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十二五工作总结

2024-06-25

民政十二五工作总结(精选6篇)

篇1:民政十二五工作总结

民政十二五工作总结

民政十二五工作总结

下面是我们文秘114的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民政十二五工作总结供大家参阅!

“十二五”期间,xxxx民政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和感动,我们不会忘记特大暴风雪灾害袭来时,民政人为受灾群众送去米面、衣被;孤寡老人的灯光下,残疾军人的轮椅上,有民政人融融的爱意;敬老院夕阳晚照的灿烂,军民间相濡以沫的深情,记录着民政人默默无闻的执著奉献……

“十二五”期间,全旗民政工作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履行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创新相关社会治理、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职能,不断提高管理服务能力,推动民政事业快速发展,为建设和谐奈曼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全面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牵头或配合制定出台了《xxxx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政策文件,建立了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以医疗救助、就学救助、临时救助、应急救助、殡葬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和补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和操作更加规范、责任更加明确、救助更加公平的动态管理机制。救助水平持续提升,先后五次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其中: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18年底的每人每月270元提高到520元,增长了92.6%,年均增长18.52%,累计发放资金1.8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18年底的每人每年1500元提高到3800元,增长了153.3%,年均增长30.66%,累计发放资金2.91亿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2018年底的每人每年3000元提高到7000元,增长了133.3%,年均增长26.66%,农村五保分散供养标准由2018年底的每人每年2000元提高到4000元,增长了100%,年均增长20%,累计发放资金3277.1万元。对三无人员、重病、重残等重点保障群众实施政策叠加救助,在基本保障标准基础上给予临时、医疗等专项救助。依托信息化建设提升社会救助精细化管理水平,集中开展了2次大规模、全覆盖的城乡低保清理整顿工作,制定出台了《xxxx城乡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成立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把社会救助工作列入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定期研究社会救助工作,成立了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十二五”期间,全旗年均救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8.68万人,共发放救助资金6.1亿余元。通过“爱佑童心”、“中国移动爱心行动”等项目,扎实开展慈善医疗救助活动,共救助16名心脏病患儿进行手术,减免医疗费40万元。

进一步提高了减灾救灾工作能力。建立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成立了减灾委员会。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2个社区被评为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有效应对洪涝、干旱、风雹、台风等自然灾害,争取上级灾害救助资金3516万元,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二、社会福利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展

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共接收上级福利彩票公益金1475.45万元,用于养老服务设施项目736.65万元,占福利彩票公益金的49.93%,全旗新增加养老床位604张,达到床位1170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22张。养老服务机构达到17家,其中公办15家,民办2家,日间照料中心4处。对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养老护理院和11所农村敬老院进行升级改造。将11所农村敬老院整合为6所区域型中心敬老院,配备全额事业编制18人,其他5所敬老院暂列为区域型中心敬老院的分院。全旗公办养老机构建筑面积达到14.6万平方米,床位860张,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53人、老年人82人。建立了高龄老人津贴制度,按照每人每月100元标准,发放高龄津贴2467.7万元。落实了老年人乘坐公交、就医、旅游等优待政策。2018-2018年间2次提高孤儿供养标准,将孤儿分散供养标准从6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008元,增长了68%,年均增长13.6%;孤儿养育保障目标人群覆盖率100%,“十二五”期间,共发放孤儿养育资金607.9万元。培养培训了11名具有资质的孤残儿童护理员。

三、社会治理创新深入推进

顺利完成了第八届、九届嘎查村委会(城市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优化了班子结构,人员文化程度和年龄层次,奠定了群众自治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全旗共投入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00余万元,逐步改善了办公条件。有效落实社区工作人员报酬待遇,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旗民政、财政和街道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镇社区工作人员报酬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普通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工资由每月1500元提高到2400元左右,社区居委会主任每月工资为2900元左右。

社会组织发展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全旗社会组织达到70家。对党政机关干部在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担任职务坚决予以清理,促使政、社分开,印发了《关于清理规范全旗党政机关干部兼任社会组织职务的通知》(奈党办字[2018]70号),涉及党政机关干部兼任社会组织职务的社会组织26个,参与清理率100%,涉及党政机关干部兼任社会组织职务的人员94人,109人次,共清理兼任社会组织的党政机关干部94人。

社会工作及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拓展。有计划、分层次对乡镇(街道)民政助理、城乡社区干部和民政事业单位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累计培训人数达360余人次。

四、支持国防军队建设扎实有效

双拥工作创新发展。为驻奈部队拨付预算经费400余万元,用于购置抢险救援器材、改善驻军执勤、生活娱乐设施。解决了退役士兵安置、随军家属随迁安置、空军91分队、消防大队执勤路修护、电容增压、武警中队营区绿化硬化等大小实事50余件。积极开展零散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工作,对八仙筒镇、东明镇、大沁他拉镇3个零散烈士纪念设施进行维修改建,将29个零散烈士设施全部迁入烈士陵园集中管理。重要节日期间,开展走访慰问驻奈部队活动,累计为驻军送去慰问款物价值20余万元。奈曼二中、三中、大镇政府等40余个单位与驻奈部队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举行以实弹射击为主要内容的军事日活动,民政、团委、直属机关工委等部门定期开展篮球赛、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积极开展科技、教育、文化拥军活动,在“八一”、春节和“五月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期间,为广大驻奈官兵送去军事、文学、历史、电脑题材图书2000余册。民族宗教局组成民族理论宣讲团,定期深入驻奈部队宣传民族宗教理论,加强民族团结。

