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的浪漫主义诗歌

2024-06-25

王尔德的浪漫主义诗歌(精选8篇)

篇1:王尔德的浪漫主义诗歌

试析女性主义在王尔德戏剧作品中的体现

作者/李曼音 李华

奥斯卡・王尔德出生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那个时期女性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不但无权参加政治选举,而且在家中也没有管理财务的权利。出生在中产阶级的年轻女孩子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不得同男子交谈或接触。1837年通过的一系列法案逐渐使女性得到一些重视,直到19,女性虽然仍无选举权,但已经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比如受教育的权利和参加工作的权利。与此同时,女性也逐渐有争取社会地位的意识,不再强调个人牺牲,而更加注重平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19世纪50年代,妇女组织了维权运动“已婚妇女财产法案”,这项运动历经30多年并最终在1882年取得胜利。在这段时间里,妇女还取得了在市政府机构里投票选举的权利和加入校委会的权利。妇女们开始拥有自己的组织,并且逐步迈出家庭,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去。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作品已经较为明显地体现出妇女在思想意识和社会地位上的变化。在王尔德担任《妇女世界》编辑期间,他曾向主编提过这样的建议:“她们应该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不止是评论评论时装,《妇女世界》应该作为一个平台,鼓励女性发表对文学的评述以及对社会各个方面的认识。”这表明王尔德早已意识到女性地位这一社会问题,并且观察到在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地位的改变。王尔德的喜剧中多是以18世纪末英国的家庭、恋爱、婚姻为主题,而剧中的女性人物在个性、性格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女性形象似乎都可以被还原为王尔德的家庭成员或朋友,因此栩栩如生。

一、倡导平等、努力追求幸福的新女性

对这类女性的描写主要体现在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和逃脱传统的婚姻观念束缚两大方面。在《理想丈夫》中,MabelChiltem是一位饱含热情、勇气和自信的新女性。她积极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不把自己的幸福和生活的意义寄托在男人身上,在她身上真正体现了女性从“自我束缚”到“自我实现”的转变。她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在ViscountGoring面前,毫不掩饰对其的爱慕之情和对婚姻的渴望。和ViscountGoring订婚后,她更加大胆表白:“全伦敦除了你,大家都知道我有多爱你。”王尔德通过一种诙谐的人物刻画方式,诠释了爱与宽容的道理,比如在婚后,她还能做到勇敢地包容丈夫所犯下的错误。因此MabelChiltern无疑是王尔德笔下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新女性代表。除此之外,王尔德还生动地刻画了一系列的新女性形象,比如公爵夫人Padua,她也是一名不受常规束缚、勇于追求爱情和婚姻的女性。在《潘杜瓦公爵夫人》中,她与身份低她一等的年轻男子Guido相爱。然而Guido身负复仇使命,虽然对公爵夫人心生爱慕却不敢表达,最终公爵夫人在绝望中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并与心上人一起坦然地面对死亡。可以说,在这部剧中,公爵夫人是为爱而死的;可以说,她为追求真爱而不惜放弃拥有的一切。

在《无足轻重的女人》中,RachelArbuthnot是剧中集自信与自爱为一身,同时又兼具惊人美貌的一名女性角色,虽然她的“污点”使她不能被社会舆论所接受,但是当得知George.Harford(I。xdni-ingworth)不能娶她为妻时,她勇敢拒绝了George母亲给她的赡养费,因为在她看来,爱情应是纯粹的,与金钱毫无关系。在金钱面前,她选择了尊严。王尔德笔下的这个人物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她与当时的时代格格不入,当她又一次拒绝George.Harford给儿子提供的工作机会时,这种尊严不仅赢得了儿子的尊敬,也令儿子的爱人Hester对她刮目相看。非但如此,在她看来,幸福生活不应当依靠男人,而且幸福同婚姻并无关联。于是当Ceorge想与她重修旧好时,她冷静地拒绝了他,甚至还给了他一记耳光,一如当年这个男人形容她“无足轻重”一样,她对儿子说眼前的这个男人是“无足轻重”的!在这部剧中,王尔德谴责了男性至上主义,抗议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女权主义思想被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二、敢于向男性权利挑战的新女性

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涌现出一些女性作家,通过分析她们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英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正在发生改变,同时女性的群体意识也正在觉醒。然而,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男权的社会体系根深蒂固,妇女除了扮演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之外,似乎没有权利去参与政治或其他社会事务,因此要想在男性社会中获得一席之地,首先要争取自己的基本权益。争取女权的“运动”必然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但英国的女权主义者一直坚持着这份神圣的使命,通过不懈努力逐渐消除男女差别。上文中提到的《无足轻重的女人》中有一位女性角色Hester,这位小姐向来直言不讳地抨击英国社会的不平等:“同样是法律,对男人一套,对女人是另一套,这样做对女性是不公平的!”她的女权主义思想还体现在她大胆斥责试图挑逗她的.LordIll-ingworth,并坚定地站在Mrs.Arbuthnot-边以维护女性的尊严。

