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环境下高职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优化

2024-07-31

信息环境下高职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优化(通用7篇)

篇1:信息环境下高职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优化

信息环境下高职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优化

陈 刚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 太仓,215411)

摘 要:阐述了信息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采访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优化传统采购方式,增加多样化采访手段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信息环境;高职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 中图分类号:G253.1

文献标志码:B

“在最适当的时机、将最合适的图书、提供给最合适的读者”是所有图书馆的目标,而如何运用多种采访方式来尽力实现这一目标则是所有采访馆员的职责[1]。文献采访工作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源头,其不仅关系到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更与高校的教学工作、科研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各高职图书馆基本都实现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因此,如何做好信息环境下的文献采访工作,更好的为学校的教科研服务,已成为高职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重要课题。高职图书馆文献采访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对文献采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多刚由中专或成人高校合并、升格而成,馆藏基础薄弱,读者需求与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献资源的入藏速度与学校的建设步伐不相协调。高职图书馆普遍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1馆藏基础薄弱

大多合并后的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招生数量及学科设置上的变化很大,图书馆原有的藏书难以满足师生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1.2人员不足

高职图书馆在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不如本科院校,学院给予图书馆的编制名额有限,很难再争取到额外的名额,高职图书馆采编部人员少则只有1~2人,大多在3~5人之间。

1.3经费紧张

高职院校主要是面向地方,培养区域性技术型人才,所设专业会根据地方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加和调整,经费的使用主要偏重于学院的教科研服务以及实验、实训器材的购买和维护,给予图书馆的经费比较有限。

[2]2 高职图书馆传统文献采访方式的利弊

由于高职图书馆面临以上几种主要问题,多数高职馆文献采访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是采用传统的招投标方式,确定一家或几家中标书商共同合作进行图书采购,通过订单采购和现场采购这两种方式来完成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工作。近年来,随着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好多书商都具备了图书加工能力,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来减轻自己的压力。因此,这两种采购方式比较适合人员不足、经费紧张的高职图书馆。

2.1 订单采购的利弊

图书馆收到书商的征订单后,经过采访人员以及系部专业教师的挑选,确定需要购买的图书,然后由采编部查重、整理、发送订单,这种采购方式也称为普通订购。

这种采购方式的优点是:①经费的使用易于控制。可根据订购图书清单计算总价,且书到付款,没有财务风险;②工作量容易掌握。从收到图书征订单直到发出订单,整个工作程序均为采访人员所掌握,每天工作量差不多,不致有忙乱现象发生。

但是,这种采购方式缺点也是明显的:①程序复杂导致图书到馆周期太长、图书未到率高。由于在收到征订单后要经过选书、复本控制、查重、预算控制等程序才能制作订单,然后向书商订购,再加上代理商处理订单及寄送图书的时间,致使有时收到图书需要数月之久。由于采访周期较长,致使有时书商的库存已经断货,图书未到率比较高。②图书内容难以掌握。书商的征订单上信息不够全面,对文献内容介绍极为简单,缺少必要信息,不能反映一本书的真实面貌,采访人员凭此选书易造成失误。③新书出版信息较难收集。读者推荐或采访人员通过其他途径发现好书时,该书往往已经出版一段时间,再等图书馆发出订单订购,有时已无库存或绝版,致使图书采购不到,读者无法利用。

2.2现场采购的利弊

有时图书馆组织系部专业教师去书商的书市、仓库进行现场采购。

这种采购方式的优点是采访人员可直接接触新书, 评判图书的质量和大概内容,避免了只凭书目的摘要盲目挑书的缺陷, 并且保证了图书到货率和到书的及时性, 避免了浪费工时的现象。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一些时效性较强的图书,如计算机图书等的采购。

现场采购也有其缺点,比如查重不方便,会导致不必要的重复采购。现场采购的查重一般是用采集器或笔记本电脑。近年来,一般使用采集器进行记录与查重,但是数据采集器的内存较小,只能选择ISBN与订购数量二个字段,而不能输入书名和作者等字段。而且目前国内的ISBN较混乱,常有一个ISBN号用于多种图书的现象,会对查重的准确性有影响[4]。使用笔记本电脑进行查重,虽然可以利用图书馆的采访数据和编目数据资源,将现场采购中与本馆重复的图书剔除,最大限度地避免图书重复购入,但受制于时间限制,若干专家选书一个人查重判断,无法及时完成任务。

对于高职图书馆来说,现场采购不适合密集进行,毕竟人力、财力有限,只能用于对订单采购的补充和完善,每年组织1~2次现场采购即可。[3] 优化传统采购方式,增加多样化采访手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读者已日益不满足于图书馆有什么看什么的状况,而是根据自身的教学、科研和生产需要,纷纷向图书馆提出各自的信息需求,并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文献[5]。仅仅依靠传统的采访手段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读者需求,高职图书馆必须优化传统采购方式,增加多样化的采访手段,不断提高文献采访水平。

3.1 优化传统采购方式

高职图书馆既然需要书商的图书加工能力,但书商又不能满足图书馆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因此,必须优化传统采购方式,缩短采访周期,增加信息收集面。

3.1.1优化征订单,减少选书时间。

书商发来的征订单一般都是他们的库存或者最近新到的全部书目,而高职图书馆文献采访主要还是以专业书为主,采访人员首先要花费一定时间剔除一些不符合要求的书目,因此,采访人员可以根据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学院的学科设置、读者的服务要求,设置主题词与非主题参数,制定出一份购书纲目,然后由书商根据纲目将筛选后的征订单发送给图书馆,既节省了采访人员的时间,又方便选书。

3.1.2更新观念,提高采访人员的信息意识[6]。

随着信息网络,计算机技术在高职图书馆的应用和普及,因特网上存在着海量的信息资源,采访人员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新出版图书及将要出版的图书信息,选择参考价值较高的、有购买价值的新书。

3.1.3关注互联网读书频道,通过网络倾听读者的声音。

除了专业书外,适当的非专业书也需要购买,而高职图书馆经费紧张,本来图书采购经费就稀少,能够用于非专业书的经费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对于非专业书的采购,采访人员应该注重质量,只求精,不求多,经常关注各大网站读书频道如新浪网、凤凰网、豆瓣网或网上书店如卓越网、当当网等等,以及各类文学奖项作品如茅盾文学奖、文津图书奖等等。采访人员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很轻松的获得各类畅销书、新书、好书的信息,根据本馆图书收藏的情况,按计划适当地购买,既减少了采访工作量,又提高了采访效率和采访质量。

