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部电影的演讲稿

2024-07-04

介绍一部电影的演讲稿(精选14篇)

篇1:介绍一部电影的演讲稿

ET is Steven Spielberg’s classic for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It is about a story that a creature, ET, is mistakenly left behind on the earth and wants to go back to his home. A boy called Elliott, acted by Henry Thomas, hides him in his house to protect ET from the cold world of grown-ups. They become good friends and are so close that they share sorrows and happiness. At last, Elliott and his friends decide to go on an adventure trying to help ET find the way back to his planet.

The film is beautiful and moving. It shows us that friendship and lov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n life.

篇2:介绍一部电影的演讲稿

This is a moving story about a mother and her son.The son was lost one day and the mother was so worried that she looked for him everywhere,but she couldnt find him.

She was very sad and almost went mad.In the end,the son found his mother .But they dont know each other.

篇3:介绍一部电影的演讲稿

一、超现实主义的维度互换

《路边野餐》这部电影运用非线性的叙事风格,场景集中在凯里、荡麦、镇远三个偏远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过去、现实、未来是打乱的,人物的身份是模糊的。在导演的精巧设计下,时空的错接和倒置不断打乱着叙事线。导演通过超现实主义的维度互换,完成了一曲超现实的狂想曲。

电影的开篇引用了《金刚经》中的一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句话暗示着观众,“时间”这个主体在电影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影片在很多细节上都出现了不同的时间标记。电风扇、风车、挖掘机都象征着时间,最大的共同特点即是这几个事物方向的可逆性。老陈睡在电风扇前,扇叶顺时针、逆时针各自进行着运动,然后停止;挖掘机从卡车到地面也是特意展现了可前可后的操作,这一段被称之为“挖掘机的舞蹈”。而最直接表现时间维度的意象是“钟表”,卫卫从小就是一个痴迷于钟表的孩子,墙上画的是表盘,手腕上画的是手表;花和尚梦到自己死去的儿子想要一块表,于是开了钟表铺;在片尾,陈升在返回的火车上看到了小伙卫卫画的倒转的时钟。众所周知,长镜头是现实的渐近线,但是对于片中42分钟长镜头超乎常规的运用,在给人以所谓的逼真感的同时传递着一种恍若梦境的感受。它发生在荡麦,从陈升遇到卫卫开始,直到陈升坐船离开。在这里多元维度互换,“现实的陈升”看到了“亡妻的过去”,也看到了“卫卫的未来”,这是一段离奇的梦境,真实之中更像是美好的幻想。时间有时候是相遇的载体,一生如此短暂,我们会遇见一些人,然后和他们擦肩而过,我们一转身,回忆往往在身后流淌。时间的诗意正是在于它的难以把握和不可逆转。

二、细微影像中的诗性感悟

有人说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是画,而毕赣的《路边野餐》是诗。《路边野餐》这部艺术电影,通过小人物的生活、错乱的现实和幻境、近乎完美的长镜头展现出了一部与众不同的独立电影。在这部近两个小时的电影中,充满着大量由陈升念出的神秘诗词,温柔厚重的声线夹杂着乡音,仿佛将诗歌与剧中人物融为一体。导演在细微之处,让整部电影流露出诗性。

电影刚刚开始不久,导演便通过剧中剧的形式安排陈升播报出演职人员名单,这一细节或许暗示着陈升作为诗人不过是导演传递信息的载体,让我们不必执着的追问陈升和剧中诗歌关系,而是更多的关注诗歌所承载的影像功能本身。导演在错综复杂的影像关系中,一步步带领着观众走入影像的诗性感悟。诗歌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字字珠玑拳拳到肉,余音绕梁又直抵人心。当电影中运用了诗歌,两种艺术撞击与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我们通常称之为“情怀”。诗歌在电影中并不是直接阐述故事,而是通过影像达到抒情效果。它不是直接的指出电影中某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更多的引领着观众走入感性的世界,让观众自己去体悟。这部电影对于一些物象细节处理也极为写实,当女医生讲述自己的故事,当陈升在理发时述说着自己的经历,导演并没有直接给出人物面部的特写去着重于渲染其内心的波动,而是一直用中景与人物保持着一定的观察距离。导演真正做到摒弃物质文化的联想,没有过分的渲染剧中角色的内心情感,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直指人物内心,剖析人物灵魂。每每在看似平和安乐的镜头下,内中都暗藏着情绪的波动,情感的暗流在静静的海洋下汇聚,带给观众以无形的张力。导演可谓是无时无刻不在细微之处通过镜头语言传递着影片的诗性感悟。

三、商业化语境下的艺术电影

虽然《路边野餐》在上映前便收获了不少大奖。但是影片上映五周后,每天的排片占比依然不足百分之一,三天总票房也只是突破了300万元,艺术片在中国市场上的尴尬处境再一次得到了印证。不久前的文艺片《百鸟朝凤》为了不沦为炮灰,制片人的那一跪可谓轰动一时,可《路边野餐》反其道而行,打出了只上映10天的口号。毕赣坦言:“在现在的电影商业市场中,《路边野餐》上映十天和一年、一个月没有区别”。他的这番话不禁引人深思,在商业化的今天,艺术电影和拍艺术片的导演们将何去何存?

现在的艺术电影很多时候都面临着观众不买账,院线不排片等问题。其实商业片和艺术片产生分歧很正常,艺术片对于很多普通观众来说难度很大。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电影的发展,毕竟现在很多观众都是带着娱乐减压的心态看电影,很难对电影的本质产生深入的思考,于是商业化电影大行其道也正符合了现代观众的口味。很多导演走过艺术的阶梯,最终只是为了拍出一部卖座的商业电影,对此毕赣有自己的想法:“《路边野餐》是一部艺术电影,它会有很多障碍,接受它的观众会进入那座迷宫,然后走出来,这个过程才是真正打动人的。所以我会坚持创作这样有意义的艺术片”1。在商业化语境之下,我们不应该为了艺术片的复兴而一味打压商业片,也更不应该为了商业而抹杀掉艺术片的可贵之处。艺术片也应该主动出击,可以与一些真正支持艺术片的院线进行合作,尝试做长线放映,相信在好莱坞类型电影使观众逐渐审美疲劳的今天,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接受艺术电影的存在。总之,在商业语境下的《路边野餐》为我们做出了可贵的艺术探索。

注释

篇4:一部男人的电影?