同样在《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中,温德米尔夫人发现丈夫背叛了她,所以离家出走,她也这样斥责说:“我听说男人都是如此残忍、可恶!其实男人全是懦夫!他们干了坏事,却没胆量承认和面对!”文学作品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王尔德塑造这样的女性形象,也是为了谴责社会不平等和维护女性的尊严,《无足轻重的女人》中的Mrs.Arbuthnot一把夺过Illingworth的手套,在那个臭男人张口骂人之前朝他脸上扔了过去,并形容他为一个“无足轻重的男人”。这无疑是这部剧中最令观众情绪激昂的一幕。这部剧的创作正值欧洲工业革命初期,有知识、有教养的女性逐渐赢得了一些社会地位,“新女性”的出现使得维多利亚时期的男性统治地位开始动摇,女性的独立、果敢和智慧也使得她们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并为自由和平等权利而战。

王尔德作品中的许多女性都闪耀着女权主义的光芒,她们也是新女性形象的代表。Chiltern作为一个典型的女权主义者,一直在争取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平等,甚至挑战男性的地位。当她结婚时,她制定了一套“女性道德法则”,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带领女性组织参与到公共事务活动中去,她曾坦言对政治非常热衷。很显然,她是一位超级自信又控制欲很强的女人,用王尔德的话说:“Chiltern的成功在于她能以专制的方法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她戴着温柔的面具,然而却牢牢控制了丈夫,有人甚至认为她丈夫生活在“婚姻的牢笼”中。在她家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织锦,像是在对众人宣告妻子对丈夫的爱。在她看来,爱是她在男性统治的世界中“战斗”最好的武器。Chiltern的所言所行代表了“非女性”的产生,她一向坚定地认为: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要看他的过去,这是鉴定一个人唯一的方法。环境永远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本质!

三、结语

王尔德生活的年代正值女性解放运动在英国的发轫期,女性逐渐从“自我牺牲”到“自我觉醒”,新女性们开始寻求“自我发展”和“自我表现”。他的戏剧被认为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通过对Mrs.Arbuthnot等女性形象的描写,王尔德批判了维多利亚时期的传统道德观念,对女性的社会角色改变表示赞同,是一个同情女性处境的女性主义者。王尔德的作品中其实更多地呈现出女性在维护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现如今西方国家的女性主义运动已经远远超越了正面冲突,更加关注消除阶级、多元化、男女文化沟通等方面,这无疑给予文学创作者们更加宽广的空间来抒发人文主义情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女性问题成了更多人关注的一大社会问题。女性在争取平等、独立的同时,不能够忽略女性独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自己塑造成“假男人”或“中性人”来赢得社会地位。只有当详细分析男性社会并理解男女的不同特质后,才能自然而然地建立起真正的“女权”。

[作者简介]

李曼音(1979-),女,河北唐山人,英语语言学硕士,河北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李华(1973-),女,河北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语翻译。

篇2:王尔德的浪漫主义诗歌

首先,在诗体形式上,现代派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诗体,在那些成熟的现代派诗中,字句的节奏完全被情绪的节奏所代替,自然流动的口语准确的传达了诗人对复杂、精微的现代生活的感受。同样,浪漫主义诗歌也以“绝对的自由”为首要特征,诗歌形式新颖,格律自由,辞藻富丽。如《女神》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自由体、半格律体、诗剧体等等,格式不拘,诗节不限,字数不定,音节自然,一切服从感情的倾泻,真正做到了“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

其次,在抒情表达上,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感情强烈看,通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或描写奇特的情节。中国现代主义诗人较多地把眼光投射在生存现实中。他们一开始就没有古代诗歌中自然山水诗歌包含的理想主义的乐观情调,也较少“五四”期间郭沫若式的浪漫主义的都市文明的颂歌。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主要表现的是对现实人生的冷静审视与理性批判,是都市青年理想失落、精神沉沦、前途迷惘的哀怨与悲伤,是病态人生中的病态情绪。其诗人的情绪体验是紧贴于生存现实的,诗人的孤独中更多地包含着一种愤激于现实的反抗情绪,对社会、人生的失望而归向内心,主要表现的则仍是时代苦闷与忧愤于现实的孤独。

在描写对象方面,浪漫主义诗派的代表作《女神》,以其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诗坛上“胡适时代”的结束,和真正的现代自由体新诗时代的到来,同时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需求,表现了五四时期那种冲破一切丑恶事物、推倒一切腐朽势力的力量,创造了一个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体现五四时代精神的现代自我形象。然而,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现代主义诗歌表现出现代人在充满了异化和压迫力量的世界面前的无能为力与痛苦窘迫的心态。先前浪漫主义的英雄崇拜、自我肯定、自我夸张受到嘲讽,自我价值与尊严受到怀疑。现代主义诗歌中关于人与自我的观念发生了区别于传统的本质变化。自然科学的新发现,使人作为宇宙中心的观念受到挑战,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无意识和反理性的心理学说给现代主义诗歌中人的意识的复杂化、非理性化、非英雄化的倾向产生了直接重要影响。