3.2 增加多样化采访手段是对传统采购方式的有效补充和完善。

3.2.1 图书配送 图书馆可以和当地的新华书店签订一项图书配送合约,由新华书店将近期出版的新书根据图书馆的要求选配送至图书馆的图书阅览室,在一定时间内比如7天,供读者免费阅览。新书不进行任何加工,为防新书在翻阅过程中有损坏或污迹,图书馆可以把新书用包书皮包好保护起来,同时在每本新书中附上一张意见单,读者阅读之后需要写上心得,这本书值不值得购买等信息,最后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根据读者的反馈信息挑出需要购买的图书清单,交给新华书店按复本量配送到图书馆,不需要的图书由新华书店带回。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直接了解读者需求,大大提高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基本上全程由新华书店负责调控,节省图书馆的人力。缺点是被读者无意污损的图书需要图书馆自己拿下。

3.2.2 网上订购

网上订购是指图书馆采访人员利用联机计算机下载、查阅、检索网上的书目文献信息,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网上完成收集、整理、订购、支付的过程[7]。

网上订购相对于传统采购具有很多优势:①网上订购方式比较随意,适应性强。既可以选购少量或特定的几本图书,也可以批量采购图书。②缩短了文献采访的周期。采访人员只要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就可以实现选书、查重和订单发送,大大缩短了处理订单的周期,简化了采访工作流程,加快了文献到馆速度,提高了采访工作效率。③扩大了图书采购的渠道。传统的图书采购渠道单一,很难收集齐地方版的图书信息。而开展得好的网上书店,如北京人天书店的《人天书目报》就广泛地收集了各地的地方版的书目信息如南海出版社、学苑出版社、同心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长征出版社等等全国580多家的出版社的新书信息,提供全年采访种数9万余条,覆盖全国全年新书出版量的90%左右。采购人员可以选择

一、两家开展得好的网上书店作为自己的代理商,便能收集到全国大部分的新出版的图书信息。

网上订购还具有节省图书采购经费、有利于读者参与图书采购等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电子商务越来越成熟化、平民化,网上订购将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采访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新模式。结束语

总之,信息环境下的高职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既面临着压力和挑战,又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图书馆采访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解放思想,紧跟时代步伐,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文献采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洪军.国外图书馆图书订购方式比较[J].图书馆建设,2005(3):43-45.[2] 周延风.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9):71-73.[3] 谷卫华,王瑞亨.谈高校图书馆图书现场采购模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1):70-71.[4] 牛振恒.图书现场采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践研究,2007,31(6):794-796.[5] 王晓君,余露.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采访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7):39-40.[6] 吕兰英.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如何做好图书采访工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4):176-177.[7] 稂丽萍.网上采购对传统图书采购方式的冲击[J].图书馆学研究,2004(3):49-51.[作者简介]陈刚,男,1982年11月生,06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图书馆专业(本科),助理馆员,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省太仓市科教新城济南路1号,215411。

Optimize the Literature Acquisitio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in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CHEN Gang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existing problem of Literature Acquisitio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in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several measures of optimize conventional procurement method, and to increase diversified procurement method.KEYWORDS: information environment;librar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literature acquisitioning

篇2:信息环境下高职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优化

论高校图书馆面向学科建设的文献信息资源采访机制

分析了目前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采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面向学科建设的.文献信息资源采访机制的策略.

作 者:孙炜 张长安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图书馆,保定,071002刊 名:情报探索英文刊名:INFORMATION RESEARCH年,卷(期):2010“”(7)分类号:G253.1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学科建设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采访机制

篇3:信息环境下高职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优化

一、有的放矢, 认真做好“采”与“访”的工作

狭义的采访是指为建立图书馆馆藏而进行的“收而有之”的工作;广义的采访是指有关图书馆方面为建立馆藏所做的调研、觅求、拣选与收取的工作。“访”就是广泛而系统地进行调查研究, 是“遍访读者, 征求他们对图书馆藏书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了解他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从而使所购文献更贴近科研生产的实际。“访”是“采”的基础, “采”是“访”的具体实施。所以要求采访人员在“采”之前要认真做好“访”的工作, 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高职院校实际, 深入各教研室、各读者活动团体等读者群中, 在充分调查各类人群实际需要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采访方案, 优先考虑学校重点专业和特色馆藏, 合理分配各学科文献的采购比例, 同时也要重视热门图书、畅销书的购置, 这样就可以确保采访工作有的放矢。此外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 还可以通过电子文献和纸质文献有效互补的形式, 来满足读者的全方位需求。

二、广开财源, 确保充足的经费来源

图书馆的采访经费历来由学院每年划拨专项款, 经费短缺几乎是所有高校图书馆普遍面临的问题。且多年来, 一方面随着物价的上涨而带来的图书价格的大幅度增长, 另一方面是学院划拨的采访经费增长缓慢, 加上学院专业设置的不断更新, 要求的文献品种也不断增多, 因此, 为了保证每年有稳定的采访经费, 除了积极、主动地向学院领导反映本馆所面临经费紧张的实际困难, 争取得到领导对本馆的经费支持。还要通过多种手段宣传, 广开财源, 多方面联系可能的企业、团体和个人, 争取得到他们的捐赠或援助。比如:向有定向委培任务的企业争取赞助。仅2013年本校获得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赞助价值100万码洋图书、获得校友赞助5万码洋图书, 有效地弥补了图书经费的不足。

三、以人为本, 采取多样化的采访形式

在信息、网络时代高速发达的今天, 文献信息资源发行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呈现多样化的模式, 文献采集的途经也得到了拓宽, 使得图书馆的采访工作的内容也日益丰富起来。传统的采访方式是由采访人员直接与出版社、书店等联系, 现场选购图书, 再由书商负责将图书送往图书馆。此方法虽然简单易行, 但是往往因为采访人员的知识面有限而使得所购文献信息的利用价值不高。而现在通过多种采访方式, 广开购书渠道, 既保证了馆藏需要, 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文献信息的使用价值。

第一种:订单采购。由于网络信息的发展, 在获取书目信息时往往不仅局限于书商提供的, 还可以在网络上获取更丰富的书目信息, 采书之前, 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书目信息, 从中挑选适合馆藏所需图书, 然后通过订单的形式向书商预订。

第二种:现场采购。是指由采访人员直接到书店门市部, 供货会现场进行采购。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能与书面对面, 对图书质量一目了然。鉴于采访人员知识面有限的问题, 可以组织不同读者群的代表参与图书采购。从前年开始我们馆就开始着手要求二级学院参与现场采购的模式, 去年条件日渐成熟, 上学期由各二级学院委派一名专业老师组成的学科采访馆员到书店门市现场参与专业图书的采购, 由学生代表参与热门书、畅销书的采购, 通过实践, 反响很好。