本曲的情绪幽默而轻快。由于演奏时曲尾和曲首可以衔接起来,因此,可以无休止地一直演奏下去。有些唱片在结束前,可以听到指挥家说:“可以一直演奏下去”的声音。实际上,这是一首快速的波尔卡舞曲。这一体裁,是指自始至终几乎没有休止和几乎不用长时值音符而快速地不断地反复同一节奏的乐曲。这种乐曲可以认为是欧洲大陆产业革命时期广泛使用机械的反映。

在麻将台上说着男欢女爱,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啃着鸡爪,在精心策划的聚会中侦察第三者的踪迹……电影《无穷动》讲述了洪晃扮演的妻子怀疑丈夫与另外三个女人有染,便在大年初一将她们约到家中聊天。在这些人成功自信的外表下,是过去遗留下来的情感歉疚与内心深处无穷涌动的欲望体验。

这四个女人的故事本可以被炒成什么中国版的《欲望都市》或《绝望主妇》,或者干脆专奔着上流阶层的爱恨情仇而去,来一部《红墙丽人》什么的。然而《无穷动》恰恰是对《欲望都市》,《绝望主妇》、《红墙丽人》这类女权主义影视作品的解构、反讽和颠覆。《无穷动》借用了一个“谁动了我丈夫”的故事之壳,设置了一个貌似好莱坞的悲剧结局,假如观众嫌这个故事太闷,可以把最后妞妞丈夫之死想成是妞妞的谎言,当成一个绝望主妇诱捉奸情的阴谋。

看似五个女人撑起来的一部《无穷动》,本质上却是一部关于男人的电影,即使男人表面在影片中是“缺失”的,但其实却是无处不在,就像《蝴蝶梦》里神秘古堡的女主人一样,虽然从未在银幕上出现过一秒钟,但充斥着这部电影的每一个角落。在片中所有女人围绕着表达自己独立尖锐的观点的同时,实际上片中每个女人,都在被这个从未在银幕上出现的男人所牵制。

女人的可悲也在这里:她们可以在言语上犀利地剖尽男人,但是一到实战中,却又为感情所累,溃不成军。就如片中的四个女人,明明都知道那个“精英主流”男人假模假式,可是,为了爱他,不惜毁掉友谊,甚至背着夺人之夫的恶名。这也诠释了张爱玲的名言“天下女人都是敌人’。女人的友谊靠不住。如果你嫉妒两个女人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只要在她们中间塞一个男人,她们的友谊多半会变色。不过,如果两个女人经历过同一个男人的波折以后还能重新坐在一起,那她们的友谊便超越时空,牢不可破了。

影片导演在看似着重刻画女性形象、女性心理的同时,无法回避男性对女性的重大影响,两性本来就是不能分开谈的。《无穷动》只是更倾向于女性视角而已,男性本身的话题其实是无法回避的。所以如果说导演是女权主义者,《无穷动》是一部女权电影,则多带有讽刺意味。笔者更愿意认为《无穷动》是一部关于’女性视点的女性电影”。

影片《无穷动》国内口碑

洪晃母亲章含之:

“我持保留意见,不可能欣赏,也无法苟同,洪晃本人对此也不满意。但是在这个多元时代,我们允许来自各方面的争议。”

男观众;接受不了

未婚的王先生表示:“这部电影太像一部恐怖片了,里面把已婚妇女拍得太丑了。真的吓了我一大跳。”

女观众:非常喜欢

一些有个性的女性非常喜欢,她们说,“总算有人说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欲望和感受,这在以前的电影里很少见。”

影片《无穷动》国外影评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Festival(Giovanna Fulvi)

大胆而且有说服力,宁瀛的新片《无穷动》注定要颠覆观众对中国女性的看法。这部影片是一部迷人的、轻快的,混合了压抑的欲望,过去的创伤和紧扣当今大陆上层社会时政力量的影片……自信并且老练,她片中难以抑制的女主人公大声地讲述着她们的性和她们记忆中的革命史。影片令人兴奋并且感到不安。《无穷动》是新中国电影中女性的里程碑。

Cinefestival(Gianluca Capaldo)

令人想起热门的电视连续剧《欲望都市》和《绝望主妇》,有趣的对话直指政治事件、家庭悲剧和情感纠葛,反映出在革命神话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的理想和被压抑的欲望。

Alias(Cristina Piccino)

宁瀛电影的定义是关注当代。她的电影超越了常规电影的边界,充满诗意和政治激情,有着罗西里尼式的掺杂现实和虚构的热情。锋利雄辩但没有丝毫花言巧语,残酷无情但又痛恨冷漠,在一个强有力的场面调度下强调影像及其富有洞察力的美,但又忠实于生活。

篇5:介绍一部电影的演讲稿

一个人的成长,我一直觉得有5种能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在昨天的说说里面,我也提到过了。我归类为: 学得快(高效学习能力),想清楚(思维能力),写清楚(写作能力),说清楚(演讲能力),走得稳(行动力)等5种能力。关于这5种能力,未来有机会都说一说。今天,我先来谈谈演讲能力。演讲,如何从人数上归类,我们可以分为一对多(1对几百,甚至上千)的演讲,也可以理解为一对一,一对二的演讲。从目的上,我们可以归类为,成交式演讲,激发梦想等多种目的。从对象上,可以归类为,潜在客户、员工、客户、朋友等。但是,无论是那一种方式,演讲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向别人清晰表达我们的思想。这种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就不多说了。以下向大家推荐5本书和一部电影。、初级:《卡耐基魅力口才与演讲的艺术》

卡耐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励志大师,他的许多著作在全球广泛传播,帮助无数人改变了命运。

口才学是卡耐基思想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他曾经论断: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因素当中,有85%来自于人际沟通能力,只有15%依赖于专业知识。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地涌现出了许多卡耐基演讲口才训练班和卡耐基演讲口才俱乐部,参加训练的人们中不乏著名作家、政治家、商界大亨,甚至国家元首。

这本书以社交与口才为基点,把语言与人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旨在传授人们如何运用口才在社会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这还是一本教会人们如何克服畏惧、建立自信,扩展自己人脉关系的书。

它对于开阔我们的视野,顺乎自然地发挥自己的潜在智能。在各种场合下发表恰当的谈话,博得赞誉,获得成功,将有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专业的演讲者,而是除了与自己对话,就需要跟他人交流。但凡你在与他人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时候,说话就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公共演讲的能力,就是与他人的交流,包括私下谈话,这本书能帮助你。

2、中级:《演讲的艺术》

如果你从未做过演讲,这本书简直是完美的教科书。

首先,书中的内容不仅仅限于公共演讲,书中还介绍了如何主持会议并发言,如何在小团体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服其他人,如何在特殊场合下讲话等等。

《演讲的艺术》被称为“演讲全球第一书”,是全美高校同类课程的首选教材.自1983年出版以来,发行超过五百万册。

该书极为全面系统。三大部分——演讲的流程设计(话题选择、听众分析、资料搜集、论点支持、内容设计等),演讲的表达原则(道德标准、表述语言、传达方式、辅助材料、倾听技巧等).各类演讲的技巧(告知型演讲、说服型演讲、特殊场合演讲、小团体演讲等),都在书中得到了充分且翔实的论述。

实用、操作,是本书经久不衰的另一原因。在全书18章上百小节中,都是通过实际案例来阐述演讲原则。

3、中高级:《魏斯曼演讲圣经-说的艺术》

作者杰瑞·魏斯曼是全球顶级商务沟通大师、世界排名第一的演讲教练;也是创新工场CEO李开复最信赖的演讲教练

这本书最重要的是作者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突出了目标引导行动的方法来准备和优化演讲,并说明了PPT的辅助作用。

当然,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商业的运用会更多一些,即使你不是经理人,作为一般工作的日常工具,也是值得大家重视的。

学习本书不仅要读,更重要的是要实践!