篇3:王尔德的浪漫主义诗歌

十九世纪后半叶, 欧洲工业有所发展, 科学文化也有了长足的进步。1859年达尔文发表其划时代巨作《物种起源》后, 一大批生物、地理、天文上的发现涌现出来。所有这些都动摇了以《圣经》为基础的旧的信仰。加上工商业迅猛发展造成的贫富差距和种种的社会问题, 人们在思想上产生了很大的波动。欧洲文艺界一些富有才华的代表人物对上层社会有着透彻的了解和强烈的憎恶, 面对商业化, 面对人们对艺术的漠然, 他们率先走上了唯美主义的道路, “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运动应运而生。由于唯美主义倡导“不是艺术反映生活, 而是生活模仿艺术” (荣如德、巴金, 2003:2) , 认为艺术与生活无关, 与道德无关, 因此很多人认为唯美主义是一种颓废主义, 是欧洲“世纪末”的文化现象, 唯美主义者对社会现状无能为力, 只是躲在艺术的象牙塔里罢了。

二、王尔德

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他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天才, 几乎尝试了所有文学样式, 诗歌、小说、戏剧、童话。1997年英国小说家、电影名演员斯蒂芬·弗莱 (Stephen Fry) 在《星期日泰晤士报》撰文指出:王尔德是继莎士比亚之后, 在欧洲被阅读最多、被译成语种最多的英国作家 (荣如德、巴金, 2003:8) 。唯美主义者强调主观的创造性, 因此在艺术上他们极度追求个人自由。王尔德就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典型代表。他不仅是一个唯美主义的文学大师, 文辞绚丽, 意象新颖, 创造出具有他个人特色的妙论和警句, 而且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唯美主义者, 在生活中他极度追求美, 爱穿奇装异服在伦敦大街上招摇过市, 他甚至钻研人类服饰史, 并写了大量的论文, 成了一个著名的服饰专家。一百多年来, 王尔德一直是文坛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生活方式和充满幽默讽刺意味的议论都与当时伦敦上流社会格格不入, 他也因此被称为“败类”。他抨击道德, 描述人性的堕落, 他的《道连·葛雷的画像》一出版就被评为一本不道德的书;他甚至用《莎乐美》嘲弄《圣经》, 以至于英国政府禁止该剧上演。他与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的同性恋事件曝光后更是为当时的社会所不齿。他一度被认为是享乐主义者、颓废主义者。他曾经说过:“在这动荡和纷乱的时代, 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 只有美的无忧的殿堂, 可以使人忘却, 使人欢乐。我们不去往美的殿堂还能去往何方呢?只能到一部古代意大利异教经典称作citta divana (圣城) 的地方去, 在那里一个人至少可以暂时摆脱尘世的纷扰与恐怖, 也可以暂时逃避世俗的选择。” (荣如德、巴金, 2003:2) 因此, 很多人认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实质上是一种逃避主义, 他逃避现实, 躲进艺术的象牙塔中构建自己的理想。

三、《道连·葛雷的画像》

《道连·葛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曾一度被批判为一本不道德的书, 也一直被认为是颓废主义的代表作。但很多文学家对这本书表示出极大的赞赏, 叶芝称它为“一本奇妙的书”, 佩特用“真正有活力的”来概括它的特点。王尔德说:“《道连·葛雷的画像》堪称经典作品。”

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画家贝泽尔·霍尔渥德给俊美的少年道连·葛雷画了一幅像。这是一幅精湛的艺术品, 贝泽尔把它称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看着画像上的俊俏模样, 想着总有一天自己的容颜会起皱、憔悴, 眼睛会暗淡、褪色, 体态会拱曲、变形, 道连感慨:“我会变得又老又丑, 可是这幅画像却能永葆青春。要是倒过来该多好!如果我能够永葆青春, 而让这幅画像去变老, 要什么我都给!是的, 任何代价我都愿意付!我愿意拿我的灵魂换青春!” (荣如德、巴金, 2003:26) 没想到这一愿望从此变成了现实。纯情美少年的灵魂开始堕落, 每做一件坏事, 他的画像上就多一些狰狞的笑, 多一分凶残;日月的推移都没有使他的容貌发生丝毫变化, 他的皱纹和白发都长在了画像上。他伤害了自己喜欢的女孩西碧尔·韦恩, 导致了她的死亡;他杀死了画家贝泽尔。所有的罪恶都转化成扭曲的面容显示在他的画像上。他一次次受灵魂的折磨。最后, 他无法忍受, 拿起刀子朝画像捅去——他要杀死自己的灵魂, 同往事切断联系获得自由。但是当刀子捅到画像时, 他倒在了地上, 心口插上了刀子。最不可思议的是, 画像在刹那间恢复了原貌, 画上的道连如当时一样容光焕发, 洋溢着奇妙的青春气息和罕见的美。而躺在地上死去的道连形容枯槁, 皮肤皱缩, 面目可憎。

这是一部离奇荒诞的小说, 描述了一个美少年灵魂堕落的全过程。小说的荒诞性就体现在道连灵魂的堕落全反映在了贝泽尔为其精心制作的画像上, 他的脸则成了画像的面具。王尔德一直都认为生活模仿艺术, 生活事实上是镜子, 而艺术却是现实。在这样一张有着近乎天使的脸上谁能看出道连内心的丑陋和他道德灵魂的丧失?而其实纯洁无邪的脸只是他的面具, 只有那幅画才反映了事实。王尔德的这一构思抨击了当时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给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一些人大骂其“不道德”。王尔德说每个人都在道连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罪恶, 他的这个看似荒诞的构思其实正是引发人们扪心自问, 自己掩藏着的内心世界有多少污浊。“在美的作品中发现丑恶含义的人是堕落的, 而且堕落得一无可爱之处。这是一种罪过。……其实, 艺术这面镜子反映的是照镜者, 而不是生活。” (荣如德、巴金, 2003:3) 王尔德的这句话道破了实质, 当时英国社会贬斥这部小说, 认为它是不道德的, 恰恰因为那些人是堕落的。这部小说就像一面镜子, 照出了很多人的真面目。