优待抚恤政策全面落实。落实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在乡老复员军人定补标准已经达到每人每年12061元,自然增长资金达到2000元以上,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定补标准达到6571元,自然增长资金达到1500元以上,其他人员定补标准同步提高。重点优抚对象自然增长标准年人均提高500元。妥善解决优抚对象生活困难,通过扶持生活困难的优抚对象搞家庭养殖、给予特困救助、定期走访慰问等形式,帮扶优抚对象解决生活困难。开展了全旗优抚对象普查工作,对全旗优抚对象进行了免费体检,并将重点优抚对象和生活困难的老复员军人遗属全部纳入城乡低保。妥善解决医疗难的问题。制定出台了《xxxx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细则》,统一缴纳参保资金,建立开通了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服务系统,重点优抚对象住院治疗实现按比例统一核销医疗费,发放优抚对象医疗补助资金200余万元。投资3500多万元建设了荣军医院,年接待优抚对象2000多人次。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稳步推进。采取自谋职业和指令性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对40名重点安置对象和99名一般安置对象进行妥善安置,实现退役士兵100%安置。将城乡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00元。积极鼓励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充分利用旗就业局、保安公司、民族技工学校等培训基地,对退役士兵免费进行就业培训,拓宽了退役士兵就业渠道。

五、社会事务管理持续加强

区划地名和界线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开展旗县边界联检工作,妥善处理边界纠纷10起,维护边界地区的稳定。开展增设苏木镇的调研、申报工作,新增2个乡镇(苇莲苏乡、土城子乡)建制。组织完成了《政区大典·通辽卷奈曼篇》的编纂工作,开展了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工作,共采集、录入地名信息2612条。设置大沁他拉城区街路牌129块,编辑出版蒙文版的《xxxx地名典》,收录了xxxx700余条地名资料。深入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更新省级界桩2块,市级界桩12块,旗县界桩59块。

殡葬、生活无着落流动人员救助和婚姻、收养登记等管理服务更加规范。继续实施了“基本火化费财政买单政策”,共火化尸体13044具,为群众减免火化费313元。2018年始,对全旗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体、重点优抚对象死亡后实行火化,一次性免除1200元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免收困难群众基本殡葬服务费422,400元。殡葬执法队共执法475次,对殡葬用品市场进行了整顿,对59具违规土葬尸体进行了火葬,烧毁大棺木214个,平掉二次土葬坟包132个。按照国家3A级婚姻登记机关标准,提升服务水平,获评为国家3A级婚姻登记机关。共办理结婚登记16336对,离婚登记3596对,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2.56万份,登记合格率100%。采取定点救助与街头流动救助相结合的办法,对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实行亲情救助,年均救助150余人。与此同时,我旗大力加强民政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积极争取资金,建设了640平方米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启动了20475平方米的福利院老年公寓楼建设项目。民政之道是安民之道,民政之举是利民之举。

xxxx民政人正以改善民生为己任,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为民服务精神编织着xxxx百姓的幸福生活,营造着更加融洽、和谐的社会氛围。

篇2:民政十二五工作总结

“十二五”以来,全县民政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民政工作以加快民政事业发展为中心,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坚持创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维护和发展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切实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基本职能,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真抓实干,推动了民政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2015年及“十二五”工作总结

(一)全面深化改革,建立殡改工作新格局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化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XX县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的实施意见》,我局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启动了2015年108个村公益性公墓建设任务。印发了《关于分解落实公益性公墓建设任务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2015公益性公墓建设的通知》、《关于印发2015公益性公墓建设验收标准和资金拨付办法的通知》,对公益性公墓建设进行了安排部署。4月10日,潘明生县长主持召开公益性公墓建设现场会,组织各乡镇XX县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乡镇民政办负责人,到XX区,淝南乡马圩村、白莲坡镇新庄村、上桥村公益性公墓现场观摩,听取经验介绍,对公益性公墓建设进行了再安排。为解决公益性公墓建设用地,要求各乡镇对公益性公墓建设用地全部进行了调整,全县共调整土地面积890.465亩。选择了XX区,淝南乡马圩村,白莲坡镇新庄村、上桥村按标准化、示范化公益性公墓先行试点建设,建成的公墓形式多样,配套齐全,经济适用。不仅为各乡镇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好的经验和做法,也为推动全县公益性公墓建设做出了榜样。公益性公墓建设开展以来,得到了乡村干部和群众的支持,对深化殡葬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为推广我县公益性公墓建设经验,7月28日,全市公益性公墓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我县召开,我县作了经验介绍,并现场参观了我县公益性公墓建设情况。9月10日,潘明生县长主持召XX县十六届人民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会议确定:同意将公益性公墓奖补标准由每村5万元增加到每村7万元。

截至10月底,全县建成公益性公墓的村数已达115个。在抓建设抓进度的同时,要求建成的公益性公墓要落实入墓安葬。截止目前,入墓安葬已达609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为进一步促进我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县委第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要求:“今年必须完成殡仪馆搬迁工作”。目前,殡仪馆整体迁建和XX县级公益性公墓已摆上县政府工作议事日程。目前,建设用地已基本确定,正在进行前期建设准备工作。

(二)建立了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1、城乡低保制度日趋完善,困难群体生活得到保障。2015年,全县累计享受城镇低保障待遇的达81899人(次),发放低保金2833.17万元;全县累计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达396924万人(次),发放低保金6102.26万元。

“十二五”期间,我县城乡低保标准逐年提高,城乡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从2011年至2014年,先后进行了3次低保标准调整。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4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42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年人均1200元提高到年人均2400元。

“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43.61万人(次),发放低保金1.38亿元。人均月补差从2011年的288元增加到346元。全县累计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227万人(次),发放低保金2.92亿元。人均月补差从2011年的105元增加到154.24元。

2、不断加强农村五保供养,五保供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我县现有五保供养对象10394人,其中集中供养人员2202人。2015年,发放五保供养资金3242.56万元。

“十二五”期间,分别5次提高保障标准。集中供养标准由2011年年人均2100元提高到2015年年人均48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2011年年人均1500元提高到2015年年人均2640元。累计发放五保供养资金1.52亿元。

3、城乡医疗救助稳步推进,特困群体治病难得到保障。2015年,全县实施大病住院救助3145人,下拨救助资金832.9万元。

“十二五”期间,我县城乡医疗救助标准由年6000元提高到年标准为10000元。2011年至2015年,全县实施大病住院救助16357人,累计下拨救助资金4745.42万元。