4、高级:《TED演讲的秘密-18分钟改变世界》TED作为目前一个成功的公众讲演平台,传递了无数精彩的演讲。而本书的作者试图从这些精彩的演讲中找出一些共性,总结出一些技巧供大家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杰瑞米·多诺超过10000小时演讲训练的成果全面分享。帮你省下学习公开演讲所需的20年时间,以及观看和解构数百个TED演讲所需要的无数小时。

本书作者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以风靡全球的TED演讲作为样本展探讨演讲内容打动人心,演讲者引爆现场的技巧。这是其他任何演讲书或演讲理论都不具备的特质。

5、顶级:《乔布斯的魔力演讲》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演讲者,是世界舞台上最具沟通魅力的大师级人物,也是全世界最擅长掳获人心的演讲者,任何人与他相比都是望尘莫及。凡是看过他演讲的人都会这么说。一般的演讲者都只是在传达信息,而乔布斯的演讲却能够激励人。

《乔布斯演讲的秘密》一书的作者 Carmine Gallo 给我们介绍了如何像乔布斯一样演讲,挖掘他用什么本领让观众如痴如醉,通过三幕剧的形式,展现乔布斯的舞台表演魅力。

这也从另一方面揭示了“苹果”神秘莫测的原因:一场策划完美的展示舞台对于品牌建立是何等重要!作者在展示乔布斯舞台魅力的同时,描述了其对于策划整个演讲舞台的幕后细节。

这本书会让你全身心体验乔布斯的演讲过程。或许他很难被模仿,但是试试看,这会让你的聆听者保持高度的热情和关注,每次开口,让它注定成就一场激动人心的体验之旅。

事实上,“演讲,已经成为商业沟通的必需。”本书不仅揭示了乔布斯向世界展示其惊世作品iPhone、iMac和iPod之时所使用的PPT以及表达技巧,还收录并分析了过去25年间,乔布斯最为经典的几场重要演讲。

6、奥斯卡最佳电影推荐:《国王的演讲》

篇6:一部电影成功的因素

主创团队如导演、主演、制片人、制作团队等,无一不是吸引观众的重量级筹码。例如国民大导张艺谋、冯小刚的力量甚至大过于影片题材,成为观众期待的焦点;演员的力量同样如此——有些人光名字就是号召力,如杨幂的《孤岛惊魂》一举开创“粉丝电影”的先河,演员对票房的贡献不容小视。制片人、制作团队的名气,同样能为一部影片带来“万众期待”的效果。

篇7:一部电影成功的因素

票价的制定与票房息息相关,单张票价与整体票房之间绝对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而是需要经过一整套科学、严谨的系统计算才能找到合理的票价区间。高票价是否会“吓跑”很多观众,而低票价是否又能产生“促销”效应,都不是简单能够靠数字进行分析的。制定票价,需要考虑影片宣传、投资收益、各方分成等许多方面的因素,如果一部好影片因为票价制定不合理造成了票房失败,那将是一件很令人扼腕的事。

篇8:一句话浓缩一部电影

一个人一生可以爱上很多的人,

等你获得真正属于你的幸福之后,

你就会明白一起的伤痛其实是一种财富,

它让你学会更好地去把握和珍惜你爱的人。

2. 《曾经》

曾经拥有的, 不要忘记。

不能得到的, 更要珍惜。

属于自己的, 不要放弃。

已经失去的, 留作回忆。

3. 《廊桥遗梦》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的过去中,

人们会用一分钟的时间去认识一个人,

用一小时的时间去喜欢一个人,

再用一天的时间去爱上一个人,

到最后呢, 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忘记一个人。

4. 《返老还童》

我知道这世上有人在等我

尽管我不知道我在等谁。

但是因为这样,

我每天都非常快乐。

5. 《阿甘正传》

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涵盖,

什么都可以接受。

相反, 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

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

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篇9:一部电影的沉浮

2012年3月的一天,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三层音像区。随着“武训传”三个字的键入,电脑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了一连串的0。“没有。”营业员用陌生的语气说。

在她身后,是一个标有“DVD中国故事片——老电影”的货架。密致地排列于其上的音像光盘,暗示着这个年代怀旧之风的盛行。不过,对于任何普通人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寻找当年轰动一时的电影《武训传》,将注定十分艰难。事实上,该片在1951年遭遇批判后,一直被禁止出版发行。

这一切很快也将成为历史,3月15日,一条消息出现在微博、豆瓣网上——由孙瑜执导、赵丹主演,号称“新中国首部禁片”的电影《武训传》在沉寂了近六十多年后,开始正式发行DVD。当天,《武训传》的网络下载也随之出现。

或许,上了年纪的人,还能够从当年的荧幕上留下这样的回忆:一阵风沙吹过,远方隐约出现了一位老年的行者,他肩背布褡,手提锅瓢,缓缓地行走在北方的原野上。

走了六十年,武训的轮廓终于越来越清晰了。

反复修改的剧本

武训,清末山东堂邑县(今冠县)人。自幼行乞,用讨来的钱兴办义学,一生办了三所学校。其义举后来被编入《清史稿》,备受推崇。梁启超曾亲自为他写了一篇小传,并在结尾称赞他道:“铢积寸累,惟以兴学为事。殆所谓奇节瑰行,得天独厚者欤!”

在众多宣扬武训精神的名人里,陶行知对后来电影《武训传》的诞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孙瑜的回忆,1944年,正在重庆北温泉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工作的他,被厂长引见给了陶行知,并被后者赠与了一本《武训先生画传》。交谈中,这位著名教育家希望孙瑜有机会时能够把武训的事迹拍成电影。而孙瑜在认真翻看了这本书后,脑中立刻浮现出了一个蹒跚行走的乞丐形象,“他讨饭、做短工、唱小曲、变戏法、拾破布断线缠‘线蛋’玩具出售。为了积钱修‘义学’,他甚至趴在地上做马让孩子们骑着玩……这真是一个感人肺腑、使我念念不忘的电影题材!”