小说的结局更是荒诞至极, 当道连企图杀死自己的灵魂重新做人的时候, 画布没有被毁坏, 而他却倒在血泊中。画布恢复了原来的色泽, 上面依旧是那个容光焕发、热情洋溢的美少年, 而倒在血泊中的道连却形容枯槁、面目可憎。当灵魂死了的时候, 道连的生命也结束了, 他的天使面具也不复存在, 而那幅画又恢复了它的美。这充分体现了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思想, 他赋予了艺术强大的生命力。

小说中重要人物之一亨利勋爵目无道德准则, 讽刺生活, 表面上看起来是唆使道连一步步走向地狱深渊的撒旦, 但实际上他道出的正是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他是王尔德笔下一个放荡不羁的浪荡子, 虽然他说的话听起来都是不道德的, 但他却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坏事。王尔德写作风格中一个重要特点即似非而是的警句妙语的运用, 在这部小说中借亨利之口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对婚姻他是这么评价的:“结婚的唯一美妙之处, 就是双方都绝对需要靠撒谎过日子。” (荣如德、巴金, 2003:8) “男人结婚是由于厌倦, 女人结婚是出于好奇。结果双方都大失所望。” (荣如德、巴金, 2003:44) “女人再嫁是因为恨前夫。男人续娶则是因为爱前妻。女人结婚是碰运气, 男人则是冒风险。如今有家室的人生活都像光棍, 而光棍反倒像有家室的。” (荣如德、巴金, 2003:155) “家庭生活固然仅仅是一种习惯, 而且是坏习惯, 但即使是坏习惯也舍不得丢掉。” (荣如德、巴金, 2003:184) 亨利是王尔德本人的一个写照, 通过亨利这个人物的刻画, 王尔德表达了他的反道德思想。他藐视维多利亚时期的虚伪道德与作风, 嘲弄上流社会的腐化。他与亨利一样, 并不是不道德, 而是与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格格不入。

小说中另一个重要人物画家贝泽尔是一个追求艺术美和道德美的正人君子。他因创作了一幅奇妙的画像而被道连杀害。他迷恋道连的美, 想要捕捉到他的美, 将美留在画布上。他认为“没有什么是艺术不能表现的” (荣如德、巴金, 2003:13) 。他的死可以说是为艺术而死, 他是美的殉道者。在这一点上王尔德似乎暗示了自己的命运。贝泽尔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画家, 他不仅仅追求着艺术上的美, 还注重个人道德品行的修养。他认为:“干了坏事的人脸上会有反映。要隐瞒也瞒不住。有时谈到所谓神不知鬼不觉的勾当, 其实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坏人干了坏事一定要在他嘴巴的线条、下垂的眼皮, 甚至在手的轮廓上反映出来。” (荣如德、巴金, 2003:130) 王尔德也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家, 他认为:“在这动荡和纷扰的年代, 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 只有美的无忧殿堂, 可以使人忘却, 使人欢乐。我们不去往美的殿堂还能去往何方呢?” (荣如德、巴金, 2003:27) 而且他也把自己定义为美的殉道者, 他在逝世前不久为自己想好的永久称号就是“臭名昭著的牛津圣奥斯卡、诗人、殉道者”。因为他的唯美主义并不能被当时社会所接受, 一度遭到了贬斥, 所以他也是艺术美的陪葬者。甚至在艺术欣赏与批评上贝泽尔和王尔德都有着相通之处:他们都鄙视现实主义。贝泽尔说:“他 (道连) 自己也不知道他在为我们勾勒一个新学派的轮廓, 这个学派将具备浪漫精神的全部热情和希腊精神的完美特征。灵魂与肉体的和谐——这是多么了不起啊!我们曾在疯狂状态中把这二者分离了, 发明了庸俗的现实主义和空洞的理想主义。” (荣如德、巴金, 2003:13) 王尔德在《道连·葛雷的画像》的序言部分说:“十九世纪对现实主义的憎恶, 犹如从镜子里照见自己面孔的卡利班的狂怒。” (荣如德、巴金, 2003:3) 他们都认为作为一种方法, 现实主义是一个完全的失败。

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 画家贝泽尔, 主人公道连和花花公子亨利多少都带有王尔德的一些影子, 王尔德也说:“这本书会造成毒害, 或者促成完美, 道连·葛雷并不存在……贝泽尔·霍尔渥德是我认为的我个人的写照;亨利勋爵在外界看来就是我;道连是我愿意成为的那类人——可能在别的时代。” (荣如德、巴金, 2003:11) 所以这部小说带有自传的成分但又不完全是自传, 王尔德在小说自序中写的“自传体是批评的最高形式, 也是最低形式” (荣如德、巴金, 2003:3) 更能充分证明这一点。

