“追求超越自我,锤炼青春年华”的理想和争取宏伟远大的目标而奋斗。

篇三:凤台县乡村好青年侯候选人事迹材料

苏传刚,男,汉族,出生于1980年,凤台县杨村乡人,现在凤台县丁集乡担任党委副书记、乡长。无论当年从凤台县经济开发区选调到市直机关,还是从市直机关选调到乡村工作,苏传刚始终服从组织安排,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彰显出了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他说,我出身凤台农村,生长、成长在凤台农村,不管什么时候,都忘记不了自己是农村人,应该为农村尤其是凤台农村的发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积极响应组织召唤,多岗位学习。

2002年安徽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后,苏传刚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响应当时凤台县吸纳高层次专业人才回乡的政策,到当时还处于筹建阶段的凤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工作。5年的实践,他充分发挥专业知识融入到开发区的招商和建设工作中,为凤台开发区的起步、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5年的学习,他在火热的开发区实践中汲取了丰富的基层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起的六年半时间,经过组织选调到市政协机关工作后,苏传刚同志虚心向领导、同志学习,适应学习机关工作,培养锻炼了较为严谨的工作作风。期间2010年5月到2012年5月,他作为淮南市第四批选派干部到凤台县杨村乡彭庄村挂职担任党总支第一书记。挂职期间,他连续两年考核优秀,他以沈浩为榜样,为村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00余万元;为村建章立制,村级组织得到加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初步建立。当年挂职工作的村,现在提到他还念念不忘。

2013年8月,他积极响应市委组织部干部上下交流的号召,报名参加从市直机关到乡镇任职的选拔。12月到凤台县丁集乡任职后,他深入到村走访,较快的熟悉了情况,融入了工作。2014年伊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城乡文明创建和“三线四边”环境整治、秸秆禁烧、换届选举等工作接踵而来,他既合理调度,又亲力亲为,各项工作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肯定。在乡人代会选举的时候,他说,对凤台割舍不断的感情让他放弃离市区较近的地方,再次选择回到凤台工作。如今,踏实亲民的作风,务实进取的精神,实实在在的工作,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不负满票的当选,也对得起自己的选择。

积极承担家庭责任,全身心付出。

对家,他有着不尽的愧疚。1998年大学期间母亲癌症第一次手术,2009年去世,一生操劳却没有享过一天的福。母亲去世后,年逾六旬的父亲一个人在亲戚凤台的企业里做门卫。选择回到凤台工作,也隐隐有这个感情因素吧。父亲就在位于凤台四岔路的企业里,这让他闲暇的时候能够经常去看看老人家。有时候买点吃的,有时候买衣服和鞋子,父亲的手机坏了,他就去买个老人手机送去。父亲年纪大了,想在老家有个归宿,他>克服困难,凑钱在老家新农村给老人买了两间房子。他说,儿女对父母最好的报答,也是踏踏实实做点实事,都是心连心的人,有必要说很多吗?

从凤台到市里工作,他带着妻子在淮南找工作。从市直机关到凤台工作后,他带着妻子、女儿,在凤台县城租房居住、工作和上学。虽然没有什么太多言语,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不放心家人独自照顾生活、独自照顾孩子。这种责任,一定程度上依然源于愧疚。在彭庄村挂职的时候,由于路途遥远,经常吃住在村,对家照顾很少。他在那时写下了“曾经以为,自己还算坚强,能够承受选派工作的全部;曾经以为,自己选择家乡,能够承受对家离别的歉疚”的感念。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真性情投入。

以对小家的情感投入对大家的工作,是他工作中的真我体现。双休日,他总是至少挑一天到乡里、村里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以至于有的村干部说,苏乡长星期六来值班的行动感染了我们,我们村里也没有星期

六、星期天了。不过他却说,是村干部们真正没有星期

六、星期天,因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工作。塌陷区群众的安置是丁集乡最大的民生。群众农田的补偿、村庄堤坝的加固、学校沉陷的处理等等他都到现场查看,尤其每一次下大雨的时候,他总要到小宋庄的保村圩上去看看。耿王村吴大妈是烈士遗属,了解到她家的房子危旧,他立即着手拨钱安排村里帮助修建。宋塘村的丁大妈家境贫困且重病住院,他毫不犹豫地给予民政资金的救助。到乡镇工作虽然时间短,但诸如此类的扶危救困的事情不在少数。在他的心里,真正到乡镇工作才真正接触到群众,了解到群众,也才能真正为他们解决具体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群众路线。