1949年6月,新中国成立在即,孙瑜参加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期间的一次晚宴上,他见到了一位当年的南开校友,两人不亦乐乎地聊起了当年上学时主演话剧的往事,此人正是已经身为共产党领袖的周恩来。抓住这个机会,孙瑜问起了他对武训的态度。周恩来在略加思索后说道,他听说武训年老时一共办成了三个“义学”,但后来这些“义学”都被地主们拿过去了。显然,他在暗示武训兴学努力的失败。

此时,影片《武训传》正在由昆仑影业公司拍摄。周恩来的这句话相当于在政治上为这部作品定了一个调子,作为一名经历过国民党电影审查制度,了解电影与政治的关系的导演,孙瑜马上意识到,忍辱负重的武训在“天翻地覆慨而慷”时代的尴尬。

“在‘秧歌’飞扭,‘腰鼓’震天,响彻着亿万人冲锋陷阵的进军号角声中,谁还会去注意到清朝末年山东荒村外踽踽独行、‘行乞兴学’的一个孤老头呢?”他多少有些彷徨。

回到上海后,孙瑜立即与昆仑公司要员们商量修改剧本。最大的修改,便是把“正剧”改为了“悲剧”。原本,影片的结尾处,武训会如愿以偿地听到身边的朗朗读书声。而新的剧本里,武训发现,自己辛勤培育的学子,最大的理想竟是做官,充当新的“剥削阶级”。

此外,新剧本里还着重描写了一个农民起义军首领周大。当武训兴学失败,痛苦地徘徊在荒野中时,周大的义军飞驰而过,暗示着武装斗争才能胜利。

经过上海电影管理处的再一次审查后,孙瑜等人又按照指示,在剧本开头结尾处特意加上了一位人民女教师的形象,用极为直白的说教点明主题:“中国的劳苦大众经过了几千年的苦难和流血的斗争,才在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组织之下,在无产阶级的政党的正确领导下,打倒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权,得到了解放!”

这样,这部根据政治意图反复修改的影片,在1950年底全部拍摄完成,提交审查,当时的华东局第一书记饶漱石看后满面笑容,站起来和孙瑜、赵丹握手连连说“好,好”。这似乎意味着这部影片在政治上已经过关了。

1951年2月,昆仑影业公司新拍摄的影片《武训传》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公映,引发轰动。上海一些影院甚至印刷了四五层楼的海报宣传该片,报纸上则连篇累牍地刊发评论,称赞该片让人体会到了“真正的人类间的爱与温暖”,作为全国最有号召力的《大众电影》杂志,也将该片评为1950年全国十部最佳电影之一。导演孙瑜激动不已,多年以后他还回忆道:“几位文艺界的男同志都说,他们为这部电影感动得流泪。”

颇为讽刺的是,在为数不多的质疑声中,来自《光明日报》的一篇评论,反倒瞄准了孙瑜等人刻意修改的“兴学失败”情节,“欲表扬之而又否定之,观众得到的是什么呢?”“历史上称得起伟大的人和事……不应该用今天的尺度做否定的结论。”

“不足为训的武训”

然而,今天的人们,似乎已经感受不到《武训传》曾经的热度。2012年3月,当记者致电以出版老电影为主要业务之一的广州俏佳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时,相关工作人员答复,并不清楚这部影片。

时光回溯到六十年前,就在《武训传》引起轰动之时,阴霾也随之降临。

1951年 2月21日晚7时,由赵丹主演的武训,跃动在中南海内某大厅里的银幕上。周恩来、朱德、胡乔木等百余位领导人观看了此片,“大厅里反应良好,映完获得不少的掌声。”影片结束后,朱德与孙瑜握手,称赞道“很有教育意义”。

毛泽东没有参加这次观影,而是在几天之后调阅了这部影片。根据江青1974年接受维特克采访时的回忆,当时她与毛泽东一起观看了这部影片,“我们俩人都不高兴,主席没有说话,我说这是改良主义的戏,主席不吭声……”在另一个版本的回忆中,江青说道,毛泽东看完影片后当场指出,“这部电影是改良主义的,要批判”,并要求将影片重放一遍。

紧接着,这一年4月份,刊登在《文艺报》上的一篇名为《不足为训的武训》评论,颇具代表性地点出了《武训传》“改良”之处何在。例如,《武训传》中,武训对义军领袖周大的武装行动,表示了不同意,甚至出面阻止,说:“杀人,行吗?”评论指出,这说明武训对于“伟大革命行动”缺乏“正确深刻的认识”。再比如,武训左一次、右一次乞求地方士绅办学,在杨进士家门口阶石上虔诚地跪了三天三夜,终于得到了杨进士的帮助。“看,要不是某某老爷来恩典,穷孩子一辈子也识不了字呀!”评论嘲讽道。耐人寻味的是,这篇评论,很快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

主管文艺的周扬后来曾说:“因为新中国是革命武装斗争的成果,如果强调改良主义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当然,就等于质疑了革命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导致《武训传》后来命运的,除了内容上的问题,还有这部影片公映的时机。1951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健全各级宣传机构和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即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而《武训传》正是在这个月和全国观众见面的。

在1951年5月20日,在沉寂了三个月后,毛泽东终于公开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一文中,为《武训传》彻底定了性:“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统治者的伟大斗争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

nlc202309040402

在这篇评论中,毛泽东逐条罗列了近期歌颂《武训传》的评论,“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此文一出,《武训传》的赞誉就此告终。

如今,《武训传》的电影拷贝,今天依旧躺在某个库房的角落里,等待着重见天日。

迟到的回归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分量极重的批判文章同时,《武训传》的命运便已经注定了。据统计,仅5月20日至月底的11天里,报上发表的批判和检讨《武训传》的文章即达108篇,6月份报上批判文章的数量则翻了4倍,仅个人署名的文章即达410多篇。

那些曾经以“武训”命名的地方纷纷改弦更张。例如原先的山东省武训师范学校,在这次风波里改名为省立堂邑师范学校,至于纪念武训的石刻、塑像、柱、碑、画像等,一概去除。

为了给这场运动再加一把火,1951年6月, 人民日报社和中央文化部发起组织了一个由13人组成的“武训历史联合调查团”,赶赴山东冠县武训家乡,主要找65岁以上老人回忆当年对武训本人的印象。其中,来自中央文化部的“李进”,正是江青本人。她多次对调查团说,这次搞调查,就是要搞材料,证明武训在历史上是坏人。《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也证实,调查组事先就通过当地有关领导提醒被访者,对武训“就拣坏的说”。

当这个调查组抵达山东时,后来担任江青秘书的阎长贵正在当地上中学。在他的印象里,武训无非“就是个要饭的”。事实上,当地人对于武训本来没有多少恶感,反倒颇多敬重。调查组走访了一个名叫李汉邦的老人,希望听到一些负面评价,没想到老人张口便说:“武圣人是个好人啊!他一辈子吃苦耐劳,攒钱为穷人家的孩子办义学。”当地干部示意:“武训挨批判了,说话要注意!”调查组再问,老人立即改口:“你们在说啥?我耳朵聋,听不到啊!”

