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十七大报告总结

2024-06-26

工会十七大报告总结(通用6篇)

篇1:工会十七大报告总结

学习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心得体会

——唱响新时代奋斗者之歌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10月22日,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会上王沪宁同志代表党中央发表了题为《展示新时代我国工人阶级团结奋斗新风采》的致词,王东明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六届执行委员会作了工作报告,对此作为一名党员和工会会员,我进行了第一时间学习领会,通过观看开幕式,认真学习大会文件,阅读解读文章,深刻感受到工会十七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团结动员亿万职工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具有非凡意义。具体感悟有:

(一)工人阶级做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伟大成就。通过学习和阅读有关数据,体会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工人阶级坚定走在时代前列,充分发挥了先进阶级的重要作用,绽放出夺目的时代风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以高度的主人翁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可以说,实践充分证明了我国工人阶级不愧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不愧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不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不愧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二)工会组织做好了本职工作,形成了工运思想。在我国,工会是 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我国工会十六大以来,各级工会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建功立业,加大维权服务力度,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显著增强,有力推动了各项事业发展。期间,总书记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在党领导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实践中,深刻阐明了工会工作的地位作用、时代主题、发展道路、目标任务、根本保证,形成了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凝聚了习近平工人运动思想。这些重要论述和新思想观点,科学回答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贯穿了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和工运学说,为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工人阶级及工会组织要积极作为,唱好新时代奋斗者之歌。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更是工会组织和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为此,工会组织和工人阶级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唱响新时代奋斗者之歌。

一是唱响新时代奋斗者之歌,工人阶级要发挥重要作用。要坚守理想信念,彰显阶级本色,成为党执政的坚实依靠力量、强大支持力量、深厚社会基础;就要弘扬民族精神,引领社会风尚,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就要激发劳动热情,凝聚奋斗伟力,以卓越的劳动创造争做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就要矢志改革创新,勇立时代潮头,以实际行动争做改革的促进派和排头兵;就要勤于学习实践,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二是唱响新时代奋斗者之歌,各级工会要切实履职尽责。要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切实承担起团结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就要牢牢把握工运时代主题,把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转化为工会工作的具体安排和实际行动;就要切实做好维权服务工作,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要不断深化工会改革创新,增强工会工作的动力活力;就要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工会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作为党员工会会员,我们只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就一定能以奋斗建功新时代,以劳动托起中国梦,让新时代的奋斗者之歌响彻中华大地。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二十日

篇2:工会十七大报告总结

2、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标”):①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②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三个最”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马克思主)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必由之路“重大论断”,“一路一体”,该条写入了党章)(走什么路科学内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1)(2)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4)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新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次提出),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3、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意义),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

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

”,该条写入了党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②全社会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③自身发展与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科学发展(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做到):①把握发展规律;②创新发展理念;③转变发展方式;④破解发展难题;⑤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人为本必须做到):①尊重人民主体地位;②发挥人民首创精神;③保障人民各项权益;④走共同富裕道路;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⑥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可持续发展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

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三个协调”)。(“五个统筹”)统筹:①城乡发展;②区域发展;③经济社会发展;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⑤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三大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四大要求):(1)始终坚持(2)(3(4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科学内涵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辨证关系):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4、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项快(以前是又快又好)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③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⑤建设生态文明(“四大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江十六大)、生态文明(首次))

5、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三“提高”(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主要措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6、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三个坚持”)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2)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5)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六)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7、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

首提),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核心价值体系四方面内容)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2)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3)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4)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8重点的社会建设。(目标):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主义建设六大任务:(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措施):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9、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四决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10、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五大建设”)。(1)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3)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4)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5)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6)切实改进党的作风。

1、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等等。

2、改变十六大报告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提法,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机会公平”;“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等等。

4、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报告提出,要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提高统筹层次,制定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等等。报告还把“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把基本医疗保险从“城镇职工”扩大到“城镇居民”,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范围由“城市居民”扩大到“城乡居民”。

5、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等。

6、“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等概念首次纳入党代会报告之中。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等等。

7、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两岸“达成和平协议”的建议。报告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考试大

8、“和谐世界”的主张首次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之中。报告鲜明宣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9、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的总体目标,即:要“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篇3:工会十七大报告总结

一、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最早来源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财产是公有的,只有劳动力不一样,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分配只能按劳分配,并指出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三位一体(劳动力的提供者获得工资,资本的提供者获得利息,土地的提供者获得地租)的要素分配理论是庸俗的,是不对的。”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把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标志,也是进行收入分配的唯一原则。