篇3:“乡村好青年”李达长

2009年7月份,李达长从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到贵阳一个建筑公司工作,拿着十多万的年薪。每次回家,李达长看到家乡耕地抛荒现象越来越严重,童年记忆中“一片绿油油的稻田”难觅踪影时,他就有回家乡大干一场的想法。终于,在当了多年乡农技员的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2012年3月,带着对家乡土地的热爱,李达长毅然决定回归家乡,“卷起裤脚”准备种田。妻子李蓉辉开始很不愿意丈夫放下“金领”工作,整天去和泥巴打交道,耐不住李达长的极力劝说,和丈夫远离都市,一起回了家。说干就干!回到家乡后,李达长立即组织了5名股东,投资118万元成立了三甲乡强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代耕、代育、代管、代插、代收以及包产包收”模式一经推出,立即得到了本村以及周边落马江、阳硐、柳坪等10余个村的认可和支持。所谓包产包收,就是入社农民每亩交400元到合作社,合作社包入社农民每亩收稻谷400公斤,双方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无论村民以“五代”还是“全包”方式入社,每亩纯收益都能达到700元以上。这样的好事让许多村民争相入社,合作社规模迅速扩大,种植面积由2013年的1300亩一下子增加到2014年的2200亩,入社村民稳定受益。合作社凭借科学技术,以及走农业机械化的路子,实现了收益20多万元。

李达长是湖南省涟源市的新型职业农民,担任涟源市强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合作社骨干成员全部参加了涟源市农广分校2014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其生产基地2014年被涟源市农广分校、涟源市农科教中心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双季稻示范生产实习实训基地。目前,作为涟源市新生代新型职业农民,李达长创建的代耕、代育、代插、代管、代收,包亩产400公斤的“五代一包”运作模式,不仅为入社村民提高了农田收益,又解决了农田抛荒难题,这得到了群众的赞扬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14年,涟源市农业局特别为此召开现场会,将该模式向各地推广。基于李达长的创业精神和业绩,2014年湖南省农业委员会认定李达长为省级科技示范户,颁发了“科技示范户”匾牌。不仅如此,2014年11月,共青团湖南省委还授予了他湖南省首届“乡村好青年”荣誉称号,成为娄底市唯一获此殊荣的青年。

李达长的合作社成立3年了,夫妻俩在3年的摸索实践中,都成了种田好手。“还是国家的政策好,让我感觉扎根家乡,扎根农村一样有奔头”。和煦的阳光下,李达长年轻的脸庞上写满了自信,写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湖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涟源市分校

篇4:乡村道德好青年事迹材料

还未走进端金村村委会办公室,就已经听到清脆的笑声,只见一个戴着一副边框眼镜,衣着端庄的年轻女子,正在开导一位与儿媳妇产生家庭纠纷的大妈,她就是赖君,说说笑笑中,大妈也就释然了,也露出了满脸的笑容。赖君说:“第一天到村上上班还不知道怎么和老百姓打交道,工作几年后才发现老百姓是最好相处的,现在是隔三差五就有群众找我款白。”

俨然,农村基层工作,已经让年轻的赖君褪去了出大学校门时的稚气,通过基层工作的磨砺,她多了份干练、责任和担当。

与爱人结婚组成了小家庭,小家刚成立,爱人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在宁洱县打工。扎根农村基层建设的赖君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照顾父母、孩子,经常晚上12点还在做家务,更别提工作忙加班的时候了。但她从未抱怨过,因为她深知想让群众对你满意,就要做好他们的贴心人。赖君时时用自己的行动来做表率。工作中,她认真配合好村主任的一切日常事务工作,充分发挥了自己大学生的优势,用踏实的工作态度取得了村干部们的支持和重视,很多好的想法和建议都被采纳实施;生活中,她细心的关心村民们的困难琐事,尽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真正使自己融入到村里,把自己当成村里的一份子,和村民们慢慢建立了互信关系。她时常提醒大家要随手关好门,要照看好自己的孩子,提高警惕;在环境上,看到有垃圾她都会主动拾起,对在乱丢乱画的百姓,她都会善意提醒要保护环境;在遇到老百姓家漏水、太阳能坏了她都会主动帮忙解决;遇到邻里纠纷大家也会第一个想到她,请她去调解矛盾,赖君认为既然大家看的起她、相信她的公正,她无论如何都会尽全力去帮助调解。几年来她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近百余次。

篇5:乡村道德好青年事迹材料

加强制度、文字规范,当好档案“管理员”。到村工作以来,他对全村的基本情况,包括全村土地面积、人口、党员、村组干部、劳力以及外出务工人员、享受低保人数、贫困户等都基本掌握。通过搜集、深入小组,仔细调查掌握全村的第一手资料,为能更好的为村开展工作提供依据,并使村台账、村情村务实现了规范化、电子化管理。

宣传上级政策,争当群众“宣传员”。作为一名年轻党员,虽然党龄不高,但在他的心里有一种信念:争当群众的贴心人,当好群众的宣传员。他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学xxx省、市、县、镇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相关文件精神,同时利用村组干部会议的机会主动搜集资料,向村组干部们传达“中央八项规定”、“8433”升级版的孟连经验、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等,及时将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以及有关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到农户,积极为村民们解答疑难困惑。