4、全面实施孤儿救助和临时救助政策。城乡孤儿和困难居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015年,共实施孤儿救助1103户,发放救助金额730.43万元。共实施临时救助1466户,发放救助金279.32万元。

“十二五”期间,共实施孤儿救助1126户,发放救助金额1838.55万元。共实施临时救助1874户,发放救助金452.54万元。

5、建立救助管理站,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生存权。xx县救助管理站暨xx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是2013年重点民生工程之一,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床位60张,投资180万元。于2014年9月6日在全省率先建成并正式挂牌投入使用。

(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迅速增长趋势,全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县把养老服务业发展作为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投入强度,有力推进了我县养老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全县拥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89所,其中公办社会福利院1所、乡镇敬老院34所、民办老年公寓13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所、老龄产业协会1家。拥有床位6560张,入住老人3389人。

为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先后出台了《xx县城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办法》、《xx县农村五保供养及敬老院建设实施办法》、《xx县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关于鼓励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实施意见》、《xx县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补贴实施办法》、《xx县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一次性床位建设补助实施办法》、《xx县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和优惠政策,有力地调动了社会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目前,县社会福利院、乡镇敬老院、民办老年公寓,日间照料中心等多元化养老形式为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二五”期间,核定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49835人,共发放高龄老人津贴1956.20万元。其中2011年至2012年,核定10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282人,发放高龄老人津贴33.84万元。2013年核定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23181人,发放高龄老人津贴895.13万元。2014年,核定80周岁以上老年人共26372人,发放高龄老人津贴1027.23万元。2015年首批核定高龄老人27599人,发放高龄老人津贴1252.51万元。(四)增强军政军民团结,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13年,我县首次获得“全省双拥模XX县”称号,受到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表彰。“十二五”期间,每逢“八一”、“春节”等重大节日,四大班子领导都对驻怀、驻蚌部队进行走访慰问。特别是2015年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我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庆祝和走访慰问活动,在全县掀起了“民拥军,军爱民”的良好氛围。

2015年落实残疾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参战参试等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9785人,发放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3778.77万元。2011年至2015年,我县累计落实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46162人(次),累计发放各类优抚资金1.42亿元。

(五)发挥救灾救济职能作用,全力应对各类自然灾害

2015年发放救灾款265万元,物资60万元。2011年至2015年,累计发放救灾款1600万元,救灾物资121万元。

(六)着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和区划地名建设

积极开展了撤乡设镇工作,经省政府同意,2014年,撤销xx县找郢乡设立白莲坡镇;2015年撤销xx县古城乡设立古城镇;撤销xx县褚集乡设立褚集镇。乡镇建制的调整,为xx县城镇化发展建设和经济腾飞注入了新的元素及活力。2011年7月至8月底,开展了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2014年6月开展了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2014年全面启动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2012年选择了新怀社区为精品社区示范点,新怀老居六个居民小区,共3600户,12600人,占地面积达2.2平方公里。2013年,鲍集镇路圩社区布局合理、规划科学,不仅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也成为我县农村社区的精品。2014年,重点推进河溜镇褚庙村、魏庄镇方坝村、鲍集镇薛场村三个示范社区和城关镇光明社区、XX区苏集村、常坟镇联淮村、兰桥乡杨圩村四个标准化社区建设。2013年,开展了对xx县和XX县长达14.43公里行政区域界线的联合检查工作。2014年开展了与XX市XX区、XX区的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工作。

(七)广泛开展慈善捐赠和公益活动,营造慈善事业的浓厚氛围 2013年2月28日县慈善协会于正式成立,积极有效开展了慈善捐赠和募捐活动。2015年募集使用捐赠款物80万元。2011年至2015年,共接收社会各界捐款660万元(含工程款折合人民币210万元)。(八)推进社会事务管理,提升了社会事务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1、婚姻登记。“十二五”期间,我局积极开展了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和全国3a、4a级婚姻登记机关创建工作。2013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国家3a级婚姻登记机关”称号,2014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国家4a级婚姻登记机关”称号。

2011年至2015年,全县共办理婚姻登记10.3万件,其中结婚登记82663件,补发婚姻证13314件,离婚登记7143件,出具婚姻状况证明2345份,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15660份。婚姻登记合格率达100%。

2、社会组织管理。“十二五”期间,我县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的共有397个,其中社会团体154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74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9个。

(九)推进福利彩票发行,提升了服务福利事业的能力

2015年全县电脑福利彩票销售点增至71个,福利彩票发行超过5000万元。“十二五”期间累计发行福利彩票1.6亿元。募集公益金2600多万元。连续7年获全省县级福利彩票销售超千万元先进县称号。为全县福利和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十)全面贯彻老龄“十二五”纲要,大力发展老龄事业

我县2014年底全县总人口1283034人,其中60岁以上182015人,占总人口的14.19%,65岁以上128089人,占总人口的9.98%,70岁以上87708人,占总人口的6.84%,80岁以上29410人,占总人口的2.29%,90岁以上4101人,占总人口的0.32%,100岁以上121人。“十二五”期间,全县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加人数分别为3.67万人,4.62万人,3.15万人,3.01万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01.94%,103.8%,101.6%,119.4%;基金征缴分别为19813万元,9850万元,487万元,461万元;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00.6%,107.2%,109.9%,108.7%。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73.42万人,基金征缴额达8426万元,为全县15.6万城乡居民累计发放养老金1.15亿元,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3.49万人,共办理社会保障卡70万张。

“十二五”期间,全县为60岁以上老年人办理老年优先卡10万多张。开展了银龄安康行动,全县为60-80岁老年人办理人身保险,参保人数2.2万人,收缴保费93万元。其中由民政部门出资为五保户、困难户老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17000人,付保费68万元。(十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民政项目园

xx县民政局项目园占地94亩。新建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光荣院、老年公寓、救灾救济物资储备仓库、民政综合服务中心等13个项目。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1亿元。