第三种:读者荐购。读者荐购就是邀请读者推荐符合馆藏需求的文献。这种采购方式能更好地满足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需求, 进一步完善文献资源建设体系, 提高图书采访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及时准确地了解读者的阅读兴趣, 让广大读者参与到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中来。因为读者所荐购的图书往往正是推荐者, 以及所属读者群急需的图书, 所以读者荐购方式更能实现所购图书的使用价值最大化。特别是专业文献, 往往专业教师最有发言权, 他们获取这方面文献的能力也更强, 发动教师利用出差、参加学术交流会或者在他们方便的时候根据馆藏复本要求准予采购, 这样既采到了读者满意的文献, 又符合了馆藏要求, 真正做到想读者之所想, 也使图书馆工作的服务职能得以充分体现。为了方便读者荐购, 在图书馆网站上开辟读者荐购平台, 师生可以在网上制作荐购单, 推荐自己需要购买的图书;在阅览部、流通部等读者经常光顾的地方设立读者荐购处, 这样就可以广泛了解读者心声,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及时掌握读者阅读需要, 更高质量地为读者服务。

四、利用反馈, 有效做好采访后资源评估

积极做好采访后的信息反馈及资源评估工作也是采访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 采访后评估工作就是指文献加工入库后, 对读者使用文献情况的核实评价, 它既可以评估采访工作的得与失, 合理评估资源利用效率, 又可以为新一轮的采访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每个采访人员都希望所采的有限资源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利用, 实际利用情况如何, 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流通部门的老师和读者, 这就需要采访人员深入“一线”部门, 积极与流通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沟通, 在流通部门放置信息反馈意见簿, 召开读者座谈会, 还可以利用图书管理自动化系统, 统计读者对各类图书的借阅情况, 定期做出图书利用评价小结, 找出采访中所存在的问题, 便于以后采访时心中有数。

五、注重学习, 造就高素质的采访人员

在文献资源建设中, 采访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采访工作的质量。因此高素质的采访人员是搞好采访工作的重要条件。除具有图书情报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对本馆馆藏资源配置的了解外, 采访人员还应具有更高层次的素质要求, 具体体现在知识性、技术性和思想性三个方面。

首先, 需要采访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感、乐意为图书事业奉献的精神, 坚持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

其次, 还需要采访人员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与人沟通的能力, 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因为采访人员不可能是全才, 对不同读者群所需文献都能知晓, 对学院的几十个专业学科知识都了如指掌, 这就需要采访人员能及时与教师、学生等不同读者群体进行沟通, 并将沟通信息能熟练地进行汇总。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采访人员还应及时关注学院网站上的招生专业介绍、教学课程设置情况, 实时了解本校学科发展动态, 这样才能及时补充因专业更新而导致的图书馆藏空缺。

第三, 采访人员要注重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 跟随时代要求努力完善自己。在当今环境下, 图书管理早已实行全自动化, 因此要具有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和运用网络收集信息的能力, 实现采访工作的现代化, 真正成为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娜.高职院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思考[J].资源建设, 2013, (2) :58~60.

[2]周晶晶.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环境的变化及对策[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1, (6) :134~135.

篇4:信息环境下高职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优化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5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16-2

0 引言

随着信息环境的巨大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文献资源数字化技术都在图书馆有着较为广泛应用,与之相适应的图书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程度也随之迅速提高,其馆藏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存储和服务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网络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建设文献资源的方式和方法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图书馆已不再局限于馆藏书本、期刊等物理形态的文献,更是包括了各种形式的电子化或数字化的文献。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强高职院校

书馆文献资源的建设,就成了值得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

1 网络环境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作用

1.1 不断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网络环境下数字信息资源接入互联网,信息用户就可以很方便地在互联网上进行异地访问和利用。它也为各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图书馆搜集、整理和采购学校各专业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以及结合学校建立与发展的特点,结合与学校的办学办校方向、学科专业设置和培养人才目标紧密结合的具有特色的数字化资源提供了极大的可能与方便,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也为学校的教科研提供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不断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需要。

1.2 充分发挥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价值和潜在价值

各高校图书馆在长期的文献资源建设中,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馆藏文献,不少高校包括高职院校还建设了本校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各学校的这些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即可以为师生提供各种层次、形式的服务,还能为其他学校的教科研人员提供公共服务,这就能大大提高各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充分发挥各学校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价值和潜在价值。

1.3 显著提升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服务水平

高职院校图书馆不仅能为师生提供最基本的流通和阅览服务,还应承担扩大服务的功能。在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对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再开发利用,通过建设数字化的特色资源,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实现高校间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从而拓展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升了图书馆多层次、多样化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水平。

2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购置经费投入不足

不少高职院校近几年对图书馆文献资源购置经费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相对于图书馆的整体发展需求来说仍有欠缺。随着书刊价格逐年在上涨,如果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购置经费的增长幅度不能与之适应,势必造成文献资源购置数量的减少、文献资源更新的速度下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师生教学、科研对文献资源的需求,也制约了高职院校图书馆自身的持续发展。

2.2 馆藏结构尚待优化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都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来调节,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单位,其文献资源建设也必须适时调整,以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从而满足学校教育和教学的需求。但不少高职院校图书馆迫于教学评估的压力,只注重文献资源的数量,却忽视了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再加上每年购书经费增幅较少,甚至与学生数量的增长不成比例,结果造成馆藏纸质文献及电子资源建设严重滞后,这种馆藏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会严重影响到高职院校教科研质量。

2.3 数字化建设缓慢,资源共享急待解决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正在面临着一种新的矛盾。一方面是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不断产生的新需求,另一方面是纸质文献资源和电子化信息资源急剧增加,而图书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而无法满足其需求。面对这样的矛盾,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在考虑如何为读者提供更为方便的信息资源。高职院校图书馆如果仅靠自己一校的资源力量,是很难利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手段方法来开展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即使花了力气建设了有限的数字资源,如果仅在本校范围内使用,也会造成利用率低和信息资源的浪费。所以,如何实现各学校之间的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急待解决的问题。

3 网络环境下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对策

3.1 加大对图书馆文献资源购置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经费合理利用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基础性工作,它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而稳定的购置经费是有效保障文献资源建设的根本性条件。因此,必须要提高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视力度,给予图书馆较丰厚的文献资源购置经费,并且能逐年有所增长,这样才能从物质条件上保证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图书馆文献资源购置经费要有预算且合理分配,对于利用率较高的资源,图书馆要加强投入,购买更多更好的相关文献资源。相反,对于利用率较低的资源,图书馆可以减少投入,使馆藏文献更将契合读者阅读需求,确保文献资源购置经费利用的合理性。