四、结论

或许王尔德只是像亨利一样用了花花公子的面具来反抗当时英国上层社会所宣扬的虚伪腐朽的道德观, 而在他的内心却是一个真正的“清教徒”。贝泽尔创造了他不朽的艺术品———道连·葛雷的画像, 他的画像是事实, 记录了道连灵魂的堕落;王尔德创造了《道连·葛雷的画像》, 他的《画像》也是事实, 记录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灵魂的堕落。这一切都符合王尔德所说的生活模仿艺术, 生活实际上是镜子, 而艺术却是现实。最后贝泽尔因为他的艺术品画像而死, 成了艺术的陪葬者;王尔德因为自己的唯美主义和生活方式被否定批判, 成了美的殉道者。

以放纵来表达生命的自由, 以玩世不恭来蔑视上流社会的虚伪, 以不道德来打破道德的清规戒律, 这成了王尔德生活和写作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这自然会激起贵族阶层的不满, 所以也无怪乎王尔德和他的《画像》背下了历史的罪名。他的放荡不羁, 他成熟的讽刺技艺, 他对悲剧的深刻认识都使他的才华有了横空出世的震撼力。王尔德一生都在为自己寻找着能表达他的人格魅力的写作形式, 能充分发挥他的天才的写作形式, 他不是一个逃避主义者, 他的唯美主义是另一种揭露社会现实的武器。他用艺术来唤醒人们, 召唤人们打破传统落后的各种社会准则。他的艺术无疑是在美化生活, 美化人生, 美化世界。对于当时社会给他的评价, 他坦然自信地面对:“世上唯一比被人议论更糟糕的, 就是无人议论。” (荣如德、巴金, 2003:8) “只有时间才能显示出艺术家真正的价值和地位。艺术……会完完全全地超前于时代, 产生出一百年以后才能被人领会并欣赏的作品。” (Tompkins, 1967:686) 王尔德唯美主义创作技巧中蕴涵的心理分析、象征手法及构思荒诞的成分无疑为现代主义开辟了先河。因此, 他的唯美主义不是十九世纪激情的结束, 而是二十世纪激情的开端。

摘要:王尔德是十九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的杰出代表。一百多年来, 这个“臭名昭著的牛津圣奥斯卡、诗人、殉道者”一直是文坛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很多人认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是颓废主义, 究其实质是一种逃避主义, 是不可取的。他创造的唯美主义代表作品《道连·葛雷的画像》一问世, 便被英国社会批判为一本不道德的书。本文从小说构思和主要人物与王尔德相关性分析入手, 指出王尔德本人和他的这部代表作都是对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的反抗, 并进一步指出他的美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唯美主义,王尔德,《道连·葛雷的画像》,逃避主义

参考文献

[1]刘炳善编.英国文学简史[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2]王尔德著.荣如德, 巴金译.道连·葛雷的画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3]王尔德全集 (中文版) 第四卷.

[4]王尔德全集 (中文版) 第四卷.中国文学出版社.

[5]赵澧, 徐京安.唯美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6]J P Tompkins.The Aesthetic Adventure[M].Cam-bridge, 1967.

篇4:王尔德的浪漫主义诗歌

关键词:王尔德 矛盾性 消费文化 唯美主义 纯艺术。

一、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矛盾性

王尔德的文艺理论、作品还有他的生活中明显地充斥着自相矛盾的因素。在大力倡导“为艺术而艺术”,艺术无功利性,艺术无关政治、宗教、道德的唯美主义艺术观的同时,王尔德却创作出一部又一部具有道德教益的作品。作为唯美主义运动的主将,王尔德倡导纯艺术,生活艺术化,以此来对抗当时维多利亚的腐朽世俗生活,而他自己却紧跟时代脉搏,毫不落后地追随着当时的商业化发展进程,显示出强烈的商品崇拜。用唯美主义的艺术原则精心地打扮着自己的形象,衣着别致出众,表达着对资产阶级传统生活方式和趣味的蔑视与挑战,但同时他的这一举动也是吸引公众目光,渴望成名的广告式行为。正如他自己所坦言他即使不能成名,也要臭名昭著。的确,矛盾性是王尔德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在王尔德身上体现的是多重性格,多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它们彼此共存,又互相否定,简直是一个多棱镜,万花筒。王尔德甚至刻意表现这种矛盾性,并证明它的合理与真实。

二、唯美主义运动与商品消费文化的对立

对于王尔德的矛盾性,批评界历来有着不同的解释。王尔德在牛津时很受罗斯金的器重,也深受佩特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他自己的文艺理论和实践正包括了对两者思想的融汇。我们知道,任何作家和他的创作都离不开他所生活的时代。所以,要考察王尔德的矛盾性,首先要了解唯美主义盛行的那个维多利亚时代。虽然倡导“纯艺术”的唯美主义思想倾向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就已出现,但以“为艺术而艺术”为口号的唯美主义文艺运动是在19世纪下半叶拉开帷幕的。当时西方社会正经历着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商品经济突飞猛进,商品广告铺天盖地。在这个历史的大变革时期,异常敏感的知识分子无法接受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庸俗现实和日渐发展的商品崇拜,对自我和社会的前途感到失望和迷茫。他们努力地维持传统的物质和精神的二元对立,倡导艺术自律、纯艺术、生活艺术化。在王尔德眼里,艺术和现实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现实应受到贬斥,惟有艺术的世界是值得追求的。王尔德正是向他所说的艺术世界里寻求真实,寻求意义,重建对生活的信心, 以此来抵制现實世界对人们的侵蚀和对自我的剥夺。王尔德耗尽毕生精力努力实践着唯美主张。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王尔德是在那个庸人主义、物质主义和中产阶级的道德观盛行的世纪末奋起抗争的艺术领袖。