二、加强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以及机关效能建设,树立民政良好形象

1、夯实机关党建工作基础。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不称职”的理念,形成了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的工作格局。一是完善组织设置,强化班子建设。2015年7月1日至14日分别进行了党总支及所属党支部换届选举,做到了党组织班子健全。二是健全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党内生活各项制度,规范基层党建工作流程,加强基层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工作,按期开好基层党组织生活会,抓好“三会一课”、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管理制度、民主评议等党内生活制度的落实。三是规范发展党员工作。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实行“两备案一预审”,做好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新党员培训工作,严格发展程序,严肃发展纪律,严把“入口关”,确保发展党员质量。四是顺应党员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庆祝建党94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契机,举办了一系列庆祝和纪念活动丰富了党员精神生活。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局把自身建设作为落实民政工作任务的第一手段,着重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廉政建设,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反对奢侈浪费,造就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民政队伍。

三、2016年工作计划

1、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以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孤儿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和社会捐助、邻里互助为补充的综合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完善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成立核对中心,切实加强社会救助能力建设。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保障率达到100%。

2、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以推动社会办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发展为重点,积极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进一步改善我县养老服务设施条件;建立完善困难老年群体养老服务津补贴制度,切实保障困难老年群体基本养老服务需求;进一步完善全县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制度,提升养老机构服务保障水平。全面推进与我县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篇3:“十二五”能源工作回顾

“十二五”能源发展改革工作圆满收官, 为全面开创 “十三五”工作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能源发展思路方式有创新、有实效。 在发挥好能源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的基础作用方面作了大量创新性工作。 能源领域有效投资大幅增长, 新型能源消费业态蓬勃发展, 能源对外合作取得重大突破。 二是能源结构调整有力度、有进展。 扎实做好煤炭清洁利用这篇大文章,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油气替代煤炭、非化石替代化石能源取得积极进展, 能源惠民、利民成效显著。 三是能源体制改革有突破、有成效。 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 着力打通发展快车道, 形成了一批有效制度供给, 自身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图片:“无所不能”)

篇4:民政十二五工作总结

《规划》内容显示,2010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出达到1.22万亿元,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其中,201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2.8万种,71.7亿册(张);出版期刊9884种,35.4亿册;出版报纸1939种,500.2亿份;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047.5万册(份、盒、张)、出口金额达3758.2万美元。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表示,在产业化方向上,新闻出版总署将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并推动产业振兴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将造就大量龙头企业,其中包括造就3-4家中央国有大型出版集团。按照这一思路,国家将加强新闻出版业的整合力度。具体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报刊出版单位数量降至5000家以下;全国印刷复制行业小容量低端产能将淘汰40%-50%。同时,蒋建国表示,伴随中国产业企业的做大做强,新闻出版总署将继续推进新闻出版业的“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出版传媒品牌。

蒋建国指出,从行业自身看,“十二五”时期,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产业格局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规划》明确提出了关键时期的具体要求: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一步面临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任务,将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突破性进展。新闻出版产业格局进入战略调整期。随着市场体系日趋完善,企业并购日渐活跃,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必将导致人才、资本和资源等市场要素更大范围的流动和重组,必将带来新闻出版产业格局的深入调整。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进入加速期。随着新闻出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形态不断创新,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数字发行等新业态将进一步加快发展,必将推动新闻出版业转型及技术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规划》提出的关于“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期末,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基本到位,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产业计划完成七大重点任务,一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加强精品力作的生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三是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四是做优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产业,提高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五是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六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七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与此同时,《规划》制定了八大措施来推动“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具体包括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强依法行政、加强组织领导。这八大措施从产业指导思想、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方式、科技、人才、产业管理等方面予以全面保障,相信能够确保七大任务的顺利完成。

范卫平司长说,在规划主要措施上,突出了政策支持与引导,为规划的科学实施与有效落实提供有力保障。《规划》提出了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加强依法行政、加强组织领导等八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发布的同时,国家版权局还发布了《版权工作“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版权规划》)。《版权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编制,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总结“十一五”时期版权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5年的版权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和规划。

版权管理司司长王自强表示,此次发布的《版权规划》是我国发布的第一个专门针对版权工作的5年规划,制定《版权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现近五年知识产权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篇5: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单位:市农业局

一、发展目标

至****年,我市粮食总产达**万吨,棉花*.*万吨,花生*万吨,瓜菜**万吨,果品*万吨,肉类*.*万吨,禽蛋*.*万吨,鲜奶*万吨,水产品*.*万吨,林木覆盖率达到**%,农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年均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年均递增*%。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经济结构与市域布局

(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坚持“产业调优、品种调良、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总体思路,着眼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稳定产量,提高品质,增加效益。一是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产品,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化工程,在巩固粮食高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重点鼓励支持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基地化生产。二是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扶持养殖大户和畜禽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养殖上规模、规模上配套、配套创品牌、品牌创名牌上下功夫。三是林果业。着力加强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建设,大力发展林菌(禽)间作种养增加丰产林综合效益。四是积极推进标准化农业,发展精准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工企业、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分流,充分就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力争到****年,基本建立起结构明显优化、布局较为合理、素质显著提高、活力进一步增强,能够较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新框架。

(二)市域布局

*、种植业布局

一是优质粮产业。以发展优质小麦、玉米、水稻为主,在生产趋势上以优质高产并重,按全生产和商品化提高为目标,++++++++、++++、++++、++++等镇为主大力发展优质小麦和优质玉米种植,优质粮率达**%以上。以++++、++++街道及沿运夹河套地带为主建成*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力争将我市建成优质粮生