最终,在1951年7月正式发表的《武训历史调查记》上,武训被描述为“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武训传》被列为禁片。

此前,孙瑜和赵丹已经分别登报做出检讨。耐人寻味的是,一些看似和这次事件没有关系的人也被牵涉其中。上海文艺界的领导人夏衍后来就说,当时中央主管文艺工作的周扬找他面谈了一次,要他也写个检讨,夏衍很委屈,认为自己和这部影片没有关系,周扬很严肃地告诉他,“你再想想,除了《武训传》外,也还有一些别的问题,中央领导是有意见的”。夏衍明白了,自己在工作中不穿军装穿西装,努力和知识分子交朋友,曾被人说成是“只讲团结不讲改造”。他不得不答应做检讨。

很多年之后,批判《武训传》被视为政治干预文化的先声。大规模的口诛笔伐消退之后,继之而来的是文艺界的整风运动。有了惨痛教训的孙瑜,在1952年的又一次检讨中,诚恳地表示,自己要“坚决地从头学起, 学习毛主席的文艺方针, 以求获得理论的武装, 彻底批判和清除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这句话的背后,新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开始自觉地按照新时代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了。夏衍说:“1950年、1951年全国年产故事片二十五六部,1952年骤减到两部。剧作者不敢写,厂长不敢下决心了,文化界形成了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风气。当时就有人向我开玩笑,说拍片找麻烦。不拍保平安。‘大锅饭’、‘铁饭碗’的毛病,这时候已经看得出来了。”

武训的评价回归正面,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了。1985年,胡乔木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基金会成立大会上承认,当时这种批判是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的,“因此,这个批判不但不能认为完全正确,甚至也不能说它基本正确”。1986年4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作了《关于为武训恢复名誉问题的批复》,指出关于武训恢复名誉问题,“最好在彻底查清当时指责各项问题的基础上限于地方范围内处理。”不管怎样,从这一时期开始,那个肩背布褡、手提锅瓢的老者,迈着蹒跚的脚步,开始缓缓恢复本来面目了。

2005年,上海影城举办赵丹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武训传》的拷贝由广电总局电影局特批,专门从北京调到上海放映一场。据报道,影片原先准备在影城四百多人的二厅放映,后来发现人数太多,于是临时改在能容纳一千多人的一厅进行。有位老影迷是专程从大连坐飞机到上海看这部片子的。

据报道,近日《武训传》由广东一家民营音像出版公司公开发行,但DVD盒套封面上依然耐人寻味地标明了一行字:“供研究所用”。有人说,自己花85元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购买了《武训传》DVD,“再贵也情愿买回去研究”。

篇10:一部电影的启示的作文

刚上一年级的学妹,会说话,但有许多字还未认得。在一次的大手拉小手的野餐活动中,我的学妹跟我说姐姐好厉害、姐姐谢谢你时,我特别开心,连一位这麽小的小孩,也都懂得讚美别人,反观我们,反而越长越大,越不懂得多去讚美别人。

在生活中,朋友是离不开你的,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值得信任又忠诚的朋友,彼此之间的“信任”是很重要的,一旦失去了,可能这段友情就会变淡,若想要维持的话,你要好好的珍惜和他相处的每一刻,并且真信的对他好。

有一位慈善家,她用她辛苦卖菜所赚来的钱捐助给社会,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人,她的爱心大家都看得一清二楚,帮助别人不只能够让自己快乐,别人也能够快乐。

篇11:一部电影作文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一个叫乐乐的小孩,因为玩电脑被卷进了快乐星球,那里有许多与他年龄相仿的孩子,乐乐什么困难都去找他们,他们都会发明一些高科技产品供乐乐使用。

乐乐虽然用高科技产品获得了很高的考试成绩,许多同学们都以惊异的目光看着他,他也在发卷子的时候很高兴,可是回家时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知道这次考试的成绩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水平。

快乐星球的孩子的课题是帮助不快乐的孩子。他们选中了乐乐,但是他们没有帮乐乐找回真正的快乐。

乐乐学校快

 

篇12: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作文

我最爱看的影片就是《三个和尚》。影片一开始就把我吸引住了,字幕打出:“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为什么呢?瞧!当只有一个小和尚的时候,无依无靠,想要喝水,必须靠自己的双肩挑水吃。当又来一个和尚的时候,他们俩便开始斤斤计较谁吃亏谁占便宜。当又来一个和尚的时候,他们更是互相依赖得不得了,宁可自己不喝水,也不去抬水。突然有一天,寺庙起了大火,三个和尚都措手不及,茶壶里还有一丁点水,他们把茶壶里的水泼向大火,真是杯水车薪,熊熊大火越烧越旺,这下他们可顾不上谁吃亏谁占便宜了。他们争先恐后去挑水,经过他们的努力,大火终于扑灭了。三个和尚都惭愧地低下了头。从那以后,三人和尚团结一致,再也不愁没水吃了。这个影片对我的启发很大,它告诉了我们做人不能总是斤斤计较,自私自利,我们要杜绝这斤斤计较的思想。把团结友爱,齐心协力这种精神发扬光大,那样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繁荣、富强。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篇13:介绍一部电影的演讲稿

影片以1981年韩国全斗焕军事独裁政府为历史背景, 讲述了当权政府以传阅政府禁书, 擅自举行非法集会, 涉嫌违反《国家安全法》为由, 对釜山地区的大学生进行拘留刑讯的“釜林事件”。税务律师宋佑硕在一次探望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意外发现该案背后可能涉及刑讯逼供等问题, 毅然挺身而出为“釜林事件”的受害学生做无罪辩护。