协助村组干部,积极为村民调处纠纷。农村是土地纠纷、邻里纠纷易发多发的区域,他来村工作以来协助村组干部解决各类纠纷近7起,都已成功化解。面对复杂的农户矛盾纠纷问题,他向村干部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他认识到:在农村调解纠纷不能光讲政策和法律,还要结合道德、村规民约以及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同时还要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方法,用一颗公平正义的心对待每一位村民。矛盾纠纷应该尽最大努力化解在基层,让上一级政府有更多的时间研究磨黑改革发展的大计。构筑和谐,每一位基层的优秀“调解员”功不可没。

爱岗敬业,少抱怨,多做事,争当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到村后,他为全村146人办理农村低保的各项手续,包括代农户撰写申请书,填写入户调查表及申请审批表等;完成1523人新农合的收缴工作,为1523人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投保工作;收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676人的保险费,为676人办理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投保工作;他和村委会工作人员积极开展畜禽预防工作,共注射猪疫苗2700头,注射牛疫苗165头,完成能繁母猪保险678头,完成农转城工作任务数95人,完成率达100%。以一个“勤务员”的标准,真正的把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及时准确的落到实处。

结合实际,探索江西村发展思路,争当新农村“建设员”。江西村地处磨黑镇东北面,距镇政府40公里,距宁洱县城73公里,交通较为不便,市场经济不够活跃、人才欠缺,发展后劲不足,村容村貌的改观更大程度依靠国家政策。在江西村开展的农村危房改造中,他和村“两委”班子认真研究分析,做好入户调查,征求群众意见,同时他主动帮助贫困危房户做好申请书的撰写、申请表格的填写、图片资料的采集、农户信息资料的复印,以及电脑录档等工作,全面完成危房改造项目工程建设123户,其中重建户5户,扶持农村太阳能热水器建设项目30户,做好相关材料收集工作,解决改善了村民卫生条件,完成农业经济种植扁豆110亩、无筋豆30亩,以及帮助村民在团墩小组示范种植生态海船1500棵,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真正为困难的群众办实事,让江西村村民过得更好,使村容村貌有了更大的改观。群众利益无小事,从到村里的那一天开始,为村民办实事、谋利益,成为村民的贴心人就成为他工作的最高目标。

篇6:乡村道德好青年事迹材料

“当好村上的管理员”。到曼见村工作的三年时间里,他对村土地面积、人口、党员、村组干部、劳力以及外出务工人员、享受低保人数、致富户、贫困户等都基本掌握。通过搜集调查掌握全村的第一手资料,为村务决策提供依据。并使村情村务实现了规范化、电子化管理。

“当好村上的宣传员”。作为一名党员,在他的心里有一种信念:争当群众的贴心人,当好群众的宣传员。他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学xxx省、市、县、乡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相关文件精神,同时利用村组干会议的机会主动搜集资料向村组干部们传达“中央八项规定”、“8433”升级版的孟连经验、“插甸”经验等,及时将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以及有关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到各家各户,把自己学习的所想所悟所感主动与党员和村民们分享。

“当好村上的调解员”。农村是土地纠纷、邻里纠纷易发多发的区域,他来村工作以来协助村组干部解决各类纠纷近40起,成功化解16余期。面对复杂的农户矛盾纠纷问题,他向老干部和老党员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总的可以归纳为一句话“一根烟,一杯酒,一份真情。”在农村调解纠纷不能光讲政策和法律,还要结合道德、村规民约以及尊重当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同时还要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方法,用一颗公平正义的心对待每一位村民。矛盾纠纷应该尽最大努力化解在基层,让上一级政府有更多的时间研究磨黑镇改革发展的大计。

“当好村上的勤务员”。到村后,他为全村196人办理农村低保的各项手续,包括代农户撰写申请书,申请表格信息的填写等;完成2098人新农合的收缴工作,收缴资金合计125880元,为2098人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投保工作;收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697人的保险费,收缴资金合计94200元,为697人办理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投保工作;他和村委会工作人员发放猪圈改造补贴资金合计176000元,发放养猪猪仔补贴资金合计15200元。以一个“勤务员”的标准,真正的把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及时准确的落到实处。

“争当新农村建设员”。曼见村是一个山区半山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市场经济不够活跃、人才欠缺,发展后劲不足,村容村貌的改观更大程度依靠国家政策。在曼见村开展的农村危房改造中,他和村“两委”班子认真研究分析,做好入户调查,征求群众意见,同时他主动帮助贫困危房户做好申请书的撰写、申请表格的填写、图片资料的采集、农户信息资料的复印等工作。真为正有困难的群众办实事,让曼见百姓过得更好,村容村貌有了更大的改观。面对20曼见村烤烟种植面积难于落实完成的困境,他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不断向玉溪方向的同学朋友咨询烤烟种植的种植技术和收益情况,分别到3个村民小组做宣传动员,跟村民讲实情道真话,让村民们明白烤烟种植的可观经济收益。从到村里的那一刻开始,为村民办实事、谋利益就成为他工作的最高目标。

上一篇:冬日夏景作文400字下一篇:行政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