3.2 合理配置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优化图书馆文献资源结构

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扩张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不断优化文献资源的配置,绝不能只重视纸质文献资源的建设,还应通过网络环境,利用网络方法获取相应的文献信息资源,把网络环境下丰富的信息资源整合并转化为本馆的文献资源,从而丰富馆藏资源,更好地为读者服务。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电子文献已成为图书馆馆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引进电子图书可以较好地解决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复本量少的矛盾,并能方便读者利用、满足读者需求。因此,建立数字化图书馆不仅可以增加馆藏资源从而节约购置纸质文献经费,还能改变图书馆馆藏类型单一的状况,优化图书馆文献资源结构。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可以通过相关的信息技术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分类和分析,进而使其更加合理化:比如购买电子图书重点选择检索性强或有一定价值而纸质文献又较难补充的文献精品,网络数据库的选购也应该少而精,重点针对教师读者群体,有目的地选择与本校重点专业学科较为紧密相关的期刊数据库,建设特色专业数据库,以达到优化图书馆文献资源结构的目的。

3.3 积极参与数字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大力开展文献传递服务工作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降本增效,多种渠道为读者服务的有效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需要积极参与数字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它不仅可以减少重复作业,共享信息资源,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共享成员互相交流,解决本馆文献信息资源匮乏的问题。另外,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应大力开展文献传递服务工作,因为这是传统馆际互借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拓展资源共享观念和服务模式,把文献传递服务作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补充,如定期推送课题相关信息、开展专题文献代查代检服务,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一定要加大经费投入,不断优化文献资源结构,合理购置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同时走数字化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道路,以最热忱地服务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文献信息服务,推进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袁晓静.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以江苏省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例[J].现代情报,2013,2.

[2] 萧换兰.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文献保障体系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4.

[3] 周雪红.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竞争力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4,3.

篇5:信息环境下高职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优化

[摘要] 本文介绍了湖南图书馆建设“地方文献长廊”网页的有关情况,从征集、整理、开发利用、工作管理、业务工作拓展等几个方面就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工作模式进行了探讨。

地方文献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且数量稀少,作为一种独特的文献资源,不仅在图书馆藏书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更是图书馆网络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地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数据对于网络而言具有唯一性,这种唯一性,可在“以特色参与共享”的网络生存法则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每个图书馆在建设本馆的网络资源时都非常注重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网络环境给图书馆带来了从技术到观念的根本性变革,也将促使地方文献原有的工作模式发生巨大变化。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工作模式,但纸上谈兵的多,亲口尝梨子的少。2001年1月,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长廊”网页建设告一段落,作为本馆主页下的一级栏目,正式上网运行(www.library.hn.cn/difangwx/zhuye/zhuye.htm)。这是目前图书馆网站内少有的、专门以地方文献为主题的网页,它围绕地方文献资源、地方文献工作和地方文献理论研究展开,目前共设有“湖南地方文献”、“湖南地方志”、“地方报纸重要信息索引”、“湖湘人物”、“他山之石”、“地方文献研究论文(全文)”等21个子栏目,数据总量达107MB。尽管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网页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它基本达成了两个目标:一是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界首开先河,建成专门以“地方文献”为主题的网页,在网上抢占先机;二是构建出湖南地方文献网络资源建设的初步框架,为今后全面展开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建设奠定基础。最为重要的是,通过网页的建设,我们得到了一个在实践中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工作模式的机会。在此,借本文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1 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工作的思路

确立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工作模式,关键在于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的转变。地方文献工作和图书馆其他工作一样,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在网络成为社会生活和信息传播的大环境后,我们必须认清网络技术对地方文献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的影响。不仅要考虑如何利用网络的特性更好地为到馆读者服务,更要考虑如何满足网上读者对地方文献的需求。要从网络时代读者的需求出发,充分发挥网络所具备的交互性、即时性、虚拟性、多媒体等特征,突破传统的工作思路。不能仅仅把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作手段,不能仅仅在现有工作格局下简单地增加一些文献数字化处理的工作内容,而要将技术的革命转变成思想的革命,把握网络带来的信息收集、整理、传播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在此基础上,重新考虑业务工作的模式,找到新的出发点和侧重点。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经过技术学习、人员磨合、以及工作模式的不断调整,完成了网页的整体定位、栏目框架设计、主页设计、纸质文献的数字化加工、全文数据库建设、网页的链接、测试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技术人员很少插手,从某种角度来说,实现了图书馆网络资源建设从 “以技术为中心展开” (通常的) 到“以内容为中心展开”(代表发展趋势)的巨大转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网页建设工作,使我们获得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实际经验和教训。

网页的建设过程不可避免地触及到地方文献工作的各个层面,最为明显的就是工作格局的改变:从传统的收集---整理---利用模式,以收集为主导,以书刊借阅为主要服务形式转为网络环境下的`利用-收集-整理模式,以利用为主导,书刊借阅和网络服务两种服务形式并重。原来我部按传统的地方文献工作模式设有征集、整理、阅览三个组,在建设网页时,多次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人员和工作任务,逐渐形成了新的工作格局。现在设有(1)数字化资源建设组,负责本省地方文献资源的分类调查和整理工作,筹建“湖南省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参与本馆网站的建设,特别是“地方文献长廊”网页的建设和维护,负责网上地方信息的采编、分类、组织,为读者提供网上信息咨询。(2)采访、整理组,负责对外联络、网下的文献采访和书目数据的录入,包括提供相关栏目的数字化文献,特别是围绕数据库建设搜集和整理湖南人物资料;(3)阅览、利用组,在原有的工作范围内,增加“地方报纸重要信息数据库”的建库和地方公众文化生活信息的采编、上网。此外,地方文献工作与网络环境的融合所带来的工作模式的变化还体现在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两个方面。

2、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业务工作模式

2、1 地方文献采访工作: 网络带来的不仅是采访空间的扩大和采访手段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从被动到主动的实质性变化:原来是碰到什么文献就征集什么,随机性和随意性很强,现在是通过网上宣传和网上收集,根据网上读者需要和网上文献出版和入藏情况,有针对性的、目标明确地采集。采访目的从以藏为主转为藏用并重。

2、1、1 征集对象扩大: 从单一载体的文献发展到多种载体的文献,包括各种动态文献、网上信息。如我们征集到湖南省委宣传部主编的《湖南风情》光盘,征得同意后将其下载,链接到我们的网页上,作为一个介绍湖南省情的基本栏目。同时还将湖南本省的网站分类链接,重要页面下载长期保存,起到地方信息中心的收藏和传递作用。