故事随着辩护人和公诉人在庭审时的唇枪舌战慢慢走向高潮。就在所有证据都指向被告人有罪一面时, 影片主人公宋佑硕传唤了曾参与刑讯的军医尹尚柱出庭作证, 直指办案警察在审讯过程中对被告人采取了多种暴力手段逼供, 公诉方提供的言辞证据应该被认定为非法证据不予采纳。至此, 影片出现了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在观众想当然的认为影片该以辩护人的胜利而就此结束时, 影片再一次的出现重要转折。公诉方通过特殊手段出示了军方的证明, 本来合法出庭的证人因“擅自离营”而受到军方逮捕, 其证言被当庭作为非法证据而视为无效, 最后公诉方胜诉。抛开影片涉及的特殊历史背景不谈, 单就该片的核心内容而言, 可以看到非法证据排除左右了整个庭审的走向, 足可证明其重要性, 值得我们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非法证据排除进行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一、非法证据排除的定义及国际环境

所谓非法证据是合法证据的对称, 指因不符合法定形式或取得的程序违法而不具有可采性的证据材料。

1955年, 爱德华·L·巴雷特在其《从非法证据排除中探寻》一文记录了一个关于赌马的案例, 该案的主要证据因为警方采用了监听及强闯民宅等不正当程序, 侵犯了个人隐私权, 违背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而被法官不予采纳。美国最高法院于1961年要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于地方各州。然而, 在各国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争论一直没有没有停止过。甚至有不少反对者认为该规则在保护公民人权方面产生的收益要低于其在产生司法不公的抵抗情绪和降低犯罪控制效果方面所产生的相关损害[1]。

不得不承认,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过于绝对确实可能让罪犯逍遥法外。世人对罪犯都存有一种“恶有恶报”的现世报心理, 因此这种普遍性的心理一旦得不到满足, 公众就会把这种心理上的缺失和不满归罪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尽管我们可以把人们对报应的心理需求嘲笑为自私、冷漠及非理性的负面情感, 但是它确实作为一股可能影响法制构建的逆流深埋在人们的心底。

不难想象, 人们会由于公认的罪犯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而被释放, 而对司法制度产生敌对的情绪。司法实践的探索中, 我们采取各种措施保障每个人都有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以及获得公平审判的权利。然而初衷是用于为公正司法提供程序性保障措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却总是不期地站在了对立的一面, 也就是说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对罪犯行进行理性裁决的可能性, 这无疑与立法者设立其的初衷相悖。

因此, 即便美国法理在国际上得到了普遍地认可和采纳, 但是目前仅美国对非法证据采取了强制性的自动排除规则, 其他各国任然对此保持着谨慎态度[2]。

二、我国非法证据排除体系的构建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 非法证据主要包含以下几类:1.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7种证据以外的证据形式;2.法定人员以外的人非法收取的证据材料;3.非经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4.未经法定程序在法庭上出示并查证属实的证据材料。

1998年,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都各自在司法解释中对非法证据排除做出了简单规定, 然而该司法解释却没能很好地运用于诉讼过程中。

直到我国2010年出台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及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这一规则的适用贯穿于从侦查、审查起诉到审判的整个诉讼过程之中。此时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逐渐成熟, 非法证据排除的体系才逐步走向完善。

三、检察机关推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所在[3]

我国《宪法》规定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 依法对侦查机关的侦查行为和审判机关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同时, 又依法作为公诉机关对触犯刑法的人提起公诉, 保障国家及个人的利益不受侵犯。一方面要公正严明地将监督贯穿到整个侦查审判过程, 排除各种非法证据, 确保犯罪嫌疑人接受公正的审判;另一方面又要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竭尽所能地搜集证据, 力保犯罪嫌疑人受到应有的判罚。同一机关对同一对象既要保护又要打击, 使得检察机关往往难以准确地做到价值衡量。

2010年, 最高人民检察院在《规定》出台后不久就依据其内容发出通知, 明确指出各级检察机关应当认真履行监督职能, 加强对证据收集与固定的监督, 加强对证据采信与排除的监督。可见, 最高检已经把强化法律监督作用作为了我国检察制度今后发展的重点方向。换而言之, 推广并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正是检察机关在平衡监督与公诉之间关系的前提下, 彰显《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能的核心价值所在。

四、对检察自侦工作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看法和建议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是指对非法言辞证据的绝对排除和对非法实物证据的相对有条件排除。这一规则的确定无疑给检察自侦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 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自侦案件的批捕率、起诉率、有罪判决率等, 但同时这一规则的适用也有效了促进了自侦工作的科学发展, 如促使自侦工作方式的转变、自侦干警执法观念的转变等。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 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 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 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 除特殊情况外, 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检察机关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做到以上要求, 就必须做好“预防”, 严格按照执法办案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规范执法行为、保证取证过程的合法性。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加强渎侦干部自身学习,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修养, 适时转变执法办案理念, 时刻把《刑事诉讼法》和《规定》当做办案的指导思想;第二、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 依照《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 (试行) 》做好两录工作, 讯问过程中告知犯罪嫌疑人应有的权利义务, 依据《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试行) 》做好侦查阶段的询问和取证工作, 邀请对方及第三方对讯问过程进行监督;第三、注重初查工作, 将办案重心适度前移, 争取在初查阶段把工作做细, 为侦查阶段案件的突破及证据的固定做足准备;第四、在检察机关内部加强联动, 建立健全自侦案件侦查阶段的证据审查和补正制度。两局同公诉部门可以一起可以定期对所办案件的言辞证据及物证、书证等实物证据进行审查和补正, 以保证无法补正的非法证据及时得到排除。这样既加强了部门联系, 又在审查和补正过程中提高了案件质量。

结束语

本文从一部电影中看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重要性, 从而谈及对我国检察机关自侦部门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一些看法和建议。《非法证据排除规定》无疑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新时期的又一结晶, 结合司法实践推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突显和维护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作用, 必将为依法治国, 实现公正司法, 构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提供积极有效地保障。

摘要: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是指对非法言辞证据的绝对排除和对非法实物证据的相对有条件排除。虽然国际上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还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但我国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于2010年出台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定》。该规定突显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作用, 并为检察机关自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非法证据,排除,检察机关,自侦

参考文献

[1]Edward L.Barrett Jr.Exclusion of Evidence Obtained by Illegal Searches--A Comment on People v.Cahan[J].California Law Review, 1955, 43 (4) :566-567.

[2]约翰·卡普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限度[J].刑事法评论, 北京, 2008, 22 (11) :257-277.