三、唯美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平行

篇5:雪莱的浪漫主义诗歌

给——温柔的歌声已消逝

(英国)雪莱

温柔的歌声已消逝,乐音仍在记忆里萦回;

紫罗兰花虽然枯死,意识中尚存留着芳菲。

玫瑰花朵一朝谢去,落英堆成恋人的床帏;

你去后怀念你的思绪

该是爱情在上面安睡。

给玛丽

(英国)雪莱

哦,亲爱的玛丽,你能在这里多好,你,和你那明亮开朗的棕色的眼睛,你那甜美的话语,似小鸟,向常春藤阴里寂寞忧郁的伴侣

倾吐爱情时的啭鸣,那天地间最甜最美的声音!

还有你的秀额……

更胜过这蔚蓝色意大利的天穹。

亲爱的的玛丽,快来到我的身旁,我失去了健康,当你远在他乡;

你对于我,亲爱的,就像黄昏对于西方的星辰,就像日落对于圆满的月亮。

哦,亲爱的玛丽,但愿你在这里,古堡的回声也轻声低语:“在这里!”

篇6: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

苍颜乱发在狂风暴雨里奔行,

该隐从上帝耶和华前面奔逃,

当黑夜来时,这哀愁的人来到

山麓边,在那一片浩漫的平芜

他疲乏的妻和喘息的儿孙说:

“我们现在且躺在地上去入梦。”

唯有该隐不睡,在山边想重重。

猛然间抬头,在凄戚的长天底,

他看见只眼睛,张大在幽暗里,

这眼睛在黑暗中深深地看他。

“太近了”,他震颤着说了这句话。

推醒入睡的儿孙,疲倦的女人,

他又凄切地重在大地上奔行。

他走了三十夜,他走了三十天,

他奔走着,战栗着,苍白又无言,

偷偷摸摸,没有回顾,没有留停,

没有休息,又没有睡眠,他行近

那从亚述始有的国土的海滨,

“停下吧,”他说,“这个地方可安身

留在此地。我们到了大地尽头。”

但他一坐下,就在凄戚的天陬,

看见眼睛在原处,在天涯深处。

他就跳了起来,他惊战个不住,

“藏过我!”他喊着,于是他的儿孙

掩住唇,看那愁苦的祖先颤震。

该隐吩咐雅八——那在毡幕下面,

广漠间,生活着的人们的祖先,

说道:“把那天幕在这一面舒张。”

他就张开了这片飘摇的围墙,

当他用沉重的铅垂把它压住,

“你不看见了吗?”棕发的洗拉说,

(他的子孙的媳妇,柔美若黎明。)

该隐回答说:“我还看见这眼睛!”

犹八——那个飘游巡逡在村落间

吹号角敲大鼓的人们的祖先,

高声喊道:“让我来造一重栅栏。”

他造了铜墙,将该隐放在后边。

该隐说:“这个眼睛老是看着我!”

海诺克说:“造个环堡,坚固嵯峨,

使得随便什么人都不敢近来,

让我们来造一座高城和坚寨;

让我们造一座高城,将它紧掩。”

于是土八该隐,铁匠们的祖先

就筑了一座崔巍非凡的城池,

他的弟兄,在平原,当他工作时

驱逐那约椰士和赛特的儿孙;

他们又去挖了过路人的眼睛,

而晚间,他们飞箭射明星灿烂,

岩石代替了天幕飘动的城垣。

他们用铁锁链把大石块连并,

于是这座城便像是座地狱城,

城楼影子造成了四乡的夜幕,

他们将城垣造得有山的厚度,

城门上铭刻看,禁止上帝进来。

当他们终于建筑完了这城砦,

将该隐在中央石护楼中供奉。

他便在里面愁苦。“啊,我的公公!

看不见眼睛吗?”洗拉战栗着说,

该隐却回答道:“不,它老是在看。”

于是他又说:“我愿意住在地底,

像一个孤独的人住在他墓里,

没有东西见我,我也不见东西。”

他们掘了个坑,该隐说:“合我意!”

然后独自走到这幽暗的土茔,

当他在幽暗里刚在椅上坐稳,

他们在他头上铺上泥土层层,

篇7: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释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和特色。全文通过分析“李白的人格、气质与浪漫主义”和“李白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探寻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原因;通过论述李白诗歌“独特的感情表达方式”和“独特的想象方式”,探究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概而言之,李白狂放不羁、飘逸洒脱的独特气质和他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相融合,形成了他的诗歌激情奔放、想落天外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风格

李白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使我国浪漫主义这面传统的伟大文学旗帜在唐诗中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在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和他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相融合,形成了其诗歌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奔放,豪迈不羁;善于驰骋想象,恣意挥洒。

一、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的诗歌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独有的人格、气质和他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

2、李白的人格和气质在其诗歌创作中的表现

李白的独特人格和气质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这是他的诗歌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顽强地表现自我、执著地追求理想是李白的独特人格和气质在其诗歌创作上的主要表现。