产基地县;二是瓜菜产业,以发展品牌菜为主,露地菜与反季节菜并重,以品牌菜创名牌,名牌菜增效益为目标,市域分布在沿大沙河两岸的++++、++++++++两镇及++++、++++等镇,尽快形成*万亩食用菌、*万亩水田藕、*万亩大白菜、*万亩土豆、*万亩黄瓜和西红柿及*万亩拱棚辣椒种植的蔬菜生产基地;三是油料和小杂粮生产,以发展油料经济作物为主,小杂粮市域化发展。小杂粮主要分布在++++、++++等镇山市丘陵地市,平原镇以栽培夏大豆和花生为主。饲料作物种植,以沿河道两岸及山市丘陵地带,食草畜禽养殖基础较好的++++、++++等镇为重点,从****年开始,前三年试点,后两年大面积推广。

*、林牧渔业布局

实施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必须把畜牧业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提高林牧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一是林果业。在产业布局上重点建设四大基地,即以++++镇黄丘山市为主的甜桃生产基地,以++++镇南部山市为主的大枣、板栗、冬枣等杂果基地,以++++镇西部山市为主的石榴、甜杏等杂果基地,以++++、++++、++++++++、++++镇为主的速生杨丰产林基地。

二是畜牧业。在产业布局上,全市围绕粮食转化增值和秸杆开发利用,以适度规模为基础,把食草节粮型畜禽作为发展重点。生猪生产重点放在++++、++++等镇,肉蛋鸡主要放在++++、++++、++++++++等镇,肉牛以++++镇为发展重点,示范秸杆青贮饲料喂养,奶牛重点放在++++、++++++++等镇,肉鹅重点放在++++、++++++++镇,肉兔立足++++++++镇向全市扩展。

三是渔业。在市域布局上,以++++、++++街道、++++++++等镇街水塘养鱼为主,建成****亩的名优鱼精养基地,沿运重点发展网围养殖,搞好鱼、藕综合开发,建立立体生态渔业生产基地。

*、农村第三产业布局

****年,农村一二三产业比例达到**:**:**。重点培育**大龙头企业,开发**大名牌产品。

三、主要政策措施

(一)稳定落实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政策。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土地承包期延长三十年不变的政策,签订承包合同,发放经营权证书,加强规范化管理,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

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受益权。要逐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促进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土地使用权租赁、转让、入股、反包,进一步促进土地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扶持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发展集体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农业企业运行机制,努力在“五荒”拍卖、农田林网、小型水利设施等拍卖承包上取得新进展。

(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化进程

*、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加快步伐,不断探索新机制,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真正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集科研、开发、示范、推广、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窗口。

*、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和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把引进、推广新品种作为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本措施来抓,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引进名优稀特品种,搞好品种搭配,实施良种统繁、统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商品价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重点推广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的先进实用技术,落实生态农业建设的“两减三保”工程,实施病虫害的统防统治、配方施肥的统测统配及生物治虫、间作套种、异体嫁接、立体种养、暖圈饲养、节水灌溉等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稳定机构,充实队伍,增加经费,使其真正发挥农技推广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标,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型就业能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科技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向村级延伸,切实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力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争取到****年,**%以上的农业劳动力掌握*—*门适用技术,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以上。

(三)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培植发展龙头企业。结合市域经济特色,重点围绕粮油、蔬菜、食用菌、果品、桑蚕、畜牧、水产等主导产业的发展,配套建设集产加销、贸工农为一体的龙型链式企业集团,组成企业++++舰队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市重点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

*、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产品优势市域化、产品品牌专业化、产品生产规模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瓜、菜、果、桑生产,发展畜牧水产生产,放手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植专业产销大户、专业村和产业镇,膨胀优势产业规模,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到****年,全市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镇多业的市域经济特色。创造条件,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增加出口规模。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多方引导、多头领办,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以此来调节龙头、基地和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健全产业化运行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其发展重点放在产品运销专业协会、技术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三个方面,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合作经济组织达到***个。

*、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要继续建设完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有计划地发展期货贸易市场,积极改造农村集贸市场,形成中心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农村集贸市场相互联接、互为补充的市场网络。要大力开拓占领外埠市场,努力扩大对外销售比重,组织好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销售等营销方式。要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以市三农服务信息中心为依托,建立国家、省、市、市、镇(街)相连接的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向农民及时提供经济信息。要进一步加强流通服务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运销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壮大农民运销队伍。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农村高层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民营经济园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统一规划、总体设计,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同时,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小城镇规划市聚集,严格控制规划市外新上项目的分散布点,使小城镇成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载体。加快以城代乡、以工补农,同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重点建设文明生态村,大力推广规模养殖与农村沼气,食用菌生产与废弃秸杆利用的节能型、清洁型再生能

源技术,努力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继续抓好防洪排涝、水资源保护和节水灌溉三大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我市农业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精心组织实施好涝洼地综合治理项目和土地综合开发,严格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要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造林。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载体,着力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全面构建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完善经营服务机制,推进农机服务的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水平。加强新型农机具的引进示范推广,大力推广机械深耕、机械精播、++++收获、秸杆还田、化肥深施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农业机械的配套化程度和作业水平。加强气象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天气预报、气象信息处理、气象卫星应用和++++降雨等系统,要强化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短期气候预报,进一步提高实效和精度。

(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篇6:民政十二五工作总结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推动本区民政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与可持续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民政部、上海市政府《部室共建国家现代民政示范区合作协议实施方案》和《上海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共松江区委、松江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松江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市民政局“以人为本、以人和为目标”的总体要求,坚持“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保基本”的总体思路,以“体系完善、措施有效、多方联动”为工作着力点,推动现代民政发展,形成社会建设格局,为松江经济社会转型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围绕松江社会发展全局,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接续人的社会关系、恢复人的社会功能、增加人的社会资本上下功夫,切实发挥民政部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调节器、稳定器、服务器的作用。

2、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理顺机构设臵,协调部门关系,建立合作机制,扩大社会参与,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工发展为核心,形成“三社互动”,切实发挥社会救助、老龄事业、双拥工作、社区建设、社会组织“五大平台”的作用。

3、坚持科学发展、讲求实效的工作方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市局规划和松江实际,合理设臵民政事业发展步骤,精心安排民政事业建设项目,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整合资源,注重实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确保“十二五”规划任务落到实处。