篇14:一部“没有父亲”的伟大电影

[关键词]铁皮鼓无父之家无父之城无父之国

施隆多夫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第二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铁皮鼓》和法斯宾德的《玛丽亚一布劳恩的婚姻》等电影在向世人宣布德国电影重塑辉煌的同时,也把克鲁格等前辈开创的“新德国电影”运动推向新的高潮《铁皮鼓》自1979、1980年相继荣获嘎纳电影节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以来,各国的影视批评家都竞相分析、解读这部风格现代而又闪耀着夺目思想光芒的影片。虽然他们的解读方式、阐述视角各不相同,但关于本片的基本命题则达成共识。即此片是一部具有强烈反思色彩的政治影片。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立论前提来探讨这部影片的。

德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ThomasElsaesser针对“新德国电影”运动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德国许多电影力图避免讲述或涉及1925年至1945年这大约二十年的德国社会历史。ThomasElsaesser形象地把这二十年称为记忆缺失的年代。因为此段历史正是纳粹德国的统治时期,历史上被称为“纳粹时代”。而一些心理学家则更愿意把这段历史称为德国历史上的“无父时代”。影片《铁皮鼓》就讲述了一个关于“无父”的故事。

《铁皮鼓》通过一个侏儒之口讲述了他自己从拒绝长大、用尖叫和鼓声向成人世界表达抗议,到逐渐认同纳粹的鼓动宣传,最后回归理性世界并恢复生长的个人成长故事,也讲述了纳粹德国从发展到崛起直至最后溃败的罪恶发展史。影片通过对奥斯卡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变化及其亲人、邻居在战争来临之际或骚动或兴奋或惶恐的刻画,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狂妄、自私、充满欲望的民族毁灭他人而又自我毁灭的过程。在影片中,奥斯卡和纳粹德国都被描绘成为因“父亲”的缺失而未能健康成长的孩子。

弗洛伊德理论认为:父亲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意味着权威。父亲角色对于个体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所用。个体的自我确认是成功压抑,反抗乱伦愿望的结果。这种愿望来自于男孩子在自我身份确认过程中与父亲权威的敌对和冲突,直到有朝一日母亲的选择使之趋于稳定并确保代际关系合法化。据此理论,我们分析《铁皮鼓》就会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电影《铁皮鼓》生动而恰切地反映了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社会现实——一个“无父时代”。

一、无父之家

分析奥斯卡的家庭结构。就会发现奥斯卡的家庭其实是一个“无父之家”。父亲形象在影片中永远处于缺失状态。这是一个有趣而深刻的发现。

阿尔弗雷多是奥斯卡名义上的父亲,因为他和奥斯卡的母亲仅仅是夫妻关系而已。影片的一系列场景已经交待出奥斯卡真正的父亲是他名义上的表舅,也就是奥斯卡母亲的表哥——布隆斯基。同样,小库尔特也是奥斯卡名义上的弟弟,他的真实身份是奥斯卡的儿子。他是奥斯卡和他的名义上的继丽娅所生。奥斯卡的母亲阿格内斯倒是有确定的父亲,也就是影片开始时被宪兵追捕的纵火犯。但是他的出现也只是起一个结构作用,他在影片主体中处于“无名/缺失”的状态。因为一方面影片明确交待了阿格内斯是父母苟合而生的孩子,从而不具备正常家庭所应该有的合法性与合伦理型。另一方面就影片整体而言,阿格内斯的父亲在完成了“制造”母亲的“任务”后就消失了,从此不知所终。阿格内斯刚刚3个月,就失去了父亲。从这个意义上说,奥斯卡的母亲一阿格内斯也是成长在一个父亲缺失的家庭。既然奥斯卡的母亲、奥斯卡本人、奥斯卡的儿子都不能被明确“指认”自己的血缘父亲。我们就会毫不犹豫的断言:奥斯卡的家庭是一个“无父”之家。

如前所述。儿童的成长需要父亲权威。儿童(尤其是男孩)只有在不断反抗父亲权威的过程中,才能逐步“确认”自己。并最终完成“自我确认”。可以说,拥有父亲并不断反抗父亲权威而促进心智的成长是儿童健康成长极其重要的一环。由于父亲权威的缺失,奥斯卡和他的母亲都没有获得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这也是造成奥斯卡身心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奥斯卡在三岁生日时目睹了母亲和“表舅”混乱不堪的真实关系,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焦虑。在影片中,奥斯卡血亲父亲的始终“不在场”与奥斯卡名义父亲的始终“在场”对奥斯卡的人格和心理产生了双重影响,进而使之逐渐形成了双重(矛盾)人物性格。一方面他清醒无比,能够冷静而正确的判断家庭和社会关系。为突出奥斯卡的清醒,影片甚至采用了超现实的手法。比如奥斯卡出生前就知道外祖父和外祖母的故事。刚出生时就有了成人的思维能力。出生后具有了超自然能力,能用叫声将玻璃击碎。以表达不满和愤怒。另一方面,他又极易被诱惑和愚弄。在马戏团侏儒帕帕拉的劝说下,奥斯卡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冷静,并躬行起他原来所憎恶和反对的一切,成为了纳粹宣传机器的一员。与之相似。由于父亲的缺失,奥斯卡的母亲也无法正确理解/想象一个能够充当父亲的男人。于是她深深陷入了二难抉择之中。一方面是情人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另一方面是因拥有纳粹背景而“魅力”日增的丈夫的诱惑。阿格内斯无法摆脱这一心结,她最后只能以自杀来解脱自己。奥斯卡和他的母亲都成为了无父家庭的牺牲品。

弗洛伊德理论认为。父亲角色在儿子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父亲权威的压制,儿子就不可能健康的成长。因为他不太容易掌握处理生活中诸多麻烦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孩子在与父亲之间不断的压制和反压制过程中获得的。儿子在反抗父亲权威的同时,逐渐屈服于父亲的权威,并最终为以后怎样做父亲确立了模式。因此,可以这样理解一个男孩的成长历史,即儿子是在不断反抗父亲权威而又不断失败的过程中成长为一名父亲的。在影片中由于血亲父亲始终处于隐性缺失状态,奥斯卡没有可以反抗的“父权”,很难获得自己成长为父亲的“参照”。因此他也就不可能成长为一个正常的男人。而其性格、行为的反常也 就不足为奇了。

二、无父之城

《铁皮鼓》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但泽的小城。这个小城的历史归属问题很有意味。一战以前,但泽被德国所统治。德国在一战中失败,但泽被割让给了波兰。但泽虽然在法理上归属了波兰,但赢弱的波兰却不能在这个小城行使权力。相反,德国虽然从法理上失去了但泽的控制权。但由于有相当多的德国人仍然生活在这个小城,它的影响还无处不在。希特勒上台以后,力图重振帝国雄风,开始着手恢复原德国势力范围。但泽就成为了德、波争夺的焦点。并导致了1939年9月纳粹德国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西斯德国在二战中被彻底击败,继而又失