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展,我国分配领域开始进入了按要素分配的原则。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可见,十三大报告实际上已经承认了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现实,只不过把其作为“补充”。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可见,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报告继续肯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同时指出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与按劳分配“并存”的,并明确肯定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必要性和合法性,但没有明确生产要素是如何参与分配的。

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这说明了:第一,明确地把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之一而且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加以肯定下来;第二,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无疑已经确立,但还需要完善;第三,提出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值得注意的是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承认了各生产要素除了劳动之外,其他的也参与了价值创造,并且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主体不是政府,而是由市场来决定的。但是,并没有提到如何完善。十七大报告对此做了进一步说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等。

二、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第一次在初次分配中把效率和公平放在并列的位置,同以往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是有所差别的。

事实上,党十一大以来,“让少数人先富裕起来”,长期成为贯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此相呼应,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批评了“平均主义”思想,认为平均主义思想是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原则的一个严重障碍。此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等提法,始终成为决策层的主导思想。例如,十三大报告指出,要“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十六大报告再次重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

效率优先的分配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打破“平均主义”,为推动社会的“共同富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但是近年来,我国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反映收入差距水平的基尼系数早已超过国际0.4的警戒线,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已成为无法忽视的严峻事实。十七报告将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提上日程,意味着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将会提速,有利于缩小令人不安的贫富差距。只有低收入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增长快于富人,中国的贫富差距才可能缩小。

但是要缩小差距,“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必须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力的需求。由于中小企业资本/人的比率较大企业低,同样的投资创造的就业机会就多,只有造成劳动力需求的旺盛,才能使其工资持续增长。实际上,如日本等,人口密度比中国要大,但由于每千人中小企业数量在50个左右,按每个企业平均就业10人左右,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就有岗位,劳动力需求很旺盛。而在我国,目前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普查数据,每千人中小企业数量不到3个,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不到7个。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根据价格是由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的,我们只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增加劳动者的需求,才能提高劳动报酬。

对于“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意味着国家将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增长环境,达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政府应当利用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体系应当覆盖城乡居民,覆盖养老、失业、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如,“调节过高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此外,我们还应提倡三次分配。三次分配则要讲社会责任,先富起来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通过慈善事业等方式,来帮助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改善他们的医疗、文化、教育和生存条件。在一些国家,慈善事业等三次分配的总量要大概占到GDP的3%-5%,而我们国家现在只是占到GDP的0.1%,这说明我们需要大力提倡三次分配,大力提倡先富起来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量力而行来支持弱势群体,使得我们能够实现共同富裕这样一个目标。

三、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应是消费、投资和出口,而中国经济的增长更依赖于投资以及净出口。过分地依赖投资和净出口并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势必会出现一些问题,也不能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必须要提高消费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而居民收入增加是提高消费需求的根本措施,这是一条众所周知的经济学基本原理。但是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复杂环境中,如何切实有效地增加居民收入一直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十七大报告从理论高度指出了方向,这就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因为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目前呈现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态势,按可比口径计算,政府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2001年的21.1%上升到2006年的24.2%,企业从2001年的15.1%上升到2006年的17.5%,居民则由63.8%下降到56.5%。如果考虑到统计中政府收入还不包括土地出让金等非税收入,实际的政府所得份额可能要大于统计数据。

根据十七大报告,提高居民收入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1.“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因为对于部分居民尤其是低收入者,他们大部分的收入来源十分简单,只是依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获得的劳动工资所得。同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一方面可是保证在初次分配途径中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能够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也可促进在二次分配途径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能够有效地提升,从而扭转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

2.“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和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不断完善金融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不断落实物权法,让更多的群众获得财产性收入。

3.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想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一方面可以提高居民收入,让居民有钱消费;另一方面必须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让居民敢于消费。“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把收入分配从直接的物质收入领域,扩展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对特殊人群的救助,让公共服务的普照之光在城乡均等地照耀,达到全民共享。

篇4:十七大报告热点探究

一、 以“改革开放”为核心关键词展开探究。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探究思路点拨: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就是贴近热点,贴近生活。2006年高考中新出现的综合探究题型也强调以当年社会热点为背景,考虑到200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恰好整整30年,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重点阐述了这一内容,因此选择这一热点进行探究。下面列举的探究题,探究的主题和路径都很明确,答题时要注意《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最后一问,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指导探究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虽然研究方法众多,但要选中切合问题的相应方法。

例: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的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历程,波澜壮阔,硕果累累。某校高三年级的学生深深感动于祖国的这段光辉历程,决定以“回顾改革岁月,感受中国巨变”为题开展探究活动。

在活动中,同学们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亲自调查等方式获得以下材料: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在活动中,同学们还利用暑假深入当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此期间,他们感受到改革开发以来农村的变化,同时也了解当地农村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与城镇相比,农民的收入仍然偏低;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仅为30%,农产品加工率20%,;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为6年,约10%的农民懂技术;约5%的农民参加各类社会保险,患病就医率约60%;村民对村委会的满意率为51%等。在此基础上,他们准备撰写《乡村调查报告》,反映农村的真实情况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1.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知识?