三、总体目标

围绕区委、区政府和市民政局“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深化现代民政建设,拓展现代民政领域,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推进民政事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提升民政事业现代化水平,努力构建与松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行政体制改革相配套、与社会建设要求相衔接的现代民政体系。

救济救灾方面:完善救助政策,健全救助体系,强化救助统筹,优化救助手段,规范救助程序,形成以基本需求为导向、以物质救助为基础、以发展救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形成与本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救助帮困工作格局;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探索适合松江特点的城市社区综合减灾模式,提高城市备灾减灾水平。

基层政权建设方面:推进村(居)民自治,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深化社区服务,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探索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建设,深化公益项目招投标工作;加强村(居)委会干部、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多领域发展,培育专业社工机构;完善行政区划管理,深化撤村撤队建社区工作,探索大型居住区社区建设模式。

双拥优抚安置方面:统一城乡优抚标准,促进优抚工作转型,构建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相适应的优抚工作社会化体系;深化退役士兵 2

安臵改革,完善以技能培训为基础、以就业服务为支撑、以自主择业为方向的市场化安臵服务体系;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化军民共建活动,推进拥军优属规范化、社会化进程,形成双拥组织网络化、工作制度化、活动经常化、拥军社会化的双拥新局面。

社会福利和老龄事业方面:整合社会力量,盘活现存资源,不断完善“9073”养老服务格局,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稳步推进老年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为老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福利,完善优惠政策,拓展社会福利服务范围,努力实现共建共享的现代民政福利普惠制度。

社会组织建设和发展方面:以加快社会组织发展为导向、以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目的,逐步完善社会组织政策体系,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结构,提升社会组织服务能力,探索建立新型政社合作关系,形成与本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组织发展、管理、党建新格局,争取本区户籍人口每万人拥有8个社会组织。

社会专项事务方面:坚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实现科学决策、规范管理和文明服务;推行结婚颁证仪式,新建松江区婚姻登记颁证中心,加强婚介机构管理,推进婚姻收养登记规范化建设;深化殡葬管理,推行葬式改革,促进丧葬文明进步,完成松江区殡仪馆改扩建工程;坚持依法救助、文明服务,实现救助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网格化。

四、主要任务

(一)健全救助帮困机制,完善核灾救灾体系。

1、理顺组织机构,完善核对机制。加强街镇社会救助机构和救助队伍建设,积极消除由于政府机构改革、新秩序尚未完全形成导致的街镇组织机构关系不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积极争取恢复各街镇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设臵,确保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编制内人员100%到位。加强松江区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建设,建立居民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机制,将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纳入民政工作体系建设总体规划,适时将居民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拓展到城乡低保、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一次性救助领域,建立分层次、多类别、高效率、运转灵活的居民家庭收入核对运行机制。

2、深化分类施保,完善救助政策。逐步突破按收入核定贫困的规定,以困难群众基本需求为导向,以家庭刚性支出为指标,构建分类、分层、分级的新型核贫体系。探索解决“支出型贫困”的具体办法,形成以“救助套餐”为特征的分类施保措施,满足困难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基本需求。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缩小城乡救助差距,城乡低保标准化(以农村标准为1)从1.5: 1缩小到1.2:1,低保标准不低于本地人均消费支出的20%,逐步实现救助标准和政策的并轨。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探索提前介入机制,取消病种限制。逐步归并整合综合救助、综合帮扶及其它救助政策,研究非本市户籍常住人口救助问题,加强综合帮扶。

3、健全救助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完善社会救助帮困“一口上下”机制,社会各部门的帮困资源须根据贫困对象实际需求通过区社会救助事务中心或各街镇社会救助部门统筹实施。加强对各街镇社救所应用“一口上下”信息系统的指导,及时掌握全区社会救助帮困工作情况,建立社会救助帮困工作统计评估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体 4

系内部整合,加强各专项制度间的互通、互联、互补,提升制度整体效能。加强社会救助与其它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形成梯次递进的保障结构。建立健全同财政、劳动、卫生、教育、房地等“一口上下”救助帮困相关部门的沟通机制,促进社会救助工作与相关业务政策之间的衔接互动。

4、发展慈善事业,引导社会互助。推动落实《松江区慈善事业发展指导意见》,引导开展多样化公益活动,合理配臵募集资源,落实税收优惠等政策,动员社会各界投身慈善事业,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社会救助工作中拾遗补缺的作用,提高慈善救助实效。加强慈善组织能力建设,培育专业队伍,提高慈善工作专业化水平。健全社区市民综合帮扶制度,规范综合帮扶工作,在“一口上下”运作机制内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应急性、临时性、项目性帮困救助。巩固彩票销售良好势头,加强彩票市场管理,形成诚信品牌。动员社会力量继续做好帮困送温暖和走访慰问工作,实现“四季如春”、“节日加温”。继续做好“送温暖、献爱心”衣被募集工作,对口支援灾区和贫困地区。

5、实施综合减灾,完善核灾救灾体系。创建若干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市级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探索适应松江特点的城市社区综合减灾模式。建设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开展灾害信息员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不断完善核灾减灾体系。

(二)深化基层政权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1、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深化村(居)务公开。完善民主选举制度,规范操作程序,至“十二五”期末,居委会直选比例达100%,村委会海选比例不低于90%,村委会暂缓选举率不高于5%,逐年提高居委会成员属地化比例。规范民主决策机制,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培 5

育居民自治意识,坚持村(居)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制度,扩大村(居)民在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参与度。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和村(居)委会自治功能、基层社会管理功能,理顺居委会、业委会关系,引导业委会运用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等处理物业管理事务。探索来沪人员融入社区工作,为来沪人员提供就业指导、法律咨询、职业技能培训等基本服务,吸纳来沪人员有序参与居(村)民自治活动。居委会建设达标升级、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全覆盖,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强化民主监督制约机制,增强意识,畅通渠道,提高村(居)委会工作透明化程度。完善民主评议村(居)干部制度,建议有关部门将民主评议纳入考核体系,做到评议结果与考核结果联系、评议结果与干部报酬挂钩。做好村(居)务公开工作,规范内容、丰富形式、健全机制。创新民主监督载体,发挥村务监督小组作用,确保村(居)务公开及时、真实、有效。