2、1、2 征集方式多样: 从以往的上门征集、电话、书信征集扩展到网上征集。网上征集包括(1)通过网络了解征集信息,宣传征集政策,建立网上征集渠道。如我们的网页设有“征集热线” 栏目,有“征集文件”、“征集动态”、“赠书目录”等内容,不仅可与赠书者建立即时互动的联系,及时沟通征集情况,还可广泛宣传赠书者的德行,吸引更多人支持这项工作;(2)通过网上检索,直接收集所需信息,或经过整理加工后收入数据库,或通过分类等处理链接到网页上。

2、2 地方文献整理工作 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整理工作变得更细、更深、更专、更重时效。从对文献外部特征的一般性揭示深入到文献内容的多角度揭示,特别是全文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对地方文献的整理特别是数字化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满足读者对网上文献信息更快、更全、更准的需求。

2、2、1 整理内容深化:为了满足网上读者的要求,我们上网的文献都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深加工,如“湖南地方文献”和“湖南地方志”栏目就有经过专题性研究的系统介绍,整理到篇名的有“馆藏新编省志目录及《湖南省志》篇目索引”等多种。暂时不上网的文献在整理时也考虑了今后利用网络揭示文献信息的情况,做一些前期的数据准备。

2、2、2 整理手段多样化: 既有传统的分类、编目,又有纸质文献的数字化加工,还有网上信息的整理、各种数据库的建设。如地方报纸原来只作合订本的分编,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和大多数地方报纸没有专门索引,我们在报刊整理人员的工作中增加了新内容,要求他们每天浏览14种主要的地方报纸,直接建成“湖南地方报纸重要信息索引”数据库,提供即时的网上服务。

2、2、3 整理过程模糊化: 有时与征集工作融合,如网上下载、链接信息时往往直接进行分类、标引、入库等整理工作;有时与开发利用工作融合,如为读者提供数字化的文献信息服务时,文献信息经过整理加工就成为服务产品,整理加工的过程就是文献开发、利用的过程。

2、 3 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 网络环境给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带来许多新的开发和合作机会,同时对读者服务工作也从时效性、全面性、深入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1 服务面拓宽: 一方面可借助网络的特性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服务,没有开放时间的束缚,没有只限本地的不便,所有的网上读者都能了解湖南地方文献和接受我们的服务,特别是那些原本不了解地方文献和很少有机会到馆的读者。另一方面可减少藏阅矛盾,地方文献属于特藏,复本不多,一般只提供到馆借阅,还有一些图片、手稿、字画、书信一类的文献不便外借,通过数字化处理,可使读者一饱眼福。

2、3、2 服务项目增多: 除了原有的书刊借阅、参考咨询服务外,还可利用网络开展读者调查,了解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专题数据库;可与读者建立网上联系,提供即时性的参考咨询服务,不仅可为读者在网上查找信息,还可将网下服务的结果通过网络及时传送给读者。如我们设有“三湘院士风采”、“新增院士资料”栏目,搜集了大量的湖南院士资料,并不断将最新资料整理上网,为许多研究者提供网上查询和网下服务。

3 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管理工作模式

网络环境改变了地方文献业务工作模式,也必然对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首先,管理人员应具备管理和经营才能,有敏锐的信息意识,了解地方文献和网络信息技术两方面知识,能够将二者有机结合,提出网络环境下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整体构想,并能逐步实现工作模式的转换。工作人员也应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既能从事传统模式下的业务工作,也能掌握网络资源建设所需的各项技术,如纸质文献的数字化加工、网络信息的采编、网页设计、网站维护和管理等。

3、1、 工作任务的核定和管理:

3、1、1 从注重入藏的品种、数量、金额,到注重入藏的质量,包括独特性、针对性、完整性、时效性等四方面的评价;严格控制复本,注重从已有文献中发掘、整理文献资料;

3、1、2 整理作为沟通征集和开发利用的中间环节,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各地区、各类型文献进行分析、评价,及时向征集人员反馈,同时要深入细致的对入藏文献进行整理,保证读者的利用。特别在数据库的建设中,要遵守业务文件的规定,保证数量和质量;

3、1、3 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从阵地服务到网络服务,不但要统计到馆读者的借阅量,还要考虑网上读者的点击率。此外,还要考虑网下服务的效率,因为许多文献暂时在网上只有索引,没有全文,需要网下服务的及时回应。在评价参考咨询工作时,还要考虑专题文献服务中是否引用了网上信息,是否为网络读者提供了服务等因素。

3、2 人员管理

3、2、1 日常管理有所变化,因为网络资源建设和文献的数字化加工具有某种不确定因素,受到技术水平、熟练程度、软件和设备等方面的影响,个人之间的区别较大,所以带有这些特点的工作应该从对过程的管理转向对结果的管理。如我们在网页建设过程中,因为设备不够和工作程序协调等因素,就采取按常数测算任务,然后限时完成的方式来管理。有人因此而日夜加班,也有人在家里工作,定期到馆里交活。这种方式既高效利用了有限的设备,又确切保证了数据质量和工作进度。

3、2、2 用富挑战性的工作来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注重他们的业务学习,根据性格、年龄等个人特征分派岗位,如细致认真的负责数据校对,有创意的负责设计主页等等,使每个人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业务素质得到提高。

3、2、3 考核时既要注重业绩,也要看重工作态度,特别是协作精神,因为网络资源建设是集体性项目,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4 地方文献工作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

在“地方文献长廊”网页的建设中,我们体会到可以利用网络实现地方文献工作的不断延伸,关键是善于发现和创造需求,然后再去满足这些需求。

4、1 宣介地方文献理论研究进展和其他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情况

这本不属于湖南地方文献的范畴,但我们为了充实网页内容,吸引更多的浏览者,扩大在全国的影响,特意设立了这两个栏目:“地方文献研究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入1949年以来这个领域的所有论文,“它山之石”栏目则专门介绍各兄弟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经验。此举可谓一举三得,其一,它们可望吸引全国的地方文献研究者和工作者参考利用,形成一个网上的地方文献理论研究中心和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信息交流中心。其二,我们借机进行了建设全文数据库(线性检索)的探索,了解各工作环节的组合、工作量的测算、质量的检验、人员、设备的合理配置等情况,为今后大规模开展专题文献数据库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三,我们的许多同志在栏目建设过程中,不自觉地完成了一次地方文献理论的系统学习,了解到兄弟馆的地方文献工作经验。

4、2 湖南人物资料等地方专题资料的网上宣传

目前湖南的网站对地方人物、地方图片、地方文史等方面的介绍都很单薄,而社会上对这些资料的需求量很大。我们在网页上开辟了“湖湘人物”等有关资料的栏目,很快引起社会关注,湖南省政府信息中心建设的大型政府网站--湖南政府公众信息网,数次前来洽谈购买数据与合办栏目事宜。我们还根据市场需求和馆藏文献量,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国内外相近专题数据库的开发情况等方面进行选题调查,准备合作或单独开发《湖南地方图片资料数据库》、《湖南人物资料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建成后,既可作为中国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工程的一部分,提供网上服务,又可根据具体情况制成光盘或编印成书。

通过建设“地方文献长廊”网页,我们在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工作模式方面迈出了试验性的一步。因受客观条件所限,我们的做法不一定完善,有些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我们期望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教,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马林梓.图书馆网站应以建设特色馆藏数据库为重点. 人大复印资料-G9 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0,(10).