2. 如果你是参与该次调查的学生,请结合当地农村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 反思并概括本次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答:1. (1) 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改革开放。(2)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对改革开放大业,我们既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3)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4)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改革开放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党心民心,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必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 (1) 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 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帮扶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和医疗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 坚持科教兴农,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4) 加强民主管理,加强村民自治建设,推动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

3. 本次探究性学习选题是基于当前的热点问题。同学们通过实地走访、资料查阅,获得相关信息;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评析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分析农村的发展与问题,坚持了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为农村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运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从经济生活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 以“生态文明”为核心关键词展开探究。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探究思路点拨:考生要特别注意,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中国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反过来又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前两个文明。意大利《共和报》驻京办的首席记者拉普尼说,欧洲国家对中国在环保中担任的角色越来越关注。污染和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问题,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就很难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生态文明这一热点,以营建绿色交通为中心,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私人汽车的消费状况,内容涉及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影响消费的因素等内容;结合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考查哲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探究活动的最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能力,学以致用,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最后要求学生拟定倡议书的提纲,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例: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围绕这一热点,某中学高三(1)班同学成立了探究小组,以“关注绿色交通,共建文明生态”为题开展探究活动。

材料一:通过调查,同学们发现,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机动车拥有量已达1.528亿辆,私人汽车数量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9年我国将有近1亿人拥有私人小汽车。在询问买车原因时,有54%的人是因为工作生活需要,而且收入水平允许;有约23.2%的人回答,并不是特别需要,因为周围的人都有车了,不买没有面子。在问及汽车排量时,63%的消费者选择大排量的汽车。

材料二:通过调查,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实施的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过去评价城市价值的时候,主要是看GDP等硬指标,“重物轻人”、“重产值轻环境”,很少关注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如今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生态环境、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成为考量发展价值的标准。

材料三:2007年9月16日至22日,同学们还参与了108个城市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体会着城市难得的安静与洁净,同学们决定向社会发一份倡议书,号召大家共同行动,关注绿色交通,共建文明生态。

1. 结合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和材料一,评析我国私人汽车消费的状况。

2. 结合材料二,评价城市价值标准的变化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3. 结合材料三,请你积极参与,拟定该倡议书的提纲。

答:1. (1)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汽车消费的增长会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2)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消费量明显上升。(3) 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有些人购车是为了攀比,这种心理是不健康的。我们要做理智的消费者,避免盲从,理性消费。(4) 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现状,我们提倡保护环境,绿色消费,鼓励消费环保型的小排量汽车。

2. (1) 由过去主要看GDP等硬指标、很少关注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到今天以人为本,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 过去评价城市价值的时候,“重物轻人”,忽视了人的发展,到今天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3)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公交是城市中占多数的老百姓最普遍使用的交通手段,实行公交优先能最大程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城市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4)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行公交优先,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真正体现。(其他言之成理的亦可酌情给分)

3. (1) 城市环境对经济发展,人民健康的重要意义。(2) 目前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3) 营建绿色交通,文明生态的具体措施。

三、 以“民生”为核心关键词展开探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探究思路点拨:民心民意不可违。这是历史的必然。实践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开辟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光明的前景,需要时刻对人民群众的所想所需予以高度关切。既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效率,又要注意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人民群众才能由衷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政治生活》第一到三单元的的核心内容就是阐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的各项制度、法律法规都是为了维护并实现人民的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利。因此,选择关注民生这个热点命题,符合教材的要求,同时在涉及民生的诸多内容中选择人人关心的住房问题,更让学生有认同感。在回答与身边事物贴近的政治探究题时,切忌游离政治常识,把解答写成口语议论文。

例:围绕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房价问题,某中学部分高三学生成立探究性学习小组,对该市的房地产市场进行相关调查并掌握以下材料:

◆ 2007年1~6月,本市普通住宅平均房价上涨5%,许多低收入人群依然租不起房、买不起房。

◆ 近期钢材、水泥等建房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

◆ “炒房”、囤积开发用地行为屡见不鲜。

◆ 在土地审批、税收征管中,少数官员存在腐败行为……

同学们带着收集的探究材料和由此产生的一些困惑采访了该市市长。市长请同学们和广大市民放心,市政府有信心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成为人民满意的政府。

中共十七大代表、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我国住房问题,需要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协同工作。关键要利用好各种宏观调控工具,加强调控力度。一方面,要保证有效供给,针对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状况,提供足够的经济适用房,另一方面,要完善各种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只有真正做到从人民的立场出发,才能真正让人民满意。

针对上述材料,请你与同学们一起探讨:

1. 党和政府为什么特别关心老百姓的民生问题?

2. 我国解决住房问题的措施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3. 你认为政府怎样才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政府?

答: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的根本利益。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所以,党和政府特别关心老百姓的民生问题。

2. (1) 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看,住房问题的解决是个系统工程,既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优化组合,使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协同工作,达到最佳效果。(2)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解决住房问题关键是利用好各种宏观调控工具,加强调控力度。(3) 物质决定意识,所以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状况,提供足够的经济适用房。(4) 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让人民满意。

3. (1) 政府切实履行职能,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 坚持依法行政,审慎用权,民主决策,自觉接受监督。(3)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四、 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核心关键词展开探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探究思路点拨:文化生活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部分师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将文化这部分内容单独设置,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来说,文化同经济、政治一样重要,都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于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来说,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同学们身处信息时代,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如何作出选择,需要正确的引导与帮助。综合题的设问,往往涉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各个方面,这就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仔细审题,认真作答。探究题一般都具有开放性,但万变不离其中,始终要以书本知识为依据来组织答案。

例:党的十七大特别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某校高三同学非常关注这一重要论述,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展开探究学习。

1. 在活动中,同学们认识到,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文化创新的源泉和途径。

2. 在探究中,同学们了解到,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时期的“发动机”成为人们的共识。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文化产业成为“发动机”的经济意义。

3. 在探究中,同学们还了解到,目前社会低俗文化泛滥对我们的校园也产生污染,如:在中学生中,星座文化、口袋书、过洋节等流行,以消费欧美、日韩文化产品为时尚,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产品不屑一顾等等。

针对这些不良现象,同学们准备拟定班级公约,倡导大家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侵袭,请你列出公约的要点(至少三条)。

答:1.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 (1) 生产决定消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文化消费,推动文化市场的繁荣;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文化消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2) 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居民的收入。(3) 文化贸易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增加外汇收入,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其他言之成理的亦可酌情给分)

3. 本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如从学会判断,提高眼力,拒绝污染,选择优秀的文化,抵制落后和腐朽文化;要传播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高文化消费的科学性等角度作答。

篇5:工会十七大报告总结

十七大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过去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回顾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工作时说,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

胡锦涛在报告中阐述了过去五年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新成就: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物价基本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实现。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十五”计划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展顺利。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居民消费结构优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基层民主活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就业规模日益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社会管理逐步完善。

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推进,裁减军队员额二十万任务顺利完成,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加强,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提高。

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与内地经贸关系更加紧密。两岸政党交流成功开启,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达到新水平。

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各项外交工作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合作广泛加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卓有成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重大成果。党内民主不断扩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干部教育培训取得重要进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

胡锦涛指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十七大报告新提法

十七大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过去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回顾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工作时说,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

胡锦涛在报告中阐述了过去五年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新成就: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物价基本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实现。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十五”计划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展顺利。

篇6:十七大报告精神

53岁的赵亮仁两年前从银川市铅丝厂下岗后,由于年龄偏大,一直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上个月,在政府的帮助下,到环卫局当起了清洁工。

“我在报纸上看到银川市要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了,真希望能尽快展开!咱低保户解决看病问题,靠自己是很难的,只有依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家里老伴有风湿病,这两年多亏了医疗救助政策。按照政策,低保家庭每人每年能享受60元的门诊医疗救助。有了门诊救助,老伴可以经常去社区医院看病。”

“这几年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很快,社区医院药品便宜,服务收费也低,看一次病一般一二十元就能解决。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这个好!咱老百姓希望能看得好病,还想图个便宜!”赵亮仁说。

宁夏固原市卫生局局长童全成认为,十七大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明确了责任和方向。

上一篇:幼儿园教学改进计划下一篇:性格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