去了包括但泽在内的其靠非法手段攫取的领土。电影《铁皮鼓》描述的正是但泽小城的这段命运变迁史。

从影片的讲述中,我们发现二战前但泽小城在归属上存在着问题。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但泽政治名义上属于波兰而经济上依附于德国。但泽的居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德国人、波兰人,卡苏白人。这就更加剧了但泽居民在心理归属问题上的混乱与无序。他们在内心深处普遍有一种自我身份认证的焦虑。

后弗洛伊德理论的学者Lasch认为,人的不同个性的形成依赖于不同自我身份的确定。而自我身份的确定几乎完全依靠他人评价的不断强化。人们力图通过与他人的对照来强化他人以及自己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并且常常以异于他人的行为将自己呈现在众人面前。

按照Lasch的理论,没有他人的认同和赞扬,一个人不可能正常的成长,因为他不能正确地判断自己。同理。没有他人的认同,但泽人也不可能正常地生活。但泽小城的身份认同问题不得以解决,其子民势必会陷入无序与盲目之中,进而形成非常态的人格特质。奥斯卡的亲属就是很好的例证。

布隆斯基。奥斯卡名义上的表舅,是一个胆小怕事的男人。毋庸置疑,一名身心健康的男性应当具备一定程度的坚定、勇敢以及不轻易屈服等人格特质。但是布隆斯基在得知自己因身体不合格而没有成为一名士兵后,却欣喜异常。后来布隆斯基带着奥斯卡到邮局去修补破损的铁皮鼓。恰好遇到德国人攻打邮局。所有的人都参与了抵抗战斗,只有布隆斯基躲藏在角落里瑟缩发抖,尽显懦弱之态。奥斯卡名义上的父亲阿尔弗雷多是一个强壮的德国人。但在影片里更多的是以愚钝、自私的形象出现。他早已知晓妻子和布隆斯基的暧昧关系。却听之任之。他丝毫不关心妻子的感受而一味地我行我素。对待奥斯卡倒表现出了“继父”的粗鲁和残暴。奥斯卡的母亲阿格内斯有极强的个性。她不顾家庭伦理和表哥相爱、私通。但是非婚生儿子的种种异态行为却给这位母亲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她最终不堪重负,绝然死去。与奥斯卡及其三位亲人相同,奥斯卡的邻居们也都处于非理性状态中,并呈现出极端的性格特质。小号手有一种迫害他人的强烈冲动:众邻居也都表现出蛮性和残忍。他们尽情享受美酒佳肴时却笑谈怎样饿死他人。由此可见,奥斯卡一家及其众邻居的麻木、自私、残忍的心态真实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但泽居民的心理状态。那是失控的强烈欲望,更是毫无理性的狂妄。也正是这种欲望和狂妄支持了非理性的战争。

但是但泽居民并不应该承担过分的指责。因为在他们自己看来,他们的行动丝毫没有不妥之处。他们已经被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控制。这股力量就是但泽社会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把每一个但泽人都裹挟进去,并使他们深陷其中而不自觉。按照后弗洛伊德理论,每一个社会人都会陷入某种集体无意识而无力自拔。但对于但泽居民来说,这种集体无意识由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权威来约束、引导而变得异常活跃。终于冲破理性限制而走上极端。于是全城的居民都处于一种非理性的亢奋之中。或麻木、或残忍、或冲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两次世界大战期问的但泽小城正是一个处于骚动中的“无父”之城。

三、无父之国

显然,奥斯卡一家包括但泽可以被看作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二十世纪二十年初的德国是魏玛共和国时代。相对于成熟的现代德国。魏玛共和国还处于稚嫩的孩童时代。对内,执政的政党联盟因内部纷争而不能对德国实行强力有效的统治,人民生活无序而贫困。对外,德国由于“一战”失败丧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本土也被削去了八分之一。德国由战前的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变成了任人宰割的对象。因此,德国以垄断资本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和以城市贫民为代表的下层阶级有了共同的迫切愿望。那就是尽快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以结束德国社会的无序和混乱状态。在此情况下,纳粹粉墨登场。

如前所述。一位强有力的父亲权威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同理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健康发展也是必不可少。不可否认。纳粹德国的崛起满足了德国社会发展急需强权政治的需要。的确,较之魏玛共和国,纳粹政权足够强大,完全可以充当德国的“监护人”和“父亲”角色。但不幸的是,纳粹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根据Thomas Elsaeser的分析,希特勒没有把自己设计成一个理想的父亲形象,而是设计成为一个挚爱母亲的责任感极强的儿子形象。这是孩童最原始的一种爱恋的表现形式,甚至要早于俄狄浦斯情结。因此纳粹分子确乎是‘被压制’的自恋者。他们没有获得学自父亲的理想的‘自我’。因为这个父亲处于缺失状态或笼罩在母亲的权威下。父亲成为了在施虐和受虐冲动驱使下的心理上憎恨、侵略的纯粹目标。所以以希特勒为代表的纳粹本质上仍然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

希特勒刚刚上台时。德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但是,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在不到十几年的时间里就恢复了元气。不仅经济、军事力量大为增强,而且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普遍提高。(奥斯卡一家和邻居经常举办丰盛的家庭聚会就印证了这一点)

根据弗洛伊德相关理论,一个人在身份发生剧烈转换时期的自我认同至关重要。因为,此时行为体的心理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行为人就会产生受虐或者施虐的冲动。在我看来。弗洛伊德的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国家或民族。没有一个理性的政府。德国越强大,就越具有侵略性。因为他要获得越来越多的财富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铁皮鼓》真地描述了纳粹德国攫取财富的可怕过程。他们发动战争、侵略他国、滥杀无辜,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毋庸置疑,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分子是这场不义战争的罪魁祸首。但也不能否认。在纳粹的宣传蛊惑下。许多德国人(也有非德国人)也被迫或自愿的参与其中。这其中就有奥斯卡一家。曾经大闹纳粹集会的奥斯卡禁不住诱惑,以演员的身份亲身参与了这场战争:奥斯卡的名义父亲——阿尔弗雷多参加了纳粹小分队:奥斯卡的母亲——阿格内斯本来很厌恶丈夫,这时开始主动亲吻成为纳粹一分子的丈夫,表明情感重心发生位移:奥斯卡的邻居们也都以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这场侵略战争的支持和拥护。总而言之。在纳粹的诱导和蛊惑下。相当一部分人都盲目、热情地参与了这场战争。他们就像没有父亲监管的孩子,玩弄着各种暴力游戏。纳粹德国成为了一个没有“父亲”的孩童。

上一篇:营销中心冬季暖场活动下一篇:解放思想大讨论个人思想存在问题剖析材料