陈光祚,夏立新. 试论虚拟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杂志,2000,(6).

钱志远.湖州市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构想.图书馆研究和工作,2000,(3).

〔出处〕 图书馆论坛2001(2)

★ 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工作模式的探索――从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长廊”网页谈起

★ 网络之我见

★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基本理论的几点探索

★ 对我省地方文献工作的一点思考

★ 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管理建设初探

★ 网络环境下的档案创新服务

★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论文

★ 论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安全研究

★ 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之我见

篇6:信息环境下高职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优化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有利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1]358。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集散地,同样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文献采访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起点和首要任务,探讨文献采访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对提高馆藏文献质量、提升文献信息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促进高校图书馆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

1.采访人员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1)为最大限度满足读者文献信息需求,采访人员必须与出版社联系,获取最新书目信息,所以馆员掌握的信息往往比读者多一些,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读者作为是文献资源的最终使用者,总是比图书馆掌握更多的需求信息。虽然读者比较熟悉自己的专业特点、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但是他们对图书馆的采购计划、采购范围、购书渠道、经费情况、各类图书所占比例等情况不甚清楚,所掌握的书目信息与馆员相比也略少一些,处于劣势地位,双方在信息占有上显现出明显的不对称状况。由于双方信息掌握失衡,导致文献采购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一些读者需求量大的图书采购的种类少;而读者需求量较少的图书采购的种类却很多;一些内容陈旧、过时、利用率较低的图书却一再重复采购,这些图书购入之后几乎无人问津,成为死书,占用图书馆空间,造成文献资源极大的浪费,加剧馆藏文献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给服务质量、服务效益带来负面影响。(2)由于采访人员掌握着馆藏文献信息,读者掌握着文献需求信息,如果双方缺乏沟通机制,鸿沟越大,双方损失就越大[2]101。在文献采访工作中,馆员往往会综合考虑学科设置、采购计划、经费状况等诸多因素之后再进行采购。而读者却不会考虑这些因素。比如有位读者推荐了很多建筑方面的图书,但是我院没有这个专业,所以不能满足读者需求,如果不及时将信息反馈给读者,读者就会对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产生不满,甚至误解图书馆,进而产生抱怨情绪。

2.采访人员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文献采访工作是一项基础性业务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由于图书馆各部门工作职责不同,有时由于信息流通不畅,加之相互之间缺乏配合与协调,就会产生一些各自为政、互不相助的现象。流通馆员直接与读者接触,能够更快了解读者借阅信息及阅读需求,但是他们对文献采购计划、采访流程、图书经费使用情况、文献采购标准等了解不够。而采访人员掌握着文献的采购状况,但是他们没有在一线从事读者服务工作,缺乏与读者接触、沟通的机会,不能在第一时间及时、准确获取读者对文献的需求信息。如果流通馆员不能及时将读者的各类信息反馈给采访人员,采访人员又不及时将文献订购情况与读者、流通馆员沟通,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状况。

3.采访人员与文献信息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文献采访质量的高低决定馆藏质量,直接影响图书馆整体服务质量。高校图书馆读者群相对稳定,具有人数众多、集中、学科专业复杂等特点,要采购到品种齐全、学术价值高、专业性强,并且能够真正满足教学科研及读者需求的图书,需要采访人员不但要了解文献外部特征,还要了解文献内部特征。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非常多,收集、获取这些出版信息往往占用了采访人员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采访人员受其专业、知识素养等因素限制,不可能对所有学科专业文献的质量有较高把握,只能凭借对各学科文献粗浅的了解进行采购[3]36。由于掌握的出版发行信息不充分,就容易出现在判断图书内容和质量上产生偏差。比如,一些出版社受经济利益驱使,对图书质量要求比较低,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些质量较低,内容重复的图书不断出版,面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出版市场,如果采访人员不认真甄别和筛选,只凭书目信息进行订购,就容易造成采购失误,影响馆藏质量。

4. 图书馆与馆配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图书采购过程中,图书馆和馆配商所关注的对象,信息掌握的程度,服务目的以及对文献资源的理解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首先,图书馆掌握着较多的馆藏信息、读者需求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馆配商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方向、馆藏规划、读者需求信息并不完全了解。但是馆配商拥有获得图书出版发行信息的优势,有专门的合作出版社,为其提供丰富的图书目录。而采访人员受专业知识、时间精力、书目信息获取渠道所限,不可能了解所有出版发行状况,获得所有图书目录,相对来说掌握信息比书商少,处于信息劣势。由于双方拥有各自的信息优势和信息劣势,在合作过程中如果缺乏联系与沟通,势必产生信息不对称状况。其次,图书馆是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己任,而馆配商始终是以盈利为目的。馆配商为避免自身利益受损,在编制征订目录时,凭借其信息优势,对一些权威出版社高折扣书目信息采取故意隐瞒策略,有意、无意只提供折位较低的图书目录。社科类图书利润较大,其种类就较为齐全,而自科类图书由于利润空间相对来说较小,提供的目录就不全面,这些人为因素导致出版信息与图书馆获得的图书采访信息严重不对称。由于掌握的书目信息不完整,读者需要的一些专业图书就会出现漏订现象。如果采访人员完全按馆配商提供的目录选择图书,就容易处于被动局面,出现越来越多的高质量图书采购不到,平庸、低劣图书不断充斥馆藏的现象,势必影响馆藏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质量。

三、抑制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信息不对称负面影响的途径

1.完善信息交流方式。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环境下,充分发挥网络时效性强、互动性强的特点,不断改进信息传递方式,力争把读者需要的各类信息及时、准确、全面、有效地传递给读者。利用图书馆主页介绍服务内容、整体布局、最新馆藏资源、服务成果等信息服务内容。开辟馆读往来,建立微博、微信平台与读者进行沟通,读者也可以随时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图书馆。不断增强信息透明度,让处于信息劣势的读者尽早知晓各类信息。设立咨询台随时解答读者咨询,为馆员与读者零距离沟通、交流提供便利。依靠这些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逐步形成和谐的馆读服务关系,从而最大程度遏制信息不对称的蔓延。