李白所表现的自我,反映着蓬勃向上的时代特征和英雄主义的时代精神。他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①,幻想着有朝一日“直挂云帆济沧海”②,至死不失“大鹏飞兮振八裔”③的志向。一方面,他敢于“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④;另一方面,他又写出了他与杜甫、孟浩然、王昌龄、汪伦之间的诚挚而深沉的友谊。

其次,李白豪迈放浪、遗世独立的个性特征在其山水诗中表现得也非常突出。

受其豪迈旷达的人生态度的制约,李白更喜爱壮美、宏大的景物,如椽的巨笔力重千钧,充满浩瀚的气魄和恢弘的气象。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⑤《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⑥⑦不复回。”《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诗作比作一支规模宏大的交响乐的话,那么这些关于长江、黄河和名山、瀑布的巨大而宏伟的形象就是这支交响乐中主导的旋律,就是这支交响乐中非常突出的、经常再现的主题乐章。在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这就是诗人纯任天心、不耐拘束的个性特征。当然,在有些诗作中有时不免流露出诗人

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⑧

诗人熔铸神话传说,驰骋瑰丽的想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其高洁人格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李白继承了屈原诗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创作了《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著名诗篇。在这些诗篇中,神话传说的熔铸、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和对国民现实的高度关注,都是和屈原的诗篇是一脉相承的。

2、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借鉴

李白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借鉴颇多,他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乐府诗自初唐以来没有多大进展,李白则熔古朴森茂的汉魏乐府和清新明丽的六朝乐府为一炉,以其俊逸的才气创造了新鲜的诗歌语言——通俗而又精炼、明朗而又含蓄、清新而又明丽。

如《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⑨

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保持了率真自然、明朗流转的特点,深得乐府民歌韵味。这种语言风格更突出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总而言之,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许多成就,并和他纯任天心、追求自由的个性和气质相融合,形成了其诗歌的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触即发、发则不可抑、发则不可止的感情状态。

“长风万里送秋雁,结此可以酣高楼”两句突作转折,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丽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爽朗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两句分写主客双方,流露出作者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两句使豪放与天真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两句笔墨酣畅,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了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当他从幻想中回到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和苦闷,于是出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大转折。诗人用奇特而又有创造性的比喻生动地显示出他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强烈要求,这是积极的精神追求。

但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两句又是一次转折。作者的思想由积极转入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

由以上分析可知,《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充分体现了李白的诗歌思想感情激烈喷发、瞬息万变、波澜迭起的特点。诗一开头就平地突出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抛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

浪漫主义风格特色的绝妙体现。

通过分析李白诗歌的感情表达方式,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壮大奔放、气势磅礴的感情基调和喷薄而出、瞬息万变的感情表达方式在其诗作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突出了其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这也是李白放浪形骸、洒脱任性的个性和气质在其诗作中的具体表现。

(二)独特的想象方式

和充沛万变的感情表达方式相适应,李白的诗作往往具有神奇瑰丽、变化多端的想象。这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又一特色。

1、想象的神奇瑰丽

李白的诗篇往往发想无端,如香烟,如秋岚,如天外之鹏飞,如海上之浪翻,无拘无束,舒卷自如,才情豪迈,无迹可求。这在他那些描写名山大川的诗篇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使这类诗篇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李白喜爱的山水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的山川,特别适合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也特别适合表现他那丰富多彩、落于天

11外的想象力。他的杰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其中对梦境的描写是他丰富想象力的有力体现。

诗人一入梦乡,便立即进入一个神幻空灵的境界。“一夜飞度镜湖月”,在湖光山色的照耀下又飞到了剡溪。诗人欣赏着优美的自然

凭借神话来驰骋幻想。以下又用黄鹤、猿猱、悲鸟、子规作夸张的点缀,然后插入胁息、抚膺、凋朱颜的夸张描述,作为全诗的骨干。

《蜀道难》完全是凭传说想象落笔,李白的胸怀、性格在这里得到了更充分的表现。

2、与现实性主题的紧密结合

李白的诗篇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但是,李白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绝对不是单纯地为想象而想象;不然,他的许多诗篇的艺术美就会大打折扣。其实,李白诗歌想象的丰富性里面体现了深刻的现实性主题,这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在诗中,诗人以很大的篇幅,描写、渲染、铺排仙幻的境界,其中的时间、地点乃至人物的行踪都是不现实的。诗人一会儿置身于深林之中,一会儿飞临层巅之上,一会儿攀登天姥山,一会儿又到了洞天福地,忽而鸡鸣欲曙,忽而天暝昏暗,一下子又出现一个青冥浩荡、日月并照的奇异境地。这些丰富的、非现实的想象情节使诗篇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但是,在这些光怪陆离的想象情节中隐含着深刻的现实性主题。为了理解这一点,我认为需要结合李白本人当时的经历和当时的思想状况进行分析。

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召到京城长安。但唐玄宗所赏识的只是他的才华,把他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因命其供奉翰

注释:

①李白:《将进酒》,[清]蘅塘退士选编《唐诗三百首》,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版,第79页。

②③④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临路歌》,《玉壶吟》,朱学勤主编《唐诗·宋词·元曲鉴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110页,第137页,第126页。13[清]蘅塘退士:⑤⑥○《唐诗三百首》,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版,第50页,第78页,第51页。