2、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拓展社区服务方式。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拓展社区服务功能,深化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以市民服务要求为出发点,打造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平台。探索街镇对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一头”管理体制,深化“一门受理”,40%以上的街镇实现“一口受理”,稳步推进“全年无休、全区通办”。构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综合性和普惠型服务。成立松江区生活服务协会,并在全部街镇成立协会分会,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需求,明确生活服务中心功能定位,在条件成熟的街镇成立3-4家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拓展公益招投标项目内容,探索多模式服务项目,扩大受惠群体,扩大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及其他社会服 6

务范围。培育一批公益性社会组织,探索公益项目由多形式的组织承接。持续推进既有项目,努力做到公益招投标项目街镇覆盖率100%。拓展项目资金途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益项目。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推进社区事务代理室、为农综合服务站建设。加强村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生产、生活服务需求,争创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

3、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推进市民志愿服务。加大村(居)委会干部队伍培训力度、改善工作环境、优化工作条件,激发村(居)委会干部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退居二线或刚退休的党员干部、基层活动团队负责人志愿参与居委会工作,加强居委会骨干力量。鼓励属地高校毕业生通过法定程序进入居委会队伍,培育年轻人服务社会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对村(居)委会成员的分级、分类培训,重点做好村(居)委会副主任、委员的培训工作,建立村(居)委会骨干成员培训机制,培养一批领军人物。加强村(居)委会村务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完善社工职业制度,探索社工教育培训、职业资质、实务督导、考核评估等职业制度,持证社工争取达到300人以上。推进社会工作多领域发展,深化社会工作在民政、司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人口计生、民族宗教等领域的专业服务,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1500人。开展区校合作,培育3-5家专业社工机构,发挥专业机构政策研究、督导评估、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作用,提高社工服务项目运作能力和机构管理水平。落实《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网上注册志愿者数达到5万人。探索志愿者招募、注册、7

培训、评价、激励、保障等制度,维护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的合法权益。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培育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实现社区志愿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拓展社会福利事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1、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推进老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高龄纳保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标准,五年内实现城镇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社会保障全覆盖和城乡老年人社会保障一体化。加强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松江区分会的建设,加大困难老年人救助力度,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经济供养体系。完善高龄老人的医疗保健体系,落实70岁以上老人优先挂号、就诊、化验、治疗、取药措施和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检查措施,建立健康档案和家庭病床,实施动态管理,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推进老年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增1000张养老床位,新建松江第二社会福利院,每个街镇至少建有1家公办养老机构,在大型居住社区新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标准化老年活动室村(居)委会全覆盖,继续推进民办公助老年活动室建设。

2、拓展为老服务项目,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拓展为老服务项目,深化为老服务内容,继续开展以独居老人为重点的纯老家庭老年人和高龄、困难老年人的结对关爱工作;加大居家养老服务财政投入力度,制定全区统一标准,根据老年人需要,依托养老机构、服务网点、家政公司等社区服务资源,打破地域限制,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化发展、集约化运作新模式,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快老年服务队伍社会化、专业化建设,鼓励各 8

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核发职业资格证书;科学界定居家养老服务中职业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和职责,加强对老年社工专业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改善和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探索实施老年服务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落实居家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物质待遇。

3、发展老年文体活动,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建设。以社区为网点开辟场所,增设健身器材,举办适应老年人特点的体育活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增强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实现本区所有公共活动场所免费向老年人开放;加强社区老年人文娱设施建设,加强老年活动室管理服务,规范和丰富活动内容,实行老年活动室运作经费补贴;发展老年教育工作,改善老年大学教学设施,提高镇级老年学校教学质量,推行老年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培育老年教育学科骨干;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参与途径,合理利用老年人才资源,支持老年志愿者总队工作,倡导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的互助互动,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鼓励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4、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营造敬老助老良好氛围。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依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加强老年法律服务工作,完善老年维权网络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使老年人就近得到优质的法律服务;建立健全联合接待制度,及时处理涉老案件,提高办案效率,对困难老年人实施法律援助;完善老年人优待政策,鼓励社会各行各业提供老年人优待服务;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尊老、敬老、助老教育,动员社会各界尊重与包 9

容老年人,切实关心帮助老年人,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氛围;加强宣传和表彰先进工作,通过公开评选表彰“敬老之星”、“敬老楷模”等活动,广泛培育和树立新时代尊老、敬老、助老的模范典型,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为老龄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社会人文环境。

(四)推进优抚安置工作,完善双拥工作体系

1、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夯实双拥社会基础。探索服务和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容、途径和办法,发挥军地两个优势、整合军地两种资源、调动军地两个积极性,在齐心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下功夫,在拓展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上下功夫,在共同保障优抚群体权益上下功夫,在营造军民融合发展氛围上下功夫,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推动双拥工作进连队、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乡村;巩固双拥创建成果,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做好科技拥军、文化拥军、实事拥军、行业拥军、社区拥军、法律拥军、“两新”组织拥军,使拥军工作紧贴时代要求,实现与时俱进;建立社会化拥军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大力支持、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化拥军新格局,推动拥军工作在各部门、各系统、各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全面落实。

2、落实优待抚恤政策,推动优抚工作转型。积极探索优抚服务与保障工作社会化,统一城乡优待抚恤政策和标准;完善农村籍老退伍军人生活补助政策;落实重点优抚对象结对制度,继续做好重点优抚对象结对帮扶工作;实行义务兵优待金城乡一体化,推进优抚工作进社区,全面建立优抚社工队伍;完善临时困难补助机制,协助有关部门推进将重点优抚对象住房纳入住房保障规划工作;筹备成立区拥军优属协会,发挥其推动、组织、资助拥军优属工作的作用,努力为 10