2.构建全方位、多途径的信息传递系统。满足读者需求是文献采访工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了解读者阅读方式、关注阅读需求、分析阅读心理、研究阅读倾向。因此,全方位、多途径信息传递系统有利于及时收集读者各类信息,全面、有效、真实地向读者揭示和传递信息。建立多种交流渠道,充分了解教学、科研所需文献资源,最大限度消除彼此之间信息沟通障碍,有效防范信息不对称现象,提升文献信息服务针对性。以读者座谈会的形式促进交流与互动,达到相互理解、融洽关系的目的。开展读者接待日活动,了解读者对文献资源需求以及对图书馆工作的期望,以此不断调整文献信息服务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读者需求调查,了解读者阅读心理,掌握阅读状况,总结阅读规律,为图书采访提供可靠依据。成立读者协会,利用读者协会会员优势,宣传馆藏。利用这些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渠道,有效提高文献信息服务质量,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3.建立信息公开披露制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对读者服务产生的负面影响, 最直接的抑制途径就是构建多层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首先,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不断增强书目信息与读者见面的机会。利用多种方式发布信息,特别是一些重点出版社的书目信息,方便读者把需要的图书推荐出来。其次,吸引读者参与文献资源建设。加大图书荐购宣传力度,实行谁推荐,谁优先使用的原则,不断提高读者荐购积极性。再次,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图书采访受图书经费、出版状况等因素制约,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需求。在订购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实际预订与到书不符的情况,有些预订的图书因故不能出版,还有一些图书因脱销订购不到,诸如此类情况都要及时反馈给读者。对读者的荐购信息也要及时进行查询、整理、汇总,并及时进行反馈。

4.提高馆员与读者的信息交流意识。强烈的信息意识是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式。不论是馆员还是读者,都要不断强化信息交流意识。首先,利用各种方式提高馆员信息意识,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发挥馆员在信息服务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信息识别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加强各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与合作。既要有分工,更要有协作,降低由于部门分割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有效提高文献采访效率。其次,发挥图书馆优势,开展读者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提高馆员信息素养的同时,也要加强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利用新生入馆教育、读者沙龙、专题讲座、文献信息检索课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读者信息素质,增强信息技能,提升信息交流能力。只有馆员和读者都充分认识到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享受到信息对称产生的效益,经过双方共同努力, 就能抑制信息不对称现象发生,有效提高采访效率和质量。

5.多途径收集书目信息,提高文献资源采购质量。除了从馆配商处获得各类书目信息外,还应多种渠道收集书目信息。积极与各大出版社建立联系,重点收集适合高校图书馆馆藏的图书出版信息,以弥补馆配商提供书目数据的缺漏,确保书目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针对性。采访人员还要掌握新书出版动态,牢牢把握订单发放主动权。定期统计馆配商提供书目信息覆盖面,以考察征订书目是否全面,对入藏文献利用情况、到书周期、到书率等方面也要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加强与馆配商的信息交流,及时将专业设置、馆藏特色、读者需求与馆配商进行全方位沟通。不断规范书目信息提供行为,对违约现象加强监督管理,并采取相应解决办法。

6.提高采访人员综合素质。采访人员的信息意识、责任意识、工作能力以及工作积极性,在降低信息不对称现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对采访工作造成的负面影响,需要采访人员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业务能力。信息时代,新思想、新学科、新技术层出不穷,要为读者提供良好的文献信息服务,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特别是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文献信息服务水平,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要求。其次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采访人员应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文献采访是一个不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过程[4]93,需要采访人员在捕捉出版发行信息,把握读者需求信息,了解文献流通信息,掌握馆藏信息,洞察读者阅读信息等方面具有高度的敏锐性。为确保购书质量与效率,采访人员要多途径了解出版动态,积极主动从各种途径广泛收集各类采访信息,了解不同读者群体的文献需求状况,及时调查、分析文献利用情况,减少图书采购过程中的盲目性,发挥有限经费的最大效率。不断增强自觉为读者服务的意识,把读者需要的信息,在最佳时机,用最通畅的渠道,以最优质的方式、最快捷的速度传递给读者,才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现象。再次是高度的责任意识。为杜绝重复订购现象,对选订的图书要认识查重。为保证各学科馆藏量的均衡发展,对一些选购图书不积极的院系和馆藏量较少的专业,重点做好宣传工作。还要建立科学、明确的采购标准,根据专业设置、藏书范围,经费比例,认真做好复选工作,在综合考虑读者实际需求的情况下,根据书单进行汇总、平衡、订购,避免过多购买某一专业图书,合理、有效提高图书经费使用效率。

篇7:信息环境下高职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优化

1确定适合本馆的采访方向

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以自身馆藏丰富服务于用户的优势正在削弱。因为, 第一, 任何图书馆单靠自己有限的馆藏来满足用户的无限需求是不可想象的;第二, 用户对信息的获取, 主要取决于信息的准确性、新颖性和获取的方便性, 而不管是从哪个国家、哪个图书馆获取的, 图书馆的价值不再以其拥有的馆藏规模和广度来衡量, 而以它为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能力来衡量。所以, 必须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克服“重藏轻用”的观念, 建设特色化图书馆, 而馆藏资源的特色化是图书馆特色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在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特色化与否是决定图书馆未来命运的关键问题, 因而特色化文献信息的采访就显得特别重要, 各馆只有通过采购特色文献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 才能发挥图书馆服务的整体效应, 从而求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制定适合本馆的采访原则

(1) 针对性与可靠性原则。

所购产品要实用并有针对性。既要满足本馆服务的需要, 又要针对重点学科、重点专业进行科学筛选, 收藏有专业特色的出版物, 从而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以用户需要为导向, 多方听取专家和读者的意见, 做各种统计分析, 同时, 定期对各出版商的出版能力, 出版质量以及出版物进行综合测评, 以保证知识信息, 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适用性原则。

采访时需要考虑电子出版物的非人工可读性及对软硬件环境的依赖性, 要与本馆计算机系统相匹配, 外文电子出版物因出版商不同, 所需的硬件设备、网络支持条件、收费情况以及使用时需要的基本技能都不尽相同, 尤其是费用方面差别更大, 采访人员要全面地综合诸多因素, 提出最符合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

(3) 平衡性原则。

要全面考虑学习类、工具类、知识类及艺术类等题材书籍的购买, 尤其是作为常规教学辅助手段的辅助教学图书及大型词典, 百科全书等内容的出版物, 数据库光盘中注意内容分型的平衡, 如书目, 索引, 文摘, 全文等各种类型。如果重复购进多种全文性数据库光盘或书目性数据库光盘, 将会严重影响检索的查全率及实用性。