⑦⑨朱学勤:《唐诗·宋词·元曲鉴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166页,第130页。

⑧吴兆基,武春华:《中国古典文华精华·楚辞》,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84~85页。

11[清]蘅塘退士:⑩○《唐诗三百首》,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版,第52页,第50~51页;下文在分析论证中所引这两首诗中的诗句,因出处相同,不再一一作注。12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169~170页。

梁忠礼

篇8:王尔德唯美主义矛盾的根源研究

关键词:唯美主义,矛盾,根源,道德

1、王尔德唯美主义中存在的矛盾

1.1想象与现实的矛盾

王尔德在进行创作时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心灵的产物,因此他在创作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幻想,他想将现实与自己的艺术完全隔开,因此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竭力避免现实的影响。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所有的艺术家都应当避免形式的现实性和主题的现代性。为了避免现实的庸俗,唯美主义者躲进了艺术的象牙塔,追求心目中虚无的唯美世界。在王尔德的童话中,描绘了一个神秘的、超现实的世界,这正是他追求幻想中唯美世界的体现。然而在这些作品当中,我们仍旧能体会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社会中所存在的丑恶现象的鞭笞。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王尔德的童话 :很漂亮很轻松,并且非常机智,读着非常愉快,但是有苦的回味。也就是说,王尔德的作品中所描绘的超现实世界实际上是以现实世界为原型的,就像《夜莺与蔷薇》中所描述的, 小女孩认为珠宝更加值钱的看法正是反应了王尔德对拜金者的愤懑和痛惜,对被金钱所蒙蔽的人们的厌恶和感叹。在 《星孩》中,对星孩虽貌美无双却蔑视自己的养父母与同村人以及对为寻找他而受苦受难的亲生母亲的无视的描写,体现了美貌的外表和丑陋心理的鲜明对比,最后星孩的外貌由于丑恶的心灵而变得令人厌恶,正是作者对心灵丑恶人们的鞭笞,同时也能看出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道貌岸然的人物的讽刺。而在《快乐王子》中,王尔德所描述的市长、参议院与教授的形象也正是当时社会中追名逐利、自我标榜人的代表。这几部作品充分表达了王尔德对当时社会中所出现的种种现象的不满,也正是其作品中童话源于现实的体现。在王尔德进行创作的时候,并不能完全撇开现实的影响,这与他所提倡的唯美主义之间存在着矛盾。

1.2故事叙述中道德与超道德的矛盾

在王尔德所提倡的理论中,认为艺术应当是超道德的, 他认为“我所宣扬的是个性的反抗还有个性完善的福音”、 “所倡导的内涵是好奇感的罪恶扩宽了生活的范围”、“偏见禁忌是囚禁灵魂的墙壁”。在王尔德所认为的理论当中,道德是抹杀艺术家个性的存在,会削弱艺术家的感染力,他主张艺术家的创作应当凌驾于道德之上。文学艺术中不需要表现道德是王尔德所倡导的。从创作角度来分析王尔德的童话,就会发现这些作品都是没有道德约束的,是忽略了道德评价的 ;但是从童话的内容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角度来分析,在王尔德的童话中通过善恶美丑的强烈对照,对社会中存在的伪道德进行了揭示,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自身的道德取向。在《忠实的朋友》中,王尔德塑造了一个非常渴望友谊, 并且会为自己的好朋友付出全部的小汉斯的形象,而小汉斯的朋友磨面师则是一个虚伪、自私、贪婪的人,反映了诚实善良的良好品质被自私虚伪所毁灭的现象,反对丑恶的同时也对高尚的品德进行了赞扬。《了不起的火箭》当中,通过对火箭经历的描写,批判了当时社会当中自命不凡和自我吹嘘、自欺欺人的伪道德。在这些通话中所反映出的道德问题, 都是王尔德自身道德观念的体现。在王尔德所创作的童话中,表面是不动声色的冷静的叙述,但是读者能够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作者对道德的批判。王尔德所主张的唯美主义从表面上看是纯审美主义,是基于幻想的虚无的唯美,然而在他的创作中却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现象和自身对这些现象的认识。

2、王尔德唯美主义的根源

2.1由于艺术远离现实而存在的美学思想的矛盾

王尔德认为,艺术是表现自身的途径,生活是对艺术的模仿,艺术的创作必须远离生活。然而当王尔德对他的观点进行论述的时候,往往会产生矛盾。首先,他认为艺术的表现是“为艺术而艺术”,艺术的表达必须有自身的独立性才能够保持自身的圣洁品格而不受世俗污染。但是他又写道 “到艺术中去寻找所有”,“艺术能够唤起大家高雅的情感”, 与自身的主张相矛盾。其次,王尔德倡导艺术需要远离现实, 但是他在自身的文学创作中又无法完全避开现实,他认为自身的创作是以一种远离现实的方式对生活进行反应,并且 “要自如的进行表现现实的戏剧创作,就必须了解现实。”

2.2艺术对现实的妥协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认为艺术是与现实没有关系的,艺术是高于现实的,并且在其作品中竭力的反应这一点。但是王尔德的创作并没有完全脱离现实,不管是戏剧还是童话,王尔德的作品中真实的反应了王尔德自身对社会的看法,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3、总结

上一篇:仓储服务口号下一篇:美容顾问求职简历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