部队战士和军烈属排忧解难;深入广泛地开展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完成松江烈士陵园改建工程,研究和制定烈士家属异地祭扫制度,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保障。

3、深化安臵改革内涵,提高安臵工作水平。结合中央、市安臵政策,继续推进安臵工作改革,在确保退役士兵工作权益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积极为退役士兵提供就业服务。加强与相关部门、企业的沟通和协调,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退役士兵教育培训体系,提高退役士兵参与劳动力市场就业竞争的能力和机会。按照“共享社区、共建社区”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化军休干部接收安臵和服务管理工作,推动服务管理思路向“重服务兼管理”转变,运用管理夯实工作基础,加大培养、提高服务工作人员的素质,通过服务提升工作水平,全面落实军休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

(五)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建立发展支持体系

1、创新政社合作模式,完善社会组织扶持体系。完善政策体系,出台与区情相适应的促进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的系列扶持政策。创新政社合作模式,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党政机关与社会组织在“人员、机构、财务和资产”四个方面基本分开,探索将可转移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让渡给有能力的社会组织承接。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通过项目招标、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等形式,规范购买行为。适时设立社会组织发展基金,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招投标和公益创投活动。健全沟通协调制度,畅通社会组织利益诉求和建言献策的渠道,打造政府扶持、发展、服务社会组织的公共平台。

2、探索枢纽式管理模式,改进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组织领 11

导,明确职能部门责任,研究解决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研究制定符合我区实际的党建工作方案,完善社会组织党建归口分级管理体制,切实增强党建工作的有效性。探索建立枢纽式管理服务模式,在经济、教育、体育、文化等领域开展调研和试点,探索将部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授权给有能力承担的联合性社会团体,使之成为相同、相近行业社会组织的枢纽。夯实管理基础,建立检查与日常监督、绩效评估与信用建设、执法查处与宣传培育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建立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机制、信息披露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公众投诉制度,形成对社会组织有效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3、整合社会组织资源,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结构。通过建、扩、并、撤等措施有效整合社会组织资源,加强分类指导,合理调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结构。强化重点领域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重点培育能促进本区经济发展、带有行业管理性质的社会团体;大力培育养老助残、社区服务、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科技、法律援助等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安老帮弱、扶危济困等慈善性社会组织;完善区、镇(街道、园区)二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建设体系。发展社区群众活动团队,引导其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文体活动。

4、规范社会组织管理,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通过开展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评估工作,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选举、议事、财务、人事等内部制度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提升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深入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深化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工作,提高社会组织公信力。通过开 12

展社会组织负责人、专职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会组织快速反应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和项目运作能力。

(六)深化专项事务管理,完善规范化建设体系

1、开展“六五”法制教育,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基本法及与民政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牢固树立领导干部、公务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思想理念,确立法大于权、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的观念,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巩固权责统一、依法办事、高效便民、诚实守信的法治民政新格局。

2、加强平安边界工作,做好行政区划管理。加强界线界桩日常检查,做好每年一次的检查维护工作,巩固勘界成果,保证行政区域界线的完整和稳定,拓展管理功效。指导各单位做好撤村撤队建社区工作,积极开展调研,充分掌握基础资料,严格要求、规范程序。开展大型居住区管理体制研究和公共设施配套、社区服务提供方式及社区组织建设的研究,合理设臵居委会,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管理,探索服务主体多元化,保障大型居住区社区建设服务质量。

3、加强救助标准化建设,提高救助服务水平。加强救助工作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对流浪乞讨人员依法救助,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与救助巡查机制相结合,坚持常规救助和专项救助相结合,坚持区、镇(街道)“两级”救助模式和民政、公安、城管“三合一”联动救助机制相结合,不断完善救助制度,加强专业化、职业化的救助管理专职社工队伍建设,提升救助服务法 13

治化、专业化、社会化、人性化、现代化水平,争创全国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单位。

4、规范婚姻(收养)登记管理,创新服务方式。深化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新建松江区婚姻登记颁证中心;促进和谐婚姻家庭建设,完善离婚“劝和”机制;推动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开展对本区婚姻登记历史数据的整理和补录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社工组织,建立收养家庭评估、回访机制,保护被收养儿童的合法权益。探索婚介行业管理新方式,明确行业性质、政府职责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诚信服务好的婚介队伍。

5、深化殡葬方式改革,完善殡葬救助举措。加大殡葬设施资金投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完成松江区殡仪馆改扩建工程。完善殡葬惠民政策,健全殡葬救助保障体系,做好殡葬服务进社区工作,扩大重点救助对象殡殓补助覆盖面,实现应补尽补。强化公墓管理,推进葬式改革,力争经营性公墓新开墓区100%小型化。以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为契机,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引导群众破除丧葬陋俗,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殡葬事业健康发展。

6、加强福利企业管理,创建新型示范基地。制定关于鼓励和促进本区福利企业安臵残疾人集中就业的扶持政策,完成福利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资格审验工作,新建5家示范福利企业基地,探索残疾人就业新模式,拓展残疾人就业新领域,逐步实行福利企业产品政府优先采购和专产政策,推进福利企业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探索引入商业保险机制,推进风险管理服务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一)规范行政管理,深化部门联动,为现代民政建设提供组织 14

保障。坚持依法行政,充分利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推进民政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动民政事务行政管理公正、公开、透明;健全现代民政协调、协同、协作机制,发挥“五大平台”作用,实现社区、社会、社工“三社互动”,转变行政方式,加大项目化民政工作推进力度;深化政务公开,规范窗口服务,推进民政信息化建设,继续创建文明行业,大力弘扬和丰富新时期民政“孺子牛”精神。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为现代民政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保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提升服务管理能力,加快民政领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专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培育与发展;拓展人才锻炼渠道,抓好人才教育培训,提高人才素质,营造以业绩为取向、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环境,形成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

上一篇:充电设施运营管理制度下一篇:工厂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