(4) 延续性与时效性原则。

在采访过程中, 力求保证订购数据库的延续性, 与本馆收藏的连续性原则是一样的。

(5) 协调性原则。

亦可称为互补原则, 即不仅要做到与馆内的其他载体形式的出版物的协调互补, 避免重复, 做好与其他图书馆区域性协调合作, 联合协调采访, 注意本地区资源采集的协调, 从而组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文献收藏体系。针对使用率较高的同一出版物, 可采取团体购买的原则, 既减少了经费支出, 又实现了资源共享, 甚至共同分担了一些项目的风险。

3确立适合本馆的采访重点

如何利用有限的图书馆经费, 科学配置及互补采购传统文献与电子文献, 应成为采访工作的重点。

(1) 发展网上采购, 丰富馆藏资源。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 许多出版社都开始将自己的出版目录放在网络上, 采访工作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最新的书源信息和书目数据, 根据需要及时订购所需的文献资料。网上书店具有信息量大, 操作简捷方便、传递快捷、图书采访和订购便利的优势, 避免了人力资源和时间的浪费。采访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所需图书的全貌, 为图书馆的采访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 以积极的态度调整馆藏资源。

坚持“质量第一, 择优采购”的原则, 结合用户需求和阅读习惯, 检索方便性、经费状况、馆藏发展方向等因素, 把电子出版物作为传统文献的重要补充, 逐步扩大电子文献的收藏比例, 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文献保障体系, 在这部分领域形成优势,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逐步形成馆藏特色。”

(3) 增加专题数据库的采访。

考虑到网上信息并不完全是免费使用的, 一些有价值的数据库使用费用相当昂贵, 不是普通用户所能承担的, 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资金上的优势, 统一购买部分专题数据库的使用权, 为用户提供服务。

(4) 把网络资源作为图书馆馆藏的重要补充。

随着现代数字化制作和传播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始通过网络以数字化方式提供传输, 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通过网络广泛收集、摘取所需部分下载, 收集保存有价值的文献信息, 分类管理, 供用户随时查阅。

(5) 馆藏资源数字化。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的迅速发展, 网络更加贴近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网络信息服务更被重视。采访工作中应尽可能地将馆内的一二次文献信息直接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加工处理, 生成可以在网络中方便查询与检索的文本文件, 超文本文件或数据库文件等, 从而真正实现文献采访的现代化、网络化。

(6) 建立采访数据库, 做好选书查重及补漏、补缺工作。

网络环境下, 图书采访工作应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采访数据库系统, 在采访查重中灵活采用各种查重方法, 如出版社代码为检索点查重法, 主题词查重法, 劳动者查重法, 分类查重法, ISBN号查重法, 书名查重法等, 从而保证采访人员多角度, 多方面地了解馆藏及各种图书信息, 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 更好地进行馆藏文献资源建设。

4建立读者需求信息资源库, 积极利用网络进行读者调查

网络环境下的采访工作调查研究, 重点应该转移到如何利用网络优势进行读者需求调查, 改变过去传统采访过程中仅靠分析读者借阅情况, 设立《读者文献需求调查登记表》等进行读者需求调查的单一模式。

(1) 建立完善的读者需求信息资源库。

读者需求信息资源库是读者对图书馆文献资料的需求状况的总汇, 其目的是让图书馆采访人员提供尽可能准确的依据, 从而避免图书采访工作中的盲目和随意行为。采访人员通过建立读者需求信息资源库, 采取访问, 提问等方式开展读者信息需求调研, 将读者所需资料进行调查、汇总、分析、并利用计算机存储丰富的读者数据库资源, 随时跟踪、摸清楚读者的需求情况, 从而确立采访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2) 充分利用网络的实时互动性进行读者需求调整。

信息质量的时效性, 信息需求的高效化, 要求信息处理和信息服务快速、高质。采访过程中, 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 在网络中发布采访数据, 让读者通过网络利用网上聊天, 电子邮件, BBS和讨论组等方式直接参与文献选择, 采访人员可以随时收集这些信息, 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资源的采访, 还可根据用户的需求, 对网络上特定领域的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挖掘, 有序组织和加工整理, 使之有序化, 便于读者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新颖而且准确的信息。

(3) 走协调采访之路, 建设特色数据库, 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采访协作协调, 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是目前图书馆合理使用经费, 保持特色, 服务经济建设, 满足读者各种需求的最有效途径, 目前, 不少图书馆按地区组织了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调网络, 如中国图书馆学会建立的“图书馆集体采购协调中心”、广东省开展的“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华东地区委属12所高校外刊订购协调中心”等等。这些机构不仅向各馆提供内容广泛的电子订购数据, 还可以提供国家权威的, 标准的MARC编目数据等, 对于外文资料, 采访中心还提供相关图书馆的入藏情况, 这种采访模式使各入网馆深受其益, 在一定地域内起到了共建共享的作用。同时, 参加协作的图书馆, 由于其馆藏都纳入统一的馆藏体系之中, 各馆必须按照事先商定的内容范围, 出版物类别和其他特征, 负责建设共同馆藏中的某一部分, 并有权使用协作建设起来整个馆藏体系中的任何一部分, 各馆之间主要通过城域网或因特网将采访信息按统一格式相互传递。

5提高图书采访人员素质

现代化的工作方式, 要求采访人员的素质也要高。一个合格的采访人员不仅要把握文献采购的基本原则和网络资源的特点, 敏锐的情报意识, 还要善于捕捉采访信息, 要具备重点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所负责的其他学科知识。同时还要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采访人员还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整理上, 有针对性、计划性地收集网络上的信息资源, 对网络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为网络资源编制索引, 以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更广泛的服务, 总之,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引以为荣的将不仅仅是馆藏量的多寡, 更重要的是各种馆藏资源的质量能否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图书馆采访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条件, 更新采访工作的观念, 拓宽采访工作的思路, 改变采访工作的策略, 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社会的文献信息中心, 满足社会的要求。

摘要:因特网的迅速发展, 为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提供了现代的采访手段和工具, 从而形成了图书馆图书采访的新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做好采访工作要确定适合本馆的采访方向、制定适合本馆的采访原则;确立适合本馆的采访重点, 建立读者需求信息资源库, 积极利用网络进行读者调查, 提高图书采访人员素质。

关键词:图书馆,采访工作,网络环境,策略

参考文献

[1]李锦兰.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藏书建设[J].图书馆论坛, 2001, (4) .

[2]来丽.系资料室的独特功能与新技术环境下的发展优势[J].图书馆杂志, 2000, (6) .

[3]苏景乃.论高校采访工作的转向[J].图书馆论坛, 2000, (3) .

[4]陈复明.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实践与创新[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0, (1) .

上一篇:厦大英语考研下一篇:第1课《消息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